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都 洪瑜 文/图  处暑过,暑气渐消,秋雨水拍打在脸上,却难以浇灭中江县辑庆镇联丰村种户张仁礼的喜悦。因为张仁礼预计今年他种植的水稻每亩可增产400斤左右,22亩地增产幅度将达到8000至1万斤。张仁礼种植的水稻品种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品香优秱珍。  8月28日上午,来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市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的10多位专家及工作人员齐聚联丰村,实地查看“品香优秱珍百亩试验片”,为省部级超级稻认定测产做准备。与此同时,四川丰大种业还通过网络连线,串联起德阳中江和成都彭州两地,举行品香优秱珍“迭代”战略新品云端发布会。  可能刷新我省浅丘区水稻单产纪录  在专家带领下,走在联丰村的品香优秱珍稻田里,眼前这 100 余亩水稻已呈现出水稻成熟期特有的金黄色。“目前,这片水稻几乎到成熟期。”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副所长张涛说。  张涛在田里随机抽了几株稻穗介绍道:“从理论测产的结果看,结实率80%以上,稻粒非常饱满,千粒重可达到30克以上,穗粒数200粒以上。结实率高、千粒重高,意味着产量高。从现场的表现及理论测产结果看,预计实产平均亩产850公斤以上,并有望达到每亩900公斤,个别上等田块可能会突破1000公斤。这极有可能刷新我省浅丘区水稻单产纪录。”  除了产量高,这个品种的米质也特别好。“达到部颁优质一级米,可以说在抗倒伏、抗病、粒形、穗粒结构、产量和米质及株叶形态等方面是协调性非常好的一个品种。”张涛说。  今年是中江县第一年进行“品香优秱珍”超级稻的百亩试验片工作,要想有好收成,不仅需要好品种,还需要好的田间管理和栽培技术。  中江县农技站站长兰汉军表示,作为试验项目主管部门,他们加大了对农户的培训力度,通过采取统一育苗、移栽、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尽最大努力保障水稻的高质量生产。“此前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对试验稻田提前进行了理论测产,预计亩产 800 公斤以上,目前中江县水稻的平均亩产是500多公斤,增产效果显著。”兰汉军说。  迎接“大考”,新品种有望认定为超级稻  距离品香优秱珍完全成熟还有1周左右的时间,育种专家、工作人员和企业此行还有一个目的:为品香优秱珍将迎来的“测产大考”做好准备。据张涛透露,品香优秱珍下一步将迎接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专家们的现场“考试“——超级稻认定。  “认定是很严苛的。”据张涛介绍,超级稻认定由农业农村部组织,并有相应的认定管理办法、现场测产要求等。  “验收田块也将由专家组选定。”张涛告诉记者,在西南稻区,对于超级稻的认定还要求生育期在158天之内,且规模为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达到780公斤以上;如果生育期超过158天,平均亩产要求达到850公斤以上。此外,还要抗主要病虫害,品质指标达到优质标准。  据张涛介绍,这不是他所在的育种团队第一次“迎考“,此前我省获得“超级稻”荣誉的旌优华珍、德优4727等水稻品种均为团队选育。  “我们的目标是——未来3年后至2030年品香优秱珍在全国每年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单品推广规模进入同期全国前三。”作为品香优秱珍的推广企业,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存均表示,“品香优秱珍在四川审定过后(西南区引种),也即将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区通过国家审定;我们希望通过多方的共同协作推广,让这个品种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品种芯片’的领跑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佳 彭志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笔者8月31日从泸州市江阳区人社局获悉,江阳区人社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做实内外监督,推动就业培训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健全督办机制,抓实内部监督。江阳区人社局机关纪委对就业培训工作组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全覆盖谈话,提醒培训干部职工认真履职尽责。同时,人社局机关也制定了《就业培训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督查工作方案》。  健全宣传机制,用好社会监督。以江阳区政府网站、江阳人社微信公众号、工作QQ群、工作微信群等为载体,宣传就业培训领域系统治理工作情况,发布信访举报受理方式。设立举报箱,广泛收集问题线索,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今年,该局已向江阳区纪委移交问题线索1个。  健全查改机制,强化对外监督。江阳区人社局机关纪委围绕培训计划任务落实、培训机构(含企业)虚假培训、培训过程造假、培训监管不严、培训质效不高等重点方面,定期组织各工作组对培训机构(含企业)自查主任落实情况和培训成效落实情况开展督查检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菲菲“现在办业务是越来越方便了,以前办个业务来来回回要跑好几个部门窗口,现在排一次号、跑一个窗口就能全部办理完所有业务,安逸得很!”8月30日,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居民张开发说起近日在该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经历,连连赞叹。  今年来,昭化区准确把握“一网通办”工作涉及事项梳理、效能运行、办件运行、数据开放共享、天府通办APP下载注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等工作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固定专职人员,定期研判运行指标,及时提标补短。建立电话线、网络线和联席会议、点对点辅导等线上和线下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对称互通。  “我们动态完善了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础信息,确保单位名称、机构代码、管理人员信息真实准确,并按时完成了电子证照认领绑定、电子印章制作、证照印章配置事宜,紧盯材料减免、即办比例、全程网办等指标高位运行。”昭化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按照“一站式”便民原则,该区还梳理了镇村“即办”“代办”事项清单,通过下放、委托、授权、代办等途径,持续为基层服务平台“扩权赋能”,共建线上线下服务大厅,力推跨省通办、川渝通办、全域通办在基层落地,让更多事项就近办、一次办。同时,持续加大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天府通办”APP宣传力度,引导办事群众“多走网路、少走马路”。  目前,该区已完成事项认领5259个,认领率、发布率均达100%;完成电子证照认领绑定140个,制作电子印章117枚,证照印章配置率100%;挂载开放共享数据600余条,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30%。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现在不仅家家户户搬进了小洋房,养生猪也有了专门的养殖生产房,再也不为没地方养猪的事犯愁了…….”8月27日,笔者在南江县高塔镇高家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聚居点采访时,82岁的村民何继俊感慨地说:“搬进聚居点后,没法养猪是我们一家人的心病,农村人种的玉米红苕等,不养猪干啥呢?去年村里在建好养猪房后,我家补了七千多块钱买了间养殖房,喂了两头猪。”  据了解,高家河村在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后续治理中,于去年年初按照“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要求,在距离聚居点中心200米的地方建起标准化养殖生产用房,一举解决了村民反映的“住进好房子,没有地方养猪”的问题。  “农村的老百姓不养猪是不现实的,我们在广泛听取社情民意后,在2020年修建了养殖生产用房专供老百姓养猪,不仅让搬迁后的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还了却了老百姓的一桩心愿。”村党支部书记梁大太说。来到养猪房旁,村民高光银说:“没有搬迁前,猪圈就在屋里,人畜没有分开,随时都能听到猪叫,老远就能闻到猪屎臭。现在好了,有了集中养殖生产房,家里既干净又没有臭味,猪也养起了。”  “我们的养殖生产房主要是采取‘集体管理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户自养和集体公司代养相结合,既解决了在家农户的需要,也解决了在外务工农户的需要,大家都相当高兴。”梁大太介绍道,养殖生产房共有950平方米、48个圈舍,其中有600多个平方米、32个圈舍是村民购买了的自养房,剩下的300多个平方米、16个圈舍,用于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为全家外出务工户、无劳户等代养猪。代养猪,就是由农户购买仔猪,在称重后交与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喂养,出栏时农户又根据出栏猪的重量减去仔猪重量,按增长的重量且低于市场价的20%买回所代养的生猪,这样既解决了常年外出户、无劳户没有年猪的问题,又增加了集体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彭杰  连日来,笔者踏访营山城乡,见到一个个残疾人服务平台相继建立,一项项扶残助残行动深入开展,一户户残疾家庭走上自强创业之路……笔者深深感受到全县残疾人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年来,营山县在省、市残联的指导和关怀下,积极顺应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用政策为残疾人办实事、用项目为残疾人做好事、用智慧为残疾人解难事,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康复服务 建成三级网络体系  8月23日,笔者在营山县妇幼保健院婚检中心看到,“准新人”正在聆听工作人员宣传免费婚检政策,并进行体检。营山县妇幼保健院院长王爱民介绍,营山全面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强育龄群众优生优育意识,利用现代医疗手段最大程度阻断残疾代际传递。  笔者来到营山县中医医院康复基地,看到部分患者在进行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治疗,部分患者在利用器械做现代康复治疗。营山县副县长、残工委主任杨素梅介绍,该县投资3300余万元,建成了县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常年有130多名脑瘫、智障、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对30余名成年残疾人进行托养。该县初步建成以县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为龙头、乡镇(街道)康复站为依托、社区康复点为基础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三级网络体系,对22940余名各类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加强与医疗卫生部门合作,为全县残疾人免费体检,强化主动干预、早期干预。创业扶持 残疾人致富有门路  8月30日一早,营山县骆市镇千佛村残疾村民肖盛前背着背篼,走进半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产业园挖竹笋。年逾古稀的肖盛前,2006年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左眼失明。自从竹笋种植项目落户千佛村后,他就在基地务工,劳务费收入年均1.2万元。  营山县残联理事长何德一介绍,2016年县残联在城南街道、东升镇等地15个村,连片建立了“残疾人创业就业脱贫示范区”,鼓励示范区内5家龙头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带动千余名残疾人年均增收上千元。2020年,该县开展了“残疾人扶贫资金股权量化”试点,共有251名建档立卡残疾人参与入股。县残联精准培育帮扶37家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带动150余名残疾人就业。  近年来,营山县依托创业就业培训项目、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等,将培训与创业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征求残疾人创业就业意愿,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实施定向、定项培训,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打下基础。今年以来,县残联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电商和竹编灯笼等技能培训,已培训800多人次,帮助15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扶残助学 智志双扶追逐梦想  营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铮介绍,近年来,营山扎实开展扶残助学,搭建了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中重度残疾儿童特教学校就读、中轻度残疾儿童普通学校就读“三级教育网络”,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前,全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6.5%。为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或身体残疾而失学,营山县建立健全了集“免、奖、助、贷、补”为一体的资助体系。  此外,营山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占地240亩的残疾人文化体育公园,成为残疾人休闲、娱乐、交友的好去处;投资50万元,在黄渡镇建设营山第一个农村残疾人文化活动广场,为残疾人搭建文化活动舞台;大力实施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进家庭、文化进家庭“五个一”项目,为丰富残疾人文体生活创造条件。  近年来,营山县组织残疾人参加国、省、市残运会,先后8次夺得单项冠军。在第31个全国助残日,营山举办大型特殊艺术主题演出,展示了残疾朋友在生活中的坚强风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8月30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 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今年1至7月,我省生态环境系统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111件,同比上升41%;罚款金额1.54亿元,同比上升30%;适用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及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司法机关五类案件91件,同比上升2%。  通报称,今年以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通过全员实战练兵、开展专项行动、用好科技手段、强化协调联动、完善执法机制等多项举措,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在现场执法上,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控、视频监控、无人机、走航车等非现场技术手段,锁定违法行为,实施精准打击。  “以往查处在线监控数据弄虚作假,要依靠大量执法人员和监测人员进行大范围、高频次、长时间蹲点排查和监测,耗时费力还容易无功而返。”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乐晨介绍,今年3月30日,执法人员在开展专项行动过程中,通过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和视频监控,结合大数据自动分析,精准发现绵阳市盐亭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黑水”,但自动监测数据却显示正常,执法人员立即对该厂开展突袭检查,现场抓住该厂超标排污和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的违法行为。上半年全省共查处在线数据造假案件8件,比往年查处总数还要多。  为提升执法装备科技化水平,全省加大统筹力度,为执法一线配置无人机、快速检测和红外摄像仪等100余种基层急需、实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执法仪器和设备。同时,举办全省21个市(州)和183个县(市、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执法业务培训班、全省乡镇(街道)环境监管人员及网格员培训班,学习使用执法新技术新装备,提高执法技能。  不仅如此,全省深入开展长江黄河赤水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打击非法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等9大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常态化暗查暗访,既帮扶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相 关 新 闻  全省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公布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8月30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 2021年1-7月全省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情况。  从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情况来看,1-7月,21个市级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好的前3名依次为甘孜州、攀枝花市、广元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差的后3名依次为资阳市、遂宁市、内江市。  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情况来看,1-7月,15个重点城市(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前3名依次为雅安市、遂宁市、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的后3位依次为成都市、宜宾市、自贡市和德阳市(并列);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同比较好的前2名依次为雅安市、南充市,环境空气质量同比较差的前3位依次为宜宾市、内江市、广安市。6个非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依次为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巴中市、广元市、攀枝花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连续的阴雨天气让团员们心里有些着急,面对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月华女团”以一首改编版《无价之姐》MV发来的“挑战书”,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第一书记男团”久久无法“应战”。“我们想把踏水最好的景色展现给大家,但天气一直不好,拍摄也就断断续续。”踏水镇宣传委员甄乐说。  “这是踏水,这是踏水,这里山水相融四季如画风景美!这是踏水,这是踏水,这里产业兴旺安居乐业环境美!”随着一段“洗脑”的旋律,8月29日,一首《这是踏水》说唱MV终于出炉,一经发布便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热潮。踏水“男团”齐亮相。 (竞演视频画面截图)“男团”说唱首秀正面回应“女团”挑战  “这也是大家第一次接触‘说唱’这种形式。”即便是对“第一书记男团”中最年轻的成员王成杰来说,出镜表演说唱,依旧是一件新鲜事。平日里工作严肃认真的驻村第一书记们纷纷化身说唱歌手,在田间地头唱出乡村魅力。  其实早在一两个月前,这对“男团”“女团”就在四川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中“杠”上了。7月初,由月华镇5位驻村干部小姐姐组成的“月华女团”,以一系列打卡农业园区和古风推介家乡特产的视频,向其他参赛者发出“挑战书”。“第一书记男团”随即在当地茶山拍摄了酷炫的“踩镜变装”短视频作为回应。紧接着,“月华女团”根据驻村工作经历拍摄的改编版《无价之姐》MV——《无价月华》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小高潮,乡村“女团”“男团”一时间引来广泛关注。  “既然‘女团’是歌曲演唱,那‘男团’不如也正面回应,把乡镇魅力唱出来。”于是,流行的说唱形式成为男团的“应战”招数。“第一书记男团”由踏水镇7名驻村第一书记组成,说唱这种充满节奏和力量感的形式更能展现‘男团’的气势,同时通俗接地气的填词,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除了说唱的新颖形式,为了更好地展现美丽乡村的新风貌,突出踏水独特的乡村文化,《这是踏水》MV的取景也颇为用心。通过航拍、延时摄影等创作手法,踏水当地的农耕文化墙、乡村大舞台、稻荷农旅融合园区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一 一融入视频之中,为观众精心打造了一场视听盛宴。原创歌词出圈7位第一书记唱响魅力踏水  点开这则节奏轻快、画面清新的说唱视频,7位第一书记手持写有各自村名的折扇亮相,为所在的乡村代言,新潮的说唱中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每个村子的歌词,都是由我们的第一书记们结合本村情况原创的。”甄乐告诉记者,虽然每个团员在视频中只有短短的几句词,却包涵了该村的特色乡村文化以及发展思路。  “自从吃上旅游饭,党群齐心把钱赚,研学项目再提劲,扶持花开看柏林。”正如柏林村第一书记王成杰在MV中唱到的,依托村上的农耕文化和稻田、荷花等乡村景观,近年来柏林村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柏林村正在谋划布局通过研学体验等新型农旅融合的方式,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将传统农耕文明的火炬传递到下一代手中。  在视频的最后,7位第一书记身着白衬衫,收执折扇齐聚荷叶丛中。此时,踏水镇党委书记杨帆也走入画面出镜亮相,为魅力踏水站台代言:“乡村振兴强,踏水男团靓,齐心谋发展,携手绘新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1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文/图)“低保、粮食直补、林业补贴发放情况,村务公开栏里都看得到,哪里有疑问,直接问纪检干部就可以了。”近日,阆中市妙高镇麒麟村村民曹登北谈起村务公开群时,直言满意。近年来,妙高镇纪委以村务公开为抓手,将纪检“探头”伸到群众身边,借助微信公开群,全力打造“阳光村务”,保障惠民政策落地落实。妙高镇在特大暴雨后组织开展清除淤泥、排除路障、消毒杀菌、生产自救“以往的村务公开只在村委会的公开栏展示,村民对一些公开信息了解不及时,又在第一时间联系不到村镇干部,造成了很多误会。现在有了村务公开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居住地分散、信息不集中衍生出的问题,不仅方便了群众,也让我们的工作好做多了。”金城社区纪检干部陈开杰介绍说。目前,妙高镇11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村务公开群建立工作,纪检干部不仅要及时解答群众疑惑,还要认真收集村民反映的问题线索,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脱贫攻坚时期发现的问题,乡村振兴阶段依然可能出现。针对惠农政策宣传不到位、资金监管不严格、骗取冒领惠农资金、挪用惠农资金等问题我们将未雨绸缪,运用好监督手段,确保老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妙高镇纪委书记冯剑说。妙高镇在特大暴雨后组织开展清除淤泥、排除路障、消毒杀菌、生产自救据了解,妙高镇纪委监委,重拳整治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作风顽疾,依据职能职责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全程监督,对各部门的整治效果进行不定期抽查,对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线索进行细致研究分析,严肃查处、追责、问责,确保惠农政策覆盖到哪里,纪检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规范好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确保惠民政策落地落实、村务公开透明,才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最有力的保障。”妙高镇镇长王均表示,下一步,镇党委、纪委监委将持续做好村级监督,在日常村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严明工作纪律,促进决策落实,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31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文/图)8月26日至28日,阆中市五马镇东木门村党支部书记何朝利带领党员先锋队员、全村100多名志愿者、驻村工作队对暴雨后山体滑坡中断道路排危抢险、疏通沟渠、清除路障、铲除杂草,并开展生产自救,大种秋粮秋菜,粮食损失晚秋补,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东木门村党员先锋队、村民自愿服务队在暴雨洪灾后开展生产自救 今年以来,东木门村的党员干部们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结合“热心、耐心、细心、虚心、诚心”的服务理念,多措并举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微距离服务心贴心。为了解村社群众的实际困难,让优质服务落到实处,党员干部们深入一线,挨家挨户开展随访调查,同时还为群众发放国家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等相关资料,让群众及时了解各项惠民政策,进一步实现零距离接触、心贴心服务。微细服务更精心。组建党员先锋队、村民志愿者服务队,为全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特别困难家庭提供温馨服务,并持续开展多项活动,让老人、儿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微信服务真省心。利用“东木门党建群”微信平台,传达政策法规、宣扬文明新风,有效帮助党员干部及时掌握辖区困难弱势群体信息,便于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办事效率。截至8月底,全村党员干部共计接待办事群众500余人次,为居民群众办实事100余件。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31
(王琦)日前,笔者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委宣传部获悉,今年以来,该区加速建设高质量现代农业园区,落实种养循环、产业融合、区域合作“三坚持”,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在园区建设中,该区坚持种养循环的措施,主要构建“禽+果”种养融合、绿色生态发展机制,引进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园区,配套柑橘基地5900亩。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三星级园区,肉鸡、柑橘两大主导产业进入全省“10+3”产业体系,肉鸡产值突破9亿元。  坚持产业融合,按照“种养循环、以养促种、农旅融合”的建设思路,围绕肉鸡和柑橘产业,发展“农旅+观光、休闲、购物、康养、研学”的产业体系,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目前,顺利通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评审,建成省级农业主题公司1个。  同时,该区坚持区域合作,抢抓“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和“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契机,按照“一环两核”布局,启动内自同城青龙湖高效特色农业合作示范园建设。目前,已引进自贡鸿金玫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玫瑰海旅游景区1200亩。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31
    (余翔)近日,受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对泸县承担的农业农村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进行了中稻测产验收。专家组对1.5万亩核心区、15万亩示范区现场考察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了现场收割。此次验收的水稻品种包括“宜香优2115”“甬优4949”“德优4727”等优质稻,现场验收平均亩产677.85公斤。通过现场考察和实际收割,专家组认为项目区实施组织措施到位,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措施落实好,通过配套技术应用减轻了阴雨寡照天气影响,项目区产量平衡、稻谷品质优、综合效益好,带动了全县60万亩水稻配套技术的推广和产量提升。评估全县平均亩产达到652公斤,预测全县今年中稻总产量近40万吨。今年以来,泸县按照“攻单产、调结构、提品质、抓特色、促增收”的总体思路,主攻水稻,突出旱粮,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把粮油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镇、到村、到户、到田块;持续做好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调动生产积极性,按照“应播尽播、应种尽种”的思路,实现粮食面积和总产量稳中有进;积极发展订单产业,签订优质稻、酿酒高粱收储订单生产,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体现优质优价,保护并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协调各方力量,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打造集中成片、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区,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把粮食安全工作纳入对各镇党政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对撂荒地治理成效直接纳入粮食安全考核内容。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31
8月29日,东坡区太和镇金光村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罗建敏,采用稻田养鱼方式一举两得,预计9月中旬开镰收割、捕鱼。放鱼苗(侯建明 摄)稻田养鱼方式是在稻田四周开挖宽一米五,深一米二沟,为鱼提供一个露天养殖场所,鱼儿在稻田里吃水生植物等,降低饲养成本,增加了鱼儿的运动量,保持肉质紧实、柔韧。稻鱼共生(侯建明 摄)眉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稻田养鱼既提高了养殖效益,又能减少水稻的病虫害。鱼儿的粪便又是很好的肥料,能被水稻很好地吸收利用,对土壤质量的改变和水稻的长势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稻田养鱼稻子长势喜人(侯建明 摄)稻田养鱼少用化肥、不使用农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态、健康”的优质大米生产模式,值得推广。(眉山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31
(杨晓川 记者 周瑜原)油樟是宜宾特产,而翠屏区双谊镇更是宜宾油樟的主产核心乡镇,油樟林面积达34000余亩,森林覆盖率48.6%。漫步双谊镇的油樟林,大小溪流穿越其间,黑化过的山道蜿蜒上行,阵阵清新空气扑鼻而来。风景优美的宜宾油樟现代林业示范区双谊科技园在位于双谊镇的宜宾油樟现代林业示范区双谊科技园,有一种与传统油樟不一样的种植方式,它就是油樟矮化密植。园区几座山头上,梯田式地分布着油樟矮化密植经营模式试验区,是园区依托中国林科院、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等科技支撑,重点突出运用现代林业经营理念和技术,开展油樟矮化密植、水肥一体化、机械采收、纯林高质化复层经营、优良品种丰产等的试验示范。“目前,园区的1000亩油樟矮化密植已初见成效,并带动周边乡镇开展油樟矮化密植栽种。”园区建设方、宜宾梦想农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世宏告诉记者。据了解,油樟传统经营模式下,种植密度不合理、单株载叶量小、林冠层较高、采收困难且安全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下,3-5年才能投产,7-8年丰产,采用矮化密植后1年就可以投产、2至3年丰产。并且采摘方便,适合使用机械化采摘。廖世宏正在查看油樟矮化密植情况依托油樟种植及矮化密植,宜宾梦想农旅发展有限公司还在双谊科技园大力发展翠屏区有害生物防治、年产四万吨的有机肥(农林综合利用)、宜宾市原油收储、芽菜精深加工项目。“油樟炼制后产生的残渣可以进行有机肥生产,用于油樟种植,既节约了成本,又保护了环境。”廖世宏说。目标不止于此。在梦想农旅的发展计划中,整个园区预计总投资10亿元,一期建设油樟基地、二期发展精深加工项目、三期发展民宿康养项目。目前,总投资已达5亿元。“下一步,公司还将建设以油樟产业风景区为特质的森林旅游康养基地,最终形成集种植、加工、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打造3A标准的景区‘梦想清韵’。”廖世宏表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31
南江县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创成了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奋力推动全县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南江统一战线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引导民营资本壮大文旅市场,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坚持高端引领。以各地南江商会为平台,小分队走访,组团招商引资,招纳眼界高、懂旅游、有情怀的企业家来南投资兴业。释放文旅产业政策红利,高品质包装县内文旅优势项目,打造凸显独具特色的南江旅游精品。成功引进四川开元集团董事长赵思俭返乡投资“光雾和谷”项目,计划投资70亿,用5至8年时间建成一个具有国际标准和高端品质的国际森林康养小镇。目前已初具规模,先期建成的木屋酒店吸引了大批来南避暑的省内外游客,成为引领全县民营企业投资文旅康养产业的标杆。丰富文旅业态。坚持开门开放,放大山水资源优势,突出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注入。抓住南江人家乡情结重的特点,依托工商联、民主党派人士、党外代表人士等,打好亲情牌、激励牌,回引具有浓厚家乡情、老区情的创业成功人士,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健全全域旅游产业链条,丰富文旅业态。先后回引32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兴办乡村民宿、农家乐和农旅产业园。29岁的元潭镇康家岭村丁小慧回乡兴办玫瑰产业园,集种植、观光、旅游、加工销售于一体,带动元潭镇种植6000多亩玫瑰,最高峰日接待游客2万多人。激活本土资源。坚持土洋结合,邀请对文旅产业有研究、有实践、有良策的民主党派成员、新阶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智库”专家,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提能培养,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在打造乡村旅游精品上出真招。先后举办旅游服务培训班5期。发挥统战部门牵头协调作用,激活“四新”群体活力,通过示范带动、互动联谊等形式,搭建民间资本投资兴业的平台,有序组织新乡贤、新艺人、新移民投身乡村旅游发展。年内新发展农家乐35家,新建露营基地、山地运动、乡村游乐场10家。有效激活了农村文旅产业发展新引擎。(南江县委统战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31
近日,记者在荣县乐德镇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乐德镇党委政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粱产业助农增收。目前,全镇种植发展红高粱5000亩。近年来,该镇为强化基地建设,积极打造自贡农业产业扶贫项目郎酒集团酿酒高粱种植示范基地;同时,整合农村公路、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1100万元,完善基地产业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截至目前,新建产业道路12公里,蓄水池10个,全镇10个村连片发展优质酿酒高粱5000亩。今年预计高粱产业收入800万元。“种好高粱,技术是关键,我镇以加强对农户的种植技术指导为抓手,组织农技人员分村实地开展技术培训,引导种植户利用闲置撂荒土地、冬闲地、田边土角等,配合发展秋马铃薯+高梁、菜玉米小辣椒+高梁等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有效推广使用有机肥,实施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镇已累计举办培训课、现场交流会20场次,培训农户3000余人次。此外,该镇还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行机制,进一步稳定高粱产销渠道。由四川郎酒集团与自贡顺水农业公司高粱收购代理商签订高粱订单生产最低保护收购价协议,严格落实高粱保价收购政策,实施每斤高粱3.4元保护价全部收购。目前,在高粱种植集中区建立固定或流动收购网点10个,推动高粱订单生产、托底收购。(荣县县委宣传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31
(张良 记者 李国富)今年以来,南部县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移动互联、遥感等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实现农业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解决“灌溉用水短缺、生产成本偏高、品质标准不一”这一难题,南部县招引新疆天业节水集团,在万年镇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区搭建水肥一体化系统,全域推广智慧监测、智慧决策、智慧灌溉,分区建立监测点,对气象数据、水情数据和土壤墒情进行智慧监测,形成大数据库,再反馈给智慧管理平台进行科学分析、智慧决策、精准配方,用户通过在线下单、一键缴费,即可完成浇水和施肥,实现智慧灌溉。“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后,园区用户可以实现‘三减两增’,即减少劳动力、肥料和用水,实现增产和增收。”南部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果实品相更好,糖度比粗放式管理增加两度,单果重量平均增加10克,每斤售价能高出0.5元,帮助群众增产增收。在农产品的销售环节,南部县也引入“互联网+产业”模式,将微信、直播、网店、定点销售等相结合,让南部土特产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南部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先后打造了天业农业、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等数字农业样板,推进农业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据悉,今年在已建成农村淘宝网的基础上,南部县把数字乡村馆建到八尔湖镇纯阳山村,运用5G技术管理智慧农业,并依托多个线上带货平台,把晚熟柑橘、道地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带到线上销售。此外,该县还配套建设了1个县级仓储物流中心、7处园区仓储基地和多个仓储点,总储存能力15万吨,基本形成产地分拣、包装、运输和仓储保鲜的初加工体系,可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用科学技术帮助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31
(叶强平  记者  杨琦)记者从理塘县获悉,今年,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投入资金3660万元,共规划实施四个沙化治理项目,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689.84公顷(40347.6亩)。同时,结合沙化实际,采取“三首次、三延续”的创新治理模式,使得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据了解,“三首次”即首次采用格宾网阶梯式沙障,阻挡流动沙地继续蔓延;首次采用水泥网格沙源护坡,设置边缘排水沟,格内客土撒草的措施,起到阻水固沙的作用;首次采用绿色防护网覆盖沙地的方式,防止改良土壤和草种风蚀,有效防止水分流失,起到固沙保根的作用。“三延续”即延续设置挡沙墙,阻止流动沙地源头扩张,遏制流沙蔓延;延续生物措施,客土撒草,保土固根;延续围栏封禁,后期成效管护,围栏封禁后原生植被沙区得到休养生息,加强后期管护力度,确保项目成效。通过创新沙化治理,从而使沙化面积逐步减少,沙源扩张得到遏制,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高,有效减轻水土流失,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当地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31
(赵威 廖桂华 记者 李国富)20岁时,他怀揣青春梦想独自到北京打拼,21年后,他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助推家乡产业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他就是西充县常林镇锦屏山村人罗浩,从“归雁”变成了乡村振兴“领头雁”。浩瑞丰家庭农场主罗浩在查看水稻长势(赵威 摄)返乡创业带动乡亲增收致富“这是投产的第3个生猪养殖场,5000头小猪前几天才进圈。”日前,在位于仙林镇华光社区的生猪养殖场,正在监控室查看小猪长势的罗浩说。从监控显示屏上看,小猪长势喜人,圈舍宽敞干净,排风机、地暖、自动饮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在外打拼了好些年,心里一直眷念着家乡。了解到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养殖业的政策后,便萌生了回乡发展的想法。”罗浩1998年中专毕业后到北京发展,从事贸易工作。2019年10月,事业已小有成就的罗浩回到家乡发展生猪养殖业。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多个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种养公司,建立专合社,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建起3个生猪养殖场。罗浩的养殖场不但吸引当地5户农户入股,还吸引来合资人。2019年11月,同乡冯齐应拿出多年积蓄入股合作社,跟着罗浩一起发展养殖业,还主动当起管理人员。“生猪养殖场的发展得益于村民的大力支持。”罗浩说,养殖场目前吸纳30名村民就业,普通工人月工资4000元左右,管理人员月工资10000元左右。“希望随着养殖场的不断扩建,能给乡亲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人一起致富。”罗浩说,目前第4个生猪养殖场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另外,今年他还流转了5000余亩田地发展种植养殖业,预计年支付土地租金约150万元,增加人工工资200余万元,将带动更多群众增收。变废为宝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处理生猪粪污是个难题。”罗浩说,为解决这个问题,2020年底,他承包了1000亩水田,计划将生猪粪液通过发酵处理,制成有机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今年,罗浩成立浩瑞丰家庭农场,先后承包常林镇锦屏山村、金祠寺村、板桥子村、灵宝宫村土地共5000余亩,发展种植业。其中锦屏山村的1200余亩土地被政府规划为稻鱼基地,罗浩对其余4000余亩田地进行整治,结合生猪养殖场所产有机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近日的锦屏山村,成片的稻田已经披上了“黄金甲”,即将迎来丰收季。稻田三面各有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渠。“水渠是用来养鱼的。”罗浩介绍,水田经整治后实行稻油轮作和种养结合模式。鱼在稻田中除草、吃虫,鱼得肥而稻变壮,从而降低施肥施药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平衡;实行稻油轮作模式,还能增加一季的粮食产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罗浩说,第4个生猪养殖场建成投产后,4个生猪养殖场所产生的生猪粪污完全能够满足农场有机肥料需求。变“粪”为宝,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三赢,使公司的种植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劳务外包实现互利双赢“劳务外包让流转了土地的群众有机会再次上岗,让有劳动意愿的人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近日,在常林镇锦屏山村,正在为罗浩公司进行田间管理的任聪笑呵呵地说。“劳务外包也解决了我们公司的用工难题。”罗浩介绍,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公司,用工需要量大,签订劳务外包协议,既解决了公司劳动力缺乏的后顾之忧,又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挣钱,实实在在的互利双赢。所谓“劳务外包”,是罗浩公司在该村流转土地后,和该村村委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由村委会负责组建劳动队伍,承包流转土地上的劳务。组建劳动队伍在优先考虑本村群众的前提下,也辐射带动周边村的群众就业。“我参与除草、施肥、打药等田间管理,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很满足。”任聪说。“在家门口务工,离家近,收入稳定。”64岁的陈巡国原来一年种五六亩田地,纯收入仅1万元左右,现在在基地打工,一年劳务收入达4万元。在该村,和任聪、陈巡国一样参与劳务分包的村民还有很多。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31
(记者 唐千惠 程磊)近日,雅安市乡村振兴局与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乡村振兴服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雅安市乡村振兴工作站”,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政企合作“雅安模式”。据悉,双方除了合力搭建“雅安市乡村振兴工作站”,还将实施“四个一批工程”。产业孵化一批——建立一套符合雅安实际的项目遴选、评估(分级)、培育、投资的加速孵化体系,助推一大批雅安本土涉农企业发展壮大;智力服务一批——借助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的教育资源及专业人才优势,重点以“科技+人才”为核心,以“培训+服务方案+解决方案”为特色,致力于雅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科创服务;品牌推广一批——围绕雅安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在农产品深加工、大健康、生态旅游与居住、农业现代化等领域,树立和振兴一批具有雅安地标属性的农产品品牌;产业赋能一批——在雅安范围内筛选一批农业项目,主要通过战略投资方式促进项目落地,包括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与居住、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将通过上述“四个一批工程”,推动一批农业新项目、新技术、新模式在雅安落地、转化、推广,促进部门资源、企业主体和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业项目实施、成果转化运用、农技推广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互利共赢。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31
(记者  刘琳)连绵秋雨带来丝丝凉意,但德乡慢村民宿的建设工地一片火热。近日,“天府旅游名县巡礼”集中宣传报道活动走进南充市仪陇县,在5A景区朱德故里景区核心区域内,德乡慢村民宿群落改造项目正在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抓紧建设。德乡慢村民宿群落改造项目环绕琳琅湖,规划范围以景区公路为界,由A、B、C三个组团和德乡慢村名宿中心组成,其中,A组团以琳琅书院为设计主题,B组团主题为德乡客舍,C组团以川北客家为主题。项目总投资约4884万元,总改造31套院,总建筑面积约12563平方米,民宿外围环境综合整治约545亩。“民宿群落的打造分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租村民土地,引进专业公司进行统一打造,建成后将聘请当地老百姓参与管理;另一种是通过政府补贴,鼓励村民自己将房屋改造成民宿进行经营。”仪陇县文广旅局党组书记胡润介绍,整个项目采取“景区+民宿”模式,与5A级景区业态互补相融,以度假休闲生活需求为前提,植入“慢村”模式,以“慢”为生活常态,在“慢居、慢餐、慢行、慢游”中打造精致、乡土味的新乡村生活方式。据介绍,未来,景区将继续秉承“着眼保护、修旧如旧、尊重自然、不大拆大建”原则,打造稻田餐厅、公共游乐区等配套项目,丰富景区业态,补齐高端住宿短板,达到吃、住、行、游、购、娱都能够在景区内实现,让游客真正来得了、待得了、住得下。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3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