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倾力做好“双零”社区(村)省级试点工作,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1月20日,巴中市巴州区关工委成员单位——共青团巴中市巴州区委携手区青年联合会、区人民法院在化成镇水观音村开展“青春护航·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讲暨新春慰问活动。活动中,青年法治志愿者结合《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围绕预防暴力伤害、校园欺凌等内容,通过观看视频、主题宣讲、有奖竞答、情景互动等形式,结合鲜活的案例,以案释法,以法论事,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治专题课,教育引导孩子们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思维、提升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随后,共青团巴中市巴州区委为孩子们送上了文具盒、钢笔、羽毛球等文体用品,预祝孩子们新春快乐。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自己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小少年,还要把学习到的法律知识传递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做法治知识传播的小使者。接下来,共青团巴中市巴州区委将继续坚持立足工作实际,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进一步强化青少年法治观念,全力推进“双零”社区(村)创建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让青少年在法律的护航下走好人生每一步。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1
(吕雨亭 王灼华)近年来,巴州区深挖红色资源,建起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村史馆,打造富有永恒时代魅力的精神家园,传承红色精神,留住乡愁记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巴州区化成镇长潭河村修建了以“巴州坝坝宴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室内摆放有灶台、农耕物品等老物件。走进村史馆,映入眼帘的是“巴州坝坝宴”的几个大字,悬挂在两侧墙壁上的村史资料展牌和老物件整齐有序,瞬间把人们带回到从前的岁月。“看看,这是我们的村史馆,这是我们村的坝坝宴,我们原来是个贫困村,现在富裕了,顿顿是鸡鱼肉,过去都不敢想,看现在这个生活好不好?好!要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珍惜粮食,知道了吗?”村民王文明正带着他的孙子到村史馆给他们讲解长潭河村的历史。对于长潭河村而言,2018年春节的一场“坝坝宴”是该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也是巴州区脱贫攻坚的历史见证。那时,村民刚搬进新建的聚居点不久,为庆贺乔迁,大家共同出资,在村委会的院坝里摆了80桌坝坝宴。“这几年我们家乡变化很大,不仅小楼房建起来了,房前屋后的绿化也做得非常好,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心了。”村民李亮感触颇深。“村史馆记录了长潭河村走出贫困的真实写照,还记录了1877年至2018年所发生的大事件,我们以后要充分发挥村史馆的作用,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让村民不忘历史,赓续长潭河人重义、尚礼、崇信、尊教的传统,彰显礼仪长潭。”化成镇长潭河村党总支副书记唐春说。化成镇以“巴州坝坝宴民俗文化”主题的村史馆只是巴州区修建村史馆的一部分,还有梁永镇宏福村“福文化”、曾口镇书台村“书香文化”、白庙乡百花村“巴山背二哥文化”、枣林镇清溪沟村“渔文化”、平梁镇相坪村“忠孝文化”等一批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村史馆。一幅幅图片记录着进程,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村史馆俨然成为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成为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0
(记者 张韵晗)“政府工作报告令人备受鼓舞,振奋人心。”1月18日上午,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长黄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开展困难群体精准就业帮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这些内容让省人大代表、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感到十分激动。近年来,界牌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吸引大学生干事创业。李荣华“一年来,界牌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加大了回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力度,发展了肉牛、肉兔养殖、粮油种植、农产品加工、樱桃种植等业态。”李荣华告诉记者,“我们村还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电商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地方产品,为三产相融合打下了一定基础。”近年来,界牌村坚持抓创业、办企业、兴产业、带就业“四业”并举,乡村干部靠前宣传创业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帮助创业者流转土地和基础建设,全方位提供创业补贴、就业奖补、技能培训等帮扶服务。通过不断吸引和积极努力,截至目前,该村已建成350亩玛瑙红樱桃采摘园,建成枳壳、姜黄中药材产业园200余亩,种植无公害水稻150亩,建成地方特色食品加工厂1个,建成肉牛、跑山鸡、獭兔等养殖场4个,创立了“优士农”、“施小厨”电商品牌。“作为一名基层代表,深知乡村特别缺产业引领人才,很难留住人才,我一直努力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好政策连接服务,尽力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李荣华介绍说,“也因为这些年的坚持,现在我们有13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创建了8个经济主体,虽然体量不大,但都坚持了下来,我坚信乡村振兴的火种会越烧越旺,进而带动村民发展。”据了解,通过成功创业,界牌村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双丰收,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实现集体年收入20余万元,吸纳本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65人,同时组织跨区域转移就业783人,确保了易迁群众、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农村劳动力就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谈起界牌村的未来,李荣华也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李荣华表示:“我们也一直在思考界牌村的出路,界牌村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悠久的传统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未来会坚定不移的走文旅结合的路子,坚持发展传统农业与旅游相结合,挖掘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以是否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推进界牌村实现振兴!”(图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9
四川新闻网消息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恩阳区委统战部严格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对所挂包村、挂包户政策再落实、走访再深入、成果再巩固。  稳政策、强帮扶。区委统战部机关全体帮扶干部对所挂包户享受政策进行再比对,对应享未享政策的帮扶人再落实,持续做好对挂包户的帮扶工作,送政策、送技术、送资源,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确保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  深走访、强宣传。正值元旦春节之际,不少在外务工的帮扶人陆续返乡,区委统战部全体帮扶干部借此对帮扶人进行了再走访,深入了解一年来家庭在外收入、生活等情况,同时介绍我区今年来的发展情况,并宣传我区就业机会、创业政策等信息,进一步帮助帮扶人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可行性收入。  送关怀,固成果。春节即将来临,区委统战部全体帮扶干部在走访慰问的同时,为帮扶人送去新春关怀,一袋大米,一桶菜油,贴合实际的物质关怀,送到的是对帮扶人真心的祝福,送到的是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送到的是对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恩阳区委统战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9
(李红 彭亮 记者 钟帆)“现在放出来的自来水干干净净。”近日,巴中市恩阳区玉山镇杨柳河社区的小水管接上片区水厂大管网,居民李恒东逢人就夸,“民生民利大走访”活动真正解决了大家最在意的事。  去年下半年,按照恩阳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玉山镇统筹组织包村干部、纪检干部、网格员等开展入户走访,全方位收集民声民意和问题线索。来到李恒东家时,该镇纪委副书记王浪一拧开水龙头就发现自来水非常浑浊。走访发现周边好几户村民家都是这种情况。原来,给杨柳河社区供水的同乐小水厂取水点地势较低、河道较窄,丰水期常发洪水,泥水沉降不充分,就容易出现水浑浊的现象。  为解决群众“喝好水”的问题,在恩阳区纪委监委的监督协调下,恩阳区水利局、玉山镇相关负责人实地办公,研究管网铺设方案,包括杨柳河社区在内的4个村(社区)3000多户全部纳入规划。很快,投资150余万元,玉山镇至杨柳河社区的饮水管网铺设项目启动建设。通过供水镇联村,该区域内老百姓的饮水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恩阳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深化大走访活动,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制度化。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19
(记者 钟帆)近日,中国西部肉制品生产基地高端肉制品深加工项目签约仪式在巴中市恩阳区举行。山东龙大美食股份有限公司将在巴中市恩阳食品工业园建设1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和高端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巴中食品饮料产业中的“一块肉”谋划由此取得突破性进展。  去年11月召开的巴中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将坚持产业培育振兴路线,构建“1+3”主导产业体系,排在“3”第一位的便是食品饮料产业。为此巴中规划围绕“两瓶酒”“一块肉”“一瓶水”等优势产品,培育龙头企业,打响“巴食巴适”等区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力争建成500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近年来,为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巴中市充分发挥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生猪全产业链。2019年6月,蓝润2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架起了企地合作桥梁,也成为“一块肉”谋划的开端。去年5月,在蓝润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巴中市恩阳区与龙大美食就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达成合作。此次签约落地的两个项目拟投资11亿元,达产后可实现营业收入17.86亿元,实现利税1.5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个。  目前,“两瓶酒”“一瓶水”产业谋划也在加速实现。其中,“两瓶酒”即入选川酒十朵小金花的江口醇与小角楼。平昌县已规划建设红粮等10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预计实现年产基酒1.75万吨,保证“两瓶酒”实现100%的基酒本地化原料供应。“一瓶水”则与刚成立不久的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有关。该区已探测发现优质矿泉水资源,目前正寻找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19
(记者 钟帆)1月16日下午2点多,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普济公村魔芋产业园,脱贫户罗秀芳正在为建大棚拉线定桩,为春节后魔芋下种做准备,该村今年计划种魔芋800多亩。“我们每天都有三四十人在产业园务工,一个月能挣到2000块钱左右。”罗秀芳说。  2021年,巴中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局良好,脱贫户和已消除风险监测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290元、9666元,同比增长17%、35%。  今年,巴中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将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个方面着力,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月13日,无人机拍摄的关门镇石庙村 “富兴家庭农场”兴建的700多亩乌梅、金银花产业园与园中道路、池塘和四面青山、民居等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摄影/刘晓龙 肖定怀)做实片区规划引领乡村发展  1月6日,南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空间规划股股长岳全浩带队来到该县元潭镇康家岭村,为制定云顶茶旅融合发展片区的规划走访调研。  “道路硬化了,电压也稳定,基础条件不错。”岳全浩一边走访查看,一边用纸笔记下村干部和乡亲们的诉求:康家岭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撂荒地较多;村里希望规模发展茶产业,并招引企业进村做加工、仓储之类的项目。  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过程中,巴中共划分乡镇级片区29个(城市片区1个、城乡融合片区5个、农村片区23个),每个片区平均覆盖4.8个乡镇。根据该市制定的相关工作方案,2022年12月要完成全市2/3的县域内片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日前,巴中5个县(区)县域内划片方案悉数公示,片区划分工作基本结束。下一步就是制定片区发展规划。  这是一项繁杂而细致的工作,各县(区)都没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南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选择有着两个中心镇、区位优势较强、人口也相对密集的“云顶茶旅融合发展片区”迈出第一步,元潭镇就属于这个片区。  为详细了解镇村情况,南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空间规划股的工作人员与规划单位、乡镇、村(社区)的人员组成两个调研小组,深入各乡镇、村(社区)实地调研。“我们大概半个月能完成云顶茶旅融合发展片区6个镇的调研,预计今年3月能初步拟定该片区的规划。”岳全浩说。动态监测帮扶防止规模性返贫  1月14日上午,巴中市恩阳区双胜镇万林村村“两委”的会议结束后,村主任赵兴贵又去了村民乔军家。  乔军家此前因病致贫,脱贫后一直是村里的重点监测对象。“他儿子2017年进行过换肺手术,去年又因为排异到华西医院住了半年。”去年11月中旬,乔家人回来时,赵兴贵就到他家走访过,“我们县里建立了防止返贫专项基金,医疗花销严重超出自付能力且影响到家庭正常生活的,在使用了农村医保后,还能通过这项政策再报销一部分。”  在平昌县元山镇插旗山村,脱贫户李传英一家也是村里的重点关注对象。几年前,李传英家遭遇变故,只剩下老两口和两个孙子。“两个娃娃年龄小,一个念中学一个念小学。”插旗山村党委书记李申介绍,为帮助这个家庭提高收入,村“两委”把李传英介绍到了村里的李子园务工,还鼓励她在家搞种养。  2021年,巴中各县(区)均编制了防止规模性返贫应急预案,设立了3000万元防止返贫专项基金,并构建了由1845名专(兼)职监测人员组成的监测网络,对重点农户做到“遇灾必查、生病必访、开学必问、有诉必核”。全市累计认定监测对象5616户16653人,其中3204户9388人已稳定消除致返贫风险,未消除风险的已全部落实监测联系人,逐户逐人制定帮扶措施。  今年,巴中将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防返贫基金管理办法,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产业因地制宜助力乡村增收  早饭过后,山间大雾散开,陈明均拎了把斧头钻进王家梁的山林里。在这座山上,“适龄”的青冈树遍地都是,青冈棒是做银耳菌种宿主的“宝贝”。  陈明均是通江县诺水河镇临江村党支部书记,他计划在春节前带领村民完成银耳、木耳的“备棒”工作。临江村是该县的“两耳一菇示范片”,种植银耳的经验丰富。“全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是种菌的好手。”据陈明均介绍,去年村集体通过种植银耳、木耳、香菇,产值达到了450万元,“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每个月也有2800元收入。”  巴州区梁永镇园堡山村则以福建红心柚为当下的主导产业。半个多月前,村里将4万斤红心柚卖到了重庆,“全村一共种了300亩福建红心柚,目前初产期预计年产15万斤左右,5年后达到盛产期,可产上百万斤。”据该村党委书记王小军介绍,村里还将规模发展肉牛、红粮产业,“今年计划养殖100头肉牛,我们还刚和小角楼酒业签了订单,计划种植400亩红粮。”  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巴中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将新建高标准农田33.5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期末存栏生猪210万头以上,建成3个现代化生猪(牛羊)屠宰厂。推进“美丽巴中·宜居乡村”建设,实现村域内无害化厕所普及率90%以上,生活垃圾处置体系村覆盖率达97%,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覆盖率达65%。新(改)建产业路旅游路140公里,开工建设乡镇第二生命救援通道4条。在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中,回引返乡创业主体500个以上,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诸德“真是没想到,今年村上荒地种萝卜产量高卖了不少钱,事实证明只要找对路,土地上不是找不到钱。”这几天,平昌县云台镇沿溪村种植的近50亩萝卜收获结束,经统计,总产萝卜15万多斤,收入了5万多元。村民们感到惊喜又意外,都说荒地还真的种出了“金娃娃”。  沿溪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差,村民认为土地上不生金不出银,没什么“油水”可捞,只有外出挣钱才有保障。这样一来,部分农户土地撂荒或季节性荒芜。为了不让土地闲置,村“两委”决定利用荒土地发展时间短、见效快的经济作物。  种植什么作物合适又划算?村“两委”经过考察发现,县政府引进的麦金地集团可以帮助推销农产品。于是,县发改局派驻沿溪村第一书记程进和村“两委”干部找到麦金地集团成功签订了萝卜购销合同,到萝卜收获时,麦金地集团按每斤0.35元的保底价足额收购。  拿着一纸“订单”,他们有了底气,决定把短期见效的“宝”押在种植萝卜上,利用近50亩荒地规范化、标准化种上“韩国萝卜”和“春不老”两个优质品种的萝卜。通过精心管理,萝卜长势特别好,个头大的重达好几斤,又白又嫩,十分抢眼,被麦金地集团收购后远销到了上海、成都等大都市。据统计,这几十亩荒地收获萝卜15万斤以上,根据合同,收入达5万多元。种植萝卜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无人耕种的问题,集体经济也有了大笔进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在南江县云顶镇,云凤村三森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陈晓莹是个女能人。2012年,她同丈夫谭双平回乡建起了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到目前共种植芍药、金丝皇菊等中药材1000亩,并带动左邻右舍种植中药材1万多亩,发展种植大户80余户。陈晓莹(右)在中药材种植基地采摘金丝皇菊随丈夫返乡创业  “我的娘家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2007结婚后,渐渐地萌发了随夫返乡创业的念头。”近日,笔者在云顶镇云凤村山顶的一个简易厂房中见到了陈晓莹,她一边翻晒金丝皇菊,一边讲述着自己的创业故事。  “2012年春节,随丈夫回南江探望家人,看到这山清水秀、地域辽阔的景色,便决定不再外出了。”节日期间,在与亲戚朋友的交谈中,她了解到当地有种植芍药、金丝皇菊等中药材的历史,就打定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主意。陈晓莹说,她的娘家紧邻安徽亳州,那里是“世界中医药之都”、也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有很多亲人在做药材生意,种的药材不愁销路。2012年春节后,陈晓莹将上海的服装厂转手给同行,把资金投入到了南江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陈晓莹与四川省南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汤碧荣讨论金丝皇菊种植技术从失败走向成功  “虽然我长在农村,但从来没有搞过农业。”陈晓莹说,虽然第一年试种的芍药、金丝皇菊、天麻等中药材很好,但在2014年正准备租赁大面积的山地搞发展时,由于乡亲们不信任、思想不通,计划落了空。  “我们村以前流转了不少土地,多数都没把产业搞起来,有的连土地流转费都没有支付,因此村民有顾虑,再加上她是一个外来的媳妇,村民们不晓得她的底细,当时都担心她丢烂摊子。”云凤村党支部书记谭小峰说,没想到,陈晓莹有那么大的决心,当时就一下子拿出30多万元钱,将300亩山地的30年承包费一次性交清。  “你看嘛,当时开垦这片荒山就用了接近一年时间。”陈晓莹一边带领笔者参观一边介绍说,“为抓季节,2015年冬季,我在这雪地中鏖战了30多天,2016年便种上了金丝皇菊、白芷、桔梗等药材。”  “不料,在2017年收获季节,因为下雨,加上没有建烤房,所收获的药材全部霉烂,投资的80多万元打了水漂。”谭双平说,“当时见她伤心的样子,我曾劝过她放弃。”  “‘失败是成功之母’。半途而废不是我的做事风格。”陈晓莹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找不到原因,何况那次失败不是其他因素,而是土地深耕、烘烤房、冷冻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没跟上。于是在2017年冬季和2018年春季花了大半年时间,他们对土地进行了深挖深耕,并修建了烘烤房、冷冻库,加之在耕作中采用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终于在2018年见到了可观效益。“我们在接下来的两年又把四周的荒山坡承包过来,使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并办起中药材初加工厂;2021年合作社实现营业额600多万元。”陈晓莹参加巴中市青年企业家会议荒山变致富“花山”  “五一节期间,这几道山梁上全是芍药花;国庆节后,这山顶又全是金黄色的菊花,原来的荒山已成‘花山’,我们的收入也一年高过一年啦!”村民谭守钊感慨地说,去年,他在陈晓莹手中挣的山地流转费、卖的中药材收入和劳务费有近两万元,这是以前没想到的。  “我们这里的中药材已在安徽药材市场打开了销路,只要村民把产品交来,加工销售都算我的。”陈晓莹接过话茬说,下一步将依托云顶茶场4A级旅游景区资源优势,做好“中药材+生态旅游”“中药材+休闲养生”“中药材+健康饮食”等多产融合文章,让更多村民走上靠“山”、靠“花”增收致富之路。  通过陈晓莹的带动,云凤村中药材种植已辐射到正直、红光等周边9个乡镇,种植总面积达1万余亩,平均亩产值在3万元以上,先后涌现出中药材种植大户80多户,带动600多个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文龙 屈丹 记者 杨都  1月11日,通江县兴隆镇兴隆村,连绵起伏的茶园一眼望不到边,茶农们两人一组、三人一群,正在进行茶苗补植。兴隆镇因悠久的种茶历史,茶产业成为了村里的龙头产业。在当地,“人人都有一亩茶”是群众腰包不断鼓起来的重要支撑。  茶园里,村民郭玉华正手脚麻利地挖坑、放苗、盖土,不到一分钟时间,一颗小茶苗就已栽植结束。“农忙时我们在屋里搞生产,平时也会到基地里做些除草施肥的手头活,来补贴家用。清明节左右,就来帮助企业采茶,有时一天可以采两三斤,挣200—300元。”郭玉华告诉记者,她把自家两亩多土地全部种上了茶树,每天忙碌在茶园里,既打消了重体力活干不了的顾虑,又有一笔不错的收益。兴隆村茶农进行茶苗补植。 通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不仅仅是郭玉华,“人人都有一亩茶”在当地非常普遍。“我今年71岁了,外出务工也不可能,我们家里十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茶叶,今年初投产达到2万多块钱,预计明年可以达到七八万元钱,维持我的老年生活是完全没问题。”村民李洪涛说。  老百姓的茶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通江县兴隆镇以“茶旅融合”为思路,依托“三李故居”“铁罐崖”等旅游资源,结合全镇1.84万亩茶园,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特色茶叶产业,培育出“巴蜀白茶”“三生道”“翰林毛尖”等多个茶叶名优品牌。  在有着“三李故居”(指清代进士李蕃及其子李钟壁、李钟峨,三人著作合编成《雪鸿堂文集》被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的兴隆镇翰林村,其依托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致富路。当地围绕三李故居,大力改造老茶园,新扩建有机示范茶园,500多亩高山富硒茶园既是产区,也是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通过企业入驻、大户带动、小户跟进,兴隆镇“人人都有一亩茶”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村民们就近务工的问题,更带来了致富门路。“全镇8400多个茶农,人均产值1900余元。”兴隆镇党委书记田华介绍,目前兴隆镇已有4000余亩茶园投产,每亩茶园创收超过4000元,2021年总产值1600余万元。“在全镇1万多亩的茶园中,新建的茶园占了一大半,去年就新建了320亩,这些茶园都将在3年内全部投产。”  产业规模起来了,田华对未来充满希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茶旅融合发展思路,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力争创建成省级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8
1月14日,巴州区大罗镇关工委联合区法院走进七孔村小学开展“把爱带回家——护佑童年,让爱留守”慰问活动,为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家庭带来亲切地问候,让孩子们在隆冬时分感受到新年的节日气氛和“家”的温暖。在七孔村村部会议室,区法院宣讲员首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寒假和春节期间易发生意外伤害的情况,为孩子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安全知识和未成年人保护课。同时,为让留守儿童们度过一个安全祥和的寒假,还为每位学生发放了新年小礼品和宣传画册,让孩子们与家人分享学到的知识和节日的祝福。活动中,镇关工委领导详细询问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仔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1月13日,备受关注的“青花椒”商标侵权案最终宣判结果为:“青花椒”商标侵权不成立,驳回万翠堂全部诉讼请求。得知宣判结果,平昌县天府商品交易所青花椒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贾其坤认为公正公平。  据贾其坤介绍,平昌县天府商品交易所青花椒交易中心(下文简称“交易中心”)于2019年6月正式开业,是由天府商品交易所与平昌县人民政府共建,并经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批准设立的一个以青花椒为主要交易品种的专业交易平台。  作为全国第一家青花椒专业交易平台,该平台过去两年所发挥的作用对于川东北地区花椒产业尤为显著。交易中心市场营销部经理彭彦林说,投入运营以来,交易中心已面向川东北地区青花椒种植户开放2个生产期,交易面覆盖巴中市、达州市、南充市、遂宁市、广元市等部分青花椒种植业主,成为该地区当日成交量、成交品类最大、最多的专类交易市场。  “2021年,市场成交青花椒约360余万斤、线上线下交易额约1.2亿元,其中外来花椒约120余万斤、交易额约0.38亿元,覆盖5市13个区县800多名种植业主,带动 业 主 直 接 增 收1000余万元。”贾其坤告诉记者,交易中心6月至8月进入交易高峰。以2021年7月7日为例,来自通江县、达川区、宣汉县、仪陇县等多个区县的种植业主,40余万斤干青花椒当日售罄。  目前,交易中心配套建成集中交易、仓储、精选场地,设有物流货运代办点、搬运服务点、操包服务点等,可为种植户、经销商提供一站式购销服务。交易中心电商部经理赵孔介绍,市场统计交易者实时成交数据,及时发布供需信息、价格信息、产品质量等级信息,并向种植户发布价格走势信息,为种植户销售青花椒提供最为精准的参考信息。  “交易中心未来发展将侧重做大市场体量,希望在2025年我们交易中心线上线下交易量突破 1000 万斤。”贾其坤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培养一批本土经销商,逐步打破现有的季节性问题,让当地青花椒市场成为大型的青花椒集散地,同时通过培育以青花椒为主要加工原料的精深加工企业,提高当地的产业附加值。  截至2021年7月,平昌县共发展青花椒35万亩,建成花椒初加工房70个;组建花椒专业种植合作社180多个,招引业主220余名,产业覆盖了全县28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直接带动2.6万贫困户6.1万余贫困人口稳定增收。链接  2017年,“平昌青花椒”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平昌“全国青花椒产学研基地”称号。2020年,作为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参观点位之一,平昌青花椒产业基地也得到高度赞扬。2021年,“平昌青花椒”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7
四川新闻网消息 为规范农村地区药品经营使用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连日来,恩阳区市场监管局持续对全区农村药品零售和使用等环节开展专项整治,全力保障药品质量安全。检查现场整治行动中,执法人员严格按照《巴中市恩阳区“春雷行动2022”保障农村药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实施方案》要求,重点检查农村地区的诊所、零售药店等是否存在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非药品仿冒药品名称和包装,非药品产品的名称、包装、说明书明示或暗示有治疗疾病作用,非药品销售时非法宣称医疗功效等行为。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78人次,检查相关经营主体38家,立案查处1起。下一步,区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开展药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药品安全领域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恩阳区市场监管局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杜文龙 屈丹)1月11日,笔者走进通江县兴隆镇兴隆村,连绵起伏的茶园一眼望不到边,茶农们两人一组、三人一群正在进行茶苗补植。村民郭玉华正手脚麻利地挖坑、放苗、盖土,不到短短一分钟时间,一颗小茶苗就已经栽植结束。  “农忙的时候我们在屋里搞生产,平时也会到基地里做些除草施肥的手头活,来补贴家用。清明节左右,就来帮助白茶公司采茶,有时一天可以采两三斤,一天挣200、 300元。”郭玉华告诉笔者,她把自家两亩多土地全部种上了茶树,每天忙碌在茶园里,既打消了重体力活干不了的顾虑,又有一笔不错的收益。茶农们正在进行茶苗补植  通江县兴隆镇种茶历史悠久,茶产业也成为了村里的龙头产业,“人人都有一亩茶”是群众腰包不断鼓起来的重要支撑,通过企业入驻、大户带动、小户跟进,村民们不仅解决了就近务工的问题,更有了致富的门路。  “我今年71岁了,外出务工也不可能,我们家里十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茶叶,今年初投产达到2万多块钱,预计明年可以可以达到七八万块钱,维持我的老年生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以后我们的养老就全凭这片茶叶了。”村民李洪涛乐呵呵的说。  老百姓的茶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通江县兴隆镇以“茶旅融合”为思路,依托“三李故居”“铁罐崖”等旅游资源,结合全镇18400亩茶园,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特色茶叶产业,培育出“巴蜀白茶”“三生道”“翰林毛尖”等多个茶叶名优品牌。  “我们公司在通江有6个茶叶种植基地,每年收购鲜叶大概就是4万多斤,可以有效带动周边1500余人的就业问题,下一步我们还将借助这里的旅游资源,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茶叶产业附加值,争取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致富。” 巴蜀白茶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江县兴隆镇翰林村三李故居  来到兴隆镇翰林村,就来到了“三李故居”的所在地,“三李”是指清代进士李蕃及其子李钟壁、李钟峨,三人著作合编成《雪鸿堂文集》被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并称赞其“人盖有古良吏之风,文堪与‘三苏’媲美”,时称通江“三李”。  环绕三李故居,大力改造老茶园,新扩建有机示范茶园,500多亩高山富硒茶园既是产区,也是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这也让回乡创业的薛宇挖掘到了其中的商机。  “平时到这个地方来品茶、观赏休闲的人比较多,所以我们就同步开启了农家乐配套的一些产业,目前我们正在打造我们的翰林花海、巴蜀文化风情园,预计在今的五一之前可以完工,对外开放接待。”雪岭乡村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薛宇说。第五届“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在兴隆镇翰林村举行  体验观光茶园、感受三李文化、探险神秘山洞……如今的翰林村,除了能欣赏到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外,还能感受到当地浓郁的地域文化,这里也成为了不少游客流连忘返的度假胜地。  “今天天气不错,我和几个朋友一起来耍,来了好几次了!”正在垂钓的游客王勇说,“这个地方可以钓鱼、吃农家乐,三李文华历史悠远,离县城也不远,交通非常的发达,十几分钟就可以上来,山水茶园相依,环境很不错,有种流连忘返的感觉”。  据悉,近年来,兴隆镇将“三李文化”和茶叶产业捆绑打造,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产业结合,满山的“茶叶子”,变成了增收的“金叶子”,更撑起了百姓的“钱袋子”,各项配套设施也随之跟进,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带来新气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茶旅融合发展思路,加快完善山地高效茶旅融合示范园建设,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力争创建成省级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园,构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新画卷。”通江县兴隆镇党委书记田华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爱常在心底……”从大罗镇七孔村小学教室里飘荡出一阵欢快地混合着童音与老声的动听歌声。大爱不冷,温暖相伴。1月12日,巴中市巴州区人大原党组书记、主任、二级巡视员杨斌,携手爱心企业童之梦教育培训学校,深入巴州区大罗镇白果坝村、董家梁村、铁炉垭村、七孔村4所农村学校,看望慰问在村小就读的留守儿童。活动中,爱心企业童之梦教育培训学校老师带领小朋友唱歌、做游戏,现场气氛温馨活跃。当看到叔叔阿姨提着毛绒玩具和新衣服等新年礼包时,孩子们不由得又蹦又跳,高兴极了。领到礼物的小朋友们一起唱起了《听我说谢谢你》歌曲,用天籁般的童音表达了最纯真的感谢。杨斌详细询问了每所学校建设情况,师资配备情况,村小老师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他表示:区委区政府一直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心系留守儿童,区关工委一直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后续将持续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更加良好成长环境。他还鼓励小朋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健康快乐成长;祝愿小朋友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区教科体局,大罗镇党委、政府相关同志参加此次活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记者 张韵晗)近日,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表彰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决定》,授予10名同志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称号,授予380名同志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其中四川共有20人上榜,巴中刘丽娟榜上有名。在田间发放宣传手册据了解,刘丽娟2013年研究生毕业,2016年返乡创业,2018年作为“引进人才”到通江县植保植检站工作,2019年4月被派驻洪口镇澌波村任“第一书记”,目前在通江县农业农村局产业股工作,主要从事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等工作。“这次能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我感到非常荣幸。”刘丽娟告诉记者,“接下来,我将加大专业技术能力更新及提升,为指导产业发展‘充好电'并多开展实地调研,掌握产业发展现状第一手数据,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做一个‘爱通江、务实干、加快干、奋力超、走在前'的‘三农人',为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贡献自己的力量。”给农户讲解病虫害识别“巴中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坚持全市产业‘一盘棋’,突出县区‘2+2’主攻方向,在现有茶叶、道地药材、核桃、通江银耳、南江黄羊、芦笋等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上,加快县区‘1+1’产业布局定型。”提到巴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刘丽娟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在我看来,巴中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要从基础设施补短板转向特色产业培育提振。”刘丽娟说,巴中要将基地打造成就业车间、农业实用技术示范地、农业现代化展示平台。坚持三区同建的思路,以三产融合为抓手,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国家级、省级现代产业园区培育力度。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共建战略,加强“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巴山牛”“通江银耳”“青峪猪”等品牌建设及宣传推介力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超 特约通讯员 张超  “哗哗哗……”1月10日,临近中午,平昌县得胜镇独柏村村民陈继秀正在家中煮饭,拧开水龙头,干净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只需打开龙头就有水,挺方便的,再也用不着去远处挑水了!”陈继秀一边洗菜一边感慨地说。  陈继秀能享受到如此便捷的用水服务,得益于该县推行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模式。近年来,平昌县大力推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创建了“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彻底解决了农村饮水难问题,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牛角坑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大水源 保障水量  近日,笔者来到牛角坑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站在水库坝顶远眺,群山环抱,碧波荡漾,景色宜人。  牛角坑水库位于平昌县泥龙镇境内,距离县城45公里,水库集雨面积30.1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648米,总库容达到1934万方。  “这是我县一个大型的饮用水水源地。”该水库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唐天星说,位于笔山镇的凤凰水厂,水源就来自于牛角坑水库,2020年建成投产后供水覆盖全县16个乡镇、164个村居、83144户、29万余人。  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属于典型的大山地带,在农村,90%左右的村民都居住在山上,大多都是自己打井挑水吃,饮水难给农村百姓造成了很多不便。如何让农村也能像城市一样用上便捷的自来水呢?饮用水水源是关键。  “我们采用集中和分散供水的方式,实现城乡供水全覆盖。”平昌泓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谢波介绍,该县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五大优质水源(元山双桥水库、泥龙牛角水库、镇龙跃进水库、南风友谊水库、刘家河)来保障城乡集中供水。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平昌县划定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并通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日常巡护,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修建污水处理厂净化和植树造林涵养等手段确保塘库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元山水厂大水厂 提升水质  位于元山镇新元村的元山水厂,在标准化厂房里,混凝池、沉淀池、过滤池、消毒间、污泥脱水间等制水工艺段一应俱全,厂房内干净整洁,工作人员正不时检查设备。  “该水厂总投资2500万元,水源来自双桥水库,设计规模达2万吨/日,覆盖元山、灵山、得胜、土兴等 10 个乡镇、88个村,解决5万多户20余万人的饮水问题。”该水厂经理苟圣介绍。  不仅如此,为切实改善饮用水水质,平昌县还提档升级改造城区响滩南风平南水厂,扩能城区三水厂,新建乡镇元山水厂、笔山凤凰水厂、镇龙水厂等共计七座水厂,向近20万用户、100余万人提供安全、优质、放心的自来水。  “这五大水源均属于地表水,按照国家饮用水规范标准进行水处理,通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制水工艺全流程处理后,去除水中的各类杂质,水质合格后再输入用户。”平昌泓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水质检测中心主任鲜清告诉笔者,为达到出水质量要求,水厂制水工艺全过程管理,并严格水质检测。  “以前吃的井水杂物多,很浑浊,有异味,我都是装到水缸里用明矾来澄清。现在好了,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了。”村民张晓蓉说,现在村里建了大水厂,用着放心多了。大管网 引水入户  有了大水源和大水厂,那怎样才能把这些优质水输送到千家万户呢?干支管网是关键。  平昌农村有“面广、线长、分散”的特点。为实现管网铺设全域覆盖,该县认真规划,奋力攻坚,截至目前,铺设骨干供水主干管网430余公里、入村入户支线管网16000余公里,同时新建加压泵25座,构建了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体系,日供水能力达12.2万吨,覆盖全县乡镇(管委会、街道办)、村(居),惠及13万余家农户,打通了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同时,统筹乡镇水利站、村(居)水利员等“一线”力量,组建农村饮水应急管理队伍,协助管理一体化供水管网,确保问题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处置。  如今,行走在平昌县各个乡村,你会看到,除了漂亮舒适的农房和干净整洁的院落,还有那家家户户门前水龙头流淌出的涓涓清泉,正细雨无声般滋润着万千农民群众的心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2
四川新闻网消息 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致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巴州区人社局立足地方实际,突出示范引领,分步推进实施,靠前指导2018年脱贫摘帽的巾字村围绕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按照“四一四多”的思路,不断创建完善就业帮扶工作机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截至目前,该村3540名劳动力实现全员就业,其中脱贫脱贫劳动力1378人(易地搬迁劳动力934人),人年均增收突破2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第一个充分就业示范村。因地制宜引产业,一园多业扩容量。针对该村离清江镇仅1.5公里、面积达14.02平方公里、辖1994户5811人(易地扶贫搬迁355户1280人)的实际,巴州人社局指导该村“两委”依托脱贫攻坚产业基础形态升级、距离中心城镇产业环线配套优势,以及人社部门实施的贷款奖补政策,主动出击,以创建中药材特色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加大返乡下乡创业回引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本地就业吸纳能力。2018年以来,该先后回引返乡下乡企业52家入园,集中连片发展彩叶林 1800亩、枳壳 1913 亩、姜黄 1600亩,带动该村养殖业、加工业、文旅观光、摄影基地、商贸流通、机械租赁等行业蓬勃兴起,成功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755人。目前,该村工商注册企业达34家,其中民营企业11家、家庭农场5个、专业合作社7个,初步形成了以巴中精致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吉祥富贵种养殖家庭农场、金龙桥米业、裕晋新型建材加工等为配套支撑的村级企业立体矩阵。据不完全统计,巾字村村级企业充分带动2680人就地就近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150人(易迁人口760人)。按需分类做培训,一人多技强素质。面对巾字村大面积土地流转、辖区产业形态升级、对产业人才需求旺盛的现状,巴州区人社部门通过与巾字村两委、村级企业、以及村民代表四方深度沟通,量体裁衣,分门别类,分类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订单式”集中培训。针对就近就业意愿村民,人社部门联系该村企业的用工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中药材管护、厨师培训班、家庭农场肉牛养殖、特色果蔬培育等专题培训,引导村民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针对具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年轻村民,有针对性的开展电焊培训班和养老家政培训。该村年近50岁的脱贫户高芝兰通过参加2019年巴州区人社部门组织的厨师培训班,成功进入到该村七彩林业餐饮部,每月工资稳定在2000余元;该村脱贫户王中华通过参加2020年家阵服务集中培训,也在清江镇上成功谋得一份月收入近3000元的家政服务工作。高芝兰、王中华仅是巾字村众多村民成功就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20年以来巾字村围绕村民就业愿望和企业培训需求,先后组织创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就业技能培训602人次,其中参加3个不同工种培训的有256人。强化协作抓劳务,一网多点促转移。针对基层村组普遍存在信息流通不畅、村民外出就业无门的困境,巴州区人社局依托巾字村委的办事大厅电子显示屏和全市56个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104个农民工服务站等服务网络,架起了巾字村与外界企业之间的用工供需通道,所有前往村委便民大厅办事的村民便可一目了然查看到时更新传递的全区就业信息。同时,在巾字村的每个聚居点都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常态化梳理每个聚居点的富余劳动力情况,在看到企业用工需求后,也会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微信群等方式向村民传达企业用工信息。今年12月3日,该村村民便通过该村微信群,得知巴州区(文昌)工业园入驻企业卓创公司将招聘一批员工,一周后,他组织20余人与该企业达成上班意愿。据统计,该村通过一网多点,组织富余劳动力向浙江、广东、上海、重庆、北京等地转移就业255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622人(易迁劳动力346人)。目前,该村正在积极筹建村级劳务合作社,助力该村富余劳动力外出稳定就业。打通最后一公里,一站多村优服务。在指导巾字村盘活部分“沉睡” 的土地,带动村民“多元化”就业的同时,巴州区人社部门还抓住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契机,在该村率先建成人社服务之家,通过“一网、一微、一平台、两个好”的模式,靠前为巴州区巾字村及相邻的大排村、三皇村等6个村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就业帮扶、创业扶持、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一条龙、一站式”公共服务,成功打通人社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今年来,巴州区人社部门与巾字村联动,先后为村民提供政策咨询1650人次、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335人次,为园区企业兑现培训补贴、企业吸纳就业奖补、援企稳岗补贴等资金18.52万元,有效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激活村民内生动力有机衔接。(巴州区人社局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智林纵横交错的平坦硬化路直通农家,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巴山新居依偎在青山绿水间,发展正盛的养殖场点亮村民致富希望。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土门村以生态养殖助力村民致富增收,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我现在住上了新房子,有了稳定的好工作,生活是越来越好了。”1月3日,正在生猪养殖场忙碌的土门村村民苟军感慨地说道。土门村过去是典型的“三边”贫困村,全村林地多、耕地少,山地多、平地少。如何让老百姓在贫瘠的土地上脱贫致富?土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结合实际,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先后引进业主发展起肉牛、生猪养殖产业。苟军也在一家生猪养殖场当起了饲养员,现在每年都能挣上四万多块钱。  据介绍,土门村共引进5名业主投资930万元,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规模肉牛养殖场2家、生猪养殖场3家,能够实现年出栏育肥猪8500头、肉牛400头,年均利润180万元。带动村民务工800人次,实现年人均增收320元。  现在,一头头膘肥体壮、长势匀称的肉牛、肥猪,已成为土门村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拳头产品。土门村也积极利用产业发展优势,提出了发展“农作物+养殖+酒厂”的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我们将鼓励引导村民种植高粱、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然后由村办企业收购后作为酿酒原料,酿酒产生的酒糟又可以转运到养殖场作为饲料,养殖产生的粪尿还可以还田作为种植粮食作物的肥料,这种模式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使产出的农产品健康质优。以此来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好我们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第一书记杨仟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06
(记者 张韵晗)“釜中不闻椒飘香,纵有姜桂亦枉然”。近日,“青花椒”一词冲上热搜,成都、遂宁、眉山多地的多家餐饮企业因为侵害商标权纠纷成为被告。而作为青花椒的主要产区,四川多个地方青花椒产业发展迅猛。其中,巴中市平昌县的青花椒是平昌县的传统特色产业,平昌县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被保级认定为巴中市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据了解,平昌青花椒栽培历史悠久,粒大饱满、色泽鲜丽、麻味纯正、香气浓郁。平昌百姓历来就有食用花椒的习惯,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常常可见枝繁叶茂的花椒树,平昌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条件和良好人文基础为花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天地。花椒种植基地建基地 创品牌大力发展本土特色花椒产业据介绍,平昌青花椒早期处于半野生状态,进入新世纪以来,平昌对树龄在5年以上的椒树,通过系统选育法,筛选出优良单株并在县域内及邻近区县开展品种区域试验,最终培育出适应平昌本土特色的“平昌青花椒”优良品种。2017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平昌青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5年以来,平昌县委、县政府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机遇,依托平昌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深挖土地潜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探索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指导思想,坚持“集中布局,规模发展,全面覆盖”的原则,通过大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花椒产业,趟出了一条贫困地区依靠产业脱贫、产业强县、绿色惠民的好路子。目前,平昌县已建有平昌青花椒产业基地近35万亩,花椒初加工房58个;建有川东北地区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花椒食品集中加工区和全国唯一的一家青花椒交易中心;产业覆盖全县43个乡镇400多个行政村,惠及贫困村146个、贫困户1.7万户5.1万余人。平昌青花椒产业已形成了集“育苗、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合型产业发展格局,成效明显。加工保鲜花椒出政策 给补助形成园体产村融合发展格局平昌县委、政府把花椒产业作为全县“六大特色产业”之首的优势产业来抓,在产业发展中采用“市场引导、政府主导、项目撬动、业主带动、群众参与、科技促动、多元发展”的方式。据了解,平昌县坚持把花椒产业作为脱贫奔康、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做到人力、物力、财力向花椒产业聚集,将花椒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落实8万亩退耕还林指标用于花椒产业发展,兑现农户补助资金0.98亿元。并积极建立花椒产业发展县级配套政策扶持机制,出台《平昌县回引创业扶持办法》,对规模发展花椒按300元/亩/年进行补助并连补3年,500亩以上的规模发展,由县级财政给予一次性50元/亩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基地灌溉蓄水池按100元/m3 先建后补,新建加工厂房的,按其设备购置费用的30%给予一次性补助,并享受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目前,全县已建有乡镇初级花椒加工房60个,花椒深加工产业园1个,青花椒主题公园1个,青花椒交易市场1个,青花椒文化主题馆1个,技术服务中心1 个,产业园区内种养、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产业板块已经形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花椒产业发展规划与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相关规划相衔接,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生态宜居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形成了园体、产村融合的发展格局。青花椒产品促营销 拓市场生态旅游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据了解,平昌县重点培育平昌青花椒专业大户、青花椒家庭农场、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青花椒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将个体分散的农户与企业、合作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抱团发展、互惠共赢。目前,平昌县已引进花椒种植业主220余名,组建花椒种植专合社180个,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家,累计撬动社会资金12亿元,带动3万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同时,平昌坚持围绕助农增收和精准脱贫目标,以农(林)业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平昌青花椒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着力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营销,拓市场、强支撑,努力推进平昌青花椒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智能化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持续巩固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成效。下一步,平昌县将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县”优势,规划建成一批以花椒文化为主体的花椒特色小镇、花椒主题村居、花椒浴脚房等。并加大对平昌青花椒历史文化的挖掘力度,指导开展自然生态体验教育活动,讲好平昌青花椒故事,将“平昌青花椒采摘文化旅游节”打造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省级品牌节会。鼓励花椒企业、花椒种植大户建设花椒精品园,发展农家乐餐饮、乡村民俗旅居,开发花椒木烟斗、花椒木根雕、花椒调味品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努力推进花椒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设格局。(图据平昌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