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杨德慧) 秋天不仅是美丽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9月23日,雨城区“庆丰收·感恩党“丰收节活动在青江街道孝廉社区举行。活动现场据介绍,本次活动现场将有20余个特色农产品展示。雅安市春苑农业有限公司的猕猴桃、雅安市和龙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叶、沙坪村的楠竹干笋、方竹干笋、七彩蛋、张碗村的一碗果蔬,还有其他村的蜂蜜、恩惠玉饼、知青泡菜、醪糟、腊肉、罗汉果等等特色农产品。这些农特产不但地方特色突出,且绿色有机、品质优良,还展现出雨城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今年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上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更是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的具体行动。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共同体验和分享丰收的喜悦”。一名来自成都周边的市民高兴地对记者说。雨城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展示了近年来雨城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广大农民朋友共同体验和分享收获的喜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凝聚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4
(记者 袁洋)“宝兴县大溪乡烟溪村共有335户1302人,脱贫户64户230人,低保户48户76人,耕地691亩,林地15004亩……”对于这些数据,宝兴县纪检监察干部欧庆已烂熟于心,随时可以脱口而出。虽然下派到大溪乡烟溪村担任第一书记还不足2月,欧庆早已把“家底”摸清。翻开欧庆的随身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户籍档案”。为了快速了解情况,到村里的第二天,欧庆便开始了走访调查。每到一家,他都会做一个自我介绍,详细询问并记录每一家的收入情况和生活状况。“现在,欧书记对每一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村支书陈先明说道。欧庆(中)入户走访调查烟溪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后,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从制度上预防和解决返贫致贫问题,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欧庆与村两委干部组建了防返贫监测队伍,动态了解掌握监测对象家庭生产生活变化、持续跟踪收入变化。为了确保走访排查事项详实准确,每一次走访调查,欧庆都会详细记录下脱贫户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生产生活情况、经济收入来源以及日常支出等,形成详细的个性化“档案”。晚上回到住处后,欧庆就翻开走访记录进行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制定易返贫致贫户“一户一策”帮扶计划,通过产业就业扶持,落实低保、医疗、养老保险等综合保障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防止返贫致贫。“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欧庆深深地知道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熟悉村情后,他认真分析了烟溪村产业发展优势,村里的天然野生竹笋广受大众喜爱,川黄柏种植产业也初具规模。于是他便与村两委商议,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竹笋、川黄柏深加工特色产业的计划。该计划得到了大溪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溪乡烟溪村有机农产品加工销售及配套设施项目迅速启动。项目建设内容包含新建茶叶、竹笋、有机蔬菜等有机农产品加工车间,新建20立方米冻库,设立有机农产品展销厅等。“项目完工后,我将配合村两委管理好、经营好该项目,为烟溪村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欧庆坚定地说道。(图片来源:宝兴县纪委监委)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梦梅  近年来,天全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农业多贡献”要求和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精神,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现代农业“3 + 2+N”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天全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路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一场齐心聚力的攻坚。“我们坚定不移围绕壮大产业建园区、围绕彰显特色活园区、围绕增强后劲兴园区,全面推动现代农业园区上档升级,推动农业多贡献。”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志祥动情地说。  这是一次令人惊喜的探访。金秋时节,穿行于二郎山下的绿水青山间,但见绿意盎然、瓜果飘香。一张张洋溢丰收喜悦的笑脸,成为这个丰收季最美好的注解。天全县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 天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核心园区——引领产业新高度  “优质的水资源、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位优势,这是天全县冷水鱼的发展优势……”在天全县思经镇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一池池鲟鱼欢快游动,搅起一池金波。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将一罐罐鱼子酱分装打包。  作为川西南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园区内270亩冷水鱼养殖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县域10余个冷水鱼养殖基地。二期修建前端5000平方米的净化池和后端10000平方米的尾水处理池,75口20米直径的养殖池和4000平方米的车间,今年3月份正式投入使用。截至目前,二期基地已引种入池鲟鱼种鱼120万斤以上。如今已形成1000多亩集养殖、加工、休闲于一体的冷水鱼产业园区,在全县构建起“一核心多组团”的水产产业布局。  目前,园区内养殖池已达230口,养殖水面6万余平方米,养殖各类冷水鱼600万斤,形成了年产鲟鱼子酱80余吨、鲟鱼肉产品1000吨以上养殖加工能力。鲟鱼鱼子酱产量占全省总产量90%以上,市场份额稳居西南第一,远销美国、法国、德国、迪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供米其林三星、迪拜帆船酒店等全球50多家顶级餐厅。  今年,依托“雅鱼”金字招牌,天全推行“三资联动”“三金同生”“三方共榷”的“三三模式”,实现了村民、村集体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结,共同建设“共享鱼池”,全县1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均分红8.4万元以上,带动3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500元以上。通过“渔业+”模式,建设生态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休闲度假区,辐射带动关联农户近2000余户参与,探索出了乡村振兴天全实践模式。天全县冷水鱼产业一如发展之初那般信心百倍、活力满满、朝气蓬勃。喜获丰收。刘祯祥 摄加工园区——锻造产业新链条  沿青衣江而上,穿国道318线,走进天全,首站即是扼守着康藏进出咽喉的始阳镇。  在这里,人们可沿着遍及城乡的完善交通路网前行,漫步城市和乡间,感受此间的生机勃勃。也可走进一个个幸福美丽新村,或一栋栋正在火热生产中的标准化厂房,去感受始阳镇带来的别样热情。  近年来,天全县围绕建设成渝地区绿色有机食品供应基地,依托“六个一”农业产业特色基地和康藏特色农产品资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特色化的发展方向,高标准规划建设辐射康藏、联动成渝的天全县特色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示范园区。  空中俯瞰天全县特色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示范园区,由赤、橙、黄、绿、蓝五种色彩装饰的5栋钢结构标准化厂房显露在绿水青山中,透着彩虹般的亮丽色彩。  美丽不只外表,实力才是内核。天全县特色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示范园总投资4.3亿元,依托川藏铁路,建设与川藏物流园相互配套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集散园区。项目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配套市政道路2.97公里,其中,农业园区五栋钢结构标准厂房2.6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三层厂房0.62万平方米、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0.68万平方米。  依托优良的区位优势,天全县特色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示范园区立足于本区域和康藏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为“农”字号企业和产业化项目提供发展平台。  “我们采取‘政府方案、企业运作’模式,由天全县工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采取政策扶持筹集建设资金,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项目发展部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围绕天全特色农业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入驻企业达到设计产能后,预期总产值约30亿元,可实现税收1.5亿元,解决就业1000余人。  目前,农业加工园区各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意向签约茶叶、山药、竹笋和猕猴桃等产业加工项目,进一步伸长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快天全农业现代化进程。天全县农业加工园区。 天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特色园区——厚植产业新基础  “‘一条大鱼一头猪,一根竹笋一棕菌,一片苕药一山茶’,是天全特色产业全新格局。”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是天全农业产业发展的又一重点。”  目前,天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协作基地”工作部署,加快冷水鱼、羊肚菌、高山茶、雅山药等农业产业发展,着力构建“2+N+3”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补齐雅山药现代农业园区短板,加快推进“猪+茶”立体种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利用好特色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园区,打好“绿色、生态、有机”牌,建设成渝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特色生产加工基地。力争到2025年,争创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多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基础强,产业兴。天全,正向着生态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平  汉有百川,源香万家。初秋时节的汉源大地上,谷物丰收、瓜果累累、椒味飘香,一幅农业产业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汉源县流沙河两岸金稻飘香。张鸿鑫 摄  汉源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素有“中国花椒之乡”“中国甜樱桃之乡”“西部花果第一县”等美誉,年均日照1500余小时,年平均气温2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8%,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汉源境内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赋予了汉源农产品天然的绿色基因。丰收“运动会”。 张鸿鑫 摄  近年来,汉源依托良好的天然优势,按照“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因地制宜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建成汉源甜樱桃、红富士苹果、金花梨、黄果柑、优质伏季小水果为特色的五大水果基地,以早春蔬菜、秋延蔬菜、高山蔬菜为特色的三大蔬菜基地和以花椒、核桃为特色的两大干果基地,“532”十大特色产业基地累计79.3万亩。汉源传统农业正在特色化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椒农采椒忙。 冉闯 摄金果迎客来。 冉闯 摄游客采摘红富士苹果。 冉闯 摄阳光葡萄惹人醉。 冉闯 摄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9月初的雅安市石棉县,大渡河畔陡峻的坡地上,1.5万亩绿色、紫色的八月瓜果实挂满藤架。不少成熟的八月瓜已经“炸”开,露出诱人的乳白色果肉。  “目前四川的八月瓜科研和产业发展,已走在了全国最前列。”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多年来潜心研究八月瓜的四川农业大学罗培高教授,听他讲起小小八月瓜从“长在深山人未识”的稀奇野果到“由资源变成产业”的振兴之路……罗培高教授(中)与团队查看八月瓜长势 杜铠兵 摄拿到首张市场“通行证”  “今年的八月瓜已被订完了。”种植户董钦金在绵阳市盐亭县种植了近 60 亩八月瓜,每到果子成熟季节,立马就在网络平台被抢购一空。  出人意料的是,这种受人追捧的“网红水果”,一度“长在深山无人识”。罗培高教授告诉记者,八月瓜学名三叶木通,因其细长绵软的果肉酷似香蕉,民间也称它为“野香蕉”。2015年他带领团队调研发现,八月瓜在四川山区有着广大的适生范围,仅野生资源就超过3亿公斤。  八月瓜不仅口味清甜软糯,其果实富含多种胶原蛋白、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游离氨基酸含量是常见水果的3-6倍,属于优质的食疗保健水果,同时具有药用和油料开发价值。然而,要想走入市场,八月瓜完成从“野果”到“商品”的关键一跃,必须取得食品安全部门的审定许可。  2018年6月1日,经省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审查通过,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八月瓜》(DBS51/005-2018)。  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八月瓜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意味着四川最先拿到了八月瓜走向食品和加工市场的“通行证”。成熟的八月瓜果实 受访者供图建成全国最大种质资源库  种植户苟洪举在雅安市雨城区经营着一个年产近80万株的八月瓜苗木基地,种苗销往全国各地。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巍介绍说,常见八月瓜籽多肉少,可食用部分只占16%-18%,而培育出的新品种已经突破30%,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抗病性。  在基地的八月瓜种质资源库里,记者看见来自重庆、贵州、陕西等全国各地的各式各样的八月瓜植株。  目前罗培高教授团队建立的种质资源(基因)库,是全国最大的八月瓜种质资源库,一共有2000多份原生种质资源材料。”目前我们已经培育出同源四倍体八月瓜,通过与原有的二倍体八月瓜进行杂交,有望培育出无籽的三倍体八月瓜品种。”据罗培高教授透露,八月瓜一旦实现无籽,其商品性和口感将实现又一个飞跃。串起八月瓜产业链条  八月瓜不仅果子可食用,还可以加工成果茶、果肉酥、果酒等特色食品,甚至还有八月瓜精油、面膜等。  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八月瓜鲜果零售可达每斤20元左右,即便是田间收购价,也在每斤5元左右。而按照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每亩产量可达5000斤。而很多经营者并未止步于销售鲜果。“我们正在规划加工八月瓜油,最快明年就能初步投产。”董钦金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的八月瓜油每斤售价高达100多元,而每亩八月瓜最高可榨油300多斤,经济效益可观。  开发利用好八月瓜的油用价值,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的号召,也是罗培高教授团队眼下工作的重点。据他介绍,八月瓜种子含油量超过40%,脂肪酸种类丰富营养均衡,是天然的1∶1∶1植物调和油。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果树专家阳淑关注八月瓜也已有多年,并与罗培高教授团队保持合作。“八月瓜果实特色鲜明,开花时也十分漂亮,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阳淑说。  “目前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一点‘东风’。”罗培高表示,四川八月瓜的科研基础和产业链条都趋于完善,正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旦以新型水果的形式加入“川果”大家族,将为四川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一股全新的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2
为全力推进芦山县农业项目建设,近日,芦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2021年农业项目推进会,会上通报了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情况及2021-2023年实施乡村建设项目情况,各班子成员汇报分管项目进展情况。会议要求,一是认清形势,提高项目工作重要性认识。各股室要统一思想,认清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清项目为王的精神实质,认清抓项目工作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需求;认清抓项目工作是顺应人民群众期盼。二是正视问题,找准项目工作短板。针对储备包装项目工作不理想,推进工作不到位,资金支付比例不理想等问题,各站室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作为。三是继续发力,助推项目工作上台阶。要进一步压实责任,健全机制,定期召开项目工作会,督导项目工作进展;进一步强化学习,吃透上级政策,加强项目谋划,抓好项目储备;进一步增强勇于担当的作风,积极化解问题困难,积极对接、汇报,全面申报项目,积极往省市部门汇报,进一步拓宽项目申报广度和深入。(芦山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包启繁  “小桥流水古碾,城西鸟语茶家。”连绵起伏的茶山,沁人心脾的茶香,流淌出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名山区茶叶交易市场。  近年来,雅安市名山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落脚点,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村民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 (名山区委宣传部供图)丰收的喜悦。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村庄一角。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晚霞。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茶家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9月16日,“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在成都正式发布。此举为汉源县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实现汉源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再蹚新路。  “汉源红”是指汉源甜樱桃、汉源红苹果等80万亩特色水果、蔬菜产业。在当日由汉源县政府主办的“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上,汉源县委书记郑朝彬从汉源生态环境优势、产业规模和规划布局、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旅融合、品牌创建等方面,精心介绍了“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优势。他表示,汉源以“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整合“多而散、小而弱”的农业品牌资源,形成了“公用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这其中,“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是原滋原味、地地道道的汉源农特产品金字招牌。工作人员展示汉源红苹果。  汉源县委副书记、县长覃建生围绕汉源红色文化和“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情况、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旅融合、阳光康养资源和三产发展成果进行介绍。  在发布会上,汉源红苹果、汉源花椒、脆红李等“汉源红”公用品牌包含产品一一进行了展示、展销,充分展示了汉源农业产业发展硕果。发布现场  据了解,汉源于2016年启动了区域公用品牌申报和打造工作,2018年成立“汉源县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协会”,并启动“汉源红”集体商标的申报注册,着重将“汉源红”打造成为汉源的区域公用品牌,成为汉源的另一张城市名片。5年来,“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助农增收、产业提质的新引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7
(张超 记者 薛维睿)“请停一下,等前面的车过桥后,你再骑车上桥。”9月2日上午,天全县小河镇沙坪村一座铁索桥前,村党支部书记杨忠军正在提醒准备过桥的村民。一天前,杨忠军有了新的身份——这座农村铁索桥的“桥长”,负责这座铁索桥的日常管护,并劝导村民规范通行。  这座铁索桥长约74米、宽约1.3米,桥身护栏稳固、桥头标识清晰,桥的一头连着沙坪村6组,一头紧挨国道318线,是200多位村民往返的要道。  记者注意到,短短10多分钟,就有十余位村民通过此桥,有的还提着不少的生活用品。“如果没有这座桥,骑车或步行的村民要绕道近半小时。”杨忠军说。  在天全县,农村铁索桥大都建于高山之间,或接着村民的产业道,或连着国省交通干道。天全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高成珂介绍,由于地理、资金等综合因素,造成全县部分铁索桥“管养难”,加之汛期带来的影响,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9月1日,《雅安市农村铁索桥管理养护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开始实施,有效期两年。  《办法》明确,雅安全市农村铁索桥(企业自建自用或从事经营性管理以及纳入文物管理的铁索桥不纳入农村铁索桥管理)实行“桥长制”管理制度,每座铁索桥在乡(镇)、村(社区)两级分别落实一名桥长,具体负责农村铁索桥的日常管理养护,定期开展巡查工作,并公示铁索桥安全使用须知、管理养护规定、管理养护单位、桥长、安全监管举报电话等信息。  “除了管理方式,《办法》还确定了责任单位和考核制度,并细化了养护资金的筹措和使用方式。”雅安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科科长张豪说,眼下,该市正在进一步梳理现有农村铁索桥,对已有公路桥梁或其他安全出行通道,存在安全隐患的依法予以拆除;对服务群众较多,且有改造条件的积极争取资金逐步改造成公路桥;对少数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必须且能够正常使用的予以保留,落实“桥长制”,保障管理养护。  目前,天全县已仔细排查了全县45座农村铁索桥,计划分批次对5座铁索桥实施拆除、6座铁索桥改建为公路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3
(吴丹 记者 薛维睿)9月2日,走进石棉县美罗镇山泉村猕猴桃园,满眼皆是丰收的景象。眼下,海拔1280米—1700米的安顺场镇、蟹螺藏族乡、美罗镇、回隆镇等乡镇,猕猴桃进入丰收季。  美罗镇山泉村村民刘国栋说,今年猕猴桃均价在每公斤10元左右,品质好的能卖上20元,猕猴桃产业真正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猕猴桃丰收  作为当地种植猕猴桃的致富带头人,刘国栋此前在山泉村种植猕猴桃20余亩,后在丰乐乡与他人共同种植猕猴桃40余亩,在蟹螺藏族乡种植猕猴桃200余亩,预计今年收入可达4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目前山泉村猕猴桃种植面积已扩大至400亩。  美罗镇的方元村、三明村等地也积极发展猕猴桃。当前,该镇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预计总产量可达120万余公斤,产值可达1200万元。  近年来,石棉县将猕猴桃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现已发展猕猴桃4200亩。石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石棉县11个乡镇24个村自发引进种植以红阳为主的猕猴桃,红阳猕猴桃占种植面积的92.5%。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3
(王梦倩 记者 袁洋) 由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乡村振兴局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开幕式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顺利举行。大赛分为雅安和成都2个赛区,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贸易学校、四川旅游学院、四川交通技师学院等8个赛点。共有来自21个市州的246名选手参赛和148名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专家、裁判共同参与。开幕式现场“举办此次全国乡村振兴省级职业技能大赛,旨在全面展现四川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对乡村就业创业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的效果。”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勇说。本次大赛共设养老护理员、育婴员、西式面点师、餐厅服务员、电子商务师、茶艺师、茶叶加工工、评茶员、中式烹调师(烘烤)、砌筑工、汽车维修工、电工、美发师、农机修理工等14个项目。其中,茶艺师、茶叶加工工、评茶员三个项目为四川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新增的省级特色项目,其他11个项目的优胜选手,将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大赛。本次大赛以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涵盖建筑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诸多领域。雅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于冀川表示,本次赛事对于展示雅安市“技能雅安”建设成果、加快培养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学技能提本领的浓厚氛围以及宣传推广雅安市优势产业、提升城市影响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雅安市将以承办此次大赛为契机,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努力培育更多的雅安工匠、四川工匠,聚力打造高素质、高技能产业人才大军,为“技能四川”建设贡献雅安力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8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雨城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堵点难点痛点,不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办好“小”事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雨城区围绕“三清两改一提升”重点任务,以“五清”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畜禽粪污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区行政村全覆盖推广垃圾清理“高岗村模式”,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87%。聚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277吨,清理户厕36005户次,清理公厕681座次,清理水塘(井)、河沟、污(臭)水沟339次,清理畜禽粪污2814处,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36.789吨。持续发力 营造良好整治氛围创新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机制,在多营镇大深村探索制定废弃农业包装兑换日用品方案,鼓励群众以积分制方法回收废弃物兑换牙膏、香皂等小物品,群众兑换积极性高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印发《禁限用农药名录》《茶叶禁限用药》《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等各类宣传资料12万余份,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次以上,培训种植大户、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技术骨干和农民带头人3000人次,专题培训农药经营者600余人次,全区绿色防控面积达22.65万亩,统防统治面积达28.78万亩,全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78%以上,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100%,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抓实项目 厚植乡村发展底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雨城区鼓励打造绿色生产基地,出台《雅安市雨城区绿色(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奖补实施办法》(雨农发〔2018〕49号),鼓励生产主体单位开展绿色、有机生产,2020年度兑现奖补资金90.5万元;成功申报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争取项目资金2000万元。(雨城区委宣传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周万龙 摄9月6日,大渡河畔群山披绿,在海拔1280米—1700米左右的安顺场镇、蟹螺藏族乡、美罗镇、回隆镇等乡镇,猕猴桃进入丰收季。当地果农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从2012年起,石棉县11个乡镇24个村引进种植以红阳为主的猕猴桃。目前,红阳猕猴桃已占种植面积的92.5%。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7
(吴丹 记者 程强 文/图)9月2日,大渡河畔群山披绿,在海拔1280米—1700米的石棉安顺场镇、蟹螺藏族乡、美罗镇、回隆镇等乡镇,猕猴桃进入丰收季。在猕猴桃园内,绿油油的棚架下,一个个套袋红心猕猴桃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满眼皆是丰收的景象。挂满枝头的猕猴桃“我们这里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猕猴桃上佳的品质,加上绿色无公害种植,吸引了很多回头客前来购买。”美罗镇山泉村村民刘国栋说,今年猕猴桃均价在10元/公斤,品质好的能卖上20元/公斤,猕猴桃产业真正变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作为当地种植猕猴桃的致富带头人,刘国栋现发展有猕猴桃20余亩,又在丰乐乡与他人一起发展了40余亩,在蟹螺藏族乡发展了200余亩,预计今年利润可达4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该村老百姓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将猕猴桃的种植面积扩大至400亩。看到山泉村的老百姓种植猕猴桃尝到了甜头,美罗镇的方元村、三明村等也开始发展。现如今,该镇猕猴桃的种植面积达到1200余亩,预计总产量可达240万余斤,产值1200万元。据悉,从2012年起,石棉县11个乡镇24个村自发引进种植以红阳为主的猕猴桃,红阳猕猴桃占种植面积的92.5%。2019年10月,石棉县农业农村局选送的石棉县林源农业有限公司红肉猕猴桃果样获得红肉组金奖,为该县扩建猕猴桃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实现猕猴桃品质品牌飞速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万龙 文/图  夏末秋初,位于石棉县大渡河畔的共和村,沉甸甸的黄桃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桃香。这里的1200余亩黄桃又迎来了丰收季,今年黄桃产量可达70万斤,产值450万-500万元。石棉锦绣黄桃缀满枝头。  共和村海拔在 1200 米至1500米之间,昼夜温差大,适合黄桃糖分积累,良好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种出的锦绣黄桃成为了黄桃中的上品。技术人员指导种植。  为了保证果子的绿色安全,石棉县绿然果业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技术服务、组织服务,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确保黄桃的品质。山里红家庭农场种植的600余亩黄桃,今年进入丰产期,预计高品质商品果产量可达到70万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黄桃电商分拣点。  石棉锦绣黄桃外表金灿灿,果肉金黄色间一抹红,切开就有红心,红黄相融,在众多桃子中脱颖而出。在阳光下,淡淡的黄色外皮更加鲜亮。摘下一颗,短短的绒毛在手心嬉戏。洗净表皮,轻轻咬下一口,果肉绵软,汁水丰盈,层次感丰富。游客体验黄桃采摘。  “我们种出的黄桃皮薄、肉脆、汁多、可口、个头还大,外观漂亮、肉色金黄,果型整齐匀称,甜多酸少……”谈及共和村黄桃品质,石棉县绿然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江林滔滔不绝,让他如此有底气的,是当地黄桃的优良品质。  “绿色标准化的栽种才能孕育出好的黄桃品质,我们要求果农只施农家肥,并采取仿生灭虫办法,杜绝农药残留。”作为该合作社的技术顾问,石棉县高级农艺师罗华认为,这些都是共和村黄桃的加分项。游客体验黄桃采摘。  昔日,共和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2018年,在石棉县山里红家庭农场的带动下,全村开始发展黄桃,看准黄桃前景的返乡创业者,主动回乡种起了黄桃。“现在还不是丰产期,再过两年,我这16亩黄桃的产值可以达30万元。”返乡创业者刘江林信心满满。  下一步,共和村还将进一步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做大、做细、做强黄桃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持续加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3
(廖诗雪 记者 杨德慧)荥经县牛背山镇建政村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利用现有红色和绿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集中全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谋发展、奔小康,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八月,秋风徐徐,走进建政村,映入眼帘的是保护完好的红军标语,浮雕墙上镌刻着红军长征的场景。在胡长保纪念广场上,游客王家红正在给即将去胡长保小学读书的孙子讲述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红色故事。“我们今天一大家子二十多个人过来,缅怀胡长保烈士,也让孙儿要铭记历史。没有当年的他们,哪来的我们今天的好日子。”王家红说。建政村地处牛背山镇深处,山地林地多,耕地少,早些年,丰富的红色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产业发展一直没有很好的出路。全村292户915人,9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了老弱妇孺。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持续开展,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经过深入细致的走访、前往周边县区观摩学习后,决定把传承红军精神和红色基因作为奋斗目标,把建设建政村泡桐岗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建政村独有的红色基因、红色传统和红色资源,带动建政村红绿融合旅游,走出一条具有建政村特色的发展之路、致富之路。牛背山镇建政村第一书记杨劼:建政村围绕“红色资源”和“党建示范”两个重点进行规划建设、保护修复,新改建胡长保纪念广场、长征纪念广场,同时将田园风光、红色资源、党建文化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打造“农村党建+田园风貌+红色旅游”的“1+1+1”旅游模式,让建政村成为了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教材”。如今的建政村是中组部2021年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之一,顺河而建的公路已投入使用,景观步道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升,前来学习、游览的人越来越多,这也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今年7月初,村民杨兴娣利用自家的农房办起了小型农家乐,当月便有近万元收入。眼下,她正在处理网络平台上收到的订单,准备陆续为客人寄送“土特产”。“农家乐开起比以前种庄稼的收益高多了,也不是很累,平时网上也能卖自家的腊肉那些,现在日子有盼头。”杨兴娣说。红色沃土忆长征,长征路上奔小康。建政村将本土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相互带动、彼此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以全域旅游创建为契机,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大平台,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新时代奋力书写红色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1
(记者 唐千惠 程磊)8月27日,雅安市乡村振兴局与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乡村振兴服务合作协议。这次合作是顺势之举——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也是5年过渡期的第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加强政企合作,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重要抓手。这次合作是创新之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政企合作,即简单地参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此次合作,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将运用农业高端智库级平台,为雅安市农业发展提供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品牌打造、产业赋能等深度服务。随着本次签约,雅安市乡村振兴局与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将共建“雅安市乡村振兴工作站”,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政企合作“雅安模式”。联系更紧密、合作更深度、发展更长远。“更”上一层楼的政企合作新模式,不仅能为雅安市乡村振兴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新引擎”,还将为全省乃至全国深化政企合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间”。一场双向奔赴的政企“联姻”在四川,一个“年轻”的省属企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去年12月,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旗下的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一家国有资产背景的企业,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将自己定位为“品牌农业的推动者”“滨水农业的倡导者”“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作为一个有“研究院”牌子的企业,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也计划通过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全面赋能能力的农业高端智库和农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保障。“成立后,我们就在全省21个市州寻找布局四川乡村振兴工作赋能服务体系的‘首站’。”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是农业研究院投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尽量减少合作的中间成本,尽可能地把要素资源按市场化机制匹配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上去。另一边,雅安,在主动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中也在寻求更高质量的企业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希望企业能带来投资、就业岗位,以及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变。”雅安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多次对接和洽谈,了解到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一个智库+一个平台+N项赋能” 的“1+1+N”运营模式,以及深度整合高端智力资源、多元渠道资源和专业金融资源的能力,能多层次、多维度帮助地区乡村振兴修炼“内功”。在同一目标的驱使下,雅安市乡村振兴局与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的合作齿轮逐渐啮合,从首次对接到合作签约,仅用时两个月时间。“双方合作几乎是一拍即合。”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雅安市乡村振兴局的合作,比起甲、乙方关系,更像绑定在一起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命运共同体。一条走实走深的合作“路径”“我们希望此次合作能为雅安乡村振兴带来实实在在的动力。”政府一方,言辞恳切;“我们已拟定实施方案,将从多个维度为雅安乡村振兴赋能。”企业一方,回应真切。签约现场,政企双方紧握彼此双手,一条走实走深的合作“路径”就此徐徐展开。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前期的调研发现,虽然雅安农业产品种类丰富,但依然存在“小”“散”等特点,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品牌化输出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提出以政企共建一个“站”为核心的一揽子方案。记者了解到,签约后,双方将合力搭建“雅安市乡村振兴工作站”,并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具体而言:产业孵化一批——建立一套符合雅安实际的项目遴选、评估(分级)、培育、投资的加速孵化体系,助推一大批雅安本土涉农企业发展壮大;智力服务一批——借助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的教育资源及专业人才优势,重点以“科技+人才”为核心,以“培训+服务方案+解决方案”为特色,致力于雅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科创服务;品牌推广一批——围绕雅安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在农产品深加工、大健康、生态旅游与居住、农业现代化等领域,树立和振兴一批具有雅安地标属性的农产品品牌;产业赋能一批——在雅安范围内筛选一批农业项目,主要通过战略投资方式促进项目落地,包括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与居住、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同步探索赋能实施农村体制机制创新行动。以点连片,以片带面。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将通过上述“四个一批工程”,推动一批农业新项目、新技术、新模式在雅安落地、转化、推广,促进部门资源、企业主体和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业项目实施、成果转化运用、农技推广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互利共赢。一个合力共赢的崭新“起点”乡村振兴工作站的模式,专注于区域化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的探索,在乡村振兴中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五大振兴”中,具有具象、量化的建设目标。未来,这不仅将成为雅安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也将成为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智库专家下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但事实上,政企一起打造合作程度如此深和广的乡村振兴工作站,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太多的参考经验。”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雅安市乡村振兴工作站将成为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在四川省范围内挂牌成立的首个工作站,承担着探模式、建机制、树样板、做亮点、推经验、带全川的重要使命。乡村振兴时不我待,政企双方责无旁贷。在探索工作站模式和机制上,政企双方将按照“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原则推进,不仅将共同成立“雅安市乡村振兴工作站”专项工作小组,还将定期召开现场办公会,搭建信息沟通“绿色通道”,确保高效推进雅安市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建设。其中,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将最大程度利用国有企业及其所属资源的专业化服务能力,雅安市乡村振兴局则将发挥行政优势参与监督管理,合力实现“1+1>2”的共赢效果。新起点,新展望。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政企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旦模式验证成功,我们将迅速推进全省21个市州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建设工作,形成乡村振兴工作站的网络化矩阵,相互借力,相互支撑,相互整合。”共创合作新模式,共谋发展新篇章。如今,雅安市乡村振兴局和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正携手共进,最大化整合政府、企业、社会资源,探索“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的“雅安模式”,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雅安实践”,打造政企深度合作的“雅安样板”!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01
(记者 唐千惠 程磊)近日,雅安市乡村振兴局与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乡村振兴服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雅安市乡村振兴工作站”,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政企合作“雅安模式”。据悉,双方除了合力搭建“雅安市乡村振兴工作站”,还将实施“四个一批工程”。产业孵化一批——建立一套符合雅安实际的项目遴选、评估(分级)、培育、投资的加速孵化体系,助推一大批雅安本土涉农企业发展壮大;智力服务一批——借助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的教育资源及专业人才优势,重点以“科技+人才”为核心,以“培训+服务方案+解决方案”为特色,致力于雅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科创服务;品牌推广一批——围绕雅安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在农产品深加工、大健康、生态旅游与居住、农业现代化等领域,树立和振兴一批具有雅安地标属性的农产品品牌;产业赋能一批——在雅安范围内筛选一批农业项目,主要通过战略投资方式促进项目落地,包括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与居住、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将通过上述“四个一批工程”,推动一批农业新项目、新技术、新模式在雅安落地、转化、推广,促进部门资源、企业主体和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业项目实施、成果转化运用、农技推广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互利共赢。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吴祠平 文/图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名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合作,建立了1500亩茶叶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基地大力推广天敌友好型数字化粘虫板、天敌友好型窄波LED太阳能杀虫灯等物理防控及茶毛虫茶尺蠖双性诱剂、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技术,抓污染物源头控制,进行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等数据采集。目前,当地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效果显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31
(记者 成博)茶是中华文明的一张名片。茶中有优雅、恬淡的东方余味,茶中更有绵延、灿烂的文明清香。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很多人熟知的绿茶、红茶、白茶等品种之外,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也有着同样历史悠久的边茶文化。  日前,由几十家老茶号组合而成的雅安茶厂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传承千年的南路边茶(藏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一批四川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什么是南路边茶?南路边茶的背后承载着怎样的如烟往事?南路边茶在制作上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走进了“基地”。雅安茶厂生产的南路边茶。宁可三日无粮 不可一日无茶  雅安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素有“川西咽喉”之称,汉、藏、羌、彝等民族在这里交汇。天然的地理位置,使雅安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人员聚集带来文化的融合,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证了雅安的历史文化积淀。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  四川的边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当时的朝廷推行“茶马法”,便以边茶为商品,与周边少数民族开展茶马贸易。明代时,四川的雅安、天全等地设有管理茶马交换的“茶马司”,后改为“批验茶引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为了进一步细化对边茶贸易的管理,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灌县、崇庆、大邑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川西北松潘、理县等地,称“西路边茶”。雅安茶厂里陈列的不同年代的南路边茶。  作为四川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雅安茶厂依托生产厂区和中国藏茶博物馆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了一座茶文化展示和体验空间——“藏茶世界”。一进大门,白色的墙面、红色的墙柱,鲜明的藏族建筑特色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南路边茶与藏族同胞的密切联系。行走其间,穿着整洁的工作人员,纯手工进行着南路边茶制作中的选料、拣梗等工序。而成品的茶砖被整齐地码成藏族建筑的柱子形状,行走于茶砖堆成的廊柱间,阵阵茶香隐约可闻。  “在藏族同胞中,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南路边茶在他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雅安茶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朝贵告诉记者,南路边茶是中国黑茶的典型代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传承了1300多年。  南路边茶之所以能成为藏族同胞,尤其是牧民的生活必需品,主要原因还得从他们的饮食习惯中去找,“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藏族同胞们的饮食结构中缺少蔬菜、水果等促进消化代谢的成分,而茶中含有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素、维生素等,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互补。”雅安茶厂生产的南路边茶。边茶制作中的变与不变  清代的团茶、上世纪70年代的茶砖、2010年联合国为表彰雅安茶厂而特授的“千年金奖”奖牌……记者一路行来,了解到了许多不同年代、不同形状的南路边茶以及它们的历史。透过久远的时光,它们向我们讲述着一项非遗技艺的旺盛生命力。  李朝贵告诉记者,南路边茶是一种采用全株全季的手法进行组合的拼配茶。选料非常讲究,要选生长期为6个月以上一芽五叶的成熟川茶中小叶种茶叶,原料进厂经粗加工后须陈化(存放)一年以上才能生产成品。从全株来看,南路边茶中包含了当年生的成熟叶片、红苔绿梗、花、果、果皮;从全季来看,则包含了春茶、春夏茶、夏茶、夏秋茶、秋茶等,这样的拼配是它能够满足藏族同胞需求,并且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喜爱的重要原因。  作为国家级的非遗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中的科学原理体现在红锅杀青,从而使茶叶叶片的腹、背表皮扁平细胞裂解,通过蒸、揉、发酵等技艺使叶肉内的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充分裂解。其生产工序多达32道,系目前茶品中生产加工工艺、工序最为复杂、最为讲究、最为考究的深度自然全发酵茶产品。  千百年来,产于雅安的南路边茶为满足生活在高寒、缺氧、强辐射、高油脂食物地带人们的生存需求,无论是选料、拼配、发酵、制作、存放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传承千年的南路边茶,伴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在经历着变化。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南路边茶的制作与研究,李朝贵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伴随着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注意到南路边茶独特的生物学效应,他们看重它能够帮助消食解腻,减少代谢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生,因此对它十分热衷。”李朝贵表示,随着饮用人群的扩大,消费者们对南路边茶的品质、饮用方法的要求也在提高。  从生产制作者的角度出发,李朝贵表示,作为生产者,为藏族同胞制作、供应南路边茶的精神没有变,通过产销南路边茶与藏族同胞结下的深厚友谊没有变,“同时,我们在生产环节中所坚持的科学、健康的理念没有变,严格的工艺、技术流程没有变,保障饮用健康茶的使命、责任没有变,维护民族团结的担当也没有变。”而放眼孕育南路边茶的环境,李朝贵认为,作为茶叶品质保障的雅安的山水、气候环境、自然生态没变。“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些年来南路边茶所经历的变与不变,其实都是为了让更多人分享它的健康内核。”李朝贵非遗传承 传承的是一种态度  “我们说传承非遗,其实不仅是传承技艺,也在传承一种态度,一种南路边茶制作过程中认真科学的态度。”谈到对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李朝贵认为态度是关键。  接手雅安茶厂的20余年时间里,李朝贵从未想过停下对边茶的探索与推广。通过不断地推广,他将边茶样品送到了法国、日本的实验室,送进了北大、清华、浙大、川大、中科院,以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等的一个又一个研究机构中。通过定性定量检测了35种微量元素、400多种生物酶,25种维生素……“通过研究,我们证实了那些藏族同胞世代相传的谚语中的道理。”  李朝贵告诉记者,此前,曾有人把绿茶、普洱、南路边茶都打好酥油,当别的茶做成酥油茶后,经过几十分钟冷却就已经油茶分离,而用南路边茶做的酥油茶,经过28小时后茶和油依然交融,“这是边茶中所含的茶色素、茶红素、茶褐素在起作用,它们的分子小,把大分子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并包裹起来,水乳交融,解油腻、减肥的功效就有了。”  对边茶研究的深入,也使边茶在广大消费者中逐渐有了健康、养生的名声。李朝贵也带领工作人员不断更新工艺,使边茶在传统的熬煮饮用之外,有了冲泡、闷泡等更多适应各类消费者的饮用方式。  为更好地丰富南路边茶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雅安茶厂近年来开展技术攻关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先后承担《南路边茶(藏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冷加工新工艺制备藏茶浓缩液研究项目》等6个科技项目,公司给予科研费支持,每年拿出50万资金用于员工的学习培训和全国黑茶制作同行的交流考察。雅安茶厂引进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审评产品的品质。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同时,雅安茶厂还专门成立了雅安藏茶技艺培训中心。截至目前,深得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传承的弟子已经发展到第八代和第九代,已培训75批次,共425人,其中,李朝贵亲自带徒7人,“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传承,解决文化传承的人才之困,从根源上确保非遗项目后继有人。”  要传承保护非遗,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门技艺也很重要。“藏茶世界”里则建有藏茶博物馆、茶窖、参观中心、制茶体验区等多处可供培训、体验的地方,充分展示非遗制作技艺,开展互动体验活动,增强群众和游客对南路边茶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知。  伴随对南路边茶研究的深入,李朝贵发现,自己在冥冥之中,又回到了自己医学的本行。“我发现很多代谢性疾病都有可能通过饮茶来预防,藏茶原来就不是一杯简单意义上的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2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