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四川迎来了新一轮降水过程,这提醒我们,当前,四川仍处于主汛期中,防汛减灾不可松懈。为了加强汛期防范工作,我省各地主动作为,开展水文监测、应急演练、紧急救援等工作,有力提升了各村、各部门在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群众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监测守基层水文站 当好防汛“侦察兵”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文/图)“向左一点,停!再回来一点,慢点下放……”8月20日,绵竹市汉旺镇香山村汉王场水文站站长宋垒站在绵远河河边,正用对讲机与站内操作手配合,进行水文测量工作。 七八月份正值我省汛期关键期,水文工作者作为防汛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开展情况如何?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近日,记者走访一线,对汉王场水文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 顺着湍急的绵远河向远处望去,高山入云。“你看那边,阴云密布,这种天气很常见,但一般不会下雨。”常年扎根山区一线,宋垒对这里的天气情况了如指掌。人防为主 四段监测“测量过程中,我们要将流速仪下放到指定位置,测量10根垂线的数据。”谈话间,流速仪在宋垒和工作人员的紧密配合下正顺着水文缆道(能把水文测验仪器送到测验断面任一指定位置的索道)在空中缓慢移动,经过反复调整,最终顺利进入河中。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度过,流速仪上的指示灯不停闪烁,宋垒边看边记。宋垒解释说:“水流速度越快,指示灯闪烁频率越高,一般情况下需要观察100秒内指示灯的闪烁次数,而遇到暴雨、涨水等极端天气只需观察60秒或30秒即可。” 据了解,汉王场水文站是沱江上游支流绵远河的重要水文站,主要监测项目为降水、水位、流量三项。作为国家水文工作基本站,该站需有人员常驻值守,但包括宋垒在内,这个水文站只有3 名工作人员负责全站工作,包括资料计算、数据录入、设备维护等。 “以降水、水位这两项数据为例,我们实行四段制监测法。”宋垒告诉记者,所谓四段检测法就是工作人员每天要在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凌晨2点4个时间段准时监测,并及时分析上报相关数据,遇到降雨、涨水等天气情况还要加密监测频率,为防洪减灾站好第一岗。科技助力 防汛保产 宋垒表示,基层水文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责任重大。“2018年绵远河发洪水,洪峰流量达到2000立方米/秒,庄稼被淹,道路毁坏,给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小的损失。因此,我们更要紧绷防汛弦。”谈起曾经的受灾经历,他历历在目。 在汉王场水文站办公室,一台电脑,两张办公椅,一个没垫子的硬床板就是工作人员的全部“家当”。其中,电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通过显示器可以清晰看见水流情况、标尺高度等内容。“这里就是刚才测量水位的地方,再往前走就是这个位置……”说着,宋垒切换着监控画面,并介绍说,“通过监控视频,可以实时监控河流水文,还能调取一个月内的水流情况,节省了非常大的人力成本,对于基层水文站来说帮助很大。” 除了监控设备,水文站还有一项“黑科技”。“去年六月份,站里新配了雷达水位计,每五分钟就能传回一个数据,并且误差更小,安装简便、易于操作,有效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难度。”宋垒说,虽然雷达水位计相比传统的人工测量方式更加简单方便,但也会出现故障,因此传统的测量方式仍然不能舍弃,需要“传统+新兴”二者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比对,精准测量。 谈起水文工作对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起的作用,宋垒表示,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万物生长发展的基石,作为一名基层水文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为农田生产、经济发展筑牢水文防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宋垒也呼吁广大市民,多多关注防汛消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防控地灾预警 村里来了一场应急演练 (四川农村日报讯 鄢怀林 张艳玲)“马家边上地质灾害点出现裂缝险情,请所有人员撤离……”8月中旬的一天,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石门村下着大雨,地灾监测员杨廷碧和杨朝维一人拿着喇叭、一人手持锣鼓,急促的警告声和锣鼓声,打破了小山村的平静。还好,这只是一场防汛防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演练。 演练模拟云雾山镇辖区遭遇连续强降雨,导致石门村9组马家边上(小地名)地质灾害隐患点滑坡体裂缝突然加大,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的险情。接到险情报告后,云雾山镇党委政府迅速启动《防汛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三级响应。 应急抢险队员冒雨拉起警戒线、张贴警示标识标牌,劝导来往行人不要进入危险地带,并按预定路线有序组织村民撤离到安全地带。在安全地带,云雾山镇党委政府设立了救灾物资发放点、医疗救助点,为“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发放口罩、测量体温,并对“伤员”进行救治,对群众进行妥善安置。暴雨停止后,经持续监测数据显示,裂缝没有再继续扩大,灾情得到控制,演练圆满完成。 云雾山镇党委书记吴正昌说,本次演练组织有序、部署周密,方案具体、责任明确,场景真实、过程流畅,演练了山洪地灾预警、巡查监测、险情上报、应急响应、启动预案、紧急会商、现场救援、人员安置等项目,有效模拟了灾情发生的各个环节,全面增强了人民群众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全面提升了各村、各部门在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救援遭遇险情 转移群众一个也不能少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明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我家房子后面滑坡了,幸亏干部们及时将我们转移到安全地方,如果再晚几分钟,就危险了。”仪陇县文星镇高隆山村75岁的留守老人唐志茂眼睛湿润,握住镇村干部的手紧紧不放。 8月22日晚8时许,文星镇境内突降暴雨。汛情就是命令!镇党委迅速对存在地灾隐患点的高隆山、大石桥、刘家沟等村进行了情况调查,并安排了群众的转移路线。 22日晚9时40分许,高隆山村、大石桥村境内的雨越下越大,两个村又因为暴雨导致停电。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镇村干部组成抗洪抢险救援队冒雨走村入户,挨家挨户敲门叫醒村民紧急转移。 “老唐,留在家里太危险了,快跟我们住到村活动室去。”干部耐心劝说。“我在这里都住了几十年,没问题。”唐志茂老两口坚持不肯转移。党员干部经过近半小时苦口婆心的劝说,老两口才同意转移。就在所有人员撤离房屋约2分钟后,唐志茂老人的房屋全部垮塌。 救援队帮助转移群众打雨伞、抱小孩、提东西……一趟又一趟,将大家送到村民亲戚家或村活动室等安全地方。22日晚10时50分许,雨越下越大,情况越来越危急,转移工作却忙而不乱,直至23日凌晨零时许,救援工作才告一段落。 镇党委书记安然告诉笔者,为了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全镇所有党员干部深入各受灾地点开展抢险救灾和查灾,并组织了镇村干部到各村(社区)帮助受灾群众转移物资。截至23日上午的初步统计,全镇共紧急转移安置58户150人,紧急排险3处,无一名群众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