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余静 袁桂林 记者 常坚)近日,记者来到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内的雅吉乐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社员正在忙碌,或采收茄子、或整理地膜、或进行人工除草。据悉,该合作社是洪雅县化肥、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示范点之一。其利用园区种养循环管网,科学施用沼液。在菜地四周,分布着一些管道,拧开阀门,黑褐色的沼液就从管道里喷了出来。“沼液属于有机肥,这是替代化肥的宝贝。”该合作社负责人罗述勇介绍,社员种的240亩菜地,沼液输送管网实现了全覆盖,用起来非常方便。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合作社的菜地布满了黄板。这是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技术的举措之一。此外,该合作社还采取人工除草、地膜覆盖等方式防虫。省农科院植保所为其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不同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相信采取这种‘零碳农业’模式,我们的绿色蔬菜更受市场欢迎,价格也会有所提高。”罗述勇表示。“零碳农业”是否比传统农业效益高?在洪雅有7000多亩水稻基地的“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有话说。“传统方式种水稻,一亩田有二三百元的利润就不错了。现在,合作社采取‘零碳农业’方式种水稻,再加工成精米销售,种一亩田能挣2000元左右。”李相德介绍。该合作社利用“稻鸭共生”种养循环模式进行水稻种植,鸭吃虫、粪变肥,不打农药、科学管控。据悉,这样种出来的绿色生态大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格卖到了每公斤20元左右。这些都是洪雅县探索“零碳农业”的缩影。近年来,洪雅县擦亮“国家生态县”“四川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金字招牌,推行化肥零使用、化学农药减量使用,在全县建立多个化肥化学农药零使用示范基地,茶叶、藤椒、蔬菜、牛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力度不断加强,生动体现了“好生态出好产品”。据洪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研究表明,在化学化肥零使用试验区,产出的藤椒与对照区相比较,亩均增产46.6公斤,增产16.9%,亩均增收550元;麻度值提高0.11个百分点,根据市场行情反馈,可增加藤椒油收入500—600元/吨,产品品质明显占优。此外,该县还从政策上强化引导,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两大行动,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统防统治等农业技术,并依托专业公司开展社会化服务,使管理更专业、更科学、更有效,全方面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3
 (向全发 记者 李国富 文/图)记者从南充市文广旅局获悉,中秋小长假期间,该市文旅市场共接待游客137.6万人次,居全省第2位,实现旅游综合消费收入9.63亿元,居全省第4位。其中,纳入四川省文旅厅监测统计的40家A级旅游景区中的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1.37万人次。朱德故里景区乡村近郊旅游持续火爆。八尔湖景区共接待游客超过8.4万人次,升钟湖景区接待游客超过7.7万人次,西山风景区、进士文化景区等景点接待游客较多。红色旅游景区人气旺盛。全市红色旅游景区共计接待游客11.37万人次,其中,德园景区(张思德纪念馆)接待游客超过2.8万人次、朱德故里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72万人次、朱德铜像纪念园接待游客达1.53万人次。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3
(记者 曹凘源)稻谷黄,秋收忙。9月25日,2021年天府新区农民丰收节暨天府粮仓庆丰收活动将在天府新区籍田街道天府粮仓举办,活动将围绕“庆丰收开幕式、田间趣味体验、农耕歌舞表演、丰收拍照打卡、大地‘籍’市展销”五大特色板块,形成全民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的浓厚氛围,近距离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亮点纷呈 干货十足从空中俯瞰天府大地,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丰收的喜悦荡漾在农民的脸上。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一直在天府平原上生生不息。据了解,本次天府新区农民丰收节以丰收场景为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内容丰富,亮点纷呈,体验田园农耕丰收乐趣。9月25日上午,本次活动将在籍田街道天府粮仓举行庆丰收开幕式,届时将有天府新区2021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先进街道和示范村(社区)、最美林盘、最美乡村人的表彰活动,有精彩纷呈的农耕歌舞表演,以及乡村振兴项目、农科院战略和销售服务签约仪式。在活动现场的农产品集市区域,天府新区各街道将精心准备各自的特色农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充分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和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营造全民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的浓厚氛围。农耕体验 趣味多样本次丰收节活动将展示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绘制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主办方还准备了摸鱼抓鸭、收割稻谷、扎稻草人和农村合作社参观四大互动体验活动,广泛邀请游客在丰收节当天参与,全民共欢。据了解,活动当天在这里可以体验传统打谷子的酣畅淋漓,在这里可以亲手扎个稻草人守护快乐童年,在这里可以体验捉稻香鱼鸭的田园乐趣。名次优先者,鲜活的稻香鱼、肥美的稻香鸭免费带回家。此外,市民还可以参观当地农业合作社,了解大米从种植到端上饭桌的“前世今生”,品尝新米及乡村饕餮丰收宴。主办方还准备了蔬果粮仓、稻草雕塑、童趣时光等主题点位供游客“打卡”,充分体验生态乡村旅游带来的欢乐。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23
(记者 李娟)沉甸甸的稻穗挂满梢头,金色的稻浪随风翻滚,无人收割机、自动打捆机在田边整装待发……在位于新津的天府农博园,丰收的季节已经来临。今日,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成都)庆丰收活动暨中国·成都第三届天府大地艺术季将在这里开幕。这次活动中,游客不仅能参与和体验农作物的丰收,欣赏出自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之手的装置艺术,还能与众多农业“黑科技”近距离接触。这次活动到底有哪些亮点,记者已经提前为您打探。天府新区籍田街道天府粮仓 天府新区供图精品汇聚144种水稻新品等待收割乘坐观光车来到天府农博园核心区,远远就能望见5个巨大的拱形建筑,五颜六色的拱顶,在一望无际的稻海之中十分醒目。据介绍,这就是刚刚建成不久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牵头设计的天府农博主展馆,寓意“田馆相融、稻浪翻滚”,将成为四川农博会的永久承载地。围绕着天府农博主展馆的是一片片稻田。2021年,天府农博园引进水稻新品种144种,散布在园内大田中。“看,这是我们的农博3号,是一种功能米,适合高血糖和肥胖人士食用。”天府农博园核心区种植项目规划、实施负责人柯建国教授介绍,“接下来这块地是宁香粳9号,它曾经获得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第1名,香气袭人,软滑适口。”一边乘车参观,柯建国教授一边介绍优质稻谷品种,“我们还特别试种了旱稻,这就是旱优73,米质佳,抗旱性强,以后可以推广到干旱缺水的旱坡地种植。”“天府农博园是一个窗口,要贯彻四川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擦亮‘川字号’农业金字招牌。所以我们才将这么多优质的农产品品种聚集在这里,也是为了便于品种的展示、交流和推广。”柯建国说。站在观景台上,一幅稻田画映入眼底,这是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和一只“蚕宝宝”。由不同颜色的稻谷组成的大田景观,也给这个丰收节活动带来了别样的趣味。平移式喷灌机科技展示平移式喷灌、无人收割机亮相稻田边,来自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刘长斌,正在对无人收割机进行调试。在此次丰收节活动中,无人收割机便会大展身手。“机械收割早已在国内得到普及,但传统的收割机必须要驾驶员随车操作,驾驶环境差,振动、噪音、灰尘令人不适。”刘长斌说,“现在我们引进的无人收割机实现了远程自动作业,解放了驾驶员,效率也更高。”据介绍,天府农博园引进的智慧农业系统,从今春播种季节便开始应用,卫星平地机、无人播种施肥一体机、无人植保机、平移式喷灌机轮番上阵,充分展示了国内领先的水稻田全程智慧化管理水平。这些智慧农机具中,最引人眼球的应该是平移式喷灌机。记者看到,这台长长的机具横贯整块稻田,有许多只脚和触手,极具科幻感。“这是四川引进的第一台平移式喷灌机,有100米长,可以在田里一边行走一边喷灌,喷洒均匀度接近自然降雨,可以营造一个小气候。”刘长斌介绍,在今夏水稻成长过程中,这台机器被多次使用。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无人收割机为了建立智慧农业系统,天府农博园引进了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团队,打造了天府农博园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这个大数据平台,可以把遥感数据、智慧农机、田间水肥管理等多种数据进行整合,汇编成一种计算机语言,让数据自动辨别,给出反馈信号,进而让农机具实现自主化工作。”刘长斌说,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应用后,操作人员可通过电脑和手机端远程操作,动动鼠标、点点手机,就能播种、浇水、收割,让智慧农业真正成为现实。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23
成都完成新(改)建幸福美丽乡村路600余公里(记者 田程晨)公路通村入户,连城带乡,既服务产业发展,又助力乡村振兴。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服务乡村群众方便、快捷、安全出行为宗旨,切实推动全市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品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交通保障。在青白江区福洪镇上元桥社区,大件路东绕线、青南大道、港城大道横穿而过,借助交通优势,上元桥社区吸引了大型农业项目的入驻,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四川茗果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柑橘种植为主的企业。选址上元桥社区,就是看中其交通优势,“如今港城大道穿境而过,货物运输很方便,对以后产品的出口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还会发展乡村旅游、民宿、采摘等延伸产业。”四川茗果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福洪柑橘通过港城大道运输到全国各地,这条路也让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青白江区上元桥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港城大道不仅解决了当地的交通出行问题,更为当地带去了人气、商气。完善的路网带动了农村物流的发展。现在,青白江区有上万吨油桃、杏果、食用菌等农特产品通过电商远销全国,并实现了“互联网+农村寄递物流”。同时,配套打造农村电商服务基地,建成区级农村物流分拨中心、126个乡镇物流配送站、83个建制村通邮点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崇州道明竹艺村、温江幸福田园、都江堰问花村……不仅在青白江,全市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每到周末,这些特色乡村景点人气爆满。城里人来到农村游玩,农村瓜果卖进了城里。乡村振兴,交通先行。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相关工作要求,以构建广泛覆盖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全力提升农村公路服务质量为落脚点,近年来,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20公里,完成新(改)建经济适用、功能完备、路景融合的幸福美丽乡村路600余公里,打造产业节点、乡村旅游、特色小镇至县道及以上等级公路15分钟交通圈,为群众创造更加顺畅、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在蒲江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茶叶、猕猴桃、柑橘三大优势农产品布局,配套建设甘成路、陈坝路、西坡果岭路等200余公里的产业道路,服务约45万亩三大优势农产品集中连片种植区,每年运输约15万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进入产业园区,每年运输超过50万吨优质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有效促进了农产品流通,铺就了农民增收之路。以路惠民以路兴业,“农村公路+现代农业”“农村公路+乡村旅游”等路旅、路产融合发展模式让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实现农村公路建设成果惠及更多农村百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群众需求,高标准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建设。”该局负责人透露,要高质量开展“幸福美丽乡村路”创建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有力的交通支撑。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23
会理石榴成熟季节,电商到产地收购果子,带动大量用工需求。会理石榴的80%都是突尼斯软籽石榴品种,皮薄果大,颜色深红,籽粒易嚼。会理石榴的电商仓库内,主播正通过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同步直播。仓库里,石榴被码放整齐,即将发往全国各地。“90后”拼多多新农人罗浩返乡创业,年销售会理石榴上百万元。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会理石榴种植面积达40万亩,石榴种植户丰收又增收。“90后”拼多多新农人何爽,做电商销售石榴,以诚信获得村民的信任。会理石榴商家引进半自动化分拣打包系统,提升电商发货效率。(沙棘/文 何浩/图)时维九月,序属金秋。2021年9月23日,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41年前的1980年9月,四川广汉向阳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换上“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拉开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41年来,四川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迈出坚实步伐,谱写了一篇篇乡村振兴的精彩乐章。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有25种农产品的产量在全国位居第一。  四季交替带来了播种与丰收,农民渴盼丰收,市民需要丰收,国家离不开丰收。  在这个收获时节,走进四川凉山州会理县40万亩石榴园,那一个个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饱满圆润。  这是一个藏富于民的产业:会理作为全国八大石榴产区之首,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从种植到采摘,从运输到销售,大批“90后”电商新农人躬身实践,共谱丰收曲。  27岁的罗浩从城里辞职回乡销售石榴已有4个年头。从2020年首次做拼多多开始,他的创业逐渐“扭亏为盈”,今年更是作为电商新农人代表被邀请到丰收节主会场推介会理软籽石榴,这让他激动不已。  罗浩家中种植了近20年石榴,共有6000株石榴树。去年,他在拼多多的店铺共计销售了100多万元,今年生意就更好了:随着电商入局,曾经在全国农业博览会获得金奖的会理石榴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只需要动动手指,便可以吃到来自产地的新鲜石榴。  会理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正南端,干湿季节明显,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年积温高,无霜期长达250余天,是中国最佳石榴适宜区之一。  会理关河乡的青皮软籽石榴,历史悠久,那里还保留着许多百年生的老树。会理的另一个石榴名品是本土化的突尼斯软籽石榴,这种石榴体型更加丰满,并且粒大籽软易嚼。  1986年,突尼斯向我国赠送了6棵来自突尼斯的石榴树苗。经过多年的栽培和改良,其品种具有成熟早、籽粒大、色泽鲜、果形大、果色美观、果仁特软等特点。2002年12月10日,这一品种正式更名为“突尼斯软籽石榴”。  2011年,在会理县农业局和种植户的努力下,突尼斯软籽石榴成功落户会理。相比传统的青皮软籽石榴,突尼斯软籽石榴投入成本更高,但经济效益也更好:青皮软籽石榴产地价1元左右,而突尼斯软籽石榴产地价在3元左右,最高的时候,两者价差更是高达10倍,不少农民在原来的石榴树上嫁接了突尼斯软籽石榴品种。  如今,会理全市已建成40万亩石榴基地,产量72万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石榴之乡”,面积、产量和产值位居八大石榴主产区之首。  由空姐转型为电商新农人的“石榴姐”何爽,率先打开了线上销售通道,成为会理石榴产业领域的“90后”新农人代表。2016年,何爽成为东方航空公司空姐,2017年回家探亲时,她决定响应政府发展电商的号召返乡创业,网上开店、直播带货,经历了前期挫折后,何爽接到了拼多多的果园订单。拼多多采购水果,免费送给多多果园用户,即使市场波动大,多多果园也会稳定收购。何爽在3个月内卖出800万斤石榴。  2020年,何爽的公司全年销售220万单,销售额达5100万元。今年新建的3000平方米仓库每天能发3.5万单,比去年增加近一倍。  电商解决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让农民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议价权。商家比拼成本控制能力,从纸箱、物流、线上推广、冷库建仓等环节开展竞争,而种植户只需要关注如何种出品质好的石榴。  据统计,会理石榴种植户共有2万多户,涉及7个乡镇,2020年果农收入35亿元,种植户年收入少则几万元,收入高的可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石榴销售季还带动了大量用工需求。  会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电商销量占该市石榴销量的40%,随着明年宜攀高速和德会高速通车,物流成本和运输时间降低,这一比例还将增加。  目前,全国石榴产量达200万吨,种植面积200余万亩,与苹果、桃子等大宗水果相比,石榴产业仍然潜力巨大。而在四川,像会理石榴这样的优质农产品还有很多。我们期待越来越多像何爽、罗浩这样的“90后”电商新农人回到家乡,在四川书写更多的青春故事。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3
(杨汉国 记者 蒲南溪)“以前没有治理这条河流的时候,我们不敢开窗子,不愿下楼来。现在通过治理,河水变清了,环境也变好了。”9月16日,营山县城南门河畔,正在散步的市民李国富说,经过三年的治理,原来流经县城的“臭水河”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铺设管网雨污分流  南北两河从营山县穿城而过,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其中,北门河流经县城的河段总长度为9.75公里,南门河及其支流走马岭河流经县城的河段总长5.3公里。由于河流长度较短,汇水面积小,净化能力弱,加之过去雨污未能彻底实现分流,河道挤占严重,成了“臭水河”。特别是南门河由于处于老城区,沿河建筑密集、河道狭窄,治污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为还河于民、还绿于民,营山县对老城区生活污水排放问题进行拉网式、全覆盖排查,启动了县城雨污分流治理,在沿河区域采取挂管的施工措施,铺设截污干管,将沿河小区的排污管网统一接入排污干管。拆除沿河部分老旧建筑,修复岸堤绿色通道,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从而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经过三年整治,我们一共改造了255个点位,拆除南门河沿线房屋1500余套,新铺设污水干管13公里、污水管网26公里,分3个片区收集污水至3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每天达6.78万吨,实现了污水应收尽收。”营山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中水回用注入活水  9月16日,在位于走马岭河上游的中水回用补水工程出水口,清澈的中水通过输水专管一路顺流而下,为干涸的南门河注入源头活水。与此同时,从营山县供水公司传来消息,由该公司承建的北门河补水工程已经竣工,一经投用即可定期为北门河补水。  营山县城周边无大江大河,水资源匮乏。长期以来,贯穿县城的南门河和北门河由于集雨面积小、流量少,上游来水有限。为改善南北两河沿线生态环境,营山相继启动了城市中水回用项目和北门河补水项目。  去年年底投用的营山县城市中水回用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将经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通过尾水湿地净化达到地表四类水排放标准。目前,营山的城市中水可通过输水专管,沿创业北路、创新大道泵送至走马岭河上游段,每日补水可达3万立方米。  近日,竣工的北门河补水项目则以原县城饮用水源工程为基础,从供水主管接入管道至北门河,将幸福水库的水源注入北门河,日补水能力可达6万立方米。  “有了源头活水,南北两河水环境质量大大改善,既推进了河水水质达标,又优化了生态环境。”营山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3
(王玉贵 记者 蒲南溪)南充各地的水稻陆续开镰。9月9日,记者从南充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南充232万亩水稻迎来丰收,截至目前已经收获了近85%。  9月7日,阆中市柏垭镇高观社区撂荒田复耕水稻种植基地,微风拂过,沉甸甸的稻穗在太阳照射下散发出阵阵稻香。水稻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货车车厢里不一会就装满了颗粒饱满的稻谷,一派丰收景象。9月7日,阆中市柏垭镇高观社区撂荒田复耕水稻种植基地正在收割水稻。王玉贵 摄  据阆中市曙光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玉文介绍,去年该专业合作社在高观社区流转土地150亩,将闲置的土地变成了规模化良田。今年又复耕种植水稻约800亩。为了提高效益,合作社从播种到水稻收获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通过农业机械化助力农业生产。  当日,在阆中市水观镇金鼎观村7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里,永安粮油专业合作社的3台收割机同时作业。据水观镇农技中心主任张洪学介绍,2015年永安粮油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流转农户已种土地400亩,还复耕撂荒土地380亩。该专合社购买的翻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不仅满足自身所需,还开展耕种收割服务。  “阆中、营山等山区的水稻生长成熟期较晚,近期才开始收割。”南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收割期间,阴雨天气较多,但南充全市的单日烘干量可达到8000吨至9000吨,可满足每日收割近两万亩水稻,预计全市232万亩水稻将在10月上旬收割完毕。  南充232万亩水稻可以顺利丰收,还因为此前进行了有效的病虫害防治。“七月份的持续降水,我们对虫害进行监控,把握住关键时间点用药,控制住了虫情。”南充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冯礼斌介绍,今年南充虫情较去年偏轻,发生面积为60万亩次,今年南充水稻产量不会受到影响,预计产量近122万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3
木易(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遂宁市大英县委宣传部提供)9月23日,四川文轩职业学院大英校区正做着开学前的准备,几天后,1.3万余名学生将抵达这里,开启求学之路。这是遂宁市大英县引入的第一所高校,学子们将为这座城市持续增添新的活力。  最近一段时间,大英县文旅可谓喜事连连:大英县卓筒井镇为干屏村被命名为天府旅游名村,大英县入选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上月底,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名单正式对外公示,大英榜上有名!  从建县之初的农业县,到拥有多个文旅IP及首所大学,24年来,大英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把文旅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以地下储藏的盐卤资源嫁接创意文旅IP,先后引进建设中国死海、浪漫地中海、丝路奇幻城等创意型体验式休闲旅游度假区,探索走出了一条“打破自然资源依赖”的丘区沉浸式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之路,并先后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首批十大旅游强县、全省首批乡村旅游强县。  迈进新阶段,启航新征程,大英县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聚焦“建设全国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的目标定位,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创意休闲度假旅游新标杆,绘制建设大美大英美好蓝图。鸟瞰遂宁市大英县城区。张昌明 摄一张蓝图绘到底文旅兴城“规划图”变“实景图”  室内激光投影秀、AR秘境寻宝、水上游乐体验……今年5月1日,大英县浪漫地中海·海洋之心人潮涌动。“光影、舞台和表演可看性强,视觉效果很吸引人,体验项目也好玩。”游客陈冰对景区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表示满意。  “今年‘五一’假期,大英迎来了新一轮旅游热潮。”大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提档升级后的中国死海景区接待游客6.4万余人次,居全省A级景区前五;“五一”假期,浪漫地中海·海洋之心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这是大英推动“文旅兴城”,擦亮旅游名片的缩影。浪漫地中海·海洋之心。  大英县建县于1997年,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金节点,资源禀赋富足、历史人文深厚。如何让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建县之时,大英县委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科学分析现实条件和比较优势,提出“工业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思路。  自此,历届大英县委坚持把文旅作为主攻方向之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打破“无山无水不成景”的思维定势,以发展创意旅游为抓手,打造出全国创意旅游的标杆产品中国死海,先后引进丝路奇幻城、浪漫地中海、四川文轩职业学院等文旅项目,跑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今年7月,大英县六届一次党代会提出,坚定“工业强县、文旅兴城”发展路径,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方向,突出核心旅游项目带动,实施文旅融合“提质提效”行动,建设“全国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打造创意休闲度假旅游新标杆的发展目标。  境内无名山大川,大英县提出这样的目标底气何来?  底气来自于富足的资源禀赋——境内卓筒井及其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誉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统计显示,大英县现有文物保护单位(点)548处,非遗项目44项,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大英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文化灵魂”。  底气来自于便捷的区位交通——距成都114公里、距重庆189公里,位居成渝地区1.5小时经济圈,“三横三纵”外联大通道及“三环九射”县域大路网的建设完善,让“在成渝吃晚餐在大英吃夜宵”成为现实。  底气来自于动力十足的文旅项目——拥有全国创意旅游标杆产品中国死海,持续推出丝路奇幻城、浪漫地中海、四川文轩职业学院等重要文旅项目,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大英县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为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跨越动能和创意空间。丝路奇幻城。巧做创意大文章文旅融合点亮“诗和远方”  2003年,大英县发扬“无中生有”的创造精神,依托独特而丰富的盐卤资源,大做“盐文化”文章,推出中国死海旅游景区。结晶盐体验、黑泥养生等“新、奇、特”的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中国死海成为全国创意旅游示范标杆。此后连续5年的“五一”假期,中国死海的门票收入位居全省景区第一。  资源生“金”。以此为起点,大英县开启了“文旅兴城”的新路径:以“卓筒井文明”为载体,延伸出“古井文化”“死海文化”“丝路异域文化”等现代休闲文化,以这些文化元素为内核,缔造创意旅游大产业。  “依托中国死海,启动建设浪漫地中海、丝路奇幻城、卓筒井大遗址公园等特色旅游景区,进一步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遂宁市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大英县正全力攻坚四大核心旅游IP,推动创意旅游从“一花独秀”向“百花满园”转变。  如今,“沉睡千年的考古遗址”“南方丝绸之路”等新一批顺应文旅深度融合、突出交互体验发展趋势的文旅新IP正在大英县生成,推动大英县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中国死海为大英县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牌号召力与市场基础,浪漫地中海、丝路奇幻城、卓筒井大遗址公园等项目的综合开发,为大英县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积蓄了潜力。大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中国死海上榜四川最值得期待的旅游目的地12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浪漫地中海入围全国优选旅游名录,成功入选四川十大最具影响力旅游项目;丝路环球文旅城获世界环保大会“国际碳金最佳典范奖”;“卓筒井文明”数次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亮相……统计显示,大英县文旅产业园近3年接待游客228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不断攀升。  重点打造四大核心旅游IP的同时,大英县还聚焦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将乡村振兴、城镇建设等与文旅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宋井桃源、红豆杉养生谷、凤凰山庄……蓬乐路、遂宁至大英快捷通道沿线的村庄借助大英重点发展文旅产业的契机,吃上了产业饭、旅游饭。卓筒井镇为干屏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蓬莱镇福桥村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隆盛镇土门垭村创建成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以建设旅游城市为主线,大英县正在形成“一城四区、两带多点”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为大英县富民强县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2020年,大英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13.5亿元、接待游客1267.8万人次,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7%。在文旅产业的带动下,旅游及相关产业税收收入占本地税收收入的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全县涉旅餐饮住宿店达到1800余家,带动约5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文旅产业,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1%;探索“旅行社+村集体+产业基地+农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相关地区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遂宁市大英汉陶博物馆。优质服务全方位文旅项目多点开花  大项目拉动大产业。9月10日,大英县丝路奇幻城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加紧建设《丝路神灯》实景剧场、云端温泉海、“罗马斗兽场”等项目。在《丝路神灯》实景剧场建设现场,起吊设备输送大型材料,加快剧场内部装饰;挖掘机来回穿梭,对剧场周边的环境进行整理……  《丝路神灯》实景剧场依山而建,通过高科技的声光电及真人演绎的形式为游客讲述丝路沿途的风光、传奇故事和经典人文,可容纳近4000人同时观看。  “这场实景剧计划10月份开演,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完工,我们组成了工作专班,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丝路奇幻城项目秘书陈海军说,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组建了项目服务专班,全程跟踪参与工作协调、证照办理、水电气网络接入等工作。  “目前项目正按照既定计划正常推进。”丝路奇幻城工程部副总经理李凯博说,在大英县委、县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丝路神灯》实景剧将在10月整体呈现。  政府与企业携手,想方设法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丝路奇幻城并非个案。而高质量的服务加速文旅项目在大英县落地见效。  “大英县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我。”四川正卓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亚非说,该公司与大英县从项目洽谈到签订合作协议,仅用了12天。四川正卓实业有限公司在大英县建设四川文轩职业学院大英校区,预计2022年入学学生达到4万名。  项目建设服务下足“绣花”功夫,大英县制定了“定人、定点、定时”的“三定”项目管理制度,实行“党政主要领导每周现场调度+分管领导每日实地会诊+项目秘书全程蹲点服务”的机制,创新采用现场图片对比、红黑旗标识、全媒体公示等方式,激励项目快推进、早投产。  “应对工程推进中的‘疑难杂症’,我们建立‘一个项目一个专班’工作机制,全过程参与项目工作流程。”遂宁市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落实“不要企业跑路、部门上门服务”的理念,服务专班每天到建设一线,全面梳理项目遇到的建设施工、土地供应、融资扶持、规划设计、建筑材料等困难和问题,主动帮助企业扫清发展中的障碍。  大英县还落实要素跟着文旅“走”,每年设立不低于3000万元且上不封顶的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特色文旅品牌创建等。2019年—2020年,累计兑现产业扶持资金8.4亿元;整合涉旅资金近110亿元,实施42个文旅配套基础项目,完成50余项旅游服务设施提升;优先保障用地4100余亩,助推文旅项目提速建设。  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为大英文旅产业装上了跨越腾飞的“新引擎”,释放出“聚优成势”的“强磁场”。围绕实施“文旅兴城”战略,大英县提出,力争到2023年,四大核心景区全面呈现,年旅游总收入较2020年增长20%,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筑牢“成渝之星”支撑,聚力“大美大英”建设的历史征程中,大英县正朝着“全国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的目标迈进。东方生态博览园。大英县核心景区一览中国死海 造沉浸式疗愈康养地  中国死海以“盐”为特色,开发了盐卤漂浮、黑泥体验、激情冲浪、住宿、餐饮、大型水上游乐等综合性项目,形成了集健康、疗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业态。目前,景区再次完成提档升级,以“盐文化+盐场景+盐应用”为举措,打造疗愈项目、疗愈建筑、疗愈体验,为游客带来更加健康、舒适的游玩体验。丝路奇幻城 用声光电讲述丝路文化  丝路奇幻城项目以丝绸之路为故事主线,向游客传述丝绸之路相关主题文化。项目规划为南、北两区,旨在打造沉浸式旅游综合度假区。北区规划为“奇丝星球”,涵盖丝路神灯、丝路冒险王国、丝路天空城、丝路海世界;南区规划为“奇域小镇”,涵盖丝路云端温泉海、丝路琳琅里、丝路60国文旅论坛永久会址、丝路一千零一夜、丝路驼铃湾、丝路甘泉谷。  该项目利用现代建筑、光影等声、光、电技术,将丝绸之路沿线景点进行展示,同时用山水实景加科技的手法,讲述丝绸之路沿途的童话故事、自然风光、人文情怀。浪漫地中海 用科技打造文化旅游新体验  浪漫地中海是大英县着力打造的全天候高科技体验旅游景区,具有康养、休闲、娱乐等功能。项目以大英县的盐文化、古郪国文化为主,适度引进地中海文化,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业态,以高科技为手段,开发休闲度假引擎产品。卓筒井大遗址公园 塑造“千年卓筒井”文化IP  大英县卓筒井镇区域内保存的卓筒井遗存群落是迄今发现的现存分布密度高、片区面积大、具有宋代卓筒井特点的典型标本。  大英县突出“千年传承·卓筒魅力”这一主题,积极打造卓筒井大遗址公园,塑造“千年卓筒井”文化IP。项目主要包括顶心灶遗址保护、大顺灶遗址保护、卓筒井盐业历史博物馆、卓筒井钻井技术博物馆等。卓筒井大遗址公园建设将丰富遂宁文化旅游业态,将珍贵的历史资源提升为文化旅游资源。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3
(记者 徐登林 文/图)“下孟乡四马村村里的砂石厂作业时噪音扰民”,这是阿坝州理县群众向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映的问题。9月17日,记者来到理县下孟乡四马村采访,看见村里的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整改工作积极推进,很多群众感叹“现在终于能睡上好觉”。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封闭厂房正在进行墙面彩钢板吊装。倾听群众呼声  8月31日,理县收到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信访件后,县委书记金天强迅速作出批示和安排,该县立即召开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件交办会,成立由县经信、信访、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案件调查组,开展信访问题核查处理。  8月31日至9月3日,理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封有财与理县信访案件调查组成员赶赴四马村开展调查处理,制定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8月31日下午,由阿坝州生态环境局、阿坝州检察院组成的阿坝州案件督办组派出工作组到施工场地进行现场督导。  经调查核实,被投诉的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为理县城乡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在建项目,该厂建设主要目的为规范河道疏浚中砂石利用,清理整顿原有砂石乱象。同时,为保障全县重点项目建设需求,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高标准建设日产1600吨砂石骨料制备生产线,配套建设密闭厂房、沉淀池、压滤机等环保设施,建成后由县属国企理县承启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8月31日,理县信访案件调查组会同下孟乡政府走访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周边居民,核实主要问题,了解诉求和意见建议。理县承启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崩承认,8月2日至10日,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在封闭厂房未建成情况下,进行了3次联机调试,产生的噪音影响到当地居民;8月27日开始,该厂组织10余人和7台机械对原有堆料场高度进行降坡处理,作业期间也产生大量噪声。  四马村党支部书记余万高介绍,该村60户群众240多人住在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附近。村民任术兰介绍,该厂场地以前是一个弃渣场,5年前就有大量车辆拉着弃渣来这里倾倒,今年砂石加工厂又在这里堆料,5年来她很少睡过踏实觉。村民王智刚说:“家里噪音太大,今年暑假,两个儿子做作业都是到亲戚家。”噪声自动监测设备安装完成后进行调试。整改从严从细  与四马村居民充分沟通了解后,理县承启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制定整改方案,堆料场降坡处理作业由原来的两台挖机和3台装载机减少至1台挖机和1台装载机,避免高噪声源作业叠加。对于运输车辆,方案要求驾驶员加强环保意识,控制车速并减少鸣号次数,行驶经过村民居住点等敏感区域时禁止鸣号。9月1日,堆料场降坡处理作业已完成。  为尽量减少对村民休息的影响,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对施工队作业时间进行明确要求:午间(12:00-14:00)及夜间(22: 00-6:00)禁止一切产噪设备施工,晚间(19:00-22:00)严禁高噪设备施工。  8月31日起,理县承启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请专业施工队伍进场,在原有砖围墙基础上增设6米高挡板屏障,采用角钢预埋焊接和彩钢覆盖,尽可能减轻施工对居民点的噪声影响。“累计设立挡板1600平方米,投入25万元。”江崩说。  经过前期紧急整改,四马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近几天终于睡上了好觉。”任术兰说,她现在精神状态好,心情也好。“整改期间感觉非常安静,但不晓得正式生产后,情况又咋样?”王智刚有些担忧。  为控制正式生产时的噪声,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设计了全封闭厂房2540平方米,包括双层保温吸音墙板、双层隔音门、铝合金隔音窗等,计划于9月25日安装完成。记者在现场看到,全封闭厂房的钢结构主体已完工,数十名工人正忙着进行墙面彩钢板吊装施工。  “项目正式运行后,噪声声源主要来自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振动筛、输送带等,这些设备都将置于封闭厂房生产车间内,并进行减震处理。”江崩介绍,公司还将在厂区内和外围设立噪声自动监测设备,相关专业公司和技术人员已到现场进行安装。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3
(记者 余如波)9月22日上午,以“农业转型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绿色发展研讨会在广汉举行。副省长叶寒冰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农业农村部有关领导参加活动。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一场关乎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消费模式的绿色革命。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升级,持续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德阳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围绕农业绿色转型、绿色标准化建设、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会嘉宾或阐述农业绿色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发展规律,提出建设农业绿色标准化的思路建议;或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落地等角度提出农业绿色转型路径;或提出生猪绿色生态养殖的创新理论体系和模式;或讲述数字技术助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或介绍国内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转型与绿色发展方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3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9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巴蜀大地,金黄的稻浪此起彼伏;田间地头,丰收的喜悦处处洋溢。这一天,广大农村地区和社会各界围绕今年“庆丰收、感党恩”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诉说精彩美好的丰收故事,展现农民群众的时代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丰收节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向往,凝聚重农爱农的力量,既是亿万农民的节日,也是全社会的盛会。自设立以来,丰收节逐渐成风化俗、深入人心,成为促进生产、覆盖城乡、影响广泛的庆祝活动。特别是在我们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在我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全国各地一系列丰收节庆祝活动,充分地展现了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盛况。  今年丰收节还被赋予新内涵,呼应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长江大保护战略。主会场聚焦长江流域,分别设在四川德阳、湖南长沙、浙江嘉兴,代表长江上中下游。长江流域拥有我国最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与商业市镇经济,形成了独特的长江流域农耕文明和生产方式。地处长江上游地区,四川沃野千里、水脉纵横、气候适宜,可供多种农作物生长,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良条件,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四川不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聚焦“农业多贡献”,大力推进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在农业的要素、产品、就业、科技、服务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开创四川“三农”新局面。2020年,四川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自然灾害等不利条件,实现粮食产量705.4亿斤,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实践证明,坚持重农助农,“三农”就能在任何时期彰显责任担当。  如今,我们依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但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年以来,四川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创新种植技术,推行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守住了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四川夏粮总产量稳中略增。夏粮丰收,为全年粮食增产奠定基础,提高了四川的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全年农业生产胜利在望。我们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丰收节是观察乡村振兴的窗口。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扛起粮食安全的责任,坚决打好耕地保卫战和种业翻身仗,丰收节里的欢声笑语才更舒畅,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步伐才更坚实。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3
(范晶 记者 王若晔)秋高气爽,巴蜀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德阳,搭载“北斗”系统的插秧机播下的秧苗,如今已结出沉甸甸的稻穗;在内江,繁育大棚中的白乌鱼游得欢快;在广元,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结合,竹荪、银耳、羊肚菌长势喜人;在眉山,秋粮丰收在望,柑橘大县丹棱的“粮食保卫战”获胜在即……丰收背后,藏着不同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力量。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系列报道“丰收背后的‘英雄’”,敬请垂注。【“英雄”名片】  巨型稻黑斑蛙无抗立体种养项目以种植巨型稻、养殖黑斑蛙为主。巨型稻身形笔挺,具有产量高、抗倒伏、叶茂冠密等特点,稻株高1.8米-2.2米,生长周期与黑斑蛙基本同步。在巨型稻高大稻株的庇护下,黑斑蛙可获得良好的栖息环境,可捕食稻田里的害虫。同时,黑斑蛙排出的粪便为巨型稻的生长提供有机肥料。【丰收数据】2019年  骡埝村50亩撂荒地  毛利润0元2021年  实施巨型稻黑斑蛙无抗立体种养  项目毛利润:巨型稻亩均收益1万余元,黑斑蛙预计亩均收益1万余元              黑斑蛙饲养员、村民曾夏宝收入:一亩地每年500元租金  每月1500元的务工收入【一线探访】  9月20日,遂宁市蓬溪县新会镇骡埝标准化稻蛙养殖基地里,一米多高的稻桩下,黑斑蛙探出头来,跃到田坎上,睁大眼睛向外打量。10天前,50亩巨型稻颗粒归仓,因为部分黑斑蛙还需要在巨型稻的保护下越冬,村民们在收割时只割下了稻穗。  看着眼前的景象,新会镇骡埝村党总支书记杜绿全感慨地说,“黑斑蛙和‘巨型稻’是国科创新科技成果‘变现’的结果。”9月8日,遂宁市蓬溪县新会镇骡埝村的巨型稻迎来丰收。 廖锦辉 摄(视觉四川)  国科创新是中科院全资设立的科技双创平台,核心目标是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10月,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盘活撂荒土地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经国科遂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介绍,骡埝村外出考察学习巨型稻。经规划研究后,骡埝村决定盘活50亩撂荒地发展稻蛙养殖。  2020年4月,骡埝村与国科遂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签订合约,引进“巨型稻”无抗立体种养技术项目,建设50亩标准化稻蛙养殖基地,发展“巨型稻—青蛙”生态立体种养项目。项目集“巨型稻”系列品种种植、青蛙养殖为一体,是一种可持续的稻田复合生态种养模式。合作方式上,采取“村集体主导+专业团队管理+企业技术支持”的发展模式,由国科遂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负责提供技术指导。  今年5月,骡埝村连续投放首批蛙苗,并在几周后种下巨型稻。  杜绿全介绍,“巨型稻”与蛙生长周期接近同步,可以做到前期栽种放苗一步到位,中期管理、后期收获同步进行。“巨型稻”以黑斑蛙的粪便为肥料,整个生长过程不需要施肥,在巨型稻高大稻株的庇护下,黑斑蛙可获得良好的栖息环境,黑斑蛙以水底小生物为食,可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达到不施化肥农药、全生物防治、绿色无公害的目的。  “巨型稻跟常规稻的种植技术没多大区别,但产量要高30%-40%。稻蛙共生模式必须以巨型稻的种植为基础,常规稻不仅植株高度达不到,抗倒伏能力也达不到巨型稻的标准。”新会镇党委副书记陈刚告诉记者。  第一年试种巨型稻,骡埝村50亩基地收成不错,“亩产800多公斤,已经烘干完毕,正在准备销售。每亩稻田可产1000多斤黑斑蛙,计划10月销售第一批。”杜绿全说,以往单一稻田模式,每亩差不多1000多元收益,而“稻蛙共生”模式每亩可以增收至2万多元。  接下来,新会镇计划对50亩稻蛙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同时,以骡埝村为核心,通过开拓市场、统一提供蛙苗、统一养殖技术等措施,在全镇范围做好推广和示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3
(记者 王成栋 余如波)9月22日晚,以“仰望百年丰碑、诗歌丰收大地”为主题的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诗歌大会暨“中国·罗江诗歌节”在德阳市罗江区开幕。省委副书记、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邓小刚出席开幕式,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宣布开幕。  本次活动由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省作协共同主办,将持续到9月24日。开幕式上,李松山、白庆国、李明亮、雷文、梁文奇、王德席、刘永刚、段新强、陈传贵、张宇轩10名诗人荣获第二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举行了《星星》特刊——“乡村中国诗歌”首发式并进行赠书;分“惊蛰、芒种、秋分、小雪”4个篇章进行了文艺表演,以音乐、舞蹈、情景剧、诗歌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农民群众的丰收喜悦,传递了铆足干劲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心与毅力。诗歌节期间,还将举办诗人采风、乡村诗歌论坛、诗歌公益讲座、四川历史名人(李调元)大讲堂、罗江区第八届诗歌朗诵大赛等主题文化活动。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出席开幕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3
(记者 史晓露 王成栋)2021年农历秋分,农耕文明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回家”。  德阳广汉三星堆镇三星村,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全国三大主会场之一,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这是穿越数千年历史的对话——我国首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在巴蜀农耕文明发源地第一次驻足。最新考古发现,早在4500年前古蜀先民就已开始种植水稻。  这是关于溯源传承发扬的交汇——在天府之国筚路蓝缕的古老先民面前,乡村振兴的画卷不断闪现。  以三星村为原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之年,蜀乡沃野上,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九月二十一日,广安市武胜县飞龙镇河尔口村葡萄基地里,农民在采摘葡萄准备装箱外销。武胜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发展绿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张启富摄(视觉四川)这是对丰收的礼赞,用勤劳与智慧唱响巴蜀欢歌  成都市龙泉驿区,种田能手换上汉服在稻田里徒手收谷子;内江市资中县,村民摆起坝坝宴,和城里人来一场烹饪大赛……这几天,充满四川特色和泥土气息的农耕民俗文化活动在田间地头展开,唱响一曲曲巴蜀共庆丰收的大地欢歌。  欢歌,歌唱丰收的幸福。绵竹市孝德镇种粮户洪棋金仍沉浸在喜悦里。9月初,经过专家测产验收,洪棋金家的超级稻亩产达到862.9公斤,远远超过西南地区超级稻平均亩产。  农情调度显示,全省小春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50万亩,秋粮单产和总产均保持增长势头,猕猴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再创新高。  这场丰收来之不易。“亩产610公斤,好于往年!”9月21日,拿到测产数据后,达州市开江县回龙镇种粮大户肖仕安悬着的心放下了。今年夏天,回龙镇遭受两次洪涝灾害,肖仕安在田间吃住半个月,守着水稻度过了丰产最为关键的扬花期。  今年以来,疫情、洪涝、病虫害等挑战叠加,全省上下一手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一手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实现抗疫、抗洪、虫口夺粮,坚决端稳粮食安全的饭碗,坚决守住农业这个基本盘。  欢歌,歌唱新的发展引擎正在生成。“感谢‘小本本’!”开镰前,成都崇州市种粮大户周家林订购的两台烘干机安装完毕。购机的费用就是用他口中的“小本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融资来的。  近年来,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等重大改革事项,四川持续激活农业农村发展“一池春水”。这是对希望的礼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幕开启  今年丰收节的一大特点,是主会场聚焦长江流域,分别以四川德阳、湖南长沙、浙江嘉兴代表长江上中下游。  此举也宣告着,进入新时代,“三农”依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稳健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四川坚定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领,全力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  “米袋子”牢牢扎紧。作为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聚焦“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从年初开始便打出粮食稳产增产“组合拳”——与全国同步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市县为单位下达粮食种植增产任务,明确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严格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明令遏制土地“非粮化”,不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聚焦杂交水稻等粮食作物,全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如何让农户愿意种粮?“谁种粮就给谁补贴。”绵阳市安州区永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启平表示,8月底他家流转的1000亩水稻收到了每亩200元的补贴,这让他坚定了来年扩大种粮面积的决心。  今年,四川省级一次性向“林启平们”发放补贴10亿元以上。  “安全网”不断织密。聚焦产业“造血”防返贫,年初开始,四川便启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摸底调查。随后,省级层面勾勒今后脱贫户丰收“路线图”——到2025年,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在全省161个涉贫县巩固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95个、建设提升现代经济作物标准化基地100万亩,为脱贫地区“再送一程”。  丰收之后,再买一辆农用车用来拉苹果——这是凉山州越西县大瑞镇瑞青村脱贫户杨泽芝的计划。脱贫才三年,杨泽芝的底气来自亩产量翻一倍的苹果和高于去年市场价的价格。两年前,依托越西现代农业园区,杨泽芝家种植了3亩多高山苹果。两年下来,她家的年收入从15000元有望增至50000元。  无独有偶,在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下黄寨村,脱贫户仁在秀结已经决定把40余万元高山蔬菜销售款用于土地平整和搭建大棚。  丰收时节里谋划着更大的丰收,希望的田野里孕育着更多的希望。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0元,同比增长13.2%,继续跑赢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  三星村的稻田里,古老的三星堆“青铜面具”从历史的深处注视着未来,那必将是6000余万四川农民创造的更多丰收的未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程欢悦/文 丹宣/图  秋高气爽,丹棱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希望的田野上,随处可见繁忙的丰收景象。峨山茶园。丰收时节话丰收  处处秋色好,家家庆丰收。9月19日,丹棱县举行了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桔香稻田开园活动。这是丹棱县连续第4年举办的丰收节庆祝活动,丰收节真正变成了农业的嘉年华、农民的欢乐节、丰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台。在丹棱人心中,丰收节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日子,蕴含着丹棱人民对未来的希冀。  当天活动现场设置有丰收集市、稻田艺术打卡、稻田餐桌、帐篷露营多个区域,为期3天的活动,全方位展示着丹棱百姓的农事、农趣、农情,不仅展示了农耕生活乐趣,更展现了当代农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农民们自编自演舞蹈、自弹自唱歌曲、自创自玩趣味运动,在秋日的阳光下舞出春华秋实的丰收景象,唱出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在趣味横生、欢快热烈、喜庆祥和的氛围中让人感受到莫大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村民参加捉鱼比赛,欢庆丰收。粮食稳产民心安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保障丹棱粮食安全,我们在行动。”活动现场,农民代表黎可学发出《粮食安全,我们在行动》倡议,各种植户纷纷响应。这是丹棱县守护粮食安全、保障粮食稳产增收的一个缩影。  9月上旬,丹棱县张场镇文武村“水上稻田”迎来丰收,据测算,浮稻的试种可将每亩粮食的产量增加至330余公斤,一亩增加大概2000元收入。这种新型立体式水稻种植模式,通过将水稻种植在特制的浮床上,既能实现生态治水,又能产出生态稻谷。  今年丹棱县分别在仁美镇、张场镇共计40亩的鱼塘养殖水面上试种浮稻。与此同时,还鼓励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增种、套种玉米、红苕、大豆等粮食作物,确保能种的地方都种满种尽。此外,充分整合外出务工人员家中的撂荒地,并组织村民小组统一管理,指定村民种植粮食作物。  科技助力丰收,创新实现增产。据统计,截至目前,丹棱县已完成粮食扩种任务10400亩。丹棱县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把“米袋子”保障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实事重中之重,综合施策,助农增收。丹棱浮稻迎来丰收。节会搭台文旅唱戏  活动当天,在仁美镇雄义村,今年该村首次试种的100余亩彩色水稻正值最佳观赏期,从远处望向稻田,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点燃了乡村活力,“桔香稻田”也成为了丹棱县新晋“网红打卡点”。  “彩色水稻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可用于观赏。这是丹棱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新的尝试。”丹棱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次,丹棱县也借着丰收节的机会,让全县的乡村旅游、乡村美食、农耕文化火了一把。  此次活动中,丹棱县将幸福古村、老峨山、九龙山、大雅堂等丹棱县特色景点融入乡村旅游,与乡村美食、农耕文化有机结合,吸引更多的人气、商气、财气,开启农文旅融合新画卷。  近年来,丹棱县坚持尊重自然,把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绿色产业先行、生态文明先行的理念贯穿始终,将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让美丽生态变成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新动力,成就丹棱“美丽经济”。激烈的割稻比赛。结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丹棱丰收的故事和喜悦还在继续。接下来,丹棱县将继续按照“全县一盘棋”战略部署,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纵深推进农业农村产业革命,紧扣“农”字出实招,促进农业变得更强、农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实现三农发展新格局,助力“成都都市圈美丽经济示范区·大雅幸福新家园”建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聂姚  9月13日,秋日送爽,清风徐徐,天高云淡秋叶落。走在位于乐至县东山镇的乐至现代蚕桑产业园里,成片的桑叶随风摆动。  乐至县是典型丘陵地区农业县。近年来,该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阳化河流域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  东山镇三元庙村“80后”周苹苹,从小看着父母养蚕,2017年她自己开始创业,承包300亩地发展蚕桑种植。但她发现,只靠养蚕卖茧收入并不理想。  从去年开始,周苹苹拓宽产业链发展蚕丝被,当年6月份到年底就卖了600余床。她给笔者算了笔账,每斤蚕丝368元,一床2-5斤的被子最多能卖到2000多元,去年光是蚕丝被的销售额就达到70余万元。下一步她还打算继续拓展产业链,准备制作桑葚酒和桑叶茶,目前种了20多亩的桑叶茶,今年年底就能投产。乐至县东山镇桑田公社。  蚕桑产业链的拓展不仅延长了收入空间和渠道,也助力当地村民增收。东山镇东乐村五组村民唐忠菊对笔者说:“现在务工不用走远,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每个月都有活干,每月可以增收1500多元。”  乐至县蚕桑局机关党总支书记龚国表示,从2019年开始,乐至县启动了“中国桑都”建设,通过红旗丝绸公司、通世达生物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以桑资源新食品、新医药为新业态,开发了蚕丝被、桑叶茶、药用僵蚕等12种大健康产品,形成了“极桑”牌桑葚酒、“桑城”牌桑芽茶等10余个品牌,成功创建了“乐至蚕茧”“乐至生丝”“乐至僵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动了蚕桑产业全链条发展。蚕桑产业园  蚕桑产业的繁荣发展只是乐至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高寺镇清水村的张孝云,看中这里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还有乐至县近几年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带来的机遇,2018年,他回乡投资400余万元,创建了集精品采摘园、水产养殖、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公司。  园中种有胭脂脆桃、蜜脆李、大红水晶火龙果、克伦生葡萄等水果。张孝云说,从选种到种植都经过技术专家指点,因此采摘价格能达到收购价格的一倍以上,他预计,今年公司产值能达到150万元。在他带领下,笔者来到火龙果种植基地,见工人正在地里除草,张孝云表示:“采摘园不仅实现了个人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带动二三十名村民务工。”  张孝云所在的高寺镇属于乐至县阳化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童家、高寺、中天3个镇,园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三产业互动、农旅融合发展,建成“保底收益+二次分红”股权量化分配、“集体经济+乡土农业人才+农户”生产经营、“科研机构+公司+基地+农户”科技推广等模式,实现财政资金投入、土地资源、村集体资产利用“三个效益”最大化,促进示范园农民充分受益。游客正在高寺镇清水村葡萄采摘园采摘。  2013年,乐至县利用被列为全省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县的契机,率先通过院县合作方式,引领示范园区建设,创新“科研单位+智慧农业平台”“旅游+农业”模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川中丘陵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2019年被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乐至县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作为持续保障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催化剂”。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思路,突出“一园一主业、一园一特色”,着力打造“1+5+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即:1个特色产业(蚕桑)+5个优势产业(生猪、黑山羊、粮油、果蔬、花卉苗木)+2个先导性产业(农旅融合、现代畜禽种业),在农业产业布局上下功夫,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绘就了一幅“业兴、民富、村美”的幸福新村画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发海  走进万源市太平镇牛卯坪村,这里随处可见时尚的创意元素:报废的轮胎和废弃的瓦缸变成了道路旁、护栏上的装饰;一块块取材于当地的木板,被巧妙地制作成艺术气息浓厚的扶手……一幅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延续传统建筑风格,宜居、宜游、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新 画 卷 映 入 眼帘。牛卯坪村的颜值和内涵提升的背后,是“十三五”以来万源市持续贯彻和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扎实推进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十四五”开局之年,万源市聚焦三农工作,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项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立足“生态、富硒、有机”优势,扎实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民生保障、农业农村改革和全面乡村振兴五大行动,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工作,聚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牛卯坪新村。夯实基础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绘“底色”  全面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万源市大力实施种植业“百万亩”工程,加强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示范,保障农资供应,狠抓水稻、玉米、土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业发展,运用新技术,根据农时物候适时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农村,开展田间管理、蔬菜生产、农机服务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实现农技服务村村全覆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水稻播种面积达17.2万亩、同比增加0.6%,玉米播种面积达32.01万亩、同比增加0.5%;力争全年粮食播面稳定在91.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32.4万吨以上。  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均已在年前开工建设。今年,省农业农村厅下达万源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任务4.91万亩,全市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由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立项批复,现正进入前期规划设计阶段。下一步,将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施工建设队伍,严格质量监管,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务实推动生猪产业持续增产。蓝润集团养殖基地建设五显庙项目总进度已完成,养殖基地现存栏种猪6500头;兰草溪项目总进度已完成55%,龙王堂项目总进度已完成52%,力争尽早全面投产运营。坚持实施养殖业“千百十”工程,全面稳定生猪产业,保障猪肉市场供给,确保全年38万头生猪出栏任务全面完成。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49.23 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125.8%;出栏17.7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15.12%。猕猴桃产业发展基地。突出高效治理 建设美丽乡村增“亮色”  切实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坚持“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原则,统筹考虑、科学规划乡镇垃圾收转运设施,组织开展以“干干净净迎七一”为主题的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效,以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村庄环境喜迎建党100周年。  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1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正在积极实施,同步将“厕所革命”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在5个村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厕所1455个,研究制定了《万源市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实施方案》,并深入各乡镇走访指导厕所问题摸排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办已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  着力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循环生产模式,正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场3家、县级示范场6家。同时,强化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全面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在全市248个行政村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及时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沟塘淤泥、村内残垣断壁等,张贴宣传标语940条,发放宣传手册1.5万册。  奋力提升乡风文明。全市深入实施“宽带乡村”建设,全力推进“雪亮工程”进农村,着力推动新村信息化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开展“孝、善、贤、勤、礼”教育和“星级文明户”评定,推动农户美化家园、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发展“五小”庭院经济让群众家门口果木成园。立足特色优势 实现生活富裕添“成色”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万源市立足生态、富硒、有机特色优势,大力发展“4+N”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即重点抓好茶叶、中药材、旧院黑鸡、蜂桶中蜂四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同步发展马铃薯、高山蔬菜、猕猴桃、肉牛、生猪、板角山羊等富硒特色产业基地。6月初,浙川东西部协作确定在市域内新建茶叶基地2700亩、茶叶加工厂3座、茶博馆1个。  目前,已出台《关于申报2021年茶叶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并张贴公告,待确定实施企业后,即可开工建设。马铃薯全市年播种面积24.6万亩,通过“五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经实收测产,平均产量达3000公斤以上。建成常年蔬菜基地6500亩、高山蔬菜基地6500亩,抓好高山错季蔬菜育苗基地315亩。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352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6万亩,预计鲜品产量可达10.04万吨。茶艺表演。  全面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围绕肉牛、板角山羊、旧院黑鸡和蜂桶中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养殖业污染治理,加大旧院黑鸡品系培育和蜂桶中蜂保种选育力度,加强四川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项目的申报,加快创建万源市板角山羊省级保种场项目,加快各种优势资源市场转化和产业化开发。今年上半年,牛、羊以及家禽存栏分别为8.53万头、10.4万只、211.5万只,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3.1%、4.45%;上半年出栏分别为2.5万头、7.08万只、193.92万只,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43% 、4.59%、4.65%。  下一步,万源市将持续坚持以乡村振兴统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全面提升乡村“形、实、魂”,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具有现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梦梅  近年来,天全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农业多贡献”要求和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精神,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现代农业“3 + 2+N”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天全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路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一场齐心聚力的攻坚。“我们坚定不移围绕壮大产业建园区、围绕彰显特色活园区、围绕增强后劲兴园区,全面推动现代农业园区上档升级,推动农业多贡献。”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志祥动情地说。  这是一次令人惊喜的探访。金秋时节,穿行于二郎山下的绿水青山间,但见绿意盎然、瓜果飘香。一张张洋溢丰收喜悦的笑脸,成为这个丰收季最美好的注解。天全县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 天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核心园区——引领产业新高度  “优质的水资源、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位优势,这是天全县冷水鱼的发展优势……”在天全县思经镇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一池池鲟鱼欢快游动,搅起一池金波。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将一罐罐鱼子酱分装打包。  作为川西南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园区内270亩冷水鱼养殖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县域10余个冷水鱼养殖基地。二期修建前端5000平方米的净化池和后端10000平方米的尾水处理池,75口20米直径的养殖池和4000平方米的车间,今年3月份正式投入使用。截至目前,二期基地已引种入池鲟鱼种鱼120万斤以上。如今已形成1000多亩集养殖、加工、休闲于一体的冷水鱼产业园区,在全县构建起“一核心多组团”的水产产业布局。  目前,园区内养殖池已达230口,养殖水面6万余平方米,养殖各类冷水鱼600万斤,形成了年产鲟鱼子酱80余吨、鲟鱼肉产品1000吨以上养殖加工能力。鲟鱼鱼子酱产量占全省总产量90%以上,市场份额稳居西南第一,远销美国、法国、德国、迪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供米其林三星、迪拜帆船酒店等全球50多家顶级餐厅。  今年,依托“雅鱼”金字招牌,天全推行“三资联动”“三金同生”“三方共榷”的“三三模式”,实现了村民、村集体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结,共同建设“共享鱼池”,全县1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均分红8.4万元以上,带动3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500元以上。通过“渔业+”模式,建设生态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休闲度假区,辐射带动关联农户近2000余户参与,探索出了乡村振兴天全实践模式。天全县冷水鱼产业一如发展之初那般信心百倍、活力满满、朝气蓬勃。喜获丰收。刘祯祥 摄加工园区——锻造产业新链条  沿青衣江而上,穿国道318线,走进天全,首站即是扼守着康藏进出咽喉的始阳镇。  在这里,人们可沿着遍及城乡的完善交通路网前行,漫步城市和乡间,感受此间的生机勃勃。也可走进一个个幸福美丽新村,或一栋栋正在火热生产中的标准化厂房,去感受始阳镇带来的别样热情。  近年来,天全县围绕建设成渝地区绿色有机食品供应基地,依托“六个一”农业产业特色基地和康藏特色农产品资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特色化的发展方向,高标准规划建设辐射康藏、联动成渝的天全县特色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示范园区。  空中俯瞰天全县特色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示范园区,由赤、橙、黄、绿、蓝五种色彩装饰的5栋钢结构标准化厂房显露在绿水青山中,透着彩虹般的亮丽色彩。  美丽不只外表,实力才是内核。天全县特色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示范园总投资4.3亿元,依托川藏铁路,建设与川藏物流园相互配套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集散园区。项目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配套市政道路2.97公里,其中,农业园区五栋钢结构标准厂房2.6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三层厂房0.62万平方米、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0.68万平方米。  依托优良的区位优势,天全县特色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示范园区立足于本区域和康藏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为“农”字号企业和产业化项目提供发展平台。  “我们采取‘政府方案、企业运作’模式,由天全县工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采取政策扶持筹集建设资金,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项目发展部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围绕天全特色农业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入驻企业达到设计产能后,预期总产值约30亿元,可实现税收1.5亿元,解决就业1000余人。  目前,农业加工园区各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意向签约茶叶、山药、竹笋和猕猴桃等产业加工项目,进一步伸长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快天全农业现代化进程。天全县农业加工园区。 天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特色园区——厚植产业新基础  “‘一条大鱼一头猪,一根竹笋一棕菌,一片苕药一山茶’,是天全特色产业全新格局。”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是天全农业产业发展的又一重点。”  目前,天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协作基地”工作部署,加快冷水鱼、羊肚菌、高山茶、雅山药等农业产业发展,着力构建“2+N+3”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补齐雅山药现代农业园区短板,加快推进“猪+茶”立体种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利用好特色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园区,打好“绿色、生态、有机”牌,建设成渝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特色生产加工基地。力争到2025年,争创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多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基础强,产业兴。天全,正向着生态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木三  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秋分是收获的时节,经受了疫情、汛情的连番考验,今年的丰收节更显珍贵。  眼下,走进眉山市,蜿蜒的水泥路两旁,一排排橘子树随风摇曳,漫山遍野的爱媛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果味清香。  近年来,眉山市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乡村全面建设、农业农村改革等各项工作。  “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中国泡菜之乡”“中国晚熟柑橘之乡”“中国枇杷之乡”、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各种国字号名片拿到手软,为我省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了眉山力量。农村新居。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市  如何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作出贡献?眉山的答案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市。  初秋时节,眉山市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内,青菜、白菜、萝卜等蔬菜清香四溢。这里产业规模宏大、基础设施齐全、科技智能先进……东坡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高地”效益凸显。  “因为有荷兰原装进口的智能化设备,大棚无需土壤,而是采用全球最先进无土栽培技术,所有的蔬菜苗生长在插着滴灌设备的椰糠条里,再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水肥占比进行营养输送。”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东坡片区负责人周志军向笔者介绍说。  眉山是我省较早提出并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市州。早在2011年,眉山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作出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的重大决策,坚持“全域规划、全业融合、全链提升、全民共享”理念,初步构建起“三园区五基地”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成功创建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青神竹编产业示范园、仁寿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三大国家级农业园区,创建省五星级园区1个、三星级园区2个,培育省级园区4个。眉山西南智慧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初秋,洪雅县的水稻迎来“开镰收割”,宽阔平整的田野上,机器在田间轰鸣,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劳作人的脸上。  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是眉山的一张“王牌”。  在现代农业园区引领下,成功引进中法农业科技园、中德通内斯、泰国正大、宝能集团、西南智慧农业等农业项目15个,签约投资额达900多亿元。  一个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眉州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眉山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华丽变身,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泡菜产业集群、晚熟柑橘产业集群、藤椒生产加工基地,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竹艺竹业产业集群,建成全省最大的枇杷、设施葡萄、水产种苗、鲜奶、蜂蜜、鹌鹑生产基地,创建13个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培育24 个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味在眉山”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泡菜生产线。眉山市农业农村局供图农业农村改革,打造可复制的成功样板  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引领下,眉山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也得以破冰推进。  彭山区,素有“葡萄之乡”“长寿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9月11日,走进彭山区观音街道,映入眼帘的是连区成片葡萄棚,阳光玫瑰、紫脆、香妃等随处可见,葡萄产业成为彭山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张响亮“名片”,葡萄园区已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近年来,为了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眉山市组织开展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题调研,形成“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强‘美丽眉山·宜居乡村’建设”等25个工作方案。  不仅如此,加快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改革举措正在眉州大地生根发芽,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形成了许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今年上半年,彭山区《构建“四机制一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改革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负责人点赞。眉山市“探索国有公司‘四种主体’推进乡村振兴”“丹棱县‘一元钱’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分别入选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青神县青竹街道兰沟村“借力竹产业共铺致富路”被纳入全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百姓梦想新家园  9月1日,《眉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正式施行,眉山成为全省首个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地方性法规的市州。  “我们老一辈人就想当居民,年轻的时候就羡慕那些城里人,每天穿得干干净净的,出门就是公园。我们农村就是干不完的农活,回到家一踩一个泥巴脚印。没想到,活到这个年纪来,咱农村生活变得和城里一样多姿多彩了,我现在就感觉自己也是个城里人。”听说农村环境治理有了法律保护,青神县青竹街道兰沟村村民邵素梅高兴地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眉山市强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治理“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眉山市 10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79%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建成“美丽眉山·宜居乡村”达标村219个。  四方庭院,干净利落,房前屋后种满花草,杂物摆放整整齐齐。  如今的眉山乡村,一个个既有产业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已成为周边群众蜂拥而至的乡村“网红打卡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