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盛夏7日,在会理市益门镇大磨村一处烤烟田里,半人高的烤烟行间,间作的一行行豆苗抽出新芽,沐浴在和风里微微摆头。
会理烤烟种植面积约22万亩,如何实现“烤烟+”助农增收,成为当地思考的课题。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经作所”)技术支持下,“烤烟+大豆”的种植模式在会理市益门镇悄悄扎根,面积约 2300亩,为烟农带来增收新希望,同时也成为当地增收的一个亮点。
专家们对田间材料进行观察评价。受访者供图
烤烟套大豆 亩增收超过千元
“烤烟间作其他作物的做法并不少见,但与大豆搭配能产生这么好的效果,大家都没想到。”益门镇农林农村办公室主任张顺林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当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的烤烟,成为农民经济主要来源。
去年起,省农科院经作所与会理市农业农村局合作,充分利用种植的烤烟下部烟叶采收后,地、光、热、水、肥力等资源,设计实施“烤烟+大豆”复合种植模式,引进省农科院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川豆155”,开展了50亩合作试验示范。大豆在下部烟叶采收后开始播种,7月中旬全部播完。
张顺林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该模式下每亩300公斤干烟产量不受影响,保证烟农每亩5000至6000元收入的同时,还多收了350斤干豆,亩增收1000多元。另外,“烤烟+大豆”复合种植模式,还省下了烤烟的肥料钱。原来,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无需额外为田块施用氮肥。
“该模式下,每亩种子、人工等成本共计 400 元左右,与以往烤烟套作玉米相比,亩成本节约600元,而且收入也增加了。”令张顺林感到惊喜的是,如此设计,土壤肥力提高了,土壤性状也得到了改善。有了去年试验示范的好成绩带动,今年益门镇烤烟套作大豆的面积增加到2300亩。
玉豆新模式 一季玉米两季豆
“‘川豆155’鲜荚亩平均产量超过1320斤,远高于本地平均水平……”当前正值大豆收获季节,7月20日,在会理市早播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种植基地里,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金华等专家开展了一场严谨科学的测产。
与其他地方玉豆套作不同的是,这里的种植基地,一年要种两季豆。原来,这是省农科院经作所与会理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设计的玉豆套作新模式。这个模式利用早熟大豆生育期短与会理市独特的光热气候条件,以早播大豆套种春玉米,减少大豆与玉米的共生期,理论上实现一季玉米+两季大豆的种植效果。
“根据会理市的气候条件,为第一季大豆设计了3个不同播种时间,种植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可将播种时间选在3月15日,3月30日或者4月15日。今年气温偏低,影响了大豆的播种和生长。正常气候条件下可以在2月底播种,6月中下旬采收鲜荚。”省农科院经作所大豆创新团队负责人牟方生研究员介绍,该种模式下,第一季大豆可以用于鲜食,第二季大豆可以粒用(收干黄豆)。正常情况下,第二季大豆可在六月中下旬播种;如果第一季,种植户收了干豆子,则第二季要到7月中下旬才能播种。
会理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万幸告诉记者,目前,该模式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如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年将继续加大该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助力当地种植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