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张艳玲)近日,一场春雨,打湿了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五星村金生家庭农场主周凤木神清气爽。“至少这个数。”周凤木扬起右手,伸出的4根手指示意这场雨至少能让油菜籽亩产增加40斤。  约一个月前,数支车队载着1000多箱蜜蜂从南方分头北上,经历数千公里的奔波,不约而同来到周凤木的油菜基地。他们在田间地头安置好蜂箱,蜂群循着花香,迫不及待地吸吮甜蜜的汁液。一下子,周凤木迎来了数十万计的“授粉工”,夜以继日地在花间忙碌。  这些逐花而居的养蜂人多年来已经与周凤木形成默契。每年,赶在油菜花开前,周凤木会抓紧时间进行一次病虫害防治,翘首以待老朋友的入驻。蜂农一旦入场,便不再喷药,确保蜂群采蜜安全。  周凤木种的可不是普通商品油菜,而是作为种子企业的制种基地,承担了600亩油菜繁育工作。油菜制种亩产值高于普通油菜,但管理十分精细。规模制种基地对经营者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有不低的要求。周凤木告诉记者,之所以敢流转600亩基地干制种,主要还是这几年农业生产的软硬件都升级了,不仅农田基础设施更完善,农业政策也越来越好。  老周经营的600亩油菜基地就位于旌阳区“天府菜油”万亩油菜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作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油稻轮作基地蔚为壮观。“早播秋发”“单株育苗移栽”等技术在园区内普遍应用,油菜制种单产较全省提高10%,较大田油菜生产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  再过一周,油菜花期就要接近尾声。园区内的养蜂人又将启程,老周则要着手收割油菜父本了。关于未来,老周有许多的想法,油菜制种的机械化生产是他近年来尝试得最多的。“有失败有教训,不断升级迭代,相信会有新突破。”老周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王成栋 燕巧 阚莹莹 曹凘源  3月23日,春分刚过,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德阳市召开。这是今年以来,首个召开的全国性“三农”领域现场会。  会议召开前,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参观了德阳广汉市和旌阳区的四个点位。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开局起步之年,这些点位透露了哪些新信号?旌阳区打造的全区域资源管理图,可以查看全区农业生产情况。曹凘源 摄信号一守牢建好“天府良田”  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中,守牢建好天府良田被列为首要任务。  如何“守牢”和“建好”?  “在这里,能够查到全区每一块耕地的‘身份证’。”在参观旌阳区智慧农业管理服务中心的耕地监管平台时,旌阳区德新镇乡村振兴办主任姚海峰的一句话,引起了参观者的兴趣。  这些“耕地身份证”是咋形成的?又有哪些用处?  旌阳区副区长陈然介绍,平台是由旌阳区与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合作研发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整合国土“三调”、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承包地确权、土地流转等数据,精准掌握各类农用地性质、分布、质量等级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旌阳全区42.9万亩耕地、41.4万个地块统一编码,并关联经营主体、权属变更登记等信息,清楚了解“地在哪”“谁的地”“谁在种”,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不只是“守牢”,参观点位也为“建好”提供了参考。  “截至去年,全市水稻、小麦平均亩产连续5年四川第一。”参观广汉市“天府粮仓”万亩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时,广汉市委书记王锐的一席话,让不少人追问:在去年极端高温干旱“烤”验之下,广汉是如何实现单产破纪录的?  王锐解释,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内实现了“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能排能灌”,从而把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近年来,广汉通过“整村整镇推进、集中连片实施”方式,建成高标准农田 38.68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94.23%。根据测算,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广汉市的耕地质量等级、耕地有效灌溉率和机械化率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值。信号二抓好粮食供给“头等大事”  “‘粮味’很浓。”参观结束时,有代表看出了参观线路安排的门道:四个参观点位,均与粮油生产相关。  那么,各点位呈现了哪些抓好粮食生产的经验做法?  压责任,是广汉的秘诀。广汉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基础上,广汉建立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主要负责人包片、县级干部包镇、行业部门及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四包”粮食生产责任制。在对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考核时,将粮食播面和产量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和“一票优先”。  刚性压力之下,过去三年,广汉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73亿元保障粮食生产,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2%。而过去十年,广汉先后三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推广良种与良法,则是广汉市“天府粮仓”万亩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带来的启示。  “我们常年驻扎广汉。”省农科院专家汤永禄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示范区设立小麦专家大院开始,已先后有100余项科研项目在这里落户。期间,川麦104等优良品种和免耕带旋播种、“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在这里诞生、示范和推广。单是专家大院,过去五年就为当地培养高素质农民2300多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110多名。目前,示范区内的新品 种 、新技术应用率达100%。  统计显示,依靠新技术和新品种,去年,广汉市小麦平均亩产可以达到390公斤左右、每亩净利润400元—500元,均位居全国南方小麦产区第一方阵。信号三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好支撑  有了良田,也管住了用途。那么,种田谁来支撑?  参观点位给出的答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专业户和农业企业等为主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光是栽秧一项,我们的服务能为每亩地节约成本90元,也避免了耕地撂荒。”在参观广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时,广汉市惠民农机作业专合社监事长杨萍细数社会化服务组织带来的好处。  杨萍介绍,专合社现有成员152名,各类农业机械220台(套),可提供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种植以及相关的耕、种、管、防、收、烘全程机械化服务。单是去年,专合社就服务耕地20万亩次。  无独有偶,在另外一个参观点位旌阳区旌耘油菜五星油坊,与会者也发现:这个坐落在德阳市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面向普通种植户的油菜籽加工生产线,能够直接服务农户,可带动当地油菜种植户每亩油菜增收120元—200元。  但在参观代表们看来,好处远远不止这些——通过社会化服务,除了增产增收外,还能实现土地增效、适度规模经营和良种良法的推广。  事实也是如此。广汉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撂荒地存量已接近消除;全市承包耕地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85.1%,比2013年前高出近20个百分点;去年,全市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达98%,位居全省前列。  “这增加了我们大面积试点和推广的信心。”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四川将在全省1000个村示范推广“大托管”模式,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最终构建“县为农服务中心+乡为农服务站+村为农服务员”三级服务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24
(甘丽 谢蒙蒙 记者 闫新宇)3月22日,记者走进德阳市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来到德新镇长江村油菜制种种植区,金黄的油菜花如画卷铺展,成群的蜜蜂飞舞,嗡嗡声不绝于耳。油菜花田“农业种植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授粉更是制种的关键环节,因此蜜蜂授粉对制种就显得尤为重要。”四川科乐油菜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周晓东解释道,“和普通油菜不同,油菜制种田里按照1:3的比例交替种植着父本和母本两种不同的油菜。制种油菜属于异花授粉,需要将父本的花粉给母本授粉,才能生产杂交油菜种子。”蜜蜂授粉,效率高、效果好,不仅能减少天气影响,提高油菜结种的速度,还能提高油菜产量20%,降低杂交油菜的制种成本。因此,该公司每年都会联系蜜蜂“进驻”种植区,及时、完全、充分地为油菜授粉。油菜的开花期一般是从当年12月底到次年4月初,在开花前一周,周晓东就给蜂农佘万均打电话预订蜜蜂。查看储蜜情况 走进种田旁的蜂场,160余箱蜂箱渐次排开,蜂农佘万钧正在揭开蜂箱,查看蜂箱的储蜜情况。“今年蜜大概只摇了几十斤供零售,主要是收集花粉,花粉价格高些。”佘万钧一边查看储蜜情况,一边说,“这里场地宽阔,蜜蜂不容易偏蜂,油菜花多,天气也好,蜂产品产量也相对稳定。”佘万钧告诉记者,去年12月初,他就带着蜜蜂来到了长江村的制种油菜种植区授粉。三个月的时间,已经收集油菜花粉1000余斤,大概能增收3万余元。在佘万钧看来,开春的增收只是额外的收获,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了蜜蜂的春繁期,从每箱2000-3000只繁殖到一箱10万只,这就是他接下来在全国“追花逐蜜”的“资本”。田间的蜂箱据德阳市旌阳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郭勇介绍,在制种田放养蜜蜂,能增加蜂产品的产量,稳定完成繁蜂期。同时,蜜蜂在采蜜时,会给油菜传送花粉,还可以提高油菜种子的纯度和品质,这是一场增效增收的双赢合作。近年来,德阳市旌阳区立足油菜特色制种产业,加快推进油菜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区已建成“两核心两示范”的油菜制种新格局,油菜种子生产基地发展到3.3万亩,常年油菜制种面积达1.1万亩,杂交油菜品种35个,制种单产达140公斤/亩,年产种子150万公斤,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均优于国家标准。同时,强化“区、镇、村”三级联动,引进优势企业,带动制种农户,推动规模化制种。培优油菜种企7家,新增油菜制种专合社8家,发展制种大户50余户,辐射带动油菜制种农户2000户以上,每亩平均增收1500元以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3-23
(记者 闫新宇)放眼四川,这两年热门城市非德阳莫属,除了三星堆的火热,工业扛鼎的升温,也有对农业的关注。春风起时,德阳“农景”如画;秋风来时,德阳稻谷满仓。德阳,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三江过境,沃野万顷,它是得天独厚的天府粮仓,也是敢想敢干的改革之乡。德阳是天府粮仓承载地,更是中国农村改革策源地之一。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部署。聚焦新使命,德阳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以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德阳现代化建设根基。聚焦新使命,德阳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起“天府粮仓”大旗,加快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使命扛鼎成果——德阳已发展规模种粮主体6000余家;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212.5万亩,居全省第一;全市粮食单产居全省第二,小麦单产居全省第一,粮食人均占有量保持全省第三,再创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亩产600公斤新记录。德阳获评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先进市……从顶层作战到春耕播种、从守护安全到美丽乡村……一场春雨初歇,德阳大地满眼新绿,绘就出一幅新时代的“农耕图”。广袤田野生机勃勃。一张“作战图”春耕始,万物生,春气融融,舂锄扑扑趁春晴。松土、育苗、起垄、定植……在德阳广袤田野上,农民身影忙碌,农机隆隆作响,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正徐徐铺展。春有油菜花黄,夏有麦浪滚滚,秋有稻海滔滔,冬有蔬菜荟萃。在德阳,无论哪个季节,都不曾辜负“天府粮仓”的美名——德阳市夏粮单产居全省第一,人均占有量持续保持全省前三,油菜单产居全省第一,粮食平均单产居全省第二,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居全省第二;中江县连续16年位居全省第一产粮大县。筑牢现代农业发展支撑,打造中国“种子芯谷”,建成水稻(油菜)“双季”制种示范基地5万亩;打造西部农机装备高地,德阳造农机装备出口东南亚,远销非洲……成绩背后,既有先天条件,更有德阳儿女后天的不懈奋斗。省委提出打造新时代“天府粮仓”的新愿景,为乡村振兴工作锚定方向、守好底线、注入动能。接令而动,德阳抢抓顶层设计,将乡村振兴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德阳“五大战略”,凝聚起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工作合力。按照“一年见改变,三年有成效,五年大变样”思路,出台《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成德同城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德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全省首批镇村规划试点,加快乡村分区划片和规划编制,绘就农业农村发展蓝图。全力推进天府粮仓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德阳片区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丰产、科技、绿色、智慧、致富“五大粮仓”建设,以高产示范带动全域增产,推动粮食产能再上新台阶。一片“春种图”春耕备耕,机器轰鸣,田间地头,发展现场热气腾腾;旌阳区新中镇的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无人旋耕机正按照程序进行春耕作业;中江县黄鹿镇连片油菜花蔚然成海,漾起层层金色波浪,不远处,无人机正在巡田管护;罗江区鄢家镇回龙场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工人、挖掘机齐上阵,在平整成型的农田边进行田坎护坡作业……多种粮、种好粮。在省广汉市三水镇宝莲村,种粮大户廖小兰每天忙着驾驶植保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为小麦科学精准施肥、打药。在她的身后,成片的小麦长势旺盛。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廖小兰不仅种植小麦,还是水稻种植大户。她在去年种植了603亩水稻,总产量达到了360余吨。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惠农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她将种植面积增加到840余亩。“我的小麦选用的是丰产性、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播种后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搭配少量复合肥,这是高产的保障。”廖小兰说,“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相信今年一定会有更好的收成。”扶持政策一年比一年好,种粮大户的积极性也一年比一年高涨。三水镇的农田承包面积从2020年的7000余亩,增加到现在的9000余亩。廖小兰的背后,是德阳儿女对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使命担当。作为“天府粮仓”重要承载地,德阳把春耕备耕作为抓好农业生产的“重头戏”,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全力以赴打好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德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春季农业生产,新年伊始就对今年粮食生产积极谋划部署,提出具体目标和举措,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根据计划,2023年德阳大春粮食播种面积336万亩,其中水稻180万亩、玉米91万亩、大豆35万亩。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态势已然形成。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一幅“护粮图”有了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高质量守耕地、抓良田,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在中江县广福镇铜山村,一块块耕地井然有序,放眼望去是一大片良田,很难想象去年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景象。“去年以来,我们村复耕面积达到200多亩。”铜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张辉富对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充满了信心,“我们已开垦出村上80%的撂荒地,这些土地是村上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盘活土地资源,才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什邡市马祖镇复兴村,一块块农田平坦整齐,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农田经过改良后,现在可以采用现代机械进行耕作,也可以实现高效灌溉。”当地一家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小波说,他承包的1800余亩农田在去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更利于机械化作业、精准灌溉,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量。近年来,位于“天府粮仓”核心区的德阳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全力高效推进良田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机制,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212.5万亩、占比73.6%,居全省第一;2022年,德阳实施“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3.5万亩,整治清零撂荒耕地6.84万亩,优化改造农业种植园地3.35万亩。同时,德阳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出台“1+4+1”“非农化”“非粮化”、撂荒闲置土地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开展耕地保护专项督查整治行动,确保良田姓粮、农田姓农。放眼孕育丰收的广袤大地,为守好沃土良田,德阳持续筑牢天府粮仓“耕”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底气不断增强。一本“农美图”“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曾经,五柳先生笔墨感染了多少人的梦乡。随着高质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推进,德阳也催生出更多美丽乡村。走进德阳广大乡村,但见座座宅院错落有致,条条道路四通八达,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德阳无处不桃源。在绵竹,年画村里,道路两侧草木葱茏,村民小院墙上的年画娃娃憨态可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打造乡村旅游,2016年,年画村年画路由原本的7米宽扩建到现在的10米,并且增加了供游人骑自行车的绿道等设施。“道路通,百业兴”,提档升级后的年画路不仅方便了大家出行,也为当地村民铺筑了致富路、幸福路,成为到绵竹旅游的“打卡地”。在旌阳区,孝感街道红伏村实现了美丽田园、幸福家园、开心乐园的美好愿景,也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红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尹显东说,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彩钢整治、厕污共治。近年来,德阳市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加快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2+N+X”片区专班架构和“1+4+N”规划体系,完成28个乡镇级、45个村级片区规划编制,推动片区一体化发展。德阳制发《德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大”行动,制定农房建设通用图集,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村容村貌……一系列措施有力落实,让德阳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优化提升,在确保乡村既有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的同时,还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擦亮和美乡村底色。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乡土中国铺展新画卷。德阳正凝聚力量,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妙笔丹青书写着气势磅礴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3-03-23
(记者 曹凘源)3月17日,中江县辑庆镇柳河村橙瑞康水果专业合作社里,果农忙着采摘耙耙柑、沃柑。“柑橘主要销往北京、浙江等地,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可达500万元。”园区业主唐武琼介绍。  该合作社于2017年在柳河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探索柑橘、芍药果药套种,周边脱贫户通过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每年分红。在合作社带动下,当地群众200余人就近就业,每户每年务工增收15000余元。  近年来,辑庆镇鼓励支持在外人员回乡创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镇共计流转土地16700余亩,每年产生土地流转收入921万余元,带动农业务工人口8000余人。“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充分发挥套种间种优势,持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辑庆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郑伟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3-23
(周玉琴 王攀 记者 侯冲)3月14日,记者来到广汉市金鱼镇上岺村蹲点采访,恰逢镇纪委书记钟晓到村里回访龙马堰渠道清淤工作。村里的种粮大户黄万海和上岺村党委副书记唐典秀带她去“巡渠”。  从村委会开车出发,不到五分钟就来到龙马堰。虽叫“堰”,实为一条灌溉渠,从石亭江取水,穿过上岺村通往黄家店村。渠长3公里,深2.5米,灌面涉及上岺村1000余亩田地。“你们看,那是原来淤泥堆积的位置,足足有1米厚。”黄万海指着渠边一道泥印子说。  黄万海的田紧挨着龙马堰。此时田里麦苗已没过膝盖,抽出了嫩嫩的麦穗。近水楼台,按理说他的田灌溉最有保障,可由于渠修好后一直没清过淤,沉积的淤泥逐渐抬高了渠底,近几年来水逐渐变少。今年立春灌田时,水不够用,黄万海只能抽地下水灌溉,光抽水电费就花了1万多元。  2月初,金鱼镇纪委开启春耕备耕专项督查工作,对春耕生产的关键领域开展靶向式监督。督查组在上岺村田间地头走访时,“龙马堰淤泥沉积,输水量少,春灌用水不够用”成为种粮大户不约而同倒出的“苦水”。金鱼镇纪委立即会同上岺村“村两委”组织召开民生重点问题专题交流会,对龙马堰清淤工作进行专题协商,并制定工作方案。  根据方案预算,渠道清淤找专业机械队要花将近5万元。大家商议决定,由种粮大户筹一部分,村委会出一部分,向镇政府申请补贴一部分。人工则通过上岺村的积分制协调解决。唐典秀说,累计150人次参与,半个月就完成了清淤工作。  “渠道畅通了,今年栽秧子就不愁水了嘛?”跨过田埂,钟晓回头问身后的黄万海。“抽水电费节约90%,能省下一大笔钱。”黄万海的笑声在田野里荡漾开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3-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曾霁  山路蜿蜒,池塘平静,菜花金黄,桃李争艳,烂漫春光里,丘陵地带的乡村美得似烟雨迷蒙的油画。  3月17日,记者来到德阳市中江县富兴镇采访,同行的该镇宣传干事苏生说起他的梦想——如果远近的游客,能在小镇开心“一日游”,来了还想来,全镇就产业兴旺了。  这也是富兴镇的梦想。这个丘陵小镇离中江县城14公里,德中公路(德阳至中江)穿镇而过,境内没有著名景区,靠什么引来游客?富强村千亩桃、李林全貌。 苏生 摄桃李园圆一个桃源梦  记者驾车从一个刻着“富强新村”字样的石头旁驶过,拐进村里时,眼前一亮:柏油路面黑得透亮,一幢幢民居青瓦白墙,墙上铺满了彩绘农家画,还有风筝在天上飞……  这是富兴镇富强村的农民聚居点,和美乡村的面貌,真的对得起石头上那个“新”字。  记者看到的风筝,是一群孩子在边跑边放。他们是镇上富兴小学的学生,今天300多人来春游,一些孩子在阳光下嬉戏打闹,另一些在宽敞的餐厅里跟着老师学包饺子,好不开心。  “我们这儿容得下500人就餐,每年的餐饮、旅游收入能有 200多万元。”金海峰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华伦自豪地告诉记者。  刘华伦的经营,依托的是富兴镇着力打造的“千亩桃李园”。镇上以德中路为轴线,建设农旅融合示范带,在富强新村及周边建起了农业主题公园“田园花开·千亩桃李园”。园区引进五月脆、蜂糖李、青脆李等优良品种,春赏花,夏摘果,还可垂钓喝茶,坐这里清闲半日,可慰多日辛劳。  苏生告诉记者,镇里整合各项助农资金,修路建房,配套基础设施,为合作社的经营发展打好了基础,而集体经济也可以每年获得租金收入。镇里还推动兴办赏花节、采摘节等,让60%产量的水果直接卖给了游客,“比市场售价还略高一点。”刘华伦满意地说。  花果为媒,旅游唱戏。春光里,富强新村满目皆花。白色的李花花瓣正凋落,粉红的桃花还开得正艳。刘华伦说,这么好的自然环境,他将来会在村里租一些农居开设民宿,吸引城市人来住,一圆他们的“桃源梦”。富强村千亩李子林。 (资料图片)农场里圆一回主播梦富兴镇要打造“直播电商小镇”?  不信,不信!这是记者的第一反应。  驾车来到辉山村,驶入德中路边的爱苜农场,苏生带我们直接去了仓储物流车间,“老板和老板娘正在田间搞直播,不能打扰。”  车间里,五六个妇女正在分拣鸡蛋,把个头太大太小的,或者砂壳、易碎的蛋,都细心挑出来,合格的都一个个放进漂亮的包装盒。一盒能装30个蛋,盒外还包了一层充气垫,不怕快递途中颠簸。  “纸盒装的,都是网上直播卖的。线下送门店的用塑料盒装,成本低一点。”爱苜农场的销售人员刘奇林介绍,春节前是旺季,每天需要雇一二十个工人做分拣,平均一个人一天完成100盒。  走下山坡,坡上散布着几十个木制小鸡舍,一群群黄鸡、黑鸡跑来跑去。爱苜农场的创始人彭雨和妻子戴滢奔走在坡上,戴滢不时从鸡舍和坡间鸡窝里躬身捡蛋,彭雨一路跟拍,嘴里不停吆喝。  “看,散养的鸡多漂亮,”彭雨在直播中抓起一只黑鸡展示,再把它扔往远处,“会飞的鸡才能产出好鸡蛋!”  “土鸡蛋的蛋黄更大更好吃……”直播中戴滢敲开了一只蛋,展示粘稠的蛋清和有韧性的蛋黄。  “黄色鸡妈妈下粉壳蛋,黑色鸡妈妈下绿壳蛋……我们养鸡9年了,全部产品都是产地直发……“彭雨在直播中很会强调自家优势,看了就让人产生购买的冲动。  眼见为实。谁能想到,抖音全网粉丝量超100万的主播,居然藏在这个小镇。彭雨下播后告诉记者,这个农场办了9年,线下门店和线上销售齐头并进,线下有2万名会员,门店遍布中江、德阳、成都等地;线上销售2022年起增长很猛。今年总营收力争超过1亿元!  面色黝黑的彭雨说,他和妻子现在每天上午、中午共播两场,全年无休。趁着近来抖音平台对农业电商有扶持,他要尽量多做一点,“创业者就是要拼。”  指着山坡上幼小的樱桃树,彭雨说,爱苜农场有500多亩地和4个池塘,乡村旅游和高端民宿正在推进。这里还可以培训其他农业直播,提供乡村直播场景,让更多当地特产从这里走向全网。  “我想打造一个‘农业主题公园+直播电商总部基地+田园康养民宿’综合体,9年才完成了30%目标。”彭雨斗志正旺。游客体验采摘。 (资料图片)石屋中来一波回忆杀  车子拐出德中路,顺着一条仅容单向过车的水泥路开了一会儿,下到坡底,就看到一片开着粉色小花的樱桃林,和一座两层楼的石拱房。  这里就是“石砌时代·乡愁记忆馆”。底层,全部用石头砌成,一个拱门紧接另一个拱门。石拱房长105米、宽9米,中间通道宽1.5米,两侧排列着32个小间。  进去参观,感应灯随人声而亮起。记者看到,小间里堆放着蓑衣、斗笠、木桶等农具,木桌上摆放着录音机、收音机等旧物,墙上糊着四五十年前的报纸、画报等,似乎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遥远的旧时光。  这里也是富兴镇辉山村的村史馆,两幅镜框里的文字介绍了村史,也道清了这个建筑的来历:它有34个半圆拱,3000多块石头砌成,修了3年,1976年建成。最初村委会设在这里,也用来养猪,但一直不顺,后来时代变迁,这里就废弃了。  直到2017年,村民周宗恩外出打工挣了钱,返乡创业,利用它建起了乡愁记忆馆和农耕文化产业园。看看坝子里摆放的木桌、条凳,还有那些散落在草坪的石磨、风车,时间仿佛停在了过去,让人听到历史深处刀耕火种的声音。  驾车离开“石砌时代”时,苏生说起当地的名号“野生菌小镇”,记者突然间似乎寻到了来富兴“一日游”的答案:上午漫步富强村千亩桃李园,中午到爱苜农场捡捡鸡蛋、和当红主播共进午餐,下午入丘陵深处的“石砌时代”享受宁静、追忆往事,晚餐再吃一顿野生菌美食,兴尽而归,岂不美哉?  一个丘陵小镇,如何通过“聚焦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农旅融合品牌”,记者也找到了答案。如今富兴镇17个村投入产业扶持基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共计1110万元,投入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旅融合、道地药材、特色养殖等产业。2022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21.4万元,带动全镇规模养殖户60余户致富增收,实现人均年增收1.2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23
(申梨 徐伦汧 记者 闫新宇)小桥流水、现代别墅、曲径通幽、树茂花香……绵竹市孝德镇年俗村村容村貌的变化不仅留住了诗情画意、乡韵乡情,也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新机遇,更点亮了村民的“致富之路”。2017年以来,年俗村立足发挥年俗年画传统文化优势,致力于打造年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依靠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成功探索“一干两支多元”的发展模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渐次开花、硕果累累的良好态势。孝德镇年俗村头雁领航  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走进年俗村,川西民居风格的小别墅坐落于绿野乡间,栩栩如生的年画故事跃然墙上,乡趣十足又不失美感。在暖阳和微风的熏陶下,“年俗·年舍”聚满了客人,大家在民宿里拍照、喝茶,不觉间,竟已半日时光。“这里环境优美,年俗风味浓郁,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旅游胜地,我们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美景大片。”游客徐依依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拍摄的春日美景图。他告诉记者,趁着春暖花开,自己和家人特意从山西过来探亲,住在“年俗·年舍”里,享受惬意的假日生活。 “年俗·年舍”由一栋闲置房舍改建而成,占地700平方米,包括10间风格独特的客房以及茶室、餐厅、休闲室等。民宿在设计上秉承“传承与创新完美结合”的理念,采用了大量的年画、原木、土砖等充满当地民俗风情的材料,外观与本地民居以及自然生态和谐相融,把浓浓的乡愁和非遗印刻在民宿的每一个角落,匠心打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的空间。“旅游不只是观光,更是休闲和体验。做民宿要有文化和创意,才能留住游客的脚步。” “年俗·年舍”管家方兰蓉向记者介绍,“年俗·年舍”定位为轻奢型乡村精品民宿,大部分房间均南北通透,带景观露台,入住的游客还可以享受丰盛的特色餐食和芳香四溢的茶品。环境优雅的民宿近年来,孝德镇依托特色年俗文化资源,按照“党支部+集体公司”模式,成立年俗旅游公司,深入挖掘年俗、年趣、年味文化内涵,打造一站式绵竹年文化旅游度假区。其中,“年俗·年舍”是利用闲置房舍改建而成,属于村级集体资产,由年俗旅游公司经营,聘请专业管家运营,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50余万元,解决了10余人的就业问题。“年俗·年舍”已成为中华年俗村的样板之一,越来越多的村民乘旅游东风,吃上了“旅游饭”。5年前,村民张应全一家人还住在土砖房里,门口连像样的水泥路也没有,时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搬迁过来后,一家人住进了三层小洋房,还把闲置的房子打造成民宿,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据孝德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邓与祥介绍,年俗村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年俗”品牌效应,还打造了以“年俗·年味道”为代表的系列特色产品。依托“年俗·年酒”,融入年酒情怀,打造酒香画境新名片,全面盘活了资源,撬动了发展。 多元成势  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日前,在年俗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目前,已调整规范的农田田面平整、新砌筑的土埂横平竖直,已成雏形的田间道路路基和排灌沟渠井然有致,工程已经完成了80%。”年俗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600余亩,田型调整增加的有效耕地成为集体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体产业发展基金,将逐步扭转年俗村“守着资源要饭吃”的被动局面。火热的施工现场“大抱团”规模发展,土窝窝也可能变成“金窝窝”。年俗村立足农业基础,把农业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依托剑南粮油园区建设,流转土地1400余亩、新增有效耕地150余亩,预计可为集体增收15万余元,流转土地300余亩,发展粮油产业年营收可实现30万元。在年俗村,说起景观,必不可少的是新晋“网红”打卡点——河道街景和临河而筑的“耘湾”民宿。邓与祥告诉记者,年俗村通过“社会资本撬动、集体经济入股分红”方式,复制了“年俗·年舍”成功经验,随着“耘湾”民宿项目的加速推进,将为该村增景点、扩业态、促增收提供新支点。据介绍,年俗村还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发动党员能人、产业大户、群众等入社,合股建成蔬菜观光园等基地,推动形成观光、餐饮、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聚落。依托自有苗木基地,承接绿化工程,成立中华年俗村匠人团队,承接工匠劳务输出,出租闲置场地、门面等集体资源资产,多措并举让群众生活更加富裕,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3-22
(新华社记者 谢佼)三月的风吹过成都平原北部,油菜花随风起伏,其间是当地忙于制种的农民。四川省德阳市作为成都平原“天府粮仓”北部核心产区,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种业集群模式转型。“我流转600亩油菜,原来收油菜籽卖去榨油,现在全部用来制种,最高亩产150公斤,每亩平均增收1500元。”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五星村村民周凤木说,油菜种子的价格是商品油菜籽价格的3倍,达每斤9元,近年来该村大部分村民已由传统耕作转向了制种。制种的人多了,销路好吗?周凤木拉过一旁的旌阳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郭勇:“我们有科技绝活!”郭勇讲起由来。德阳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联手加强研发,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生物育种专项等80余项,自主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32个。推动本地农民增收的同时,满足了外地农民对优质种子的需求。2022年,德阳市旌阳区、罗江区入选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德阳培育的“德油”“邡油”等油菜品种81个,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1200万亩以上,还销往我国北方春油菜种植区域以及海外。“转型‘种子之城’,要举全市之力,为国家提供更多的油菜水稻优势良种,保障粮油种子安全。”德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江涛介绍,德阳探索出“水稻油菜双季制种”特色模式,依托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及奖励等激励措施,发展粮油制种面积近6万亩,其中油菜制种面积3万亩以上,规模在四川省前列。依托97%的高标准农田占比、96%的综合机械化率,德阳市旌阳区、罗江区处于该省油菜单产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区县之列。如今,德阳种业集群已受到市场认可。除油菜外,德阳还拥有省级杂交水稻制种优势区,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2.6万亩,制种单产达240公斤,年生产优质种子624万公斤,可供应600余万亩稻田。
新华社 | 分享: 2023-03-22
(王攀)今年2月,在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被命名为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  时值春耕备耕季,这个位于龙泉山区与成都平原交界处的村子里,5G农场里看不见农人忙碌的身影,而在旌阳区智慧农业管理服务中心控制室里,操作人员动动手指就完成了旋耕机翻地、浇地等一系列作业。旌阳区智慧农业管理服务中心,正是旌阳区发展数字农业布局“一张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秉持‘示范先行、有序推进、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理念,旌阳区正深入实施数字农业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建设兼具农业生产智能化、产品经营网络化、行业管理数据化、惠农服务在线化四大属性的数字农业管理服务平台,连接打通全区域资源管理图、全过程服务物联网、全周期产业区块链‘一张图一张网一条链’三大路径。”旌阳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2022年5月,旌阳区被纳入四川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又与旌阳区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旌阳,正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让数字技术成为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尖兵利器”。德阳市旌阳区旌秀桂花智慧农业创新中心的5G无人农场,运用5G+物联网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智慧化管理。 德阳市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一张图全区域资源管理图打造农业全景数字看板  数字农业建设,夯实基础是关键。旌阳区首先将工作重心放在“全区域资源管理图”上。“这张图指的是旌阳农业全景数字看板,包括1个数字底座、3大功能板块和N个管理软件工具。”旌阳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在数字底座建设方面,旌阳区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方面数据,建立起“三农”数据库,实现全区所有农业用地、道路沟渠、农业人口分布等数据可视化。  “比如,我们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承包地确权、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数据,对全区所有农业用地进行可视化编码,共为全区42.9万亩耕地、41.4万个地块编码上图。”旌阳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旌阳区围绕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民服务3大功能板块,整合各类涉农资源要素,在底图的基础上,多个应用图层叠加,建立起旌阳数字农业的“智慧大脑”。  在N个管理软件建设方面,旌阳区首先建立了8个管理软件工具,形成8大管理系统。农业生产是重中之重,为此,旌阳区建立了土地安全利用监管系统、农业机械管理系统、动物防疫及病虫害监测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4大管理系统。此外,还有农村产权管理系统、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系统、农村金融及农业保险服务管理系统、新型经营主体“一站式”服务系统。  “通过这张图,我们探索实施主动申报、遥感监测、问题预警、现场核查、处置整改、预警解除‘六步工作法’,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进一步守牢耕地红线。”旌阳区有关负责人说。一张网全过程服务物联网催生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一张网’即天空地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它运用信息技术将数字底座、管理系统和数字化传感设备有效串联,构建起旌阳数字农业的‘智慧总管’。”旌阳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一张图”提供数字化支撑。  这一构想如何实现?旌阳区按照市场逻辑,选择了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产业优势强、经济效益优的镇村,撬动工商资本投入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视频监控、无人农机、AI病虫害监测等物联网设施,形成了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并在逐步推广中形成了数字农业全过程服务物联网。  具体而言,旌阳区主要通过青甜扬嘉数字农业示范园区、“旌韵高槐”数字农业体验馆、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等6个应用场景来实现。  以青甜扬嘉数字农业示范园区为例,园区内建有土壤环境采集系统、水质环境采集系统、监控系统等,通过温湿度离子传感器、重金属离子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设施设备,对土壤肥力、水质、温湿度、农作物长势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数据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这一套物联网设施设备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事操作精准化管理控制,不但能降低人工成本,还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品质。  今年,旌阳区高槐村迎来了乡村旅游的回暖。最近,高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波在为村里新增业态、打造新场景积极奔走,“旌韵高槐”数字农业体验馆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作为旌阳区打造的应用场景之一,该体验馆承担着数字农业科普、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等职责,集中展现旌阳区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同时,游客可借助VR体验游戏,交互式参与文创、农创。  “通过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避免了粗放管理的老路子,每亩耕地降本增效达1000元。如今,种植有大脑、生长有智慧、效能有提升、绿色高质高效的目标已初步实现。”旌阳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条链全周期产业区块链构建农业产业优势集群  “‘一条链’指的是全周期产业区块链,以蚂蚁区块链技术为载体,将农业生产、行业管理、人才培训等与产业链末端对接,结合普惠金融的介入,打造旌阳数字农业产业化生态链。”旌阳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的就是要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不高等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旌阳区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库、区块链技术,按照政府引导、科技助推、市场运作的方式,围绕推广运营、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进行赋能支持,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种养、加工、包装、销售、物流”生产流通体系,从而实现“产品溢价—产业聚集—产业链延长”的乘数效应,构建起“小而精、多而美”的农业产业集群。  “今年,我们筛选100个优质农产品上链孵化。通过蚂蚁品牌、旌耘公用品牌官方认证,与企业自主品牌‘三品合一’,实现了销售溢价。”旌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说。  在推动社会化服务数字转型方面,旌阳区开发了旌耘里APP,通过网上点单,就可开展生产、管理和金融服务。“这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有效破解小农户单打独斗干不了、干不好的难题,真正形成了区块链带动农业业态发展的‘链上旌阳’数字农业生态。通过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融通金融链、融合创新链,旌阳构建起了产业生态圈,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旌阳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旌阳区计划吸引德阳市乃至全省的优质农业企业入驻旌阳农业区块链,健全集中结算体系,建立农业产业数字化综合生态圈,打造农业产业数字化经济高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3-22
周玉琴 (图片由德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惊蛰之后,德阳大地春意渐浓。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新农人手持遥控器指挥无人机为小麦喷洒农药;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中,无人旋耕机正按照预设程序进行翻地作业。  这是一幅德阳版现代农业“春耕图”,也是德阳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落实,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缩影。  德阳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现有耕地329万亩,是全省重要的粮、油、猪、蔬菜生产基地。作为“天府粮仓”的重要承载地,德阳牢记“国之大者”,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作为头等大事。  着眼于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德阳在全省率先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德阳片区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丰产、科技、绿色、智慧、致富“五大粮仓”建设,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  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单产屡创新高、人均占有量长期居全省前列、连续18年实现丰收……近年来,德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粮食产能稳定向好发展。2022年,德阳实现粮食总产19.61亿公斤,其中粮食单产居全省第二,小麦、油菜籽单产居全省第一,粮食人均占有量居全省第三。  当前,随着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等国省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德阳乘势而上,在现代农业强市建设道路上,蹄疾步稳、策马扬鞭。德阳广汉市高坪镇油菜基地。守良田 筑牢粮食生产根基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走进什邡市马祖镇复兴村,一块块农田平坦整齐,田间道路四通八达,大小沟渠纵横勾连。田地里,农民忙着抢抓农时浇灌小麦、油菜等。  “农田改良后,现在采用现代机械进行耕作,不仅有效节省了人工,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当地家庭农场主王小波介绍,他的农场有2600余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既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也提高了粮食产量。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德阳深刻认识到“田”与“粮”背后的逻辑,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以“管好田、建好田、种好田、护好田、盘好田”为目标,通过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出台“1+4+ 1”“非农化”“非粮化”、撂荒闲置土地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开展耕地保护专项督查整治行动等一系列举措,确保“良田姓粮、农田姓农”。  保住耕地就是保住粮食存量。那么,如何从有限的耕地挖潜力、找增量?德阳提出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这是‘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支撑。”德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德阳在全省率先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保险机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8.15万亩,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212.5万亩、占比73.6%,居全省第一。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如何有效管护?如何严防土地“非粮化”“非农化”以及撂荒?这些问题推动德阳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方面的新探索。  在广汉市、什邡市、罗江区等地,通过引入“保险+服务”机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保险试点,提升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水平。旌阳区依托数字农业建设基础,构建“耕地基础信息一张图”,完成全区高标准农田的数字建模、编码,通过“一图”串联,实现对高标准农田的在线实时、规范精准管护。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2023年,德阳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7.4万亩,并有针对性地补齐灌溉排水、地力提升等短板,集中连片、规模推进“天府良田”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用好一片。同时,加快编制农田建设十年规划,积极争取都江堰灌区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德阳市旌阳区孝感街道机械化收割小麦。育良种 夯实丰产增效能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实现粮食丰产增效,必须打好种业“翻身仗”。在德阳,大力推动制种产业发展,已成为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的重中之重。  3月初,走进罗江区调元镇团堆村,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把田野染成金黄色。这里是罗江区“油菜·水稻”双季制种示范区和“种子芯谷”核心区。据悉,罗江是四川最大的油菜种子生产基地,油菜年制种面积达2.5万亩以上,每年产出优质油菜种子350万公斤,可满足3000万亩油菜移栽用种需求。  为进一步打造集中连片育种基地,罗江区紧抓“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契机,流转5万亩土地建设“种子芯谷”现代种业园区,并以此为突破口,打造全国高标准“油菜·水稻”双季制种样板基地。  “制种产业和粮油产业相辅相成,必须要有安全可靠的种子,才能保证粮油的丰收。”罗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罗江把发展育种产业作为先导性产业,全域布局粮油制种产业,以略坪镇、调元镇为核心,梯次推动建设3万亩水稻和油菜制种“五化”基地,打牢粮油制种产业发展基础。  同时,罗江区持续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合作,建设川内核心育种基地,提升种业基地科技含量,引导种业公司、农业院校、种粮大户多方参与技术创新,构建“成果转化—良种繁育—规模生产”产业链条。目前,罗江区有油菜制种企业12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培育制种产业家庭农场39户、专业合作社11个。  在油菜制种方面,旌阳区突出“智慧+种业”发展定位,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子。  近日,在位于旌阳区德新镇的“旌耘粮仓”,五星村17组油菜制种大户周凤木在油菜花海间,左瞧瞧,右看看,不时还用手去掐一掐。原来,他在给油菜花“去杂”。  杂交油菜制种是旌阳区的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旌阳区依托全国杂交油菜制种优势区域条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要求,通过政策引领、企业带动、利益连接等措施,大力推进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建设,形成以黄许镇、双东镇、德新镇为核心,北连柏隆镇、西连天元街道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  目前,旌阳区已建成标准化制种基地2万亩。2022年油菜制种面积1.2万亩,产种180万公斤。所产种子不仅供应四川省内,还销往湖北、安徽、江苏等长江流域冬油菜种植区和新疆、内蒙古等地春油菜种植区,远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  作为全省水稻、油菜、小麦种子生产的优势生态区,近年来,德阳通过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及奖励等种业项目,常年保持制种基地5.61万亩。其中,油菜制种面积达3万亩以上,居全省第一,培育“德油”“邡油”等“双低”油菜品种81个,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1200万亩以上,占比近1/5。2022年,德阳市3个水稻品种获四川省“稻香杯”特等奖,德阳市罗江区、旌阳区入选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区)。施良技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无人植保飞机、无人驾驶插秧机、太阳能杀虫灯……在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丰富多样的现代农业装备为“智慧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农业装备现代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德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德阳大力开展先进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实施“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3.5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6%、居全省第二。  农业现代化除了现代化机械设备,还得有现代化的科技。在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有小麦专家大院,省农科院专家长期驻地指导。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可以率先在当地应用推广,让产业园成为农业科技的试验田。  科技赋能使产量有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种的‘川麦104’,就是省农科院选育的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都很不错。”广汉市连山镇种粮大户杨萍说。去年5月,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上百亩小麦开展实产验收,结果显示小麦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创下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单产新纪录。  园区是现代农业的承载地和主战场。近年来,德阳稳步梯次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联创联建。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1个,中江纳入首批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骨干力量。  德阳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如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工程、制定出台《德阳市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和职业农民制度试点九条措施》、实施“小农户”振兴计划等。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4家,建成家庭农场1万余家、农民合作社3800余家,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956家。  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途径。德阳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优势明显,规模常年排在全省第四,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5家。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首次实现营收破千亿,达到1047亿元。  今年,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德阳提出在抓好“烟”“酒”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抢占新赛道。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从种养加工到餐饮终端的延伸,从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力,持续提升“天府粮仓”的品牌影响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3-22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惊蛰刚过,德阳大地生机勃发,春耕生产壮美图景铺展在沃野田畴。近年来,德阳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抓好粮食稳面积、提产量,大力实施粮油高产创建,提升科技在粮食生产上的贡献率,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天府粮仓”的重要承载地,有力支撑德阳粮食持续高产稳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单产屡创新高、粮食人均占有量长期居全省前列、连续18年实现粮食丰收……德阳粮食产能稳定向好发展。2022年,德阳实现粮食总产39.22亿斤,其中粮食单产居全省第二,小麦、油菜籽单产居全省第一,粮食人均占有量保持全省第三。看成绩  良种良法种出好粮近年来,德阳市坚决扛起“天府粮仓”大旗,加快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程,以高产示范带动全域增产,推动粮食产能再上新台阶。2022年5月12日,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对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小麦(川麦104)实产验收——亩产600公斤,创下了新纪录。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汤永禄高兴地说道:“这是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亩产首次突破600公斤。”水稻是德阳市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8月22日,罗江区略坪镇种植的高异交性优质水稻不育系“锦城2A”制种单产实测达到301.9公斤/亩,突破了全省农业“芯片”水稻制种产量瓶颈。去年9月5日,德阳本地选育的粳稻新品种“德粳4号”在广汉市实现全程机收平均亩产达到642.9公斤,高于全市水稻平均单产81.9公斤、全省111.9公斤,为解决德阳市耕地安全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种子是粮食的“芯片”,关乎中国人民的饭碗安全。近年来,德阳市一直坚持研发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建立健全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体系,加强新品种示范展示和推介运用,逐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和普及率。良种,也是多年磨一剑的结果。“十三五”期间德阳市自主育成新品种132个,比“十二五”增长49.6%。全市推广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158.3万亩,四川省第五、六届“稻香杯”获奖品种72.6万亩,优质加工专用稻15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德阳市选育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内6优9号”“旌优华珍”等优良品种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2022年,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市农科院)育成的“宜优1611”“玉龙优1611”和“品香优秱珍”3个杂交水稻新品种获评四川省第七届“稻香杯”特等奖,全省仅有5个。为何能频频种出好粮?不止有良种,良法的推广让粮食增产潜力不断释放。德阳市以水稻旱育秧、机插秧、机直播,水稻、小麦全程机械化和油菜机播机收轻简化为重点,以高素质农民培训为抓手,大力推广先进粮油生产技术和适宜机具。同时,聚焦粮食等大宗农作物和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在全省率先引入北斗导航系统,引导服务组织采用绿色防控、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建立“人、机、药、技、法”五事专业服务队伍,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6%、居全省第二。看布局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着眼于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建设,德阳在全省率先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德阳片区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丰产、科技、绿色、智慧、致富“五大粮仓”建设,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粮食产能稳定向好发展。如何落到实处?做优现代农业园区是重中之重。德阳稳步梯次推进国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联创联建,全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6个,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1个,中江纳入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下一步,全市围绕多产粮、产好粮的总体目标,按照基础再夯实、园区再升级、产业再发展、效益再提升的建设思路,力争通过3至5年的时间,全市创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30个,建成高标准农田313万亩以上,以种粮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达4500个,有力支撑210万吨产能的德阳“天府粮仓”稳产丰产。不仅如此,深化科技赋能提质增效也是重要抓手。近年来,德阳市以旌阳、罗江为重点,加快推进国家级杂交油菜制种大县建设,着力打造“种子芯谷”;开展先进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实施“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3.5万亩,建成水稻、油菜制种基地5.61万亩。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小农户”振兴计划,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5家,建成家庭农场1万余家、农民合作社3800余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900余家。德阳市将逐步构建生产标准化、品种优质化、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管理数字化、功能多元化的“七化联动”粮食生产体系,推进粮食产业由增产导向转为产质并重发展,构建粮经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粮食产业新格局,为全省打造产出更高效、产品更安全、资源更节约、环境更友好、效益更突出的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出德阳贡献。开新局  全力以赴打好粮食生产的“第一仗”一年之计在于春。从全年来看,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更是如此:二三月间是在田作物拔节生长的关键时节,粮食产量占全年八成以上的大春,也要在3月底前完成备耕备战。换言之,一季度的工作成效,直接决定了“天府粮仓”建设开局之年的成色,也决定着能否实现“天府粮仓”首战首胜目标。“当头炮”就是提高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0万亩、产量达到202万吨,全年生猪出栏3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4万头以上。”在近日召开的德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德阳市提出了今年粮食生产的目标。具体实现路径是针对即将到来的大春,通过稳定补贴政策、备好农资等,推动扩种和增产。同时,抓好小春在田作物管理,夺取夏粮丰收。作为“天府粮仓”重要承载地,德阳把春耕备耕作为抓好农业生产的“重头戏”,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全力以赴打好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春季农业生产,新年伊始就对今年粮食生产积极谋划部署,提出具体目标和举措,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大春是一年粮食产量的“主力军”。根据计划,2023年德阳大春粮食播种面积336万亩,其中水稻180万亩、玉米91万亩、大豆35万亩。眼下,正值小春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德阳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积极指导农户进行病虫害监测防控、肥水运筹等田间管理措施。据悉,今年全市已播种小春粮食作物136万亩,油菜133.5万亩。农情调查显示,目前德阳小麦、油菜一类、二类苗均达到九成以上,群体苗架好于去年,为夏粮丰收搭好架子。民以食为天,粮猪安天下。德阳持续深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推行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做好生猪产能调控,稳定政策支持力度,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态势已经形成。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和德阳一季度农业生产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德阳正蓄势勃发,让“天府粮仓”真装粮、多装粮、装好粮,书写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德阳答卷。(文图由德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3-21
阳春三月,正是踏青好时节。行走在德阳乡间,随处可见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菜花、碧绿的柳叶和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交相辉映,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近年来,德阳市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注重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高质量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德阳美丽乡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和美新村根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兜底性的民生工程。走进绵竹年画村,沿着年画路前行,道路两侧草木葱茏,村民小院墙上的年画娃娃憨态可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打造乡村旅游,2016年,年画村年画路由原本的7米宽扩建到现在的10米,并且增加了供游人骑自行车的绿道等设施。“道路通,百业兴”,提档升级后的年画路不仅方便了大家出行,也为当地村民铺筑了致富路、幸福路,成为到绵竹旅游的“打卡地”。近年来,德阳市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加快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2+N+X”片区专班架构和“1+4+N”规划体系,完成28个乡镇级、45个村级片区规划编制,推动片区一体化发展。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大民生实事,高位推进农村路、水、电、气、通信“五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全面提升农村设施完备度,开创乡村建设的新格局。新改建农村公路380公里、电网线路593公里,天然气“村村通”覆盖率达87%,光纤宽带实现全域通达。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向农村深度覆盖,新改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48所,新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2个,实现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改造提升便民服务中心828个,2个县、18个镇纳入省级便民服务试点。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以及公共服务的优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广大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得到提升,打造体现德阳水平、富有德阳特色的美丽乡村。整治人居环境  提升乡村颜值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关乎村民健康、乡村形象、民生福祉。旌阳区孝感街道红伏村是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该村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彩钢整治、厕污共治。“以前上厕所,夏天臭烘烘、冬天冷飕飕,现在好了,在室内修建了冲水厕所,上完厕所用水一冲,厕所里基本没啥味道,干净了。”一说起村里的“厕所革命”,村民冯艳满是幸福感。红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尹显东说,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村里采取承包制,每天由8名保洁员对全村道路进行清扫,还制定了庭院“门前三包”措施,让村民自觉去做好卫生。经过不断努力,红伏村实现了美丽田园、幸福家园、开心乐园的美好愿景,也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德阳市坚持美好生态助推乡村振兴,以环境整治为重点,以提升村容村貌为抓手,分类型、分层次、分步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切实开创美好幸福乡村新局面。在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行动中,德阳市动员干部职工、经营主体、农村群众三方力量,推广罗江“进门六个好、出门五步走”,构建“百村千组万院”环境卫生长期抓、深入抓、一起抓的格局。同时,德阳市还制发《德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大”行动,制定农房建设通用图集,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村容村貌。建成“厕污共治”示范点253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9%,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77%。推行“政府投一点、集体补一点、社会筹一点、村民交一点”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高效整合建设资金,吸引筹集社会资本,共促长效管护。推广罗江“每人每月一元钱”环境治理收费模式,落实村民自治主体责任,提高群众积极性参与度。一系列措施有力落实,让德阳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优化提升,在确保乡村既有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的同时,还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擦亮和美乡村底色。推进移风易俗  厚植乡风文明良好的乡风文明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生力。什邡湔氐镇龙泉村的樱花谷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近些年,当地村民也依托旅游产业过上了好日子。如何让村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让文明之风吹遍龙泉村?龙泉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刘刚华说,每年年底,村里会开展“礼孝人家”评比表彰活动,评选“好父亲”“好母亲”“好媳妇”“好儿子”“好女儿”等,并建立礼孝陈列室,树立村民学习的榜样。此外,龙泉村干部群众集体讨论制定了24条村规民约,告诉党员干部和村民该做什么,什么不能做以及违反村规民约将如何处理,同时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开展党的政策宣传、引导移风易俗、关爱特殊群众等工作,弘扬时代新风,让龙泉村从内而外焕发出新时代的新气象。德阳市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提升村民文明程度,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印发《德阳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规划(2021—2023年)》《关于持续开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和星级文明户评选的通知》等文件,对全市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进行部署。向省文明办推荐2021至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省级文明村镇培育对象21个,培育德阳市文明村镇对象60个。全市816个村、370个居委会制定自治章程,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并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黑榜”推动落地落实。推动全市816个村、370个居委会普遍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制度,开展文明祭祀、婚俗文化宣传活动,倡导文明办婚、文明治丧理念,有效遏制婚丧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滋养乡村振兴之路,全市村镇乡风更文明,家风更良好,民风更淳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构建和谐美丽乡村乡村要振兴,有效治理是基础。为解决基层自治中出现的民主管理制度不完善、群众参与村务的渠道不畅、参与集体事务决策和监督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早在2008年,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探索创新定向议事代表制度,让作风正派、口碑好、有威信、有影响、能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村民担任代表,参加村民代表会议,反映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决定会议授权事项等。村里大小事,村民说了算。星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华说,通过实施“定向议事”,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村组事务管理中来,村务、组务、财务更加透明,村民办事和反映问题更加方便、快捷,拉近了干群关系,逐步实现了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三个自我”,群众参与村组事务管理、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热情空前高涨。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上,德阳市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着眼规范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履职行为,出台管理监督“30条措施”,构建适应新形势,确保监督有力的权责制度和机制。举办“十大微改革工程”成果展,开展现场拉练会,定期开展专项调研,完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实施农村头雁提能工程,举办专题培训班,实施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3年行动,提升村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后备干部素质,夯实乡村治理干部队伍。选派金融书记、产业书记454名,有效打通金融和“三农”的壁垒,乡村治理队伍焕发活力。科学开展“无差别综合窗口”改革,系统构建覆盖城镇、集约高效“15分钟服务圈”,推进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以及基层民主协商“定向议事代表”制度,凝聚乡村治理多元合力,进一步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春暖花已开,未来更可期。德阳市将在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在构建村美人和、形神兼备的新村大道上昂首阔步,奋力向前。(文图来源:德阳市委宣传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3-21
春风乍起,暖意盎然。眼下正是春耕时节,万物在春色中次第“耕”新,一幅“人耕大地,春生万物”的春耕图正在德阳市各地徐徐绘就。在旌阳区新中镇的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无人旋耕机正按照程序进行春耕作业;中江县黄鹿镇连片油菜花蔚然成海,漾起层层金色波浪,不远处,无人机正在巡田管护;罗江区鄢家镇回龙场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工人、挖掘机齐上阵,在平整成型的农田边进行田坎护坡作业……建好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近年来,位于“天府粮仓”核心区的德阳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全力高效推进良田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机制,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212.5万亩、占比73.6%,居全省第一;2022年,实施“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3.5万亩,整治清零撂荒耕地6.84万亩,优化改造农业种植园地3.35万亩。德阳扎实推进标准农田建设(付帅 摄)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向土地要粮保障粮食安全地之不存,粮将焉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德阳深挖土地潜力,在向土地要粮方面下大功夫,千方百计夯实粮食生产能力,不仅守住耕地的“量”,还要改善耕地的“质”。在中江县广福镇铜山村,一块块耕地井然有序,放眼望去是一大片良田,很难想象去年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景象。“去年以来,我们村复耕面积达到200多亩。”铜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张辉富对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充满了信心,“我们已开垦出村上80%的撂荒地,这些土地是村上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盘活土地资源,才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耕地保不住,粮食生产就无从谈起,要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德阳市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出台“1+4+1”“非农化”“非粮化”、撂荒闲置土地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开展耕地保护专项督查整治行动,确保良田姓粮、农田姓农。今年,全市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和落实好田长制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并在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重点是要以“管好田、建好田、种好田、护好田、盘好田”为目标,构建市、 县、乡、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并实质化运转,把责任压实,确保每个地块都有人守护,不丢一分、不少一寸。同时,要强化耕地用途管控,重点抓好耕地进出平衡、占补平衡、“非农化”“非粮化”等四个方面的工作。下好“先手棋” 高标准建成“天府良田”守住耕地的“量”,“质”怎么提升?德阳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主要抓手,下好“先手棋”,高标准建成“天府良田”。中江县龙台镇双寨村、金鱼村、顺风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40余台挖掘机振臂挥舞,100余名工人争分夺秒,抢抓施工进度,土地整理、沟渠建设等工程有条不紊地加快进行着……“今年4月底项目要全面竣工,时间紧、任务重。”龙台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纪国忠介绍道,项目建成后,龙台镇将形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基础设施配套齐备的高标准农田,有力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这只是德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德阳市各地抢抓施工黄金期,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探索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强项目统筹和协同运作,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截至目前已建成11.74万亩,建设进度达67.45%,力争5月底全面完成,确保不误农时,为大春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建设好高标准农田,让靠天吃饭的庄稼地能有效对抗“旱涝夹击”,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在什邡市马祖镇复兴村,一块块农田平坦整齐,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农田通经过良后,现在可以采用现代机械进行耕作,也可以实现高效灌溉。”当地一家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小波说,他承包的1800余亩农田在去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更利于机械化作业、精准灌溉,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量。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如何保证农田高产,提升管护水平?德阳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方面有了新探索。德阳市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保险模式,今年在广汉市、什邡市、罗江区等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保险试点,引入“保险+服务”机制,全省首单“农田IDI”试点落地德阳市,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水平。“智能化”不断扎牢耕地保护“篱笆”。旌阳区依托数字农业建设基础,构建“耕地基础信息一张图”,完成全区高标准农田的数字建模、编码,实现对高标准农田的在线实时跟踪管护,严防高标准农田“非粮化”“非农化”以及撂荒,确保良田粮用。据介绍,德阳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12.5万亩、占比73.6%,居全省首位。今年德阳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7.4万亩,并有针对性地补齐灌溉排水、地力提升等短板,集中连片、规模推进“天府良田”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用好一片。治“荒”有良方  昔日荒山变沃土良田撂荒地整治也是稳定粮食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德阳市聚焦粮食安全战略,加强耕地宜机化改造,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生产“只增不减”。在中江县永太镇长河村,大地犹如铺就了五彩斑斓的地毯,黄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艳,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2021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景象。改变源自2021年11月,“90后”新农人常滔流转了约1313亩荒地,并实施了宜机化改造。“小改大、坡改缓、弯改直”。常韬的这片区域主要用来进行油菜、小麦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由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中江县2022年粮食产量80.3万吨,连续16年成为“全省产粮第一大县”。但是,中江地处川中丘陵地带,山丘多、地势不平,大中型农机难以下地。“宜机化改造后,现在这里农业机械通达率达到100%,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引导农户自行复耕复种,引进业主大户、新型经营主体治理,村集体组织统一包干等多种方式不断促进撂荒地治理,并给予相应补助。同样,旌阳区以整治撂荒地为突破口,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促成当地撂荒地化零为整、连点成片,形成便于规模化、机械化作业的大片土地。“这里之前是一片撂荒地,现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旌阳区黄许镇仙桥村,德阳市旌阳区杨虎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廷虎土地复耕后,今年产出1.5万斤大豆和5万斤玉米。近年来,全市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各地切实有效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多措并举,让“沉睡地”变“致富田”。德阳市出台《德阳市整治农户承包耕地撂荒及优化改造“非粮化”农业种植园地十条措施》,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粮油生产,兑现开荒种粮、腾退种粮等补助政策,全市6.84万亩撂荒耕地实现全面清零,优化改造农业种植园地3.35万亩。春光无限,犁铧耕作。放眼孕育丰收的广袤大地,为守好沃土良田,德阳将持续筑牢天府粮仓“耕”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底气不断增强。(文图由德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3-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曾霁  3月16日早晨,记者来到德阳市中江县通济镇六松村,阳光正好,王全元、王斌父子已经站在田边,查看油菜长势。  父亲王全元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四川省劳动模范,入选“四川省首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已经担任中江县茂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2年。去年合作社入社成员达到192户,每户增收1.35万元以上。  儿子王斌已担任中江茂烨家庭农场法人代表3年多。 他经营着流转来的1000余亩土地,还为周边乡亲提供农机与农技服务。由于技术过硬,“2022年谷子每亩产出达1200斤,油菜每亩约360斤。”王斌自豪地告诉记者。苦练内功种田技艺与时俱进王斌与现代农业结缘,是因为父亲的影响和国家政策的吸引。  他2007年退伍后,眼见父亲王全元的种粮事业蒸蒸日上,以及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他决定选择留在家乡,与父亲一道投身现代农业。  “新时代的农业生产更需要年轻人来挑大梁。”王斌告诉记者,2016年他家流转后的种植面积近500亩,水稻亩产达到1100斤。  通过十余年的学习和父亲的口传身授,王斌终于成长为一名“老把式”,2019年他在通济镇六松村流转了300余亩土地,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茂烨”,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青菜等。  作为一名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80后”,王斌花大量时间到各地参观学习,参加农技培训,掌握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学习中他逐渐领悟到: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才是农业发展的出路。  2022年以来,为扩大规模,他再次流转土地455亩(含撂荒地110余亩),发展水稻与油菜轮作,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等。通过撂荒地整治,实现了荒坡变粮仓。  为解决六松村土地零散的问题,政府(承担40%)与农户共同投资,对农田地块开展“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等宜机化改造。王斌站在自家的10余台农机前,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插秧一个人工一天只能完成一亩,现在一台插秧机一天插秧和施肥能完成40亩,效率提高了好多!”  王斌学会了开农机,也学会了操控无人机。“无人机一次可载肥80斤,1小时能完成50倍人工的施肥量。无人机播种效率是人工的80倍。通过遥控器,就可监控作业情况,太方便了。”他感慨道。看好前景扩规模带乡亲致富漫步田间,记者看到,王斌的大田里安上了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站岗放哨”,为害虫布下天罗地网。  王斌和父亲一起,建了一条水稻育秧流水线,钻研育种技术,进行育苗培植。他透露,去年的水稻品种就选得很准,淘劣选优,种的是“宜香优2115”与“晶两优华占”等水稻品种,抗病强、防倒伏,去年亩产谷子达1200斤!  如今的王斌,每年经营水稻380亩、小麦185亩、大豆185亩及多种蔬菜,年产粮40多万斤。这位“粮二代”也成了闻名遐迩的种粮高手。  说起去年家庭农场的收益,王斌非常高兴:“扶持政策真的好,种粮食、种大豆、买农机等项的补助共有约40万元,种田也是赚钱的。”  为了带动周边乡亲致富,王斌还与周边农户签订协议,按照“统一供应良种、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配送生产资料、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回收产品”来运作,让农户的产品也能更便利地走向市场。每年算下来,周边群众能增加经济收益36万元以上。  目前,六松村乃至整个通济镇都搞起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涵盖了农业机械与农技服务,达到种养大户与农民的双赢。而王斌的10余台农机,包括4台小型耕种机,也积极服务乡亲。  “我希望能扩种粮食到2000亩,稳产增收。”他表示,将扎根通济,反哺家乡,带领乡亲走“流转分红+务工收入”之路,致富一方。如今的六松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1万元,王斌的中江茂烨家庭农场,也获得了“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称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21
(陈科 钟正有)3月17日,德阳市旌阳区天元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慧种田”志愿服务项目——柑橘种植技术培训活动在青甜扬嘉举行,活动吸引了青丰农业专合社、锦庆种植专合社、陈庆淑果园等6家果园负责人和部分种植大户参加。培训现场本次培训采取专家授课、现场实训、交流互动等方式,将专业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结合,分别从土壤施肥、清沟排水、树体修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讲解了柑橘春季管理技术。“柑橘相对耐阴,枝不能剪得过于稀少,要在树上分布均匀,相互不交叉、不重叠,能够达到通风透光的要求就可以了。”高级农技师、成都市蒲柑果业联合会理事曹建军在果园现场进行了柑橘春季修剪技术操作示范。培训现场培训现场,学员在曹建军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柑橘树剪枝工作,把“开天窗”、去除交叉重叠枝、树枝整形等关键技术运用自如,真正做到现学现会、学以致用、学出成效。“通过此次培训,我们收获了不少柑橘管护经验。回去后,我将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产中。”参加培训的丰城村果农应建彬深有感触地说道。眼下正值春季柑橘管护的关键时期,抓好春季柑橘管理是全年丰产增收的重要基础。为帮助更多果农提高柑橘生产和管理技术,天元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联系相关农业专家,开展针对性的农技培训,同时不断挖掘和培育乡土农技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化服务队伍,提升农业技术服务能力,为农户实现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3-20
(钟正有)近年来,中江县石林谷景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发展新业态壮大休闲乡村游,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成为“美丽中江 宜居乡村”的旅游胜地。据悉,石林谷景区建设坚持践行“两山”理论,采取合理措施对石林谷及周边龙泉水库等山水资源进行了保护,并把绿水青山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引导当地老百姓转变观念,带领他们逐步走上“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创建景区的过程中,当地积极探索“公司+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如采取土地入股、闲置房屋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让先进者受益,以先进带后进,引导当地百姓主动参与到景区建设中来,共建共享生态振兴红利。这样既盘活了“绿水青山”,也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充实了他们的“钱袋子”。据了解,景区流转钟鼓村、皂角村177户群众土地800亩、林地400亩,让群众实现租金收益达56.8万元。同时,景区雇佣附近村民400余人,使他们实现就近务工,为其发放薪酬2000余万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3-03-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拖拉机正在农田里忙碌作业,驾驶室里却不见驾驶员的踪影。距离农田100米外的办公室内,广汉新协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下文简称“合作社”)理事长黄刚利用手机对拖拉机进行“监控”。这是3月8日,发生在广汉市南丰镇阳关村的一幕。  春耕备耕正当时。如今,黄刚只需打开手机,轻触按钮,绘制路线,拖拉机便从仓库自行驾驶到田间,按照预设好的路线精准作业。技术人员芮军甫(右)在指导黄刚(左)进行无人农机操作。  何为“智慧无人农场”?耕种管收环节实现无人作业  “插秧机和收割机已经完成调试,拖拉机还需要根据地块调整参数。”广汉市南丰镇阳关村“智慧无人农场”试验基地,上海华测导航公司技术人员芮军甫正在指导黄刚操作无人农机。  2022年底,广汉市首个“智慧无人农场”试验基地——新协和合作社智慧无人农场正式建成,农场配置了无人化种植、施肥、收割、转运等智能化农机装备,智慧农机通过精准定位、智能避障、远程遥控、无人驾驶等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中耕、种、管、收等环节的无人作业。  “主要为解决当前农业作业非标化等问题,提供智能化、数字化农业解决路径。”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有了无人农机帮忙,上百亩田地只需 2-3人管理。”黄刚说,农忙时节,插秧、收获等“黄金期”往往就只有几天,错过了便会耽误生产。无人农机能够很好解决人力问题。  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副教授卢劲竹介绍,无人农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物联网、智能装备等技术,对农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智能化管理,完成农场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  2021年底,我省首个无人农场建设项目落地成都市大邑县,并于2022年5月实现稻麦两种作物耕、种、管、收四个主要环节的农机无人化自动作业,有力推进四川农机装备向无人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智能化农机操作系统手机显示界面。“无人农场”有多智慧?直线行驶横向误差小于2.5厘米  田间,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三台设备和以往有些不同。黄刚告诉记者,通过安装电动方向盘、卫星信号接收器、显示器、摄像头、传感器等多个零部件,智能化农机便改装完成。其中,摄像头主要用于观察作业情况,传感器则是识别障碍物。“无人农场的实现主要依靠这些智能农机装备。”  那么,“无人农场”种地效率和效益如何?  芮军甫介绍,播种方面,以插秧机为例,直线行驶横向误差小于2.5厘米,与人工驾驶作业相比,提高了播种行直线度,行距更均匀,通风透气采光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因为接行准确,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 传 统 农 机的 使 用 效 率 为80% 左 右 ,而 我们正在使用的无人农机使用效率达 到 97% ,经 济收 入 可 提 高30%。”黄刚告诉记者,通过智能导航、无人驾驶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可提升机械化作业效率;通过智能终端监控,实时查看农事作业情况,实现农机装备的动态指挥调度和作业全流程追溯,提高农机装备管理服务的实时化、可视化、精细化。  “我们还要让无人农场更智能。”合作社负责人雷波介绍,下一步将通过5G智慧物联升级改造,在农场内部署土壤、气象环境、虫情、灾情监测系统,水肥智能灌溉系统等物联网设备,实现土壤、降水、气压、光照、营养指标等数据的采集,灾害预警、智慧灌溉、绿色防控等数字化管控,打造“5G+”智慧物联无人农场。让农机更“慧”种田,也让农民更轻松。  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唐晓玮表示,近年来,广汉市以首批四川省“数字三农大数据平台”试点县建设为主导方向,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市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7.67%,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水稻无人机直播等技术成为西南地区主推技术,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在30万吨以上,百亩连片小麦平均单产达600.2公斤,创西南地区小麦规模生产单产纪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16
(孔继红 记者 闫新宇)春暖花开景宜人,踏青游玩好时节。3月14日,“美丽桃源 魅力广汉”2023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子活动暨广汉市第二十一届桃花节在连山镇桃花山芬芳开幕。游客们“桃”醉在如云似霞的梦幻花海中,感受山水间的美丽、自然与和谐,还能品尝地方特色的乡村美食,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在灼灼桃花中揽尽美景、拥抱春天。据悉,本届桃花节系列活动从3月上旬持续到10月下旬,分布在广汉市的6个镇,以“美丽桃源 魅力广汉”为主题,举办油菜花季、桃花季、柚子花季、钓鱼季、火锅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多彩民俗文化和秀美大自然的深度融合。   开幕式现场今年的广汉桃花节有四项主题活动,分别是:“集在花田”“桃花仙旅”“桃源音乐节”“桃园寻宝”,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十里桃花的绝美和浪漫。其中,“集在花田”让游客品尝到“连山大刀回锅肉”、连山“柚淘”系列果酒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各种特色小吃。“桃花仙旅”在花棚子等景点为游客提供专业的摄影以及唯美的汉服,让游客留下美好记忆。“桃园音乐节”在虎型山等处为游客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桃源寻宝”活动则可带上孩子来一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探寻三星堆奥秘,寻找桃园宝藏。微风吹过,传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令人为之陶醉。“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季节,当然要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从成都专程来连山赏花的李女士非常开心地说,“没想到连山镇的花儿开得这么美,这一趟简直不虚此行!”广汉位于“天府之国”腹心,因“广至汉水”而得名,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广汉连山桃花种植历史悠久,桃花盛会始于清光绪年间,扬名于民国初年,素有“花果山”之盛称。其后,文人墨客慕名而至者甚多。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曾专程赴游,心醉意动,赞美这里“是花的海洋”,“是快游,是壮观” 。从1999年开始,每年3月举办的“桃花节”,更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每年此时,桃花山上桃花怒放,层层花海数里可见,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桃花胜地。伴随着桃花,还有洁白如玉的李花、梨花,金黄色的菜花、迎春花,以及芳香浓郁的柑、橙、柚花次第开放,交相辉映,绘就一幅春天的多彩画卷。 “绚烂的桃花已经成为广汉市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我们通过举办‘桃花节’,展现‘大美连山’农旅文融合发展态势和成果,推广连山农旅文品牌,进一步丰富桃花季活动。”连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祁樱介绍说,连山镇结合本地实际,依托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松林桃”、连山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全面提高乡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预计今年桃花节期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800万元。”桃花节系列活动是广汉持续打造多年的旅游品牌,是体现农旅结合、一三产互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汉市做大做强三星堆极核,提档升级桃花山、易家河坝等A级乡村旅游景区,丰富文化研学、农耕体验、房车营地等旅游业态,文化旅游事业进入大发展大繁荣快车道。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做法,广汉市先后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域旅游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县,其经验做法被纳入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十大典型案例。此外,向阳镇、连山镇石梯村等7个镇(村)先后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示范村),连山镇滴水村等4个村获评“水美新村”。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3-15
(张小桐 钟正有)广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坚持党建引领,推动职业培训深度对接乡村振兴,促进技能兴乡、人才兴乡、产业兴乡、文化兴乡有机融合。培训现场坚持就业政策落实,给予乡村振兴智力扶持。落实就业政策,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揽子”举措,摸清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落实“一人一策”分类帮扶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组织就业能力培训、就业精准指导、专场招聘会。每年对上级人社部门推送的本年度毕业的大学生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联系本人,了解其就业意愿,是否顺利就业,推荐本地合适的岗位,引导在广汉常住的应届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到人力资源市场求职应聘,或参加线上招聘会,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联系率达到100%。坚持职业技能培训,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发挥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优势,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乡土人才。采取集中培训和“一对一”精准培训相结合、学校培训和下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培养有技能的劳动者。深化职教精神传承,提升乡村振兴的文化品位。2022年开展的培训工种达30余种,包括育婴员、养老护理员为主的家政培训;聚焦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开展电子商务师、物流服务师等新类别培训。开展培训班69个,培训人次2035人,拨付培训补贴353万元。其中,职业培训机构和一些行业企业举办了糕点烘焙、西式面点、育婴护理、机械加工、门窗安装等实用性培训。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与四川良木道门窗型材有限公司联合开展装配工培训,了解培训机构、企业、劳动者三方反馈,因劳动者技能获得提升,公司业绩再攀高峰,为此拟定了新招聘方案,吸引了更多劳动者从事该行业。坚持特色技能培训,凝聚乡村振兴发展力量。德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社会开展了小规模的专题培训,属师徒制形式,主要集中在雕刻、陶器制作等手工艺行业。比如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何泽兵技能工作室,开展了雕刻特色培训,吸引了一批对工艺美术感兴趣的年青人,有利于连山镇储备一批手工艺匠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3-1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