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袁城霖 整理)达州市达川区安仁乡有“三绝”:安仁柚、安仁板凳龙、安仁话。其中,安仁板凳龙是以板凳为道具的一种地方传统舞蹈,系“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引入,世代相承,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安仁板凳龙的制作,以板凳为基础,以板凳的四只脚作为龙腿,寓意四季平安。采用本地常见的稻草、包谷壳、竹篾条、苎麻及多种农作物秸秆在木板凳上绑扎而成,象征五谷丰登。通常以竹篾条作龙骨,弯制成龙头、龙身、龙尾的雏形,再用包谷壳扎成龙须、龙鳞,用稻草捆成龙身,用苎麻丝(现今多用铁丝)固定在板凳上,工艺原始而简单。  板凳龙的形状古朴而奇特,似龙非龙,如狮非狮,神态温顺,憨态可掬。原生态的板凳龙扎制完成后,不加任何修饰。近年来,开始有了彩绘龙,即在稻草、包谷壳等上面涂上颜色,红、黄、绿相间,因而绚丽夺目。  在表演方面,安仁板凳龙可单龙独舞,也可多龙共舞。通常由三个剽悍男子表演,寓意三阳开泰,表演时前面二人各以侧手执一条板凳腿,后面一人双手执两条腿,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安仁板凳龙有追、赶、跑、跳、翻、滚、蹿、爬等基本动作。表演者在不停地奔跑中,一边翻、滚、跳、跃,一边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表现出龙戏水、龙摆阵、龙蹿珠、龙抱宝、龙配凤、闹龙宫、跳龙门、龙归巢等不同场面。表演者刚劲的舞姿,有力的动作,充满阳刚之美,很受群众喜爱。  2007年,安仁板凳龙被列入四川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7
(记者 袁城霖)“山东的老板,货一装上车,钱就打过来了,比一个多月前,每公斤多卖2元多。”9月7日,连日强降雨刚刚结束,位于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的达州市七鑫种植专业合作社以68元/公斤的价格卖掉了今年最后一批干花椒。合作社负责人代定雄说,尽管价格有波动,但花椒的市场需求量大,他们对产业发展很有信心。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作为农业大县、脱贫县,达川区如何振兴农业?近日,记者走进达川区以农业为主的西部片区,选取一批代表性点位,探寻该区农业振兴“密码”。  达川区是全省30个青花椒主要种植区域之一,面积达20余万亩,几乎个个乡镇都有青花椒产业。  “园区始建于2015年,目前栽植面积1.5万亩,产值9000余万元。”在管村镇的达川区青花椒现代产业园,镇党委书记刘治江介绍,该镇还布局了加工区、社会化服务区等功能板块,建成保鲜、烘干、储藏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和互联电商新零售平台,园区发展目标直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采取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模式,今年企业共收购青花椒600吨。”刘治江说,今年单价上涨加之产量提升,管村镇花椒种植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建设加工区与生产基地形成配套,延伸产业链,这也是达川区多个乡镇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做法。石梯镇的高粱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有烘干仓储中心,两组烘干塔可日烘干高粱30吨,烘干后粮食颗粒完整,品质能得到很好保障。“产业链并未在烘干环节画上休止符。”石梯镇党委书记赖晶晶介绍,收割后,高粱秆作为青储饲料卖给养殖场,还能增加土地亩产效益,“一株高粱多项收益。”  在达川区传统柑橘种植区的桥湾镇,当地引进长叶香橙,开发“明日见(柑橘)”等新品,产出的“特姆林”柑橘皮薄、肉甜,春节前后反季上市,很受市场欢迎。  “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特色水果上市。”桥湾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任国华说,技术人员不断进行品种改良,“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做到人无我有。”  在宝井寨村的石桥镇物流中心,绿壳的土鸡蛋、光泽的丰水梨、刚从树上采摘的蜂糖李……摆满带货直播现场。  “中心已入驻平台商家25家,上架农副产品20多个。”该中心负责人杨强介绍,18家中小型养殖场、家庭农场等组建石桥镇农产品产业联合会,通过电商实现年销售收入700万元、净利润280余万元。一年多来,该中心培养电商骨干21人,向全镇4000余户村民发放鸡苗代养,通过回收或直接收购的方式,让村民实现养殖收入192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400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7
(记者 袁城霖)9月8日11时40分,达州市第一中学新校区,第一批学生步入食堂,开始错峰就餐。  “味道更好,分量也比以前多了。”学生李知了的餐盘里盛有咸烧白、黄豆烧猪蹄、炒黄瓜和豆芽,“‘两荤两素’10元,价格还跟以前一样。”  新学期,达一中新校区食堂变化不小。经过装潢改造、更换和添置设施设备,用餐环境焕然一新。深层次的变化是,食堂从承包制变成学校自主经营。  刚刚结束的暑期,达州市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的食堂全部收归公办,确保学生“吃好饭”,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  公办学校食堂收归自主经营、主城区公交车免乘年龄线降至60岁、前8月新增城镇就业3.08万人,今年以来,达州扎实增进民生福祉,多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公办学校食堂收归自主经营“以前高中学校食堂实行社会化运作、承包制经营,存在弊端,有学生、家长反映饭菜味道不好、营养价值不高。”达州市学生资助与学校后勤管理中心经办人员说。  确保学生“吃好饭”,达州市决定:在原公办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础上,将食堂自主经营范围扩大到公办高中(含中职)学校,体现公益性服务,着眼于学生吃得放心开心、吃得健康营养。  食堂收回后,各地各校积极推进食堂达标改造,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培训以及相关应急演练200余场。  达一中新校区副校长杨杰介绍,在经营管理方面,聘请的劳务公司只负责食材加工、饭菜贩售,食材购买及对整个食堂的管理由学校自主进行。    达州市还确立一套完整的监督保障机制。学校要制定膳食计划、落实带量食谱、开展成本核算,并建立厨师试餐、校长陪餐、学生评餐、教师同餐、家长监餐的“五餐监督管理机制”。此外,教育、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将通过随机抽检方式,严把食堂进膳食质量关和食品安全关。  “我们要求劳务公司聘请专职或兼职营养师,每周出具菜单,我们在采购中按需搭配,保证膳食营养。”杨杰说,食堂三层楼共聘请了两家劳务公司,“让他们相互间有竞争,确保饭菜质量。”  新学期以来,达州市教育局相关人员奔走于各个学校食堂,看食堂饭菜质量、自主经营情况、学生就餐评价等,确保运行机制步入正轨。60岁老人主城区公交免费乘  “我今年刚满60岁,免费坐公交车这项福利确实很实在。”8月以来,家在达州市主城区凤北街道的张淑翠几乎每天都要前往西外的菜市场卖菜。坐公交车不花钱,节省了她从郊区进城卖菜的交通费。  “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在达州市主城区免费乘坐公交车”,是达州市2021年民生实事的“一号工程”。此前,达州市主城区免费乘车年龄线为65周岁以上。  乘坐公交车的主要人群是学生、老人和低收入者。7月30日,达州市下调免乘年龄线,减轻了更多老人的生活负担。  政策实施前,达州市由财政出资在主城区604台公交车上安装了具备身份证识别功能的刷卡POS机,适龄人群不但可使用“达州通”公交卡,刷身份证也可免费乘车。这项福利不仅限于达州籍市民,全国各地到达州的游客也都可享受。  达州市成为四川省首个免乘年龄线为60周岁的城市。据测算,达州市60岁至64岁老人约4万余人。政策实施一个多月以来,该年龄区间日均免乘人数达1.5万人次。前八月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  9月8日上午,又一批求职者走进位于达州高新区的四川兆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应聘,他们是通过达州人才网了解到该公司用工信息的。  “达州市人社局、就业局还为全市重点企业用工配备专属服务小组,随时关注企业新增岗位,及时向社会公布。”达州人才网经理梁经均介绍,除了定点招聘、专场招聘、夜市招聘、赶场天招聘、岗位信息挂网,该公司还主动适应生活方式变化,每月16日15时至17时开展直播带岗活动。  “在畅通就业信息、开发岗位等多方面下功夫。”达州市就业局党总支委员李青隆介绍,该局在村(社区)摸排家庭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对失业家庭精准推介就业岗位。“我们还与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共享岗位信息,共同推进三地就业岗位。”  近日,21岁的退役军人贺诗竣,准备前往中核集团二三建设公司报到。“经过半年的带薪培训,焊工技术掌握扎实。”贺诗竣说,他参加的是由达州市就业局牵线、四川省劳务开发协会和中核集团二三建设公司联合举办的焊工、电工定向培训班。  培训技能帮助群众就业,达州市与浙江省舟山市联合举办海员培训班;宣汉县与舟山市定海区开展东西部职教劳务协作“2+1”教学项目,2019年以来,已输送机电、电子、旅游专业学生数百人。  “支持创业也是新增就业的重要一环。”李青隆说,举办“万达开首届创业论坛”“邮储杯”“诚信杯”等多场创业活动,为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积累实践经验,达州全市已搭建起210个见习基地,实现就业见习426人。  今年1-8月,达州市共发放创业补贴457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3亿元,带动(吸纳)就业3514人。前8月,达州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0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1.05%,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除。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时值金秋,丹桂溢香。9月13日,大竹县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响亮地提出:未来五年,聚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突出建成“川东北渝东北产业集聚新高地和开放合作新高地”两个定位,实施“产业强县、城市北进、乡村振兴、区域协同”四大战略,打造“新型城镇化、川渝合作先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五大示范区,奋力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加快建设繁荣美丽活力大竹。资料图片  过去五年,大竹科学确立“1245”总体部署,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第 46 位,被纳入全省 57个重点开发区县行列,连续8年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大竹经开区创建成省级经开区,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跻身全省100个重大项目。  未来五年,大竹县总体目标是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力争进入前30 位,跻身全国百强县培育行列。奋斗目标是实现“两翻番、三高于、四提升”,即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冲刺800亿元,对达州经济贡献率达20%以上;城市主体框架翻一番,构建 60 平方公里中等城市框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全市 1 个百分点以上。建成“双40”宜居县城;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 对 经 济 增 长 贡 献 率 达65%以上;新兴产业大幅提升,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以上;经济质量大幅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2∶35∶5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  为实现目标,发力点在哪里?该县无缝对接东部沿海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构建“园区引领、首位支撑、集群辐射”现代工业体系。即拓展经开区发展空间和承载功能,建成区覆盖面积突破20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争创国家级经开区;依托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众联智能终端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和大数据“首位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培育壮大智能制造、苎麻新材料“两大优势产业”,协同推进能源建材、轻纺鞋服、农产品加工“三大重点产业”,产值分别突破20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150亿元。  同时,该县紧扣“5+5+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竹、苎麻、糯稻、香椿、白茶“5+N”特色农业名片,并全力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天府旅游名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我们将变压力为动力,推动‘基础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大竹实际的追赶超越之路!”县委书记李志超掷地有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顾天华 特约通讯员 何努9月14日,中国共产党开江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据悉,该县提出了“1144”总体部署和“2233”发展目标,以加快建成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田城”,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江新胜利。资料图片:竹溪村“稻田+”基地  未来五年,是开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五年,是开江乘势突破、赶超跨越的五年,是开江日新月异、全面振兴的五年。该县提出的总体部署即:一个定位(建成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一种精神(“开明开放、开拓开创、担当实干、争先示范”新时期开江精神)、四大先行示范(振兴发展、改革创新、区域协同、共建共享)和两区两地(建成川渝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全省县域集成改革先行区、内陆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万达开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在发展目标上,该县将推进经济倍增,实现“两个翻番”;推进城乡繁荣,实现“两个提升”;推进绿色创新,实现“三个优化”;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三个高于”。  开江县委书记庞佑成表示,未来五年,开江始终坚持振兴发展、改革创新、区域协同、共建共享“四大先行示范”主要路径。振兴发展先行示范,就是要把振兴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扭转被动局面、实现后发崛起,增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经济实力。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就是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注重系统集成、协调配套,敢于先行先试、破除桎梏,激活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内生动能。区域协同先行示范,就是要把区域协同作为第一抓手,发挥“毗邻优势”、推进“毗邻共建”、实现“毗邻共赢”,展现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共建共享先行示范,就是要把共建共享作为第一追求,加快构建物质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增进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民生福祉。开江必须坚持“先行”理念、理清“先行”思路、突出“先行”重点、落实“先行”措施,奋力干出“先行”成效。  开江因田而生、因田而美、因田而兴。据了解,该县将充分利用开江良好的田资源、水本底和绿色彩,统筹实施小县优城、振兴示范、治理高效“三大工程”,人城产景一体建设田城田镇、田村田院、田园田居、田景田品,绘就“田在城中融、城在田中依”的美好画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5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 何香香)截至9月12日,大竹县三亿钢构有限公司共收到陕西某钢管有限公司退回货款88.3万元,补偿经济损失6万余元。这是民生领域“铁拳”行动“打假护商”的生动例证。6月21日,大竹县市场监管局接到大竹县三亿钢构有限公司称其购买的镀锌带钢有质量问题的举报,该局综合执法大队立即前往现场进行核查,在该公司仓库内发现有用红色油性记号笔标记不完整标识(无厂名、厂址、合格证)的镀锌带钢,同时部分钢材见生锈痕迹。据三亿钢构负责人介绍,该批次镀锌带钢是从陕西某钢管有限公司购进,共135.125吨,货值金额近百万,并提供了与陕西某钢管有限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产品质量证明书及销售单等材料,针对上述镀锌带钢存在的质量问题,执法人员决定对该批镀锌带钢进行抽样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为不合格。                    因不合格的镀锌带钢产自陕西某钢管有限公司,该局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前往陕西省调查核实相关情况,但当地企业态度强硬,坚持认为自己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对检测报告不认可,案件调查受阻。经案审小组会商研判,决定“三管齐下”加强案件查处工作,一是立案调查,请求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协查,进一步强化联络会商、线索移送、案件协查、案件通报、信息共享,二是上报市局,发挥大要案件挂牌督办制度的积极作用,请求省局、国家局实施挂牌督办,有效推进案件查办工作,三是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涉嫌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公安部门处理,持续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慑于法律的威力,陕西某钢管有限公司主动召回该批次不合格的产品,并与大竹三亿钢构有限公司达成和解协议,将所有货款退回并赔偿所带来的损失,共计94.3万元。大竹县市场监管局在案件查处中,克服了跨区域案件查办外地公司配合度不高、对检测报告不予认可等多种困难,经多次沟通协调,多方请求支援,多时调查取证,案件终于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因管辖范围受地域限制,目前已将案件线索移交至当地市场监管局。此案的成功查办,是大竹县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大队历时80余天,辗转1000余公里,数次协调案发地市场监管局、省市场监管局、国家市场监管局的结果,彰显了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为民”的执法成效。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郑三平 顾天华 魏富琼  金秋九月,行走在开江县任市镇的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收获景象:各村场地上堆满了金黄色的稻谷,等待收仓入库;长岭镇的生姜种植基地,姜农正在采收生姜,丰收的喜悦挂满姜农笑脸;骑龙镇种植园区,果农正在整理园内杂草,山坡上一大片绿色的橘树上挂满了橘子……举目环视,一幅“五彩农业”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在开江大地上徐徐展开。  近年来,开江县坚持以争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增绿增效为方向,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大力实施主体市场培育、种养标准探索、三产融合发展、要素平台搭建、利益联结共享“五大工程”,强力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强力支撑。开江万亩莲花世界。摄影|颜晓红创新绿色发展“新标杆”  开江素有“川东粮仓”之美誉,针对传统水稻种植的短板,该县坚持从改革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产品供给品种、提升农产品供给品质和增加亩产效益入手,打造“稻田+”全产业链,实现供给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整县推进“鱼米之乡”创建试点示范县。  开江按照“以种定养、以养定种、有机循环”原则,创新开发“微生态、零排放”和“121”尾水循环利用种养模式,研究制定大闸蟹“种草、投螺(挂蚌)、稀放、配养、调水”开江标准和有机高钙米的种植及质量标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开江标准”已经成型。完成蟹、虾、鱼、米等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开江大闸蟹”和“开江小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淡水珍珠蚌养殖总量已占全国近1/4。  同时,该县还建立了覆盖全县的数字农业信息平台、智慧农业管理中心和农产品溯源信息化系统,配备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装备2500台套,建成“稻田+”农业基地8个、京东农场4个,园区主要农产品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稻渔现代园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6%。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  开江农耕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业态优化创新等方式,该县大力促进产品变商品、田园变公园。  树立“四区合一”理念,统筹完善研学体验、休闲旅游设施,建成“绿布伊甸园”“田园迪士尼”、农耕文化体验区、李家大院等景点,启动建设“田米水乡”和“田城·稻渔之窗”主题微田园综合体,配套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和农机展示中心。该县作为全省4个分会场之一,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常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00万元。  以农耕体验园、生态体验餐厅、乡村公寓为载体,创新发展产业型共享农庄,把农事体验、乡村旅游、农产品营销进行跨界整合,引导城市消费者参与产业型农庄和农场建设,变后端消费为前端众筹,建成共享农庄样板1个、发展会员130余人。签约川渝水产品代理商13家,引进“中央厨房”“阳光院坝”,通过“电商+商超+物管+社区实体店”配送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营销。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针对农业投入较大、“造血”功能不强等现实问题,该县借力县域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制定出台《鼓励稻渔综合种养八条措施》,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内驱力。  采用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引进新模式,开江引导大学生、农技人员、返乡农民工投身园区发展。组建开江县职业农民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县乡村干部1000余人次、职业农民1500余人次、农业经营管理人才100余人。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设立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机构,探索飞地入股、托管流转等方式,引导园区业主、农户规范开展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发展、集中连片经营和土地变股份、土地变收益,激活沉睡分散的土地资源。  一幅现代农业的多彩画卷,正在“川东小平原”这片大地上徐徐展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8
(余隆海)“铛、铛、铛……”近日零时十五分,在全国人大代表、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党委书记杨帮武的指挥下,当地干部群众敲响的铜锣声响彻夜空,此时,从华山(华蓥山脉大竹庙坝段)奔流而下的溪河水汹涌咆哮,即将漫上临河居民的院坝。听到铜锣声的新村居民点的村民全部安全撤至临时安置点,从而避免了灾难的发生。原来,前一天,长乐村全天遭遇大雨袭击。进入夜间,内心忐忑不安的杨帮武和副书记张波早早来到六社的地质灾害监测点安置受灾群众、查看地质情况,并安排长乐村副主任喻志坚等在新村居民点监视水情。当天零时刚过,接到汛情的杨帮武立即指挥干部群众敲响铜锣,开展防汛工作。听到铜锣声的当地村民,陆续撤至临时安置点。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两个临时安置点就聚集了50多名撤离群众。其实,早在8月8日的大竹县特大洪灾来临之前,杨帮武和村社干部便分组通知群众,洪灾来临时,大家以锣响为讯,安排群众转移。凌晨两点多,看到从居民点撤出的村民已安排妥当,杨帮武再次冒雨返回华山脚下的监测点,在反复确认监测点无异常情况后,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村委会办公室,在桌子上将就睡下,此时已是凌晨三点多。清晨五时三十分,天刚蒙蒙亮,这个曾经带领群众修路致富“舍肾忘死”的“铁支书” 、心系村民的守夜人,又精神饱满地赶往庙坝镇参加抗灾救灾调度会,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06
(杨迎 侯佳 记者 王代强)8月下旬,达州市开江县河谷地带水稻进入收割期。  “突突突……”8月25日,开江县长岭镇槐花树村稻田里,两台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  院坝里,村民陈思余推拉着推耙,将刚收割的稻谷迅速摊开晾晒。“今年的谷子长得好,自己吃不完,也舍不得卖。”他叼着叶子烟,笑呵呵地说。  在开江县,种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江贡米”。在部分网络销售平台,一公斤开江大米要卖到40多元。  开江大米凭什么卖这么贵?近日,记者在田间地头求解。开江县长岭镇槐花树村稻田里,收割机正在忙碌。(王代强 摄)育优质稻推广率达80%,还在研究“高钙稻”  “开江产好米,种子是关键。”开江县高级农艺师刘晓峰说,开江县早些年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大面积播种省、市推广的优质稻种。全县27万亩水稻,优质稻推广率达80%。  长岭镇白兔坝村村民刘天友感叹,同一亩田,过去产300公斤左右就算不错了,还不好吃,现在亩产最高能达600公斤,吃起来香喷喷。“村干部、农技员跟我们说,不能图便宜买质量差的种子。”  除了推广现有好种子,开江县也在选育自己的特色稻种。走进位于任市镇靖安社区的开江稻米基地核心区,记者看到,这里安装了不少诱捕灯,稻田边一块电子屏上显示着田中温度、湿度等数据,同步传送到“京东农场”。  “这块试验田采用无人机播种,间隔均匀,成活率高。”刘晓峰说,机器播种,无论成活率还是谷子饱满度,都更好。  开江稻米基地核心区优质水稻面积已达2万亩。抓好品种选育,开江县农技站等单位派出多名农技专家长期在此驻守指导,在测土配方、水肥一体等方面进行品质把关。  今年,开江稻米基地核心区还试种了200亩高钙稻谷,长势良好,丰收在望。管推行“稻田+”模式,让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在开江稻米基地核心区,记者看到,稻田里除了水稻,还有鲤鱼、鲫鱼、青蛙、小龙虾。 “这就是我们的‘稻田+’模式,稻蛙共生、稻鱼共生、稻虾共生。”农技人员陈文耀说,共生的好处,是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降低病虫害。  “养了这些东西,田里就不能打药,只能施生态肥。水稻如果生了虫就让它生,青蛙自然会去吃掉,让生态系统自然修复。”陈文耀说。  种出好大米,环境很重要。在长岭镇低海拔地区,已大面积实现了机械化播种和收割。长岭镇副镇长周海龙说,早在5年前,镇上就在部分村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统一整理异形田,新建或升级了耕作道路和水渠等灌溉设施。  加上近年推广的无人机植保等技术,田间管理更加规范、标准,水稻抗倒、抗病虫害能力大大增强。“下半年,我们将在槐花树村等区域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坡改梯、小田改大田,提高劳动效率。”周海龙说。  “上午11点可能要下雨,晒谷子的提前收一下。”看到微信群里弹出的这条消息,刘天友立即叫上儿子一起将院坝里的谷子铲到堂屋里。这几天,槐花树村的村民集中晒稻谷,村党支部书记顾三均把村委会门口300平方米的石坝子腾出来,给有需要的村民使用。“村干部随时在群里通知天气情况,还有干部骑着摩托车通知,免得晒的谷子淋雨。”刘天友说。收秸秆还田作绿色肥料,大米全程可视化溯源  收割机一路向前,尾部将粉碎的秸秆直接“吐”在稻田中。  刘晓峰说,过去秸秆人工处理,背来背去费时费力。如今直接还田,很快和水土混合,成为最好的绿色肥料。  跟着一辆运送稻谷的小货车,记者来到开江现代粮油产业园的巴粟米业公司生产车间,参观年产1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生产线。  “我们的加工流程全部自动化、智能化。”公司员工刘兆力说,尤其是大米分级分选,精确到了一毫米以下。  在打包出货车间,一袋袋加工好的大米不断被送上货车。刘兆力介绍,优质大米实现了京东区块链全程可视化溯源,“一物一码”作为唯一身份标识,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  开江大米如何更上一层楼?开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不断补齐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短板。而在技术层面,将进一步改良土壤,优化品种,将整个县都按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进行建设打造。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06
(张平 漆楚良 记者 李传君)近年来,四川宣汉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模式,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旅游”: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走进巴山大峡谷罗盘顶,只见满山长满郁郁葱葱的天麻、云木香等药材。“我们村云木香年产量近600吨,约占全国10%,仅这一项,人均收入超万元。”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自豪地说。  近年来,位于宣汉县境内的巴山大峡谷景区迎来飞跃式发展,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多机会。  山区变景区,土产变特产,民房变客房……通过不断挖掘自身资源,宣汉县走出一条“农业+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依托“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加快休闲农业、美丽新村、乡村旅游规划“三规合一”,开拓旅游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等不同层次功能项目,使农业劳动变成休闲运动、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农村劳动力变成旅游从业者,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截至2020年底,该县共接待游客11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3亿元。其中,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0.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5.55亿元。  “农业+电商”:迸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放下锄头,拿起鼠标!”走进庙安镇洞子村,记者看到不少果农运用互联网,从线下走到线上,依托网络市场,把脆红李远销到北京、重庆、西安、上海等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提起电商,尝到甜头的洞子村村民王金香,抑不住内心的喜悦,“我家发展脆红李8余亩,栽种脆李树400多棵,通过网络销售,收入了6万余元。”  据庙安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胡忠介绍,该村积极推进“支部+电商+专业合作社+果农”模式,创建庙安水果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同时,村民们还将自家的土鸡蛋、咸菜、土豆等土特产品送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  近年来,该县创新发展“农业+电商”智慧农业,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基层电商网点和物流配送网点建设,力争每年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0.9亿元以上。  “农业+康养”: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达州市铭远生态林业公司在茶河镇钟坪村流转林地6730亩,按照“一核引领、多元联动”的经营发展思路,创办一家从事蜀汉林猪林下放养、麟焕梅花鹿林下放养、产品研发、深加工,种植水果、蔬菜、中药材以及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内设驯养繁育区、休闲康养区等多个功能区,带动周边100余名村民就业。  近年来,该县创新“农业+康养”模式,依托森林资源、农村田园风光等,加快建设康养目的地和发展康养产业,重点打造五马林场国际森林运动康养度假区、茶河高峰岩铭远生态园、白马印盒山康养休闲园、毛坝天坪脆李园等森林康养示范点。  “通过实施‘农业+康养’,发展康养农业,全面推动健康农业与养生农业的融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宣汉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说。  “农业+文创”:注入乡村振兴“新灵魂”  “赋予祠堂文化新内涵,增加农村文化新活力。”在君塘镇湾桥村,村党支部书记符纯祥指着一座焕然一新的古建筑说。这是一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王氏宗祠,通过修缮,与村庄发展规划融为一体,注入文化内涵,和村里的古树、古桥、古道完美交融,成为一个饱含历史的“原生态景区”。  如何依托湾桥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将农业快速转型?2020年5月,该村建立宣汉县君塘镇湾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流转土地1100亩,规模发展花椒产业,成功打造一个集采摘、旅游、文化创意为一体的花椒园,破解村集体经济收入,让村民分享村集体发展带来的红利。  通过有效治理,该村促进荒山变金山、农区变景区、冤家变亲家、旧貌变新颜……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绿色、和谐、小康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俊秋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8月31日上午,大竹县在丰源大学生创业园隆重举行了2021年度“爱心圆梦·希望永恒”资助困难大学新生活动。“我们真的很幸运,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有这么多的爱心单位、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圆了我们的大学梦……”今年以文科591分高考成绩考入北京语言大学翻译专业的竹阳街道困难学生周思瑾在答谢辞中说。  大竹团县委主动牵线搭桥,积极协调联系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共募集爱心资金26.8万元,资助困难大学新生 112 名。为切实解决部分困难大学新生入学难问题,团县委在今年6月中旬向各乡镇(街道)下发了《关于开展2021年“爱心圆梦·希望永恒”贫困大学新生爱心资助活动的通知》。同时,通过乡镇(街道)团(工)委、经开区团工委组织动员,向社会广泛发布助学信息,让有需要的符合条件的大学新生了解该活动。在乡镇(街道)团(工)委和经开区团工委核实确认的基础上,团县委逐一入户调查核实,最终确定了此次活动资助困难新生人选。  据了解,该县始终把扶困助学作为救助重点,团县委每年都要对参加高考的困难学子进行摸底调查,及时掌握困难学子家庭实际情况,持续广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自2007年以来,大竹县累计筹集爱心助学金536.6万元,受益学生达2605人,为困难家庭学生解了燃眉之急,使他们圆了大学梦,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小平  “真是太险了!”37名村民前脚刚撤离,300多万方的巨大滑坡体就顺着山坡涌向聚居点,40多间房屋顷刻间坍塌……  8月29日下午1时30分许,达州市达川区龙会乡张家山村9组王家山聚居点,71岁的村民王守州正和老伴在家看电视,突然,他听到屋后山上传来“啪——啪——”的巨大异响。  想到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大暴雨,村干部天天上门宣传地灾防治知识,老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手机打通了村副主任王雪峰的电话:“刚才听到好大的响声,像是从地下发出来的,快来看看,会不会是要滑坡了哟?”  王雪峰接到电话,感觉事态严重,一边给乡党委书记王玉海打电话报告,一边骑着摩托车向王守州家赶。  而与此同时,正在王家山聚居点附近进行日常地灾巡查的龙会乡民政办主任罗鹏也发现了异常:公路上方出现了裂缝……  “王家山聚居点出现滑坡险情!”随着信息被上报到龙会乡,当地迅速启动地质灾害处置预案,镇村所有在岗在位的干部职工全部赶到聚居点组织村民撤离疏散。  由于住在聚居点的村民都是年龄较大的老人,镇村干部只好挨家挨户敲门。72岁的王善忠不仅一个人独居在家,而且因身体有病,行动不便。乡人大主席唐云彬、村党支部副书记蒋文等人就用他家的塑料躺椅把他抬了出来。尽管村民们在撤离时舍不得家里的粮食、畜禽和家具、电器,但由于平时宣传到位,都能积极配合镇村干部的工作,短短20分钟,37名村民全部撤到安全地带。  而就在这时,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大响声,300多万方的滑坡体顺着山坡涌上了聚居点,40多间房屋瞬间坍塌或被掩埋……  “幸好疏散得快,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看到眼前的场景,村民们都后怕不已。  据了解,王家山聚居点是张家山村的一个大型聚居点,共有村民85户270人,因大多数村民举家在外务工,截至目前涉险的村民已全部撤离并得到妥善安置,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从发现险情和人员全部疏散撤离完毕,前后不过30多分钟!”四川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三大队工程师缪建军表示,扎实有效的预警和果断迅速的应急疏散,是成功处置滑坡的关键所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漆楚良 特约通讯员 张平  一个个异军突起的农旅景区,一件件网销省内外的特色水果,一批批飞速发展的康养农业……9月1日,笔者行走在宣汉大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幸福美丽的新农村画卷。  近年来,宣汉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模式,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资料图片  农业+旅游打造“新引擎”  笔者走进巴山大峡谷罗盘顶,就看到郁郁葱葱的天麻、云木香等药材。“我村云木香年产量近 600 吨,仅这一项,人均收入超万元。”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说。  景区开发促进产业增收,让巴山大峡谷景区迎来飞跃式发展,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多机会。李永太透露,依托乡村旅游,罗盘村村民近几年累计收入达数百万元。  山区变景区,土产变特产,民房变客房……通过不断挖掘自身资源,该县探索“农业+旅游”乡村振兴之路,依托“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按照“一区四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全力抓好巴山大峡谷农业特色产业景观和达陕高速路沿线产业景观等的建设,以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与农事体验相结合的特色村寨,创建AAAA景区1个、AAA景区3个。  截至2020年底,该县接待游客11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3亿元。资料图片  农业+电商迸发“新活力”  “放下锄头,拿起鼠标!”笔者走进庙安镇洞子村,看到不少果农运用互联网,从线下走到线上,打开网络市场,把脆红李远销到北京、上海、重庆等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提起电商,尝到甜头的村民王金香兴奋地说:“我家发展脆红李8亩,栽种脆李树400多棵,通过网络销售,收入6万余元。”  近年来,该县创新发展“农业+电商”智慧农业,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基层电商网点和物流配送网点建设,力争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0.9亿元以上。  农业+康养激活“新动能”  来到高峰岩铭远生态园游玩,游客可以选择住进依山势而建的山间别墅,也可以选择林中小木屋,松风推门、夜雨敲窗,心生久违的宁静。  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达州市铭远生态林业公司在茶河镇钟坪村流转林地 6730亩,按照“一核引领、多元联动”的经营发展思路,创办一家从事蜀汉林猪林下放养、麟焕梅花鹿林下放养、产品研发、深加工,种植水果、蔬菜、中药材以及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解决周边100余名村民务工。  近年来,该县创新“农业+康养”模式,依托森林资源、农村田园风光等,加快建设康养目的地和发展康养产业,重点打造五马林场国际森林运动康养度假区、茶河高峰岩铭远生态园、白马印盒山康养休闲园、毛坝天坪脆李园等森林康养示范点。资料图片  农业+文创注入“新灵魂”  “赋予祠堂文化新内涵,增加农村文化新活力。”君塘镇湾桥村党支部书记符纯祥指着一座焕然一新的古建筑说,这是有几百年历史的王氏宗祠,一座闲置古建筑,通过修缮,与村庄发展规划融为一体,注入文化内涵,和村里的古树、古桥、古道完美交融,成为一个饱含历史的“原生态景区”。  近年来,宣汉县围绕“建成全国巴文化高地”目标,深入挖掘巴人特色农业农村文化内涵,打造农村民俗文创产品。全面普及开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群众文化活动,精心推出《梦回巴国》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大力传承马渡民歌,保护传承川东薅草锣鼓等非遗项目,扩面抓好“百场文艺进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2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刘伟 方琴 王崇地)8月27日9:30分,达州耀华育才学校学术2厅回荡着雄伟庄严的国歌声,由达州市达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青团达州市达川区委主办,达州市达川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承办的“达州市达川区2021年‘光彩助学’活动”就此拉开帷幕。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安全总监王金、共青团达州市达川区委学少部负责人龚月月、区个私协会会长李建力、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区个私协会会员代表、爱心企业家代表、受助学生共计88人参加活动。 “此次‘光彩助学’活动资助对象是全区2021年取得大学录取通知书且家庭确有困难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子女。被资助学生的确定,是由各市场监管所和协会部分理事推荐并经严格审定。现场给17名受助学子发放的助学金,主要来源于25家个私协会员响应协会倡议,你500,我1000,他2000的爱心捐赠。”伴随着会议主持人悦耳动听的解说,娓娓道来此次活动的由来和概况。 “区个私协会从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践行民营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希望受助同学们把贫困经历作为精神财富,把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化为成才之志、发奋之源,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区个私协会副会长黄思为侃侃而谈地致辞演说道。 “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调整好心态、规划好人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每一门学科。大学毕业后,我将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争当新时代最优秀的继承者、建设者、创造者。”受助学子代表何苗在会上热泪盈眶、发自肺腑地致谢感恩。 “希望同学们立志成才,常怀‘感恩之心’,发挥好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希望个私协会致富思源,常怀‘奉献之心’,扮演好党和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角色;希望监管部门找准角色定位,常怀‘呵护之心’,努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今天受助的这17名大学生们,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流砥柱!”王金代表区市场监管局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 “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体现了我们个体私营企业的一些社会责任,同时也希望这样的活动,确实能够帮助到社会当中有需要的学子,能够让社会大众更关心关爱我们的社会学子。”李建力接受区电视台记者访谈时如是表达“我们民营企业家把自已的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增进和提升民生福祉就是最大的公益活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9
(记者 史晓露)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哪些农业科技成果值得推广?哪些农业产业增收效益高?  8月25日,在达州市大竹县举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万达开片区科技成果推介会期间,来自川渝两地农业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参会代表,走进田间地头、企业厂房,观摩新技术、寻找新商机。山坡上的增收路高品质白茶每亩产值可达4万元  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坡上,茶树翠绿连绵,氤氲的晨雾里,几位茶农正在田间锄草。  白茶产业是我省精制川茶拟定的五大单品茶类之一,大竹是我省白茶重点发展区域。当天,参会者走进团坝镇万亩白茶科技示范园,探寻这里茶园增收的秘密。  “现在已进入茶园秋季管理期。”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王云介绍,白茶对环境要求高,采收时间短,每年仅20天左右,是茶中的珍稀茗品。大竹白茶品质优良,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达州茶叶龙头企业——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白茶村流转了上千亩土地种植白茶。公司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长期合作,由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  科技助力,茶园效益明显。竹海玉叶公司负责人廖超介绍,虽然白茶种苗最早从浙江安吉引进,但大竹白茶品质不逊于安吉白茶。“一方面是因为大竹优良的自然地理和生态条件,另一方面得益于成熟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廖超说,大竹白茶具有上市早、品质优等特点,比安吉白茶可早十余天采摘,此外氨基酸含量更高,可达8%-12%。  目前该公司与江浙沪多地签订供销协议,产品供不应求。  “高品质白茶批发价可达2000元/斤,按亩产20斤计算,最高亩产值可达4万元。”廖超说,目前,当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由公司提供茶苗、技术指导,采摘后包回收,白茶栽植3年后农户每亩年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鱼缸里的新技术养殖尾水可实现全生态化处理  8月25日,当与会者来到大竹县乌木镇的百岛湖现代水产科技园时,立即被眼前的工厂化玻璃缸循环水养殖系统吸引了。  “一口玻璃缸相当于5-10亩池塘精养的养殖量,但用水量只有池塘用水量的1/66,经过五级高效尾水处理系统,可做到全生态化水质处理。”省农科院水产所博士黄志鹏介绍。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常常为养殖污水处理而犯愁。水产科技园这种生态环保的养殖模式是如何实现的?  原来,玻璃缸内安装了各种高科技装置。玻璃缸底部,环绕一圈纳米增氧装置,可以给鱼提供充足氧气;水位控制装置使水位控制自动化,同时可以排除水体表面污水;进水口装置让水流在玻璃缸中形成涡流,结合玻璃缸底部的漏斗形状设计,使粪污快速聚集到排污口,通过固体粪污排污管排出到尾水处理池。  在玻璃缸内,还有五级高效尾水处理系统,尾水经过沉淀池、过滤池、分解池、结水池、净水池后,污水实现了全生态化水质处理,可循环再利用。  除此之外,水产科技园还依托省农科院水产所的科技力量,建成了集农业智慧物联网、名优水产育种、稻渔+池塘内循环跑道式养殖等新技术和新模式。通过院地合作,乌木镇特色水产种苗繁育科技创新园已成为省内唯一省级克氏原螯虾(小龙虾)良种场,为全省规模化小龙虾养殖提供了优质种苗保障。  “目前,省农科院水产所已在大竹建立实验基地,我们先把所里核心、尖端,老百姓比较难懂的技术简单化,让先进技术得到展示和应用。”黄志鹏介绍,下一步将加强川渝合作,加大养殖技术人员培训力度,扩大服务半径。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27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魏家明 李茜茹)大竹县市场监管局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中,认真开展民生领域“铁拳”执法行动,重点整治转供电主体违法行为,自4月以来,共检查转供电主体15家(转供电主体4家,合表用户11家),出动执法人员70余人次,责令整改4家,清退多收电费32.47万元。通过整治,转供电主体主要存在下列4类违法行为:一是未按照时间节点和降价额度收取电费,二是以电费名义捆绑收取物管费、租金、服务费等,三是向终端用户分摊电费总额高于向电网企业缴交电费,四是将自身用电违规分摊给终端用户。下一步,该局将持续跟进巩固清理成果,对转供电主体开展全面的现场调查和跟踪回访,并将对投诉、反映情况比较集中或在整改中不落实、情节恶劣的转供电主体坚决予以查处。转供电是指电网企业无法直接供电到终端用户,需由其他主体转供。由于种种原因,供电企业没有装表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终端用户的电费没有直接交给供电企业而是交给了转供电主体。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初秋正是丰收时,竹乡大地喜开镰。8月19日上午,笔者在大竹县白塔街道卧佛寺社区九组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压弯了腰,浓郁的稻香弥漫乡野,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随着滚轮翻动,翻滚的稻浪瞬间被“吞没”,村民们麻利地将脱净的稻谷装袋搬运回家,丰收的喜悦写在他们的脸上。  “我家栽种的1.2亩水稻,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花了140块钱,就收拾得干干净净,比人工省时、省力,还节约生活等开支七八百元,多亏了‘稻客’帮忙。”正忙着给稻谷装袋的七旬村民佘佐福喜滋滋地说,心里乐开了怀。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个体购置大中小型水稻收割机400余台。  据了解,该县水稻种植面积55.3万亩,其中可机收面积54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7.6%。为克服秋收中不利天气影响以及劳动力短缺等因素,保证成熟水稻及时颗粒归仓,县农业农村部门急农民之所急,积极引导本地28台联合收割机经营业主和江苏、安徽等地跨区作业的“稻客”一道,抓住晴好天气,按照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组建联合收割服务队,帮助农民收割水稻,确保成熟一块、收割一块。  与此同时,全县31个乡镇(街道)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的前提下,采取水稻机收、党员助困、群众互帮等方式,组建了党员服务队、机收服务队和流动收割队,帮助农村无劳户、家庭弱劳户、困难户加快水稻收割,有力地助推了各地水稻抢收进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余学海 文/图  “现在对于我们偏远山村来说简直太方便了,手指轻轻一点,或是一个电话就可享受公交上门服务。”8月18日,开江县永兴镇龙形山村村民广万军,深有感触地讲述着村里交通的新变化。  拥有一条好路是群众的向往,更是发展的希望,近年来,开江县委、县政府坚持“四化并举”全力建好“四好农村路”,全县公路里程由“十二五”末的980公里,增加到“十三五”末的2265 公里,实现乡镇通油路100%、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100% 、村民小组通硬化路100%、建制村通客车100%、新村聚居点通硬化路100%、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覆盖100%、县乡村三级路长覆盖100%、公路列养率100%。开江乡村悄然发生因路而变、因路而美、因路而兴、因路而富的嬗变!永兴镇龙形山村农村公交通车现场。建设规范化  “十三五”以来,开江县坚持联城、联村、联产、联景规划城乡道路,连续5年将公路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年度“十大民生实事”,筹集资金近50亿元,推行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监理、统一验收机制,建成内畅外联、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交通+产业、交通+物流、交通+电商等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助推稻田+农旅产业方兴未艾,果林+循环经济硕果累累。道路在大地蜿蜒,犹如七色的彩带,把稻田嘉年华、莲花世界、黄金花海、橄榄庄园等瑰宝串联成环,熠熠生辉。2020年,开江交通建设在达州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竞赛中,首次捧得“甘露杯”。管理网格化  开江县坚持路联管、全管、共管、常管,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在县有路政员、乡有交管员、村有保洁员的路政管理基础上,设立县乡村三级“路长”,整合运管、交警、农业农机、乡镇交管等执法力量,组建联合治超、联合巡查队伍,采取双休不休、错时执法、定点蹲守等方式实施精准精细管控。  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将爱路护路纳入乡规民约,融入农村群众基因血脉,群众争当道路管理“哨点”“尖兵”的热情充分激发。养护专业化  始终秉承“安全、快捷、精细、绿色”的理念,积极推进公路养护管养分离,多方引进专业养护施工队伍,实现县道专业养护、乡村道承包养护。  常态实施示范路交叉口“六个一”工程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累计安装农村公路防护栏1600公里、交通安全警示牌2.5万个,高标准建成县级公路养护与应急保通中心。定期开展运营企业道路使用信用评价,推动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全覆盖。  创新设立农村公路养护公益岗位,作为专业养护力量的有益补充,聘请建档立卡和临界贫困户 1301 人,实现了护路、增收双赢,生动诠释了“人民道路为人民”的真谛。运营一体化  围绕提供精准、及时、个性、温馨的营运服务,先后完成4大环线、49条线路的农村客运车辆升级,建成农村公交中心15个、农村招呼站点196个,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运。  大力实施通国省干线服务区建设试点和厕所革命,建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公厕 79个、具备短暂休息基本功能服务区4个、兼具停车购物加油站22个。  主动顺应农村班线预约响应趋势,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金通工程”,搭建交通运管、客运企业、驾乘人员互联互动的农村客运调度平台,投入15辆7座预约响应式客运车,新开通33条客运线路,有效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米”。2020年9月,代表四川省迎接交通运输部建制村通客车第三方评估,赢得专家组高度肯定和好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程一凡 邱椿博 李相芬8月以来,水稻进入扬花授粉期。在大竹县高明镇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种农顶着烈日在稻田里忙碌,采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辅助水稻扬花授粉。  近年来,大竹县深入贯彻“粮食安全”理念,紧紧围绕支撑全省“10+3”产业体系中“川粮油”产业发展,以规划为引领,以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种为载体,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强化组织管理、优化指导服务,确保水稻制种产业稳定发展。全县水稻制种面积从2008年的300亩稳步发展到2020年近2.0万亩,增长60余倍。全县年产优质种子300万公斤以上,产值6000万元以上,制种农户年人均增收 3000 元以上。水稻制种产业已成为大竹县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面旗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三江之水孕育美丽之城,素有“小重庆”之称的达州市渠县三汇镇,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迎接着人们的驻足观赏。在这里,青翠的是山,涌动的是河,一半山水一半城,山水相融城如画。  寻山踏水,归来仍是少年。沿着三汇镇的旖旎风光,踏过古街的石板,跟着三汇镇党委书记在这个三江交汇的千年小镇,闻烟火气息、品江湖味道……近日,三汇镇党委书记张利波和乡镇工作人员在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中的代言视频,让网友对“烟火气”和“江湖味”有了新的认识。三汇镇风光。三汇镇人民政府供图  书记出镜代言山水孕育“烟火气”  三汇镇,巴河、州河交汇之处,州、巴两河汇成渠江。张利波介绍说,在这里,游人可以吟诗作赋、观壮美白塔、看悠悠彩亭、品八大美食、逛特色古镇。  通过张利波的推荐介绍,其视频展示了三汇镇的山水风光和市井生活,突出了当地的“烟火气息”。“别看书记只露脸几秒钟,在短视频平台上可收获了两千多个点赞。”视频创作者之一、三汇镇文旅办工作人员王义汇说,这是张利波第一次拍摄短视频,拍摄的时候非常紧张,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拍了不下十 余次。“为了把乡镇推介出去,张书记非常拼。”  和张利波一样充满热情和干劲的,还有三汇镇的老百姓。王义汇说,当天拍摄视频时,里里外外围着不少百姓,大家纷纷出谋划策。  方言视频代言《印象三汇》唱出“江湖气”  除了书记代言三汇镇,一个名为《印象三汇》的“川味”rap视频同样在短视频平台上斩获了不错的浏览量。  记者了解到,这个视频从拍摄到成品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拍摄团队是如何做到?“这个视频的灵感,来源于多年前一首用方言演绎的三汇百姓生活和当地有意思的事情的歌曲,不同的是这次我们还加入了视频画面。”视频策划拍摄者之一的三汇镇初级中学教师张川介绍道。  “原版的歌曲中同样是描绘三汇镇人民的生活,只是歌词里大多描绘的是过去的场景,放到现在已经过时了,因此我们也做了一些改编和创新。”张利波表示,近几年三汇镇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势头。在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招商引资项目稳步发展、脱贫攻坚出色收官等局面下,三汇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33万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1.73万元,增长8.1%。人民生活和百姓精神风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三汇逛累了啷个办?吃噻!”三汇镇副镇长廖静告诉记者,视频中演绎的:鲤鱼鲫壳黄股条,草棒巴滩鲢巴浪;散子油钱还有心肺汤圆;三汇最巴适的还是水八块;好吃不过张羊肉……这一段,就是侧重于描写三汇镇的饮食,游客们玩累了,跟着歌词去填饱肚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论是书记代言还是群众方言代言,所传递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烟火气息”。张利波表示,此次借助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集中展现了三汇的乡镇魅力,期待着大家的到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