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形势需要新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创新性举措扎实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舆论不断巩固壮大,网络空间日益清朗,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进一步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华文明新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新增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重要因素,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是重要领域,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必须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在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中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形成新优势,文化是重要软实力,必须增强战略定力、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着力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方面面,为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依法参与国家文化治理,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文化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优化文化发展生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重构文化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文化对外开放,增强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彰显和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理论与舆论、文化与文明、内宣与外宣、网上与网下,统筹国内与国际、事业与产业、国有与民营、阵地与市场,促进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现文化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目标任务  ——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信进一步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真理光芒,人民在精神上更加主动,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更加充沛。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更加深入,中国形象更加可信、可爱、可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更加坚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三、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完善持续深入学习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编辑出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著作。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学理性阐释和学科性建设,加强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大原创性贡献的研究阐释宣传。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组织开展列席旁听和督促检查。持续开展党员大规模轮训。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结合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和历史性成就,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传普及。创新高等学校思政课内容和方式,鼓励文化名家讲思政课,打造思政精品课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各学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学派。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推出一批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伟大实践、反映时代特征的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推动重大学术成果国际化传播。培育高效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引领学科创新发展的学术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四、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进认知认同、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示范带动。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法治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筑牢党员干部、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理想信念之基。围绕“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时间节点,依托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加强公益广告宣传。统筹开展诚信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劳动创造幸福主题宣传教育。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化“一国两制”实践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教育,促进平安中国建设。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对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各类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尊崇褒扬英雄模范,关心关爱先进典型人物。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发挥优秀文化产品陶冶道德情操的作用,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建设,打造一批高等学校思政类公众号,完善领导干部、国企骨干、新时代先进人物等群体走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四)创新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为抓手,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深入。创造性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文明餐桌行动和“光盘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五、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发展壮大主流媒体,不断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总体布局,强化整体推进,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突出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闻宣传,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改进和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精品。持续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新闻信息内容聚合发布平台。加强传播效果评估,健全媒体自评、媒体互评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新闻阅评体系。建立项目化主导、团队化运作、立体化作战和日常工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促进对内和对外宣传协同高效。  (二)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推动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等方面共融互通,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高质量内容产出机制,推广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引领作用,支持主流媒体重塑采编流程、建设平台终端、优化管理手段、强化版权保护、打造媒体资源数据库、提升内容生产力、占据传播制高点。创新媒体业态、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强化用户连接,发挥制度优势和市场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竞争力。  (三)建好用好管好网上舆论阵地  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属地管理和主管主办责任,加强和改进内容监管。强化对网络平台的分级分类管理,加快完善平台企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重点管好影响力大、用户数多的网络新技术新应用。规范建设运营政府和其他公共服务部门新媒体,提高政务信息发布质量。完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强化新闻信息采编转载管理,规范网站转载行为和网络转载版权秩序。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打击网络谣言、有害信息、虚假新闻、网络敲诈、网络水军、有偿删帖等违法违规行为。六、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  (一)完善引导激励机制  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保障和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创作实践活动。发挥文化领域国家基金和专项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深化全国性评奖制度改革。优化重点选题策划论证机制,加强重大题材内容审查把关。加强文化领域职业道德委员会建设,建立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加强明星代言、违法失德艺人规范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团结使用和培养管理并重,做好新的文艺群体工作,推进新的文艺组织建设。  (二)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提高组织化程度,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支持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发挥重点选题、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加强对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创作的规划引导。抓好重大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新时代发展题材、国家重大战略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军事题材的创作生产,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建立重点创作项目跟踪推进机制,加强全流程质量管理。抓好源头原创,推动创作重心和扶持资源向前端、源头倾斜,推动好的文学作品向剧本转化,打造优秀原创剧本。制定实施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创作重点选题规划,建立滚动式、可持续的创作生产机制,提高原创能力和工业化水平。制定实施出版物重点选题规划和古籍工作中长期规划,做好重大主题和重点出版物出版。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三)鼓励引导网络文化创作生产  鼓励文化单位和广大网民依托网络平台依法进行文化创作表达,推出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学、综艺、影视、动漫、音乐、体育、游戏产品和数字出版产品、服务,推出更多高品质的短视频、网络剧、网络纪录片等网络视听节目,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实施网络精品出版、网络音乐产业扶持计划。加强各类网络文化创作生产平台建设,鼓励对网络原创作品进行多层次开发,引导和规范网络直播等健康发展。加强和创新网络文艺评论,推动文艺评奖向网络文艺创作延伸。  (四)加强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  完善版权保护体系。完善著作权登记、集体管理制度,健全版权保护和交易系统,强化版权全链条保护和经营开发,促进展会版权集中交易。加强数字版权保护,推动数字版权发展和版权业态融合,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和单位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保护平台。加强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的版权保护。加强版权资产管理,健全版权资产评估体系,研究防止版权滥用相关制度。完善便民利民的版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版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版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大对侵权盗版行为的执法监管和打击力度,持续开展“剑网”专项行动。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研究阐释  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研究成果、中华文化典籍等全媒体传播,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展陈教育水平。深入开展革命历史总体研究和专题研究,加大革命史料和文物调查征集研究力度。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系统梳理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扶持民族民间文化整理研究。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树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全面加强考古工作,健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统筹指导各类文物资源普查和名录公布,编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和展示宣传。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加大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力度。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化遗产廊道,推介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健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提高非遗传承实践能力。强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特色村镇和街区。强化融入生产生活,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  (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整合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沿线等重要文化资源,强化文物和非遗真实完整保护传承,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主体功能区,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八、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统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使用效益,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试点。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加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持续做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探索建立全国市县广播电视节目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完善应急广播电视网络体系。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建设影院,创新农村公益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制和模式。鼓励地方与有条件的学校共建剧院、音乐厅、美术馆等场馆。发展档案事业。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专业化运营。  (二)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  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工程建设,把服务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作为着力点,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建设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国家公共文化云,建设智慧博物馆,打造智慧广电、电影数字节目管理等信息数字化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体验,促进供需在“云端”、“指尖”对接。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  (三)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  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要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增加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扶持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加强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加强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保障及涉农等节目制作译制传播。推动直播卫星电视频道高清化进程。加强“三区三州”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融合发展能力建设。培育和发展农村院线,促进新片大片进入农村市场。丰富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公共文化供给,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加大对基层的扶持引导力度,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深化“结对子、种文化”,拓展群众文化参与度。发挥“群星奖”等群众文艺评奖导向作用,推动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发挥基层文联、作协、群艺馆、文化馆(站)的积极作用,扶持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民营剧团、演出队、老年大学及青少年文艺群体、社区和企业文艺骨干等广泛开展创作活动,展示群众文艺创作优秀成果。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办好农民丰收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歌会、农民剧团演出、广场舞、“村晚”、“快闪”、“心连心”演出、大众歌咏、书画摄影创作等活动。九、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强化创新驱动,实施数字化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  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统一设计、长期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文化资源存量和增量的数字化,以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为目标聚集文化数字资源,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基于文化大数据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和企业集团。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保护民营文化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积极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印刷、数字创意、数字动漫、数字娱乐、高新视频等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信息、建筑、制造等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三)建设高标准文化市场体系  加快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完善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制度。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破除文化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健全文化要素市场运行机制,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合理流动。加快推进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和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文化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规模,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探索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模式,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全面促进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发展夜间经济。加强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文化市场服务质量,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  (四)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把先进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加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影院放映、影视摄录、电影特效、高清制播、舞台演艺、智能印刷等高端文化装备技术领域攻克瓶颈技术。实施出版融合发展、电影制作提升、印刷智能制造、大视听产业链建设等工程项目,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运用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超高清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产业链,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重塑文化发展模式。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  (一)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依托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旅游的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打造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遗展示场所、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坚持提升硬件和优化软件并举、提高服务品质和改善文化体验并重,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内涵,体现人文关怀。  (二)丰富优质旅游供给  适应大众旅游时代新要求,推进旅游为民,推动构建类型多样、分布均衡、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旅游供给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提升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等品质,支持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依托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纪念馆、革命遗址遗存遗迹等,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经典线路。利用乡村文化传统和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旅游开发,深入挖掘重大工程项目的精神内涵,发展特色旅游。加强对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开发旅游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旅游。推动旅游与现代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加快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实践活动等,打造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精品旅游带、国家旅游风景道、特色旅游目的地、特色旅游功能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和慢行系统。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进智慧景区、度假区建设。  (三)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提升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推进文明景区创建,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完善游客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公共服务。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提高通达性和便捷度。规范和优化旅游市场秩序,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在线旅游监管,建立健全旅游诚信体系和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推进文明旅游,落实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严格执行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加大惩戒力度。  (四)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中央和地方旅游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文化和旅游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责。创新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景区文化评价制度。理顺饭店、民宿等旅游住宿业管理体制。十一、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和区域文化资源配置,推进一体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性发展,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城乡均衡协调的文化发展空间格局,促进文化更平衡更充分发展。  (一)推动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文化协同创新,健全合作互助、扶持补偿机制,推动东部地区以创新引领文化发展,加大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文化发展,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文化发展,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融合互动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健全推进区域内文化协同发展机制,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实现区域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高。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城市群文化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共建高水平合作平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便利共享。完善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城乡间文化要素双向流动,形成以点带面、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均衡配置的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  (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综合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城市气质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的现代城市文化。强化各类规划中文化建设的刚性约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融合时代文明,构建城市文化精神,发展城市主题文化,营造特色文化景观。以文化建设带动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体形象和发展品质。加快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特色文化强市。支持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特色文化城市。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承载历史记忆、体现地域特征、富有民族特色的美丽城镇。  (三)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创新支持和激励方式,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的优质资产,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促。探索以志愿服务等方式,发展民间优秀文化机构、文艺团体。鼓励乡村自办文化,支持农民办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诗歌故事会、剧团演出、书画摄影创作展等。增加乡村优秀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推进文化结对帮扶,鼓励“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创作。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进数字文化资源进乡村。探索建立乡村文化交流交易平台,活跃乡村文化市场。十二、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统筹推进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  (一)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面向不同国家和区域,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深化政府和民间对外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深化旅游交流,实施“美丽中国”旅游全球推广计划,建设一批国际旅游枢纽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培育一批入境旅游品牌和国际旅游精品产品。  (二)提升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  突出思想内核和文化内涵,提高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文化贸易中的份额。鼓励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稳步提高境外文化领域投资合作规模和质量,推动文化技术标准、装备制造走出去,创新对外合作方式,优化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鼓励设立海外文化贸易促进平台。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促进艺术品展示交易、内容加工创作等领域进出口创新发展,加快形成区域性国际市场。十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提升文化治理效能。  (一)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  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文化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深化文化领域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建立健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科学术社团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研究制定加强宣传文化领域法治建设的意见,加快文化立法进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  (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创新,探索开展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离改革试点。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强分类指导,激发院团生机活力。  (三)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  实施国有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行动,加强国有文化企业党的建设,发挥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控制力影响力,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研究讨论企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激发基层改革创新动力。完善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办法,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体系。十四、建强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培训形式,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干部人才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勇担使命责任、善于创新创造的时代新军。  (一)加强政治能力建设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巩固拓展宣传思想战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强化政治担当,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到工作各环节各方面,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二)加强业务能力建设  深入推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增强本领能力。完善宣传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选优配强宣传思想战线各级领导班子,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力度,推动干部轮岗交流、多岗位锻炼。完善蹲点调研、挂职锻炼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思想战线作风建设,培塑唯实求真、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  (三)加强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培养  研究编制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人才推荐评审、培养资助、联系服务工作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支持办好高层次人才专题研修班、国情研修班等。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培养“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加强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把各领域优秀文化人才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镇党委宣传委员。鼓励和扶持群众性文艺社团、演出团体和基层宣讲员、各类文化人才、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建设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基层文化设施和文物管理人员。组织县级融媒体中心与省、市媒体人员双向交流,充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延伸“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管理员培训范围至基层一线宣传干部。支持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五)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宣传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奖励体系和容错纠错机制。优化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引进、人员奖励政策。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加强国有文化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分类分级管理。深化新闻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管理和从业人员准入退出制度。建立健全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开展文化单位科研、创意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试点,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单位从业人员享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按照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要求,开展相关表彰奖励工作。十五、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激发各类主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合力。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中央宣传部负责统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中央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本规划,研究制定本领域的专项规划,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后实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牵头部门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明确和细化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确保有序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等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做好各项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保障。各地要结合实际,编制和实施好本地区规划。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  (二)加强资金支持  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加强经费支持。落实中央与地方公共文化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对文化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用好电影、出版、旅游、艺术等各类资金和基金。加强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重点支持国有文化企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扶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旅游业对外开放政策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促进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实施。推广文化和旅游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有关基金。省属重点文化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2023年年底前可免缴国有资本收益。用好文化事业建设费。(三)完善政策支持  落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及支持从事电影、广播电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出版、动漫、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出版物在出版、批发和零售环节享受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完善文化文物单位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的有关政策。跟踪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国家有关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推动将文化产业、旅游业纳入政策适用范围。优化调整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进口藏品免税政策。加强文化和旅游建设用地保障,将文化和旅游类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有效保障相关设施、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利用闲置设施、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企业利用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旧厂房、仓库等存量房产、土地或生产装备、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可在5年内保持土地原用途、权利类型不变。  (四)健全实施机制  充分发挥已有国家级重大规划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更加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年度监测评估机制,密切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加强对规划实施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及保障措施的动态监管。完善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机制,健全向本级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机制。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开展专项评估。
新华社 | 分享: 2022-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盛夏光影,魅力彭州。8月10日,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成都(彭州市)赛区竞演在彭州市文化馆演艺中心开演。大赛特色文化表演。受访者供图  当天下午,彭州市 13个镇(街道)的代言人和文化能人齐聚一堂。丹景山镇空竹舞蹈、桂花镇桂陶之韵、隆丰街道川剧变脸队等13支团队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乡村文艺爱好者等,通过川剧变脸、空竹舞蹈、古筝石画、音乐快板、民俗表演等形式,充分展现了彭州市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社会发展的全新局面。  此次竞演以“ 四川‘乡’当潮”为主题,通过“乡镇代言+能人展示+特色文化表演”的方式进行,是彭州市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全景展示乡土文化,展现美丽乡村、幸福生活的一次盛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7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远山如黛,近水似镜,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观文镇千鸟湖,像五颗硕大的珍珠,洒落在绿水青山中,然而大自然又将其彼此山水相连,其间,不少游客或游览、或垂钓、或散步……宛若一幅活生生的天然画卷。曾经“深闺”中的观文,如今正掀开朦胧的“面纱”,以别样的姿态步入外界。在泸州“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观文镇处于“南翼”中的“南翼”。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一湖两园三地六产业”战略布局,该镇规划农旅融合一体发展,倾力打造川南片区“文旅圣地、康养福地、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观文千鸟湖局部神奇千鸟湖 催生“文旅圣地”千鸟湖,距观文镇3公里,容量1338万立方米,因湖畔一沙泡树千鸟共住而得其美名。一年四季,该树聚集了白鹭、苍鹭等上千只鸟儿,或嬉戏、或跳跃、或歌唱,群体和谐共生,成为川南一道奇特的景观,并荣登央视荧屏。如今,已成为近郊游的网红打卡地。初秋的观文镇,天气晴好,凉爽的微风带起千鸟湖面阵阵涟漪洋洋洒洒,湖边白、紫、粉三色格桑花随风摇曳,湖畔沙泡树上鸟儿欢快吟唱,众多游客围绕着20公里白加黑环湖公路欣赏湖光山色,与格桑花、沙泡树合影,显得怡然自乐。“千鸟湖,是古蔺县境内最大的湖,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我们正以此为中心,挖掘打造‘五个一’标志性的文旅生态资源,不仅有美景,还有文化。”据观文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绿色生态可循环、宜农宜游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该镇正挖掘“一湖一世界、一树一天堂、一庄一历史、一阁一文化、一坊一故事”等生态资源、红色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打造“文旅圣地”。观文千鸟湖局部笔者站在新修建的观景台上,秀美的千鸟湖尽收眼底,还可见湖对面历史人文景观文昌阁与釉子土贞洁牌坊。据介绍,1665年,当地群众为鼓励学子崇尚学习,建造文昌阁;釉子土贞洁牌坊,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则承载了一家两代守节尽孝的动人故事。距离千鸟湖约6公里,是川南片区保存最完整的红色遗址——云庄战斗遗址,红军“四渡赤水”期间,两次经过此地,留下攻打云庄、开仓分粮的红色故事。“游客游览了千鸟湖,还可以爬上中药材基地散步,享受一番独特的药香,再来农家乐就餐住宿,周末多的时候上千人。”谈起当前深受热捧的千鸟湖,农家乐老板马晖喜滋滋地说,游客来了,自己的生意红火起来,自从开业以来,院子里的停车场每天都停满了前来避暑的外地车辆,一到中午,上菜都忙不过来“最忙时,游客如果要订餐,得提前一个周预约”。观文镇民乐村2社的农民在鱼稻共生种植基地进行田间管理立足环境优势 打造“康养福地”1200米的海拔,植被茂盛,空气负离子浓度高,这样的地方,不仅适合居住,更适合养生。立足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何让“凉”经济热起来?观文镇打造“康养福地”的规划迫在眉睫。一个好的地方,不仅要引来游客,还要留得住游客。按照这个思路,在顶层设计上,该镇除了保护性开发千鸟湖,借此引来游客外,还重点在“留”上下功夫,统筹推进千鸟湖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我们将修建环湖彩色游步道,在千鸟湖边修建运动场,为游客提供跑步、锻炼的地方。同时,还将打造环湖夜景观光工程,为游客带来更多视觉上的享受。”据介绍,当前,该镇正在努力打造“休闲场所”,同时动员千鸟湖周边250户农户开展四大“革命”,即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庭院革命,将农房改为民宿“湖景房”。下一步,还将与西南医科大学联合建设疗养院,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汽车露营基地和特色中药材博览中心等,力争给游客提供一个上档次的居住环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山地避暑康养优选地。“这里的空气和环境太好了,明年我一定要带家人过来住上几天。”陶醉在千鸟湖的美景中,外地游客王新强欣喜地说。目前,观文镇已建成15家民宿、农家乐,可接纳游客200余人。“一旦明年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泸州到观文仅需两个小时。”据介绍,成贵高速古(蔺)金(沙)段、红色旅游示范公路S317将从观文镇经过,古金高速在千鸟湖畔设出口,红色旅游示范公路支线将直达云庄战斗遗址,未来观文镇的旅游业将搭上便捷的“快车”。观文丫杈猪产业以旅促农 构建“6+1”特色农产品基地“以旅促农、农旅融合,我们正在全力推进‘6+1’农业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壮大,农民腰包鼓起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观文镇不仅要打造旅游业的“面子”,还要做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里子”,该镇党委书记张家友给出了清晰的答案。“我们将原来的水稻田由小改大,既种水稻又养鱼,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观文镇民乐村2社稻鱼共生田里,一株株秧苗茁壮成长,微风拂过,涌起碧绿的波浪。村民马勇正在田间管理,对今年的丰收充满了期待。与此同时,星凤村则采用“村集体+公司”模式,流转荒坡、山林、土地1200余亩,打造“跑山猪+葡萄”种养循环综合示范园,该示范园年产值可达700余万元,每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100元。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提档升级,实现规模化发展。为此,该镇加大种养殖补助力度,以红梁每亩补助100元、稻鱼共养每亩补助126元等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农户大面积栽种,同时,采用引进龙头企业流转土地栽种、村集体流转栽种、种植大户流转栽种等方式,打造万亩高山蔬菜、万亩红梁、万头丫杈猪、万亩食用菌、万亩烤烟、万亩中药材6个“万产业”,并做大做强鱼稻共生项目。“企业带头种植,财政加大补贴,这种好事大家都肯干。”接受采访时,文化村村民王帮强说。产业兴旺,还需延长产业链条。该镇将一二三产业结合,一方面规模化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建立厂房加工农产品,同时还让游客体验采摘高山蔬菜、葡萄、食用菌的乐趣,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为了推进每一个农业产业规模化的进程,每一个产业都由一名镇领导牵头,一套方案促推进,一套机制强考核,一名班子成员抓落实,一个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分别建设一个产业核心区。观文食用菌截至目前,“6+1”规模化农业产业不断有序推进,既有效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带动不少农民就业。截至目前,初步估计,该镇农民年人均增收1400余元。“到2025年,基本形成千鸟湖生态康养资源充分挖掘、山地避暑康养旅游业欣欣向荣、‘6+1’农业产业有效带动发展的美好愿景,实现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实地体验。”谈及未来的蓝图,观文镇相关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表示。(注:部分图片由观文镇提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6
(记者 李霁玥)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素有“ 恐龙之乡”“ 江姐故里”的称号,是自贡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业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文化旅游区。去年9月,自贡大安区获评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近日,“天府旅游名县巡礼”集中宣传报道活动走进大安,探寻大安近一年的变化。 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创建天府旅游名县这一年来,大安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变化。”大安区委书记彭长林介绍道。——大安文旅品牌更加响亮。独具特色、不可复制的“江姐故里+盐龙灯”四张城市名片大放异彩,高标准建成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全国党史学习教育热门地;燊海井景区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以自贡恐龙博物馆为核心,成功创办了全国首个“恐龙文旅产业联盟”。值得一提的是,在川渝两地联手推出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题游”中,中华彩灯大世界、自贡恐龙博物馆入选了长江上游黄金水道主题游,江姐故里入选了红色旅游主题游,大安文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文旅项目投资更加火热。越来越多知名企业来到大安考察洽谈,签订合作协议,文旅项目累计总投资达135亿元。林森·梦幻海螺湾水世界、自贡方特恐龙王国、恐龙博物馆二号馆和化石研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已成为发展新支撑、产业新动能。——经济社会效益更加凸显。2018—2021年,全区共接待游客3443.64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收入411.83亿元,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速13.06%,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28.73%。今年1—6月,全区共接待游客672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收入64亿元,直接带动全区受益人数超10万人、新增就业岗位1万余个。 燊海井据悉,除了“天府旅游名县”这一成绩,去年大安区在夜游经济发展上也成效显著,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谈及大安夜游经济的成功之道,彭长林表示,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自贡灯会独一无二。自贡彩灯文化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地4000余亩、全球唯一、365天永不落幕的中华彩灯大世界,不仅扩大了举办规模,延展了地域空间,还增加了现代光影和精彩纷呈的演艺,形成了争创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文旅产业集聚成势。以中华彩灯大世界为核心,自贡灯会突破传统的单一观灯模式,变“节会品牌”为“综合平台”,在“用彩灯讲故事”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植入沉浸式演艺、特色文创展销、创意美食品鉴等活动,构建起集观灯游园、餐饮娱乐、文创演艺等于一体的“文旅+”产业生态圈。三是夜游经济蓬勃发展。中华彩灯大世界常态化运营以来,六次上榜“全国热门景区前十名”。近三年,共计实现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旅游综合收入154.5亿元。下一步,大安区将通过打造全域“大景区”、创建文旅“大品牌”、促进产业“大融合”、实现跨界“大联动”和优化旅游“大环境”五个方面,持续擦亮城市名片、延伸产业链条、做优旅游环境,确保“一年巩固提升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三年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五年创成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走出文旅强区新路。(自贡大安区文旅局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6
  (记者 张艳玲)萤火虫森林微光音乐会、萤光夜跑、萤光集市……在萤光飞舞、流光溢彩的童话世界,来一场清凉的萤火虫邂逅之旅,一定让你不虚此行。近日,由四川省邛崃市人民政府主办,邛崃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邛崃市平乐古镇天台山景区管理局、邛崃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的天台山“萤火森林”品牌发布会在成都市举行,向广大游客发出邀约。  距离成都110公里的天台山目前已发现的萤火虫品种达20余种,占全国萤火虫种类的15%左右,被誉为“亚洲最大的萤火虫观赏基地”“全球八大萤火虫观赏地”之一。每年4月到11月,景区内的萤火虫吸引了大量游客及专家学者前来观赏研究。  “萤火森林”是邛崃天台山景区围绕萤火虫生态旅游经过多年实践不断深化提升后推出的全新旅游品牌。记者了解到,在“萤火森林”品牌建设上,天台山以文创作为先导,贴合互联网及年轻一代游客的喜好,先后创作了绘本、观赏地图、动画片、歌曲等萤火虫主题宣传品,展示萤火虫夜游全新场景及想象空间;推出了萤火虫森林微光音乐会、萤光夜跑、萤光集市等丰富多彩的天台山萤火虫旅游季系列活动,助推夜间经济发展。  据了解,萤火虫是一种环境指示性生物,它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极高,对于水污染和光污染尤其敏感,因此有萤火虫出没的地方,大多有干净清洁的水体和植被茂盛的静谧环境。近年来,天台山景区为保护萤火虫生存环境,不仅划定生态红线、组建萤火虫保护志愿者团队、建设萤火虫生态观赏平台,还成立了天台山萤火虫研究院、打造了萤火虫研学基地等,不断完善萤火虫特色生态产业链。  近年来,天台山更绿了,萤火虫更多了,夜间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天台山萤火虫直接拉动景区消费约1.2亿元,萤火虫已经成为当地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美丽“大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8-15
(汉宣  记者  程强)为丰富汉源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聚县城人气商气,8月12日晚,汉源县“激情夏日·畅音嗨啤”2022年汉源湖文旅促消费月系列活动在富林镇阳光水韵广场拉开帷幕。活动现场晚上7点30分,开幕式正式开始。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汉源县委书记郑朝彬宣布“激情夏日·畅音嗨啤”2022年汉源湖文旅促消费月活动启动。开幕式上,精彩绝伦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动感的音乐、热情的演唱、激情的舞蹈……现场观众的欢呼声、鼓掌声交织在一起,打造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嗨啤比赛环节,更是把现场氛围推向高潮,观众热情被点燃,争先恐后上台挑战,品尝鲜美的汉源花椒啤酒,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在湖光里商业街,汉源本土美食商家齐聚于此售卖汉源本土美食,在此设置的儿童游戏区、文创区,人气集聚,热闹非常;在农特产品展示区,汉源花椒、皇木腊肉,葡萄、李子、桃子、核桃等汉源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充分展示汉源近年来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成果。汉源县领导带头消费,以实际行动为汉源文旅经济增长鼓劲打气、提振消费信心,并鼓励餐饮经营者要用更加优质的食材、更加热情的服务吸引顾客,把生意做得更加红火。           汉源花椒啤酒此次促销费系列活动由中共汉源县委宣传部、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县经济合作和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融媒体中心主办。活动从8月12日持续到9月9日,历时1个月,其间将推出“阳光水韵杯”歌手比赛、“至味烟火”汉源特色美食品鉴、百店百万消费券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乡村振兴”汉源农特产品展销会、民谣之夜演唱会等8大系列活动,涉及零售、餐饮、文旅等多个领域、多个门类,力求搭建文旅促消交流展示平台,寻找汉源好声音,以文艺的形式全方位宣传推介汉源“美景、美食、美宿、美购”。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5
(记者 李霁玥)绿水青山相伴、文创小店林立,位于大邑县䢺江镇的太平社区因优质林盘的打造而焕然一新。近日,“天府旅游名县巡礼”集中报道宣传记者团走进大邑,探索大邑打造优质林盘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作为成都市唯一的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示范县,近年来,大邑县以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为载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林盘作为公园城市建设“主抓手”、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器”、农商文旅体融合示范“新引擎”,用林盘生态价值转化促进文旅大邑高质量发展。南岸美村锦绣安仁奇境花园位于安仁古镇的南岸美村则是其中代表之一,在车览过程中,记者看到南岸美村景观农业环抱、绿道体系串联,通过引进华侨城等大型企业,将美学和艺术融入乡村田园,建成锦绣安仁奇境花园、生态博物馆、乡村会客厅等文旅业态;以“川西林盘+主题精品民宿”模式,打造了南岸美村“溪地阿兰若”“咏归川”等国内知名品牌民宿聚落。据介绍,2021年,南岸美村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在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1.91万元/人增长至如今的2.77万元/人,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成都市3A级林盘景区、第五届中国游乐行业大会“最佳田园综合体”。稻乡渔歌林盘俯瞰图如果说南岸美村的园林景观令人惊叹,那么在沙渠街道稻乡渔歌林盘绝对是“饕者”的天堂。稻田迷宫、田间瞭望塔、稻草人、膳食博物馆、“曲水流觞”乡村美食体验中心及主题民宿在这里聚落,让游客们在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品味地道乡村美食。据悉,稻乡渔歌林盘以“特色镇+川西林盘+共享产业平台”为抓手,以“产景相融、产旅一体、产村互动”为基本思路,以7个林盘和3000亩稻鱼稻鸭稻果共生、有机黑稻种植为本底,串联10公里长的绿道花海环线,将林盘与文化、旅游、体育等相结合,形成引人、聚流、活商效应,促进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获评了2020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都市AAA级林盘景区、十大最美川西林盘之一的美誉。共享旅居公园探索林盘经济发展新模式,活化闲置资源打造优质林盘,营造农商文旅体消费新场景,如今的蜀之望县,正用全域大美林盘创新公园城市的“大邑表达”。 (图片由大邑县文体旅局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5
(记者 李霁玥)8月14日,四川省文旅厅向全省各级文旅部门及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行社等发出《关于注意应对极端天气确保旅游安全的通知》,要求深刻汲取8月13日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造成群众伤亡的教训,举一反三,充分认识防范应对极端天气保障旅游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并提出了七项具体要求。通知说,要千方百计确保游客安全。各级文旅部门和各类旅游经营单位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细化完善应对防范极端强降雨、山洪、泥石流等专项预案,加强人员物资准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一旦游客出现险情,要切实负起责任,第一时间配合相关部门采取紧急疏散、救援、转移等措施,确保游客安全。要持续强化旅游安全宣传。全省文旅系统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引导,通过网络平台、LED屏幕、宣传海报、旅游团队行前培训等方式持续广泛宣传我省暑期汛期旅游安全出行“八注意”。进一步完善景区危险区域、路段警示标牌和防范措施,引导游客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服从安全管理,不前往未开放和高风险区域野游。要实时关注发布预警信息。各级文旅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联合会商、协调联动,随时动态掌握气象、水文、地灾、地震等预报预警信息,通过官网、媒体、手机短信、景区广播、户外屏幕等方式及时将旅游安全预警信息传达到每一家旅游企业、每一名员工、每一位游客。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要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巡逻警戒,必要时采取临时关闭等措施确保安全。旅行社要合理规划调整行程,不组织前往有安全风险的地区旅游。同时,要做好高温、暴雨等天气防范应对,全面排查整治风险隐患,落实应急值班值守方面工作。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5
(向全发 杨晓江 罗虹 郭建坤 文/图)四川南充,嘉陵江畔的璀璨明珠,川北重镇,文化底蕴厚重,区位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强。《四川省培育发展新消费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提出将南充纳入重点打造的具有巴蜀特色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近年来,南充市把推动文旅消费作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同时,通过开展“文旅消费·乐享南充”大型文旅促销活动,以及发放文旅消费券等活动,让文旅消费热起来,烟火气息浓起来。高坪区白塔耍都“国潮风”特色街区、王府井购物中心,顺庆区1227商圈夜市、南充不夜城,嘉陵区美宇白马湖水街,阆中市南津关古镇等一批时尚消费新去向、新场景、新商圈不断涌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消费体验,也激活了更大的消费市场。烟火气+文化味 商业街靓起来    商业街,承载着这一城市独特的文化与内涵。作为南充网红打卡地1227商圈夜市,在古风古韵的街巷,可以品美食、赏美景、探风物……老年人在这里,可以穿越时光去感受那些逝去的老南充记忆;年轻人在这里,可以呼朋唤友放松地嗨玩一下。不论男女老少,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夏日的暮色来得晚一些。7月16日晚8时许,夜幕降临,华灯初上,1227商圈夜市一改白天里淡雅、美丽景色,一个个大红的灯笼、一条条亮丽的灯带全部都亮起来,流光溢彩,璀璨夺目。忙碌一天的人们迎着霓虹灯来购物、娱乐、最后享美食,慰藉自己。小吃街上,熟悉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小吃摊前排起了长队,炊烟袅袅,香气四溢。各种沾串、烧烤,特色小吃满足食客的味蕾;各色琳琅满目的物品,吸引着顾客的光顾;广场上的街头歌手唱起了熟悉的歌曲。不久前,高坪区江东大道“四馆七景”提升改造工程完成。紫色的鲜花、别致的栅栏、简约的桌椅……走进高坪城市规划馆,馆内沙盘模型、多媒体屏幕、平面展板等多种展陈方式向游客“诉说”着高坪故事。在文创产品售卖区,不少游客正在挑选印有全域旅游图的绿色丝巾、代表丝绸文化的蚕宝宝布偶、精美包装的“醉美橙香”茶叶等高坪特色产品。江东大道不远处就是霓虹闪烁、梦幻迷离白塔耍都。白塔耍都特色商业街上,30余家火锅、中餐、烤肉特色餐饮整齐有序,60余个小吃摊位风格别致。游客们或置身其间推杯换盏大快朵颐,或品尝美味小吃,一边满足舌尖上的需求,一边与朋友、家人谈笑风生。“我们融合灯笼元素,打造国潮树灯、红鱼巷、天幕灯笼等,让市民感受到电影《大鱼海棠》中的梦幻景象。”白塔耍都特色商业街相关设计人员说,一处处特色鲜明的打卡点,充满了国风古韵,形成了潮流文化的聚集地,也成了市民的消费聚集区。南充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树品牌、聚人气、促消费”,南充形成了1227商圈、白塔耍都、美宇白马湖水街、南津关古镇等一批文旅特色鲜明的商圈,刺激和拉动了文旅消费。各色活动轮番登场 激活消费市场    日前,在高坪区白塔耍都举行了“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把非遗带回家”大型网络直播活动,吸引300余万名“游客”观看,线上、线下销售额达60余万元。这是“南充非遗实景双直播间带货专场活动”之一,从6月6日至11日,以“非遗+直播”、“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整合了川北凉粉、保宁蒸馍、张飞牛肉、狮子糕、营山红油、杨鸭子、曹氏豆干、德乡嫂皮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南充特色非遗食品类产品25个大类共52种非遗产品参与直播销售和现场展销,累计实现销售额超过1.5亿元。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南充市多措并举,持续焕活消费市场,促销活动多点开花,先后开展了“文旅消费·乐购高坪”——江东首届文化和旅游产品推介会、2022第三届“南充乳品节”暨特优农产品展销会等系列活动。同时,突出“网商”优势,开展线上消费促进活动,组织全市直播平台开展“川工带川货·会员享实惠”直播带货、美食“云逛会”等活动,推动“百企千店线上营销”,5月当月实现网络零售8.9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35亿元,同比增长28.5%。连日来,第五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2022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第三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等10多项活动精彩呈现,从自然到人文,从休闲到狂欢,从市井烟火到国潮体验,深度诠释南充夏日玩法,充分释放南充夏日旅游潜力。同时,为响应“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活动,激活南充文旅消费市场,今年7月开始,南充5家A级旅游景区将送出3万张免费门票,并同步实施“门票买一送一”优惠活动。文旅消费的提振也加速了全市消费品市场整体回升。2022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93亿元,列全省第三位,同比增长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5位,较一季度回升6位。全市实现网络交易额165.42亿元,同比增长9.45%。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21.37亿元,同比增长106.2%、列全省第4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2
(刘旭 记者 侯东 )近日,骄阳似火,但在海拔1400米的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却是凉爽宜人。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绿水青山,还没进入白鹰村柳树垭生态农庄,就传来阵阵优美的乐器演奏声。“曾家山是避暑的好地方,我们连续来了3年。”表演结束后,乐队负责人何玲说,他们来自南充,每年从6月底就开始在这里住,一直持续到8月底。房车营地院坝里是轻松休闲的演奏,而厨房里却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柳树垭生态农庄老板李春堂麻利地穿梭在厨房和饭堂,洗菜、擦桌子、给旅客准备午饭。随着夏日气温逐渐升高,农家乐从6月开始就陆陆续续迎来一批批外地来这里避暑的游客。近年来,随着曾家山旅游不断发展,“避暑经济”逐渐火热。2018年,李春堂决定不再外出务工,回到家乡借助“青山绿水”优势,发展民宿经济。“我打造了50多间客房,每个客人吃住一天在100元左右,7月和8月能收入近30万元呢,比在外面打工强。”李春堂高兴地算了一笔账。记者了解到,曾家镇共有农家乐和民宿91家,避暑期间日接待游客1.8万人,较去年增长23%。近年来,该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立足曾家山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模式,畅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渠道,将山水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在曾家山318房车营地,记者看到这里已停满了各种房车,游客或清闲地躺在椅子上喝茶聊天,或忙碌地准备午饭,或在营地旁的门球场打球。另一边,在曾家山的养生谷荣乐古街,依托李家耍锣、平溪傩戏等传统民俗推出了常态化文艺演出和民俗风情篝火晚会,让游客感受民俗魅力,充分体验休闲度假生活……曾家镇是朝天区康养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为全面丰富体验业态,激发生态文旅产品价值实现,先后建成曾家山滑雪场、门球场、山地越野跑赛道、山地马拉松赛道等体旅融合业态;建成花千谷等农旅融合业态,依托天然有机食材培育了曾家山菜系;建成林家坝子、林海雪苑等林旅融合业态,开发了森林康养步道、森林露营、瑜伽等体验项目;建成中药养生馆、康养馆等医旅融合业态,打造了曾家山慢运动疗养基地。高品质打造了五坊街美食城、汉王老街、荣乐古街等特色街区,曾家山夜游经济成为新亮点。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2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有形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独特魅力四川有8项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苍溪雪梨栽培系统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宜宾竹文化系统石渠扎溪卡游牧系统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美姑苦荞栽培系统2012年●我国启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2016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共发掘出408项具有保护潜力的农业生产系统截至目前●共认定6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涵盖稻鱼共生、桑基鱼塘、湿地农业、山地梯田、农牧复合、草原游牧等类型多样的生产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有18项,居世界首位  是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能带来10%至30%左右的农产品品牌增值●其保护与利用对当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贡献率接近40%  (记者 王代强)7月中旬在浙江省青田县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让更多人认识了“农业文化遗产”——  流水潺潺的稻田里,水稻为鱼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鱼为水稻松土施肥,鱼稻相依、和谐共生……稻鱼共生的画面,让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印象深刻。1300多年前,青田的先民,智慧地发展出“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稻双收”的稻鱼共生系统,也在2005年被认定为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作为农业大省,四川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现状8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拥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却没有形成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农业农村部迄今共认定了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四川有8项,成都市郫都区就有一项。  8月上旬,郫都区郫筒街道、德源镇、友爱镇等地即将迎来大丰收。水田里稻谷成片,旱地里生姜长势喜人。在这里,水旱轮作、立体种植、稻田养鱼、林盘综合利用等生产模式,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精耕细作。  郫都区作为都江堰灌区首灌区,这里有沿袭千年的川西传统农耕文明,滋养了全域8700余个人居林盘,保留并传承了独具川西平原特色的林盘农耕文化系统。  2020年1月,“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个以传统人居林盘为核心,由农田、林地、房舍和自流灌溉渠系组成的复合生产生活系统,遗产地覆盖郫都区12个涉农街道(镇),总面积278.1平方公里。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大力挖掘、申报农业文化遗产。收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除了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还有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苍溪雪梨栽培系统、美姑苦荞栽培系统、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宜宾竹文化系统、石渠扎溪卡游牧系统。  2020至2021年,我省累计投入2630万元,分两批次重点支持成都市郫都区、自贡市沿滩区、崇州市等27个县(市、区)开展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已收录农村生产生活遗产310个。此外,近年来我省连续5年开展农村手工艺大师评选活动,评选出农村手工艺大师207人。  “虽然资源丰富、挖掘潜力巨大,但瓶颈也比较突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全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利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方面,不少地方虽然拥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但缺少农业文化故事挖掘,仅在很小范围内传播,没有形成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已经挖掘打造出来的不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比如部分地方建设的农业博物馆、村史馆、农具展厅等,仅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看点,未得到充分综合利用,变现能力不足。  此外,不少文化人士收藏的农耕文化器具,大多存放在保管室里,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探索缺乏真金白银支持,制约农业文化遗产“活”过来保护和利用农耕文化,与文旅发展融合提升附加值  为何出现上述瓶颈?在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看来,首要原因是整体上对农耕文化保护和利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前,我省尚未从整体规划、传承举措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导致总体投入不足。  “每年投入支持开展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经费不稳定,而且平摊到各县也就几十万元,可能建个农耕博物馆都不够。”该负责人坦言,对于入选全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的,目前暂时没有真金白银和项目支持。  人才也是短板。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跟不上,有的传承人和受众群体出现断层。“这也许是我的收官之作。”指着宜宾市江安县郊区一栋竹艺工坊,白发苍苍的何华一这样告诉记者。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安竹簧的代表性传承人,做竹根雕需要美术、书法、雕刻等多种技艺,而提升这些技艺需要成本。“热衷于竹根雕手艺又甘坐冷板凳的年轻人实在难找。”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超越时间的重要价值和强大生命力,是培育特色品牌农业的重要依托和先天优势,又是发展乡村旅游极具魅力的看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郭晓鸣说。制约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的另一个短板,是缺乏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的激励政策。“农文旅融合,是提升综合附加值的有效路径之一。”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苍溪雪梨栽培系统、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等,都是将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当地农特产品生产销售、生态旅游业紧密结合的典范,但部分地区没有把保护和利用农耕文化摆上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议事日程,缺少深度融合、统筹安排和保护措施。  “我们这里草原辽阔壮美,游牧文化独具特色,但高寒缺氧,离大城市较远,交通不便,发展旅游业挑战不小。”石渠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工作人员坦言,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目前仍以挖掘、宣传和保护为主。  如何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在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看来,农业文化遗产肩负着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多重任务,如果盲目开发,势必造成破坏;如果过分强调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存”,而忽视区域发展,则难以调动当地居民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也难以实现保护的目的。因此,需要探索保护与管理的新思路。对策摸清遗产资源底数,建立档案名录库培养“新农人”,吸引有情怀的人回归农业  “既要高产量,也要高颜值。”这几天,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第一书记邱荣新,多次和村组干部一起下梯田、问专家,力争依托梯田资源打造农业文化遗产样板。  新山村梯田,由居住在这里的傈僳族居民世代耕作,已有上百年历史。“最近有部分村民提议田改土,种芋头、笋尖,以提高产值,这个问题要慎重。”邱荣新说,保护好梯田资源是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  为全面摸清我省梯田的存量、保护利用的主要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省农业农村厅日前组织人员,到米易县、洪雅县、天全县等地开展梯田保护与发展专项调研。  “摸清底数,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计划通过开展类似调研,建立农耕文化遗产档案名录库,全面系统记录各类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化保护利用的原始依据。  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针对其长期性、复杂性特点,专家建议,对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鲜明、保护意义大、留存价值高的农耕文化要重点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农耕文化展示区、民风民俗特色小区等,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农耕文化品牌,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地面临的现实问题。”对此,闵庆文建议,引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同时注重培养“新农人”,吸引有情怀的人回归农业,浙江青田和湖州、内蒙古敖汉等地已有成功案例。延伸阅读为什么要让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活起来  “国有史,邑有志”。农业文化遗产的存在,何尝不是对中华农耕文明闪光点的最佳传记、鲜活载体——它是对人与环境共处碰撞无数种可能性的探索,更是千百年来乡愁的传承。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孙庆忠曾说,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传统农业的智慧,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乡土文明,其更长远的意义,则在于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留住那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这不仅是弘扬农耕文化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是让农业现代化倒退、回归原始农事生产,而是不忘根本、借古思今,再次激发我们对于“归雁有巢,乡愁有根”的眷恋和思考。只有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筑牢,才能避免我们与后代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丧失对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避免失去民族文化特质,获得基于历史认同的安顿心灵之所。 据《四川农村日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勇  7月25日晚,看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6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的通知》,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文安社区刘氏宗元祠守护人刘德忠有些激动。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重视。今年4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等6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把“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以期到2025年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  2021年11月17日,刘氏宗元祠所在的刘家大堰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刘德忠期待,蕴含丰富乡土文化的刘家大堰能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焕发新活力。刘家大堰地标。客家移民,围堰成塘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住在今广东河源市和平县青州镇先锋村湖塘围的客家人刘运先、刘运开、刘运昌三兄弟,响应“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号召,拖儿带女,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成都。  刘运先落脚到成都府简州义七甲均安乡今刘家大堰的位置,刘运开去了金堂县拓业,刘运昌一年后返回广东老家。  刘运先头脑灵活,勤俭持家,农商并举,善于筹措,精于谋断。他还是种植水稻的一把好手,善选种、善播植、善施肥,懂季节、知天时,粮食不仅满足自用,多的还拿到市场上去卖。农闲时,刘运先还经商,倒买倒卖,财富日进。刘运先到了晚年时,刘家已是殷实之家。  刘运先落脚的地方,是一片沟槽洼地,平时水草杂生,遇到夏季雨水多时,常常泛滥成灾。刘运先以洼地沟槽为雏形,顺势而为,筑建堤坝,围成一个80多亩的大堰塘,丰水期水域面积还更大。久而久之,当地人把这个大堰塘称为刘家大堰。  刘家大堰是怎样的呢?刘德忠是刘运先入川第九代后裔,小时候见过刘家大堰。大堰有3条主干水源汇入,并有多条小溪从不同方向流入,丰水期穿塘而过。大堰有水位警戒线,筑有多个高低不一的排水口(漏引)和自然分流沟渠。  此外,大堰还有一条常年自然流淌的沟渠,分流出来的水,从刘氏宗元祠右侧流进祠堂前的10亩荷花塘,再从左侧流入祠堂前约300米外的太平河。一年四季,大堰的水环绕祠堂流淌于田园小沟与荷花池塘之间。  大堰埂堤坡坎沿途,栽有许多柏木、桉树等以保土固堤,同时为生产、生活储备资源。雨季时,大堰有专人提前分流排放堰水;枯水期,则提前开源节流,以保障大堰水位高度,确保祠堂周边及下游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一年四季的农耕人畜用水。  刘德忠说,大堰常年碧波荡漾,野鸭、水鸟成群,鱼类繁多。平时,允许外人和家族人自由垂钓,但塘边有警示水深的牌子。刘氏家族入川时的《刘氏族谱》谱序残页。改为农田,地名未变 每年春节前夕,刘家大堰要放一次水,一是为第二年雨季预留容量空间;二是春节即将来临,为给族人和乡邻营造节日气氛,祝福美好生活,寓意“年年有鱼(余)”,开展捕鱼活动。  放水前,刘氏家族要提前几天在下游张贴《刘家大堰放水捕鱼告示》,提醒下游乡邻注意防范大堰之水冲毁农作物,并邀请乡邻们到大堰一起捕鱼,可免费获得鲜鱼若干。告示经常张贴至石板滩和甑子场(今龙泉驿区洛带镇)。  捕鱼活动后来发展为慈善活动,即抽签送鱼。凡是前来刘家大堰捕鱼现场的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按先后次序抽签,抽中的人都能免费得到一条鲜鱼。没抽中签的,如家里特别贫困,经多人证明,可获赠一条鲜鱼。  刘运先晚年时,修建了比较简易的刘氏宗祠。刘运先的儿子刘宗元,天资聪颖,颇有文才,发奋苦读,考上了举人,授官文林郎。乾隆三十年(1765年),刘宗元重建刘氏宗祠,后人称为刘氏宗元祠。  这次重建,规模宏大,占地5000多平方米,有上、中、下3个厅堂,大小天井40多个,大小房屋200多间。祠堂前方建有10亩水塘,塘里种有莲荷。挨着水塘的是数百平方米的花园,植有兰草、菊花、蜡梅、桂树等花草树木。后靠山丘,两旁为果林,苍翠繁茂,冬暖夏凉。  如今,宗元祠上、中、下、正门大厅和入祠右边耳房厅堂厢房保存尚好,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  上世纪70年代初,刘家大堰被平整成农田,但流传300多年的“刘家大堰”地名至今未变。刘德忠说,刘家大堰不仅仅是地名,这4个字,见证了客家移民筚路蓝缕、千辛万苦、勤奋劳动、智慧创业的过程;见证了刘氏家族在300多年里的发展壮大,如今,刘氏家族人口已繁衍到上万人,散居在各地;还见证了当地沧海桑田的变化,刘家大堰从无到有到消失,如今仅留地名,这是一种文化的遗存和延续。刘家大堰所在区域。乡村振兴,趁势而为  刘家大堰和刘氏宗元祠,一个地名,一个建筑,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一是祠堂建筑,二是大批珍贵的刘氏家族历史档案文献,三是丰富的客家家风家训家规文化。  经过前期的整修,刘家大堰无论房屋还是环境都焕然一新。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如何在新时代探索乡村振兴与文旅新场景建设实施路径?刘德忠在思考,当地政府部门在思考,有关历史建筑保护、历史档案文献和客家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在思考。  今年3月25日,由四川省、成都市社科联指导,龙泉驿区社科联主办,龙泉驿区历史建筑保护文化研究促进会、洪安镇文安社区社科普及基地承办的“新时代乡村融合发展‘再创业’学术沙龙暨龙泉驿区社科工作交流会”在刘氏宗元祠外的露天坝子里举行。40名专家学者和20名村民围坐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再创业。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特邀研究员刘文杰认为,乡村融合发展需要发展乡村产业,由此促进乡村再创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挖掘和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刘家大堰可结合林盘优势,围绕祠堂景点的建设,在祠堂周边打造“成都客家刘家大堰民宿生活体验农庄”之类的创意项目,带动村民利用自家村落宅院农田,发展耕读传家式的旅游休闲农业观光业,实现文化参访、旅游休闲、农耕体验的模式,让游客记住客家乡愁,让这里成为留得住人的美丽人文乡村。  “要立足更高的起点,为龙泉驿区打造一张新的文化名片。”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建议,在立足本地文化的同时,应结合周边区县的历史,加以综合研究,以提升研究质效。同时,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把文化资源融合到乡村振兴战略中,进一步建设文旅新场景。  刘德忠有一个更为全盘的计划:以刘氏宗元祠与珍贵历史文献档案文物资料为载体,建客家祠堂文化博物馆;以祠堂为基地,建地方宣传教育基地;以祠堂建筑为核心,开发客家旅游文化景观项目,与洛带客家文化古镇、金龙长城、洪安漫香庄园景区、宝胜村刘家舞龙民俗文化等,组成客家旅游文化一条线。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需要脚踏实地下一番功夫。刘家大堰润泽当地300多年,积淀下深厚的乡土文化,在如今的大好形势下,更要趁势而为,焕发新面貌。”刘德忠说。(受访者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2
(记者  李霁玥)遂宁市大英县,位于四川中腹地涪江以西,郪江中下游流域,因县境内有被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英卓筒井”而得名,又因国家4A级风景区“中国死海”而扬名。2021年,大英县成功入选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这一年来,大英县始终锚定建设全国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目标,坚持走“打破自然资源依赖”的创意旅游发展道路,持续推进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不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这一“金字招牌”。在2021年,该县旅游人数达到1550.5万人、同比增长22.3%,旅游收入达到134.59亿元、同比增长18.6%。近日,“天府旅游名县巡礼”集中宣传报道记者团走进遂宁大英县,大英县委书记胡铭超与记者团一起谈变化、话举措、谋发展。谈变化坚持“精品”思维 紧抓“四大核心文旅景区”建设“中国死海、浪漫地中海、卓筒井和丝路奇幻城这四大文旅核心景区是大英文旅的标杆项目,也是体现大英‘无中生有、敢为人先’精神的精品项目。”胡铭超介绍到,大英坚持以“精品”思维抓项目,全力推进核心文旅景区建设。针对中国死海,大英加快推进中国死海二期提档升级项目建设,新建一千零一夜水世界、太阳宫亲子互动区等特色场馆,新增彩虹滑道、网红玻璃船等多样体验,着力构建“亲水+休闲”“亲水+康养”“亲水+游乐”多元业态,今年二季度景区游客数同比增长15.2%。针对浪漫地中海,大英在建成项目“海洋之心”的基础上,配套山地越野、湖畔星空帐篷酒店等体验性娱乐项目,推出“玩转海洋之心·六国嘉年华”等主题系列活动。同时,帮助投资方成功与剧好影视制作(北京)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建设投资6亿元的精益影视文创基地。针对卓筒井,大英持续抓好卓筒井的保护和开发,投入2000万元建设卓筒井国家级文物保护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完成卓筒井一期大顺灶修缮工程,有序推进卓筒井二期顶心灶、万和灶修缮工程,正加速推进卓筒井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针对丝路奇幻城,大英持续抓好景区核心子项目建设,郑和宝船、梦回汉唐等项目建设完成,波斯王宫、温泉服务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剧《丝路神灯》计划今年9月中旬正式公演。话举措坚持“三双”齐下 实施文旅融合“提质提效”大英获评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大英如何做实、擦亮名县这块“金字招牌”是记者团较为关心的问题。针对记者的提问,胡铭超也作出了解答。“自获评天府旅游名县以来,我县围绕建设‘全国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这一目标,深入实施文旅融合‘提质提效’行动,推进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胡铭超说道,具体分为以下三个举措:规划和激励“双牵引”。大英坚持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大方向”,高标准编制了《遂大融城发展片区旅游专项规划》《大英极核发展片区旅游专项规划》,切实定好文旅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制定出台《大英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大英县文旅人才奖补措施》等激励制度4个,累计兑现奖励资金4235万元,充分激活文旅产业发展动能。品牌和业态“双驱动”。注重品牌打造和品牌宣传“两手抓”,创建天府旅游名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品牌30个,举办承办“大唐幻世牡丹花展”等特色文旅活动16场。着力丰富旅游业态,打造红色景点“象山书院”,推出名宿精品“东方客馆”、乡村旅游精品“绿山微湖”,培育省级体育旅游培育基地等新业态品牌5个,新发展农家乐、旅游接待户20余家。硬件和软件“双优化”。优化文旅发展“硬环境”,打造旅游廊道、休闲绿道等15公里,配套旅游观景台、生态停车场等20余处,新(改)建旅游厕所10座,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咨询点5处,新开通旅游公交线路2条。优化文旅发展“软环境”,坚决打击“欺客宰客”“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提升旅游大数据中心服务功能,大力建设“智慧景区”。 谋发展打造中国创意休闲度假旅游新标杆“我们将持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文旅资源再配置、再整合,推动‘单点旅游、过路旅游’向‘多极旅游、全境旅游’迈进跃升,进一步擦亮天府旅游名县这块‘金字招牌’,打造中国创意休闲度假旅游新标杆。”对于大英如何做靓大英文旅品牌,胡铭超如是说。支持中国死海提档升级、丰富“盐文化+盐应用”旅游场景,加快建设浪漫地中海、丝路奇幻城、卓筒井遗址公园,确保2023年四大文旅核心景区全面对外开放。结合打造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有序推进“中国宋风古井桃源乡游第一村”“乐享土门·中国中医药康旅第一乡”、阆仙诗苑三大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建设。精打细造现代游乐休闲、郪国故地遗存、蓬乐路生态田园等6大精品线路,精心设计开发卓筒井、贾岛、丝路等系列文创产品,大力培育甲级民宿、精品餐饮、省级消费聚集区。扎实开展系列“天府旅游名牌”建设,积极推进演艺文旅、工业文旅等业态创新,构建“大文旅”产业。加快景区数字化、智慧化进程,打造四川首个县域级全域旅游数字化平台,推进实现“一部手机游大英”,促进“传统休闲游”向“智能便捷游”转变。完善“快旅慢游”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游客进得快、游得慢、玩得好。依托“天府旅游名县文旅发展联盟”,加强与其他名县的交流协作,积极推动文旅规划衔接、市场联动,联合开展文旅品牌推广、营销推介,促进互利共赢。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蜀道—嘉陵江等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对接川渝地区主题旅游景区,推进实现旅游政策沟通、旅游线路联通、旅游资源互通,打造文旅开放合作高地。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1
(记者 张小星 廖振杰 张琳琪)近日,一条喜讯刷爆了射洪人的朋友圈,《2022赛迪百强县榜单》发布,遂宁射洪市上榜,实现历史性的关键一跃。作为川中丘区的射洪,从撤县设市至今,短短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就跻身全国百强,凭什么?了解射洪的人会发现,这里确有许多不同寻常之处:俯瞰大美射洪,大地景观“有山有水”;子昂文化“有诗有酒”;洪城小吃“有滋有味”;射洪人民“有情有义”。不只如此,在射洪,有全球最大的矿石提锂企业和全球第三大电池级碳酸锂供应巨头天齐锂业,“锂电之都核心区”闪耀成渝;有高标准规划建设的四川沱牌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园,正着力打造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百强射洪,带给我们的将会是更多的惊喜。射洪,自西魏置县,有1500余年历史。悠久的岁月,沉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吟一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饮一杯酒,在“舍”与“得”之间品尝人生智慧。梓江奔腾,涪江蜿蜒,荡漾出“两江四湖”的水天一色;金华山、花果山,山山有灵,处处有景;沧桑厚重的3536厂旧址,铭记着三线建设的激情岁月。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射洪全力推进旅游全域化、品牌化、产业化,文旅产业实现高速发展,成功入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榜。如今,射洪又马不停蹄地朝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目标疾行,斗志昂扬,势在必得。山水共情,初心不改,诗歌悠扬,砥砺奋进。射洪,以“建设八区、奋进百强”为总目标,将此千年古县打造成为丘陵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精品民生新高地。射洪城市夜景诗意与底蕴千年文化为文旅产业增“厚度”“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顶着纷飞细雨,顺着一代文宗陈子昂的足迹,漫步金华山,耳中仿佛听到了诗人用激昂而深情的语调,将此言高声朗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读书台下,涪水浩浩汤汤,这一句千古之咏似也在耳边响彻。开盛唐诗歌风骨之先河的陈子昂,生于射洪,金华山上的古读书台,是他读书之地。陈子昂,是射洪最亮的名片!子昂的诗,苍劲有力,弃辞藻华丽,饱藏“从官公慎、立身廉明”深刻内涵。今日射洪人,用心打磨这张名片,为射洪文旅产业增添“厚度”。金华山,建起了陈子昂诗廉文化基地,以“一代文宗·大廉不谦”为主题,彰显陈子昂诗文革新成就,突出陈子昂为民请命、为国谏诤的忧济情怀,这里处处是陈子昂的雕像、诗文,更有占地14600平方米的陈子昂读书台,感遇厅卷轴文化墙,一处处文化景观尤为动人。在广兴镇双江村,一座投资3000余万的现代展馆拔地而起——文宗苑,这是国内外关于大唐文宗陈子昂最全面的综合性展馆,以科技之利与文化相融,通过270度环幕、立体影像、电子视频互动等现代高科技设施,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文宗诗意。文宗苑也是近年射洪打造的文旅项目“重头戏”两江画廊的景点之一,“两江画廊”总投资3.1亿,融文宗溯源、诗歌研学、山水寻胜、田园休闲于一体。金华山的盎然古韵,文宗苑的现代力量,让文宗诗意,穿越千年时空,仍响彻射洪的文化天空。诗意驰骋,两江画廊之上,一座美丽的乡村——双江村,迎来了新变化。依托“两江画廊”带来的客流量,精致的民宿被修建了起来,周末一房难求。村里的民居经过统一的风貌改造,村民们开起了茶楼、农家乐,“摇身”当老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来到这里,可吃“子昂饼”、饮“子昂杯”,买“子昂公仔”,体验集生态观光、文化研学、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假日。村内精致整洁,梓江对岸文宗苑五层高阁傲立,远方青山袅袅、白雾茫茫,意境十足。年轻的村党总支书记王灿告诉记者,过去,双江村是出了名的穷村,现在的变化皆源自于“两江画廊”的打造,短短一年间,经济效益虽未完全释放,但“一天一个样”的发展,让她充满信心。如双江村一样,射洪许多乡村都踏上农文旅融合的脚步,盛放出浓郁的诗意:瞿河镇牛心村,以酒粮文化为极核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生态酒粮基地2870余亩,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美丽新农村,被列为乡村振兴重点村,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万元。瞿河镇中皇村,依托原3536军工遗址,传承“三线精神”,发展特色香菊产业,建成集影视拍摄、博物展览、红色研学、劳动教育、菊花种植、中药康养、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园区,成功举办两届“彩菊文化旅游节”,接待游客46万余人次,昔日“穷山沟”蜕变“网红村”。……诗意在乡间,也在城市。去年以来,射洪瞄准城建薄弱环节发力,明确“东进、西畅、南拓、北延、中优”发展思路。实施“六街两广场”“五街三园两广场一天桥”城市更新项目和64个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城市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处处建起了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城市旧貌换新颜。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创新是旅游的生命。在射洪,浓郁的诗意流转,深厚的人文底蕴,穿越千年时光,创新让文旅产业的发展,韧性更强,“厚度”十足。舍得酒文化旅游区酒香与宝藏上千“家底”为文旅发展壮“底气”“射洪春酒寒仍绿,极目伤神谁为携”,这是杜甫对射洪舍得酒的前身——射洪春酒的描述。四川射洪酿酒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唐时,相传陈子昂携春酒赴东都洛阳,设“金樽绮诞”醉倒八方才子,明代射洪人谢东山改良春酒酿出谢酒,民国李明方又将之发展为曲酒,曲酒再经演变,才有了今日之舍得。射洪,千年酒香四溢,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少不了它。舍得酿酒生态园也确实具有很高的文旅价值。如明清时代的酿酒窖池,泰安作坊,是一件活文物,活古董,它一直沿用至今,其考古所发掘的成果,是四川乃至全国传统白酒工业作坊遗址的重大发现。如今,舍得已发展成为占地5.6平方公里,年产能30万吨,高端陈年老酒贮量全国第一的中国较大规模优质白酒制造企业。拥有占地400余亩的上千间曲房、年产优质酒曲4万吨的壮观制曲产业园,以及160多万株名贵树木,40多万盆鲜花,厂区壮美非常,看点丰富。走进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在这条精品工业旅游路线上,香樟环绕、桂花飘香、满目青翠,游人坐观光车游览生态系统优秀的制曲生态园、数十万陶坛的储酒地、底蕴深厚的泰安作坊等等,一个个令人惊叹称奇的工业景观,对酒文化爱好者具有强大“杀伤力”。为了进一步精品化打造这条工业旅游路线,景区内还将修建诗酒老街、白酒博物馆等景观,客人来此,可品原浆美酒、游诗酒老街、逛博物馆,新业态正与日俱丰。千年酒香,不仅酿造出“中国白酒之乡·射洪”这块金字招牌,也留下了一脉值得后人不断挖掘的精神宝藏。而像千年酒香这样传承弘扬的文旅“宝藏”,射洪还有许多。它们,或从无文字记载的远古走来——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拥有博物馆、王家沟硅化木遗址馆、恐龙骨骼发现点、侏罗纪地层剖面等地质遗迹,是地层学、古生物学、丘区地貌等领域科研科普的最佳目的地之一。侏罗纪公园目前是重要的全国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今年1-6月,共接待参加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游客和学生上万人。它们,或从文教昌盛的时代中走来——饶益寺,位于射洪市沱牌镇通济山,建于明永乐九年,清光绪六年进行扩建,建筑群面积 1200 余平方米,寺院内墙上有壁画200余幅,价值珍贵,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3月,投资1018万元的饶益寺修缮工程启动。“这是遂宁地区迄今为止最大的文物本体修缮项目,完成后,将会吸引更多文物爱好者来感受‘深山藏古寺’的韵味。”射洪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有资料显示,去年,射洪文旅划出了闪光轨迹:接待游客12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4.8亿元。千万客流,百亿产业,骄人的数字背后,是强劲的实力支撑。射洪,“文旅宝藏”数量之大,时空跨度之长,非文字所能述说。依托优质的1020处旅游资源,射洪不断打造开发,思路清晰地制定了近中远期重点项目清单并狠抓落实。这让全域旅游成为了助推射洪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雄心与格局亿万手笔为文旅冲刺强“推力”“书记、市长高位推动,百万人民全面行动,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我们已做好准备,将以每年不少于1亿元的财政资金为之保障。”射洪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能如是说。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射洪以“大手笔”布局,为产业强“推力”——近年来,射洪先后投入8000万元建成螺湖最美旅游公路和“百里农环线”旅游风景廊道,开通了城区至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两江画廊景区4条旅游专线。投资3.6亿元建设花果山城市公园一期;投资2.04亿元建设子昂文化旅游提升项目;投资2.6亿元建设完成两江画廊一期。一个个投入上亿元的文旅项目,彰显着射洪冲刺“天府旅游名县”的决心和行动。更创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旅活动与文旅产品——来到射洪,客人们可从“文房四宝”“感遇方印”“子昂读书怀月灯”等70余种文创产品中感悟陈子昂的大廉不谦;可从“射洪牛肉”“射洪砂锅”“椒盐肘子”“射洪春卷”中享受射洪美食的味蕾刺激;可从“铁水花火龙”“女儿碑庙会”“沱牌曲酒酿造工艺”等非遗传承中欣赏射洪文化的漫天星光,而万人诗歌朗诵赛、龙舟竞渡、国际诗歌周等文旅活动代表之作更是令人参加一次便难以忘怀。成绩连年上新台阶,荣誉称号纷纷加持——秉持“农业打底、工业带动、文旅唱戏”的思路,射洪已建立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4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创成3个4A级景区,培育出14家规上文旅企业,拥有文化产业主体247个。培育了森林康养、红色教育、地学探秘等旅游新业态。打造了“十里酒粮”牛心村、“诗歌田园”双江村、“第一水村”龙泉村、“国防三线”中皇村等一系列乡村旅游精品村。百强射洪,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白酒之乡·射洪”等近百张国省名片,入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榜。“大手笔”不断加码,目前,射洪正投资55亿元实施22个文旅项目,5年内预计投资500亿元实施100个涉文旅项目,进一步释放文旅资源的活力与魅力。射洪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射洪拟投资10亿元改造子昂城、贺诚纪念馆和3536三线城,将从古至今的“爱国情怀、创业精神”串连成线,打造人文研学新标杆。以百里农环线串联大地景观,以精品村打造带动乡村美丽蝶变,让“风吹百里麦浪”成为醉美风景。联手世界五百强建设千亿沱牌,打造世界级酒文化IP;培育6家百亿企业,构建千亿级锂电全生命周期生态圈,打造现代工业研学新高地。“前行的目标一旦确立,人心必然向那里凝聚、智慧必然向那里迸发、汗水必然向那里浇灌。”遂宁市委常委,射洪市委书记谭晓政表示,面向未来,射洪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对标竞进、创新担当,开启一场向阳而生、向美而行的新征程。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建设全省一流的山水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为遂宁构筑“养心文旅名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诗里酒里,射洪等你。在诗与酒的交融中,射洪文旅“引爆”千年人文积淀,打造出上百张优势名片,坐拥千余资源,投入亿万手笔,正全力争创天府旅游名县。百强射洪,正以全新姿态拥抱未来,必将绽放出诗酒射洪更加出彩的绚丽华章。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8月6日,成都市新津区“津津乐学 ·点亮乡村”研学旅行业现场会召开。活动现场对新津区第一批研学旅行示范基(营)地、新津区研学旅行友好合作示范机构、新津区2022年度研学旅行示范学校等进行授牌。  第一批研学旅行示范营地包括当代少年研学旅行实践营地、九莲梦奇地;第一批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包括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宝墩遗址·凡朴研学中心、蕃薯藤TINA庄园、天府农博岛、云笙研学实践基地。现场举行了研学旅行项目签约仪式,成都当代少年教育全国总部、凡朴研学总部基地、立行教育农耕研学总部基地等6个项目签约。天府农博园打造研学场景。 天府农业博览园供图  作为即将举办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的天府农博园,其核心区天府农博岛依托3000亩研学农田,围绕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以研究农耕文化、自然农法、自然教育、劳作体验为核心内容,学员可在这里感受农业发展脉络,体会农业科技之美。其在1000余平方米的室内空间,设置了烘焙工坊、种子展示、作物储藏、古法劳作体验等主题研学区。  同属天府农博园核心区的张河果园子研学基地,这里共享菜园中全年种植品种多达100余种,每个季节都会呈现不同的农业种植景观与农产品产出。水果、时令蔬菜、香草、花卉等,很多品种人们从未见闻,是探索、掌握自然知识的场所。  此外,位于宝墩镇的宝墩遗址·凡朴研学中心,依托宝墩独有的稻作文明,以研学与主题活动的形式唤醒沉睡的古蜀文明,提升孩子们的传统文化认知。在这里,可以让学员们通过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与沉浸式体验方式,了解宝墩遗址4500年的历史与稻作文化,踏上趣野考古之旅,寻觅古蜀存在过的踪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1
(记者 薛剑 陈宇 王晋朝 曾小清)“传承体育非遗 丰富美好生活”——8月9日,四川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在乐山市乐山广场开演。此次展演活动邀请了四川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非遗项目共计13支队伍参演,演员达到400余人。表演现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摄传统体育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8月9日,乐山骄阳当空。上午9点,乐山广场已经人头攒动,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四川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开演。“正值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举行,展演活动既丰富了省运会办赛模式,也为省运会圆满举行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负责此次展演的四川省体育博物馆馆长秦勤说,展演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巴蜀体育历史文化多样性,推动四川体育非遗健身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独具民族特色的彝族式摔跤,翩如蝴蝶,捷似雄鹰;刚柔并济的峨眉武术,引人屏息凝视;舒展优美的中华太极拳……舞台上,精彩荟萃,跨时空的展演展现着四川传统体育的魅力。  当天的表演中,两条彩龙引人瞩目,绚烂的色彩,磅礴的气势,让人眼前一亮——泸州雨坛彩龙,被誉为“东方活龙”,造型别具特色。“我们雨坛彩龙最大的表演特色就是一个‘活’字,人龙结合,别人都叫‘舞龙’而我们叫‘龙舞’。队员们都想借展演祝省运会圆满成功。”舞了20多年彩龙的雨坛彩龙传承人谈燕介绍,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雨坛彩龙在长期表演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表演套路。当天的表演,配合川味浓郁的锣鼓伴奏,引得观众拍手叫绝。体育非遗将历史文脉扎根于人心此次展演节目中有5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峨眉武术、沐川草龙、泸州雨坛彩龙、安仁板凳龙、华蓥山滑竿抬幺妹儿……“回望四川体育发展的历史长河,各民族创造了类群丰富、风格各异的传统体育项目。从2011年至今,我省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体育健身项目达51项。”秦勤说,“传统文化静水流深,隐于寻常,百姓日用而不觉,历经数千年嬗变不曾中断。”  谭显均是安仁板凳龙达川区的传承人,“我从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现在又教儿子孙子舞龙。”60年的舞龙经历,让他对板凳龙有着深厚感情。“安仁板凳龙用竹篾条弯制成龙头、龙身,以稻草、包谷壳等5种农作物秸秆装饰,象征五谷丰登;以板凳的四条腿作为龙腿,寓意四季平安;每条龙由三名男性表演,取意三阳开泰。”谈起安仁板凳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眼神格外温柔。  “这是我们第二次在省运会中,配套开展四川体育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四川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借力重大赛事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四川优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让更多人感知文化特色、认知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间 ,将历史文脉扎根于人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1
(赵怡 刘元顺 记者 庄媛)记者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获悉,为响应国家发展粮油号召,切实保障粮油供给安全,完善油菜生产产业链,填补四川夏季观赏油菜花的空白,助推农牧旅“三业”融合发展,近年来,阿坝州着力打造观光春油菜项目并取得成效。高原观光油菜2020年,阿坝州在阿坝、若尔盖、壤塘、松潘和九寨沟5县成功实施观光春油菜项目。2021年,阿坝、若尔盖、壤塘、松潘、九寨沟、小金和茂县7县被省农业农村厅列入“天府菜油”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县每年将获得项目计划资金300万元,上述7县3年将共计获得6300万元资金支持,加之2020年实施的5县1500万元,观光春油菜项目共计将获得上级支持资金7800万元。优质粮油是阿坝州构建“6+N”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阿坝州有州级三星级油菜农业产业园1个,即3000亩的壤塘县壤巴拉高原“双低”油菜现代农业园;有县级农业产业园1个,即5000亩的阿坝县高原油菜现代农业园。2021年是阿坝州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共落实油菜项目资金2100万元,当年共计实施核心区观光春油菜1.56万亩,辐射带动油菜种植3.5万余亩。截至目前,阿坝、若尔盖、壤塘、松潘、九寨沟、小金和茂县7县种植春油菜5.8万亩。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全州春油菜种植面积将达10万亩,建设油菜标准化基地3.5万亩。在实施油菜种植项目过程中,阿坝州农业生产部门积极对接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邀请专家到阿坝州油菜种植各项目县,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技术指导、管理培训、病虫害防治,助力当地油菜产能提升。在油菜种植各环节,先后邀请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累计4.1万余人次,开展田间种植试验示范15600亩,全州累计开展病虫害防治14次,为阿坝州油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阿坝州高原油菜在每年六七月开花,刚好与平原地区的油菜花赏花期形成“错峰”,阿坝州油菜种植地壤塘、阿坝、若尔盖、松潘、小金、茂县等地还抓住油菜花盛开的契机,着力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积极举办赏花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赏花游客,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目前,阿坝州已打造形成了茂县、松潘、九寨沟、若尔盖、阿坝、壤塘、小金在内的高原油菜闭环线路,以及经壤塘县外接甘孜的高原油菜旅游线。下一步,阿坝州将着力打造高原春油菜生态旅游环线,并以此推动“菜、花、蜜、油、粕”多业态融合发展。同时,将开展观光油菜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加强高原油菜全价值链挖掘,实现农业牧业旅游业“三业”融合发展,切实发挥油菜产业助农增收致富功能。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0
(记者 李霁玥)“您好,欢迎乘坐广汉出租车,广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古遗址……”只要坐过广汉出租车的乘客,一定听过这样的介绍。广汉,是一座坐落于德阳市的西南小城,2021年9月被评为天府旅游命名县以来,该市开启了旅游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三星堆。摄影:余嘉“我们深知这块‘金字招牌’,既是一项来之不易的荣誉,也是一份重若千钧的责任。为此,我们深入贯彻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战略,按照‘1234’的发展思路,推动广汉文化旅游产业大融合、大发展。”近日,广汉市委书记王锐在接受“天府旅游名县巡礼”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媒体记者采访时说道。易家河坝。摄影:甘霖什么是“1234”发展思路?王锐表示,1是坚定“1个目标”,就是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牵引,带动全域旅游发展,投资建设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目前已建成全国第一个沉浸式文物修复馆,并启动了三星堆5A景区创建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王锐介绍说,目前,广汉市A级景区数量达到6个,其他旅游景点40余处,已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了处处皆景、处处可游的旅游格局。2是建好“2个区域”,就是建好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在广汉西面,我们突出三星堆核心资源引领作用,坚持以遗址博物馆新馆、三星堆景观大道等项目为牵引,逐步完善配套文化产业带和文物保护示范带,打造旅游发展主引擎。在广汉东面,持续提档升级易家河坝、桃花山等乡村旅游景区,落地三江九月等项目,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王锐指着规划图向记者们介绍说。3是擦亮“3个品牌”。目前,广汉以三星堆古蜀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三国文化、“保保节”非物质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了“探地飞天”“考古研学”系列研学旅游产品和“房湖夜月”等项目,开发了互动性强的沉浸式旅游活动,规划建设ACC飞街、向阳改革博物馆等一批特色文化项目,让文化资源不断转变成旅游效益。房湖夜色。 摄影:余嘉4是做到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产业水平、综合效益等4个方面的全面提升。在基础设施方面,广汉市投入资金超过200亿元,建成了三星堆景观大道一期,推进了天府大道北延线等重点道路建设,开展了三星湖等一批重大生态景观工程。在服务质量方面,提档升级游客咨询服务点20个,建成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游客中心和乡村旅游咨询服务点三级游客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全天候、全链条服务。在文旅产业方面,加强“旅游+”多业跨界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个,省级河湖公园1个,不断做大做强文旅产业。目前,广汉市共有文旅企业近100家,营业收入上亿元的有8家,2021年,共接待游客1053.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1.98亿元,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连续四年实现“千万百亿”。在综合效益方面,持续释放文旅产业的拉动效应,大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2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国115位、西部14位,入选四川省全国百强县培育名单。此外,针对大众关心的三星堆考古问题,王锐表示,广汉将以重大考古发现为契机,通过深化研究阐释、做好保护申遗、加强展示利用、扩大品牌影响、优化配套服务等五个方面来持续擦亮三星堆这张天府文旅名片,力争塑造三星堆世界级IP。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0
(刘旭 记者 侯东 文/图)8月8日,骄阳似火,但在海拔1400米的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却是凉爽宜人。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绿水青山,还没进入白鹰村柳树垭生态农庄,就传来阵阵优美的乐器演奏声。“曾家山是避暑的好地方,我们连续来了3年。”表演结束后,乐队负责人何玲说,他们来自南充,每年从6月底就开始在这里入住,一直持续到8月底。院坝里是轻松休闲的演奏,而厨房里却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柳树垭生态农庄老板李春堂麻利地穿梭在厨房和饭堂,洗菜、擦桌子、给旅客准备午饭。随着夏日气温逐渐升高,农家乐从6月开始就陆陆续续迎来一批批外地避暑的游客。近年来,随着曾家山旅游不断发展,“避暑经济”逐渐火热。2018年,李春堂决定不再外出务工,回到家乡借助“青山绿水”优势,发展民宿经济。“我打造了50多间客房,每个客人吃住一天在100元左右,7月和8月能收入近30万元呢,比在外面打工强。”李春堂高兴地算了一笔账。游客在曾家山娱乐记者了解到,曾家镇共有农家乐和民宿91家,避暑期间日接待游客1.8万人,较去年增长23%。近年来,该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立足曾家山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模式,畅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渠道,将山水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在曾家山318房车营地,记者看到这里已停满了各种房车,游客或清闲地躺在椅子上喝茶聊天,或忙碌地准备午饭,或在营地旁的门球场打球。另一边,在曾家山的养生谷荣乐古街,依托李家耍锣、平溪傩戏等传统民俗推出了常态化文艺演出和民俗风情篝火晚会,让游客感受民俗魅力,充分体验休闲度假生活……房车营地曾家镇是朝天区康养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为全面丰富体验业态,激发生态文旅产品价值实现,先后建成曾家山滑雪场、门球场、山地越野跑赛道、山地马拉松赛道等体旅融合业态;建成花千谷等农旅融合业态,依托天然有机食材培育了曾家山菜系;建成林家坝子、林海雪苑等林旅融合业态,开发了森林康养步道、森林露营、瑜伽等体验项目;建成中药养生馆、康养馆等医旅融合业态,打造了曾家山慢运动疗养基地。高品质打造了五坊街美食城、汉王老街、荣乐古街等特色街区,曾家山夜游经济成为新亮点。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09
(陈乾 陈思如 记者 陈家明)近日,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自贡市大安赛区比赛在文化馆演艺厅举行。此次活动由自贡市委宣传部指导,大安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大安区文化馆承办。颁奖现场比赛现场,来自大安区14个镇(街道)的参赛队伍,以“乡镇代言+特色文化表演+能人展示”的形式,通过杂技、歌舞、语言、器乐等方式,将文化和艺术结合起来,展示本地乡土文化、农耕文明、非遗文化,持续擦亮大安区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各参赛节目充分展示中华传统美德,将特色文化搬上群众舞台,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接地气”的“文化大餐”。经过现场激烈角逐,最终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组织奖5名。比赛前,大安区融媒体中心采集并发布活动排练的精彩瞬间、线下展演,在全区营造热爱美丽家乡、传承乡土文化的浓厚氛围,为大赛提前“预热”。据悉,大安区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系列重要部署,注重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加快建设活力包容繁荣兴旺幸福宜居新大安。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0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