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8月15日,我们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全国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正式设立全国生态日,彰显了其权威性、严肃性。这一充分体现了首创性、标志性、独特性的重要决定,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8月12日,雨后初晴的南江县桥亭镇,青山、绿水、民居、农田交相辉映。肖定怀 摄  首个全国生态日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指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广泛影响着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行动。就四川而言,近年来,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思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强基础、补短板、增后劲,确保巴山蜀水秀美安澜。总的来说,四川自然生态本底良好,生态环境整体向好,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艰巨,仍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始终牵挂于心,强调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生态环境地位独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去年,总书记在宜宾三江口视察时指出,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今年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又站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高度,要求四川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始终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个鲜明导向,为四川继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无论是“上游意识”,还是“持续发力”,都深刻阐明了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不是一时之需,而是千年大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全国生态日的设立和到来,再次坚定我们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为子孙后代守护好巴蜀大地的青山绿水的信心决心。我们要切实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变化。  循环经济、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绿色出行……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参与、全民共享的宏伟大业,需要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凝聚广泛共识、汇聚磅礴合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一定能成功绘就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四川画卷。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15
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指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  作为农业大省,四川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如何全面发力?如何将总书记的战略擘画转化为实景图?带着问题,记者邀请了三位圆桌嘉宾,一起来谈他们的思考与谋划。主 持 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圆 桌 嘉 宾徐芝文 农业农村厅厅长郭晓鸣 省社科院研究员廖成勇 广汉市跨越家庭农场法人代表一场乐趣横生的抢鱼比赛近日在巴中市南江县华润希望小镇举行,吸引了近千名游客参与。近年来,巴中市统筹推进农村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付海旭 摄(C视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要强化粮食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生产供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记者提问:四川如何将要求落地落实?  徐芝文:我们的想法是,借助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契机,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努力推进多产粮、产好粮。  耕地方面,从稳数量、提质量两方面入手,守牢建好天府良田。主要做法就是,完善用好五级田长制体系,持续推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破坏耕地终身追责制度化,力求耕地保护“长牙齿”措施常态化。同时,推进实施天府良田建设攻坚提质行动,逐步把全省630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  这些良田还要管好用好。目前,省级层面已经启动高标准农田立法,健全撂荒地动态清零机制,力争早日把相关工作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良种方面,主要措施是“抓示范、建基地、育龙头”,建设用好天府种业实验室、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启动“当家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建设国家区域蔬菜种业创新基地和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生猪5个种业集群,打造川种的“拳头产品”,持续推进“川种振兴”。  郭晓鸣:要想扎紧“米袋子”,前提是要农民鼓起“钱袋子”,让农民愿意多种粮、种好粮。  让种粮农民得效益,怎么做?  一是补贴政策要更稳定、更精细化。今年的种粮大户补贴标准提高了,也开始分区分类执行,这是个好现象。因为四川地形多样,丘区种粮成本远远高于平原地区,补贴标准自然不能一刀切。  二是要创新耕作制度。因为气候等因素,四川的夏粮单产不高、效益不算好,秋粮就占了四川粮食总产量约九成。所以,要在确保秋粮多种的前提下,鼓励农户推广粮经统筹模式。在小春因地制宜发展有市场潜力、单位面积产值高的经济作物,比如蔬菜、中药材等。当然,种植经济作物的风险较大,农业农村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和市场预警,提防价格大起大落。  三是要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四川,种粮最大的成本是人工支出。想要提高农户种粮收益,重点就是提高机械化水平。接下来,要稳定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强化技术集成攻关,让人工投入少一点。  廖成勇:从我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三方面建议。  首先是创新经营方式。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谁来种粮”问题比较突出。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有技术、有设备、有资金、有市场渠道的种粮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靠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推进土地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其次是强化技术服务力度。种粮原本就是个技术活,加上这些年新品种层出不穷、新设备广泛应用,种粮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无人机怎么用、授粉怎么搞、肥料怎么配、农药怎么选怎么用,都需要各级农技部门多指导。  再次是要让更多年轻人参与种粮。现在种粮需要依靠越来越多的科技,年轻人对新技术、新理念接受度比较高,要多吸引他们加入进来。但这需要在制度上、政策上多配套。比如说,广汉搞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给大家评职称、买社保,如果条件成熟了可以在全省推广。只有这样,年轻人才愿意加入到种粮队伍里来。7月18日,内江市东兴区白合镇永康村的农民在采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东兴椒”。 兰自涛 摄(C视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要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记者提问:如何理解“全面”与“突出”?  徐芝文:“全面”的意思,是要协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因为“五个振兴”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互为表里。  “突出”意思是要把乡村振兴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四川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全省有数千万老乡生活在农村,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难点重点在农村。所以,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征程上,四川必须突出抓好乡村振兴,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全面发力呢?首先是强化党的组织领导。特别是落实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压实各级党委推进乡村振兴主体责任。同时,动态调整考核指标,完善考核体系,通过评选乡村振兴先进市、先进县、先进乡镇和先进村,调动各级抓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次,要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效的几件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  立足四川省情农情,我们考虑将重点放在产业振兴这个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上。具体来说,聚焦做好“土特产”大文章,以园区集群为载体,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做实生产供应链、做强产品加工链、做优品牌价值链,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  郭晓鸣:无论是全面,还是突出,都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嘱托与期许。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腹地,四川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服务国家大局有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抓住重点和关键,节奏上要“长短结合”。从全局来看,重点是要抓住产业振兴。因为,没有产业兴旺,农村就没有吸引力、农业就不是个有奔头的行业、农民就不会是个有奔头的职业。  怎么抓好产业振兴?主要是加快补齐加工这个短板。  去年,四川的农产品初加工率仅64%,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8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1。要想摆脱这种靠资源禀赋“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局面,必须抢抓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把“食品轻纺”纳入全省六大优势产业契机,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市、加工强县、示范园区,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指标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最终,让四川从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强省转变。  廖成勇:看到“全面”和“突出”这两个词,我非常激动。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干部群众时指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这句话的指向很明确,乡村振兴关键还是看产业振兴,产业振兴主要是看种养业和乡村旅游。  搞好种养业和乡村旅游,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要素保障得怎么样。特别是“人、地、钱”三要素怎么保障。“人”,主要是培育高素质的产业带头人;“地”,主要是盘活农村的闲置土地,包括建设用地资源;“钱”,就是整合好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把有限的钱用到刀刃上。  第二是怎么去联农带农。直白点说,是怎么让村民们都能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毕竟,我们搞产业振兴的目标就是要带动农民增收。从基层的感受来看,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与特色产业培育有机结合,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方便的联农带农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记者提问:浙江经验怎么学怎么用?  徐芝文:浙江“千万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有这么几个:  一是一张蓝图绘到底,这项工作能在浙江取得这么大的成效,关键就在于持续实施了20年;二是制定考核激励办法、提升工作整体合力,乡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整合各部门各级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三是协同推进、建管并重,浙江的“千万工程”成效这么明显,是因为他们不仅关注“怎么建”,还一直探索“怎么管”“怎么用”,最终实现了工程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等协同发力。  接下来,四川将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从几个重点领域学习用好“浙江经验”。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四川将以县为单位加快编制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布局规划,确保到2024年底符合条件的村应编尽编。同时,开展县域内城乡融合试点,推动县域内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政策体系,将县域打造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桥头堡”。  其次,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五大提升行动”,每年开展100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  再者,充分盘活农村资产资源。主要内容是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二轮延包试点、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试点、承包合同和流转合同网签试点等。实施新一轮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不断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郭晓鸣:补充一下,浙江的经验还有一条:以人为核心。“千万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得实惠、得效益。  对于四川来说,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要因地制宜。四川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对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乡村规划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产业布局提出了诸多新课题。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厕所革命,川西高原地区就要考虑气候、民俗等因素。  二要建管并重。农村基础设施存在“建设容易管理难”的老大难问题。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修建诸多村级公共设施,这些设施怎么管、谁来管,还是要结合各地实际,找出一条新路子来。  三要软件硬件一起抓。城乡之间除了就业收入,最明显的差距是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所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要考虑村庄怎么建得好看、产业怎么布局,还要考虑怎么让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廖成勇:我也去过浙江,最有感触的是浙江城乡之间的收入、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差距不明显。我想,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重点用力的地方。  我有两条建议。一是尊重农民的意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农民,那么就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  二是尽量不要搞大拆大建,农村的风貌要保留。川西民居本来就很有特点,无论是老建筑还是古树名木,都要保护好、利用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14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要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总书记的要求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也为我们把握三农工作重点和关键点提供了行动指南。资料图片  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刻,两难多难并存,是新时期推进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常态。比如产业发展中,要处理好农业增产目标与资源消耗减量要求之间的矛盾;乡村建设中,要平衡好人财物资源有限和待建项目众多的矛盾;乡村治理中,面临着尊重村民习惯、意愿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之间的矛盾。如何统筹好两难多难问题,考验着干部的为民初心,也对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实中,一些干部在做三农工作时会遇到类似问题:热情很高,忙里忙外,事情办完了,村民却不买账;想多办好事,这里抓一下,那里抓一下,最后“撒了胡椒面”,啥也没弄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绩观出了偏差,没有很好地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没有充分考虑群众需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导致事情没办到“点子上”。另一方面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没有聚焦重点工作、关键环节,没有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导致工作“样样都在推,样样推不动”。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将好事实事办到农民群众心坎上,不断交上惠民利民好答卷?仔细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可以从中找到解答。  首先,要明确工作重心,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老百姓关心的民生事琐碎零散、五花八门,如果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乱了头绪,分散了精力,反而无法很好满足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因此,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事情,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正走到群众中去,搞好调查研究,问需问计问情于民,通过掌握民情、分析民意,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安排,分清问题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其次,要找准工作抓手,找到符合实际、科学合理、能出成效的工作切入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好任务拆分,聚焦阶段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从“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入手,而不是不顾实际情况,追求一步到位,做超越发展阶段、脱离实际的事,甚至掉进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的陷阱。  最后,要做好工作落实,及时足量投入资源,务求取得实效。对群众牵肠挂肚的难事,理应“加快突破”,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要想让实事见实效,“形成标志性成果”,就要“集中资源”,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好,聚沙成塔、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逐渐取得更广泛成效。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讲究的是一个“实”字。不断提高认识高度,加强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才能解决好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亿万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09
(记者 燕巧)日前,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对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作出专门部署。  四川是浙江的协作省份,借力浙川东西部协作,浙江“千万工程”在四川已有一些探索。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以来,浙川两省在68个结对帮扶县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统筹发展,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建设了125个乡村振兴示范点。  浙江“千万工程”,四川可以进一步学什么?他们说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要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立足四川乡村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农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将依据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治理水平等现状,科学分类、分级创建,梯次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学习浙江要学其精髓,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四川乡村发展需要动员外部要素有效进入,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多元主体相互交织,但依然要突出农民主体,共建共享是基本原则。北川县石椅村。 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看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成效,浙川协作有探索  美田弥望、白墙黛瓦、林盘环绕……走进成都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一幅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7月24日—25日,来自全省21个市(州)和88个脱贫县(市、区)的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走进崇州,学习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先进经验,崇州乡村如画的人居环境让与会者纷纷赞叹。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浙江“千万工程”的“先手棋”。与此同时,四川也有基础。  早在2018年,四川就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瞄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村庄清洁、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方向进行整治提升。2021年,全省又全面启动“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目前,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行政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分别达到65.6%、98%以上。  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美丽经济”是“千万工程”的另一成果。四川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已有乡村旅游景点1363处,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462处,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5个、省级村镇320个,天府旅游名镇60个、名村60个。  “可以说,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四川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发展上都有不错的基础。”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借力浙川东西部协作,“千万工程”在四川结对帮扶县乡村也有探索。  “这两年,日波村从乱石河滩遍布,到河岸整治一新,整个村子大变样。”2021年,浙江省温州乐清市与阿坝州理县结对后,浙江援川干部,挂职理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小恭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小切口,改善日波村基础设施,助力产业发展。宽阔的环村滨河路,新寨门、景观小品、亭子、休闲廊架等一众打卡点特色鲜明,两年时间,日波村已经成为理县新的旅游地标。  不只日波村。在泸州市古蔺县凤凰村,青田驻古蔺帮扶工作队引入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模式,制定了“三改一美化一提升”实施方案,村里290户农户房屋“一户一方案”,塑造了山水林田湖一体相融的乡村格局。俯瞰泸州市古蔺县凤凰村。 青田驻古蔺帮扶工作队供图看差距乡村经济、城乡要素流动有待提升  “没想到可以这样盘活农村闲置房屋。”6月,广元市乡村振兴局总会计师王浩宇在浙江参加乡村治理培训班时,对象山县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深有感触。  在当地改革推动下,象山县石浦镇沙塘湾村八成农村闲置房屋已上网流转,吸引浙旅投、开元集团、橡树缘等知名旅游企业投资,已在村内打造14家民宿。  “与浙江相比,四川在乡村五大振兴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缺人才。”浙江援川干部,挂职仪陇县政府办副主任的郑祥聪介绍,浙江乡村已成为游客、乡贤、青年等生活的新场域,但川东北大部分农村还缺少致富带头人。  宁波市江北区驻越西帮扶工作队投入2000多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打造中所镇陶家营。从基础设施到文化挖掘,帮助当地全方位“变脸”——危旧房及管网改造提升村容村貌“颜值”,流转土地170多亩辟桃园建研学基地,推进移风易俗打造数字家风馆,引入“村风十里”旅游企业推出兵营体验游等。  “需要改革赋能,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首席专家郭晓鸣表示,浙江把“千万工程”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不少地方乡村建设尚未做到由点及面、连线成片,工作推进机制、协同推进观念、统筹协调手段都有待加强。”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看发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级创建梯次推进  “今天,石椅村发展规划方案通过了。”8月3日,浙江援川干部,挂职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的陈雪良向记者介绍,帮扶工作队请来浙江乡村振兴专家,科学编制石椅村及周边村“多规合一”的实用性片区村庄规划,逐步构建“一村示范、百村借鉴、千村互动”的新格局。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施策,是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的原则。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表示,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要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立足四川乡村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农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将依据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治理水平等现状,科学分类、分级创建,梯次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去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第一条就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今年4月,四川确定了6个县(区)开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试点,21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标准试点,构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龙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规划、村级规划等为基础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规划体系。  针对脱贫地区,将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试点,探索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模式和路径。“我们将在脱贫地区开展一次深度调研,摸清乡村现状、发展基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学习浙江要学其精髓,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郭晓鸣表示,四川乡村发展需要动员外部要素有效进入,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多元主体相互交织,但依然要突出农民主体,共建共享是基本原则。  借鉴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樟树下议事”的做法,杭州余杭驻苍溪帮扶工作队结合苍溪笋子沟村实际,建立“柑橘园议事”模式,大事小事实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开了15次会议,村上发展大家敞开了说,解决了村里一老一小共同发展的不少问题。”笋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桂华说。记/者/手/记学好浙江经验要“规划”更要“持之以恒”  (记者 燕巧)打赢脱贫攻坚战,5年巩固衔接过渡期过半,四川进入乡村振兴全面发力阶段。浙江是四川的结对帮扶省份,以东西部协作为纽带,四川学习浙江“千万工程”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那么,四川应该怎么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10余名专家、乡村基层工作者,听到最多的是“规划”“持之以恒”两个关键词。正如一名专家所言,“建设乡村,要有规划、有机制,持续干,还得有人干。”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建设四川乡村,既学习世界观,也学习方法论。“千万工程”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农村的成功实践,四川需要顶层设计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以广大农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千万工程”成为造福四川千村万户的民生工程。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09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重要指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之一,也是为四川量身作出的战略指引之一,为四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主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展开图片  从全国大局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就我省实际而言,四川是国家战略大后方和农业大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乡村地域广袤,农业资源富集、物产丰富、地形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既能夯实四川现代化建设基础,更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将四川推进乡村振兴的着眼点放在“全面发力”上,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对四川而言,关键在“全面”,难点也在“全面”。全面发力,一方面是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等各方面都要参与其中,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是指发力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但全面发力不是平均用力,要针对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困难地区使更大力量。多管齐下、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乡村振兴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要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重要要求,一条一条抓落实。发挥优势,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千方百计把耕地保护好,才能把手里的“饭碗”端得更牢、装得更满。乡村振兴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农村宅基地改革要守住底线。要把住土地流转关,不能借流转之机搞“非农化”。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居民。  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把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同时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型城乡关系,我们就能早日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07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坚持从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民生环境、党的建设、社会稳定诸方面再创佳绩。总书记近期视察四川,认为各项工作保持良好势头。这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要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和国家的巨大关怀转化为巴山蜀水跨越发展新动力。新时代十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四川党群干群以新思想为统领,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在稳中求进中奋发有为,确保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区域发展更为协调,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生态质量明显改善,民生福祉不断提升,重要经济指标提速前行,增速边际大大改善,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就应立足四川、服务全国。实践证明,我们取得的每项成绩或进步,都是党和国家英明决策,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指引的结果。当前,契合现代化新征程,破解若干问题、克服相应难题明显增多。从深层看,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省情没变,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仍是制约巴蜀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寄予期望、赋予重任,须切实找准全国一盘棋战略定位,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夯实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真正集中精力资源把“国之大者”办好办成,不折不扣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川落地生根,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05
(刘文勇 刘合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土特产”文章是一项重要任务。为进一步明确“土特产”产业发展方位,明确发力重点,笔者在梳理现有政策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基层调研情况,分析“土特产”发展面对的主要挑战,并提出新时代发展壮大“土特产”的对策建议。资料图片“土特产”发展情况及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针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扶持。与此同时,多个省份亦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并落实地方支持性政策,“土特产”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土特产”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涌现了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如河北特色中药材产业区、宁夏枸杞产业区等。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特色农业品牌,如洛川苹果、迁西板栗、潜江小龙虾、东阿黑毛驴等,提升了我国特色农产品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与农业产值之比接近2.4∶1,2022年已经达到2.8∶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土特产”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支撑力量,如湖北房县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户均增收2.5万元。  但一些地方仍存在“土特产”生产成本高、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土特产”经营企业反映用电成本高,按照工业用电价格,用电成本比农业用电高出0.5—2倍。“土特产”经营企业在采购原材料、升级改造、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时均对资金有较大需求,但是获取信贷较难,而且贷款利息支出压力大。  一些地方产业特色不足、品牌不强。“土特产”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价值挖掘和实现的过程。一些地方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该产业的多元价值挖掘不够,特色没有彰显出来,“土特产”走不出当地,走不进消费者的心里。“土特产”应是体现各地地方风情的名产,要体现“特中特”“好中优”“价值底蕴厚”等特点。但一些地方在“土特产”包含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稀缺性价值、情感价值、关联文旅价值、消费者信赖价值等方面挖掘不深入不到位,导致“土特产”市场空间没有打开。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向科技借力不够,在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全链数字化技术方面没有及时走到产业发展的前沿。做强“土特产”产业的对策建议  责字当头,增强地方抓好“土特产”责任感。“土特产”发展,事关农民就业与致富,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事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要高度重视“土特产”发展,压实责任,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惠企暖心,提升企业经营“土特产”积极性。采取惠企暖心的有效措施,激励企业增强发展“土特产”经营业务的积极性。在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减免,扶持“土特产”企业发展壮大。  溯源保真,提升“土特产”产业质量。通过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土特产”安全高品质,以过硬质量赢得消费者信赖,保持和扩大销售市场。鼓励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信息化追溯平台,完善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管体系。  挖掘价值,拓展“土特产”产业发展空间。扶持政策要聚焦发展“土特产”新业态和加强品牌建设两个方面。鼓励创业者围绕“土特产”开发新产品形态,开辟文旅市场、休闲产业、康养基地、实践基地、数字经济、动漫影视产业等,实现多业态互促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不断丰富“土特产”周边产品和服务,挖掘“土特产”的多元价值,拓展“土特产”价值空间。  鼓励创新,提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把新品种培育和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土特产”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保护等基础工作,加强新品种培育和提纯复壮,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与时俱进开发新品,持续提升“土特产”生产经营效率、经营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科研和产业发展融合,支持企业、农户、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主体与科研院所对接,与科学家、工程师深入交流,激励行业主体敢于善于乐于用外脑,不断创新“土特产”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推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从而不断开拓“土特产”发展新空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02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弘扬大运精神,续写青春华章。伴随太阳神鸟的和平命运共同体,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已在四川成都开幕了。要把世界照亮,听见生命歌唱。要把未来照亮,眺望美丽远方。我们应积极正视全国大局,切实把握自身战略地位与使命,因地制宜,立足现实,真正锻长板、补短板。现目前,须牢牢把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围绕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有效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接力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新变革。一定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包括创新人才集聚的比较优势,支撑更完善的产业体系以及雄厚的发展基础。无论是古柏森森的翠云廊,还是古蜀文明代表的三星堆,这些都是世界上叫得响的巴蜀品牌。我们务必要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可积极运用科技创新开辟发展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动能新优势,紧紧依靠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给力动力变革与动能转换。“川渝一盘棋”,从古到今,巴山蜀水在国家大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托制造业传统优势,对接现代科技资源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好西部硅谷。结合成渝经济圈,构筑西向新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我们还要接力推进城乡融合、基层治理,更好扛起粮油、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建好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01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李中 刘璐明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没有规划引领,不“打好提纲”,难免会在建设中出现偏差,在发展中存有遗憾,甚至出现失误、差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到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以实用性的乡村规划引领乡村振兴。  一是要坚持村民参与,避免政府包揽。乡村规划既需要相关专业人士,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多角度比较分析,科学编制,又必须让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面利益主体自觉参与规划的全过程,协调处理好各方诉求关系。同时,规划编制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提高乡村规划的可执行性,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资料图片  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避免千村一面。规划编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土地资源、传统村落、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紧密结合乡村地域分布、产业发展、村容村貌、风土人情等特点,科学编制规划。要在尊重乡村习俗、保留乡土味道、突出地域特色等方面下大力气,突出实用、管用,不盲目搞“高大上”,不“复制”“粘贴”搞“千村一面”。  三是要坚持实用管用,避免表面文章。乡村规划要统筹考虑村庄人口、土地、产业、设施、人居环境等全要素,根据村庄实际发展阶段和诉求,制定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要科学规划和利用农村土地、空间,最终实现乡村产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振兴。规划编制要充分发挥合力,组建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烈,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规划团队。必须深入乡村一线,全面了解村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做出的规划才能接地气。  四是要坚持久久为功,避免急躁冒进。近年来,在部分乡镇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一哄而上搞规划。一些地方在推进村庄规划工作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村庄规划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哄而上,盲目追求短时期内全覆盖。二是翻烧饼式搞规划。一些地方前任领导刚离任,后任领导有新想法新思路,马上把前任制定甚至批复的规划推倒重来。三是拍脑袋搞规划。一些领导干部不深入农村,看到什么产业流行就主推什么产业,规划编制听不进专家意见,做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事。四是规划编制模板化。有的地方乡镇政府充当甩手掌柜,简单把任务布置给委托编制单位,而委托单位套用规划模板、改个村庄名字、画几张布局图,就生成了规划文本,导致规划编制模板化。这些“纸面化”“形式化”“模板化”的规划,必然与农村发展脱节,无法承担乡村建设先导重任。  五是要坚持落地见效,避免“墙上挂挂”。近年来,部分地区制定的乡村规划,看似“高大上”,实则脱离实际,耗费人力物力做好的规划,最后只能成为挂在墙上的“风景画”,以至于有群众调侃“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规划不能只挂在墙上,还要“铺”到地上,如果没有坚持、没有落实,规划再好也没有意义。因此,加大实施监管力度,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是规划编制工作的应有之义。一是要强化乡村规划实施的法制性;二是要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三是要做好村庄规划实施监督工作,建立村庄规划违法行为举报投诉受理制度。  六是要坚持强化人才供给,提高规划成效。当前在我国规划学科设置上,缺乏专门针对乡村规划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市场培训体系,很多懂农业的人不懂规划,而懂规划的人往往又不了解乡村,既懂农业又懂规划的复合型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加强乡村规划高质量人才供给,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鼓励相关高校加强乡村振兴、乡村规划等相关学科建设,加大乡村规划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为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还可以依托乡村规划典型试点,构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7-3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收割机的轰鸣声逐渐远去,收获过的田野播下新的希望。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夏粮总产量达2923亿斤,居历史第二高位。夏粮丰收到手,为筑牢大国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了信心和底气。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联系今年遭遇多年不遇的“烂场雨”,千辛万苦抢来夏粮丰收,我们更能理解这番话的深刻含义、千钧重量。资料图片  “首要”“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此阐述保障粮食安全与建设农业强国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方方面面内容,为什么要突出强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强不强,不同维度有不同指标,比如农业生产效率、科技创新水平、国际竞争力等。为什么要将粮食安全作为“首要”指标?这不仅缘于农业本身核心功能就是提供粮食和农产品,更在于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强大的供给保障能力对于支撑农业强国建设和各方面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意义。  首先,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和前提。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个人的活动、国家的发展都要建立在粮食有效摄入、稳定供给的前提之上。综观世界农业强国的发展历程,这些国家也都高度重视依靠自身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稳定自给,比如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的谷物自给率始终保持在120%以上。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更是建设农业强国头等重要、第一优先的事项。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都要消耗巨量的粮油菜肉,如此庞大的需求,不可能假手于人。历史与现实也反复告诫我们,大国特别是人口大国必须要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如果不能掌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主动权,一旦饭碗被人拿住,国家发展就要面临“卡脖子”。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第一条就是“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  农强方能国强,强农首要强粮。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上,决不能让粮食成为软肋。当前,我国虽然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但粮食供求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部分农产品仍较大程度依赖国际市场。为此,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牢生产环节也要抓实供应安全,既要保产量足、品种多,也要保产能稳、质量高,不断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稳步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向更高层次跃升。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也是基础要求。只有让14亿多人吃得饱、吃得好,农业强国建设才能行稳致远,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方能筑得更牢。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7-28
  (孟德才)近日,一则“电线杆建在农田里”的消息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有群众不断反映,南方电网广东湛江供电局在建设输电工程时,事先未经村民同意就动工修建,而且还占用了部分水稻田,影响农民种田,引发农民不满。该工程线路全长12公里,共231个基杆塔,其中在引发群众不满的村子里至少能看到5个基杆塔矗立在水稻田中。据测算,每根电线杆的塔基占地约4平方米。资料图片  对此有人认为,企业的这种做法侵害了农民权益,农民有权为自己权益发声。也有人认为,建设输电工程符合公共利益,对于几根电线杆子,农民不应斤斤计较、小题大做。究竟孰是孰非?要梳理清楚个中原委,绕不开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电线杆建在农田里是否符合政策要求,有无违规行为?应该说,搞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方便人们生产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好事一桩。笔者咨询有关专家,由于输电工程占耕地面积小,且不涉及土地性质变更,一般不用走征地程序,但需要给予农民一定的赔偿。从政策合规层面来看,供电企业在农田建设电线杆并没有触碰政策红线,然而,从其执行程序看,事先未经农民同意,就直接进入农田动工修建电力设施,则侵犯了农民对土地使用的知情权,违背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二是电线杆建在农田里,究竟会对农民造成哪些影响?有人可能会说,每个电线塔基占地4平方米,假使231个基杆塔全部建在农田,所占用的耕地也不到两亩,对农民的影响并不大。果真如此吗?如果只是这样认为,显然是对农民的实际利益没有深刻体察。对农民而言,自家地里一旦架起电线杆子,就意味着永久性失去对所占土地的耕作权,且线路下的生产活动也会受到限制。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规定,不得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堆放谷物、草料,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此外,农田里的电线杆还会给农民种田带来麻烦。原本开阔的田畴,就因为插了几根电线杆,导致农机作业时施展不开,影响效率不说,还可能触碰电线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据报道,在江西某地,一农户就因机械收割时不小心撞坏线杆“赔”了2万多元。电线杆建在农田里,虽然不违规,但对农民造成的麻烦却并不少。  厘清这两个问题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电线杆建在农田里,问题的症结不只在于“建不建”,更在于“怎样建”。报道中供电企业的一些做法有失妥当:在未经农户同意的情况下,施工车辆直接开进农田,不仅压坏了水稻,还占用了一些农田建设基杆塔;说是“边施工边谈赔偿”,但直到输电线路投入使用后,仍有部分群众未就占用土地和青苗赔偿达成协议……这些做法明显缺乏对农民意愿和权益的充分尊重,有失妥当。  其实,大多数农民都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清楚电力设施建设的好处,并不反对修建电力设施,也并不是不能承受少量农田被占的损失,而是对于电力公司这种未经农民同意的行为方式不满。至于批评农民“斤斤计较”的人,显然是缺乏基本的同理心。试想如果你家的土地或院子被人冷不丁地架起几个电线杆,你会愿意吗?农民向媒体把这件事反映出来,并不是小题大做,而恰恰是其维权意识提高的表现。值得欣慰的是,针对媒体反映的这些问题,南方电网广东公司日前发布声明,称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尽快查明情况,如有违法违纪问题绝不姑息”。  回过头来复盘本次事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农民利益?对于用电企业而言,要考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选址和施工时尽量选择山地或田埂,最大限度避开永久基本农田。确实无法避开的情况下,要充分征求农民意见,正视施工给农民带来的困扰,拿出令农民满意的补偿方案。对于有关部门而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争取拿出一个制度性的解决办法,从农田占用到具体施工,再到补偿的制定和发放等,都要有严格的规范程序,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  电线杆建在农田里,主要问题不仅在于农田,也在于不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意愿是我们农村工作政策始终不变的一个基本准则,也应成为各行各业进入农村时自觉遵循的首要准则。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7-27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清白做人、干净办事,一生一世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好干部标准,这也是党性使然。当前,拼经济、谋发展,抓项目、兴产业,更应履行好从严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断解决好党的领导与监督问题,持之以恒把负责、守责、尽责体现在每个干部岗位上。廉为政之本。走进新时代,在共产党这个大体制内,当官做老爷肯定不行,当官就绝不能发财,发财则绝不要当官。基层组织及党员干部是落实党和政府决策部署最后一公里,尤其要以高度责任感抓好党建经济工作,不断到位百姓的急难愁盼。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好清白。筑牢正确人生观、权力关、地位关、利益关、事业关,自觉抵御权钱色各方面诱惑。从严管党治党,就应增强各级组织政治功能。按照标准规范要求,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建议,确保基础工作向一线延伸。通过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切实打造坚强战斗堡垒。要弘扬健康向上思想意识,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治理慵懒散浮拖,整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真心实意破解基层干群在生产、工作、生活上的难题,着力杜绝党的领导监督出现虚化、弱化。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关键在组织与人才。当前,已有基层党委29万个、总支32万个、支部445万个,相应的纪律监督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照镜子当一个清白有为的好干部,应运用乡村五大振兴增进“党建+产业”融合模式,真正负责、守责、尽责,走宽致富振兴之路。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7-26
  (记者 刘一明 杨惠)在我国,生猪和粮食一起担当“安天下”的重任,猪价被当作“百价之窗”,生猪产业一直被各方所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猪产业也逐渐脱离传统养殖方式,走出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资料图片  规模化为产能稳定提供保障  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一处开阔地带,占地2800余亩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让人大开眼界。放眼望去,21栋楼房猪舍整齐排列,这片猪舍年出栏量达210万头。据统计,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猪肉产量5541万吨,同比增长4.6%。生猪产能稳定、猪肉供给充足的背后是我国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生猪疫病防控、环保政策、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对生猪养殖提出新的要求,推高了养殖成本。规模养殖场具备规模效应,生猪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降低平均成本,从而增加收益。与生猪散养户相比,规模猪场在机械化生产、生物安全防控、精益化管理、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据悉,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从2017年的46.9%提升至2022年的65.1%,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业抗风险能力,促进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是生猪养殖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处在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快速转型升级过程中。第5轮猪周期大幅提升了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规模场出栏量已占六成,处在行业主导地位,相信生猪产业未来会逐步走向稳定,像国外一样,周期波动幅度也会缩小。”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表示,在全国生猪养殖场系统备案的18万家规模场,生产了超过60%的猪,成为生产主力军和产能稳定器。  猪少价高伤民,猪多价低伤农。为了让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更稳、让生猪价格波动更小,决策者们想了多种办法。经过持续摸索,在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确定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保持在4100万头左右的调控目标。要求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把总的产能调控目标分解到各省,分级落实调控责任,实行“三抓两保”:抓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养殖大场;保能繁母猪存栏量底线、保规模养殖场数量底线。  “实施生猪产能调控以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省里每个月都会收到农业农村部发来的预警信息,再由省里向各市县进行传达,通过各个生猪规模养殖场构成的调控基地进行调控,减少了猪周期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处长黄立诚说。  随着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用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生猪养殖进一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是必由之路。“今年7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发布了《生猪多层养殖技术指导意见》,生猪养殖用地资源紧张,发展养殖业需向立体要空间,提升设施农业高度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为生猪多层养殖的新模式发展奠定基础。”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瑶生说。  绿色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青枣个头大、味道甜,林老板这批果又不愁卖咯!还真是养猪卖果‘两头赚’哩。”近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法华村林振海的果园里,工人们手里摘着果还不忘打趣一番。  林振海在法华村养了十多年猪了,家里现在就有500多头生猪,对于猪粪的处理问题,他有一肚子话可唠。“以前养得少,还能随便处理,但随着猪越养越多,不仅周边村民受不了,我自己也愁得不行,必须要想办法消纳猪粪。”林振海便开始在养殖场周边种植果树,铺设管网给果树施用适量经过处理的沼肥。结果发现用了有机肥的果子不仅长得更好,口感也有改善,他便向周边种植户推广。如今,周边180多亩果园里种的青枣、蜜柚、芭乐等水果年年都能卖上好价,产品供不应求。  如何把粪污资源化利用是生猪养殖的必解课题。如今,像林振海一样的生猪养殖户比比皆是。“养猪粪污必处理、种植施用有机肥”的理念深入人心。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欣运家庭农场是一家生猪养殖与有机农业循环发展的综合生产基地,建有4.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高标准猪舍,配备有20万立方米的黑膜沼气池和沼液贮存池、3000立方米沼气储气罐以及年产1万吨的生物有机肥厂房。  猪场内固液分离后的液体粪污,采取厌氧发酵方式进行沼气发电,产生的沼液储放在贮存池内,一部分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自建的500亩江苏川鹿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优质果品和蔬菜;另一部分由地上管道输送到周边农田,免费提供给农民。“我们处理好了粪污,保护了环境,还能带领更多老百姓致富,何乐而不为呢?”欣运家庭农场负责人黄鑫告诉记者,周围的农民大多种植青贮玉米,都用他们农场提供的粪肥做基肥,种植前用沼液施肥,作物都长得非常好。  随着近几年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的实施,以生猪产业为代表的畜牧业绿色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截至2022年底,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养殖主体有效处理畜禽粪污的意识显著增强,基本解决了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直排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持续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统筹低碳发展和污染减排,提升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统筹责任驱动和市场拉动,压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属地责任和养殖场户主体责任。”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介绍。  智能化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河南省邓州市福航养殖场种猪舍内,一头猪走上种猪性能测定站,这个外观酷似“大铁箱”的设备可不简单。几秒后,耳标识别时发出“滴”的一声,设备瞬间识别出猪的身份。此时,食槽内已经准备好了饲料,供其自由采食。  在猪采食的过程中,智能设备工作的“重头戏”开始了。此时,这头猪的采食时间、采食量、采食次数、体重等有效信息都被设备读取,并上传到专门的数字平台。经过后台运算,猪日增重、料肉比等情况在饲养员手机上就可以看到,种猪健康状况是否优良一看便知。  这种智能化的科学喂养会根据猪的头数、日龄、采食习惯等进行精准饲喂,既提高了猪采食量,也减少了饲料浪费,从源头降低料肉比与碳排放。相较于传统的干料喂养,吃这种粥料的猪,在保育育肥阶段每头可提升效益150元左右,那么1000头猪便可多带来15万元的收益。  在生猪产业发展中,智能化设备可伴随猪的一生,福航养殖场的运作模式是如今大型养殖场的缩影。放眼全国,畜牧业智能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智能化设备已经在养殖、生产加工、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得到应用。“归根到底,养殖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对于生猪养殖大场来说,智能化程度越高,规划越科学,就更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强德说。  除了规模养殖场,中小散户也是我国生猪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智能化的浪潮中,他们又能否受益呢?  “在未来,生猪中小散户可能会转型成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逐渐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生猪产业永远呼唤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农人’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养殖方式。智能化便是助力更多生猪养殖人才的有效手段。”农信互联副总裁于莹对记者说。  对于中小散户来说,成本是其考虑的第一因素。为生猪养殖中小散户提供物美价廉的智能化科技既是市场所需,也是中小散户走向智能化的重要出路。  南京亥客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研发出的环控器从几百元到1万元不等,而进口同类型的环控器价格可能高达2万-3万元。”作为一家主要提供养猪智能化技术的企业,亥客技术有限公司除了研发对标养殖大场的智能化设备,还把目光转向无力承担高额费用的中小生猪养殖户,研发出价格低廉的产品,力图简化操作流程,让散养户也能轻松掌握。  如今,很多生猪养殖的智能装备都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在拥抱智能化畜牧业浪潮的进程中,中小散户也不是“局外人”。  “目前,对于我国畜牧业来说,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两个畜种是生猪和家禽。对于生猪产业来讲,我们在精准饲喂、环境控制、发情繁殖管理、疾病预防、诊疗方面都有了比较成熟的效果。比如智能机器人在巡检猪时,对猪进行体况3D扫描的精准度已达99%以上。”刘强德表示,“无论是国家政策的指引,还是从技术的提升,都标志着我国的生猪产业智能化正在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7-25
(记者 阚莹莹)7月,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稻浪滚滚。  一个好消息从园区传来: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以下简称“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这样一个种业相关的实验室放在四川建设,四川的优势和实力在哪里?成立后又将进行怎样的布局?绵阳市安州区水稻制种现代农业园区的水稻长势喜人(资料图片)看优势资源、育种、制种,种业大省优势突出  在揭牌仪式上,“四川是种业大省”这句话被反复提及。大在哪里?  先看资源。四川有丰富的农作物、畜牧、水产、花卉、中药材等种质资源。2018年,四川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截至目前,9876份种质资源已进入国家作物种质库(圃),其中特异性、独占性资源71份。持续多年的全国优异种质资源评选中,四川9个资源入选,例如甲着小麦、带绿荔枝、凉山黑绵羊等。  再看品种。据了解,由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选育的水稻品种数量位居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位,油菜登记品种数量位居长江上游地区第一位,全国领先。不只是粮油作物,近年来,四川多项畜禽新品种成果实现“零的突破”。其中,“南江黄羊”是我国第一个肉用山羊新品种,“川白獭兔”是我国成功培育的首个獭兔新品种,“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是我国首个麻羽肉鸭配套系……  最后再看制种。四川是全国四大育制种基地之一,有10个育制种大县,6个区域良繁基地进入“国家队”。“长久以来,四川三系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重要战略地位。”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看实力三大平台打造核心实力  去年9月,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由省农科院申请获批建设。由省农科院牵头的海南南繁育种工程中心、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等实力平台,是实验室申请过程中,四川手握的“王牌”。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拥有独特的温光条件、被称为育种加速器的海南都会迎来一群“候鸟”——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家,他们在海南的育种工作被称为“南繁”。  “南繁大大加快了品种选育进程,育种效率显著提升。”省农科院海南分院副院长王自鹏介绍。  目前,四川共有43家南繁单位,每年大约400多名科技人员在海南开展南繁工作,常年科研育种、繁殖制种和纯度鉴定的面积在4000亩以上,主要集中在陵水县、乐东县和三亚市。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每年有6万份左右育种材料在海南鉴定和加代,全省累计有700多个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品种均经历了南繁。近年来,每年通过南繁育成的品种在四川的推广面积在6000万亩以上。  仅以省农科院南繁基地为例,近年来,育种家在基地累计育成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500余个,占育成新品种70%以上(其中三系杂交稻占90%以上)。“十三五”以来,通过南繁育成的新品种年均推广2000万亩以上,年增产粮食60万吨以上。  有20多年历史的省农科院南繁基地即将迎来新一轮升级。“四川省海南南繁育种工程中心即将开工建设,我们将加大海南南繁的投入,在海南建设工程化单倍体育种实验室、分子育种实验室、智慧育种平台和工程化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实验室等项目,以重大科研平台建设赋能海南南繁发展。”省农科院院长牟锦毅透露。  海南南繁基地虽然显著提高了育种周期,但育种家要选育一个优质品种,仍然需要在田里凭借一把尺子一杆秤,花费数十年的时间。  “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可以说正在颠覆当前的育种方式。”省农科院生核所副研究员冯俊彦说。  为推动四川现代种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在科学技术厅的支持下,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打造了“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其中,高通量分子标记开发与检测服务子平台承担了重要的分子育种任务。  “这个平台里的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统设备,对基因筛选的效率是传统方法的80倍以上。也就是说,如果传统科学家花费10年才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通过这个平台,时间就能缩短一半甚至更多。”冯俊彦说。  而实现这一切,则需要育种界的“芯片”——种质资源。  今年即将完工投入使用的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是目前全国首个省级综合性的资源库,承担着西南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存保护与发掘利用的重要任务。  据了解,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建成后,可保存西南特色种质资源180万余份,其中植物种子资源45.4万份、食用菌种质资源5万份、水产种质资源26万剂、畜禽种质资源105.2万剂。看潜力机制、模式引来全国种业资源  那么,拥有诸多优势和实力的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在未来将如何运行?  首先是机制创新。据了解,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实验室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攻关任务组织新机制,赋予领衔首席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和更大资源调度权,提高种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在研究方向上,实验室将围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种质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与生物育种、种子繁育与品种测试、遗传生理与抗逆机制4个方向,分别成立研究中心。  支撑平台方面,不只是海南南繁育种工程中心、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和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实验室依托了全省100多个种业相关平台建立。  “目前,实验室整合了全省乃至川渝地区的种业相关科技资源。接下来,我们还希望发挥好平台机制和模式的作用,把全国的种业科技资源吸引过来。”省农科院副院长刘永红说。  资金支持方面,实验室实行经费保障机制,在争取部、省实验室专项之外,省农科院每年拿出财政专项资金,按种业实验室研究方向给予稳定长期支持。  “未来,实验室将瞄准种业‘难点’‘堵点’,紧盯市场需求、挖掘种质资源、创制核心材料、培育突破性品种。同时,强化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生物育种技术开发、优异基因挖掘利用、抗逆生理生化研究,力争建成全国一流种业创新平台。”刘永红介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5
  (杨春)市场供应量增加、消费阶段性放缓、进口价格下降等因素使得牛羊肉价格持续下跌。6月,我国牛肉平均价格83.75元/公斤,环比跌2.4%,同比跌3.5%,连续下跌5个月,累计跌幅5.3%;羊肉平均价格79.41元/公斤,环比跌1.5%,同比跌2.3%,连续下跌8个月,累计跌幅4.5%。1-6月,牛肉平均价格86.56元/公斤,同比跌0.9%;羊肉平均价格81.41元/公斤,同比跌2.2%。主要原因:一是产量明显增加。养殖规模稳定增长、上年压栏牛羊逐步释放、奶牛加快淘汰等因素导致供应增加。2020年、2021年、2022年,我国牛肉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0.8%、3.7%、2.9%,今年1-3月,我国牛肉产量为180万吨,同比增5.1%,增幅明显高于前三年。二是进口数量增长。1-5月,我国牛肉进口99.5万吨,同比增7.9%,羊肉进口18.62万吨,同比增13%,进口量持续保持增长。三是消费阶段性放缓。2023年1-3月,我国牛肉市场供应量为243.4万吨,同比增长9.6%,增幅明显高于前三年。与此同时,2023年居民消费处于逐步恢复态势,虽然牛羊肉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增长,但不可避免受到消费习惯改变、消费意愿约束、消费更趋于理性等因素的阶段性影响。四是进口价格大幅下跌。受全球供应略显宽松、国际运输成本下降等因素影响,国际牛羊肉价格走低。1-5月,牛肉平均到岸价5351.11美元/吨(38.75元/公斤),同比下跌18.7%;羊肉平均到岸价4271.03美元/吨(30.93元/公斤),同比下跌32.2%。  受活畜价格下跌、成本高位的双重挤压,牛羊养殖效益明显回落。上半年,肉牛养殖效益明显回落,繁育方面,出售犊牛架子牛头均纯收益下降约3000元;育肥方面,出栏肉牛头均纯收益减少800元左右。肉羊养殖效益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地区肉羊只均纯收益为100-200元。一方面,活畜价格下跌。牛羊肉市场供应宽松的格局逐步影响到牛羊活畜养殖环节,活牛、活羊价格同步下跌。6月份,活牛均价32.26元/公斤,环比跌6%,同比跌10.1%,连续下跌6个月,累计跌幅11%;活羊均价35.91元/公斤,环比跌2.1%,同比跌2.5%,连续下跌7个月,累计跌幅7.1%。另一方面,牛羊养殖成本仍居高位。7月第1周,玉米价格2.96元/公斤,环比涨1%,同比跌2%,2022年玉米平均价格2.98元/公斤;豆粕价格4.36元/公斤,环比涨1.4%,同比跌1.1%,2022年豆粕平均价格4.22元/公斤。据对内蒙古、贵州、宁夏牛羊养殖区的调研,今年部分区域饲草依然紧缺,宁夏秸秆价格基本与上年持平,为900元/吨。  推行节本增效生产方式提升竞争力,多路径提振消费释放消费潜力。当前,面对现实情况,牛羊养殖发展要更加注重节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高成本的圈舍投资,有效把控质优价廉的原材料采购,优化饲草料配方,科学饲喂避免浪费等。二是提高生产效率,重视牛羊生产管理技术,提升牛羊母畜生产效率、育肥增重效率,减少牛羊疫病发生,实现牛羊高质量发展。推广牛羊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多路径提振牛羊肉消费释放消费潜力。一是开展优质牛羊肉促消费活动,通过特色肉产品搭桥,利用网络优势和冷链运输,助力牛羊肉销售。二是拓展牛羊肉新消费场景,发展多元饮食结构,激发广大消费者对牛羊肉产品的消费潜力。(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7-24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现代化的农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覆盖品类不断拓展,产业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诸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实现从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也要向前端育种研发、服务配套拓展,形成跨领域、跨产业、跨环节的产业体系,通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农业多元价值,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坚持以农为本。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尽量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要注重价值提升。企业是发展产业的主体力量,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产业链各个环节不是简单加总,而是通过降低成本、融合创新、技术集成等实现“1+1>2”的价值提升,“不赚钱、没回报”难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推动要素聚集。促进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重构,使要素在产业链上产生集聚效应,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短板,比如金融供给不足、土地成本高、科技服务能力弱等,亟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补短板、强能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  在发展路径上,要以加工业为重点贯通产加销全产业链,以休闲旅游为重点融合农文旅,以农村电商为重点对接科工贸,开辟多种市场渠道。在支撑能力建设上,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产业体系质量高不高,关键是科技服务到不到位。针对产业链各环节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数字农业的瓶颈制约,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在服务保障上,要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重点解决乡村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同时,通过内引外培打造一支与全产业链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在机制创新上,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培育一批产业体系领军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向加工流通、产业融合方向拓展。建立更为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引领小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路径已然清晰,要把握好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7-24
(刘芸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的背景下,通过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用艺术乡建引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打通艺术文化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也唤醒了乡村的文化自觉,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注入持久动力。资料图片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积极探索  当今的艺术乡建,包含了当代艺术与乡村传统艺术、城市审美形态与乡村审美趣味、现代产业发展与乡村传统经济形态等多重维度,是继承、革新与再创造,延续了梁漱溟谈及的“以乡村为根,以老道理为根,另开创出一个新文化来”的基本思路。按照这一发展轨迹,我国在21世纪初就开始了诸多实践,形成了发展范式。如2004年,北京宋庄镇首次提出“文化造镇”发展思路,并在2005年举办了宋庄第一届文化艺术节,通过节庆表演、艺术展演等方式形成以展演带动艺术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升级模式。之后,全国各地纷纷瞄准“文化造镇”,“乌镇戏剧节”“田野双年展”“桐庐大地艺术节”等逐渐形成艺术品牌,为乡村社会发展注入艺术活力。  今日的乡村有着绿色可贵的自然资源、悠久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以及保健养生的休闲模式,正逐渐成为稀缺的消费景观,拓展着多元的产业发展。在工业化产业下,标准化、批量化使“物”“人”分离,而在艺术乡建中可以通过复兴部分产业,突出物与人的情感关联属性,建设实践共同体。比如景德镇陶瓷产业区、山东潍坊风筝年画产业区、宜兴紫砂壶产业区等,通过传统手工业,进行产业运营管理和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在新的消费市场中推广。艺术乡建通过艺术家进入农村,不仅激活艺术,形成地方性风格,成为新艺术形态的创造者,而且,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游客体验、村民活动、活态博物馆等,筑牢产业链,艺术乡建为现代农业发展开拓了多样性产业路径。  在当下,艺术乡建正是以艺术为活水介入乡村建设,带来传承、吸收、转化与再造的可能。三江县独峒镇以“三江农民画”为切口,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勾勒出城乡互动的发展态势。秦安县石节子村,通过“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使村民走出了甘肃,走向了北京、上海,更走向海外的艺术舞台。在艺术乡建的实践中,挖掘乡村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延伸乡村产业链,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畅通拓宽乡村产业面,对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艺术乡建进程中的制约性因素与发展瓶颈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必然经历发展转型中的阵痛、乡村文化和都市艺术的磨合、传统产业形式与科技的交融,困难与挑战并存。当前,在艺术乡建进程中的制约性因素从主体到客体项目,再到乡建媒介都存在着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艺术乡建主体的缺位与错位。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对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乡村人口的减少是艺术乡建主体层面最直观的困境,人才外流、资源外流,导致乡村传统手工业技艺后继无人。传统工艺的复杂性、机械时代的可替代性从外部制约着传承者继续从事相关内容,新生代乡民价值观的变化从内在心理上也制约着传承者的职业选择。艺术介入乡建不仅是硬件的艺术美化,而且还应伴随着文化艺术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这些外在与内在的因素,从主体的个人选择到主体的组织建构都需要更有效的措施调动积极性,激发能动性,以完成乡建主体的系统化建设。  艺术介入建设项目的失衡与失谐。艺术介入乡村的第一步往往就是项目建设,从硬件美化到基建设计,艺术者们会用艺术的眼光规划。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对当地文化了解不足而造成的表象化、因过度模仿“网红”点而带来的同质化、因与当地需求不匹配而导致的短视化等,这是对乡建缺乏整体性的设计,把“艺术”与“乡建”割离开,盲目移植“出圈”的场景,以片面的设计取代对乡村文化的整体挖掘,使艺术设计成为逐利的工具。究其根本,缺乏整体认识、缺少制度保障是重要因素。  艺术媒介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扁平化与空心化。艺术媒介作为将乡村艺术实践向外传播的重要一环,既有优秀的案例也有粗制滥造、恶趣味等作品充斥网络。猎奇的视觉盛宴、应接不暇的网络热点最终指向美学精神的虚空,当艺术只剩下形式、乡建只剩下景观,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钱穆曾言,“农村永远为中国文化之酦酵地”,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乡村文化的空心化最终也会瓦解着中国作为农耕民族长期以来的审美逻辑、生命秩序,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艺术乡建的基本策略  以乡村发展来看,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要构建新兴的乡村社区体系;从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角度看,艺术乡建也是中国当代审美的具体实践。  首先要明确的基本策略就是对艺术乡建目标的确认与综合效应的增进。面对中国乡村现状,艺术乡建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增强乡村的开放性;通过艺术的介入改变中国传统农村既有的固定状态,促使向新状态演化。以艺术的介入,立足地区文化进行创意建设。有学者表述为“记住乡愁”、有学者表述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本质都是增强地方认同感。艺术乡建试图以创造性的艺术形式,挖掘地域特色,唤醒乡村记忆,让村民在体验艺术审美的同时,增强认同感与凝聚力。  其次是对艺术乡建主体的重构与责任体整合。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的振兴”,艺术乡建的过程也应该是“人”观念转变的过程。艺术乡建中接触的最广阔的主体即是农民,通过艺术激发,由村民自发地进行艺术创作,依托艺术创意,打造文化品牌,将农产品转化为经过艺术包装更适宜市场推广的文创产品。持续的发展离不开梯队式人才培养,通过艺术乡建进行美育教育,比如针对农村儿童教育的“端村模式”“川音艺谷”,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涵养当地艺术文化。艺术乡建的主体建设还应明确责任者的属性,将参与者的主体责任、权力、利益相匹配,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响应。  注重艺术景观构筑中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现实的融通。根据乡村景观的分类,可分乡村聚落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三个层面。艺术介入乡村聚落景观,需要在原有的聚落空间布局、肌理特征和结构形态基础上,打造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统一的聚落。从人文景观看,通过传承其非遗文化内涵,保持其文化景观的多样性、生态性与文化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文化动力。从自然生态景观的角度,通过色彩、布局、疏密等方式呈现乡村万亩良田、复式梯田、缤纷果园等风貌,不仅使身在其中的乡民可感受到艺术农业的美感,而且游客可以通过采摘、农家乐等方式享受乡野之乐。艺术介入绝不是现代艺术的“入侵”,而应该是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现实、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的融通。  数字艺术赋能与生活、生态、生产的一体化提升。当今,城市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升级已具规模,乡村也将进入“智慧乡村”的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互联网+艺术乡建”高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有着广阔蓝图:通过数据采集、数据交换、形成云计算平台与数据应用平台,围绕乡村艺术文化为核心的历史信息、艺术活动、文化产业等进行全局实时分析并调配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搭建成数字艺术平台,形成艺术乡建中“线下乡村”与“线上乡村”。  艺术介入乡村对乡村文化复兴、激活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有利于促进乡村内外融合和谐可持续发展。我们强调艺术介入乡村,是在乡村物质形态修复的同时用艺术去重建一种秩序,关切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共生关系的塑造,回应着中国传统的生态观与人生观。未来,艺术乡建必将以更完善、更智能、更系统性的方式介入乡村建设,也必将成为中国乡村振兴中一股强有力的乡建力量。(作者系四川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4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中心 杨东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法治保障。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是农业农村部门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有力保障。资料图片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部署,指出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目标。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是政府治理的重要一环,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从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为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充分发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的制度优势,不断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协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初期,农业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责是由行业站所兼职承担,多头分散执法,执法效能低。1996年,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国务院开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于是,原农业部1999年开始在浙江、江苏农业综合执法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农业综合执法改革进程,集中行使处罚权,农业执法进入了以“相对集中处罚”为基础的农业综合执法时期。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明确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的法律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综合执法。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整合组建5支综合执法队伍,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是其中一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中央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坚定决心。2018年11月,中办、国办专门印发关于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改革作出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全面整合农业执法队伍,加快健全综合执法体系。  根据改革要求和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以农业农村部门名义统一行使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赋予的农业行政处罚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职能。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2020年版)》,各地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目录,对执法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职责使命主要包括种子质量、农资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畜禽屠宰、动植物检疫执法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从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51项执法事项指导目录来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执法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经营资料及服务的提供者,旨在打击侵农害农违法行为。  为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农业农村部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如:2019年公布《规范农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办法》,细化完善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202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规定了属于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范畴的251项事项,包括行政处罚事项230项,行政强制事项21项;2020年9月,修订《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明确了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制作要求,切实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2021年发布《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细化了农业行政处罚从立案、调查取证、查封扣押到送达执行的程序规则;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执法机构人员管理、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规定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六不准”。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农业农村现代化包含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现代化。当前,农业农村领域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强化执法,有利于巩固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果。  近年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在服务三农中心工作、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基层农业农村部门抓三农工作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据统计,2020-2022年,各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242.84万人次,查办各类违法案件30.47万件,挽回经济损失14.96亿元。其中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如:山东省一网打掉100余家假兽药生产经营企业,抓获涉案人员45人,涉案金额达1.2亿元;四川省查获一个向全国24个省份销售假农药的特大制售假药团伙,捣毁制假窝点8个。在严格执法的同时,遇到农民利益受损时,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坚持主动做好损害赔偿调解,2020-2022年共调处纠纷1.89万件,尽可能帮助农民挽回损失,充分发挥了执法护农促振兴作用。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不断强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水平关乎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成组织架构重建、实现机构职能调整,只是解决了“面”上的问题,真正要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农业综合执法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要切实认识到当前执法队伍在作风建设、执法能力、执法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各级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贯穿于执法全过程,把规范化建设抓常、抓细、抓长,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执法队伍建设要以执法为民为宗旨,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作风锤炼。二是提升执法队伍能力素质水平。高度重视法律法规培训,落实执法责任,规范农业综合执法行为,聚焦执法办案主业,开展执法能力提升行动。三是创新执法方式,强化执法服务。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对于人民群众关心关注、反映强烈、利益攸关的严重违法行为,必须重拳出击;对于轻微违法行为,要树立包容执法理念,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指导、教育农民群众自觉守法。四是强化执法监督机制。对确实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要严肃追责,构成违法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绝不姑息,彻底清除害群之马,保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清正廉洁,让人民群众在执法中看到风清气正、感受到公平正义,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7-2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刘佳  7月16日清晨,宜宾市屏山县书楼镇桂花村3组,村民刘益田一大早便和工人们一起“扎进”了自家40余亩的蜂糖李果园中。  124公里外,自贡市荣县度佳镇余家湾村6组,村民刘昌林也奔忙在蜂糖李果园中。数小时过去,裹着新鲜粉白果霜的蜂糖李就被装上开往浙江、深圳、上海等地的货车。  这样的场景,近日在全川多地可见。这个夏天,蜂糖李是当之无愧的人气水果。在网络社交平台,蜂糖李还登上“热搜”,被网友称为李子中的“爱马仕”,热度堪比前两年的网红水果“阳光玫瑰”。  那么,蜂糖李为什么走红?该品种适合四川种植吗?它的高人气还将维持多久?围绕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采访。蜂糖李蜂糖李“大热”非一日之功  谈及今年蜂糖李的走红,就不得不提到网络营销。日前,记者在小红书上输入蜂糖李进行搜索,出来超过2万篇笔记、2600件商品,关于蜂糖李的相关文案比比皆是。  被“种草”的消费者,成为蜂糖李的潜力消费群体。“名称具备传播性,品质保证口碑,价格波动带来话题度,这些因素造就了蜂糖李的‘网红体质’。”四川省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党永斌分析,蜂糖李在网络社交平台的“走红”,是种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四川是李子大省,全省现有李子面积105万亩、年产量64万吨。四川的李子以中晚熟为优势特色,鲜果期持续约5个月。  “今年,蜂糖李算是‘出圈’了。但实际上它进入四川的时间,比大家印象中还要久一些。”四川省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吕秀兰说。蜂糖李是原产于贵州的优良李子品种,因其果实有蜂蜜味,其实早已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通过科研团队引种,一方面通过种植户自发引种。蜂糖李进入我省至今已有8年左右。  那么,蜂糖李这个品种,适合四川种植吗?对此,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梁东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从成熟期来看,蜂糖李是早中熟品种,上市正好处于市场空档期,不会挤占凤山早红脆、五月脆等早熟品种的市场,也不会影响羌脆李、巴山脆李、茵红李等中晚熟品种的市场。我省虽是李子大省,但目前品种结构单一、同质化问题突出。蜂糖李的引进,可以视为四川李子品种结构优化的补充。专家喊话不能盲目扩种  “今年,我们团队指导的多个5年生蜂糖李示范园,亩产可达1000公斤。”吕秀兰告诉记者,种植蜂糖李带来的利润高出一般品种李子多倍,这也驱使了许多农户种植蜂糖李。  但转型种植,成本投入要考量。记者了解到,发展蜂糖李,如直接建园,每亩避雨大棚成本需 2万元以上,建园首年无产量,次年在加强管养前提下,产量能达到500斤/亩,到第三四年左右达到丰产期;如果采用高枝嫁接技术,成本主要为人工费用,每棵树嫁接的枝条越多,人工成本越高,平均为1500—2000元/亩。接的枝条越多,第二年产量就相对高,接后2—3年可到丰产期。  同时,蜂糖李对生态条件要求较严格,容易出现高温干旱不坐果、降水过多易裂果的情形,所以种植技术较其他李子要求高、难度大。为此,吕秀兰、梁东建议,各地在发展时要慎重,可以在现有品种基础上少量高接换种试种,不要一下子盲目大规模种植。此前,四川一些地方因为没有配置授粉树和缺乏保花保果技术等,出现蜂糖李引种3—4年不结果而砍树的现象。  根据目前的种植现状与市场需求,吕秀兰、梁东等专家认为,未来3至5年内,蜂糖李仍是市场接受度高的果品,建议种植户一定要掌握蜂糖李种植技术或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发展,“好品种要有好技术配合,才能长出优质果实,有了优质果实就不愁销路,也就不用担心一个品种能火多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21
  (记者 丁乐坤)对于农产品来说,如果品牌是“面子”,那么质量就是“里子”,确保农产品品质提升同样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硬约束。为了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近年来,在全力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同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那么,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有哪些独特之处?与普通农产品有哪些区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邱静认为,由于地理标志农产品通常生产于具有独特气候、土壤、水源等地理环境条件的地区,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品质。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通常遵循传统的、特有的种植、养殖生产方式和加工工艺,这些方法经过长期积累和优化,能够确保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口感、质地以及营养价值。”邱静表示,地理标志农产品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和特有传统生产方法的影响,具有与其他普通农产品不同的独特品质和特征。普通产品则多使用更加普遍的、大宗的原材料,在一般的生产环境下生产,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特有品质具有较大的差异。  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声誉和品质,相关的地方组织或机构会解析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独有优秀品质,明晰与普通产品的特征差异,构建科学的产品质量及分等分级标准,据此对生产过程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和质量控制,能够确保地标产品符合特有的标准和规范。  因此,邱静认为,相比普通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在风味上具有独特之处,部分营养价值更优,具有更好的品质保证,能够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于特色、品质和安全的需求。  多年以来,尤其是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产品品质持续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基础得到有效夯实。  通过强化特征品质与特定产地环境和生产方式关联,完善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883个。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培训超过80万人次。建强核心产地,建设核心生产基地2428个,面积超过1000万亩,生产和仓储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特色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健全特色品质指标体系,每年组织对50个产品开展品质监测和评价,建立品质数据库,推动出台质量分级行业标准60余项。  强化追溯监管,推行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全覆盖,推广“地理标志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追溯”等智慧监管模式,加强种养过程管控和产品质量追溯。例如,赣南脐橙使用“区块链溯源+合格证”,实现全程可追溯,助力品牌价值超过600亿元。  “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实现了特色风味品质的有效保持和提升,促进了良好有序生产,显著提高了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外认可度。”邱静说。  值得一提的是,为厘清产品品质与独特地域和独特生产方式关联,地理标志农产品特征品质监测鉴定已逐步开展。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监测鉴定主要包括产品成分、营养价值、风味特征等,通过长期监测鉴定,可确保产品风味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有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推动地方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地理标志农产品特征品质监测鉴定可以明确产品品质是否稳定,确保其真实性和合法性,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避免受到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邱静介绍。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7-2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