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审水稻品种
全国:438个,国标2级以上281个,占比64%
四川:47个,国标2级以上31个,占比6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日前,根据《种子法》及《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农业农村部公告发布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1384个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新品种。
据了解,此次国家级审定新品种中,水稻优质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品种品质达到国标2级以上的 281 个,占比首次突破60%,这标志着我国优质稻育种水平迈上 了 一 个 新 台阶。审定的水稻品种中达到国标1 级的 44 个;高产、优质、绿色的“三好品种”22个。
“此次共审定水稻品种 438个。其中,四川国审水稻品种47个。”2022 年 12月29日,四川省种子站正高级农艺师韩友学边翻看着统计数据,边向记者介绍,这47个四川国审水稻品种中,品质达国标2级以上的四川水稻品种有31个,达到国标1级的有5个。
“稻香杯”田间评比现场。 资料图片
赛事引领重塑“川米”形象
每年春节前,四川绿丹至诚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元文都会把米当礼物送人品尝,但他经常会被质疑:“四川居然有好米?”不过,他很快又会收到点赞:“好米!”这样的甘苦,几乎每一位从事推广四川稻种的从业者都曾品尝过。
四川是稻米生产和消费大省,但很长时间以来,“不好吃”一直是“川米”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为了重塑“川米”形象,自1985年起,我省农业部门就在成都首次举办优质米评选活动。这便是“四川好米风向标”——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评选的前身。
去年,第二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曾广泛征集筛选2019—2022年以来的最新技术与成果,并对评选出的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了展示。展示目录上排在前两名的是由我省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品香优秱珍”和“宜优1611”。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曾正介绍,其中品香优秱珍去年在雅安市汉源县百亩连片示范测产中,平均亩产达到950.3公斤,创了高产新纪录,“可以说这个品种和它的相关配套技术突破了‘高产与优质难以协调’的问题。”
不仅如此,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由中国农学会发布的35项“2022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中,我省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玉龙优1611”入选。该品种突破了水稻品种多种性状难聚合的关键技术,米质优、产量高、适宜轻简化种植,区试平均亩产650公斤以上,品质达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
这些品种的共同点,就是都曾斩获“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评选奖项。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优质“川米”品种通过大小优质稻米评选赛事脱颖涌现、在川内各地铺开种植,“川中无好米”的刻板印象正被不断破除。
科技赋能育种丰优并重
元旦已至,蜀乡大地气温不断走低。本应是农闲季节,但对于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水稻所”)水稻新品种育种团队相关负责人李耘来说,一刻也没办法闲下来。
在2022年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颁奖仪式上,因培育出冠军优质米“宜优1611”和特等奖第五名“玉龙优1611”,李耘捧回了两项特等奖。随后,他与团队继续将一颗心沉入稻田,再次投入杂交水稻科研育种攻关这场以年为计时单位的漫漫征程中。
“春节过后,2月份就要开始播种水稻了。2023年,我们田间的‘主战场’依然是泸县和德阳,秋天则切换到海南。”李耘对记者说着,整理总结科研数据、准备新年试验材料、罗列试验计划与实施方案的手始终没有停下。
先后引进国内外特异种质资源,对每一份资源进行评价、鉴定,并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通过扩大血缘差异,增强杂种优势、塑造理想株型,创制新材料……李耘介绍,育种具体的技术路线,就是克服遗传累赘,实现有利基因重组,创制新材料,择优选择,优中选优,创新优化组合性状。
李耘只是省内从事杂交水稻科研育种工作的众多科研工作者之一。正因有以李耘等为代表的育种专家组建团队历时十数载“打磨”品种,才使得越来越多优质稻米品种横空出世、得以推广示范,从而帮助重塑“川米”形象,促进四川种业全力向优质化方向发展。
“从省种子站收集的数据来看,我省水稻育种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品质上,包括理化品质(检测品质)和食味品质(蒸煮品质)。”韩友学解释说,我省水稻育种从倾向高产稳产型向优质型、再到现在的高产和优质并重型不断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稻米,体现出了我省稻米正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转型。
去年,重庆、云南、贵州、四川等长江上游稻作区,都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烤”验,多地水稻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而这也引起了李耘等专家的思考:过去的优质品种,放在未来依然“能打”吗?
“业界有人称,今后的极端天气有可能会越来越常见。不仅是高温干旱,还有可能出现极端的低温冷害、洪涝灾害等,以前的品种很有可能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这些都给水稻育种带来了更多全新挑战。”李耘表示,团队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培育优质的三系不育系和恢复系,期望选育出更能抵抗非生物胁迫(不利于植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伤害、破坏和死亡的非生物的环境条件)的水稻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