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丰 谭帅 特约通讯员 张平  开展“三色课堂”,将党史学习走深走实;创新“三个寻找”,探索赶超思路找方向;建立“三大机制”,实现民生大改善……自“奋进新征程·实现新跨越”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开展以来,宣汉县多举措把活动重要成果转化为冲刺全国“百强县”的思想保障、智力支撑和发展动力。“三色课堂”汲取智慧力量  聚焦大学习活动,宣汉县匠心打造“三色课堂”,赓续红色精神。  “红色课堂”传承红色基因。在清溪宏文校“红色课堂”现场,精彩的讲解每天都在上演。今年以来,宣汉县依托打造的“红色课堂”,已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2000余次。  “银色课堂”赓续党性血脉。“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7月19日,在红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前,84岁的“银领”党史宣讲队成员余朝富,正鼓励学生们铭记恢宏党史、赓续伟大征程。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组建的“银领”党史宣讲队,已相继开展宣讲80余场次。  “绿色课堂”砥砺初心使命。宣汉县将大学习活动与作风纪律整顿相结合,打造“绿色廉政课堂”,弘扬清正之风。“三个寻找”碰撞思维火花  宣汉县紧盯高质量发展目标,研判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寻求破解办法。  直面困难问题找差距。在大讨论会上,宣汉县围绕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目标,深入分析该县的长处和短板,针对性制定了《宣汉县争创全国“百强县”工作实施方案》。  探索赶超思路找方向。在“奋进新征程·实现新跨越”大讨论活动现场,大家共商发展思路和实施路径。全县已累计开展大讨论100余场次,共收集意见建议500余条。  谋划措施办法找对策。日前中国达州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大会在宣汉召开,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济济一堂,围绕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深入讨论、献计献策。“三大机制”推动基层实践  为了推动大调研活动走深走实,宣汉县探索建立了课题机制、互动机制、督导机制。  建立课题机制。按照“领题+选题+自命题”方式,全县确定1个全面综合性课题、16个重点课题、37个乡镇综合性课题和N个专项课题,形成“1+ 16+37+N”调研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已深入开展调研300余次。  建立互动机制。创新建立“每季度县领导到联系乡镇召开 1次村民大会、每月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召开 1次村民大会、每周驻村干部召开 1次院坝会”的“三个一”工作机制,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大调研活动,实现民智大汇合、民意大收集、民诉大化解、民生大改善。  建立督导机制。建立县级领导调研任务提醒机制,县“三大”活动办根据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制定月度任务清单印发至各地各部门,并充分利用党史教育巡回指导组和督查督办组实施全覆盖督导。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2
(叶海燕 记者 杨德慧)“可别小看我手里的这些茶叶,这可为我们七盘村的老百姓增收100多万元!”七盘村党总支书记郭桂均在镜头前当起了藏茶的“推销员”。在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该村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7月16日,记者来到雅安雨城区碧峰峡镇七盘村,探访村民们的“致富秘诀”。“除了茶叶,我们村的致富路径还多着呢!”7月15日,七盘村举行闲置资产公开招租会,村里闲置的九岭茶场、村小学,分别以5.58万和1.7万的年租金成功招租。郭桂均说:“闲置的资产还有村委会,目前有两家企业在咨询了,很快就能租出去。这样一来我们村集体经济的固定收入,又多了将近10万的收益。”秘诀一:变废为宝 撇下的茶叶成藏茶原料郭桂均介绍,村里共有5500亩茶园,几乎每家每户都种茶。“我们村的茶也不愁卖不出,而是不够卖。茶叶生长在海拔800-1400米的山上,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负氧离子高,因此生长的茶叶品质很好。”“以前村民采茶,只摘尖尖上的一芽一叶,下面的叶子就不要了。其实村民们撇下的一芽四叶,是很好的藏茶原料。”去年10月,七盘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通过“产业+企业+基地”的方式,把茶树上的一芽四叶加工成藏茶,实现“变废为宝。”“村民们摘下的一芽一叶,作为绿茶原料,加工成竹叶青、毛峰等,因为品质好,卖的比市场价都要高将近20%,每斤鲜叶能卖80元。剩下的一芽四叶,村里就以每斤1元-1.5元的价格来收,然后由村里的茶叶加工厂进行加工。”郭桂均介绍,加工好的藏茶,以12元/斤卖给茶企,除去成本和加工费,每斤还有2元的利润空间,而这2元则归村集体经济所有。村民邓显友种了10亩茶园,今年卖绿茶原料和藏茶原料的纯利润,达到近5万元。郭桂均算了一笔账,“光是以前村民不要的藏茶原料,一年就能为全村的农户直接带来100多万的收益,户均增收2100余元。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秘诀二:依托合作社 多点开花壮大集体经济为什么七盘村的绿茶鲜也能卖出比市场价高出20%的价格?郭桂均道出了其中的奥秘:“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离不开日常的管护。”郭桂均说,合作社为农户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土壤测土配肥、茶叶销售渠道搭建等,将农资“送到家门”,把技术指导“带到田间”,构建起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暖人心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为农服务体系。“今年七盘村藏茶原料的采摘进行了机械化的试点,今后我们要逐步在全村进行推广。利用机械化采摘,大大地减少了人工成本;此外,通过与雅安供销社社有企业(康润公司)合作,解决茶叶了销售问题。”郭桂均介绍,专合社采取“三次分红”分红模式,即:“现金分红”、“土地分红”、“利润分红”。农户不仅可以得到以茶园补资入股的分红,还可以拿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二次分红,实实在在的增加农户收入。如何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七盘村的村干部在不断找路子,想法子。“今年我们还将成立惠农服务中心,雅安供销社有企业(复兴公司)以现金入股七盘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农资产品的统购统销,所产生的收益归合作社,帮助村民持续增收致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7月19日,广汉市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廖兴华对仓库进行了例行检查,里面存放着一个多月前刚收的200吨小麦。“今年收成不错,平均每亩都有510多公斤,单产较去年增加了好几十斤。”  日前,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四川夏粮产量达 429.2万吨,同比增长0.7%;单产262.4 公 斤/亩 ,同 比 增 长1.1%。油菜籽产量336.7万吨,增长6.8%。  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我省夏粮实现“双增”,其背后折射出我省夏粮生产的哪些特点?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多重原因促使夏粮单产增加  所谓夏粮,通常指夏收的谷物、豆类和薯类,主要包括小麦、蚕豆、马铃薯等。  “就四川而言,夏粮的产量和播种面积不到全年总产量和播种面积的20%。”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产量和面积不高,但夏粮增产为全省全年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保障了四川的粮食供给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显示,今年我省夏粮播种面积1635.5 万 吨 ,同 比 减 少0.4%,但夏粮产量仍然实现稳中有升,这一增一减的“背后逻辑”在于种植模式的改变和单产的增加。“为了更加适应机械化推广,今年不少地方栽播小春粮食作物,由过去的套作改为了净作。”前述负责人说,种植模式的改变,有效提高了夏粮的满种比例。  而分析单产增加的原因,首先和气候息息相关。今年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气候条件较好,成为夏粮稳产、增产的主要外因。  “3、4 月小麦开花期时雨量适中,4、5月结穗期时阳光充足。”廖兴华种粮多年,他以广汉为例,去冬今春以来气温偏高,当地小麦开花时间有所提前,从而使小麦灌浆期延长,籽粒生长更加饱满。今年5月,广汉举行的小麦千亩测产会上,廖兴华种植的1100亩,平均亩产511.2公斤,创下了西南地区1000亩以上平均亩产首次超过500公斤的记录。  同时,良种良法的推广是增产的主要内因。“今年,我们小麦的亩产稳定在420公斤,较全省单产高出了将近120公斤,这主要得益于好品种的推广。”从去年开始,邛崃市固驿镇花园村的周家林改种了蜀麦830,该品种不仅高产而且抗病性强。“有了好品种,春季雨水多的时候,发生赤霉病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从而保障产量。”周家林说。  蜀麦830,棉麦902、川麦104……据了解,目前这些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已在我省得到大力推广。今年,良种的推广还覆盖到了油菜、大豆等各种小春作物,有效助力农民增产增收。除了良种还有良法配套,科学的播种、标准的田间管理、机械化的推广,都为增产夯实了基础。政策加持促进油菜产量持续增长  除了夏粮总产、单产“双增”,此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有一组数据也引起了记者关注。  首先,夏粮种植内部结构调整明显,小麦862.5万亩,减少了2.2%;其他谷物20.0万亩,增长了 12.4%;豆类216.2万亩,增长了3.2%;薯类535.9万亩,增长了0.6%。  “夏粮种植内部结构的调整,和种植环节息息相关。”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专家汤永禄分析称,成都平原等地区由于地势平缓、种植集中连片,小麦种植可实现100%全程机械化,所以种粮大户们普遍愿意小春种小麦;但我省丘区坡地、槽沟较多,大型农机难以下地,需要的人工投入相对较多,所以散户们更倾向于在此区域种植油菜或其他作物。  另外,此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我省油菜籽产量336.7万吨,增长6.8%。  产量持续增长的背后,首先是良好的政策环境让农民愿意种。作为“川粮油”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为油菜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启动“天府菜油”行动,实施产油大县示范县、“天府菜油”示范基地县、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等推动油菜扩种。  “今年,我们又扩种了100亩油菜,总体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亩。”7月19日,绵阳市安州区龙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勇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油菜种植环节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割晒等环节可获补贴;同时,由于种植50亩以上,他们还可获 100 元/亩的补助,加之市场行情不错,所以大家种植油菜的热情普遍较高。  今年,我省在32个产油大县示范县推广优质“天府菜油”品种和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已建成优质原料基地600万亩。“我们重点筛选推广2-3个突破性油菜品种,集成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高效模式,推广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试点示范,将力争使示范区实现亩投入300元、亩产油菜籽200公斤、亩纯收益500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记者 王田)闻一闻,清香扑鼻、茶味甘醇;尝一口,沁人心脾、意犹未尽。这是一杯好茶带来的品尝体验。从茶园到舌尖,一杯好喝又令人放心的茶,需要绿色防控技术保驾护航。  为加快推进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贵州省黔南州举办全国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培训期间,代表们参观了贵州省石阡县、瓮安县茶叶绿色防控现场,深度学习交流茶叶绿色防控技术。  据了解,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组织各地积极转变病虫防控方式,大力推进茶叶绿色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全国茶叶绿控面积为2336万亩,绿控覆盖率达到56.6%,为所有作物中最高。石阡城亿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茶叶种植基地里的茶园防蛾灯。  合理用药——  绿色防控理念深入人心  在石阡城亿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茶叶种植基地里,与会代表观摩了茶园中应用生物激活剂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效果。  据介绍,该基地是贵州省茶树病虫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示范推广面积5000亩。基地立足绿色防控理念,推广茶园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总体防控效果达80%以上,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地展示了“益施康”对提高夏秋茶产量和品质的效果。  什么是“益施康”?先正达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益施康”不是农药,也不同于肥料,是一种天然源生物激活剂。施用“益施康”可以有效促进芽头早发、大幅提高出芽整齐度、提升芽头持嫩性,提升茶叶外观品质。  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教授俞华根表示,减肥增效与绿色防控是茶叶生产中的要点,“生物制剂在茶园中的合理使用给茶树带来很大变化,这体现了减肥减药增效益,这种技术可以在全国进行推广。”  中国计量大学教授韩宝瑜介绍,我国2006年开始推广应用绿色防控理念、技术产品,迄今,绿色防控理念在重要茶区付诸田间实践,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投入使用,取得较好效果。  经过多年示范推广,如今绿色防控理念已深入人心。全国农技中心防治处处长刘万才表示,从2006年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大量实践证明,开展绿色防控可以实现化学用药次数、药量、残留“三减”和农作物的产量、产值、效益“三增”的效果。据测算,通过绿色防控经济作物可以减少30%以上的农药减量、粮食作物可以减少20%以上的农药减量。  此外,绿色防控为连续多年实现农药负增长,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茶叶的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防控的理念已根植于各级政府、农业农村部门、植保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心中,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乐于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特别是在生产茶叶上,绿色防控技术已成为发展欧标茶和绿色、有机茶叶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  产品丰富——  绿色防控技术日趋成熟  走进贵州瓮安鑫产园茶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可见高效害虫诱捕器、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一应俱全。茶园的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可以进行性诱监测,可有效防控害虫。“种茶光有情怀是不够的,我们要相信科技的力量。”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红缨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介绍,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态调控、免疫诱抗、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我们来讲,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宋宝安说。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胡继承表示,在茶园病虫害防控上,贵州始终坚持“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方针,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和茶园食物链的良性循环,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合理应用害虫防控“推—拉”策略,倡导在茶园行间和周围种植行道树、防风林,以及三叶草、万寿菊、香茅草、紫苏等多种趋避植物、显花植物及诱剂植物,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灌—草”等相间复合型生态建园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生态控害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有害生物生长,最大程度减少农药的使用。  全国农技中心防治处副处长朱景全介绍,绿色防控从当初的一盏灯、一个板、一张网起步,发展到现在的生态调控、健康栽培、生物农药、昆虫天敌、“四诱”技术、免疫诱抗、干扰交配、电解水等10多种技术,作物全生育期都有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  技术的进步伴随着产品的涌现。绿色防控产品数量和生产企业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达121个、产品数3969个、生产企业260多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增多,扩大了市场竞争,有助于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绿色防控的产品质量。  不仅技术成熟,绿色防控推广也已经有法可依。绿色防控已写入去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条例明确提出病虫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单位、个人和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使用、研究、依法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做好示范——  绿色防控推广范围不断扩大  与会代表观摩的石阡城亿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茶叶种植基地位于贵州省石阡县。据了解,近年来,石阡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取得重要进展,推广了一批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建设了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三年累计带动绿色防控推广应用面积131.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去年该县被评为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  不只是贵州,近年来,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努力下,各地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卓有成效。湖南通过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路径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茶园面积达到313万亩,茶业综合产值实现966亿元。  据了解,目前全国茶叶绿色防控示范县已有11个、每年建立绿控示范区近1000个、示范面积超过600万亩。截至2020年,全国绿色防控应用面积突破10亿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1.5%。其中,茶叶绿控面积2336万亩,绿控覆盖率达到56.6%,是所有作物中最高的,有力地促进了农药减量和农业的绿色发展,提高了包括茶叶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绿色防控是未来的大方向,也是法律要求,需要长期坚持。近年来,绿色防控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也存在着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集成度不够、应用动力不足、政策扶持不够等问题。  “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持续发力、持续推进,促进绿色防控深入发展。”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表示,接下来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深入发展。从抓好示范展示、集成创新、市场化推广、质量标准、宣传培训等方面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新产品、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积极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助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0
7月19日上午,内江市东兴区邀请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安吉县政协委员、农业农村组组长、咨询委专家委员任强军,为东兴区2021年县级领导干部和科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的学员授课。东兴区委书记康厚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静、区政协主席韩双林到场聆听。任强军以《践行“两山”理念 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美丽乡村 实现乡村振兴》为题,从美丽乡村安吉入手,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如何把握乡村“产业兴旺”、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乡村建设误区等12个方面,讲解了美丽乡村“安吉模式”。整个课程生动形象、观点鲜明、精辟透彻,让在座的领导干部受益匪浅。据悉,集中授课结束后,任强军将前往东兴区的重点镇、村调研,为东兴区乡村振兴“把脉问诊”;他还将为东兴区的村干部及涉农干部作培训,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找到东兴区乡村振兴的解决方法和路径。康厚林要求,学员们要深入领会、学以致用,将“安吉模式”“安吉经验”灵活运用到东兴区乡村振兴事业当中。(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 兰自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帜 张毅宗  “在‘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反映情况后,镇党委书记亲自协调,孙女落户的事圆满得到解决。”7月16日,从平昌县驷马镇便民服务中心出来,陇山村村民李光亮满脸笑容地说。  李光亮口中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平昌县为了解决其他窗口不能立即办的、不好办的疑难杂症而设置的。该县认真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紧扣“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大胆创新,变“物理合并”为“化学反应”,释放出改革的红利。扩权赋能提升便民服务体系  7月16日,革新村村民刘洪来到驷马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卫生证、营业执照等手续,本以为要跑好几个部门盖章,没想到一枚印章就搞定了,省了不少时间。  多项业务、一枚公章,如此便利的办事流程得益于平昌县在驷马镇试点推行的“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模式。作为县域副中心的驷马镇,也是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试点镇,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1+23+ N”便民服务体系。建强“1”个便民服务中心,按照“一窗受理、集中审批、联网通办、一次办结”工作目标,将便民服务中心原有的8类窗口整合为“综合咨询、综合受理、综合审批、水电视讯”4类窗口,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集中行使审批权,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同时“23”个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室,由村(社区)两委干部轮流坐班,实现村民服务就近办理。配好“N”个便民服务代办员,为联系群众宣传上级政策、调解矛盾纠纷、代办便民业务等工作,进一步延伸了便民服务的触角。  “试点中,我们创新搭建‘1’个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平昌县民政局局长苟国聪介绍,驷马镇搭建的综合行政执法平台,把县级部门派驻(出)的“五队四所”与镇级执法力量整合,成立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真正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提高了服务管理效能。”整合资源赋能特色产业发展  “前两天新添了2头牛仔,养到明年开春就是1万好几的收入。”7月17日一早,家住得胜镇莲花村的李果将5头牛赶到山坡,他告诉笔者,他家原所在的三堡村整体合并入了莲花村后,多年未接通的几百米断头路接通了,整合资源发展壮大了肉牛养殖产业。  平昌县在村级建制调整后,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大胆探索,采取产业联动方式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合村”变成了“活村”,有效解决了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产业规模小、竞相发展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同莲花村的情形一样,两项改革中,得胜镇原四化村整体合并到马灵社区,成立了马灵家庭农场,先后投资500余万元,整合承包了两村茶园基地800亩,建茶叶加工厂1个,产加销一体化经营,2021年实现茶叶销售收入120余万元。探索创新提升乡村治理质效  7月10日至11日,川东北特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以水果产业、乡村旅游为主业的元山镇插旗山村产业大党委第一时间组织起灾后产业自救队伍,招募的党员志愿者们帮助果农疏通排水沟渠,稳固枝条,同时为果农开通爱心助农绿色通道,协助果农通过农村淘宝、易农网等方式进行批发、零售。  插旗山村是由原石寨村、共和村、佛岩村三村合一组成,发展有特色水果产业3000余亩、水产养殖200余亩,投资超过200万元的合作社3个,有旅游景区1个。在村级建制调整后,该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胆探索创新创建产业大党委,提升乡村治理质效。  “我们推行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新型农村社区‘三区共建’,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插旗山村党委书记李劲松介绍,他们实施网格化管理,选优配齐专职便民服务站长,探索记好“一本民情账”、建好“两支轻骑队”、办好“三件便民实事”(现场即办常事、入户领办急事、友情代办琐事)服务模式,引导党员干部、群团骨干、志愿者向孤寡老人、失能人员、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聚焦,有效解决群众办事路途远、成本高、费时长等难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是远近闻名的花草苗木基地,很多人慕名前往,采购苗木,当地村民热情地免费招待客人。1986年,农科村一个叫徐纪元的农民盖起了新房,为城里人提供农家餐饮服务,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徐家大院”就这样诞生了。此后,各地取经效仿,这种新兴的旅游模式逐渐走向全国,为亿万农民开辟出一片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天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作为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农科村在我国农村改革的伟大历史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农科村何以立于时代潮头?追溯这段创业史,三次思想“破冰”尤为关键。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农科村。  万元户戴着红花游县城——“穷光荣”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1983年秋,公社干部找到徐纪元,告诉他郫县(现郫都区)县委县政府正在筹备第一届万元户表彰大会,公社经过研究决定推选他作为四个代表之一接受表彰。徐纪元一听直摇头:“不行,我今年花木才收入7000多元。”那个公社干部劝道:“这个收入不单单是指花木收入,加上你们家的副业收入,另外还有几亩田的粮食收入,加起来足够万元了,你完全有资格获得县上表彰。”  经这么一说,徐纪元只好去了。据他回忆,那次表彰会准备得真是隆重啊,县城街道上拉了许多横幅标语,诸如“勤劳致富光荣”“全民齐动员大力发展经济”等等。会议在县委礼堂举行,代表们住的是县委招待所。“我太激动了,像我这样一个普通农民,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和待遇。”徐纪元说,颁奖时,一位县领导还微笑着对自己说希望继续努力,争取成为十万元、百万元户。  至于会上发的那件奖品,很特殊,徐纪元不禁笑着卖了个关子。是什么呢?是一件永久加重自行车的购买指标。头一天会务组的工作人员就交待,每一个万元户代表,交上178元现金,会完了就去领一部自行车。“那个年代自行车还要分配指标的,这种稀罕物怎么会落到农民头上呢,在当时这个奖励的分量可不轻啊。”徐纪元说。  表彰会结束那天,所有代表排着队,把崭新的永久牌加重自行车推起,自行车龙头上挂了一朵很大的红花,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代表们喜游县城四门。  “我在游行队伍中,从开始的不大自在、不好意思,很快变得无比激动,充满自豪。”徐纪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看来,“穷光荣”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乡党委书记上门做工作——农家搞接待挣钱不丢人  徐纪元的花木生意越做越好,前来采购花木的客商越来越多,可破旧的老房子太寒酸,于是徐纪元下决心修房。1986年9月,一座宽敞、明亮的三合院式川西民居如期竣工。用旧房木料制作的各种家具,被漆得红亮亮的;院中的花台上安放着徐纪元自己制作的盆景桩头,十分雅致。  有一天,乡上有干部到农科村检查工作,看到这处漂亮的三合院忍不住驻足观看。徐纪元邀请他们进屋歇歇脚。眼看到了中午,有干部试探性的问徐纪元,你们能不能多煮点,主家吃啥我们就吃啥。徐纪元马上说可以可以,完全没问题,让家人麻利地做了几个家常菜。饭后,那个乡干部要给饭钱。徐纪元摆手不收,推辞道:“我们又不是开饭馆的,收啥子钱哦。”  没过多久,镇上不少人都知道了农科村有个农民修了座漂亮的三合院,又陆续有几拨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提出在院子里吃饭。徐纪元还是坚持不收钱。  让徐纪元没想到的是,乡党委书记杨守成也来了,还跟他摆起了龙门阵。  杨守成说:“听说有人在这耍起不想走了,还要在这里吃饭,有没有这回事啊?”  徐纪元老实回答:“是,到中午了,他们回去远,就在这跟我们一起随便吃点。”  杨守成笑道:“那我今天也不走了,在这里吃饭,欢不欢迎啊?”  徐纪元连忙说:“当然欢迎,只要杨书记瞧得起,我们还巴不得哩。”说完,徐纪元就吩咐大儿子去买斤肉回来。心想他毕竟是乡领导,就破例炒个回锅肉招待他。  吃完饭,杨守成又叫来徐纪元,十分认真的对他说:“今后不管哪个在这里吃饭,你就做给他们吃,他们要给你钱,你就收着。凭啥不收嘛,你们付出了劳动,做饭菜也要花成本,就是该收。”  徐纪元还是坚持说:“别人看得起我,才吃我一顿饭,平时请都请不来的,收钱好笑人哦。”杨守成又说:“你这个人要想明白点,现在都改革开放了,党委、政府鼓励大家勤劳致富,生意放开了做,凡是正当的钱尽可以放心的挣。”  杨守成走后,徐纪元反复思考,心眼儿渐渐活泛了:也许他说得对,劳动服务挣钱天经地义,反正也不耽误种花,可以尝试一下搞餐饮接待。  农家乐的名字叫响了——农旅融合是片新天地  说干就干。徐纪元与家里人商量后,购置了些餐具、桌椅,又把房前屋后打整了一番。就在徐家全家动员,一切准备就绪时,村里议论开了——  “徐家花木生意做得好好的,怎么又要做饭馆生意了?”  “卖吃食可不是简单的事,忙前忙后,好麻烦!”  “别人吃了耍了拍拍屁股走了,一家人还要洗碗筷、搞卫生、收桌凳,这是不是太下贱了点?”  “什么叫下贱?城市里搞餐饮服务的不计其数,难道都下贱了吗?别人开餐馆,还要付房租,还要花钱整治环境,我们有现成的条件可用,何乐而不为?搞接待服务是辛苦,栽花种树难道就不辛苦吗?在烈日下担粪、挑水、除草、打药,种植出来的花卉,还要外出四处推销,事实上,哪一道工序,都比在家搞餐饮接待艰难得多。”  闲言碎语涌来,却让徐家越发统一了思想——不仅要干,而且还要把接待规模搞大点,把细节想得周全些,让那些来看农家景、品农家味的参观游览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就这么搞了几年,也没叫出个正式的名号。直到1994年,时任四川省委副书记冯元蔚也慕名前来,亲眼见到城里人在乡下农家玩得那么开心,铺纸挥毫,写下了三个大字——“农家乐”。大家无不拍手叫好,说这个名字起得太绝了。  农家乐就这样叫开了,来农科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参与旅游接待经营的农户也越来越多。电视、报纸各大媒体纷纷聚焦农科村,各地的参观考察团都来了,大家都认为农家乐这一新型旅游形式,既易于为农民接受,又简便易行,并且还能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很快,农家乐旅游发展到全国各地,无论是北域江南还是山村水乡,千千万万个农家乐相继诞生,成为中国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贾明高  7月9日,射洪市潼射镇板桥村吴家沟,水田里的秧苗都已经长高长绿了,远远望去恍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以前这一沟水田撂荒很多,杂草丛生,今年30多亩水田拓荒复耕后栽上了秧苗,现在长势良好!”正在渠边放水入田的村党支部书记贾斌说。  近年来,射洪市扎实开展撂荒地综合治理,2020年撂荒地复耕面积达3.3万亩,今年1-6月已有1.68万亩撂荒地重焕生机。资料图片  政策好给予各项整治奖励  今年4月中旬,金华镇西山坪村,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撂荒地里不停忙碌着,整治完成后,连片耕地将流转给专合社种植蔬菜、水果。“今年市里给我镇整治任务是1200亩,但由于政策很到位,我们计划整治2300亩。”金华镇镇长冯军说。  据了解,在遂宁出台450万元撂荒耕地整治奖励的基础上,今年射洪本级财政安排100万元,累加对撂荒地整治成绩显著镇实行以奖代补,对季节性撂荒发动农户主动复耕,连续2年以上撂荒停止发放地力保护补贴,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经营主体代耕,种粮面积达到30亩以上享受种粮大户补贴。对返乡留乡农民工利用撂荒地发展种植业的,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各镇也纷纷出台激励和约束政策鼓励复耕复种。比如,东岳镇一方面兑现“地力补贴+土地两年免租金”政策,另一方面,按照“1头牛=3头猪=30只鸡=1亩消纳地”计算公式,严格落实规模养殖企业配套消纳地政策,去年以来全镇复耕撂荒地4000亩。  服务好开展“订单式”指导  为了提高整治质量,射洪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五良”融合宜机化项目改造范围。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我只种了1亩地,家里其他地都撂荒了。现在农田改好了,我还承包了村里其他人的12亩地。”5月10日,看着收割机在自己的小麦地里破“浪”前进,瞿河镇牛心村种植户林凤祥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东岳镇观龙村,两辆收割机在麦田中来回穿梭。“这一片麦田有1000多亩,机械化收割不到 5 天就可以收完!”村党支部书记田铃铃介绍道。  为了解决耕种撂荒地的劳动力问题,射洪农事服务超市推广全程式、菜单式服务模式,助力撂荒地复耕,同时选派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技术指导。  机制好积极推广"N+农户”  “现在,啥子都不需要我们操心,全机械化作业,我们等着分红就是。”7月10日,观龙村村民何崇全乐呵呵地说。由于孩子外出务工,已年满60岁的何崇全已无力照看自家土地,2020年,他将3亩土地全部入股专业合作社,一年有近2000元的土地分红。  这样的分红,来源于观龙村的产联式合作模式。田铃铃介绍,他们在与专业合作社合作中,采取了“业主+农户+村集体”的利益分配模式,按照业主55%、农户35%、村集体10%的比例进行分红,这样业主的压力也减小了,农户参与的热情度也更高,更有利于撂荒地长远发展利用。  不仅如此,射洪还积极推广“N(业主、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事服务超市等)+农户”模式,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园区的管理人员检查调试好水肥一体机后,只需打开手机APP,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进行“精准灌溉”。这是7月3日,记者在资阳市雁江区小院镇七贤坳村双柏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看到的情景。当天,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来到当地,对建设四川丘陵区现代农业园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指导。  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设施农业专家唐丽介绍,我省丘陵地区耕地面积约为6000万亩,而丘陵地区农业由于地形起伏大、灌溉条件差等问题发展较为落后。因此,研究构建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园区技术创新模式示范具体措施,将园区打造成丘陵区果蔬轻简高效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样板,成为了打开丘陵区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钥匙。唐丽(中)在向专家介绍园区建设情况。基础建设修路打通园区“生命线”  园区内,数条硬化道路连接起各个分散的小山地,数个摄像头立在田边。唐丽介绍道,丘陵山地因为地形起伏,为了采摘、运输、农机操作等生产方便,需要在道路规划和种植区规划方面下很大功夫,“其中,种植区要考虑坡度和种植行向,道路规划还需要考虑把每个种植区连接起来。”  “丘陵区现代农业建设与平原区相比难度更大。”唐丽坦言,地块小、坡度大、不适合机械化、灌溉精细化程度低等都是丘陵区农业发展的瓶颈,他们的团队之所以要在当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就是要解决我省丘陵区发展的难点、痛点,摸索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丘陵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为了解决道路的问题,园区新建了15条4.5米宽道路和9条2米宽作业道。“目前,园区90%的土地能够使用拖拉机、翻耕机、除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四川双柏树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勇告诉记者,结合园区地形地貌实际,省农科院园艺所的专家与公司一同规划设计了园区土地整理、产业道路体系和适合机械通行的沟渠等技术方案,用科学化规范化的设计保障园区的高质量长远发展。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科技引领“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  在示范园区,400余亩坡地上的幼龄柑橘果树长势良好。园区管理人员张德拨开柑橘树下的地膜,柑橘树的“生命血脉”展现在面前,而一根根黑色的管道最后汇聚到示范园区一侧的控制室里。“这是‘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张德说。  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张泽锦介绍,在水肥灌溉方面,有些坡地太大,需要进行等高线布置滴灌管网,有些地方坡度较小,则采用压力补偿滴灌进行灌溉,不同滴灌设计的目的就是保证每株作物得到的肥水一致。此外,在滴灌方面由于有坡度,还需考虑不同种植地块灌溉管网的压力调整。“在平原区,该技术实施难度要低很多。”  “有了这项技术,一个人就能管理园区上百亩土地,非常简单、方便、快捷。”张德说,在施行水肥一体化之前,总用工量每天达到15至20个人,水肥一体化开展后,平均一天可以施500多亩地,而且只需一个人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  除了减少人力物力的成本,该技术在生态上的效益同样引人关注。张泽锦告诉记者,该技术在减少用水、用工、农药化肥施用量上分别达到50%、70%、30%以上。创新理念资金、销售、培训关键在人  据省蔬菜创新团队顾问李跃建介绍,该示范园区由丘陵区现代农业园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打造,园区致力于探索把农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企业投资与农民土地股权相结合,把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探索丘区现代农业创新模式。  “我们探索创新的亮点之一便是经营模式的创新。”唐丽告诉记者,当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资阳市雁江区雨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租金收入每亩400元/年+每年产品收入5%分红,构建农民与园区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变股东参与农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农户打工有工资收入,并分享到土地流转经营带来的增值收益。“这一模式极大地激励了农户的积极性。此外,园区吸收社会资本参股园区建设,按资本投资比例分红,保障了园区建设投入资金。”  目前园区已建成了160平方米专家工作站、培训室。“我们为农户制定了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培育模式。”资阳市雁江区雨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菊华告诉记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三个方面,从而帮助农民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  省科技厅农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丘陵区域是我省重要的果蔬产区,在该地区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有着重要的作用,探寻以科技为主要支撑,特别是“智慧农业”的引入,对我省丘陵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特约通讯员 刘保刚  青川县历来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县区之一,区域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具有易发多发、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此前不久,青川县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上作了交流发言,原因就是该县近一年来蹚出一条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新路子。抢工期上工程驯服泥石流  7月6日,细雨蒙蒙。在曾经发生泥石流灾害的青川县石坝乡青龙村华祖背,随着一系列工程设施崛地而起,将驯服未来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从而解除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隐患。  “这些工程设施已完成了主体工程,正在收尾。工程设施控制住了松散体,有利于保持水土。”青龙村村支书吕晓军说,“而且,解除了泥石流对本村下游42户农户及两个场镇约400余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威胁。”  原来,去年8月10日至17日,青川县普降大雨,造成石坝乡华祖背等多地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在石坝乡华祖背,“5·12”地震形成的华祖背堰塞湖所在潘家河暴发山洪,洪水翻越排水涵管,冲刷堰塞体,形成长约500米、宽约15-45米、深约10-30米的冲槽,洪水携带约10万立方米堰塞体形成泥石流奔泻而下,使石坝乡107间农房不同程度受损,并导致潘家河、红石河河床平均抬高了约3米,威胁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青川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王守春介绍说:“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邀请省上专家现场踏勘,县政府主要领导也深入现场调研。同时,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边清淤,一边制定方案。县政府在10月确定了恢复重建方案,确定青龙村华祖背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为抢险救灾工程,项目预估总投资6800万元,主要通过修建抗滑桩、排导槽、拦沙坝等工程治理泥石流。此后,县自然资源局在广元市应急抢险救灾项目库中随机抽取了有资质施工单位,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去年10月在全县率先启动灾后重建工程。”  据了解,该项目的实施将 使 华 祖 背 堰 塞 湖 下 游1000余人生命安全和2亿余元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适当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对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秩序稳定都将产生极大促进作用。聚焦“三个抓实”攻坚灾后重建  青龙村华祖背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启动,推动了全县灾后重建的工程治理、排危除险、清淤加固等19个抢险救灾项目的实施。截至目前,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均已完成施工任务 80%以上,累计拨付资金已达65%以上。 这进一步彰显了青川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  如何具体做好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据青川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主要是聚焦“三个抓实”,全力攻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一是提高认识,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县委县政府通过召开常务会的方式确定将灾后重建的工程治理、排危除险、清淤加固等项目纳入抢险救灾项目实施,并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相关乡镇为成员的地质灾害灾后重建项目领导小组,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主动担当,全力开展攻坚决战。县自然资源局把灾后重建工作全部纳入攻坚决战,制定攻坚工作方案,围绕重建任务目标,每个项目顺排工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明确时间节点任务、采取局领导分项目负责,乡镇安排工作专班协调,发改、财政在立项、财评等方面限时办结,每周通报进度。三是落实责任,抓项目过程监管。加强对作业单位的严格监管,要求作业单位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增添班组,加班加点推进项目进度。县自然资源局每个项目至少安排2名业主代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对项目实施进度、质量、班子成员到岗等信用状况进行评价。石坝乡华祖背泥石流、大水塘泥石流2个工程治理项目由县审计局进行跟踪审计,其它项目由县自然资源局及时组织内审,确保项目工程量的真实准确。与此同时,加强部门配合,提能增效,县目标办对项目推动不力的乡镇、部门及时通报并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3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张晓东 文/图)“两项改革”开展以来,四川省阆中市天宫镇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强化党建引领、增强造血能力、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分类处置、创新盘活”的总体思路,开展村集体资产清理盘活专项行动,通过“摸家底、严清理、重盘活”三步走的方式,盘活利用镇村公有闲置资产、各类塘库堰,用好用活国省扶贫资金形成的1.65亿元村集体资产,解决全镇群众就业1000余人,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天宫镇西河塘村5000亩现代农业园区明确“三级职责”——解决谁来发展的问题天宫镇党委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明确“三级职责”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明确引领职责。镇党委成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执行副组长,科学制定全镇发展集体经济总体规划,引领推动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明确指导职责。各驻村(居)工作组,按照既定目标,细化工作清单,对所驻村(居)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和运营情况,分村施策、分类指导,实现集体资产管理有效,集体经济发展有力。明确实施职责。村支部书记切实履行发展集体经济“带头人”职责,积极制定符合村情实际的具体发展计划,积极招引项目、引入资金、协调企业,谋求稳定的收入来源。建立健全村集体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天宫镇天宫院村渔家乐实行“五型经济”——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近年来,天宫镇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多元发展”思路,探索文旅型、资源型、产业型、分红型、服务型“五型经济”模式,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探索“文旅型经济”。成立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依托2000万元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对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形成的18套民宿、15套玻璃房、1家乡村酒店、1家特色餐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统一运营,预计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00万元,18户民宿农户户主每年每套房屋可获得租金6000—20000元,周边群众将自家庭院种植的蔬菜、家禽就近出售给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可获得收益1000元以上。激活盘活“资源型经济”。大力盘活村建制调整后的闲置资产,对246处塘、库、堰进行集中清理登记,将可经营、可利用的集体资产,采取集体自主经营、租赁托管等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养殖、观光农业;修缮、包装、租赁全镇72间6020平方米公用闲置用房,村党组织以资产收益、经营收入作为集体收入,各村每年固定收益2万余元以上。用好用足“产业型经济”。依托国省扶持资金,以村集体创办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2个,引进业主共同经营,通过发展水果种植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丰收”。目前,全镇规模化发展晚熟柑橘1.5万亩,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带动675名群众就近务工,每年可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健全完善“分红型经济”。五龙村、天宫院村依托旅游资源引进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和美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游客中心、活动室、闲置房屋、公共设施设备等集体资产租赁给和美公司使用,同时按照经营业绩参与分红,获得收益用于村壮大集体经济,两个村每年集体经济保底收入100万元,通过务工、房屋租赁、商业零售等方式,辐射带动400余名群众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全面发展“服务型经济”。成立天宫镇农业产业发展协会,集合各村集体购置或受赠耕作机、喷雾机、收割机、榨油机等农用机械,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有偿服务,在方便群众的同时,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成立天宫镇旅游发展协会,对各涉旅村集体资产产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营销,按照营业收入按比例收取一定服务费。天宫镇乡村旅游业一角建立“三项机制”——解决保障发展的问题为持续巩固集体经济发展成效,天宫镇研究制定建立财务监管、利益奖励和风险防控机制,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壮大。建立财务监管机制。常态开展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登记和管理,每季度对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利益奖励机制。为充分调动村(居)干部和经营业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对发展集体经济成效明显,贡献突出的村(居)干部和经营业主,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每年提取村集体经济收益10%作为风险防控基金,主要用于因自然灾害及不可预期的灾害应对等问题,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2
(李奎  张小星)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场战役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南充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以责任与担当书写的脱贫答卷:7个贫困县高分值摘帽、1290个贫困村高水平出列、57.8万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行程万里,人民至上。为了撕掉困扰千年的贫困标签,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中,南充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精英汇聚,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合力拔除穷根。中法农业科技园凤仪湾景区湿地公园  (南充市高坪区委宣传部供图)数字看变化南充市7个贫困县高分值摘帽、1290个贫困村高水平出列、57.8万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234个、扶贫产业基地222.1万亩、产业扶贫示范村230个,带动9.1万贫困户户均增收近1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770公里,完成贫困群众危房改造6.7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89631人、村级农网改造2882个,解决37.4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贫困村卫生室1290个、文化室1290个,全市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费用一降再降,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符合条件的17.36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21.5亿元。实施就业扶贫“千户千策”“千村千园”“千企千岗”“千人千技”四千工程,培训贫困群众4.1万人次,提供岗位28万个次。2021年7月8日,南充市蓬安县兴旺镇在三青沟村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志愿者正在产业基地锄草  (周亮 摄)决战贫困  不胜不休    3万多名党员干部书写担当作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南充9个县(市、区)中,国贫县占4个、省贫县占3个。2014年,南充有贫困村1290个,贫困人口57.8万,贫困人口占全市农村总人口十分之一,占全省贫困总人口近十分之一。贫困,如大山围困,如重石压身,但脱贫有多难,南充人民就有多拼。南充市委发出号令:各级干部要增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最关心的事”“冲在最前方”的“三种意识”,始终把脱贫攻坚当作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尽到天大的责,决战决胜、不胜不休。号角吹响,全市上下闻令而动。南充市委先后召开20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7次总结推进会、50余次专题会研究部署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制定“3年摘帽,2018年基本脱贫,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小康”工作目标;30余名市领导、400余名县级干部、2535名第一书记、2867名驻村工作队员、1375名驻村农技员、3万余名党员干部分块包片、驻村帮扶,决战贫困。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周一调度;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天一调度,层层挂出作战图、制定任务书、列出时间表。蓬安县兴旺镇水泉村2组,罗绍金和老伴张桂清给春蚕喂食桑叶   (张力 摄)“一定要给老乡多做好事、实事。”蓬安县兴旺镇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清在日记本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她不仅同病魔作斗争,以瘦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更与贫困抗争,她咬牙拼命硬干,带领全村群众将一个穷山村建成脱贫示范村,拔掉了三青沟村的穷根。2017年,脱贫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阆中市原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张晋铭主动请缨,担任驻玉台镇赵家沟村扶贫工作组组长,村道上、院坝边、产业园……到处留下了他的身影,直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燃尽生命之火。……山一程,水一程,心向扶贫路上行;山再高,路再远,如不脱贫永不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南充党员干部用共同的行动语言,书写时代担当。南充市高坪区新村新貌(南充市高坪区委宣传部 供图)精准施策  万众冲锋    57.8万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精准扶贫为南充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方向。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社会保障扶贫、金融扶贫……一个个为贫困村、贫困群众“量身定制”的脱贫方案陆续出炉,好似号角吹响,于是,在南充大地上,万众冲锋,火力集中,向贫困发起猛攻。昔日的贫困群众受了益、脱了贫,穷山村也发生“蝶变”。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四周是陡峭山岩,故名险岩,村民“上山碰鼻子,下山碰屁股”。如今,险岩村村道通到村民院坝边,村里发展起了食用菌、蛋鸭、有机蔬菜三大特色产业,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奔富路上不停步……一组组数据展示了南充脱贫攻坚战绩:7个贫困县高分值摘帽、1290个贫困村高水平出列、57.8万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234个、扶贫产业基地222.1万亩、产业扶贫示范村230个,带动9.1万贫困户户均增收近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8730.5公里,完成贫困群众危房改造6.7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89631人、村级农网改造2882个,解决37.4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贫困村卫生室1290个、文化室1290个,全市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费用一降再降,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符合条件的17.36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21.5亿元。2020年,全市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45元,与2014年的2893元相比,增加了219.6%。漂亮的脱贫攻坚答卷,为南充赢得荣誉:南部县获得“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蓬安县兴旺镇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清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蓬安县兴旺镇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清,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农村社区驻村工作队队员、市委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何为,市政府副秘书长、原市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家斌,市财政局政府债务管理科科长曹榆,高坪区阙家镇党委书记郑程,生前为阆中市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张晋铭,嘉陵区世阳镇党委副书记、谢家庙村第一书记陆瑞阳、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党委巡视工作处二级调研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共南部县委员会、南充市嘉陵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共仪陇县铜鼓乡委员会、阆中市洪山镇良善垭村党支部、营山县原扶贫开发局、中共西充县委组织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非遗竹编技艺,助农增收奔小康  (刘国兴 摄)走出特色  推动跨越   促进广袤乡村全面振兴走进高坪区阙家镇利光村,株株柑橘树绿意盎然,条条村道四通八达,与靓丽新村共同构成了一幅“业兴、民富、人和、村美”的美丽画卷。阙家镇是该区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发展柑橘产业的示范乡镇。今年召开的高坪区两会上,高坪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633”行动,加快发展粮油、生猪、蔬菜三大保供产业和柑橘、花椒、蚕桑三个特色产业的“六大产业”;大力建设一批特色示范园区、特色美丽小镇、特色宜居村落的“三大工程”,以及按照差异错位发展思路,在嘉陵江沿线4个乡镇主要发展都市型高效农业、打造都市休闲新村示范带,在螺溪河流域3个乡镇主要发展粮经复合产业、打造美丽富裕新村示范带,在沿金城山脉4个乡镇发展花椒蚕桑产业、打造生态宜居新村示范带,全力打造“三大新村示范带”,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南充市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走出一条具有丘区特色、符合南充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并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道212线、嘉陵江沿线“一区两线”和“百乡千村”为抓手,推动南充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南部县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壮大现代农业园区、持续优化乡村治理上持续发力;顺庆区则构建起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西充县则确定以“生态田园·有机西充”为主题,以“旅游全域化、全域景区化、景区生态化”为方向,以“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为战略定位的乡村振兴之路……从6月初开始,南充市乡村振兴局及9个县(市、区)乡村振兴局陆续挂牌,标志着南充在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后,揭开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一页。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12
(杜文龙 李燕林 记者 何菊 文/图)“党员带头,做出样板来了,群众就会跟着干。”“集体有了收入,党组织的凝聚力、服务力自然就会强起来。”7月6日,巴中市通江县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该县三溪镇召开,来自该县各乡镇、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实地观摩桅杆坪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并展开热烈讨论。三溪镇桅杆坪村民采摘青花椒今年以来,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优“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通江县坚持把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工程”,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牵住乡村振兴“牛鼻子”,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从通江县城出发,沿着笔直宽阔的柏油路,经过20多分钟的车程,记者来到三溪镇桅杆坪村。一排排巴山新居依山而建,一片片产业基地郁郁葱葱,村集体建起了青花椒加工厂,村民们的生活跟着变了样……很难想象,几年前的桅杆坪村还是一个靠天吃饭、致富无门的贫困村。“人人参与,家家分红,你们是咋做的?”现场会上,来自该县各乡镇的党委书记们问起了青花椒产业发展“秘笈”。桅杆坪村支部书记蒲建军笑着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立了一条‘硬规矩’,那就是村里的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抓产业,种植50亩以上的才能进村级班子。我们先发展起来了,搞集体经济就有经验了,群众也就齐心了。”早在10年前,蒲建军还是一名普通党员的时候,在村支“两委”干部、老党员的鼓励支持下,他就开始自主创业,开荒平地、苦干巧干,率先种植了150多亩青花椒,如今,他自家的园区已进入盛产,年均收入高达40多万元。近年来,三溪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青花椒、稻渔产业为主导,大力盘活“三资”、大抓能人引育、大办集体经济,相继建成了桅杆坪村、金碑村等六大集体经济示范园。今年,桅杆坪产值可达140多万元,金碑村超过10万元,其余村(居)均可达到4万多元,而投产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全镇的每一个老百姓。“除草的时候,我一天有80多块钱,采摘旺季最多能挣500多元。一年下来,加上分红,有近2万块的收入。”在三溪镇桅杆坪村青花椒加工厂房内,三社村民蒲洪诗忙个不停,一边分拣干花椒、一边照看着烘干机。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全面开花,党建引领、干群齐心是关键,三溪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仅仅只是通江县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通江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党员精准示范工程为抓手,创新实施“归雁培育工程”“巴山有才计划”,大力回引优秀农民工、培育实用技术人才、发展特色优质产业,积极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行动和“三社融合”试点。截至目前,全县集体资产总值达30.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200万余元,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有2个,10万元以上的达33个。据悉,接下来,通江县将依托中、省专项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在全县41个重点村进行试点示范,强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做优“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强劲动力。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08
(胡明贵 记者 杨颜铭)7月2日,中国建设银行“裕农通”助力乡村振兴伍隍镇铺子村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启动仪式在雁江区伍隍镇铺子村举行。这是资阳市首个乡村振兴积分制试点,也是金融工作与乡村治理工作有机结合的一次尝试。积分制试点铺子村位于资资路与乐一路交汇处,辖14个村民小组679户。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村集体经济已种植晚熟血橙1600余亩、莲虾套养基地600余亩。山顶可品甜美水果,山脚可赏映日荷花。如今的铺子村,环境日益美起来,生活日益好起来。在村民口袋鼓起来的同时,如何让脑袋富起来、乡风民风淳起来,成为铺子村接下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通过积分制有偿激励,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助力铺子村进一步搞好乡村治理,营造和谐文明乡风。”中国建设银行资阳分行负责人介绍,该积分制以乡村信用体系为基础,集村民日常行为评价、村务管理、便民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从多个层面对村民进行量化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荣誉评定、推优评先、银行信贷等。根据伍隍镇铺子村积分管理活动方案,每月底,镇、村考评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对每一户进行考核,考核项目分为基本项目和加分项目,基本项目有好卫生、好生活、好邻居、好家人、好村民六项,加分项目有志愿服务、荣誉奖励、专项活动三项,内容涉及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文明习惯、遵纪守法、公益奉献等。考评小组根据考核得分评选出当月“文明卫生户”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分别折合积分100分、50分、30分,村民可凭积分到指定店铺兑换商品。伍隍镇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用好积分制,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铺子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美丽新村,让‘试点’变‘亮点’,为资阳乡村振兴树立典型、打造样板,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6
    (陈绍海 向智琦 孙泓程 记者 侯东)为破解乡镇微观体系不适应宏观战略、空间布局不适应城镇化进程等难题,积极推进“两项改革”,近年来,旺苍县将原有的35个乡镇、352个村、45个社区建制分别调整优化为23个、220个、37个,减幅分别达34.3%、37.5%、17.8%,既实现了机构运行高效化、公务服务便民化、区域发展特色化,又激活了乡镇机构改革的一池春水,为进一步加快建设“红色旺苍、中国茶乡”注入强大动能。    “聚民”更“聚心”    “原来的金溪镇撤了后,镇领导专门安排了几个镇干部在老金溪镇政府办公,现在不仅有人办事,程序还更简单了,我们办事反而更方便了。”原金溪镇黄柏村村民张碧斌说。    大德镇是由原大德乡、金溪镇2个乡镇合并而成,下辖8个村,常住人口1.6万余人。“在‘两项改革’中,涉及大量干部调整和村(居)撤并,如何用好乡村阵地等闲置资源,充分发挥闲置资产作用,保障群众利益和服务质量,是获得群众支持、做好后半篇文章的关键。我们必须在县镇党委领导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群众质量,切实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大德镇党委副书记周文春说。    “两项改革”后,大德镇积极盘活镇村闲置资产,充分发挥闲置公共文化资产设施作用,采取“四个一批”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2个。同时,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增强便民服务、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服务能力,完善“乡、村、组”三级代办制度,充实三级代办队伍近200人,强化定期收集、集中办理、一次办理等工作模式,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远的问题,累计为民办事1000余件,深受群众好评。    “合村”助“活村”    “原木门镇、化龙乡和农建乡茶叶种植基础都很好。现木门镇党委科学规划,有效整合,茶叶规模进一步扩大,茶叶发展优势和效益也明显提升。”木门镇干部孙浩林说。    “2020年,木门镇三合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有效推动了全镇黄茶以及其他农产品发展。我们还要搭上‘红色旺苍、中国茶乡’快车,以‘两项改革’为契机,强化园区大党委组织引领,加大技术革新和产品宣传,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扎实抓好全镇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夯实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让发展成果惠及到全镇群众。”木门镇党委书记向星杰说道。    “两项改革”后,木门镇加大整合统筹力度,不断积聚提升茶产业发展能力,实现现有茶园12个,累计种植面积3200亩,其中新增种植面积1700亩。2020年12个茶园总产值收入达到1200万元,预计2021年全镇茶叶总产值将超过1亿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给老百姓致富奔康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常治”变“善治”    “去年,我们村换了个新的‘小王书记’,事情做得很麻溜,人也有礼貌,还经常主动到我们老百姓家里来问情况、要意见,这次换届大家投票选出了好干部。”国华镇石岗村母清龙说。    “目前,全县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共配备208名,配备率达到82.5%,平均年龄下降2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5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高中及以上学历达86%以上,优秀农民工占比达到86.4%。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基层治理能力大大提升。”县委组织部干部青鹏说。    旺苍县紧紧抓住村(社区)“两委”和县乡班子换届契机,在“选育用管”全链条建强全县干部队伍,扩大选任渠道,严格素质把关,坚持好中选优,配齐配强县乡村干部队伍,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明确基层治理目标,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分线主抓、分块统筹、网格落实基层治理模式,稳步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不断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切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阚莹莹 杨都    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6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这是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2020年交上的乡村振兴答卷。  三会村,曾经是省定贫困村,脱贫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四川改革创新名村”“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七一”前夕,三会村党支部又喜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在三会村创业致富的过程中,74名支部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三会村里生态环境优美。  “我们择优选择一批具备产业发展基础、能力经验较强的党员,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培育党员创业中心户,然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三会村党支部书记淳正森介绍,这就是村里推行的“党员中心户+群众”模式。  三会村共培育党员创业中心户12户,辐射带动周边52户群众发展苍溪梨、中药材、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465 亩,实现户均年增收2000元。  在党员的带动下,三会村以三会园区为主,与全镇其他村级组织抱团发展,增大产业规模,强化风险防控能力。4年来,该村累计整合各集体经济组织220万元资金,与玉龙村合资经营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与苍龙村、新梁村、蟠龙村合资经营生猪养殖项目,与苍龙村、九燕村、玉龙村合资经营干部培训基地,每年向其他经济组织分红近20万元,有力带动了其他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5
    (记者 赵一 郫都区供图)6月28日下午,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落下帷幕,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出北京人民大会堂。会上,他代表战旗村党委领奖,捧回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证书。    “战旗村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激励和鼓舞,未来我们将牢记‘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以党建引领全局,让乡村振兴的战旗高高飘扬!”昨日记者连线采访时,还在北京的高德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荣誉的取得,是很多届领导班子不断接力的结果,是一年接着一年,一届接着一届,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在村党委的带领下,战旗村创建AAAA级景区,年旅游接待达数十万人次    实践提出7个“满覆盖”战旗党建工作法,扎实开展“三固化四包干”……战旗村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火车头”作用和党员“主心骨”作用,始终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强化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村党委始终秉承“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中、农民富在产业里”的理念,坚持“村庄规划先行,依法民主治村,依靠产业兴村”的思路,以改革求出路,以创新促发展,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在土地资源整合、土地集中经营上做文章,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对土地进行权属调整,敲响了四川省农村集体土地改革“第一槌”。    如今的战旗村,形成了以有机蔬菜、农副产品加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主导的农业产业,培育榕珍菌业等商标品牌3个。以妈妈农庄、第五季香境商业综合体、吕家院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以土地入股方式参建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按照业态、形态、生态三态合一,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创建AAAA级景区,年旅游接待达数十万人次。    在全省村级建制优化调整的整体部署下,战旗村与原金星村合并成为新的战旗村。面积扩容,让战旗村有了更广阔的施展天地,但同时也意味发展的担子更重了。肩负重担,战旗村党委对于未来发展早有计划,高德敏告诉记者,战旗村已经制定了未来5年工作计划,做好党建引领计划、产业发展规划、老金星片区居住环境改善计划、人才聚集计划、村民增收计划、村庄治理计划等7项工作。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7-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努  去年7月,开江县被成功纳入省级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县后,其按照“12336”的总体思路,即:围绕打造集成改革样板区“总体目标”,把握有利于融入万达开和县域发展高质量“两大原则”,突出目标引领、重点突破、协同推进“三个导向”,用好上级、现有、市场“三种资源”,强推“六大领域”改革,为加快突破要素瓶颈制约、体制机制障碍,为产业升级、城市扩容提供更多支撑。开江县城新貌。开江县“稻田+大闸蟹”生态养殖地一景。开江县建制村通农村客运启动仪式。  在内陆地区联动开放合作方面,成功承办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第二次党政联席会,开江经开区创建为全省首批10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生产要素配置改革方面,国有企业“3+N”战略重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及村庄用地布局调整管理、“只征不转”“不征不转”“只转不征”土地利用试点、“编制池”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乡村振兴综合配套改革方面,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建成核心区1.55万亩、辐射区4.5万亩,成功创建全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打造“开心办、满意归”政务服务品牌。社会民生共建共享方面,主动加入“明月山双城教育发展共同体”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联盟,与梁平、开州等建立多项卫健领域合作机制。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第二次党政联席会。成南达万高铁开工仪式。  开江县委书记庞佑成表示,开江作为全省9个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县之一,改革定位就是破解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短板,为开江在更高平台、更高能级、更高层次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中共开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1
    近年来,四川省始终把解决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问题,作为农安工作的主攻方向之一,积极探索、多点发力,初步形成了“八个一”打法套路。  严管“一厂一场”,在产销环节把控药品质量,推动解决药品不合格的问题。治理农产品药残超标,首先要管好农药、兽药本身。四川的做法是管好生产厂家和销售市场两方面的主体,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在农药监管方面,修订实施《四川省农药管理条例》,建立生产许可专家核查库,严格执行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四川省青神县创新农药经营“12分制”,扣完12分就取消经营资格。在兽药监管方面,全面实施兽药产品二维码追溯,持续开展兽药市场清洁行动,2020年清理注销兽药经营许可证396个。2020年以来,在农资打假等行动中,抽检了1500多批次农兽药产品,查办了274起案件。  着力“一产一管”,在种植养殖环节管住残留,推动解决农产品产不安全的问题。抓住农产品种植养殖这个环节,是解决残留超标的根本路径、治本之策。一方面,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努力做到“产出”安全。以四川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为引领,推动“五良”融合,建设了一大批部省级种植业、畜禽、水产标准化示范基地,组织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大力推广常规农药兽药使用、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模式,每年组织50多万人进行“百县千乡万户”农药使用培训,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累计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5782个。另一方面,推行网格化监管,努力做到“管住”安全。结合国家和省级监管示范县建设,在县域内以村为单元划分若干网格,将监管对象、乡镇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实行“四定”,即定职责、定任务、定区域、定考核。  实施“一检一打”,在面上掌握药残动态,推动解决农产品残留应对不好的问题。“检”是指抽检农产品,“打”是指打击不合格农产品。四川省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省级农产品抽检制度,动态掌握全省农药兽药残留情况。2020年,四川省安排省财政资金6000多万元,组织省、市、县农产品检测机构,开展了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飞行检查和县域监测等五项抽检,抽检样品3.7万批次,发现农残超标样品113个、兽残超标样品86个。对这些不合格样品,实行两个“100%”,一个是监督抽查的执法查处率100%,打击违法,不放过一个“漏网之鱼”;另一个是其他监测的问题查明率100%,逐个研判分析,对症下药,指导生产。  探索“一出一入”,在产地出口加注标识,推动解决不合格农产品身份不清的问题。围绕衔接好“产地出口”和“市场入口”两个关口,与市场监管部门紧密协作,探索实施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有源可溯、有迹可循。一是农业农村部门管开具。在五类农产品的基础上,增加茶叶等开具产品品类,探索推广“合格证+追溯码+品牌Logo”的做法,全省6.7万家主体试行合格证制度,覆盖面98%以上,同时,4.4万家主体入驻国家(省级)追溯平台。二是市场监管部门管查验。探索在大型商超、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开展合格证“准入制”示范,逐批查验进入市场销售农产品的合格证,对不能提供合格证的须抽检合格后方可进入。据了解,2021年四川省每个市、州将建设2个以上示范点。(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6-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线虫是一种中型土壤动物,长度在0.3毫米左右,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大熊猫资源与环境保护中心研究人员杨兵告诉记者,“但它对土壤健康的作用却至关重要。”  近日,杨兵与国外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 在 权 威 期 刊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线上发表。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往往导致了土壤线虫数量的降低,而在有机菜园,食细菌线虫和杂食性线虫种群的增加则有利于蔬菜生产,从而减少化肥用量,缓解土壤酸化和板结。6月15日,记者来到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向研究者探寻线虫背后的奥秘。研究人员在监测土壤中的线虫含量。 受访者供图    指示土壤健康小线虫起大作用  小小的虫子是如何在土壤中发挥作用的?  杨兵介绍,线虫通过取食真菌、细菌,可以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促进有机质分解、养分转化和能量传递。对于土壤中的肥料,线虫则充当起“催化剂”的作用,线虫通过对微生物的取食,可以加速养分周转。同时,线虫还会选择性取食一些病原菌,减少病菌对作物的侵害,以达到控制病害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常规菜地、有机菜地和草原的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进行分析发现,草地上线虫数量最多,其次是有机菜地,常规菜地线虫数量最少。“这表明土地利用集约化导致了土壤线虫数量的降低。”杨兵告诉记者,土壤线虫在土壤微食物网中占据多个营养层次,并在土壤养分循环、病虫害防治和微生物群落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被作为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评估的重要指示生物。  然而所有的线虫都是有益的吗?其实并不是。  杨兵告诉记者,如遭线虫危害,粮食和纤维作物直接损失可达12%,蔬菜和果树等损失可以超过20%。一方面,植食性线虫会吸取植物体内营养,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另一方面,线虫侵染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直接刺激植物细胞和组织,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此外,线虫除去本身引起病害外,有些线虫还能传播其他病害。  “其实我们要寻找的,就是一种土壤生态系统相互制衡的状态。”对于部分有害线虫,杨兵则表示不必过于担忧。线虫与真菌、细菌既是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同时又是被寄生和寄生关系。植物、土壤、土壤生物之间紧密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保持着土壤的生态平衡,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可以提升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价值。    培育有益线虫种好大熊猫“口粮”  土壤里的线虫和地上的“国宝”大熊猫有什么关系?杨兵坦言,线虫关乎土壤健康,而土壤健康又关乎大熊猫的“口粮”——竹子。目前,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为给大熊猫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对矿山迹地等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时,可以尝试以熊猫主食竹作为植被恢复的主要物种。  “如何切实地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是我们所有研究工作的着眼点和最终目标。同时,如何实现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居民收入提升,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土壤研究对于评估大熊猫生存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可以倡导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采用有机种植,在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的同时,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那么平常凭借肉眼根本无法观察的线虫,应用于有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是否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其实,有益线虫的培育和应用并不需要复杂的条件。”杨兵告诉记者,科研团队在瑞士等地经过试验,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为增强土壤生物活力,维持土壤生态平衡,研究人员在土地闲置的冬季种植覆盖作物,以人工干预的手段增加土壤中的线虫数量。同时,线虫生命力较强,还可以通过简易实验室培育有益线虫,再将其播撒到土壤中。随着土壤线虫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这个小小虫子的功能有望得到进一步开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3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