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温选鹏  赵会 记者 常坚)8月9日,在眉山市彭山区凤鸣街道江渔村,记者看到满山遍野的蓝莓树整齐地排列着,工人们正在垄间劳作,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查看滴管安装情况。“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蓝莓生长,种植出来的蓝莓品质非常不错,今年的采摘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日常管理。”蓝莓种植园管家伍燕梅表示。工人操作滴灌首部系统。走进蓝莓种植园,只见成行的蓝莓树下都安装了两排小软管,涓涓细流从软管出水口流出,浇灌着蓝莓树,“采用智慧化滴管系统后,我们的工人成本减少了,灌溉用水又得到了充分利用。”据伍燕梅介绍,安装了滴灌系统后,工人只需在首部装置操作开关,就可以控制所有种植园的浇灌设备,该系统将水肥频繁且缓慢地直接施于蓝莓树根部区域,仅是灌溉根系区域而不是整个田间表面,从而使蓝莓植株根系区域的水肥含量达到最佳水平。“为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证蓝莓的绿色品质,我们种植园在管护期间采取了科学用药、生物防虫等措施。”伍燕梅说道。在田间,黄色防虫板和高效防虫灯间插在蓝莓种植园中,上面布满了被粘住的害虫,有工人正在更换粘满害虫的防虫板。随着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以新型绿色防控手段为核心的生态治虫技术,已经成为生产绿色果品、有机果品的关键环节之一。“绿色生物防控不仅省工、省力、成本低、操作简单,还可以避免或减少农药给果品造成的农药残留,确保果品使用安全。”伍燕梅表示。“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可以减少植株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和造成的抗药性。”该区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生物防虫遵循自然界的生物链规律,让生物链融入田间管理,构建现代化生态农业体系,助推降本增效、实现体质增效,最终实现以生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温选鹏 刘刚  近年来,眉山市彭山区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保持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重大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2021年,是彭山区的乡村振兴重点突破年,该区以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为契机,不断强农业、富农民、美农村、活机制,全力谋划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机制活的乡村振兴新气象,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航拍全省五星级园区眉山市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聚焦一个目标 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7月5日,在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村民张雄的家庭农场里,一串串即将成熟的葡萄挂满枝头,十分诱人。张雄是果园村好运来家庭农场联合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葡萄种植大户,他经营的100亩葡萄园,每年产值达到300多万元。  近年来,果园村走出了一条以葡萄为主导产业的致富路。目前,该村已种植特色葡萄5200 亩,发展葡萄品种 40 余个,成为彭山葡萄万亩示范区的核心区,葡萄栽培技术实现标准化,温度监控仪、粘虫板、杀虫灯、捕虫器等绿色防控手段广泛运用,被评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示范点。凭借葡萄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1万元,较种植葡萄前翻了15倍。  近年来,彭山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果怡农业为标杆,以新型职业农民为抓手,大力推动葡萄栽培技术标准化,智慧大棚、田间小气象站、物联网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设备、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葡萄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综合示范园区。“彭山葡萄”在品质、品牌上声名远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产品认证。  此外,该区围绕“强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财政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用于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65个。入选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培育名单,成功培育省级家庭农场44个、市级家庭农场71个,在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 2783 个。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构建的为农服务“1343”模式,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推广。晚熟柑橘、猕猴桃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全区被整体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有量达到18个,“6+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一产增加值实现17.8亿元,基本实现农业强的乡村产业振兴局面。近年来,围绕“农民富”,彭山区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0年,彭山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94元。  此外,该区还建设了毛河院子、石山学堂、古堰新桥等一大批融康养体验、群众活动、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同时,促进和乐共享的乡村文明新风遍及寿乡大地。  下一步,彭山区将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聚焦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和农业延链补链方向,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彭山葡萄熟了。开启一段征程 勾勒村美人和新蓝图  “已经摘帽,还要致富!”刘霞是果园村的一位普通村民,2013年因父亲生病残疾,她家被列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的领导下,2014年刘霞开始了葡萄种植,每年年收入可达2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她的家庭也因此实现脱贫奔康。  彭山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为带动农户产业致富,彭山区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以市场经济手段带动农户获得最大收益,以农业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彭山区有关负责人说,彭山区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抓手,探索建立入股利益分享、产业链增值共享等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获益。  据介绍,为力促乡村振兴,彭山区积极探索“园区+”“农业+”“农户+”产业振兴模式,通过建立龙头企业牵头、新型经营主体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发展联合体,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形成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农旅融合、休闲康养等互为犄角、相互支撑的闭合型产业链条,已建成推出古堰新桥田园综合体、盘桓小筑、凤鸣花谷等新产业新业态项目20余个。同时,积极推进“农户+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在技术、资本、产品、市场等方面扶持小农户发展壮大,让农户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彭山区不仅优化了乡村布局、繁荣了农业产业、促进了农旅融合,而且全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区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83个,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实现产值11.7亿元,落户上档次的新产业新业态项目20余个,带动乡村旅游增收14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民增收致富。  “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个人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脱贫的困难群众,我们一家依靠种植葡萄,实现了小康,现在是产业有盼头,生活有奔头,这就是我想要的小康生活。”刘霞说道。彭山区凤鸣花谷。擦亮一块招牌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走进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一条条宽敞的乡村柏油大道纵横交错,一行行葡萄藤架整齐排列,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在采摘葡萄,欢笑声此起彼伏,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尽收眼底。  “彭山区按照‘全域园区’理念,高标准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依托设施葡萄、晚熟柑橘、水稻制种等优势主导产业,按照功能分区,高起点规划葡萄、柑橘、稻药等6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规划全覆盖。”彭山区有关负责人说,为积极落实中央、省、市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彭山区立足区情农情,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遇,从产业发展、产业融合、组织方式、工作保障等入手,不断推进园区建设,形成“一园两翼”格局。  彭山历来是农村改革的热土。2014年,彭山区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2020年该区被列为全国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县,推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1+5”制度,探索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经验向全国推广……  如今,彭山区正聚焦“点、线、面、体”四维拓展引育人才,让职业农民“引得进、育得精、留得下、干得好”。截至目前,全区共发展家庭农场1862户(省、市、区各级示范农场277户),全区家庭农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万元,超过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其中职业农民参与经营的家庭农场达372户,占总数的20%,乡村振兴人才困境正被逐步破解。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彭山区将围绕“ 活机制”,继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做好农村土地文章,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让乡村更有活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0
(段小锋 彭林 记者 张艳玲)今年上半年,四川省眉山市农业捷报频传——3月29日,眉山东坡区人民政府同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宝能眉山大食品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5月28日,正大集团5000万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签约落户眉山,这是继2019年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后,正大集团与眉山又一次携手……紧紧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眉山以项目引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驶入快车道,奏响了加快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先行市强音。2020年11月,总投资120亿元的中德通内斯-德康(眉山)高端肉制品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实现年屠宰600万头生猪及肉类精深加工能力;今麦郎饮品面品生产项目拥有行业内单线生产速度最快的全自动生产线;蒙牛乳业集团再次追加投资,在眉山打造集常温、鲜奶、低温、冰品于一体的乳业生产基地……舞活“龙头”,眉山多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成势。一大批重大农业项目相继落户,是眉山坚持开放引领的结果。眉山鲜明提出“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先行市”目标定位,构建农业对外开放平台,多年来持续打造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等多个品牌大会,构筑起一个传递眉山声音、传播眉山形象的“强磁场”,招揽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客商。协议是纸,建设是金。6月以来,正大集团5000万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饲料厂、蛋品加工厂主体已完工。为推进该项目建设,眉山市、东坡区联合组成推进专班。企业负责人说,项目建设中,专班先后召开协调推进会184次,解决取水、拆迁、施工建设等问题233个,充分体现了“眉山服务”和“眉山速度”。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6
温选鹏 翁光建 记者 樊邦平【晒账本】  2009年,因车祸返贫,欠下40余万元债务  2010年,回到家乡种植葡萄,颗粒无收  2011年,贷款8万元,村党支部免费技术指导,帮他渡过难关  2012年,葡萄丰收,卖了6万多元  2013年,葡萄园开始盈利  2014年,在彭山城区买房  2016年,买车  2020年,换车  2021年,种植葡萄67亩,预计能卖120万元,利润90万元【品幸福】  “葡萄一落地,就能装车运出。”8月2日上午,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4组,热浪刚起,好运来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张雄已来到农场,钻进葡萄园,开启了一天的葡萄采摘工作。他说,今年他家的葡萄早已全被预订,再多的葡萄也不愁卖。张雄查看葡萄长势  2009年,一场车祸,让在北京从事IT设计的张雄一家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40多万元债务。为养伤并还债,张雄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希望通过葡萄种植,实现“东山再起”。  起初,由于不懂种植规律,张雄采取露天种植技术种植葡萄,结果颗粒无收。  在他就要放弃时,果园村党支部找上门,邀请他参加农技培训、农资统筹、经营销售、品牌打造等课程,还为他申请两名“师傅”手把手教种植和管理。  村里主动担保,让张雄拿到8万元创业贷款,并派出专业技术服务队开展指导,帮助张雄将葡萄从露天种植改成大棚避雨栽培,第二年葡萄就卖了6万多元。  有了技术,张雄的葡萄产量增长很快,品质也大幅提升。2015年,他种植的5亩葡萄卖了20多万元。经过几年发展,张雄不仅还清贷款,还将葡萄园种植规模扩大到67亩,年利润逼近百万元。  “我们农民是一个个体,在走向市场的大潮中,个体的力量薄弱。如果没有村党支部的引领和带动,我们怎么可能应对风浪,闯过险滩。”反观自己的人生逆袭,张雄说,自己命运改变的关键就是那一串串葡萄。  在果园村,张雄的人生逆袭不是个案,而是一个现象。  地处成都平原的果园村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但长久以来,村上的农业都是传统的产业形态。10年前,果园村喊响“红色旗帜引领绿色发展”口号,探索党员带头引领搞葡萄种植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村里建起家庭农场联盟党支部、自强葡萄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等6个党支部引领全村葡萄产业发展,并将200余名党员编入各党支部,分门别类开展民意了解、技术指导、产业规划等工作,支部引领,党员率先示范,果园村实现葡萄产业强势崛起。2020年,果园村人均纯收入达3.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1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坚持党建引领带动乡村发展,果园村先后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示范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小康生活是啥样,我觉得就是种上好果子,娶来好妻子,生个好孩子,买个好车子,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张雄介绍,在车祸后那段人生低谷期,曾梦见自己成了这样的“六子”青年,“没想到返乡创业10年后,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幸福,靠自己奋斗,也要感谢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帮助。”张雄介绍,下一步将适度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完善种植园基础设施,并积极开展技术帮扶,争取带领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发展高品质葡萄产业,走上新的增收致富路。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彦赟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摄影报道正值葡萄收获季节,仁寿县钟祥镇以村(社区)为单位,组织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种植户及时采摘、销售葡萄,确保葡萄丰收、村民增收。图为8月4日,该镇青石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正在帮种植户运送葡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6
(余文  记者  常坚)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大家心中牵挂的大事。一粟一粒,一餐一饭,平凡生活点滴的背后,饱含着“粮”苦用心。近年来,青神县积极开展春耕备耕、严格管控耕地、扩大播种面积,彰显着该县为全面实现稳产保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信心。上半年,青神县已扩种粮食作物0.979万亩,其中水稻0.14万亩、玉米0.076万亩、大豆0.75万亩。小春播种面积6.72万亩,大春粮食作物栽播面积12.88万亩。提高“配置”  稳产稳收有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了水泥路、水渠等农业基础设施,现在种植、收割便利多了。”彭洪银是西龙镇万沟村的一名种植大户,承包了1023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彭洪银播种、管理、收割粮食作物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以往道路不畅,一遇下雨天,农业机械进不来。现在路修好了,无论晴雨,农业机械进出都能畅通无阻,不误时机及时收割。同时,水渠修好后,麦田排水系统也通畅了,有助于稳产保收。西龙镇万沟村是青神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缩影。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水利、农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水、田、路综合治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真正实现藏粮于地,为青神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青神县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0.19万亩。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户约3534户、年直接受益农业人口约9482人。2020年项目区涉及的5个村均有水稻种植。创新育种  绿色防控有路子近日,青神县西龙镇新农村的种粮大户李东好也比平常忙碌了很多,每天一早,他会来到田间地头做检查,做好病虫害防治。“常言道‘三分种田,七分管’,这个时期可不能偷懒,这样才能为水稻丰产丰收打好基础。”拿起几丛稻穗细心观察的李东好乐呵呵地说。从犁田、播种、育苗到管理,每一个环节,李东好都格外上心,他告诉记者,今年春耕备耕之际,在谷种选择上,就进行“包装升级”了。“我们种下的谷种是经过了‘利农’药物包衣处理后的,这样有助于提高谷种的发芽率、存活率,也能对纹枯病、稻曲病等起到防治作用。”李东好说,往年在春分后才开始育苗播种,今年却提前了十多天。在李东好的地头,一个个白色诱捕器如“标兵”般守卫在田间,诱捕器采用生态和物理防治等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使二化螟基数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整个田间的“绿色防控”。据李东好介绍,他家500多亩田将于8月中旬进行机械化收割,预计今年每亩产量达1300多斤,每亩产值达1755元。同时,通过农业部门的指导,他还将采取稻药轮作的模式,待水稻收割后,他将换种成中药材,进一步提高收入。“采用稻药轮作模式同传统的种植蔬菜相比,收益要高,一年500多亩下来要高25万。”李东好说。技术支撑  农业服务有保障日前,在西龙镇观金社区,种植大户程伟正忙着用无人机喷药。在程伟的遥控指挥下,无人机螺旋桨飞速旋转,像一只雄鹰,盘旋在稻田上空,几分钟的时间,一大片稻田的农药就已经喷洒完毕。“以前,我们采用人工打药的时候,每天需要十多个人,现在只需要2个人就可完成。现在的效率大大提高,无人机一天可喷洒500余亩。”从最初的人工打药到如今的农业机具喷洒,有了机械化的好帮手,既减轻了负担,又降低了成本,程伟对这样的工作效率很满意。程伟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已有7个年头,种有水稻1200亩,他告诉记者,有了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现在在技术上不用愁。今年,程伟多次参与到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各类培训中来,收获满、信心足。“县上定期组织的培训,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儿,为我们提供了服务,解决了在种植、管理方面的难题,我们对农业生产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程伟高兴地说。今年以来,该县农业农村局强化服务支撑,积极开展技术指导,编印《病虫情报》6期,开展2021年四川省“百县千乡万户”科学安全用药培训青神县水稻作物专场。同时,全县加大农资供应保障,为农业生产做足了准备。“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新肥料等,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粮食市场竞争力。”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陈宏毅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刘支书,我今天又采摘了200多斤黄金梨,还是要麻烦你们帮我装箱打包邮寄一下!”7月27日一早,仁寿县曹家镇东联村6组64岁的村民余金香又到了村办公室的院坝里。余金香介绍,她每天都把采摘的梨子及时送到设在村办公室的电商代办点,然后装箱打包后发往各地。  据悉,东联村主要以梨子、葡萄、柑橘为主导产业,全村梨子、柑橘产量达900万公斤,产值4878万元。作为曹家镇梨产业核心区,近年来,东联村积极加快推进现代梨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梨品质、颜值和效益。同时,利用水果专业合作社做好线上线下宣传,多渠道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如今正是梨子丰收的时候,针对村上老年人多、销售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村干部全部当起了‘店小二’,通过网络平台,积极进行电商销售。”东联村党总支书记刘飞碟介绍,和往年不同,今年,村办公室变成了“电商代办点”,村上所有通过电商销售的梨子都集中在村办公室,由村干部一起进行装箱、打包,并顺利寄出。  当天,余金香准备寄出的黄金梨,便是由她外地的女儿在微信朋友圈收到销售订单后,她再采摘发货。  “以前我们也做过电商的尝试,但是村里的老人们接受能力低,推动成效慢。”刘飞碟说,于是村上转变思路,开始引导在外地发展的本村年轻人为家乡“代言”,从个人的微信朋友圈开始,打开电商的大门。同时,东联村8名村干部和9名小组长也积极为梨子销售“保驾护航”。  每天中午,村干部都不能休息,要等邮车来装车。如果村民在下班时间要送梨子过来,村干部还会耐心等待。  电商打开了销路,群众的收入也增加了。如果在当地零售的话,梨子价格低销售量小,但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的梨子,每件5公斤能卖到60元以上。同时,电商代办点每销售一件,将提留1元作为村上的集体经济收入。  刘飞碟介绍,最近半个月以来,村上已经代发了1300件梨子,预计今年通过梨产业能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左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8月2日,青神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杨俊杰手持卷尺,走进一个果园,他测量了好几棵果树的枝条长度,并将数据记在本子上。  “ 我们会定期进园收集数据,以摸清不同气候环境下柑橘的生长概况。”杨俊杰所在的果园,是该县新建成的晚熟柑橘智慧气象数字果园。和传统果园相比,这个果园有怎样的不同?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智慧气象数字果园一隅。吴敏 摄用好试验场建立数据模型  果园位于青神县白果乡甘家沟村1组,进入8月,柑橘已经挂果,绿盈盈地挂在枝头。“我们是3月份开建,5月份正式投用。”走进果园,最吸引记者的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大棚。  据了解,这个大棚占地约500平方米,顶棚用的是进口PC阳光板,透光度可达90%以上;棚内柑橘树则“住在”15个坑中。“这个大棚是人工控制水分的一个试验场。除了上方的顶棚,我们还用混凝土在地下筑起了一个个防渗测坑,每个坑的深度约为1.5米,整个大棚共有15个测坑。”杨俊杰介绍说,PC棚顶可以透光遮雨,防渗测坑则可以人工控制水分。  “我们通过这样的干旱试验,可以了解晚熟柑橘对土壤水分的具体需求,从而为节水灌溉系统的开发使用建立数据模型。”杨俊杰说。和人工控制水分试验场相比,园内还设置了专门的露天试验场,里面种植的柑橘树,未加任何人工干预,为的就是进行对比试验。“我们会对不同试验场的柑橘进行产量和品质测定,研究晚熟柑橘高效经济栽培管理措施。”  除此之外,园内设置了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可24小时全天候监测园内晚熟柑橘的温度、土壤温湿度、辐射等常规气象要素;配备了7个试验示范小区,通过采用不同的水、肥、密度以及不同的种植模式,来分析不同环境下柑橘的生长情况。“通过物联网,我们可以收集园内所有的柑橘生长和环境数据,从而方便专家制定不同情况的种植解决方案。”数字化助力破解“看天吃饭”  推进数字化农业建设,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眉山市四季分明,有着悠久的柑橘种植历史。作为全国重要的柑橘主产区,2020年该市柑橘种植面积达103万亩,其中晚熟柑橘达76万亩,占比近68%。  “目前,我们全市的柑橘产业格局已由原来的带状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种灾害性天气频发,对我们的柑橘产业发展造成了影响。”眉山市气象局四级调研员陈凡表示,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和重大病虫害频发,致使当地柑橘生产对于农业气象方面的灾害预报、预警监测及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度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眉山的5个柑橘主产区县之一,青神完全满足建设晚熟柑橘气候试验区与技术推广的基础条件。“所以,我市的第一个智慧气象数字果园选址在青神。”陈凡告诉记者,智慧气象数字果园集成了晚熟柑橘农业气象指标、模型等成果,有助于提升当地的柑橘标准化生产水平,并创立和完善晚熟柑橘数字化果园建设标准及系列化高效栽培技术。  整个果园将分两期建设,除了一期的13亩外,二期项目也即将开始建设。果园建成后,将为青神乃至全眉山晚熟柑橘产业提供气象服务与保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摄仁寿县禾加镇化石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依托其原生态的自然资源,通过新建旅游观光道和旅游步道等,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把生态资源变景点、把民房变民宿,打造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不但富了村民,还美了乡村。图为8月3日,航拍仁寿县禾加镇化石村新建的森林旅游步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4
(翁光建 曾雨涵 记者 常坚 摄影报道)8月2日,在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红石村2组水稻田,上千只白鹭在稻田上空舒展身姿飞翔,时而盘旋,时而俯冲,场面十分壮观。白鹭成群结队的身影与蓝天、水面相映衬,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条件,生动展示了彭山区实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色发展的实际成效。图为栖息在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红石村2组水稻田的白鹭。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特约通讯员 温选鹏  7月29日,金色的阳光透过绿色的树桠,洒在张雄的脸上。近段时间,他家果园人流如织,订货的、体验采摘的……前后不到一个月,园里的100多亩葡萄都有了“着落”。张雄是眉山市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村民,也是一个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曾经的他,在北京的一家公司从事IT研发,年收入数十万元,而今的他,回乡带着家里人一起种果,果园年产值达300多万元。资料图片:张雄正在对葡萄进行精细化管理多方支持他种下“致富果”  2009年,因为看好家乡发展,23岁的张雄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回乡种植葡萄。踌躇满志的他,流转了20亩果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回乡后不久,他便遭遇了一场车祸。  “膝盖粉碎性骨折,后又查出了严重的胸腔积液。”这场意外让张雄花光了积蓄,还欠下40多万元的债务,他当时的妻子也因为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选择了离开。接二连三的打击,曾一度让他灰心丧气,“或许离开,是最好的选择,我当时真的这么想过。”他说,最难捱的时候,他曾经打算将葡萄园盘出去,然后外出务工。这时,村党支部找到了他。  “村里希望我能留下来,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好好发展产业。”果园村为张雄提供了多重帮扶。没技术,村里组织他参加农技培训,为他找来两名师傅,手把手教种植和管理;没资金,村里又帮助他申请创业贷款;抗风险,村里介绍他申请特色农业保险;看病负担重,村里找来帮扶单位,为他减免医药费……  张雄重燃了创业信心,开始一门心思扑在了葡萄种植和管理上。通过努力学习种植技术,他的葡萄园渐渐走上了正轨。2015年,他种葡萄收入20多万元,终于可以将所有贷款还清了。而今的张雄已经再婚生子,他和妻子、父母一起经营着他们的家庭农场。不忘感恩他带领大家一起种果  张雄所在的果园村,地处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一倍多。  而这得益于产业的良性发展。背靠好的政策环境,以“种中国最好的水果”为目标,果园村发展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葡萄产业。致富后的张雄,没有忘记感恩。如今,他已经成为果园村产业联合党支部书记。产业联合党支部涵盖了家庭农场联盟党支部、回乡创业优秀人才党支部、综合服务党支部等6个党支部,专门负责为村里其他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产业规划。  除了种好自家的果,张雄的身影还常常出现在农民夜校课堂上,其他村民的果园里,他带头试种新品种,又在技术上倾囊相授;他每年牵头开展10余次培训,印发几千份技术资料;他主动联系5户贫困户,带领大家脱贫奔康。  如今,果园村葡萄种植规模户已占整个示范园区一半以上。“不论是村里大家的发展,还是我小家的变化,都源于党的好政策。”张雄说,自己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下一步,他还打算进一步完善果园的基础设施,继续带领村民发展高品质葡萄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3
(兰晋乔  记者  常坚)由眉山市青神县农业农村局牵头举办的“青神县天然流域十年禁捕工作成果展示”日前在该县中岩广场举办。当天,禁渔工作人员在烈日下用工具对收缴的鱼竿进行了拆解销毁。据统计,从去年4月到现在,青神县拆解并销毁了三无渔船113艘,收缴鱼竿1300余根,劝离钓鱼爱好者16000余人次;侦办渔政案件6宗,其中5宗行政案件,2宗刑事案件,收缴电鱼工具13套。“今年,执法人员出动频率最高,我们设置了日夜两班与特定举报处理现场工作组,共计出动执法车次260余辆,出动执法船只180余艘次,出动执法人员2800余人次。”青神县农业农村局执法服务中心主任王鹏说。2020年1月1日,我国正式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岷江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处在该重点治理实施范畴中。为此,青神县农业农村局联合青神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推进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持续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从严查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长江流域野生水产品以及广告违法、虚假宣传等行为。“现在河里面的鱼是越来越多了,水质相对以前有很大的改善,越来越清澈,我很支持禁渔工作。”市民郭先生说。“希望在我们渔政人员的努力和其他部门的协作下,能更好地保护好岷江流域野生渔业资源,还青神人民青山绿水。同时大家能够看到河水变得清澈了,鱼变多了,我们的家乡也变得更美好了。”王鹏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7月26日上午11时,头顶炎炎夏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雍太文来到一片试验田。他一会儿探出手,查看玉米长势;一会儿弯下身,观察大豆情况。“两种作物的间作效果不错,今年应该又有一个好收成。”他说。  这里位于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仁寿县粮食产量65.03万吨,位列全省第五。作为传统丘区粮仓,仁寿如何实现粮食种植环节的增产增收,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在这个园区,记者或许从中找到答案。园区内﹃稻田+﹄种养殖基地。新农艺  亩均增收150公斤大豆  中伏已过,园区里的玉米已趋成熟,高高的植株下是矮矮的大豆苗,长势正旺。  “我们在玉米旁间种大豆,可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前提下,实现亩均增收 150公斤大豆。”作为园区博士工作站的成员,雍太文在当地参与试验推广的一项重要农艺,便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所谓带状复合种植,指的是两行玉米带与三行大豆带复合种植。”  仁寿地处丘区,坡地、山地多,旱地复合种植模式的推广势在必行。在各类旱作粮食中,玉米、大豆的需求缺口巨大,但传统的玉米间种大豆,大豆所占面积很小,亩产仅30至50公斤,还得依靠人收,所以效益很差。“相比之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特点在于产出高、可持续、机械化。”  何以见得?雍太文解释说,这一技术在产量方面,可实现大豆相对密植的同时,不影响玉米生长,从而实现亩产玉米 500 多公斤,大豆约 150 公斤;生态效益方面,通过适水种植,化控壮苗,可减少氮肥施用和水土流失;节约人工方面,“适宜机械化操作,是我们试验推广这项技术的初衷之一。”据悉,这项技术可实现玉米大豆的“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仅播种环节,可实现农机同时播种两行玉米三行大豆,效率达8亩/小时。“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目前我们这项技术仅在仁寿的推广面积就已超过了30万亩。”雍太文说。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有效提高了亩产出,对于夯实“粮袋子”助益良多。但在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亮点不止于此。  目前,水稻晶两优华占、德优4923等良种的试验示范,促进了园区内粮油产业良种覆盖率100%;秸秆覆盖技术推广应用率达100%;用菌渣提升水稻米质和产量,推广专门的直播稻秧盘……各种良种、良法在园区内得到了试验、示范,并推广、运用到全县乃至更远的区域。“稻田+” 种粮亩纯收入1万5  提升种粮效益,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种新的模式让种粮种出了高效益。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仁寿县锦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基地。只见一块块规整的稻田旁环绕着一圈水沟,近看水质清澈,沟旁还有一米多宽的石台……和很多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稻已长至一米多高。  “这是我们园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巨型稻蛙立体种养示范项目,由锦圣公司负责实施。”仁寿县粮食现代农业园区农技推广服务办公室主任黄志能说,该项目立足稻蛙共生,通过种养循环,实现种粮收益过万元。  “稻蛙共生,取决于青蛙的生长习性和巨型稻的生长特性。”据介绍,同样是3月育秧、5月栽苗,仁寿的常规稻大约8月底采收,但巨型稻却要等到九月中旬。和常规稻相比,巨型稻可长到1.5米至2米,其根系更高、更粗且抗倒伏能力强,并且谷粒更多。  同时,在稻蛙共生模式下,水稻不能施用一丁点的农药、化肥,生长全靠青蛙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而稻田里的害虫,又为青蛙提供了饵料。“通过这一模式,每亩田能产出约1000公斤的青蛙和约800公斤的巨型稻,从而实现亩均纯收入约1.5万元。”  目前,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已种植巨型稻550亩,并探索了稻蛙、稻鱼、稻鳅、稻鸭等多种立体种养模式,通过发展“稻田+”,在实现绿色生态种植养殖的同时,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2
农村党支部 关键在书记——柏木村党支部后进变先进侧记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讯(通讯员 刘敬宗)昨天,见到丹棱县顺龙乡柏木村党总支书记李玉霞时,她正陪着县上的领导在协调农户因S104线修路,造成村民入户道路修复等问题,忙得不可开交。“不光是白天忙,晚上我们村干部还要轮流值班,必须确保汛期出现险情后,第一时间找得到人,能够做得成事,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李玉霞说。李玉霞,女,生于1973年,生肖属牛。2001年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兼妇女主任,2007年5月合村并组后担任村文书,2008年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一年后按期转正;2017年2月,换届选举时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2019年11月被上级党委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成立临时党总支时,柏木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党员71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又被党员同志推荐为临时党总支书记;2021年1月,党总支正式成立时,被选举为柏木村党总支书记。柏木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631户,2119人,其中党员72人,设一个党总支,下属三个党支部。全村干部群众,在党总支的带领下,依靠党建引领,走上致富之路。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0多元。在一个以农为主的低山深丘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临危受命,巾帼不让须眉谈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时,李玉霞说纯属意外。当年,丹(棱)名(山)路扩建,要在原来毛坯路的基础上扩宽到11米,其中经过柏木村境内的总长度就达8千米,牵涉到难度系数最大的工作——征地拆迁。全村要拆迁20余户,征地100余亩,这可不是一般的“工程”。原有的老班子此时正处于软弱痪散状态,工作推进很慢。突然上级党委任命李玉霞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由一名村主任立即转换成“领头羊”。角色变了,肩上的担子一下就变得沉重起来。“听党话,跟党走,服从组织安排。”临危受命的李玉霞说。她成了“领头羊”之后,心想: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保垒,要抓好当前的拆迁工作,必须依靠党组织的力量,依靠集体的力量。于是她立即召开党员大会,积极主动与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交流,集思广益,为村上的工作出点子,想法子。面对征地拆迁的巨大困难,她组织村组干部、老党员深入农户家中,宣传国家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共产党员尤玉祥为首的绝大多数农户很快接受了上级的征地拆迁方案,第一时间把家里的东西腾空,主动配合完成了征地拆迁,确保了施工方按时进场顺利施工。任何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仍有个别农户想不通。“办法总比困难多。”李玉霞坚定地说。在乡政府领导协助下,反反复复一户一户地做拆迁户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讲政策,农民白天做农活,他们就利用晚上入户做工作,经常熬到半夜,直到才所有拆迁户签字、盖手印后才放心。在拆迁房子的过程中,最为恼火的是年近九旬的方仕贤大爷。他也不说不拆,说的是拆了没有地方住,虽然儿子另立门户,也同意他去住,可他就是不去,说的是不习惯。李玉霞组织村组干部多次入户,动员其亲戚上门劝说,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大家都要尽量克服困难,多想办法。方大爷还是强调那一句“拆了我去哪里住嘛?”乡党委书记张延东说“要不搬到村委会去住嘛,你这儿离村委会又近。”“好呀!好呀!”方仕贤听说后,还觉得这是个办法。李玉霞只好与村干部一起商量,最后决定腾出村委会的一间屋子,房间里面准备了床和被子后,将方仕贤接到村委会居住,就连搬家都是村组干部义务帮忙。一住就是半年,等方仕贤的新房修好后,村组干部又全体动员,帮忙把方仕贤的家俱送到了新家。在征地问题上难度也不小,有些老百姓似土地为生命,说没有了土地拿什么生活,毕竟是第一次涉及倒这么大面积的征地,都没有经验,只有以政策来跟老百姓好好讲,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去跟老百姓磨嘴皮子,说通了就通知乡政府干部入户签字,涉及户数130多户,如柏木4组村民黄大娘在征地的协议上反复看了几次,就当着乡、村、组干部的面,说测量的土地面积不合适,要求带起施工方再次去打红外线(测量面积、带红外线的精准仪器)。李玉霞,只好亲自出面去做黄大娘的工作。好话说尽一萝框,好在黄大娘总算通情达理,最终没有影响征地工作。如今,一条长达8千米、11米宽的丹(棱)名(山)大道,已经横跨柏木村,初具雏形。“这条路通了以后,我们销售脆红李就方便多了!”村民汪丽艳说。发展产业 致力乡村振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门对门、户对户,群众看干部”“干部干部,先行一步” 这是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我家有10亩脆红李,5亩春见,2亩生姜。”李玉霞说。她的老公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女儿小的时候,放学回来还可以多多少少帮助家里做点农活,如今远嫁他乡,家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靠李玉霞一个人打拚,脆红李上市时,白天没时间讨就晚上戴起头灯去摘。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她就只好请人、请亲戚邻朋帮忙集中管理,实行“游击战”与“歼灭战”相结合。“自己家里都整不好,就不好意思做群众工作了。”李玉霞轻言说道。几年前,她带头成立了绿源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洁净的土壤、优质的水源,清晰的空气,吸引社员从事绿色、生态蔬菜种植,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她的影响下,柏木村先后又成立了丹棱县良源蔬菜专业合作社、藤椒专业合作社和以生态水稻为主的康养种植基地。目前,全村最大的优势产业仍以高山脆红李为主,全村有6000余亩,常年产量在2000万斤左右,产值在4000万元以上;还有1200亩高山生态茶园,水稻、玉米、中药材,鸡、鹅、鸭、生猪养殖等也适度规模发展,种养结合,走上了生态循环农业之路。果农罗帮清以半边红为主的脆红李面积达16亩,产量近3万公斤,收入近20万元;罗正方总面积达25亩,挂果树产量4万多公斤,收入也是10多万元。“一年我要到柏木村二十多次。”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水果专家袁兴亮说。他看到当地村民依靠科学种植脆红李走上致富之路时,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乡风文明 百姓幸福满满柏木村的老百姓很纯朴。就以丹(棱)名(山)路扩建工程来说,在施工方和村上都认为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施工方进场开始施工,但由于事前没有及时与拆迁户沟通,难免造成一些误会,哪怕就是挖掉了农户的一根葱,也要讨个说法。“你提前一天给我说,如果我不腾地,是我的错。”村民李大爷面对挖掘机果断叫停。经过村干部协调,施工方也承认,该与村民提前打招呼,后来在8千米的施工过程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同类问题。为了打造文明乡风,柏木村充分利用党群活动中心,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各类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文艺活动,将学党史、上党课和平时的日常工作与村民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邀请县、乡农技人员,当地“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农技培训,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党总支的领导下,专门成立了乡风文明理事会,负责红白喜事不铺张浪费,杜绝奢靡之风。由志愿者组成环保、调解等相应机构,保证“矛盾不上交,纠分不出村”。还建起了道德超市、养老服务分中心……“有女不嫁柏木桩,十年就有九年荒。”这是几十年前曾经流行的口头婵。可如今,柏木村的人富裕了,再也不愁娶媳妇了。村民杨传刚在柬埔寨送电线路上打工时,还娶回来了一位刚拿到本国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漂亮姑娘。如今一家5口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其乐融融;他们不仅在乡下有房子,还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可以说是幸福满满;像杨传刚一样的“两栖”农户,柏木村数不胜数。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80%的农户使用了与城里人一样的天燃气(余下20%的农户,待丹名路完工之后,即可通气使用),留得青山在,就是不砍柴,守住了青山就守住了金山。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掩映在群山绿荫之中,水泥硬化道路进村到组入户,四通八达,小汽车、摩托车,成了村民的代步工具,村民的生产、生活完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021年,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柏木村党总支被中共丹棱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李玉霞说:下一步,柏木村仍然要坚持党建引领,干部示范,多措并举,致力乡村振兴;计划在5年内培养发展新党员15人,目前已列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有4人。每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个车头,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民主、治理有效,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地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先进基层党组织忙碌的女书记李玉霞“丹棱脆红李是本村的优势产业”李玉霞说柏木村党群活动中心柏木村养老服务分中心柏木村曾经的“水泥路”即将完工横跨柏木村长8千米、宽11米的新路面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1
 (余静  记者  常坚)近日,记者走进洪雅县青衣江湿地公园项目施工现场,只见工人们正在进行湖边栈道装饰施工,而采用的主材料正是该县的“竹钢”产品。“洪雅本地企业生产的‘竹钢’具有低碳环保、高强度、高密度、阻燃等优点,同时在加工过程中,极大程度地保留了竹材纯天然的色泽与纹理,用作景观建筑材料非常好。”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公园内所有的栈道装饰主材以及部分游步道材料均采用的是“竹钢”。不只是该公园,洪雅县其他景区景点也采用了很多“竹钢”材料来打造景观。洪雅特色美食街区的“形象大门”及“船型商铺”便是采用“竹钢”来进行打造的;“稻香湾”梦幻田园阳光健康跑道上安装的旋转廊架,供游人休息的拱形花架等也是采用“竹钢”打造……众多景区景点的景观建筑使用“竹钢”来打造,一方面是对“竹钢”品质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当地政府以实际行动支持“竹钢”产业发展的表现。近年来,洪雅县立足生态,将竹产业融入全县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一根竹”工程,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采取“院企合作”模式研制生产推广高强度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竹钢”,并规划建设“竹钢”国际生态产业园,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竹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让竹产业成为助农增收致富的产业。为推动“竹钢”产业发展,该县下足了功夫。洪雅县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竹钢”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竹钢”国际生态产业园项目建设;县发改、经信部门实地调研,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县级相关部门在各类推介会、博览会上积极向外宣传、介绍“竹钢”产品;出台竹产业补助政策,优先保障竹产业园区的土地、水、电、气等要素供应指标。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9
(王丽琴 记者 李田)2021年7月13日,由网格员、村两委成员及畜牧站工作人员组成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排查工作小组,经实地走访,对东坡区三苏镇东馆村50余户养殖户污染处理和排放情况,粪污利用情况进行了逐一排查。走访过程中,为提升养殖户的环保意识,网格员对养殖负责人进行了河长制及村规民约内关于环保方面的讲解。针对出现问题的养殖户进行了登记,并要求尽快整改存在的问题。若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整改,将对养殖户进行500-2000元的罚款。通过此次走访排查,整治了养殖户环境不达标的问题,对本村畜禽养殖户的粪污处理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宣传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了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东坡区综治中心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7
四川三农新闻网(通讯员 刘敬宗)“我们八个人,过来十多天了,看样子还要七、八天才能返回丹棱。”这是昨天晚上,丹棱县农民郭孝举在德阳市中江县发给我的微信。郭孝举是丹棱县的水果种植大户,也是丹棱桔橙种植技术能手。早在2015年他就成立了丹棱县桐子顶家庭农场,流转加上自家的包产地总面积达35亩之多,到2020年,仅水果一项总收入已超过100万元。之前我就听说郭孝举要带人外出帮别人修枝、施肥、打药,没想到一下就走到中江。中江县福瑞康水果专业合作社有2000多亩果园。合作社负责人唐武琼女士,在几年前通过她的闺蜜(成都市蒲江县人)认识了丹棱县的果农郭孝举,通过交流柑橘种植技术,从此两家结缘。“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是挂在郭孝举嘴边的话。他之所以能够被唐武琼信任,是因为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确实摸索了一整套柑橘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四年前,郭孝举帮唐武琼引种柑橘新品种杯苗,在她的合作社内实行标准化种植。从建园开始,深翻改土,重施有机肥,掐梢、抹芽、修枝、造型,手把手地教,开沟、施肥、打药等都是亲自做给当地村民看,带着村民干,让丹棱的柑橘种植技术在中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唐武琼告诉我:福瑞康水果专合社的果树生长势十分强劲,在当地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2020年,合作社已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列为省级示范社。郭孝举说,唐武琼的果园,四年前嫁接的沃柑,今年单株最高产量可达80斤以上。唐武琼的果园挂果的沃柑挂果的沃柑省级示范社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7
(杨建平 记者 李田)  7月23日,洪雅县七里坪镇围绕“我的乡村如何发展”主题,开展发展大讨论暨村(社区)干部技能比武活动。各村(社区)结合各自村情民意,畅谈发展规划,共商发展大计,既展现了村(社区)干部主动筹谋、踊跃奋进的精神面貌,也为今后发展指明方向、绘就蓝图。活动中,大家晒成绩、展风采。各村(社区)精心准备PPT汇报材料,声情并茂展开演讲,竞相晒出亮点成绩和经验做法,充分展现了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比学赶超的进取心。在激烈的“擂台比武”中,各村社比成绩、比举措、比技能、比思想、比作风、比水平,赛出了感情,赛出了风格,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合作共赢目的。亮短板,找差距,聚焦存在问题和群众需求。各村(社区)正视问题,自我揭短,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下一步改进举措,更加清楚自身不足和短板,增强发展意识、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凝共识,谋发展,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献计献策,在整个“比武”环节,七里坪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各“选手”的命题逐一点评,并进行分析研判,回应热点难点,找准切入点关键点。参会镇领导班子成员及党政办、党建办、乡村振兴办等工作人员分别对各村(社区)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对各种好点子、好思路进行充分碰撞、融合,进一步凝聚起发展共识和发展合力。经过激烈角逐,七里坪社区技高一筹,荣获比武第一名。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洪激动地说: 七里坪社区能够取得好成绩,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体社区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以及各兄弟村的大力支持,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奋斗,抓好社区治理和振兴,将发展思路和计划付诸实际行动,推动七里坪发展再上新台阶。(图片源自洪雅县七里坪镇人民政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6
(记者  李洋)7月23日,“天府旅游名县巡礼”集中宣传报道活动在眉山市洪雅县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邀请和组织了人民网、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经济日报等20多家中省级主流媒体、重要社会媒体参加。据悉,2020年9月,经过严格评选、激烈竞争,眉山市洪雅县等10个县(市、区)最终脱颖而出,成功创建成为四川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并予授牌。至此,全省天府旅游名县“领头羊”队伍得以壮大,成员由10个县(市、区)增加到20个县(市、区)。据了解,参加此次“天府旅游名县巡礼”的媒体记者们将陆续走进洪雅县、成都市武侯区、米易县、北川县、仪陇县、宣汉县、南江县、雅安市雨城区、理县、康定市这10个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以及剑阁县、阆中市、西昌市等10个首批天府旅游名县,聚焦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机制、文旅产业发展成果、重点文旅建设项目、文旅融合新兴业态、激发文旅消费措施、代表性旅游景区景点、名县创新经验等,多角度见证天府旅游名县发展新面貌和新成就。本次活动中,媒体记者将兵分多路,走进旅游景区景点,深入重点项目一线,体验新兴文旅业态,挖掘文旅先进典型,对话当地主要领导。同时,利用无人机、全景相机、4G背包等技术装备,运用线上直播、短视频、H5、Vlog等方式,高密度、深层次、宽视野、全方位地展示文旅产业纷呈亮点,展现四川县域文化旅游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提升天府旅游名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树军 文/图7月17日,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胖哥葡萄家庭农场内,一名来自成都的客商在场主于朝勇与他的工人帮助下,正在采摘夏黑葡萄。一名工人在为客商采摘葡萄。  于朝勇是一名下岗工人,2009年,他在果园村流转土地30余亩进行自主创业,先后种植夏黑、红提、美人指等优质葡萄10余种。目前,他的葡萄年产值已达100万元,纯收入60余万元。  据介绍,彭山区有优质葡萄种植面积3万余亩,年产量4.5万吨以上,当地村民种植葡萄人均增收2万余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