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名片】  眉山市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被誉为“绿海明珠”“天然氧吧”。它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瓦屋山,4A级景区柳江古镇以及“全国首批森林康养体验基地”玉屏山,先后被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全省旅游强县,2020年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数据】  今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投诉总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50%,比2020年下降了30%。    投资40多亿元建设从洪雅县城到七里坪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从成都到七里坪,车程缩短了1小时,游客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了77.6%。  一年来签订8个高品质、有颜值的高端文旅项目,意向投资500亿元。【声音】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是对标梳理、补短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勾勒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过程。服务于全国发展新格局,经过深度分析和对比,洪雅确定了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洪雅路径。  洪雅如果少了生态底色,会顿时黯然失色。这几年,洪雅关闭了大量的小水电站,让溪流、瀑布恢复原来的样子;关闭了矿山、矿洞,让受到伤害的山体得以治愈和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即使是一棵老去或者被雷击倒的古树,也不随便乱动,同时严控开发强度、建设密度、建筑高度。希望通过对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的保护来塑造一个在成都平原经济区独具魅力的揽胜、探秘、研学、度假等消费场景。在此基础上,在瓦屋山、七里坪精心挑选了少量高端文旅项目,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一个好的消费去处。另一方面,洪雅要让开发区得到充分利用,从县城到柳江这一带规划了“洪柳新区”,作为承载高端文旅项目的新战场。  借助天府旅游名县创建的机遇,如今的洪雅设施更加便捷,服务更加暖心,游客体验更加舒心。洪柳新区。尹霜林 摄(雅雅)8月10日,一个好消息从洪雅县传出,历经多次论证修改,备受瞩目的洪柳新区总体策划宣告完成,此举标志着这一承载了洪雅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重任的新区项目即将迎来全面建设期。  涉及390平方公里的洪柳新区连通了洪雅县城至柳江古镇的广阔乡村,洪雅将以此为基点,打造一个以高端酒店、餐饮、购物、演艺和水上娱乐等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带,并重塑县域经济地理,带动全县康养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  往前一个多月,一个消息更令人振奋——在竞争激烈的四川首批“天府旅游名牌”创建征程中,洪雅再下两城,该县七里坪镇和柳江镇红星村分别荣获了四川天府旅游名镇和名村荣誉,山水洪雅再获两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天府旅游名县洪雅正借“名县”之势,扬生态之帆,推动全县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向着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建设目标而奋力冲刺。崛起的森林城市。曹洪 摄借“名县”之势 把创建融入发展持续推动县域文旅产业提档升级  “好一个烟雨柳江,真是让人流连忘返!”9月24日傍晚,来自成都的游客李红娟带着家人刚踏入柳江古镇,便被这里的夜景所震撼,在小桥流水与古街古巷中,古朴灯饰闪烁其间,绘制出了一幅初秋古镇的别致画卷。  给古镇装上充满艺术气息的灯饰,是洪雅县今年的一个创举。通过灯饰的装点,曾经一到夜晚便宁静的柳江古镇仿佛又焕发了新的活力,天南海北的游客为此纷至沓来,只为一睹古镇夜色,柳江古镇的夜经济也随之被引爆。  点亮柳江,做活古镇夜经济的背后,是洪雅县在荣获天府旅游名县荣誉之后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  距离成都不到约一小时车程的洪雅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这里有闻名遐迩的瓦屋山和玉屏山,森林覆盖率超过71%。为进一步将旅游资源有效转化、充分释放旅游产业潜力、做大做强全县旅游经济,2019年洪雅县做出了争创天府旅游名县的决定,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来丰富旅游产业业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仅仅是保障旅游质量一项,洪雅县便争取到了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旅游专项资金支持不少于2000万元,支持行业发展;洪雅县还出台政策,将县域内四大景区996家酒店、餐馆、农家乐,划分由210位干部包干负责,并组建旅游警察队伍,建立旅游行业“监督员”,让旅游投诉处理率达到100%。  2020年9月,捷报传来,在激烈的竞争中,洪雅县成功创建成为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由此全面开启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高光时刻,洪雅仍保持战略定力:“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仅仅是工作的抓手,根本是要通过创建来丰富县域文旅业态,提升文旅服务水平,重塑文旅产业格局,最终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紧随其后,洪雅做出了“不负天府旅游名县,再战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新目标,把天府旅游名县的创建姿态转化为推动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常态。  成立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进行专班推进,出台系列产业支持政策,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整合多部门力量,开展服务提档升级工作,加快瓦屋山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荣获天府旅游名县荣誉以来,洪雅县依然坚持创建姿态不动摇,并借助创建的势头继续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  高质量的体验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仅2021年1至6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就达574.61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93%,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56.63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同时,这一期间,全县还被评为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百强县、年度臻选康养旅游目的地,瓦屋山景区成功创建成为省级地学类研学基地,玉屏山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首批省级自然资源类研学基地。洪雅县止戈镇莲花村。 张锐红 摄扬生态之帆 擦亮“名县”金字招牌全力冲刺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目标  “做梦也想不到,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将会成为全县的新区,咱们种地的农民也可以成为吃上旅游饭的新区人。”9月24日,洪雅县柳江镇,“洪柳新区”成为村民们热议的话题,无论是田坎路边还是农家院坝,闲下来的村民总会聚拢起来,畅聊着未来的新区生活。  此时此刻,热议洪柳新区的村民不仅仅在柳江镇,从洪雅县城到柳江镇沿途的多个传统农业镇处处是有关洪柳新区的讨论热潮。  这股热潮还不止于此。进入“十四五”,生态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作为森林大县的洪雅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要持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在全省率先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生态保护同资源开发的有机统一,并加快建成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让生态环境的质量更优,让人民群众的腰包更鼓。  洪柳新区,是这一宏大战略的第一步。“它有别于城市新区,是作为承载高端文旅项目的新战场。”洪雅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擦亮“名县”金字招牌,冲刺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洪雅不仅高站位谋划,启动了洪柳新区规划编制工作,还持续做精瓦屋山和洪雅半山七里坪,做特地方绿色生态产业,做优区域旅游环境。  为了让瓦屋山景区在生态保护和开发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洪雅邀请知名设计公司瑞士施泰内尔公司等,对瓦屋山区域旅游进行策划设计,确定了整体打造“瓦屋山·中瑞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的目标;为了丰富旅游业态,洪雅拿出40多亿元,实施了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建设,将洪雅的知名景点同峨眉山等名山大川景点串联成线,形成了旅游环线;为了做实绿色产业,洪雅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坚持工业优先、环保优先的原则,聚力做大做强了生态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终端等环境友好型工业,引进了一批绿色生态工业,初步构筑起生态的工业体系,培育出了“竹钢”等一众知名工业产品。  推动“两山”转化强势开局,做好生态产业大文章,今年洪雅县域经济跑出加速度:1至6月,全县绿色生态工业企业达到40家,实现产值35.9亿元,增长26.8%。洪雅城景。尹霜林 摄山上有收入 山下有生活青杠坪村开启茶韵旅居生活方式  7月23日,洪雅县青杠坪村,一层层排列整齐的茶树在半山腰蜿蜒,流线型的绿色“梯田”铺成了川南丘陵地区的柔和美,茶农们左右手交替着熟练地采摘片片嫩叶,茶袋里装满了刚掐的茶尖和茶农的喜悦。  土生土长的青杠坪村村民李时贵就是当地茶农。以前上半年,他就在村里守着几亩茶园采茶、卖茶,下半年出门打工,家里人均收入也不过1万元。“现在大部分村民都居住在洪雅县城,山上有收入,山下城里有舒适生活,简直安逸!”  李时贵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从2020年9月开始。去年山上老房子的土地流转出去供政府和企业建设洪柳新区茶客空间项目,全家人根据统一安排搬到城里新家。企业帮他把老房子变成了新民宿,不仅房子变漂亮了,环境变美了,每年还能收租金。“卖茶、收租、就近务工加起来收入都有十多万元了,还能照顾家庭,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2019年起,洪雅县全力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其中,建设好“洪柳新区”成为重点,而青杠坪茶客空间示范区项目是洪柳新区建设的首开项目,成为茶旅融合新路子上的新亮点。  川西风格的民宿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外形酷似盖碗茶的“两山养研中心”与周边茶园相得益彰,造型独特的“生命艺术馆”耸立其间。“目前,9栋茶民宿已经开始试营业。”眉山天洪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方秋介绍,该项目将借助“山水洪雅、中国养都”IP流量,打造“以茶为景、以茶作艺、以茶评味、以茶鉴食”的茶韵旅居生活方式。  据了解,洪柳新区已开工建设青杠坪·茶客空间(一期)、中国洪雅朴那雅国际旅游度假区等9个项目总投资已达53.05亿元,全年计划投资14.1亿元。同时,正在推进八面山森林康养度假区、天府甜蜜谷等11个项目的前期工作。瓦屋山。栗慧娟 摄打通“任督二脉”发展低空旅游换个视角看洪雅  “远处山天一色,绿色养眼,瓦屋平顶清晰可见,就连贡嘎雪山和峨眉金顶也能看到,这条路太美了!”成都游客张爽说的正是洪雅版“雅西高速”——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  今年“五一”,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建成直达七里坪后,从成都直达峨眉山、七里坪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到2小时,“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新模式,让外地游客及洪雅人都感到十分惬意。  让游客开启一段说来就来的旅程,洪雅瞄准“两山通高速、轨道达机场、飞机飞成渝”立体交通体系,保证内通外畅。  在内部畅通上,需要打通洪雅的“任督二脉”。投资40多亿元建设从县城到七里坪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已于今年“五一”开通,目前从成都过来的车程缩短了1小时,到七里坪的游客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了77.6%。另一条主干道是投资10亿元的瓦屋山快速通道,将于明年10月左右通车。届时,从成都到瓦屋山行程也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缩短1个小时。  在外部联通上,“十四五”期间,洪雅将加快推进从雅安经洪雅瓦屋山、七里坪到重庆铜梁高速公路,开通过后,重庆的游客到洪雅来自驾游只需 4小时。  好消息不断传来:洪雅的通用机场,明年将开建,最迟2023年将会投入运营。届时洪雅将开发低空旅游项目,让游客换一个视角看洪雅。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今年,洪雅县的水产养殖户们排放养殖尾水再不能“任性”了。因为,洪雅首次实行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申报审批制度,严禁将未处理的养殖尾水直排。预计在年底清塘时候将产生首张申报单。不仅仅是洪雅,我省多地目前已启动申报制。  此举在于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大力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洪雅县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9月22日,在洪雅县止戈镇业主李德良的大鲵养殖场,记者看到养殖池的池水清澈见底,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大鲵在水中悠哉游哉。  李德良说:“以前,我的养殖尾水是排放到河沟,尾水达不达标根本就不晓得。现在,我要排放尾水就必须申报并检测过关才能排放。”  为了确保审批通过、达标排放,李德良几个月前就投资10万元建起了三级净化池,还种了水葫芦净化水质。  “通过净化,鱼粪、残饵,我拿来种果树;水还能循环利用。”李德良说,“虽然这样我每年要增加一两万元成本,但能确保尾水达标排放。同时,我的大鲵也不易得病了,成活率由过去的百分之七八十提高到了90%。”  从2018年开始,洪雅县就为实行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申报审批制度进行铺垫。2018年,该县对10家规模水产养殖场采取设置生物浮床,种植水白菜、水花生、水葫芦或者建立三级净化池的措施来开展尾水治理,净化水质;去年,全县又选择28个水产养殖场进行尾水治理示范。  “我们养的是鲟鳇鱼,是用来生产鱼籽酱的。因此,养鱼水质基本要达到饮用水标准。”洪雅县雅新鳇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彭军说,“我们从建场起,就建了多个三级净化池以及浮床,渔业主管部门每次检测水质,都能达标。”  “目前,规模化投饲喂养的养殖场均通过采取设置生物浮床或者三级净化池等措施来开展健康养殖。”洪雅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宋明刚说,“我们检测尾水水质的频率由以前的3个月一次变为现在的2个月一次,确保尾水的氨氮、总磷、硝基氨酸等指标能达到排放要求,可灌溉农田。”  据省水产局生产处处长曾开虎介绍,目前眉山市的仁寿、洪雅均在我省率先建立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申报制度,这是在我省当前还未出台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一种临时的管控措施,值得各地借鉴。同时,我省在今年6月还下发《关于做好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探索池塘养殖尾水自行监测试点示范,开展养殖尾水监督性监测,建立排放报告制度。今年以来,我省已安排1.5亿元资金支持各地规模化养殖场建立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设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7
(王丽 吴敏 记者 李田) 一场秋雨过后,四川青神空气格外清新,绿意不减。绿,是青神县高质量发展中的最亮底色。作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的重要节点,森林覆盖率48.23%,比全省、全国森林覆盖率分别高出8.23、25.27个百分点,青神,拥有鲜明特色和明显的生态比较优势。近年来,青神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省级生态县、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四川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引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子。【规划引领 明晰“路线图”“时间表”】2018年12月,青神县结合地域特色,高质量编制并实施《青神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25年)》,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明晰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和工作“路线图”“时间表”。有了好的规划后,一个自上而下的贯彻体系随之建立。制定了《青神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党政实绩考核中占比23%,实行量化考评和差异化考核;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责问责机制,扎实开展环保问题机动巡察。2018年以来,青神县连续三年被眉山市委、市政府考评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先进集体。2020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环保工作先进集体。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构建县域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格局,严格执行空间规划、资源利用、项目准入等要求,抓实生态问题整改。组建农村面源污染、城镇污水处理等重点领域问题整改专班5个,坚持“县委书记每周暗访、县长每周调度”,推动“查、认、改、罚”闭环管理。近三年来,青神县累计完成投入111.9亿元,全力推进4大类79项生态文明规划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精细治理 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青神县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县、四川省竹林风景线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城更美。2020年,投入11.8亿元实施唤鱼公园、绿廊绿道建设等“十大民生工程”,城镇人均绿地面积3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投入6.8亿元全域推进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推广“拆”“收”“改”“栽”“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字工作法;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5万余个,建成美丽宜居乡村46个,创建省、市生态家园9600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小园”建设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90.2%。天更蓝。全省首创“N+1”危废管理处置联合体模式,清单化管控重点企业97家,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59家,强化工业企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放、“散乱污”企业整治、重污染天气应急“七个管控”,建成环境空气质量监管平台和15个微观监测点位……种种积极举措让青神县2020年PM2.5年均浓度较2017年下降46.3%,环境空气优良率较2017年提升22.8个百分点,在眉山市率先达到国家二级质量标准。水更清。编制15条县级河流“四张清单”,制定“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建立“一体共治、两水同治、三级联治”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打出多级治水、网格化管理组合拳。目前,岷江青神保留区达标率保持在100%,全县1个国考3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持续稳定在Ⅲ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6.2%并全面消除了黑臭水体。山更绿。开展“绿满青神行动”,全县竹林面积达20万亩,建成竹林风景线150公里;实施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唤鱼公园等一批生态项目建设,新增绿地面积170公顷;推进江河湖库沿岸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建成岷江干流、思蒙河生态堤防57.05公里,河湖岸线保护率为32.17%。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项目被省生态环境厅称赞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范。【价值转化 绿色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青神县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正确处理强县与富民、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发展三者关系,探索特色发展、绿色为先强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做大绿色机械产业。创新驱动、绿色赋能,深化“亩均论英雄”,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7家,力兴机械产业孵化园被列为四川工业“十三五”奔绿前行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成功典型。做强生态竹产业。培育“竹产业生态经济”体系,建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全国最大本色用纸和竹纤维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带动竹文旅和竹材种植,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价值共赢。做优生态椪柑产业。构建病虫害防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推广使用科研成果18项,绿色防控、生草栽培等实用配套技术12个,成功申报绿色农产品17个、有机农产品7个。青神获评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青神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34元,增长8.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仰望天蓝、俯视水绿。今天怡人的生态环境,凝聚了青神县上下铆足干劲改善空气质量、下足力气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努力,也是青县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图片信息源自青神县委组织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6
(余静 袁桂林 记者 常坚)近日,记者来到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内的雅吉乐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社员正在忙碌,或采收茄子、或整理地膜、或进行人工除草。据悉,该合作社是洪雅县化肥、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示范点之一。其利用园区种养循环管网,科学施用沼液。在菜地四周,分布着一些管道,拧开阀门,黑褐色的沼液就从管道里喷了出来。“沼液属于有机肥,这是替代化肥的宝贝。”该合作社负责人罗述勇介绍,社员种的240亩菜地,沼液输送管网实现了全覆盖,用起来非常方便。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合作社的菜地布满了黄板。这是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技术的举措之一。此外,该合作社还采取人工除草、地膜覆盖等方式防虫。省农科院植保所为其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不同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相信采取这种‘零碳农业’模式,我们的绿色蔬菜更受市场欢迎,价格也会有所提高。”罗述勇表示。“零碳农业”是否比传统农业效益高?在洪雅有7000多亩水稻基地的“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有话说。“传统方式种水稻,一亩田有二三百元的利润就不错了。现在,合作社采取‘零碳农业’方式种水稻,再加工成精米销售,种一亩田能挣2000元左右。”李相德介绍。该合作社利用“稻鸭共生”种养循环模式进行水稻种植,鸭吃虫、粪变肥,不打农药、科学管控。据悉,这样种出来的绿色生态大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格卖到了每公斤20元左右。这些都是洪雅县探索“零碳农业”的缩影。近年来,洪雅县擦亮“国家生态县”“四川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金字招牌,推行化肥零使用、化学农药减量使用,在全县建立多个化肥化学农药零使用示范基地,茶叶、藤椒、蔬菜、牛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力度不断加强,生动体现了“好生态出好产品”。据洪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研究表明,在化学化肥零使用试验区,产出的藤椒与对照区相比较,亩均增产46.6公斤,增产16.9%,亩均增收550元;麻度值提高0.11个百分点,根据市场行情反馈,可增加藤椒油收入500—600元/吨,产品品质明显占优。此外,该县还从政策上强化引导,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两大行动,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统防统治等农业技术,并依托专业公司开展社会化服务,使管理更专业、更科学、更有效,全方面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程欢悦/文 丹宣/图  秋高气爽,丹棱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希望的田野上,随处可见繁忙的丰收景象。峨山茶园。丰收时节话丰收  处处秋色好,家家庆丰收。9月19日,丹棱县举行了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桔香稻田开园活动。这是丹棱县连续第4年举办的丰收节庆祝活动,丰收节真正变成了农业的嘉年华、农民的欢乐节、丰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台。在丹棱人心中,丰收节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日子,蕴含着丹棱人民对未来的希冀。  当天活动现场设置有丰收集市、稻田艺术打卡、稻田餐桌、帐篷露营多个区域,为期3天的活动,全方位展示着丹棱百姓的农事、农趣、农情,不仅展示了农耕生活乐趣,更展现了当代农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农民们自编自演舞蹈、自弹自唱歌曲、自创自玩趣味运动,在秋日的阳光下舞出春华秋实的丰收景象,唱出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在趣味横生、欢快热烈、喜庆祥和的氛围中让人感受到莫大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村民参加捉鱼比赛,欢庆丰收。粮食稳产民心安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保障丹棱粮食安全,我们在行动。”活动现场,农民代表黎可学发出《粮食安全,我们在行动》倡议,各种植户纷纷响应。这是丹棱县守护粮食安全、保障粮食稳产增收的一个缩影。  9月上旬,丹棱县张场镇文武村“水上稻田”迎来丰收,据测算,浮稻的试种可将每亩粮食的产量增加至330余公斤,一亩增加大概2000元收入。这种新型立体式水稻种植模式,通过将水稻种植在特制的浮床上,既能实现生态治水,又能产出生态稻谷。  今年丹棱县分别在仁美镇、张场镇共计40亩的鱼塘养殖水面上试种浮稻。与此同时,还鼓励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增种、套种玉米、红苕、大豆等粮食作物,确保能种的地方都种满种尽。此外,充分整合外出务工人员家中的撂荒地,并组织村民小组统一管理,指定村民种植粮食作物。  科技助力丰收,创新实现增产。据统计,截至目前,丹棱县已完成粮食扩种任务10400亩。丹棱县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把“米袋子”保障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实事重中之重,综合施策,助农增收。丹棱浮稻迎来丰收。节会搭台文旅唱戏  活动当天,在仁美镇雄义村,今年该村首次试种的100余亩彩色水稻正值最佳观赏期,从远处望向稻田,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点燃了乡村活力,“桔香稻田”也成为了丹棱县新晋“网红打卡点”。  “彩色水稻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可用于观赏。这是丹棱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新的尝试。”丹棱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次,丹棱县也借着丰收节的机会,让全县的乡村旅游、乡村美食、农耕文化火了一把。  此次活动中,丹棱县将幸福古村、老峨山、九龙山、大雅堂等丹棱县特色景点融入乡村旅游,与乡村美食、农耕文化有机结合,吸引更多的人气、商气、财气,开启农文旅融合新画卷。  近年来,丹棱县坚持尊重自然,把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绿色产业先行、生态文明先行的理念贯穿始终,将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让美丽生态变成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新动力,成就丹棱“美丽经济”。激烈的割稻比赛。结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丹棱丰收的故事和喜悦还在继续。接下来,丹棱县将继续按照“全县一盘棋”战略部署,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纵深推进农业农村产业革命,紧扣“农”字出实招,促进农业变得更强、农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实现三农发展新格局,助力“成都都市圈美丽经济示范区·大雅幸福新家园”建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木三  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秋分是收获的时节,经受了疫情、汛情的连番考验,今年的丰收节更显珍贵。  眼下,走进眉山市,蜿蜒的水泥路两旁,一排排橘子树随风摇曳,漫山遍野的爱媛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果味清香。  近年来,眉山市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乡村全面建设、农业农村改革等各项工作。  “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中国泡菜之乡”“中国晚熟柑橘之乡”“中国枇杷之乡”、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各种国字号名片拿到手软,为我省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了眉山力量。农村新居。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市  如何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作出贡献?眉山的答案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市。  初秋时节,眉山市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内,青菜、白菜、萝卜等蔬菜清香四溢。这里产业规模宏大、基础设施齐全、科技智能先进……东坡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高地”效益凸显。  “因为有荷兰原装进口的智能化设备,大棚无需土壤,而是采用全球最先进无土栽培技术,所有的蔬菜苗生长在插着滴灌设备的椰糠条里,再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水肥占比进行营养输送。”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东坡片区负责人周志军向笔者介绍说。  眉山是我省较早提出并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市州。早在2011年,眉山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作出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的重大决策,坚持“全域规划、全业融合、全链提升、全民共享”理念,初步构建起“三园区五基地”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成功创建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青神竹编产业示范园、仁寿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三大国家级农业园区,创建省五星级园区1个、三星级园区2个,培育省级园区4个。眉山西南智慧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初秋,洪雅县的水稻迎来“开镰收割”,宽阔平整的田野上,机器在田间轰鸣,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劳作人的脸上。  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是眉山的一张“王牌”。  在现代农业园区引领下,成功引进中法农业科技园、中德通内斯、泰国正大、宝能集团、西南智慧农业等农业项目15个,签约投资额达900多亿元。  一个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眉州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眉山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华丽变身,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泡菜产业集群、晚熟柑橘产业集群、藤椒生产加工基地,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竹艺竹业产业集群,建成全省最大的枇杷、设施葡萄、水产种苗、鲜奶、蜂蜜、鹌鹑生产基地,创建13个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培育24 个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味在眉山”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泡菜生产线。眉山市农业农村局供图农业农村改革,打造可复制的成功样板  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引领下,眉山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也得以破冰推进。  彭山区,素有“葡萄之乡”“长寿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9月11日,走进彭山区观音街道,映入眼帘的是连区成片葡萄棚,阳光玫瑰、紫脆、香妃等随处可见,葡萄产业成为彭山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张响亮“名片”,葡萄园区已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近年来,为了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眉山市组织开展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题调研,形成“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强‘美丽眉山·宜居乡村’建设”等25个工作方案。  不仅如此,加快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改革举措正在眉州大地生根发芽,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形成了许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今年上半年,彭山区《构建“四机制一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改革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负责人点赞。眉山市“探索国有公司‘四种主体’推进乡村振兴”“丹棱县‘一元钱’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分别入选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青神县青竹街道兰沟村“借力竹产业共铺致富路”被纳入全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百姓梦想新家园  9月1日,《眉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正式施行,眉山成为全省首个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地方性法规的市州。  “我们老一辈人就想当居民,年轻的时候就羡慕那些城里人,每天穿得干干净净的,出门就是公园。我们农村就是干不完的农活,回到家一踩一个泥巴脚印。没想到,活到这个年纪来,咱农村生活变得和城里一样多姿多彩了,我现在就感觉自己也是个城里人。”听说农村环境治理有了法律保护,青神县青竹街道兰沟村村民邵素梅高兴地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眉山市强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治理“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眉山市 10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79%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建成“美丽眉山·宜居乡村”达标村219个。  四方庭院,干净利落,房前屋后种满花草,杂物摆放整整齐齐。  如今的眉山乡村,一个个既有产业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已成为周边群众蜂拥而至的乡村“网红打卡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永生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青山、绿水、古镇、新村,森林、竹海、茶山……行走于山水田园之间,步步皆景,如诗如画!洪雅的美,在骨子里。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近年来,洪雅结合生态优良、气候宜人、交通快捷等优势,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之路。远山含黛闻荷香。 唐洪摄于柳江古镇风景区花溪镇孔坝村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洪雅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属成渝经济圈,居于眉山、乐山、雅安三地交界腹心地带,背靠峨眉山、坐拥瓦屋山,森林覆盖率超过71%,被誉为“绿海明珠”“天府花园”“天然氧吧”。  “我们计划在9月底开始试营业。”9月1日上午,洪雅“洪柳新区”建设的首开项目“锦江青杠坪·茶客空间”示范区里正进行忙碌的施工收尾。现场负责人殷俊介绍说,“锦江青杠坪·茶客空间”是洪雅着力打造的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立足于青杠坪万亩绿色茶园生态优势,布局高端美墅、文化创意、研学体验等业态,建设集种植、采摘、制作、品鉴、研学、观光体验为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区,借助“山水洪雅·中国养都”IP流量,开启“以茶为景、以茶作艺、以茶评味、以茶鉴食”的茶韵旅居生活方式。该项目每年为项目区农户户均增加租金收入约3万元,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收约16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就在当天,在距离洪雅柳江古镇景区不到两公里的柳江镇两河村,刚刚试营业的雅女艺术村,荷塘里荷花随风摇曳,稻田内漂浮水稻随波荡漾,火车民宿在鲜花簇拥中身影靓丽。“雅女艺术村是洪雅-柳江古镇-峨眉山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农旅项目。”负责人陈琳说,“依托玉屏山、花溪河,我们打造了这个‘农业+文旅’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展示特色农业、地方文化、田园生活、观光体验等多种功能,从而引爆三产,以三产带动一产二产,实现三产融合。”止戈镇农民赵跃军,通过 20多年奋斗,将小小的藤椒做成了大产业。   康志立摄于幺麻子藤椒基地  无论是“锦江青杠坪·茶客空间”还是柳江雅女艺术村,都只是洪雅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加快农村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众多项目中的两道剪影。  一尘一土筑高台,百水千滴汇成海。近年来,在全县“一盘棋”统筹发展乡村旅游统一谋划下,洪雅农旅融合发展已呈百花齐放态势。而“洪柳新区”作为洪雅县再战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力抓手,正沿将军镇和柳江镇一带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突出建设高端旅游核心区,重点布局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山地度假、水上娱乐、农旅融合等多种主题的高端文旅新业态,形成农商文旅体产业生态圈。具体的操作中,洪雅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乡土古村民居等特色资源,加大了对农旅融合的支持力度,通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建设了一批农业旅游基地,已经成功创建了稻香湾3A、春驿花园2A景区,广受成渝、雅安、乐山等地游客青睐。  在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上,洪雅更提出了“做强一区、做精两山、做特三片”的战略布局,坚持以绿色为底色,加快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茶客空间”农商文旅综合体、“世外竹源”农商文旅综合体、“椒香满园”农商文旅综合体,切实实现洪雅绿色经济新增长极的“泡好一杯茶”“扮靓一根竹”“飘香一树椒”目标。瓦屋山秋韵。 薛良全摄于七里坪风景区“三位一体”种养循环 乡村振兴动力强劲  “葡萄摘下来就可以吃,不用洗,干净得很!”9月1日,洪雅县中保镇花果山农场主王兴玉自豪地说,“樱桃、桃子、李子、葡萄……无论什么季节你来我这花果山,都有水果吃!”  “我家的鸡在院子里,鱼在鱼塘里,水果在果园里,看得见、摸得着,吃起来放心。”王兴玉说,自家300多亩农场,通过种养循环利用,水果、蔬菜全是施用的有机肥。来这里休闲的大多都是熟客,旺季时,农场一天就要接待300多名游客,无论是水果、蔬菜还是家禽,根本就不愁销,特别是水果,都被前来休闲的游客现场采摘买走了。  花果山农场仅仅只是洪雅县中保镇青衣江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范围内的农场之一。中保镇农业服务中心徐芳说,中保镇在2014年启动万亩青衣江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先后培育引入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62家,形成了以生态果蔬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其中,蔬菜标准化基地 1000亩、猕猴桃2000亩、柑橘1000亩。每年园区还解决1000余人的农民就近务工。2020年园区共实现收入1.4亿元。  依托现代牧场、新希望等畜牧龙头企业,洪雅县早在2011年就启动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铺设沼液管道600公里,辐射8个镇,建成三大片区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6 万亩,年可消纳沼液40万吨。大管网覆盖以外的规模养殖场(户)实行“1+1”小循环,做到一个畜禽养殖场(户)配套一片种植基地。园区内化肥施用量减少,降低了劳动力成本,节约了化肥开支,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农作物品质,每亩节本增收300元至500元,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坚持绿色有机发展已成为洪雅的理念。多年来,洪雅坚持“种养循环、绿色有机、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高起点定位、高品位规划、高科技支撑、高标准建园,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在洪雅建成一批批集旅游观光、体验采摘、生态蔬菜、特色种养于一体的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将洪雅打造成四川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洪雅着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互为利用、互为补充、互动发展,探索构建“三位一体”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丰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程欢悦 记者 常坚)稻田捉鱼、割谷打谷、接力运粮、逛丰收集市……近日,2021丹棱县“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桔香稻田开园庆祝活动在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举行,来自成眉周边的15组家庭和丹棱县各乡镇农民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庆丰收、感党恩。活动现场大家正在进行滚南瓜比赛。 程欢悦 摄活动现场,丹棱县农民代表黎可学发表了《粮食安全,我们在行动》倡议,各种植户纷纷在活动背景板上签字,承诺共同行动,守护粮食安全。随后,由农民自创的农人三项趣味比赛“稻田捉鱼、割谷打谷、障碍运输”正式开始,各参赛队伍在丹棱新晋网红打卡地“桔香稻田”里“各显神通”,“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现场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据悉,此次活动不仅全方位展示了丹棱百姓的农事、农趣、农情,更展现了当代农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丹棱连续第4年举办的丰收活动,丰收节真正变成了农业的嘉年华、农民的欢乐节、丰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台。”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县借着丰收节的机会,围绕老峨山、九龙山、大雅堂、幸福古村等丹棱特色景点,把全县的乡村旅游、乡村美食、农耕文化有机结合,吸引更多的人气、商气、财气,开启农文旅融合新画卷。为了让农户在实现经济增收的同时,也能牢牢守住“粮袋子”,今年以来,丹棱县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在耕地上做文章,鼓励果农在果树地里,在新栽的幼果园里增种玉米,在玉米地里套种红苕、大豆,并首次引进水稻鱼塘浮板种植技术,全力推广套作混作技术……一套套“组合拳”,就是为了让丹棱百姓牢牢端稳饭碗,在田野上书写丰收答卷。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郭侨 潘建勇  有人摘下了贫穷的“帽子”,有人住上了崭新的房子,有人的产业蒸蒸日上……走进仁寿乡村,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子更美了,群众更幸福了,乡村的未来更有盼头了。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仁寿县始终聚焦“中强、北上、东进、西融、南联”空间发展战略,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眉山城市副中心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有产业、有颜值、有底蕴、有秩序、有保障、有活力的“六有”新乡村。仁寿县现代粮食产业园区机收小麦。夯实基础 持续推进产业发展  近日,笔者在仁寿县彰加镇礼周村村办公室面前的空地上看到,村民正忙着晾晒稻谷。  当前,该县52.7万亩水稻进入最佳收获期。在青山绿水环绕的乡村里,小面积水稻田内人工收割忙,大面积成片的水稻田内机械轰鸣,联合收割机快速作业,割稻、脱粒、装袋一气呵成。  “今年以来,我们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仁寿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奋力推进粮食生产,切实按照“扩面增量、提质增效、消除撂荒”的总基调,加快“复耕一批、套种一批、改种一批、扩面一批”,千方百计扩面增产;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守好守稳耕地红线;依托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等,示范带动粮食生产“种、收、储、运、加、研、销”一体化发展,提升粮食生产效益,形成常态化种粮机制。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8万亩。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该县还不断加快中德通内斯—德康(眉山)高端肉制品加工项目建设,推进全县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并积极打造欧盟标准生猪屠宰、分割、加工、包装和冷链物流配送网络,推动仁寿生猪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同时,该县还积极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抓好园区建设“关键王牌”,按照“村带镇、镇带园区、园区带区域”的发展思路,做精做优柑橘、枇杷、梨子、花椒四大特色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增点扩面、提质增效。怀仁街道吊庆社区居民正在采摘樱桃。深化改革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我承包土地种了220亩花椒,每年产量 5 万公斤左右,能收入60万-70万元。”在仁寿县方家镇水池村,花椒种植户张祥连告诉笔者,今年的花椒采摘已结束,开始了新一轮的田间管理。  乡村最大的资源、最根本的资产是土地,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做好土地的文章。近年来,仁寿县有序推进综合改革,激发土地活力,深入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以粮食产业为导向,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为了激活农村发展活力,该县深化改革,多点发力。在破解发展资金瓶颈上,该县建立了“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在夯实振兴人才支撑方面,该县制定了农业农村人才引进计划,精准引进“三农”领域人才;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壮大“土专家”“田秀才”等技术队伍;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增强带动促农作用。在强化利益联结模式方面,该县加快推进园区管理和联农带农机制建设,推广“公司+工商资本+集体经济组织”“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形成工商资本、村集体、小农户“共进、共舞、共赢”的良好局面。航拍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多措并举 大力建设美丽家园“我今天带来了一些废纸来兑换,积分多了再选择‘小礼品’。”在仁寿县曹家镇东联村的垃圾智能分类回收点上,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会了用可回收垃圾兑换“小礼品”。  随着乡村公共文明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5月初,曹家镇在梨树社区和东联村推广垃圾智能分类回收试点,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各环节进行统一管理。村民可以用手机微信扫码或用IC卡刷卡,按类别依次投递垃圾,整个流程简单又智能。完成垃圾投递后,系统将根据垃圾重量和数量计算积分并存储在村民个人账户上,村民可用积分在礼品兑换点兑换日常用品。  近年来,为了建设美丽家园,仁寿县不断强化垃圾治理工作,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同时,加速推进“厕污共治”,继续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加快实施农村户用卫生厕所、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力争应建尽建、应改尽改。一系列举措落地落实,让“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新风尚”代替了“旧陋习”。  不仅如此,仁寿县还在各个乡镇规划修建小公园,让农村群众也能过上“饭后公园散步”的惬意生活。  一个个小公园配套建设有健身广场、园灯、公共厕所、垃圾箱、宣传栏、指示牌、停车场、无障碍设施等,同时,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健身设施也应有尽有。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都能在公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享受日渐提升的幸福感。  一幕幕奋斗场景,一曲曲发展旋律,一幅幅改革画面,交出的是一份份厚重的民生答卷,仁寿这片热土上,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管是在粮食丰收的喜悦图景里,还是在发展产业的前进历程中,走进仁寿县广袤的乡村热土,处处都能感受到奋斗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在乡村振兴中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  “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实干笃行、奋发向上,相信在仁寿,乡村将会呈现更新更美的图景,群众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金秋九月,水稻又迎来收获的季节。与别的地方田间机收景象不同的是,眉山市丹棱县的部分村民却划着小船,来到鱼塘边收割水稻。近日,在丹棱县张场镇文武村2组,村民罗成泽的“水上稻田”迎来丰收,他和家人一道正忙着收割在鱼池里长大的浮稻。经测算,每亩浮稻产量可达330公斤。  什么是浮稻?它如何生长?有何发展前景?  带着这些疑惑,记者采访了种植户、当地农业部门及水稻专家。村民划着小船推动浮稻浮板。  水上种浮稻不用施肥和除草  文武村一块20余亩的鱼塘里,漂浮着一块块“稻田”,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罗成泽撑着小船将一块块“稻田”移向池塘边靠拢,一旁的家人忙着用镰刀收割稻谷。  “种了20多年水稻,这还是我第一次试种浮稻。”据罗成泽介绍,今年他的浮稻面积有2亩多,共有228个浮板,一个浮板栽90窝,相当于净作0.01亩,浮板可以在鱼塘里游来游去。  水稻一般种植在稻田里,而这种在水面上种植的浮稻小众而少见。  “这种技术称为鱼塘浮板种植技术,即把水稻种植在专用浮板上面。”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工作人员王树军告诉记者,该技术通过将泥土置入底部有若干个小孔的塑料花盆里,然后在每个花盆内栽上水稻秧苗,把花盆逐个嵌入有洞孔的浮板,将浮板放置于鱼塘水面。  “刚接触的时候我还怀疑它到底能不能活,后来看到它长出来了,长得还不错,心里就有了点底。”回忆起和浮稻接触的过程,罗成泽有担心也有收获。罗成泽告诉记者,在种植过程中,他前期所担心的浮稻营养不足和倒伏等问题都没有发生。  经对收割的稻谷进行测算,每亩浮稻产量可达330公斤。“这个产量和田块亩产500多公斤相比虽然低了不少,但我还是很惊喜。”罗成泽介绍,种植浮稻不用施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种出来的稻谷相对更“绿色”。同时,水面种稻,水下养鱼,鱼儿的粪便就成了水稻的肥料,这样能分解水体的富营养物质。  在投入方面,罗成泽算了一笔账:每平方米浮板37元,90孔一张的面积大概是5.5平方米,价钱为200元左右,他的2亩多地在浮板上投入了5万元,浮板可重复使用5年左右。每亩浮稻每年的材料成本在5000元左右。“与土地种植相比,浮稻种植投入成本高不少,但生态效益更好。”罗成泽说。村民划着小船推动浮稻浮板。  水稻进鱼塘净化水体变风景  “这也是丹棱有史以来第一次种植浮稻,目前处于试点推广期。”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负责人何春承介绍,浮稻是一种新型立体式水稻种植模式,通过将水稻种植在特制的浮床上,既能实现生态治水,又能产出生态稻谷。  何春承说,鱼塘里面的鱼的粪便以及水草腐烂等产生的氮、磷、钾等元素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养殖水体污染。而在浮板种植中,秧苗根系通过盆底的小孔吸收水里的氮、磷、钾养分,净化鱼塘养殖尾水,使之在池塘内形成鱼肥水、稻净水、水养鱼的循环种养系统。  在面积控制和种植方式上,浮稻种植有着严格的要求。何春承介绍说,按照每亩鱼塘面积的10%进行浮板水稻种植,并选用抗倒性和抗病性强的水稻。  “我的祖祖辈辈都没有看到过这样先进的东西。”看着鱼塘里收获的水稻,与罗成泽同村的罗继安感慨地说,鱼塘不仅增加了水稻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还成为村子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了文武村罗成泽家的浮稻种植外,今年丹棱县还种植浮稻40亩,分别在仁美镇光明村1组和张场镇文武村2组的鱼塘养殖水面上。”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杰介绍,丹棱县这40亩浮稻今年仅是试点,下一步,该县将根据试种情况,以此为依托,开展新技术、新举措的试点示范工作。专家点评>>>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水稻栽培专家任万军:这种水稻漂浮栽培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在水体富营养化较高的湖面或水产养殖区域,可以达到净化水质、增加种稻收益的良好作用。当然,因该栽培模式存在投入高、易倒伏、效益不高等问题,推广应用需要因地制宜,因需发展。(图片由丹棱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周颖昳 洪瑜 罗敏当前,高品质的乳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在原奶的质量管控中,挤奶环节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人工挤奶不仅效率低下,且存在卫生安全隐患。9月14日,“走进10+3乡村振兴看四川”中省主流媒体采风团来到洪雅县,见证了当地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全新举措。牧场的转盘式挤奶机。“转盘”挤奶安全又高效  迎着和风细雨,采风团一行来到了现代牧业洪雅牧场,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整洁的养殖环境和一栋栋现代化牛舍。这里,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自动化最高、管理最先进的现代化养殖牧场。来到二楼参观厅,隔着玻璃可以看到一个直径超过20米的转盘式挤奶机,机器上数十头奶牛围一圈正在产奶。  “这是奶牛的‘工作台’,可容纳 80 头奶牛同时产奶。”洪雅现代牧场场长李文锐介绍说,和传统人工挤奶相比,转盘式挤奶机模拟了小牛最原始的吸乳状态,操作工可在转动的机器上进行流水作业。“一头牛挤奶完后,机器会有感应,就会自动收杯。”  据悉,仅一个小时,就可完成500多头奶牛的挤奶,七 八 名 操 作 工 就 可 完 成3500头奶牛的一次挤奶。  “为了避免污染,通常每头牛的头三泵奶我们都不要,一头牛大概每天挤3次奶,可产 33 斤牛奶。”李文锐说,封闭式的机械化挤奶既提升了效率又保障了安全。  目前洪雅现代牧场可日产鲜奶100吨左右,这些鲜奶被送到新希望、蒙牛等乳制品巨头,被加工成成品奶,从而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建种牛园区目标直指西南种业之都  地处盆地西南的洪雅县,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也是全省奶业大县。  “洪雅县的奶牛产业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洪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洪表示,奶业已成为洪雅畜牧业的一面旗帜。除了现代牧业,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洪雅就建起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西门塔尔种牛场——阳平种牛场。  “我们这个场直属于省农村农业厅,主要承担国家级重点畜禽赋予的西门塔尔种牛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并开展养牛技术研究、培训和推广示范。”四川现代牛种业园区副场长邓永强表示,对西门塔尔牛的保种、利用,不仅为黄牛杂交改良提供种源保障,发轫于当地的“阳平”牌乳制品,多年来也广为川人所熟识。  立足“十四五”新起点,洪雅正在以阳平种牛场为核心,建设四川现代牛种业园区。“这是全省唯一以牛种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种业园区,已被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计划。”邓永强说,该园区的核心面积为2000亩,重点围绕牛种业、茶产业两大核心产业,通过3年培育提升,建设成以牛种业为代表的精品种植养殖资源保护区、种养循环示范区、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体验区、生态食品产销区和主题庄园康养度假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周颖昳 洪瑜 罗敏在四川,广大的丘陵地区适宜种植柑橘。然而,每到采果季,坡地造成的人工消耗和运输麻烦让不少果农叫苦不迭。  不过,这个难题如今在青神得到了有效破解。9月14日,“走进10+3 乡村振兴看四川”中省主流媒体采风团来到有着“中国椪柑之乡”美誉的青神县,见证了这里种植柑橘的诸多“新玩法”。柑橘发展馆展示的青神柑橘。奇了!“小火车”开进柑橘园  “突突突……”9月14日上午11时,随着一阵机械轰鸣声,一列“小火车”开进了青神县百家池村的柑橘果园,车身长约2米,在一个轨道上运行。  “这是我们为丘区果园专门设计的单轨运输机。”青神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高级农艺师徐海涛告诉记者,单轨运输机犹如山间的“小火车”,可以通过机械运转,将山坡上的柑橘运送至田间地头,是柑橘生产上推广的新机械。  “小火车”的最大亮点在于减轻劳动强度,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以老弱妇孺为主的现状。“我们每亩每年可减少人工3个,节约人工成本500元左右;每亩果子采摘运输完成时间缩短30%,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徐海涛说。  除了“小火车”,园区还配备了智能植保无人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履带式无人挖沟施肥车、秸秆粉碎打捆机等自动化机器。“我们这里种果子的历史有40多年了,但以前种果、采果是肩挑背扛,现在完全不一样。”73岁的刘学文是当地最年长的果农之一,他说随着园区建设的推进,如今他们的柑橘种植越来越“现代化”。牛了!最小柑橘只有豆子大  在青神县高台镇岷东大道旁,采风团步入了占地600平方米的青神柑橘发展馆。  “这是川内首个柑橘发展馆,全馆分为柑橘的历史背景、生长条件、绿色防控、蝶变过程等6个不同单元。”青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工委书记刘欣介绍说,整个发展馆除了展示青神柑橘的“前世今生”,更重要的是用于科普教育。  馆内有一处尤其引人瞩目,那是一整面墙的柑橘标本,展示的柑橘品种多达130多种,其中近60种来自青神当地。“你看这个特别小的柑橘叫做金豆,是现存最小的柑橘。”刘欣讲道。记者现场目测,金豆的直径大约1厘米左右,主要做药用和泡酒。而现场也有个头巨大的琯州蜜柚,据悉最重可达2公斤。  馆内还展示了生草栽培、避草栽培、以螨治螨、黄板诱杀、杀虫灯等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目前,我们园区内绿色防控技术防效可保持在80%以上,而且控制时间长,安全环保,具有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刘欣介绍说。  大数据为现代农业发展赋能,在产业馆内也展示了青神当地智慧农业的发展情况。记者现场看到,通过智慧平台支撑,果农们通过手机APP实时了解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等;消费者们则可以通过二维码溯源,了解到果品的生产日期、生产农户、产地信息等内容,实现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莫思敏 冯曦/文 陶然/图  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7+3”现代农业产业和“145”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系,荣获“中国泡菜之乡”“中国晚熟柑桔之乡”“中国黄金蜜柚之乡”等国字号称号,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柑橘产业 东坡区柑橘种植面积38.5万亩,产量51.9万吨,产值38.8亿元,其中以东坡春见为代表的晚熟柑橘面积29万亩,种植规模和效益均居全省区县第一。2021年4月11日至13日,中国柑桔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眉山市第四届晚熟柑橘节在东坡区隆重举行。节会邀请了全国各地的柑橘学会理事、会员,柑橘产业的科研、教学,以及农业农村、农科院等产业相关人员共1000余人参会,接待采购商、新闻媒体和游客共计2万余人次。凯盛浩丰眉山(西南)智慧农业园,工作人员正在采摘无土栽培的番茄。  蔬菜和泡菜产业 2020年,东坡区蔬菜完成播种面积36.75万亩,实现总产量70.97万吨、总产值15.8亿元,助力全区泡菜产业销售收入191亿元,占到全国1/3、全省1/2,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泡菜之乡”。 泡菜食品相关企业64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5家。连续成功举办12届中国泡菜博览展销会,“东坡泡菜”获全省最受欢迎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到114亿元;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泡菜企业正加紧生产。  粮食产业 东坡区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力打造思蒙河流域粮食产业园区和复兴—永寿片区粮食产业园区。2021年全区粮食播种任务为播种面积57.19万亩,多途径增、间种粮食面积3.51万亩,目前大春水稻已进入收获尾期,总产29.68万吨。  水产行业 全区有水产养殖面积4.7万亩,同比基本保持稳定,1-6月水产品产量达到2.32万吨,相比去年增长幅度达到4.7%,鱼类价格稳中有升。东坡区作为全省渔业生产重点县,2020年全区繁育名优水产品苗种135亿尾,产值达10亿元,规模和效益居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其中黄颡鱼种苗繁育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斑点叉尾鮰、长吻鮠种苗繁育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现代水产种业园顺利入围全省9个种业园区创建名单。沃柑产业硕果累累。  制种产业 东坡区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拥有40多年制种历史,积累了亲本播期衔接、花期调节等一系列成熟技术。制种区域主要布局在岷江和思蒙河流域,灌溉水源保证率90%以上,适宜制种面积20万亩,常年制种稳定在1万亩左右,制种生产主体40余个。现有中化农业、科荟种业、四川裕丰等10家制种企业,生产川种优、荃优系列等30多个优良品种,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2021年,全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2万亩,产量200万公斤。  蜂业产业 东坡区是“中国柑桔蜜之乡”,2021年全区蜜蜂存箱30万群,预计到年底蜂产品产量1万吨,产值5.7亿元,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多年一直稳居四川前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袁乙戈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 文/图  9月5日,天气晴朗,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观音村一片刚收完水稻的田野里,栽种川芎的村民们又开始忙起来。年近7旬的村民蒲锡军挥锄排尽田间积水,老伴在一旁栽着已起胚芽的川芎种子。“上季我种3亩6分川芎,一共卖了2.2万元,除开种子、肥料成本,不仅纯收入2万元,而且种的水稻还产粮食3000多斤。”蒲锡军边忙活边对笔者说,“今年川芎市场走俏,我还要继续种下去。”据介绍,目前观音村种植川芎的农户有1000余户,种植川芎面积 5000余亩,仅此一项为村民创收2800万元,收完川芎种水稻 ,每亩产粮1100多斤。经粮双增收的喜悦,写在户户村民脸上。蒲锡军夫妇正在田里种川芎。  观音村地处以平坝为主的产粮区,过去沿袭的“油菜+水稻”种植模式,两季一起的收益不是很好,尤其是大面积的油菜作物种植,让村民们都为秸秆处理问题伤透脑筋。而有效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之举,缘于该村“川芎+水稻”种植模式的逐渐兴起。  观音村川芎种植大户高菊花介绍,为改变“油菜+水稻”种植模式,她从2010年秋开始,便在水稻收割腾田以后,试着栽种了10亩川芎,到第二年4月底5月初成熟,平均每亩收获川芎1200斤。由于初种缺少经验,单产量并不高,因此,每亩实际净赚只有300多元。但其中的好处就是省去了秸秆处理的麻烦,而且川芎附属物就地还田,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效。这让高菊花依然对种川芎抱有信心。为了提高川芎种植效益,她多次到购买川芎种的崇州讨教经验,现场参观考察。经过学习借鉴,不断摸索实践,高菊花终于成为了川芎种植能手,种植面积已从过去的10亩扩大到去年的100亩。“今年5月,我收完川芎一算账,平均亩产鲜湿川芎1700斤,比过去的1200斤高出500斤,销售价格每斤卖到了3.3元,没出门就被收购商买走。除去土地租金、种子、肥料、农药、人工等成本支出,每亩净赚2700元。同时,栽种川芎普遍都用稻草覆盖,这很好解决了稻草秸秆处理难问题。”高菊花心里乐开了花,“如今川芎药材已成为商贩们争相收购的抢手货,所以今年水稻收割刚结束,我又把川芎种植面积从去年的100亩扩大到260亩,眼下请来栽种的工人每天就有五六十个,栽种下去的面积已有140多亩了,预计到9月中旬就可全部栽种完毕。”  像高菊花这样的川芎种植大户,在全村还有10多户。观音村党委书记、村主任焦树伟介绍,正是靠高菊花这样的种植大户先行示范带动,才使全村“川芎+水稻”种植模式取代了过去的“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目前,全村种植川芎农户已达1000余户,种植川芎面积5000亩,平均亩产鲜湿川芎1700斤,按照收购商们出手的均价,都以每斤3.3元的价格卖出,每亩毛收入5610元,累计销售收入2800万元,除去种子、肥料、农药、人工等成本,共实现纯收入1350万元,种植户户均纯赚13500元。焦树伟说,川芎除了高产出的效益,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下种时全用稻草覆盖,因此,全村近年早已看不到田间焚烧秸秆现象了。  “我自己的田不出租金,自己种又还不请工人,只有购种、施肥、打药有少量开支,3.6亩川芎就纯赚了2万元。”蒲锡军欣喜地说,“这几年靠种川芎,我早已脱贫致富了。”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3
四川三农新闻网(通讯员 刘敬宗)“将丹棱县桔橙+生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为全县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样板,推动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9月8日,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深入齐乐镇宿场村项目基地督促项目推进时指出。《丹棱县柑橘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目前正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园区地处丹棱县齐乐镇,以红石村、梅湾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龙鹄村、黄金村、宿场村、石河村、大林村、青龙村、狮子社区、白塔社区、龙滩社区、中隆社区、观音社区、新桥社区,覆盖8个村6个社区。涵盖80个村民小组,9700户,总人口33255人。2020年,园区总产值23.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2万元;其中主导产业桔橙、生猪总产值为21.6亿元,主导产业占园区总产值91.3%。园区现有大型养殖场9家,养殖大户22家,屠宰场2个,养殖业年存栏量5万头,出栏数10万头。根据柑橘种植生产实际,全域推广以种定养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丹棱县力争通过园区项目培育,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高、产业链条完整、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建设样板区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引领区。《丹棱县柑橘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规划面积10万亩,不仅集中在国家晚熟柑橘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核心区域,而且是以德康生猪养殖标准场、鼎诚生猪养殖标准场为核心的标准化生猪养殖的辐射区。园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绿色发展、科技优先、优质高效、市场导向原则,力争达到“绿色生态、布局合理、链条完整、产业融合、效益良好”的标准。目前农田建设及地力提升已完成水肥一体化和土壤改良,坡改梯建设,与中国柑橘研究所签订新品种引进与服务协议,引进并培育柑橘品种15个;标准化养猪场建设,已完成场地平整并已进场施工;生猪产业大道,正在规划路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已完成选址及规划设计;质量品牌,已全覆盖完成农产品检测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科技创新,已建成全产业链专业服务团队1个,培训人次达400人次。经估算,到项目实施完成后,丹棱县桔橙+生猪现代农业园区将实现总产值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14.4亿元,实现一产增加值7.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2.4亿元。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现场督查项目进展情况养殖场有序施工规划产业大道规划产业大道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9
(余静 记者 常坚)“猪场产生的鲜粪和雨污分别通过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后,产生的污水和粪水经沼气池变为沼液,流入存储池。沼液的一部分供合作社农业种植使用,另一部分通过管网进入沼液调配站;分离出来的干粪则按标准集中处理,以固态肥的形式用于农业种植。”这是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荣光家庭农场”种养循环工艺流程。王连将介绍粪污处理设施9月6日,记者在该家庭农场看到,农场里养有能繁母猪80多头。配套建有容积120立方米的沼气池4个、60立方米的粪污收集贮存池3个、400立方米的粪污发酵贮存池1个,面积60平方米的干粪棚1个,抽排设施4套,年产生粪污约1500吨,全部进入循环管网,实现资源化利用。其中,流转土地50亩发展优质水果、蔬菜。“我们通过粪污综合利用,每年每亩农田的生产成本能降低300元,同时也避免了环境污染,做到了绿色种养。”该家庭农场负责人王连将告诉记者,农场每年可出栏商品猪1500头,而养殖产生的粪污均得到科学处理和综合利用。该家庭农场只是洪雅县深入推进粪污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洪雅县以“现代牧场”为中心,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沼液低压灌溉管网系统600千米,辐射该县的东岳、中保、槽渔滩等三个乡镇,形成6万亩规模的大型“沼液+草、茶、蔬菜”等种养循环基地,成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设有容积达2000立方米的沼气池8座,年产沼气446万立方米,年产沼渣4.2万立方米,沼气用于燃气锅炉,沼渣作为牛舍卧床垫料,实现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同时,投资2500万元建成沼气发电系统和二级生化处理系统,设计日处理能力500立方米,年削减污染COD近600吨,氨氮10吨,经过处理后的粪污均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此外,该县还制定了《洪雅县农业循环经济设施管护办法》,通过专业公司,对全县沼液管网设施进行分区管理、维护,并对沼液管网未覆盖区域实施沼液统一收集统一处理。通过“园区大循环+养殖区域小循环”,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7%,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5%。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08
(潘建勇 郭侨 记者 李田)“目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施肥、除草和修枝……”9月6日,走进仁寿县虞丞乡同意村的柑橘产业园内,该村新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尹正在果农进行柑橘秋季管理。“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对我来说是一份新的挑战,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来自县农业农村局的张尹充满信心地说,自己要和村上的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共同把同意村建设得更好更美丽。驻村第一书记张尹正在果农进行柑橘秋季管理近期,仁寿县新一轮驻村帮扶力量全部到岗,其中,第一书记兼任工作队队长98名、工作队队员196名,他们将在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中,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帮扶村出谋划策。据悉,仁寿县新一轮驻村帮扶的村(社区)共有98个,其中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23个、规模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社区1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5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17个。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部署,仁寿县迅速行动,选派了一批熟悉基层工作的优秀干部驻村开展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保障。“我们希望全县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队员能够快速转变角色,捧过‘接力棒’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仁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驻村力量要着力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下苦功,用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仁寿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近日,走进仁寿县怀仁街道吊庆社区的火龙果基地,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挂在枝头,藤蔓间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工人们正穿梭在果园里,摘果、装箱、称重、装车,一片丰收的繁忙景象。  “目前火龙果基地里种了4个品种,总的种植面积达到80亩,总产值达到100万元左右。”34岁的基地业主王成清是一名返乡创业者,在他的带动下,周围的群众可以在基地务工,能学习种植技术,实现增收。王成清正在采摘火龙果。  一次外出学习参观,王成清发现了种植火龙果的窍门。“我的家乡吊庆社区一直有种植樱桃的传统,从记事起,我和小伙伴就经常在樱桃林爬树摘樱桃,对水果种植有着天生的感情。”王成清说,当时自己就有一种强烈地想种植火龙果的意愿。  带着这一意愿,王成清跳槽到以火龙果种植销售为主业的农业发展公司上班。工作中,他任劳任怨,虚心向公司技术前辈请教,并多次到台湾省学习火龙果种植技术和深加工技术。  通过不懈努力,王成清渐渐掌握了火龙果的种植、初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难点,从一名普通的农场看护人,成长为一名负责观光农场日常管理和指导的技术专员。  2015年,王成清辞去工作,回到仁寿,开始进行火龙果种植。创业初期,他收获了很多支持,母亲与他一起,将家中1亩多盛果期的樱桃树换种上了火龙果苗;哥哥辞掉在外的工作,回乡协助他引植火龙果;乡亲们将多年撂荒的土地免费提供给他,进行试种。  栽培初期,火龙果挂果率和优果率均不理想,面对热带水果引植到温带地区产生的各种问题,王成清没有气馁。  终于,凭借良好的品质,王成清的火龙果一上市就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到收获时节便供不应求。他开始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并在社区党支部的帮助下,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免费传授火龙果种植技术,帮助周边居民多途径增收。  “我在家里把庄稼做完了后,就在火龙果基地里帮忙采摘火龙果,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吊庆社区居民梁淑珍开心地说。  王成清还成功研发出适合大多数消费者的低度火龙果酒。2019年初,在四川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下,他对火龙果酒酿造工艺和封装条件进一步改善和调整,形成一套自己的采摘、制作、封装工艺流程,并将该流程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看着蒸蒸日上的火龙果事业,王成清又开始规划着新的发展蓝图。  “下一步,我们吸纳村民以土地入股,年底一起分红,同时提供技术、管理、销售等保障。”王成清信心满满地说,他计划建立一个大型火龙果种植基地,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6
(记者 樊邦平)“冬天才有的候鸟赤膀鸭,如今夏天在岷江河畔也能拍到了。”8月31日,眉山市青神县摄影爱好者何刚兴奋地在摄影圈中分享这一喜讯。  在传统候鸟迁徙路线中,地处北纬29度的青神县岷江河段原本仅是迁徙的一个节点,但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停留,繁衍生息。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场碧水保卫战的实践。”眉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眉山坚持河湖渠系生态维护和工农业污水生态治理,提升全域水环境质量,为鱼虾归来和候鸟驻足打下坚实生态基础。为河湖渠系再造生态屏障  “这是米虾,那是鲫鱼……”8月30日,家住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谢家场社区的张光年指着跃出水面的鱼虾,对年幼的孙子说道。  毛河是流经谢家街道的主要河流。过去,由于该街道的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排污不达标,导致毛河污染严重,河里的鱼虾消失殆尽。  2017年以来,彭山区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不仅在谢家场社区毛河段建起1280多平方米生态浮岛,还在水底栽植8400多平方米沉水植物,通过生态办法治理污染,曾经的污染之河变成鱼虾聚集的清澈之流。  在青神县,生态屏障改变河流水质的故事也在上演。  受畜禽养殖业影响,青神县过去水环境质量堪忧。2018年以来,青神县采用“竹林+绿植”形式,围绕全县河湖渠系建起数千亩的竹林湿地公园,极大改善流入岷江的水质。  水质变好,引来候鸟筑巢。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青神县发现的鸟类从最初的100余种增加至140余种,每年新发现的鸟类几乎全是外迁而来的候鸟。  “从毛河鱼虾回归到青神县候鸟成群,背后是河湖渠系治理的生态坚持。”眉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该市创新办法,在全市河湖渠系中累计建起153个生态湿地(生态节点),1.2万亩生态廊道和数万平方米生态浮岛,充分利用水中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净化水体,从而为全市水域构筑起一道生态屏障。  水环境质量的提升极大地增加水生生物数量。截至目前,眉山全市淡水水生生物已达369种,较5年前实现大幅提升。建生态湿地提升整改实效  8月31日,眉山市甘眉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刘琳来到园区人工湿地。近两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到园区检查湿地运行情况,已成为这位环保干部常态。  眉山市甘眉工业园区内,落户有通威高晶硅太阳能电池智能工厂等企业。过去由于有效治污手段缺乏,园区企业排放的污水常有不达标情况。  2017年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四川省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位于岷江中游的眉山市境内岷江干流及支流断面2016年水质达标率仅12.5%,V类水质占比26.9%,劣V类水质占比42.3%,水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为尽快破解这一难题,形成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眉山狠抓污水源头治理,上马了一大批污水处理设备。“我们还在工厂和农村广泛建设人工生态湿地,通过湿地植物涵养吸收等方法,净化水体。”眉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除上马传统治污工程,甘眉工业园区还建起占地50亩的人工湿地,采用“多级人工湿地+氧化塘”处理污水,每天可以净化污水1万吨;水流经人工湿地再净化后,尾水可直接用于城市绿化和建筑施工。  不止甘眉工业园区。近年来,眉山市在污水处理厂末端,按照1吨污水配套10平方米人工生态湿地原则建设湿地,先后建起1000余亩配套人工湿地;同时推进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起22.1万座以人工湿地池为主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让全市80%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  目前,眉山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纳入国考的3个断面水质优良率和纳入市考的7个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100%。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03
四川三农新闻网(通讯员 刘敬宗)“亮了!亮了!”8月31日晚上7.38分,丹棱县齐乐镇宿场村4组,村民邱昌清门外公路上的一盏太阳能路灯亮了。紧接着,这条横穿宿场村长3.3千米、宽8米主干道上的100盏路灯,依次发光发亮,给宿场村的夜色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村民三三两两走在路上欣赏着从未见过的夜间景色,不时发出“太美了!”的赞叹声。刚刚完工、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是宿场村党委投资20余万元,为当地村民办的又一件好事、实事,看得见,摸得着,让村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安全感。“计划明年再把两条支道也安装上太阳能路灯,一条是从村委会到大寨水库,另一条是从仁和水果加工厂到仁美镇罗沟村三道湾交界处,彻底让宿场村亮起来。”不善言辞的党委书记郭永说。齐乐镇宿场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720户,2650人,其中党员103人,设一个党委,两党支部和一个联合党支部。有晚熟杂柑不知火为主的“丹棱桔橙”5500多亩,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00多元。党建引领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走进宿场村,映入眼帘的路灯杆上有一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丹棱农业科技人员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金黄色的“金乐柑”。让人一下就联想到宿场村以杂柑为主的产业。为了让规模发展的晚熟杂柑更具市场竞争力,该村党委推荐了村里的种植能手、公道正派的村民,组建了五圣水果专业合作社,让合作社社员,统一种植技术,坚持高标准种植,把绿色、生态、安全作为果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社员大会,邀请农业农村局的水果专家、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进行科技培训,现场示范,手把手地教,一帮一地传,党员示范,干部带头。从深沟高厢、生草栽培、回宿修剪、绿色防控、大量施用有机肥等环节着手,环环紧扣,一丝不苟。让宿场晚熟杂柑走出丹棱、销往全国。党委书记郭永流转土地93亩,全部嫁接成附加值更高的新品种“明日见”。“门对门,户对户,群众看干部”。在他的影响下,宿场村村民开始着手老果园改造,高换新品种,钻孔深施有机肥,密改稀瘦身栽培,回宿修剪……“要想让果子变大,这几枝就只能留一个果子。”8月31日下午,党委书记郭永在75岁的村民邱树明的果园里,一边讲解,一边还为他指出修枝注意事项。为了让品质更好,宿场村还积极响应国家的“双减”行动。3组村民郭常伟,家中有10亩果园,去年仅肥料款一项就支出21000元,其中化肥款15000元,商品有机肥款6000元,今年在肥料品种上进行了大调整,化肥款支出10000元,购买有机肥8吨,支出12000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今年的果树是历年最好的一年,树势强劲,叶色浓绿,病虫都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据离宿较近的一个农药经销商说:今年用在果树上的农药差不多减少一半!乡风文明 环境优美走进宿场村,处处环境优美,有目共睹。当我们走进4组村民96岁的付元珍老人的家里时,她还拿着招帚在清扫院子,精气神十足。看见有客人来,她急忙抬来凳子让大家入座。对于耳聪目明的她来说,让我们不敢想象的是,她一个老人家独立生活,把整个院坝收拾得干干净净,床铺、衣物也堆放得整整齐齐,与她摆几句龙门阵,她一个劲地说:“共产党好,现在的政策好,村里的干部好。”为了打造环境优美的和着宿场,村里成立了乡风文明理事会,由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忠担任会长,下设红白喜事、环境卫生、矛盾调解、文化娱乐、志愿服务等机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喜事新办,白事从俭,杜绝奢侈之风;卫生整治,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矛盾逐级调解,原则上不出村;文化娱乐,让村民远离牌桌;精神文明,让村民更加快乐;村里的公益事业,志愿服务,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宿场村村容整洁,庭园清洁,得益于280个五格式污水处理池,280个户用沼气池,家家户户修建卫生厕所,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和美宿场畅通的主干道路灯下的村民独具特色的太阳能路灯党委书记郭永与村民邱树明在果园交流生态示范园垃圾分类投放96岁的付玉珍老人在家打扫卫生五格式污水处理池洁净的溪水优美的民居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