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钟帆)今年国庆假期,巴中市累计接待游客197.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9亿元。其中,“跨省迁徙式”游客明显增多,达到巴中游客接待总量的27.6%。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巴中围绕着“三市两地一枢纽”定位,提出的将文旅康养作为全市“首位产业”,积极向旅游收入千亿俱乐部迈进的决心。  在众多产业中,巴中为什么将文旅康养确定为“首位产业”?目前,巴中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又有哪些亮点举措?今年国庆假期,巴中市光雾山国家AAAAA级景区迎来国庆游客高峰,其中,10月2日,景区游客达到1.1326万人次。图为10月3日,游客在光雾山景区两河口戏水。付海旭 摄(视觉四川)挖掘资源 丰富旅游业态  今年以来,巴中市恩阳区通过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历史,提档升级恩阳古镇周边配套,丰富旅游业态,抢占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新风口”。  国庆假期,恩阳河畔的“花间堂”精品民宿酒店迎来客流小高峰,入住率达到70%。  这是一家今年才开业的酒店,坐落于恩阳古镇北入口附近。假日期间,在此入住的成都游客李彩霞,白天到万寿宫里喝茶听戏,入夜便搭乘乌篷船邂逅千年前米仓古道的旅途传奇。“白天玩得开心,晚上也住得舒服。”她非常满意此次行程,直言下次会带朋友一起过来。  在巴中,文旅资源优越的地方可不止恩阳古镇一处。根据2020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巴中市共查明文化资源10万余项、旅游资源8200余处,目前已建成1个5A级、21个4A级旅游景区。  在产业基础方面,巴中已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1个天府旅游名县,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等系列文旅品牌标识。目前,全市旅行社壮大到27家,星级酒店发展到8家,智慧景区、大型会展场馆基本建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产业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超过1.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0多亿元。借智借力 打造文旅新区  光雾山上秋意已浓,树叶被染成红色,散落林间。10月18日,一年一度的红叶节即将来临。  “腊味是备够了的,新鲜的鸡鸭、猪肉需要再订一些……”10月10日傍晚,在南江县光雾山镇彭家坝民俗村,接待完最后一桌客人后,“石磨坊”农家乐早早闭店。老板卢举琼一面清算着当日营收,一面叮嘱丈夫隔日到南江县城再采买些食材,全力以赴备战“红叶节”。  10多年来,依托家乡的漫山红叶,卢举琼一家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今年,巴中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明确,要“以建设文旅新区为载体打造绿色新兴增长极”,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文旅新区”即“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是一个囊括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范围内的光雾山镇、诺水河镇、关坝镇、神门乡、贵民镇、两河口镇、空山镇等7个乡镇在内的区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  9月24日,围绕着文旅新区,一场高标准高规格的策划及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资格审查会在巴中举行。经过反复讨论,与会专家从64家国内外应征单位及联合体中选出“五强”。“我们向国内外优秀设计机构借智借力,希望征集到具有国际标准、世界眼光、中国特色、文旅融合的策划方案。”巴中市文旅集团董事长陈兵说。  规划呼之欲出。作为全市“首位产业”,巴中的文旅康养将打造文旅新区“一个龙头”,做强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四大板块”,重塑巴中的经济版图。转型升级 完善产品体系  国庆假期,巴中各景区游人如织,但在汉巴南铁路的建设工地上,坚守岗位的工人们却在捆扎着钢筋、开掘着隧道,全力加快施工进度,不断刷新建设速度。其背后,是革命老区百姓期盼早日迈入“高铁时代”的便捷出行梦。便利的交通,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也将巴中的文旅康养产业放入了更广阔的“竞技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比如门票将不再是景区的核心卖点,反而是用‘免票’的方式,把游客请进来,以网红民宿、特色餐饮、夜游项目等更具吸引力的配套留住游客。”陈兵说,目前光雾山旅游景区已经在做此类转型,打造了特色浸没式山水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并在今年暑期推出了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游览的活动。  红色旅游也是巴中旅游的重要标签。为用好红色资源,扩大老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巴中正倾力建设“覆盖西部、纵贯南北、连接中东部的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  目前,凭借红色旅游热,位于通江县的红军城文旅特色街区已建成集文创产品开发和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于一体的“红城映象”,开发刺绣、竹编、剪纸、根雕等100余种独具巴山特色民俗文化创意产品,推出“吃红军餐”等一系列的研学旅行产品。今年中秋节,该街区接待游客9万人次,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80余万元。  今年起到2025年,巴中要进一步完善山水巴中、洞天巴中、红色巴中、人文巴中、康养巴中“五大产品体系”,推动文旅康养产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区域旅游目的地向全国旅游目的地转变。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14
(朱荣杰 记者 王国平 燕巧)青川县2021年第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不久前在青川经开区举行。本次集中开工对青川来说具有特殊意义:这是青川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首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在这次党代会上,青川县将“工业强县”列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抓手。  而在10月8日,青川县第四季度重大项目又集中开工。此次规模更大,集中开工重大项目14个,总投资61.95亿元,其中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2.7亿元。  青川是广元市面积最大的县,但经济总量却排在最后。到青川任职县委书记的4个月中,龙兆学密集调研,针对青川发展的短板提出发展思路。  “经济总量小,主要是工业比较薄弱。”龙兆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这次集中开工,就是要告诉全县的党员干部,新一届县委鲜明旗帜抓工业,这是聚精会神抓项目的一次动员大会、誓师大会。”  龙兆学说:“工业是青川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工业强则青川强,项目兴则青川兴。推进工业强县,实现‘后发赶超’,需要我们以坐不住的紧迫感和等不起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抓发展。”突出后发优势,实现换道超车  记者:将“工业强县”放在首位,这是青川近年来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这一调整的原因和底气是什么?  龙兆学:在统筹考虑全县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地域特点、环境容量等实际条件后,青川县委提出“工业强县、文旅兴县、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振兴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青川经济总量小、增速低。经济总量小,主要是工业比较薄弱。所以我们鲜明地提出,必须大力抓工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在具体的推进中,青川首先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围绕装备制(铸)造、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深入实施“满园工程”和“拓园工程”。“满园工程”就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结构合理、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拓园工程”就是拓展3000亩工业园区,夯实工业发展的平台。通过这两大工程的实施,力争早日实现工业总产值过两百亿的奋斗目标。  其次,青川的水、电、气、路配套较好,交通便利,公路、铁路、高铁都横穿青川的工业园区。青川资源富集,潜力巨大,硅矿、锰矿、黏土矿、天然沥青矿、花岗石资源储量丰富,过去都是卖初级矿产品原料,如果能够进行精深加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再加上青川在机械制造、铸造、新型材料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就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发挥优势,把工业做大做强。  发展工业肯定不容易,我们不断对全县党员干部讲要“后发赶超”,要敢为人先,敢闯新路,把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作为首要任务,突出后发优势,实现换道超车、提速进位。做强既有优势,补齐发展短板  记者:此次党代会提出的“文旅兴县、生态立县”,有何具体路径?  龙兆学:针对文旅经济质效不高的问题,我们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名县、生态经济先行县、生态文明示范县”的目标。这是青川多年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形势下推动青川高质量发展的再思考、再定位。  青川旅游资源富集,是四川省首批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唐家河国家旅游度假区,被誉为“世界动植物的基因库”,是世界野生大熊猫分布密度最高之地,目前正在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准建设大唐家河景区。  记者:“产业富民、振兴发展”主要是针对农业、农村来说的,有何发展思路?  龙兆学:农业方面,青川的优势和短板同样明显。优势是,青川茶叶、山珍等农产品品质非常好,短板是量还不够,品牌建设上也有不足。当前,我们正想方设法把短板补齐。  青川的茶叶和山珍久负盛名,拥有黑木耳、青川竹荪、七佛贡茶、唐家河野生蜂蜜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我们正在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提质扩量。特别是在茶叶产业上,我们将着力抓好“青川白茶”“七佛贡茶”两大品牌,让“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  另外,我们正在建设一座电商产业园,把以前比较分散的小电商集中到一起,做好物流、仓储、冷储以及包装、加工等公共服务配套,促进青川电商加速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把更多的年轻人留下来,把更多的年轻人吸引回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邵理燕 王先杰  国庆大假期间,笔者来到汶川县灞州镇克枯村大寺组水果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的避雨棚里,一串串脆李子挂满了枝头,果农王加龙正在与亲朋好友采摘红脆李。虽然天上下着雨,但大家“躲”在避雨棚下,高高兴兴地采摘果子。  据了解,避雨棚的作用主要是避免李子淋雨产生“裂果”“软果”现象。“往年,受雨水影响,往往要丢掉三分之二的坏果,今年用上了避雨棚,没有一个裂果。”王加龙高兴地说。  克枯村海拔2300余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合李子树生长。海拔高导致脆李子的上市时间比其他地方都要晚,错过了李子上市的高峰期,价格也就相对提高。“今天我们的李子卖的是4.5元1斤,这还是前几天就订好的价钱。如果按照这几天的价格,应该是在5.5元至6元之间。”王加龙说。  依托价格优势,村民们种植热情很高,现在大寺组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李子树。但一到李子成熟期,当地降雨增加,果子出现严重的“裂果”“软果”现象,一度达到了 50%以上,在海拔较高的区域还会出现果子绝收的情况。为有效应对气候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开展研讨工作,于2020年11月中旬制定了《汶川县2020年特色水果避雨栽培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于今年3月开始实施克布环线特色水果避雨栽培设施安装工作。  王加龙在李子避雨棚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搭起了标准化的避雨棚。“我们高半山要发展好李子,就必须搞避雨棚技术,这样我们就不用再靠天吃饭。”王加龙说,李子避雨棚技术在他家的成功,在村里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村民纷纷表示明年将积极申请实施避雨棚技术。  据了解,汶川县特色水果避雨栽培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县科农局提供修建避雨棚设施的材料,果农负责转运费和投工投劳,设施面积约200亩。  目前,汶川县青脆李、红脆李种植面积达3万亩,今年年产量预计为5.3万吨,产值约3.2亿元,青脆李、红脆李已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新华社记者 李力可 王曦  “桂花一开,来村里的旅游大巴就没断过。”两辆满载游客的大巴车缓缓停在丹桂飘香的村道旁,岷江村党委书记陶勋花主动为游客们当起了导游。  岷江村位于成都市温江区西北部,这个远离主城区的村庄过去一直将桂花苗木作为主要增收产业,但由于市场的饱和,村里经济在五六年前一度陷入困境。3000多亩30多个品种的桂花树,成了村里发展“甩不掉的包袱”。  “那时一年过了大半,村民们拉住我袖子不放:‘书记,今年我家还没开张怎么办?’”深感压力的陶勋花找到村干部们,包车拉着桂花树到浙江等地参展,但因为桂花树不适合用作主要行道树,她一张订单都没能带回村里。  “我一心就想:只要能给村里挣钱,啥办法我都愿意试一试!”机缘巧合下,陶勋花得知广西桂林农村靠卖桂花致了富,“一问才知道,八月桂花做成精油产品出口,卖得比黄金还贵。”  “1斤八月桂花的收购价8元到10元,有多少就收多少,不愁卖!”马勇是村里收购桂花的大户,他告诉记者,每到桂花开放便是村民最忙碌的时候,“别的村丰收粮食,我们丰收桂花。一亩桂花树能产五六百斤桂花。”  据统计,岷江村每年产出约500吨八月桂花,仅桂花销售一项就可以为村民增收上千万元。  围绕桂花,村集体还通过股权合作方式引进旅游、食品、文创企业,开发了桂花酥、桂花糕、桂花酒、桂花香囊等产品。“我们还和多个知名的食品饮料品牌合作,向游客推出‘联名款’‘限量款’,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陶勋花介绍。  在自家小院修建的民宿里,村民余晓凤熟练地缝好一个香囊递给民宿的住客,她不仅是教村里妇女们手工的大师傅,也是民宿服务员和股东。据统计,今年到岷江村旅游的游客已近10万人次。  就在不久前,陶勋花又收到了新喜讯:送到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的丹桂,被证明抗炎抗氧化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品种桂花。“这意味着村里种植面积最大但从没有卖过的丹桂,可能比八月桂还有价值。”陶勋花说,对乡村的未来,她满怀期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9月29日,在位于茂县叠溪镇蚕丛村的茂县明德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建不久的苹果园里,四处散发着苹果的芳香,又红又大的苹果挂满枝头,合作社理事长李明贵兴致勃勃地举办了他种植苹果35年来的首个苹果节,广邀当地种植户观摩、品鉴。  李明贵之所以要办这个“苹果节”,原来是这个苹果园有点与众不同,采用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园还不到两年即投产见效,亩产量可达1500斤,颠覆了他根深蒂固的“种苹果至少要5年以上才能投产”的印象。采用“三新”合作社尝甜头  李明贵的合作社能有今天的成功,缘于一段故事。  “苹果树根系浅,树子长大以后,一旦遇到刮大风,就容易倒伏。”李明贵介绍说,“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我们的村支书王学康请我去帮他指导一个2亩地的示范园搭架,我按我的想法搞了个铁管架,但是配套的修剪、肥水、植保等方案我只是懂点表皮,还需要找更高级的老师才能解决。”  之后,李明贵得到了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谢红江团队的支持。于是,李明贵与人合伙成立了合作社,于2020年、2021年先后在蚕丛村流转了60多亩土地,采用谢红江团队推荐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园。  李明贵介绍说,在品种上采用了嘎拉、瑞雪、维纳斯黄金、阿珍富士、烟富10号等抗性好、耐储性好、品质好的新品种,同时兼顾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技术方面采用了高纺垂树形、肥水一体、树盘覆地布、行间生草、搭架、矮化砧木、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此外,还采用了宽行密植的新模式。  从今年7月下旬开始,合作社的这个新建果园就陆续有苹果上市,果园价达到了8-10元/斤,通过口口相传,卖得很好。李明贵说:“以往我们的老园子,苹果在中秋前后就一次性采光了,现在的新园子,苹果可从7月下旬采到11月下旬。而且,果形端正,大多数是直径8厘米的‘80果’,我们都实行分级销售,不再像过去那样卖统货了!”新园胜旧园销期长收效高  茂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高级农艺师马开明介绍,茂县有3000多亩苹果园,自2015年在省农科院园艺所指导下,已有400余亩苹果园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年就实现了丰产,亩产量达到了8000斤。  据了解,省农科院园艺所在我省的盐源、越西、乡城、康定等苹果产区亦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面积已占全省60余万亩苹果面积的百分之一二十。  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杨文渊介绍,茂县等地的老果园,过去以中晚熟品种居多,通过引进嘎拉、华硕、福布拉斯、玖月奇迹等系列新品种,弥补了早熟品种的不足,也丰富了中晚熟品种类型,延长了苹果的上市期。  “新技术主要是采用了机械化建园,用挖掘机起垄开沟,大大节省了人工。”杨文渊说,“苹果园采用了高光效树形,树高控制在了3.5米左右,各个方位都有光照,树势健壮、产量高,优果率从过去的百分之五六十提高到百分之七八十,且不易出现大小年现象。”  据杨文渊介绍,宽行密植的新模式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以茂县为例,过去的老园子株距行距较大,1亩只有50株左右,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种植初期园子很空旷,单位面积产量产值低;二是种植后期又造成郁蔽,管理难度大,光照不好,病虫严重。而通过宽行密植,每亩可种植110-130株。  同时,抗重茬矮化砧木技术的运用也很关键,此技术能使苹果树的树体变小、须根特别多、抗重茬障碍,不旺长树子,配合高光效树形培养,有利于早成形、早丰产、早见效。  此外,肥水一体技术实现了少量多次、精准施肥,避免了过去的大水漫灌,节本增效显著。果园通过自然或人工生草措施,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还可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  “原来,苹果投产需5-6年,产量只有3000-4000斤/亩。”杨文渊说,“现在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栽后第二年见果,亩产即可达700至1000斤,第4年丰产后能达6000-8000斤/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彬 特约通讯员 田明霞 文/图金风送爽,瓜果飘香。在中国传统佳节重阳节到来之际,来自梓潼县的16支文艺演出队伍,广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让广大老年朋友在家门口欣赏精彩的大戏,在节日里畅享社会尊重与关爱,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送戏下乡活动现场。  重阳节前,梓潼县文艺工作者来到文昌镇新桥村文化广场,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一台川剧盛宴拉开序幕。他们为老年朋友们送去川剧《人间好》《背娃赶会》。演员们的舞姿、唱腔、扮相都很专业,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觉,来自新桥村及附近广元市剑阁县开封镇等周边乡镇的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文昌镇新桥村村民罗在贵高兴地说:“九九重阳节,文艺轻骑队送戏下乡,给老年朋友带来了喜爱的川剧,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重阳节我们过得很快乐。”  而在梓潼县自强镇二洞村,庆祝第四届重阳节慰问演出正在进行。小品《难忘初心》讲述的是老红军几十年如一日对党、对国家无限忠诚的故事,在老党员、老干部心中引起强烈共鸣。演员们将本地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改编成相声、情景剧等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老孝老传统美德,又让观众有所收获,现场好评不断。自强镇二洞村村民赵仁武是一位文艺爱好者,平时也喜欢“吼”两嗓子,看到文艺工作者把精彩的演出送到家门口,赵大爷看得笑眯了。他表示:“这些节目都演得很精彩,有川剧、歌舞、小品,我们都欢乐了一下午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年人的关怀。”  据了解,重阳节期间,梓潼县16支演出队伍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为老人们表演川剧折子戏《劝夫》、打击乐等节目,满足老年朋友的文化需求。同时,各地还举办重阳节慰问演出活动,为广大老年朋友送去舞蹈、独唱、小品、情景剧等节目,赢得老年朋友满堂喝彩。这些特别的节日安排,让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纯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基础。然而,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经常出现滞销,这与我们传统农业先生产、后销售的经营方式脱不开干系,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为拓宽销售、增收的渠道,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发展订单农业上都进行了有益探索,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要明白:订单农业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要想做好订单农业,还需在差异化和管理上持续发力,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富农民兴乡村的目标。  首先,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抛弃传统生产方式,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目标。同时,想获得更多的收益还必须要上规模。这就需要种植户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传统方式,成立合作社(协会),抱团竞争,或与大型的集团化公司、现代化农业经营公司等有背景的大公司签约,接受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品牌保护水平,并利用多种手段宣传推介公共品牌,打造专属农产品,形成影响力和竞争力,促使订单农业由“我为你生产”转变为“你为我销售”。  此外,还要加强监管。近些年来,虽然订单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订单签订时,农民并无多少话语权。而一些企业利用手中的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常常把利润的大头拿走,只把小头留给农民。在市场形势好的年头,农民还能得到一点好处;如果市场形势不好,农民基本上就是微利甚至也可能出现亏本的情况,这势必影响农民兑现订单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加强监管,保护好双方权益,不能厚此薄彼。要通过订单农业让农户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让资本、技术、信息更加有的放矢,也使农民收益稳定、干劲十足,不断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珩  当前,脱贫攻坚战役已取得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的重大任务。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紧盯人才“引育留”三个环节,聚焦产才融合、分类施策、机制完善,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  聚焦“产才融合”,打造引才“强磁场”。产业与人才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当前,一些乡村人才外流严重,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究其原因便是没有产业支撑、岗位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项目包装,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推进,探索项目、人才、技术“打包引进”;要当好企业与群众的“桥梁”,建立“企业+专合社”“企业+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创造更多乡村就业机会;要大力引导扶持创业能人、高校毕业生等返乡创业,帮他们找政策、想点子、跑手续,涵养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形成“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良性循环。  聚焦“分类施策”,释放育才“强动力”。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才,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不同岗位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才也有不同的成长规律,唯有分类施策,才能提高乡村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要加强理论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鼓励他们考取证书、申请专利;对于技术人才、种养人才,要加强实践培训,依托产业基地、产业园区打造实训基地,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训后技术指导,通过分层分类的培训,让各类乡村人才竞相出彩,造就“百花齐放春满园”。  聚焦“机制完善”,筑牢留才“凤凰巢”。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机制好则环境优,环境优则人才安,要留住乡村人才,各级党委政府需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服务优化、激励关怀等机制,以环境好促进人才聚、事业兴。要建好人才之家活动阵地,常态化、多样化地组织开展活动,给予乡村人才集体感、归属感;要加大对人才的关心关爱力度,定期走访、及时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要加强表彰奖励,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评选活动,选树优秀乡村人才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乡村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鱼予  常言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民生工程本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中发现,一些地方“户户通”工程质量堪忧,且存在强行摊派出资修路现象,甚至有的低保户也被摊派;或者是厕所成摆设、污水无处去、垃圾被随意处置……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一环的民生工程,落实环节走样变形,利民政策反而给群众“添堵”,这样的“烂尾”,伤害的又何止民心?板子又该落在谁的身上?  民生工程何以才能成为民生工程,说到底当直抵民心。民生工程落不到实处,不仅浪费国家资源,更会影响民心。而衡量一项民生工程是不是民心工程,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符合老百姓的意愿,有利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恰如一条巷子里的道路有两种“样式”,有的家门口硬化了,有的却是土路,一块黑一块白的,被村民戏称为“钢琴路”,还有乡镇污水主管网铺而不用,沦为村民眼里的“摆设”,生活污水没地方去,村民们只能将污水直接排到地面上,临街的住户则直接排到大街上等,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政之兴废,在乎民心。当然,涉农民生工程理想与现实未能“同框”,也说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还没有完全做到。归根结底,民生工程就是一个民心问题,只有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才能成为民心工程,否则,就事与愿违。应当看到,民生工程在“最后一米”遇阻,折射出部分领导干部作风漂浮,是部分党员干部未能担当、作为,一心为民,未能实现民众参与、民众监督、民主决策,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落到实处,让民生工程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让涉农民生工程理想与现实“同框”,监督到位是有力的法宝。这需要在项目规划之初,就进行充分论证,吸纳民意,避免决策的“想当然”和“一厢情愿”。同时,应考虑将民生工程的执行效率和群众满意度纳入官员政绩评价体系。此外,有必要加大对决策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确保项目工程进度与质量,让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能善始善终。同时,还得加大惩戒力度,严查民生工程烂尾背后的腐败问题、不正之风,防止项目“一建了之”,让民生工程在“最后一米”遇阻。  最后,为了让涉农民生工程理想与现实“同框”,相关部门真该好好反思反思,如何对每项民生工程实施针对性强的监管措施?必要之时更应“量身定做”,设置相关的岗位风险等级,制定科学、严密的制度法规,加强跟踪问效,完善资金项目绩效评估制度,对于虚假工程和劣质工程严惩不贷,用“ 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毅力,以“刮骨疗毒、壮志断腕”之法,堵住监管缺口,挽回民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鹏程德阳市旌阳区依托中心城区电商人才集聚优势,以“电商+农业”融合为抓手,重点在整合农村两项改革后的各类资源、培植撤并后村集体创收能力、拓宽村民致富渠道上下功夫,着力做好两项改革后农民致富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半篇”文章,强化全区农村农业振兴的内在支撑。  “技能+培训”盘活闲置人力。建立自主择业和“定岗培训”相结合的就业培训模式,区人才办、区人社局、区商务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电商人才培训班 6 期,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城乡劳动力等群体,积极参与电商货源平台操作与分析、服务站代买代卖、活动营销等技巧培训。截至目前,全区 9 家指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 38期,累计培训 1400 余人,签订合同上岗就业 100 余人;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协助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帮助 43 名普通劳动者通过培训取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发放培训补贴 15.07 万元,有效破解了农村产业发展中人力素质瓶颈问题。  “电商+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本地电商平台建立“一户一码”农业+电商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通过农户信息与农产品信息上网对接,实现产品产地、生产者的可追溯,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品牌公信力;组织电商平台运营人员入户进行平台推广指导,推动电商服务体系延伸到农村农业的最末端。目前,全区已在黄许镇朝阳村、双东镇青山村等 4村进行试点,统筹电商平台4 家、实体店 14 家,通过电商结对帮扶,帮助农户 400余户实现农产品“触网”。截至目前,实现农产品销售额 150 余万元,激活提升了改革后农业农民的“造血”能力和发展信心。  “旅游+展销”拓宽发展渠道。借力孝泉上九会,双东民俗文化赏花月,新中月季、荷月文化旅游节等乡村旅游活动节点,举办特色农产品推广、展销活动,提升了全区特色农产品及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借力川货全国行拓展市场,推广旌阳特色农产品参加各类展会 58 次,在广州、河北、上海等地新建销售网点 20 余个,带动全区农业人口创收1000 余万元,切实将两项改革的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的“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桃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李书记,今天回泸州再给我带 10 斤脆柿子嘛!”近日,泸州市纳溪区太和村第一书记李昭详接到老顾客的一个电话。  近段时间,随着太和村里的甜脆柿陆续成熟,李昭详找渠道、想办法,借助互联网平台,将村里农户年年都出现滞销现象的甜脆柿子卖成了供不应求的“脱销品”。“摇钱树”下柿子烂在地头  李昭详是纳溪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一名青年干部,今年7月,他轮换到大渡口镇太和村担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  太和村位于大渡口镇西南部,是典型的丘陵岩区村,也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2008年,太和村获得了150亩退耕还林指标,为了让退耕还林既绿荒山又让百姓增收,太和村将这150亩退耕还林地全部引种了甜脆柿子。为了让甜脆柿能按时实现挂果增收,自甜脆柿苗定植开始,村党支部就通过集中管护技术培训和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的方式,确保了脆柿如期成为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摇钱树”。只要管护得当,脆柿苗种下后的第三年就能挂果,每亩甜脆柿的产量至少有2000斤,按1.5元/斤计,可实现收入3000元。  然而,近些年,随着市场上水果种类的丰富,甜脆柿已不再是一家独大。特别是由于太和村距泸州城区较远,交通不便,鲜有果贩进村收购,导致每年柿子成熟季,都是柿子的“滞销季”。为了将柿子换钱,当地群众都要将柿子送到 20 多里外的周边两个市场卖。而近些年,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村中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小孩,由于体力有限,很多村民只能无奈地看着柿子烂在地头。  借助电商甜柿成功脱销  今年8月,李昭详了解到这一情况,就和太和村党支部书记钟传杰研究如何帮农民卖柿子事宜。李昭详和钟传杰经过思考之后,决定通过网上销售,让更多的人知道太和村里的甜脆柿亟待销售。  9月8日,李昭详就和钟传杰来到村里的柿子园里,通过直播、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微信群晒图片,当起了太和村甜脆柿子的代言人。同时,李昭详广泛发动自己所在的纳溪区法院同事、身边亲戚、朋友购买脆柿。  李昭详和钟传杰多渠道宣传,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你5斤、他10斤,太和村的甜脆柿销路打开了,李昭详和钟传杰也忙起来了,他们将各自的小车当作送货车,奔走于太和村和纳溪泸州城区,每天将订单发给村民,村民按照订货单将柿子采摘、打包后装车,并逐一送到城里的订购者手中。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到9月21日,由于有了互联网平台和李昭详、钟传杰的努力,如今太和村的150亩甜脆柿已所剩不多且已被人订购,硬是被卖成了“脱销品”。82岁的任福舟今年的3亩6000多斤柿子一共卖了9000余元,往年靠自己卖不上1000元,大多烂在地头或送人吃。任福舟逢人便讲:“李昭详和钟传杰书记真了不起,不用上市场就把我家的柿子给卖脱销喽。”  “帮老百姓卖柿子只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改善群众生活的第一步。”钟传杰告诉笔者,接下来他们还将依托互联网平台,同样通过带货直播等方式,帮村民销售八月瓜等水果,以提振广大村民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的信心,打响“太和水果”特色品牌,努力让村民在致富奔康路上走得更稳健、更持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恨水金秋10月,川西高原风景如画。笔者从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处了解到,阿坝县5000亩黑青稞核心种植区采收工作已落下帷幕,当前,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工作人员,正在田间来来往往,忙着处理其间的黑青稞秸秆。  据了解,园区工作人员将园内黑青稞秸秆统一收集起来,在相关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下,将黑青稞秸秆变废为宝,加工成有机肥和饲料,不仅有效解决了青稞秸秆处理问题,达到生态循环、废物利用的目的,还能节约园区肥料、饲料费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净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露坤告诉笔者,该园区建设发展至今,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黑青稞发展目标和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一方面,园区在建设过程中,改善了农田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了土壤的营养成分,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更有利于水、土、肥的合理使用和效率发挥。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园区注重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物理防虫防病措施,有效减少肥料、农药的使用量,保证食品安全,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葛霞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秋阳高照,笔者近日在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镇望苏村看到,沟渠淤泥被“请”上岸,花丛杂草大多被清除,路旁绿化带修剪整容正在进行……这是该村深化环境治理、扮靓乡村底色的生动场景。  作为东坡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望苏村,近年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先后荣获“全国宜居村庄”、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美村”、全省“文明村”等多项荣誉奖励。面对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绩,望苏村抓住近期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来眉督察时机,进一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查漏补缺。针对部分沟渠前期掏淤整治遗留的“死角”,尤其是经过夏秋季洪水冲刷,沟内淤泥杂物有所增多的问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率先带头,动员积极性高的群众无偿投工投劳,掀起秋季沟渠清淤整治热潮。  6组所辖的351国道边坡下沟渠较深,斜坡度较长,挖掘机臂伸不到沟底,无法用机械作业清理。党员组长胡登国身先士卒,带领村民脚穿筒靴下到沟底,锄挖锹铲,把沿沟两旁没法堆放的污泥分别装进200多个编织袋里,再用人工一袋袋拖上岸转运处理,到目前仅用10多天时间,就让辖区1000余米的沟渠彻底“变脸”。  望苏村党委书记邓柯介绍,全村近年栽植各类花卉苗木3.5万余株,实现村道和部分组道美化全覆盖,由此成为美丽乡村一道风景线。但由于以往管护工作做得不够,导致道路两旁花卉苗木一度“疯长”,不少地方间隙还长出杂草,既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又使美观度打了折扣。对此,该村通过建立花卉苗木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党群活动日等时机,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义务劳动,集中对路旁花卉苗木进行修剪整容,并且及时清除了美化带的各类杂草,让整容后的道路两旁更显美观。“我们这段2400米长的硬化组道,两旁的花卉苗木长时间没有修整,现在经过整形,美观多了。”在望苏村第4村民小组,村民熊仕桂边修剪边感慨,“组上下决心管护这些花卉苗木,我就要把这个修剪美容师当好。”  截至目前,全村已掏淤整治沟渠3.8公里,所有绿化美化带杂草已都基本清除,并对3条6.6公里的主村道绿植和花卉普遍进行了修枝整形,以组为单位的组道花木修剪整形工作正在进行。“如今的望苏村颜值更高了。”村民们赞赏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今年前几个月,我们一家获得积分54分,今天来换取了1个大桶,1个漏勺,1个喷雾器,1大袋洗衣粉,既得到了荣誉,又得到了实惠。”10月11日,梓潼县文昌镇新桥村九社村民白中红在该村“道德超市”通过积分兑完奖后说,“现在全村老百姓都在你追我赶争先进,全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幸福指数与日俱增。”村民兑换积分“道德超市”兑换积分  去年9月,文昌镇在新桥村成立梓潼县首家乡风文明“道德超市”,村民以积分到超市换取日常生活物品。“道德超市”采取“党员奉献”和“村民道德”两种途径进行积分,积分获取主要通过评议组对每个家庭在“好人好事、道德模范、家庭整洁、建言献策、产业兴旺、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在加分、扣分后,村民可根据所得积分折算所得金额兑换超市内的洗衣粉、洗洁精、牙刷、牙膏等生活日用品。“成立乡风文明‘道德超市’,旨在促进自治、德治、法治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村民综合素质,让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美起来。今年以来,全村110户4200分积分兑换成生活日用品,全村老百姓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新桥村党总支书记薛洪说。  文昌镇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四好村”创建活动和村规民约“三评两审”工作为切入点,导入家庭道德积分管理理念,探索建立“党政引导、村社实施、群众主体、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家庭道德积分激励机制,让道德有价、文明无价、德者有得,实现村民日常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乡村振兴示范村、贫困村为重点,先行先试,促进整体推进,推动道德文明在文昌镇落地生根。“2020年,文昌镇在崇文、青龙、新桥3个村(社区)建立家庭道德激励机制,从运行一年的效果来看,群众认知度、参与度都很高,乡村面貌、文明程度得到极大改善,达到了预期目的,目前开始逐步在全镇范围内推广。”文昌镇党委书记张祖正说。激发群众自治活力  为做到有章可循,文昌镇出台了《文昌镇家庭道德积分激励机制工作方案》,内容涵盖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适用范围、工作内容、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主要开展“5 好 5星”星级文明户创评,引领农村新风尚;开展“最美文昌人”评选推荐活动,引领农村道德高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领农村文明乡风。各村每季度根据每户“5 好 5 星”评议结果,以户为单位按照“1好1星、1星1分”的方式折合家庭道德积分,建立家庭道德积分台账。“我们以村设立道德兑换点(道德超市),农户可用道德积分在道德兑换点兑换相应生活用品;以村建立志愿服务队,农户可根据家庭实际,用道德积分向村申请志愿服务;同时,年终对每户家庭道德积分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道德积分高的家庭进行表扬奖励。”张祖正说。  文昌镇只是梓潼县通过设立“道德超市”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建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  梓潼县以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契机,充分释放基层治理活力,努力探索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村民自治为主线、以文明乡风建设为举措的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实行“三评两审”积分评议工作法,逐步激发群众自治活力,让文明在百姓之中蔚然成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祁军 郑晓敏 记者 杜铠兵10月13日,记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获悉,为打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战,近来成都市蒲江县着力实施释放肿腿蜂生物防治项目,2021年蒲江县已释放肿腿蜂400万头。  据蒲江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蒲江县毗邻松材线虫病疫区,发生风险巨大,是四川省林草局确定的省级松材线虫病防控重点预防区。为降低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松墨天牛的种群密度,该县实施开展“蒲江县2021年度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松墨天牛生物防治项目”,采购川硬皮肿腿蜂400万头,对县域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的成佳镇、朝阳湖镇等地进行生物防治,防治松墨天牛面积 25000亩,无公害防治率100%,防治效果达90%以上。  据了解,肿腿蜂是天牛等多种蛀干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被称为“天牛克星”,对于控制天牛危害具有重要作用。而松墨天牛则是松材线虫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川硬皮肿腿蜂属膜翅目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广泛应用应用于松褐天牛、松墨天牛等林业害虫的生物防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史晓露记者从近日举办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会上获悉,我省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网格化管理,以提升基层监管能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将落实网格责任人和监管对象,强化对基层特别是乡镇和村社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保障经费设备设施,提升检测机构能力。此外,还将建好村级信息员、协管员队伍。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县乡两级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第一战场,是监管执法前沿阵地,实施网格化管理是补齐相关检测机构、能力和队伍不足短板的重要举措。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4%,部级例行监测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全省农产品质量合格证工作全面提速,新增1.15万家主体入驻国家(省级)追溯平台,累计已有4.8万家主体入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文/图提起大豆,人们往往想起大豆出口大国美国,但实际上四川的大豆也有相当的话语权。10月11日,在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豆香四溢,20个大豆品种逐一排开,一场以豆浆感官为主的大豆品鉴会揭开了我省大豆话语权的秘密。经过专家们细致严谨的打分,最终来自乐山市沐川县永福镇、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等6地的6种大豆被评为适合加工为豆浆食用的优质种质资源。专家组现场测评。阚莹莹 摄  当天,由四川省作物学会组织省内相关专家,对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豆类育种资源创新研究团队从征集、收集大豆种质资源中初步评价出表现优异的20份大豆资源现场鉴评。“这20个大豆品种,全部来自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集到的数百份大豆资源,经过相关专家筛选后,选出来的优秀选手。”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告诉记者。  起源于我国的野生大豆,是世界珍稀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一种稀缺的科研育种种质资源。因此,收集、鉴定、评价种质资源,培育出高产、抗病的大豆新品种,破解大豆“卡脖子”问题,是育种界科学家 们 多 年 以 来 的 攻 关 目标。在这方面,四川走在全国前列。数据统计,目前已编入国家目录的四川大豆地方资源已达 2000余份,居全国第二。  记者了解到,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先后收集大豆、蚕豆、豌豆等豆类资源5000余份,国外品种300余份,构建了川渝地区最大的豆类种质资源库。通过田间综合鉴定与整合,编入中国食用豆品种资源目录 155份,存入中国种子库 385份。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开展以来,我省共征集、收集豆类地方、野生种质资源1293份,初步鉴定出优异资源100余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摄10月13日,工人们正在仁寿县富加镇中小企业孵化园内的一家包装生产企业车间作业。近年来,仁寿县积极拓宽农村群众就业渠道,鼓励劳动密集型、手工加工型企业通过设立“微车间”“钟点工”岗位等多种方式,将就业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助力村民就业增收,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9月30日,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安龙村芦苇荡漾,掩映在湿地良田里的安农书院书香四溢。书院主人李星一如往常接待来客,不一样的是,如今她有了新身份——从名义“新村民”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安龙村十社村民。  今年4月,得益于郫都区宅基地“三权分置”率先探索,李星取得安农书院所在的原宅基地和农房的不动产证,顺理成章将户口从郫都城里迁入安龙村,新的户籍和身份证明让李星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现在我真正成为安龙村的一员。”说话间伴着爽朗的笑声,李星逢人便与之分享喜悦。回乡置业做名副其实新村民  郫都区作为全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大胆创新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李星则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受益者之一。  1974 年出生的李星多年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2018年她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将郫都城里的房产卖掉,在安龙村利用闲置林盘、闲置农房、闲置宅基地建设乡村书院,打造耕读空间,开展乡村文化营造。  安农书院所在的安龙村,是川派盆景艺术的发源地,享有“中国盆景之乡”的美誉。李星说,安农书院原址是村民闲置多年的破旧房屋和猪舍,3.1亩的占地面积为开办书院提供了适宜的空间。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我省“十四五”规划也提到,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郫都区先行先试,充分运用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推动“沉睡”的宅基地资产变资金变产业。  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在确保宅基地资格权人“户有所居”的前提下,资格权人将闲置农房及闲置宅基地以有偿方式转让给项目投资人李星开办安农书院。按照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方式,李星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不动产登记,转让期限40年,用途为教育培训。随即,书院凭《不动产权证书》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等相关许可,其投资人李星作为“新村民”落户该村。  “李星作为受让方,通过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以有偿有期限的方式取得不动产证,为后续产业发展疏通了关键堵点,为乡村振兴产业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红本本就等于有了保障,如同吃下‘定心丸’,以后追加投入、升级改造才能放开手脚。”李星说。  在书院外围,李星还流转了40多亩农用地建生态农场,一块块规整出的农田,为城里人提供“共享田园”耕种、采摘等农事体验。互融共享书院搭起连心桥  让李星感到安心的还有,乡村书院本就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除了投资办学的属性,取得不动产权证后,其作为真正意义的“家”,让她能更好地享受田园耕读生活。  安农书院除了为本村及周边地区的学生提供经典诵读、琴棋书画、手工木作、生活礼仪、亲子共读等课程,还开办公益国学延伸课堂、农家图书馆,免费为村里的孩子教授国学经典,传播传统文化。“我们开办的夏令营、冬令营,会腾出一些免费名额给村上的小朋友,让热爱学习、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孩子,同样能够接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李星说,成为本村人后,心里的融入感、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油然而生,更乐于为乡村文化营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李星和她的安农书院。供图  书院建成后,吸引到蜀派古琴传承人俞琴秦、木工老师龚海等纷纷入驻。龚海的徒弟马闯,一名来自陕西的“90”后,去年 10 月份来到安农书院,就被这里清幽的环境吸引留了下来,如今除了制作木雕工艺品外,也成为一名木工老师。“这里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我能够潜下心来做木头手作。”马闯说,与村民、学生之间淳朴的关系,让他有了家的感觉。  安居才能乐业,李星说,既然家安在了安龙村,希望依托书院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集聚更多文化能人回乡,让家乡变得更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三台县的做法厘清权属  成立涵盖多个职能部门的国有资产和镇村公有资产确权登记管理经营改革领导小组。由县自然资源局牵头,明确地块边界和权属,在现场调查、资料查证的基础上,建立公有资产权属办理台账明确收益  当地在改革之初明确:如果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差异较大,则尽可能维持原有组织形式;差异较小者,则在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统一分配探索意义  为全省“两项改革”后优化资源配置、破解闲置资产“就地撂荒”、推动现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路径  (记者 王成栋)“我在老村部等你!”10月9日,吃过午饭,绵阳三台县西平镇玖旺奇味食品厂法人代表邹勇和客商约定了交货地点——自家厂房的仓库。  邹勇口中的老村部,是绵阳三台县西平镇原五里村村两委办公室。去年,原五里村并入建林驿村后,办公房一度闲置,后改扩建成玖旺奇味食品厂的冷藏仓库。  从闲置的办公房到食品厂的仓库,这个去年经历过合并的行政村迈过了厘清权属、明确收益成员等关卡。三台县围绕迈过这些关卡盘活昔日办公场所、闲置学校等集体资产的做法,则入选今年9月发布的四川农业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其获选理由是:为全省“两项改革”后优化资源配置、破解闲置资产“就地撂荒”、推动现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路径。广安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花海人家”生态园,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 邱海鹰 摄(视觉四川)确权不被两个“红本本”困住  玖旺奇味食品厂主打藤椒、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就是保证品质的命根子,但周边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冷库。如果自建,至少要五六百万元,租用农房改扩建最可行。  邹勇为选址的事发愁,建林驿村村支书彭家松却为闲置的村部如何盘活着急。“一下腾出了两个村部。”建林驿村是由原五里村与南垭村、天岭村合并而来,合并后村部设在原南垭村办公点,闲置下来两处村部,土地都有六七百平方米,建筑面积有三四百平方米。  这完全符合邹勇的需求,但这些村部没有两个“红本本”——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  原五里村村支书邹解放介绍,老村部多次调整、改建,没有明确房屋及土地的权属,无法出示产权证书。根据现行的农村产权交易规章制度,无论是农房还是农村建设用地交易,都必须具备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  怎么“扯证”?三台县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两项改革”完成后,当地随即成立了涵盖多个职能部门的国有资产和镇村公有资产确权登记管理经营改革领导小组。由县自然资源局牵头,明确地块边界和权属,在现场调查、资料查证的基础上,建立公有资产权属办理台账。  “申办产权证就两个前提: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确认建设用地性质、厘清地块边界。”省农业农村厅宅基地处副处长陈镇介绍,为配合“两项改革”,我省已经简化了确权颁证程序。盘活村闲置土地,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黄桷村建起15亩红膏蟹养殖基地。 杨尚威 摄(视觉四川)收益是“老人”得还是全体分?  “真正的挑战是拿了产权证后开始的。”彭家松解释,接下来的环节涉及每一位村民的权益——租借收益咋分配。仅限于合并前的村集体成员受益,还是合并后的村集体组织成员人人有份?  原五里村副主任邹瑾查阅了中央和省级相关法规政策,均未有明确规定。由此,他的观点便是:老五里村的村部,只能老五里村人受益。但原南垭村村民看来,既然行政村已经合并,意味着大伙都有收益的分配权。“这个老村部确权也是村子合并后才搞的,我们要分红也合理。”原南垭村村民赵联军说。  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后,最终确定维持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变,资产收益由原村全体成员共享。彭家松解释,原五里村集体经济并不算强,村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留有不少债务。盘活老村部,可以促农增收,削减历史遗留债务,为下一步村社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打下基础。  “这其实是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问题。”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之初便明确:如果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差异较大,则尽可能维持原有组织形式;差异较小者,则在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统一分配。  为了盘活闲置资产而维持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会延缓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前述负责人透露,当地已在各合并村新建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社,以分批分步骤实现原有资产统一运营、收益统一分配,“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来。”仁寿县充分利用各乡镇闲置资源,推进“公园下乡”建设。图为航拍的禄加镇乡镇公园。 潘建勇 摄(视觉四川)推广“一村一策”盘活更多资产  在解决权属和受益对象问题后,原五里村的村部以每年6000元的价格租借给了邹勇。邹勇改扩建后,为村民提供了6个工作岗位。  “不管是权属问题、受益对象范围问题,都是全省的共性问题,也是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郭晓鸣看来,三台等地的探索,闯出了一条盘活闲置资产、合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两项改革”后,全省建制村减少18429个,减幅达40.6%。这就意味着,全省至少有1.8万个原村部、学校等闲置资产待盘活。这些,也是下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课题。  三台等地的探索是否能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值得借鉴,但还是要把握原则、因地制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对合并后既有的公有资产进行用途分析研判,尽可能保留基层便民公共服务网点,如幼儿园教学点、养老院等,并优先满足新的公共用途,如灾害转移避险场所。换言之,对于闲置的公有资产必须要“先民生后经营”,因地制宜对闲置资产的权属、边界及受益对象进行再梳理,确保盘活之时“轻装上路”。  “总的来说,就是尊重实际采取‘一村一策’的方式盘活。”省农业农村厅合经处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总结各地的探索经验,尽快摸清全省合并村的家底,给出合理用途建议,以实现物尽其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