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新闻网消息 春暖花开,茶香满溢。近日,在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大坪村,村民们带着草帽、挎着竹篓,穿梭在满目葱绿的茶园,采摘着鲜嫩的芽苞。春节以来,气温持续低下,雨雪天气较多,当地茶树受天气“压抑”,出芽较晚,早茶开采时间相比往年推迟了10天左右。采摘茶叶“我平时在家种地,通过别人介绍来大坪帮着摘茶叶,这段时间采茶还是可以,一天摘两三斤,有将近两百元的收入。”后坝村2组村民李龙凤高兴地说道。据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容介绍,今年大坪村早茶收购价格较去年同期高出不少,连日来收购价格大概在96元/斤,这让茶农增收致富吃了一颗“定心丸”。目前,大坪村有1500亩的茶叶种植面积,鲜叶主要销售到本地和屏山县的茶企业。据了解,蕨溪镇天宫山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山顶四季云雾缭绕,盛产高品质高山云雾茶,拥有全省最大的高山有机茶基地“天宫山茶海”,是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天宫山茶叶种植历史久远,茶叶种植面积达45000亩。近年来,随着天宫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加速推进,蕨溪镇进一步擦亮茶旅产业金字招牌,推动天宫片区茶旅融合取得了新成效。(供稿:叙州区蕨溪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7
 (张亚镌 记者 钟正有)近日,中江县黄鹿镇在黄鹿湖农业规划馆举行“黄鹿湖”品牌农产品发布会暨“黄鹿湖品牌大米生产销售一体化”签约仪式。发布会现场签约仪式上,种植业主、生产加工企业、销售运营企业签订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三方协议,种植业主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去年以来,黄鹿镇在抓好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建成黄鹿湖农业公园规划馆和农产品展示中心,使“农业产品”变成“农业商品”有了更高的平台,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得到全方位发展。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7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郑吉梦)食品质量安全和卫生安全是学校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安全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对学校食堂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强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校园食品安全。连日来,大竹县市场监管局石桥铺所对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展开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食堂基础卫生、库房管理、冻库使用、消防用具设施设备使用等情况,要求食堂工作做到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万无一失。检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校食堂管理、建设、卫生、质量等方面工作做得很到位,但也有极少部分学校存在餐具和食品容器的清洗消毒不规范、食品未离地离墙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石桥铺所向校方提出整改要求:抓好重要环节工艺流程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学校要完善食品原料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与供货方签订食品安全供货协议,食品留样不得少于125克48小时,严禁“三无”食品、过期食品、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学校食堂;规范食品加工操作流程、储存条件,防止生熟交叉污染。食物要烧熟煮透,严禁出售剩饭菜,严格餐具和食品容器的清洗消毒,做到食品存放离地离墙,确保学校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7
(川讯)到2022年底,全省茶园总面积将稳定在590万亩左右,综合产值稳定在1000亿元以上……近日,2022年省领导联系指导精制川茶产业机制暨川茶产业第一次专题会议在成都举行,审议《2022年精制川茶产业培育工作要点》,为产业培育划定了新目标。去年,川茶综合产值首次超千亿,产销供需两旺,川茶产业迈向新阶段的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质变跃升的新要求。今年,为提升川茶在“千亿俱乐部”中的竞争力,会议提出,要提高川茶供给体系适应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要扬优势、补短板,继续实施茶园提升、茶企培育、单品突破、品牌打造、科技兴茶、川茶出川“六大行动”,大力弘扬川茶文化,持续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重点提升“天府龙芽”省级大区域品牌,加强产品差异化发展,办好专业性展会,做大川茶出口规模和影响力,增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力。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7
生鲜农产品“出村第一公里”历来走得坎坷。地理因素掣肘、季节周期变化、生产运输损耗这三只拦路虎,让不少农户“锁紧了眉头”。  从2020年开始,“把仓储保鲜设施建到田间地头去”的浪潮开始在全国涌动,政府带动,主体参与,农户获益。不经意间,撬动农产品传统供销格局改变的预想,正在悄悄上演。  (记者 高文 韩啸 赵宇恒)甘肃省陇西县马河村的53岁农民李敬忠,最发愁的就是每年9、10月份往返定西的80公里山路,那时村里的马铃薯都长熟了,这条穿行于沟壑梁峁间唯一的出村路变得异常拥挤和泥泞,不少农户每两三天就要走一趟——因为距离最近的市场在定西市区。  “碰上雨雪天路不好走,命都得搭进去嘞。”李敬忠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心头盘算更多的还是送过去之后的事——“到底能卖出去多少、卖个啥价,谁也说不好,全要指望运气、靠老天了。”  这段让李敬忠不堪回首的往事,在我国不少农产品产区都不罕见。生鲜农货的上行路历来走得坎坷,尤其是出村进城的“第一公里”,往往伴随着仓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季节性变化导致的买难、卖难,成为农产品流通之路中最艰难的一段。  为改变这一窘境,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以下简称项目),项目聚焦“产地”、深入“田间”,从16个省(区、市)的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开始,逐步覆盖到全国各地。截至2021年12月末,两年间已支持建设约5.2万个设施,新增库容1200万吨以上,1800个县(市、区)、7000个乡镇、2.2万个村参与其中。  一时间,密集的政策发布、全国范围的整体推进、各类主体的踊跃参与,让产地仓储保鲜物流设施建设“破局而立”,实现了“保供给、减损耗、降成本、强产业、惠民生”的多重价值。近日,记者深入甘肃、湖南、四川、北京探访农产品产地冷链仓储建设实景,探寻生鲜农产品上行的突破之道。甘肃省榆中县三角城乡一处用于储存高原夏菜的保鲜库。 受访者供图  建了通风库,山里货卖上了好价钱  曾有学者对包括定西马铃薯、兰州高原夏菜在内的甘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建模分析,从供应、加工、物流、需求、信息、合作和环境7个方面进行识别,最终确定了23个风险因素,其中产地冷链仓储和物流配送高居第一。  在陇西县马河村,这一“风险因素”体现得尤为明显,即使是定西马铃薯的优势产区,当地农民都不敢多种,一家就是一亩多,挖的时候一次也只敢挖三分地。因为没合适的地方存储,第一时间处理不掉就只能贱卖或喂牲畜。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连个上门的经销商都没有,所以大家都习惯硬着头皮运去定西。  “头天‘出土’,第二天天不亮就得上路;自己去还不行,到了市场指定要排队,稍一离开就会被加塞。”李敬忠回忆。  2020年末的一条消息在马河村炸了锅,村里的宏图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到了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项目,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冷库类型分类(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马铃薯属于耐贮型农产品,因此马河村申请到了1200吨的通风贮藏库,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保持适宜温度。虽然造价120多万元,但按省里对脱贫地区不超过50%的补贴标准,一下就给补了59万元。  2020年,甘肃作为首批试点的16个省(区)之一,把国家财政专项、省扶贫专项、地方债和东西部协作等多渠道资金整合起来,加上市县配套、主体投入等,共撬动资金46亿元开展项目建设,对像马河口村这样的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集聚地区重点倾斜。  这对于几乎家家都种马铃薯的马河村来说,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当时不知道能不能批下来,因为村里整体产量还是比较小,地理位置也偏。”刚申请的时候合作社理事长刘飞也很忐忑,谁曾想马河村的通风库不仅批下来了,还是全镇最早的一个。2021年9月,冷库在硬化地面上如期落成,砖墙按陇西县标准采用“37墙”,既降低成本又有较好储存效果,他觉得“使用二三十年不成问题”。  合作社门口也很快就挂上了“收洋芋”的牌子,村民们挖出来后半个小时就能“进库”储存。至此,马河村村民奔波于定西的日子,彻底成了历史。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刘堤道出了关键,越偏僻的地方农产品“上行”越难,田头仓储成了农产品冷链物流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像马河村周边集中连片种植的,大家诉求很强。  “现在全镇的洋芋几乎都送到这,消息灵通的经纪人也找上门来了,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好价钱。”刘飞说。  项目开展以来,甘肃多地马铃薯销售期从几年前的9—11月延长到了次年4月份,不仅价格波动小了,错峰销售每吨还可增加200—300元利润。目前甘肃全省已建成各类保鲜库6575座,全省冷库储藏能力达到663万吨,比2019年增加130万吨,全省11%的鲜活农产品可以入库冷藏了。  从全国来看,项目在推行始初就对类似甘肃定西、榆中,湖北茶陵、桃江,四川丹棱、蒲江等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重点倾斜,2021年中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占实际总补贴资金约72%,832个脱贫县中有476个县实施项目,占实际总补贴资金约45%。一批项目建设运营主体通过提供仓储保鲜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创造就业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的效果。湖南桃江县一冬笋收购点。袁静 摄  补上产后损耗这个关键短板  根据《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研究报告(2021年)》显示,目前我国蔬菜、水果等生鲜类农产品的产后损耗率达到惊人的30%-40%,肉类可达12%左右;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生鲜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国内6000多万吨冷库只满足不到20%的需求,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仅为35%、57%、69%,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90%的水平,且这些国家在流通环节损耗率普遍不超过5%。  这还不是问题全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乃郗表示,由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各个产地标准化生产程度有限,目前对损耗的关注只聚焦于“产后损耗”,对“产中损耗”与“收获损耗”的研究在很多地方还是空白。受制于有限的地头仓储保鲜能力,农民辛苦种出的东西,并不能在最佳成熟期足量收获,产量和品质从一开始就被迫打了折扣。  记者在调研中不断发现,在产地冷藏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像四川丹棱的橙子、河北龙山的板栗,都有“弃之于山”的情况。  以河北龙山板栗为例,成熟期都需在自然脱落后到地上拣,之后也就是存在自家仓库里,集中成熟时即使“全员出动”,也还有很多会留在地上,一两天后就无法销售;即使存在仓库里顶多也就是三四天,价格会跌去三分之一。  “减损是最初的逻辑,当冷库出现规模效应后,以前‘卡脖子’的关键短板就补上了,产业从规模、质量、标准、品牌上都会出现显著提升。”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教授指出。  湖南省桃江县的竹笋产业就很典型。作为农业农村部登记在案的地标农产品,桃江竹笋是当地“一县一特”先行产业,在全县建成30万亩“高产稳产毛竹笋用林”基地,亩产由原来的200—300斤飙升到1000—4000斤。这让当地人对竹笋产业多了不少期许。  但情况却远比预期复杂得多。  吃过竹笋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冬笋还是春笋都娇贵得很,放24小时就会有60%的笋体木质化,48小时后就会彻底失去商品性。所以鲜笋从山里挖出来必须要及时进行剥壳、蒸煮、冷却、压榨等初加工程序;要么就需放入0℃左右的高温库进行保鲜,要么就在-18℃至-10℃的低温冷藏库进行冷冻储藏,未来加工成笋干和其他深加工产品。  在春笋收获季,桃江县竹笋主产区马迹塘镇每天的初加工能力只有不到350万斤,但村民经常能采下来400多万斤,超出产能的部分即使挖出来也没加工企业去收,只能守着“金山银山”又望山兴叹。  2021年,桃江县世林竹笋生产合作社在马迹塘镇投资335万元建了库容4500吨的低温库,正赶上当年春笋采收季,于是“新鲜春笋采多少要多少”的消息在镇上不胫而走,这里也成了全镇乃至全县竹笋鲜品、初加工及深加工的储存流转中心。  3月中旬到4月中旬那段时间,马迹塘镇上再难见到打麻将、摆龙门阵的人了,当地老练的村民一天就能挖个四五百斤,收购价按1.3元/斤算,一天的收入就在650元左右。  不能及时初加工的鲜笋第一时间存入冷库,现有初加工流水线也会加班加点,保证库存实现“4天一流转”,加工成鲜笋出售价格能上浮2元/斤;或进一步压榨、脱水做成笋干,至少可保存三年,再进一步加工制成笋丝、笋片、复水笋等笋干系列产品,产业链就这样被大大延长了。  理事长肖学文告诉记者,2021年30天左右的春笋采收季,世林竹笋生产合作社共轮换了7次库存,收鲜笋1000万斤,产值达1.3亿元;其中,通过冷库储存下来春笋制品达500多万斤,为竹农增收1200万元以上。  “换作以前,这500万斤笋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长成竹子、留在山上了。”肖学文说。  产业链的扩容带来的是联农带农效应的膨胀。目前,桃江县的项目实施主体达到了57家,其中竹笋企业占了一大部分。  桃江竹笋并非孤例,通过增强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能力,多地降低了损失,实现择期错季销售,主体议价能力和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苹果销售形势严峻,甘肃花牛苹果主产区天水市和陇南市礼县凭借近几年增加的仓储保鲜能力,依然保持了平均1.5元/斤的价格,较同期其它产区高出0.3元;四川合江县荔枝保鲜难一直是产业发展瓶颈,项目建成后,延长产品保鲜期20—40天,不仅大大降低产后损失,且错季销售价格最高增长4倍。据悉,2021年各个项目区鲜活农产品收益平均增长约20%。四川丹棱县省道两旁随处可见的橙子收购点。记者 高文 摄  平抑了供给波动,也平稳了菜篮子  除了对生产环节的优化,建冷库是否会对供应链的另一端——消费者产生影响?  “原来全国一共就6000多万吨库容,这两年就增加了1200多万吨,‘十四五’期间还会持续增长,未来必然会对生鲜农产品市场带来长远影响。”刘乃郗表示。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是保持稳定的,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需要漫长周期,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品类生鲜农产品的总体需求弹性其实并不大。  “而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选择,关键是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农产品季节性波动。以前集中上市的时候,要么出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导致‘菜贱伤农’,要么由于淡季产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高涨或者根本买不到。”刘乃郗解释。  就像20世纪90年代,南方蔬菜商对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又爱又恨”的情感一样,至今该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滕辉还清楚记得,三十多年前南方客商云集榆中的光辉岁月。  “每年5月中旬到11月中下旬,兰州高原夏菜有漫长的上市期,正好填补了南方市场的空白,大批经销商蜂拥而至。当时有坐火车带的,有乘飞机拿的,但量都不大,关键就是保存不了,损耗大运输成本高。”滕辉回忆。  现在的榆中则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建在冷库上”的蔬菜交易枢纽,全县冷库容量接近18万吨,有冷库的蔬菜产销主体达到88家,仅该县定远镇至蒋家营村4公里内就有20多家,成为甘肃全省“北菜南运、西菜东调”最大的产地型蔬菜集散中心。  因此,如何让生鲜农产品从“卖一季”到“卖四季”,除了像榆中这样有强大的自然资源禀赋支撑外,推进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就成了关键一环。  从1997年定远镇蒋家营村村民蒋宜民率先建起了县里第一座冷库开始,榆中蔬菜产业就像吹气球一样膨胀,种植面积从1997年的4万亩增长到2021年的36万亩。蒋家营村更是成了各地经销商无人不晓的地方。  “建冷库既要连着产地,又要给经销商搭平台,这样才能实现‘1+1>2’的化学反应。”滕辉总结道。  但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农产品供应的波动不仅在“四季周期”内,甚至每几天、每一天都会“蠢蠢欲动”。  在北京平谷大桃产区走访时,当地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2021年主要采摘上市期恰逢北京连日阴雨,有段时间连续几天无法采摘,但批发市场、连锁商超等主要销售渠道的需求量却几乎每天是相近的,提前存入冷库内的桃子品质和刚采下来时没什么区别,价格在雨天却有20%左右的上涨。如果按平均4元/斤的销售价来看,这个涨幅对消费者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规模化生产主体来说销售增长就非常可观了,净利润甚至可以增加一倍。  因此,平抑农产品供应链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长期的和短期的波动,对产、销两端都意义深远,尤其是我国城乡居民正处于‘吃得饱’向‘吃得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的消费升级中,消费者对肉、蛋、奶、水果、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的“周年供应和均衡上市需求”明显增强。这必然会倒逼供应链的提质升级。  类似于甘肃省榆中县这样的集群化冷库节点,正在形成产地农产品流通的“蓄水池”和“新渠道”,不仅促进了不同环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大幅提高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同时也放大了产业的规模和外溢效应。目前榆中县的91家省级龙头企业只有一小部分菜源来自“自产”,绝大多数都来自周边产区,最远的竟有青海格尔木的青笋。  “中西部很多产区品种单一、体量小、没有经销商,自建冷库不合适,运到我们这里虽然成本高了,但是和产品溢价比肯定还是划算的。”滕辉说。  “明年就是不补贴也要接着建”  记者在翻阅了21世纪19份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后发现,其中14份都对“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相关工作作出明确要求。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我国肉类、果蔬、水产品的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  虽然中央层面一直保持高位政策关注,但对于田间地头的中小主体来说实际推进仍困难重重。《规划》中也提到,我国目前存在着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总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商品化处理能力较弱,与骨干冷链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造成农产品产后损失较大。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除了资金、用地、用电、运营维护等问题,理念层面的认知不足尤为关键。  因此,尽管近两年中央财政十分紧张,农业农村部仍会同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上百亿元推动项目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选定121个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不仅是为了在关键区域、关键产业中率先打造产地冷藏保鲜服务网络,更重要的是对更多主体起到带动作用。  在湖南汉寿县圣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园区里,记者看到来自广东、广西多地的冷藏车密密麻麻地聚集在货物装卸区,工人们从冷库中将经过预冷、分拣、打包的各类蔬菜搬上车,发往全国各地。  为高效解决中小主体在融资、用地、项目审批等方面的问题,湖南汉寿县由政府牵头,扶持当地汉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恒圭家庭农场等6家蔬菜经营主体共同出资成立了圣同公司,在当地最大的围堤湖蔬菜产业园内规划建设用地35亩,集中申项目、一起建冷库、共同闯市场。  汉寿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丁立君告诉记者,仅六家合作社就流转土地1万多亩,涉及30多个品类蔬菜;再加上周边越来越多的菜源集中过来,当地“冷库+”的集聚效应正逐渐释放。  当农户们把生鲜农产品高质量保存起来时,就有了更多的议价能力。尤其在湖南,每年5-9月蔬菜集中上市的时候气候异常潮热,以前农民们往往就用“土办法”进行预冷:即在冷水池里“过一遍”,或是在泡沫箱里放点冰。  “挨着冰的菜会被冻坏,挨不到的又容易变质。”在围堤湖蔬菜产业园区的兴旺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利谈起以前的“预冷”手段仍忍俊不禁。  但他话锋一转:“虽然都知道冷库重要,但政府项目下来前大家顾虑还是很多,标准、规格、运营、土地、用电等问题很多未知因素,反正别人不建我也不建,这不光是钱的问题……”  郭利的合作社就位于汉寿县围堤湖蔬菜产业园的中心地带,这里5.1万亩的种植面积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集中连片蔬菜生产基地。但在2020年以前,全县建有冷藏保鲜库和分拣、精深加工场地的企业只有6家,日处理能力不到2000吨,能够进行商品化处理的蔬菜只占总量的20%,当地绝大部分蔬菜都是“从田间地头直销市场”的大路菜,唯一的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花木兰”,里面的商品菜基本来自外埠。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调研员康向阳表示,政府启动冷链项目显然不能只算“经济账”,带动引导作用更重要,“农户们觉得政府带头做的事肯定是好事,各方面保障多一些”。  除了类似于湖南汉寿“集中建冷库”的探索,国家层面的配套支持也让建设主体吃下了“定心丸”。资金层面除了直接的补贴,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担公司等专门开发了“仓储保鲜贷”“仓储保鲜—新农保”“仓储保鲜—浙里担财农贷”等金融产品,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申贷金额112.83亿元。各地还发行冷链物流专项债超过422亿元。  除此之外,20多个省(区、市)专门出台了针对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用地用电优惠政策”;全国开展线上线下相关培训1.1万次;全国及各地细化的技术参考方案也已明确。  2021年,郭利通过项目申建了两个500立方米的低温库,5月份花菜的行情低到只有0.5元/斤,郭利将两个库存满了10多万斤花菜,增收了10多万元。各类蔬菜平均长了1元/斤,全年增收在300万元,建库成本一年就回来了。  “心里没什么顾虑了,明年就是不补贴也要接着建。”郭利说。  对此,韩一军认为,财政专项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市场调节层面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农业农村部也一直在强调项目的“牵引性”作用,不光是对产业发展和优化流通体系的“牵引”,更重要的是提升传统农户的经营理念,帮他们建立现代农业的思维,“这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3-04
(记者 王澎)据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今年全国春夏播作物种子供应总体充足,大豆油料种子能够满足扩种需求,品种结构、区域结构各有特点,价格总体水平比上年略有上涨。目前,随着春耕生产由南向北陆续展开,种子市场逐步启动升温,销售进度开始加快。全国农技中心种情监测显示,主要粮棉作物种子供应充足,2022年全国常规稻和杂交水稻、玉米、棉花种子和马铃薯种薯供应量都明显超过需求量,供求关系偏松。大豆商品种子供应总量比上年增长13%,按照常年用种量测算,加上农民自留种,总体上能满足扩种大豆和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用种需求。常年需从外地调种及今年推广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较大的个别县区,正通过区域间品种间调剂解决可能出现的种子供应偏紧问题。花生、春油菜种子供应都平衡有余。当前,全国种子市场总体平稳,价格有升有降。常规稻、玉米、大豆种子和马铃薯种薯价格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上涨,常规棉种子价格持平,杂交早稻、杂交中稻种子价格明显下降。目前,农业农村部正采取四项针对性措施:一是加强种情调度,适时监测各地区各品种的供求动态,密切跟踪种子市场走势。二是加强供种调剂,建立包括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企业在内的全国种子供应联动机制,及时发现余缺,平衡供求。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深入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加强种子质量抽查执法,从严查处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的不法行为,对哄抬种价、扰乱市场秩序的坚决打击。四是加强种子储备,2022年度国家救灾备荒储备种子5000万公斤,可满足全年农业生产救灾和市场调剂用种需求。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3-04
(记者 文露敏)到2022年底,全省茶园总面积将稳定在590万亩左右,综合产值稳定在1000亿元以上。3月3日,2022年省领导联系指导精制川茶产业机制暨川茶产业第一次专题会议在成都举行,审议《2022年精制川茶产业培育工作要点》,为产业培育划定新目标。  去年,川茶综合产值首次超千亿元,产销供需两旺,川茶产业迈向新阶段的同时,面临着转型升级、质变跃升的新要求。  今年,为提升川茶在“千亿俱乐部”中的竞争力,会议提出,要提高川茶供给体系适应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要扬优势、补短板,继续实施茶园提升、茶企培育、单品突破、品牌打造、科技兴茶、川茶出川“六大行动”,大力弘扬川茶文化,持续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重点提升“天府龙芽”省级大区域品牌,加强产品差异化发展,办好专业性展会,做大川茶出口规模和影响力,增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力。  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出席会议并讲话。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文龙 记者 杨都2月25日,在通江县新场镇红岩村的羊肚菌种植大棚里,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大大小小的羊肚菌像一把把小雨伞铺满地,长势十分喜人。飞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金益正在组织村民们忙着采摘新鲜的羊肚菌。  “我们已经采摘了两三天了,虽然目前还没大面积采摘,但是今年羊肚菌的长势非常好,每天都能够采收五六百斤以上。”正在称重、装筐的薛金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羊肚菌长势喜人。通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薛金益介绍,由于通江县处于川东北部,受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本地羊肚菌一般要在3月上旬才开始大面积采摘上市,但今年通江县新场镇的羊肚菌比正常采摘时间提前了10天以上。  “我在专合社务工快一年了,这两天我一个人一天就能采100多斤,这个羊肚菌见效快,我们这个收入比较可观,也就不用跑外面去务工了。”村民杨平小心翼翼将修剪好的羊肚菌放入筐内。  “今年的羊肚菌品质不错,又是提前上市,不愁销,每斤羊肚菌鲜货可卖到一百元以上。”薛金益的合作社占地40多亩,亩产可达500斤左右,预计今年总收入将超过120万元。  新场镇像薛金益这样的食用菌种植大户还有20多户,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大棚3100个,品种以优质高产的六妹羊肚菌为主,今年提前上市的羊肚菌约400多亩,预计约10万斤羊肚菌错峰上市,抢占市场。  “我们镇以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羊肚菌产业发展,目前羊肚菌产业进入收获季节,将带动近千户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新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通江县在初步形成以“银耳+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上,将力争用四年时间,创建国家级通江银耳(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让羊肚菌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青青 叶理苇 杨弋戈 张举杭 文/图  2月28日,随着600斤小龙虾在兴文县共乐镇稻虾示范基地出水,今年兴文小龙虾正式大规模开捕上市。  在共乐镇虾多乐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稻虾田里,天微亮,工人们已经为捕捉小龙虾而忙碌起来。这些小龙虾要赶在当天上午从泸州搭乘飞机,下午就要进入南京市场,晚上就能出现在消费者餐桌上。  随着一笼笼稻虾被陆续拉起,一只只色泽鲜亮、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跃出水面,随即运送到岸边的分拣区域,进行称重、分类、打包、装箱、运送。“从今天的捕捞情况来看,虾子相当肥美,虾身干净,预计捕捞600斤左右,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了‘开门红’。”专合社负责人李红利乐呵呵地说。村民正在对小龙虾挑选分级。  兴文县生态环境良好,水质洁净、硬度较大、含钙丰富。得益于天然补钙优势,兴文石海小龙虾身肥体壮、肉质紧实。兴文县春季回暖早,提早了小龙虾的生长时间,小龙虾呈现出早、优、精3个显著优势,形成了“一季水稻、一季再生稻、四季小龙虾”种养新格局,并在日前成功获得了“兴文石海小龙虾”地理标志商标。  “现在虾的价格比旺产期高出了4倍左右,还供不应求,年前就已经签订了购销合同。”李红利说,正因价格悬殊大,合作社就决定做早虾,错峰销售,提高收入。  该县小龙虾早、优、精的优势吸引不少收购商前来大量预定。小龙虾的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高、供不应求,接下来合作社会根据收购商订单需求开展大规模捕捞,全力满足市场需求。“我们的小龙虾出来了以后不愁销路,去年就签订了100万斤的购销合同。”  “这个季节小龙虾比较少,每天的行情都不一样,我们今天收购的这批小龙虾均价在45元左右。”收购商严小伟开来了货车,等着将称重完成的小龙虾搬运上车。  兴文县稻田广袤,气候温和,水质偏硬,适宜小龙虾生长繁殖。近年来,全县立足良好的小龙虾产业基础,积极探索“稻虾共作”新模式,推进小龙虾标准化养殖、专业化育苗、产业化发展、品牌化运作,做长做强小龙虾产业链,构建集种养、加工、营销、餐饮、文化于一体的精品小龙虾产业体系。目前,全县稻虾养殖基地面积已达4.5万亩,稻虾总产量预计约8000吨,产值5亿元。  下一步,该县将加快打造10万亩稻虾基地,建设西南小龙虾商贸集散中心,健全小龙虾全产业链,实现小龙虾产业高产高质高效益发展。全力打造“兴文早虾、兴文晚虾”等系列品牌,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商标品牌,推动更多兴文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4
四川新闻网消息 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沐浴着春日的阳光,茶园里的茶树早已孕育出了饱满鲜嫩的茶芽。2月25日,在草坝镇合江村,漫步茶园中,可以看到,黄绿相间的茶树沐风呈秀,成畦的茶叶青翠碧绿,茶香弥漫山野,茶农们背着背篓穿梭茶园中,十指翻飞地采摘着今年的第一茬嫩芽。一颗颗嫩绿的芽尖落入篓中,茶农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姜峰家有20余亩茶园,一大早,他就来到茶园开始采摘春茶了,见他动作利索,熟练地将嫩芽装进背篓,“现在是采茶初期,量还不是很大,每个人只能采两斤左右,等到春芽高峰期的时候,每个人至少可以采5到9斤。”姜峰介绍道,春茶采摘后完全不愁销路,目前可以卖到80-90元/斤,最高的时候能达到110元/斤。春茶芽叶肥硕,比起其它季节的茶叶内含物质更丰富,香韵十足,滋味更加鲜甜饱满,刚采摘的鲜茶需要经过杀青、揉捻、做形、干燥等一系列工序。走进雅安市赋雅轩茶叶有限公司茶叶加工厂,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工人正忙着将刚刚收购的鲜茶进行杀青、揉捻……据雅安市赋雅轩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草坝镇茶叶协会副会长刘全介绍,其实本地的春茶品种在年前就有部分已经上市了,公司在1月19日已经开始陆续加工生产茶叶。“今年本地茶叶已经开始大量开采了,茶叶长势良好,质量等级提高了,所以价格也比往年有所上升。另外本地的茶叶加工厂基本已经全部投入生产,现在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量也较大,目前我们公司一天加工两三百斤鲜叶,之后高峰期可以达到一千多斤,我们对今年的春茶生产信心满满!”据悉,为迎接春茶全面开采,保障春茶安全生产,技术人员从去年底以来深入各茶区走访茶农,了解茶园冬肥施用情况、防寒抗冻措施情况等,并通过线上和线下指导等方式,指导农户加强冬春季茶园管理。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局将继续从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企业生产、抓好生产调度等方面出发,多措并举确保春茶生产提质增效、稳产增收。(供稿:雨城区委宣传部 张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3
四川新闻网消息 时值春耕备耕时期。3月1日,松潘县市场监管局与县供销社联合开展农资专项监管行动,全力保障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县市场监管局、供销社工作人员深入各农资售卖点,重点检查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虚假宣传、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和哄抬农资价格等不法行为,并结合职能职责向农资经营户宣传讲解了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守法经营,不经销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在开展专项监管行动的同时,县市场监管局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春雷行动”,以种子、农药、化肥、地膜等农资产品销售点为重点,从销售主体经营资格、进销货台账、产品质量、商标标识、农资价格等方面开展了监督检查。据悉,此次行动检查农资经营户8家,共抽留样品12个批次,进一步提升了对农资产品的监管力度,为确保2022年度春耕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展“强监管保春耕农资专项监管行动”,从源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在松潘上市销售,保障了松潘县2022年度春耕工作顺利开展和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供稿:松潘县新闻办公室 钟林秀 肖俊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3
(袁方绪)春季是农耕生产的大好时节,确保春耕播种不误农时,结合射洪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射洪市市场监管局立足职能,提升服务,狠抓监管,落实工作重点。采取专项检查和联合执法等形式,大力开展农资监管服务,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农资市场消费环境,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专项检查现场开春以来,射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早动手、早安排、早部署,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下发任务到各基层所,层层落实,确保组织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农资经营集散地、种植生产基地为重点,集中整治社会普遍关注、农民消费者反映集中的农资市场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对辖区内肥料、种子、农膜等产品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结合“春雷行动2022”依法查处虚假宣传、虚标含量、商标侵权和不明码标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对问题农资及时立案查处。目前出动执法人员120余次,指导商家整改明码标价5起,立案查处乱批评乱排序虚假宣传案件1件。大力开展农资宣传工作,畅通投诉举报绿色通道,充分发挥12345投诉举报热线平台作用,拓宽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投诉信箱等方式反映问题。下一步,射洪市市场监管局将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法律宣传日作为契机,持续宣传法律法规、农资识假辨假知识,帮助农民辨别真假农资,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加强监管,完善投诉受理和督办机制,强化舆论引导,呼吁消费者共同参与农资打假,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射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3
四川新闻网消息 “请戴好口罩,排好队,扫描二维码测量体温后,进入茶叶交易市场。” 2月28日清晨6点半,洪雅县中山茶市正式开市。当日一大早,中山镇机关干部便来到茶叶市场,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严格落实防疫政策,查验茶商、茶农佩戴口罩、健康码情况,并逐一进行体温测量;同时,采用人员引导、值守以及“小微天网”监控等方式,严格维护现场秩序,保障交易安全有序进行。走进该茶叶市场,只见茶农将制好的茶叶摆放在各个摊位上,茶商则通过观色、闻香、品味等方式来辨别茶叶品质。“听镇上通知说今天中山茶叶市场开市,我一大早就拿了茶叶来卖。”止戈镇茶农祝久容告诉笔者。由于她的茶叶品质上好,一会儿的功夫就以480元1斤的价格成交。“我今天主要是先来看下价格,行情好的话,准备回去加大生产。”中山镇茶农谢泽民说道。“洪雅的茶叶品质很好,这次茶市开市,我准备多待些日子,把洪雅的好茶多带点回去。”为了遵循防疫要求、抢抓春茶行情,江浙茶商潘先生提早了半个多月便来到洪雅。与潘先生一起来洪的外商还有不少,他们一到洪雅,便按照严格的防疫措施进行了隔离。据悉,洪雅县严格执行相关防疫政策,并制定了《疫情期间外来茶商及茶工管控方案》,对外来茶商进行实名制登记造册并建立微信群,落实专人做好健康监测、日常服务和监管工作等。同时,为保障春茶质量,该县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茶园春季低温情况。中山镇便是其中的典型。“近年来,中山镇都会结合天气信息通过微信、康养洪雅APP等,提前发布茶园春季防寒防冻应对措施;多年来,县农业农村局也常常下乡培训指导,现在茶农能采取措施有效防治茶叶低温冻害。”中山镇茶业协会副会长成国枢告诉笔者,今年春节期间持续低温、雨水充沛,近日天气回暖,茶叶更是长势喜人,品质、价格较上年均有提高;就鲜叶价格来看,更是比去年同期上升了三分之一的价格。“快点回来讨茶来卖哟,今年鲜叶都110多一斤了。”受益于今年茶叶价格的上涨,止戈镇茶农纷纷呼朋唤友一起采摘鲜叶。不少制茶工坊趁着此次茶市开市,严把品质关,加大生产力度。据悉,洪雅县12个镇均产茶,有万亩以上茶乡10个,茶园总面积达30万亩,鲜叶年产量14万吨,综合产值50亿元。截至目前,全县绿色、有机茶基地面积超过10万亩,通过认证的有机茶面积2.03万亩,获欧盟、日本等有机茶认证面积1200亩。同时,洪雅茶叶加工水平一流,保证了将优质鲜叶原料转化为优质茶产品,洪雅茶不仅受到专家学者、茶商的一致好评,还多次在国内各种展会荣获金奖。近年来,洪雅县茶产业发展围绕“洪雅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程,坚持以四川省“精制川茶”为引领,按照眉山市“一杯茶”总体部署,紧扣“做强一区、做精两山、做特三片”战略布局,筹谋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市场体系。2021年,成功培育了茶叶新品种“天府5号”、“天府6号”,确定和发布了区域公用品牌“瓦屋春雪”,新发展有机认证示范基地1千多亩,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 (供稿:洪雅县委宣传部 余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3
(周俊 康勇 记者 李全民)2月28日,记者从2022年春茶生产暨百亿茶产业集群建设“大会战”工作推进会上获悉,随着气温回升,预计下周该县茶园将陆续进入大规模采摘生产黄金期,预计2022年春茶产量将要突破5000吨。今年,该县农业农村局、县茶办将积极指导各产茶乡镇,及时掌握春茶萌芽情况,宣传动员和组织茶叶企业、茶农进行科学防疫和春茶生产,结合本地实际,对春茶生产进行安排部署。积极组织茶农(业主)按照技术规范科学管理茶园,及时帮助协调解决茶叶企业鲜叶收购资金短缺、生产用工、用电用气等实际问题。抓紧督促各茶叶生产企业扎实开展设备检修、消毒消杀、员工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组织茶叶企业和茶农通过就近采摘、分散作业等方式应采尽采、应收尽收,坚决杜绝只采黄茶不采绿茶,切实保障茶农效益。“茶叶产品品质很大程度取决于鲜叶质量,今年旺苍春茶生产将切实提升鲜叶采摘、加工质量和标准。”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制定完善鲜叶采摘质量标准,组建技术巡回指导组,做好面上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监管作用,提前公告鲜叶收购标准和价格,督促各茶叶企业严格遵守行业规定,共同维护春茶鲜叶收购市场秩序。据介绍,该县还将持续加大园区路网、水网、田网、电网、信息网“五网”基础配套建设。狠抓幼龄茶园补植和成龄茶园管护,按照生态、绿色、有机要求,持续加强肥水管理、病虫防治、茶园修剪等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米仓山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积极推广“茶沼畜”循环模式,严格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监管,确保茶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3.7万亩,其中黄茶达4.1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黄茶基地和全省唯一省级茶叶种业园区,种植资源圃茶叶种类达330余种。2021年全县茶叶产量达7525吨、综合产值达38.3亿元,茶农人均年收入超过9000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3
(曾凡川 郑鑫玉 记者 陈家明)为进一步推进春耕生产及撂荒地整治复耕,促进粮经统筹发展,稳定粮食生产,2月28日,富顺县召开2022年春耕生产暨大豆生产现场会。“在大春生产关键时刻召开此次工作会,旨在通过撂荒地整治,提高全县大豆播种面积,以推广粮经复合种植的方式来提高粮食的单产,从而实现全年粮食生产总量达55万吨以上的目标。”富顺县副县长曾旭表示,该县作为“中国再生稻之乡”,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和隆平高科进行合作,努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再生稻的产量,保证粮食安全。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农业产出大县的富顺县特别重视春耕生产。开春以来,该县组织多场大春生产技术培训暨粮油生产工作现场会,对春耕生产进行动员部署。同时,借助耕地轮作休耕、粮经统筹等涉农项目,积极扩大大豆、薯类等粮食作物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在确保水稻播种面积的前提下,该县因地制宜,引导农户种植高粱、玉米、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增加再生稻、再生高粱蓄留面积,开发秋玉米、秋大豆、秋红薯和秋(冬)马铃薯等晚秋粮食作物播栽,以实现全年粮食作物播栽面积133.8万亩的目标。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蒋兵连日来,荣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农技专家们先后到双石、乐德、东佳等镇不间断的开展玉米套种大豆技术培训20多场次,并将2万多份技术要点印发到群众手中。据了解,今年,荣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全省春耕生产暨大豆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结合荣县实际,及时将大豆扩种4万亩的任务分解下达了各镇街,目前正在抓技术培训和种子采购准备工作。“今年,一是通过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带动全县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实现玉米大豆平衡增产。二是利用经济作物空行、田边土坎等扩种大豆面积4万亩,使全县大豆播种面积将达到25.3万亩,大豆总产达到3.5万吨。其中玉米套作大豆17万亩以上,玉米总产达到7.5万吨以上。”荣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据悉,为了鼓励农民种植大豆,荣县对扩种的4万亩大豆争取了“中央耕地轮作休耕补贴”资金用于种子采购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3
(周俊 康勇 记者 侯东)2月28日,记者从旺苍县2022年春茶生产暨百亿茶产业集群建设“大会战”工作推进会上获悉,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该县茶园将陆续进入大规模采摘和生产“黄金期”,预计2022年春茶产量将突破5000吨,实现毛茶产值25亿元以上。资料图片当前,该县农业农村局、县茶产业技术研究所积极组织本土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合气候条件,深入茶园一线及时掌握春茶萌芽情况,精准研判开采时间,分批分层开展采摘及加工技术培训。各产茶乡镇广泛宣传、发动组织茶叶企业、茶农进行科学春茶生产,及时协调解决茶叶企业鲜叶收购资金短缺、生产用工、用电用气等实际问题。督促生产企业扎实开展设备检修、资金筹备、员工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茶叶企业和茶农通过就近采摘、分散作业等方式应采尽采、应收尽收,坚决杜绝只采高价黄茶不采低价绿茶行为,切实保障茶农效益。“茶叶产品品质很大程度取决于鲜叶质量,今年旺苍春茶生产将切实提升鲜叶采摘标准、加工质量。”旺苍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县将完善鲜叶采摘质量标准,组建技术巡回指导组,做好面上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监管作用,提前公告鲜叶收购标准和价格,督促各茶叶企业严格遵守行业规定,共同维护春茶鲜叶收购市场秩序。同时,着力巩固提升园区路网、水网、田网、电网、信息网“五网”基础设施配套,还将持续壮大产业基地规模,坚持栽管并重的原则,新发展黄茶1万亩、绿茶3000亩。狠抓幼龄茶园补植和成龄茶园管护力度,加强幼龄茶园肥水管理、病虫防治、茶园修剪等工作,高标准管护茶园23.7万亩。高规格举办第十二届米仓山采茶节、中国·旺苍第二届茶产业博览会和乌鲁木齐米仓山茶推介会等茶事活动。截至目前,该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3.7万亩,其中黄茶达4.1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黄茶基地和全省唯一省级茶叶种业园区。仅去年,全县茶叶产量就达7525吨、综合产值达38.3亿元,茶农人均年收入超过9000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2
春节前后,是务工人员换工作的窗口期;对企业来说,也是集中招工的窗口期。当地提供的岗位是否足够?人是否好招?薪水如何?一出一进的人员流动,往往刻画出一个地方、一个产业的发展轨迹。它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能否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试金石”。  家门口的工作机会,如何把人留下来?壬寅年正月即将结束,记者走进省内多地节后招工现场和劳务市场,打探今年的用工新动向,并以此为窗口,一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脉动。安岳组织务工人员进企业参观选岗位。记者 吴忧 摄安岳鞋服产业势头猛人口大县也加入“抢人大战”(记者 吴忧)“打工不用到处跑,在这就能挣到钱!”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资阳市安岳县的四川渝成制鞋产业园,大幅招工广告扑面而来。农历正月即将结束,这里的“抢人大战”还在继续。  安岳户籍人口超158万,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市之一。记者了解到,随着鞋服产业在这里快速崛起,企业用工缺口逐渐扩大,较去年同期多了1倍。这个人口大县,今年也陷入用工紧张的局面。  “机器调试好了,等人到了就开干。”站在崭新的生产线前,安踏集团安鑫体育临时厂区负责人青志遥告诉记者,安鑫体育去年进入安岳,目前生产基地还在建设,公司借来临时厂房试生产,“最近要招500人左右,下半年基地建好后还要招更多人。”  “目前园区已有9000多人在岗,但缺口还有6000人左右,比去年同期多了1倍。”四川渝成制鞋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东介绍。  用工需求显著增长,原因是不少鞋服企业近期扎堆落户、集中投产。四川渝成制鞋产业园目前共有81家企业落户投产,年产值达48亿元。去年相继落户的21家企业,成为今年开春集中招工的主角。  “原有企业不断成长,对用工也有更大需求。”高东介绍,目前已经落户园区的企业不乏鸿星尔克、永强佰丽、三宝鞋业、朗特鞋业这样的行业龙头,最近出口订单增长势头不错,国内销售也迎来一阵热潮,不少企业增加生产线扩大产能,用工缺口迅速显现。  “接下来,用工缺口会更大。”高东表示,随着安岳鞋服产业的不断壮大,安岳的区位、成本等优势凸显,已成为鞋服产业向内转移的一个重要承载地,企业“抢滩”的速度还会更快,用工需求还会更大。  头戴麦克风、手拿小旗杆、腰挂扩音器,青志遥带领一组求职者参观生产线,声音嘶哑却依旧卖力。“这几天,我们都成了导游。”青志遥笑言,围绕招工这件头等大事,她和同事铆足了劲,“这几天最关键,不能耽误。”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安岳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超50万。春节一开始,“抢人大战”就拉开序幕。  面对返乡人潮,企业纷纷选择主动出击,或在厂区门口打广告,或派人到广场、路口摆摊设点,向行人发放招工宣传单。与此同时,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介入,以乡镇为单位摸排情况、对接需求,组织进企选岗,效果不错。  34岁的何忠富来自安岳县忠义镇石桅村,此前两年都在南方打工,如今打算成家的他决定留下来。刚过完年,他就报名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进企选岗活动,实地走访比工资待遇、看工作环境,最后选中一家意向企业。“这里岗位多,可以慢慢看、慢慢选。”他打电话召唤同乡好友。  “安岳地处成渝之间,周边还有不少人口大县、大区,只要能把本地人留下来、把外地人引进来,来再多企业都不用愁。”高东告诉记者,春节前后,他和同事已经在重庆大足、潼南等地展开攻势,收获不错,“只要把园区搞好,我们这个劳务输出大县,也可以成为劳务输入大县。”2月23日,宜宾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区的招聘会场景。受访者供图宜宾新区就业好照顾老和小  (记者 宁宁)“务工何须赴他乡,三江新区好地方”“新区就业好,照顾老和小”……2月23日,记者在宜宾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区采访时看到,这里悬挂的招工标语十分显眼。  去年,宜宾市智能终端产业实现同比增长34%。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智能终端产业的迅速发展,企业用工需求逐渐扩大,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企业2月用工需求为9995人。  2月22日,朵唯手机车间高端覆膜操作线上,工人平均15秒就完成一部智能手机的覆膜工序。“速度非常快了!但随着订单源源不断地进来,需要更多人手来合理化排线。”为了冲刺“开门红”,朵唯招聘培训经理程瑶特别忙碌。  不止朵唯一家。苏格通讯今年导入了一批大客户,订单量激增。“预计全年生产2000万至2500万部手机,为保订单稳客户,我们正在加大招工用工力度,保障正常出货。”苏格通讯人力行政经理于万泉说。  去年,三江新区签约的智能终端产业项目投产运行已过半。“为保障用工需求,我们已通过‘点对点’输送、区域劳务协作、校企合作等举措为朵唯等25家重点服务企业输送用工,每天入职人数保持在100余人。”宜宾市就业创业和农民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琴说。  珙县和叙州区安排专车把工人送到企业参观,接触了解岗位情况。“双方觉得合适会马上签合同,十分高效。”王琴介绍,宜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还建立起人力资源应急用工“蓄水池”。“在企业订单急增、春节等紧急时段,向园区企业派遣员工,及时保障用工需求。”截至目前,三江新区81家智能终端企业已完成送工100%。通江县壁州创谷电商产业园提供了直播带货新岗位。记者 钟帆 摄巴中家门口有了新职业新就业形态发展快  (谭小龙 记者 钟帆)2月24日11时许,巴中市巴州区滨河路附近,美团外卖骑手赵茂岑将顾客点的一盒炸鸡准时送达。赵茂岑今年33岁,曾是一名厨师,经朋友介绍转行成为一名外卖配送员,这是他正式入职的第二天。“现在线路还不熟悉,但一天也可以跑40多单,比以前赚得多。”  伴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的发展,新就业形态从业人数逐年递增,已成为巴中市扩大就业的“新引擎”。今年春节后,巴中市的首场招聘会上,首次设置新就业形态暨灵活就业专区。  春节假期结束至今,万顺叫车巴中分公司共招到20名网约车司机,离年度预计招工人数300人还差一大截。  “我们是2019年5月正式运营的,算上管理人员,目前共有130人左右。”该公司负责人杨承灵介绍,网约车主要辐射巴州区和巴中经开区。在杨承灵看来,巴中城区面积虽然不大,但人口稠密,网约车市场还很大,“员工还可以大量招。”  他的想法与郑静不谋而合。郑静是美团外卖巴中分站负责人,今年她计划至少再招100人。“过年时我们的外卖配送员一天最多送200单。”郑静认为,外卖行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需求量的增加,扩充人员是必然。  2月9日,在“2022年四川巴中、浙江金华、重庆江北、重庆北碚‘四地携手·春风送岗’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专门设置了新就业形态暨灵活就业专区,主要招聘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岗位人员。在巴中市就业局局长王波看来,新就业形态已逐渐成为巴中扩大就业的新引擎,满足了更多人的就业需求。  “这是我们通江的腊肉,既保留了传统老腊肉的香味,又能满足我们对健康的需求……”2月23日下午,在通江县壁州创谷电商产业园直播间,刚入职1个月的主播“琳妹儿”正进行直播带货。在她渐入佳境后,涌入直播间的人也越来越多。  通江新联会新媒体和网络人士专委会会长龙海元介绍,近年来,伴随着该县电商产业的发展,电商从业人数已达3498人,其中主播约有300人。  今年30岁的胥静,是较早赶上短视频直播红利的主播之一。她原本是一名培训学校的老师,于2019年底兼职加入主播行业,“最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做直播,没想到竟然成了。”胥静透露,去年平均每个月,短视频直播给她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入。今年她又将直播所得收入当作本钱投入到了农特产品买卖当中,开始学做生意。  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在巴中,和胥静一样身兼数职的青年越来越多。其中,仅美团外卖巴中站,兼职配送员就有80人左右,1天工作4小时,每月可增收2000元左右。位于安岳的四川渝成制鞋产业园外,企业的招工人员加大了宣传攻势。高东 摄青白江园区项目建成投产用工需求迎来井喷  (记者 陈昊)机器轰鸣,10余辆混凝土罐车一字排开。2月27日,位于成都欧洲产业城的成都冶兴润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内,32岁的曾少志在老员工的讲解下,查看混凝土配比情况。  刚入职一周的曾少志是青白江区清泉镇人,此前是快递员,主要在金堂送快递,“工作(送快递)离家远,工作时间长。”曾少志说,今年春节后应聘到家门口的冶兴润达,目前他正在接受岗前业务培训,转正后月薪有望达到七八千元。  成都欧洲产业城位于青白江区,目前聚集生产型企业60余家,70%左右建成投产。“随着欧洲产业城的快速发展,今年迎来项目建成投产的窗口期,加上部分项目扩能,春节后用工需求迎来井喷。”欧洲产业城企服部部长张灯介绍,春节后产业城各企业用工需求达1100余个,同比增长120%,经过多举措招工,目前达成意向500余人,还有约一半的用工缺口。  2月27日上午,成都欧洲产业城内巨石集团成都有限公司,数十名新入职员工正在厂区排队接受核酸检测。巨石集团成都有限公司的二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5月底投运。“今年用工需求最大,招聘工作在春节后就启动了。”该公司人事专员钟声介绍,公司通过专场招聘会、老员工介绍、网络招聘等形式,目前共面试400多人,新招员工272人。  “希望通过产业城配套吸引更多人才落户。”张灯介绍,近年来产业城强力招商引智,入驻了一批高能级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大、用工需求大,待遇也比较好。产业城除建成投用标准化厂房以外,还同步建设公园、绿道、邻里中心、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职工可以不出园区就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一个园区在一个节点的用工需求如此之大,在青白江区少见。”成都市青白江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张韩英介绍,经春节前摸底,预计成都欧洲产业城企业招工需求较大,该局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就启动“春风行动·就业巡回服务活动”,共举办线上线下就业巡回服务活动19场。其中,在2月10日组织的“春风行动”成都欧洲产业城专场招聘会上,参会企业达21家,较去年大幅增加。观察把人留住靠什么  (记者 吴忧 宁宁)“抢人”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人留下来、在家门口获得好的发展更为重要。  据安岳县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罗兴伟介绍,同外出务工“主流”相比,留在家乡的依然是少数,且往往年纪偏大。“家门口的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不足。对他们来说,工资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工作环境、社保待遇也很重要。”在罗兴伟看来,想要让更多人留下来,得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就业环境等方式,努力提升吸引力。  “针对返乡人员,我们已拿出不少便利和优惠条件。”四川渝成制鞋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东介绍,教育方面,夫妻都在园区工作的,当地将帮助解决子女入学的问题;购房方面,园区也和开发商合作,工作满1年就能享受每平方米100元的优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便捷的生活环境,将成为园区发展壮大的制胜关键,也是留住人的关键。进厂区,车间里必须管理规范,工作起来安全舒适;出厂区,吃穿住、游购娱等生活配套一应俱全。”高东说,产业园按照“产城一体”规划设置,围绕产业形成有机生态圈,吸附能力正不断增强。  记者在宜宾采访时了解到,这里除存在用工缺口外,还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年轻劳动力外溢,留守本地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如何吸引年轻劳动力留下来?  “工人最看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加班程度三大因素。”四川祥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刘明明说,提高工资待遇能加大竞争力,吸引更多年轻工人。朵唯、苏格等大企业着力“软环境”打造,“在工资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年轻人更看重企业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等。”朵唯招聘培训经理程瑶说。格莱特科技招聘专员李饶饶表示,公司提供免费培训,解决年龄偏大、技能有限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增设内部推荐、技能大赛等激励项目,也成为不少企业引进、留住工人的选择。”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这样认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02
(记者 史晓露)全省供销系统已设立30个农资价格监测点位,实行化肥价格监测旬报制度,同时加强货源储备调运等工作,确保农资供应量足质优价稳。这是记者从2月28日召开的全省供销合作社全力保障2022年春耕农资供应工作电视电话会上获悉的。  面对今年我省粮食稳产增产和大豆扩种等任务,省供销社预测,全省农资需求将有所增长。截至2月中旬,全省供销系统累计调运各类化肥125万吨、农药1.91万吨,预计春耕期间全省系统化肥调运量将突破300万吨。  在抓货源方面,我省将进一步畅通供销渠道,抓好省内外优质货源储备调运,做好货源保障和采购补仓工作。落实农资储备,总体储备水平要在往年农资供应规模基础上留有一定余地,防止农业生产需求旺盛导致供应断档。  在稳价格方面,我省将加强价格监测。今年初,全省已明确24个县级供销社零售点、5个火车到站点和省供销农资集团为农资价格监测点,30个点位将及时跟踪、动态掌握农资生产厂商、贸易流通市场情况,并及时上报。我省还将管控中端价格,合理稳定投放,确保供销系统销售的农资价格顺价合理、优惠,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保质量方面,我省将建立台账加强内部监控。全省系统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要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确保供销社农资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溯。  在重服务方面,县级社及农资企业要积极对接网点、家庭农场、基层社、小农户、个体经营户等,做好农资供应和服务。全省还将开展“农资服务上门、送肥到田、技术到户”行动,打通农资流通“最后一公里”。  为强化监督,从今年开始,省供销社将对各市(州)供销社农资保供稳价工作进行数字指标考核。通过实地走访、电话抽查等方式不定期督查,特别是重点区域储备情况、平时任务完成情况将纳入全年目标综合考核。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小兰 李霞近日,走进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太山村羊肚菌产业基地,黑色的保温棚整齐排列,棚内几名工人正忙着管护羊肚菌。  “清理的时候大家注意点,尽量不要把菌种踩踏坏了。”该村羊肚菌专合社负责人凡清良正在指导村民对营养袋和塑料薄膜进行清理,为羊肚菌出菇做准备工作。  “羊肚菌对种植环境和种植技术的要求较高,管护不到位,会影响菌种发育出菇。”凡清良说,这几天,他们每天安排二十多个村民,分成四个组对羊肚菌进行管护,现在已经接近尾声,预计三天左右能完成。太山村党总支书记王竣介绍,得益于种植过程中的标准化管理,该村的羊肚菌“靓女不愁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一直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目前已经接到订单3万斤。  太山村在河谷走廊地带发展羊肚菌产业,通过“党支部+集体经济+帮扶单位+专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警民共建示范产业园20亩,村民们参与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和就近务工,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目前,该村已有120余人在此务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