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  盛朝元)为献礼党的二十大和建州70周年大庆,四川会理市为现代农业园区植入中国“芯”,以品质好“芯”助推三农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会理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科技芯”赢未来。园区创建充分整合多层次专家人才,以会理石榴和烟草双科技小院为典型代表的“政产学研”新型助农联盟、院(校)地合作模式,积极主动引入一大批高层次专家人才助力地方发展,将引才、育才、用才促发展的谋略发挥到淋漓尽致,高科技支撑下的现代农业园区亮点频现、优势彰显、前途无量。于2021年6月组建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党委,下设科技推广等6个支部,全面满足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营销、旅游产业发展、现代物流电商服务、社会化服务、三农志愿服务等个性化需求,精准补齐制约园区发展的短板弱项。于2022年4月成立会理市粮油科技专家服务队,整合县(市)级、乡镇级专家人才150余人,在幼龄果园和烤烟地套种大豆促增收、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春夏季粮油经作复合套种间作等方面锐意创新突破。2021年整合三农领域专家人才106人加入“四川科技兴村在线-会理运管中心”在线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截至目前在线解答群众咨询的种养技术问题1280余起,回访群众满意度高。会理青皮软籽石榴种质资源保护母本园“良种芯”保稳供。聚焦“打好种业翻身仗”,会理市在种养领域始终秉持良种繁育、品种改良助农兴农的发展理念。生猪产业主推DLY三元杂交猪,市域良种推广覆盖率达100%;种质资源保护遴选本地乌金母猪,市域建成本地乌金猪保种繁育场2个(六华镇、小黑箐镇);良种杂交繁育改良引入部分约克猪、太湖母猪、藏香猪等作为父母本。建成石榴品种良种母本园200亩,建立2个石榴品种资源库,引进以色列、突尼斯、陕西、山东等国内外优良石榴品种100余种;建成石榴良种繁育基地 150亩,石榴产业园区良种推广种植覆盖面达 100%;“会理青皮软籽石榴”品种种质资源保护针对“本土百年石榴古树”开展抢救性保护开发行动,以关河镇菜籽园青皮软籽石榴品种为代表的古树保护与开发利用行动纳入党政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玉米良种繁育工程稳妥推进,会理连年圆满完成各年度国家级、省级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任务,市域主推中玉335、高玉909、五谷3861、北玉1521、川单99、隆白一号等地方适种优良品种,玉米主粮稳产保供稳中向好发展。此外,会理始终坚持试点试验示范先行,水稻、小麦、马铃薯、大豆、四季豆(主推早市大青豆)等域内主导的粮油作物均预先开展良种引进推广小批量试种试验,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种植户少走弯路、降低风险。会理早市四季豆喜获丰收“智能芯”促提质。以会理石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典型代表的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率先推广应用远程控制高效节水灌溉、植保无人机喷施药、智能化信息化场景应用等新技术新产品,智慧农业方兴未艾,三农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勇立潮头。会理将省五星级石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纳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计划,重点示范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农业AI等高度集成的现代农业新技术,通过有效开展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场景应用,引领和促进市域农业全面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切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助推三农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强基赋能。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9-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烈日下,西昌市裕隆乡新华村4组一处葡萄园里,一串串粉中带红、圆润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  工人们在葡萄架下辛勤地采收,葡萄园主周静、周藤波则带着工人给葡萄套上包装袋、装箱、码放进货车,运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周藤波(左)和吕秀兰一起查看“妮娜皇后”长势。  这是葡萄园110亩“妮娜皇后”正式开园销售的一道寻常风景。近日,周藤波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给记者介绍着开园采摘的情况:第一天发货3700多斤、第二天2500余斤,批发均价45元/斤……他说,前期已接待慕名而来的渠道商和种植户200人次以上,去年葡萄试挂果,今年正式投产,不论外观、色泽,还是口感、品质,都得到了大家很高的评价。请“皇后”入园  近两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陆续开始种植“妮娜皇后”葡萄。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张飒介绍,过去“妮娜皇后”在西昌葡萄主产区有零星种植,近两年来,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目前有2000亩左右。  合伙种葡萄的周静、周藤波,也是西昌市第一批规模种植“妮娜皇后”的葡萄园主之一。  周静是一名来自广安的“80后”,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跨行”种葡萄已达15年;来自达州的周藤波则是“90后”,2014年西昌学院农学院毕业后就开始种葡萄,相似的教育背景,加上同样从事葡萄种植,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020年5月,两人在西昌一位朋友的葡萄园里参观,第一次品尝到园里试种的“妮娜皇后”葡萄,立马被这个足以“撼动味蕾”的新品种吸引,加上上市周期短、市场价格高等优点,两人不由得动了心。当年年底,两人合伙从河北购进了种苗,并在新华村流转了11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妮娜皇后”。让“皇后”扎根  然而,这一串串以“皇后”命名的葡萄,确实很娇贵,它虽然好看又好吃,种植难度却不小。  周静介绍,由于“妮娜皇后”是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目前在西昌还没有大规模种植,品种适应性有待验证,规模种植的技术也不成熟,成为创业的“拦路虎”。  2021年5月,两人发现葡萄树长势慢、叶片弱,很是焦急,后来到云南种植“妮娜皇后”的基地考察,回来后又请教了川农大林学园艺学院水果种植专家吕秀兰教授,终于找到了症结。原来,这一株株葡萄除了做好日常的水肥管理之外,还要注意控制棚内温度等诸多细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静、周藤波两人的种植技术不断成熟,终于让“妮娜皇后”在新华村这片葡萄种植的热土上扎根。2022年初,两人又将新华村葡萄园周边一大片土地流转下来,将“妮娜皇后”种植规模扩大到260亩,准备再大干一番。  记者走进这片葡萄园时发现,葡萄园新苗长势喜人,有两年树龄的葡萄树挂果情况良好,两位小伙子已在葡萄架下铺上反光板,用上避雨棚,套上果袋,一颗颗“妮娜皇后”呈现诱人的色泽。  两年的辛苦付出有了成果。周藤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妮娜皇后”今年亩产2200斤左右,以均价45元/斤保守估计,亩均效益9.9万元,总产值近千万元,明年260亩葡萄全部投产,效益还会再上新台阶。  但是,对于这一现状,两人并不满足,“妮娜皇后”的单产还是较低,如果明年110亩葡萄达到3000斤的丰产标准,亩均效益将更好。  “在销路上,除了传统线下渠道,我们明年还准备通过电商、直播带货拓展销路,相信那时葡萄的产量和效益会更高。”对于未来,两位小伙子信心满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2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杨昕)近年来,凉山州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持续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为抓手,强化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 幼儿园普通话宣传海报 在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和全国各地各界的倾情支援下,凉山州坚定自觉地把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任务,把“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作为改变彝区孩子未来的命运之战、格局之变,作为教育扶贫的先导工程、脱贫攻坚的希望工程、民族未来的奠基工程,攻坚克难、探路前行、全力推进,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为了进一步了解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的实施效果,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黎元团队来到凉山州西昌市城内和郊外幼教点进行调研。 我们与教授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了交流,通过采访了解到政策实施后,老师们每学期开学除了进行教材培训之外,也会进行普通话培训及考试,开学后每周会进行普通话学习打卡,老师的水平提高了,师资力量增加了,学普效果才会越来越好。关于幼儿园小朋友对所使用语言的倾向性,我们了解到孩子们都愿意去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积极学习,老师也会使用普通话对孩子们进行引导。从刚刚入学的听不懂、跟不上,到幼儿园结束后吐字清晰、能够正常沟通交流,“学前学普”政策的效果也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我们了解到国家也会为幼儿园免费提供教具,“学普办发放的桌面小玩具也在开发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玩具每个幼儿园每年都有送,我最喜欢的是学普里面的“小舞台“有唱歌跳舞乐器游戏,可以展示自己、表演自己。材料包里面还有桌面玩具、户外玩具等,一年比一年丰富。” 当我们询问对“学前学普”政策的看法,老师们都露出笑容,老师们从来没有觉得这个是一种负担,反而十分感谢。“我觉得很欣慰,因为我也是少数民族,也是比较落后的民族,我的同龄人以前可能就只能通过电视学到什么是普通话,一般都是用自己的语言,本来一个汉字也不懂,因为有了学普政策过后,我的弟弟妹妹现在都能说很流利的普通话。除了孩子以外,我觉得爸爸妈妈进步也很大,他们现在也都是学着说普通话。”话语中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政策的赞扬,不仅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也影响到了老一辈,完全是今非昔比。 “作为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来说的话,感觉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不管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说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都能感觉受到国家的重视,”另一位老师说道,“我作为一个老师,我就觉得自己很欣慰、很开心能够看到这些学前教育的发展。”政策的实施让大家感受到了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视,也让更多人关注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 “学前学普”政策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语言习惯,真正提高民族地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终身受益。从幼儿抓起,打通语言关,阻断彝区贫困代际传递,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9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 (通讯员 谢芯瑶)2022年7月22日上午九点,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黎元团队部分成员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心语幼儿园进行调研,旨在通过走访幼儿暑期班和全面采访的形式深入了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实施“学前学普“政策的伟大成果和深远影响,从而感知其对西南少数民族典型区域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现状。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9
——关于羊喂水村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凉山会理羊喂水村属脱贫出列村,村级建制调整中,由原山包村和羊喂水村合并而成,现有村民547户1605人,其中脱贫群众111户466人,监测户4户18人,耕地2.31万亩,林地4.3万亩,草地2.3万亩,2022年种植烤烟4384亩。现有党员101人,支部3个,8个生产小组。常职干部4名,镇帮扶干部4名,驻村工作队员3名。村民以彝族和汉族为主,属典型的彝汉杂居村。近年来,村党委和驻村工作队加强调研,认真贯彻《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和《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抓实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数字乡村助力平安乡村建设二、存在问题聚焦数字乡村建设,村党委和驻村工作队对全村8个生产小组,采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一线解剖“麻雀”,查找数字乡村建设短板。一是产业单一化,科技含量不高。羊喂水村平均海拔2200米以上,植被茂盛、山青水秀,但海拔高,地处寒凉山区,在发展烤烟产业之前,村民以种植土豆、玉米和荞麦等高寒作物为主,收入偏低。近年来政府引导群众种植烤烟,并逐年发展壮大,一支独秀,成为支柱产业。据统计,近三年全村烤烟种植面积均在4000亩以上,村民户年均收8万元。丰收的同时,也存在重复耕作土地肥力下降、病虫害增加,产业单一化,科技含量不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低等问题,尤其是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往往是“靠天”吃饭,如遇上冰雹等自然灾害,村民一年的辛苦便付之东流,部分群众又面临返贫风险。测量土壤酸碱度 二是村干部人少事多,基层治理存在盲区。村庄现有党员101人,支部3个,生产小组8个。常职干部4名,驻村工作队员3名。在镇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经过撤村并村,村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干部力量得到了加强,但面对管理服务范围和对象增大,仍显力量不足。调研发现,村中年轻人考学读书返乡的比率仅为1%,90%以上的青壮年平时外出务工,常住人口90%为留守老人和儿童,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加剧,村庄空壳化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给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地广人稀、村民居住分散,基层治理存在一定盲区。智慧烤烟——烟技员深入田头指导三是传播手段单一,文化传承难。羊喂水村地处原马宗乡,是鲹鱼河的发源地,红军长征从这里经过,又是解放后剿匪的主战场,民族地区改革的实践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和民族文化。村内彝汉杂居,彝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互相交融,绚烂多彩。每逢火把节、彝族年、春节等重大节日,彝汉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村庄团结和谐,一片详和。文化传承以毕摩、长者、乡贤等口口相传,缺乏梳理和文字记载,近年来附着老年人逐渐老去,年轻人外出不归、传播手段单一等,一些文化史实面临梳理不足、记载缺失,宣传不到位,传承后继乏人的窘境。智慧水产养殖基地三、举措: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针对调研发现问题,村党委和驻村工作队认真解读《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整合部门力量,争取资金、技术支持,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发力,细化举措,抓实数字乡村建设。高山猪养殖场一是做大数字“红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通过调研,梳理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个支柱三个好”。指导群众发展烤烟4384亩,运用“事农小方”精准测量亩级,定产定量。推行烟技员全员网格覆盖,全程指导烟农科学种植、科学烘烤;争取各级财政资金500万元,建成1300平米,存栏900余头的“高山猪养殖场”,裂腹鱼繁育中心50余亩,探索“院校+企业+合作社”,积极对接西昌学院水产、农牧系、铁骑力士集团等提供技术支撑,采购安装水温监测、水质监测、监控等设备,并接入网,对水温、养殖环境、鱼猪生长状态等实行24小时全程监控,发展数字、智慧农业,把好绿色、安全生产“关口”。在市区开设600平米的观鱼、售鱼、品鱼集体经济主题餐厅基础上,用好网络,加大宣传,开展电商销售,带动群众就业20余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2021年,荣获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先进村。太阳能路灯照亮智慧水产养殖路二是延升感知“触角”,织密基层治理之“网”。探索“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借鉴森林草原防灭火“十户联保”经验,加强党建引领,细化网格管理责任到人到户。争取财政资金16万元,在村内主要公益设施、交通要道、集体经济产业基地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建成集监控32个,终端10余个的村庄局域网,延升基层治理“触角”,完善村庄应急体系建设。平台建好以来,协助警方办理治安案件2起,在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四川省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系统,全覆盖开展农村自建房排查入户登记。以数字乡村建设织密基层治理之“网”,建设“互联网+新农村”,不断提升村庄综合治理水平。数字乡村丰富群众生活三是做好“文化”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积极对接中国移动会理分公司,争取资金近6万元,对个别信号差的组和农户开展基站建设,牵网入户,消除“盲点”,常态开展学习强国教育,传播好党的声音,建强农村网络阵地。利用微信、抖音等媒体,积极参加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培养乡村代言人6名,制作短视频20余个,大力宣传村庄历史文化、自然美景、乡村振兴成果。开展“干部回村绘蓝图”,走访“乡贤达士”120余人次,整理汇编《乡村故事集》,挖掘乡村文化,让村民寻得到“根”,留得住“乡愁”。定期开展对歌、搭体舞等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群众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2022年荣获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唐子晴 何勤华“我们的苹果,家门口也能出国了。”8月12日,凉山州盐源县龙塘镇十五股村李昌林苹果种植家庭农场里,员工们进进出出忙碌着。两天前,一箱箱苹果从这里被送上出口越南的货车。从产地直接出国门,盐源苹果实现攀西地区苹果的首次自营出口。  盐源县苹果种植面积达42万亩,年产量达59万吨。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昌林介绍,过去,盐源苹果大多被外地企业收购,经过外贸公司再次包装后进行出口,“没有充分发挥出我们原产地的优势,也影响了果农收益。”  去年以来,盐源县商务经济合作和外事局与李昌林苹果种植家庭农场一起,在攀枝花海关的指导下,按照出口要求,从源头上加强出口苹果种植基地建设。果品质量达到出口要求,农场顺利获批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和出境新鲜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证。今年与一家越南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盐源苹果经过产地检验检疫自营出口到越南。  8月10日,攀枝花海关为李昌林苹果种植家庭农场送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证书”。在此次盐源苹果自营出口越南过程中,攀枝花海关“一对一”帮助企业完善质量体系建设,严把产品质量关,从源头做好管控;加强“注册、报检、通关”三环节保障,确保随报随检,畅通出口通道,助力盐源苹果(鲜果)“零等待”快速通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8月5日,由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宁南县2022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高端人才论坛在宁南举行。省内畜牧界大咖纷纷为宁南畜牧业献计献策,提出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养结合、“藏牛于户”等针对性措施。论坛会现场因地制宜种好饲草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宁南山高谷深、生态脆弱。因而,绝不能走‘愈穷愈垦,愈垦愈穷’的路子。”四川农业大学玉米所唐祈林教授建议,“宁南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地理空间、季节时间等,协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饲用作物及饲草,通过多年生与一年生间作、混合种植、多层次种植,养殖业与多年生和一年生饲用作物的系统结合,可以更好地固土、固碳、保水、提高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  唐祈林认为,“宁南区域适合什么作物、饲用作物和饲草?怎样把多年生、养殖和一年生作物相结合?什么样的种植与养殖方式最适合?这些都需要多方赋智助力,在摸索研究中寻找答案。”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朱永群副研究员针对宁南光热条件好、海拔落差大的特点,建议宁南的草业发展应有别于农区,要采用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种植优质牧草的模式,减少养殖方面的劳务成本支出,根据不同的海拔,种植杂交狼尾草、高丹草、墨哥玉米、箭筈豌豆、光叶紫花苕等牧草。  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草牧业科长程明军建议,宁南应建立专项资金,加大优质饲草及种植利用新技术引进。因地制宜建立饲草种植利用模式,在中高山闲置坡耕地可以建立混播草地,种植一年生或多年生牧草。在中低山、浅丘和河滩地开展玉米、高丹草、燕麦、小麦等饲用作物轮作种植,建立饲草基地。同时,千方百计利用果园、桑园,发展林下饲草生产。利用好草发展养殖  种好饲草,方为养殖业奠定基础。宁南的草食畜牧业应该怎样走呢?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王立志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岗位专家左之才教授,均推荐宁南学习采用筠连发展肉牛产业“山繁川育、藏牛于户”的经验模式。  “四川的肉牛存栏量稳居全国第五!但四川能繁母牛的存栏量却很少。传统观念认为养母牛不赚钱,这造成了四川母牛存栏量的大幅度下降。而近年来随着犊牛价格的攀升,养殖母牛的效益开始突显,只要掌握好养殖技术,养殖1头母牛的利润不低于1头育肥牛。”王立志建议,通过“藏牛于户”开创宁南的能繁母牛养殖模式,重点利用当地光热条件充足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边角地种植高产饲草,将母牛分散到千家万户进行养殖,节约饲养成本、“零存整取”,通过“公司+农户”等模式繁育犊牛实现变现。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宁南冬季天然优良“干燥箱”的特点,在冬闲田晒制优质干草,为母牛提供成本便宜的优质饲草。  左之才指出,依照“山繁川育、藏牛于户”发展理念,山区农户搞繁育,养殖母牛繁育犊牛,坝区新型经营主体做育肥,生产优质商品牛,为三产融合发展创建品牌提供优质牛肉保障。千家万户养牛,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最终打造宁南特色畜牧业品牌。  左之才认为,宁南的地理环境适合发展“小(规模)而大(群体)、种养循环”特色畜牧业,结合秸秆资源化利用,启动“秸秆变肉”工程。在此过程中,注重畜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品牌建设与旅游资源打造相结合。着力“外引内培”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先进科技技术服务平台,持续为宁南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凉山州农科院研究员杨世忠则建议,宁南就坚持科学饲养优化肉羊群体结构,老百姓千万不要养“长命羊”,不要惜售,而要及时变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农户家庭养殖跑山猪一直是宁南的传统养殖业,也是获取肉食的途径和主要经济来源。在乡村振兴中,宁南鼓励发展农村家庭养猪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近两年来,宁南县养殖户养殖跑山猪喜迎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他们给跑山猪补充饲料,不再只是采用传统的红苕、蔬菜、玉米,而是开始种植多年生优质饲草来为跑山猪补饲。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节省了相当一部分精饲料;另一方面,猪儿也吃上了具有浓浓青草芳香、香甜适口的优质饲草,养猪节粮提质增效,养殖户受益良多。跑山猪正在进食。饲草香甜猪儿喜食养殖户增效得实惠  8月4日,在山高谷深的宁南县俱乐镇青龙村,坡坡坎坎都是满眼青翠的多年生饲草,随手扯一片叶子轻轻一揉,顿时散发出草的清香;再咀嚼一口茎秆,竟还带有丝丝甜意。  青龙村二组农户邓正聪种这种多年生饲草不过3年,他种饲草是为了饲喂跑山猪。  “我养跑山猪有10多年了,年存栏200多头,我过去都是随便种点红苕、蔬菜来喂养。然而,我们这里山高坡陡,种红苕和蔬菜要人工开沟理厢,种和收都很麻烦。”邓正聪说,“2020年4月,县农业农村局给我提供了饲草苗子,我就以220元/亩的流转费流转了20多亩坡地种草。我发现,1亩栽个四五百株,每年施施肥、浇浇水、打打药就可收割多次,可产8-10吨草,足够8-10头猪儿的青饲料。关键是草比较柔软、有甜味、适口性好,猪儿喜欢吃、肯长。”  两年来,邓正聪已经喜欢上了种草养猪。他觉得,种多年生饲草一次种植多年收获,省却了以前种红苕、蔬菜喂猪的很多麻烦,种草比过去节省了1/3的劳力。  8月4日傍晚,在俱乐镇青龙村二组农户邓正香的院子,在山上自由采食的一头头跑山猪也陆续归来,狼吞虎咽地吃上了主人为它们准备好的多年生饲草。  邓正香也是种草养猪的示范户。她说:“我的跑山猪白天放到山上自由采食,晚上再补充一些精饲料,以前都是用的纯包谷。两年前,我开始种植30多亩多年生饲草来为猪补饲,这样不仅节约了30%的玉米,而且,草的营养好,猪儿肯吃,肉质变好了、肥膘少了、瘦肉率高了,这种饲草猪现在被大家称为‘玉草猪’,在县城的烧烤店非常抢手、供不应求。我现在日出栏量达到3-4头,比两年前增加了2-3头。我准备继续流转坡地,再种18亩饲草。”唐祈林(右)现场查看农户种植的多年生饲草玉米的长势。转变观念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  宁南养殖户们所种植的多年生饲草品种名为“玉草5号 ”“ 玉草6号 ”和“ 玉草9919”,由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唐祈林教授团队培育,均通过了我省审定,部分品种通过了国审。  “多年来,我们的养殖户有养殖跑山猪的传统,但一直在传统养殖上没有大的突破。他们均采用红苕、玉米或蔬菜饲喂,这些作物因季节性太强,而往往造成跑山猪饲料的季节性短缺。”宁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秦伟介绍,2019年,他在甘孜县参加周年饲草保障项目培训,在听唐祈林教授讲座时,对唐教授团队培育的“玉草5号”“玉草6号”“玉草9919”等多年生饲草玉米品种倍感兴趣。此后,县农业农村局决定拿出五六万元自有资金引进这些多年生饲草品种,在宁南县宁远镇、俱乐镇、松新镇等乡镇逐步试验示范,布局每个点位不少于10亩。  秦伟说:“我们通过农技推广、多次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向养殖户推广。养殖户们参观的时候,抓着草就不放,准备弄去栽,表示了种草养猪的强烈意愿。现在,全县已种‘玉草5号’‘玉草6号’‘玉草9919’不下1000亩,除拿来喂牛羊以外,有100余亩是供6户养殖大户喂跑山猪,一年可出栏2000余头。”  “这些多年生饲草品种,通过玉米、多年生大刍草和摩擦禾3个物种基因组聚合选育出来的,已通过了省上的审定,部分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唐祈林说,“它们集合了玉米、大刍草和摩擦禾的高产、优质、多年生、抗性强等优良特征特性,具有多物种营养体杂种优势和基因剂量优势,高产优质、适口性好,可实现饲喂猪牛羊鱼鸡鸭鹅等多功能应用。而且,在宁南这种遍布高山峡谷、坡耕地众、难于机械化的地区,种植多年生饲草玉米可实现免耕、免种、多年利用,减除农户耕、种、收的人工费用,与养殖业耦合,更好地固土、保水、提高产值和增加农民收入。”  “养殖户采用多年生饲草玉米喂跑山猪,是观念的转变,是养殖方式的创新”。秦伟表示,接下来,宁南将进一步在适宜地区广泛推广多年生饲草玉米养猪模式,使跑山猪的年出栏量达到两万头,力争把宁南打造成为饲草节粮型跑山猪高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8月5日,凉山州首个种草养畜技术研究推广专家工作站在宁南县揭牌,此举将推动宁南在饲草业、畜牧业上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范围,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和利益融合。  宁南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和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具有先天条件,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为此,宁南县委、县政府积极筹备建立了凉山州首个种草养畜技术研究推广专家工作站,将依托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凉山州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专家队伍,围绕宁南种草养畜产业搭建集“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品种选育改良、产品加工销售、人才交流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及技改”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平台,专家与宁南县将携手努力推动相关科技项目落地落实,培养一批本土优秀科技人才,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有机融合,为提升宁南乡村产业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全面促进宁南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08
(王荣升 记者 王云 何勤华)7月21日,越西县中所镇陶家营村的一座土碉楼门前,85岁的村民李文清和老伴安静地坐在木凳上乘凉。他背后的4层土碉楼已有140多年历史。从1952年搬入至今,他已在这里居住了70年。  越西的土碉楼文化源远流长。仅陶家营村里现存完好的土碉楼就有20多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8座。过去,这些土碉楼只是静静矗立在山间。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这些土碉楼正迎来新的生机。土碉楼腾出空间,整合打造  登上陶家营后方的石龙山,村落全貌尽在眼前,大大小小的土碉楼,与近年来新修的房屋相映成趣,古朴与现代在这里有机融合。  “陶家营”的村名,来自明朝洪武年间在这里设置的兵营,而凭借极厚的夯土墙起到防御作用的土碉楼,成为保护村落、营帐的有力保障。  结合实际,越西正充分利用陶家营传统村落建筑及丝路文化、驿站文化资源,开发以古村落文化体验为主的系列休闲产品。这些简陋的土碉楼成为这一项目中别具特色的风景。  “我们将把土碉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底色,全力塑好‘陶家营十八碉’品牌形象,让土碉楼成为陶家营乡村旅游路上一道最美的风景。”中所镇党委书记黄玉平说,镇村两级正在积极协调引进企业进行修缮包装,让它们在岁月的洪流中“活”得更久。  围绕土碉楼,一系列打造工作已经开始。50多岁的陈明是另外一座土碉楼的主人。在他家的土碉楼旁边,一座小楼的主体已经完成。  “这是我们家新修的房子。”陈明说,修建费用一部分由政府解决,一部分自己筹集。而腾出的土碉楼则将与别的土碉楼整合起来,引进企业进行承包管理,“我可以收取承包费用。”陶家营传统村碉楼引领,全面提升  在石龙山上,全长1.4公里的骑行道、步行道正在加紧施工;山下,陶家营村已经流转140亩土地,栽上了桃树。当地还谋划从石龙山引水进村,实现村中有水,水绕村间。  为了更好地发展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该村已成立陶家营村桃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注入等方式入股,明确分红机制,确保村民利益。  陶家营还引进企业,打造高品质的民宿,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村民陈民康已在为开办民宿蓄力,他的院子里瓜果飘香,宽敞整洁的院子一角,精心打造了一个鱼池,旁边有许多盆景和盆栽。  “我们依托土碉楼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争取在今年年底全部完工,让村民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黄玉平信心满满地说。  越西县委书记陈路表示,越西农旅特色产业园区、零关古道文旅融合产业带、高铁商旅新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20余个重大农文旅商融合项目已陆续建设,综合型旅游产业正加速成型,随着年底成昆铁路复线的通车运营,越西有望成为成都人两小时可达的康养避暑休闲目的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03
(张学军 代会龙 记者 何勤华)7月27日,在会东县乌东德镇大梨树村的凤梨种植基地现场,记者看到,村民正收获香甜的凤梨。村民田兴友说,这里两年前还是一片撂荒地。  因为土壤层薄、有机质含量低,粮食作物产量低,大梨树村群众外出务工的较多,导致部分田地撂荒。今年,村两委流转200亩闲置撂荒地打造成凤梨产业(试验)基地,采用农户“资金+土地”入股的方式经营,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盘活撂荒地,地处高海拔地区的会东县野租乡走的是另一条路。该乡与云南牧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土地规划种植牧草5000亩。根据双方协议,每吨牧草合同收购价为180元至220元。  今年以来,会东县对各乡镇(街道)逐村、逐户、逐块全覆盖摸底,梳理建立撂荒地整治工作台账,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农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通过农户自行复耕、农业生产托管、集体统筹经营等方式全面整治撂荒地,目前已恢复耕地8000余亩。同时,通过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让撂荒地化身“致富地”,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03
(记者 何勤华)7月27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麻栗镇民主村的稻田里,一阵微风扫过,水稻摇曳,在田间荡起层层碧浪。麻栗镇镇长赵贤宇说,这里是刚开工的德昌香稻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作为试验示范,先行建设了1000亩。”  10余天前,凉山州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同城化发展2022年第二批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德昌举行,23个项目涉及农业水利、产业同构、服务同享3类,总投资约52.59亿元。德昌香稻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其中之一。  这23个项目全部位于安宁河流域。这里是凉山条件最好、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地区,被视为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推动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同城化发展,就是为了整合安宁河流域资源,打造凉山农业现代化重要引擎。  在这些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之际,记者走进安宁河流域各县(市),感受蓬勃发展的热潮。位于安宁河畔的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为突破,已发展为安宁河流域乡村振兴的典范。 蒋志康 摄(资料图片)看现状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成规模  从会理市区驱车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约30 分钟,就能到达彰冠镇古桥村,这里是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石榴树漫山遍野,大部分都已经挂了果,有的果子已有拳头大小。  “这就是我们增收的‘黄金果’。”古桥村党委书记褚廷国正小心地给石榴果子套袋,他说,“村里的石榴种植户年收入都在几万元,大户可高达几十万元。”  2021年,会理石榴产量达74万吨,产值达58.5亿元。当前,会理全市有石榴种植户2万多户,已建成40万亩优质石榴产业带,正按照“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的思路,打造百亿级石榴“红产业”。  “红”起来的不只是石榴。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阳光气候等禀赋,把握发展机遇,安宁河流域的现代农业产业正快速崛起。会东县姜州镇建设村蓝莓产业示范园,挂果投产的蓝莓面积已有2000亩;在西昌市的田间,一串串葡萄正被采摘送往各地市场;在冕宁县宏模镇,油橄榄遍布山间……  凉山州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域已培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国家生猪调出基地、全国最大的石榴生产基地、“中国茧丝之都”等,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烟叶、蚕桑、粮油、果蔬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截至去年,安宁河流域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九年连增。”安宁河流域具备打造“天府第二粮仓”的巨大潜力。 邹森 摄(资料图片)抓机遇 打造全州高质量发展主轴  “这些土地都流转自当地村民,每亩1500元,种出来的稻谷又由公司保底收购。”指着民主村那一片片规整的稻田,赵贤宇介绍,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稻子收割后,这里还将结合耕作实际进行蒜薹、草莓轮种。  以这片稻田为起点,“万亩香稻”呼之欲出。资料显示,德昌香稻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为11000亩,核心区3000亩,其中试验区1000亩,计划投资15亿元,将打造一个含智慧农科试验区、香稻实验体验区、功能配套区三大核心板块的乡村振兴项目。  这也是凉山州抢抓安宁河流域重大发展机遇的项目之一。  多位专家提出,安宁河流域具备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四川“天府第二粮仓”的巨大潜力。  充分“挖潜”,机遇红利正渐次释放。去年11月,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建“一核一谷三带”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要强化西昌极核作用,统筹推动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同城化、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力争把安宁河流域建成全州高质量发展主轴。  今年7月,省委常委会审议了《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0年)》,强调要聚焦现代优质高效农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阳光康养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有力有序推动各项建设,确保规划落地见效。谋未来 农业交通文旅产业全面推进  在民主村,记者注意到,除了“德昌香稻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牌子,这个区域还有一个称谓——中国·“德昌香稻”农旅融合示范产业园区。  从“农业产业园”到“农旅融合示范”,称谓的不同折射出区域建设思路的拓展和延伸——在产业拓展之外,这里还将加入农业科技创新、休闲观光旅游等元素。  当前,凉山正以“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为引领,谋划建立一批产品研发、创新、孵化、转化基地,建成种质、种源、种业等核心技术达到国内一流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同时把握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机遇,积极推进“向水要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设“天府第二粮仓”、国家级“南菜北运”基地、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粮食增产战略后备区、全国生猪战略保障基地。  今年初,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冕宁至米易段建成通车,凉山迈入了“动车时代”,同时,德昌至会理高速公路将于今年全线贯通,乐山至西昌、西昌至昭通等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设。凉山还将加快推进成昆铁路提速改造,构建集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为一体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为现代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依托安宁河流域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阳光康养资源,凉山还将打造集高峡平湖观光、阳光温泉康养、农业乡村体验、红色文化教育、民族风情文化体验等多元旅游业态为一体,“农文旅休康娱”相融合,精品景区景点串点成线的文旅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盛夏7日,在会理市益门镇大磨村一处烤烟田里,半人高的烤烟行间,间作的一行行豆苗抽出新芽,沐浴在和风里微微摆头。  会理烤烟种植面积约22万亩,如何实现“烤烟+”助农增收,成为当地思考的课题。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经作所”)技术支持下,“烤烟+大豆”的种植模式在会理市益门镇悄悄扎根,面积约 2300亩,为烟农带来增收新希望,同时也成为当地增收的一个亮点。专家们对田间材料进行观察评价。受访者供图烤烟套大豆 亩增收超过千元  “烤烟间作其他作物的做法并不少见,但与大豆搭配能产生这么好的效果,大家都没想到。”益门镇农林农村办公室主任张顺林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当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的烤烟,成为农民经济主要来源。  去年起,省农科院经作所与会理市农业农村局合作,充分利用种植的烤烟下部烟叶采收后,地、光、热、水、肥力等资源,设计实施“烤烟+大豆”复合种植模式,引进省农科院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川豆155”,开展了50亩合作试验示范。大豆在下部烟叶采收后开始播种,7月中旬全部播完。  张顺林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该模式下每亩300公斤干烟产量不受影响,保证烟农每亩5000至6000元收入的同时,还多收了350斤干豆,亩增收1000多元。另外,“烤烟+大豆”复合种植模式,还省下了烤烟的肥料钱。原来,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无需额外为田块施用氮肥。  “该模式下,每亩种子、人工等成本共计 400 元左右,与以往烤烟套作玉米相比,亩成本节约600元,而且收入也增加了。”令张顺林感到惊喜的是,如此设计,土壤肥力提高了,土壤性状也得到了改善。有了去年试验示范的好成绩带动,今年益门镇烤烟套作大豆的面积增加到2300亩。玉豆新模式 一季玉米两季豆  “‘川豆155’鲜荚亩平均产量超过1320斤,远高于本地平均水平……”当前正值大豆收获季节,7月20日,在会理市早播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种植基地里,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金华等专家开展了一场严谨科学的测产。  与其他地方玉豆套作不同的是,这里的种植基地,一年要种两季豆。原来,这是省农科院经作所与会理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设计的玉豆套作新模式。这个模式利用早熟大豆生育期短与会理市独特的光热气候条件,以早播大豆套种春玉米,减少大豆与玉米的共生期,理论上实现一季玉米+两季大豆的种植效果。  “根据会理市的气候条件,为第一季大豆设计了3个不同播种时间,种植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可将播种时间选在3月15日,3月30日或者4月15日。今年气温偏低,影响了大豆的播种和生长。正常气候条件下可以在2月底播种,6月中下旬采收鲜荚。”省农科院经作所大豆创新团队负责人牟方生研究员介绍,该种模式下,第一季大豆可以用于鲜食,第二季大豆可以粒用(收干黄豆)。正常情况下,第二季大豆可在六月中下旬播种;如果第一季,种植户收了干豆子,则第二季要到7月中下旬才能播种。  会理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万幸告诉记者,目前,该模式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如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年将继续加大该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助力当地种植业提质增效。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非洲猪瘟防控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鱼塘饵料投喂有什么讲究?”……7月14日,凉山州普格县荞窝镇的生猪、水产养殖大户们听说镇上来了省上甚至全国的大专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并得到了专家们的一 一解答和指导。  7月13日至17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普格县科技特派团来到普格开展农业产业调研和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团在荞窝镇调研了淡水养殖和生猪养殖点后,现场组织开展了两次培训。针对四大家鱼的流水养殖环境、生态养殖技术进行了调研与养殖技术指导,对科学投喂饵料、提升生产能力、扩大优质鱼产品的受众范围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专家对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与技术难度等进行了科学解析,并提出具有普格地理标志品牌的螺髻山黑猪保种育种及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思路。  普格坚持生态立县,着力发展螺髻山黑猪、烟草蚕桑、有色青稞荞麦等特色产业,但目前仍然存在发展基础落后、冷链物流落后、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差等具体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对此,科技特派团为普格特别提出三个特色产业方向,一是研发和推广螺髻山黑猪提质增效特色养殖技术,二是开展有色青稞大麦引种及推广以及蚕桑-有色青稞间作优质高产绿色文旅结合新模式示范,三是深入推进普格蚕桑产业园区及专家工作站建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7月19日,海拔 1900多米的凉山州喜德县且拖乡且拖村千亩茶业产业园区里,绿意盎然,鲜嫩的茶叶迎风摇曳。清晨,且拖村6组茶农阿的果果就出现在茶园里,一边采茶,一边查看茶叶长势。  “前些年这里还是玉米地、土豆地,2018年3月在玛果公司支持下陆续种下了福鼎白茶,茶苗及技术指导都是玛果公司无偿支持。”他告诉记者,现在他的茶园总共有10亩左右,其中2018年3月栽种的3亩已到丰产期,年收入每亩1万元左右;2020年种植的7亩明年就能达到丰产期,现在这7亩多一年收益也在4000元左右。  “从夏茶采收情况来看,每隔一个星期能采茶一次,夏茶鲜叶收购价60元/斤。”阿的果果说。村民采摘茶叶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且拖村茶业产业园区总面积1240多亩,其中160亩已进入采茶期,茶园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助农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绿色银行”。  喜德县玛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唐小强也来到了茶园,他告诉记者,这里的白茶产区为高海拔区域,高山低温气候使茶树新梢生长缓慢,保持较好的嫩度。随着气温降低,茶叶中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成分降低,所以茶叶的苦涩味也会减轻;而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却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昼夜温差的悬殊,更有利于内含物的积累。喜德的绿茶、红茶、白茶具有清甜鲜爽的品质特征,内含物质丰富,氨基酸含量高,茶香味浓,且优质茶采摘期长,每年能从3月至11月。目前茶园已经取得有机认证。  且拖乡乡长赵斌介绍,且拖村栽茶历史悠久,境内有三棵千年茶树。喜德县孙水河流域两边土地土壤PH值5左右、这里非常适宜种植茶树,检测报告显示茶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较其他地方高,可在喜德县内有步骤地适度规划发展茶业产业,拓宽当地农民致富路。茶树种植之后,茶叶加工厂、道路、水电气等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接下来还要加强对农民种茶、采茶的技能培训。在科技支撑、政府支持、企业带动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喜德县的茶叶产业,为农户带来增收的希望。  “通过政府项目支持,茶园新建了蓄水池,加上茶农们精心管护,目前茶树长势良好,预计明年投产面积将达300亩。”唐小强介绍,公司已经开发了绿茶、红茶、白茶等产品,自办的茶厂也正在修建当中,并统一申报了商标,准备打造自有品牌,预计今年10月份推向市场。  且拖村千亩茶业产业园涉及农户近76户、600多人,计划于2023年底前建成3000亩茶业产业园区。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带动,农户自己管理,平均每户茶农茶园30亩左右,全部投产后,每户年增收将达15万元以上,实现“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近日,记者走进西昌市安宁镇凤凰村,只见2亩葡萄大棚里,徐昌孝夫妇正忙着给阳光玫瑰疏枝。  记者发现,徐昌孝家的地与旁边的葡萄园完全不同:别家的地里,每行葡萄之间都会掏比较深的沟,但他家的地却“一马平川”,不但不开沟,中间还有许多杂草。  “因为今年3月我们在葡萄架下套种了黄豆,才收完不到一个月,还没来得及翻耕。”徐昌孝告诉记者。  葡萄架下种黄豆,可以多收一季豆,多赚一笔钱。但这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像徐昌孝这样的老农,为啥决定这样种呢?大豆葡萄复合种植试验示范点。  这得益于西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的葡萄粮经复合种植模式。西昌晚熟葡萄产业近年来迅速发展,但“粮经争地”矛盾突出。为达到既增粮又增收的目的,去年12月起,西昌分批次开展了粮经(葡萄)复合种植大豆、粮菜轮作玉米复合种植试验示范460亩,在经久乡初挂果葡萄园,太和镇、樟木箐镇、黄联关镇、巴汝镇等幼苗树葡萄、樱桃、石榴、花椒园复合种植大豆1万余亩。  徐昌孝过去种过粮食、蔬菜、黄金梨,大豆也种过不少,但经济效益并不高。去年看到左邻右舍都通过种植葡萄赚了钱,他们将两亩梨园改为葡萄大棚,搭了葡萄架,专种阳光玫瑰。  阳光玫瑰一般需要两年挂果,本来今年并没有收益。但听说村上鼓励大家种植黄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在葡萄架下种满了黄豆。3月下种、6月收获,此时葡萄不会荫蔽黄豆。由于长势良好,徐昌孝收下黄豆,卖到周边的菜市场,600斤豆子赚得2000元。  “自己吃掉了一部分,不然销量还会更高,效益更好。”对这笔不错的收益,徐昌孝感到满意。徐昌孝正在给阳光玫瑰疏枝。  记者了解到,今年凤凰村像徐昌孝这样在葡萄幼苗树下套种黄豆的农户还有不少。  “能用的地几乎都种上了水果,尤其以葡萄为多。”凤凰村党委副书记邢基祥说,“今年村上与西昌市农业农村局携手,免费发放大豆种子、邀请西昌学院的专家老师做技术指导,鼓励村民在葡萄幼树下套种黄豆共计200亩左右,为村民增加了一笔收入。”  “大豆因其植株不高,生育期短,有根瘤菌共生固氮等特点,是葡萄园区套种的理想作物。园区套种大豆每亩可增收800元左右,若是菜用大豆、蚕豆,每亩收益可达1500元以上,还可以减少园区管理成本。”西昌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通过葡萄园幼苗幼树期大豆复合种植、初挂果期大豆复合种植、盛果期马铃薯复合种植、阳光玫瑰采收期早晚秋大豆复合种植等4种不同种植模式,将筛选出适宜西昌粮经轮作的种植模式1至2套,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寒梅 文/图  一台放映机、一幅银幕和走不完的乡村小道,伴随着邹志贤走过了48个春夏秋冬。  48年如一日,他不断用光、声、影给村民们送去精神食粮。这期间,他走遍了西昌的各个村庄,放映上万场电影。靠放电影,他把自己的儿孙养大。他也见证了坝坝(露天)电影从辉煌到衰落,再到崛起的发展之路……他说,哪怕只剩一个观众,他也会继续放下去。邹志贤在放映现场。诸多“宝贝”见证历史“全能”放映人坚守48年  “老爸,今天放啥子电影哦?”  “ 今天放《建 党 伟业》。”  6月30日下午5时许,西昌市农村电影放映服务中心的放映员邹志贤像往常一样,打理好放置在自己电动三轮车后方的电影放映设备,他和女儿准备出发去礼州镇新华村的民族文化活动小广场。  走进邹志贤位于西昌市礼州镇红旗村六组的家中,院子里种植着葡萄、绣球花等,在闷热的夏日里给人带来一丝清爽的绿意。在院子的一侧,几台充满着年代感的电影放映机映入眼帘,此外,还有一些胶片、幻灯片等被收纳整理在箱子里,这些,都是邹志贤的“心头宝”。  20世纪70年代,能看上一部好电影,是能够抚慰人心的“文化大餐”。1974年,邹志贤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名电影放映人。这一放,就是48年。  在各式各样的幻灯片上,可以看到“毛泽东语录”“英雄儿女”等字样,也可以看到形状各异的图案或人物等,每一张幻灯片都是他亲手制作的,这样的幻灯片有几千张。  邹志贤说,他使用的第一代放映机是红旗牌的,质量稍差一些,需要手动。后来又放过老长江牌电影放映机、16毫米甘光16-GS放映机等。到20世纪90年代,放映设备成了井冈山104X 型3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好的硬件设备带来了好的声光效果,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喜爱。  现在的他,时常拿着小刷子等工具,来到老机器、老胶片、老幻灯片前,擦拭、摆弄、收拾这些如宝贝一样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和他一起见证了历史变迁和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是他放了48年电 影的最佳见证。  在使用信件或广播电台的年代,要想搞好宣传,电影放映人员是“功臣”。  邹志贤回忆,1970年后,很多地方都要靠电影队上山下乡去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当时公社党委也会给放映人提供一些好人好事的线索,于是,放映人就要到各个生产队去把好人好事的主人翁找到,了解他们所做的好事,记录下来。  “我们那时候上半天去找人采访,下半天写稿子和制作幻灯片,晚上就用放映设备把幻灯片打在荧幕上,再加上自己配音,以此来表彰好人好事。”他说,那时的放映人几乎是“全能”的,不仅要懂得光学、机械运作原理,还得懂无线电知识,要会采访和搜集信息,还要把信息写在玻璃材质的幻灯片上,最后再用小刀雕刻出镂空的字,有时还得会画画并把幻灯片涂成彩色。  因为电影既有声音又有画面,是最接地气和贴近群众的,也成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苦累艰辛从未想过放弃要把电影一直放下去  一台放映机、一幅银幕和走不完的乡村小道,就这样伴随着邹志贤走过了48个春夏秋冬。谈及过往,邹志贤觉得自己的放映生活有苦也有甜。  “1976年,我被安排到大箐乡驻扎3个月,为了让彝族同胞听懂电影放映的内容,我还学会了一些彝语,这样晚上放电影时才能用话筒把影片翻译给他们。”他说,那时候条件艰苦,和村民们同吃同住,但只要能把党的声音和好人好事宣传到位,吃再多的苦也不算苦。  印象最深的是1977年的一个夜晚,他在礼州镇宁乐村放完电影后还需要返回原礼州公社时,下起了暴雨。山路泥泞难行,他身负70多斤重的设备、手里拿着影片,脚底一打滑,直接从山坡上滑了下去。  为了保护好设备和影片,他几乎是怀抱着设备从山上滑下去的。他说,放映设备和他的命一样宝贵,必须保护好。  刚刚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的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所有的放映设备都靠他肩挑背驮,这一背,就是10年。“以前就算有交通工具,去很多村也没有平地和道路,要爬山,所以只有把放映设备挑着或背着上山。”他说,后来路修好了,他才买了一辆三轮车,如今这辆电动三轮车已经是他的第二辆交通工具。  在邹志贤的老物件中,有一本《放映工作日记》,上面记录了哪场电影现场共有多少观众,多的有2000人,少的也有几百人,平均每场都是500人以上。  1980年以后,电视机、VCD影碟机、DVD录像机等逐渐兴起,随着新的播放设备的普及化,电影市场受到冲击,观看电影的人数慢慢开始下降,但对电影的热爱让邹志贤没有轻易言弃。  “我当时给电影公司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说,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也会放下去,死都要死在放映机旁。”他说,在那个电影快“放不下去”的时代,领导认为他的坚守和执着精神值得鼓励,同意他继续放电影。  1986年,为了继续放电影,他去信用社贷款,加上当地政府给予的一定支持,一座土木结构的小电影院建成了,它的名字叫月华乡电影院。人们来电影院看电影全是坐的木棒搭成的小板凳。电影院除了放电影的功能外,平时还作为会议室和活动场所,颇受大家欢迎。电影院一直开到1997年才关闭。  1998年,邹志贤正式入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女儿接过“接力棒”跟随父亲步伐,继续放好电影  “这边的钉子脱了,我去拿工具来再钉一个。”6月30日晚上6时许,在礼州镇新华村民族文化活动小广场上,邹志贤和女儿贺晓燕一一把放映设备、连接线等从三轮车上拿下来。虽然今年已经68岁,但邹志贤爬上升降梯将荧幕布挂在墙面的钉子上时,仍然非常麻利、熟练。把荧幕固定在墙上后,他又把音箱架在三脚架上,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夜幕降临。  2014年开始,邹志贤把放映机换成了数字电影放映机,为村民放映数字电影。不仅如此,除了放映员外,他还成了镇上的“流动宣传员”,把疫情防控、护林防火、扫黑除恶、体检等宣传和通知的内容通过音响传播给村民,每天晚上都走街串巷宣传到每家每户。  6月30日当晚放映电影的过程中,邹志贤笔直地站着,他的一只手一直放在放映机上,感受放映机的温度,直到影片结束,直至观众散场。  “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服老,舍不得观众、舍不得放映机,一有机会还是要亲自放一下电影。接下来我会逐步把‘接力棒’传给女儿。”邹志贤说,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充满了活力,即便身体有不适都会坚持放电影,实在无法坚持的话,会由他的女儿代替他放映电影。放电影对于邹志贤来说,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与不懈追求。  贺晓燕说,她今年42岁了,目前从事销售工作,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从小跟着父亲放电影,久而久之也对电影充满了感情,她也清楚电影对于父亲的重要性。接下来,她也会跟随父亲的步伐,用电影把党的声音传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七月的安宁河谷骄阳似火。7月10日,位于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民主村的“德昌香稻”农旅融合示范产业园游人如织,脚下是游步道,身边是禾苗香,凉风习习,300多亩“德昌香稻”稻浪滚滚,预示着今年有个好收成。  德昌县所处的安宁河流域是我省第二大平原。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气候本底优势和丰富的种源、物产资源,农业潜力无限。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以更大力度促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当前,凉山正以建设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为引擎,构建现代农业绿色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天府第二粮仓”,主动担当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重大责任。  在安宁河流域这片农业热土上,“粮、烟、桑、畜、荞、果、薯、蔬、草、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玉米、土豆、油橄榄、烤烟等种业基地良性发展,坐拥如此厚实的“家底”,凉山如何建设“天府第二粮仓”,让粮仓装下更多更好的粮食?刘代波在产业园里查看“德昌香稻”生长情况。现代农业硅谷导“芯”入“仓”  民主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代波家住“德昌香稻”农旅融合示范产业园附近,他每天早上都会跑到稻田里拍照,然后把水稻的生长情况,以及稻田气温、土壤干湿度等信息发送给凉山州农科院的水稻专家。由于“德昌香稻”以前以农户散种为主,今年是首次在大田规模种植,田间实测的一组组数据,有利于专家们科学判断产业园的海拔、土壤、气候是否适合香稻生长。  就在距离产业园不到60公里的西昌市,随着1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农科芯城”正式奠基,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近日正式启航。“与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川农大、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27个单位、高校、院所、企业等签订合作协议。”科创芯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盘点着首批意向合作的情况,“数字农业、硅谷核心区建设、种业研发等是未来重点合作方向。”  “凉山有‘德昌香稻’‘冕粳147’等多年来享誉省内外的本地特色优质稻种,我们依托现代农业硅谷,一方面要做好种质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要通过科研攻关,提高本地品种市场竞争力。”凉山州农科院党委书记罗叶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对标省委新战略新布局新定位,凉山州委、州政府正全力创建“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以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凉山新征程。  从“农科芯城”放眼安宁河流域,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四县(市)同城化不断加深,现代农业硅谷建设纵深推进,农业发展脉络逐渐清晰:未来,将以“农科芯城”为核心辐射周边,建设4平方公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农高新区”,着力构建“一芯一区、两带三片、多基地”格局,引领安宁河谷及其他区域高质量发展,建成“天府第二粮仓”。抓牢粮食生产补齐短板  “既然是粮仓,首先一定要抓牢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既要抓稻谷、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口粮’,也要充分利用安宁河流域的禀赋和优势,抓好肉、蛋、奶、果、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罗叶认为,“一定要树立大粮食观,将‘天府第二粮仓’建成四川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  在西昌市安宁镇凤凰村,果农徐昌孝今年新栽植阳光玫瑰2亩,因为葡萄要明年才挂果,为了多一季收成,他还在葡萄架下套种了黄豆,多赚得2000多元。  近年来,随着西昌晚熟葡萄产业迅速发展,“粮经争地”矛盾突出。为达到既增粮又增收的目的,去年12月起,西昌分批次在初挂果葡萄园,幼苗树葡萄、樱桃、石榴、花椒园,复合种植大豆共计1万余亩,迈出了一步有益的尝试。  抓紧抓牢粮食生产供应的同时,也应补齐发展短板。以“水”为例:安宁河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气候炎热干旱,水分蒸发快,加之河低山高,整个流域面临着“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的缺水窘境。  凉山州农业农村局局长阿呷说哈认为,“天府第二粮仓”要产出更优、更多的粮食,首先要解决好水利难题,夯实水利基础,建设一批大型水库,“向水要地,向水要粮”。同时,要提升耕地地力,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强化耕地用途的管制。还要针对流域内地形地势多样化的特点,配套相应的农业生产装备,推动土地宜机化改造,推广应用生产短缺和农民急需的农业机械等。  “70年来,凉山农业‘一步跨千年’,在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农民收入水平也水涨船高。安宁河流域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农业硅谷将主要起到创新驱动的作用,让安宁河谷地带乃至全州农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马小合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7月3日,记者跟随“探访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主题采访团,走进了凉山州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王家坪村。  顺着村文化广场后的石阶向上,能看见两间“木楞房”。“木楞房”外观老旧、陈设简陋,与一旁的新村聚居点两层小民房形成鲜明的对比。凑近“木楞房”一看,上面挂着“村史馆”的牌子。搬下山的“木楞房”成了村史馆。  王家坪村曾是金沙傈僳乡最小、最贫困、条件最艰苦的村,105户503位傈僳族村民曾经长期居住在高半山这样的“木楞房”里,大部分村民以狩猎、养蜂为生,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脱贫攻坚以来,当地先后于 2016 年、2020年新建两期共4处新村聚居点,基本实现了整村搬迁和产业发展,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两栋“木楞房”就是随着搬迁的村民,从2000多米海拔的老旧址挪下来的。房子百分百还原了村民们过去居住的“木楞房”风貌,大家搬迁时准备丢弃的老家什、老物件,被“请”进来,成了过去生活的见证。  摩挲着“木楞房”的一块块墙板,3组村民熊正富告诉记者,从童年到成年,他就是在这样的木头“围”成的房子里度过的。从山上搬迁到3公里下的新村聚居点后,老房子拆除留下的建筑材料堆放在原处,也没什么用,索性捐给了村上,成了这两间“木楞房”的主要材料。  “过去我们以狩猎为生,成年男子带着弓弩和干粮一大早就入山,有时要第二天才回来,晚上还会住在山洞里。”熊正富说。李国英演示口弦技艺。  2016年搬迁下山以后,熊正富并没有像全村大部分青壮年一样外出打工,而是在家种植桑果、板栗,养殖石蛙、跑山猪等,如今小有成绩,年收入 10 万元左右。2017年他还带头成立了德昌县富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4户村民养殖石蛙、2户养殖跑山猪。  因为“村史馆”需要大量的老物件,村党支部书记杨从光毫不犹豫地将用了近30 年的收蜂笼送了进来。他一把拿起收蜂笼介绍道:“过去养蜂是村民们必备的技能,因为蜂蜜也是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现年72岁的李国英大娘,则对挂在“木楞房”墙上的火草麻布衣服饱含深情——傈僳族群众纺织的火草布冬暖夏凉,透气性和保暖性都极佳。  “过去闲下来时,我们会手织麻布,有时一件衣服需要织半年时间呢。”李国英大娘回到新房子,给记者介绍道:“过去为了上山打猎、干农活,我们早出晚归,有时只吃早晚两顿饭。现在搬下山,交通方便了,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更方便了。”  “忆苦才能思甜!为了大家记得我们过去住过这样的房子,2019年,我们在新村点附近建了以原傈僳族旧居为原型的村史馆,能通过明显的新旧对比,让大家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金沙傈僳族乡党委书记李波说,“搬到新村聚居点以后,汉族、傈僳族共同居住在一个小区,大家住上好房子,生活习惯也改善了不少。”杨从光和他使用过的收蜂笼。  如今,村民李平还会经常带着3个孩子到“木楞房”里走走。作为3个孩子的母亲,她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6年前:那时为了送孩子们上幼儿园和小学,需要早上6点出门,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学校。现在住进山下的新房,孩子们上学方便多了。  如今,李平的丈夫外出打工,她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还种了两亩桑葚、养殖几十只山羊,一年下来有2万-3万元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凡重大节日或有客人来访,她都会着盛装,出现在迎接队伍里,用傈僳族特有的礼仪欢迎远近的客人们。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7月4日上午,凉山州喜德县两河口镇三合村2组农户李金兰走进屋后的一片树林里。阳光下,她用手戳了戳树上用玉米壳做的一个个小袋子,却发现里边空空如也,虫子们已经全部跑出去了,这让李金兰喜出望外。  这些虫子不是普通虫子,而是蜡虫,所分泌的白蜡为中国特产,一种天然、宝贵的原料,广泛用于化工、航空、国防工业;这些树也不是普通的树,学名“女贞树”,又叫“蜡虫树”,是专门用来放养蜡虫的树木。三合村村民查看蜡虫上树情况。 刘佳 摄蜡虫上树 增收有望  两河口镇生产白蜡虫有300多年历史。由于气候、土壤、光照等因素影响,现在喜德县蜡虫生产地只有两河口镇,且只培育种虫,不产蜡。村民规模种植女贞树,养蜡虫,发展蜡虫产业。因培育的种虫个大、泌蜡时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各地“虫儿客”喜爱。每年4、5月,乡间小路、田间地头,一排排、一棵棵“虫儿树”上密密麻麻挂满了蜡虫种,村民忙着采摘蜡虫。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峨眉等地的“虫儿客”齐聚于此,抢购蜡虫,随后销售给白蜡养殖大户,他们再在白蜡树上养殖白蜡虫,蜡虫分泌的白蜡最终加工成蜡。  “女贞树种植3年后就可以养蜡虫了,头一年5月蜡虫挂树,第二年4月摘虫,由外地来的‘虫儿客’收购。”李金兰带着记者来到女贞树下,发现树枝上小小的蜡虫爬来爬去,如果不是聚成一堆,凭肉眼几乎很难发现,“蜡虫挂树后,几乎不用管理,只用给女贞树做好施肥浇水,就能等待来年采收。”  李金兰种女贞树300株,去年出售蜡虫200斤左右,收入1.6万元,是两河口镇农户近年来靠蜡虫种养增收的群众之一。脱贫攻坚过程中,蜡虫养殖逐步成为这里的致富奔康产业。  “要养虫,先种树。”2019年起,两河口镇的女贞树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两河口镇党委书记田燕介绍,截至目前,全镇涉及到蜡虫产业的有5个村1个社区,分别是两河口村、三合村、洛甘村、洛各村、瓦库村和火觉莫社区,目前已有女贞树40多万株,今年采摘蜡虫10万斤,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3000多元。  过去村民养蜡虫的技术较为传统落后,且蜡虫种为自留种,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品种会逐步退化,于是两河口镇成立了喜德县蜡虫协会,组织蜡农到四川省峨眉山市、云南、贵州等地参观蜡虫产业、学习种养技术,引进优质虫种,并向各村普及推广,大大提高了蜡虫的品质和产量。  “虫种来了!”今年5月初,三合村党委副书记程芳洪驾着车,又从贵州带了180斤蜡虫种回村,除了自己的,该村6名脱贫户也让他捎带了几十斤。采购回来的虫种,会用玉米壳包好,拴在树枝上,很快虫子就能破“壳”而出。村民采收蜡虫。田燕供图产业提质 巩固成果  “收虫子的时候最辛苦,凌晨5、6点天一亮就起床,干到天黑才回家,全部收完需要 2-3 天的时间。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赚到了钱,还是很高兴。”谈及自家的白蜡虫,三合村脱贫户来尔伍各脸上是灿烂的笑容。  他告诉记者,由于父亲长年瘫痪在床,需要人照顾,自己不能外出务工。2019 年他新种植女贞树180多株,去年产出第一批蜡虫84斤,卖了9000多元钱。  摘完蜡虫后,来尔伍各对女贞树进行了一番修剪,让树长出新的枝条和嫩叶,今年他又购进23斤虫种挂上树,预计明年收入可达4万-5万元。  “我们通过蜡虫协会、专合社组织树苗、虫种、化肥统一供应等,联系云南、贵州、湖南以及四川峨眉的‘虫儿客’到这里收购蜡虫,让产业更上台阶,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保障了生态屏障。”两河口镇党委书记田燕说。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两河口镇将扩大女贞树的种植规模,计划在40万株的基础上扩大到50万株以上,增加规模化种植2000亩,并不断引进优质虫种,普及“轮换养虫”种养新技术,改变过去蜡树只能三年两收的状况,让蜡农年年都有收成,争取让老百姓人均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  “我们还准备出去考察,引进白蜡树进行试点种植,用我们自己的蜡虫挂在白蜡树上,看虫子能否直接分泌白蜡,最终加工成蜡,以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加白蜡产业的规模和收益。”田燕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