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王国平)“产业园已流转土地3.2万亩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同时与德阳什邡市泽远农业签订育秧协议,与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种子订购工作。”近日,简阳市平武镇尤安村党委书记段作其介绍,由尤安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牵头,联合简阳市平武镇和禾丰镇另外11个村的11个联合社成立的联合运营公司(下称“联营公司”)正式运营。  “将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兴。”段作其介绍,盘活闲置资产,把散落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据悉,“联营公司”成立后要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共同生产、经营和建设好简阳市乡村振兴示范环线十万亩粮油产业园。“我们已接到第一笔新希望集团订购的2万亩大豆玉米种植订单。”  当前,简阳正明确全市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序,以打造全省乡村振兴丘区典范为目标,优先启动《禾丰数字乡村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包括以禾丰为中心镇,平武、三合、云龙、涌泉、施家5个其他镇和18个村级片区、12个中心村,打造以天府农业科创园为核心引领,高品质粮油、简阳晚白桃、简阳大耳羊、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示范为支撑的丘区现代农业园。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5月中旬,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川芎优质绿色种植技术试验田里,大片绿得略微泛黄的川芎秧叶无声提示着人们尽快收获,多名工人在地里相互配合,一名工人启动割灌机倒苗杀秧,先把地面上的川芎苗叶割倒,其余几名工人再用钉耙将川芎入药的根茎部分,从土地里翻到地面。  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晾晒,然后去泥渣须根、称重,5月24日,试验田测产结果出炉:试验田这一季川芎亩产达到293.0公斤,远高于当地其他田块亩产216.09公斤。这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工人启动割灌机,把地面上的川芎苗叶割倒。难题多年连作土传病害成“拦路虎”  如果要用一款气味,标记5月的彭州市敖平镇,那必然是川产道地药材川芎那股类似小叶芹菜、却药香更胜的独特清幽之气。据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农质科科长周小野介绍,“中国川芎产业第一镇”是敖平引以为傲的招牌。在这里,川芎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作为川芎原产地与核心产区,彭州川芎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占全国六成以上,年产值达3亿元。  彭州川芎产业体量大,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  2020年,是敖平镇川芎种植户们不堪回首的一年。“从前一年8月川芎下种开始就一直多雨,贯穿了一整个种植季,根腐病在凤泉村及周边村子大爆发,当年的川芎产量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干产价格也只有8元一斤。”敖平镇川芎种植户涂天冲回忆起来,直摇头叹气。  在敖平镇凤泉村村支书、通益农作物种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贤勇看来,连绵的雨水,只是这场病害爆发的“引线”,深埋的“炸弹”其实是长期连年种植以及化肥使用量大等现实因素导致的土壤酸化、土传病害累积,直接后果就是川芎品种退化、增产潜力受阻,种植户很受伤。破局水旱轮作水稻才是最佳拍档  为了扫除当地川芎产业发展“隐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道地中药材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站成员、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曾华兰团队带来了以水旱轮作为基础、苓种处理为关键、酸化土壤修复为保障的川芎优质绿色种植技术。  5月24日,川芎优质绿色种植技术试验田测产结果显示增产20.17-35.59%。  “这是川芎-水稻水旱轮作试验田。上一季水稻的种植使农田生物群落发生变化,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和川芎生长环境,当季川芎增产效果显著。”曾华兰望着满目川芎秧叶揭晓了增产秘诀。除此之外,免耕稻草覆盖能起到以草增肥、保湿、调温、降渍、除草、抗病虫等多重作用,有效减少农药、化肥和劳动力成本,成功实现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  据测算,与大豆、辣椒、棒菜等蔬菜“老搭档”相比,川芎与“新朋友”水稻轮作,不但能提高川芎的茎蘖数和块根重量,还能提高川芎块根内的阿魏酸、浸出物、藁本内酯等药效成分含量。拆招打“组合拳”苓种处理与土壤修复  专家团队成员孙小芳博士告诉记者,川芎等道地药材种苗被称为苓种、苓子。在川芎下种前,苓种处理也很关键。900米至1500米的山区培育山苓子,在冷库4~6℃下低温储藏20~30天后,苓子上的虫卵被杀死,能减少害虫发生。在苓子栽种前,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物农药浸种15~20分钟后再播种或移栽,以减少病害发生。  专家团队调查发现,彭州川芎种植普遍存在化肥施用量大,土壤pH值介于5.12~5.47,土壤酸化严重,导致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调、病虫发生严重,川芎产量难以突破。对此,专家团队在明确川芎根际微生物种群构成的基础上,研究出在川芎栽种前,结合整地,施入生物有机肥、钙镁磷肥等土壤调理剂,达到有效调节土壤pH值,提高川芎出苗成活率,能促进川芎生长,提高川芎植株干重20%以上,产量提高15%以上。  “川芎优质绿色种植技术近3年在彭州市敖平镇、葛仙山镇、隆丰街道等地开展集成示范,示范面积达7.5万亩。”周小野告诉记者,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示范区川芎亩产可达270公斤以上,比农户常规处理增产15%以上,川芎有效成分阿魏酸含量在0.40%以上,远高于药典标准要求的0.12%以上,每亩增收节支1500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6
(记者 张红霞)5月21日,周六,成都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双龙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双龙田园接待了上千位游客。这个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办起来的田园,经过5年发展,正探索通过“村庄经营”发展村集体经济之路。双龙村一角探路 175户农民入股成立合作社  过去的双龙村,村民种地收益很少甚至亏本。2017年10月3日,经过村民大会动员,175户村民以土地或现金入股成立众平土地合作社,共筹集资金285万元,集中规划1762亩土地(含入股部分和租赁部分),作为双龙田园开发的一期。  壮大村集体经济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8年春,双龙村发展了300亩稻田养鱼虾。然而,当年7月,一场洪水冲走了一多半的鱼虾。秋天水稻收割后,大家一算账,亏本了。  还要坚持么?村支书周友平和股东商议后,决定对外寻找合作者,以专业化拓展产业。  2019年春,双龙村设立村一级股份经济合作联社(下称“村联社”),把全村的土地资源都整合进村联社;引入第一位业主——来自成都市郫都区的易存亮租赁了42亩地种小番茄。当年6月,番茄成熟时,村里搞起“乡村音乐节”。易存亮的番茄因为味道好,受到游客的欢迎。收获 9个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尝到甜头后,双龙村又引进魔芋、菜鱼共生、鱼虾垂钓等项目,并逐渐探索出符合该村实际的小规模、滚动式、先试行的“村庄经营”方式。周友平解释,他把田园分为三期开发,坚持小块土地租赁,“主要是考虑船小好掉头。”  2020年,双龙村争取到省、市两级共110万元农业项目资金支持。经过村民大会等几轮讨论,该村决定将其投入到园内建设中,再将其折算成股份,放入村联社。  在双龙田园入口处,有一个叫“双龙稻里”的项目。这是村集体新上的春归餐厅和民宿。  其中,春归餐厅是用今年争取到的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建设的。而民宿项目所用住房,则是村集体从3户村民租赁过来再转租给业主的。这一项一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0万元的收入。村民刘利红的租赁住房面积最大,约300平方米,年租金3万元。  据悉,目前,加上下半年即将投入运营的餐厅、民宿、蚕桑基地3个项目,双龙村共有项目9个,资产也从2017年的460余万元增值到近3000万元。  今年10月,双龙田园20万元利润将进行分红——先是众平合作社175户原始股东、村联社分红,再是包括175户股东在内的全体村民分红。村民刘利才在合作社占了4股,大约能分六七百元。平时,他还可以在项目上打工,每月可收入2000多元,“和以前自己种地相比,收入要多一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5
张毅 李伦 王江波 (图片由成都市青羊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提供)2021年5月,来自成都市青羊区的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队员,踏上了奔赴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的帮扶征程。从这一天起,帮扶干部在得荣这片土地上的帮扶故事,成为他们人生经历中难以忘怀、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青羊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来到得荣县已整整一年。一年来,工作队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州的决策部署,合力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助推得荣县乡村全面振兴。青羊支教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健全制度凝心聚力激发活力  为更好地开展对口帮扶工作,青羊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多举措激发队员干事创业活力,为助力得荣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素质能力。青羊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来到得荣县后,首先成立帮扶工作队临时党支部,抓紧抓实帮扶队员能力提升。截至目前,帮扶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共召开党员大会4次、支委(扩大)会14次,开展全员谈心谈话2次、组织生活会1次,开展党史学习和党风廉政教育5次,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1次、团建活动4次,组织了“阳光干部”专题培训、“乡村振兴”知识竞赛,开展政策法规、违纪违法案件警示教育等20余次专题培训学习。创新开设“青得小讲堂”,以帮扶工作队队员为主体,邀请得荣当地干部人才,不定期开堂授课,促进全体队员加强自我学习,丰富帮扶工作经验。通过上述活动,有效提振了全体帮扶队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切实增强了队员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底线意识。  强化制度建设,精准化管理。为引导队员强化党性修养、做到严格自律,青羊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先后制定了《“三个坚决”“六个严守”行为规范》《工作绩效考核评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从管理服务、廉洁自律、绩效考核等方面规范帮扶队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制度建设促工作落实。实行队内“日报告”制度,每月督查队员遵规守纪情况,坚持每季度按时通报队员在位履职及作风建设情况。常态化开展交心谈心,了解队员“德、能、勤、绩、廉”的表现情况,时常提醒其严守纪律规矩,塑造良好帮扶形象,提升对口帮扶工作的能力素养。  强化激励关怀,精细化服务。青羊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高度重视队员身心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制定《慰问探视工作制度》,每年安排一次干部健康体检,派员单位定期赴得荣慰问队员,认真落实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积极帮助解决队员及家庭遇到的困难。定期召开“援得干部人才工作座谈会”,通过一系列工作举措,全面激发队员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得荣县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立足项目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发展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年来,青羊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不断完善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在完善互访机制方面,青羊区和得荣县主要负责人开展了10次互访,通过区(县)领导互访座谈、区(县)级部门互动交流等方式,研究推进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结合实际落实全域帮扶要求,调整部分开展结对共建的区级部门、乡镇(街道)、学校、医院、企业、社会组织的结对关系。对每个帮扶项目,安排1—2名工作队员作为项目跟进责任人,确保及时掌握情况,协调解决问题。  同时,科学编制新一轮对口帮扶规划。充分结合得荣县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实际和乡村振兴重点难点,科学确定新一轮对口支援目标任务、援助项目。建立“十四五”对口帮扶规划项目储备库,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需要延续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规划,统一安排,高标准编制新一轮对口支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  大力推进对口帮扶项目建设。据统计,2022年度,青羊区对口帮扶工作涉及产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人才智力援助、基层治理、全域结对、区域合作联动等六大类17个项目,项目投资2600万元。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提升“造血”能力,增强特色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在海拔3160米的茨巫乡郎达村重点打造“得荣县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运营模式,让群众收获租金、薪金、现金、股金;在太阳谷镇,青羊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投入360万元,为浪中村等30个村“购买”了30个贝母大棚80%的产权,设立“贝母银行”,为每个村都开设“户头”,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同时,青羊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协调推动社会力量帮扶工作,目前已争取社会力量帮扶资金和物资共计147万元。聚焦民生用心用情解忧纾困  智力帮扶、健康帮扶、人才帮扶是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得荣长远发展的关键之举。从教育资源富集地青羊区来到得荣县后,青羊支教老师们秉承“教育先行,启迪智慧”的理念,依托青羊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带动得荣教育水平提升。  一年来,青羊14所中小学校与得荣14所中小学校签订“校对校对口帮扶协议”,结成帮扶对子,多次开展交流活动。老师们立足岗位,深入教学、教研一线,开展送培送教活动8次,对得荣县8所学校130余名老师进行了培训。创新定制服务,“配送”课程下乡,青羊支教老师团队主动和得荣各乡村学校联系,根据各校教师在学科教学方面存在的短板,结合支教教师在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方面丰富的教学经验、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等,定制各校需要的讲座和示范课内容,专程赴各乡村学校开展送培送教活动。  医者仁心,护佑健康。一年来,青羊区先后派出11名医护人员来到得荣县,深入县中藏医院、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计中心、瓦卡镇卫生院5家单位开展“传帮带”,专业范围涵盖医院管理、超声、妇科、骨科、检验、公共卫生6个领域。赴得荣后,帮扶队先后举办“2021年新冠病毒核酸采样技术培训会”等培训10余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11次,开展线上、线下会诊20余次。何晓燕、郑春燕两位医生深入得荣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分娩室,帮助一名高危产妇成功分娩。2022年3月14日—25日,5位青羊“传帮带”医生历时10天,赴得荣10个乡(镇)开展18—65岁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累计筛查2128人次,受到得荣群众的欢迎。  提升技能,创业就业。大力打造青羊·得荣就业创业公共实训基地,基地自2018年建立运行以来,在青羊区对口帮扶下,先后开办了餐饮、建筑、电子商务、美容美发等特色职业技能培训31班次,累计培训1337人,其中来自脱贫家庭的劳动力558人,有力地提升了得荣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推动就近就业、转移就业。  “不负韶华,勇担使命”。20多年来,一批一批青羊干部、教师、医生等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对口帮扶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己之能、用心帮扶,为促进得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沱江岸边有一村哟,公园村庄好名声。花香四季闻不够,月月鲜果甜又纯……”5月23日,哼唱着这版最新的歌词,今年79岁的朱健康若有所思,似在心里继续推敲着个别的字句。  这已经是修改的第六稿。朱健康想用这样一首歌,唱出心中那个焕然一新、美丽幸福的新村。  这个新村,正是位于简阳市平泉街道的协议村。朱健康正在修改歌词。受访者供图  “大概是半个月前开始创作,昨天刚刚又完成了一次改进。”朱健康向记者分享了最新修改的歌曲《花香果甜协议村》的歌词。朱健康作词,朋友谱曲,一首歌词清新质朴,曲风具有民歌味道的反映乡村振兴背景下,协议村风景优美、产业兴旺、生活幸福的歌曲初具雏形。  朱健康是一名退休教师,凭借着一直以来对音乐的热爱,至今担任着简阳当地多个艺术团的团长,和团队一起创作了大量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歌曲。  而创作这首歌的契机,则来自于朱健康的一次故地重游。“时隔多年后看到村子的巨变,让我一下子有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青年时期的朱健康和妻子曾经在协议村一所村小教书,在这里生活了七八年的时间,后来便进入城市工作。“现在的乡村已经翻天覆地,‘花香果甜’的协议村便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而音乐就是很好的艺术表达。”朱健康说。  听说有人正在为村子写歌,协议村第一书记孟基殿立即和朱健康取得联系,并热情地邀请他到村里和大家交流座谈,共同创作。“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这首歌能够反映我们协议村的精气神。”孟基殿告诉记者,在乡村风貌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协议村同样十分重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时常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等这首歌创作完成之后,可以请朱老师带团过来表演,发动村民一起演唱。”  孟书记的热情给了朱健康新的信心和激情。朱健康计划通过专业的团队,将歌曲制作成完整成熟的作品,写出一首村民喜欢的歌。  “好安逸哟!快来看哟!协议村!”正如歌中所唱,作为简阳最大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之一,协议村近年来积极引进业主,以苗木花卉、果蔬种植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成果喜人。同时,当地着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蓬勃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磊 记者 杜铠兵 刘佳  野菜是许多人儿时的回忆,现在则成为餐桌上十分受人欢迎的绿色佳肴。5月20日,蒲江县大兴镇米锅村惠风和畅,随风飘来的还有欢笑声、歌唱声、老电影中的枪炮声,以及油烟呲啦声中的野菜香——该村首届春菜百老宴在村广场举行,70余名老人围坐在餐桌前,品尝着春天尾巴上的野菜滋味。  “蒲公英蒸蛋”“藠头拌折耳根”“凉拌马齿苋”……乡厨做菜、村民自愿当“帮厨”,陆续推出的16个野菜菜品,菜式丰富多样,老人们也是赞不绝口。“这口野菜已经60年没吃了!上次吃还是1961年吃的白水煮苦竹,可没有今天这样油盐酱醋姜蒜辣的滋味啊!如今的日子太好咯!”米锅村一位80多岁的李大爷不由得感叹。  做好为老服务,就是做好民生服务。米锅村首办“春菜百老宴”的缘由,还要从去年10月份说起:当时,该村申请了蒲江县委社治委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创新项目,启动米锅村颐养休闲社区建设工作。  据统计,米锅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472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86人,老年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近25%。如何做好为老服务,建设好颐养休闲社区呢?米锅村党支部书记叶虔利介绍,项目启动7个月以来,社区发动50余个村民骨干讨论米锅颐养社区建设规划,更新完善为老服务设施,现已开展荒坡花园改造工作,增加安装21盏路灯,增添100个室外座椅、修缮铺设100米花园小道,为老年活动中心改造增设无障碍设施。  除了完善硬件外,软性服务也不松懈。米锅村举办的首届年货节,发动了3个志愿团队和7名志愿者,支起了26个摊位,为米锅村200余户居民带来了家门口的欢乐;举办的首届挖野菜大赛,3小时内30余参赛者寻找到了米锅村内近50种野菜,男女老少乐于其中;发动了近20位村民骨干组成骑行队定位米锅美景,探寻米锅一日游路线,挖掘米锅最美乡村故事;开展的首次美丽米锅摄影大赛,收集到近200幅参赛作品,近30位村民定位家乡美景、记录美好生活;探访了村子里86位80岁以上的老人,收集到27条为老服务建议,免费为老人家们拍摄了证件照、生活照和家人合影……  米锅村委结合走访调研了解到的老人们的社区服务需求,在“520”(吾爱邻)这天,结合当前的疫情防控政策,向上级单位报备后,决定举办一场春菜百老宴——充分利用米锅村丰富的野菜资源,邀请全村8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赴宴,其他年龄段的老人和社会人士赴宴享受价格优惠,于是就有了广场上老人家集体用餐的一幕。  据了解,老人们当天还在老年活动中心观看了老电影,在广场上给美丽米锅摄影大赛作品投票、由志愿者帮忙免费拍摄证件照和生活照、亲友合影照,一片忙碌祥和的场景勾勒出了米锅村颐养休闲社区工作初见成效的场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5
(记者 刘春华)  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蓝天白云下,五座巨大的拱形建筑拔地而起,屹立在广袤的田野中。  “这是天府农博园的主场馆,四川农民工博物馆就在主场馆4号馆的二层和三层。”5月19日,省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张凯钇介绍,农民工博物馆布展将从5月底开始,预计9月正式对外开放。  四川是农民工大省,1978年到2021年,全省农民工人数从118万余人增长到2500余万人。为全面记录川籍农民工发展历程,传承其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让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民工,2020年,经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省开始在天府农博园内打造农民工博物馆。如今,农民工博物馆建造情况如何?未来博物馆将是怎样的?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一座博物馆,记录农民工“川军”历史  走进天府农博园主展馆4号馆,入口处是一面巨型LED透明屏。从透明屏下面的大门通道进入4号馆内,二楼三楼就是即将布展的农民工博物馆所在地。  张凯钇介绍,博物馆展厅面积将达1800余平方米;将通过文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场景复原等方式,全面形象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川籍农民工群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活跃在各行各业,成为产业工人主体的历史。  目前,四川常年有2500余万农民工在外务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十分之一。2020年,为全面记录川籍农民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四川农民工博物馆。2020年6月,人社厅专门成立农民工博物馆建设工作专班,负责推进农民工博物馆建设。  一年多来,经过数次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各界意见,最终确定展陈方案。根据方案,农民工博物馆将分五个部分呈现,除了序厅和尾厅外,还细分了三个单元:前进的步伐——农民工发展历程;守望的温度——情暖农民工;劳动的光辉——最美农民工。  “四川建设农民工博物馆,对于弘扬和传承农民工精神、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人社部原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广州·中国农民工博物馆总策划哈晓斯认为,在我国的亿万农民工建设大军中,气势雄壮的农民工“川军”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不仅是城乡劳动力市场流动就业的先行者,也是四川农村改革发展历史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362件展品,讲述农民工“川军”故事  在省农民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农民工博物馆附近的展品存放仓库。只见长长的三排铁架上,满满当当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包括收音机、磁带、传呼机、大哥大、风扇、水壶、饭盒、手电筒、信件等农民工在外生活物品,以及锯子、木锉、凿子、吹尘枪、分线机、缝包机、焊枪、安全帽、炉前防护罩等生产工具。  “这些展品绝大部分是从省内21市(州)征集而来,也有极个别展品是通过省政府驻外办事处征集而来。”省农民工服务中心公共事务部副部长黄潇介绍,目前已征集到3362件展品。这些展品全面记录了川籍农民工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品背后,是农民工不畏艰辛对幸福生活的奋斗。上世纪80年代,春节期间的火车票十分难买。1983年春节,为了能坐火车回四川老家过年,宜宾市高大岗的父亲提前20多天托人帮忙,订到了一张从上海开往重庆的火车票。那年春节,因为有车票,父亲将自己200多斤重的行李和在上海建筑工地上捡拾准备带回家做护窗的钢筋,全部艰难地带回了四川老家。如今,高大岗将当年由上海铁路局出具的那张珍贵的火车票订票收据,捐赠给了农民工博物馆。  这些展品,都将在农民工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后期,我们还将通过四川农民工服务平台,建线上农民工博物馆,运用已征集到的实物展品,在线上讲故事述历史。”张凯钇表示,四川力争将农民工博物馆打造成亲民、互动、公开的城市窗口。【再回首】  四川是农民工大省,常年约有2500万农民工在外务工。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先后制定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十六条措施、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等政策举措,建立健全服务保障农民工机制体制,坚持就业增收和返乡创业服务并重,常态化开展服务保障农民工“十大专项行动”“送慰问、送文化”等“十送”服务。【未来愿景】  去年7月,我到天府农博园打工,干活干得最多的就是4号馆。今年春节前,省农民工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到农博园来慰问农民工。通过他们介绍,我才晓得4号馆里要建一个农民工博物馆。能给农民工建个博物馆,我觉得非常了不起,而且能亲自参与修建博物馆,我也觉得很骄傲。听说这个博物馆里将来可以自己录播自己的故事,并且可把故事放给其他参观者听,到时我想录播我修博物馆的故事。  ——成都市新津区农民工刘高全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独特的经济社会现象,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标志性的“新生事物”。农民工博物馆展陈的内容,也将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缩影。从交通方式看,早期的农民工“川军”出川坐绿皮火车要几天几夜才到达目的地,现在有高铁、高速公路、飞机,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从流动方向看,早期农民工“川军”向沿海地区大中城市流动,到本世纪初,流动方向产生质的变化,省内流动人数首次超过跨省流动人数。这说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对劳动力需求旺盛,农民工“川军”流动的半径逐渐缩小。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川军”已融入所在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见证。  ——人社部原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广州·中国农民工博物馆总策划哈晓斯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程俊 记者周颖昳 文/图  初夏时节,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几千亩杏子正值丰收。满山翠绿之中,点缀着簇簇黄澄澄的杏子。走进村民张学智的杏果园,一颗颗圆嘟嘟、金灿灿的杏果挂满了树梢,走近便可闻到醉人的香甜。  今年,张学智家的杏果不仅品质持续攀升,产量更是惊人,达到了杏花村其他果园的5-6倍,成为杏花村游玩尝鲜的第一打卡地。取得如此丰硕的成就,张学智的果园里藏着怎样的“密码”呢?张学智在采摘杏子。一套技术,杏果亩产3000斤  一进杏果园记者就发现,除了果树,这里还有满地的“杂草”,这是怎么回事?  “你可别小看了这些草,能致富!那是紫花芍,那是紫花苜蓿、那是套种的蚕豆……”张学智介绍,这是果园采用的套种矮柱花草生草栽培技术,即在果树行间或全园栽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覆盖土壤的果园管理方法,是一项绿色、生态、健康的土壤管理技术措施,具有改良土壤质量、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果园微气候环境、提高果品品质等优点。同时,针对果树生长周期长、新根出芽慢等问题,张学智又创新采用部分断根处理法,促进了树苗又快又稳扎根生长。  做足了“里子”功夫,自然无惧大自然的“风雨”考验。据张学智介绍,受温差多次剧烈变化的极端天气影响,今年杏花村很多粗放型管理的果树坐果质量不高。但他的果园前期准备充分、果树生长基础打得牢,稳稳地经受住了这场考验。  在三年的精心培育管理下,今年,张学智的果园达到了亩产3000斤,新鲜采摘的杏果糖度高达18.5。多种销售模式,走出致富新路  “种得好”还不够,“卖得好”才更见功夫。望着果园里迎来大丰收的金太阳、蜜香红杏、凯特、海棠红、M系列……张学智心里一套如何把客人“请进来”、把杏果“送出去”的销售路子逐渐成型。  “杏花村的杏果成熟了!”从今年5月初开始,张学智便着手通过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媒介开始广发帖子为果园造势,同时线上线下结合,开辟了团购、微信订购、电话预约等多种杏果预定、购买渠道,销售网广泛涵盖成都、北京、广州等地。“零售和采摘一般卖到每斤20元左右,海棠红杏能买到60元一斤,精品装的价格更好!”张学智的杏子根本不愁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小满期间,降水日益频繁。在经历小麦、油菜抢收之后,成都平原迎来了水稻移栽。5月16日,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文简称“成都市农技总站”)发送的2000余字的指导意见,将为成都市水稻生产前期乃至中后期在“虫口夺粮”方面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三月下旬,成都市农技总站及成都市新都区植保部门技术人员,在新都调查冬后稻桩螟虫亩活虫数。受访者供图汇聚各地“虫情”大数据  一周前,来自成都市各区(市)县的植保部门齐聚一堂,召开成都市2022年全市水稻前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参会代表介绍本辖区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成都市气象局提供的农业气候分析及预报,一起研判全市水稻前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以及防治意见。  为了这次会商,各区(市)县的植保部门农技人员在两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他们从3月开始便已走进田间,进行水稻前期病虫害发生趋势调查,剥查稻桩上的螟虫数并记录在案。  “在水稻虫害方面,以螟虫为例,调查种类包括了二化螟、三化螟、大螟3类,调查项目包括冬后稻桩亩活虫数、一代灯下情况、田间落卵量3项。”成都市农技总站预测预报科科长卿秋静介绍,调查项目下又分为若干个小项,如通过对免耕麦田、免耕菜田、翻耕田亩活虫数的调查,可测算出田间的平均亩活虫数,从而预判其发生趋势。  螟虫调查在时间上也有着严格的要求。3-4月,各区(市)县根据辖区的气候状况,到田间察看前一年留下的稻秆里的越冬后螟虫幼虫活虫数和死虫数。4月,通过调查灯下的蛾量,来掌握越冬代螟虫羽化情况。到了5月初,则是调查秧田螟虫的落卵量。  “在水稻病害方面,以稻瘟病为例,通过调查稻瘟病袍子的萌发始期、苗瘟初见日及地点、发病地点、发病品种等数据,可预测其发生的面积与程度。”卿秋静进一步介绍。  据了解,大小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为成都市农业植保工作的重点,每年3月、5月、7月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及紧急突发情况时,成都市农技总站将召开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并及时发布趋势预测及防治指导意见。  成都市农技总站副站长阎洪介绍,成都市组织开展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已有多年历史,并建立了一套较完善、准确的测报体系。今年重点防螟虫  根据全市病虫监测数据,结合病虫历年发生情况、农作物品种布局、耕作方式及未来天气趋势综合分析,会商结果是:成都市2022年水稻前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主要为病虫总体偏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其中,一代二化螟偏重发生,稻蓟马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稻瘟病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  为此,成都市农技总站向种植户开出防治“处方”:通过全面推广带药移栽、绿色防控等技术防治病虫害。  “具体而言,开展病虫害防治,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式,以采用物理阻隔育秧、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等方式为主导,指导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卿秋静提醒,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若遇施药后24小时内下大雨的情况,则需补施一次,保证防治效果。  近年来,成都市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无重大病虫害疫情发生,同时通过发布趋势预报、防治指导意见,并结合线下培训、技术指导、试验示范等方式。有效控制了主要农作物的因病虫害产生的损失,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推进成都市农药减量化工作。  阎洪介绍,下一步,根据气候变化和趋势预测,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将继续加强水稻病虫害的监测调查,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害的预警信息和防治策略,指导广大农户开展防治,继续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全面打响“虫口夺粮”攻坚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4
(谭琦琪 记者 汤斌 文/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景象是农民期盼所需。近年来,简阳市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当前,正是夏播关键时期,连日来,禾丰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打造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标准化农田,保障夏播生产顺利进行。在禾丰镇火盆村,过去900多亩不成形大小不一的农田,已被整治成了田成块、地成形的标准化农田。该项目从2021年开始实施,总投资约1530万元,通过田地调形、把“小田”改为“大田”,修建排灌渠、整治山坪塘、修建蓄水池、生产便道等现代农田配套设施,使农田灌溉、播种、耕作、施肥、收割等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效率和收益。目前,全村完成土地平整988亩、排灌渠8116米、整治山坪塘7座、蓄水池19口、囤水田埂4229米、生产便道6640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让火盆村过去耕作不便的土地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帮助下,火盆村已完成玉米种植2300亩、水稻种植100亩。火盆村还将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水稻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区域,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简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在禾丰镇、青龙镇、云龙镇、平武镇等部分村有序推进,将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整治山坪塘新建蓄水池、整治及衬砌明渠、高效节水微灌、新建田间机耕路或生产路等项目打造高标准农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在经济效益方面,将加快推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社会效益方面,项目实施田、渠、路等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中低产田土生产能力将明显提高,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稳产、高产标准良田;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明显提升,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促进项目区土地流转,使项目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所释放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在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对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完善灌溉系统和合理的灌溉制度,有效增加蓄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减少地表径流,可有效控制项目区坡地的水土流失,促进和保持各农业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通过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监测和绿色示范等措施,能改善项目区土壤结构性状,促进农田生态良性循环,对维护和改善项目区内生物多样性,发展多种作物种植起到积极影响。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3
(记者 张渝 文/图)昨日,郫都区安德街道云桥村第四届插秧节活动火热举行,引来数百名成都市民积极参与。大人们带着孩子开展插秧比赛,在稻田里捉鸭子、捉泥鳅、抓小鱼,在这场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中,不仅体验到“露营+音乐+美食+游戏”的快乐野趣,还感受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插秧节活动现场抓鸭子活动环节,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志愿者将鸭子抛下秧田,前两轮四个队伍的大人们争相下田与大肥鸭斗智斗勇,接下来后两轮比赛的小朋友们也毫不示弱,纷纷下田追逐小鸭子,泥水飞溅,现场呐喊声此起彼伏,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经过抓鸭子比赛,活动气氛已是热火朝天,插秧比赛就在大家斗志昂扬的气势下正式开始了,稻田成了大家的“战场”,四个队伍手握秧苗,分别就位自己的“战区”。随着主持人宣布开始,小伙伴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秧田之中,弯下腰仔细地将秧苗插进田里。很快,大家衣裤手脚已经满是泥泞,但依旧赛得不亦乐乎,快而稳地向着终点前进。随着田地里被秧苗插满,胜负也初见分晓,农事合伙人根据“浅、直、匀、齐”四个标准选出了优胜队伍。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5-23
(谭妮 记者 赵一)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视察。郫都区开启了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抢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大力推进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2021年,郫都全区集体经济总资产达31.02亿元,41个合并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合并前平均增长30%以上,56%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郫都区也因此作为先进典型,被评为四川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区(市)县。合并村集体经济何以取得迅猛发展?连日来,记者走进郫都区乡村院落,探访村集体经济迅猛发展背后的秘诀。火花村市场化运作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灰砖青瓦,川西民居风格浓郁的两层小楼,在初夏的阳光里熠熠生辉。又一次来看新房子的装修,郫都区友爱镇子云村村民罗素清的心情,就如这般天气一样明朗。“一分钱的建房款不花,自家只负责装修,就能住上这么上档次的乡村别墅,我真是做梦都不敢相信!”罗素清的家,原来在向阳支渠六斗渠和七斗渠之间的一个低洼地带,如今借助村里开展的宅基地有偿腾退项目,一家6口人即将搬进这套210平方米的乡村“别墅”——楼下有车库,楼顶有露台。在过去,原子云村与白鸽村一直是相对贫困村。两个相对贫困村牵手之后,是怎样的“化学反应”让罗素清等村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村里的建设要钱,发展要钱,而村里也还有着‘沉睡’的资源——闲置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在外务工多年,经营过企业的肖黄波回乡担任子云村党委书记后,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将村里“沉睡”的资源唤醒。当子云村在为资金发愁的时候,郫都区的国有企业蜀都乡村振兴公司也在积极寻找乡村振兴的机会,双方经过考察磋商,决定采取“村集体+国有公司+村民”股份合作机制,蜀都乡村振兴公司负责专业化运营,子云村村集体将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合作,而农户则可按“保底+8%定额分红”入股分红。目前,子云村以该形式已带动近60户村民自愿入股,解决近100名村民就地就业。有了资金注入,发展就有了底气。宅基地有偿腾退项目迅速开展,子云村已集中安置29户村民。新建的安置点交通便利,下一步还将配套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而腾退出来的土地则用来招商引资,完善产业布局。2021年初,郫筒街道濂溪村与文星村并村后,濂溪村“两委”决定在魏家院子开发打造特色农家餐饮休闲小院,大胆尝试由一个村级党组织牵头、开发打造N个乡村振兴项目、带动M个村民及社会资本发展致富的乡村振兴路径,同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早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张平,回到村里“共享”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红利,他告诉记者,该项目在村党委带领下,村集体以魏家院子基础设施参股10%,发动有条件的村民自愿入股,开办之初整合资金140万元。绿道相连,游客可一览火花村和邻近乡村美景集成连片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锦江绿道两侧,成片的加州一号水蜜桃树、五月脆李树密密匝匝;振兴路旁,崭新的太阳能路灯笔直列队,照亮村中居民的回家路;林盘田野间,一幢幢新中式川西民居错落有致,带来归隐的惬意……紧邻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战旗村,作为“邻居村”,近年来,唐昌镇火花村学习借鉴战旗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文旅”,一片生机盎然。“火花村名字起得好,但多年来没能迸发出‘火花’,2019年以前,在全镇22个村子的综合排名中,火花村始终垫底。”唐昌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火花村改头换面的变化发生在最近几年,特别是在与西北村并村以后,体量壮大后的火花村,学习吸收战旗村党建引领、创新发展的思路和经验,发展动能不断增加。“在发展的道路上,火花村不再孤单。”火花村党委书记易奉阳告诉记者,如今的火花村已处于乡村振兴战旗集成示范片区的核心区域,正与战旗村、横山村等实现产业连片布局、项目统筹实施、基础集成配套、区域联动发展。比如,村里去年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建成了240亩农业产业园,引进加州一号水蜜桃、五月脆李等果树新品种,到今年夏天就能实现产果。村里还打算引进三辆小火车,通过锦江绿道畅游相邻的战旗村与金星村,让游客赏花观景看乡村振兴的新成果。“‘集成连片’构建起融合发展新格局。”郫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怀东告诉记者,郫都区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东林片区、战旗片区等8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片,构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5个中心村+100个聚居点”融合发展格局,推进“项目、资金、改革”三大集成示范。通过农用地集体化规模经营、新型乡村社区共同体、投入资金不低于1亿元/年等措施,8大示范片区打造了“郫县豆瓣博物馆+生产工坊+旅游购物+非遗研学”多功能于一体的豆瓣庄园、“研发+种植+销售+旅游”多元一体的家庭园艺中心等多个地标性项目,推动散乱种植向集中成片转变、单打独斗向合作共赢转变、低端种植向科技粮经转变。目前,8大片区共储备项目22个,投资金额达270亿元。记者手记激活乡村振兴 “一池春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决策部署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原创性改革。如何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郫都区抢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积极创新思路,盘活资源资产,有力破解了合并村“融合难、分配难、增收难”问题,在优化整合的“物理变化”中,形成了强大的“聚合效应”,催生出良好的“化学反应”,实现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壮大,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推进集体经济发展,既要有一个坚强有力、务实进取的“两委”班子,又要有一套创新突破、科学有效的路径办法,更要有一种不畏困难、战天斗地的干劲状态。在郫都区采访时,我们看到,只要坚持不懈地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一棒接着一棒传,一茬接着一茬干,多花心思、多想办法、多找路子,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郫都区供图)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5-23
(记者 李艳玲) 记者昨日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成都市生猪出栏价格环比上涨,CPI同比涨幅扩大,房地产市场预期有所回升。生猪出栏价格回升。据成都生猪大县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全市大型养殖场存栏72.8万头,环比下降1.0%,同比增长18.5%。据成都生猪预警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生猪出栏均价达到14.3元/公斤,4月平均出栏价格13.7元/公斤,环比增长8.7%,为去年12月以来猪价连降四个月后首次迎来环比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4月份,成都居民消费价格(CPI)环比由上月的下降0.1%转为上涨0.6%;同比上涨2.2%,涨幅较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从高到低排第16位。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推升原材料涨价,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本月工业品价格环比上涨0.5%,其中柴油价格上涨2.9%,汽油价格上涨2.7%。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5-23
(记者 粟新林 文/图)昨日是周末,崇州北溪湿地的“花满·小院”一桌难求,这个喝咖啡、吃私房菜的小院,成为市民打卡的网红地。然而,就在半年多前,这里还只是一间不起眼的闲置民居。“‘花满·小院’是我们盘活闲置宅基地,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试水之作,目前运行情况良好,初步达到了当初的预期。”小罗村党委书记肖阳告诉记者。据悉,为了进一步完善北溪湿地的相关配套,提升在地服务功能,小罗村党委已经收储十三间闲置的房屋用于后期开发。依托开展全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试点,通过明确产权归属、制定流转规范、创新盘活方式等举措,崇州积极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目前,崇州参与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有712户、面积602亩,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2.1亿余元。“花满·小院”15个村先行先试探索构建多元盘活利用机制“过去农村宅基地只能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这样十分不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创新创业人才和新产业新业态参与乡村振兴。”崇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舜阳告诉记者,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全国“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试点承担区域”,崇州率先开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并优先在四川省、成都市及崇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重点村试验,包括白头镇大雨村、崇庆街道红桥村等15个村。“15个村先行先试,通过自营、出租、入股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多元盘活利用机制。”张舜阳告诉记者,典型案例有白头镇大雨村,该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崇州农投集团、本土企业合作参与,组建专业团队运营,盘活宅基地9宗、农房18处,打造“鲜道·幸福里”项目,自2020年5月投运以来,企业已实现年营收2000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100余万元,带动村民就地就近就业200余人。通过引进成都华地永盛农旅集团有限公司参与隆兴镇青桥村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打造粟村大米文创主题林盘景区,实现农户农村闲置宅基地户均流转收入36.5万元。观胜镇联义村严家弯湾采取“房地一体”租赁,建成“观酌”“观庐”等文创休闲农业项目,农户获得租赁收入5—8万元。一张地图告诉你崇州农村闲置资源在哪里在农村创业,还有哪些闲置资源可以利用?想开民宿,去哪里能找到合适的闲置房屋?《崇州市闲置资源地图》就能帮到你。据介绍,成都农交所崇州公司工作人员通过拓宽收集渠道,创新收集方式,在今年3月底摸排完崇州市15个镇(街),最终将收集到1669宗闲置资源,创新绘制了“农村闲置资源云图”。68宗集体闲置资源,1601宗农户闲置资源,这些数据最终都生动地跃然在一张地图上。打开手机APP,记者在地图上看到,崇州市15个镇(街),对应15个具体分布图,细化到了村(社区)及林盘。每宗闲置资源的户主、资源位置、周边环境、面积等基本信息都进行了详细展示,并附带了航拍图,方便客户全方位实景查看资源状况。集体闲置资源和农户闲置资源还分别采用了不同颜色标注,便于快速识别。“《崇州市闲置资源地图》让客户通过地图了解资源基本信息,实现快速成交,大大提升盘活闲置资源的效率。这也是成都农交所做好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发挥平台作用,推动闲置资产处置的创新举措。”成都农交所崇州农村产权交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流星告诉记者。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5-23
(文君)农时不等人,五月人更忙。但在成都崇州市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里,忙碌的情景跟印象中不太一样,“主角”从人变成了机器:大型拖拉机、无人机、智能无人插秧机轮番上阵,大显身手。  让生产效率成倍提升的现代化种田手段,为崇州今年的夏粮丰收播种下了绿色希望,更为崇州建好“天府粮仓”提供了“硬核”支撑。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功能试点县、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县、四川省油菜基地县、成都平原粮食主产区,崇州始终将守护成都平原“天府粮仓”作为己任,系统构建起粮油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农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 2019 年的3.4%提高到2020年的7.2%。  立足新时代,落实新要求。当下的崇州,把全力打造“天府粮仓”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功能之一,紧扣成都“三个做优做强”战略,扎实抓好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守好成都“天府粮仓”、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努力做出崇州贡献。崇州小麦喜迎丰收。 郭迎伟 摄为何建 做强核心功能 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精华灌区,崇州素有“天府粮仓”美誉。《华阳国志》明确记载崇州朱利部落和杜宇部落的联盟,开启了成都文明农耕文化的先河。同时记载岷江流经崇州后,崇州水稻种植得以蓬勃发展,成为秦以来历代王朝的重要粮仓。  从历史深处走来,“天府粮仓”魅力不断提升:  创新经验在这里形成——以解决“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三大难题为初衷的农业共营制于2017年被写入四川省一号文件;2018年,农业共营制中的精髓内容,“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科研力量在这里汇聚——近年来,崇州柔性引进万建民、胡培松等8名院士领衔的农业专家团队,联合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15家科研院校,中种集团、荃银高科等30家种业企业,建成全川最大的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  产业链条在这里培育——目前崇州已形成产量质量、规模经营率、社会化服务覆盖率、农机化率、科技化信息化水平领先发展的粮食全产业链。在崇州4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中,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达到85%,机械化率近90%,连续5年被省政府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响亮打出“天府有好米,好米在崇州”的招牌。  这是崇州立足新时代、建好“天府粮仓”的底气所在。而建好“天府粮仓”也是崇州当下发展所需。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持续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郊区新城要发挥大城市带动大郊区优势,做优做强生态价值转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等核心功能,拓展超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空间。  结合发展实际,崇州将“天府粮仓”建设确定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功能之一,并以此为依托,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建设更加美好,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在探索实践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贡献出更多智慧力量和崇州经验。崇州以打造高标准农田为重要抓手推进“天府粮仓”建设。 李旭 摄建什么 抓好“五区”建设 让“天府粮仓”名副其实  新时代崇州要建一个怎样的“天府粮仓”?崇州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崇州将以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努力建设“五个区”,让“天府粮仓”名副其实:  ——建设成都粮食安全核心承载区。用3年时间建成全域高标准农田,赋能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一批“未来农田”“超级农田”试验片区,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质量逐年提高,构建起粮食良种、基地、仓储、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建设优质粮油建圈强链引领区。实施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新三品一标”行动,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完善,农业供给侧改革取得实效。土地股份合作社种粮积极性明显增强,粮食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集群基本形成,建成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食品产业园。  ——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集成试验区。持续深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国家队”在崇州合作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争创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粮油)中心和国家农业科技应用成果创新(粮油)中心。  ——建设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示范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式成为社会共识,乡村生态价值实现多元转化,大田美景、生态湿地、锦绣林盘农景相融、集成连片,农商文旅体高水平融合发展局面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真切享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惠,“大美成都农业公园”城市品牌更加彰显。  ——建设国家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农业共营制”改革持续深化,探索形成“农业共营”到“农民共富”新路径。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标准、农业公园建设标准、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建设标准体系……  这样的“天府粮仓”,农民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崇州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58∶1。怎么建 开展“八大建设行动”实现高标准农田全域覆盖  “天府粮仓”如何建?崇州已明确具体路径:突出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坚持改革创新、科技赋能,着力调优空间结构、强化资源要素集成,加快融合发展、绿色发展,按照全域统揽、整体规划、分步建设、稳中快进的工作原则,集中力量开展好包括实施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等在内的“八大建设行动”。  目前崇州已建成两个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高标准农田占比68%,粮食亩产472公斤,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24%。  对于崇州来说,建好“天府粮仓”的第一步,就是要继续扩大高标准农田的覆盖面积,提高粮食产能。据了解,崇州将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建设标准,实行“四统筹一主体”建设,到2025年,新建和提升“七网”配套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实现稳定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全域覆盖。  从科学育种,到智能化管护,再到机械化收割,科技力量正在渗透进粮食生产的每个环节。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崇州将实施农业科技赋能行动,联合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和粮食企业合作攻关,建成1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粮油科技研发平台,筛选推广100个优质粮油品种和农业科技成果,协同中化MAP西南总部向全川100万亩粮食基地提供“7+3”全产业链服务。  科技的登场,并不意味着人的退场。主动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崇州将加快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天府粮仓”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民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看着种子播撒在沃野,崇州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心中,开始了对又一年丰收的期盼。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余书记、罗书记,我已经掌握种植羊肚菌的技术,今年打算大规模种植,就是资金上差了一些。上次开村民议事会的时候,你们提到了金融助理员可以帮我们解决贷款问题,能不能帮我引荐一下。”5月10日,彭州市龙门山镇草坝村村民王朝廷找到了第一书记余世琦和党总支书记罗宗才。  了解到村民的需求后,余世琦第一时间联系了该村金融助理员,并介绍了王朝廷的情况:“作为当地食用菌种植专业户,王朝廷为人勤劳,有着20多年的食用菌种植、销售经验。去年,他计划转行种植羊肚菌,一直在钻研种植新技术,但没想到在投入期就遇到了资金难题。你们银行有没有利息低、又好办的贷款?”  在余世琦的帮助下,来自成都农商银行的金融助理员王鹏很快全面了解了王朝廷的情况,上门收集好有关资料,仅用两天时间就为王朝廷发放了纯信用贷款30万元,利率仅4.2%。  为了解决乡村振兴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21年11月成都市委组织部等部门会同成都农商银行制定了《向重点乡村选派乡村振兴金融助理的工作方案》,在推进工作中,人民银行彭州市支行创新构建“第一书记+金融助理员”联动机制,牵头组织召开 20余次村级融资对接会,助力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新金融活水。从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仅4个月时间,为879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累计发放贷款72笔、2500余万元。  “第一书记+金融助理员”联动机制,具体是指金融助理员按照“驻点到位”“宣传到位”“共建到位”等要求,与驻村第一书记沟通协调;驻村第一书记根据银行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和企业农户基本情况进行初步筛选,向金融助理员提供的优质农户名单、《融资需求清单》。“下一步,我们彭州8名金融助理员根据名单走村入户,主动上门第一时间为有需求的企业和农户推介金融产品、宣讲金融政策、提供信贷支持。”人行彭州市支行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星火燎原逐梦稻香”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会议中心启动。  当天,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发布了园区主题曲《爷爷的稻田》,这首歌旨在弘扬和传承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实干精神,激励和引导青年一代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使命感,珍惜碗中粮食,守护中国种子。  四川是全国第一批推广杂交稻的省份。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对于杂交稻认知还不够充分的时候,四川就为袁隆平的杂交稻新品种和相关稻种打开了大门。  据悉,如今四川水稻面积、总产均位居全国前列,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曾长期全国第一。按照亩产550公斤计算,全省每年杂交稻产量在140亿公斤以上,为四川粮食生产做出重大贡献。据知情人士回忆,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的袁隆平讲得一口四川话。2005年,袁隆平亲自来成都建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试验田。2006年,袁隆平来蓉为成都分中心揭牌。  问起为何把分中心建在成都,袁隆平曾说,四川本来就是农业大省和水稻大省,自古就是“ 天府之国”,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超级杂交水稻在四川推广应用,对确保四川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标本”意义。而且他一直对四川有深厚的感情,“想为巴蜀老百姓做点事儿!”  在以“我心中的袁爷爷”为主题的分享会上,一位吴姓同学表示,他从袁爷爷身上学到了“匠心”。在他看来,袁隆平那种专心一致的科学家精神、匠人精神正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我们应该像他一样,把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分解成一个个小小的目标。通过这些小目标的实现最后去搭建完成我们的大目标。”吴同学说。  当日上午,袁隆平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区水稻国家公园袁隆平纪念园举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3
(记者 史晓露)小满将至,江河渐满。这几天,成都平原的稻田已蓄满水,迎来又一个插秧季。  5月17日,成都市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小麦刚刚收割结束,伴着轰隆隆的机鸣声,一辆辆插秧机载着秧苗驶入田中,车轮碾过,嫩绿色的秧苗稳稳地挺立田中,队形整齐。大邑县现代农业园区机插秧现场。  “今年这里要力争亩产达到780公斤以上。”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副教授陈勇说。  目前,四川水稻亩均产量为520多公斤,但在这个现代农业园区,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却要打造100余亩超高产水稻,他们的底气何来?  陈勇介绍,底气首先来自今年使用的水稻品种“川康优2115”。该品种是由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突破性水稻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省肥、节药等特点。去年该品种就在该园区种植了66亩,经过高效栽培示范,最高亩产达780公斤。  “良种和良法配套。”陈勇解释,另一方面还有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撑。  在农业技术方面,从育秧、插秧到后期水肥管理,农业专家建立了一套高产高效节能减排综合技术,“今年将在这里进行示范应用。”  “育秧技术是我们的‘法宝’。”陈勇特别介绍,从2017年开始,团队就开始研发“齐苗壮根育秧技术”,解决传统育秧过程中出苗率和存活率不高的问题。2021年该技术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进行大范围推广。  “种子出芽需要黑暗的环境和较高的温度。”陈勇说,这项技术下,周围温度保持在28℃—32℃。经过黑暗环境的“暗化”,这些种子3天左右就能破土发芽,出苗率可提高10%。  秧苗长得壮、出苗整齐,可以大幅提高栽插质量。大邑县现代农业园区机插秧现场。  “这个技术彻底解决了育秧插秧难点。”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科长徐文忠说,过去在育秧环节容易出现青枯、立枯病,秧苗大面积死亡等现象,且秧苗长得参差不齐,需要手工插秧。现在这种技术,秧苗成活率非常高,有利于机械操作,提高了育秧效率。  秧苗栽插阶段也有讲究。“你看,现在田里每窝秧苗间的距离更宽了。”陈勇指着稻田说,这是用的“减穴稳苗”技术。  传统插秧技术下,秧苗间穴距是14—15厘米,现在的栽插穴距扩大到18—22厘米。一亩田的总窝数减少了,但每窝的苗数增加到4株苗,保证每亩田栽插的秧苗总量不减少。这样不会漏栽,后期不用人工补秧,而且增加了通风透光性,提高了后期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陈勇说,在水肥管理阶段,他们还将适当减少前期用肥量,在水稻拔节期利用无人机增施专用水稻穗肥,“这样穗子会更长。”陈勇说,通过测算,生产每100公斤的稻谷可减少氮肥10%。  “9月底水稻就将收获,今年我们将申请超级稻品种的测产验收,要把突破性水稻品种的高产潜力发挥出来。”陈勇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随着成都平原小麦陆续成熟,田间一派繁忙景象。5月12日,成都市农业农村局邀请省农科院、川农大、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有关专家,对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文简称“成都市农技总站”)位于天府新区籍田街道清华村的稻茬小麦翻旋浅覆技术示范田进行了测产验收。  示范田属成都天府新区自勤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验收结果显示,合作社通常采用的免耕浅旋机播技术田块亩产为418.3公斤,而翻旋浅覆栽培技术示范田亩产达到504.1公斤。面对显著的增产效果,合作社负责人苏烈当场表态:“下一年我要大面积使用这项技术。”收割机驶过天府新区金色的麦田。增产增收新技术跑赢了老办法  时间回到去年8月,成都市农技总站到合作社开展粮食生产调研工作。“专家们发现我们的小麦每亩产量仅为250余公斤,于是向我介绍稻茬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以提高小麦生产水平和产量。”苏烈说。  苏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选择了一个田块进行试验,而剩余的麦田,还是使用自己习惯用的免耕浅旋播种技术。  去年小麦播种期,雨水特别多,极不利于小麦播种出苗。试验示范中,两种播种方式下小麦品种相同,播期相同,土壤类型一致,播种量、播后田间肥水管理措施也保持一致。  这时,小麦翻旋浅覆技术示范效果凸显出来:长势明显更茂密,麦穗更粗壮、颗粒更饱满。而最终的亩产数据出来后,苏烈更是对新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他说,相比于常规的免耕播种技术,新增的“翻”“旋”工序会使小麦生产每亩增加约70元的成本,但每亩能增产80余公斤,增加200多元的收益。“可以多赚些钱,这是我决定扩大推广这个技术的原因。”苏烈说。李浩(右一)向专家组介绍稻茬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的实施要点。三道工序解决小麦“播种难出苗差”难题  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为什么这么好?  成都市农技总站农艺师孙加威先给记者科普了成都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随着近年来成都小麦实现规模化生产,小麦生产‘播种难、出苗差’问题频发。”  孙加威说,水稻收获到小麦播种,正是成都平原的秋雨绵绵季节,不利于播种;而小麦播种后,成都平原冬季的降雨量迅速减少,造成冬干,不利于小麦出苗;土壤方面,小麦集中的西部区域土壤大多比较黏重,这类土壤不疏松、不透气。  成都平原稻茬小麦生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肥料表施,除草剂用量大等情况,“更容易造成肥料的流失,利用率低。”孙加威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都市农技总站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形成了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其关键就是播种环节的3道工序——“翻”“旋”“覆”。  孙加威介绍:“‘翻’是使积水排出,土壤疏松。”由于小麦根系多分布在 0-20 厘米土层中,因此第一次翻耕深度在15-20厘米为宜。  翻耕过后,要将底肥均匀撒施,然后通过旋耕机将肥料混入土壤,这是第二个关键环节——“旋”。“这种底肥深施的方式,可使肥料的农学利用效率增加10%以上。”  而后,小麦种子撒播于土表,这时需再进行一次浅旋,让种子浅埋在3-6厘米的疏松土壤之下。“这就像给小麦种子盖了一层被子,具有温暖、保湿、透气的效果,能够促进小麦出苗齐。”潜力大空间广主推技术进一步加快应用  成都市农技总站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李浩说:“近年来,我站不断在研究探索成都平原气候环境下如何提升粮油作物单产,今天这个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成果,2021年全市小麦平均亩产已突破315公斤。”  2021年10月,成都市农技总站起草的《成都平坝区稻茬小麦翻旋浅覆耕作栽培技术规程》颁布实施。2021年12月,“成都平原稻茬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全省2022年农业主推技术,正式向全省发布。  李浩介绍:“全市小麦单产水平同翻旋浅覆示范产量相比,还有很大一截提升空间,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文/图  “之前这一片全都撂荒了,很可惜。”5月14日,在成都市东部新区石盘街道郭家祠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润莉对记者说的撂荒田,如今已摇身变为80余亩良田。前几日插下的秧苗长势喜人,现场农户正在抓紧完成最后的覆膜、插秧。  整理过后的稻田平整开阔,临近水源,过去为什么会被撂荒?担任过该村党支部书记的郭世应告诉记者,由于过去种植技术落后,田块远离道路使机械不便下田,造成水稻产量低、收益差,部分农户便选择改种果树等经济作物,甚至干脆撂荒。农户正在为厢面覆膜。  “种粮如果能赚钱,村民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80多亩新发展的有机稻,应用的正是省农科院吕世华研究员研发的水稻覆膜节水节肥综合高产技术。据了解,该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田间管理成本,让有机稻也能实现亩产1000斤以上,产值可达1万元。  在泡水之后的稻田均匀撒上油枯,再将厢面覆盖上农膜,按照每3颗秧苗1窝成小三角形、每3窝再成大三角形的“大三围”栽种方式,郭家祠村的农户第一次尝试起这项技术。“很节约秧苗,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一位农户说道。  地膜覆盖在农业生产上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然而盖上一张薄薄的农膜就能让水稻产量大幅提高?据吕世华介绍,覆膜种植让土壤温度提高,有机肥料分解加快,减少稻田水分蒸发和肥料流失。同时,覆膜抑制了杂草生长,减少了水稻病害的发生,不仅实现早种早熟、增产增收,还能节水抗旱、省肥、省药、省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范老师又来啦!快帮我看看我这种栽法对不对……”如今郭家祠村开始大规模应用水稻覆膜种植技术,与范治良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村民感叹:“要是早点认识范老师,早点这样种水稻就好了。”  家住简阳市江源镇石泉村的范治良在2005年接触并尝试应用这项技术后,第一年便取得了成功,水稻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周围的农户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让他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如今,范治良更是被成都市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特别聘请为技术推广员,在全区推广这种节水高效的种植模式。  “如果按照全灌区均采用该技术进行水稻种植,灌区亩均可减少灌溉水量110立方米,全灌区每年可节约水量约2600万立方米,可满足约50万人1年的城市生活用水。”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大力进行技术推广,中心还向帮扶村应用该技术的农户发放农资补助,并在全区多个镇村开展试验示范,促进绿色高效发展,助推农民增收。  “争取今年水稻亩产达到1800斤!”范治良说,一个月前就栽种下的优质稻长势良好,预计8月中旬就能收割,紧接着他还打算再种一季蔬菜,实现“一田两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