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曾妮 王颖 钟正有)瓜果飘香、暖阳微风,当前正是蓝莓成熟的季节。近日,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上农蓝莓小镇120余亩蓝莓已经成熟,酸甜可口的夏日滋味令人向往。 蓝莓采摘一进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翠绿蓝莓树,枝头挂满了一串串可爱的“蓝精灵”。工人们在园区里来回穿梭,小心地将成熟的果子采摘下来装入筐中。“园区已种植蓝莓120亩,主要有奥尼尔、法新、密斯提、莱格西4个优质品种,采用绿色有机的种植模式,产出的蓝莓果型饱满、口感细腻,绿色天然。” 业主邓德斌说。到了蓝莓采摘季,从管护到采摘,各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也为龙居村的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园区蓝莓年产量达4万余斤,年产值200余万元,带动周边老百姓务工50余人,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邓德斌表示,小小的蓝莓不仅成了村里的“致富果”,也为他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促增收的“甜蜜产业”。“我在这里已经干了10年了,每年都能给家里增加一两万元的收入,补贴家用。”龙居村村民吴学莲说。龙居村的蓝莓园只是新中镇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中镇充分发挥该镇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禀赋,通过农旅融合来激活乡村“瓜果经济”,实现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下一步,新中镇将通过“夯实农业基底”“完善配套基础”“发展文旅业态”“壮大集体经济”等方式,努力招商引资打造全时段乡村旅游消费场景,让乡村文旅融合更具吸引力,为旌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新中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8
(谭雪)6月5日,甘洛县乡村振兴局、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专项服务签约仪式”在成都农交所德阳所顺利举行。绵竹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甘洛县委常委、副县长曾锐出席签约仪式及座谈会。签约结束,甘洛县考察组一行首先参观了成都农交所德阳所“一站式”交易大厅和电子化开评标室。该所总经理谢玉萍向考察组一行介绍了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成立背景、四级交易体系、四个推动运营模式以及 “交易品种、交易方式、服务方式”三大创新等工作情况。签约现场听取汇报后,甘洛县考察组一致认为,成都农交所德阳所作为全国首个市州政府合资共建的农村产权交易所,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具有创新服务及盘活利用闲置资产的经验能力。下一步,双方将根据甘洛县地域特点和政策支撑条件,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能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并举,建立健全流转顺畅、交易规范、高效利用、风险可控的扶贫项目资产盘活利用机制,通过试点镇村示范带动,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开展扶贫项目资产的盘活利用,提高扶贫项目资产经营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甘洛县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甘洛县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等相关负责同志参加签约仪式及座谈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6
(钟正有)连日来,中江县太安镇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目标,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确保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高效推进。会议现场开好“两个”会。组织召开太安镇2023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部署会及业务培训会,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要求。传达并下发《中江县2023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对防返贫监测集中排查工作进行详细讲解,要求各联片领导牵头,组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在各村开展好业务培训会,确保做到参与集中排查工作人员培训全覆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基础、守牢底线。构建“两张”网。一是构建帮扶“网”,按照地缘相近、居住相邻、适宜管理的原则,以镇为“网”、村为“格”建立镇级网,以村为“网”、组为“格”建立村级网格。目前太安镇共有防返贫监测帮扶网格点11个,网格长、监测员、网格员共31名,织密织牢“防返贫网”,实现监测帮扶常态化。二是构建督导“网”,为确保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高时效高质量完成,镇纪委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四个不摘”、防返贫动态监测等重点内容,开展全覆盖暗访督查,并形成问题清单并反馈至各部门、各村,督促加快整改落实。填好“两张”表。一是填好风险线索入户核查表,由联片领导指导,各村抓总,重点围绕家庭收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等情况对辖区所有农村人口完成全面排查,并填好入户核查表。二是填好太安镇防返贫监测和帮扶集中排查确定入户核查名单研判记录表,以组网格为单位进行研判,严格落实“不漏一户一人”原则,逐户研判各家各户情况,做到应纳尽纳。把控好“两个”点。一是把准排查重点。对监测对象、2023年新识别低保农户、因残风险户等5类重点人群实行全覆盖入户核查,同时通过数据提取、分析研判和平时工作掌握,分村形成重点入户名单,统筹组织力量,依托网格管理体系,以村为单位开展入户排查工作。二是把控时间节点。紧盯重点问题,合理科学安排工序,认真组织实施,由各包村领导牵头,统筹包村干部、村干部、驻村帮扶队等人员力量,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履行工作职责,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5
(李永华 钟正有)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江县永太镇在明星村建设四川丘区现代粮油产业技术中心,该中心总占地面积200余亩,包括农业数字中心、烘干中心、育苗中心、数字大棚等,待全面投入使用后,将成为集科技研发、企业服务、平台交易、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科技支撑强保障。“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为得到强有力的科技保障,永太镇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在中心内建设了专家工作站、智慧农业人才实训中心以及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承担与国家技术体系的衔接配合以及省粮油作物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有效承接创新成果,开展丘区现代农业关键技术鉴选,增强科技发展对丘区农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同时注重由引进到培育的转变,积极利用专家资源培育、培训本地农业人才、种粮大户等,让科技更广泛赋能农业生产。强强联手助发展。为充分发挥效能、提升服务能力,该中心依托央企中化农业和本土企业三润科技等,推行“龙头企业+服务+新型主体”的生产模式,不断强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单体烘干设备厂房,日处理能力达600吨,极大提升了园区产业发展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并且建成了四川省油菜产业集群数字化平台,凝聚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菜产业,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由地方“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利益联结促振兴。该中心实行“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模式,中心运行的全过程都有村集体的参与,在收取原有场地租金的基础上,还将根据提供的运营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收取管理费,可有效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村集体每年预计增收30万元,同时可吸纳本地农户到此务工,带动农户每年增收2万元,由此实现多方主体共同受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5
(钟正有)5月30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党委书记刘旭一行莅临德阳市中江县,就丘陵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和应用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德阳市农业农村局、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陪同调研。调研现场调研组一行先后到中江鸿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永太镇长河村千亩宜机化改造示范区和中江县泽丰小型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实地察看播种装备和丘陵农机基础条件,听取了中江宜机化改造的开展情况汇报、鸿发农机服务合作社和公司负责人工作开展介绍,详细了解中江丘陵播种机发展历程、播种机性能、推广情况以及农户对“中江造”播种机评价。调研组对中江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需求、开展服务情况和取得成效、中江致力改善农机基础条件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现场观摩、听取汇报、交流讨论,刘旭一行对中江县专注开发适应丘陵区作业的播种设备的做法、宜机化改造的经典举措、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三农”的成效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2
(许雯琪 钟正有)5月30日下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党委书记刘旭一行赴德阳市旌阳区调研现代农业装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四川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站长李和平、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中心主任张小军陪同调研。调研现场刘旭一行深入德阳市金兴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参观企业生产情况,并与企业负责人就其零配件生产工艺、产品研发、产品出口、农机排放“国三”升“国四”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刘旭充分肯定了德阳市金兴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取得的成绩,尤其是该公司生产的收割机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情况。并要求金兴农机加强技术培训、不断创新,抓住“农机研发制造推广一体化应用”项目实施的机会,不断提升农机质量,推动农业装备迈上新台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1
(简林琪 钟正有)近日,中江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县30个乡镇和县教育、卫健等13个县级部门分管领导、业务人员在县行政集中办公区会议室召开动员培训会,正式启动中江县2023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数据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拟利用2个月时间,集中对全县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以及乡村建设系统存量数据信息问题进行修正,并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增量数据质量,确保数据信息“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数据信息规范、匹配可信,为高质量推进巩固衔接工作提供基础支撑。会议现场核实核准脱贫户和监测户信息。组织全县帮扶干部和监测联系人对脱贫户和监测户信息逐户逐项核实核准。全面修正存量问题数据。根据核准结果对系统数据纠错更新,并采取“核查-修改-再核查-再修改”的方式,对国家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反复筛查,实现疑似问题数据应改尽改、不漏一条。行业部门数据信息比对。组织县教育、卫健等13个县级部门开展数据交换比对,实现基础信息部门数据统一。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机制。总结专项行动成果,建立数据质量管理专班运作管理以及数据信息采集-行业比对-审核录入-分析清洗全链条工作制度,确保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29
(记者 吴传明 摄影报道)5月,是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抢种抢收最繁忙的时候。沃野织锦,阡陌纵横,时和岁稔的盛景背后是种粮人的心血和汗水。5月19日,杨万顺(左一)一家四口在新收入库的麦堆上合影。  在田间,58岁的杨万顺刚将小麦收割入仓,又忙着放水插秧。杨万顺是四川粮食主产区广汉市三水镇中心村的种粮大户。2006年,在外打工的杨万顺回乡购买了第一台收割机,开始为全镇村民收割水稻、小麦。2012年,他尝试承包周边村民的60多亩农田种植粮食,获得大丰收。之后,他将所有的收入全部投入到粮食种植上,并逐年向邻近3个村增扩种植面积。今年,在当地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的鼓励支持下,他又投资180多万元,把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700多亩。5月26日,杨万顺在整备无人施肥机,现代化农用机具的广泛使用,有效提升了粮食种植的效率。  17年来,杨万顺在粮食种植、收割上,大胆研究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积极探索小麦、水稻高效种植新模式,依靠科技种田,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他先后购置了多台无人机、植保机、拖拉机、收割机和施肥机等先进农机具,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种植新模式。5月21日,杨万顺驾驶插秧机。今年,他在插秧机上安装了卫星定位智能辅助功能,插秧机通过自动识别功能就能完成秧苗的栽插、施肥。  近年来,杨万顺种植的小麦最高亩产量达到500多公斤、水稻最高单产超过800公斤,粮食年总产量达1800吨。“今年小麦有这样好收成,离不开我们的深耕细作。年初,我们对整个播种区进行了分类管理,从除草、施肥到病虫害防治,都是科学化的管理,现代种植技术带来的收益是实打实看得见的。”看着田里的麦穗颗粒饱满,杨万顺黝黑的脸庞露出了笑容。5月21日,是“开秧门”的日子,杨万顺下苗田卷起今年的首批水稻秧苗。  崇尚自然、热爱土地,科学种田、做好农业是杨万顺的追求和梦想。如今,他成天忙着在田间地头、粮食仓库、工厂和合作社往返穿梭。杨万顺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种植规模发展到5000亩,让更多人吃上“天府粮仓”的优质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5-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小汉镇新兴村种植大户郑本贵小麦田块实测面积12.71亩,总产量6662.2公斤,折合亩产524.17公斤。”近日,随着现场工作人员将该产量记录到参赛表中,参赛选手郑本贵参加广汉市第二届天府粮仓“粮王”争霸赛小麦赛季活动的成绩出炉。小麦验收组对收获小麦进行测产。(受访者供图)  眼下,广汉市26万余亩小麦颗粒归仓进入尾声。自5月12日以来,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广汉市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乡镇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代表组成的小麦验收组奔波于该市各个乡镇,对符合“粮王”争霸赛小麦赛季活动评选条件的48家小麦种植大户进行10亩连片实收测产,评选今年当地的小麦“粮王”。  经过近半个月的实收测产,来自连山镇柳堰村的种粮大户熊恒宽以平均亩产579.8公斤从48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届小麦“粮王”称号。看着眼前的产量,熊恒宽高兴地说:“今年种了几百亩的川麦104,得益于农业专家们的技术指导,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很到位,小麦整体长势良好,丰收是意料之中的,但没想到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去年水稻季,广汉市首届天府粮仓“粮王”争霸赛吸引了广汉市60多名种粮大户踊跃参与。经过前期理论测产和实收测产,12名种粮大户以750公斤以上的水稻亩产获得表彰。“种好粮关键在于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如果自己不努力产量还是上不去。”广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任王越介绍,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让农户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比拼的意识,从而调动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在去年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赛制升级,既找水稻‘粮王’,又找小麦‘粮王’,更找‘小麦—水稻’周年‘粮王’。”王越介绍,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是制约农业高效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广汉农业生产坚持“多腿走路”。一方面,通过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播面,稳住农业基本盘;另一方面,通过以赛促学提升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单产,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我已经育好了20亩秧苗,通过育早秧、育好秧提高水稻产量。”在本季“粮王”争霸赛中,南丰镇新城村的种粮大户张文吉的小麦实收亩产达到504公斤。为了在本年“粮王”争霸赛水稻赛季中崭露头角,他提早谋划,助力夺得水稻季的“粮王”。  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举办“粮王”争霸赛,为广大种植户搭建交流学习平台,营造比学赶超、争当第一的浓厚氛围。从最初寻找“粮王”到最终人人争当“粮王”,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据介绍,近年来广汉市紧紧围绕全面提升粮食单产这一核心目标,开启“1+10”高产创建计划,着力打造1个县级万亩高产示范片、10个镇街千亩高产示范点。通过点面结合,全域布局高产示范田,实现高产并联,全面均衡提升粮食单产水平,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再添广汉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灿红 记者 刘佳 文/图5月13日,广汉市三星堆三星村举办了一场产业推介会,向外界推介三星村产业发展的初步成果。  时间回到2020年。当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三星村的产业发展面临一个难题:因文物保护需要,三星村种植环境不同于其他村子。三星村党委书记罗绪福几乎每天发愁:“到底该种点什么呢?”  在谨慎的探索中,经过两年多实践,遗址保护和乡村发展逐步成为三星村两条并行不悖的主线,奏响了一曲产业转型的“田园牧歌”。  “在小小的探方里面挖啊挖啊挖,古蜀文明的遗迹就这样找着啦……”近日,在广汉市三星堆镇三星村,一群小“考古学家”在考古探索基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有模有样地蹲在探方里模拟考古发掘;走进三星村党群活动中心,三星堆青铜面具、玉石立人像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马牧河边,考古研学、农旅融合、文创周边、特色种植……三星村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而在2021年9月,《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前,三星村人还在为如何让遗址保护和乡村产业和谐发展而发愁。  短短两年多时间,三星村如何把握机遇,走出一条农文旅结合的产业转型之路?  5月22日,记者再次走进三星村一探究竟。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研学的学生讲授青铜制作的过程。抓住超级文化IP 在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寻路  “三星村每个村民都是三星堆遗址的守护人。”三星村党委书记罗绪福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三星村与三星堆的过往,并自称“三星堆堆长”。  鸭子河南岸,马牧河南北岸,12万平方公里区域正是三星堆遗址保护区。而三星村位于三星堆遗址保护区之上,村名也来自三星堆遗址。三星村村民祖辈生活在这片遗址上,开垦着这片土地,同时也守护着这片土地。如今他们将以另一种姿态继续与这片土地对话。  “这里曾经有一片鱼塘,那里曾经是一片菜园……”“三星堆的三个土堆分别在那边……”当地乡贤肖尤光回顾着曾经的生活,说到动情处不免情绪激昂。他说道:“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将三星堆遗址保护好、发扬好。”  “村民做出了很多妥协,比如放弃生活饮水项目,不种植深根作物,不乱建坟,不随意改建居住房屋等。”罗绪福谈道,村民们在三星堆遗址保护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三星堆新一轮的考古大发现,让三星堆遗址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围绕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进程加快。  如何创新地转化文化遗产资源为产业资源,助力产业发展?各路专家学者先后来到村里举办村民大讲堂指点迷津、献计献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星村抓住机遇,走上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引入多家公司入股 村集体经济有了抓手和支撑  三年前,三星村产业发展刚刚起步,“这片土地上该种什么?”是罗绪福面临的头号难题。如今,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清晰的答案。三星村与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打造科学化、标准化、景观化农业,“比如用特色农作物将三星堆图案写在大地上。”罗绪福介绍道。  村集体如何控制土地上种什么作物,首先要解决的是土地经营权问题。“目前80%的耕地已集中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名下,分包给种植户,并由村集体集中安排种植农作物品种。”罗绪福介绍,目前正在加速收割小麦、油菜,马上进行水稻插秧,今年准备试验种植彩色水稻。该项工作由村集体入股的一家公司——众星伴月农业科技公司主导完成。  除了众星伴月农业科技公司,三星村还入股了蜀人记乡村旅游、蜀兴置业、崇雅斋艺术品加工、巴蜀文创设计、锐扬方舟文创设计等6家公司,涉及研学旅游教育、旅游服务、农耕文化、青铜文化、文创等五大领域。6家入股企业为三星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抓手和支撑。  村集体与企业如何合作?罗绪福表示,6家公司按公司章程独立运营,村集体经济按10%-15%的比例入股6家公司,同时成立产业发展部,安排专人在公司担任监事,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条例》对三星堆遗址的保护管理作出了严格规定,三星村的产业发展需要在《条例》允许范围里进行,因此,选择发展什么产业对于三星村至关重要。  “村里至今都没有通天然气等”“月亮湾等遗址没有对外开放,无法开展深度游”“农业设施薄弱”……三星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不少,但这并没有影响企业参与三星村产业发展的热情。  “《条例》出台前,我就知道三星村的土地利用会有很多限制。”北京大学公众考古学专业硕士毕业的刘庆华表示,这并不妨碍他来到三星村进行创业。出于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刻理解,他深知三星堆文化蕴含的巨大商机,成立蜀人记乡村旅游公司,在他看来是个必然选项。农文旅产业链深度融合 让这片土地发挥最大价值  出于文保的考虑,在村里发展产业可能会有种种限制。“但总有解决办法。”刘庆华说,“不能新建建筑,我们就在三星村原有风貌上,改造出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  “我们不担心人流量不够,而是担心接待能力不够。”刘庆华坦言,3月以来,客流量暴增,受限于接待能力,每天只能接待1000人。“为此我们错失了很多大旅游团。”他有个设想,如果能把基地附近的一个鱼塘承接过来进行改造,他将复原三星村码头集市,能稍微缓解接待能力不够的焦虑。  “6家企业互相联动,产业结构相互结合,在农文旅产业链上进行深度融合。”罗绪福盘算着,要让游客载兴而来乘兴而归,让这片土地发挥最大价值。  “蒸蒸日上”是蜀兴置业总经理张成富对蜀兴置业旗下农家乐生意的描述。他还计划投资1000万元打造民宿,“目前开民宿的条件还不成熟,相关手续正在协调办理中。”  “6家公司成立一两年以来,已经有3家开始盈利,预计今年年底将第一次分红。”罗绪福介绍,全村6000多名村民将平均分配。  罗绪福表示,接下来,三星村还将开展数字“认养”,结合二十四个节气,利用200亩地开展古蜀农耕和沉浸式研学体验等活动,为三星村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三星村的产业转型正在路上。在遗址保护的红线之下,三星村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但同时,依托三星堆这一超级文化IP,回报注定也会更大。  刘庆华复原三星村码头集市的设想能否实现?张成富的民宿能否开建?三星村和三星堆的故事将怎么续写?三星村的发展有很多把锁等待开启。四川农村日报将持续关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眼下,正是四川麦茬水稻栽插的关键时期,农户们要在5月完成大部分水稻机插作业。  5月19日,在德阳市中江县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四川省农业相关部门联合德阳市农业农村局在中江县的田间地头举办了一场“水稻机械化种植高质高效技术培训会”。专家们现场示范向省内各地农技人员、种植户们展示农机智能化驾控、水稻底肥全耕层混施、水稻覆膜机插秧节水生产等技术。这些“黑科技”是如何让水稻生产实现节本增效的?随着插秧机驶过,田间留下一行行整齐的秧苗。“黑科技”赋能水稻生产节省人工效率高  演示现场,随着一台宽窄行插秧机驶过,田间的秧苗留下一行行整齐的平行线。“这是无人驾驶插秧机,它按照预设作业指令,沿着系统预设路径精准栽插秧苗,栽插深度和行驶轨迹达到厘米级精准控制,水稻机插轻松实现‘跑直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朱从桦告诉记者,这样的插秧方式,全程仅需一名辅助人员补充秧苗,大幅降低劳作强度,每小时可插秧5亩以上,稻田有效栽插利用率还能提高3%以上,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已推广近10万亩。  “我们从2022年开始采用无人驾驶插秧机技术,这项技术不仅效率高,而且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保守估计每亩能节本增收20元,每台经过智能化升级的插秧机,1个插秧季能节本增收超过1万元。”中江县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滔说,该专业合作社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来到专业合作社内,全自动育秧流水线吸引了1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技人员和专合社负责人的注意。随着排盘、配方营养土、铺底土、淋水、淋药水等一系列流程,全自动育秧流水线一气呵成。“自动排盘机安装在播种机前面,效率能达到每小时 3000 盘。高速播种机工作一天,就能供1500亩大田使用。”朱从桦介绍。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过去都是在大田里育秧,费时费力,育秧时节室外气温多变,刚出芽的秧苗适应环境和抗病害能力较弱。如今,采用工厂化暗化育秧,能确保秧苗的品质及存活率,节省人工,还能提高秧苗质量。”常滔介绍,今年合作社种植的2000余亩水稻已经开始插秧,预计6月初插秧完成。除了供专合社自己需求外,还将为周围12000余亩大田提供秧苗。机械化助力挖掘丘陵山区粮食增产潜力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小军介绍,进一步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先进适用技术,是提升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举措。  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痛点和难点在哪?  “四川丘陵区水稻生产面积约1700万亩,占全省水稻生产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是确保我省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区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高方远介绍,针对丘陵区“无机可用”“有机难用”“机艺不协”等难题,以“两融两适”为着力点,开展丘陵区水稻机械化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是转变丘陵区粮食生产方式,推动我省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作为“全省产粮第一大县”的中江县,则通过宜机化改造等举措破解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难题。“中江丘陵地区多,通过宜机化改造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方便农机下田。”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股股长常春华介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改造2.5万亩,改造区内农机通达率达到100%,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95%,生产效率提高 60%以上,每亩增收380元以上。  同时,中江县大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动农户购置实用农机积极性,加快补齐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等环节机械化短板,持续提升现代农机装备应用水平。  “目前,中江县水稻进入抢栽的关键阶段,已有超过5万亩水稻完成机插秧作业。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示范推广宽窄行机插秧等高质高效技术,通过农机无人驾驶赋能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刘举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25
(谭雪)近日,据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消息,截至2023年5月18日,该所通过“三书模式”成交项目604宗,交易规模突破1亿元。这一可喜可贺的成绩,“翻开”了该所全国首创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三书模式”新篇章。该所首创推出的“三书模式”结合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关政策精神,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有效做法,创新了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新方式,拓展了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新领域,彰显了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新力量。“‘三书模式’的应用,有效防控了农村产权交易风险,防范基层腐败,避免和减少纠纷,对维护交易的合法性、公平性和保障交易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四川朗照律师事务所相关资深律师表示。据介绍,通过“三书模式”经办的每一宗业务均采用公开挂牌方式征集受让方,严防私下交易,流转交易过程真正做到公开透明、简洁明了、标准统一。确保了办理时交易流转合法合规、符合交易双方的真实意愿。有效发挥了公共法律服务“黑匣子”功能,维护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促进双方全面诚信履行合同义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书模式”用法治思维助力农村产权盘活近年来,该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夯实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德阳名片”。2018年3月,率先提出用“三书”勾勒“良法善治”线条,晕染“惠农强农”色彩,描绘“为民谋福”纹理,不断拓展“三书模式”应用领域,助力德阳基层治理走深走实,擦亮了“法治底色”。2018年8月,该所联合四川朗照律师事务所、德阳市诚信公证处推动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三书模式”落地,完成首个案例。通过三项审查、三项监督、三项服务功能,推动农村闲置农房使用权实现规范良性流转,用法治思维助力农村产权盘活。目前,“三书模式”已拓展运用于安置房合同权利转让、无证商品房合同权利转让、宅基地有偿退出、集体资产处置等七个方面。同时,获司法部高度认可,入选《四川法治蓝皮书》《四川省乡村振兴法治工作规划》,四川政法“五年百佳”案例,三次写入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入选中共德阳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度《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典型案例集》,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农三书》商标、著作权注册,并作为知识产权成功进行市场转化,创新成果经验输出到省内外,吸引全国各地投资者到德阳农村地区发展兴业。“三书模式”借乡村振兴之势务助农之实事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彼时,该所顺应形势,主动作为,联合公证、律师等机构抽样走访调查了德阳全市1000多个乡村。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空心村现象突出,平均每个村至少有5栋以上农房闲置,农房资源浪费严重,供给双方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农民出租闲置房屋增加收入意愿强烈。另一方面,缺少平台推广以及法律程序保障,承租人顾虑重重、望“房”兴叹,如何让闲置农房“活”起来,成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随后,该所联合有关部门、公证、律师等机构多次研讨论证,从现实需求出发,不断细化完善闲置农房流转程序设计、可行性操作、过程风险防范等,以法律视野规范农房使用权流转的程序和资料要件,明确交易双方权利义务,规避可能产生的各类矛盾纠纷,切实保障交易双方合法权益,使交易双方吃下“定心丸”,兜牢公平正义底线。作为德阳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该所始终本着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不仅公平公开公正的做好流转全程指导服务,切实规范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同时,广泛推广“三书模式”,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助力乡村振兴。在谈及“三书模式”的最大亮点?该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书模式”的本质是用三方规范性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简化农村闲置农房流转过程中复杂且不可靠的多项流程,为交易双方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降低办理成本、提高办理效率。同时,作为市场存量大、操作复杂的交易品种,农村闲置农房流转的“三书模式”在整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而“三书模式”因其适用广泛的原则,在其他领域也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如行政执法领域,特别是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可引入律师、公证参与服务,以通过第三方的专业服务固定处罚证据和处罚依据及适合的处罚幅度,从而提高行政执法的公正性、权威性,减少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当前,“三书模式”广泛应用和全面传播,不仅“迎来”了良好的口碑,也不断为民谋福,有效地助力了乡村振兴。延伸阅读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三书模式”是指《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公证书》+《交易鉴证书》。《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围绕解决交易主体合法性问题,针对自主交易合同中存在的主体资质不清、标的物产权不明,导致交易合同无法律效力、事后产生产权及债务纠纷等问题。由律师事务所在交易前对转让方资质、受让方资质及流转房屋权属进行逐一审查,确保流转交易合同合法合规。《公证书》围绕解决交易过程真实性问题,针对自主交易中存在的程序不规范、证据缺失、告知不及时,导致事后毁约、产生纠纷等问题。由公证处全程参与农房流转交易各环节,确保交易过程得到全程监督。《交易鉴证书》围绕解决交易服务欠缺性问题,针对农房流转中供需信息不畅、效率不高、矛盾调处困难等问题,由成都农交所德阳所为流转双方办理流转合同签订、流转款项支付等具体手续,并提供保险、报建等全流程服务。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23
(蒋继承 钟正有)大战“红五月”“双抢”正当时。为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有序进行,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机作业事故的发生,近日,德阳市旌阳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机执法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农机专合社等场所,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检查现场执法人员重点检查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安全生产监管,现场查验驾驶证、行驶证,尤其是检验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性能是否完好、牌证是否齐全,严防农机事故的发生。严查无牌无证、违法载人、疲劳及酒后驾驶等违规行为,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工作人员还积极引导农户和机手因地制宜选择收获时机、合适机具和机收方式,并督促农机手做好机具调试、维修保养、减损技能等工作,进一步提高田间操作技能,提升规范作业能力,提高收获质量、减少机收损失。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23
(钟正有)为加强农业保险覆盖面提升,绵竹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省、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通过会议、广播、电视和微信、抖音等自媒体点面结合、广泛宣传,做到政策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充分调动参保积极性。2022年绵竹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4025.84万元,首次迈上4000万元台阶,较2021年增长49%;农业保险密度从2021年的239元/人提高到2022年的356元/人,农业保险深度从2021年的0.75%提高到2022年的1.06%;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5.03%,完成保险覆盖面超过70%的要求。财政投入到位,抗风险能力提升。一方面,保持每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本级预算不低于800万元的标准,有效增强本地保险机构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信心和动力。2022年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3015.17万元,首次突破3000万元,较2021年增长46%,连续3年实现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标准,水稻、玉米、小麦种植完全成本保险保额从原来的每亩400元、400元、300元提高到每亩1100元、800元、700元。监督赔付到位,群众满意度提升。鼓励保险公司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手段,精准匹配农户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互联网+农险”运营管理体系,有效解决投保理赔手续繁杂、赔款周期长等难点问题。加强与四家保险公司的沟通协调,注重资金效益,优化保费补贴资金拨付流程,缩短核灾理赔周期,实行承保和理赔公示、查勘定损电话跟踪复查、赔款支付使用“一卡通”发放到户,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2022年,三大主粮保险全市实现保险赔付634万元,较2021年增长30.45%,对绵竹市主粮稳产保收作出了重要贡献。险种拓展到位,特色产业支撑提升。按照“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总体思路,绵竹市积极拓宽思路,围绕四川省“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密结合绵竹市重点扶持“2+4+N”现代农业产业品类,印发了《绵竹市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实施细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开设花椒、柑橘、育肥猪价格指数保险、猕猴桃、蒜薹、大蒜、梨、茶叶、玫瑰、肉牛保险品种,2022年新增豌豆尖保险。目前已开设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多达11种,为绵竹市种养殖农户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险服务,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5月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播种、移栽的季节。眼下,行走在广汉市连山镇、南丰镇、高坪镇等地,一边是金灿灿的麦田,一边是绿油油的秧田。广汉的种粮大户们,在守好小麦丰收最后一关的同时,正抢抓时节,进行水稻集中育秧,为水稻稳产丰收打好基础。  “五一”期间,连山镇锦花村广汉市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内一派忙碌景象。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马力全开,工人们忙着递送秧盘、加育秧基质、加谷种、盖土等工序。“这是最后一批了,可以满足2000亩大田移栽需求。”该合作社理事长杨萍告诉记者,1亩集中育秧田可满足120亩左右的水稻生产面积。其合作社3月20日开始育苗至今,整个阶段一共集中育成可满足2.5万亩生产面积的水稻秧苗。  提供社会化服务,做集中育秧准备的还有广汉市蜀稻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大左。在高坪镇白里村田间,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将秧盘整齐摆放至秧田进行培育。“这是经过暗化育秧的水稻,摆到田间后还要灌水‘炼苗’,为之后的机插秧做准备。”张大左的合作社主要以社会化服务为主,大力推广集中育秧等关键技术。  “集中育秧,释放了劳动力,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出苗质量和产量。”在谈及集中化育秧的优势时,杨萍和张大左有同样的感受:与传统育秧模式相比,集中育秧不仅解决了农村部分家庭劳动力不足、技术缺乏等问题,还降低了育秧成本,保证了秧苗质量。此外,水稻育秧还可进行集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有效减少水稻前期的病虫害。  通过集中育秧,受益的不只是种植户,还有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经营主体。“除去营养土、秧苗盘、肥料、人工等成本,1张育秧盘利润在1元左右。”张大左今年的服务面积近4000亩,按照23张秧盘满足1亩地计算,他的育秧利润在9万元左右。而杨萍则通过土地托管、全程机械化生产、集中育秧等方式,统筹周年生产,可使每亩土地增加效益400元左右。  “在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都江堰灌区优势的同时,我们联合省农科院作物所推广应用水稻全程机械化育秧技术,不断辐射促进全市水稻集中育秧水平。”广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志述介绍,今年全市机插秧面积将达20万亩。截至目前,广汉水稻集中育秧折合大田面积已达19万亩,相当于超过430万张秧盘(每张秧盘长60厘米、宽30厘米,按照每亩地需要23张秧盘计算)在田间服务生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19
(周韵 李莲 钟正有)夏日的绵竹市九龙镇,群山染绿,风景如画。空中滑翔、草地滑车等优质体育项目,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追寻激情与速度。这是该镇结合区域自然禀赋优势,深入实施“体旅”融合,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九龙镇以乡村振兴为抓手,锚定“体育+”,重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布局,积极培育特色体育项目,不断叠加文旅体融合的潮流业态,黏合、串联产品体验,形成体育旅游消费链、产业链,促进乡村旅游全面开花。丰富体育项目  擦亮“金字招牌”5月14日,在九龙镇滑翔伞基地,一顶顶彩色滑翔伞腾空而起。成都游客曾欢穿戴好设备,在教练的带领下,御风而行,纵情山水,甚是逍遥自在。“每到节假日,预约的游客都很多。”该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滑翔伞定点国家队选拔赛、全国滑翔伞邀请赛、中国滑翔音乐节等赛事活动在九龙镇连续举办,空中滑翔成为绵竹旅游新业态的一大亮点。为擦亮“体育+”品牌名片,丰富游客体验,九龙镇配套打造了滑翔驿站、滑草场、游客接待中心、5.5公里绿道,大力发展低空和山地运动特色产业。常态化举办动力滑翔伞、伞翼滑行、航模表演、电子定向越野赛、徒步穿越、山地自行车等多类活动项目,打造集研发、培训、考核、表演、体验为一体的九龙运动乐园,全力推进国家级山地运动度假区建设,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在龙门山云溪谷漂流项目建设现场,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工人各司其职,全力追赶工期进度。河道里,由石块砌筑而成的滑道沿着山势蜿蜒而下,沿途植被葱茏、繁花盛放,迤逦的山野风光尽收眼中。自项目开工以来,九龙镇成立了工作专班,全力解决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各项服务保障,确保项目如期完工。据悉,龙门山云溪谷漂流项目是四川长度最长、落差最大的漂流项目,建成投用后,将形成“漂流+山地运动+峡谷观光+避暑度假”复合型旅游项目体系,链接“九龙里”环线,联动平原滑草、峡谷滑水、空中滑翔全业态发展,将为绵竹发展沿龙门山旅游、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推进“体旅”融合  拓宽致富门路九龙镇因运动而活力无限,独特美景因体育而魅力无穷,“体育+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到节假日,前来九龙滑草场休闲娱乐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新增滑翔、攀岩、戏水等20多项娱乐项目,不断增加‘体育+’带动机制,年接待游客超过了15万人次。”滑草场总经理郑翱说,借此契机,村民们在周边摆摊售卖农产品、手工艺品,感受到了“体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漫步九龙镇棚花村,农居错落有致,村道纵横交错,美丽清幽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田园生活。老百姓乘着“体旅”融合春风,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村上将散落的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村庄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提升,进一步拓宽了村民致富门路。为促进“体旅”融合提质增效,近年来,九龙镇将体育运动资源与旅游资源相融合,打造“花棚子精品民宿区”“绵竹·花宿”“九龙山院子·花厢”等各具特色的民宿品牌;以沿山路为轴线,形成清泉村农家菜,棚花村柴火鸡,高安村、马跪村特色烧烤、铜锅,新龙集镇社区私房菜为代表的美食聚集区;积极举办“梨花节”“赏果节”“五彩油菜花节”,年吸引游客近50万人次,为“运动游”提供服务载体,发展建立一套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体育旅游体系。2022年,九龙镇共接待游客 15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余万元。“产业发展,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九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体育旅游潜力很大,释放潜力的关键在于紧跟需求、提升体验。该镇将继续发挥旅游悦人、体育留人、文化育人的特点,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底蕴、生态区位等优势,形成更深、更广的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5月,蜀乡大地陆续进入小麦收获季。成德绵一带,麦田一片金黄,已显夏粮丰收景象。  “实测面积16.01亩,平均亩产601.3公斤,最高亩产618.2公斤!”5月13日,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稻茬小麦播种施肥喷药一体化立苗技术”广汉核心示范区进行了实产验收。在场的不仅有省内的小麦专家,还有来自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等小麦主产省的同行专家。  平均亩产601.3公斤,这是去年这片示范区创下百亩单产600.2公斤的西南地区高产纪录后,单产再次突破600公斤。突破背后,当地如何实现小麦单产跳起摸高?收割机依次排开,高效收割小麦。虫害轻+灌浆长天气给力,促使单产提升  当天,连片的小麦与远处的蓝天连成一线,收割机一字排开,随机抽取的4个典型田块很快完成收割,目光所到之处均是“金黄”。这透露出今年当地小麦在病虫害管理、机械化利用、耕地利用上的三大特点。  “10 年来没见过这么大面积的干净小麦,今年全省的小麦生产病虫害很轻。”测产田边,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汤永禄一边拨开麦穗一边告诉记者,“以江油市窦团山脚下的麦田为例,当地常年雨水天气多,是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的高发地,但今年当地的小麦长势依旧健壮,很有说服力。”  生产上,常有“苗好半年粮”的说法。“苗好,关键是播种质量,在四川麦区,播种环节决定70%的小麦产量。”汤永禄介绍,去年播种期间,四川麦区降水较少,有利于小麦播种出苗。而今年小麦开花时间比往年提前一周,灌浆期延长,倒伏较少,一定程度上促使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农技+农机藏粮于技,实现节本增效  “过去种小麦需要经过秸秆处理、耕地、施肥、播种、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管理等多个步骤,工序繁杂,成本非常高。”看着今年的产量,承包这片试验田的种粮大户冷辑龙算了笔账:采用传统种植方式种小麦,一亩地只有150元左右的纯利润。而今,冷辑龙的效益实现了翻倍。  “新技术使用,不仅要让种植户看到效益,还要让管理变得省心。”汤永禄介绍,去年,这片测产田开始采用稻茬小麦播种施肥喷药一体化立苗技术。该技术通过一个机械完成播种、施肥、除草全部工序后,再在抽穗扬花期进行一次“一喷三防”,整个小麦生长期几乎不再需要任何措施,在最大限度压缩成本的同时让管理变得精简。  技术以外,机械化水平同样在提升。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人王越介绍,目前,广汉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7.7%,无人植保机、无人拖拉机、无人收割机等各类新型农业机械轮番上场,实现从播种到收割全流程机械化,为粮食生产提速增效。耕地+人才强化保障,刷新单产纪录  从2021年单产突破500公斤到2022年单产突破600公斤,再到今年稳中有升,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唐晓玮表示,广汉小麦单产纪录持续刷新,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加,也是广汉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步。  其中,首要的是耕地。唐晓玮介绍,广汉按照“整村整镇推进,集中连片打造”的方式,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实现增减挂钩、落实占补平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近两年净增耕地1332亩,在全国率先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划定工作。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为此,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上,广汉市探索出“遴选+认定+管理”的三步法高素质农民培育评选制度,创新推出高素质农民“导师制”“寄学制”,搅动人才“一池春水”。在经营主体培育上,实现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齐头并进。“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433家、农民合作社555家,国省级示范场示范社达57家。”唐晓玮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18
(江瀚 钟正有)为加快推进德阳市旌阳区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旌阳区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发展,5月16日,德阳市旌阳区农业农村局举办了“旌阳区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治理培训”,并邀请四川省水产校专家权可艳、李丽娟两位高工到场授课,全区各基层畜牧水产站技术推广员及辖区重点养殖户共9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会培训会上,两位专家先从四川省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及相关指标限值进行了政策宣传,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通过典型经验案例介绍,分类对池塘大塘养殖、池塘循环水养殖、池塘圈养模式养殖等养殖模式尾水治理进行了技术分享,指导养殖户如何降低水体氮、磷等指标,改善水质。最后从业务主管方面就养殖过程中如何进行尾水治理进行了指导,引导养殖户切实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做到绿色健康养殖。通过此次培训,加深了旌阳区水产养殖户对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政策、养殖尾水处理措施要求的掌握和了解,提高了养殖户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水平。据悉,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将继续组织技术人员入户入企指导养殖尾水治理及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持续做好旌阳区生态环境保护。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7
(张娟 牟文 钟正有 记者 闫新宇)风吹麦浪穗飘香,收割插秧处处忙。当前,正值绵竹“双抢”工作最关键的时候,各式农机开足马力轰鸣作响,一边抓小春作物收割,一边抓大春粮食播种,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丰收的喜悦5月15日,在什地镇双瓦村种粮大户李长勇的麦田里,收割机在麦浪里来回穿梭,金黄的麦穗脱粒后被搅碎排出,随后被卸载到运粮车上,颗粒饱满的小麦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今年种了130亩小麦,自己买的机械,全程机械化作业,亩产在1000余斤左右,既节约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益。”李长勇告诉记者,机械化收割大大缓解了“双抢”时节时间短、雇工难、价格高等问题,按1台收割机每天收割麦田四、五十亩计算,他家的麦田用不了3天就可以实现颗粒归仓,还能及时抢抓种水稻的茬口。在绵竹银成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罗强正在组织农机手抢种水稻。三台插秧机同时作业,伴随着“哒哒哒”的发动机声音,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均匀地插入田间,不到20分钟,一亩水田就披上了“绿装”。“过去一亩田一个人要插上一整天,现在一台插秧机20分钟就能搞定,不仅省时省力,还减少了病虫害,提高了产量。”罗强向记者说着机械插秧带来的好处。如今,绵竹银成农机合作社流转了1200余亩土地种植粮食,从播种、栽插、病虫害防治、收割、烘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操作,惠农政策好,各种补贴多,罗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绵竹市广袤田野开启了机战“双抢”模式。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效应,切实做好农机化生产技术服务工作,自4月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站组织各镇(街道)对各自辖区内的所有农业机具进行检修和保养,并推广宣传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为农机唱主角挑大梁打好基础。种水稻“2023年,绵竹市小麦播种面积为27.1万亩,油菜播种面积为9.62万亩,目前已完成小麦机收5万亩,油菜机收4万亩。全市水稻计划机插秧面积为28万亩,目前已完成9万亩。”据绵竹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站站长曾伟介绍,全市现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机具3000余台,全力服务“双抢”工作,主要农作物农机化作业率达83.81%,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还有效促进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据悉,为了确保“双抢”工作有序开展,绵竹市农业农村局提早谋划,多措并举,及时组织专合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抢收、抢种,认真开展机收小麦、油菜和水稻机械直播等培训工作,全覆盖推广先进技术,有力提高了“双抢”的技术水平和示范带动能力。同时,组织近百名农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政策宣讲,并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特点,做好小春作物主产区、大春播栽重点区的农机调配、水源保障、农资供应等事项,确保小春作物颗粒归仓、大春作物应播尽播。据悉,绵竹小春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目前全市小麦已进入抢收高峰期,预计5月底将完成全市“双抢”工作。该市农业农村局提醒广大农户,要抢抓晴好天气,合理安排“双抢”工作,尽量做到成熟一块抢收一块、抢种一块,把农事往前赶,更有利于大春丰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7
 (肖开丰 梁潼 记者 闫新宇)日前,走进位于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西沟村的五粮液MAP专用粮基地,多台收割机正驰骋在麦田,机器过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麦花,切割、剥壳、脱粒等一道道工序,在农机驾驶员的操作下一气呵成。收割机驰骋麦田湛蓝的天空、金黄的麦浪、红白相间的农机……田地间“丰”景正好,空气中也弥漫着麦子成熟的清香。几天前,绵阳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专家组在该基地选取了1.9亩小麦现场测产验收,“酒麦1号”麦田平均亩产达到502公斤。据了解,农户种植酿酒专用粮亩均可增收400元到600元。该基地种植面积1.5万亩,采用土地规模化流转经营、村集体经济土地合作等模式落地,提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和全程专业服务。“我们采取定制化的‘种、收、储、运、交’服务体系,实现了田间到车间的完美结合,以及酿酒专用粮100%可溯源的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有助于提升中江粮食产业附加值,提高种粮大户和老百姓的种粮收入。”中化现代农业四川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辰说道。连日来,位于永太镇多宝村的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也正抢抓好时节收割小麦。15日,走进种植基地,只见农机手操作农机在麦田中忙碌,装满麦子的运输机在库房和田间来回“奔波”,专合社员工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种植了1400余亩小麦,今天就基本收割完毕,平均亩产在400公斤以上。”专合社负责人常滔说道。据统计,中江县小春粮食播面49.16万亩,预计产量15.5万吨。其中,小麦播面39.71万亩,预计产量13.1万吨,目前收割进度85%以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