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李纳米  2021年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在如今这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资料图片用好全媒体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平台开源引流。乡村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各个乡镇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扩充农副产品和乡村旅游的销售渠道,并通过公众号文章对乡村农副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微信公众号营销的网文语言应以幽默风趣为主要基调,同时要图文结合,讲究色彩搭配,富有美感;要积极利用热门关键词为农副产品进行引流,在提升文章的趣味性的同时注重真实性与文学性。  线上直播精准带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户体验到了线上购物的优惠与便利。直播凭借强大的内容承载力,可以更真实、直接地反馈农产品信息,反之,消费者通过直播看到农产品的原产地,甚至养殖和采摘过程,加强了对产地来源的信任感,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因此,各地区要积极利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对农副产品进行直播带货。  短视频讲好乡村故事。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即时性和趣味性。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讲好农村故事,展现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及时向观众展示村民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可以考虑做好以下内容的短视频:一是有关乡村农副产品的短视频,每一条短视频下方都附有商品购买链接,方便观众在观看时就能够购买;二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片段和记录乡村文化活动的场面,目的是让更多观众更好地了解农村的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传播乡村的特色文化;三是录制有关乡村振兴的短视频,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中。  整合传播形成矩阵。在融媒体时代,信息形式多样化,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单一传播平台不能对信息进行广泛的传播。“互联网+文章+短视频+直播”的全媒体、全方位的传播,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才能帮助相对贫困地区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吸纳多方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振兴。关注直播带货痛点助农民成为代言人  目前,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播带货,另一种是电商销售。直播带货是生产农户提供产品,政府牵线搭桥,主播线上推销。而电商销售指农户在互联网平台上自己开店,售卖自己的产品。在这两种方法盛行的同时,笔者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  直播带货有三种类型:高人气的商业主播直播带货、乡村干部直播带货、与高校合作直播带货。其中,成熟的商业主播带货,就好比“速效救心丸”,只能解决农产品生产地区的燃眉之急,不能解决长期问题;而后两者非专业人士直播带货,经验不足,在直播中抓不住消费者的关注点。而电商方面,也存在着农民运营技术不过关和农产品店铺曝光不足的问题。  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应让每个农民学会运营自己的网店,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  一方面,有关单位应对农产品品牌云塑造。选取量大面广、从业人员较多、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提供新媒体云扶持,塑造农产品“原生态”地域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带动农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关单位应加强乡村新媒体专业技能的培训,传授电商运营相关知识,千方百计提高村民们的新媒体素养。面向村民的新媒体培训,应集案例教学、实用性与接地气为一体,突出新媒体销售农产品这一主线,针对农民运用新媒体销售农产品遇到的问题,用农民感兴趣的语言和适合他们的上课节奏,教最实用的干货,最有针对性的营销内容。  新媒体线上培训,应编写针对农民朋友的培训教材以及配套的教案、课件,并录制微课。教材电子版,应采用导航式书签,哪里不会点哪里,哪里不会看哪里,便于农民朋友阅读学习。同时设置微信答疑群,随时解决农民开网店遇到的现实具体问题。  培训扶智,可以解决农民“不会说”“不知道怎么操作”的问题,直击农民新媒体运营的痛点。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统一扫盲,传授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相关技能,又要发掘当地直播人才,立人设,养粉丝,重点培养,让村民学会自身“造血”,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深度挖掘地域特色用新媒体手段包装  有关部门在帮扶相关地区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帮扶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念,深度挖掘其地域特色与人文底蕴,提炼其精髓,凝练其特色,用影像方式加以记录、传播,打造其特色精神文化符号,将乡村文化振兴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结合现代审美,对其特色文化进行解构和重组,运用新媒体对其进行科学完整的视觉系统设计,“时尚化”“艺术化”地加工和包装,使乡村文化品牌“立起来”“走出去”,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还要面向人才聚集地,积极宣传回村助农的人才典型。  当前,一些涉农网站内容同质化严重,没有及时回应村民们的关切和需求。有关部门应多平台运营专属乡村振兴频道,制作推广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内容,对特色农产品和文化进行包装和营销,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需要指出的是,从硬件上看,没有快速稳定的网络和流畅的物流,乡村的新媒体运营就是无水之鱼和无本之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乡村网络、物流等线下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培训扶智,解决农户线上带货技术难题;通过宣传扶志,发展当地特色文化,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钱包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紧跟时代潮流。(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查看更多
秦旭  川经瞭望记者 侯云春 文/图又到了吃樱桃的季节,在宜宾市翠屏区双谊镇双凤村,红彤彤的樱桃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这如约而至的果期,是春天的承诺,也是丰收的希望。游客采摘樱桃“这个品种是红妃,我们把本地樱桃树和车厘子进行了嫁接,今年是挂果的第三年了,今年的长势很好。”4月20日,在宜宾市翠屏区双谊镇双凤村的樱桃园里,绿点家庭农场负责人彭盛勇介绍,他一共尝试种植了四个品种的樱桃,目前红妃和乌皮两个品种已经试点成功。当春日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洒在樱桃基地里的山野田间,绿叶掩映下,一颗颗圆润可爱的樱桃显得分外婀娜,微风徐徐,枝头摇曳起舞,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醉人景象。一边采摘,一边品尝。家住双谊镇花古村的罗英听说双凤村樱桃成熟消息后,也是约了朋友一起来体验采摘的乐趣。“这里的樱桃不错,我们前些年也来过,你看又大又红,口感也好,今年我们又来了。”罗英一边采摘,一边向身旁的朋友传授经验。“我们经过了多次技术改良,才有了现在的样子。”彭盛勇介绍,目前,农场里除了樱桃以外,还栽种了桃树、李树、柑树等,目的就是想做到游客来了,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以品尝。“突出‘粮、茶、果’套种为主的现代粮经复合模式,重点打造休闲垂钓、采摘农耕、农家乐为主的休闲观光旅游业态,形成新老G247沿线农旅融合产业园。目前,500亩特色精品水果采摘体验区已经建成。”双谊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将完善体验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硬化道路1.3公里,同时打造500亩油茶基地,利用宅基地改革腾退指标建设仓储物流仓库。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近年来,翠屏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实施“+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以竹、茶、油樟、柑橘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均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发展旅游产业带来的效益。2022年,翠屏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6亿元。2022年,翠屏区正式入选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杰 王艺乔 张懿嘉  4月19日,笔者来到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眼前的道路宽阔平坦,整洁的村庄生机盎然,青山绿水中掩映着一栋栋崭新的农家小楼,和煦的微风拂过一张张朴实的笑脸……一幅村净、景美、业兴、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位于大和乡朱垭村的枳壳现代农业园区内,田成块、地平整、渠相连,枳壳、姜黄长势正旺,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草香味。田间地头围满了人,村民们正抢抓有利时节除草、施肥、修剪树枝,一片热火朝天场面。  “目前正在探索‘枳壳+南瓜’的套种模式,不仅可以改良土质、节约人工成本,还能提高枳壳亩产收益。”大和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程鹏介绍。  近年来,大和乡立足“秦巴山区天然药库”资源禀赋,遵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行“村集体+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采取“药套药”“果套药”套种方式,集中连片种植枳壳、姜黄等道地药材4600余亩。  与此同时,定期开展标准化管护,切实做到了产业园建得起、管得好、有收效。依托道地药材,全乡农户3261户9600余人吃上了“产业饭”,2022年全乡集体经济收入达61.8万余元。  同开致富花,村村各不同。沿着朱垭村枳壳现代农业园区旁的公路环线,15分钟左右的车程,就来到了大和乡板凳垭村。  “你看这根草,一窝抽出了13株苗种,今年的收益想必很可观!”田埂上,四川巴牧粮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文虎正和板凳垭村村委会副主任孙涌讨论着牧草的长势。  2022年,在外打拼的刘文虎得知家乡正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意识到牧草产业市场前景可观,随即返乡创办了四川巴牧粮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复耕复种盘活撂荒地等方式,在大和乡东溪村、板凳垭村、回龙村、界牌村种植牧草1000余亩。“单我们村就种植牧草近300亩,亩产15吨,预计产值可达180万元。”孙涌信心满满。  据了解,板凳垭村依托“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农业托管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产业分红等途径,不仅带动周边13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了新突破。  大和乡的蝶变只是巴州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州区坚定把“三区同建”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持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宜居宜业、群众富足富裕,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增效、百姓增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铺展开来,美丽乡村振兴之路越发清晰,前景更加广阔。 查看更多
(罗俊涵 记者 常艰)“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才有了我如今的好日子。”近段时间以来,家住眉山市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1组的村民郭显军一家每天都忙碌在自家20亩茶园中,赶抢晴好天气采摘茶叶。采茶间隙,他和家人还要照看家中的10亩脆红李和50头存栏生猪。一年下来,这些产业将会为这个曾经家徒四壁的小家庭带来不错的收入。绵延不断的果园是丹棱乡村振兴的重要砝码郭显军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相关政策的持续扶助下,他一年之内便实现了“脱贫摘帽”,如今,郭显军一家人把养殖、种植、运输、劳务等事业搞得有声有色,日子越来越红火。“村上为脱贫户提供技术培训,帮助他们销售农副产品,妥善处理子女就学等难题,总之尽最大可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一心扑在产业发展上。”万年村党支部书记任刚如是说。郭显军一家的变化,是万年村从省级贫困村到丹棱集体经济“后起之秀”、群众人均收入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的一个缩影,也是丹棱县补齐共同富裕短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真实写照。丹棱县始终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依托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以集群化思路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效益,以产业带就业、以增收促民富。 近年来,丹棱县全面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工作,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建立村(社区)、组全覆盖的“网格化+信息化”监测网格,在全县组建基层网格84个,按照每名网格员包保管理200—400户农户的标准,定人定岗、定职定责,建立网格化管理台账,对现有农村人口开展跟踪走访,常态预警监测。同时,针对教育、民政、公安、医保等部门每月推送的风险线索开展集中排查和动态监测。不仅如此,为推进政策稳步衔接,丹棱县对照省“1+32”衔接政策体系,调整优化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政策,兜底救助政策和财政保障类政策继续保持稳定,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进一步细化调整,织密织全政策“衔接网”,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巩固成果、平稳衔接的“生产力”。位于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的茶叶交易市场,每天能为当地群众带来不错的收入为推进工作稳步衔接,丹棱县编制《丹棱县北部乡村振兴开放合作示范带规划》,跨行政区、自然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丹棱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构建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紧盯大排查、防范返贫、“三保障一安全”、平稳衔接、项目资金等关键环节,开展综合调研督导,倒逼乡镇、部门工作推进、责任落实。近年来,丹棱县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县、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先进县等荣誉,乡村振兴探索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15个县级典型案例。下一步,丹棱县将继续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奋力走出一条具有丹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查看更多
(李华)在近日召开的成都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温江区乡村振兴工作因表现突出被市委、市政府通报表扬。温江区被评为2022年度成都市区(市)县党政和市级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先进集体,温江区和盛镇被评为2022年度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先进镇,温江区公平街道分水惠和村、和盛镇石坝村、万春镇黄石社区、寿安镇汪家湾社区、寿安镇团结桥社区等5个村(社区)被评为2022年度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村(社区),温江区(万春)粮经产业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成都市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万春粮经复合产业园这是继年初获评2022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区后,温江区“三农”工作再获新功。荣誉背后,凝聚着温江区始终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党政领导班子同频共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金温江”激荡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大地欢歌。画家吕华以“打蒜薹”为主题创作了油画作品《欢歌》温江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幸福温江·美好之城”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工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以“两河一心”营城策略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贡献温江力量。2022年,全区农业增加值23.89亿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1元,同比增长5.4%,绝对值位居全省第二,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49:1。温江区稻蒜种作示范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力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暮春时节,温江蒜薹的采收迎来了尾声。1.5万亩大蒜,按每亩产400公斤蒜薹,今年蒜薹产量在1200万斤以上,接下来还要收获种蒜,加上当前大蒜市场行情喜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蒜农迎丰收的忙碌身影和喜悦笑颜,是大蒜种植产业助农增收的生动写照,也是稻蒜轮作保障米袋子、菜篮子的最佳注脚。按照一季水稻一季大蒜的轮作方式,每亩耕地一年可产出600公斤大米、400公斤蒜薹和800公斤大蒜,每亩综合收入最高可达1.5万元,以“千斤粮万元钱”的喜人成果,书写了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户持续增收的温江新华章。温江区认真贯彻落实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要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示范试点,布局建设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米袋子”“菜篮子”科技样板。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温江区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三区三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93万亩;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8万亩;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完成3100亩、新启动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系列举措的落地见效,成都(温江)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温江区(万春)粮经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相继获评成都市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和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米袋子”“菜篮子”保障更加有力。和盛惠美花境前店后厂基地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随着春回大地、草木吐翠,温江区和盛镇的川西林盘又迎来流量旺季。和盛镇依托良好产业基础,大力推进花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农商文体旅养融合发展新业态,以地铁17号线金星站TOD建设为核心,天乡路、北林绿道环线产业带为主线,友庆郊野公园、鲁家滩湿地公园等为组团,纵深串联100个川西产业林盘,带动农民收入连年递增、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缩小。现代农业是成都市建圈强链的重点赛道,温江区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这个核心,坚定推进现代农业建圈强链招商引智行动,深化农商文旅体养融合发展,加快项目投资提速和落地建设,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牵引,围绕“两河一心”营建,打造“前店后厂”示范场景25个,营建悯农原乡等消费场景20个。2022年接待游客1162.1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63.13亿元。据温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温江区正构建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园区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做精做特现代都市农业,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并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展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助力温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寿安镇天星村编艺公园持续投入财政资金推进乡村建设绘就美丽乡村宜居画卷碧水荡漾的金马河畔,各色应季花草竞相绽放、争妍斗艳,网红打卡地“汪家湾花海”春装烂漫。这一切都得益于温江区寿安镇汪家湾社区的科学规划和持续打造。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汪家湾社区持续对北林绿道金马河边河滩地区域进行全面整治清理和景观化打造,并配套打造了汪家湾美食一条街,吸引了众多游客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实现了特色产业、村落宜居等建设行动的相得益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温江区着力加强要素保障,2022年投入50708万元区级财政资金用于乡村振兴。此外,温江区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政策,66个乡村振兴项目列入区属重大投资计划,总投资195.77亿元,成功发行温江区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等涉农政府专项债3.1亿元。资金的有效保障和落地见效,加快乡村振兴建设行动落地开花。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完成镇级片区规划2个、村级片区规划13个、专项规划25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打造林盘新经济项目12个,策划包装林盘商务区田园总部项目12个,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供水管网覆盖率、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等服务设施覆盖率均达100%。奋力续写新时代温江“三农”工作华丽篇章温江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眼服务农业强国、农业强省建设大局,着眼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农民幸福美好生活,拼搏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局面,奋力续写新时代温江“三农”工作华丽篇章。 查看更多
专家观点●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大网的连接点,要通过县域产业繁荣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加速城乡融合推动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必须构建“联接+计算+智能”安全可靠的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畅通城乡融合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蹚出一条数字乡村共建共赢发展新路子。●要建立适应乡村振兴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土地整合,提升农业竞争力,发展绿色碳汇经济,从而保障农民收入增长,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主持人: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嘉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乡村振兴论坛(2023)参会专家、学者  4月8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乡村振兴论坛(2023)在成都市新津区天府农业博览园举办。来自中央党校、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等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汇聚一堂,结合典型实践案例及调研成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新路径、新经验、新模式探索献计献策,会场精彩观点不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乡村振兴论坛现场。新时代新挑战综合施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起点,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组书记杜志雄看来,当下乡村振兴面临国内外约束条件下的粮食安全、盘活土地要素和农民增收、农村人口外流与城乡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之间的结构性差距等挑战。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张琦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阐释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强,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要强,多功能拓展能力要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强,农业国际合作能力要强。  “农业强国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指出,要从产业效率、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等方面入手,克服产业发展面临的重重挑战,夯实农村产业基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社新媒体传播部副主任、中国县域经济报社总编辑姜帆认为,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大网的连接点,要通过县域产业繁荣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加速城乡融合推动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阎荣舟则指出,乡村振兴是长期系统工程,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要素禀赋出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规划,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下,做强优势产业,推动全体全维全域的高质量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在融合中夯基础育新局  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中,“融合”是与会嘉宾频繁提到的关键词。所谓融合,既包括产业融合,也包括城乡融合。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区长阳波结合当地实践案例分享了坚持绿色发展、文旅融合,扎实推进黄山店村“三次转型”的经验。他说,乡村振兴,要坚持绿色发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同时,要坚持区域联动,加强顶层设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挖掘用好区域优势,推进资源整合、产业联动。  以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为例,中央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刘忱介绍了“爱故乡-村歌计划”的工作实践,以建设村歌集体创作坊,完成村歌作品制作,实现凝聚人心、传播乡村品牌、助力乡村文旅、推进乡风文明治理的效果。  《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总编文炜同样从融合发展的角度讲道,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经济拉动作用。将旅游产业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优化再生,释放出更强发展动力,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智慧经济和以人为主的发展观。  “乡村振兴必须立足城乡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孙生阳则讲道,要在融合中夯基础,在融合中找产业,在融合中育新局。  作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乡村振兴实验室十大典型案例发布之一的成都新津的天府农博园张河村便是一个很好的城乡融合发展典型例子。  成都市新津区委书记唐华分享道,近年来,新津积极推动以乡村为场景创新、创业、创造,把乡村组织起来,搭建平台,链接城市要素,为企业回到乡村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让所有的生意回到乡村重做一遍。  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委员、高级副总裁澹台新谱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说道,乡村振兴必须构建“联接+计算+智能”安全可靠的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畅通城乡融合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蹚出一条数字乡村共建共赢发展新路子。创新机制体制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  面对乡村振兴面临的人地矛盾、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争夺资源的矛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伍振军认为,要建立适应乡村振兴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土地整合,提升农业竞争力,发展绿色碳汇经济,从而保障农民收入增长,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高惺惟同样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必须要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所有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木门店镇党委书记刘建中分享了作为纯农业镇,该镇以党建引领,高质量推动土地流转,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稳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做法经验。  据介绍,木门店镇所辖村庄之前大多数具有村资源单一、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自我“造血”功能有限等特点。为此,该镇探索出了“党建引领合作,规模种粮创收”的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子。以村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镇党委统领土地合作联社为抓手,镇域31个行政村通过土地合作社规模化种粮,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的华丽蜕变。(图片由成都市新津区委宣传部提供) 查看更多
(记者 林治波 王永战)除杂草、剪旧枝、施新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顺河村的青花椒园里一派忙碌景象。  “过一阵子,打算再引进一批烘干设备。”三麻子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洪军说,花椒枝条烘干后可销往生物发电厂,花椒叶、花椒籽可做动物饲料,干花椒还能直接卖给成渝等地的食品加工厂,经过加工和循环利用,每年能增收40多万元。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四川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巴蜀大地,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生长。拓展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  产品展示台上,花椒枕头、花椒香囊、花椒足浴包整齐摆放。一粒粒青花椒,在顺河村变出新花样。  拓展农业产业链,四川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累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各类初加工设施2.4万余个,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4%。  “我们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产品仓储、烘干、加工、运输设施,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达67.5%。”罗江区委书记黄琦介绍,今年将继续推动青花椒、柑橘等农业产业链向加工端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  广汉市高坪镇李堰村,油菜花铺满大地,宛若一幅油画。“马上要与益海(广汉)粮油饲料有限公司签新协议,继续打造油菜种植生态基地。”广汉市领先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廷领介绍,专业合作社生产和收购的油菜籽,每年售往企业的有500多吨,“有龙头企业带动,心里踏实得很。”  在广汉,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粮油加工产业链正加速形成。“油菜籽被送到益海粮油加工生产,随后再进入翠宏食品有限公司加工成辣椒红油产品,形成了全产业链。”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唐晓玮说,今年将继续推动农业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签订单合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助力农民增收。  四川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引导企业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实现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全省已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30个,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  “我们将积极推动生产经营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指导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链条开发、全价值提升。”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说,今年将选育50个“链主”龙头企业,培育100个“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融合农文旅,推动新业态多元呈现  入夜,篝火燃起,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小广场上,村民们敲起锣鼓,与来此康养的客人载歌载舞。火光映红了脸,年近60岁的毛洪鑫跳得起劲,“今年是第二次来了,瓦屋山空气好,很适合康养。”  依托独特的森林资源,洪雅县积极完善康养产业链,推动医疗服务、运动休闲等更多业态呈现。洪雅县商务和康养产业发展局局长杨洪琴说:“我们将加强护理、康复等方面专业人才培养,开展康养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能,为中老年人提供更好服务。”  大力发展养生养老、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培育乡村多元业态,四川将持续开展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建设。  小院里,篱笆旁,游客三五人围坐一起,沐浴阳光。端茶倒水,“望月小院”的老板漆海彦忙个不停。拥有近月湖、罗家老街等旅游资源,广元市利州区月坝村入选首批“天府旅游名村”,年接待游客逾15万人次。  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化等问题,四川今年将开展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提升行动,推动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数字化转型,实现乡村旅游高端化、多样化发展,推动乡村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多元发展。  “今年我们将打造近月书屋、黄蛟栈道等旅游业态,让休闲度假成为游客新选择。”利州区月坝旅游服务中心主任张菊容说。  在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新福社区,农事体验中心即将建设。新福社区党委书记胡永洪说:“村里保留有完整的传统水稻种植技术,市民对农耕文化有强烈兴趣,我们已经准备了600亩稻田发展农事文化体验,争取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农事体验中心。”  “截至2022年,四川已培育形成乡村旅游景点136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20个、乡村民宿等各类经营户5.3万余家,全省休闲农业营业收入913.1亿元。”徐芝文说,下一步将继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增效。贯通产加销,推动乡村电商更好服务农产品出村进城  一大早,装箱、打单、发车,90后小伙罗翔忙个不停。在德阳市罗江区新盛镇,罗翔把村里的柑橘、豌豆尖等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卖到全国多地,年销售额达200万元以上。  贯通产加销,四川积极拓展乡村电商覆盖面,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推动更多农产品出村进城。截至2022年底,四川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站点超1.3万个,快递乡镇覆盖率接近100%。2022年,四川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41.8亿元。今年四川将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商贸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  各色竹编灯笼挂满展示室,艺术感十足。在眉山市青神县兰沟村,青神竹宜居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银海正指导工人将新式竹编灯笼装进快递箱。得益于电商和物流网络发展,公司一年外销的灯笼产值逾千万元,还带动了2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  “现在虽然有了自己的品牌,但还需要继续提高知名度,进而促进销售额持续增长。”李银海说。  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缺乏、产品质量把关难、品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曾经制约四川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破解人才短缺瓶颈。”四川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朱允慎说,四川还将通过农产品溯源机制夯实产品质量基础,同时加强品牌打造,实现规模效益。  走进位于罗江区的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农产品直播带货培训班教室里坐满了人。“我们与区就业局等部门联合办班,重点面向返乡创业青年、新型职业农民等开展培训。”学校负责人徐程际说,今年将开展相关免费培训10余次,培养更多农产品直播带货达人。  在青神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园,县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无为正筹划县电商和数字文创产业园。“有了新园,可以引进更多电商专业人才,满足农业企业电商直播等业务需求,同时帮助进行网络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张无为说。  乡村电商带动村民致富,需要不断开辟新形式新渠道。“我们还要继续探索乡村电商新业态,鼓励社区团购、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流通新模式在农村地区发展,推动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一道体验方便、快捷的流通业态。”朱允慎介绍,四川还将持续开展“交商邮”合作,打造融合发展试点县,实施“川货寄递”工程,助力更多农产品出村进城。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攀  四月的天全,水清鱼欢,新茶飘香,菌菇朵朵,处处生机盎然。近年来,天全县强化工作创新,在防返贫、抓产业、促就业上不断探索新机制,乡村振兴呈现全新局面。始阳镇九十村共享茶园。立体监测机制 保障“零返贫”  3月23日,天全县兴业乡人大代表杨健和县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高扬一起来到峡口村2组李术斌家,详细了解其女李婷学习情况。李术斌激动地说:“女儿能在学校安心学习深造,还得多亏县里的‘防贫保’政策呢。”这是该县“防贫保”开展回访受助困难家庭中的真实场景。  “确保返贫风险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既考验我们的责任心、执行力,更考验我们的进取心、创新力。”在“零返贫”问题上,县政府分管领导态度坚定。  在实施政府全额投保、保险公司承保、部门乡镇参与的“防贫保”机制基础上,天全县推行“1+3+N”立体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因学因灾因病出现返贫风险时第一时间能被发现并获救助。  依托“1个驻村工作队”,定期汇总研究脱贫群众收入状况和家庭情况变化,保证有返贫风险的每一户困难群众及时纳入“防贫保”。  依托各级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支力量”,通过走访群众,了解掌握群众因学因灾因病等导致的困难,提出解决意见建议,及时上报所在代表小组,第一时间汇总到县“防贫保”办公室,依据其困难情况,启动保险、救助、帮扶等相应措施,确保群众困难第一时间化解。  依托工青妇等群团、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N个渠道,及时反馈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把动态监测触角延伸到农业农村各个领域。  “监测机制的创新,实现了对农村群众返贫风险监测的多渠道、立体化、全覆盖。”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彭彬介绍说,“去年以来,‘1+3+N’立体监测机制发现的28户脱贫户、68户特殊困难群众全部纳入‘防贫保’,赔付保费92.8万元,实现了应赔即赔,确保了‘零返贫’。现代水产产业园。共享经济机制 实现“有产业”  3月27日下午,城厢镇两岔村3组的高华芬来到菌棚,只见菌棚里的菌袋上露出密密麻麻的菌苞,“再过几天,这批香菇就可以采摘了。”在彭克林的指导下,她往菌袋上喷着水,一脸笑容。彭克林是两岔村党支部副书记,从事菌类栽培三十余年,经验丰富。  作为共享经济的主要载体,两岔村创新“1+2+N”的共享经济新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中省产业发展资金建起1个菌种场,按脱贫群众有无栽种场地2个类别分别安排不同的共享模式,覆盖重点监测户、边缘户、特殊困难户等N类群体,通过栽种菌菇实现稳定增收。”两岔村党支部书记刘兴芹介绍说。  原来,该村利用产业发展100万元项目资金,建起占地1800余平方米的菌场,在彭克林的指导下专业生产菌袋,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每袋补贴7元的基础上,以每袋1元出售给脱贫群众和其他困难群众。对有栽种场地的脱贫群众,由彭克林定期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对无栽种场地的,则以每袋菌种0.2元的价格租用村上菌棚进行生产,从而确保全村53户脱贫群众户全覆盖栽种菌菇。  “仅此一项,能确保栽种户有6000元的稳定收入。”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罗明芳介绍说,“下一步,我们将与周边村一道,投资新建烘干设备,创建菌菇产品品牌,打造菌菇产业共享经济联合体,实现菌菇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确保菇农收入更高更稳定。”  共享是载体,更是目标。近年来,天全县聚力探索脱贫群众共享经济,已经相继成功创建多种共享经济新模式。  在思经镇,依托省五星级现代水产产业园,探索“三资联动”“三金同生”“三方共榷”的“三三机制”“共享鱼池”。全县1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村年均分红8.4万元以上,带动5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  在兴业乡柑子村,依托“猪+茶+粮”循环农业产业园,打造共享猪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每年稳定收入60万元以上,带动280余户农户从事茶产业实现稳定收入560万余元,茶农每年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  “‘共享经济’,既确保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使用利产业、有效益,找到了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发展的现实路径,又将脱贫群众有效组织到特色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群众有持久稳定的收入。”彭彬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大力探索‘共享’新载体新方式,因地制宜推出更多行得通、有实效的新模式。”  如今,天全县各乡镇正在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共享经济。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共享经济为全县脱贫群众贡献收入200万余元,脱贫群众受益面达到15%。稳岗就业机制 确保“有活干”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天全县着力构建“2+4”稳岗就业新机制,推进转移就业、支持就地就近就业、扶持创新带动就业新机制,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持续增收。  实施脱贫劳动力动态管理和服务送岗“2大工程”。依托乡镇人社服务平台,定期更新农村劳动力实名制数据库,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作为帮扶重点对象,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办法”帮扶措施,确保脱贫劳动力动态精准管理。通过开展“直播带岗”“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送岗位下乡”等专项活动,促进就业服务走深走实,为稳岗就业创造条件。  广泛开展“4大稳岗就业”行动,推动农村劳动力多向就业。  ——打造帮扶基地聚就业。以天全福鞍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就业帮扶基地,拓展就业岗位,激发脱贫劳动力就业致富内生动力,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15人。  ——鼓励返乡创业带就业。通过政策推动、园区带动、项目驱动,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雁归效应”和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放1名脱贫劳动力创业补贴1万元,点对点给予创业指导 480余人次,支持返乡创业带动就业128人。  ——开发公益性岗位稳就业。开发垃圾收运员、乡村道路保洁员等岗位,安置脱贫和边缘易致贫人口中的弱劳力、半劳力,农村公益性岗位稳定在岗662人。  ——强化技能培训促就业。开设母婴生活护理、病患陪护、家政服务、短视频运营等专业技能培训,开班44期培训2230人次,培育一批月嫂、电商主播、家政服务、小儿推拿等高薪技能人才,“天全二郎山康养护理”“顶和竹编”特色劳务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  "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送岗位下乡、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春风行动等10场次,推送岗位信息58万余条,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000余人。”谈到稳岗就业,县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姜涛胸有成竹,“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在扩大就业的同时,千方百计促进稳岗增收,为乡村振兴贡献全新力量。”  新风遍拂二郎山。在乡村振兴的全新征程上,天全正在浓墨重彩谱写全新篇章!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敏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东部、龙泉山西侧,有“一半山水一半城”之称,既是城,也带乡。其557平方公里的面积中一半以上都是农村地区,把乡村打造成城市重要功能配套区,是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龙泉驿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抢抓第31届世界夏季大学生运动会赛事机遇,自2019年底以来,该区坚持“都市田园、乡村公园”总体定位,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建设思路,创新乡村在地城镇化、农业在地产业化、农民在地市民化、生活在地品质化新思路新模式,加快推进农村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就在日前召开的成都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龙泉驿区获评2022年度“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先进区”称号。蜀都大道东一段沿线的农作物大地景观。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供图夯实城市稳产保供根基打造都市农业精品区  3月以来,位于龙泉驿区的蜀都大道东一段两旁的油菜花田连片开放,为城市增色添景。与之同时,锦绣天府片区种植的向日葵、蔬菜、小麦等农作物正沐浴着春光恣意生长。  龙泉驿区紧紧围绕高标准农田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品质提升与品牌打造等,做精生态粮油、绿色蔬菜、伏季水果、特色水产四大保障性产业,做优休闲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现代种业、总部农业五大都市农业引领性产业,有效满足大都市对精品农副产品的需求,打造现代化的“都市田园”,高标准建设“天府粮仓”。  良田是做精生态粮油的基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去年,龙泉驿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200亩、新建5000亩,实现粮食种植4万余亩、蔬菜种植8万余亩、伏季水果11万余亩。  水蜜桃是龙泉驿区产业振兴中响亮的名片,“龙泉驿水蜜桃”入选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距离蜀都大道10余公里处的山泉镇,春日里赏桃花、品农家宴的游人络绎不绝。激活生产要素配置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今年3月,龙泉驿区举行2023年城市价值推广暨“三个做优做强”六大功能片区投资机会清单发布会,发布146项投资机会,其中锦绣天府片区涉及农商文旅体融合产业开发、土地整理、农业发展等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额190.6亿元。  随即而来的是招引项目紧锣密鼓开工。当月27日,在该区山泉镇的成都城投集团投资项目——凤栖东山开工建设。这一山地综合度假区投运后,预计年税收贡献将超过5000万元,为乡村振兴又增一强大助力。  与传统生产型农业不同,龙泉驿区在彰显特色功能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大都市中心城区三产功能配套区。西部华侨城、华润文旅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龙泉驿,30余家市场主体来此投资兴业,精心打造龙泉山、锦绣天府等重点片区。仅2022年,龙泉驿区策划包装现代林业产业园区暨国家储备林项目等乡村振兴重点项目20个。  其中,在连接大运村与东安湖公园必经的乡村区域,规划32平方公里锦绣天府乡村振兴示范项目。2022年12月,区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认真落实市委“三个做优做强”决策部署,将锦绣天府纳入全区六大重点片区,面积扩展至75.6平方公里,涉及6镇24村。  紧紧围绕营建高品质消费场景和产业形态,龙泉驿区正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会务、康体休闲、生态办公等乡村新经济,深入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促进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在位于龙泉山森林公园腹部的王家湾川西林盘,除了新见书山、周边民宿等别致场景,如今又新增桃溪谷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为市民远离城市喧嚣、享受惬意生活的好去处。  川西林盘“盘”出了良好的生态本底,也迎来了价值转化的新机遇。这里原有的农民宅基地、农田、塘堰被承包流转,引入文创、设计、休闲、民宿等新兴业态,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  像王家湾这样的大小林盘,龙泉驿区共有18个。烟火气越来越浓、引来的各方游客越来越多,这便得益于龙泉驿区大力发展与乡村特质相匹配、与城市功能相错位的多元业态。  龙泉驿以全域“一盘棋”,发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中央绿芯、环城生态带“H”型生态空间优势,全力营造乡村新兴消费场景。  如今,龙泉驿区正成为城市生产生活功能转移的承载地,是都市田园、乡村公园,也是市民的乐园、农民的家园。探索共治共享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风貌,直接影响着公园城市的整体成色。龙泉驿区以青山绿水、村美人和为目标,全面动员深入开展“三清三改”整治,创新探索“院落管家”等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干净、整洁、有序、路净、田美、庄洁”的农村新面貌,龙泉驿也因此上榜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其背后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龙泉驿区建立“行政村党支部(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把党组织深入最基层,发动最基层村民自治。洪安镇刘家大院、上角堰等乡村大院的“院落管家”制度,正是龙泉驿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向农村院落延伸的生动实践。  清洁村庄“扫”除了陈规陋习,也“扫”出了文明新风。良好的居住环境需要自觉维护,人心齐,则事能达。凝心聚力下,龙泉驿区深入基层开展的巩固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有力、成效明显,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形成。  推动城乡融合需要韧劲、持续作战,龙泉驿区还将持续探索完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卫生、就业、养老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查看更多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又到了一年当中春耕春种的黄金季节,在古蔺县彰德街道枣林村,村民们抢抓有利农时,加快播种进度,田间地头处处呈现绿色春耕的忙碌画面。“往年我在外面务工,今年回来开荒土地种植高粱和大豆,预计要种五十亩。”在枣林村6组,村民陈飞正在农技员的指导下学习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今年他家大部分土地,也将进行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通过套种大豆,增加油料作物和粮食产出。“两列高粱,一列豆子,土地不空闲,额外有收入。”村民张定英说,大豆有根瘤菌,还可减少高粱的病虫害,增加土壤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高粱不减产,多种一茬豆。农作物的高低搭配产生边际效应,增加土地产出率和大豆产量,为保障今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枣林村这个片区原来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近年天气干旱,村两委经过积极思考、实地考察,决定带领群众种植高粱,并套种大豆,以促进村民增产增收,保障村民经济收入。”枣林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果说,今年枣林村共种植高粱1000亩,其中套种大豆400亩,间套作的种植方式有效地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吸引了许多农户开荒复耕,有效地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增加农户收益。近年来,彰德街道积极响应国家“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旱地作物与大豆间作3000亩,深入推进大豆科技自强行动,有效破解粮豆争地,充分发挥边行效益及大豆固氮养地的作用,实现高粱稳产、大豆增收,具有一地双收增粮增收、一种多效用养结合、一技多用前景广阔的优势,解决争地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来源:古蔺融媒 曹雪 骆前进) 查看更多
(彭娟)3月26日,来到位于广安市邻水县石滓镇的“四季优橙”产业融合示范园,只见该园被明确划分为“春、夏、秋、冬”4个区域,一株株脐橙树苗已长至半人多高,在春雨中更显青翠。不久以后,邻水县可实现一年四季皆有鲜橙上市,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2022年底以来,邻水县全力打好乡村振兴等“三大会战”,助力“三山两槽”展新颜。石滓镇四季优橙产业融合示范园,秋橙树长势正旺。冯奕钞 摄科技赋能 一年四季有鲜橙,田间地头“无人化”耕种  3月26日,在“四季优橙”产业融合示范园内,一行行橙树间,还复合种植着辣椒苗、茄子苗,果园上空一架无人机正对树苗长势进行监控,并实时记录传输数据。而前不久的春季管护均由植保无人机完成,除草也是由割草车完成,让农业种植更具科技范儿。  邻水被誉为“中国脐橙之乡”,脐橙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2022年5月,邻水启动“四季优橙”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对原有果园进行提质改造。园内现种植了春橙“晩棱脐橙”、夏橙“脐血橙”、秋橙“青秋”和“龙回红脐橙”、冬橙“纽荷尔脐橙”等品种,力争实现一年四季皆有鲜橙。  “目前已完成1500余亩土地调型及脐橙苗木栽植,亩产量可达3000—5000斤。园内正在布局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和智能化设施设备。”邻水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翔介绍,公司推广“公司+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等联结模式,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共同发展。  今年,邻水还将持续推动2300亩低效果园提质改造,重点推进“四个中心”(脐橙深加工中心、分拣包装中心、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建成后将为示范园周边10万亩脐橙产业基地提供果品加工及物流、信息等服务,带动脐橙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同样科技范儿十足的,还有位于袁市镇的邻水县现代粮油服务中心。其展示大厅的一块大屏幕引人注目,屏幕上显示了1.08万亩的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各个地块的名称及面积,还能实时监测气象、土壤、病虫害等。  这就是数字农业管理平台,集农业服务、粮油发展规划等多功能于一体,群众可在线查看农作物长势、查询惠农政策、在线问诊农作物病虫害等,在线对接耕、种、防、收等社会化服务,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在邻水县现代粮油服务中心内,工厂化育秧中心有配套温湿度控制系统,可实现机械化育秧,具备育秧早、质量好、省种等特点,年培育5000亩机插秧和75万株蔬菜苗,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能让园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08%,几乎实现田间地头“无人化”耕作。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邻水县构建起“31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两片三带五环线”建设成势见效,突出抓好川渝高竹新区、云顶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接续推进“五大产业环线”建设,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助推 乡村旅游聚活力,农村旧貌焕新颜  3月,春暖花开,邻水县观音桥镇樱花岭村的千亩樱花竞相开放,吸引了川渝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几年前的荒山坡,如今已成为融生态、旅游、文化等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  樱花产业是该村的特色产业,每年吸引游客上万人,经济效益近百万元。“周末和节假日有很多游客来赏花,我们做的小吃也很受欢迎,我摆这个小摊每天能卖几百元。”当地村民林超笑着说。  近年来,观音桥镇通过举办樱花节提升旅游吸引力,不断做大做强赏花文章,逐步探索出一条集“樱花苗木销售+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天气回暖,位于邻水县柑子镇的缪氏庄园也迎来了多批游客。“3月以来,就已经接待了近10批研学团队,以学生群体为主。”四川缪氏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负责人蒋飞介绍,庄园内的数字农业、农耕文化等特色研学活动广受好评,下一步还将纳入柑子镇特色旅游环线。  据悉,该公司将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建成3000亩集种植、加工、科研、研学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产品主销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缪氏庄园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四川省农业主题公园等。  文旅扮靓乡村,村民吃上“旅游饭”。近年来,邻水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出“柑子镇万亩李子园”“李准故里”“观音桥镇千亩樱花园”等众多突出乡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案例,开展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接下来,如何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大会战?邻水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农业农村领域将按照‘集中力量干大事、试点示范打头阵、攻坚项目夯基础’的思路,推动重点项目、人居环境、农村改革‘三大攻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产业发展主战场,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五大产业环线’为成果巩固主战场,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以示范片、示范镇为乡村建设主战场,打造特色亮点,加快建设农业强县。” 查看更多
(刘旭 严金华 记者李全民)3月7日,记者来到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三湾村羊肚菌种植基地,放眼望去,黑色的菌棚如起伏的山峦;菌棚里,一朵朵羊肚菌撑起褐色的“小伞”,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村民们手拿小刀,忙着采摘新鲜的羊肚菌,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村民采摘新鲜的羊肚菌羊肚菌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和药用菌,因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三湾村依托生态优势,通过技术支撑、市场主体培育、产业融合等措施,大力发展羊肚菌特色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增收,探索群众致富新路径。“基地有300余个大棚、150多亩羊肚菌,已经陆续开始采摘。从目前采摘情况来看,新鲜的羊肚菌平均每亩可产700斤左右,市场零售价每斤80元左右,亩产值5万余元。”基地负责人都仁武说,羊肚菌采收后,将轮作一季玉米大豆,到11月份复种羊肚菌。记者了解到,去年来,三湾村通过“支部+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探索发展“羊肚菌+玉米大豆”产业轮作模式,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我在基地内务工一年多了,每天工钱80元,也就不用外出务工了,还可以照顾孩子读书,一举两得。”三湾村村民徐兴蓉笑着说,今年以来,她在基地里务工已经挣了5000多元。引进羊肚菌产业,不仅让闲置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撂荒地变身为“致富田”,而且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整个产业流转土地250余亩,每亩价格700元,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业200余人次。”三湾村党支部书记严廷辉说,产业振兴,让群众的腰包鼓了,生活富了。 查看更多
(黎涛 记者 李国富  文/图)3月7日,“嘉陵江第五届太古岛原生态油菜花节”在南充市顺庆区渔溪镇渔溪桥村太古岛开幕。游客在油菜花田骑行艳丽的服饰、婀娜的舞姿、欢快的舞步、柔美的身姿……上午10时,油菜花节在舞蹈《盛世中华》中拉开序幕。随后,节目《中华武魂》亮相,四名武师或舞剑耍刀,或表演铁头功,或展示拳脚功夫,引得观众连连叫好。金钱板《退红包》,讲述了党政干部清廉为政的故事。歌伴舞《琥珀》、古筝独奏《十面埋伏》、双簧《改革开放就是好》、双莲箫《歌唱新生活》、非洲鼓《欢乐地跳吧》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自2019年以来,当地已经连续举办五届油菜花节,节庆活动影响力、美誉度、人气指数持续攀升,“太古岛”油菜花节已经成为南充市民深刻的记忆和美好的回忆。据了解,本次油菜花节将持续到3月20日,其间,当地还准备了烟花篝火晚会、帐篷露营音乐晚会、油菜花专业摄影、农特产品展示展销等项目,市民可前来露营、体验农家菜、内河泛舟、花间骑行、购买农特产品。 查看更多
张延 付江(图片由北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3月,阳光明媚,春回大地。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热闹非凡,一辆辆满载游客的旅游大巴车,沿着蜿蜒的山道驶进石椅羌寨停车场,游客一下车就直呼:“好美的风景!”  今年1月起,石椅羌寨便迎来大量前来参观体验羌族文化的游客,他们不仅热衷购买当地的腊肉和香肠等特产,还把村里的农家乐都住满了。  这,是北川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的成果。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2018年顺利实现贫困县摘帽,93个贫困村、6929户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2022年以来,北川克服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47亿元,增长4.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绵阳市第一,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等3项指标进入绵阳市第一方阵。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新貌。将游客“请”进来 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3月1日,位于石椅羌寨山路旁的“尔玛人家”民宿已进入改造升级的收尾阶段。从过去的农家乐到更具现代风格的民宿,变化出现在兔年春节假期。  春节期间,有18000余人次来到石椅村参观体验羌族特色文化,旅游人数比往年同期增长了5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8万元,同比增长86%。“腊肉和香肠等特产都卖完了,全村的农家乐都住满了。”回忆起春节时的热闹,陈艳仍有些激动。  这鼓舞了陈艳全家,大家都动起来。大儿子邵川正在学习各种茶艺相关知识,准备将当地特色的苔子茶发扬光大;二儿子邵逸涛赴外地考察学习,准备回来创设几种特色菜品。  积极行动的不只陈艳一家,许多村民也在加快升级硬件、改造民宿,还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外出学习,研究民宿旅游服务细节,学习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加快自我转型步伐。  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透露了村里的小目标:5年后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这里只是北川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北川大力打造以新县城为核心的科技文创旅游园区和以桂溪镇为核心的康养休闲旅游园区,精心打造民俗风情、非遗研学、应急科普、休闲度假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古羌文化、生态康养、开心自驾等文旅新场景。  对于北川部分乡镇来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文旅产业发展。因此,当地更加注重乡村农家乐的开办质量,定期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引进品牌民宿入驻北川,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开办羌族特色民宿,进一步拓展就业和增收渠道。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北川借助国道247线、347线穿境而过的有利条件,优化完善交通路网,让游客来北川更方便、更快捷。  当前,北川以石椅村等村落为模板,正在加快绘就“一村示范、百村借鉴、千村竞进”的乡村旅游新画卷。让产品走出去 小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大事业”  游客“请”进来了,产品也要“走”出去。北川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保存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66.03%。  独特的自然山水加上保留完整的古羌文化,使得北川的农产品体现了绿色原生态的特点。  最近,在陈家坝镇金鼓村茅坪茶叶基地里,漫山茶树吐露新芽,茶农们三三两两分散在茶园里,开展茶园管理仔细观察着嫩芽的变化,等待采摘头茬“金叶子”。  北川苔子茶远近闻名,2022年茶叶总产值达4.5亿元,增长32.7%,带动户均增收1100元以上。  而陈家坝镇茅坪茶叶基地,属于北川茶叶的优势区域,相对集中连片,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适宜茶树生长。  “现在引进的新品种黄芽早,在村里种植面积达400余亩,马上要进入采摘季节,该品种收益较高,预计每亩能为农户增收4000余元。”陈家坝镇金鼓村党支部书记张天堂说,目前,该茶叶基地所在金鼓村有农户331户,茶叶种植面积约2000余亩。该村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增收上两手抓,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北川坚持以“三品”工程为引领做强农业,重点抓北川苔子茶、高山果蔬、中羌药材、特色养殖“四大产业”,建成农产品特色基地83万余亩,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56个。  叫响一个品牌,才能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经济。去年3月,北川发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羌食荟”,树立北川特色优质、绿色健康的农副产品形象,旨在打响整体品牌,抱团发展。  随着“羌食荟”品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北川的茶叶、腊肉、羌族刺绣等农特产品及非遗产品逐渐走入大众市场。  2022年,绵阳市启动“绵品出川”活动,北川“羌食荟”借势将北川好物带到厦门、东莞、苏州等地,苔子茶、马槽酒、老腊肉等产品广受好评。  作为四川的一个山区县,北川着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逐步探索出具有特色的脱贫之路、乡村振兴之路。这些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下一步,北川将聚焦精品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发挥“链长制”效益,探索健全联农带农模式,形成促农增收长效机制。 查看更多
(金伟 记者 杨宗友)天气回暖,万物复苏。位于绵阳市平武县平通羌族乡的印象梅林,万亩青梅花绽放,呈现出一幅“十里繁花春景图”的壮美画卷,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赏梅观花。连续几个周末,印象梅林景区日均客流迎来新高,“人从众”的热闹景象再度回归。“今天带家人来到这儿,让人眼前一亮,梅林很壮观,梅花也很漂亮,还有非常多的当地特色美食,值得再来一次。” 游客何玉兰说到。阳光照耀下,盛放的梅花绵延铺陈在山坡之上,宛如缥缈的云海,呈现出万亩梅林,十里花海的壮观景象。平通印象梅林景区2022年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二月中旬至三月初梅花竞相绽放。近年来,平通羌族乡以梅文化为主题,以观光体验为核心,大力发展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美丽经济”,带动经济发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漫山梅林中,掩映着40余户农家乐,游客在这里抬头能赏花,低头就能吃上羌乡特色的农家饭菜。盛开的梅花不仅装扮了乡村的美景,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村在山中、景在花中、人在画中、乐在其中。“自今年梅花开放以来,游客量逐渐增长,现在我每天的游客接待量是500—600人,周末的人数最多可以达到1000多人,短短20天时间,算上土特产和农副产品售卖,我们的营业额收入已经达到20多万”,一枝梅乡村农家乐负责人何小龙高兴地说。和何小龙一样吃上梅花“旅游饭”的,还有当地村民。“平时在外打工,这两个月我们就回来帮忙,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加上出售果梅、蜂蜜等农特产品,一个月保底收入6000多元。”当地村民刘帮强在梅林里的一个农家乐打工,说起收入,他笑着说:“在家门口轻轻松松把钱挣了,哪个还愿意去外地打工啊?”除了赏梅花、吃农家饭,腊肉、香肠、蕨根粉等平武各种特色生态美食也集中亮相在印象梅林景区,梅花树下品美食,别有一番风趣。商贩龙倩说:“我们在梅林集中展示20多种平武农产品和美食,这一段时间很多游客都来品尝购买,收入还不错。”游客谢先生一边品尝腊肉一边说:“平武这个粮食喂的猪肉确实很香,口感很好,在看梅花的时候顺便就买了,很方便。”近年来,当地以梅为“媒”,整合资源,积极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依托衢江—平武东西部协作平台,投入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1350万元,按照“现代农业、农旅融合、城乡统筹”的总体发展思路,高水平建成“果梅—生猪现代农业园区”,将果梅和生猪确定为主导产业,发展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青梅和生猪品种。园区内集中连片果梅种植面积近8000亩,其中百年以上古梅林300余亩,辐射带动全乡种植果梅20000余亩,带动当地上万人增收。园区目前已建成“亲梅园”“梅博园”“恋梅园”等农旅结合观光区和“梅宿之言”“梅花三弄”等高端精品民宿,发展农家乐、民宿、康养园等40余家,已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据了解,自今年2月14日当地举办的第九届梅花节开幕以来,印象梅林共计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000万元。随着旅游市场持续回暖复苏,平武文旅市场也再现蓬勃活力,截至2月26日,全县旅游人数近20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达2.5亿元。(图据平武县委宣传部) 查看更多
(范样 记者 何金委)3月1日,在华蓥市永兴镇河心村,柑橘种植户张高平正在基地里忙着采摘沃柑。眼下,正值沃柑上市季节,待沃柑出售完毕后,他就要为下一轮的春耕生产做足准备,但购买肥料、农药等所需的农用资金却让他发了愁,正当老张一筹莫展时,华蓥邮政储蓄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到了他的情况,便立即上门服务,及时为他解决了7万余元的资金难题。“从申请到放款只用了20分钟,真是‘及时雨’,太感谢了。”张高平激动地说。银行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信贷服务(付梅 摄)“一直以来,邮储银行华蓥市支行坚持服务‘三农’为己任,通过减费让利、产品创新、提高额度、优化服务等方式,助推了辖内广大农户稳定增收。”邮储银行华蓥市支行零售金融部经理刘静介绍,该行目前支持春耕备耕、农业生产贷款共计55笔、203.55万元,支持农户百余户,切实解决了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农时不等人,面临春耕生产资金难问题的还有华蓥市安德农业专业合作社业主左元德,近段时间,为扩大合作社养殖规模,他急需进购一批猪苗,华蓥市农商银行得知情况后便主动派人上门了解情况,运用“助农振兴贷+农担贷”的服务模式,为他提供了400万元的信用贷款。“进猪苗需要一笔资金,这几天,我一直在为‘钱袋子’的事情着急发愁,通过农商银行的帮助,我成功贷了400万元,3天时间就到账了,感谢银行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左元德告诉记者。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华蓥市柏木山油樟基地,日渐青葱的千亩油樟树在春阳的映照下显得生机盎然。近段时间,该基地业主准备投放一批油樟苗进行栽植,但又缺乏资金,工商银行华蓥市支行在了解到企业出现春耕生产难题后,便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向其推荐了银政通等金融产品,并达成了融资意向。“银行很快就安排发放了第一笔43万元的贷款,第二笔贷款也是马上通过审批,解决了我们燃眉之急,让我们可以尽快的把油樟苗培育出来。”柏木山油樟基地总经理兰博如是说。据悉,工商银行华蓥市支行利用春耕备耕最佳时机,实地走访了辖内20多家农业企业,并与其中8户企业达成了融资意向,预计投放金额达1000万元。油樟基地航拍图 (付梅 摄)开春以来,华蓥市金融系统铆足干劲,围绕服务“三农”工作大局,紧盯重点领域,强化政策激励,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市场导向和农户需求,主动搭建沟通渠道,创新推出多种贷款产品,解决春耕备耕生产的后顾之忧。同时,积极转变经营理念,不断简化审批手续,缩短授信和贷款投放时间,为该市农业产业发展“添翼赋能”。截至1月末,该市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70.78亿元,同比增长11.96%。 查看更多
(记者 蒋培路)乐山市沙湾区地处大渡河下游,因宋代诗人范成大评此地“灵山秀山水、沙岸湾环处”而得名。沙湾区地处峨眉山系“二峨山”“三峨山”,山山“石”相连,属于四川省典型的盆周山区县。“七山、两丘、一坝”是沙湾区地貌的显著特点。耕地总面积8313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3.73%;耕地地块分散,多数土壤耕作层薄、肥力差,土地利用率较低,农业产业收益少。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9.3∶63.9∶26.8,农业经济占比极少。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粮食安全,国之大者。2月14日,在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沙湾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市、区)”。殊荣的背后,彰显的是沙湾区作为以传统工业为主的盆周山区县,如何破题“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沙湾区委书记徐岳泉表示,近年来,沙湾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立足区情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中探索“石缝、石堆、石崖”三种经济,走出了一条“三农为本、三石为魂”的山区乡村振兴“新路径”。石堆变身良田。高懿 摄“石堆经济”  开拓耕保土地“新空间”阳春二月,万物复苏,春意盎然。记者沿乐沙路来到大渡河畔嘉农镇“乐山市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放眼望去,“十里荒滩”大棚林立,蔬菜满园;走进园区,“去石覆土”的筛土机、挖掘机、运输车,机器轰鸣,村民们正在蔬菜园里除草、培土、育苗,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沙湾区嘉农镇因大渡河修建水电站,在大渡河畔形成约10公里上千亩人工河滩,作为置换造地,当时交给了相关村组管理经营。因土壤耕作层薄、石头多、肥力差,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导致大面积撂荒。2021年以来,沙湾区依托“集中流转、去石覆土”方式改良造地1200余亩,以粮蔬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园区”,先后引进4家龙头企业入驻园区,研发推广“粮蔬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形成集数字农业、农技服务、农资配送、农产品营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园区年均总产值预计实现2.9亿元,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超3000万元。“沙湾区现有耕地及宜耕农用地总量有限,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只有靠挖潜,包括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等以及把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作为重点,才能提升粮油果蔬的质与量。”沙湾区委副书记、区长汪秀丽告诉记者,“我们充分利用大渡河坚固的堤坝,加上无公害的种植,确保大渡河水质优良和饮用水安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发展‘石堆经济’。”在嘉农镇王场村,刚收获一轮农作物的田野中,乐山市末本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利用“淘石覆土、去石造田”的方式,正在进行河滩地第二次土地改良。只见挖掘机上带着的滚筒筛不断滚动,泥土纷纷落下,剩下大大小小的石块被分离出来,倒入旁边的装载机运走。“公司于2022年入驻园区,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从村集体流转300亩荒滩地,通过机械化2至3次‘去石覆土’的整治改良,将其改造成年产值约1000万元的全机械化粮蔬种植基地。”乐山市末本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驰介绍说,“我们将整治后的土地,转租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农户可在基地里务工,年收入可达6万元左右。”“去石覆土”造良田,“石头堆中”抓耕保。针对大渡河百里河道两侧2089亩浅滩乱石密布、种植效益低、大量荒废的现状,沙湾区以国有农投公司项目包装引领、社会资本带资带智介入的方式,集中流转机械化改良、分镇分段分类“去石覆土”整治出了1800亩高效地。按照“宜粮则粮、宜蔬则蔬、粮蔬统筹”的原则,逐户逐地块建立“耕地保护台账管理机制”,有序恢复粮蔬种植2000余亩。园区建成以来,累计吸纳周边群众就业180名,带动340户1500余人参与种植,实现年均农民增收达3500余元。“科技”赋能  打造工农融合“新示范”走进嘉农镇玉龙村,一边是绿油油的蔬菜,自动化的洒水管正在给蔬菜“施肥”,远处的村民正在蔬菜地里除草;另一边是一个智能温室大棚和几个偌大的普通温室大棚。“对于土壤条件最差、卵石块状最多、整治难度最大、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的河滩地,则由国有公司——铜河农业集中流转自主经营,发展智慧农业,打造温室大棚。”沙湾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彭政介绍说。走进嘉农镇玉龙村占地10亩的智能温室大棚,室温宜人,温控系统、排风系统、滴水管网等样样俱全;一排排菜架上一株株间隔相宜的番茄苗,被种在配备了滴管设备的椰糠槽内,长势喜人;乐山市沙湾区铜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祝伟强正在大棚里观察番茄苗长势……“首批番茄预计今年3月成熟上市,约10个月的生长采摘期。我们这里共有12000株以色列品种番茄,每平方米可产25公斤,按照8-12元/公斤的价格估算,整个大棚的年产值超120万元。”祝伟强告诉记者,“除了种番茄,我们还可以轮作黄瓜、苦瓜等蔬菜。”乐山市沙湾区铜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现已完成了一期工程,包括10亩智能温室大棚、70亩普通温室大棚、200余亩露地大田、智慧农业设施、展厅等;下一步将推进二期工程,与西南水泥、四川德胜等企业合作,将企业的余热和二氧化碳通过管道引入蔬菜大棚,变废为宝,实现工农融合发展,并将打造三期‘康养研学’工程等。”“沙湾区将通过利用经开区企业的废气、余热等,为正在建设的智慧农业产业园提供能源,实现高效能、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工农发展新模式;通过实施‘绿色循环经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将废弃的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秸秆制作成生物质燃料,供德胜钒钛公司用于炉渣除湿,促进企业节能降碳,形成秸秆产业良性循环。”沙湾区委书记徐岳泉表示,目前沙湾区正紧紧围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工农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以新型工业化助力农业现代化,通过探索“低碳循环”向工业要能、“精细管理”向科技要效的“一产+二产”循环发展模式,助力打造工农循环产业园区。“科技赋能”提质效。沙湾区以“招商引智、育大引强”为抓手,引进北京赛奥、末本农业等4家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全营养种植盆栽水果项目;吸引景丰源科技团队等8名农业科技人才,研发推广“粮蔬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引入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系统,助推粮蔬生产高效产出;建立育苗科技大棚、蔬果智能玻璃温室两个,建设400㎡的集数字农业、农产品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事服务中心,实现园区科技信息化水平量质提升。嘉农镇“石堆经济”的有益尝试,解决了大渡河流域两岸河滩地普遍撂荒低效的难题,摸索出“乱石滩”变“粮蔬地”的增收之路。“三石经济”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沙湾区作为盆周丘区的典型代表,太平镇境内喀斯特地貌多达2.1万亩,成片石漠化土地长期无人耕种,闲置撂荒。早在2020年,沙湾区针对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地表缺水等特性,通过背土填山、治理石漠、改良树种的方式,在石缝里培育“两味药”产业,规模化发展川佛手标准化种植基地1.8万亩、柔毛淫羊藿采种育苗基地3500亩。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创建为省级四星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年产值3.5亿元,累计带动2400户7360人种植川佛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9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8万元。石头缝里育产业——沙湾区太平镇“万亩石漠”变成了“万亩药乡”。太平镇“石缝经济”的成功试点,破解了长期困扰沙湾农业发展的“喀斯特之痛”,开启了“石山”变“金山”的致富通道。下一步,沙湾区还将发展“石崖经济”——石头崖上搞旅游,让牛石镇“硝斗岩天坑”变“网红顶流”。沙湾区牛石镇境内拥有四川最大的瀑布天坑——硝斗岩天坑、西南地区最大的自然攀岩基地——龙岩攀岩基地等丰富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2022年初,沙湾区高标规划、重点包装,成功引入海外国际旅游集团入驻开发硝斗岩天坑,投资5亿元分三期打造硝洞休闲景区、乐活运动区、安池湿地民宿集群。目前以硝洞岩溶资源为基础的一期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硝洞探秘、岩壁绳降、RGB野奢露营地等网红项目关注度持续攀高。一个集“山地休闲、户外极限、岩溶天坑旅游、特色科普研学”四大业态为一体的一流岩洞型休闲度假目的地即将惊艳亮相。牛石镇“石崖经济”的破冰实验,将打破山水生态优质资源长期无法变现的桎梏,实现“无人问津”到“顶流开发”的华丽变身。同时,依托美女峰、四峨梯田、硝斗岩天坑等优质“石崖资源”,形成以峨沙生态康养片区、安池生态文旅片区、双山休闲旅游片区、四峨田园风光片区、范店康养旅游区为重点的“五片”规划,让“山区”变“景区”成为现实,让石头崖成为“摇钱树”,让“石崖经济”成为带动山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石缝、石堆、石崖,“三石经济”,点石成金。成功破解沙湾盆周山区“石多地少”的困境,创新探索出向荒山要地、向荒地要粮的山区乡村振兴的“沙湾路径”,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沙湾样板”。 查看更多
(记者 燕巧)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2月初,我省对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其余111个有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的县(市、区)开展全覆盖专项调研。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调研,调研什么?怎样调研?记者随调研组一起下沉到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蹲点。“顺藤摸瓜”捋捋账花了多少钱,做了什么事  2月8日一大早,金阳县城对面,天地坝镇东山社区农贸市场,菜农齐吉说格面前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老乡,你租的摊位每月多少钱?”  “120元。”齐吉说格回答。几分钟前,农贸市场外,金阳县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正在介绍该市场基本情况:东山社区文化广场、农贸市场、民俗活动场地项目于2021年完工,投资2490万元,一楼是农贸市场,二楼是超市。“每层楼年租金都是8万元。”  运营情况是否真实?调研组走进农贸市场和超市,跟商户了解租金和经营情况,调研组工作人员算了笔账。“跟一年8万元对得上。”  资金、项目、资产是此次专项调研的主线。调研组要选择2个行政村开展“解剖麻雀式”驻点调研,每个村驻点调研时间不少于3天。  东山社区是金阳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有1199户6748人集中居住。调研组一行看完农贸市场,走进社区就业帮扶车间,工人们正在赶制防护服。“现在订单怎么样?工人有多少?”  “去年我们培训了200人左右,现在还有112人在这里务工。”车间负责人田桥介绍,帮扶车间共有100余台制衣机械,目前已接到金阳县1700余件森林防火服的订单。  “从资金到项目再到资产,我们‘顺藤摸瓜’,花了多少钱,做了什么事,了解资金使用是否低效、资产是否有闲置,全面梳理摸清资金、项目、资产底数。”调研组负责人介绍。老乡院里看看猪家庭是否返贫,产业奖补是否到户  除了主线任务,调研组同时还有2条副线任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巡视审计问题整改。  2月9日,看完项目基本情况,调研组开始入户调研。  阿日惹作是调研组入户的第一家。去年,阿日惹作父亲因病去世,失去主要劳动力的家庭一下子成为脱贫不稳定户。阿日惹作今年15岁,刚刚初中毕业的她打算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参加雨露计划可以继续上学,毕业后还可以找一个更好的工作。”调研组为阿日惹作详细介绍了“雨露计划”,并和相关部门、社区进行了沟通。  不仅问,还要查和看。  去年,金阳县投入3684万元针对脱贫户、监测户实施每户不超过2000元的产业奖补,鼓励群众发展种养等特色产业。产业奖补是否到户?产业发展效果如何?  “老乡,家里养的猪带我们看一下。”对照名单,调研组来到马依足乡中心村农户白里吉家里。白里吉妻子带调研组看了院子里的繁育母猪。“下过猪仔没有?收入多少?”  “下了,9头小猪去年卖了5000多元。”调研组工作人员详细核对入户家庭的收入情况,核实产业奖补是否到户。  一天半时间下来,调研组分组访谈了近40户农户。  2月15日,调研组与金阳县交流了调研发现的短板弱项,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金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调研组反馈的情况,将认真梳理,建立台账,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不只金阳。2月6日启动专项调研以来,260多名干部组成50个省级调研组,分赴50个重点帮扶县,对133个村开展蹲点调研。截至目前,161个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的县(市、区)的实地调研已经结束。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根据调研情况,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帮扶产业项目管理、资产规范管护运营等指导性意见或政策措施。 查看更多
  (汉宣  记者  程强 文/图)近日,记者从汉源县获悉,该县明确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以饱满的干劲抓生产、夺丰收,奋发有为挑重担,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据了解,2022年,汉源县乡村振兴局积极跑项争资,按期完成77个1.05亿元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将常态化风险监测和集中排查相结合,纳入监测对象118户380人;全力开展脱贫人口增收行动,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增至11799元,增长率12.6%,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1个,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蒜薹丰收2022年,汉源县完成7.5万亩大豆复合种植任务,经果林腾退种粮15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19万亩,全面铺开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播种面积达29万亩,产量达9.48万吨。紧盯生猪稳产保供,兑付能繁母猪补贴200余万元,生猪出栏达20.6万头,6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顺利通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复审。此外,汉源县还坚持品牌建设赋能,以“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连续举办乡村振兴峰会和各类品牌营销活动,累计获得“二品一标”认证产品52个,汉源花椒地理标志综合品牌价值突破60亿元大关;紧抓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契机,不断推动全县甜樱桃、高山蔬菜种养循环等七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查看更多
(杜伟)近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公布了2022年度县(市、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考评结果,其中长宁县被评为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长宁梅硐镇泽鸿村等4个村获评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老翁镇黎明村获评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  长宁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腹心地带。近年来,长宁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的战略部署,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农村产业更兴旺,乡村更宜居,农民更富裕”为目标,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长宁县成立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和县级领导挂联镇、部门责任制。长宁县还制定了乡村振兴系列实施方案及任务清单,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乡村振兴工作实绩考核,出台《长宁县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责任分工方案》等政策文件30余个,设立巩固脱贫成果专项资金500万元,发放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4600余万元。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政策性担保贷款余额达3.5亿元,位居宜宾市区县第一。  2022年,长宁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9.32亿元、居宜宾市区县第四位,同比增长4.7%、居宜宾市区县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38元、居宜宾市区县第二位。资料图片:长宁县双河镇一角发展四大特色产业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宜宾酒业发达,长宁县大力挖掘农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订单糯红高粱”为载体,发展订单农业,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进高粱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建成五粮液酿酒专用粮产业基地10万亩,其中,糯红高粱4万亩,专用水稻6万亩,为农业增产提供坚实保障。  长宁县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构建“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持续发展的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建成西南最大的万头生态肉牛育肥基地、5万头肉牛屠宰和冷链物流基地两个核心区,示范带动全县肉牛养殖户达131户。推行“牛—沼—草—牛”内循环模式和“牛—有机肥(牛)—粮(果、蔬)”外循环模式,种养循环覆盖面达到100%。在省内率先搭建“生态牧业数字经济运营管理平台”,利用可穿戴设备和无线数据传送,通过数据采集、分析、监管等功能,实时在线监测肉牛健康情况等,实现园区肉牛产业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分析。  长宁县紧密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以“部省共建”“县院合作”模式,全力打造长江上游珍稀鱼类(种业)现代农业园区。采取科技创新、调整养殖结构,以长江鲟等珍稀鱼类的保护和繁育为主,大力推广胭脂鱼、大鲵、岩原鲤、鸭嘴鲟、中华沙鳅等特色名优水产品养殖,建成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规定,实施增殖放流活动。种业发展成效明显,长江鲟全国人工保种野生个体仅存19尾,其中18条生长在位于长宁县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  用好农发行贷款资金,长宁县积极推进龙头水产园区项目建设,完善园区设施,丰富园区功能。大力发展“鱼米之乡”,充分借鉴江南丘陵地区“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生态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稻虾共生”“稻鱼共生”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多样化生态农业发展布局。  长宁县围绕“三年建成以稻虾为主的1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打造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目标,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本土企业养殖户,制定提高早虾产量的技术规程,与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建设小龙虾良繁体系,开展稻虾养殖技术培训,提高早虾产量。选择适宜稻虾产业发展的区域连片发展,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9500亩,产量达3200吨,预计到2024年早虾产量占比达50%以上。长宁县梅白镇文化村农户套种大球盖菇喜获丰收。李鹏春 摄保障粮食安全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如何融合发展?从长宁县双河镇葡萄井村双河凉糕产业可一窥究竟。  双河镇葡萄井村借助“千年盐城”“凉糕之乡”的魅力,做靓“三产”,高品质建设“双河凉糕一条街”;做强“二产”,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竹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做优“一产”,推进竹林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打造现代竹产业基地。  长宁县围绕农旅互动,在农业发展中融入旅游元素,充分发挥“第六产业”的叠加乃至乘数效应,推动传统农业种植区向观光旅游区转变,持续打造蜀南竹海、七洞沟、蜀南花海、葡萄井等乡村旅游景点,打造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为广大游客提供具有乡村情趣、乡土文化和农家特色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观光度假、采摘体验等服务项目,带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近年来,长宁县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落实,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2022年,完成粮食生产面积50.6万亩,产量达20.8万吨。  长宁县以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总目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清查撂荒地存量,严格把关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惠农政策,组织代耕代种、托管、流转、自行复耕等方式,推进撂荒地复耕;推广“果粮”模式,实施幼林果园间作大豆,鼓励低产果园腾退,种植粮食作物,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推进乡村振兴 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推动乡村振兴,要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长宁县农村,房屋整洁,道路硬化,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近年来,长宁县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工程。2022年,投资6867万元,推动双河镇葡萄井村、长宁镇佛梨村、梅白镇联合村建设“春风村”式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县共完成改厕5025户。实施“全域诗华”工程,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长宁县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切实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实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长宁县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围绕脱贫村和脱贫户产业发展,切实抓好财政衔接资金项目规划实施。探索推广“资产承包”“特色地标”“合作共赢”等多种村集体经济运营模式,丰富群众的“菜篮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2022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67个,19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94万余元。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发展电商带货等零售新业态新模式,宜宾市首个村级电商平台——“e红商”在长宁县成立,有力促进了当地农特产品线上销售。  长宁县落实惠农政策,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决兑现落实上级各项惠农资金,出台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切实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培育壮大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计划新增县级及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30家。  接下来,长宁县还将继续出台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继续对种植水稻、玉米、高粱、大豆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实施种粮补贴,免费发放高粱种子、大豆种子,继续实施农机购置县级累加补贴,切实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查看更多
(周柳 记者 蒋培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早春的嘉州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田野里,热闹繁忙,村民们乘着开春刚来的春雨,抓紧开展春耕备耕;大棚中,春意盎然,鲜红的草莓娇艳欲滴;产业园内,张灯结彩、春潮涌动,吸引各地游客来这里打卡……作为2022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乐山市市中区全面推行“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依托特色农业,建成水产、粮油、畜牧、茶叶、农文旅融合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研学采摘等衍生产业。2023年春节,乡村旅游强势回暖,乐山市市中区瞄准时机布局“新赛道”,赢得“开门红”。农业+旅游   拓展乡村振兴“新赛道”“走,周末去古儿坝耍,约不?”趁着美好春光,周末不少市民和游客已经拟定了外出计划——去乐山市市中区苏坪村古儿坝郊游。随着春节文旅市场的强势复苏,古儿坝乡村旅游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乐山市市中区牟子镇苏坪村地处岷江平羌三峡东岸,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来到这里,让人不禁想起诗仙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句。从蔬菜基地到休闲旅游,再到乡村振兴示范点,近年来,苏坪村依托当地特色香葱产业基础,通过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发展赋能,成功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振兴路径,实现了从“菜篮子”到“后花园”的完美转变。苏坪村古儿坝户外营地游步道上,小火车载着游客缓缓穿行,游人沐浴着阳光感受着乡村田野的别样乐趣;户外营地里,“吱吱”的烧烤声和游客的欢笑声随风而至;香葱文化博物馆内,孩子们正在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产业加速壮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苏坪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名副其实。与苏坪村相距20公里的苏稽镇,这个春节给游客带来了新的惊喜,全新亮相的安福堰凭借独具特色的鱼鳞坝和五彩斑斓的灯光秀成功出圈。融合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乡村新画卷,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拍照打卡。安福堰原是损毁严重的条石堤坝,经过综合整治后改造为拦河气盾升坝,通过改造取水口,整治引水渠,对上下游进行疏浚,修建多级跌水消能,加固工程段两岸护岸。工程完成后,不仅能保证下游农田灌溉用水需求,减轻洪涝灾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成为了当地打卡新地标。以项目为带动,助力农业生产,丰富旅游业态,乐山市市中区在农旅融合之路上走出“新图景”。安福堰农业+文化   增添乡村振兴“新底蕴”位于乐山市市中区水口镇的龙窝村,有着目前四川省唯一一座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古代宗族祠堂——宋氏祠堂。每逢春季,油菜花开时这里也是乐山最热的打卡地之一,古韵古朴的宋氏祠堂已成为水口镇龙窝村乡村休闲游的文化“坐标”。以文化促发展,这是乐山市市中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找到的发展密匙。围绕“宋氏祠堂”的保护利用,水口镇挖掘家族史、家训、民俗风情、优秀人物故事等,不断完善祠堂文化,并通过举办宗祠传统文化活动,邀请书画家入祠堂,开展家风主题文化创作,聚力乡风文明,形成“敬祖宗、睦亲邻、尽孝道、懂感恩”的和美风尚。2022年,乐山跷脚牛肉汤锅习俗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跷脚牛肉的发源地,苏稽镇正在抓紧修建跷脚牛肉非遗馆。跷脚牛肉非遗馆将从历史、技艺、科学的角度,展示苏稽跷脚牛肉历史文化与特色技艺,传承和研究跷脚牛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嘉州现代种业园区农业+科技 赋能乡村振兴“新活力”“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眼下,乐山市市中区平兴镇8000多株樱花迎春绽放,老茶树上发出了嫩绿的新芽,春日的平兴镇散发着朝气蓬勃的新活力。碧绿的试验田、整齐的大棚旁,一栋崭新的大楼静静矗立,这是乐山市市中区在平兴镇全力打造的“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嘉州现代种业园区。在“种业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乐山市市中区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战略部署,印发《乐山市市中区“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将现代农业种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明确了种业园区发展思路,计划投资30亿建设嘉州现代种业园区。嘉州现代种业园区聚力建设“乐山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核心”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核心”,规划总面积5万亩,聚焦育种创新、成果转化、资源保护、科普展示等功能,谋划“一核一环三区”,围绕一个种业核心,打造一条农旅融合产业环线,布局创新、示范、拓展三个功能片区。未来,园区将通过贯彻“创新驱动、市场导向、生态兴农、全面融合、成果共享”发展理念,把握“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四个环节,与科研单位和高校展开深度合作,力争在5年内构建“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四方利益共同体,建成以种业研发、科技应用、产权交易、学术会议、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国家级现代种业园区,以种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绘新卷,乡村振兴正当时。乐山市市中区美丽宜人、业兴人和、一域丰沃的嘉州新乡村,正在改革与落实中渐次成型。(文中图片来自乐山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