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张俊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苍溪县积极探索发展生态渔业,着力在成鱼养殖、鱼苗生产、设施渔业建设、生态放养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传统渔业向生态化、设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谷雨刚过,水绿鱼肥。位于苍溪县陵江镇龙梁村的鸿万缘家庭农场迎来了今年的第一轮捕鱼。上午9点,拱桥沟溪流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碧波荡漾,鱼儿不时跃出水面,船工师傅驾驶着小船向溪流中心的捕捞点驶去。家庭农场主刘已杰在岸边和工作人员分工协作,将一条条肥美的大鱼从船上调运到路边的鱼罐车上,准备拉往遂宁进行销售。“我们主要养殖的是草鱼、白鲢、花鲢、鲫鱼四个品种,生长周期都在一年左右,这次是2024年第一次捕捞销售,以草鱼为主,能捕捞1万公斤左右,产值15余万元。全年一共能捕捞约20万公斤,产值约120余万元。”苍溪县鸿万缘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已杰介绍。苍溪县鸿万缘养殖家庭农场于2022年建立,投资150余万元,承包当地溪流水域和堰塘150余亩,养殖草鱼、花鲢、白鲢、鲫鱼等鱼类,目前已投入鱼苗20余万尾。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拱桥沟自然流水,主要采用青饲料喂养,实现生态养殖,产出的鱼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我们是遂宁过来的收购商,这里产出来的鱼口感好,肉质细腻,营养价值高,很受我们当地消费者的青睐,所以我们和这里签订了长期的订单,定时来收购,这次计划收购1万斤左右,在五一节假期进入市场销售。”收购商伍文说。在苍溪县大坝口家庭农场甲鱼养殖塘里,工人们正忙碌着在淤泥里翻寻甲鱼,一只只壮实、生猛的甲鱼很快被翻出来,放入桶中洗净淤泥后,经过分拣打包,快速发往周边的水产市场。“我们农场总共33亩,主要养殖苍溪鳖、乌龟、大鲵,目前该农场有苍溪种鳖1000只,本地龟500只,大鲵1000只,年销售苍溪鳖苗20000余只,商品鳖1000只,大鲵1000只,年利润达30万元。”苍溪县大坝口家庭农场农场主赵会琴说。近年来,苍溪县积极探索发展生态渔业,以科技赋能促进传统渔业向设施化、智慧化、生态化转型升级,推动生态资源变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截至2023年底,全县培育水产养殖企业4家,联合社1家,专业合作社15家,养殖场户4000多家,全县水产养殖面积7.25万亩(含塘库堰),水产品产量1.98万吨,产值5.95亿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30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眼下油菜陆续进入收割季,近日,川东北片区油菜“推技术、提单产”现场观摩会在广元市苍溪县元坝镇元宝村举行。  “如何提高油菜产量和效益?除了选育推广丰产、抗病、抗逆、优质的油菜品种之外,还要应用适合本地土壤墒情的播种技术……”观摩会上,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朝苏重点展示了以免耕抗湿抗逆播种为核心的油菜播种新技术。这一技术针对四川秋播期间面临的雨水多、土壤湿度大、秸秆还田量大,适期播种难,易受渍害等普遍问题,通过研制播种新机具,优化播种方式,提高耕作质量,从而提高油菜产能。  为了让与会者更直观地了解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应用效果,观摩会走进元宝村油菜生产及示范基地,实地探访优质油菜新品种的田间表现,这些品种不仅具备高产、优质的特点,而且适应性强,适合在川东北不同环境条件下种植。同时,示范基地还集中展示了多组适宜于丘陵山区的油菜机械化播种机具,引领油菜规模种植户不断提升机械化水平,探索适宜山区油菜高产高质高效轻简化栽培的路子。  据四川省油料育种攻关首席专家李浩杰介绍,得益于前期适宜的气候,加上良种、良法、良技等的不断推广应用,今年我省2000多万亩油菜有望迎来又一个丰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此次观摩会推广油菜种植技术,提升川东北地区油料作物产能,也将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注入新的动能。  观摩会汇聚了来自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农业专家,以及广元、巴中、南充等地的农技人员和种油大户代表近百人。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党委书记、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韩渭才参加完观摩会后说:“今天听了专家的授课,收获很大,下一步要将油菜机播、机收等经验技术带回去,运用到耕作和种植上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30
(伍帅军 记者 李全民)连日来,苍溪县月山乡开展农机年检工作,全面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在农机年检中,联合县农业农村局执法大队开展集中年检,做到机、证、牌三见面,重点对农机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在行驶证签章,发放农机检验合格标志、粘贴安全反光标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农机具以良好的安全性能投入生产。据悉,该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还与农机主签订了农机安全生产承诺书,并举办集中宣讲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常识,让农机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9
(刘旭 记者 侯东)“大棚内温度有点高,你们立马去处理下。”4月27日,远在成都的川东北山地蔬菜大院首席专家苗明军通过高山蔬菜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朝天云蔬”,检测到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温度较高,通过手机联系了合作社负责人蔡万平,安排打开大棚通风降温。记者在温室大棚内看到,气候观测站、物联网系统、风机等数字化技术设备一应俱全。据了解,这些技术都汇聚到朝天区高山蔬菜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朝天云蔬”,通过这个平台,远在成都的川东北山地蔬菜大院的专家们能及时了解该合作社大棚里的温度、湿度等情况,如有问题,能及时通知合作社负责人。“如果没有‘朝天云蔬’这个平台,我们要耗费大量人工,定期到大棚巡查。”蔡万平告诉记者,这个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并通过数字模型,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近年来,朝天区两河口镇大力发展甘蓝、辣椒等高山露地蔬菜,常年保持在1.5万亩以上,建有蔡家嘴育苗及种植基地约3000亩、坳口上科技创新与成果示范基地约120亩、花千谷采摘体验种植基地约10亩,主要有甘蓝、辣椒、茄子、西葫芦、四季豆等品种;镇内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12家,其中国家级1家,带动1850户农户发展蔬菜产业。高山露地蔬菜是朝天区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在没有进行数字化管理之前,我们一直缺乏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产销统筹体系以及农业生产预警管理系统,区域品牌打造难以获得突破。”朝天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使高山露地蔬菜突破发展瓶颈,朝天区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蔬菜种植核心园区投资东西部协作资金200余万元,建设“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依托数字化技术进行标准控制,实现高山蔬菜全生产流程的可视化感知和数据汇聚,为高山露地蔬菜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目前,凭借专家大院技术力量支撑,在曾家山11个蔬菜种植基地安装65套农业四情物联设备和数字化系统,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户可通过“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农情监测、智能灌溉、温湿控制等日常工作在线管理,生产效率提升30%。此外,该区还建立“专家大院+朝天云蔬+园区+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作用,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带动区域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升级;通过实现种植参数、指标体系、长势监测、灾害监测分析等,为专合社和种植大户蔬菜生产提供智能分析;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数据、生产环境数据、检测数据、流通数据、市场价格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并以AI核心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助力以销定产。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9
(李丽萍 徐萌 记者 李全民)为更好地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工作交流。4月24日,荥经县残联理事长扈蓉一行到旺苍交流考察,调研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旺苍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保全等参加。扈蓉一行首先来到县残疾人托养中心,深入了解旺苍残疾人不超过2年的集中“喘息式”托养服务、物理因子治疗+中医康复治疗+农疗(工疗)的供给模式的经验和做法。随后,扈蓉一行又来到金兰工艺、周记忠表店、残疾人“帮帮摊”示范点调研残疾人就业创业,认真听取李忠慧、周忠明、仲大刚等残疾人创业经历和带动帮扶残疾人就业情况。最后,双方就两地残疾人工作情况、残疾人社会化服务、助残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扈蓉一行对旺苍县残联积极探索建立物理因子治疗+中医康复治疗+农疗(工疗)多主体合作供给模式的托养服务以及残疾人就业创业取得的显著成效予以赞赏。并希望两地加强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探索残疾人托养服务、就业创业新路径,共同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刘旭 记者 李全民)“大棚内温度有点高,你们立马去处理下。”4月27日,远在成都的川东北山地蔬菜大院首席专家苗明军通过高山蔬菜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朝天云蔬”,检测到朝天区两河口镇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温度较高,通过手机联系了合作社负责人蔡万平,打开大棚通风降温。记者看到温室大棚内,气候观测站、物联网系统、风机等数字化技术设备一应俱全。据了解,这些技术都汇聚到朝天区高山蔬菜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朝天云蔬”,通过这个平台,远在成都的川东北山地蔬菜大院的专家们能及时了解该合作社大棚里的温度、湿度等情况,如有问题,能及时通知合作社负责人。“如果没有‘朝天云蔬’这个平台,我们要耗费大量人工,定期到大棚巡查。”蔡万平告诉记者,这个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并通过数字模型,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近年来,朝天区两河口镇大力发展甘蓝、辣椒等高山露地蔬菜,常年保持在1.5万亩以上,建有蔡家嘴育苗及种植基地约3000亩、坳口上科技创新与成果示范基地约120亩、花千谷采摘体验种植基地约10亩,主要有甘蓝、辣椒、茄子、西葫芦、四季豆等品种;镇内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12家,其中国家级1家,带动1850户农户发展蔬菜产业。高山露地蔬菜是朝天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在没有进行数字化管理之前,我们一直缺乏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产销统筹体系以及农业生产预警管理系统,区域品牌打造难以获得突破。”朝天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使高山露地蔬菜突破发展瓶颈,朝天区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蔬菜种植核心园区投资东西部协作资金200余万元,建设“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依托数字化技术进行标准控制,实现高山蔬菜全生产流程的可视化感知和数据汇聚,为高山露地蔬菜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目前,凭借专家大院技术力量支撑,在曾家山11个蔬菜种植基地安装65套农业四情物联设备和数字化系统,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户可通过“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农情监测、智能灌溉、温湿控制等日常工作在线管理,生产效率提升30%。此外,该区还建立“专家大院+朝天云蔬+园区+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作用,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带动区域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升级;通过实现种植参数、指标体系、长势监测、灾害监测分析等,为专合社和种植大户蔬菜生产提供智能分析;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数据、生产环境数据、检测数据、流通数据、市场价格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并以AI核心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助力以销定产。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鄢怀林 记者 侯东 文/图)4月24日下午,青川县房石镇大石坝社区居民委员会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数百名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村集体经济的首次分红大会。当日,青川县凌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向村民们兑现了首笔分红款——共计20000元。至此,大石坝社区的479户农业户均在青川县房石镇2023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喜获分红据悉,2023年青川县发展和改革局在大石坝社区成功实施了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达4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39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59万元。项目内容包括改建产业道路2.4公里、改建排灌渠3.64千米、土地整理212亩,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大石坝社区土地林地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还极大地促进了易地搬迁、低保户等特殊群众增收致富。“项目设置技工93个、普工28个和保洁、项目养护特殊岗位4个,最大限度满足了当地群众务工需求。”青川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刘堂锋介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坚持“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优先安排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统计数据显示,房石镇2023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共计发放了劳务报酬120.75万元。2023年,随着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如何让群众在以工代赈项目中获得长效收益成为了青川县发展和改革局关注的焦点。为此,他们积极寻求创新思路,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年,大石坝社区成功回引了乡贤苏荣先回村创业,他投资320万元,流转村民土地600亩建立黑老虎(中药材名)产业园,并成立了青川县凌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进一步助力大石坝社区的乡村振兴,青川县房石镇人民政府决定将青川县房石镇2023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折合为经营性资产,并量化到凌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中,此外,村集体还入股了6万元资金,共计占股10%,与当地农户共同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黑老虎产业园在保持原有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种植的同时,巧妙地套种了黑老虎、黄精、金银花、淫羊藿、乌药等经济效益较高的药材。”青川县房石镇大石坝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刘国远介绍,黑老虎产业园每年除草、施肥、收粮等时节,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务工,长期解决了当地60余名群众的就业问题,不少群众还获得了400元/亩的土地流转资金。此外,当地农户还可以按照“保底+效益”的方式参与分红。前五年,村集体经济将保底分红2万元,确保村民们的收益稳定可靠。五年后第6至10年按“622”(投资人60%,集体经济20%,农户20%)分红;10年后第11至第15年按“334”(投资人30%,集体经济30%,农户40%);15年后,产业全部归还农户,青川县凌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立公司,转型做中药材精深加工,定向收购农户种植中药材。这一举措不仅激发了村民们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也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分红大会上,村民们纷纷表示,通过参与以工代赈项目,他们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学到了中药材种植技术,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65岁的村民袁熙夏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在黑老虎产业园务工,通过“务工+土地流转+分红”,今年产业园为他家带来了3万多元收入。村民贾崇珍也在务工期间学会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并自家种植了黄精、淫羊藿、乌药等药材。“在实施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中,我们坚守了以工代赈‘赈’的初心。”青川县有关负责人介绍,房石镇2023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就业务工+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机制,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补齐了当地群众增收渠道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等短板,还为全县乡村振兴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未来,青川县将继续坚持以工代赈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更多产业发展项目落地生根,助力乡村振兴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以工代赈技能培训和教育引导,增强村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5
(赵琦 徐竞瑜 记者 侯东 文/图)4月23日,四川省川东北区油菜“推技术 提单产”现场观摩会在广元苍溪县元坝镇中土社区召开。现场会上,省农科院有关专家介绍了项目总体概况、油菜免耕抗湿播种技术的研发背景及优势特点、油菜免耕抗湿播种机工作原理应用、大豆免耕抗逆播种技术及配套机械等情况,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介绍了苍溪县油菜生产以及示范片整体情况。全体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油菜新品种、播种新技术的田间长势情况。观摩会现场巴中市恩阳区海山村供销粮油专业合作社法人韩渭才表示,听了专家的授课讲解,自己受益匪浅。结束后,他会将本次的学习成果带回当地田间地头,提高油菜小麦单产。据悉,在2023 年“天府菜油”行动“支持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农业生产)”项目支持下,项目组加大以免耕抗湿播种为核心的播种新技术以及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并在苍溪县元坝镇中土社区建立高标准的示范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朝苏介绍:“苍溪县是四川省粮油生产的重点县,在苍溪县搞这个油菜新品种、新技术的观摩交流会,带领大家观摩油菜播种的新技术和一些丰产高效的新品种,这些技术品种转化将会促进单产的提升、效率的提高,以及油菜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近年来,苍溪县立足落实油菜主推品种、集成关键技术、推广主力机型,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目前县域油菜规模种植主体拥有油菜精量播种机40余台、油菜收割机60台(套),显著提升了该县油菜生产优质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探索出了一条适宜山区油菜高产高质高效轻简化栽培的路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5
(张俊 王韬 记者 侯东 文/图)近日,记者在广元苍溪县浙水乡山水村雪梨集体经济产业园见到,茁壮的梨树上面,一个个绿油油的小果实隐藏在绿叶中,村民们分布在梨园中,对果树进行疏果、施肥等管护。据了解,2022年、2023年杭州市余杭区共计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该产业园水肥一体化、渠系、作业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自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以来,杭州市余杭区立足苍溪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借力余杭先进理念,共建协作产业园,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村民在梨园开展管护工作“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投入,提升了产业园机械化作业能力和水平,实行水肥一体化和精细化管理,让雪梨产业的管理更加省工省力,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产出来的果品也更受消费者欢迎。”浙水乡山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从俊说。在永宁镇金兰猕猴桃园区,业主正操作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对园区定期进行土壤、风速、温度、病虫害等实时监控,为园区管护提供技术支撑。该园区于2021年开始建设,新植猕猴桃近300亩,2023年,随着共计510余万元的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陆续投入,为园区新建钢结构薄膜避雨大棚96.35亩、余杭渠420米、议事亭54平方米、猕猴桃生态廊架400米;购置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和数字化操作平台各1套。 “这些设施设备的安装并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猕猴桃溃疡病的预防能力,以及水肥利用效率,全面提高了园区智能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为园区猕猴桃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永宁镇金兰园区负责人张洽说。园区自建设以来,还积极发挥联农带农机制,常年提供固定就业岗位20余个,解决周边农户就近务工年均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3个村71户257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猕猴桃产业80余亩。“这个园区建了以后,我一直在里面打工,年收入大概有1万多元钱。在这个园区的带动下,我自己也种了接近1亩的猕猴桃,即将给我带来收益。”永宁镇平兰村村民杨置文介绍道。除了共建农业产业园外,余杭区还充分发挥数字应用技术在乡村振兴中先导力量和驱动作用,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知识和信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传播,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及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打造科技农业与智慧农业,带动农产品提质、农民增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映江)随着春天气温升高,中药材进入一年中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日前,笔者走进位于广元市昭化区射箭镇的林下中药材省级现代林业园区看到,不少当地村民正忙着除草、施肥、浇水……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园区建起后,我就一直在里面务工,主要是做药草管护,收入还可以。”射箭镇帽壳村村民常珍海介绍,在园区和她一起务工的有40多人。  依托林业资源优势,昭化区瞄准中药材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该园区已建成以科普馆、百草园、药王广场等为主的核心区5000亩,以夏枯草、淫羊藿、茯苓等为主的种植基地4000亩,并配套加工厂房1.4万平方米。  “我们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农户通过林地入股的方式积极参与园区建设,企业负责开展园区土地整理、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负责林下种植中药材,农户通过收益分成实现稳定增收。”站在产业园中,帽壳村副主任常再寿表示,今年8月首批淫羊藿就将进行收割,届时,村集体经济和村民都能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昭化区大力发展以“柏林+淫羊藿、松林+茯苓、核桃+大豆+夏枯草”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产业,实现农林资源优势互补。2023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4万亩,年产量2.35万吨,带动了3.6万余人聚集产业链,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5
(陈绍海 记者 李全民)“我们用多种艺术表现方式深度挖掘茶文化底蕴,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4月20日至22日,中国美术家“茶文化采风行”走进旺苍县木门茶业茶叶园区、加工车间,现场挥毫泼墨,为茶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茶叶种植优势,木门茶业坚持走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龙头、品牌为主线的产业发展之路,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打造,依靠科技创新开展茶叶新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推动标准化生产。除了美如画卷的大片茶园和繁忙的茶叶加工厂外,木门茶业处处可见茶元素:木质观景连廊两旁悬挂着印有与茶相关的诗词、科普知识;主打品茶的农家乐内游人不断;茶叶基地内,游客在体验采摘、茶叶加工……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将这一幅幅热闹的乡村图景氤氲得更为生动。据公司负责人谭波介绍,目前,木门茶业茶园面积达2100亩,2024年预计春茶产量  43吨左右,全年茶叶综合产值将达5000万元以上,可带动当地2300多户茶农户均增收3200元以上。近年来,旺苍县聚力打造百亿茶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开辟出符合县情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5万亩,其中:黄茶面积达5.1万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黄茶种植基地。2024年预计全县春茶产量6500吨以上,全年茶叶综合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可带动2.9万余户茶农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4
(刘旭 记者 侯东 文/图)近日,春和景明,位于秦巴山南麓的金牛道上郁郁葱葱,来自蜀道研究院、广元市文化遗产协会的蜀道研究专家及历史文化爱好者一行10余人走进川陕交界处广元市朝天区、汉中市宁强县,深入明清金牛道黄坝驿、“西秦第一关”碑刻、石峡关、七盘关等遗迹开展探访考察活动,进行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探寻古道  遗址文化丰富沿着嘉陵江向北而上,大家首先来到位于川陕交界的朝天区中子镇黎明村七盘关遗址,记者看到古关楼早已不再,只留下关楼处的道路和一些残存的石头、城墙砖,通过百年前的老照片和一些残存的遗迹,依稀可以看到七盘关当年的盛世景象与繁华。采风活动留影“七盘关是剑门蜀道上由秦入蜀的重要关隘,有‘秦蜀第一关’之称,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朝天区文旅局文保中心主任王兴蓉拿出手里的老照片,又与现在景象进行了对比,除了关楼不再,这里的风景依然。沿着古蜀道北上,大家对石峡关、“西秦第一关”碑刻、金牛道黄坝驿等地方进行了实地探访,深入了解蜀道文化遗址。“蜀道是古代由长安入蜀的必经通道,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四川省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广元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陈洪说,朝天作为四川的“北大门”,在整个蜀道之中拥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七盘关作为秦蜀第一关,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蜀道文化的具体呈现。此次活动对朝天挖掘蜀道文化、研究蜀道文化、宣传蜀道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据了解,朝天拥有“秦蜀第一关”七盘关、“北门天街”朝天关以及飞仙关等蜀道重要关隘,唐宋金牛道、明清金牛道在朝天汇聚,境内关隘资源、嘉陵江水道、栈道、碥道、纤夫道、石板道等蜀道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唯一能完整呈现蜀道全部形态的地区,深挖蜀道文化资源,对助力朝天打造全域蜀道深度游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保护传承  推动文旅发展一路走来,大家深刻地感受到了蜀道的沧桑和历史变迁。“朝天境内蜀道由七盘关入川,一路高走低盘,经转斗铺、中子铺、神宣驿、龙洞背、朝天关、明月峡、飞仙关、望云驿等近10个驿站,共60余公里。”王兴蓉向大家介绍朝天蜀道。探寻蜀道遗址据了解,在漫长的3000多年历史变迁中,无数的达官显贵、文人商贾、贩夫走卒行进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大量的感人故事和锦绣文章,古蜀道在千年岁月中见证了华夏统一和民族融合,其内涵遍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如何更好地挖掘、研究蜀道文化呢?四川蜀道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洪义认为,古蜀道的田野调查,需要专业和业余合作、高校与地方协作,以及专业的团队、丰富文献资源等相互结合。同时需要地方专家长期关注当地历史文化,熟悉当地的一草一木、道路变迁,才能更好地完成古蜀道的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我们将在蜀道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方面与广元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蜀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护蜀道遗址,传承蜀道文化。近年来,朝天区实施了剑门蜀道沿线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明月峡古栈道遗址、中子铺遗址、朝天关遗址等文物保护项目;加强剑门蜀道中子细石器遗址、金牛古道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严禁盗搬道上石板、乱修乱建、开山采石等破坏性行为,切实保护蜀道遗址原貌。该区还积极把蜀道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地区规划建设中,充分发挥蜀道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加强蜀道文化宣传推广,切实增强旅游吸引力。“朝天是古蜀道上的重要节点,境内蜀道资源丰富,亟待挖掘、整理、研究与保护传承。”朝天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本次蜀道田野调查活动只是开始,今后将邀请更多的专家来朝天考察蜀道、研究蜀道,推动朝天文旅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4
(周俊 记者 李全民)4月19日上午,旺苍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内,100名采茶选手腰挎茶篓,身着统一的白色服装,分散站立在一排排茶树间,食指拇指配合,一提一采,上演了一场“指尖上的较量”。赛前,工作人员介绍了比赛规则,采茶选手领取采摘工具有序地进入茶园采摘区域。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采茶选手们聚精会神,在茶园里来回穿梭,手法娴熟、动作连贯,双手在茶尖上下跳跃,争分夺秒地进行采摘,熟练地将一颗颗新芽放入竹篓。在规定的30分钟内完成采摘,裁判按照一芽一叶标准和根据采摘茶青总量计算两次打分,得到比赛最终成绩,并根据成绩高低排序得出一、二、三等奖。“这次比赛我很荣幸获得了采茶比赛一等奖,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旺苍,感觉这里茶叶管护得很好,茶文化非常浓厚,我将把比赛交流获得的经验带回去,为我们宜宾茶产业发展贡献工会的力量。”采茶组—宜宾参赛选手王晓梅说道。本次大赛以“采一叶时光 致匠心人生”为主题,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科学、规范、竞争择优的办赛原则,为参赛选手搭建展示技能、切磋技艺、提高水平的平台,充分展示了川、渝、杭三地茶产业职工优良的竞技水平和茶叶行业劳动者的奋斗姿态及时代风采,为推动川、渝、杭三地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3
(刘旭 记者 李全民)4月22日,春雨绵绵,在依山傍水的朝天区沙河镇白虎村,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里学习氛围浓厚,村民们利用闲余时间前来“充电加油”,或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书上的新农技……近年来,朝天区创新“农家书屋+”运行模式,推动农家书屋进行政村、进旅游集散中心、进农村大院,打造农民致富学堂、旅居人员“精神园地”和留守学生第二课堂,有效发挥了农家书屋的阵地作用。打造家门口“文化驿站”当天,安静的白虎村农家书屋,突然来了一名“不速之客”,原来是村里的养猪大户赵华。“今天早上起来,家里的猪食欲不振,这可愁坏了我。”踏进书屋里,赵华来不及擦干身上的雨,就忙着在书架上找书。搞养殖产业6年多时间的他,经常到这里来“充电加油”。书屋里,一排排书架整齐划一,一册册图书陈列有序,有红色革命书籍、有养殖技术书籍,还有小朋友们爱看的各类故事书,图书种类齐全。白虎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德认为,小小书屋成为群众长知识、学技术、学本领的“小课堂”,群众闲暇时既打发了时间,也充实了自己。近年来,朝天区坚持“大整合、优利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委会闲置阵地、文化设施、信息网络等资源,充分结合本地文化,重点从氛围营造、阅读功能分区、图书展陈更新、数字化赋能、阅读活动开展等方面改革创新,高质量建设标准化、集约化、分众化、特色化农家书屋。为了打造家门口“文化驿站”,该区还以村集中阅读为主体,在文化院坝、乡村超市、农业园区等多点位设置读书空间;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分片设立图书流动服务点,开展代借代送、送书上门等个性化特色服务,让群众更好阅读、更爱阅读、更便利阅读。截至目前,朝天区共建成农家书屋230个,配置图书60余万册,报纸、期刊10余种,并配备了可同时供30人及以上的阅读场地。打造多样化“智慧阅读”“眼睛视力不太好,我每次来这里都是听书。”王金德坐在椅子上,熟练地在电子阅读平台上操作,点出《故宫》这本书,然后静静地聆听。“设备很好,听书很安逸、很方便,一些上了年纪的老百姓都喜欢用这个电子设备听书。”他说。“数字化农家书屋借助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平台,以生动形象的图文音像形式、海量优质的视听数字资源,提供不间断的阅读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朝天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农家书屋数字化既解决了数字阅读供给“看”的问题,也解决了智慧书屋“管”的问题。目前,朝天区在农家书屋配备音像电子出版物100余种,并配备了电子阅览室;同时,将电子图书生成图书二维码,让乡村读者在家就能扫码免费阅读区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和期刊,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精神食粮”输送到千家万户。“如今,朝天农村都通网络了,手机、平板、电脑等已进入农村群众生活,农家书屋的传统纸质图书期刊不再是乡村群众汲取知识的唯一载体,移动阅读便成为新风尚。”朝天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打造定制化“筑梦课堂”“移风易俗讲文明,遵守村规和民约;简办婚丧与嫁娶,不办其他酒与席……”“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曾家镇文化综合体书屋里,知客刘钦林手拿话筒,围绕移风易俗、乡村文明、家风家训等主题,向现场的群众送上了一份“文明新风大礼包”。“农家书屋不仅是看书学习的地方,也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朝天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朝天区将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廉情茶室、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共建共享、融合互促,有效发挥农家书屋在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养践行主流价值、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丰富活跃文化生活等方面作用。同时,整合村组干部、乡贤、知客、返乡青年、文艺积极分子等人才,组建党员先锋、乡贤说事、知客宣讲、科技服务、文艺演出等农家书屋文化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学党史、传家风、讲法律、调纠纷、传技能、展才艺等阅读实践活动,引导群众读有所获、学以致用。该区还将农家书屋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配置移风易俗、文明礼仪、人文典故等书刊,以书香之气涵养乡村正气;深化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好邻居、优秀志愿者等评选,选树各类身边好人,让文明新风浸润美丽乡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3
(冉金鹭 记者 侯东 文/图)“樱桃已经熟了,我发个定位,你们导航过来就可以了。”4月21日一大早,广元朝天区沙河镇白虎村生态农业示范园负责人张波就开始忙碌起来,这几天,他接的电话都是来采摘和购买樱桃的客户打来的。晶莹剔透的红宝石樱桃樱桃园内,一株株樱桃树枝叶繁茂,红色的樱桃缀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颗颗红宝石,让人垂涎欲滴。“这是‘红宝石’樱桃,是由本地樱桃和车厘子培育出来的新品种,产量高、味道好。”张波一边指引游客们采摘鲜美的樱桃,一边介绍。游客正在采摘樱桃“我们已经是第4年来白虎村采摘樱桃了,这里的樱桃味道太好了,让人吃了忘不了。”广元市民张婷婷手脚麻利地穿梭在树丛中,不停地选取中意的果子放入篮子中。凭借樱桃种植,村民富裕起来了,日子越过越舒心。“我们的樱桃园有30多亩,今年预计樱桃总产量2万斤左右,产值可达30万元。”张波高兴地说。“樱桃树开出的花美了环境,樱桃果又给大家增加了收入,日子真是越来越好。”村民王义明接过张波的话茬兴奋地说,“我家有3亩樱桃树,今年樱桃收入突破3万元没有问题。”“进入盛果期,樱桃亩均收益一般超过1万元。”白虎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德说,从4月上旬开始,就有很多客人联系他,打听采摘樱桃的时节。目前,白虎村种植有80亩樱桃,预计产量可达5万多斤,按照今年的行情,预估产值80万元。近年来,沙河镇大力发展樱桃产业,“小樱桃”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双赢。沙河樱桃花、沙河樱桃已成为闪亮的名片,酸甜可口的樱桃,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沙河镇樱花谷刘家大院里,停满了游客的车辆。“生意不错,又卖樱桃又开农家乐,两三个月下来能收入5万多元。”刘家大院农家乐的负责人刘文林说。樱桃熟了鼓了群众腰包依托蓬勃发展的樱桃产业,沙河镇通过“樱桃+”模式,以“赏美景、摘鲜果、品美味”为亮点,实现特色林果业和乡村旅游相融合。如今,该镇“樱花谷”和白虎村生态农业示范园也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今年樱桃园还新增了3个品种的樱桃和4个品种的车厘子,以及蜂糖李等应季水果,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采摘体验。”刘文林乐呵呵地说,“产业发展得好,日子就像樱桃一样甜。”目前,沙河镇樱桃种植面积2.5万余亩,核心种植区面积1万余亩,主要有黄宝石樱桃、红宝石樱桃等品种,年产量可达120余吨。依托樱桃产业,发展农家乐30余家。近三年来,沙河镇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500余万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彪 杨黎明  山坪塘里,小鱼苗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梯田之间,一条条依势新建的水渠上下贯通;梯田之内,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拔节生长……近日,广元市昭化区太公镇场埃村山房岭,一派春和景明、生机勃发的景象。  山房岭大变样的背后,是太公镇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的高质量落地实施。  去年3月至今年2月,总投资391.51万元的太公镇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落地实施,场埃村改建灌溉渠系3.85公里,改建宽3米的道路1.19公里,土地整理217.2亩,整治山坪塘5口,还带动143名群众参与务工,人均务工收入0.76万元……  场埃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思家掰起手指头,列出项目实施后带来的新景象:“村集体在山坪塘里投放鱼苗6000尾,下步计划搞休闲垂钓;将山坪塘、灌溉渠系等折股量化到村里的养牛场,村集体年收入4万元;流转100亩整理后的土地给业主种中药材,带动6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  在昭化区,以工代赈这把“金钥匙”扣开“致富门”的不只是场埃村。  给箱涵进行混凝土浇筑,用块石砌围墙……这几天,昭化区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交通配套项目建设现场——红岩镇红江村红豆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忙得热火朝天,当地30多名群众抢抓晴好天气,正加快项目建设。  “去年8月以来,随着总投资543万元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交通配套项目落地实施,当地群众通过参与新(改、扩)建道路等,真正实现了就近增收就业。”红岩镇项目办负责人黄祖勇介绍,截至今年3月,红江村有130人务工,共计发放劳务报酬84.87万元。  “在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交通配套项目上干活儿,都是定人定岗定酬,工钱都是按月直接打到‘一卡通’上,真的是方便了我们。”红江村脱贫户何德海如是说。  红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兴华说,该项目完善提升道路12.9公里,计划今年7月建成。届时,红江村将与G5京昆高速复线红岩出口及镇上的其他道路连接得更加紧密,这将给乡村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昭化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曾伟告诉笔者,目前,该区正探索推行以工代赈项目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模式,进一步带动项目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昭化区在交通、林业、农业等项目中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建设项目共229个,总投资7210.56万元,发放劳务报酬达1442万元,带动群众就业2100余人。  昭化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叶林城表示,今年该区已争取到中央、省以工代赈项目4个,总投资1785万元。“这4个项目包括改土、新建道路、山坪塘整治等内容,覆盖4个镇5个村,预计可带动约600名群众就近务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旭  近年来,广元市朝天区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平台作用,聚焦农村留守妇女群体,通过搭建服务、技能、资金等保障平台,大力实施“巾帼建功·守家创业”行动,有力扶持妇女创业就业,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抓培训 提技能就业创业有“钱途”  “创业一年多,我的民宿逐渐走上路了。”4月16日,朝天区曾家镇大竹村陶园居民宿负责人何丽对民宿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走进何丽的民宿,笔者看到住宿区、餐饮区、阅读区、文化休闲区、特产店等业态丰富多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度假休闲。“能有现在的发展成效,多亏了东西部协作项目的帮扶。”何丽的言语中满是感激。  今年33岁的何丽是曾家镇人,几年前在附近的曾家山滑雪场工作。近年来,她看到曾家山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产生了创业的想法。2022年初,她投资200万元,将家里的房子打造成乡村民宿。  “最开始创业没有经验,一头雾水。朝天区妇联了解到我的创业情况后,不仅帮助我打造民宿,还让我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何丽说,她多次参加区妇联组织的民宿产业培训活动,受益匪浅。  让广大妇女创业有方法、就业有技能。朝天区结合特色产业抓培训,利用东西部劳务协作项目资金,根据生态康养旅游、电子商务、特色产业等发展需要,采取“理论+实操”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在课堂、培训基地、田间地里等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建基地 拓渠道增收致富有“门路”  “让农村青壮年妇女留得下、稳得住,是我们实施妇女居家灵活就业项目的初衷。”朝天区妇联相关负责人杨小萍说,近年来,该区积极建设就业基地,不断拓宽妇女创业就业渠道,找到了一条农村妇女不离乡能增收的路子。  这段时间,羊木镇金顶村的广元市前瞻铭鼎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线一派繁忙景象:缝纫机飞快地运转着,工人们分工协作,进行工装裤缝制。“家门口有个工厂,不用再出去打工挣钱了。”该服装厂员工胡秀容说,“在服装厂上班离家近,走路几分钟就到了,每个月还能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既挣了钱,又照顾了家里。”  笔者了解到,该服装厂月生产量近7000件,产值50万元左右,解决了当地100余名妇女群众就业问题,真正实现了妇女群众“出家门、进厂门”的愿望。  为确保广大妇女就业,朝天区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鼓励就业帮扶车间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劳动力、妇女等在家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同时,该区还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建立了巾帼基地,扶持培育“巾帼创业示范基地”5 个;采取“基地+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示范引领带动2000多名妇女积极参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元讯(通讯员 梁秀红 乐菲)近年来,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坚持在制度建设的引领下,以人才共治、群众自治的方式助推乡村振兴,“三力”齐发,细“治”入微,全力打通基层治理“末梢神经”。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组织“引领力”。三会村党委始终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构建符合本村实际、具有乡村特色的制度体系。在巩固现有“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运行的情况下,持续强化并完善“红条工作法”“围炉夜话”“村民积分制”等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引领力”。今年以来,组织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20余人前往泸州、剑阁等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先进地区学习创新经验2次,因地制宜分析探索。增强制度建设的有用性、实效性,长期为基层治理开好局、起好步。注重人才培育,凝聚群体“共治力”。三会村是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脱贫村,融合“农、商、旅、训”发展模式,“大园区+小庭院”发展格局,扎实开展人才引、育、留、用等专项行动,增加人才有效供给,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以民主推荐、广开渠道的思想,积极选拔后备人才,从企业业主中发展新党员,又从党员干部中发展新业主,实行“党员+业主”双向培育,完善人才队伍后备库建设,不断凝聚群体“共治力”。截至目前,吸引返乡创业青年5人,召开业主产业会2次,开展民宿服务、春耕备耕等业务培训会7次,建镇级协会1个,形成本地“土专家”和“田秀才”30余人,先后邀请县级各类产业专家到村指导发展7次。完善人才队伍,激发干事热情,共同为基层治理出新招、创新局。筑牢群众基础,激发社会“自治力”。村两委班子对7个村民小组原有村规民约进行认真梳理和修改完善,探索“微治理”管理模式,依托村委会、廉勤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畅通村民自治渠道,依靠群众基础,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不断激发社会“自治力”。今年以来,开展“围炉夜话”5次,“板凳会”2次,通过孝敬父母、家庭环境卫生情况等进行积分,利用积分为村民兑换生活用品13次,评选“三会好人”“最美家庭”“文明卫生户”等先进典型18户。保障了群众“四事四权”,持续为基层治理补短板、强弱项。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3
(记者 侯东 文/图)4月19日,2024年川渝茶叶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中国·旺苍米仓山采茶系列活动在旺苍县高阳镇大茅坡现代农业园区开幕。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祝春秀宣布活动开幕。活动为期两天。开幕式上,有关方面发布了《广元黄叶茶》行业标准和《广元黄叶茶冲泡与品饮指南》团体标准;21支旺苍本土队伍的63名选手开展了茶叶采摘比赛;5家旺苍本土企业与采购方举行了米仓山茶采购集中签约仪式。开幕式现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梅宇指出,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广元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领导下,旺苍县立足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良好的茶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探索川茶差异化发展实践,全力推进特色黄茶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以米仓山茶百亿产业集群建设为龙头的现代特色农业“1+3”产业体系,书写了茶产业传承创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和“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生动实践,先后荣获“特色黄茶之乡”、全国茶叶百强县域、全国重点产茶县域、茶业投资价值新锐县域等多项荣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将持续发挥“管理协调、衔接产销、咨询评价、合作交流”职能,紧密携手广元旺苍等全国各茶叶主产销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广大会员单位和业界同仁,为促进中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力量。四川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宋开慧指出,本次活动为川、渝、杭三地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工会合作、促进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三地茶产业职工搭建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艺、提高水平的舞台。希望参赛选手们在比赛中赛出水平、赛出精彩、赛出友谊,希望广大茶业职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希望广大茶企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加快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四川各级工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茶业职工实际,创新开展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工会特色、产业特点的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团结引领广大茶业职工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建新功、立新业。近年来,旺苍县始终把茶叶作为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名片产业来抓。旺苍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黄茶生产基地、全省唯一的省级茶种业园区、全省黄茶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和西南地区建设水平最高的茶叶科创中心,拥有米仓山茶业、木门茶业、三山茶业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茶叶远销亚欧国家,先后荣获全国茶叶百强县、全国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示范县等诸多殊荣。下上步,旺苍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快建设米仓山茶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加快建设黄茶产业强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永生 特约通讯员 陈绍海 文/图  4月19日,2024年川渝茶叶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中国·旺苍米仓山采茶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元市旺苍县高阳镇大茅坡现代农业园区举行。  该活动旨在加快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共同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动期间,来自川、渝、杭三地的51支参赛队伍200余名选手参加了采茶、手工制茶等竞赛。同时,发布“广元黄叶茶”行业标准和《广元黄叶茶冲泡与品饮指南》团体标准。  旺苍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黄茶之乡,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5万亩,其中黄茶面积达5.1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黄茶种植基地,“米仓山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45.11亿元。2023年旺苍县茶叶产量达8500吨,综合产值达60亿元,干茶产值48.5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