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文弦(图片由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提供)雨生百谷,万物更新。谷雨时节,在成都平原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抓紧撒谷育秧、种瓜点豆,到处是忙碌的春耕景象。作为拥有超过20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特大城市,成都“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征明显,“米袋子”“菜篮子”保供压力大、都市现代农业价值提升速度慢、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成都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协调联动、互联互促,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探索走出一条超大特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金堂县三溪镇群众开展舞龙表演。内外兼修 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  民以食为天。充足的粮食供给,对于超大特大城市运行而言,既是“压舱石”,也是“定心丸”。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两条底线任务之一。  2020年以来,成都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专项整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8.04万亩。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72.8万亩、产量230.6万吨,出栏生猪417万头,多种肉类以及蛋、奶供应充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为了持续做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成都坚持“米袋子”“菜篮子”内外兼修: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60万亩常年蔬菜基地认定保护制度,稳定常年菜地保有量。同时,与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广元以及甘肃等地蔬菜基地进行合作,调集蔬菜入蓉。  在“米袋子”方面,成都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一带、十园、百片”粮食产业园区示范创建,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2021年9月,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提出建设“米袋子”“菜篮子”供应体系、打造千亿级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等24项重点任务。同时,建立跨区域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编制农业农村区域空间规划“一张图”,打造成渝地区乃至国内城市群地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典范。建圈强链 构建“4+6”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走进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20层高的“叶菜工厂”的蔬菜长势喜人。由于“叶菜工厂”具有高效稳定、安全洁净等特征,该模式目前已在成都7个区(县)得到推广,并吸引省内外多个团队前来学习观摩。  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的“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点,设有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垂直农业展示中心、智慧农业研究中心等,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  近年来,成都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大各层级农业园区培育建设力度,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成绩亮眼的同时,不久前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出成都农业的短板:科技支撑力较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62%,低于发达城市水平;农业综合产出效益不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73.17%。  如何突破?成都探索的路径是:大力推动实施都市现代农业“建圈强链”,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分产业研究制定专业化政策工具包,做实优质粮油、生猪畜禽等4大保障性产业,做优现代种业、数字农业等6大引领性产业,加快构建“4+ 6”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成都规划的20个产业链中,农业板块有“现代种业产业链”入选。依托位于邛崃的天府现代种业园,在产业链前端,积极争取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在蓉布局;在产业链中端,瞄准国际国内种业20强龙头企业,吸引一批领军型育繁推一体化重大种业项目落地发展;在产业链后端,持续做优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等会展品牌,搭建国际国内种业技术成果和产品交易平台,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  成都还将完善四级园区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推动创建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同时,加快集聚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能级项目,推动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等多元主体集聚共生、协同增效。价值转化 持续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走进蒲江县成佳镇同心岛茶园,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一排排茶树随着地势的起伏错落有致,游客身背竹篼,穿行在茶园里体验采摘乐趣,一幅茶旅融合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近年来,同心社区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打造出彩林和茶园相融共存的“彩色茶林”和立体彩色景观节点“一环八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游玩。  曾经,成都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多数以观光和采摘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高品质特色功能挖掘不够深入,城乡生活服务功能发挥不足。  面对这样的挑战,成都将川西林盘作为乡村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创新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初步形成以绿道为纽带,以川西林盘、精品民宿等相互支撑的旅游目的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新路径基本形成。  今年,成都以8300余个有保护利用价值的川西林盘资源为依托,启动保护修复川西林盘210个,拓展“林盘+”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新业态。同时,通过实施国家等级民宿、本土精品民宿培育计划,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等,加快营造生态型、沉浸式消费新场景,促进农业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低端供给向中高端供给转变。    按照计划,到2022年底前,全市将完成规划建设保护修复1000个川西林盘,提档升级精品林盘168个,展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动人图景。  “成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空间、结构、规模,加快规划建设彰显公园城市特质的美丽宜居幸福乡村,持续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成都正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乡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天府大地上奋力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画卷。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6
 腾跃 王波(图片由蒲江县发展和改革局提供)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成都市蒲江县优势鲜明:生态本底良好,清洁能源优势明显,碳排放家底基数低。  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蒲江明确提出:按照“生态福地、大美小城”总体定位,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变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聚焦“双碳”目标,蒲江提前谋划,确定了“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活方式、森林湿地固碳”(“五绿一固”)的顶层设计,以“四减两增四支撑”为具体举措,将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农业绿色低碳行动、生态固碳增汇行动、绿色低碳服务产业创新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绿色低碳制度创新行动、绿色低碳全民参与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主动探索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助力成都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为成都做优做强郊区新城核心功能贡献力量。雪山下的蒲江县城。绿色产业 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们将建设以轨道交通装备、精密机械装备和智能农机装备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引进德国‘工业4.0’技术和绿色低碳智造模式,围绕博世电动及其上下游产业开展精密机械低碳产业链试点。”蒲江县相关负责人说,蒲江将有序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深挖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潜力,构建工业领域绿色智能制造体系,促进工业生产智能化、产品低碳化、经济循环化发展。  同时,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物流产业,加强绿色金融支撑,推广工业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到2025年,力争完成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创建3家国家或省级绿色工厂。绿色能源 加强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蒲江以减煤、控油、稳气为基础,积极推进各领域电能替代,探索在工业园区等能源负荷中心推进以电为核心的综合能源服务。  同时,推进氢能、生物质能、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加快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进程,加快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与试点,力争到2025年新建LNG加气站5座,完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力争到2030年,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4%,完成兆瓦级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建设。绿色交通 加快交通能源结构转型  交通能源约占蒲江碳排放总量的48%,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发展是蒲江推进“双碳”工作的重点。蒲江将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绿色高效货物运输体系,推广低碳型交通运输工具,逐步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  该县构建“绿色引领、慢行主导、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格局,力争远景绿色交通占比达90%,公交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达55%以上。同时,加快交通能源结构转型,确保新增公交车辆实现新能源“全覆盖”。到2025年,力争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600个,公共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比例不低于30%。争取将西南特色水果冷链物流贸易港、蒲江铁路物流港打造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内陆低碳运输场站。绿色建筑 提升新建建筑“绿色”标准  围绕建设“碳中和天府森林公园城市”的目标,蒲江已启动中德(蒲江)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发挥蒲江生态优势,力争率先实现碳中和;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规划设计,建设成都公园城市教育实践基地。  蒲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蒲江利用山水地形,将打造城园交融的新型森林公园城市空间形态,高质量建设近零碳田园生态商务区等,推动空间结构调整,推广绿色建管模式,全面提升新建建筑绿色标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序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力争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8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60%。绿色生活方式 全民参与绿色低碳行动  前不久,蒲江县编制了《碳中和绿色生活方式专项规划》,并创新推出《绿色生活方式指南》和指南APP,从居民视角着手,围绕24小时生活轨迹,突出容易产生碳排放的生活情景,营造绿色居家、办公、消费、出行、乡村五大生活场景,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行动。  同时,蒲江打造“碳中和”小屋、垃圾分类主题公园、铁牛村“幸福鸡社”等绿色生活示范场景,启动近零碳社区建设试点,并推出“绿色生活合伙人计划”,持续开展环保手工课堂、垃圾分类欢乐跑、水的循环科普教育等多种体验式参与活动,引导居民参与绿色家园建设。森林湿地固碳 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围绕建设“碳中和天府森林公园城市”的目标,蒲江将强化生态系统固碳功能,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提升,全面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上述负责人介绍,该县将建立健全天然林“户籍制度”,实施长秋山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开展碳汇造林,力争到2025年,新增生态林面积4000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7%。  同时,该县将大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力争到202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6平方米。该县还将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美丽乡村、红色旅游等生态示范场景优势,强化功能植入、业态提升、场景营造,持续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6
(腾跃 郑罗崇都)3月28日晚,10辆货车满载爱心蔬菜,从成都都江堰市出发,日夜兼程驶往上海。  “我们启动应急组织措施,指派专人到各个蔬菜基地和生产企业指导蔬菜采摘,并组织专班开展农质安全检测,确保上海人民能吃上都江堰生产的放心菜。”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运往上海的蔬菜共127吨,品种主要包括莴笋、莲花白、土豆、萝卜、生菜、大葱、方竹笋等。  此次爱心捐赠,对都江堰来说也是一次“演练”。如何做到在一天之内迅速组织如此规模的蔬菜?底气来自都江堰市供应充足的“米袋子”“菜篮子”。都江堰市石羊镇七里社区。 王义摄保粮稳菜 实施稳产保供基础工程  2021年以来,都江堰市紧盯粮食安全,大力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稳住农业基本盘,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有序推进5400亩高标准农田加快建设。同时,积极引导支持生产经营主体腾退低效苗木,加大粮食和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提档升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有效保障全市农产品供应。2021年,都江堰市完成腾退果木改种水稻6300亩,全年粮食总播面积22.03万亩,同比增长2.9%,总产量10.95万吨,同比增长4.3%。蔬菜(食用菌)产出28.59万吨,生猪出栏22.12万头。农业总产值达63.05亿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552元,同比增长9.9%。  1月19日,都江堰市与成都益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成都“保粮稳菜”示范基地。该项目规划面积约5000亩,双方将围绕乡村振兴、保供基地建设、绿色食品加工等现代农业领域,共建集农业科技、原乡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保粮稳菜”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区。目前,300亩核心示范区已建成投产。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有序腾退低效劣质苗木,扩大粮食和蔬菜生产,并建成5万亩以上常年蔬菜生产基地,确保粮食播面和产量实现‘双增长’。”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做优品质 打造现代农业亮丽名片  在2021成都市猕猴桃采摘节暨都江堰金秋休闲旅游季启动仪式上,深圳市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都江堰天赐猕源农业有限公司签署猕猴桃收购协议。  都江堰猕猴桃去年分6批次出口到新加坡、孟加拉国等国家,出口总量达11万余公斤。为何如此受欢迎?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品牌塑造,猕猴桃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都江堰猕猴桃品牌价值优势不断彰显。2021年,都江堰猕猴桃获评2021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不仅如此,继200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后,都江堰猕猴桃于今年3月再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成都市唯一“双地标保护认证”品牌。  “双地标保护认证”品牌的背后,藏着哪些成功因素?都江堰市聚焦“10+3”现代农业体系,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深入开展院(校)地合作,为猕猴桃产业提供涵盖栽培、植保、种质资源、储藏保鲜、冷链加工等全程技术指导。该市还引进推广“金实4号”“瑞玉”等猕猴桃新品种,推动品种更新,增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2021年,都江堰猕猴桃科技小院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认定为科普教育基地。  都江堰市种植猕猴桃已有40多年历史,目前全市猕猴桃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余万亩,猕猴桃产业成为该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目前,都江堰市拥有都江堰川芎、都江堰猕猴桃、都江堰厚朴、都江堰茶叶、都江堰方竹笋等5个地理标志产品。此外,该市还有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6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三品一标”农产品87个。建圈强链 打造特色粮经现代农业园区  3月17日,都江堰市举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向社会各界推出优质中医药产业化项目。其中,总投资约30亿元的青山药谷乡村中医药文旅科技产业园项目(以下简称“青山药谷”)引人关注。  据悉,“青山药谷”目前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是都江堰市重点打造的“粮药”轮作型现代农业园区,发挥都江堰川芎、三木药材等道地中药材品牌优势,打造万亩水稻和川芎轮作生产基地和林下中药材间种基地,并延伸精深加工、康养旅游等产业链条,拟打造为高能级“农业+”示范项目。  另一个特色粮经现代农业园区——都江堰精华灌区粮果联动智慧农业产业园,也在有序推进建设中。该园区将发挥都江堰猕猴桃特色产业优势,试点推广猕猴桃与小杂粮、蔬菜间套作和数字智能技术,提高精准管理水平和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延伸大田观光、农事体验、节会活动等农商文旅体养融合产业链条,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近年来,都江堰市因地制宜,兼顾统筹特色产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建圈强链,出台了《都江堰市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和配套实施细则,去年,都江堰市成功签约长江上游水生态科技园等项目10个,总投资约27亿元,已建成农商互联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和精华灌区高品质科创空间,“一站式”专业化服务逐步完善。全国首批、全省首个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天府源田园综合体获评人民网“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  去年,都江堰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奋力构建“五大新城”的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提出构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下一步,都江堰市将立足成都市郊区新城战略定位,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夯实产业振兴基石,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6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2022年4月24日,邛崃市举行2022年第二季度未来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议,邛崃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吕如蓝、市政府副市长杨永胜出席会议,市农业农村局主要及分管负责同志,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社治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规自局、市交运局、市水务局分管负责同志,14个镇(街道),临邛街道前进社区,高埂街道火星村、共富村、斜江社区,天台山镇高兴村、靖口村,夹关镇龚店村、熊营村、拴马村,大同镇马湖村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参会人员现场参观考察了夹关镇龚店村、熊营村、拴马村、天台山镇高兴村、靖口村未来乡村建设及规划情况,并在天台山镇召开座谈交流会议,会上,市农业农村局汇报了邛崃市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情况,天台山镇、夹关镇、临邛街道、高埂街道分别汇报了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情况,市交运局、市水务局、市委社治委、市财政局分别围绕未来乡村道路建设、水务建设、社区治理、财政资金保障进行了工作汇报,最后吕常委进行了讲话。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5
●天府家风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表现形式最完备的家风家教主题展馆  ●内含“先贤家风”“红色家风”“当代家教”“时代新家”4个主展厅,战地家书剧场、杨氏家风文化体验厅两个专题展厅  (周洁 记者 陈松)数栋大气稳重的川西建筑群落,掩映在灰瓦白墙、茂林修竹之中,营造出“人在园中游,宅在林中隐”的川西林盘意境……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成都市新都区,探访天府家风馆,在这里现场感受家风的力量。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的天府家风馆。 记者 韦维 吴枫 摄已吸引3.7万余人次参观学习  为发挥家风文化影响人、感染人、熏陶人、启发人的引领作用,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清朗社风民风,四川省纪委监委、成都市纪委监委、成都市新都区委选址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共同建设天府家风馆。  作为四川省家风文化最集中、廉洁教育资源最丰富的综合性展馆,天府家风馆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表现形式最完备的家风家教主题展馆。该馆自2021年7月开馆以来,已吸引团队665批次、3.7万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走进天府家风馆大门,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块写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石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该馆工作人员赵杨蕴萌介绍,天府家风馆占地约50亩,建筑面积5792平方米,展陈面积4886平方米,内含“先贤家风”“红色家风”“当代家教”“时代新家”4个主展厅,战地家书剧场、杨氏家风文化体验厅两个专题展厅,以及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天府家风馆内的“红色家风”展厅一角。四大主展厅各有特色  “中国家风家教从先秦发轫,成型于两汉魏晋,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又在清末经历重大变化后,传承至今。”走进第一展厅“先贤家风”,一幅清晰的中国家风家教发展脉络图,呈现在记者眼前。“先贤家风”以家文化起源为引,明确了从古至今家风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展现了四川先贤智慧持家治家的鲜明特征。  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实物,一组组图片,一幕幕场景……按照时间轴主线,通过故事化表达、沉浸式体验,将家风家训的起源、传承、发展、弘扬一一呈现。  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四川平昌人,长征时期留守苏区,率部突围时被捕。他在狱中写下了4封家书,有3封留存至今。记者在第二展厅“红色家风”中看到了其中一封家书的复制件。家书中这样写道:“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该展厅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基点,展现了硝烟中孕育出的家国情怀。  走出“红色家风”展厅,拾级而上,就来到战地家书剧场。在这里,1∶1全息投影沉浸式剧场把记者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川籍英雄儿女的家书纸短、家国情长。  走过烽烟,迈向和平。从战地家书剧场展厅出来,记者又先后走进了第三展厅“当代家教”和第四展厅“时代新家”。“当代家教”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背景,展现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优秀家风家教;“时代新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基点,展现了进入新时代后家风对于家庭家教的重要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优良家风必将发扬光大  优秀的家风浸润心灵。在展厅出口留言处,记者看到不少游客留下的观后体会。游客“树德学子”留言“从家出发,拥抱世界”;游客向丹杨留言“家风正,则后代正”;游客徐丽留言“弘扬优良家风,涵养清风正气”……  近年来,省纪检监察机关在推动家教家风建设上,系统化打造了多类型、多层次、多场景、多点位的廉洁文化阵地。省纪委监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府家风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阵地,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蕴含的优良家风家教,为全省党员干部提供了浸润天府好家风的平台,通过故事化表达、沉浸式体验,引导党员干部不断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  一条条家训、一封封家书、一个个家风故事,不禁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优良家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我们相信,新时代,在国家和每个家庭的不断发展中,优良家风必将发扬光大、绵延不绝。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5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统筹玉米大豆兼容发展决策部署,全面完成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任务,提高我市大豆产能和供给水平。4月22日,邛崃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全市14个镇(街道)分管农业领导、农技推广人员及种植大户代表在固驿街道开元村召开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培训会,并邀请成都市农技推广总站、成都市农机推广站、四川耀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培训。    会议上,邛崃市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植仕正致开场词,强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任务重要性,并督促各镇(街道)要主动担当,压实责任,确保任务的完成;成都市农技总站高级农艺师冯生强,讲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工作要求和意义;成都市农技总站孙加威,讲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栽种技术;成都市农机推广站史志明老师,讲解并展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操作技术;四川耀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现场操作机播;邛崃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严敬贤,讲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人工栽种技术和田间管理办法;最后由专家现场解惑答疑。邛崃市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培训会获得各参会领导、专家及种植户一致好评,取得圆满成功。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宣传动员,做好品种、技术、农机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4
——成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 谢瑞武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特别是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视察时总书记强调,在实现了温饱、实现了全面小康以后,还要继续振兴乡村;嘱托要把乡村振兴这件事抓好,继续走在前列、起示范作用。近年来,成都始终牢记嘱托、奋楫前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位置,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协调推进、互补互促,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理清思路 明确重点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成都“大城市带大郊区”的超大城市实际,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聚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持之以恒推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互促互进、共荣共生、相得益彰。  农业上,更加突出“保粮、稳菜、优功能”。作为超大城市,市场消费需求总量巨大、丰富多元,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一方面,注重保障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安全,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因此在粮食安全上,突出一个“保”字;在“菜篮子”供给上,突出一个“稳”字。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加快发展,城市生态涵养需求、市民生态消费需求等日益增长,对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农业功能上,突出一个“优”字。  农村上,更加突出“强基、固本、优形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无论是城市建设模式、城市管理方式,还是市民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都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城乡间、镇村间、镇街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明显存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有不少短板和问题,农村户厕改造还需要深入推进,特别是建后运行管护长效机制还需要加快构建;农村形态散乱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部分乡村地区建筑风貌杂乱,缺乏有效制度管控和导则指引。针对这些问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空间、结构、规模,加快规划建设彰显公园城市特质的美丽宜居幸福乡村。  农民上,更加突出“转移、提质、促增收”。促进农民增收是中心任务。从2021年成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上看,工资性增收占据“半壁江山”,而财产性增收仍有大幅提升空间。因此,首先要抓“转移”。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起10年间的情况来看,成都大约每年转移进城20万人,其中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年均约10万人,农民转移趋势还将持续。另一方面是抓“提质”,必须加快培育一批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职业化的新型农业从业者。  找准路径 明确举措  2021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四川省委一号文件作出相应部署。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一号文件要求,研究出台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工作的意见》,配套制定了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10条措施、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的10条措施、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10条措施,进一步理清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路径举措。  扎实抓好“一体两翼”措施落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一体”,就是“4+6”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两翼”,就是园区建设、科技创新,一个是载体,一个是支撑,互促共进。一是加快构建“4+6”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实优质粮油、生猪畜禽、绿色蔬菜、特色水果四大保障性产业,做优现代种业、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冷链物流、休闲农业、农业博览六大引领性产业,大力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多种类型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二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按照现代园区标准,划定专属空间、明确四至边界,精准定位主导产业,编制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两图一表”,开展“一带、十园、百片”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高水平建设崇州优质粮油、新津天府农博、邛崃现代种业等现代农业园区。三是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成都分中心,成功争取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永久落户成都。加快组建成都种业集团,发起设立天府种业振兴基金,以天府现代种业园为核心,建设国家区域农作物种业创新中心和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成都力量。  扎实抓好“五大关键”措施落实,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一是抓好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以地缘相近、交通相连、产业相关、人文相通的几个镇或几个村组成片区单元,协同开展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利于优化县域生产力布局,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产业集聚协作和公共资源精准投放,在全市范围依托31个中心镇、358个中心村,探索建立镇级片区62个、村级片区424个。二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制定出台乡村振兴县镇村奖补、乡村医生保障性待遇等强农惠农政策30余个,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七有两保障”九大类25小类、104项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制度并轨。三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覆盖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回头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2021年全市农村户厕无害化普及率达93.9%,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87.7%,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四是抓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完成“三区三线”第一、第二轮试划工作,编制《成都市公园城市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聚焦农村生态价值转化,启动川西林盘保护修复794个,策划推出大邑南岸美村、蒲江铁牛水乡、崇州“幸福里”等体验场景2000个。五是抓好农村改革深化。抢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赋予的改革试点机遇,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021年新增交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07宗、面积1368.34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产品创新,积极推进“农贷通”共享应用,完善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功能,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累计达到243.3亿元。进一步健全完善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以低风险、可持续的方式放活经营权,2021年全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45.62亿元,助农人均增收618.5元。  扎实抓好“三大措施”深化,加快农民现代化步伐。一是持续抓好农业人口向外转移,为实现农民现代化创造条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农民向城市、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的支持政策,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各项支持政策。二是加快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实现农民观念现代化。探索建立农民职业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培训培养、认定颁证、政策支持体系,发展壮大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达到1.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扩大到36万人。鼓励支持有意愿的农民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1177家。三是加强农村人才引进培养,实现农民技能现代化。加快形成促进高素质农民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依托成都农职学院等涉农院校,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支持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承担实习实训任务,拓展面向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服务,促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壮大。  加强领导 强化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农村工作部门建设。选优配强镇(街道)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继续开展区(市)县和市级部门(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和区(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考评。  强化要素保障。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投入规模不减少、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不降低,明确并刚性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住宅建设需求,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人才、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积极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  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干事创业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构建完善的农村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引导鼓励创意设计、品牌营销、农村电商等专业人才下乡入村、创新创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4-24
点位介绍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涉及成都彭州、德阳什邡两地5个镇(街)12个村。该区域内川芎品质优良,其中阿魏酸含量高达2.5%,远超国家标准水平。目前共有川芎种植基地10万亩,2020年川芎销售量占到全国3/4以上,产值近8亿元。2020年,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被纳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重大骨干支撑项目,入选首批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精品示范项目。在2021年初省同城化办公室发布的首批8个示范点当中,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以95.6分的最高分荣获一等奖。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记者 严斌 陈泳 摄影 胥瑞可)4月的成都平原,生机勃勃。驱车从彭州敖平镇沿小石河一路向前,满眼都是绿毯般的川芎。一块“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的大幅招牌提醒着记者,这里就是彭什交界地带了。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彭州敖平镇和什邡马井镇的交界处,是成都都市圈内首个打破区域限制,实现经济区和行政区分离的产业园区。正值川芎即将收获的季节,“在党旗的指引下——迎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融媒体采访活动”采访组来到这里,对话基层党委干部,采访当地群众,实地感受跨越边界后,两地的融合发展给产业和群众带来的裂变。品质之变催生效益裂变田间,四川新绿色药业川芎种植基地部经理柏晓林仔细地察看着每个品种的长势,一边详细地记录一边向记者介绍:“园区成立后,这块现代化种植基地已经取得了多个突破,统一品种使用、统一按照GAP规程进行管理,同时与中国农科院和西华大学合作研发了专门针对川芎种植和采收的全套机械设备。”继续前行,什邡鑫和川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义正指挥着农户们对川芎苗进行采收前的田间管理。“我们也在申请国家药监局的GAP基地认证,虽然认证还没通过,可从现在开始,也要按这个标准来生产,让两边产业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品质、统一销售。”他说。统一的结果,是品质的稳定提升。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价格。“几年前每公斤川芎的收购价才10元出头,去年的收购价已达到36元/公斤,今年估计要突破40元!”当地种植大户王涛告诉记者,今年每公斤川芎收购价可达到40元。目前园区川芎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量2.5万吨,辐射带动面积20万亩,占全国川芎产量75%;川芎价格已经从2019年均价每公斤13.5元上涨到每公斤36元,增长167%;川芎总产值(不含衍生品)达5.75亿元,同比增长42.7%。体制之变带来产业蜕变来到位于彭州敖平镇的GAP种植基地,一场会议正开得热烈——种植基地负责人柏晓林拿着一张地图,兴致勃勃地为大家传达最新的好消息。“我们今年要跟什邡一起争创国家级园区!”与此同时,由省市场监管局组织的专家组正在基地内评审调研——2021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四川《传统中医药——川芎》国际标准立项。争创国家级园区,制定国际标准,两个将彻底改变川芎格局的好消息,都源于体制机制的创新。2021年9月,蓉北乡村振兴(彭什交界地带)协同融合发展管委会、四川彭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两地在全省率先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围绕产业组建联合管理主体,实现了园区管委会的实体化运行;两地各自抽调人手,由彭什两市国有平台公司按出资51%∶49%的比例,成立一体化运营平台公司,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品牌打造及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之变,直接催生了产业之变。两地加快推动总投资约4.5亿元、规划面积400亩的彭什川芎道地产业孵化园建设;聚焦融合共生,两地高品质开展营产布景,总投资约10亿元的“天府中药村—神谷·康田里”项目已启动建设,中医药(川芎)主题产业聚落“七星·泉村”即将投用。彭州敖平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邓武告诉记者,“有了规模,我们就有了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底气。今后,这片区域内将集川芎的现代种植、标准制定、加工生产、科技研发、试验示范等为一体,集成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和川芎全产业链综合示范基地。”对话基层彭州市敖平镇党委书记刘汉军:目前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已入选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首批精品示范项目,将根据成都都市圈规划目标,携手探索“区域共通、产业共融、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园区共营”的跨区域发展新模式。在此背景下,2022年敖平镇将加快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包括万亩高标准循环种植生产区、院士专家试验示范田、无人化智能仓储物流中心等。切实推进川芎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川芎品质,持续做优做强彭州道地川芎品牌;以川芎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为突破,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以及检验检测等手段在川芎产业发展中的融合应用,大幅提升川芎产业能级;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中医药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营造一批精品优质的康养文旅新场景,形成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力争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2025年前成功创建为省级五星级农业园区,2028年前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4-24
(记者 郭庆)谷雨时节,风光旖旎,公园城中建,人在画中游。颜值与气质兼备的田园社区公园既是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园城市的生动表达。不论是春风习习的清晨,还是华灯初上的暮夜,新店子社区公园杨柳轻拂、鹿溪河水清岸美,美景让居民生活舒心、让游客流连忘返……人们正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公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尽情享受厚植生态本底的田园美城。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新兴街道结合自身区位交通优势和生态资源确定了“城市绿楔·创意新兴”发展定位,明确了“一楔三带五区”发展格局,提出了以双简路为骨架辅之以乡村振兴绿道、驿站串联新兴场镇、农业项目融合田园风光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线。推门见绿 生态赋能乡村振兴4月20日,新店子社区公园内一派春和景明。草坪如绿毯延展,各色花卉竞相盛开,不少游人拍照留影,树荫下搭着各色帐篷,三三两两的行人一起散步、聊天……“自从这个公园建好以后,只要天气好,我就会带着孙子出来耍。”家住新店子田园社区的刘女士说,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去年建成后,成了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草坪适合老人孩子活动,还有绿道可以散步,一到周末人特别多,这是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的实事、好事。”推门见绿,厚植生态本底,进一步提升绿色软实力。近年来,新兴街道通过编制《新兴街道城乡风貌研究》,指导打造了农业阡陌景观,鼓励小区院落打造“微景观”。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庙山小桥片区经济社会调研工作,从资源、产业、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意见;在此基础上,街道以庙山集镇为试点,开展公建配套、街区治理、产业赋能三大行动。通过深入挖掘“巴蜀古驿道”“鹿溪河的传说”等文化根脉,利用堃所工坊艺术品展示、乐活集市农产品展销打造乡村文旅产品展示新平台。丰富体验 做亮田园文旅品牌文脉的传承、情怀的传递才能复苏大地的回忆、激发乡村的活力;生态保护、文态应用、形态美化才能让乡村业态升级、功能互补、连珠成串推动公园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在新兴街道的总体谋划下,先后引入道和书院、不二山房、和盛田园、神獒国际户外运动村等一大批文化IP企业集聚入驻。通过开展专员驻企、领办代办服务,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功能,建立了“漫客云集群注册+乡村振兴虚拟产业园”,打造乡村振兴企业服务中心。绿道串联、和而不同的乡村振兴示范线在新兴街道初具规模,由城市绿道串联的和盛田园东方等13个项目融合了动漫、农耕、运动、泰餐等丰富的文化体验,乡村振兴态势初步呈现。“让良好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街道坚持树牢大环保理念,精准把握环保与发展、安全、民生的内在逻辑,将保护好生态空间、田园风光作为重点任务。”天府新区新兴街道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新兴街道还将紧紧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锚定“城市绿楔·创意新兴”发展定位及“一楔三带五区”战略规划,做亮乡村振兴示范标杆,做美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4-22
(记者 杨升涛)无论是街边房舍的氛围营造,还是崭新的标准化足球场旁,目之所及随处都能见到与法律相关的各样元素……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务农乡村蜕变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近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新都区三河村。三河村以公共法律服务室为阵地,以法律顾问为主体,在法律氛围营造上下足功夫,将普法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加强纠纷调解 村社更“稳定”“韩老师,你来给我评评理!”韩博怀是新都区三河村“老韩说事”老党员工作室的牵头人,不久前,三河村两户邻居发生了矛盾纠纷。闻讯后,三河村工作人员立即将双方带到工作室请韩博怀进行调解。韩博怀经过了解,找到矛盾的原因在于刘某安妻子为保证自家住宅周边安全,在院落周围搭建铁栅栏,导致刘某林一家原有的一条方便车辆进出的通道被封断,影响其出行。“老刘,你看你这栅栏修得确实不合规,换谁都得生气。”“大家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们一起坐下来好好商讨一个解决方法。”……在调解过程中,韩博怀等多位工作室骨干工作人员抓住矛盾焦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释法律,先是开导解气,其次给予司法解释,最终双方达成和解。至此,矛盾得到了充分化解,当事人双方也对老党员工作室多位同志和街道、村两级相关人员的耐心调解表达了诚挚谢意。在三河村,像这样经过调解“化干戈为玉帛”的事情还有许多,乡风也一天比一天清朗。去年,三河村人民调解委员会韩博怀调解工作室成为四川省50个联合命名的“金牌调解工作室”之一。三河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三河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纠纷调解为抓手、产业文化普法为载体、公共法律服务为保障的新型治理体系,短短几年内从“软弱涣散党组织”变为“省先进党组织”。整合公共法律资源 治理更“合法”“李律师,我把你拉进我们的群里面,你帮我们出出主意。”最近,三河村几位从事家具行业的村民遇上了难题——村民向家具供应商打完货款却迟迟不见发货,当村民去到厂里时,却发现供应商早就没有货了。相较于曾经遇见难题时的不知所措,这一次,村民第一时间就想到联系村里的驻村律师。“大家的情况我大概了解了,现在需要大家统计下所欠金额总共有多少,我们再进行下一步打算。”在受害者村民的咨询群里,驻村律师刘佳一边安抚着大家的情绪,一边指导村民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追回自己的钱。近年来,三河村在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不断整合公共法律资源,推进治理“法治化”。“我们以合同合法性审查为手段,以公共法律服务室为阵地,以法律顾问为主体,对小座、可乐·时光里等社会项目实施‘一站式’法律服务。”三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村法律顾问的协助下,村里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管理》《合同合法性审查》等多项制度,这些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使三河村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制度体系愈发健全,在法律氛围营造上三河村也下足了功夫。作为“成都足球第一村”,三河村利用足球比赛传播“自甘风险”“公正平等”法治原则,构建起“产业—法治—品牌”的普法新形式。同时,利用春节、春耕、秋收、儿童节、重阳节等时间节点开展涉农、留守老人儿童专题法治宣传,将普法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4-22
(记者 李霞)淳朴良好的乡风,是农村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成都市或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抓手,或制定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提倡文明新风,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坚持传承发展传统婚俗精髓与弘扬倡树时代新风并行,为群众减负,为幸福加码。蒲江县高桥社区培育文明新风,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蒲江县制定村规民约 “除红白喜事外 禁止举办其他酒席”“现在,一个月平均一到两次酒碗,轻松了好多。”蒲江县高桥社区村民宋春香回忆了一下,年后还没有参加过宴请,“以前每个月凑份子钱,都遭不住。”原来,宋春香所在的高桥社区,为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在征求全体居民意见、召开议定会等流程后,形成了村规民约,即除红白喜事外,禁止举办其他酒席(含乔迁、满月、升学、入伍、生日、开业等等)。“从当时挨家挨户的问卷调查看来,很多居民对各种酒席意见都很大,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又不好意思明说。”蒲江县西来镇高桥社区书记熊顺良告诉记者,大家都希望有规定能管管这种“变味”的习俗。高桥社区共有近800户居民,大家在认为应该举办的名目中打钩,“其中选择初婚婚礼和葬礼的最多,分别为796户和763户。”熊顺良说,只有极少数选了其他类型,“红白喜事两项,是大家都觉得可以举办的。”在征集民意之后,高桥社区召开了由社区干部、党员、议事会成员、居民代表等参加的议定会,共同商议并形成统一意见。在村规民约中,还要求社区干部、党员、居民代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一律不得举办、参加除婚嫁丧嫁娶外的宴席。社区还设置了红白事小组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居民违规,就到现场制止和劝离。熊顺良讲起过渡期说,“大家以后慢慢就自觉多了,现在酒碗已经比以前少了四分之三。”其实,该社区并非唯一对红白喜事等酒席制定规定的社区,在不久前,附近的铁溪村、大田村、石桥村、狮子树村等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村规民约对村民真正起到了教育、警示、约束、提高的作用,有效整治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和陋习,培育文明新风,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蒲江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了解到,移风易俗宣传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厚养薄葬、节俭办丧、婚庆婚俗简办、不重男轻女等内容,常态化入户调解家庭纠纷,了解居民需求,向居民发放《拒绝低俗“婚闹”五要十不要》《制止餐桌浪费》倡议书6000余份,让群众认识到移风易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面推进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越来越美好。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开展移风易俗文明新规宣传青白江区开展移风易俗宣讲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走进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村内道路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村民文明守礼、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文明乡风扑面而来。“现在家里婚丧嫁娶,告知村里的红白理事志愿队一声,就会有专人来提供建议,杜绝大操大办的传统陋习,处处都为老百姓考虑。”光明村村民纷纷感慨,自从有了红白理事志愿队,不仅大家省心,村里的环境和秩序也越来越好。“现在都倡导婚事新办”“我们建议不要大操大办”……2022年春节前,村里一对从外地回来的小青年回乡举行婚礼,订了二十来桌,正准备大操办一番。红白理事志愿服务队队员听说后,多次来到小青年家劝说,“刚开始,他们父母家人的态度很强硬,后来我们多去几次,他们态度就软下来了。”光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马雯迪说。去年,光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了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志愿服务队、光明村法律志愿小分队等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以党建引领村规民约来开展社区公益活动、文化活动交流、宣传、图书借阅等活动,重点开展社区治理、邻里和谐、曾氏孝善文化、家风家训等文明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乡风文明。“我们村跟其他村情况不同,属于典型的散居院落,所以我们设立了几支服务队,村干部和村上德高望重的人都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志愿队队员。”光明村副书记汤艳说,这一条还写入了村规民约,“红白事、重情谊,勤俭节约不攀比。”志愿者还把文明新风和健康生活习惯,写进倡议书和承诺书,编成朗朗上口的文艺作品,开展移风易俗宣讲,为村民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文明新规。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开展移风易俗文明新规宣传此外,村规民约里还有社区治理、家风家训等内容。通过村规民约的实施,逐步培育村民参与治理的主体意识,让村民在生产生活中自觉遵守,淬炼共建共享的公共精神,实现乡村治理的和谐。记者了解到,光明村以“培养时代新人,树立文明乡风”为目的,挖掘曾家寨子等本土资源,制定文明实践细则。实践站整合党建经费、社会捐赠、专项基金等,建立志愿者积分管理制度,设立爱心积分兑换超市,引导村民自愿参加志愿活动,成为乡风文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4-22
(记者 陈昊)4月20日上午,成都市蒲江县望峨山下,鹤山溪谷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规划面积1520亩,总投资25亿元,将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周末度假于一体的旅居小镇。  据介绍,该项目位于蒲江县鹤山街道梁江社区,分三期建设。当天开工的项目一期施工面积242亩,将建设汇集精品度假酒店、樱桃水街、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等业态于一体,融合山水、建筑与生活特色的生态社区。开工仪式现场  蒲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充分依托周边自然生态景观和农文旅资源,以发展乡村产业为切入点,助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新型近郊旅居目的地。  目前,蒲江县正加速推动文体旅游产业建圈强链,聚焦产业、载体、配套、运营、机制“五大要素联动”,以链长制为牵引,在链主企业引育、实施招商引智和项目攻坚、产业生态构建上持续发力,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2
 (李金晶 记者 毛春燕)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连日来,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坚持“早字当头”,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积极推进春耕备耕工作,全力以赴走好2022年农业生产第一步棋。保障好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供应是春耕备耕的重中之重。清流镇加强农资供应保障,确保各种农资量足质优。在物资储备上,开展春播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资储备和调运工作,确保春耕生产用种用肥用药需要。在新品种推广上,指导规模种植业主和农户种植优良品种水稻,提高水稻产量产值。同时,为保障全镇2.6万亩水稻引水灌溉,为春耕做好充足的准备,清流镇提前展开全镇斗、农、毛渠疏掏工作。针对辖区内农毛渠淤泥过多,严重影响沟渠水流速度的情况,镇提前组织各村(社区)开展疏掏工作,争取在春灌前全面完成,为用水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目前,全镇已疏掏农毛渠45.2千米、沟渠35千米。在春耕播种阶段,农耕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提高土地深翻和播种效率。春耕来临前,清流镇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农机合作社、水稻种植大户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收获等技术进行宣传培训,指导做好春季田间管理及农机具保养、维修、调试等工作,确保农耕机准备到位,随时可用。下一步,清流镇将继续抓好抓实春耕备耕工作,托稳“米袋子”,鼓起农民“钱袋子”,以辛勤的工作,累累的硕果,为全年粮食生产工作吃下“定心丸”。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21
(记者 粟新林)“用实际行动守护好青山绿水,希望能通过这种健康的方式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点贡献。”日前,市民张敏将每天行走步数转化成“能量”后,用手机在网络平台兑换申领到1平方米的鞍子河保护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管护总站将负责对她申领的保护地进行保护。据悉,大熊猫国家公园鞍子河保护地通过这种“捐献碳积分”方式认领的保护面积已达6000万平方米。“手机种树”创造生态价值,是崇州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一个具体行动。崇州所在的四川成都西部片区,是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中的一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正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近年来,崇州围绕“优本底—估价值—拓路径—强支撑”这一主线,积极探索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搭建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核算生态价值9个主要典型林盘约为1.3亿元地处龙门山黄金生态旅游带,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崇州1090平方公里沃野和3500米垂直高差的大地上,如珍珠般散落分布着各类大小林盘总数达8198个,拥有成都平原最丰富的川西林盘资源。“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要想实现经济价值,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崇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王晓梅告诉记者,通过对8198个川西林盘勘界命名,梳理126个具有开发价值林盘、400多宗闲置土地、房屋等资产建立闲置资源台账,崇州构建起由生态系统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文化价值3大类12项功能指标构成的核算指标体系,搭建起以“川西林盘乡村生态资源—利益相关主体—乡村生态产品”为核心脉络的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系统框架,形成《川西林盘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川西林盘绿色发展指南》《川西林盘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成果。据此估算出崇州9个主要典型林盘生态系统总价值约为1.3亿元。其中,观胜镇严家弯湾、道明镇竹艺村两个林盘生态系统总值分别达到4106万元、3361万元,生态产品价值占比均超过70%。变现生态产品为生态价值实现打造转化载体“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显而易见,但要体现其经济价值,必须通过转化。”王晓梅表示,探索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路径,崇州推进川西林盘、天府绿道、产业园区、林盘景区联动建设,打造转化载体,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几年下来,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越来越清晰:例如,观胜镇严家弯湾的川派盆景全国驰名,以传承川西盆景文化为魂,将GEP核算成果作价475.2万元入股盆景文创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占股48%,搞以盆景为主题的旅游、餐饮、展示和培训开拓市场,促进产业发展,推动GEP核算价值成果被市场认可接受;道明镇竹艺村引进同济大学等国内外设计专家团队,打造“创客基地型”川西林盘,同时运用市场化方式,组建成立道明竹艺公司,其生产的竹编装饰艺术产品已远销重庆、山东、北京等省市;道明乌尤驿林盘打造“民宿度假型”川西林盘,发展民宿度假旅游。通过培育消费场景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也是重要路径之一。崇州白头镇大雨村、隆兴镇粟村林盘走出“一个精品林盘催生一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发展模式,培育出“幸福里”等15家林盘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年营收1.1亿元。此外,崇州还依托生态优势本底,策划实施生态敏感型项目推动生态价值变现。围绕成都第二水源地李家岩水库建设,联合华能四川能源投资70亿元建设李家岩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项目建成后,多年平均发电量将会达到17亿千瓦时。建立补偿制度推动“两山”双向转化、相互促进“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我们努力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注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王晓梅告诉记者,在崇州,GEP已经进入干部培训教育体系,发挥出了考核指挥棒作用,崇州已经取消生态涵养保护区经济指标考核,通俗来讲,就是不看GDP,而是动态监控的生态指标说了算。据介绍,统筹生态保护,实施全域生态筑景工程,崇州已投入近百亿元实施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桤木河水系连通、竹艺公园等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建成30万亩大田景观、2个万亩湿地、256公里绿道、76万平方米城市绿心。与此同时,崇州构建“以土地增值收益平衡前期生态投入、以市场运营收益平衡后期维护”两个平衡机制,通过设立耕保基金、集体公益林(地)生态保护资金、饮用水源保护激励资金等方式,围绕建立“损害者补偿、使用者付费、保护者受益”的多元生态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实践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反哺支持模式,推动“两山”双向转化、相互促进。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4-21
(记者 李娟 受访者供图)一面忙着在天府农博园建设新的“鱼菜共生”农场,一面又要把这种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向全国各地输出,建更多卫星农场——这段时间,外号“大鱼”的陈斌特别忙碌。从搞IT的理工男,到养鱼种菜的农场主,再到拍短视频卖鱼卖菜的“网红”,近十年时间里,陈斌一次次地跨界,也一次次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我们这些年来摸索出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了,是时候输出到全国各地了。”陈斌自信满满。其实,类似陈斌的“鱼菜共生”农场项目,在天府农博园集成了不少。它们以天府农博园为试验场,探索出现代农业某一个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把这些创新模式输出到全国,用以服务更大的市场和空间,赋予现代农业新的动能。陈斌完成了从“IT男”到农民的身份转换打通田间直播间,更打通三次产业这座农场位于新津区兴义镇,2014年,陈斌放弃了收入丰厚的IT工作,到这里租地建设了一座“鱼菜共生”农场。当时正值电商兴起,互联网出身的陈斌没有走传统的农产品上行渠道,而是把鱼和菜通过电商直配到消费者手中。后来,自媒体、短视频兴起,陈斌更是抓住机会,亲自出镜拍摄短视频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把流量变成了销量。经过多年的摸索,农业与二次产业、三次产业的通道被打通,陈斌将自己的农产品进行了精加工,做出了草莓酱、草莓酒、苦瓜酒……“生鲜配送有时效性和配送半径的限制,而我们做出农业衍生品后,就可以卖到天南海北。”陈斌说,“同时,鱼菜共生农场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科普价值,我们面对家庭、学校开展亲子活动、农业教育活动,并进行餐饮接待,实现了乡村旅游的收益。”成熟的商业模式,引来全国“求学者”从2020年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学者”络绎不绝。此时,鱼菜共生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有了标准化的建设运营系统解决方案,陈斌便通过技术设备和运营模式输出,在全国发展卫星农场。如今,在全国很多省会城市,都有陈斌的“渔耕田”加盟农场。“我赶上了天府农博园发展的好势头。”陈斌说,即将建设的新农场占地60亩,就在成新蒲快速路旁边,地理位置优越,“我们会把它做成一个全国示范基地,将来各地的创业者都可以到新农场来参观学习。”在天府农博园,还有不少项目正按照“孵化—成熟—输出”的路径成长着。在天府农博园核心地带,有一座面积上万平方米的无病毒苗木繁育圃,这是由互联网头部企业58集团建设的。58农业有限公司新津基地总经理张传峰告诉记者,这个繁育圃按国际标准建设,年出圃量可达到30万-40万株柑橘苗,供给58农业在国内的种植基地。“我们以天府农博园为试验场,探索‘新流量+新农业’模式,下一步将为全国各地的种植基地提供农业技术、农业服务,并利用我们作为互联网企业在平台、渠道、流量上的优势,打通农产品流通环节,赋予现代农业更大的能量。” 张传峰说。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4-21
(记者 陈泳)这段时间,一个被万千网友称为“龙门山森林秘境”的打卡地火出了圈。如浪般翻滚的森林绿海、通往幽林深处的原木栈道、森林里的木屋民宿,都让网友们沉醉。这片森林位于龙门山镇龙源村,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和湔江河谷旅游区建设的背景下,已火遍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像这样的新网红,在彭州已越来越多。据悉,按照“立体山水公园城市”的全新发展目标,今年彭州正加快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大熊猫国家公园、龙门山生态旅游区、葛仙山农旅融合区……一个个景区都在提档升级,一个个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宝山村提档升级营造文旅新业态新场景“这不是熊猫邮局吗?没想到在这里也能偶遇!”周末,到彭州海窝子古镇游玩的成都市民李玉突然发现,一只圆乎乎、胖嘟嘟的熊猫“现身”古镇中心。这家文艺十足的熊猫邮局分为文创售卖区、活动体验区两个专区,融合了邮政文化、熊猫文化、川剧文化、川西古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店内不仅有明信片、邮册,各类熊猫印章、熊猫玩偶等,还结合海窝子“川剧文博古镇”定位,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实用美观的文创产品。“这里有‘川剧’和‘古蜀’手作互动文化体验空间,可以定制特色明信片、个性化邮折、金属书签、金属徽章、冰箱贴等。既能游览古镇人文风情,也能带走属于彭州的记忆,我觉得很有意思!”李玉满意地说。除了海窝子的熊猫邮局,今年以来,这样的文旅新场景在彭州各地全面开花。正在举行的第38届天彭牡丹花会上,游客们在欣赏300万株牡丹国色天香之余,还能坐上小火车,感受以丹景山镇三线建设老工厂、老车站为主题的老站休闲文创空间;正值生机勃勃的春耕时节,在蔬香之乡濛阳镇新打造的濛阳之心湿地公园,可以感受到生态自然与田园农耕交织的独特风貌,还可参观川剧大师杨友鹤的故居、在蔬香乐活美食街享受地道生态美食;白鹿的樱花谷近7万株樱花正式迎客,幕天席地的钻石音乐厅闪亮登场,法式餐厅、特色民宿、文创小店……系列新场景新业态让前来游玩的市民流连忘返。熊猫生态谷——熊猫香山项目引领加速文旅产业建圈强链从空中俯瞰湔江河谷,青山绿水间,一幢建筑像极了大熊猫的脚印——这是由四川希望花舞集团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入口展示中心。而在展示中心旁边,该公司总投资约30亿元的龙门山熊猫生态谷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该项目将以河谷生态为基底,以熊猫文化为核心,规划一个熊猫香山和一个熊猫河谷,构建起完整的龙门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今后,这里将成为集山地探索、主题游览、文化体验、森林康养等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具备物种保护、科普游憩、科学研究、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的项目延展性。建成运营后,预计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年营业收入约1.2亿元。”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项目为牵引形成地标消费新商圈,这既是彭州市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实施路径,也是加速文旅产业建圈强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悉,以打造天彭门、蔡家山、熊猫谷等湔江河谷“十大场景”为目标,彭州正在全力促进天府梦想山居·彭州小鱼洞温泉酒店等亿元以上在谈项目落地签约。推动葛仙山山地运动乡村振兴、无人机科创中心等3个重大项目实现开工。湔江河谷文化博览生态旅游岛、龙门山熊猫生态谷等在建项目按时序建设。力争林野·杏林中医主题村、龙门春天等4个重点项目实现竣工。同时,发挥龙门山·柒村民宿产业园引领效应,依托全国首个“民宿产业生态联盟”,新引进品牌民宿不少于5家,建成投运民宿8家。建成鹿野花塔、广达窑艺等配套新消费场景不少于10个,加快推动白鹿音乐旅游景区爱乐之家酒店、银杏丹枫酒店等新消费场景尽快呈现。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今年春季温度上升快,预计今年的猕猴桃花期会提前,一定要提前做好授粉准备工作。”4月6日,蒲江县产业发展专家、科技特派员许兴伟走进大兴镇炉坪村猕猴桃园,现场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3月中旬以来,蒲江县气温飙升明显,日最高气温均打破历史同期值,最高气温已达30℃左右,较往年同期偏高10.3℃,为近年来罕见。异常高温将往年的清明节后的花期提前到3月底至4月初,预计今年猕猴桃花谢后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将会较往年有所提前。许兴伟提醒:猕猴桃谢花后的管理非常重要,要做到及时防病,科学用肥。  及时防病。猕猴桃全部谢花后,一般在花瓣脱落后5~7天,要选择安全的药剂防控细菌性病害、溃疡病、灰霉病等,炭疽病要辅以杀虫剂进行防控。猕猴桃谢花的的第一次喷施用药中,叶面营养剂的使用也是少不了的,建议用碧护10000~15000倍喷雾,这样更有利于猕猴桃树特别是幼果的生长。  科学施肥。当猕猴桃幼果转青绿色时,选用高氮高钾型水溶肥配合有机水溶肥,做好钙、镁、锌、硼、钼补充,根据土壤质量适量施肥。在这个时间段,要注意根据果园内土壤的墒情,在施用肥料时合理浇灌水。  许兴伟告诉记者,猕猴桃谢花后的管理工作并不难,只要掌握好种植技术,按照正常的生长特性科学种植就行,不要急于求成,以免因一时疏忽造成巨大损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0
点位介绍2020年初,因村建制调整,战旗村与金星村合并,现全村面积5.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41.5亩,人口4493人。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党员165人。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考察,肯定战旗村“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对战旗村提出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发展要求。2021年底,村资产达到1.0019亿元,村集体收入65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55万元,全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69万元。(记者 张渝 吴喆 赵一 周滎鸿)2022年4月,“在党旗的指引下——迎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融媒体采访活动”采访组走进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村口的求知亭旁,一个独特的“福”字被放得很大,上面贴满了村民们的全家福,男女老少的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这个“福”字是郫都区崇宁小学美术老师欧可洪的创意。“福”字的左边像个站立的人,右上方被写成一个房子模样,右下方则是一块田。欧可洪说:“我们这儿的老百姓都说,有人有房有田,就有福了。”2021年底,战旗村资产达1.0019亿元,村集体收入65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55万元。上升的数据是战旗村发展一路高歌的体现,也是村民们幸福生活的量化。战旗村党建引领战旗村的“火车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委会白色的建筑外墙上,10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火车头”是什么?经过一天的采访,记者有了答案——“火车头”是党组织,而始终紧抓“党建引领”是“跑得快”的关键。村委会办公区,贴着“每月问题清单”。清单上,项目地点、办理民生实事内容、责任人、完成时限、推进情况等一目了然。“村民小陈反映门口的路灯不亮。”“10社村民反映农毛渠灌溉不力。”清单上反映的问题很琐碎,但战旗村党委副书记李光菊认为,对于村民来说,这些看起来的“小事”都不是小事。清单上标注出的“责任人”是战旗村的党员们,除年老体弱和长期在外的党员,这里还有70余名在家的党员,全村1300多户,平均每名党员要负责20户左右。他们是“情报员”,收集民情民意;是“勤务员”,解决急难愁盼;也是“宣传员”,宣传大政方针。按照力所能及“自己办”、应急突发“支书办”、大事难事“支部办”的要求,党员包户工作每次访问时间都在半小时以上,两个月会对自己负责的村户进行一次全走访,每半年则会接受来自农户群众和村党组织的评议,修正不足之处,发扬好的经验。在战旗村党委书记办公室旁,有一面穿衣镜,镜子上方,贴着“我入党为了什么?”“作为党员,我做了什么?”“作为合格党员,我示范带动了什么?”三个问题。三省吾身,是战旗村每名党员的日常。李光菊说,这三个问题是对党员初心使命的不断叩问。除了“三问”,战旗村还提出组织建设、教育监督、能力提升、制度建设、服务方式、干部选育、评优评先七个方面的“满覆盖”党建工作法,建立了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三亮”工作机制,要求党员做到带头宣传党的政策、带头顾大局谋长远、带头树立契约精神、带头遵守公序良俗、带头做好自家卫生、带头创业增收致富“六带头”。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在战旗村,每一位党员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带着大家干,干给大家看。”红色文旅战旗村的新定位疫情带来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战旗村,但这里并没有放缓建设的步伐。李光菊说,趁着疫情期间游客减少的契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是在积蓄能量,让战旗村能从容迎接疫情后文旅市场的火热。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南侧,天府战旗酒店融合了川西民居和徽派建筑元素,这栋三层小楼将在5月初开门迎客;北侧,由一处老厂房改造而成的运动中心即将开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设施一应俱全。“天府战旗酒店补齐了战旗村住宿接待不足的短板,运动中心则将让村民享受与城里一样的文化体育活动。”高德敏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村民不仅要有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运动中心的落成将为村民提供锻炼的场所,也将为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提供更好的配套。旅游业上,战旗村重新定位了未来发展之路。“有别于其他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我们提出了‘红色文旅’的大方向。”李光菊告诉记者,“我们正抓紧对战旗村核心区域进行红色文化主题提升。”新的党建馆面积400余平方米,形成一楼一底的格局,让展示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同时还将引进学习强国体验区,增加互动活动。人才振兴战旗村的助推器乡村十八坊,潜藏着十八般武艺。赖淑芳,1980年进入鞋厂工作,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传统布鞋制作技艺。在她的布鞋坊中,成都市花芙蓉、象征郫都的杜鹃、川剧脸谱、金沙遗址元素、蜀绣技艺等在小小的鞋面上释放着各自的精彩。在非遗传承的路上,赖淑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凭借酿酒的手艺和对微生物发酵技术的熟知,冯忠会当上了战旗村酒厂的厂长,管理酿造技术。他看重技术创新、与时俱进,认为可持续发展才是品牌的根本。他干劲十足,想把自己生产的酒做成一面“旗帜”。40多岁的王辉是土生土长的战旗村人,曾经走南闯北,一度成为演出市场小有名气的歌手。如今,他把多年在外积累的开阔眼界用在了辣椒坊的打造上。为什么回战旗?他说,“为的是家,但借的却是村里的‘东风’。”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对于“人才”二字,战旗村一边是留下和吸引人才,另一边是培育和输出人才。2019年,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揭牌,标志着致力于面向全国培养乡村振兴专业型、实用型人才基地正式启动。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来自清华大学等多个名校的专家学者都是这所学院的讲师。他们在这里讲好战旗村“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故事,也将成都乡村振兴的经验带向全国。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4-19
(记者 王丹 )从成安渝高速简阳东出口下高速驶入禾丰连接线,两分钟就来到禾丰镇连山村地界。村口,“中国桃花源”几个创意大字引人注目。乡道延伸蜿蜒,清澈池塘微波粼粼,千亩桃林苍翠欲滴,川西小屋掩映茂林修竹间,绿水青山愈发衬托出“桃花源”的优雅别致。创新试点“返租倒包”,探索集体经济壮大路径;依托乡村振兴示范环线,产业、配套全面提速……从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到如今正在崛起的“产业新村”,连山村的发展蜕变,是简阳抢抓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契机,探索推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连山村一个试点:反租倒包农户年收入预增6.5万元千亩桃林内,春雪、霞脆、晚白桃、松林水蜜桃等26个早晚熟桃树品种集聚于此,满目青绿中折射出简阳桃产业的满满活力。“我家果园种的全部都是有名的简阳晚白桃,现在刚刚出果子。”顺着村民李德辉所指方向望去,一人高的树枝上结了不少如核桃一般大小的青绿果子。“以前穷哦,就靠种点粮食蔬菜过日子。现在除了土地流转的收入,还可以在家门口种桃领工资。今年包产到户更安逸,当老板了。”说起越来越红火的日子,李德辉笑得很开心。鼓起的腰包、灿烂的笑容,背后是连山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做强产业支撑的积极探索。据悉,近年来连山村流转近5000亩土地,引入四川胜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桃产业。去年桃产业给该村农户带来务工和土地流转等收入570余万元,解决村级岗位400余个。流转土地、引入企业、发展产业,这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常态开局。如何密切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的联系,进一步激发集体经济活力?“今年我们反租倒包胜男公司桃产业1100余亩。农户按株缴纳承包费,种出的果子卖给公司,公司则向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服务。这个模式在简阳还是首创。”连山村党委书记陈齐告诉记者。“在‘专合社+农户入股+公司’模式下,连山村现有农民专合社3个、参与农户280多户,家庭农场15个。目前农户收入来源主要是劳务费。每年约17000元。反租倒包后,20亩果园约1000株果树,每株约产40斤鲜果,按平均收购价每斤2.5元,鲜果收入约10万元,扣除承包费、人工费等,还有4.8万元利润。采果空隙,发展林下经济,套种大豆、蒲公英等,农户年收入预估增加约6.5万元。”一笔笔的细账,记录下连山村富民增收的细致谋划。一条环线:串珠成链下活乡村振兴“一盘棋”田间地头走访调研,梳理细化合作方案……这段时间,禾丰镇党委副书记陈伟特别忙。“本周内,简阳乡村振兴示范区联合党委会计划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要敲定示范区内多个重点项目的具体事宜。连山村和平武镇尤安村等村合作成立集体经济联盟公司,发展实施简阳市乡村振兴示范环线10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园也在其中。”陈伟表示。根据《禾丰数字乡村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禾丰片区将包括以禾丰为中心镇,平武、三合、云龙、涌泉、施家5个其他镇和18个村级片区、12个中心村,打造以天府农业科创园为核心引领,高品质粮油、简阳晚白桃、简阳大耳羊、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示范为支撑的丘区现代农业园。“乡村振兴示范环线就是禾丰片区打造以智慧农业、冷链物流为核心的数字乡村产业功能区的重要支撑。规模化、差异化、联动化是这条产业环线的鲜明亮点。”指着规划图上醒目的红色环线道路,陈伟告诉记者。“这条产业路总长度为50.9公里,串联禾丰、平泉等5个镇街、12个村。今年该环线上将启动10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园项目、天府农业科创园建设项目、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等8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9.4亿元。”随着乡村振兴示范环线建设的推进,身处环线之上的连山村也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推进村组道路建设和旅游环线建设,连山村小环线8公里和38公里大环线外联通道提档升级工程计划即将启动;对永明水库、连山水库库周环境进行整治,同时配套旅游观光栈道、布局景观节点,围绕简阳晚白桃文化打造“桃李连山”林盘,培育连山村A级林盘景区……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实施,未来,在简阳版图东部,一个以连山村为核心打造的集生态文化养生、产业功能养生、亲子研学旅行等为一体的“桃花源”康养亲子旅游度假区将会呈现。(图由简阳市提供)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4-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杨都  儿时家家户户必备的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高粱扫把,是日常清洁中掸灰除尘的利器,许多人都记忆犹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粱扫把的市场越来越窄。但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马坪村,有几户年迈的农户多年孜孜以求,至今坚持做高粱扫把。在他们看来,高粱扫把还有一定市场,作为农闲时的一个副业,仍然有钱可挣,相当于在家门口打工。小扫把 工序多马坪村不种高粱,可一些老农对扎高粱扫把却乐此不疲。4月12日,记者走进该村三组农户徐忠立的小院,放眼望去,成捆的高粱秆堆成小山,散发着秸秆特有的清香,一摞摞扎好的扫把整齐摆放,扇形的扫尾金黄蓬松,惹人喜爱。  “扎扫把是村里很多年来的传统,但现在也就几户人在扎。”今年69岁的徐忠立一边编制扫把一边向记者介绍,他从包产到户的时候就开始扎扫把。当时,他特意买回来一些原料,跟着村里的一个长辈一招一式地学了1个月,才基本学会扎扫把的手艺。  记者发现,在徐忠立的家门口放置着一个特别的石墩,那是扎扫帚的好帮手。石墩的一头捆着长长的胶绳,徐忠立坐在石墩的对面,手里攥紧一把用水发湿的高粱秆(增加柔韧性以便捆扎得紧),牵着胶绳的另一头一圈一圈地在高粱秆上缠绕,身体并不时地用力往后拽,散乱的高粱秆被勒紧,扫把已基本成型。  之后,徐忠立还要用一根特制的钢针牵着胶绳在高粱秆间上下“穿针引线”将高粱秆固定得更为紧密扎实,随后还要用胶绳或篾条将扫把的“腰身”箍紧。临到出售前,徐忠立还要将几十把扫把堆成一堆,盖上薄膜,用硫磺熏一熏,焦黄的高粱扫把就会变得发白、漂亮,更有卖相。有门道 能挣钱记者发现,扎扫把看似简单,可里边却有许多门道。  “扎扫帚的原料基本上来自出产好酒的地方。”徐忠立说,他多年来从贩子手上收过省内资阳、自贡、宜宾和重庆市铜梁区以及贵州、甘肃等地的高粱秆。在价钱上,悬殊比较大。比如,产自甘肃的一种名叫“马尾须”的高粱秆好看、耐用,目前价格为1500元-1600元/吨,而省内的高粱秆一般为每吨600多元。为了尽可能多地节省成本,他一般选择长度在70-90厘米的高粱秆,因为这种长度的高粱秆扎成的扫把便于手持,而一旦高粱秆超出了这个长度,多余部分不仅徒增成本,还也会被削掉,浪费劳力。  在制作环节,徐忠立先要挑选出个头均匀金黄饱满的高粱秆,刮去穗上的籽籽,防止扫把在使用时掉籽籽。高粱秆也要粗细搭配,通常为“两把粗+一把细”,粗秆放里面,用作扫把芯,漂亮的细秆放面上,增加卖相。  徐忠立说:“我不做农活时,就在家扎扫把,现在半个多小时扎一把,一天能扎10多把,就当打发时间。我的扫把都卖给附近的日杂店。高粱扫把从过去的0.4-0.5元/把,卖到现在的一二十元1把,每把利润一般有50%。一个月连本带利就有两三千元了。”  徐忠立感叹10多年前扎扫把、卖扫把的“风光”。当时,他身强体壮,10多分钟能扎一把。过去许多家庭还未搬进新建小区,对扫把的需求大,他一年就要卖出四五千把扫把,收入也比现在可观。  不过,徐忠立认为,高粱扫把依然有市场,有需求的主要是机关、学校、厂矿企业。他仍然将扎高粱扫把当作家传的副业。他说:“扎扫把不耽误农活,一天还能挣七八十元,就当是在家门口打工好了。”  记者从马坪村村委会了解到,如今在村里像徐忠立这样扎扫把、卖扫把的还有曾昭安、曾昭永兄弟,年龄已达80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