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李纳米  2021年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在如今这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资料图片用好全媒体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平台开源引流。乡村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各个乡镇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扩充农副产品和乡村旅游的销售渠道,并通过公众号文章对乡村农副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微信公众号营销的网文语言应以幽默风趣为主要基调,同时要图文结合,讲究色彩搭配,富有美感;要积极利用热门关键词为农副产品进行引流,在提升文章的趣味性的同时注重真实性与文学性。  线上直播精准带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户体验到了线上购物的优惠与便利。直播凭借强大的内容承载力,可以更真实、直接地反馈农产品信息,反之,消费者通过直播看到农产品的原产地,甚至养殖和采摘过程,加强了对产地来源的信任感,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因此,各地区要积极利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对农副产品进行直播带货。  短视频讲好乡村故事。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即时性和趣味性。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讲好农村故事,展现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及时向观众展示村民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可以考虑做好以下内容的短视频:一是有关乡村农副产品的短视频,每一条短视频下方都附有商品购买链接,方便观众在观看时就能够购买;二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片段和记录乡村文化活动的场面,目的是让更多观众更好地了解农村的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传播乡村的特色文化;三是录制有关乡村振兴的短视频,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中。  整合传播形成矩阵。在融媒体时代,信息形式多样化,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单一传播平台不能对信息进行广泛的传播。“互联网+文章+短视频+直播”的全媒体、全方位的传播,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才能帮助相对贫困地区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吸纳多方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振兴。关注直播带货痛点助农民成为代言人  目前,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播带货,另一种是电商销售。直播带货是生产农户提供产品,政府牵线搭桥,主播线上推销。而电商销售指农户在互联网平台上自己开店,售卖自己的产品。在这两种方法盛行的同时,笔者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  直播带货有三种类型:高人气的商业主播直播带货、乡村干部直播带货、与高校合作直播带货。其中,成熟的商业主播带货,就好比“速效救心丸”,只能解决农产品生产地区的燃眉之急,不能解决长期问题;而后两者非专业人士直播带货,经验不足,在直播中抓不住消费者的关注点。而电商方面,也存在着农民运营技术不过关和农产品店铺曝光不足的问题。  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应让每个农民学会运营自己的网店,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  一方面,有关单位应对农产品品牌云塑造。选取量大面广、从业人员较多、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提供新媒体云扶持,塑造农产品“原生态”地域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带动农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关单位应加强乡村新媒体专业技能的培训,传授电商运营相关知识,千方百计提高村民们的新媒体素养。面向村民的新媒体培训,应集案例教学、实用性与接地气为一体,突出新媒体销售农产品这一主线,针对农民运用新媒体销售农产品遇到的问题,用农民感兴趣的语言和适合他们的上课节奏,教最实用的干货,最有针对性的营销内容。  新媒体线上培训,应编写针对农民朋友的培训教材以及配套的教案、课件,并录制微课。教材电子版,应采用导航式书签,哪里不会点哪里,哪里不会看哪里,便于农民朋友阅读学习。同时设置微信答疑群,随时解决农民开网店遇到的现实具体问题。  培训扶智,可以解决农民“不会说”“不知道怎么操作”的问题,直击农民新媒体运营的痛点。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统一扫盲,传授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相关技能,又要发掘当地直播人才,立人设,养粉丝,重点培养,让村民学会自身“造血”,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深度挖掘地域特色用新媒体手段包装  有关部门在帮扶相关地区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帮扶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念,深度挖掘其地域特色与人文底蕴,提炼其精髓,凝练其特色,用影像方式加以记录、传播,打造其特色精神文化符号,将乡村文化振兴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结合现代审美,对其特色文化进行解构和重组,运用新媒体对其进行科学完整的视觉系统设计,“时尚化”“艺术化”地加工和包装,使乡村文化品牌“立起来”“走出去”,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还要面向人才聚集地,积极宣传回村助农的人才典型。  当前,一些涉农网站内容同质化严重,没有及时回应村民们的关切和需求。有关部门应多平台运营专属乡村振兴频道,制作推广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内容,对特色农产品和文化进行包装和营销,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需要指出的是,从硬件上看,没有快速稳定的网络和流畅的物流,乡村的新媒体运营就是无水之鱼和无本之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乡村网络、物流等线下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培训扶智,解决农户线上带货技术难题;通过宣传扶志,发展当地特色文化,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钱包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紧跟时代潮流。(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查看更多
“沃柑装箱时要这样摆放,才能确保光滑的表面不会相互摩擦导致划伤……”2月7日清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沃柑种植基地负责人刘华强精心指导工人装箱后,便开启了一天配送工作。当前,正值沃泔大量上市,位于纳溪区丰乐镇马村的沃柑种植基地内,一簇簇金灿灿、沉甸甸的沃柑压弯了枝头,三五成群的游客和忙着采摘的工人在林间穿梭……沃柑基地一派忙碌。沃柑丰收“这里的果子脆嫩多汁,果皮好剥,口感又脆又甜,很好吃,每年都要来购买100余斤沃柑,这几天天气好就一家人过来自己摘,也让孩子体验采摘的乐趣。”在基地里,已经采摘了两筐沃泔的泸州市民王秀珍对沃柑的品质赞不绝口。除了线下体验采摘,线上销售也非常火爆。 据刘华强介绍,为解决沃柑基地位于偏远山村,销售渠道不畅问题,刘华强不仅与多家单位签订长期供销协议,形成固定的配送关系,还依托互联网,自建‘稼鄉俚’电商平台,通过淘宝、微信即可在平台上下单销售。由于沃柑品质好,在客户心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每年还未成熟就收到很多订单。沃柑丰收,不仅给基地负责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鼓起了当地村民的腰包。笔者在基地里看到,一会儿工夫,工人们的背篓里就装满了金灿灿的果子。“我在沃柑基地帮忙管理和采摘,每年有近两万元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据村民刘美群介绍,像她一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20余个。2015年,刘华强作为当地乡贤参加了丰乐镇乡贤座谈会,并经此了解到丰乐镇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通过一番考察论证后,返乡创业,投入400余万元,流转土地600余亩,成立泸州市蔬香佳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规模化种植蔬菜100余亩、优质沃柑500余亩。在种植和管护上,坚持无公害种植,农产品深受市民青睐,“11分甜冰糖沃柑”还获得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A级标准认证。今年,刘华强的500亩沃柑预计产量可达10万斤。丰乐镇沃柑种植只是纳溪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纳溪区充分依托和挖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探索和推进“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产业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沃柑、枇杷、柚子、猕猴桃等特色产业,采取取“龙头企业+农户+电商”“合作社+农户+电商”等模式,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群众持续增收,绘出一幅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美丽画卷。(来源:纳溪区委统战部 王超明 邱滟茹) 查看更多
(记者 燕巧)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四川将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重点,高水平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三大体系”,高质量实施“五大行动”,在资金项目质效提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浙川东西部协作、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上见实效。  去年全省脱贫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2631元,增速达14.2%;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232.22万人,比2021年增加6.22万人;“天府乡村”带动脱贫地区产品销售规模达202.95亿元……1月29日,在成都召开的全省乡村振兴局长会议亮出2022年四川巩固脱贫成果成绩单。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四川将如何着力?去年以来,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竹林村从乡村规划、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图为竹林村新貌。 广安市广安区融媒体中心供图建好“前哨站”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防线  监测是防止返贫致贫的“前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前提和关键。  去年,四川将防止返贫监测收入标准提高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6800元,将监测对象识别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15天以内,重心放到“盯村抓户”上。  “今年这项工作的重心要在‘成体系’和‘常态化’上花心思、下功夫。”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大力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着眼“对象监测识别、分类精准帮扶、风险稳定消除”三大环节,打造“闭环”建成“体系”,同时做实“网格化”实现“常态化”。  监测帮扶的网格化管理,此前四川已有地方在探索。  去年4月开始,绵阳市北川县建立“四线预警”机制。纵向上,每月1日定为农户自主申报日,组建了204名村级“专职监测员”和38名乡镇“监测分析员”队伍,开展本乡域内监测数据收集、汇总分析、调查核实等工作;横向上,将每月5日定为“风险推送日”,医保、卫健、住建等14个县级部门可推送返贫致贫风险信息,乡镇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进行核实,实现跨部门有效联动。  北川县坝底乡青坪村4组村民杨金安的母亲去年因重病住院,花费了3万多元。村级监测员张永海了解情况后,立即上报给乡,坝底乡同时也收到了医保部门的提示信息。“核实情况后,我们为他兑现了防贫保险救助资金1.7万元,同时为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工资600元。”张永海介绍,除了他,村上还有9名网格员分片区监测重点户。  网格员要定期走访辖区农户,及时精准了解脱贫群众收入、“三保障”等变化情况和帮扶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类别、精细化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除了在全省推广网格化管理,今年,省市将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动态跟踪掌握“盯村抓户”网格管理落实情况,每月调度监测帮扶工作,每季度评出“红黑榜”对县通报。  “确保压力常态传到点传到位,将监测前哨落到实处,做到发现一户、录入一户、帮扶一户,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绵竹市玉泉镇菜园子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的菌菇种植大棚里,当地村民采摘食用菌姬菇。 王平 摄(视觉四川)拓宽“致富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省将大力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提升产业就业帮扶质效。  去年,全省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帮扶占比达到56.71%,今年要达到60%以上。  “各地要认真研究产业资金规范使用的环节、方式、比例,以及监管手段、流程、机制等新课题,制定帮扶产业项目使用衔接资金的负面清单,强化产业帮扶谋划、论证、审核和督查。”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开展帮扶产业项目风险监测试点,确保帮扶产业项目3—5年见实效。  “我们将建立项目挂图作战制度,成立项目专班,开展乡村振兴局局长抓项目行动,实施衔接资金绩效评价,实现资金项目效益效能最大化,确保资金投入方向不走样。”德阳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梅彩玲表示。  促增收,还需系牢产业与农户联结的“安全带”。“产业帮扶项目必须建立全链条、硬约束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民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在产业项目中利益分配比例、方式和模式。”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必须牵住“牛鼻子”——构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  四川有50个国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0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其中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部在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基础薄弱,帮扶难度大。  今年,全省将用好用活政策“工具箱”,促进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各类帮扶力量开展协作式、开发式帮扶,助力脱贫地区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壮大县域经济是重点帮扶县发展的主攻方向。目前重点帮扶县已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但还存在产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等瓶颈,亟需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同时着力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突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依托有条件的县城和中心镇,积极打造市域副中心、县域副中心,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力“新赛道”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乡村治理等  今年全省乡村振兴系统还将高质量实施“五大行动”,重点在资金项目质效提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浙川东西部协作、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举措,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成色。群众已经“搬出”,如何实现“稳得住、能致富”?产业兴旺和有效治理是关键。  今年,对没有产业覆盖的安置点,要实现800人以上的安置区都有帮扶产业园或者帮扶车间。同时要探索安置区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鼓励安置区通过租赁、参股、联营、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闲置门市、迁出地土地等资产资源,实现全省800人以上安置区全部有集体经济支撑。  深入实施搬迁安置区乡村治理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安置区自治管理模式,在3000人以上的安置区探索建立“物业管理”组织。  2月2日,位于凉山州金阳县天地坝镇的东山社区正在对社区环境进行“美化、绿化、亮化”升级改造,改造的重头内容就有“红事大厅”。“以前只能容纳一家人办喜事,改造后可以容纳两三家人同时办。”东山社区党委书记褚禄军介绍,东山社区是金阳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现有1199户、6748人居住。  去年,凉山出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东山社区也成立了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以前村民办喜事要用8头猪左右,大家席地就餐比较浪费,现在我们请了专业的餐饮服务队,不仅菜品丰富了,只需要3头猪左右,成本下降了近三分之二。”褚禄军说。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有5年过渡期,步入2023年,“衔接”即将过半,四川如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春节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四川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包括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等。  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今年将重点“实施农村厕所污水垃圾家庭卫生治理和实施村庄清洁整治”两大提升工程,将支持214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改厕整村推进工作,惠及农户51.2万户。  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将以“和美”“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确保乡村建设有序。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成绩单守底线  监测帮扶创新优化,将防止返贫监测收入标准提高到6800元,将对象识别缩短到15天以内,全年新识别监测对象2.7万户8.6万人。  全面落实保障政策,145万脱贫人口纳入低保兜底,3101户掉边掉角农户全部实现搬迁入住,“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  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232.22万人,比2021年增加6.22万人;全年衔接资金安排产业发展项目近9000个;“天府乡村”带动脱贫地区产品销售规模达202.95亿元。  全省脱贫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2631元、增速达14.2%,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抓发展  50个国省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新改建农村公路2992.39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光纤和4G网络,13个县通高速公路,喜德、越西、甘洛3县首通动车,发展动能潜能明显增强。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更实,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累计建成产业园区、帮扶车间22个,全年投入资金11.9亿元、实施后扶产业项目280个;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49.08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聚合力  东西部协作有章有法,立足联合打造“五张金名片”,实施项目867个,新增浙江来川投资企业590家、实际投资489.7亿元;浙川共建产业园区模式、“蓝鹰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内外帮扶有声有色,24个中央单位、339个省级单位定点帮扶全年投(引)入资金31.8亿元、实施项目3376个;省内对口帮扶到位资金12.6亿元、实施项目929个,帮扶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 查看更多
(杨黎明 记者 李全民)一户户精美别致的庭院、一处处设计巧妙的景观、一场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展示……走进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朝阳村,一副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展示在眼前。昭化区昭化镇朝阳村地处嘉陵江畔,乡村振兴中,朝阳村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引领,走出了一条兴村富民的特色之路。该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基层治理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四好”村、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建机制解矛盾  文明新风扑面而来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原朝阳村、五马村、柏杨村合并组建新的朝阳村。在此之前,朝阳村已建成AAA级景区桃博园,桃树已然成为该村的产业支柱,而另外两个村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产业,合村之后,村集体经济分红、项目建设等让村里产生了矛盾,长此以往,村里的集体活动开展也变的困难。2022年初,朝阳村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调动当地党员干部、乡贤知客等资源,精准服务群众,在一点一滴之间温暖着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群众。“连日行军,一些战士脚前掌、脚后跟走得都烂掉了,于是侧着脚走,脚内侧和外侧又全部溃烂,只能惦着脚走,脚趾又磨破……”2022年3月6日,朝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化武到该村讲述战斗的故事;“远离赌毒和邪教,风清气正村风爽,尊老爱幼讲孝悌,邻里和睦心舒畅……”2022年6月8日到20日,朝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村民对村规民约提意见、再讨论、再修改;紧贴农村群众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去感悟基层群众,通过经常性的开展宣传、宣讲活动,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村民重塑了思想观念,认识到了合村带来的好处和发展机遇。“合并之后,发展大有可为嘛!没啥不满意的。”如今,村民之间一团和气,村容也不断提升、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绚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建阵地强队伍 志愿服务温暖人心朝阳村属于偏远的山村,山高皇帝远。长期以来,当地党员干部主动服务群众意识不强,造成该村人心涣散、群众怨声载道。2022年3月,朝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我来讲政策”“我来传技术”“我来搭把手”“我来演节目”“我来评先进”五只志愿服务队,调动当地党员干部、乡贤知客、乡土文艺人才等充实志愿服务队伍。紧贴群众困难所需,用“勤劳手”温暖千家万户。挖土、栽苗、覆土……2022年4月26日,朝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助农支农志愿服务分队一大早便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烟农陈礼洪突击移栽烤烟。“现在烤烟政策好,效益高。但栽得多用工也大,每次到了栽种季节,人工少,工价高,农时不等人,我就愁得火烧眉毛。幸好,村里的志愿服务队常来帮助我们抢种,解了我们燃眉之急!真心太感谢他们了!”陈礼洪感激地说。2022年9月17日,朝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村内留守儿童在儿童之家开展了“文明上网  绿色上网”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在网上坚决抵制不良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亦师亦友,在活动的开展中,他们之间也变得越来越默契,越来越融洽,稚嫩的掌声,欢乐的笑脸记录下孩子们快乐丰富的童年。2022年,朝阳村5支志愿服务队已帮助当地10余户缺少劳动力烟农种植烤烟50余亩,帮助烟农节约劳力成本1万余元。累计针对孤寡老人、残疾群众、患病人员开展上门护理、干农活、拉家常等志愿服务120余次。建载体强产业  振兴之路更稳更实朝阳村过去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群众生产生活相对落后。2017年,建成昭化桃博园现代农业园区后,该村有了桃产也,也发展起了旅游经济。朝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坚持将工作融入产业,创新载体,打造“桃先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建立“桃博士—桃专家—桃秀才—桃小二”志愿服务全链条,推动产业蓬勃发展。如今,该村利用“中省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资金65万元,建成占地200平方米脆桃酒加工厂,加工脆桃60余吨,年产酒3吨,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0.8万元。脆桃发展之路也非一帆风顺,张安是昭化区引进发展脆桃产业的业主之一,2022年7月,桃子大量成熟上市,受疫情影响,销售也遇到大难题。“原本预定的地方,一时半会发不出去。”当张安正为销售犯愁时,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居太高及时帮他联系到新的买家,短短一周的时间,滞销的10吨脆桃,就销售一空。“那段时间,‘桃小二’志愿服务队又是帮助宣传推广、联系买家,还帮忙采摘运送,让我不仅没有损失,还赚了钱。”说起这件事情,张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张安不是个例,为销售桃博园其他业主滞销的脆桃,朝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桃小二”志愿服务队队员,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在广元市万达广场、金橄榄广场帮助果农销售脆桃共1万斤,通过抖音直播等方式上网销售脆桃5万斤。以桃为媒、以人聚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完美融合,朝阳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出了“加速度”。“通过举办桃花节、采摘节等活动,来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同时在桃博园周边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吸引更多游客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桃博园的浪漫与美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昭化镇朝阳村党支部书记刘毅说,今年脆桃的总产量预计在500吨左右,总产值有望达到400余万元。被新时代文明实践滋润涵养的不仅仅是昭化镇朝阳村,2022年昭化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50个,实现全覆盖,组建志愿服务队伍800余支,注册志愿者3.09万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00余场次。建成昭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APP,实现群众网上“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筑起了家门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圈。 查看更多
(高长青 记者 侯东 文/图)岁末年初,寒意凛然,剑阁县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却一派火热景象。工程车辆有序施工作业,施工人员们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进度,处处展现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剑北粮油现代化农业园区是剑阁县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走进该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车辆穿梭,一台台挖掘机正在进行平整土地、砌筑条石堡坎、疏浚沟渠等作业,工人们紧锣密鼓、抢抓工期,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剑北粮油现代化农业园区“我们按合同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工程量,现在正在抢抓黄金季节,在组织机械、(人员)班组,保证按时按量完成工程。”施工现场负责人刘金双告诉记者。剑北粮油现代化农业园区核心区位于汉阳镇壮岭村,规划耕地面积11000亩,通过土地调型,配套田间道路、灌溉渠系等设施。建成后,全面实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产能。剑北粮油现代化农业园区针对剑北粮油园区土地落差大,半山腰以上地块水源保障不足等情况。今年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当地整合了提灌站建设项目,在3处不同的地方修建3座提灌站,将山下河道中的水提升至山上的山坪塘,落差超过100米,再通过灌排渠系送到田间地头,完工后,能解决高山地区2800亩土地用水问题。目前,提灌站泵房主体已经完工,正在架设抽水管道。“我们采用的是一级提灌方式,每小时能向这种山坪塘提灌80余立方米,3座提灌站同时运作,一天能提灌2000余立方米的水,在高峰时期能满足农业生产用水。”剑阁县汉阳镇壮岭村党支部书记赵强说。据了解,剑北粮油现代化农业园区将按照省5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建设,通过整合涉农项目、分解落实任务、强化工作措施,高标准、高质量加快推进各项建设,确保顺利完成各项建设。“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局将拿出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要冲刺的劲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360万元,强化要素保障,坚定不移推项目,全力以赴抢抓项目工期进度,奋力实现新年‘开门红’。”剑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元俊表示。 查看更多
(崔青)1月4日,自贡市贡井区建设镇举办了2023年“白庙血橙”采摘月媒体体验行活动。据介绍,贡井区建设镇2023年“白庙血橙”采摘月将在1月6日拉开帷幕。活动以“乡村振兴看建设·血橙熟了邀你来”为主题,在线上线下开展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广促销“白庙血橙”,包括直播带货、印发消费券、朋友圈转发集赞免费领水果等,活动将持续到1月31日。活动现场据了解,血橙原名“塔罗科血橙”,原产自意大利,1999年被引入贡井区建设镇栽种。近二十多年,通过科学栽培以及成立专合社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白庙血橙现在的平均亩产量已经提高到了3000—4000公斤,种植面积达1.8万亩。成为自贡市最大的血橙种植基地,被誉为“川南血橙之乡”,而白庙血橙还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第二届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称号,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审查并公示。近年来,建设镇以镇带村、点面结合,走出一条“整镇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并以刘家村为产业核心,辐射旭东、建设、石岭、银匠4个村,实施“镇党委+片区党委+功能性党支部+党员志愿服务队”工程,以打造“建设镇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整合上级扶持资金300万元,自筹资金23万元,采取“村村抱团”模式,建成刘家村水果集散中心,实现了“1000㎡水果初加工、1000㎡水果仓储保鲜、1000㎡直播带货基地、1000㎡快递物流”为一体的特色水果产供销服务模式,提升了果品附加值。村民采摘血橙此外,建设镇还在集体经济产业带采取“村村联营”模式,带动2710户果农增收,户均增收650元,并在刘家村率先实现经营收益分红,为“白庙血橙”集体经济产业实现增收,从而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预计到2025年,产业带上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收益超过50万元。该镇坚持“农旅融合·生态宜居”发展思路,持续在特色水果、绿色养殖、近郊旅游三大优势产业上发力,创办建设镇集体经济联合总社,积极探索多元合作发展模式。2022年6月,设立建设镇白庙血橙产业党委,设立生产、加工、销售三个党支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联片联动发展,将组织保障转变为推动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强化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组建120人的“白庙血橙”科技服务队,确保柑橘生产管护要点有服务指导,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谋划各村项目。近三年,回引优秀农民工43人,其中2022年返乡创业人数15人,形成了互惠双赢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村民致富有路子、集体经济壮大有法子“双丰收”。据悉,贡井区建设镇还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发源地,更是“春天闻花香、夏季观荷塘、秋天柚见面、冬季橙满天”的好地方。全镇主要种植有白庙血橙、龙都早香柚、五星枇杷、七彩葡萄等特色水果,现有国家AAA级景区1家、国家地理标志品牌1个,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全市“三农”工作先进乡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乡村振兴先进镇等称号。 查看更多
(何晓红 记者 杨琦)近日,记者从道孚县获悉,近年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道孚县坚持“1234”发展思路,下好组织引领、巩固拓展、有效衔接“三手棋”,深入推进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和成效巩固,促进各项工作抓得紧、抓得准、抓得实,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乡村振兴衔接更加有效。从深度贫困县到2019年实现高质量脱贫,道孚县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跑出脱贫攻坚考核三次全省“好”的等次和甘孜州2019年度脱贫攻坚考核第一名的成绩。下好“组织引领棋”,建强乡村振兴“战斗堡垒”。两年来,道孚县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接续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五级书记”同步抓的指挥体系,适时建立完善信息数据共享对接月报制度、道孚县村级入户核查员制度,调整驻村工作队人员270人,落实村级入户核实员493人,形成全覆盖网格体系,进一步压实县乡村组“四级包干”排查监测和帮扶责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牢牢守住不发展规模性返贫底线。下好“巩固拓展棋”,奠定乡村振兴“成果基地”。两年来,道孚县拼经济、稳增长、抓发展,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速向乡村振兴迈进。150万千瓦“1+N”光伏项目顺利开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道孚段建设即将开园、“新道”高速项目提前启动,一个个重点项目在道孚落地实施;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生态县;墨石公园、亚拉雪山等9个A级景点美名远播;“一廊九园三基地”做优高原特色产业每年带动3万余人次就近就业,万亩春油菜、高原莴笋等农特产业已泼墨成形。下好“有效衔接棋”,打造乡村振兴“美丽家园”。旅游新村-沟尔普村、产业发展示范-先锋村、乡村振兴三大计划样板村-龙普村……118个行政村,村村有特色、处处有美景,显露出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派美景。积分超市、流动红旗应势而生,基层市域治理形成新风尚。婺城区、郫都区、省直6家帮扶合力更强,8387万元帮扶资金支援有力,55名援派干部“如影随行”。全县成功打造9个重点帮扶村,培育示范村5个、精品村1个,培育州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甘孜州级家庭农场1个,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实现新跃升。 查看更多
(刘云飞 文/图)“达州市宣汉县土黄镇‘种植康养基地及配套养殖’项目,签约金额400万元”“乐山市五通桥区中国根书艺术馆二期项目,签约金额800万元”……12月5日,由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主办,以“雁归天府 创赢未来”为主题的四川省2022年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推介暨集中签约活动在成都举行。随着主持人对签约项目和金额的逐一公布,现场响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当天,13个返乡入乡创业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达33.16亿元。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和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兴起在外川籍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热潮,自2020年以来,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走出去+请回来”相结合的模式,持续开展“雁归天府 创赢未来”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系列活动。截至2022年12月,活动已累计推介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610余个,促进50多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总金额达140多亿元,为全省乡村振兴持续引人才聚人气,不断注入发展新动能。12月5日,四川省2022年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推介暨集中签约活动在成都举行。“走出去+请回来” 三年推介项目610余个  “度假村一期2017年建成投入营运,4年来年均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年产值800万元以上。目前正在进行二期扩建工程,欢迎有投资意愿的朋友实地考察交流……”随着资阳市雁江区水龙灵温泉度假村扩建项目推介人刘丽的介绍,现场大屏幕上,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医养于一体的度假村优美环境,一一呈现在与会人员眼前。  当天,在四川省2022年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推介暨集中签约活动上,资阳市雁江区水龙灵温泉度假村扩建项目、遂宁市安居经济开发区啸驰电气扩建项目、凉山州喜德县艮田禽类养殖产业园项目3个优质项目进行现场推介,吸引了不少到场企业家的关注。  2020年以来,这样的项目推介场景,在“雁归天府 创赢未来”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系列活动中是常态。2020年7月,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好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供需对接平台,经全省21个市(州)推荐,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首次整体“端出”投资总额达218.5亿元的130个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涵盖农业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康养文旅、文创研发、生态循环利用、智能化生产等多个领域。  在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四川省农民工服务中心带着这些精心优选的项目,分别前往广东、上海、福建等地进行推介,诚邀川籍农民工及企业家回乡投资发展。截至今年12月,全省推介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累计已达610余个。  四川还创新“雁归天府 创赢未来”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系列活动服务模式,变单一的“走出去”为“走出去+请回来”,让农民工及企业家亲身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实地考察项目的投资潜力。今年以来,分别在遂宁和宜宾举行项目推介和考察活动,受到参会川籍农民工及企业家的好评。11月3日,四川省2022年“雁归天府 创赢未来”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考察暨“蜀中行”农民工创业指导和维权服务活动在宜宾市长宁县启动。助力乡村振兴 不断注入发展新动能  “三年来,我们带动当地就业困难人员等50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返乡创业,当地农产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德阳市返乡创业农民工陈翠蓉在活动现场分享返乡创业经历,让全场与会人士更加坚定了返乡创业的信心。  2018年底,在外务工已经有车有房的陈翠蓉回乡过春节时,了解到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及周边区域拥有蔬菜种植专业村60多个,但精深加工企业有限,无法满足资源的高效转化需求,于是动了返乡创业的念头。2019年9月,陈翠蓉正式注册成立了一家食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农副产品开发、精深加工及销售。创业过程中,当地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解决用电、用水及青菜收购、员工招聘等具体困难和问题,企业很快步入快速发展期,今年预计产值可突破亿元大关。  四川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创业机会,加上我省不断完善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平台支撑、培训服务等体制机制,全省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创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一大批像陈翠蓉一样的农民工回乡投资创业,不仅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也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发展新动能。  巴中人黄波也是返乡创业企业家之一。在四川省2022年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推介暨集中签约活动现场,黄波与巴中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约,在当地落地铝制新材料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铝制新材料200万平方米,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而在宣汉县投资康养基地及配套项目的陈小杉介绍,公司将在康养基地种植中药材,不仅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还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值。  “2020年以来,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持续开展‘雁归天府 创赢未来’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系列活动,累计签约项目50余个,签约总金额达140多亿元。”四川省农民工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是人口大省、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总量常年保持在2600万人左右,占全国近1/10。今年1至10月,全省农民工转移就业2639.4万人,新增返乡入乡创业6.7万人,新创办企业3.2万户,新增创业产值121.2亿元,实现劳务收入5500.3亿元,农民工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农民工经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查看更多
(周光虎 李雪峰 李全民)近年来,青川电子商务工作不断开花结果,全县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培养电商人才步伐,不断夯实电商发展基础,开创电商“35‘35’”新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三举措加大电商人才培育力度。坚持“外引内培”原则,招引知名电商万农合创团队入驻青川,对本地传统生产企业、商贸企业转型提供电商指导与支持。对有就业和创业意愿的贫困户、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电商站点负责人,提供一站式、零成本的孵化培育,截至目前,开展各类电商讲座、培训20余场,行政村覆盖率达60%,普及培训人员700余人次,技能培训人员300余人。为促进电商人才可持续发展,青川县电商服务中心对已培训人员,继续落实跟踪、辅导、孵化等定向服务,引导120余人成功就业创业,涌现出了大批本土优秀电商人才,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先锋”。“五网一体”夯实电商发展根基。盘活闲置资产,建成2300平方米的电商物流产业园,以低于市场价格承租给寄递物流企业使用。通过规范行业管理、减免房屋租金等政策支持,引导邮政、“四通一达”、德邦、远成等10余家快递物流企业入驻,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规模化发展。整合企业物流车辆、工作人员和分拣设备,添置必要硬件设施,由入驻企业统一调配使用,节约运营成本。对全县乡镇的客运站、乡镇邮政服务点和村招呼站等站点按照“六有标准”改造升级,建成19个乡(镇)级和33个村级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点,乡镇配送实现全覆盖,行政村业务覆盖70%以上。县城内的快递包裹由各快递企业自行配送,沿公路主干道业务量大的乡镇由邮政厢式货车统一配送,边远地区的乡镇和行政村由小黄车直接配送到乡村电商服务站点。目前,青川县成功创建“金通工程·天府交邮通”样板县,“交商邮”融合发展模式也成为全省农村寄递物流整合配送示范模式之一。“三端五体系”建设成果硕果累累。以打造产品端、建设销售端、畅通物流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市场主体培育体系、搭建农产品进城销售体系、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共配体系为有力抓手,持续做大做强电商工作。近年以来,在扶贫832平台,青川县43家企业3348款产品上线销售,成交金额累计实现2.8亿元,销售额连续3年全省第1名。青川县川珍实业有限公司荣获“2021-2022年度四川电子商务百强企业”。截至目前,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24亿元,网络零售额实现9亿元。带动全县3万余人发展特色产业,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7月,青川县作为四川省唯一县区代表在商务部做经验交流,围绕“聚焦三端再提升,双向畅通促发展”在“电商专家下乡云课堂”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推广学习。 查看更多
(王婷 潘建勇 记者 常艰)  “我今年74岁了,每天还可以包装200多瓶梨膏呢!”12月14日,在眉山市仁寿县曹家镇梨树社区的供销合作社里,村民刘子云忙着和其他人配合,一起打包梨膏。当天,有600瓶早已预定的梨膏要从梨树社区准时寄出,不少村民前来帮忙打包,既能领到一份“工资”,还能为集体经济创收做贡献。仁寿县曹家镇梨树社区的供销合作社村民们正在打包梨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曹家镇党委书记黄小芮介绍,梨树社区是该镇探索供销合作社、集体经济社和信用社“三社”融合模式的试点社区。果农负责管理好梨树,集体经济社负责对梨品质进行把控,供销合作社推陈出新拓展营销渠道,信用社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在曹家镇,“三社”融合的步伐正越走越稳。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三社”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服务“三农”的合力。如今,曹家镇通过改变思路、改善方法,通过党政支持、市场运作,积极探索“合作共营”新机制,以为农服务为根本,以梨产业发展为重点,努力构建生产、供销、信用、消费“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新模式,有效提升“三社”服务水平,切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让群众得到利益,获得感不断增强。每逢农时,曹家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土专家”都亲自登上云梯修枝剪丫,手把手示范套袋,做好培训工作。同时,专业合作社所有社员实行统一生产技术(培训、施肥、用药),统一生产资料,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价格销售。在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全镇已种植优质梨3.1万亩,年产优质梨5000万公斤。“专业合作社还对年度经营成果实行‘一返一提一投’(一返即利润分配按80%返还社员;一提即提取10%风险金,用于弥补合作社次年可能出现的亏损;一投即交给村委会10%的利润,作为社员内部资金互助)。”黄小芮说,“三社”融合通过组织形态、生产经营、利益联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科学搭配,把生产、供销、信用、消费四要素融合起来,促进一二三产相互支撑、循环利用,不仅培育了新型村集体经济,规范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提升了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描绘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三社’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仁寿县供销社负责人梁煦东介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县村级供销合作社大部分由村两委班子成员任村级供销合作社负责人,以党建为引领,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服务规范的要求,开展生产、供销、信用综合合作,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和农村流通服务,积极探索开展电商、农资、金融等各项服务。同时,有利于将当地的产业优势、村两委的组织优势与村级供销社合作社的专业优势有机融合,创新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 查看更多
吴双桂 艾兰花 记者 周金泉  帮助困难群众、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培育乡村产业……今年以来,安岳县坚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全县客观实际,精准落实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政策,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扎实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文章”,奋力书写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新答卷”。正在地里忙碌。吴双桂 摄政策“兜底”添保障守住困难群众“幸福底线”  12月2日,记者来到石桥街道滴水村邓勇家,邓勇和妻子王泽贫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热情相迎。  邓勇和妻子王泽贫都有残疾,只能在家务农。两个女儿一个在读小学,一个在上幼儿园。夫妻俩原本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但随着双方父母先后患病去世,家里不仅没有了依靠,还欠下不少外债,帮扶前的日子很困难。  “全靠党和政府的帮扶,我们的日子总算慢慢好了起来。”王泽贫说,“村里面对我们很照顾,但我们绝不能有‘等靠要’思想,只有勤劳最重要,靠自己才硬气。”  石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奎介绍,了解到邓勇家的实际情况后,党委、政府结合当前政策将他家整户纳入了低保,为他家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对他家发展产业提供帮扶,孩子享受教育扶持政策,如今家里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见到记者来访,邓勇开心地说:“我们家里养了两头猪,过些天就要杀过年猪了。我们还种植了一些蔬菜,吃不完的就卖一点儿。”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上,邓勇家就是一个缩影。安岳县一以贯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救助保障政策,做到了“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稳稳托起了困难群众“幸福底线”。正在喂养。吴双桂 摄唱响集体经济增收曲富了村民壮了集体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为此,安岳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强基固本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稳中向好。  今年以来,安岳县护建镇大力村在这方面的突破口是大力发展劳务就业,探索成立了安岳县晋力劳务有限公司,解决群众外出务工难问题、增加村民务工收入。  该村在劳务公司成立初期,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充当劳务经纪人,四处出击,不断拓展业务经营范围。截至目前,该村劳务公司已经承接了县公安局卸货、撂荒地开荒、协和镇垃圾承运等多项业务,临时派工200余人次,劳务创收稳步增长。目前,公司已有10余万元劳务工资收入,每半月就会发放一次工资。  “村里成立劳务公司后,自己具体负责现场管理工作,已经得到了2000余元工资收入。这比原来在家单纯务农安逸多了。”村民刘大明说。  走进永顺镇常乐村,一片郁郁葱葱柑橘园映入眼帘,果农们穿梭园中收获着一树树黄澄澄的爱媛果。  据了解,这片爱媛是该村发展的村集体经济产业。虽遭遇了今夏罕见高温干旱,但经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悉心管护、抗旱保收,仍获得了好收成。经帮扶单位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会以购代扶、商贩进村收购、团体订购、本地零售,近2万斤爱媛果销售一空,实现集体经济增收4万余元。乡村产业“蓄势聚能”村民致富道路更广阔  安岳县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谋划推动,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积极培育乡村产业,突出带动引领,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月5日,记者走进护建镇意隆种养家庭农场,放眼望去,一排排干净的兔笼整齐排列,大大小小的兔子正在吃“午餐”。在农场主潘朝彬的精心照料下,一只只兔子膘肥体壮。  返乡创业的潘朝彬学过养殖、畜牧兽医。返乡后,他经过多方考察,决定以养兔作为自己的创业之路。  目前,该养殖场前后共投资30万元,大小兔子有1000余只。到2023年6月,每月兔子出栏量将达到3000只,主要销往重庆、安岳等地,正常情况下,能卖到14元/斤,一年的纯收入可达60万元。  “我的发展壮大,与家乡政府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养殖达到一定规模后,我们将对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免费发放兔苗,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养大进行回收,我们负责销售,带动他们增加收入、共同富裕。”潘朝彬说。  姚市镇京桥村则通过探索“大学科研院校技术团队+基地+农户”的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京桥村二组村民张天立说,去年他家试种了0.3亩中药材,今年 8 月份收成有1000余斤,当时卖了2000多块钱。通过免费发放种子、提供技术、包回收等,已有30余户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平均每亩纯收益达4000元以上。  “近年来,安岳县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不断整合资源,紧扣乡村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主线,乡村产业发展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既促进了农业增效,又带动了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安岳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查看更多
(记者 文露敏)将监测对象识别认定程序优化为6个步骤、时间由1个月缩减至15天;广泛推行以工代赈方式、帮扶车间模式,截至10月底,实现全省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230.8万人;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9.18亿元、“富民贷”5.68亿元;依托“天府乡村”品牌优势,带动全省脱贫地区产品销售额超156.86亿元……  一连串数据,串起了四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足迹。  今年以来,四川如何通过筑牢防止返贫底线、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加快重点地区发展,多管齐下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华蓥市永兴镇大佛山村村民在采摘羊肚菌。该村结合市场需求带领村民发展被称为“菌中之王”的羊肚菌种植和加工,通过产业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邱海鹰 摄(资料图片)守底线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兜住了风雨中的一家人  刚刚过去的秋天,对于绵阳市三台县灵兴镇木鱼村村民杜岗来说有些难熬——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他在东莞电子厂里务工的收入。11岁的儿子身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9月,母亲又确诊胃癌,住院期间自付了两万元医疗费用。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担子又重了。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兜起了风雨中的这家人。在10月的排查中,木鱼村村级防返贫监测员张玺了解到杜岗家的突发情况,立即上报村一级进行风险研判,经镇村两级干部入户核实、村民主评议、党委综合研判、县级核定后,杜岗家被及时纳入监测对象。  “根据杜岗家的基本信息,利用县级帮扶措施库软件系统,最终商定了13条具体帮扶措施,包括技能培训、低保救助、残疾护理补贴、基本医疗保险资助、送教上门等。”三台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周勇表示,目前,杜岗家的困难得到了有效缓解,仅低保一项,预计每月有1050元的收入。  如今的三台县,聚焦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根据不同风险等级状况,将监测对象分为“红卡户”“黄卡户”“蓝卡户”,实行“红卡户”半月一走访、“黄卡户”一月一走访、“蓝卡户”一季度一走访,对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监测。  对杜岗一家发挥了大作用的县级帮扶措施库,共有增收类、“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类、兜底保障类三大领域263条措施,根据监测对象不同风险类型因户施策。  “全省范围内,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网络越织越密。”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监测收入标准调整为6800元,监测对象识别认定程序优化为6个步骤、时间也由1个月缩减至15天。此外,用好“盯村抓户”抓手,建立村级入户核查员制度,组织开展了两轮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今年,四川多地遭遇暴雨山洪、高温干旱、地震等灾害。“几场地震之后,我们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摸排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人员伤亡和住房、饮水、用电、产业等受灾情况,启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绿色通道,积极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先救助再帮扶。”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疫情反复也为巩固脱贫成果带来了挑战。广安市邻水县在疫情期间,就通过制定“排查对象清单”“排查内容清单”“核实核准清单”,精准摸排受疫情影响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再根据具体情况编制《促进脱贫人口增收致富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实施方案》,将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划分为“重点帮扶户”“巩固提升户”和“致富发展户”三种类型,分类落实15项帮扶举措。苍溪县蟠龙村,以工代赈项目务工群众在进行道路硬化施工。苍溪县乡村振兴局供图稳增收既发展产业又抓好就业,帮助脱贫群众端稳“饭碗”  守住底线还不够,还要让脱贫群众增加收入,生活更上一层楼。  12月1日,宜宾市屏山县的气温已经降到了10摄氏度以下。早上9点,锦屏镇漆树村凛冽的空气中,响起一阵“咔嚓咔嚓”的声音。村支书田玉英自家的100亩茵红李果园里,工人们正在给果树修枝整形。修剪后的果树一米多高,整整齐齐。十多年前,同样是种植茵红李,这里还不是这样的光景。“以前是果树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有的长到四五米高,人要爬上树去摘,果子也小得很!”田玉英回忆。  如今,针对茵红李种植分散、低质低效的情况,借助浙川东西部协作平台,屏山县学习借鉴浙江省嘉兴市“农业全产业链改革”经验,探索出“屏山茵红李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茵红李产量、产值连续三年实现递增。  今年夏天,尽管经历了高温干旱,漆树村的4000亩茵红李仍迎来了丰收。种得好的,每亩地收获3000斤左右,能卖到9000元。  屏山县还从宁波市象山县引进浙东白鹅,推广“林下养鹅”种养循环模式。白鹅可以消化掉杂草,鹅粪又是有机肥,节省了除草和肥料开支,每亩地又能增加3000元收入。  漆树村有232户农户,其中40户是脱贫户,几乎家家都种茵红李。田玉英表示,下一步,她还要带领大家发展电商,搞农旅融合,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好了产业,还要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四川广泛推行以工代赈方式、帮扶车间模式等,截至10月底,实现全省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230.8万人。  南充市仪陇县新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就采用“总部公司+帮扶车间”的模式,同时解决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用人难及留守本地照顾父母、抚育小孩的妇女和老人就业问题。该公司总经理杜兴明告诉记者:“不打卡,随到随做,计件付薪。”经过培训,熟练工每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目前,公司在仪陇共开设了4个帮扶车间,帮助脱贫群众、半劳力、弱劳力实现灵活就业。  此外,以工代赈也是助力脱贫群众增收的有益尝试。广元市苍溪县五龙镇蟠龙村今年就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新(改)建道路、新建灌溉渠、整治维修山坪塘,为蟠龙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水源和运输保障。村民通过务工增加劳动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抓发展瞄准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扶上马,送一程”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这一新征程上,既要守底线、稳增收,也要运用系统思维,聚焦聚力基础薄弱脱贫地区,“扶上马,送一程”。  今年以来,四川持续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编制完成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效衔接省级实施方案和分县实施方案,计划总投资2011亿元、实施项目3.64万个。同时,向25个国家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25个,组织222家教育医疗单位到国省重点帮扶县开展“组团式”帮扶。  其中,仅凉山州甘洛县,就协调32名科技人才组成专家组,到田坝镇、海棠镇、团结乡等乡镇开展“科技万里行”活动6期、现场技术指导32次,指导当地产业发展。此外,深入实施“组团式”帮扶、“校联体”、“医联体”等一批合作项目。  “四川将继续推动财政、金融、土地等帮扶政策,推动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社会力量等帮扶资源向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村倾斜,指导各地用好用活支持重点帮扶县的25条措施,因地制宜推动重点帮扶村发展。”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则以乡村治理专项行动为抓手,有序推进78个安置区规范化建设。  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就是其中之一。走进九银村,每一幢楼房下,都有一块翠绿的“微菜园”。“大家搬到这里,还保持着耕种习惯,我们会想办法尽可能满足。”月华镇副镇长夏浪清表示,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加快融入,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提供托幼、康养等托管式服务,打造文娱休闲吧、楼栋聊天阁等共享空间。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逐步能致富。依托安置区附近的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搬迁群众成了生产线工人,实现稳定就业。此外,通过发展苎麻、白茶、糯稻、香椿四大产业,让搬迁群众实现产业增收。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四川将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具体而言,要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坚持全覆盖集中排查和常态化动态监测相结合,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抓好帮扶车间培育和提升,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广用好以工代赈政策,做好返乡再就业服务等;构建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创建,继续优先支持、集中支持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村,加快补齐区域性发展短板。  此外,还要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脱贫成果更巩固、乡村发展更美好、群众生活更幸福。”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张天文 记者 袁宇君  “五华山又增添了新设施,今天特意带小孩来玩耍。”12月4日上午,趁着周末晴好天气,邻水县丰禾镇居民舒先生带着家人来到五华山旅游区农耕体验区,观赏风景、体验农事文化活动。  “这是景区提档升级后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这里不仅可以休憩、赏景,还可以自己动手采摘山茶、体验各种农事活动,感受丰富的农事文化。”五华山旅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说起丰禾镇这个坐落在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内的省级百强中心镇,山与水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五华山、让水湖等湖光山色之间,孕育出了当地脐橙、白茶等特色产业,也丰富了当地的乡村文化。在新出炉的《关于2022年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镇拟命名名单的公示》中,丰禾镇入围省级样板镇。水域宽阔的让水湖湿地公园。好果好菜好生活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再过两周左右,邻水县的“金字招牌”脐橙,就将达到可以采摘的成熟度了,当地也将迎来脐橙集中采摘季。这两天,邻水脐橙主要产区之一的丰禾镇,“橙意”越来越浓。  走进丰禾镇橘苑家庭农场脐橙种植基地,远远望去,整片脐橙林郁郁葱葱,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负责人刘恩毅介绍,果园种植了200多亩脐橙,今年大约有20多万斤的产量,销售渠道主要以游客采摘和外地老板收购为主,现基本有一半的果子都已经签订完毕,准备销售。  除2000亩脐橙外,丰禾镇还发展了白茶1600亩,花椒 350 亩,枇杷 250 亩,香椿、桑葚、猕猴桃各150亩。目前,五华山、让水湖、泥汉坪产业环线已初步形成。脐橙已经成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好山好水好风光 融入巴蜀文旅走廊  12月4日清晨,在让水湖湿地公园水域宽阔的外湖岸边,十余名工作人员穿着雨衣,正从木船边缓慢起出渔网。  让水湖湿地公园是邻水县规划建设的集生态观光、运动体验、休闲游乐为一体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同时,当地群众也在房前屋后开展幸福家园庭院打造,为推动当地农旅融合发展打牢了基础。  而在位于明月山深处的关口村白茶种植基地,白叶一号、黄金芽、金香玉等多个茶树品种共千余亩,在环山绕谷的秀美风光中扎根向下,默默汲取土地力量,酝酿着来年春天的第一茬嫩芽。  丰禾镇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之余,还充分释放旅游资源,做好乡村旅游文章。捕鱼人收获满满。  这些乡村旅游资源,都纳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下川渝毗邻地区十大功能平台之一的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是川渝合作重要示范区。  “当前,我们正以五华山旅游区为龙头,加快让水湖二期、泥汉坪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丰禾镇党委书记王波告诉记者,该镇不断推进省道202至让水湖至五华山旅游道路黑化等重点工程,加快与毗邻的重庆市长寿区互联互通,联合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都是着力在加快融入巴蜀旅游文化走廊上树标杆、作示范的具体举措。 查看更多
(伍排勇 欧阳漆 记者 庄媛)“我们整个顺河地区的土地,在遭遇了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被冲毁了大概有300多亩,今年在乡村振兴省级重点帮扶项目支撑下,全村对土地进行了统一复垦。”12月1日,在汶川县绵虒镇草坡新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草坡新村党支部书记孟伟介绍说,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被冲毁的土地得到复垦。草坡村现代农业园发展订单农业记者在绵虒镇草坡新村看到,虽然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的痕迹还十分显眼,但复垦的土地上,油菜、紫菜、大白菜、豌豆尖等蔬菜已经出苗,长势良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汶川县绵虒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将草坡新村泥石流冲毁河滩地进行集中复垦,并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的方式,促进村民致富增收。“现在这个土地复耕完成以后,我们及时转交给老百姓,让大家在土地上发展蔬菜种植,然后村集体通过对接市场再进行回收、包装和统一的销售。”孟伟说,通过对接市场,村集体让当地群众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形成规模化种植,不仅解决了村民的蔬菜销售问题,村集体通过蔬菜集中打包、运输、销售等也将增加一笔集体经济收入。据了解,为发展壮大村集体产业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此次绵虒镇草坡新村共复垦土地面积170亩,复垦的土地按照村民原有的土地面积进行归还。同时,为有效利用好复垦土地,绵虒镇和草坡新村通过积极走访,与成都市场进行对接,将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进行精准化生产,确保群众种植的蔬菜销路畅通。“我们在现代农业园区建好后,通过建立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村民1亩地收入有2000多元,一年按照种植两季蔬菜计算,亩收入就能突破4000元,全村170多亩将为村民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孟伟说。 查看更多
(冯金虎 李全民)2022年以来,苍溪县在获评省考“六连好”的基础上接续发力,坚持以创建省级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为抓手,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三个关键”,强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乡村振兴成效逐步彰显。坚持守底线、强监测,确保脱贫基础更稳固突出监测帮扶防返贫。苍溪县制定《苍溪县防返贫致贫救助帮扶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紧盯“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保障“风险点”,通过全面排查和常态监管,今年累计识别监测对象551户1710人,累计消除风险303户909人,全县无一例返贫致贫。突出精准施策稳增收。苍溪县坚持把促进脱贫群众增收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突出抓好抓实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两个关键。紧紧围绕红心猕猴桃、苍溪梨、健康养殖等特色产业,高标准推进红心猕猴桃核心产区、金垭有机粮蔬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建村级示范园112个、户办产业园4100个。积极应对疫情旱情叠加影响,按照“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损失养殖补”思路,扎实开展“百日增收”行动,累计发放小额信贷2.6亿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8.7%。通过创新“直播带岗”招聘会、创设社区工厂等方式,切实畅通就业渠道、强化就业帮扶,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2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4325个,4.37万有外出务工需求脱贫人口实现全部就业。强化项目资产管理,通过租赁、参股、联营等方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持续增收。突出民生保障抓兜底。苍溪县持续完善“1+36”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医疗、教育、低保等惠民政策。建立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团队381个,监测对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一并纳入“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服务,开展大病专项救治6217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212万元。全面做好脱贫户、监测户等12类特殊群体中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资助学生16.76万人次,发放(含减免)各类资助资金4595万元。切实强化兜底保障,监测户纳入农村低保478户1061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6户17人,代缴困难群体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62万人、262万元,防返贫致贫救助帮扶基金救助对象67户、61.79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坚持抓发展、促振兴,确保群众生活更美好实施基础补短行动。苍溪县统筹推进农村路水田电气讯“六网”建设,大力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406公里,全县农村道路硬化率100%、组道路硬化率75%、入户连通路硬化率60%。优化完善农村水网体系,升级改造白山、月山等6个场镇供水站和供水管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项目34个,改造村级小型供水工程20处。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电网、通信网络和乡村电气化改造。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完成陵江元坝、歧坪2个片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启动五龙、龙山文昌2个片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资源配置持续优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基础更加坚实。实施环境提升行动。苍溪县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建设乡镇片区垃圾转运站6个,配置转运车41辆,累计清运农村生活垃圾1.5万余吨、畜禽粪650余吨、农业生产废弃物13吨。完成3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建设项目和20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被纳入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和全国乡村振兴“四个一批”典型案例推广。改造农村户厕9195户,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实施乡村治理行动。苍溪县全面推行乡村治理和振兴互嵌式发展,健全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驻村帮扶工作队“三位一体”治理体系,规范设置“超大党支部”23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0个,全县1511个基层党组织规范化达标率达98%。探索“三建三治”模式深化22个现代农业园区治理,“一核四治”模式提升20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后续治理实效。成立疫情防控、驻外招商等功能型党组织38个,经验做法被《中国县域经济报》刊载,“红色刀儿客”支部服务产业发展经验被《四川日报》报道。成功举办全省群众广场舞总结展演比赛、2022中国·苍溪红心猕猴桃季暨嘉陵江畔音乐节等大型文化活动,选树道德模范、苍溪好人等先进典型128名,开展文化铸魂、感恩教育等活动200余场次。坚持强示范、重实效,确保政策措施更精准强化项目支撑。苍溪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牛鼻子”,开工建设中小微企业孵化园(三期)等重点项目166个,总投资183.62亿元。充分发挥“1镇10村”全省先进乡镇、示范村引领效应,推动五龙镇三会村、黄猫垭镇高台村、浙水乡山水村等乡村试点先行。高标准完成高台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四川首条红色乡村示范路建成通车,省委于立军部长给予“满分答卷”的高度肯定。总投资7000万元的船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全面建成,一期投资4050万元的浙水乡山水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推进。强化驻村帮扶。苍溪县按照“力量不减、选优配强”要求,统筹211个中央、省、市、县帮扶部门力量,向166个脱贫村、42个省定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帮扶干部584人(其中第一书记190人、驻村工作队员394人),调整因工作调动、身体健康等原因无法正常履职的驻村干部65名。强化驻村干部日常管理,优先落实工作保障,完成两轮次全覆盖培训,锻造了一支靠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驻村工作队伍。强化对口协作。苍溪县立足“苍溪所需、余杭所能”,持续推动余苍深度协作。投入资金3800万元,共同谋划实施6大类10个项目。建成四川首个数字政务平台“苍政钉”,实现全县146个单位6387名党政干部全覆盖。变“浙里办”为“苍通办”,开辟智慧政务公开专区32个,263项民生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建成川东北首家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中心和阿里巴巴淘宝教育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浙数西送”协作赋能数字苍溪建设案例入选全国东西部协作培训班典型案例。开展党政干部交流培训班11期810人次,培训教育、农业等各类技术人才28期1373人次。深化学校、医院、镇乡、企村结对活动,接受余杭社会各界捐资捐物928万元。坚持建机制、聚合力,确保工作保障更到位紧抓组织领导不放松。苍溪县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五级书记”抓落实,健全县委政府统筹、部门主责、乡镇主体、村组落实的责任机制,建立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12次、县政府常务会18次、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3次、工作推进会13次,专题研究安排巩固脱贫成果相关工作。实行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包行业、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帮扶干部包户“四包”制度,四方责任压紧靠实。紧抓改革创新不停步。苍溪县抢抓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建设机遇,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聘请直接服务乡村振兴的院士博士26名、创新创业团队7个,组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新型智库11个,回引苍溪籍在外优秀人才1000余人,新增返乡下乡创业实体502个,获评全省去冬今春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加大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力度,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41家,荣获“2022投资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称号。持续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累计整合资金3.6亿元。深化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清产核资、股份量化、确权到户工作,获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紧抓督查考核不手软。苍溪县强化目标导向,抽调能力过硬、经验丰富、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老同志21名,组建1个督导总组和10个督导小组,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和阶段性工作安排常态开展专项督导,印发督导通报4期。坚持问题导向,精心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检视”工作,发现问题45个,现已全部完成整改。强化结果运用,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占7分,考核结果直接与评先评优、干部提拔等挂钩运用,得分排名后10%的乡镇和县级部门当年不得被考评为先进单位。据了解,苍溪县辖31个乡镇454个村(社区),是国家首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精准识别贫困村214个(村建制调整后为16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7万户9.2万人。2019年实现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摘帽,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期间,苍溪县先后高质量通过4次国务院第三方评估、1次国家普查、5次省级成效考核、4次省级第三方评估,连续5年取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的等次,连续4年高标准承办全国全省现场会。苍溪红心猕猴桃产业扶贫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典型范例”,“远山结亲·以购代捐”社会扶贫模式被纳入全国“三年扶贫行动计划”。产业扶贫、党建扶贫、社会扶贫、精神扶贫、金融扶贫、交通扶贫等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查看更多
禅心 何流 许倩茹 (图片由凉山州乡村振兴局提供)金秋十月,大凉山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安宁河谷到大凉山腹地,处处展现着乡村振兴的景象。  在脱贫攻坚战中,凉山举全州之力攻坚克难,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4.8万户105.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44万户35.32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上新居,实现稳定脱贫。  风好正扬帆,奋进正当时。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凉山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工作正以豪迈气势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凉山努力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苦干实干赢得人民满意  8月底,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凉山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局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关键在干,关键在人。凉山州乡村振兴局作为凉山负责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责主业部门,长期以来的工作主要是面向农村、基层和群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紧密,感情最为深厚。  在这场漫长而艰苦的跋涉中,他们以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为己任,始终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4.16万平方公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1个深度贫困县、2072个贫困村、105.2万贫困人口,一串串数据摆在凉山扶贫人面前;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国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四川省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接踵而来。要想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除了勇气和担当,还考验着凉山扶贫人的智慧。  他们坚持“谋”在点上,全力推进“七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推动实施23个扶贫专项。他们坚持“干”到实处,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到人”的帮扶措施,“看得见”的贫困与“看不见”的贫困一起抓,解决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一步跨千年”的凉山旧貌换新颜,合力完成35万余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00万余人住进安全新居,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在这场艰苦的战役中,凉山州乡村振兴局(原凉山州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获评第六届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连续5年获评州级部门综合目标绩效考评先进单位,1名先进个人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6名先进个人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扬)。凉山扶贫人用一个个闪光的荣誉、一块块金色的奖牌证明了他们的智慧与担当。枇杷丰收了,果农笑了。近18万自发搬迁群众同步奔小康  凉山自发搬迁情况历时已久,特别是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有近18万群众因不同原因陆续从高寒山区、二半山区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安宁河谷地带。近年来,凉山全面推进已自发搬迁农户“齐抓共管”,切实消除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盲区”,变“无序搬迁”为“有序有效管理”,确保自发搬迁农民同全国、全省、全州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后,凉山将已自发搬迁农民规范管理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事项,带着感情、责任、创新和耐心全面推进已自发搬迁农户规范管理。  凉山确定已自发搬迁农民的防止返贫工作由迁入地来识别、监测和帮扶,迁出地做好配合。2022年4月以来,对全州自发搬迁农户基础信息进行全覆盖摸排,由迁入地进行规范管理,有效推进已自发搬迁农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户籍改革和权益方面,为破除户籍壁垒,推行已自发搬迁农民《居住登记回执》政策,就近就地享受迁入地教育、医疗、就业培训等各项公共服务权益,持续保障与户籍挂钩的补贴资金、兜底政策、宅基地、土地承包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等权益,实现权益“应享尽享”。群众找到致富产业。“44711”工作思路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6月6日,凉山州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标志着凉山州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开启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凉山扶贫人转变为凉山乡村振兴人,他们继续发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马不停蹄投入到新的战斗,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序开展,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44711”工作思路,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积极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  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不打折扣,以最强力量、最实举措、最严要求推动责任落实,确保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实效性。  强化统筹“一体化”指挥体系、“可视化”监测体系、“清单化”督导体系、“常态化”工作体系“四大体系”,将5年过渡期工作细化成228项具体任务、1304个具体项目,精准锁定每项任务,建立“任务、责任、督查”三张清单,照单推进。  突出产业、就业、增收等“七个重点”狠抓落实,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强甬凉经济文化交流和开放合作,开启“两地仓”消费协作新模式,2022年全州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达26.96万人,上半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3元。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2年预计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000元左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凉山紧紧围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同步实现共同富裕总目标,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让全州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查看更多
(林立 文/图)11月1日,第11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开幕,乐山市以主题市身份亮相蓉城。在会展中心“精制川茶·乐山馆”(2号馆)内,主题为“峨眉山茶 世界共享”的“峨眉山茶”系列活动,成为本届茶博会新亮点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峨眉山茶”地方标准发布据了解,本届茶博会是2022年四川省政府重点支持展会、2022成都美好生活系列会展,也是全省促消费重要活动之一。对弘扬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赢,谱写中国茶产业发展新篇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作为主题市,乐山市独立成馆这在历届茶博会尚属首次。乐山馆总面积3000平方米,分序馆、区县馆和企业馆,“竹叶青”“峨眉雪芽”等45家茶企业参展,全面展示了乐山茶产业发展优势和悠久茶文化,进一步擦亮“峨眉山茶”金字招牌,助力四川“千亿茶产业”快速向前发展。新晋国家级龙头企业奖励开幕式上,乐山市委书记马波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乐山正大力发展“峨眉山茶”和晚熟柑橘、道地中药材、林竹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峨眉山茶”作为四大农业产业集群榜首,形成了“一核两带两区”的产业发展格局,茶叶种植面积139万亩,毛茶总产量14.5万吨,综合产值260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综合产值均居全省第一,有中国茶叶百强县2个,是实至名归的“中国绿茶之都”,茶叶已成为乐山人民的“金叶子”,旅游兴市的“新卖点”。会上,四川省百岳茶业有限公司荣获新晋国家级龙头企业奖,获得一次性激励补助20万元奖励;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的“竹叶青牌绿茶”、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峨眉雪芽茶业分公司的“峨眉雪芽雪霁禅心”获评首批“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茶馆“搬”到展厅里在当天下午举行的“高端绿茶高峰论坛暨峨眉山茶地方标准发布”会上,发布了“峨眉山茶”地方标准;乐山市政府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签订了《“峨眉山茶”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颁发了“峨眉山茶”产业发展顾问聘书;向北京地标农业品牌管理中心主任、中农农旅(北京)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焰颁发“峨眉山茶”产业品牌顾问聘书。茶香敬客刘仲华、江用文、何焰分别作了“高端绿茶高质量发展”“绿茶加工工艺及发展方向”“如何做大做强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主旨演讲;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国家茶叶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王云围绕“乐山茶产业优势地位及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作了专题发言。共同为“峨眉山茶”的发展亮出了“金点子”。茶艺展示在乐山市综合展示区域400平方米的序馆里,通过展台展板、图片实物、视频音响及声光电科技手段凸显乐山特色,展示了乐山优良生态环境、优势产业发展和悠久茶史文化。峨眉山手工制茶“非遗”传承人、国家高级制茶师王敏现场展示的手工茶制作技艺,吸引了观众驻足观看,拍照留影。在5个区县馆,峨眉山高山绿茶、犍为茉莉花茶、夹江出口绿茶、沐川紫茶、马边彝茶都亮出了各自的特色和茶艺绝活,给广大观众带来阵阵惊喜。网红直播大赛在峨眉雪芽公司的展馆现场,连场举办的以“峨眉雪芽,邀您品茶,般若茶会,共鉴茶道”为主题的“峨眉雪芽般若茶会”,让参展来宾近距离感受了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了对峨眉山茶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30名来自各领域的网红主播现场参加了峨眉雪芽公司在茶博会上首创的网红直播大赛,吸引了线上线下的“茶客”对“峨眉山茶”的关注和喜爱。峨眉山茶舞茶博会期间,乐山馆还开展了购“峨眉山茶”享百万大礼促销活动,派发让利促销券2万张。以“竹叶青”为代表的乐山茶企承诺,在乐山馆内采购茶叶产品将享受8.5折优惠,点燃了市民购买“峨眉山茶”的热情,增强了本届茶博会的吸引力。 查看更多
雨田(图片由成都市成华区农业和水务局提供)  2012年,按照省、市安排部署,成都市成华区对口帮扶甘孜州丹巴县。2018年,在成华区的对口帮扶下,丹巴县如期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迎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  面对帮扶形势之变,成华区以规划整体性、项目示范性、质效连续性工作模式,从资金项目、民生产业、人才智力、基层治理等方面着手,多点纵深发力,从冲刺新目标、强化新支撑、构建新机制三方面切入,为丹巴县全面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丹巴县巴底镇邛山土司官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之金丝皇菊种植基地。新目标编制高标准五年规划 提升规划整体性  巴底镇邛山村40亩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已投产,半扇门镇团结村冬暖式大棚产业园已投运,丹巴县就业创业中心已建成,格宗镇江达村350亩农旅产业基础设施加速提档升级,丹巴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加快推进……成华区对口帮扶丹巴县的一系列新重点项目,如同一股强劲助力,正推动丹巴乡村振兴“加速跑”。  丹巴脱贫奔康后,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书写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这也给成华区的帮扶工作带来了全新课题。  面对新课题,成华区确立了新目标:打造对口支援新模式,建立乡村振兴示范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新工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民生新常态,树立基层治理标杆。  如何实现新目标?成华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长李凤来说:“乡村要振兴,规划须先行。”为此,成华区科学编制并启动实施第三轮(2021—2025年)对口支援规划。  初到高原,工作队马不停蹄地深入丹巴的各个乡镇,与当地干部群众促膝长谈,了解产业经营、帮扶带动、群众受益、项目建设进度等情况。李凤来回忆说:“每一天都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  总结十年对口帮扶经验,实打实蹲点调研,成华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思路逐渐清晰:编制高标准五年规划,提升规划的整体性。  翻看规划可以发现,该规划统筹衔接丹巴县“十四五”规划,将成华区的对口帮扶工作纳入丹巴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同时突出“整体性、示范性、连续性”,聚焦聚力帮助丹巴县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力实施资金项目、民生人才援助,全力构建产业互补、人员互动、观念互通、发展共赢的对口支援工作新格局。  规划整体性突出。本着“一年办成一件实事、三年办成一件好事、五年办成一件大事”的原则,成华区根据帮扶情况和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适时调整、制定阶段性对口帮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对口帮扶2023、2024、2025年度实施方案,并确保其严格执行、扎实推进。成华援建现代农业园区。新支撑围绕乡村振兴示范性村落 打造帮扶样板  新一轮帮扶工作中,围绕“丹巴需要什么、成华能做什么”,成华区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才智力、基层治理等8个方面着手,深入乡镇、走访部门、开展调研,梳理出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符合丹巴产业实际、贴合成华资源优势的优质项目31个,其中,2021年度17个、2022年度14个;涉及计划内投入财政资金5344.05万元,其中,2021年度2603.05万元、2022年度2741万元。  总结过去的经验,成华区以“点线面”结合为核心理念,围绕一个示范性村落,通过资金项目、民生产业、人才智力、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打造标杆项目,打造帮扶样板,在未来的帮扶工作中全面复制、广泛推广,促进对口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走进丹巴县格宗镇江达村,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羊肚菌产业大棚映入眼帘,大大小小的羊肚菌破土而出,长势喜人。该村共有186户649人,成华区计划以“现代特色造血农业”“新型研学旅游”为抓手,打造江达村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  2022年,成华区投入帮扶资金966万元,立足农业产业基础条件,对江达村传统优势产业羊肚菌种植进行提档升级,新建两用种植大棚替代原有的黑色薄膜大棚,在大幅提升美观度的同时,实现冬夏蔬菜、羊肚菌轮种,实现每亩年增收约4000元。未来三年,成华区预计投入1539万元,建设智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和花椒林、生态养殖等基地集群,开发农业体验、农业观光、MCN孵化园等农旅项目。  在巴底邛山土司官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成华区深挖邛山村“土司官寨”和“美人谷”IP内涵,引入金丝皇菊种植40亩,亩均增收4000元,同时形成特色景观;通过打造景观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形成美人谷丹巴全域旅游关键观光节点。  半扇门镇团结村冬暖式蔬菜大棚产业园项目,是成华区援建丹巴县的重点造血产业项目之一。该项目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产业发展模式,集中种植水果黄瓜、番茄等经济作物,预计2022年产业园年产量将超过600吨,年产值超300万元。目前,该产业园已辐射周边10余个村组,带动务工100余人,年均增加务工收入80余万元。  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王继华说:“以前,村民们看天吃饭,只能在村里种些玉米、土豆,一年挣不到几个钱。如今,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学到种植技术,收入还增加了。”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成华区总结运用“十年探索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在深化对口支援上再下功夫、再出实招,推动“输血式帮扶攻坚”向“造血式产业振兴”转移,大力实施“数商兴农”“数商兴旅”等工程,探索构建“规划带动、项目推动、营销拉动、产业联动、机制驱动”合作发展新机制,推动产品共育、市场共享、渠道共联,助力丹巴县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集中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同时,成华区还在丹巴全县种植范围内大力扶持蔬菜、高山羌活、美人脆苹果种植和藏香猪养殖等特色产业,通过造血式产业帮扶,切实提高群众收入,全面美化人居环境,激发出丹巴县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新机制创新搭建“牵手1+1+1”帮扶平台 强化质效连续性  站在新起点上,成华区延伸帮扶触角,创新帮扶机制,强化质效连续性。  组成“牵手1+1+1”新型帮扶共同体。在原来“帮扶区—受扶地”结对帮扶模式基础上,成华区进一步强化责任到人的“一对一”帮扶,创新建立由帮扶区(街道)—工作队员—受扶县(乡镇)组成的“牵手1+1+1”新型帮扶共同体。  具体来说,不管是规划内还是规划外项目,每位工作队员都要“一对一”对应服务一个项目,真正将帮扶力量下沉到项目上。  在此之前,成华区“一对一”帮扶丹巴县项目,每个街道“一对一”帮扶丹巴县乡镇的项目。  现在,工作队员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可以随时掌握项目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帮扶方和被帮扶方。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帮助双方交换意见,督促项目进度。  另一方面,将帮扶力量下沉到项目,也便于工作队员对规划内的项目进行“一对一”跟踪问效。  工作队选派专人具体负责项目,实行每个帮扶项目和结对乡镇“点对点”队员蹲点跟踪指导,明确帮扶时间表、责任人、任务图,挂图作战,让帮扶挠到痒处、戳到痛处,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建成。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工作队开展了结对“传帮带”行动,要求队员们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在岗位上至少“传帮带”1名本地干部人才,效果初显。工作队队员樊胜说:“结对子后,我和当地干部的联系更密切了,责任感激励我全力以赴地去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  此外,成华区还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持续深化全域结对援助力度,按照机构对口、行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丹巴县实际需求,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共11个街道、23个部门、48个社区、24所学校、8家医院、46家企业分别与丹巴开展结对帮扶,形成了上下“一条心”、全区“一盘棋”、帮受双方“手牵手”的全员参与大局面。 查看更多
(梁波 记者 谢强 徐杨 文/图)10月26日上午,攀枝花市盐边县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苏朝军陪着市里的一家大企业负责人,在盐边县北部地区奔走,走访涉及乡村振兴项目的各乡镇、村组,目的是为了对接资金落地,确保项目尽快实施。这是盐边县乡村振兴局当前的工作常态。记者了解到,今年,盐边县加快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推动乡村振兴任务完成的全部衔接资金共计7822.73万元,所有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项目须在12月底落地,盐边县相关部门党员干部、每一个项目点位,积极抢抓关键处,让资金和项目落地成为盐边县乡村振兴的撬动力。宝桑园新建成的仓储库房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资金来得不容易,要使其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落地、在最迫切盼望的地方见效。今年初,盐边县定下了“坚持农业为本、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建设乡村振兴、美丽宜居、活力迸发‘滋味盐边’”的发展目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是完成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争取到项目资金,去年底起,盐边县12个乡镇的80个村、2个农村社区就通过“村级申报、乡(镇)复核、部门审查、县审定”流程,将184个项目汇总到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项目库。面对项目多、资金少的难题,全县按照“发展急需、群众愁盼”两个标准,盐边县实施了项目现场比对、摸排、筛选,最终确定了83个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业扩能、医疗卫生、教育惠民等多个领域。盐边县乡村振兴局服务中心主任张云龙介绍,虽然对全县各乡镇、村组的情况都有详实了解,但为了让实施的项目公平、公正、公开,大家又齐心协力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确保实施项目真正惠民生、暖民心。今年,全局总动员,14名党员干部一个村、一个组去听民意、摸实情,确保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村民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抓产业惠民生暖民心围绕乡村振兴项目群,盐边县抓大也抓小,抓产业也抓民生。今年,盐边县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推进分为两个批次进行,县乡村振兴局制作了实施项目台账,将涉及项目分成南、北、中部三个片区,各片区确定一家监理单位,实施项目质量、进度与资金划拨挂钩的监督管理。截至10月中旬,已拨付2022年衔接资金5976.5万元,完成项目35个,有48个项目正加紧实施。抓大,见成效。盐边县积极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天府第二粮仓”精神,立足“粮仓+”的工作思路,结合粮食安全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项工作,在永兴、惠民等产粮乡镇落地稻菜园区等项目55个,发展优质粮食果蔬1334亩,奖补蚕桑农业产业园区3个,落实脱贫户23000头肉羊的政策性保险,推进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支持全县羊肉米线产业发展。抓小,解难题。在惠民镇新林村德阳组,39.5万元衔接资金用于12户芒果种植户单独打230米深井、拉1200米灌溉钢管,结束了600亩芒果靠种植户昼夜拉水泵到河沟提水灌溉的历史。仅村民田维松一家,今年的芒果销售就达28万元,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抓产业,能致富。投入衔接资金1676.7万元,在渔门镇双龙村、三源河村,永兴镇永兴村的宝桑园、攀西良田、中丝天成等企业实施蚕桑产业项目,为数千户蚕农就近上班、就近交桑果、蚕茧打通了可持续的长久之路;投资210万元,把珠芽金魔芋种植到海拔2800米的格萨拉彝族乡大湾村及红果彝族乡梁子田村等偏远高寒地区,为100余户脱贫群众延长产业链,提升持续增收能力。抓民生,暖民心。投资127万元余元实施道路硬化,投资120万元实施卫生扶贫救助基金项目,惠民镇青龙村建成的2.221公里硬化路、红果彝族乡花椒箐村村卫生室等,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盐边县北部地区村民种桑养蚕引力聚合撬动社会资金用项目抓项目,立足资源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聚合力量,解决项目资金缺口,推动项目有序实施。记者在盐边县乡村振兴局的项目实施台账上看到,由该局与县财政局统筹、协调的61个项目,共计需要项目资金9011.946万元,而配套的资金共计6952.73万元,资金缺口有2059.216万元。据盐边县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盐边县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全县涉及乡村振兴衔接项目的部门、单位提前谋划,立足全县资源优势、政策利好,积极上门与企业沟通谋划,与村集体经济共同想办法,有效促进企业愿意投资、村集体找路径融资、村民自觉投工投劳等。中丝天成丝绸公司的永兴蚕茧站提档升级扩能改造工程就是成功范例,该项目用100万元省级资金撬动企业450万元资金投入。该公司副总经理罗兴华表示,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奖补给企业惠农助农增收发展项目,主管部门又主动上门与企业共谋发展,给企业吃了定心丸,既壮大了企业,又实惠了桑农。记者了解到,当前,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盐边落地生根的实践中,盐边一边加快乡村振兴项目推进,一边着手明年的衔接资金谋划,以务实的行动举措,牢牢攥紧乡村振兴“接力棒”。 查看更多
(付杰  张敏 记者 侯东)“服装厂解决了当地100余名群众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了群众‘出家门,进厂门’的愿望。”10月26日,跟随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金顶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平的脚步,记者走进前瞻铭鼎服饰公司,只见摇身变成产业工人的群众正分工协作,进行着缝纫、整烫、剪线等工作,一派火热的生产场景。引进企业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增收致富,只是朝天区新一轮驻村帮扶力量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朝天区突出严管厚爱,激励作用发挥,推动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冲锋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当好主力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和强劲动力。精准补短 推动帮扶干部全面提能朝天区地处秦岭南麓,辖区多高山峡谷,耕地少,自然资源贫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为此,朝天区统筹向脱贫村等重点村共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190名。“形式多样的系统培训,让我打开了工作新局面。”曾家镇毛坝村第一书记王卉子是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初到村时她信心十足,准备带领群众利用专业知识大干一场,但习惯了和数据模型打交道的她在驻村伊始却屡屡碰“钉子”。针对“选派的驻村帮扶队伍虽然学历高、视野广,但个别依然存在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实践不够”等短板,朝天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采取每年集中开展“点单式”驻村帮扶力量脱产培训;各乡镇每季度组织一次驻村第一书记集中培训;各村每月组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召开一次例会,穿插工作经验交流环节,以会代训。同时,优秀驻村干部定期开办“网上讲堂”,驻村帮扶干部交叉现场参观交流;为个别适应能力较弱的驻村干部“开小灶”,针对性补短板;在“老干部”“老支书”中为每位驻村帮扶干部选配一名“导师”;确保提能路上不落下一人。“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老书记常教导我‘只有真正把心思放进去,带着感情、怀着责任深入基层群众,才能把基层的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国机重工选派沙河镇鱼鳞村第一书记毛文鑫到村后,老支书唐全山手把手帮带,为他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全方位精准提能,选派的190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快速融入帮扶村,成为有视野、懂基层、会产业、善治理的复合型基层骨干力量。强化管理 推动驻村帮扶规范履职“坚持健全管理制度,从严监管全过程,有形有效抓好驻村帮扶力量管理。”选派驻村干部的同时,朝天区建立起了驻村帮扶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分工合作,定期研判调度驻村帮扶情况,并印发了《进一步从严管理驻村帮扶力量的通知》《驻村帮扶工作九条措施》等规范性文件。同时,朝天区财政落实300余万元资金,用以保障驻村帮扶干部乡镇工作补贴、生活补助、交通补助,并为每个工作队员预算5000元工作经费,全面落实好定期体检和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驻村帮扶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每月的驻村帮扶工作重心是什么?怎么才能抓好落实?”是很多驻村干部的困惑。为此,朝天区每月精心研制下发驻村工作提示,明确工作重点,推动驻村帮扶干部有的放矢,精准履职。同时,将驻村监管重心前移,乡镇党委落实专人负责,每月调阅驻村帮扶力量工作日志,定期督导工作落实,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全面掌握驻村帮扶干部的工作、生活动态,推动驻村帮扶管理更实更细。区驻村帮扶联席会议还组建了不定期督导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进村入户督查驻村帮扶履职情况。今年以来,开展驻村帮扶督查5次,通报问题30余个,约谈相关责任人10人次,全面严实了驻村帮扶干部的管理,有效推动驻村帮扶干部充分履职。注重激励 促进驻村帮扶作用发挥“我们工作队连续4次在《驻村帮扶动态》上展示了工作成效,大家要继续加油,不能松懈。”近日,四川省财经学院选派的云雾山镇中坝村第一书记董中磊在每月例会上,鼓励工作队和村“两委”同志们再接再厉、再立新功。注重强化激励,用好正向激励“指挥棒”。朝天区紧盯“亮、比、评”等环节,每月编制《驻村帮扶动态》,晒做法、比成效,充分调动驻村帮扶干部工作积极性,有效促进驻村干部真帮实干,全面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沙河镇唐家村驻村工作队参观了麻柳乡石牌村发展的吊冬瓜产业后,深受启发,招引本村青年冉杰明回村创业发展羊肚菌10余亩;沙河镇鱼鳞村驻村工作队“以购代扶”农特产品2万元刚在《驻村帮扶动态》上发布,羊木镇关口村驻村工作队就组织“以购代扶”采购5万元农特产品;水磨沟镇菜坝河村驻村工作队帮扶当地合作社培育的天麻产销两旺,云雾山镇中坝村驻村工作队带领大家发展的本土灰鸡产业正逐步成型,临溪乡党家村驻村工作队的肉牛养殖产业带动了周边群众纷纷加入;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有志人士回乡创业;大山里面的珍馐特产找到了销路,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风民风越来越文明,群众紧紧聚拢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周围……“突出严管与厚爱、激励与鞭策并重,有效激发了驻村帮扶力量的内生动力。”下一步,朝天区将坚持把强化驻村帮扶力量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在选、管、育上持续发力,推动驻村帮扶力量“驻村”“驻心”,更“助村”,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夯实组织基础和人才保障。 查看更多
(徐咏秋  罗瑜平  记者  侯东)近日,在位于苍溪县三川镇复兴村四组刘家坪的兴旺梅花鹿养殖家庭农场,村民们正忙着粉碎青苞谷杆等草料,机声隆隆中,弥漫着一丝清香,旁边已碎好的草料成包打捆,堆成了小山。近年来,苍溪县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家住三川镇复兴村四组的罗德文曾在广州务工,经过多年打拼有了一定的积蓄。2013年,他响应家乡号召,回村发展产业。2014年,罗德文经多方考察论证,决定利用家乡良好的植被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养殖梅花鹿,按每亩租金3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50多亩,建起占地20多亩的梅花鹿特色养殖基地,引种养殖梅花鹿120多头,当年实现收入40多万元。期间,他专程到北京向专家请教养鹿技术,并与北京九鹿鹿业加盟合作。“我在罗老板这里干了5年多了,平均每月能拿工资3000元左右,这下生活不愁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聋哑残疾人陈泉书高兴地比划着说。“建起梅花鹿养殖家庭农场后,吸纳周边12户群众入股20多万元,按股分红,群众通过股金增了收。同时常年有10多人在农场务工,平均每天工资有110元,既能照顾家又能挣到钱,乡亲们很满意,干活也很用心。”罗德文说。“近年来,全镇回引了像罗德文这样返乡创业的人士有60多人,其中10多人担任村组干部。这些‘能人’发挥‘头雁’作用,引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川镇镇长伏晓霞介绍。在返乡创业人士的带领下,该镇大力发展肉牛、蛋鸡养殖,以及红心猕猴桃、黄金梨、柑橘等水果产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养牛村”“养鸡村”“养猪村”“花果村”。如今,全镇各村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实现了“一村一品”。“好风凭借力,我镇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丰收’格局,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借’力返乡创业人才的结果。”三川镇党委书记杨仕康说。作为全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近年来,苍溪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创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和实施意见,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库,落实部门和镇、村干部联系服务制度,利用春节、中秋节等时机,大力宣传返乡入乡创业政策,积极牵线搭桥、提供平台,为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31个乡镇共回引人才502人,其中2022年102人,领办企业32家,建立专合社767个,成立家庭农场2920家,带动就近就地就业5744人。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