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省政协十二届第十五次常委会议在成都召开(记者 陈婷)9月23日,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学习全国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柯尊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田向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包惠应邀出席会议。副省长陈炜代表省政府向大会通报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情况。  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深刻阐释和系列部署,为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广泛凝聚共识、务实建言出力。  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作出的一系列新部署、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扎实开展“双助”专项活动,助推我省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个重要基础建言聚力,促进脱贫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协力打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要聚焦乡村产业发展这个根本支撑建言聚力,协力实现乡村产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有”到“优”转变,擦亮我省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要聚焦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个短板建言聚力,协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根基,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要聚焦强化改革创新这个重要动力建言聚力,进一步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柯尊平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建强政治、带队伍、促履职、增团结,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供重要保障,以履职尽责新作为检验党的建设新成效。  12位省政协常委、委员作大会发言。  会议审议通过了人事事项。  省政协副主席崔保华、曲木史哈、钟勉、李昌平、赵振铣、林书成、祝春秀、刘成鸣、杨克宁,秘书长兰开驰出席会议。  部分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应邀参加开闭幕大会。  2名公民旁听会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4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吴全宗)金秋时节结硕果,丰收节里庆丰收。我们迎来第4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近期,全市11个县(市、区)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发挥地域文化品牌魅力,开展了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的民俗表演、农事体验、产品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营造全市人民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的浓厚氛围。“市中区首届农民丰收节暨第五届稻香文化节”“庆丰收、感党恩—井研县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感党恩—2021年马边第二届农民丰收节暨猴猕桃品鉴会”“夹江县甘江镇第五届葡萄节”“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第三届枇杷丰收节”“金口河区永和镇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送文化下乡活动”等多台丰收节主题庆祝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其中的《橘乡井研话振兴》节目将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展现的淋漓尽致,《画乡孩子爱画画》则展示了浓郁多情的生活气息。此外,各地还组织了稻田捉鱼、收割稻谷、采摘南瓜等农事PK活动,场面激烈有趣,充分表达了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和市委“三农”工作部署,坚持“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搞加工、创品牌、兴科技、促融合、推营销”工作思路,奋力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园区引领。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发展峨眉山茶、晚熟柑橘、道地中药材、林竹四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茶叶、水果、道地中药材、林竹基地面积139万亩、73万亩、35万亩、447万亩,培育建设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园区10个。         二是龙头强链。坚持龙头企业内培外引,成功培育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涉农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企业28家,规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59家、营业收入83.3亿元。加快建设筛选、分级、烘干、包装、储运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农产品初加工率达62%。三是品牌营销。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强化市场营销,办好茶博会、药博会等,扩大“乐山造”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达290个,“峨眉山茶”“峨眉山藤椒油”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目录。               四是农旅融合。强化峨眉山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犍为县茉莉花茶现代农业园区、井研县柑橘现代农业园区等休闲功能板块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犍为茉莉茶之恋”“峨眉问茶•万年祈福”等茶旅路线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路线”。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颖昳  秋高气爽,颗粒归仓。走在遂宁市船山区的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绿色种养基地、一排排沉甸甸的高粱穗、一车车刚刚收获的川白芷……新农村、新气象、新活力、新面貌,处处涌动着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船山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全域园区化建设为路径,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船山区建有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其中省五星级园区1个、市四星级园区1个、区级园区2个。2020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6.4亿元,增速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25元,增速8.7%。粮油园区的高粱种植基地。从“生加工”到“深加工” 做强生猪产业链条  船山区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是全省首批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走进齐全集团生猪种养基地,科技感是给人最深的印象。视频监控室里,整个基地生猪种养环节与活动场景一目了然。作为全省率先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全生态立体式养猪模式的企业,齐全集团在生猪养殖上实行大数据分析、自动化控制、数字化管理,年均出栏20万头仔猪。  过去,对加工企业来说,散养猪收储不方便、供货不稳定、品质没法控制、成本比较高。如今,规模化养猪场出栏占比越来越高,生猪加工从“生加工”到“深加工”也被摆上日程。  在园区高金集团的文化体验厅,陈列着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和主要产品,加热即食“九大碗”、罐头、火腿肠等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据悉,该公司在生猪屠宰领域年产能为36万头,近两年,实施生猪屠宰加工环节的标准化生产,采用先进高效的生产设备设施,强化猪肉质量和卫生控制。在肉制品精深加工领域,该公司年产能为3万吨,拥有中式传统特色食品、西式熟食肉制品、高低温肉制品生产线。产品远销俄罗斯、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川菜肉类菜肴的工业化将成为省内肉类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也将成为猪肉加工产业新的增长点。”高金集团综合保障部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公司将依托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的技术平台,在精深技术、冷鲜调理肉制品加工技术、传统腌腊制品现代化、川菜肉类菜肴工业化技术,以及产品加工贮运质量安全控制可追溯技术上加强攻关。  目前,园区已培育高金、美宁、南大等8家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生猪能力300万头,已成为全国重要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2020年,园区年生猪屠宰量达104.54万头,生产生猪熟食产品、高低温肉制品及罐头食品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生猪屠宰加工与养殖产值之比达到 8:1,加工转化率达到100%。同时建成冻库3座,冷冻储藏能力达到3.5万吨。高金集团生产线。撂荒地华丽变身 “订单高粱”产业开新篇  千亩高粱地,风吹赤浪天。丰收的季节,在位于河沙镇的精品粮油园区内,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隆隆”作响地在田间穿梭,漫山遍野的高粱正加紧收获。这片种植面积逾千亩的高粱基地里,藏着酿酒产业纯味清香的秘密。  据了解,今年,园区高粱预计亩产约330公斤,总产量将达390余吨。从耕种到收割采用全程机械化方式进行,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近年来,船山区坚持把推进撂荒耕地专项整治行动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2020年以来,四川天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河沙镇、永兴镇投入500余万元,整治撂荒地3000余亩,以项目驱动为着力点,全力推进粮油保供,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发展粮油生产,有效遏制了耕地撂荒问题。  发展产业,效益是关键。园区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园区+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高粱产业。为激发农户的积极性,企业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高粱种,组织专家实地指导种植技术,一系列“组合拳”让农户种植高粱吃了“定心丸”,加上每斤高粱3.5元的收购价,更是让农户笑开颜。  下一步,天穗集团还将进一步拓展粮油市场流通环节,建成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进一步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苦口良药”成致富“蜜方” 川白芷发展再上新台阶  “你们看,我这白芷长得多好,经过烘干、拣选、切制后,就可以卖给已经联系好的客户了。”一大早,在唐家乡的道地川白芷园区,遂宁天地网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全林就带着村民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一边拿出车间仓储区里的白芷展示一边说。  郑全林是遂宁船山本地人,家乡原本就产白芷。早些年,他随父辈从事药材经销,在市场中发现了白芷的需求相当强劲。事实上,尽管当地已有1300多年种植白芷的历史,也有“白芷之乡”的美誉,但随 着 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入,本地白芷种植业曾一度陷入窘境 。直到几年前,这一情况开始得到大幅改善。  “让白芷从产区走向市场。”2018年,郑全林回到唐家乡发展产业,当年流转50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白芷。近年来,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建设规范化种植溯源基地5000多亩。  让郑全林自豪的是,公司还同时建成了占地7000平方米的川白芷仓储加工中心,其中仓储区占3000平方米,最大储存量达3000吨以上;加工区配备了10套国内最先进的智能烘干一体设备,年烘干能力达1万吨以上。  “今年白芷产量大幅提升,品质还比较好,预计产值将达到2000多万元。”郑全林说,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大学等校企合作,共建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川白芷科研示范基地”,实现了良种选育、品质提升和应用推广的有效链接。  现在,郑全林对园区的未来充满希望,“打通产业前后端,在原有粗加工的基础上,通过精深加工,研发更多产品,提高白芷产品附加值。”  船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波表示,下一步,船山区将紧紧围绕全省现代农业“10 + 3”产业体系和“农业多贡献”“稳农业”工作要求,紧盯国、省园区创建8大标准,强化土地、人才支撑,夯实要素保障;强化各类资金统筹,有序规范使用;强化联农带农举措,持续助农增收,全力争创更多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同时,以农业园区为抓手,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五谷皆满仓,又是喜悦时。持续打造绿色、特色、高效、活力、智慧、开放的现代农业园区,加速推动船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越来越近。(受访者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颖昳  从北京到深圳,从上海到重庆……全国各大城市的餐桌上,以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所产的食用菌为原材料的多种菜式,深受众多食客青睐。  栽培规模0.32万亩,年产量13.5万吨,实现收入9.54亿元,杏鲍菇市场份额占全省的35%、全国的16%……从2012年第一家菌企入驻园区,到如今拥有食用菌及链条企业、种植大户22家,蓬溪县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  近年来,园区以食用菌和蔬菜产业发展为主线,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引进培育智能化、工厂化的市场主体,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科技研发、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全产业链发展,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食用菌工厂与新村融合发展。科技傍身 规模居全国前列  金秋时节,菌菇飘香。在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的四川琪英菌业有限公司,工厂内一朵朵硕大紧实的杏鲍菇肆意生长,整齐码放在高高的层架上,煞是壮观;工人们各司其职,在各条生产线上劳作。  “这里是全国单体最大的杏鲍菇生产车间。”该公司总经理宋强自豪地说,公司日产杏鲍菇120吨、鲜蛹虫草50吨,销售网络遍布北京、新疆、湖南等23个省(市、区),年产值达5.2亿元,被评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发展食用菌产业,园区始终将科技作为“硬核”支撑。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谢才国说,园区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建立了农业科技“院县合作”机制,以农科院、县农业农村局、企业技术人员为主组建了食用菌专家大院,柔性引进食用菌专家8名,指导应用食用菌栽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构建了面向市场、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合作创新平台。  在专家指导下,3个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投入生产,园区菌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8%;香菇层架式栽培、秀珍菇工厂化栽培温湿度控制等新技术、新设备已在园区全面推广。  科技的力量同样在向产业链的后端延伸。园区内,秸秆综合利用、菌渣综合利用、沼液灌溉、绿色防控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和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并建立起生产档案、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园区主要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纳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目前,园区共有杏鲍菇、虫草花等食用菌品种16个,全国最大的虫草花工厂化生产企业和全国最大的黄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企业也坐落于此,产业规模已居全国前列。  2021年1月,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今年,园区以全面提升为抓手,正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内杏鲍菇长势喜人。完善链条 提升产业附加值  在园区蓬溪菌香缘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包包奶菇即食零食在加工生产线上完成深加工,即将被送往各大超市。“我们公司主要以秀珍菇、姬菇等为原料生产休闲类即食食品,年产能300万斤,可实现年生产总值9000余万元。”该公司总经理余江介绍,公司已完成了“菇读”“奶菇凉”商标注册及生产许可办理,产品将在最近上市。  过去,园区食用菌以鲜销为主。如今,正在大力发展食用菌即食食品、调味品等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值和效益,推动向鲜品和加工产品并重发展转变。  在谢才国看来,食用菌产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走精深加工之路,精深加工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他举例说,原本从鲜菌上削下来的菌皮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可通过加工成调味酱,其身价便一下子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  种得出,能加工,还要卖得好,农户和企业才能拿到真金白银。园区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化联合体,22家企业共享生产技术、运营、销售等资源,琪英菌业已打开东南亚市场大门,绿然集团也悄然进入欧盟市场,园区食用菌已占领全国23个大中城市市场。  “在我们园区,产业链条远不止于生产、加工和销售,更在于整个过程中现代设备、物流运输等方面配套完善。”谢才国介绍,目前,园区建有冷链物流中心1个,琪英、鑫中宇、绿然等企业已自建冷冻(藏)储存设施、配置冷链运输车,或外包物流业务;建成塑料包装厂1个,自行生产食用菌包装所需泡沫箱,有效就近解决园区食用菌企业产品包装问题;建成园区集中供冷供热项目1个,有效解决园区企业能耗需求,规避食用菌企业环保风险。产村相融 新村处处有笑颜  每天,大量的新鲜食用菌从园区走向市场。在琪英菌业的就业扶贫车间里,天福镇长坪狮山村村民谢晓梅开心地削着杏鲍菇,她说:“一个月能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呢。”  作为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食用菌种植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是蓬溪县天福镇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众多村民也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在利益联结机制的保障下,干得好、赚得欢。  园区管委会和食用菌企业共同出资600万元,设立食用菌创业基金,通过无息借款给有意向的农民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个,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吸纳农民工就近就业近1000余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280余人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天福万象、智慧农庄体验园等农旅融合项目也在这里蓬勃发展。园区新建食用菌文化展示馆、主题公园,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累计举办“郁金香花海观赏节”、果蔬采摘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10余个,年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0余万元。  发展产业的同时,园区坚持以全域推进园区建设为统领,坚持“产村相融、镇园结合、绿色发展”,聆听园区百姓心声,实现他们迫切愿望。  在园区管委会办公区旁,是一栋栋新修的白色楼房,房前屋后是村民自家的小菜园,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天福镇镇长金成志介绍,这是长坪狮山新村聚居点,共安置农户222户724人,有劳动力455人,实现“能聚居、能致富、能留住”。  站在“十四五”的全新起点,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这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今年,园区预计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0.4万亩、产量突破14万吨、产值突破12亿元,增幅10%以上;围绕良种推广、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主体培育等工作,实现从“脱贫产业”到“富民产业”的顺利过渡。  “进入新发展阶段,园区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遂潼一体化建设机遇,聚焦遂宁市‘1336’战略部署,继续做强食用菌产业,由集群发展转向裂变发展、脱贫产业转向富民产业,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成渝地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谢才国说。(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恨水田间收割机来来往往、加工厂房内烘干机轰鸣作响……近日,笔者从阿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处了解到,该县5000亩黑青稞核心种植区已进入收获季节,今年预计将收获青稞 750吨,产值将达6000万元。  站在黑青稞种植基地,只见大片黑青稞已由碧绿转为金黄,农机手操作着收割机,在田间来回奔忙。阳光下,一幅充满丰收氛围的牧区农忙图,在川西高原缓缓铺开。  阿坝县种植黑青稞的历史已有300余年。在该县茸安乡蒙古村,有种以黑青稞为原料的手工古法美食黑青稞糌粑,被称为“阿坝县三绝之一”,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黑青稞的“出路”不仅仅是制作糌粑一种。在阿坝当地黑青稞精深加工厂房,一粒粒饱满的黑青稞籽粒经过加工流水线一道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为时下流行的即冲即饮奶茶产品、营养丰富的粗粮饼干,甚至成为口感劲道的方便面。  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陈露坤告诉笔者,黑青稞因具有普通白青稞所没有的特殊高抗氧化性及营养含量,广 受 四 川 藏 区 居 民 欢迎。该区种植黑青稞主要品种为阿坝黑青稞,亩产达300斤,每斤收购价在4元以上。目前,5000亩核心种植区已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种植 20000余亩黑青稞。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寇元林 文/图近年来,德阳市“示范种植专合社”——绵竹市酬勤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共产党员马运清以及技术员冯世惠、方敏带领116名合作社成员,秉承发展高效绿色农业、打造美丽乡村田园的理念,采取“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马运清(右三)带领村民收获马铃薯。据悉,该合作社目前有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12台,粮经作物(菜稻菜)种植面积660亩,其中大棚面积10亩,年产时令蔬菜5200吨、优质稻谷400吨。未来5年合作社还拟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基地种植面积,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赵蕾 记者 张立峰  站在古蔺县石屏镇向顶村的高处俯视田野,一片片火红的高粱,像火海涌动,像朝霞浸染,醉了农民的心房。  石屏镇原人大主席苏华利告诉记者,这片高粱地有2000余亩,产量近130万斤,产值可达400多万元。很难想象,眼前这片美丽如画的千亩红高粱基地,曾是千万吨的磺渣场,方圆数公里寸草不生。修复后的土地生机勃勃。 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石屏镇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土法炼硫磺,硫磺厂曾撑起了古蔺县大部分财政收入。”苏华利告诉记者,粗放式发展让这里磺渣堆积如山、磺矸水下渗、土壤重金属超标。  到2004年硫磺厂停产时,60多年来堆积起来的磺渣达到了 1300 万立方米。硫磺厂关闭后,向顶村的村民尝试用各种方法对土地进行整治,但成效有限,辛苦一年的收成更是少得可怜,不少青壮年被迫外出谋生路。  为解决硫磺矿渣污染问题,2013年,当地在向顶村、扎山村开展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项目坚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采取客土回填、培肥地力、土壤酸化中和等措施对矿渣废弃地进行治理。  项目实施后,实现新增耕地68.95公顷、林地16.49公顷,完成整治排水沟 945米,新建蓄水池8口、田间道1054.69米。  “2017年,向顶村发动群众尝试种西瓜,但结出的西瓜个小、颜色淡。经检测,土壤重金属超标。看着这么好的土地却没法用,农民心里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苏华利说。  经过不懈努力,从2018到2019年,泸州市决定在向顶村、扎山村实施土地质量提升计划。“我们委托农业检测公司对土壤pH值、有机质等进行检测,同时对果实的根茎叶进行分析,对症下药,采用‘封闭+客土+土壤改良’联合修复技术等,精细化改善土壤,重塑生态系统。”古蔺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古蔺县相关部门对这片土地的农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质量全部合格。曾经寸草不生的工矿废弃地终于重焕生机。  如何在来之不易的土地上种出致富果?结合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向顶村决定采用“村集体公司+专合社+农户+土地托管”模式种植高粱。  种子由郎酒集团专供,采用大棚漂浮漂育苗,种出的高粱全部由郎酒集团收购。记者了解到,向顶村通过与郎酒集团签订订单农业的方式,每年会有400多万元的收人,这让村民越种越有信心。  今年64岁的陈跃刚,是向顶村的一名种植大户。去年他种了100亩糯红高粱,收成3万多斤。今年,他又以300块钱一亩的价格,租了近400亩地种植糯红高粱。  “高粱的产量为亩产500斤到600斤,收购保护价2.85元一斤,去年达到了3元一斤。这样算来,收入还是很可观的。”陈跃刚说。  “石屏镇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老百姓的饮用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亩均收入达到了3000元以上,实现了以生态修复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古蔺县相关负责人说。  昔日的“磺土”成了村民增收的“钱袋子”。苏华利的诗代表了小康路上向顶村村民的心声:“喜看今日向顶村,土壤改造显神威:高粱穗穗红似火,棵棵点头笑弯腰;百姓喜获丰收果,过路诸君请品尝;九月重阳你再来,高粱美酒醉他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一只蜜蜂一生只能酿造一滴水体积的蜜,为此却要飞上约 800公里的路程呢!”听到这个故事,不少学生和家长对蜜蜂这种平常的小昆虫肃然起敬、发出惊叹。这是近日举行的邛崃蜜蜂科技小院蜜蜂亲子活动的一幕情景。  在邛崃蜜蜂科技小院,小朋友们迫不及待想感受小蜜蜂如何生活、采蜜,想要一探这神秘的蜜蜂王国。在四川农业大学相关专业学生、邛崃蜜蜂科技小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观察蜂箱,寻找蜂王,观看蜂箱里各种摆设,又参加了科普知识有奖问答,参与游戏与手工制作,直观感受了大自然中蜜蜂的神奇。  该院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社梅告诉记者,开展蜜蜂科普活动,让前来体验的家庭一道“与蜂共舞”,一方面希望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蜜蜂、热爱农业、热爱自然,另一方面希望以绿色生态为主题,推进科普教育,促进蜜蜂商业化授粉、农事体验等发展,丰富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  蜜蜂授粉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农业提质增产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蜜蜂产业。邛崃蜜蜂科技小院由四川农业大学与邛崃蟲鑫养蜂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建,将助力推进高校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服务乡村建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秋天来了,四川人的朋友圈里卖攀枝花芒果的微商,又开始活跃了。他们涌进几乎全境坐落川滇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生态区的攀枝花市,将当地晚熟品种芒果“触网”“触电”送上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坐拥省内优越光热条件,“干热河谷优质芒果”十年磨一剑,换来如今名满天下。村民采收芒果。受访者供图种植面积超百万亩  2021年的时间“进度条”已经拉过三分之二处,若用一款香气标记此时的攀枝花,当用芒果的馥郁果香。点开攀枝花卫星地图,可见规模化芒果种植基地盘踞仁和、米易、盐边3个农业县(区)。其中,盐边县桐子林镇、仁和区总发乡、米易县草场乡等18个乡镇的芒果种植面积均逾万亩。  据统计,去年该市芒果种植总面积103万亩,产量38万吨,芒果种植户超47000户,成立芒果(水果)专业合作社392家、企业78家,经营较具规模的龙头企业10余家,其中,锐华农业公司芒果年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成为国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成3个部级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9个部级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9个省级现代芒果示范园区。填补冬季市场空白  放眼全国500多万亩芒果,攀枝花就占五分之一,形成了以晚熟芒果为主、早中晚熟搭配的品种结构。其中,晚熟芒果占全年产量80%。当前,国内水果市场上,凯特、吉禄、热品10号等攀枝花晚熟芒果,能占到市场份额总数七成。  “我国芒果基本实现周年供应,几大芒果优势产区果子按成熟时间顺序陆续成熟,老百姓全年都能吃上芒果。”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院专家李贵利告诉记者,细数各地芒果的上市时间,每年1月至6月,海南、广西以及东南亚芒果集中“撞车”,“霸场王者”凯特则从9月延续到12月甚至次年春节,攀枝花晚熟芒果一定程度填补了冬季水果市场的空白。科技“撑腰”底气足  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攀枝花市仍对此次芒果产业发展“绿色崛起”信心十足,底气来源于为产业“撑腰”的科技硬实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攀枝花市开始进行中早熟芒果试种,由于品种不统一、种植技术不足,芒果种植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1997年,市农科所引进了凯特芒果等中晚熟芒果品种,开始进行品比试验,着力解决晚熟芒果培育过程中的种植技术问题。通过以晚熟芒果轮换修剪术和抹花延迟花期技术为代表的芒果控时成熟技术,有效解决了结果大小年、果实发芽、长根等影响品质的问题。  产业发展至今,除了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老牌”科研机构外,攀枝花又有了南亚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中心、攀枝花市金沙阳光芒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兴科研院所,从育种攻关、种植栽培等各个环节提升品质,这才有果品敢与国内其他地区、东南亚地区一较高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9月12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的20余位植保科研工作者齐聚绵阳,共同探讨交流植物线虫研究及防控工作。当天,四川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研究员王文明宣布四川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线虫专业委员会(下文简称“专委会”)成立。专委会成立现场。  什么是植物线虫?我省发生情况如何?“专委会”又将如何发挥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线虫病害亟需防治  会上,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姬红丽简要介绍了我省植物线虫的发生、防治、科研等情况。“植物线虫病是由植物寄生线虫侵袭和寄生引起的植物病害。”姬红丽向记者介绍,受害植物可因侵入线虫吸收体内营养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线虫代谢过程中的分泌物还会刺激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导致植株畸形等,进而使农作物减产及质量下降。  省农科院植保所助理研究员杨芳告诉记者,根据专家组近几年的调查,根结线虫在成都平原大面积发生,而且在设施园艺、设施蔬菜等方面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对于蔬菜幼苗、水稻幼苗危害严重。旱育秧和节水灌溉等方式促使根结线虫发生越来越普遍,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凉山州近年也出现了马铃薯线虫病害。水稻根结线虫症状(受访者供图)  “植物线虫病的防治难点在于线虫病害隐秘性高,症状不易察觉,有时容易和其他病害混淆,所以不太引起种植户的重视。重视度不够,普及率更低。”姬红丽说,由于线虫病害鉴定和研究专业性比较强,周期也比较长,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基于这些原因,我省亟需成立一个专业的组织来集合各方力量,解决全省植物病原线虫为害问题。”谈及专委会的成立初衷,姬红丽告诉记者。联防平台将发挥大作用  此前,专家组根据全省的线虫发生情况进行了摸底、防治和宣传工作。  姬红丽介绍,在根结线虫方面,专家组调查了成都平原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和种类,并对市售药剂和专家复配药剂进行了筛选和药效评估。此外,还对40余种作物进行了筛选,初步确定了5至8种可能适宜轮作的作物,并指导广汉水稻种植专业户对旱育秧田根结线虫进行了防治。马铃薯线虫方面,除了对相关情况进行普查、鉴定种类和危害外,专家组积极向省级及当地相关部门汇报并开展合作,在当地做了药剂防治示范。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尽量把马铃薯线虫控制在已发区,防止蔓延。”对于植物线虫的防治,姬红丽说,在当前“双减”的背景下,减少农药的使用,通过生态工程、轮作作物等方式减少线虫的初始量也是重要举措之一。  会议期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原线虫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彭德良研究员通过网络连线,对专委会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植病学的研究水平等要求。来自河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位专家学者,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作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共同探讨植物线虫的发生、防治等学术问题。  姬红丽研究员介绍,专委会成立后,将通过搭建四川省植物病原线虫联防联控的专业平台,集合全省线虫领域专家,促进整个四川地区水稻根结线虫、水稻干尖线虫、蔬菜根结线虫等常见线虫病害的防控,对检疫性线虫病害进行专业的预警防控,在提高各界对植物线虫病害的认识、重视的同时,为我省农业的绿色高效发展保驾护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9月23日,“丰收龙泉·乐享生活”龙泉驿区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洛带古镇五凤楼广场举行。活动现场,开展了农村趣味文化活动、农产品展销、非遗集市等,以丰富的活动内容,展现多样的丰收。2021年度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授牌仪式。  活动中,同安街道同兴村,西河街道大龙村、两河村,柏合街道二河村,东安街道顶佛寺村、聚合社区,洪安镇大同村,山泉镇龙泉湖村、花果村、大佛社区等10个2021年度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获得了授牌。  在客家市集上,展示了龙泉驿区优质粮食、蔬菜、水果、肉类、蛋品、奶类等各类特色农产品,以及甘孜县的农特产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9月23日,长宁县花滩镇围绕“庆丰收感党恩”主题举办了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上百名群众齐聚一堂,挑谷子、扭扁担……以丰富多彩的农事比赛,庆祝自己的节日,共享丰收的喜悦。  “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展示乡村振兴取得的喜人变化,提升广大群众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长宁县花滩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方堃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勇 杜铠兵 文/图  金黄的水稻、鲜美的小龙虾、沉甸甸的柑橘……金秋时节,甜城内江一派丰收景象。9月23日,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内江市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隆昌市古湖街道古宇村举行。活动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吸引众多农民朋友齐聚现场,共庆丰收。活动现场展示的丰收蔬果。  近年来,内江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兴产业、强基础、抓改革,先后建成全国最大内江黑猪种群基地、无花果全产业链集中发展区、血橙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辛识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们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丰收节。放眼神州大地,长江两岸稻浪翻滚,西北大地瓜果飘香,东北平原玉米饱满,沃野田畴间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回望百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农民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广大农民过上了前所未有的红火日子。  全面小康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也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踏上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如火如荼,数字乡村方兴未艾,“新农人”不断涌现,新乡俗带来新风正气……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升腾。筑梦圆梦,更加需要对接农民的新需求新期待,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破解“三农”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让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更稳更实。  希望的田野,正是奋斗者的舞台。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乡村振兴的美好梦想只有在辛勤耕耘中才能变为现实。带着丰收的喜悦,鼓起更大的干劲,让我们用汗水和智慧,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王爱琳 文/图  9月23日,阿西巫之莫起了个大早,高高兴兴地忙着去布展。今年的丰收节,对她来说意义非凡——作为新当选的“2021年度川渝乡村女能人”,在当天举行的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群众联欢活动上,她要现场展示自己的彝绣作品。  不仅是阿西巫之莫,在今年这个丰收节(四川)主会场上,还有很多人怀着喜悦的心情,经历了一个不一般的丰收节。阿西巫之莫和她的彝绣作品坚守匠心绣出新生活  “这是我们彝族女性常用的头帕,上面的刺绣全用手工,一个绣娘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可以绣出。”59岁的阿西巫之莫与彝绣结缘已经有40多年。她不仅是首届彝族刺绣手工艺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还是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创始人。  与彝绣的缘分,基于“骨子里的喜欢”,她早年开始经营彝族服饰,为学习彝绣针法,遍走凉山州17县(市);她培训当地妇女,成立合作社,鼓励留守妇女农闲时在家做“针线活 ”增 加 家 庭 收 入 。 仅2016年到2019年期间,她就带动妇女1700多人“在家挣钱”,三年创收 2500多万元。  阿西巫之莫高兴地告诉记者,下一步,她将发动合作社的成员们积极参加“新风超市”“树新风助脱贫”巾帼行动、洁美家庭评比等活动,助力乡村振兴。莅临会场的顶流“网红”们  9月23日上午,在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群众联欢活动现场,李子柒被聘为四川农耕文明形象大使。她表示,今后将为进一步宣传推广中国农耕文明尽一己之力。  丁真也来到现场演唱了一首歌曲《德吉》。“这首歌是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歌颂。”丁真说,很荣幸参加此次丰收节活动,与大家一起感受着丰收的喜悦,并欢迎大家前往他的家乡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做客。身残志坚的农民诗人  9月22日,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诗歌大会暨“中国·罗江诗歌节”在德阳市罗江区举行。来自巴中市恩阳区花丛镇葫芦村的雷文,成功当选为“全国十大农民诗人”。活动现场的雷文,满面笑意、言语随和,但细心一看就会发现,他的步伐要比寻常人蹒跚许多。  11年前,在北京某工地打工的他,因为塔吊师傅操作失误,从高空坠落导致截瘫,被鉴定为二级肢体残疾。他于次年回到了家乡。这些年来,他通过阅读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不仅自己藏书5000余本,还写下了多部文学作品。  对于此次入选“全国十大农民诗人”,雷文说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提升。“作为一名农民诗人,必须要深度地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这也是我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方向。”雷文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庆丰收感党恩 欢乐蜀乡踏歌起舞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王爱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9月23日农历秋分,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当天,在德阳市广汉市三星堆镇三星村,金色的稻穗随风摇曳,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群众联欢活动在欢歌热舞中启幕。9月23日,德阳主会场举行的庆丰收联欢活动。 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 摄  为呼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长江大保护战略,展现长江流域千年文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今年农业农村部策划了长江经济带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浙江、贵州、青海、西藏等 11 省市开展联动庆丰收,由四川德阳、湖南长沙、浙江嘉兴分别代表长江上中下游承担国家层面的三个主场活动。  我省的主场活动主要包括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群众联欢活动、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诗歌大会、乡村绿色发展研讨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专题宣讲活动、金秋消费季四川专场等系列活动,同时还配套举行了四川省百年农史展、三星堆文化展、农特产品展、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展、川渝乡村女能人成果展、农机具展等。  2021 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群众联欢活动充分融入长江流域和三星堆等主题元素,分为《远古印象祈盼丰收》《改革奋进 拥抱丰收》《新的时代 共享丰收》三个篇章,采取原创音乐舞台剧、报告剧、歌舞、情景合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农村、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了长江上游地区各民族喜迎丰收的美好景象,勾勒出新时代中国农民的崭新形象。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农业农村改革优秀案例颁奖仪式,视频连线各地庆丰收场景和开镰启动仪式等。李子柒被聘为四川农耕文明形象大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徐燕)为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我县将农村垃圾治理同两项改革“后半篇”、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有机结合,率先在荔江镇、白米镇启动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垃圾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合江模式”。“两次分类”抓好垃圾源头减量。重点抓好农户、村组保洁员两个垃圾分类主体,指导农户按“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对生活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做到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由村组保洁员按“可回收”和“其他”,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分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三个层次”构建全覆盖治理体系。按照联系“县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原则,开展“1+N”入户宣传,构建全覆盖责任体系;利用公益性岗位配备村组保洁员2000余名,健全完善村庄保洁长效机制,构建全覆盖保洁体系;利用项目融资,新配备垃圾收集桶3万余个,垃圾转运车24辆,构建全覆盖收储运体系。多方合力打造垃圾分类新时尚。创新“党建+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党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带动作用;以中(小)学为重点,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演讲,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社)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将“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提升群众自主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3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元讯(通讯员 向小利)任淑艳,家住苍溪县东青镇蟠龙社区六组,连续两届当选为苍溪县人大代表。作为县代表的她,1998年背井离乡外出打拼至2016年,在外吃苦耐劳,勤学各项技能,积累一笔可观的劳务收入,生活还算过得去,但回想起家乡发展不平衡,她怀揣梦想义无返顾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了创业带动之路。她认为家乡地处农村,要想增收致富,必须转变观念发展特色产业,遂流转本村100余亩土地,改土建园,栽种了2000余株银杏、300株核桃、100多株仙桃、8000多株黄金梨、10000多株脆罐,还种植了樱桃树、杏子树、李子树等,同时硬化产业园道路3公里。该产业园实行果蔬、果粮套种,以短养长,增加初建园收入,除去成本,年可收入上万元。产业园的建设,解决了家周围土地撂荒问题,同时村民随着土地流转收到了租金,平时在园区松土、除草、施肥、修剪等管理,实现了当地群众100余人就近务工,既解决家庭老人照料的问题,又解决了护送儿孙上学的问题,同时增加了家庭收入。为了将自己种植的水果、蔬菜,养殖的土鸡、土鸭实行产销一条龙服务,任淑艳琢磨投资建起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蜀农庄,内设农家乐,占地800多平方米,可接待来宾40余桌。餐饮中的原生态食材,基本都是自产自销或在周边村民家中购买,既解决了附近村民家中农特产品的销售问题,同时农家乐年创收入上万元。因西蜀农庄就在苍剑沿线,距剑门关、寻乐书岩等旅游景点较近,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休闲、旅游观光的人很多,任淑艳考虑光吃还不行,她又投资提升配套建设休闲庄,内设音乐厅,品茶室,书画室,棋牌室,聚会厅,休息室,花园式庄园,垂钓池,停车场,观景台等,独具匠心的天桥将农家乐与休闲庄有机融合,天桥长300多米,上可九宵揽月、享受太空美景,下可偿人间小康生活,步行至天桥中央,瞭望四周,心旷神怡。西蜀农庄整体布局园林化,场地宽廠,一步一景,可上山登高望远,可林中喝茶聊天,可小道散步养身,可室内棋牌娱乐,聚会会友。特色西蜀农庄的运作带动家乡的发展,让蟠龙振兴,招引天下客,加速家乡父老增收致富,这就是淑艳的愿望。 因为她深知能连续两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得益于群众对她的认可,更仰仗于各级政府在返乡创业初期对她的支持和帮助。任淑艳表示将继续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认真按照县委“543”发展战略,聚焦“东青镇农旅文融合发展”思路,将西蜀农庄做强做大,争创十家星级乡村酒店,将特色西蜀农庄融入到镇级发展规划中,同时抓住乡村产业振兴契机,下决心再下大力气,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带动身边群众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的目标。“我的创业初衷就是将我的头脑、我的技术变成农民口袋的钱,让农民增收致富不再是梦想。”作为两届县代表的她,是这样说的,更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她的承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3
(胡雁文 杨浩 鄢怀林 记者 李全民)“大家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抓好发展、治理、服务、党建四件大事,找准角色定位、夯实履职基础、提升工作水平……”近日,朝天区2021年村(社区)常职干部培训班举行开班仪式,全区各村(社区)常职干部参加培训。全覆盖  500余人参与“充电提能”“前期我们已经全面完成139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这次培训涵盖了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副主任、文书等所有村(社区)常职干部,参训人员超过500人,是换届过后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培训……”朝天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换届后新上任的村(社区)常职干部,区委组织部提前部署、精心策划了这次大型培训。据悉,本次培训旨在为村(社区)干部“充电提能”,从9月16日到18日,开展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全面提升换届后村常职干部的政治涵养、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村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领域广  课程设置“干货满满”“课程设置丰富,包括市区党代会精神宣讲、基层平安建设、农村党员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基层应急管理、应急救护知识等多个领域,目的就是要体现培训的综合性、系统性,提高村(社区)干部抓基层治理的能力。”在培训之前,集中收集了村(社区)常职干部意见建议,瞄准当前基层村干部“知识薄弱点”,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白天邀请市区各相关部门专家人才现场授课,晚上根据当天课程内容分小组开展专题讨论,不仅为全体学员提供一个收获经验的“学习大课堂”,更是一个相互取经的“交流大平台”。“整个课程设置与我们基层工作紧密相关,实用性很强,可以说是‘干货满满’!”两河口镇永平村党支部副书记马莉苹由衷地说。成效好  增“智”更长“志”“听了市、区党代会精神解读,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我大受启发、倍感振奋,感觉信心满满,未来可期!”“这次培训很有收获,回去之后我将努力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致富门路,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我对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娄火明老师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课程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他讲到的以‘小吃’带动产业发展,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致富路径。”来自各村(社区)的代表纷纷发表个人感悟和学习心得,表示要抓住机会、严肃对待、认真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这次培训成效显著,既强化了理论武装,更提振了干事创业信心,乡村振兴‘智’和‘志’实现了双增长……”朝天区委组织部部长李理表示,下一步,该区还将常态化推进村“两委”干部培训教育,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3
(记者 袁洋)“宝兴县大溪乡烟溪村共有335户1302人,脱贫户64户230人,低保户48户76人,耕地691亩,林地15004亩……”对于这些数据,宝兴县纪检监察干部欧庆已烂熟于心,随时可以脱口而出。虽然下派到大溪乡烟溪村担任第一书记还不足2月,欧庆早已把“家底”摸清。翻开欧庆的随身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户籍档案”。为了快速了解情况,到村里的第二天,欧庆便开始了走访调查。每到一家,他都会做一个自我介绍,详细询问并记录每一家的收入情况和生活状况。“现在,欧书记对每一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村支书陈先明说道。欧庆(中)入户走访调查烟溪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后,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从制度上预防和解决返贫致贫问题,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欧庆与村两委干部组建了防返贫监测队伍,动态了解掌握监测对象家庭生产生活变化、持续跟踪收入变化。为了确保走访排查事项详实准确,每一次走访调查,欧庆都会详细记录下脱贫户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生产生活情况、经济收入来源以及日常支出等,形成详细的个性化“档案”。晚上回到住处后,欧庆就翻开走访记录进行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制定易返贫致贫户“一户一策”帮扶计划,通过产业就业扶持,落实低保、医疗、养老保险等综合保障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防止返贫致贫。“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欧庆深深地知道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熟悉村情后,他认真分析了烟溪村产业发展优势,村里的天然野生竹笋广受大众喜爱,川黄柏种植产业也初具规模。于是他便与村两委商议,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竹笋、川黄柏深加工特色产业的计划。该计划得到了大溪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溪乡烟溪村有机农产品加工销售及配套设施项目迅速启动。项目建设内容包含新建茶叶、竹笋、有机蔬菜等有机农产品加工车间,新建20立方米冻库,设立有机农产品展销厅等。“项目完工后,我将配合村两委管理好、经营好该项目,为烟溪村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欧庆坚定地说道。(图片来源:宝兴县纪委监委)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