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统计数据显示,7月四川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涨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0.5%,农村持平;食品价格下降7.4%,非食品价格上涨2.2%;消费品价格下降0.9%,服务价格上涨2.2%。  环比看,7月四川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高出上月涨幅1.0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0.5%,农村持平;食品价格下降1.0%,非食品价格上涨0.6%;消费品价格下降 0.1%,服务价格上涨1.0%。  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4.1%,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1.25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下降31.1%,影响CPI下降约1.6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47.3%,影响CPI下降约1.49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1.6%,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兴 特约通讯员 胡润林 摄影报道立秋过后,位于川南地区的泸州市叙永县进入水稻收割季节,该县结合山区特点大力推广劳作灵活、使用方便的“小农机、小机具”,让广大农户的劳动效率大幅提升,确保稻谷丰收的农忙季节“机忙人不忙”,粮食颗粒归仓。图为8月10日龙凤镇凉伞坡村村民正在操作农机收割水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8月5日,正在田里忙活的达州市开江县水稻种植大户程先容,收到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为她签发的“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单”,这标志着我省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首单成功落地。  记者从省财政厅了解到,8月4日,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四川银保监局联合印发了《四川省2021年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标志着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保农业生产部分成本逐渐向保总成本、保收入转变。覆盖41个产粮大县   今年 6 月,财政部发布《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2021年纳入补贴范围的实施县数不超过省内产粮大县总数的60%,2022年实现实施地区产粮大县全覆盖。  目前,我省共有76个产粮大县,2017年起陆续已有35个产粮大县纳入农业大灾保险试点范围,保险保障程度已得到提高。此次《方案》综合考虑我省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经营情况和保险推进情况基础上,将其余41个县全部列为完全成本保险实施县,2022年及以后年度全部产粮大县将纳入完全成本保险。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的农业大灾保险只针对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而这次《方案》却将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和小农户均纳入完全成本保险保障范围,通过支持政策实施范围内全体农户自主自愿投保,全面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提高保险保障水平  程先容种植了 96 亩水稻,今年已经投保了水稻直接物化成本保险,通过增加缴纳保费,她的亩均保障金额从 400 元提升到了 1100元,总保障金额10.56万元,较之前提高了6.72万元。  “根据新的政策,我每亩水稻多缴纳7、8元保费,总保障金额就可以翻番,可以说很划算了。保险公司找到我,我也很高兴,很满意。”程先容在水稻田里,向记者算了一笔账。  记者了解到,之前的三大粮食作物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每亩保险金额为 400元、400元和300元,此次《方案》明确将每亩保险金额提升至1100元、800元和700元,风险保障水平实现了翻番。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在仅保障直接物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保障程度,保险金额全面覆盖直接物化成本、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  财政持续强力支持  《通知》规定在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前提下,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补助45%。鉴于目前对拟实施完全成本保险的41个县,原补助结构为中央财政补贴43.5%、省级财政补贴28.5%、市县财政补贴3%,为更好对接中央财政补贴变化,《方案》明确了保费分担比例,即各级财政和农户按中央财政补贴45%、省级财政补贴27%、市县财政补贴3%、农户自缴保费25%实施。  经初步测算,三大粮食完全成本保险在我省实施后,预计2021年将多争取中央资金1.27亿元,省级财政增支约0.73亿元,为我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增加约70亿元风险保障。2022年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产粮大县后,预计每年将多争取中央资金3.87亿元,省级财政增支约 2.32 亿元,增加约200亿元风险保障。  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工作,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具体实施,有利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粮食安全。据悉,下一步,我省将围绕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量,助力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1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彭丽华)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繁殖能力强,具有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如蝗虫过境,未及时发现,两三天时间就能造成水稻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在8月6日接到建平镇稻飞虱发生的消息后,我局于8月7日(星期六),立即召开了三台县稻飞虱监测防控紧急会议,安排部署了稻飞虱监测防控的各项工作。县植保站全体人员,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及植保员,服务主体负责人,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圣繁主持。会议现场会上,植保站高级农艺师叶香平组织参会人员学习了稻飞虱的识别、监测、防治等技术,建平镇植保员周德春就调查发现稻飞虱情况及方法做了经验交流,植保站站长彭丽华安排部署了全县监测防控稻飞虱的各项工作。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圣繁就全县监测防控稻飞虱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紧起来。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稻飞虱的危害性、防控紧要性,吸取往年稻飞虱发生的教训,认真做好此次稻飞虱应急工作。二是动起来。充分利用村社广播、短信平台、多媒体等方式,加大稻飞虱监测的宣传力度;积极动员植保员、群众等力量,对辖区内所有田块进行全覆盖排查,做到底子清、数据明。三是报上来。按照关于稻飞虱监测防治情况的报送要求,及时准确的报送数据。四是防起来。科学制定防控技术方案,实行“发现一点、防治一片”。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0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邱海鹰 摄)初秋时节,四川省华蓥市即将开镰收割的水稻、挂满葡萄的大棚和苗壮叶茂的花木, 与鳞次栉比的农家小洋房交相映衬,斑斓的色彩把大地装点得生机盎然,分外美丽,构成一幅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立体画卷。2021年8月9日, 华蓥市阳和镇祝家坝村挂满葡萄的大棚与即将开镰收割的水稻交相映衬,美丽的色彩把大地装点得生机盎然 (无人机航拍)。2021年8月9日, 华蓥市阳和镇祝家坝村挂满葡萄的大棚与即将开镰收割的水稻交相映衬,在蓝天白云下犹如美丽的画卷(无人机航拍)。2021年8月9日, 华蓥市阳和镇祝家坝村即将开镰收割的水稻与农家小洋房交相映衬,在蓝天白云下犹如美丽的画卷(无人机航拍)。2021年8月9日, 华蓥市阳和镇三岔河村挂满葡萄的大棚、苗壮叶茂的花木与即农家小洋房交相映衬,在蓝天白云下犹如美丽的画卷(无人机航拍)。2021年8月9日, 华蓥市阳和镇三岔河村挂满葡萄的大棚、即将开镰收割的水稻、苗壮叶茂的花木与即农家小洋房交相映衬,在蓝天白云下犹如美丽的画卷(无人机航拍)。2021年8月9日, 华蓥市阳和镇三岔河村即将开镰收割的水稻、鱼肥虾壮的水塘与农家小洋房交相映衬,在蓝天白云下犹如美丽的画卷(无人机航拍)。2021年8月9日, 华蓥市阳和镇三岔河村即将开镰收割的水稻与农家小洋房交相映衬,在蓝天白云下犹如美丽的画卷(无人机航拍)。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0
(记者 张艳玲)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70%以上安置点集中在凉山州。近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促进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围绕劳务输出、就近就业、创业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十条措施》明确,搬迁劳动力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到户籍所在地县外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给予不超过每人300元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组织搬迁劳动力到企业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按不低于每人3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支持集中安置点发展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等就业载体,符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规定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还款积极、项目前景好、带动搬迁劳动力就业能力强的,可再次申请贷款和贴息。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民宿旅游、农村电商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对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吸纳搬迁劳动力超过10人并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再按每10人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不超过20万元。  支持凉山州3年内建成2家以上(含)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经认定后每个基地给予9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期满后可再次申请认定,其辐射带动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成效作为认定的重要依据。鼓励搬迁劳动力返乡创业,符合条件的,给予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并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  加强公益性岗位统筹管理,新增和腾退的公益性岗位向搬迁劳动力倾斜,优先安置大龄、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搬迁劳动力,给予不低于每人每月500元的岗位补贴。对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至少组织其参加1次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并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给予不超过每人每天50元的生活费(含交通费)补贴。  公共就业服务、农民工服务向集中安置点延伸,在大型及以上集中安置点设立就业增收专员,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搬迁劳动力,每名就业增收专员服务不少于1000名搬迁劳动力。在分配中央和省级财政就业创业补助资金时,向凉山州搬迁任务较重的11个县予以倾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10
高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10万名以上农民工外出务工,劳务经济是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服务农民工近年来,高县坚持把服务保障农民工工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打好推进稳岗就业、提升服务能力、鼓励创新创业、加大关爱服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组合拳”,不断提升农民工的幸福指数,让就业创业路上的“回乡雁”坐上 “幸福列车”。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多措并举推进稳岗就业“以往,我每年春去冬归,就像‘候鸟’一样。” 说起过去漂泊的日子,高县罗场镇新荣村村民陈燕很感慨,“现在好了,家门口上班,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就业是民生之本。2020年,高县坚持防疫生产“两不误”,精准施策,加快促进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复工复产,建立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县内转化解决本地用工,市内为农民工寻找就业岗位,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因疫情没再外出的陈燕很快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在高县,类似陈燕这样返乡就业的农民工还有很多。去年,该县严格落实《宜宾市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八条政策措施》,并结合县情在此基础上做了相应的“加法”,鼓励引导农民工就业创业,打好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线上线下招聘、点对点服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组合拳”,让数万返乡滞留农民工很快实现就近就业。去年来,该县共规范开发公益性岗位2037个,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提供岗位8.41万余个,向临港输送农民工5000余人。在朵唯、苏格等58家企业稳定就业2010人,对三江新区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服务,输送返岗农民工235人。稳岗就业情况在全市排名第三。同时,落实援企稳岗工作和有序开展县内企业首次吸纳农民工就业补助工作。2020年,全县发放企业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失业保险稳岗扩岗返还补贴、暂时性困难企业稳岗返还资金600余万元,涉及企业94家、职工3700余人。就业招聘现场筑巢引凤促进创业创新有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的“撑腰”,让“回乡雁”们有了创业底气。“去年,我从成都金苹果装修公司辞职回乡后,就一直着手筹划开办一家自己的装修公司,但苦于手头积蓄太少,资金缺口较大……”高县梵创设计装修公司负责人贾旭剑说,他听说有政府贴息的创业贷款时,第一时间就办理了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这笔资金,及时帮他解决了公司资金短缺的问题。2020年,该县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0笔1319万元。今年1至7月,全县已审核签批创业担保贷款40笔788万元。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去年来,该县通过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完善政策、开展劳务品牌培训和返乡创业培训等措施,吸引了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全县返乡创业农民工达3846人,农民工创新创业项目突破200个。扶持返乡农民工创办注册登记企业476个,个体工商户2200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5户。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民工科技创新。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农民工科技型中小企业74家,农民工高新技术企业3家。关爱服务解决后顾之忧“环境好、服务好、办理快捷!”刚从江苏返回的农民工王晓宾在高县政务办证大厅市场监管窗口享受了“绿色通道”服务后,情不自禁地接连竖起大拇指,“不错,不错!”做好农民工证照办理工作,是该县去冬今春开展的农民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之一。专项行动期间,该县为返乡农民工开通证照办理“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压缩证照开办时间,服务农民工近5000人,办理户籍业务近400件,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受理业务近1000件,回答群众问题100余条。同时,优化交通服务保障,储备10台县内应急客运车辆,投放农民工包车车辆近200辆次,输送农民工近2000人,提供包机专列专车服务31批次共979人;大力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全县随迁子女100%全员入学,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 该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就业促进、返乡创业、技能提升促品牌创建、根治欠薪维权救助、党建引领、关爱帮扶融入城市服务等“六大专项行动”为抓手,为农民工朋友服好务,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高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0
为扎实推进恩阳区人才振兴工作,恩阳区委统战部联合恩阳区人社局采取“三举措”助推人才振兴工作。多形式“聚”才。采取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接续开展春风送岗、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发布就业岗位1.1万个,帮助9000余名求职者实现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招考乡镇学校教师320人、医生42人、 “三支一扶”计划35人,让更多的人到乡村一线成长成才。多样化“育”才。对口业务需求,每年对农技、教师、医卫等人员分级分类开展培训2000人次。发挥11家职业培训学校优势,采用集中授课、实际操作等方式,把培训送到基层,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开展“点对点、一对一”培训120期、3600人次,进一步提高农村各类人才技能水平。多方面“引”才。制定返乡创业22条措施,积极回引恩阳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活水”。目前,回引返乡创业人才3000余人,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1632人,创办规模100万元以上经济实体367个,对符合条件创业成功的给予创业担保贷款6000余万元,兑现创业补贴147万元。(恩阳区委统战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0
(记者 杨颜铭)扶残助残,共享小康。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有残疾却自强不息,生活贫困仍乐观进取。在简阳,因为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残联组织的帮扶,有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创新的残疾人扶贫模式让贫困残疾人走上了脱贫奔康之路。2020年底,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也如期脱贫。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简阳市残联以精准扶贫统揽工作全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系列帮扶举措,推动残疾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扶残助残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全市5663名贫困残疾人士顺利实现脱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陈举红向贫困户传授果树种植技术    完善顶层设计 破解“因残致贫”受身体障碍、劳动能力弱、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响,贫困残疾人一直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因残致贫”问题也成为减贫事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为更好解决“因残致贫”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和措施。制定扶贫解困工作方案、残疾人就业帮扶等政策;扶持帮助有劳动意愿和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通过产业扶持实现精准脱贫;探索帮助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重度贫困残疾人通过分享产业扶持项目收益增加收益……近年来,简阳市残联以脱贫攻坚统揽残疾人工作全局,精锐出战,精准施策,创新扶贫模式,实现残疾人扶贫工作从“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转变。下好脱贫攻坚“一盘棋”,协同作战才是良策。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简阳市民政、人社、总工会、残联等部门单位加强会商,密切协作,形成了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良好机制。“十三五”期间,简阳市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简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辅具适配等十多项工作,纳入民生实事加以统筹安排,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任务。施勇喂食鱼苗    落实专人帮扶 聚焦精准施策一条新修的水泥路直通到家门口,崭新的5间平房刚添置了家具家电,规范的猪圈内10多头小猪正在憨憨大睡……如今,简阳市雷家镇九龙滩村5组刘兴明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五年前,他家里还是另一番光景。刘兴明腿部患病在家休养,母亲廖林秀80多岁,精神残一级,妻子汪玉清40多岁,多重残(智力、精神)一级,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家里没有稳定收入,生活相当拮据,用他自己的话说“都想外出流浪,不管这个家了。”所幸的是,在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残联等单位帮扶下,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终于“重见天日”了。享受医疗扶贫、低保金、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助学金,刘兴明还利用产业扶持金,购买能繁母猪2头,利用种植空闲时间发展副业。“感谢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一定会努力,我家一定会好起来的。”无独有偶,同样重拾生活信心的还有宋泽康。他是简阳市简城街道三葫社区一组的一名残疾人,在好政策支持下,宋泽康摘掉了贫困帽,还做起了水果经营的小生意,日子越来越好。这些喜人变化得益于简阳市残联的精准帮扶。脱贫攻坚,难在精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了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做到精准识别,简阳市残联和扶贫部门密切配合,依托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和残疾人专职委员在逐户核实、摸清残疾人家庭底数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建档立卡,确定帮扶对象,逐人逐户完善具体帮扶举措。“十三五”以来,简阳市残联先后派驻第一书记2名,驻村工作队员1名,牵头做好平泉街道龙王村、壮溪镇民权村和雷家镇斑竹林村驻村帮扶工作,帮扶贫困户35户。李林是简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综合科科长,被选派到壮溪镇民权村担任第一书记。从任第一书记那天起,积极为25户贫困户脱贫制定详细的帮扶措施。帮贫困户找工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集众智、聚群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圆满完成了帮扶任务。段刚鸡场变“输血”为“造血” 托起就业创业致富梦“小伙子非常了不起,身残志坚成功致富不说,还积极带动我们就业,非常感谢他。”提起袁波,在刺梨园里务工的工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袁波是简阳市云龙镇方井村人,曾经因意外连续昏迷23天的他,身体落下了二级伤残。如今他依靠电商成功致富,在家乡流转了近200亩土地种植刺梨,并带动了周围的脱贫户和残疾人实现就业,每人每天可获得60元收益,节假日还会有更多福利。袁波成了大家眼中自强不息的代名词。为帮助袁波发展产业,简阳残联积极当好“娘家人”,去年为他拨款3万元修建了一座蓄水池,解决了生产用水难题。此外,还多次推荐袁波参加京东电商培训、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积极帮他宣传产品、推荐客户。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袁波的电商事业已步入正轨,今年他准备再多流转土地,种植更多优质蔬果,实现种植基地和电商发展两手抓、两增收,争取带动更多人致富。袁波只是脱贫攻坚中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改变自身命运的众多贫困残疾人中的一位。在一系列精准帮扶举措下,贫困残疾人自强脱贫的意识不断提高,在努力实现自我脱贫的同时,还影响带动其他贫困家庭共同增收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袁波的创业历程,也是简阳市残联抓扶持促就业,托起残疾人创业致富梦的缩影。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残联投入资金280万元扶持农村残疾人发展生产7857人,创业直补3188人285万元;通过多方式培训、多渠道安置、多资金扶持,打造分散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个体创业就业的就业格局,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据悉,简阳市现有省残联命名“四川省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3个,其中,肢体残疾人陈举红在贫困村前锋村创办农林开发公司、种植科技协会安置残疾人就业,带动脱贫攻坚,通过各级残联的培育、支持,还把残疾人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办到了丹巴、德荣、华蓥等地。做好政策兜底 织密民生“保障网”一座座崭新结实的房屋、一处处精心的无障碍改造,让一个个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更安全、更舒适。在简阳,不少贫困残疾人家里实现了蜕变,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他们坦言:“日子越来越有滋味,生活越来越有盼头,真的幸福满满。”记者了解到,简阳市积极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为贫困重度残疾人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通过改造坡道和增加扶手等措施,提升残疾人生活便利、提高生活水平。“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60万元,改造780户。织密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的安全网,简阳市残联一直在路上。据悉,“十三五”以来,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发放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累计发放7029人次,发放资金622.67万元,确保贫困残疾人人均收入稳定达到当年国定贫困线标准。协助市民政局审核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302762人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204277人次。另外,还高标准实施残疾儿童康复、阳光救助、服药补贴、辅具适配、白内障复明手术等项目,帮助两千多名贫困户更好地得到了康复服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帮助残疾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好不容易奋斗来的美好生活持续下去,成为了简阳市残联必须答好的新试题。下一步,结合残疾人工作实际,项目资金优先向脱贫残疾人倾斜,持续巩固贫困残疾人脱贫成果,确保贫困残疾人同步小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0
(成然 记者 程海英)近日,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莅临泸州市纳溪区开展“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工作考评。考评组一行通过内业资料检查、实地开展外业抽检等方式,对涉及考评工作的28项指标进行了针对性检查。据悉,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纳溪区围绕提高技术等级、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抗灾能力三个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农村公路质量监督覆盖率、工程实体一次性交工验收合格率三个100%。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建成农村公路261公里、安保工程79公里,建设“扶贫路”“产业路”130公里,惠及群众10万余人,带动经济效益80亿元。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方面,纳溪区全面实行区域化管理,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建立区、镇、村三级公路管理制度和路产路权保护制度。推广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规范农村公路管理流程,建成“建、管、养、运”为一体的农村公路综合协调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管养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强化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在农村公路运营方面,纳溪区不断优化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和运营结构,实现城区公交全覆盖、乡镇100%通公交、建制村100%通客运;创新开通赶集班、节日班、学生班等“响应式服务”,满足各类群众的不同出行需求,切实解决了全区百姓“出行难”问题。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0
(记者  钟正有)近期,中江县连续出现的高温天气,严重影响粮食作物生长。面对恶劣天气,为保障粮食作物稳产增收,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党员干部头顶骄阳在田间地头调查,指导农户开展水稻避高温天气的田间管理。倡导适期播种,避开炎热高温。有效避开7月下旬至8月上旬存在的常发性高温伏旱天气,依据茬口、品种的类型和生育期安排播种期。选用耐热性强的品种,合理布局。生产中合理筛选应用抗高温力较强的品种同早熟高产品种合理搭配,利用抗高温力较强的品种减少对灌浆结实的伤害,利用早熟高产品种避开高温季节,以取得大面积稳产增收。科学施肥和水管,增强稻株抗高温能力。因稻田供肥水平和水浆管理方式的不同,水稻个体的长相和群体结构亦不同,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高温热害时合理施用无机氮素肥以提高水稻抗高温热能力。通过农技站党员干部耐心指导,农户增强避高温天气的田间管理能力,为中江县粮食作物稳产保供起到促进作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10
(夏雨婷  记者  常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近年来,青神县整合青神国乡椪柑专业合作社等13家农民合作社,吸收社员2068户,成立青神县蜀品堂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做实惠民、服务、创新三大举措,变合作社“单打独斗”为联合社一体运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鸟瞰青神美丽新乡村为最大程度整合优势资源,保障农资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利润最大化,青神县健全农资服务体系,通过对接大型农资企业和大型农资综合服务商,统一采购,直供直销,避免中间差价;联合社优化供应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农资在配送过程中的费用,让果农真正得实惠。截至目前,共降低了社员农资成本76万余元,降低生产成本25%-30%。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支撑,为此,青神县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用好田间、网络2个课堂,实现户户享受技术服务,随时随地咨询技术专家。联合社党支部目前签约了32名农技专家,组建专业服务队,通过微信交流群,开展线上指导。同时,每月1号和15号,定期开展2次线下培训,覆盖全县2000余户果农。通过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以技术赋能,提高椪柑品质、擦亮青神品牌,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提供技术支撑。为提高农业创新力,增强土地附加值,青神县因地制宜推出柑橘林下种豆模式,实现土地最大化利用。目前,全县共有1.2万亩林下大豆,预计产出毛豆3600余吨。同时,引进全国农产品销量前三的天津辰博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2-0.6元的价格收购毛豆,直接创造经济价值600余万元,为果农致富增收开拓了新渠道。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10
(温选鹏  赵会 记者 常坚)8月9日,在眉山市彭山区凤鸣街道江渔村,记者看到满山遍野的蓝莓树整齐地排列着,工人们正在垄间劳作,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查看滴管安装情况。“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蓝莓生长,种植出来的蓝莓品质非常不错,今年的采摘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日常管理。”蓝莓种植园管家伍燕梅表示。工人操作滴灌首部系统。走进蓝莓种植园,只见成行的蓝莓树下都安装了两排小软管,涓涓细流从软管出水口流出,浇灌着蓝莓树,“采用智慧化滴管系统后,我们的工人成本减少了,灌溉用水又得到了充分利用。”据伍燕梅介绍,安装了滴灌系统后,工人只需在首部装置操作开关,就可以控制所有种植园的浇灌设备,该系统将水肥频繁且缓慢地直接施于蓝莓树根部区域,仅是灌溉根系区域而不是整个田间表面,从而使蓝莓植株根系区域的水肥含量达到最佳水平。“为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证蓝莓的绿色品质,我们种植园在管护期间采取了科学用药、生物防虫等措施。”伍燕梅说道。在田间,黄色防虫板和高效防虫灯间插在蓝莓种植园中,上面布满了被粘住的害虫,有工人正在更换粘满害虫的防虫板。随着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以新型绿色防控手段为核心的生态治虫技术,已经成为生产绿色果品、有机果品的关键环节之一。“绿色生物防控不仅省工、省力、成本低、操作简单,还可以避免或减少农药给果品造成的农药残留,确保果品使用安全。”伍燕梅表示。“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可以减少植株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和造成的抗药性。”该区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生物防虫遵循自然界的生物链规律,让生物链融入田间管理,构建现代化生态农业体系,助推降本增效、实现体质增效,最终实现以生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10
(记者  刘琳)北川,大禹故里、中国羌城。去年9月,北川被正式命名为四川省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一年后,这座美丽小城有何变化?文旅产业发展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布局?近日,“天府旅游名县巡礼”集中宣传报道活动走进北川羌族自治县,专访北川羌族自治县委书记李昊天,看这一年来北川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文旅答卷。北川情歌节   (中共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看变化“五个更加”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自成功创建成为天府旅游名县以来,我们始终保持政策不变、标准不降、投入不减,持续巩固提升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推动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归纳起来就是实现了’五个更加’。”谈到北川的变化,李昊天如此总结。具体而言,一是全域全季的旅游格局更加完善。北川以融入大九寨旅游环线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为切入点,形成了“一核”支撑、多线串联、多点联动的全域旅游格局。二是文旅项目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北川坚持招商引资围绕文旅转,基础设施围绕文旅干,实施文旅项目69个,完成投资27亿元。三是充满禹羌民族风情的文旅产品更加丰富。北川依托羌历新年、大禹祭祀、莎朗节等三大民俗文化品牌,打造了12类30余种的羌歌、羌舞,培育了“羌家十三花”“羌家十大碗”等10种地方餐饮品牌,自主研发的文旅商品荣获127个国家级、省级奖项。四是绿水青山释放的生态红利更加显现。北川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文旅发展的核心要素,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五是文旅发展带给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厚重。北川坚持农旅、林旅、体旅融合发展,引导5400余户农户发展民宿旅游及相关配套产业,旅游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到了52.5%,“天府旅游名县”这个金字招牌已经成为群众的“金饭碗”。即使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和8月中旬特大暴雨的影响下,该县依然接待游客750余万人次,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0亿元。看定位“三个独特” 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进入’十四五’,北川提出了建设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的目标。”李昊天说,要实现“先行”就必须壮大县域经济,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特色优质产业。“对北川来说,我们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三个独特’的资源。”“北川拥有独特的禹羌文化,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风羌韵悠远神秘。”李昊天解释,华夏人文始祖大禹就诞生在这里,境内至今保存着30多处大禹历史文化遗迹,羌寨、羌歌、羌舞、咂酒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让人向往。此外,北川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熊猫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辖区内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4种,森林覆盖率高达65.81%,海拔相对高差4000多米,保存着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北川还拥有独特的有机产品,是全省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北川苔子茶”“北川花魔芋”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羌药材、精品茶叶、高山蔬菜、特色水果等绿色生态农产品十分丰富,是一个养心、养身、养胃的好地方。李昊天表示,北川将围绕擦亮天府旅游名县这块“金字招牌”,依托独特资源,全力打造全国禹羌文化旅游目的地,让广大游客到北川感受以禹羌文化为核心的风情体验,享受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休闲康养。看未来“六件大事” 全力推动文旅兴县目标实现下一步,北川将围绕“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工业富县、开放活县、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产业倍增发展、交通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五大攻坚行动”,这些都是为“文旅兴县”创造更好的条件。具体如何作为?李昊天说,下一步,北川将重点抓好六件大事。具体来说,将提升一个禹羌全域旅游规划、制定一套禹羌文化旅游的规范、研发一批禹羌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一台实景禹羌文化演出、扶持一批禹羌文化旅游市场主体、营造一种全方位的旅游发展环境。特别在羌文化打造方面,北川以“羊皮鼓舞”“羌绣”“羌年”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代表元素,研究大禹历史轨迹,以讲故事的方式,再现大禹羌族历史演变进程以及西夏盛世、羌戈大战、大禹治水等历史场景,通过艺术化手法将羌族人民一年四季春种秋收、男耕女织等有机融入情景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原汁原味的羌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大禹精神。同时,北川将招引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旅游景区,持续加大对老百姓的宣传引导,持续推动休闲山庄、康养民宿、农家乐等市场主体发展。另外,围绕宏观旅游形势、产业政策、智慧旅游等专题,北川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导游、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为游客提供更温馨、更贴心、更专业的旅游服务。采访最后,李昊天发出热情邀请:“在世界行走,为北川停留,欢迎大家来北川过有羌调的生活。”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10
(侯跃  记者  张琳琪) 8月9日,记者从遂宁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遂宁在全省率先印发《遂宁市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让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问题基本解决、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有效遏制、生产销售的食用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属地责任、监管责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形成具有遂宁特色的治理模式。《方案》聚焦12个品种农产品开展精准治理,包括“三颗菜”,即豇豆、韭菜、芹菜;“一个果”,即柑橘;“一枚蛋”,即鸡蛋;“一只鸡”,即乌鸡;“两头畜”,即肉牛、肉羊;“四条鱼”,即大口黑鲈、乌鳢、鳊鱼、大黄鱼。针对重点治理品种,采取“一个问题品种、一张整治清单、一套攻坚方案、一批管控措施”的“四个一”精准治理模式,深入治理禁限用农药、食品动物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产蛋期不得使用的兽药、停用兽药使用问题,以及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方案》还部署了9项重点任务,即精准掌握种植和养殖情况,加强农药兽药管理,加快转变绿色生产方式,加强种植养殖环节监控,全面推行合格证、追溯和“两个名单”制度,严格市场准入管理,严格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环节管理,强化行刑衔接和健全治理机制。目前,遂宁已成立市级专项工作组,负责专项治理行动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持续开展治理行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10
(杜阳林)成都西南方向百余里,便是雅安。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之称。雅安的蒙顶山,是成都平原向西延展的第一个台地。这里山岭环抱季风,暖湿气流交汇,在喇叭口状的蒙顶山东面升腾翻滚、飘然降落。丰沛的雨水,造就了独特的“天漏”气候,让雅安享有“华西雨屏”之名。蒙顶山高山茶园。郝立艺 摄壹  雅安原称雅州,清人杜紫石在《雅州赋》中描述:“数小城之‘三绝’,缠绵银丝兮,谓之雅雨;江中美味兮,谓之雅鱼;二八俏丽兮,谓之雅女。”雅安“三绝”之首,便是“雅雨”,当地人说,一年365天,雅安竟有300天在下雨。天漏一说,贴切无比。  雅安的雨,儒雅舒缓,如细线如花针,柔丝万缕。微风一吹,雨雾飘散粘挂万物,水凝珠晶莹剔透,盈盈欲滴。凉爽温润的空气,飘过山谷河流,拂过万户千家,相遇了雅安漫山遍野的茶树。  茶树从此有了新的生命,雨雾蹁跹,碎步跳跃,衍生了灵妙与轻盈的韵致。陆游写美人的手,用了“红酥手”来形容,雅雨也是这样的“手”,柔若无骨,拂去了茶树的尘埃落灰。雨脚不歇,绵绵密密,织起了重重帘幕,蒙蒙雾气,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磨砂屏障。  雅雨落不完,雨雾散不尽。高岭低坡,凝神观望,才能见其影影绰绰,映照出了深深浅浅的茶林。  这里的茶树与别处不同,它生来便和雨雾相依相伴。茶树不受干渴之苦,泥土油黑蓬松,根须生长到哪里,都能快活地饮到水分,不急不躁,郑重对待自己的生长节奏。  一山千行绿,从古望到今;纵横阡陌间,唯有山茶在。采茶女在日头升起之前踏入茶园,摘下芽头放入竹篓。她们的粉腮映上笑靥,投向茶树的亲切目光,像是看着自己的儿女,或是兄弟姐妹。茶,除了接受日精月华、晴日细雨的润养,还有采茶女给予的温顺和怜爱。  采茶女白净细长的手指,灵巧翩飞如蜂似蝶。也只有这样的手,耐性而温柔,才让茶树免去了许多羞怯和顾虑,愿意投奔似母如姐的掌心。嫩芽离枝别树,没有眷恋不舍,心甘情愿挥别过往,跻身于小小竹篓之中。  辞别生命的枝,这是一种离去,却也是新生的启程。蒙顶新茶。罗映雪 摄贰  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源于雅安的蒙顶山。  西汉时期,雅安人吴理真的母亲多病,久治不愈。他砍柴时偶遇野生茶树,摘取茶叶,带回家煎服成水,尝味清新可口,其母饮下茶汤,渐自痊愈,从此身康体健。吴理真挖出野茶树,种植于蒙顶五峰莲花座心。  吴理真驯化茶树泡制茶品,取名“圣杨花”和“吉祥蕊”。悠悠中华历史,从此有了第一款有名有姓的茶叶。唐玄宗天宝年间,蒙顶山茶被皇朝确立为朝廷正贡之品,贡茶历史绵绵延续,长达1170年。  蒙顶山因种植茶树,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将蒙山茶和古名曲《渌水》并列称颂,足见诗人对蒙顶山茶的喜爱。“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北宋书法家文彦博对于蒙顶山茶的滋味,有着极为形象和传神的描写。宋代诗书画家文同是四川梓州人,对蒙顶山茶同样推崇备至:“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佛教传入蒙顶山是三国时期,永兴寺便兴建于此时,它被誉为“世界禅茶文化的发源地”,历朝历代采茶制茶从未间断。每逢春茶季节,身着杏黄僧衣的僧人,清晨时分穿行在茶树丛中,开始一天的忙碌。南朝吴僧樊川跋山涉水,只为求得仙方之茶,供献双林傅大士,终在蒙顶山的永兴寺完成心愿,奉茶而归。  大唐盛世,佛寺昌盛,蒙顶山上有36座寺院。大唐道宗禅师在永兴寺遍植茶树,把茶融进禅的意境,僧众在种茶、采茶、制茶中修行。茶是禅,禅是茶。蒙顶山茶在唐玄宗在位时入贡。彼时,蒙顶山由千佛寺种茶、净居庵采茶、智炬寺制茶、永兴寺供茶、天盖寺祭茶。五寺合力,营造了当年蒙顶贡茶的繁盛景象。  早在唐文宗时代,蒙山茶传入日本。对于大和民族,蒙山茶意味着神圣的禅意,诗词的馥郁,高雅的情怀。茶与佛法一起,乘舟出海,在异国他乡,煮一壶水,沏一碗茶,乡愁袅袅,满室生香。  从天竺到神州,北宋不动法师在蒙顶山永兴寺一边喝茶,一边完成了佛愿。他把普度化成《蒙山施食仪》,成为东南亚各国僧人每天傍晚必诵的经文,成就了禅门经典,传扬天下。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中国的“药食同源”之说,已流传许久,蒙顶山茶的初次登场,不也是因为它治好了吴理真母亲的痼疾吗?饮茶而健体,有着医者古老的证言,历经时易世移而不改,已是当代人普遍认知的真理。  前不久,雅安发现了6个千年古茶园群落。古茶园就在蒙顶山余脉的海盘山,它们从宋代到清代,跨越千年光阴,每个古茶园都保持完整状貌。名山牛碾坪观光茶园。郝立艺 摄叁  雅安茶采自谷雨后,人们制成绿茶,也选择合适的茶材制成藏茶。藏茶属于发酵茶,制作工艺特殊,经煮耐熬,饮之令人神清气爽。它不仅在汉地受到欢迎,藏地人民也视之为生活必需品。  有史记载,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的茶叶,正是出自雅安。  雅安自古是南方丝绸之路和川藏路的交汇之所,是川西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以雅安为代表的汉地藏茶,一年又一年地运往西藏等地。茶,千百年来一直是藏汉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的纽带,茶马互市,既解决了藏族同胞对茶的需求,也满足了朝廷因征战而对马匹的需要。  以茶换马,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雅安境内的名山区,至今仍有保留完整的茶马司遗址,这是自宋朝以来,历朝历代管理茶马交易的专门机构。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西藏的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  高原气候干燥,氧气稀薄,藏族同胞日常所食,主要是牛羊肉、酥肉、糌粑等,需要饮茶来消食、止渴、解腻。明《严茶议》载:“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藏茶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绵长,经历30多道制作工序而成。  藏茶在西藏等地,曾经一度作为硬通货币,比金子还要贵重。藏茶按条比值论价交易,公平公正,又因为藏茶贮存越久,价值越高,藏族同胞便把条茶囤积起来,成为储蓄的主要方式。在物质匮乏、经济萧条年代,藏族同胞常将条茶当作货币使用。  一条川藏茶马古道,因藏茶而起,因藏茶而兴。从精神层面讲,它也是一条民族团结与融合之道,只是道路漫漫、崎岖难行,途中艰辛无数,让人望而生畏。  川藏线上的茶马古道,绵延五千里,始于雅安,二郎山、大相岭,隔开了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峰岭陡立,峡谷深陷,茶马古道迂回其间,如绳弯弯缠绕。  回溯昔时光阴,背夫排成长队,从雅安城门逶迤而出。他们身负沉沉茶包,压弯了腰身,低头行路,歌声却从这一步一埋首中,渐渐变得激越昂扬:背不完的雅州城/填不满的打箭炉/茶盐布匹百样货/大路小路都难行。  从雅安到打箭炉,虽然只有几百里山路,海拔却从600米,陡然攀升至3000米。沿途高山峡谷,道路险峻,骡马难行,货物多靠人力背运。背夫负重两百余斤,往返几十天,所用工具是简陋的草鞋、背架子、打杵子,却驮运起了他们生活的希望。  大清康熙年间,《雅州府志》记载,雅州所辖诸县“山多田少,民不足耕”,是以荥经“小民则惟背运茶包”,天全则靠“男子背运,女子耘樵”,汉源也以“背驮营生”。为了养家糊口,生存繁衍,千千万万的背夫弯腰躬身,走上这条危险重重的茶马古道。  在藏族同胞心中,茶叶途经的路途越远,质量也就越好,醇香滋味更加悠长。肆  雅安的绿茶或是藏茶,投身杯中,注定波澜不惊。  茶水清润,千人百态,让饮它的人各有所感,有人喝出了欣悦,有人喝出了寂寞,有人喝出了诗意,有人喝出了人生。  唐元和六年,诗人卢仝收到好友寄来的茶叶,素有“茶仙”之称的他得此馈赠,欣喜若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茶若无好友分享,滋味也减了一半,于是赶紧邀请韩愈、贾岛等好友,至太行山下的桃花泉煮饮新茶。水沸茶浓,香雾袅袅,著名的“七碗茶歌”亦就此诞生。仿佛是卢仝持一支茶香四溢的笔,妙句天成,写下了品茶带给人们的美妙情境: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一杯清茶,竟能让人润了涩喉,除了烦忧,泼墨狂书,羽化登仙。可见,茶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饮品,还能带给人广阔辽远的精神世界,让情绪在茶中轻盈起舞,让思想在茶中沉浮跌宕。  明代文人徐渭因为一杯茶,竟然看到了十六种美与雅致的生活:“茶宜精舍,宜云林,宜瓷瓶,宜竹灶,宜幽人雅士,宜衲子仙朋,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石,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茶字,可拆解为“人在草木之中”。肉体凡胎,自然造化,只是人们往往自恃聪明,却离自然之道渐行渐远。饮茶,是一次回归和寻找,从草木的呼吸中,溯源初心,回归自己。  人生若无一盏茶水相伴,犹如缺失一位善解人意的知己,少却了一份生活的滋味。  从古至今,雅安茶叶赫赫有名,从皇家显贵才能品尝的贡茶,成了如今平常百姓的杯中之物。雅安的茶类繁多,品尝了甘露有石花,饮下了黄芽有陪茶。如果还想换一种生津茶水,一杯藏茶的亮色,再次让你口舌葆香。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栖身茶树之下,悠然青绿之巅,举杯邀月,似醉似幻。如能与茶香为伴,迎来晨风暮雨,仰望满天星斗,惯看悲喜忧欢,就是苍茫岁月的茶心禅悟。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10
2021年8月2-3日,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四川肉羊创新团队、绵阳市农科院畜禽水产研究所和技术服务科科技人员一行5人到北川县白什乡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白什乡是北川白山羊主产区和保种区,存栏北川白山羊3000余只,养殖圈舍4000平方米。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局的支持帮助下,北川白山羊产业发展越发强劲。然而,白什乡深处秦巴山区,传统养殖观念根深蒂固,白山羊养殖主要依赖于放牧,缺乏标准化养殖技术,粗饲料资源匮乏,多数养殖户面临着冬季饲料缺乏的现象。鉴于此,团队根据北川白山羊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的养殖技术培训和交流。会后,到北川县金富家庭农场和进行了技术指导和生产性能测定现场示范操作。最后,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绵阳市农科院拟与白什乡党委政府探讨了在星河村共建特色产业(北川白山羊)专家工作站的可能性,通过与规模养殖场场开展联合选种、育种和标准化养殖技术指导、服务和培训工作,加快北川白山羊群体的提纯复壮,构建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白山羊生产性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0
(张超 记者 薛维睿)“目前缺一些冬瓜,还要补充一些土鸡蛋,总量约50公斤,请问乡亲们谁家能够支持?”8月3日,雅安市雨城区青江街道张碗村的村民微信群里,“张碗农民菜直销店”负责人陶寿祥又“吆喝”了起来:“能够提供的,在群里报数量,我下午上门来取。”  近期,是丝瓜、黄瓜、茄子等蔬菜集中上市的季节,张碗村的蔬菜地里,不少农户在夕阳的余晖中忙碌着。  “最近气温较高,要保持蔬菜的新鲜度,就要快收快销。”当天傍晚7时许,村民宁传志已采摘了一整筐丝瓜、茄子、辣椒。第二天一早,这些优质蔬菜将进入位于雨城区正黄商圈的“张碗农民菜直销店”。  “村里种植的蔬菜得到了市区农业专家的指导,我们再根据每个农户所擅长种植的蔬果,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料,并全程指导,让农产品保质保量。”张碗村党总支书记杨海说。  2020年7月,张碗村成功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蔬菜基地取得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同年9月,雅安全市首家“扶贫超市”开设,其中,大部分蔬菜禽肉均来自张碗村。张碗村的蔬菜基地  “由于张碗村临近城区,不少村民进城务工,很多土地都撂荒了。”杨海介绍,得益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开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相关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张碗村800亩撂荒地已种植了应季蔬菜和水果,除了300亩由合作社管理,其余的全由村民自管,合作社帮助村民销售。  从产到存再到销的“链条”成型,来自张碗村优质蔬菜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响,年产近20万公斤的蔬菜基本都能在当季销完,仅雨城区正黄商圈的一个直销超市,每年就能带来1.5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10
(刘长明 记者 周海波 薛维睿)今年,石棉县安顺场镇安顺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纳入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同时成为试点的还包括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宝兴县灵关镇新场村、荥经县牛背山镇建政村和汉源县大树镇麦坪村。  7月29日,中组部在京召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安顺村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村级党组织代表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近日,石棉县安顺场镇安顺村推出了“走红军路、穿红军衣、吃红军饭、唱红军歌”为主题的“两天一夜”红色安顺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体验。 黄刚 摄聚民心 深挖红色资源  2004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建成开放,石棉县以安顺场红色旅游为中心的县域旅游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今年特别忙,你们节假日来要提前预订。”8月5日,趁着晴好天气,民宿河畔居负责人余令松将房间的枕头和被褥搬到院中晾晒。得益于安顺场红色旅游景区的打造,余令松家的民宿每年为他带来近40万元的收入。  安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伟说:“有红色资源,安顺村不愁没有游客,有红色精神,石棉人不缺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品质。”安顺村发展旅游最显著的优势无疑是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  确定走旅游发展道路后,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村里决定让党员干部“打头阵”。刘伟和安顺村老支书李锡林掏出全部“家底”,办起了当地最早一批农家乐。  此后,全村44名党员带头发展民宿、餐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后,有条件的村民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闲置的空房办民宿,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吃上“旅游饭”。  目前,安顺村民宿、餐饮扩增至112家。今年上半年,安顺场已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促富民 发展特色产业  8月6日,安顺村随处是村民们忙前忙后的景象,“火把夜话”品学园地、红色精品文库、基础设施改造等17个重点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大渡河沿岸,成片的黄果柑林葱葱郁郁,千余亩黄果柑成为安顺村新的风景线。  近年来,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石棉县因地制宜,聚焦黄果柑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新模式。  “我家虽然只有2亩多黄果柑,但移栽后第一次收成便接近1000公斤,经济效益比种植农作物好了不少。”安顺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志军说。  2006年,王志军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45名党员学习技术,开拓市场,带领村民们一起栽种黄果柑。为了更好服务产业发展,安顺村由党总支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合作社,吸引782户村民成为社员,抱团闯市场。  如今,全村种植黄果柑1200亩,黄果柑最高峰产值700余万元,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10
(李独懿 记者 高启龙 范芮菱)“924元!终于拿到补贴了。”日前,家住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12社的农户李山银,终于拿到农机购置补贴款,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年初,李山银到镇上农机销售点花3600元购置了一台微耕机。当时,他从该商户处得知,购买农机可享受政府相关购置补贴共924元。欣喜之余,李山银随即让商户代其进行了补贴申报。然而,半年过去,李山银迟迟没有拿到补贴款,原本高兴的事让他有点闹心。其间,李山银多次找到农机销售商户询问情况。  究竟补贴款卡在了哪个环节?“经过调查,原来是‘慢作为’卡住了群众的补贴款。”合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模才介绍。今年5月起,泸州市纪委监委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为抓手,深入开展“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十件实事”活动,督促相关主责部门着力解决惠农补贴发放不及时、低保救助宣传不到位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在对全县粮食直补、农机农资等惠农补贴发放不及时问题开展大走访、大摸排时发现,大桥镇农机购置补贴逾期发放现象较为普遍,涉及农户达80户。”  经了解,问题出在一个人身上——时任大桥镇兽医站站长王某,其工作中存在严重“慢作为”现象,未将购机农户的补贴资料及时上报。合江县农业农村局随即召开专题会议实施整改,并在4天内为李山银等80户农户发放了购机补贴款。  截至目前,合江县农机购置补贴已录入补贴机具1352台,已结算1199台,资金结算率88%。“我们将以该事件为警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周模才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1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