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明润)9月6日,“202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与发展论坛”在内江市东兴区举行。这是东兴区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后,在该区举办的首个高端论坛。论坛上,东兴区委书记康厚林围绕“活力、魅力、希望”三个关键词,向大会嘉宾和参会人员推介东兴,全面展示东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7月28日,东兴区第八次党代会开幕。会议明确了未来五年东兴区奋斗目标:围绕建设城市经济新引擎、绿色低碳宜居地,基本建成以天冬为核心的中医药大健康主导产业支撑体系,基本建成创新驱动引领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基本建成以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引领的宜居宜业城市,打造经济兴盛、城市文明、乡村秀美、人民幸福的新东兴。目前,内江市东兴区正在全力打造“中国天冬之乡”。图为东兴区天冬产业园区。 唐广 摄聚力建设“中国天冬之乡”  洗手、消毒、穿上全套防护服后,9月8日,内江农科院科技人员陈艾萌走进了位于东兴区红牌路的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冬组培车间。接种室里,工作人员正在接种,把天冬增殖苗分割后,再小心翼翼地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  “今年5月29日,第一批天冬组培苗开始生产。今年11月,第一批通过组培育苗技术繁殖出来的天冬种苗将移栽到种植基地。”陈艾萌介绍。  天冬是东兴区唯一的道地药材,也是东兴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6月28日,中国特产协会、中国特产之乡推荐评审活动组委会决定授予内江市东兴区“中国天冬之乡”称号。  聚力建设“中国天冬之乡”,东兴区坚持“七位一体”思路,突出抓好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康养旅游等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重点打造以郭北镇、石子镇和白合镇为核心的种植基地,在沿大清流河、小清流河、小青龙河流域形成“两核一带”的天冬生态种植圈。目前,核心种植区已栽种天冬5000余亩,到2030年天冬种植面积将达到15万亩。  同时,东兴区瞄准精深加工和高端制药,开发中药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加快建设东兴区现代中医药精深加工产业园和田家食品加工基地,创建国家级现代加工产业园区;推进国家级仓储物流基地及专业化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统一质检、统一仓储、统一包装、统一购销、统一结算、统一管理”的运营模式,推动传统中药材交易转型升级。  以天冬为核心,东兴区还大力发展包括黄精、枳壳、铁皮石斛在内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到2030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30万亩,中医药产业带来经济效益预计达100亿元以上,可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  以内江长江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东兴区围绕中药材、优质粮油、优质商品猪、特色水产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围绕蚕桑、蒲葵、青花椒、巨黄竹四大产业夯实乡村产业基础,大力支持现代种业、农业装备和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发展,构建“4+4+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4+4”新型工业体系  9月8日,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过渡园区内一片繁忙。“落户内江近6个月,我们基地在职人员达400余人,通过前期培训,已正式开展相关业务。”园区入驻企业——迈睿中国西南区总部负责人孙振宇介绍。  依托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四川内江东兴经济开发区等重要载体,东兴区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主攻循环经济、大数据、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等“四新”产业,通过企业整合、产业融合、招大引强、延链补链等方式,构建“4+ 4”新型工业体系。  今年3月,贝塔斯曼集团迈睿中国西南区总部落地东兴区。5月,阿里巴巴也宣布将在东兴区投资兴建其在四川的首个数字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目前,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过渡园区已有7家企业入驻,还有21个重点企业项目正在紧密跟踪对接中。  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区选址东兴新城,其中规划一期核心示范区总占地面积128.55亩,集产业楼宇、人才公寓和商业配套为一体,将容纳约2.4万名从业人员。建成后,入驻过渡园区的企业将全部搬迁入驻。  2019年6月,东兴区西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正式更名为四川内江东兴经济开发区,是东兴区发展新型工业的又一重要载体。  两年多来,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321国道往园区驱车前行,是全长1545米、双向八车道的工业路A段。再往里走,是全长约2347米、双向四车道加非机动车道的园区路。在功能规划上,园区围绕“一心一市场三轴五片区”布局,即园区功能配套中心,再生资源交易场所,工业路产业发展轴线、中再生连接线产业发展轴线、园区路景观轴线,资源综合利用片区、新材料片区、科创研发片区、机械汽配片区和工业物流片区,培育形成500亿元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更名以来,四川内江东兴经济开发区产业基地新签约项目6个,现已全部建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打造成渝消费新高地  今年4月,位于东兴区汉安大道东段的内江汉安湖项目正式开工,这标志着万达集团在内江投资的大型文旅项目——万达内江文旅城的“一湖一镇一园”建设全面开启。  东兴区坚持把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突出发展“现代商贸、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文化旅游、大千美食和家政服务”五大主导型服务业,“现代物流、现代康养”两大成长型服务业,打造成渝消费新高地。2020年,东兴区被评为全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  目前,以汉安大道为轴线,内江万达、北京华联、天成国际等一批优质商圈持续发展,东兴主城“1+N”的消费市场格局逐步巩固,成功创建省级商贸集聚示范区。  2020年以来,东兴区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07个,协议投资总额542.7亿元,包括德国海德堡啤酒风情街和万达内江文旅城两个100亿级项目。  其中,万达内江文旅城以“夜内江”为主题,是内江首个集文旅、商业、体育、人居于一体的超大型文化旅游项目。该项目瞄准成渝两地游客,立足于“成渝之心”的区位优势打造成渝“夜明珠”,力争建成国内知名的以“夜间经济”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区。  此外,作为内江市主城区,东兴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贯彻落实内江城区“百里碧道”建设三年行动部署,实施“3345N”东兴城区绿化和碧道建设计划,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低碳的宜居环境。  “二期工程全长4.6公里,加上全长7.7公里的一期工程,这条绿道将成为内江市区最长的休闲绿道。”9月8日上午,在东兴区椑木镇高坝村附近,小青龙河休闲绿道二期工程正抓紧施工。东兴区住建局市政园林管理中心主任李清烈介绍,2017年1月,小青龙河休闲绿道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正在修建的二期工程预计今年底将对外开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记者从省农民工服务中心获悉,2021年“蜀中行”农民工创业指导和维权服务活动(内江站)暨内江市返乡创业顾问团授牌仪式日前在内江举行。本次活动由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省人社厅、内江市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共同主办。  根据安排,在本次活动中,四川省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专家服务团将走进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市、资中县开展创业指导,通过实地巡诊方式为创业者“问诊把脉”;四川省农民工法律维权服务团将走进工地,通过现场咨询、法律维权专题讲座等活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帮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一般的葡萄都只有一个蔸,威远县越溪镇青宁村郭正新的葡萄却是两个蔸。9月5日,正在采摘葡萄的郭正新说:“这样可以延长挂果期、提高品质,价钱比别人高两倍都不愁卖。”  6年前,郭正新见不少人返乡创业,他也辞掉井下工作回到山村。为了提高成功率,他到成都、内江、乐山等地四处考察,最后选择种葡萄。他综合考察后发现,葡萄不搭大棚日晒雨淋,容易遭虫害,出现掉果、烂果,影响产量和品质,搭全封闭的大棚,湿度过大,通透差又容易生病,照样会掉果、烂果,影响产量。他取长补短,采取了半封闭模式,上面遮光挡雨,下面四面通风,既保持通透,也避免雨水突然猛浇漫灌,还能遮挡强烈的太阳光。他投入了20多万元,一共种了10亩葡萄,选择先后不同季节成熟的优良品种。  郭正新本想一步到位种20到30亩,可资金不够,一步步来,又觉得速度太慢。他别出心裁,定植在大田,然后在旁边放一个大钵钵,钵内泥土离地面20厘米左右接触葡萄藤节,让葡萄从花钵里生根发芽,边生产边培植新苗,然后直接移栽大苗,快速生产。这样葡萄就形成了两个蔸两组根系。经过修枝排丫,精心管理,第三年葡萄挂果生产。  葡萄成熟了,一直在树上挂两三个月都仍然常绿常青,不掉果也不烂果。郭正新先以为是品种或是土壤因素,后来发现臣峰、夏黑、克仑森、蓝宝石、红巴拉多等诸多品种都是这样,不同的土壤,同样的种植方式,表现相同。并且到葡萄园来采摘葡萄的客人越来越多,他把价格从每斤3元提高到了每斤10元,还是供不应求。邻村村民告诉他:“那些买葡萄的人都说,你的葡萄口味纯正,微酸,所以都喜欢来买。”郭正新经过观察分析,这应该是两个蔸两组根系发挥的作用:“两张嘴吃东西,肯定比一张营养更足,身体更强壮。”  郭正新索性干脆不移栽,就这样采用双蔸法种植。他给每一个长了第二个葡萄蔸的花钵安装了滴灌,让大田的根系吸收水分和大面积养料,给花钵蔸滴灌营养液。因为花钵保水保肥,自然降低了成本。他的营养液是专门买的牲畜粪加生物菌,放进大沼气池发醇3个月以上生成的,不仅肥效好,葡萄还极少有病虫。郭正新的葡萄园每年从6月开园采摘,持续到年底都有葡萄。并且严格套袋,控制产量,别人葡萄亩产四五千斤,他的葡萄每亩只产1500到2000斤,每亩照样能收入1万到2万元。因为就在地里都不够卖,省了销售的工作量,他感到很轻松。就算一时卖不完,葡萄在树上也不会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8
(张啸 记者 郑志浩)8月25日早上,内江经开区汉安大道与甜城大道交叉路口,借道左转交通信号灯提示后,在交警的指挥下,车辆有序进入“潮汐车道”通行,有效缓解了过去路口早高峰车辆长时间排行现象。  这是今年以来,内江各级部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型工具,切实解决民生痛点,不断完善便民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提升服务效率设立“办不成事”窗口  在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便民服务中心,8月9日起设立的“办不成事”窗口成为村民办事的好帮手。  近日,58岁的李婆婆前来办理奖励扶助手续,却因结婚证遗失影响进程。该窗口工作人员安抚其情绪,并联系村干部了解情况,等村干部将婚姻情况证明带过来后,仅用10分钟就办理好相关手续。  确保群众不白跑路,是这个特殊窗口的职责。“工作人员替群众跑路,专门解决需要跨部门、跨区域办理的事项。”椑木镇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刚介绍,椑木镇选派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人员进驻“办不成事”受理窗口,为前来办事的群众解决了不少难题。  为群众多想一步,让数据多跑路。在内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推进下,内江市民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前还贷已经实现网上办理。职工登录内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上业务大厅或内江公积金微信公众号,直接提交提前还款申请,无需再到网点窗口现场提交申请。截至目前,中心已受理40余笔网上提交的提前还款申请。“中心将继续加强网厅业务办理,逐步将更多服务事项纳入网上办理范畴。”内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内江全面推进审批服务优化,清理规范“最多跑一次”事项1224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网上可办。完善服务功能新建志愿服务网点  “水请端好,小心烫!”8月25日,在国网东兴供电营业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志愿者不时提醒前来接水的市民。在这一服务点,还设有供市民阅读报刊的“甜城悦读”区域、休息站和母婴室等辅助服务区。  依托银行、电力、通信行业、大型商场等服务窗口,内江已建成300个室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推动室内户外全覆盖,内江计划在今年底前规划建设29个户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  借力社会资源援建,内江将在景区、公园、广场等建设户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提供应急救助、雨伞租借、免费饮水、手机充电等服务。“此次规划新建的均为标准化户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已有3个启动建设。”内江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块土地闲置好几年了,我们把它建成了停车场,可以停放80辆车,有效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日前,在内江市市中区新华路社区西二巷小区,一块闲置地变成了便民智慧停车场,玉溪街道党工委书记晏华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言语中满是欣喜。  目前,内江已经盘活16万平方米资产用于保障基层办公阵地、提升便民服务和支持产业发展等。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02
(张啸 记者 郑志浩)分割增殖苗、转接培养基、记录观察生长数据……8月24日,内江市东兴区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冬组培车间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天冬快繁的准备工作。天冬是内江市唯一道地药材。近年来,东兴区大力打造“中国天冬之乡”品牌。8月23日,在东兴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东兴区明确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基本建成以天冬为核心的中医药大健康主导产业支撑体系。根据规划,从2020年到2030年,东兴区将种植天冬15万亩。  推动天冬产业发展,育苗是关键先导环节。内江市农科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吕向阳介绍,采用粮—药生态种植模式,一亩地种植天冬1500株至1800株,1000亩地就需要150万株至180万株种苗。目前,内江道地天冬种苗较少,传统的分株繁殖速度慢,造成天冬种苗缺口较大。  为此,东兴区和内江市农科院合作,建设天冬种苗基地,利用组培技术实现天冬种苗的快速繁殖。今年5月29日,第一批天冬组培苗开始生产,天冬种苗组培快繁工作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技术通过取天冬茎尖或茎节放入组培瓶中,反复增殖、壮苗、生根后,移栽到大棚里炼苗、驯化。吕向阳说,依托快繁技术,一个天冬外植体即可培育出若干株天冬种苗,能够很好地保持遗传性状,从而保证天冬品质,帮助缓解天冬种苗缺口,满足东兴区天冬产业未来发展形势需要。  预计到今年11月,东兴区第一批通过组培育苗技术繁殖出来的天冬种苗将移栽到种植基地。到明年下半年,通过组培育苗技术繁殖出来的天冬种苗将大规模移栽。  东兴区还将加快建设国家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天冬种质资源圃,建设良种繁育及规范种植研究基地,完善中药材加工体系、物流交易平台等,推进中药材研发成果转化,力争到2030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亩,中药材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建成“东兴—荣昌—大足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川渝合作试验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02
(记者 毛春燕)“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张“考卷”,民生是“考场”,群众是“考官”。教育、医疗、住房……每个词语背后所隐含的内容,都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十三五”以来,内江市市中区从细处着手、实处着力,加大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的、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让发展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内江城市航拍建设“健康中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以前镇里的卫生院医疗水平不高,家里人要是生病了,我们基本上都是跑几十公里到城里的大医院看病,虽然大医院医疗条件好,但是医院里人多,遇到高峰期排个队都要花一两个小时,非常不方便。”说起以往就诊的经历,市中区凌家镇大湾村村民们都是一脸无奈。与城区里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相比,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人才队伍缺乏,这是不争的事实。2017年,市中区中医医院项目正式落户凌家镇,经过3年时间建设,2020年9月8日,这家中医特色突出、中西医并重的综合性医院正式投入使用。医院占地面积19.7亩,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设置有内科、骨外科、妇产科等20多个科室,极大地方便了周边乡镇的人民群众就医。除了医院,社区也是“健康中区”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市中区玉溪街道晏家湾社区“健康小屋”中,电子身高仪、体重仪、血压仪、心血管功能测试诊断仪等设备一应俱全,居民可在此进行自我监测血压、心血管测试、中医辨识自检、心理健康自评等,随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此外,市中区还着眼群众健康需求,打造了一系列健康场所。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区公共体育场1个、五人制足球场5个、全民健身路径19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个、村级农建工程69个,朝阳镇健身步道、永安镇游泳池工程顺利验收,全区体育场地布局正不断完善。基础教育扩容从“学有所教”到“学又优教”8月26日,大雨过后,位于市中区城南新区大自然湿地公园西北侧的内江一幼城南园项目迅速恢复施工,抢抓建设工期,确保学校2021年秋季能够如期开园招生。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缓解市中区主城区适龄幼儿“入学难”“入园贵”的问题。这五年,市中区教育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十三五”期间,市中区教育扩容工程累计投入2.9亿元,新改(扩)建学校48所、校舍68400平方米、运动场63000平方米,一个个宽敞漂亮的教室,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一条条塑胶跑道争相涌现。2018年8月31日,内江一小城南校区如期开学,迎来了首批学生。该校是市中区重点推进项目,占地48亩,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设置36个教学班,容纳学生1600余人。建筑用房在教学楼和行政楼的基础上,新增了体育馆、学术报告厅,运动场地从原来的“弹丸之地”变成了标准运动场及7人足球场,精品录播室让老师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创客中心可以开展智能教育、计算机编程……建成运行的内江一小城南校区,有效化解了城市小学大班额问题,推动着市中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整治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中区近日,记者走进市中区城西街道侯家巷看到,红黄蓝交替的铺地砖一路蔓延,160多米的党史文化长廊令人耳目一新,关于“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史故事尽收眼底。“我们这里是老旧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启动后,对小区内道路进行了修缮,安装了许多健身设施,还建起了党史文化长廊,让我们平时运动娱乐更加方便。”小区住户曾德川说。老旧小区改造牵涉面广,是一项综合、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市中区坚持以民为本、政府主导、分类施策、部门协作、统筹推进等原则,分类别、分阶段对城区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昔日的老旧小区,逐渐变为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的“幸福小区”。五年来,市中区累计完成改造老旧小区311个,依法拆除违法建设12.5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1200个,增设路灯933盏,硬化黑化背街小巷6.7公里,老旧小区基本实现路平、灯亮、水畅。实现完美蜕变的不仅仅是老旧小区。农贸市场是日常生活食品的重要销售渠道,是广大市民的主要消费场所,更是一个地区城市文明的缩影。“请把摊位前的垃圾收拾一下,货品不要摆在路上,收到店里面去……”在内江市市中区城西街道桂湖街农贸市场,这一幕每天都在上演,这是该市场业主自治委员会主任吴朝文正在巡查市场情况。桂湖街农贸市场处于市中区城市核心区,长期以来,商户以街为市、乱搭乱占、无序竞争等农贸市场管理顽疾突出,并陷入整治反弹、反弹整治的循环怪圈,整个农贸市场在市民脏乱差的印象中无序发展了几十年。为解决以上问题,去年4月,市中区通过积极实践,探索出一条商户自愿、自主、自治的市场治理新路子,实现桂湖街农贸市场由高耗低效的监管高压模式转变为高效常态的商户自治模式。自治委联合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多方面力量,主动开展打击缺斤少两、假冒伪劣等系列专项行动,着力打造诚实经营、秩序良好、环境整洁的农贸市场,让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随着医疗、教育、人居环境治理等各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市中区交出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高分答卷。在市中区这片热土上,一幅幅病有良医、学有优教、居有美景、的美好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 摄8月30日,在内江市东兴区双才镇高屋村华俊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桃园里,果农正在采摘已成熟的蜜桃。近日,该合作社30亩蜜桃迎来丰收季,果农们忙着采摘蜜桃保证订单供应,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蜜桃、柑橘、果桑等特色林果产业,适时推出“乡村采摘游”活动,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正华 文/图秋收时节,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镇高店子村种植的2000多亩蜜橘迎来采摘期,当地农村电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走进田间地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推荐和销售,助力果农增收。八月廿四日,内江市资中县农村电商服务站工作人员将采收的蜜橘称重。  近年来,内江市加强基层电商服务站点建设,积极构建县(市、区)、镇、村三级农村电商网状服务体系,畅通产销对接渠道,截至目前,共建成电子商务示范镇5个,示范村10个;镇、村级服务站点757个,电商功能服务实现全覆盖,带动农产品扩大销售,今年以来累计助农增收520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6
全国“两优一先”先进典型  名片: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尚腾新村辖16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115名。近年来,尚腾新村坚持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农村改革激活力、深化治理优环境、产业发展提质效等措施,大力实施农村改革,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产业,成为“全省百强名村”“全国文明村镇”。2021年,尚腾新村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记者 郑志浩)村道整洁,绿植青翠,一座座小楼排列整齐。走进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尚腾新村,怡人的乡村风光映入眼帘。“前些年,村里可不是这样的。”尚腾新村党委书记潘俊良介绍,过去村里产业薄弱,好多地方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  “高颜值”背后,是尚腾新村积累的“硬实力”——在村党委带领下,建强产业内核,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村民实现致富增收,村容村貌实现靓丽转变。  “尚腾新村2012年成立,由永安镇原马家寺村和太平寺村合并而成。”潘俊良介绍,合并前两个村都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底子薄,改革与创新成为摆脱困境的现实选择。村里不少人在外打工,闲置土地成为发展潜在资源。为盘活土地,尚腾新村党委探索出“三化”“三换”模式,即承包土地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退地村民可选择换现金、换股份、换保障“三换”模式。  “川南大草原景区就是这一模式的成果。”潘俊良介绍,500余亩流转土地借助专业旅游公司打造,尚腾新村在川南地区率先“无中生有”建立草原类景区。该景区每张门票收入中,都会抽出1元钱分给流转土地的村民,景区还优先雇佣这些村民务工。  “我家土地流转给了景区,每年有800斤粮食的土地保底收益和景区的分红。”在川南大草原景区负责绿化养护的村民张萍说,自己每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家门口务工,一边打工赚钱一边照顾一家老小,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尚腾新村还依托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农机等要素,形成柠檬、水产等多个生产基地,年收益达8000余万元。“村里顺势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物业租赁等多种形式,近5年来集体经济从5万元涨到60多万元。”尚腾新村村委会副主任胡亨树介绍,目前,尚腾村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2.2万元,较2015年增加2.5倍多。  凭借书画文化底蕴,村里回引内江籍的12位知名书画家,集中修建了尚腾书画艺术园,建成内江第一个画家村。书画家成为尚腾新村的“新村民”,他们在这里开设工作室等交流平台,开发汉安夏布画等文创产品,每年捐赠村集体11份书画作品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新村民”还为尚腾新村引入张大千美术学院,开设张大千彩墨艺术研究院,增加陶艺、书画等体验项目,提升游客对书画的体验感,增强尚腾新村文旅产业的吸引力。  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和文化底蕴基础,尚腾新村还承办了市中区首届乡村消夏旅游文化节、葡萄采摘节等特色活动。“我们将继续抓好党建,更好走出特色发展之路。”潘俊良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农闲时,在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总能看到一个老婆婆,背着个大背篓,在村子里左转转、右看看,仿佛在寻找什么。她的背篓里可不是什么农具,而是画笔、画板,左顾右盼也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写生”。  老奶奶名叫赵柏诗,1949年生,是土生土长的黄桷桥村人,这辈子也没出过村几次,为什么会迷上画画呢?她的画作里都有什么内容,谁会是她的“模特”?作画又是为了什么?酷爱作画的赵柏诗老人。满墙画作记录家乡  8月18日,记者到赵柏诗的家里采访,一进门就被堂屋里满墙的彩画吸引。她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然后又去卧室里拿出一叠画来。  “一天画一张,有时画两张,画多得很,你们看不完。”她笑着抽出其中一张递给记者,“这张是荷花,是前两天到池塘里摘回来照着样子画的。”  记者发现,赵奶奶画的几乎都是本村的景点:民房、村道、绿水、青山、池塘……绿色也是她用得最多的颜色,家门口种的月季,鱼塘里的荷花,种满水果的农田,全都是她的“模特”。  黄桷桥过去是贫困村,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全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村委会搬进了办公楼,引进业主发展了柑橘产业园。为了推动乡村旅游,游步道、拱桥、游客接待中心也拔地而起,游客逐渐多起来。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脱贫攻坚带来的这些变化被赵奶奶观察到,她用画笔和画纸一一记录了下来,成了全村脱贫攻坚的见证。  “这是山上的游步道,这是办公大楼,没想到我这个新人都能看出来。”今年7月才到村的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刘丹,入户时一眼就看出了画中的标志性建筑——这也是对赵奶奶画作的肯定。  赵奶奶作画过程很简单:先用铅笔勾勒轮廓,再用彩笔上色。在画里,赵奶奶肆意挥洒自己的想象。  一次,她站在高处仔细观察,回家后用一天时间把村民小组近一半的各式民房都凑进一幅画里,左邻右舍都能从这幅画里找到自己的家。  “2015 年左右才开始画画,画里的景点也全是实景,没有一点虚假,有时候为了把握好外形,要在旁边蹲半天。”日复一日,赵奶奶的技艺也在不断改进,但已经70多岁的她愈发感觉外出写生力不从心。两年前她一咬牙花2000多元买了个智能手机,将照片拍摄回来后照着画。画画陶冶情操  赵柏诗老人年届七旬,大字也不认识几个,是个妥妥的农民,她的想法和做派,在村子里绝对算得上是另类,她的年纪也大了,为啥能够坚持下来呢?  赵奶奶坦言,小时候看到父亲画墨画,非常羡慕,可惜长大后天天干农活,也没有机会学画画。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总想实现儿时的梦想。  除了本人的热爱,家人的支持也是赵奶奶最大的动力。赵奶奶和老伴罗荣安很重视教育,他们的三个子女中走出了两个大学生,现在大孙子也在成都读大学。为了支持奶奶作画,大孙子特地从城里买来画纸、画板和画笔。  “开心就好!儿子、女儿、媳妇、女婿,看了画都夸她画得好。”老伴罗荣安是个“宠妻狂魔”,将她的画贴满墙壁,凡家里有客人到来,定会被这些画吸引。  一家人的支持,给赵奶奶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画家梦”。“老伴没有经过画画的系统训练,纯粹因为个人爱好。当然,画画本身也有很多好处,能让心静下来,如果心不静就画不出来。因为画画要外出写生,要经常走动,还能锻炼身体!”罗荣安惊喜地发现,以前老伴爱唠叨,两人拌嘴的时候多,现在老伴话少了,两人吵架也少了。  谈及是否愿意出售,赵奶奶表示,这些画不是专业的画作,属于个人爱好,一般不会出售,将留在家里供大伙儿欣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丰收季节,爬上威远县新场镇龙奉村山上,抬眼望去,一片片泛绿的桃园里,到处都是摘桃、称桃、付钱的情景。当游客羡慕今年龙奉村村民又有一笔好收入时,村民周光星说:“谢谢我们村里的小姑娘唐秀梅,是她引进的品种,带着我们种植成功的。”  2014年,村里识别贫困户时,唐秀梅15岁,父亲于2004年左脚受伤,评为4级残疾,母亲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行走不便,弟弟才12岁,所以她家被列为了贫困户。  2015年,唐秀梅刚满16岁就外出到上海打工。当年春节,她见上海的黄桃不错,便买了一件回家看父母。父亲吃着黄桃,感到特别香甜。她见父亲这么喜欢,便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引种呢?她在网上一搜寻,发现整个内江当时还没有黄桃栽种,便决定率先引种,抢占先机。得到父亲支持后,她就在房子附近流转了10亩地,加上自家的地一共18亩种黄桃。2016年她买回1000株黄桃苗栽上,可是由于没有经验,管理吃力 ,所栽桃苗死了30%。  当村民怀疑唐秀梅能否成功时,她并不灰心,干脆辞掉工作,又买来几百株黄桃苗补上。她边加上宜宾、自贡等一些黄桃种植户的微信,有什么问题在网上交流,然后又到本镇有多年种(皮球)桃经验的万祥村去学习。2018年,先栽的桃树挂果,她把黄桃面积扩大到了50亩。本村村民周光星、任学奇等想跟着种,又有些不好开口,也顾虑种不好。唐秀梅看出他们的心思后,主动鼓励他们大胆种,跟着她一起研究,一起发展。这让全村的黄桃种植面积一下扩大到了100多亩。唐秀梅尽量不用农药,施用油枯、绿肥、堆杂肥等有机肥料,让黄桃既能高产也能高质。同时,不管请老师来指导还是自己修枝、防病虫、施肥、疏果,都不忘把跟着她种黄桃的10多户村民请来现场学习。她还经常到这些村民的桃园里看他们操作合不合格,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在唐秀梅的带领下,村民增收致富的多了,大家都纷纷点赞这个小姑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8月18日,在内江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黄澄澄的水稻压弯了腰,稻田里一派繁忙,村组干部带头,正组织村民收割、脱粒、转运和晾晒粮食,顾不得擦去汗珠,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正在转运水稻的村纪检委员余震告诉记者,这10余亩水稻“来头”不一般,它们是今年村集体利用荒废水池搞的稻鱼综合种养,别看土地不多,却是“全村人的希望”。干部群众齐上阵  田间收割队由6位本村村民组成,已在稻田里连续劳动了两天,带头的是原6组组长罗荣安,平时他组织大家在田间地头务工,年人均增收在1万元左右。  “种柑橘、栽秧子、打谷子我们都参与。打谷子是按亩算钱,600 元/亩。村里的务工人员大多数年纪在60岁以上,现在找到了增收门路,大家干得很卖力。”罗荣安说。  离稻田不远的晒场里,村副主任邹全玉跟几名农户一起,忙着清理稻草,翻晒稻谷。内江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派驻村第一书记刘丹才到岗一个多月,也在晾晒场当帮手,以前在城市生活,从来没有干过农活,今天算是一次历练。  “昨天收了30多口袋,预计有1000多斤。”邹全玉乐呵呵地分享收成。她表示,第一年尝试综合种养,种植过程全生态、绿色,产出的稻米品质有保障。荒废水池迎转机  村支书丁胜利介绍,这片稻田两年以前是一片甲鱼池,有约20亩面积,土地流转后,由业主自负盈亏。  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业主撑不住了直接违约,池塘里甲鱼不养了,水池也荒废了。  “业主违约‘跑路’,甲鱼池改为水田的成本较大,也没有其他老板愿意接手,土地流转费收不到,最难过的还是老百姓。”丁胜利说。  2020年8月,该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对20亩甲鱼池进行了改造,挖田埂、坡改平、建堡坎、修排水沟,整理出13亩荒田用于稻鱼综合种养,两亩多改为鱼池,养殖了生态鱼。  田型调整后,没想到这片水田成了“香饽饽”,一时业主纷纷找上门来想要接手,但都被村委会一一婉拒。  “我们还是下定决心,准备用两年时间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模式,让脱贫村的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引领大家朝着乡村产业振兴努力奋斗。我们有信心,村集体也有干劲。”丁胜利说。创新营销促增收  “稻鱼综合种养,效益也很可观。10余亩稻田,大米销售少说有5万元收入;田里的鱼虾,将在几个月后集中清池,收益预计在1万元以上。”丁胜利的底气,在于提前对消费市场的充分研判。  稻鱼综合种养,田间不施化肥、不撒农药,种出的大米绿色生态,口感好,预计销售价可达10元/斤。刘丹告诉记者,下一步准备打造“食有田”稻米品牌,以适当优惠的价格,售卖一部分给帮扶单位,“过去黄桷桥村是贫困村,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大力帮扶,现在脱贫了,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得到了新一轮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的大力支持,希望他们都能分享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  “消费者每购买10斤大米,我们就送一张垂钓券,欢迎大家来黄桷桥村钓鱼虾。”邹全玉说。  “稻鱼综合种养只要保本,就算有做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百姓在稻田务工实际上增加了收入。我们初步估计,稻鱼综合种养全年支出务工工资 2 万多元,另外我们还按照1000元/亩支付土地流转费,确保了农户的收益。”丁胜利说。  2020年黄桷桥村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光伏发电、办公用房租金、合作社分红等,总共72万元左右,除了给脱贫户优先分了红,还用于全村公益事业。  丁胜利表示,稻鱼综合种养也是村集体的新尝试,将为村集体带来更多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8月4日,威远县向义镇大冲村的杨权,给地里挖姜的工人们商量:“明天还是请大家早上6点钟上班哈,这段时间其它生姜没上市,在我们这里买的人多,只好请大家辛苦点。”  杨权以前在外打工,去年他见新店镇民富村的村民种锅炉姜效益不错,他也回乡种锅炉姜,花了几十万元,买姜种,购设备。因为从来没种过,结果,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几万元。村民抢抓农时采收仔姜  杨权到周边的乐山、云南、陕西等地考察,了解生姜的种植情况和市场行情。他发现,一年到头不是东边有姜卖就是西边有姜卖,就连最冷的季节都有新店的锅炉姜,唯有7、8月天气热的时候没有姜上市。  这个时候气温高的地方成熟时姜容易烂,气温低的地方,姜栽早了姜种容易烂,发芽率低,自己能不能试试在这个时段栽种姜?综合多方信息和多种方式,他选择了种“沟沟姜”,投资20多万元,买来姜种和旋耕机、掏沟机等机具,流转近50亩地种起了“沟沟姜”。  杨权在考察时了解到,生姜是既怕干也怕淹的植物,他事前就将地块掏好围沟、穿沟、厢沟,做到排水畅通。为了让生姜在最佳季节上市,他今年3月就开始耕地、掏沟栽姜、覆上地膜,让生姜及时发芽。为了保持土壤水分,他给每一沟姜都安装了滴灌,既能浇水也不会让土壤板结。“沟沟姜”种植简单,只需旋耕、掏沟、栽种、覆膜,施一次底肥和一次追肥,培两次土,就只等挖姜了。因为所流转的地从来没种过生姜,没有啥病虫害。  杨权的姜上市果然正好是市场空档,锅炉姜卖完了,其他的姜还没长大,所以他的姜不用运出去卖,而且就连当地几家电商都满足不了。他不得不以每天平均100元的工钱,请当地村民起早贪黑帮他挖姜。  从7月下旬开卖,卖到现在才近尾声,平均每斤卖3到5元,每亩姜产量5000到10000斤,按最低收入算,这50亩姜就有上百万元,除去约一半的成本,能净赚50万元。当地几十名村民也靠着他着实挣了一笔劳务费。  杨权决定再流转 50亩地,把规模扩大到100亩左右,争取明年获得更多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6
记者 郑志浩晒账本【新装备促进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打药施肥方式:人工→无人机用时:20天→半天产量:2020年近3万斤→2021年预计超5万斤【品幸福】  “如果发现枝干上有虫洞,就用铁丝捅进去除虫。”8月2日,内江威远县镇西镇,黄荣安来到房前的无花果种植基地。墨绿的叶片显出勃勃生机,小纺锤一样的无花果潜伏在叶片下已泛红成熟。头顶遮阳帽,戴上手套,黄荣安不时从裤兜里摸出一根铁丝除虫。  放眼望去,200多亩种植基地高低起伏。“有1万多棵无花果树,我和堂弟一起打理。除虫,只靠铁丝这个小家伙肯定忙不过来,还有个大家伙。”黄荣安口中的大家伙,就是大型农用无人机。  “7月初刚换了新的大型农用无人机,更好用。”无人机平时就放在黄荣安家的库房里,白色的作业箱里可加装农药、肥料等,通过延伸到旋翼下方的导管播撒,在种植基地施肥打药。  将无人机搬到空地,黄荣安对机身、旋翼、起落架等仔细检查,看螺丝等部件是否牢固,看电量是否足够……检查无误后,离无人机5米开外,黄荣安拿起操控手柄,用摇杆和按钮控制无人机的姿态。上升,悬停,前进,无人机径直奔向种植基地上空进行作业。  这套流程,复杂程度和要求的精细度并不低,不过黄荣安已驾轻就熟。1989年出生的黄荣安大学学的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对这类农机的操作上手快,已成为方圆十里八乡有名的“飞手”,不仅用无人机给自己管理的果园施肥打药,也承接周边乡镇的“外包”业务。“以前这块地靠兄弟俩人工施肥打药,一轮下来至少要20天时间。现在用无人机,最快只需半天。”  黄荣安的家,就在种植基地里。客厅墙上,挂着他去年参加第六届中国(威远)无花果采摘节的嘉宾证,电脑桌上则是他被授予“无花果产业发展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牌匾。  黄荣安以前在广西打拼,是东风柳汽的员工,工作了5年。  他为何离开稳定的岗位,回到家乡在土地上掘金?  答案从他身上穿的工装说起。蓝色的工装胸前印着“金四方”三个字。金四方果业是威远无花果龙头企业。目前,黄荣安所使用的化肥、农药、农机等都由合作企业金四方果业提供,极大节省了种植基地维护管理成本。“这块成本今年大概在六七万元,我们不用掏一分钱”。  “企业提供硬件支持,创业青年有知识,两者联结,有望让更多人才在土地上掘金。”威远县无花果研究所所长李金平介绍,威远正在推广“龙头企业建基地、适度规模托管给返乡青年人才、进入丰产期后合作经营”的模式。返乡青年以劳动力和技术占股,代管生产基地,重点解决无花果品质、基地管理等问题;企业专心升级加工生产线、拓展市场等。双方负责不同的环节,既降低了青年人才返乡创业的风险和成本,也为无花果产业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看准家乡无花果产业的基础和完善的支持政策,2019年,黄荣安回到家乡的土地上追梦。“要在土地上创造更大的价值。”黄荣安表示,去年无花果产量近3万斤,今年无花果进入盛果期,估计产量能突破5万斤。“经验越来越丰富,管理越来越规范,明年产量还能继续增加”。  目前,威远县已建无花果融合发展产业园3000余亩,吸引26名青年人才返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我宣布,甜优3203三块田平均亩产770.4公斤。”当川农大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平宣布完这一结果,现场响起一片热烈掌声。8月7日,由川农大、省农科院和内江市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内江市农科院、隆昌市农业农村局在隆昌云顶镇实施的优质稻千亩示范片进行了现场考察和测产验收。内江市农科院水稻所所长陈勇表示,其中测产的一块示范田亩产达810.5公斤,这是内江市首次实现一级优质稻突破800公斤。开镰现场  据陈勇介绍,甜优3203是该所引进省农科院作物所的强优势优质抗病恢复系成恢3203,与自育的优质抗稻瘟病的三系不育系甜香 2A强强联合育成的突破性大品种,2021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稻米品质达部标一级,区试产量比对照辐优 838 增产6.35%,稻瘟病颈瘟最高级5级。“强强联合育成突破性品种,为稳产增产奠定了种质基础。”  当天,除甜优3203外,验收组还通过选择代表性的中上等田块,对示范片中的甜香优2306和内6优107两个品种进行测产验收。其中,甜香优2306中稻田验收面积为0.443亩,平均亩产为795.7公斤;内6优107实收测产面积0.837亩,平均亩产为757.5公斤。  对于这次测产取得的结果,陈勇非常满意,他表示,当天测产的3个品种表现都很抢眼,也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国审国标2级稻香杯奖品种内6优107在免耕、减氮、稀植栽培条件下,示范片亩产量表现出高产高效的示范效果,深受种植农户欢迎。从今年的测产结果看,去年、今年百亩片同片同田比较,亩产量增加了20公斤左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1
(记者 毛春燕 李弘)近日,内江市科技局、内江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与江南大学正式签署《江南大学—内江食品加工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此举将进一步推动内江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此次与江南大学开展市校合作,是内江市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和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将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新内江增添新的创新动能。签约仪式上,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赵伟表示,江南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围绕内江科技创新、内江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和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争创国家农高区等方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核心与共性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孵化以及相关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工作,助力内江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和二级重点学科5个。近年来,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江市加大了市校合作力度,在共建研发平台、推进协同创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 摄正值“高温、高湿、高热”的“三伏天”,金银嘴村家扬蒲葵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忙着加工制作蒲扇,及时满足各地市场的需求。据悉,金银嘴村是当地有名的“蒲扇村”,目前已建成蒲葵种植基地200多公顷,年加工生产蒲扇500余万把,产品远销重庆、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蒲葵种植和蒲扇加工产业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金银嘴村村民在展示自家加工制作的工艺蒲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4
  (赵颖)日前,笔者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该区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现代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在园区建设中,该区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园引领、多园赋能”的思路,坚持统筹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有机衔接,瞄准产业主攻方向,形成“1+N”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体系。目前,已编制完成1个园区总体规划和5个园区专项规划。  园区注重发展智慧农业,利用智能球型摄像机、气象站、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等科技设备,实现柑橘生产过程的可视化、智能化、远程化。目前园区智慧农业项目覆盖柑橘面积1000余亩,亩产量提高10%以上。同时建设80余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猪单元,圈舍采用全封闭管理,配置自动化水帘、自动化饲喂系统、自动刮粪机等设施设备,全面实现自动化管理,预计年出栏生猪达19万头左右。水产方面采用玻璃钢养殖系统,配套建设增氧、杀菌、尾水治理等智能渔业设施,年可产出约5000万尾优质名特优鱼苗,产值达5000余万元。  通过园区建设,该区主动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大力实施产业建设、生态建设、旅游开发等工程,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3
(记者 郑志浩)近年来,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打造立体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改善乡村通信条件,推进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内江持续开展“平安宽带乡村慧眼工程”建设工作。  截至今年6月底,内江市范围内“慧眼工程”用户累计达到18.02万户。其中,电信和移动用户分别为11.28万户和6.74万户。2021年1月-6月,内江全市新增“慧眼工程”用户5.71万户。其中,电信和移动用户分别为2.51万户和3.2万户。  内江市正在编制发布多项“十四五”重点规划和专项规划,将持续开展“慧眼工程”建设,并计划每年新增用户6万户,提升乡村宽带覆盖水平,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3
 (记者 郑志浩)7月16日,记者从内江市农民工服务中心获悉,自2015年实施返乡下乡创业回家工程以来,内江累计新增返乡下乡创业人员1.41万人,新增返乡创办企业1777户,吸纳就业6.84万人。  近年来,内江坚持把务工农民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县、镇三级均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建立返乡下乡创业顾问团,让返乡创业人员“项目选择有好参谋、政策研究有好老师、资源对接有好红娘、市场营销有好平台”。  在政策支持上,内江先后出台《返乡创业“回家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16个,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提供精准帮助。内江市、县两级每年分别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返乡创业,返乡创业项目审批平均提速88.4%。  在服务平台搭建上,内江建成返乡创业园区19个、孵化器基地5个。此外,在做实驻外平台上,内江还成立务工农民服务管理综合党委,建立驻外务工农民服务站18个、流动党组织122个,常态化开展返乡回引、劳动维权等工作,累计培养务工农民村党组织书记624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