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源远流长、天下一家,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立足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于引领新时代的中国携手世界,弘扬人类共同核心价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不是靠霸权统治天下,而是让老百姓摆脱贫困战乱,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应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只有地球村的人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中华,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全球事务发挥建设作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人民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尤其珍惜今天的幸福安康。我们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还要造福世界各国。大道不孤,作为负责任的国之大者,首先要努力把自身事情办好,同步处理好外部世界和平往来关系,多多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全人类和平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和平、和睦、和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心相交,成其久远。要秉持公平正义、互相尊重、合作共赢观念,反对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推动周边命运与共。以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行动,不断深化团结合作双赢,让朋友圈越来越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和平友谊的桥梁,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3-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济兼  据媒体报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近日文旅部定于2023年开展“四季村晚”活动,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在农闲期间开展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村晚”,生动呈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促进文旅融合,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热潮之中,适时推出“村晚”活动,可谓恰逢其时。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及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兴起,一些具有地方和乡村特色、带着泥土气息的民间演艺活动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随着乡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丰富。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地方乡村文化活动匮乏,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产品供应不足,振兴乡村文化势在必行、十分必要。  “村晚”活动只是一个引子,要唱好乡村文化振兴这台大戏,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政府引导、村民主导、市场驱动三方同向发力,由“四季村晚”破题,不断拓展乡村文化生活的覆盖面,提高其参与度和影响力。  强化政府引导是前提。从目前阶段来看,“村晚”活动虽然在一些地区取得成功,但尚未得到大范围普及。发展“村晚”活动离不开政府部门的行政引导。文旅部提出方案以后,迫切需要各地各级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唤起民间开展“村晚”活动的热情。前期尤其需要公益性“村晚”活动的带动,将相关活动纳入工作清单,形成常态化开展“村晚”的机制。同时,通过政府主导评选年度节目、遴选示范展示点等,对成功试点进行激励,营造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热烈氛围。  激活村民主导是关键。“村晚”搞得好不好,受不受村民欢迎,有没有发展后劲,村民们最有发言权。不得不说,一些乡村早些年推进城镇化,虽然形成了人口聚集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乡村的野趣。而在一些相对偏远的村庄,常住居民又多数为老幼或独居人群,这些人既渴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却又缺乏参与动力。要让“村晚”的舞台真正热起来,需要发现一批有热情、有才艺的民间艺术家,鼓励他们走上“村晚”舞台,创作真正能打动村民的好节目。对于表现优异的民间艺人,要通过各类媒体让他们走上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在“村晚”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迸发创作和表演的热情。  深化市场驱动是重点。推动“村晚”活动蓬勃开展,不可忽视市场机制的强力驱动。应当看到,当前城乡之间,城市有资金、人才、需求,也有成熟的市场机制,乡村的优势更多在于广阔的地理空间、独具特色的乡村元素。客观来讲,城乡互动有着较大的互补性、契合度,如果通过产业开发,将“村晚”融入休闲娱乐、文化旅游、民宿经济等大文旅范畴,形成村民、企业、消费者互利共赢的闭环,将使“村晚”活动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冯俊涛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指引指南。雅安市雨城区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乡村全面振兴为主抓手,围绕“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主线,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谱写“三农”工作新篇章。资料图片聚焦粮食安全全方位夯实粮食稳产根基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也是雨城区高质量推动“三农”工作的关键基础。全区相关部门自觉担负起稳产保供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继续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聚焦稳住粮食面积和产量,目标上突出稳面积、优结构、多增产,措施上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广“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全力以赴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8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 4.8 万吨以上。同时,以沿陇西河粮经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全面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稻油轮作模式,打造沿陇西河优质粮油示范带,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作出雨城贡献。聚焦产业振兴依托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雨城区将持续构建“1+4+N”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走好“专精特新”之路。积极推动藏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擦亮“雅安藏茶”金字招牌。着力推进产业园区提级升星,推动沿陇西河粮经现代农业园区升级为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藏茶现代农业园区升级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持续扩大木本油料种植面积,新造、改造油茶3000亩,支持八步镇创建市级油茶示范基地。加快推进竹林抚育、竹种改良,将“西蜀熊猫竹海现代林业产业园”打造为省级产业园区。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广“一村一品”“一镇(乡)一业”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提升“雨字号”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聚焦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我区将坚持规划引领,加强资源统筹,引导各方力量,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实施乡村规划提升行动,加快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和4个片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启动村庄规划试点。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建设上里、碧峰峡旅游复线,打通周公山旅游环线。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围绕“川西医养中心”“川西教育中心”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名师工作室”和“校联体”建设,启动全民健身中心改扩建项目,持续办好藏茶文化节、上里“年文化节”等会节活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聚焦“五清理五整治五提升”目标,整村推进“厕所革命”,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确保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74%。聚焦农民增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我区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龙头、强主体、连农户,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拓宽农民群众收入渠道。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三权分置”,探索“民营企业+农户”“乡村振兴合伙人+农户”模式,大力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发展家庭经营新业态。同时,落实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政策,做强“雨城建工”“雅州茶师”等特色劳务品牌,持续开展电商直播、家政护理等“送技能”培训,助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奋楫扬帆风正劲,勇立潮头逐浪高。雨城区将锚定目标、铆足干劲,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着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中共雅安市雨城区委书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28
(张克俊)深刻领会农业强省所蕴含的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基础强、科技装备强、经营服务强、抗风险能力强、竞争力强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紧紧把握建设农业强省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采取有力举措加快推进  农业强国是由若干个农业强省为基础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没有农业强省作为支撑,农业强国也不能实现。四川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不仅是擦亮“川字号”金字招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也是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全国农产品稳定供给、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建设农业强省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要深刻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基础强、科技装备强、经营服务强、抗风险能力强、竞争力强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紧紧把握建设农业强省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采取有力举措加快推进。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把之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头等大事。四川是一个拥有9000多万人口的大省,既要解决本省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又要为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多作贡献,这是四川在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下的重要职责。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要求,我省要以此为抓手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再上一个新台阶。“天府粮仓”建设不仅仅是成都平原的事,每一个区域都有责任。要根据四川自然条件、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把成都平原建设成为“天府粮仓”的核心区,把盆地丘陵建设成为以粮为主、粮经结合的集中发展区,把盆周山区建设成为粮经饲统筹发展区,把攀西地区建设成为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区,把川西高原建设成为农牧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区,以此共同支撑“天府粮仓”。粮食生产也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要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要模式,更加突出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建设,着力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以此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粮食生产更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要通过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天府粮仓”建设不仅仅限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发展,必须在大食物观指导下推进“天府粮仓”建设,这样路子才会越走越宽。要充分发挥我省多样化地形地貌和资源优势,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抓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振兴,把之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基础工程。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核心是推进良田建设和种业振兴,这是基础工程。首先要认真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切实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要采取新建和改造提升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着力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定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四川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靠天吃饭”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基础短板。要加快推进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一批骨干水网,扎实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强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连接,实施“五小水利”工程,扎实补上农业强省建设中的水利设施短板。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农业科技的核心。目前,四川种业创新水平还不是很高、种业企业竞争力还不是很强,必须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大事要事来抓。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好用好种质资源中心库,新建改建一批种质资源圃、场、区,加快建设天府种业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大实施对农作物、畜禽突破性品种后补助政策,加快建设繁育种工程中心,提升育种制种能力。深入开展制种基地提升攻坚行动,加快建成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生猪等种业集群,强化供种保障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园区建设,鼓励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壮大种业领军企业。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把之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最大实力和底气。科技强,农业才能强,建设农业强省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目前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仍存在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必须以产业急需为导向,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建设农业科技高能级创新载体为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优势科研资源,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集中优势以实施育种等重大科技专项为手段,提升重点关键技术科技攻关能力;鼓励通过产学研结合共建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我省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不足问题仍然突出存在,要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组织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促进更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使用。科技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的主体力量,必须大力培育农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农业领域卓越工程师等人才队伍,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智力支撑。农业装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物质装备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实施农机装备研发补短板工程,大力研发农机装备尤其是适宜我省丘陵山地作业的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加强乡镇农业机械化专业服务队建设;以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五良”融合为牵引,实施“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实施耕地小块变大块、陡坡变缓坡、弯曲变直线宜机化改造;鼓励在粮油生产大县整县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支持在丘陵地区建设农业生产机械化先导区,加强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必须大力推动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和乡村发展。  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之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骨干支柱。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建设农业强省的骨干支柱,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省要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思路,围绕“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重技术、走绿色、拓市场,发展壮大粮油、畜禽、蔬菜、水果、水产等“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产品加工是产业价值链最重要、最有效的增值环节,也是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工程,提高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预制川菜,做强粮油、精制川茶、肉制品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功能食品产业是居民消费的重要方向,要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支持生产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农产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集聚各类先进要素、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应按照以粮为主、粮经饲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原则,分梯次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等各类园区,使之成为建设农业强省的聚集地。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子,是国内先进地区的重要做法和成功经验,要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按照规模集中集聚、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加快建成一批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强省提供竞争力支撑。要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度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把之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显著标志。建设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主体,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发达农业经营体系,是世界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另一显著标志,是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近年来,我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迅速成长,但仍存在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竞争力弱,与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针对我省人多地少的实际,应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鼓励发展规模适度、形式多样的经营形式。要把握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鼓励传统小农户发展成有适度规模、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引进优良品种、引进技术和人才、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开展合作与联合,促进高质量发展;大力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以示范社为重点强化联农带农能力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带动能力强、经营服务规模大的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既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龙头,又是建设农业强省的排头兵,要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促进其做大做强。面对四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农户还大量存在的现实,要大力鼓励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涉农县开展农业全程服务综合体建设,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建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队,积极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农业共营制”“整村托管”等模式,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引入小农户,引导小农户走向现代农业轨道。同时,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能人、农民工、企业家到乡入乡返乡创业发展。  制度创新内生驱动,把之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强大动力。持续加强制度创新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不竭动力和活力。土地仍然是农民的命根子,推进农村制度创新必须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扎实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确保承包权基本稳定,积极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解决好土地细碎化、片断化问题。必须认识到我国独有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性和优势,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紧紧依靠这种体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要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确权赋能、完善集体经济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是农民最大的财产,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多种途径。要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农村水权水价改革,鼓励乡村金融创新,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制度等,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系列支撑和动能。城乡融合发展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由途径,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率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积极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的制度机制,促进更多要素流向农业农村。农业强省、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要建立健全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坚持五级书记抓农业强省和乡村振兴,县委书记同时要当好农业强省和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同时要健全农业强省和乡村振兴有机统一的考核机制,压实责任,把推进农业强省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发达的农业现代化背后都有强大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作坚强后盾。要加快制定推动农业强省建设的各项要素优先保障、资源优先配置、政策优先支持的具体举措,只有这样农业强省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3-27
(郑风田)农业强国建设主要依靠技术支撑,强农兴农,科技先行;通过全产业链建设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打造优势农业产业带;也要重拾原来丢掉的传统农耕文明,让土的更土,洋的更洋  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信号。目前我国农业虽然创造了奇迹,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解决了我国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整体来看我国农业是大而不强,农产品供求还存在不小缺口、科技水平还有待全面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还很有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中,农业农村振兴依然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纵观世界各个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要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只有农业强大了,才能避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被某些农产品出口大国的胁迫式威胁以及各种“卡脖子”问题。资料图片衡量农业强国的标准是什么  世界农业强国有不同的定义。单纯按农产品出口创汇来看:美国、荷兰、以色列、巴西等位居前列,美国每年农业出口创汇1040亿美元,荷兰1000亿欧元排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满足进入中产阶级阶段的消费者,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并不是以产品数量来论英雄,而是以不用化肥农药、提升农产品品质作为产品高质量标准。从品质与美誉度来看,这方面的农业强国是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按每年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率来算,我国并不低,因为我国北方地区除了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外,农业生产大都是一年两季,而南方更是两季以上。许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一般一年一季,他们一季的亩产比较高,但年生产率并不比中国好,但他们有海量的土地资源。我国2亿多小农户,户均9亩地左右,农业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技术转化率、农业装备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我国可以实现局部的突破,通过技术的集成获得成功。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总产量是世界第一,但还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因为我国拥有14亿人口,海量的生产供给总量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目前我国每年还需从世界进口大量的农产品,种子等还面临部分国家“卡脖子”的压力。我国已连续9年粮食进口量超过1亿吨。除了大豆的进口明显增加之外,食用植物油、食糖、肉类、奶类等重要副食品的进口量也逐步增加。2020年,我国每年粮食消费总量约8.1亿吨,其中自产6.7亿吨,进口量约为1.4亿吨,粮食进口量占国内总产量的20%以上;从食用植物油来看,我国年消费量在3800万吨左右,但是国产食用植物油不到1200万吨,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大约在70%;从糖类来看,国内年消费量约1500万—1600万吨,但进口量已经达到了500万吨;从肉类来看,我国是传统肉类出口国家,这几年由于非洲猪瘟等特殊原因,总的来看进口量还是在增加,牛肉进口量约相当于国内消费量的30%;而从奶类来看,虽然我国液态奶产量已达到3500万吨,但进口的奶制品1200万吨以上,国际依赖度在30%以上。  无论从农产品的供给还是技术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我们农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通过聚焦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凝练共识,扎实投入,最终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三管齐下建设农业强国  其一,农业强国建设主要依靠技术支撑。强农兴农,科技先行。  无论从提升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科技应该是最核心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早在2013年在山东农科院考察时就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要把农业科技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农业科技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农业崛起的主要推手。近年来巴西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堪称奇迹,靠的主要是农业科技的力量。在不到30年的时间巴西从一个粮食进口国发展为世界大粮仓之一,目前已变成过去全球主要粮食出口五大俱乐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与欧盟)的强大竞争对手。巴西是通过技术进步创造了这一奇迹。巴西在2001年12月颁布的第10.332号法令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国家每年要将当年税收总额的17.5%用于农牧科技项目。巴西主要农业科研机构农牧业研究公司有员工8000多人,在全国设有40个科研中心,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然后为己所用,对巴西的农业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十年巴西农业生产能力增长70%,而同期种植面积仅从3780万公顷增加到3970万公顷,粮食增加主要靠内涵式的科技进步。  车厘子最近几年在我国大火,而其主要来源国却是南美小国智利。智利近些年在果品种植及出口方面取得骄人业绩,成为果品出口大国,其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4.1%,在美国水果的进口市场中占40%。智利政府通过引进发达国家技术与人才,大力提升本国农产品的技术附加值,通过专业化集群化生产,以销定产,建立质量控制计划等,使本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农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几个国家之一。智利的葡萄干年产量在3.7万吨到3.9万吨之间,为拉美国家第一。桃、梨、李的产量也经常处于南美洲的前一二位。  《2021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显示,我国农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引领性、开拓性、突破性重大进展,在作物、园艺、兽医等学科领域已处于领跑地位,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由局部创新向整体性跨越。但整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农业科技还面临科研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在未来发展中要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举国体制,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农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带动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其二,通过全产业链建设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打造优势农业产业带。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其核心内核就是要提升产业集聚优势,形成集成创新,获得规模竞争力。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形成规模型的产业集聚。  荷兰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创汇大国,主要就是靠一村一品的升级版:一国一业。荷兰的花卉占领着世界花卉60%以上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发展花卉,但都比不过荷兰的花卉。价值最高、种类最全、运输最快捷、服务最周到、价格最透明的一定是荷兰。原因很简单:荷兰已形成一个有高度竞争力的全产业链花卉集聚区,很难被模仿超越。荷兰的花卉专业生产区优势一方面来自全球最好的上百家世界知名的种子公司提供的最新、最具竞争力的种子与种苗,通过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的集成系统,他们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随时满足客户的一切要求,比如花的颜色、形态、大小、开花时间等。再加上发达的拍卖系统、便捷的国际航运体系,这些软硬件的集聚创新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使荷兰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卉王国。  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专业生产区是另一个经常被人们提及的知名的专业生产区。该专业生产区包括680家商业酒厂及几千个独立的葡萄种植者。还包括为葡萄产业服务的各关联产业,如:葡萄苗、灌溉和收获设备、桶子和标签的提供者,专业化公关和广告公司,众多针对消费者和贸易受众的酒类出版商。专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是一个类似专攻葡萄产业的大学,该大学提供大量的葡萄栽培和酿酒学课程、葡萄酒研究等全产业链内容,从而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一县一业”式的农业区域特色专业生产区通过专业化与规模化等产生强大的竞争优势。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学者克鲁格曼认为是专业化的生产区形成规模经济的扩张,从而带来报酬递增效应。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则认为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及其完善的配套服务,形成竞争优势。我国近年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甚至“一县一业”快速发展,未来需要从产、加、销、贸各方面进行整体精心打造,以规模集聚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其三,农业强国并不只有一条道,也要重拾原来丢掉的传统农耕文明,让土的更土、洋的更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各类土特产需求越来越旺。这需要对我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及水产品供应进行分类建设,既要满足温饱,也要满足大家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  丹麦在肉类生产中进行系列创新,将肉的品质提升,变成猪肉出口大国,出口到140多个国家。丹麦的养猪业也走过一段弯路,曾经盲目追求养殖业的快速生产,滥用抗生素。在2000年丹麦开始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通过给猪洗澡、保暖、住单间,完善科学饲养体系,重视猪生长环境及卫生问题,种种措施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丹麦还通过建立一系列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合作社组织,将分散的家庭农场、屠宰场、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联合起来,进行纵向整合,形成了高效的产业供应链,从而实现了养猪与猪肉产业的农工商一体化,创造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世界猪肉出口市场上的领头羊。  意大利通过小农场与需求方直接配送,既保护了农民收入又满足了消费者对食物的安全与品质需求。意大利农业不用化肥农药的比例已达到80%以上,其中要归功从娃娃抓起。意大利规定中小学的午餐必须在学校吃,而且必须吃不用化肥农药以及抗生素等的有机食品。意大利通过“农校对接”,由学校对周边的一些农场进行招标,中标的农民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的标准以及学校每天的采购量来进行生产,每天学校的采购车统一来农场收运,让消费者与农民直接建立联系。一个农场靠给学校直供菜蔬等,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学校也保证了食品的质量。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通过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既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量的需求,也要满足质的提升。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准确把握人民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找准突破重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道路。(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3-27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3月6日,参加全国两会的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当一位委员讲到“万企兴万村”时,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之余,叮嘱道:“这是个壮举。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从扶贫到振兴,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但说到资本下乡,投资要投到点上。有的投资南辕北辙,那不行。”总书记的嘱托,既是对于社会各种力量投入乡村振兴的殷切希望,也提醒了资本下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过度逐利给各方带来不利影响。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外来资本的助益。从实践情况看,工商资本下乡往往可以带来充足资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近年来,工商资本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参与乡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绩有目共睹。同时,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可谓双赢。  然而,我们也看到,资本的逐利性和短视性使得一些项目片面追求利润,到农村“挂羊头卖狗肉”,导致投资“南辕北辙”。有些地方把农业大棚搞成了“小别墅”,导致18亿亩红线受到威胁;有的项目申报后却不经营,只为谋取国家涉农补助和项目扶持资金;有的投资“富了老板、忘了老乡”,把农户从产业链中“挤”出去。这些行为既损害了农民利益,也给农村发展留下诸多后遗症。  总书记说,“投资要投到点上”。何为“点上”?这个“点”是乡村振兴真正需要的投资,是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投资,是能够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投资,是着重于发展一些农民自己发展不好、发展不了的产业上的投资。要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开拓创新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工商资本的优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创新上,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这正是要解决好总书记指出的工商资本下乡“做什么、怎么做,还要加强顶层设计、分类指导”的问题。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优化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相关潜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监管,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打擦边球、玩障眼法、钻政策和管理的空子,防止侵害农村集体产权、侵犯农民利益。  工商资本下乡,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希望工商资本在下乡的时候,能够更好地牢记总书记的叮咛,把好事办好,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23
——访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记者 唐旭)党的二十大作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部署。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哪些方面推进建设?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资料图片  彰显中国特色 体现乡村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丰富拓展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内涵,指明了乡村文化振兴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别于城镇。”曾衍德表示,我们要建设的和美乡村,不仅体现农村公共设施的提档升级,更彰显农民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乡村特征。  农村社区既是生活空间,也是生产空间。曾衍德认为,要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和相应的设施建设,努力让乡村既宜居又宜业。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硬”条件的同时,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增加精神文化产品“软”供给。  “我国农村地形地貌、风俗文化千差万别,乡村建设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曾衍德表示,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建设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网络,让全体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的服务功能。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促进原生态村居风貌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  对标现代生活条件 把握和美乡村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对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主要目标。曾衍德认为,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是出行便捷。农村道路网络通达便捷,乡村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衔接配套,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健全,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二是生活便利。食品消费多元供给,水电气讯房等生活设施齐备,现代家用设备和实用家具户户享有,农村生活舒适舒心。三是服务提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明显增加,农村商贸服务优质便利,社会管理服务便民高效。四是环境优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态得到保护修复,乡村风貌各美其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扎实有序建设 促进“两美两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曾衍德指出,要把“和美”贯穿全过程。他表示:“要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为主攻方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打造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生活美”。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利于农业生产又方便农民生活的设施,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体乡村常住人口,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整治提升农村环境,促进乡村“生态美”。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统筹厕所粪污、畜禽粪污、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整体提升村容村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抓好长江、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稳步改善。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风和”。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巩固党组织领导地位,推进村民自治组织规范化发展。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等治理方式,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心和”。大力培养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时代农民,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弘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加快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23
  (丘水林)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为新时代加快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发展乡村生态富民产业的着力点,努力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和美乡村。资料图片  加快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乡村生态富民产业的战略路径。乡村传统产业发展方式侧重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不仅投入产出效益低下,而且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损害,亟须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持续催生新发展动能。要加强关键技术、高新技术、业态模式的研发、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立体循环农业等新业态,推动生态农业组织化、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化管理,发展低能耗、低物耗、高效益的乡村生态工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对传统服务产品和行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与升级,培育壮大智慧旅游、智慧零售、智慧商务等现代生态服务业。  健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发展乡村生态富民产业的核心要求。乡村是绿水青山的富集地区,努力把乡村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通过生态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化为金山银山,是协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兴旺和民生改善的应有之义。要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合理界定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责归属,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体系,明晰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等底数。鼓励各地先行开展以生态产品实物量为重点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通过市场交易等手段,探索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经济价值核算,而后基于不同地区和特定地域单元试点经验,制定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持续扩大生态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依托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农耕体验、森林康养、林草碳汇等生态优势特色产业。  加大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力度是发展乡村生态富民产业的重要力量。乡村现有的人才层次、人才结构、人才规模与发展乡村生态富民产业的要求仍有差距,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专业技能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仍然存在。要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壁垒,通过加大生活补贴、职称优先评定、贷款优惠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吸引企业家、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购买制度,培育一批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技能人才。  完善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机制是发展乡村生态富民产业的宗旨要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生态富民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但仍然存在农业企业与农民共担风险的意愿不强、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龙头企业整体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较弱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全产业链的纽带作用,通过订单合同、股份合作、担保型联结等模式,着力盘活农民(村集体)闲置宅基地、耕地、林地等资源要素,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确保利益联结“联得紧”。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推动农民增收与促进生态富民产业集约化、专业化、链条化发展紧密结合,确保利益联结“联得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领办合作社(企业)等途径,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确保利益联结“联得长”。(作者单位系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婧蓝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抓好春耕春管,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当前,正处于春耕备耕关键期,各地开启了“春忙模式”,农民要抢抓农时、不误农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实,让更多农业人才扎根“三农”,为农业注入“智慧基因”,让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掌上管理等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勾勒生机盎然的现代农业春耕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春耕备耕,我们要牢牢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让“农田”变“良田”,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稳、更牢。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质量、产出能力、抗灾能力、资源利用效率,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为稳定粮食产能、促进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兴农永不止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整地、育种、春管、施肥、收获等各个环节,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不仅让种粮更轻松,更实现了粮食的产量高、品质高、收益高,尽显农业生产的“科技范”。推动春耕备耕,实现掌上“耕耘”,既需要科研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需要农技人才下沉一线做好指导。在安徽亳州、山西河津,家庭农场智慧田管系统让农户种田更轻松;在湖南益阳,依托农业大数据平台,对各类田块实行精准翻耕作业……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让希望田野上的“新场景”更加暖心提气。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保障春耕物资是春耕备耕的关键一环,确保农资准时送到田间地头,需要强化基层干部责任担当,主动做好农业生产环节的对接工作,发挥铁路部门运输优势,按时按质按量把农资送到位。从黑龙江企业抓紧生产农资、农具,到河北石家庄开展农资入户服务,到河南周口、四川南充,技术人员“送检下乡”等,实实在在的举措打通了春耕备耕的“最后一米”,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既要织牢耕地保护网、提高耕地质量,也要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农业类人才走向田间地头,用科技赋能广袤大地,在沃野田畴铺展壮美春耕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21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时移世易,法随时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赋予新时代内涵的立法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这是依法治国重要标志成果,将使我们的法律规范体系更加科学完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宪法法律确立的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和领导体制、监察制度。国之良法,正迎来又一次完善升华。须看到,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越是强调法治,越要提高立法质量。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要让法治实施体系高效运行。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在哪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行进到哪里,人民群众期盼和需求在哪里,立法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现目前,已制定修改法律法规730余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4件,行政法规598件,地方性法规1.3万余件。通过统筹运用立改废释纂等形式,增强了立法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了宪法法律权威。健全法治,须顺应事业时代发展需要,落实系统观念,全面推进,有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同步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大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谱写了新征程中良法善治新篇章。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3-17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就《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答记者问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23年第1号)(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出台背景如何?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有哪些新规定?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资料图片  问:为什么要出台《办法》,出台这一《办法》对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有什么意义?  答: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对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承包合同生效时设立,不以登记为前提条件。即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承包农户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依据。出台《办法》,一是贯彻落实现行政策法律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和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2018年修改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层面予以明确。通过《办法》的实施,把中央的政策法律转化到具体工作中,是落实落细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二是满足实践需求。据统计,全国近98%的承包农户签订了约2.16亿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但是也存在一些因合同未签订或签订不规范、变更不及时等引起的纠纷。适应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出台《办法》,依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能够更好维护亿万承包农户的切身利益。  此外,各地二轮承包陆续到期,地方反映需要对承包合同管理的相关程序和具体要求予以明确,以更好开展延包工作。因此,出台《办法》对于指导地方顺利开展延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问:《办法》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创新点?  答:《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合同管理的基本原则,强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应当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二是细化承包方案的制定程序,明确承包方案应当符合的具体要求。三是明确承包合同变更和终止的情形和程序。四是明确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五是明确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的情形、内容和组织实施主体。  《办法》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了依法变更或终止承包合同的要求,对于承包方分立、合并和消亡或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的,规定需要依法变更或终止承包合同,并明确了具体程序和相关要求。二是增加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指导地方提升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水平,对强化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承包合同网签、完善承包合同日常管理等作出规定。三是增加了承包经营权调查的要求,明确承包合同订立、变更和终止的,应当依法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并对调查内容、实施、成果和组织实施主体作出具体规定。  问: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如何保障和实现好土地承包各项权利,请问《办法》对此有哪些规定?  答:《办法》从多方面通过规范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农户土地承包权益的保障和实现。一是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承包方可以自己经营承包土地,也可以保留承包权、流转经营权。二是强调在承包方案制定中充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更好地实现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如规定承包工作小组应由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方案应公示不少于十五日,承包方案应当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三是强调承包合同订立、变更等情形时,应当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以确保承包方信息和承包地块信息准确无误,更好落实和维护农民承包权益。四是强调在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中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并及时变更承包合同,以更好保障和实现农民承包权益。  问:实践中,部分农户之间为了耕作方便对承包地进行互换,也有部分进城农户将自己的承包地进行转让,请问《办法》对保障好这部分农户承包权益有什么具体规定?  答:根据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承包农户互换、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行使承包权权能。2018年新修改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层面明确,承包方享有依法互换、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贯彻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对互换的范围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一是互换双方应属同一集体经济组织,二是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应签订书面合同并向发包方备案。《办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也作出了规定,一是受让方应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二是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应以书面形式向发包方提出申请,经发包方同意后签订书面合同。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的承包关系终止,并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此外,《办法》还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后,应及时与发包方变更或签订承包合同,以更好保障承包方的合法权益。  问: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请问《办法》对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建设有什么新的要求,能否让群众少跑腿,方便农民群众更好维护自身权益?  答: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水平,是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规范承包合同管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客观需要。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要从传统现场指界确认“四至”和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向以现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承包信息数据库及应用平台为支撑的信息化管理方式转变。对此,《办法》明确,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应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数据互联互通机制及合同网签机制。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充分利用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数据成果,推动中央、省、市、县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和应用平台互联互通,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地方建立承包合同网签制度,实现承包合同信息变更的常态化管理,尽早让农民群众能够在屏幕上、在指尖上查询承包合同信息以及办理相关合同变更业务,做到“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  问:《办法》施行后,农业农村部将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答:抓好《承包合同管理办法》贯彻落实,是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共同责任,主要在地方,首责在县乡。《办法》施行后,农业农村部将从两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一是做好培训宣传,让地方干部准确把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的新要求,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指导地方采取多种形式,让农民群众知晓政策、清楚政策,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压紧压实地方责任,指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出台实施办法和配套规范,为各项规定落到实处、更好维护和实现农民承包权益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7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粮食饭碗须端牢,制造业须筑牢。面对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就应沉着冷静、保持定力,团结一致、敢于斗争。贯彻党的二十大,落实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砥砺前行,须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政治上关心,思想上交心,感情上知心,事业上同心。立足全局谋一域,稳中求进,推动产业经济提升,搞好现代化,夯实高质量发展,当然应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足门类品种齐全的制造业,面向中高端,增进核心技术再提升。因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战略基点,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幸福安康是最终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就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扎实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把握、衡量和推进。让经济社会可持续增长,就需统筹好发展安全关系,确保经济形势总体好转,这对于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造福百姓,就是最大的政绩。从脱贫奔康到共同富裕,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要坚持经济建设“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原则,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增进民营企业家国情怀,先富带后富、走向共同富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3-16
(记者 李琭璐)农业保险是防范化解各类灾害与风险对农业生产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农业保险又是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规模达1192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4.90%,提供风险保障超过5万亿元。农业保险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当下我国农业保险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突围?本期我们邀请专家为公众解疑释惑。  问:您认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超过责任保险,成为财险公司第三大险种,意味着什么?  答:这意味着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保障功能更加凸显,在国家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中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者参与农业保险后,所面临的农业风险环境会发生改变,其生产经营行为往往也会发生变化。相对于没有农业保险的情形,短期来说,农业保险灾后损失补偿功能能促进生产尽快恢复;长期来看,农业保险的收入支持功能会激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增加投入、改进技术、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从而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竞争力等国家农业政策目标实现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因此,近年来农业保险得到国家高度重视,政府保费补贴力度不断增加。与农业价格支持、农业直接补贴等国家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工具相比,农业保险是发展速度最快、财政补贴增长最快、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的政策工具,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安全网”,可以预期农业保险将会成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的核心工具。  问:中国银保监会2022年10月披露的数据还显示,我国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面积达到21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4%,您认为这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提供了哪些重要保障?  答:一是三大粮食作物保险提标效果明显,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保额大幅提升,提高了种粮农民的获得感,耕地撂荒的现象也有所改观,对保障粮食稳产保供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获得快速发展,有助于稳定农民收入和防止规模性返贫。2019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政策,2021年后覆盖全国,且鼓励以奖代补试点地区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试点险种涵盖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数十种农产品,这些大都是各地具有一定规模的致富农产品和特色产业。除中央以奖代补外,各地也加大了对本省特色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成为促进贫困县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各省也通过拓宽农业保险服务范围,为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提供全方位保障。  问:2022年中国银保监会出台的《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切实保障投保农户权益;2023年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印发《农业保险产品开发指引》,是保险业首次从行业自律层面制定农业保险领域的产品开发指导性文件。多类文件的出台将为我国农业保险提供哪些政策性指导?又有哪些意义?  答:承保理赔不规范是我国农业保险行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顽固性问题,虚假承保协议理赔等现象屡禁不止。中国银保监会新制定的《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农业保险改革发展和监管实践成果,对进一步规范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加强农业保险监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随着我国农业保险保额的提升和高保障产品试点范围的扩大,保额设定不科学、费率厘定不精准的弊端和问题更加凸显。保额设定不科学主要表现在试点省内普遍采用相同的保额标准,没有体现成本和产量的区域性差异;费率不精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风险和责任的不匹配,影响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并引发逆选择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我国农业保险运行机制中政府和市场边界不明晰,应该由政府开展的农业生产风险评估和费率分区这一基础性工作严重滞后,应该由保险机构承担的“产品开发、精算定价、承保理赔”经营自主权往往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农业保险缺乏产品开发专项管理制度,农业保险产品开发的报批权限和流程没有制度性规范和保障。这次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印发《农业保险产品开发指引》,是保险业首次从行业自律层面制定农业保险领域的产品开发指导性文件,对农业保险产品开发专项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规范农业保险产品开发、加快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问: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您认为要做大农业保险“蛋糕”,在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答: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求。我认为,提升农业保险服务保障能力,一是逐步扩大三大粮食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范围。首要任务是力争将13个粮食主产省产粮大县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面积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再逐步将实施范围扩大到非主产省的产粮大县以及主产省非产粮大县的规模种植户。二是加大大豆油料作物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研究加大保险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三是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面。政府应针对地方特色农产品面临风险特点开发新险种,并纳入政府以奖代补保险覆盖范围,促进菜、蛋、肉、奶等民生产品稳价保供。  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在农业保险方面有哪些益处?  答:2019年财政部等四部委印发的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农业保险风险区划研究,构建农业生产风险地图,发布农业保险纯风险损失费率”“实现基于地区风险的差异化定价,真实反映农业生产风险状况”。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将为我国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和动态费率厘定工作,提供更全面、科学和精准的数据依据,对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问:您认为未来提高科技支撑农业保险精细化和精准化水平还要有哪些探索?  答:一是提升农业保险科技支撑力度,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开展精确承保和精准理赔,防范虚假承保和协议理赔。二是构建中央和地方两级农业保险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从地方到全国农业保险大数据资源分布式管理、有序集中、有机整合与深度利用,实现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有力支持、有效监管和有为服务。三是推进农业保险机构“线上+线下”一体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资源加强线上服务,开辟服务触达农户的新途径。  问:提高农业保险服务三农能力方面,还有哪些潜力可挖?  答:当务之急要加快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基金建设步伐。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基金是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体系重要环节,是农业保险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应发挥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用,加快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基金和分散体系建设步伐。  同时,要全面提升农业保险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服务能力。要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整体视角把握农业保险,提供覆盖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的专项保险服务。针对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风险和新需求,开发保障产业链畅通和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性农业保险产品。加大“农业保险+”服务供给力度,推动农业保险与担保、信贷、期货等金融工具的深度融合,提升保险金融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效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5
  (余瑶)近日,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施行。《办法》第二十八条提出“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被一些网友解读为“浪费资源”“排斥先进生产力”“工业化倒退”等,引发热议。  不用机械用人工、不用专业施工队用群众务工,乍听之下不合常理,与市场经济中效率优先的原则似乎不符,这也正是一些网友产生疑惑的地方。但是,当我们争论该使用机械还是人力时,不要忘了其产生的前提背景,也就是这些生产手段的使用领域——以工代赈。资料图片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通过组织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其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从1984年起,我国先后多次大规模实施以工代赈计划,在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以工代赈本质上是一种就业帮扶手段,是政府利用“有形的手”进行二次分配的重要举措。与市场经济主要追求高效率不同,以工代赈更侧重就业兜底。所以,我们不能单从经济角度看待以工代赈,还要看到其背后促进民生、体现公平的深刻用意。  为尽可能多地吸纳低收入群体参与,纳入以工代赈计划的项目多位于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以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公路修建、河道整治等。这些工程一般投资规模较小,用工技能要求不高,但劳动力需求较大,方便农民在家门口务工,还不耽误地里的营生。“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规定,将更多就业机会留给了当地群众,贴合以工代赈的初衷。  至于“阻碍生产力进步”类似担忧,其实大可不必。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累计投入以工代赈中央资金近300亿元,加上带动地方资金35亿多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偏小。而且,以工代赈依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开展的现代化建设,并非排斥一切市场化因素。“尽量”不用机械不是“完全”不用机械,用工报酬也不是做多做少一个样,而是结合工时工种、当地务工收入水平发放。对工程质量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不会因为依靠人力而降低验收标准。更重要的是,以工代赈已不是人们印象里干活拿钱的“一锤子买卖”。此次修订后的《办法》提出,要推广“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等综合赈济模式,就是要提升受赈济者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变“卖力气”为“卖技术”,实现自主择业、稳岗就业、高质量增收。  也许有人还有疑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有必要保留以工代赈这种促就业手段吗?这就要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充分就业,需要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因历史和现实因素,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劳动技能缺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以工代赈在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平等就业的权利、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近期,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就业问题仍存在挑战,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困难群体尤其是刚摆脱贫困的人群对以工代赈有着现实需求。仅2022年一年,全国就有500多万名群众受益于这项政策,人均增收超8000元。  对以工代赈的讨论,断章取义、过度解读自然不可取,但这种争议也提醒我们:一方面,以工代赈不是万能的,破解就业难根本上还要依赖市场的作用,尤其要注重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把以工代赈这件好事办好,要加强监管力度,紧盯项目审批、劳务用工、资金使用、质量验收等各个环节,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惠民政策真正惠及目标人群,切实发挥托底民生促发展的作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廖卫芳  近年来,随着各地农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许多农村相继开发乡村旅游,一些村集体和村民也纷纷开设农家乐和民宿,以吸引游客,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  但笔者发现,眼下,一些农村在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往往把原先的“乡村味”给开发掉了。不是吗?有的西施效颦,把城市景区的那一套“高大上”的东西照搬照抄到了乡村,也学城里建假山、挖水塘、建小桥、种名树;有的村里那些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名木古树,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但有的地方为了整齐划一,竟把这些名木古树全部一刀砍了,改种价格不菲的树木,结果存活率低,枯的枯,死的死,浪费很大;有的村口原本就有一条清澈的小河,但却偏偏要把小河填了,改做他用,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也极不美观……  众所周知,乡村旅游就应该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这才符合乡村旅游的特色和本意。游客到乡村来旅游,不是来看假山、水塘、小桥和名贵树木,他们更需要的是乡村所特有的那些自然风景,比如河滩里柳树成荫的自然风景,乡村小河、小溪的清澈流水,村口的参天古树,四周的小山坡……这些都是自然的美景,无需“装饰”和“雕刻”,都是“原汁原味”的美景。  因此,笔者以为,各地各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一定要秉承乡村的“原汁原味”,要注重加强环境保护,注重旅游品质的提升和各项服务的提高,切莫让“乡村游”失去了“乡村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15
  (记者 刘诗麟)3月13日上午,春意盎然,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在京举行。  8时,人民大会堂东门外,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全国人大代表们,整齐佩戴好红色代表证,陆续朝着礼堂方向进发,行使着人民赋予的神圣而庄严的权力。  从宜居宜业到社会保障,从乡村振兴到农业强国,这些天里,代表们围绕社会关切畅谈心得体会,结合履职经验积极献策。这些由智慧和心血凝聚而成的文字,寄托了亿万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一步一个脚印,农业科技的步伐稳步向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拾级而上,不禁感慨,“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探索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未来用科技赋能农业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新图景会更加清晰明朗。”  9时,闭幕会正式开始!聚集在大会堂二层的中外记者立刻举起手中的摄影设备,积极捕捉着体现历史意义的时刻。  “请按表决器——”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按下表决器,我深知这按键所承载的民生意义,这是人民赋予我们的信任,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我定将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唐利军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修改立法法决定——“通过”;计划报告——“通过”;预算报告——“通过”;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通过”……近3000名人大代表依次表决,热烈的掌声多次响彻人民大会堂。  9时57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全场起立,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结束。  会场上下、礼堂内外,热烈的氛围持续蔓延,激动的心绪丝毫未减,代表们紧握彼此的双手互道心声,话语间绕不开新时期谋篇布局的使命任务,言谈中道不尽带领人民迈向新征程的满腔热忱。  来自湖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难掩激动之情:“新时代赋予农民新的机遇和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学习和运用,用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变革,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奋发图强!”  “作为一位来自农村基层的代表,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回到基层后,我将第一时间将两会精神传达并落实好,带领乡亲们继续发展好特色产业,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龙献文说。  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每一位代表用实际行动践行的使命担当,构成了本次大会一个个鲜明注脚,传递出了直抵人心的巨大力量。迎着和煦的春风,望向招展的红旗,在代表们的一张张笑脸中,绽放了祖国明媚的未来和农业强国崭新的希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4
规划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在县域内实现统筹,推动实现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城乡经济地理版图,在更大空间内统筹城乡发展资源,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用地  ●引导农村产业在县域范围内统筹布局  ●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在保障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的同时,强调底线约束,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确保城乡要素有序流动资金  ●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5个百分点,促进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领域的倾斜人才  ●四川已重点建设国家特派团25个和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20个,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2577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等应用示范技术  ●立项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成果转化等重点项目数百项,引导和支持科研单位、高校、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一批先进科技成果(记者 王若晔 卢薇)如何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3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城乡融合”主题发布会的首场发布,围绕“畅通要素流动渠道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主题,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详细解读。规划引领,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重要的桥头堡。如何发挥其作用?四川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大力推进省市县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城镇和农村详细规划编制报批工作的同时,特别突出县级总体规划和乡村片区规划。  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陈涛介绍,具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四川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在县域内实现统筹,推动实现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城乡经济地理版图,在更大空间内统筹城乡发展资源,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与此同时,支持和鼓励各地在编制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按照“全域统筹、城乡融合”原则,推动县域内公共资源集中布局、精准投放,引导城乡要素畅通、有序流动。此外,补齐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差异化完善养老、文旅、商贸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  以乡村片区规划试点地德阳什邡市为例,什邡将10个镇(街道)划分为4个镇级片区,将124个村(社区)划分为27个村级片区。划片之后,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向县城和中心镇倾斜,增强县城和中心镇人口吸纳、产业承载、公共服务等功能。  “目前,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部形成初步成果,乡镇级片区规划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规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陈涛说。要素支撑,为农村产业发展留出用地空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配套要素是支撑。如何做好保障,为农村产业发展留出用地空间?陈涛表示,引导农村产业在县域范围内统筹布局是重要举措之一。  “比如,直接服务种植养殖业的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原则上应集中在行政村村庄建设边界内。”陈涛举例说明,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发展休闲观光旅游而必需的配套设施建设,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在村庄建设边界以外安排少量的建设用地,实行比例和面积双控制,并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和供地手续。  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也是举措之一。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四川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  在保障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的同时,四川也强调底线约束,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确保城乡要素有序流动。  具体而言,耕地保护方面,在大城市周边适当保留部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支持发展都市农业,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推动城乡产业、景观融合。  生态保护方面,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突出重要廊道保护,构建绿色生态网络,促进城乡生态要素流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空间格局。  城镇建设方面,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对城镇建设用地标准远超国家标准的城市、人口收缩的城市,将严格控制其拓展空间,推动城镇紧凑发展和节约集约用地。畅通渠道,推动资金、技术、人才要素向基层流动  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种要素在向农村流动。以资金要素为例,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5个百分点,促进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领域的倾斜。  “单在精准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方面,去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就支持了6.2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黄全祥说。  科技人才方面,四川已重点建设国家特派团25个和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20个,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2577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等应用示范。在遂宁市大英县,高级畜牧师、科技特派员唐利军把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培养致富带头人800余人,带动10余个村集体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让乌骨鸡变为“致富鸡”。  “技术方面,四川立项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成果转化等重点项目数百项,引导和支持科研单位、高校、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一批先进科技成果。”科技厅副厅长景世刚说。  不可忽视的是,四川城乡发展处于深度融合时期,城乡发展不平衡状况在科技资源、资金等方面还较为突出。接下来如何发力?  “畅通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循环,我们将持续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健全乡村振兴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乡村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金融支持,积极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金融服务。”黄全祥说。  景世刚表示,将坚持科技赋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园区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特派员和区域科技协同等为抓手,集聚创新要素,强化试点示范,通过科技手段集成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3-14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服务  数说  全国已有43.9万个行政村完成村规民约制修订  全国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91%  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  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14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  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  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6%  全国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  全国确立了32个婚俗改革实验区  (记者 刘自艰 唐旭)宜居宜业幸福至,和美乡村在身边。乡村振兴,环境变好,乡村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的过程,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和五年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和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指出要继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广大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既有深度思考,也有务实建议。  强基础——夯实农村现代化建设根基  家住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州门司镇波水村的谢世红是网购达人,自从村里有了快递点,她是往这里跑得最勤快的人。过去村民网购的商品只能送到20公里以外的集镇中转点,非常不方便。不久前波水村通过交邮融合方式实现了快递入村,村民网购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  物优其流、人享其行。从“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推进到农村饮水安全和供水保障成果得到巩固,从农村电网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到所有行政村接通宽带,我国已初步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全覆盖网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目前新的发展阶段对农村基础设施数量、质量、规模、种类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就要有新的思路和布局。”全国政协委员王晓东说,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仍旧是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一。  “首要任务是聚焦重点地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王晓东建议,“要对照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一目标完善功能,完善农村水、电、路、通讯、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解决基础设施‘缺位’‘断链’‘瓶颈’等问题。”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全面完成和新一轮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农村巨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以前想让乡亲们走出去,现在想让外边的人走进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表示,如今村里环境和硬件设施越来越好,卫生厕所、污水管网改造、修建水厂等项目完成,传统村落得到改造和保护发展,乡村旅游随之也被带动起来,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回来创业、搞建设。  固保障——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各地老龄群体普遍对养老供给服务有更高期待,农村空巢和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也需要高度关注。”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常青乐龄护理院护理员李楠楠表示,应从国家层面加大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尤其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希望国家层面能够出台专门相关政策文件,科学制定符合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审标准,进一步完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激励机制,为养老行业聚集更多的专业人才。”李楠楠建议。  近年来,随着基本医保、农村社会保险等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养老条件已有所提高,但资金仍然是绕不开的“坎”。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直言,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大,养老护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孙洁建议,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护理服务业务。  除却“养老难”,“看病难”仍然是农民正在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数量不足的情况,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文化镇隆恩村党支部书记刘艳英表示:“应提高农村定向培养医学生的薪资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等,让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招得到人、留得住人。”  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统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标志。在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教授孙蓉看来,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差距,是迈向共同富裕的一大短板,应加强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让百姓能够在基层就地治好病。  聚人气——拓宽乡村就业创业发展空间  乡村振兴,兴的是村,靠的是人。近年来,农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作为农民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岳巧云一直关注着如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建设,加速农业农村的三产融合联动发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文旅协同发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将闲置民宅打造成“一家一院是一景”的民宿发展模式。  同样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告诉记者,如何将年轻人留在农村是让她头疼的一件事情。“工作条件艰辛、薪资待遇相对比较低,更重要的是缺乏职业发展前景。”沈燕芬建议,可以制定相关的职称评定机制、建立技能培训体系,让新农人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让他们有职业认同感、成就感,这样他们才能够在乡村留下来。  乡村应该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大舞台。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认为,在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急需加快推进文旅人才培育,出台创业补贴等专项扶持政策,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激励优秀人才下沉乡村。同时,以“乡村委培”的方式,“点对点”地输送旅游方面的人才,让家乡的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参与到家乡旅游发展中,为乡村振兴助力。  树新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深知移风易俗之难。去年9月,马世功的女儿出嫁,一向在村里扛起监督责任的马世功决定让村里人体验一次监督员的工作。  “明天我女儿结婚,欢迎各位村民前来观察,这次我把监督权交给大家。”看到马世功发布在微信群的通知,不少村民参加了这次监督活动。  带好头,作表率。马世功建议,将基层治理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将文明新风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巩固移风易俗工作成果,自觉抵制大操大办婚丧宴请、高价彩礼等不良习俗,切实为群众减负。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震告诉记者:“我们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侗族‘款’文化的作用,侗族‘款’文化简称‘侗款’,是为了规范族内成员的行为,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陈震介绍,款约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成员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家庭组织、民族起源、区域划分、宗教崇拜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他认为应该在传承侗族“款”文化基础上,去粗取精形成符合当代法治精神的村规民约,形成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良好社会形态。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3
  (记者 郭少雅 王艳 余瑶 王田 刘自艰)新时代十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领域加大倾斜投入,我国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要看到,农村现有的生活条件同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仍有差距。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等工作均作出了部署。如何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增强基础设施完备度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党委书记、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陈晓拴告诉记者,目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集中供气、集中供暖、集中排污、集中垃圾处理等投入不到位、设施不齐全等问题。他建议,住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做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交投集团怒江美丽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健长期关注山区交通建设。他注意到,因为财政收入的差距,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农村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差异明显。  “从建设的角度来讲,比如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这个指标,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是85%的比例,3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也是85%的比例,而云南现在这两个指标分别是63%和62%,差距还比较大。”马健希望,持续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自然村通硬化路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疏通进村入寨“毛细血管”,尤其要加快西部地区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路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张雷明在调研期间发现,部分基础设施互通不畅,存在“断链”现象,互联网普及不够,在农业领域应用较少。他建议,将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行一体化规划,完备乡村基础设施。“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防汛抗旱、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保留乡景乡味。”张雷明说。  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目前,边远山区农村的生活垃圾由于集中收集清运成本高,基本上都采取就地集中填埋的简单处理方式,甚至是露天堆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去向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内曹村党支部书记蓝姣智建议,要在国家层面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范围,提升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覆盖厕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置、资源化利用等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说。她建议,尽快启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状况普查,摸清底数,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产品、施工及管理质量认证,从源头建立质量效果保障机制。  赵立欣还建议,建设一批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先行示范区,针对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乡土景观设计、厕所污水垃圾治理工程等方面因地制宜的系统设计、建设,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样板、积累经验。  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受访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瞄准乡亲们的“急难愁盼”,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提标扩面。  “我们现有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标准与其承担的职责功能还不适应。”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收说,“要像办村小学一样办村卫生室(所),像教师进修一样加强乡村医疗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相对完善的医疗服务保障。”  目前,在一些乡村地区,仍然面临着疾病认识水平低、疾病预防水平低、疾病治疗水平低、疾病救治水平低等问题。农工党界别提交的小组提案建议,要在“知”字上下功夫,着力加强乡村健康教育,提升居民认知水平;在“防”字上下功夫,着力加强乡村慢病防治体系建设,扩大重大疾病早筛查、早发现的覆盖面;在“治”字上下功夫,着力完善乡村疾病诊疗体系,拓展乡村群众就医渠道,深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在“救”字上下功夫,着力完善综合救援体系建设,提高乡村急危重症患者发现和上转能力,着力提升县级急危重症救治水平。  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认为,目前农村学校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相对较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探索建立城区骨干教师在农村学校支教服务一定期限的制度,以此带动农村教师水平提升。同时,建议政府加大对5G、AI先进网络通讯技术的投入,加快建设“网络教室”“空中课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使用,让更多学生和家长受益。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3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乡村振兴的大棋盘里,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一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这份文件让他“皱了眉头”,因为“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总书记特别提醒: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一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习近平总书记这段接地气又深刻的话语,回答了发展乡村产业“要什么”“不要什么”的问题,为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如何谋划好、发展好产业指明了路径。  要什么?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论证。不要什么?不要不顾实际情况,拍脑门决策。否则,只会搞砸了产业,浪费了人力物力,影响农村发展。  “因地制宜”是总书记每每提及乡村产业发展时都会强调的一个理念。早在2008年,习近平同志在给梁家河村的回信中,就要求村里干部因地制宜搞好开发项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脚步留印的田间地头,也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沙县俞邦村考察时说,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一地有一地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农民的种养习惯也各不相同。即便在一县之域,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几百个村子,有位于城郊的,有远离城市的;有在山地丘陵的,有在平原的;有靠湖靠海的,有居于内陆的;有先富起来的,有刚脱贫不久的……总之,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发展产业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别人的产业模式,也不能不了解实际情况就随意下指标、定任务。正如总书记所说,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  如何找准开这把锁的钥匙?就要靠调查研究。总书记曾在《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一文中指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可见,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一定要深入到基层一线,到村里、田间、车间去,同农民、村干部、工人、企业负责人一一交谈,认真听、虚心问,下乡调研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从而获取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信息。惟此,才能找准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方向,找准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作出科学决策。  期望每个地方都能始终牢记这番叮嘱,找到各自产业振兴的“钥匙”。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