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理论上说,三斤高粱酿一斤酒。”8月18日,在泸州龙马潭区的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生物研究中心,中心主任、酿酒专家唐玉明研究员以这样一句话开启话题。随后他列出一组数据,说明高粱与川酒的密不可分:2021年四川省白酒产量达364.1万千升、增长3.7%,总量居全国第一,浓香和清香型白酒产量占比80%以上。高粱是酿造白酒最优且用量最大的原料,占原料总量的70%以上。  过去四川本地高粱品种多而杂、面积小、单产小、自给率低,川内众多酒企不得不从外地大量购进北方杂交粳高粱及外国高粱。近年来,随着育种水平提高、加上酿酒专用高粱基地建设,无论是以泸州、宜宾为核心的川南酿酒高粱产业带,还是川东、川北等适宜栽植区,都以四川常规糯红高粱为主,杂交糯高粱也有分布;川西地区,包括成都、德阳及邛崃产区,正推广适宜机械化种植的杂交糯高粱,酿酒高粱的自给率在稳步提升。泸州常规糯红高粱。刘佳 摄瓶子坛子罐子 川酒密码藏在这里  四川高粱收获季,也是水稻高粱研究所生物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忙得连轴转的时候,高粱田间测产、酿酒工艺指导、科研技术攻关……忙里偷闲,唐玉明会从办公室柜子里取出几十个装满白酒的玻璃瓶一字排开,再依次序倒出一点,慢慢地尝起来,酒瓶上面的标签显示:这是研究中心从酿酒车间里烤制出来的高粱酒。  “浓香”“清香”“酱香”,“糯红高粱”“杂交高粱”……每一瓶酒除了有不同香型,所用的高粱也都不相同。这其中,有来自北方的杂交高粱,也有四川本地的糯红高粱。  品酒,是唐玉明在几十年科研生涯里练就的扎实“基本功”。  除了瓶装酒,在位于泸县的国家高粱改良中心四川分中心产后加工试验基地,还放满了一坛坛窖藏老酒。原来,白酒在稳定、恒温的环境里存放一段时间后,口感会改善。窖藏的老酒,也需要专家们品鉴。  加工试验基地的厂房内,还专门建了一条半自动化的小型高粱酒加工线,能检验不同高粱品种的规模生产特性,去年就有6个高粱新品种在这里进行了验证。  “不同颜色、不同性状的高粱,烤出来的酒味道也不一样。”参观完加工试验基地,唐玉明指着流水线上的罐子说。  川酒香飘八方的“密码”,很可能就藏在了这些瓶子、坛子和罐子里边。唐玉明查看窖藏高粱酒。刘佳 摄高粱摸底调查 只为找到一个答案  一粒粒不起眼的高粱,对“川酒”的品质和风味起到什么作用?唐玉明等省内专家用20余年时间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1998年起,以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老窖、泸州纳贡庄园酒业、泸州市酿酒科学研究所等为班底组建的“不同类型高粱酿酒品质特性研究及配套工艺开发应用”课题组进行了联合攻关,唐玉明便是项目带头人。  专家们首先对酿制川酒所用的高粱原料进行了“摸底调查”。“不同品种的高粱,酿出的酒品质、风味差异较大,而造成这一差异的,很大程度是支链淀粉、单宁含量不同造成的。”唐玉明说。  研究团队解析了川内酒企普遍采用的四川常规糯高粱和杂交糯高粱、北方杂交粳高粱、进口杂交粳高粱四类高粱的酿酒理化品质特性。原来,四川的常规糯高粱、杂交糯高粱与北方杂交粳高粱相比,淀粉颗粒微观形态及其黏度有显著差异,且四川糯高粱具有淀粉糊化温度低(约75度)、热稳定性强、不易回生,且淀粉持水性更强、吸水率更快等特点。  “南北高粱之间存在差异,但不能据此认为哪个品种就更适合酿酒,别的品种就不适合酿酒,课题组以一组组实验数据说明:若要酿制优质好酒,不同高粱类型对配套酿酒工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唐玉明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6
(周梦颖 记者 范芮菱)8月24日中午,泸州市泸县潮河镇五谷寺村,正午的太阳把泥土晒得滚烫,再生稻苗叶蜷缩着身躯。“缺水状态下,叶片为了锁住水分,会卷曲起来。”泸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股副股长陈应平说,当前再生稻处于幼穗分化期,每亩产量高不高,要看眼前这些叶子多不多,“如果长时间缺水,水稻的结实率会下降,导致减产。”  再生稻是泸县晚秋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产业。当前,潮河镇已从13个提灌站抽水,满足全镇2.3万亩再生稻的灌溉需求。  “现在最主要的是保障提灌站管网畅通。”当天上午,负责镇上提灌站抽水工作的彭功林,来到五谷寺村水稻核心区各出水口,挨个检查管道的运作及出水情况。  “出水管道顺地势铺设,地势较高的稻田会先得到灌溉,由于天气炎热,一块田至少要灌溉2个小时。”彭功林说,自己每天都要时刻关注灌溉的水什么时候来,来得多不多。如果出现水迟迟不来的情况,就第一时间联系人员进行检查和维修,看是否存在管网破裂、堵塞等问题。  “灌溉及时,五谷寺村再生稻长势良好,预计10月中下旬采收,亩产可达330公斤以上。”泸县潮河五谷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李从恩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丁春翔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受连晴高温天气影响,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特别是少部分农户连生活用水都出现了困难。上马镇网络主播“明二哥”主动响应政府号召,自己掏钱买盛水容器、租来车辆每天上午和下午分两次为村民们送去“及时水”,解决群众燃眉之急。“明二哥”给老人送水。  自8月16日以来,一辆货车分上、下午两次装着一个盛3吨清凉水的塑料桶到达云台寺村的取水点,村里20多户缺水村民们早已带着水桶在路边等候,“明二哥”一一帮村民装水。“送一次能用上一两天,用完了我又给他们送来了。”“明二哥”告诉笔者说。  “明二哥”原名明洪强,是纳溪区上马镇云台寺村人。2019年,明洪强走上了网络主播之路。近两年,他通过拍摄宣传家乡的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为乡亲卖农特产品,拥有了百万粉丝,并逐渐靠着直播走上了致富路。2021年,他通过拍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等增收30多万元。  “如果没有家乡父老的支持,没有家乡秀美山水风光,我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走上致富奔康路。”“明二哥”说,近段时间,他看到持续的高温天气导致旱情加剧,特别是部分村民家里生活用水都出现了困难,虽然政府在组织专业送水车进行帮助,但作为上马镇的一个网络红人,也有义务替政府分忧,帮乡亲“解渴”。  于是,“明二哥”在上马镇政府和云台寺村党支部书记简贤强的支持下,对全村的缺水户进行了统计。8月15日,他买回了可以盛装3吨水的一个塑料桶,并以500元/天的价格,租来了一辆货车,于8月16日开始给云台寺村的20多户缺水户送水,能集中的就集中取水,对偏远的几个农户,还给送到他们的家门口、院坝头。  这两天,随着高温干旱的持续,上马镇其他村的部分村民也开始出现了饮水难。面对这一情况,“明二哥”主动与相邻的两个村党支部书记取得联系,统计缺水农户。“只要统计数字和村民的居住地点给我了,我就可以再租两个车给村民送水。”“明二哥”说:“旱情一日不减,我送水就一日不停,直到天上下雨解除旱情为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廖胜春 介顺炜 张晓双 文/图  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持续高温不见消退,田野中的庄稼耷拉着脑袋,路旁的树木、花草都无精打采。8月18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龙头村一组村民张帮珍家里却传出爽朗的笑声:“感谢王主任、感谢领导!给我们送来干净卫生的饮用水,生活不成问题了。”看着清澈的水汩汩流入自家水缸,张帮珍高兴地笑了。8月18日,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龙头村1组,当地爱心企业党员志愿者和村干部在给村民送水。  8月以来,受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影响,多个镇(街道)出现旱情,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受到影响,天仙镇龙头村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该村特聘村主任、泸州凯联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成义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组织公司员工商量措施,抽调人员、配备车辆和储水设备,第二天一早便赶往龙头村为受旱情影响的村民送去干净卫生的饮用水,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纳溪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再生态”的原则,把抗击旱情灾害、保障群众生活放在首位,启动了Ⅳ级抗旱应急响应。区级相关部门、镇(街道)、村(组)通力合作,积极组织当地党员志愿者、镇村干部和消防救援队伍、爱心企业齐力抗旱,为村民义务送水,用实际行动“守护民心”。  大渡口镇联合消防救援站到太和村为群众开展送水服务;龙车镇金龙村、中坝村组织党员志愿者深入各组,为群众送去生活用水,帮助寻找水源;白节镇了解到村民用水困难后,迅速协调消防救援站为群众送水;护国镇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成立送水队伍,齐力解决群众生活用水燃眉之急;打古镇采取送水上门、打井取水和寻找天然水源等方式为群众“解渴”;上马镇组织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联合消防大队为群众送去急需的“甘露”;纳溪区消防救援大队连轴转,每天坚持在送水一线;永宁街道、东升街道也竭尽所能为群众送水上门,缓解群众用水困难……一时间,齐心抗旱、义务送水的身影不断涌现在烈日下的纳溪各个村庄。  截至8月18日,纳溪区已累计出动送水车等抗旱应急装备200余台,投入抗旱人员1300余人次,累计送水1100余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丁春翔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马上进入处暑时节了,但该来的降温和降雨都还没来,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云台寺村四川泸果农业有限公司的1000亩柑橘园里,看着一天天变黄的柑橘树,公司现场负责人郭辉权一脸无奈:“两三口山坪塘的水都已经快抽干了,现在就只能进行疏果来保柑橘树的水分。”  郭辉权是一名招商引回的创业者。2018年,公司现场负责人郭辉权来到云台寺村,将1000亩残次林地全部定植嫁接了春见、爱媛等优质柑橘品种,建成了纳溪区首个千亩柑橘示范园。如今,历经4年的精心管护,1000亩柑橘园今年进入盛产期。  然而,自 7 月中旬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炙烤着果园。郭辉权依靠几口山坪塘和蓄水池的积水全力以赴抗旱保果。为了让水发挥最大作用,郭辉权和工人一起,都是晚上12点后才开始浇水。“12点后果园地面热气基本消退了,此时浇水更易于柑橘根系的吸收。”郭辉权说,最近一个多月,他们的生活作息完全颠倒了,工人昼伏夜出抗旱,成了名副其实的“夜猫子”。  “幸好有几口山坪塘,要不然柑橘树早都干死了。”郭辉权说,“如果还有十天半月不降温不下雨,别说果子,能保住树子就不错了。”郭辉权默默算账,无奈叹气。  为了改善灌溉效果,这些天,郭辉权把滴灌改成了人工喷灌。“我也曾想过求助,但思索后最终选择自救。干旱时期大家都困难,自己能解决就自己解决了,尽量不给政府添麻烦。”郭辉权说,虽然高温依然还在持续,接下来还得继续干,拼命干,一定要挺过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付久焱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来龙村,有个叫王殿均的独居残疾脱贫户。这几年,他通过养殖蜜蜂生产土蜂蜜,不仅脱贫,而且日子越过越精彩,每年靠着卖土蜂蜜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说起现在的好日子,王殿均不无感激地说:“第一书记”帮到卖,这两年我们的土蜂蜜成了致富的香饽饽。环境适合养蜜蜂  来龙村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距离纳溪城区有25公里,平均海拔600多米,由于地处山区,山中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植物品种繁多,其中山茱萸、五倍子、板栗、猕猴桃、女贞子、柴胡、桔梗、槐花等植物类中药材漫山遍野,春夏季节山花烂漫,在这里非常适合蜜蜂养殖,今年60岁的肢残脱贫户王殿均就是村里最早发展蜜蜂养殖的第一人。目前,王殿军老人采用古法“以桶聚蜂”养殖的土蜂有30多桶。在他的带动下,有近10户脱贫户都走上了“以桶聚蜂”的土蜂养殖之路,但每年来龙村的“土蜂蜜”不到1000公斤。  王殿均等脱贫户土法养殖的蜂蜜产品虽然纯天然无污染且量不大,但因为山高路远,又不通公路,老人们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几乎鲜有客商上门收购,王殿均等人的“土蜂蜜”“藏在深山无人识”。  采用古法“以桶聚蜂”养殖的土蜂,穿梭在密林深处,酿成的蜜为高山天然优质百花蜜,一年只取一次,浓度高,封盖密,色泽呈琥珀色,是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蜂蜜带着淡淡的花香,吃到嘴里清甜无比,它里面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维生素、酶和生物活性物质。第一书记来帮忙  2022年4月,受纳溪区委组织部委派的区医保局干部王林来到来龙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后,他入户走访了解蜂蜜养殖和销售情况。王林发现,来龙村王殿均等脱贫户自产的土蜂蜜,虽为纯天然无污染产品,但因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将蜂蜜销售变现增加收入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村民养蜂积极性,成为影响农户特别是脱贫户增收的一大难题。  “帮扶要扶到脱贫户心里,真正解决蜂农的实际困难,不能让他们致富奔康的信心受到打击。”王林说。为解决这一问题,帮助蜂农增加收入,调动村民养蜂热情,利用微信、电话等方式向亲朋好友开展营销推介。王林还为农户提供产品包装,在村中陪同蜂农仔细核对数量,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将蜂蜜打包给爱心人士,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也为来龙村蜂蜜树立良好口碑。  经过近4个月来的不懈努力,王林累计帮助来龙村王殿均等脱贫户销售蜂蜜270多公斤,总计为养殖户实现销售收入2.7万多元,有效解决了农户蜂蜜滞销难题。  “土蜂蜜虽然功效好,营养多,但必要的分辩知识还是要掌握。”王林说,土蜂蜜与普通蜂蜜的区别在于颜色、外观、结晶和口感四个方面。颜色上,土蜂蜜有花粉、蜂蜡,颜色为金黄色或深红色,色泽晶亮,混且不浊;普通蜂蜜颜色晶亮,清淡,透明度好。在外观上,土蜂蜜粘稠、细腻、凝固,是混合体;普通蜂蜜透明,水分大,成分单一。在结晶上,土蜂蜜结晶时颗粒小,比较软,普通蜂蜜结晶时颗粒大能看见。在口感上,土蜂蜜是杂花,物质多,中草药味较浓,而普通蜂蜜口感一般。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3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 (通讯员 陈瑶)“老哥,你们在忙啊,村上还有水没得额,我们村干得遭不住咯额, 嘿嘿,想来你们这儿蹭点水”合江县先滩镇梨树塆村支书徐良田在石龙镇砖房村村办公室打趣到。合江县先滩镇梨树塆村和合江县石龙镇砖房村是一山之隔的相邻村庄,7月来,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晴,让先滩镇、石龙镇范围内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情。在石龙镇砖房村8社赵家沟铺设管道经梨树塆村与砖房村两村村干部协商,由梨树塆向砖房村提供1500米的50管,砖房村在虎场坝林场取水,梨树塆村在砖房村8社赵家沟取水,共同解决用水问题。此前,梨树塆村有大概300多户的出现了用水困难情况,为解决用水问题,已经在梨树塆村八社桐口桥船溪沟、六社王家小河沟、五社观正坝三处找到了水源地,但由于干旱持续,水源还是不能够满足用水需求。徐良田带领大家铺设临时管道 经过此次水源地的协调,大概能够解决梨树塆村70多户群众的用水问题,同时保障了两个村群众用水需求,两个毗邻村庄,协商共同解决水源问题,体现出了协作共赢和互帮互助的优良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赞誉。寻找到水源后,梨树塆村干部组织党员志愿者、乡贤人士、群众代表等挨家挨户进行送水,目前,已送水达300多户次,送水量约15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2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 文/图)“这些清凉水来得太及时了,心里再也不用慌了。”8月19日,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8社泸州市兴泸水务集团送水车前,该村村民佐先芳接着白花花的清凉水高兴地说。给群众送水连日来,受川南高温天气影响,居民用水增加,部分供水官网末端的居民出现用水困难现象,泸州市兴泸水务集团为保证居民用水不受影响,发扬人定胜天精神,派出专人和专车深入基层一线,冒着烈日为缺水区域送水的同时,不断抢修供水基础设施,全力确保群众用水。“我们供水站一共5个人,除了必须要留1个人守岗,4个人都在参加送水工作。”罗婷,是泸州市兴泸水务集团分水岭供水站工作人员,为了供水区域内群众生活用水有保障,每天与送水车队一起在线路上移动送水,凌晨5点便起床出发赶往送水一线,一直要到晚上10点才能回家。抢修设备用水是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不能落下一个人。在江阳区分水岭镇泸南村,因为道路狭窄,送水车没有办法通过,但有一位80多岁的婆婆独自居住,罗婷便搭乘着摩托车,两手提着水桶,为婆婆送去干净的饮用水,“尽管路很陡,很多弯道,上去的时候需要用膝盖顶着水桶,但看着婆婆用上了干净的清凉水时,感觉再苦再累一切都值了。”“我们村5000多人,有3000多人用的都是兴泸水务集团的自来水,干旱天气以来,他们做的工作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6月20日到现在,他们就一直在为我们用水奔波操劳。”谈起泸州市兴泸水务集团的服务,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五平一番赞赏。抢修设备冲着泸州市兴泸水务集团的优质服务,上房村3社居民周世全一直使用自家井里的水,没有安装自来水,主动找到陈五平帮忙,表示要安装泸州市兴泸水务集团的自来水。管道的安全运行,是群众用水稳定的重要保障。连日来,泸州市兴泸水务集团加强管线巡检力度,对供水管网进行全覆盖巡检和维修,防止“跑、冒、滴、漏”现象,保证管网的安全运行。同时,做好管网设施的预防性检修维护和隐患风险整改,进一步减少爆管事故发生,确保在炎炎夏日中广大用户的用水安全稳定。给群众送水“我们24小时全天候待命,接到319277热线第一时间与用户联系,为用户解决实际困难,目前情况下,最多一个周我们要出勤400余次。”泸州市兴泸水务集团江阳区供水公司抢修班班长郭洪刚说。  据泸州市兴泸水务集团相关人员介绍,在战高温抗干旱工作中,该公司全体“总动员”保障用水,并成立了多支供水应急保障队伍共计100余人,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群众生活用水提供坚强保障。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2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2022年8月15日,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向林镇的党员志愿者为太平社区群众送来生活用水。送水入户连日来,受川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该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水困难。该镇及时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发扬人定胜天的精神,冒着烈日下到田间地头,全方位开展找水、送水工作,全覆盖为缺水户有序度过用水难关。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9
近日,古蔺县皇华镇皇华村的西瓜紧紧抓住夏天的尾巴,进入了丰收采摘季。来到皇华村乡贤种植西瓜采摘地,一个挨着一个圆润饱满的小西瓜高高挂在藤蔓缠绕的栅栏上,令人大饱眼福。“因为现在还只是在实验摸索阶段,所以只种了四五亩,明年会继续扩大规模,这可比种植其它农产品收成好哟!”乡贤廖兴权笑容满面地说道。皇华村西瓜种植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处迎风坡,日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使得这里产出的西瓜甘甜多汁。“我种了两个品种的西瓜,主推口口脆,口口脆西瓜是浙江出产的一种新品种,还没有推广种植。这是我在查阅资料后,自己在网上买来种子,摸索着种植出的。每个大概四五斤左右,皮薄籽少,果肉多汁饱满,味道甘甜。”乡贤种植户廖兴权介绍道。紧挨着“口口脆”西瓜地,就是麒麟瓜地。只见满地都是绿油油的西瓜藤,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潜伏在瓜叶丛中,微风拂过的时候,纹理清晰的脑袋便在地里显露出来。乡贤人士摸索求新,小西瓜让种植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成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催化剂,蓄积起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供稿:古蔺县皇华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9
每年2月至4月,江阳区丹林镇樱花谷的樱花次第盛开,在山谷间仿若一朵朵粉色的云彩,云彩间是笑容灿烂的游客。如今的丹林镇有了美丽的樱花谷,文旅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沉迷于植物的“种花使者”——袁春华。如今的樱花谷    原本的丹林镇建设村并没有特色产业,村民们的致富渠道非常单一。自2010年起,袁春华先后带领了四批设计公司来建设村考察投资项目,但都没有结果。袁春华不甘心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只能靠种地来赚钱,经过分析,袁春华认为旅游服务将是一条绿色致富的道路,于是准备建设以种植樱花树为主的植物园林。为了收集建设樱花园林的经验,袁春华走遍了全国有樱花种植的地方,例如山东、辽宁、台湾,甚至去了日本考察。当他在日本看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游客蜂拥樱花园区的时候,由衷地感到自己找到了要做的事业,也下定决心要把丹林镇建设村打造成知名的游赏樱花的品牌。  为了让建设村荒山变财富,也为了让当地留守老弱农民有事做能致富,袁华春在早年外出创业有了一点积累后,2016年返乡投资创建樱木花道林业有限公司并建樱花园林。现已在600亩的植物园内种植了近万株20余种樱花,花期从2月初持续到四月末。每年五一劳动节,樱花将接待来自泸州及泸州周边县市游客近十万,让泸州在川南乃至全国独树“观赏樱花”旅游品牌,使建设村8家农家乐及周边225位农民做到了足不出村致富。樱木花道林业有限公司对樱花园的远景规划是,下步继续增添园内四季均能观赏的植物,例如6、7月份盛开的荷花;以及配置相应服务项目,例如游客休息购物场地,团体旅游住下后的生活设施等项目。与此同时,袁华春下步还将建樱花植物培植基地,将开发樱花新品种,通过科学试验方法让樱花的花朵花型更有观赏价值,让樱花小型化盆栽化,让樱花种植进市民庭院进小区进市区,让丹林在樱花这块品牌下做大做强做出特色。(供稿:江阳区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茂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你们看嘛,我这高换的‘挂绿’品种荔枝,不但晚熟,而且产量高。今年是高换后第3年挂果,树子还不大,但少说也要采摘100来斤实现收入2000多元。”近日,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新学村返乡青年武学文一边采摘改良后的晚熟挂绿荔枝,一边高兴地介绍。武学文种植的荔枝丰收  今年32岁的武学文,2008年从学校毕业后,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创业。2015年9月,武学文返乡流转了周边300多亩的几个山头,种植猕猴桃、翠冠梨、沃柑等特色水果,并成立了泸州鼎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乡邻种植了1000多亩的李子、桃子等优质水果。  为了丰富自己的特色水果基地品种,武学文还将自己和周边几户外出村民种植了多年的50多株大红袍荔枝树承包了下来进行管护。“我回乡就将周边几户村民的荔枝树承包过来管理,除了丰富我的特色水果基地品种,更主要的就是想改良这些荔枝树,让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武学文说,他在回乡选择发展水果产业时,就考虑到了这50多株荔枝树。大红袍是荔枝中的老品种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大红袍这个品种的经济价值已经落伍于其他优良品种。逢“大年”时虽然也果压枝头,但经济效益较低,并没有给种植户带来理想中的收益。  于是,2016年,武学文就从广东增城引进了荔枝中的珍稀品种“挂绿”枝条,对这50余株大红袍荔枝全部进行高换改良。“‘挂绿’荔枝除了品种优良,而且还是晚熟,比泸州本地荔枝要推迟近一个月上市。”武学文说。  由于管理精细,2020年,这些荔枝改良4年后,开始陆续挂果,今年更是进入了丰产期。笔者在现场看到,尽管这些荔枝树已经改良了6年,树子却并不高大,但一串串碧绿的荔枝却压弯了枝梢,伸手就可以采摘,预计平均每株产量都有100斤。  武学文告诉笔者,这些天,本地荔枝的上市高峰期已经过了,他的这些“挂绿”荔枝几乎成为一枝独秀,这8月初上市正好填补了部分泸州市民想吃优质荔枝的需求,价格虽然卖到28元/斤,但他在上市前通过朋友圈一发送,今年的几千斤荔枝即被泸州的3个水果批发商买断。  武学文给算了一笔增收账,如果这几十株大红袍荔枝没有改良,每株产量估计四五百斤,按大红袍荔枝今年2元/斤批发价格算下来也仅值800—1000元,且市场上还不好脱手。而改良后的“挂绿”虽然因树小每株只有 100 斤左右,但却能卖上2800元,较大红袍多卖近2000元,根本不为销售犯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9
(陈星宇 杨松林 记者 庞玉宇 文/图)“感谢大家来帮我家摘桂圆,趁着早上这阵凉快,摘完桂圆我们就拿到场镇上去卖。”近日,在泸州龙马潭区胡市镇三教村的桂圆林里,村民刘汉飞正在邻居的帮助下,采摘自家的早熟桂圆,准备打包送往市场售卖。“今年的雨水少,桂圆有所减产,但口感非常好,今天采摘的早熟桂圆要比往年更甜。”刘汉飞笑着告诉记者,早熟桂圆卖价更高,虽然天气炎热,但他们采摘干劲十足。摘桂圆泸州桂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肉厚鲜嫩、色泽晶莹、果汁香甜、风味隽美、富含多种维生素享有盛誉,而较其他品种提前成熟半个月以上的泸州早桂圆,更是因其产量少、上市早成为水果届的宠儿,备受消费者的追捧。“这两天的桂圆,批发价在5元,零售价在7元,大量上市后,桂圆价格就只有3元左右,整体来说,早熟桂圆占了全村桂圆总产量的10%左右,收益却占桂圆总产值的30%-40%。”胡市镇三教村监委会主任王佐说。“下一步,我们计划把品质较差的桂圆树进行高换,引进新品种,提升桂圆的产量,从而提升村民的收益。”胡市镇三教村党总支副书记曾天容介绍。据了解,龙马潭区桂圆种植面积共有4万亩,平均年产桂圆6000吨,产值约4000万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琳玉 林藩容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目前,正是竹荪收获的季节。走进泸州市江阳区方山镇白塔村石顺玉的仿野生竹荪种植的试验林子里,一个个竹荪蛋破土而出。石顺玉一边采摘竹荪,一边高兴地介绍:“虽然今年我只试种了1亩地的竹荪,但现在每隔三两天都要采摘30多斤鲜竹荪和竹荪蛋,要卖上1000元。这片林子通过种竹荪,硬是让之前一文不值的林下地变成了‘聚宝盆’。”资料图片:竹荪  竹荪是一种珍稀菌种,因为洁白的菌衣形似长裙,素有“雪裙仙子”的美誉,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2021年,在外打拼多年的石顺玉看到仿野生菌类的大好前景后,毅然回到家乡创办了四川九菇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率先试种姬松茸并获得成功,今年又在自家的一片树林里试种仿野生竹荪,为家乡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经过前期的考察,石顺玉今年又选择了市场前景广阔的竹荪,并利用自家房屋后的一片树林试种了1亩地的竹荪。“我先进行竹荪试种,效果可以的话,再让村民加入进来。林下种植竹荪不用遮阴网,有天然的遮阴效果更好。”石顺玉说,竹荪亩产值高,管护方便,种下去只要隔几天浇一次水,一年可以循环采收多次,亩产鲜竹荪在2000斤左右。  “虽林下种植方式好,但对林下地要求严格。”为此,石顺玉总结出一套林下栽培竹荪的生态化仿野生种植方法:在林下当中栽培,通过有机肥发酵,用竹枝条,竹蔸、竹叶、树枝再加入部份竹屑做培养料,长出的竹荪就跟野生竹荪差不多。“这种方式以林代木,以草代木,将竹屑这些废弃物重新利用,变废为宝。同时,还可以反补林木,起到疏松改良土壤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石顺玉介绍。  “竹荪对采摘时间要求极高,必须在正午12点前采收完毕,否则展开的菌裙就会融化、枯萎。”石顺玉还告诉笔者,她每天都安排了专人看守,专人负责及时采摘、烘干。而在竹荪加工过程中,石顺玉也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她采用的全自动智能烘干设备控温、烘烤,确保竹荪的颜色和质量,免去以前有些竹荪种植户用柴火燃烧烘烤的状况,节省了林业资源和柴火燃烧烟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据悉,石顺玉今年试种的1亩竹荪预计可出产鲜竹荪2000斤左右,经过烘焙后可收获干竹荪在200斤左右,亩产值达2万多元。  如今,石顺玉的小小竹荪菇,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拓宽了增收渠道,给村民蹚出一条发展特色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明年我就要扩大种植规模了,愿意加盟的村民我也将无偿提供技术并帮助销售,把林下竹荪做成一个富民产业,让林下闲地成为增收的‘聚宝盆’,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8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张少榕)8月来,合江多地出现严重旱情,部分村民基础饮水困难,在合江县榕山镇进宝村 一位非党员的古稀老人不仅自发联系水源 ,连续半个月默默为周边村民们无偿送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8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 (通讯员 黄娟)近日,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先滩镇部分村社区出现用水困难。先滩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全方位抗旱行动。为群众送水一是成立专项组。为全力保障居民安全饮水,先滩镇成立由联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社干部组成的抗旱工作小组,针对各村具体情况,切实落实抗旱措施。二是摸排晓情况。镇村干部摸排用水困难农户的饮用水情况、深入田间地头检查农作物受灾面积、对100多口库坝水池逐个排查水质水量具体状况。三是送水解难题。为确保村民生活用水,各村(社区)联合当地在家党员、乡贤人士、人大代表、志愿者为群众积极寻找取水点,租用车辆为留守老人、特困户等取水特困难群众开展送水行动。截至目前,共派出送水车辆20余辆次,累计送水量达10余吨,铺设临时应急取水管道约11000余米,累计解决226户用水困难。为应对当前持续的旱情,下一步先滩镇党委政府将积极落实各项抗旱要求,加大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排查频次,及时合理采取相应措施,极力保障居民生活用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7
扩改面积从哪儿来?  截至2021年底,全省油茶种植面积58万亩,油茶籽产量2.8万吨,茶油产量3800余吨,产值7.2亿元。  到2025年,四川要新增油茶林72万亩以上,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11万亩以上。提质增效从何发力?  支持建设10个油茶保障性苗圃,进一步加强全省油茶种苗生产供应和质量管理,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良种壮苗的产能。  鼓励油茶产区招引孵化精深加工企业,支持油茶加工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就近布设初加工点,建设配套设施。  拟培育形成“一核多点”发展格局,“一核”,即川南油茶产业核心发展区,“多点”,即油茶产业集中发展区。  (记者 王代强)“抱歉,接不了。”8月3日,四川乌蒙山雨阳油茶科技公司董事长龙梅拒绝了一批山茶油加工订单,原因是缺少原料油茶籽。原料供不应求,是当前四川不少油茶加工企业面临的难题。“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到2025年四川要新增油茶林72万亩以上,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11万亩以上。”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川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提质扩面。泸州市叙永县叙永镇金桂村,农户将采摘的油茶果实翻铲晾晒。 李欣 摄(视觉四川资料图片)家底种植面积58万亩,扩种意愿强烈  8月上旬,自贡市荣县油茶现代林业园区,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硕果压枝。“再过两个月就能采果子了。”荣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教授级高工侯学勇说。  油茶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远高于菜油和花生油,长期食用有助于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油茶树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稳定收获期可达80年。  荣县是四川“油茶之乡”,把油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重点打造,面积已达17万亩,约占全省的30%。去年全县油茶产值4.2亿元,约占全省的58%。  不只是荣县,全省有油茶分布或拟发展的县已达68个,核心区域在川南。“最近几年发展很快。”省林科院油茶专家殷国兰说,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四川大面积种植油茶,1976年种植面积为6万余亩。此后因价格走低,导致大量弃种,油茶林自生自灭。近年来林业产业越发受到重视,食用油观念更新,油茶产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截至2021年底,全省油茶种植面积58万亩,油茶籽产量2.8万吨,茶油产量3800余吨,产值7.2亿元。  “从全国看,四川算不上油茶大省,但种植积极性和扩种意愿越来越强烈,产业势头良好。”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侯学勇查看油茶新种培育情况。记者 王代强 摄育种合格苗缺口大,亟须建设保障性苗圃  8月9日,位于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中和村的国家油茶良种基地里,油茶种苗长势良好。“基地建于2009年,是第三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基地技术负责人廖玉春说,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基地现有翠屏分圃和江安分圃,总面积2562亩,其中采穗圃有1253亩。  “翠屏分圃有翠屏15号和翠屏16号,是通过省上审定的油茶良种。基地繁育能力每年可达100多万株。”翠屏区国有林场场长童关云说。  “我们配置的轻基质营养土,由泥炭土、蛭石、肥料和我们筛选出来的沙土配制而成。”廖玉春抓起一把泥土说,这种营养土能将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  良种壮苗是基础,苗木供应如何保障?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有油茶良种9个;采穗圃5个,年产能2100余万芽;苗圃5个,共370亩,年苗木产能460万株。  四川今明两年还将有部分品种通过良种审(认)定和引种备案,到时即可在川南、川东、川西、川北的部分区域推广。现有部分采穗圃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管理、果穗兼用,四川将进一步强化管理,采取疏花疏果、修枝整形等集约经营措施提升年产能,届时可达3000万芽以上。  “油茶育苗从穗条嫁接、培育大苗到两年生合格苗出圃,预计出圃率约50%。”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四川油茶苗最大年出圃合格苗需达2000万株,加上品改对穗条的需求,年需穗条要在4000万芽以上。“至2025年,要完成国家下达四川油茶产业发展的任务,需要油茶合格苗共计约4500万株,以现有生产能力,缺口非常大。”上述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家要求,油茶造林必须100%使用良种,且以2年生以上嫁接容器苗为主,实行“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确保“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为此,四川迫切需要建设一批油茶保障性苗圃和定点采穗圃,提高生产能力,保障油茶良种种苗供给。  今年财政已下拨资金1500万元,支持建设10个油茶保障性苗圃,下一步计划确定公布一批定点采穗圃,出台相关文件措施,进一步加强全省油茶种苗生产供应和质量管理,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良种壮苗的产能,全力保障油茶产业发展任务的完成。扩面发展套种,加大低产林地改造  顶着烈日,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八家村4组村民彭怀军来到自家茶园里查看生长情况。茶园内套种的油茶树上,挂满了鸽子蛋大小的油茶果。彭怀军的茶园套种了两亩油茶,2016年开始挂果,去年产出约800公斤油茶鲜果,按4元一公斤计算,增收3200元。  雨城区林业局工作人员说,油茶和茶叶套种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油茶抗污染能力强,还可增强绿茶抗病虫害能力,“平时管理茶叶的时候顺便打整一下就行了,不影响茶叶产量。”  油茶扩面,扩在哪里?荣县谋定到2025年新增8.8万亩、改造3万亩,向良法、良壤要面积。侯学勇说,全县有5万到8万亩茶叶基地可套种油茶,还将在现有宜林地栽种油茶。此外,还有超过20万亩马尾松林,可将低产低效林地换种油茶。  四川支持年度营造林计划优先安排新造油茶林任务,在森林资源“一张图”以外的荒山、荒坡、园地、矿山修复地新造油茶林的,按照新增林地认定上图后,可以申请使用同等面积的林地定额指标。  拓面积,也要提质量。在荣县油茶现代林业园区,不少树上挂着害虫诱捕灯,还有京东农场等物联网设施。  从2012年开始,荣县将园区7000多亩宜林地和马尾松低产林改造栽植油茶优良品种,良种油茶丰产时,亩均产鲜果在1000公斤左右,病虫害发生率降到了3%以下。  从2015年开始,荣县对园区3000多亩低产低效油茶树进行改造。一是砍掉上层乔木、中层灌木,铲除底层杂草,对油茶树进行修枝、整形、施肥,并进行密度调整;二是对低效油茶树采用嫁接等方式更新改造,每亩改造成本2000元左右。此外,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多方努力下,油茶含油率均值从2016年的47.5%上升到2021年的55%,最高亩产鲜果量从2016年的145公斤增长到2021年的1100公斤。  记者了解到,四川部分地方存在落后的作坊式油茶压榨,一些农户、专合社管理粗放。对此,殷国兰建议,大力建设示范基地样板,开展更多技术下乡培训。加工支持企业延链,建设配套设施  8月1日,泸州市叙永县龙凤工业园区粮油仓储中心,四川乌蒙山雨阳油茶科技公司油茶加工车间机器轰鸣,这里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精炼油茶加工基地,年产3000吨精炼茶。油生产线已于去年10月投产,产能过剩。“全县有10万亩油茶基地,但大部分是近年种的,近两年才陆续挂果,去年只收了2400多吨鲜果。”叙永县林业和竹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原料不足,是川内多家油茶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全省有油茶加工企业约50家。”殷国兰说,多数油茶加工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注册有自己的商标与品牌,依靠外加工或自产自销,在油质鉴别、特色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延伸方面还不足。  发力油茶加工,四川鼓励油茶产区招引孵化精深加工企业,支持油茶加工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下一步,四川将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就近布设初加工点,建设油茶鲜果、干油茶籽和初榨毛油的烘干脱壳、冷链、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川拟对精深加工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品牌创优、示范创建等支持。  根据规划,四川拟培育形成“一核多点”发展格局。“一核”,即川南油茶产业核心发展区,以自贡荣县、富顺县,内江隆昌市,泸州叙永县、泸县,乐山沐川县和宜宾市叙州区、翠屏区等为重点,大力推进建设要素集聚、三产融合、优势突出的油茶产业核心发展区;“多点”,即在达州达川区、宣汉县,绵阳江油市,广元朝天区等秦巴山区,凉山州会理市、普格县、喜德县等安宁河—金沙江流域培育油茶产业集中发展区。  “发展油茶产业已纳入林长制、乡村振兴等工作考核。”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川支持以油茶标准化种植基地为依托,围绕精深加工、“油”旅融合,打造“万亩林亿元钱”油茶产业园区,建设油茶高质量发展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7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远山如黛,近水似镜,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观文镇千鸟湖,像五颗硕大的珍珠,洒落在绿水青山中,然而大自然又将其彼此山水相连,其间,不少游客或游览、或垂钓、或散步……宛若一幅活生生的天然画卷。曾经“深闺”中的观文,如今正掀开朦胧的“面纱”,以别样的姿态步入外界。在泸州“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观文镇处于“南翼”中的“南翼”。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一湖两园三地六产业”战略布局,该镇规划农旅融合一体发展,倾力打造川南片区“文旅圣地、康养福地、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观文千鸟湖局部神奇千鸟湖 催生“文旅圣地”千鸟湖,距观文镇3公里,容量1338万立方米,因湖畔一沙泡树千鸟共住而得其美名。一年四季,该树聚集了白鹭、苍鹭等上千只鸟儿,或嬉戏、或跳跃、或歌唱,群体和谐共生,成为川南一道奇特的景观,并荣登央视荧屏。如今,已成为近郊游的网红打卡地。初秋的观文镇,天气晴好,凉爽的微风带起千鸟湖面阵阵涟漪洋洋洒洒,湖边白、紫、粉三色格桑花随风摇曳,湖畔沙泡树上鸟儿欢快吟唱,众多游客围绕着20公里白加黑环湖公路欣赏湖光山色,与格桑花、沙泡树合影,显得怡然自乐。“千鸟湖,是古蔺县境内最大的湖,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我们正以此为中心,挖掘打造‘五个一’标志性的文旅生态资源,不仅有美景,还有文化。”据观文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绿色生态可循环、宜农宜游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该镇正挖掘“一湖一世界、一树一天堂、一庄一历史、一阁一文化、一坊一故事”等生态资源、红色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打造“文旅圣地”。观文千鸟湖局部笔者站在新修建的观景台上,秀美的千鸟湖尽收眼底,还可见湖对面历史人文景观文昌阁与釉子土贞洁牌坊。据介绍,1665年,当地群众为鼓励学子崇尚学习,建造文昌阁;釉子土贞洁牌坊,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则承载了一家两代守节尽孝的动人故事。距离千鸟湖约6公里,是川南片区保存最完整的红色遗址——云庄战斗遗址,红军“四渡赤水”期间,两次经过此地,留下攻打云庄、开仓分粮的红色故事。“游客游览了千鸟湖,还可以爬上中药材基地散步,享受一番独特的药香,再来农家乐就餐住宿,周末多的时候上千人。”谈起当前深受热捧的千鸟湖,农家乐老板马晖喜滋滋地说,游客来了,自己的生意红火起来,自从开业以来,院子里的停车场每天都停满了前来避暑的外地车辆,一到中午,上菜都忙不过来“最忙时,游客如果要订餐,得提前一个周预约”。观文镇民乐村2社的农民在鱼稻共生种植基地进行田间管理立足环境优势 打造“康养福地”1200米的海拔,植被茂盛,空气负离子浓度高,这样的地方,不仅适合居住,更适合养生。立足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何让“凉”经济热起来?观文镇打造“康养福地”的规划迫在眉睫。一个好的地方,不仅要引来游客,还要留得住游客。按照这个思路,在顶层设计上,该镇除了保护性开发千鸟湖,借此引来游客外,还重点在“留”上下功夫,统筹推进千鸟湖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我们将修建环湖彩色游步道,在千鸟湖边修建运动场,为游客提供跑步、锻炼的地方。同时,还将打造环湖夜景观光工程,为游客带来更多视觉上的享受。”据介绍,当前,该镇正在努力打造“休闲场所”,同时动员千鸟湖周边250户农户开展四大“革命”,即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庭院革命,将农房改为民宿“湖景房”。下一步,还将与西南医科大学联合建设疗养院,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汽车露营基地和特色中药材博览中心等,力争给游客提供一个上档次的居住环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山地避暑康养优选地。“这里的空气和环境太好了,明年我一定要带家人过来住上几天。”陶醉在千鸟湖的美景中,外地游客王新强欣喜地说。目前,观文镇已建成15家民宿、农家乐,可接纳游客200余人。“一旦明年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泸州到观文仅需两个小时。”据介绍,成贵高速古(蔺)金(沙)段、红色旅游示范公路S317将从观文镇经过,古金高速在千鸟湖畔设出口,红色旅游示范公路支线将直达云庄战斗遗址,未来观文镇的旅游业将搭上便捷的“快车”。观文丫杈猪产业以旅促农 构建“6+1”特色农产品基地“以旅促农、农旅融合,我们正在全力推进‘6+1’农业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壮大,农民腰包鼓起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观文镇不仅要打造旅游业的“面子”,还要做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里子”,该镇党委书记张家友给出了清晰的答案。“我们将原来的水稻田由小改大,既种水稻又养鱼,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观文镇民乐村2社稻鱼共生田里,一株株秧苗茁壮成长,微风拂过,涌起碧绿的波浪。村民马勇正在田间管理,对今年的丰收充满了期待。与此同时,星凤村则采用“村集体+公司”模式,流转荒坡、山林、土地1200余亩,打造“跑山猪+葡萄”种养循环综合示范园,该示范园年产值可达700余万元,每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100元。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提档升级,实现规模化发展。为此,该镇加大种养殖补助力度,以红梁每亩补助100元、稻鱼共养每亩补助126元等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农户大面积栽种,同时,采用引进龙头企业流转土地栽种、村集体流转栽种、种植大户流转栽种等方式,打造万亩高山蔬菜、万亩红梁、万头丫杈猪、万亩食用菌、万亩烤烟、万亩中药材6个“万产业”,并做大做强鱼稻共生项目。“企业带头种植,财政加大补贴,这种好事大家都肯干。”接受采访时,文化村村民王帮强说。产业兴旺,还需延长产业链条。该镇将一二三产业结合,一方面规模化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建立厂房加工农产品,同时还让游客体验采摘高山蔬菜、葡萄、食用菌的乐趣,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为了推进每一个农业产业规模化的进程,每一个产业都由一名镇领导牵头,一套方案促推进,一套机制强考核,一名班子成员抓落实,一个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分别建设一个产业核心区。观文食用菌截至目前,“6+1”规模化农业产业不断有序推进,既有效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带动不少农民就业。截至目前,初步估计,该镇农民年人均增收1400余元。“到2025年,基本形成千鸟湖生态康养资源充分挖掘、山地避暑康养旅游业欣欣向荣、‘6+1’农业产业有效带动发展的美好愿景,实现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实地体验。”谈及未来的蓝图,观文镇相关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表示。(注:部分图片由观文镇提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6
(刘传福 李悦 文/图)“恭喜周锐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西南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干杯,祝你在未来的道路上学有所成!”8月14日,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向林镇向林社区周圣纲家里,摆了2桌宴席,邀请直系亲属团聚为孩子考上大学庆祝。难能可贵的是,这宴席,既不收礼品,也不收礼金,只接受亲朋好友的鼓励和祝福。这是该镇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倡导新风尚的一个缩影。叙永县向林镇红白理事会成员在村民家中劝导村民不要大操大办近年来,该镇以减轻群众潜在负担为出发点,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宴席大操大办上了“紧箍咒”,昔日不良习俗逐渐消除,如今形成“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文明新风尚。“作为村支书,以前我是走到哪家送礼就送到哪家,送礼钱都需要家里补贴。”黄良富是向林镇龙池村副支部书记,也是曾经的村支部书记,据他回忆,以前村里人喜欢办“升学宴”“搬家宴”“生日宴”等宴席,多的时候村里一天几家,而且攀比成风,礼金一次比一次高。与此同时,龙池村8社的李春兵也表示,“以前买辆摩托车都要操办,送礼送穷了,也送怕了,村里大部分人的精力都用在了红白喜事上面,不少人甚至将操办事情当作捞钱。”“在移风易俗工作中,我们紧盯各类重点人群,有的放矢开展宣传、劝导和约束,目前效果很好。”如何摒弃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真正引导群众将精力聚焦到村里的发展上来?据该镇相关人员介绍,聚集党员领导干部这一“示范人群”,加强考核,要求发挥积极带头作用,以身示范;聚焦广大群众这一“关键人群”,签订承诺,要求按照村规民约,不违规操办;聚焦学生这一“带动人群”,采取“小手拉大手”方式,要求向家长宣传;聚焦厨师这一“重点人群”,登记造册,要求拒绝一切违规宴席。紧盯广大群众这一关键群体,该镇出台、修订《制止大操大办酒席风管理办法》,并以村为单位,经过村民大会讨论、制定条例,形成村规民约,以此为依据,对广大群众开展劝导和约束。红白喜事可办,七十岁及七十岁以上满十宴可办,其余不办,礼金不能超过200元……笔者在龙池村看到,该村制定的村规民约很清楚,对“可以办”和“不可办”事项进行了明确,还约定红事需提前一个月报备,并签订不请歌舞团承诺书和安全承诺书,白事可先报备待事情结束后再补足手续,根据新冠疫情变化对操办的规模实施动态管理。同时,以村支部书记为会长的村红白理事会,还要指导村民规范、有序、节俭办宴席,并督查人员聚集情况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随后,向林镇每个村,将村规民约印成小册子发放到每户,并动态管理更新,深入宣传到每家每户,让移风易俗工作出实效。“原本确实还是想闹热一下,既然不能办,我们就把食材和客人都退了。”今年4月,龙池村8社村民刘良琴年满60岁,抱着侥幸心理准备操办生日宴,提前在镇上预定了食材,还请了客。该村红白理事会知悉后,立即前去劝导,根据村规民约内容和她曾担任过村干部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刘良琴取消了生日宴。“我满80岁就不办了,办宴不仅违反了村规民约,而且还铺张浪费。”在群众休闲聊天的棉竹村集中安置点,该村1社张仕琼当着大伙的面表示。在村规民约的约束下,当地群众的思想悄然发生转变,从最初的“不敢办”转变为“不愿办”。“以前一年至少要送20000元的礼金,现在一年最多送几千元,这也是人之常情。”办事的少了,8社的李春兵夫妇将精力放在发展上,现在,一年四季都帮砍竹子,一天两人能挣500余元,还种了6亩地,喂了5头猪,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禁止大操大办并非不让聚会。在不违反村规民约的情况下,该镇村民之间悄然兴起吃“转转饭”。“关系好的几家人偶尔相约一下,不用送任何礼金礼物,既没有经济压力,又轻松自在,大家的关系反而更好了。”6社村民蒋国平乐呵呵地说。                   “在村规民约实行过程中,镇纪委公开举报电话,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同时,建立问责制度,与村上签订目标责任书,分层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村规民约不走过场。”谈起村规民约的执行,向林镇纪委副书记杨虎成说。“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有效手段,目的在于增强群众意识,最终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据向林镇党委书记王珂介绍,自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以来,该镇镇、村干部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上,截至目前,全镇各类种养殖业不断兴起,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持续增收。 2021年,向林镇集体经济收入46万余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万余元、1.7万余元。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6
“将果品和袋子对齐,然后慢慢把这个袋口折叠、缠严、铁丝绕袋口转一圈,捏紧……”近日,在古蔺县东新镇民主村猕猴桃种乡贤植基地,东新镇乡贤联谊会成员徐永刚正在为工人们讲解猕猴桃套袋技术。为提升猕猴桃果品品质,东新镇在猕猴桃产业发展中,积极探索猕猴桃提质增效有效途径,引导农户推广无公害技术,将猕猴桃果实进行套袋,套袋不仅可以减轻强烈阳光对果品的灼伤、叶片对果皮的磨伤,还能防治病虫害和减少果面污染,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和产量。“果袋,要选用透气性好、吸水性小、抗张力强、纸质柔软的单层木浆纸袋,果袋底部留透气孔,这样长出的果实色泽好。”徐永刚说道,同时套袋前将扁果、开裂果、勾刺果、肩斜果、果脐畸变果、营养不良的小果摘除,留下外形美观、养分充足的精品果进行套袋。产业园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了周边百姓一起致富增收,徐永刚介绍道:“作为首批返乡发展猕猴桃的人,我深知返乡创业的压力,所以我们猕猴桃园区工人优先考虑因疫情返乡的就业人员及少数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这样一来既保障了猕猴桃产业增产丰收,又带动解决了因疫情返乡人员的就业,是‘双赢’的结果。”据悉,近年来,东新镇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融合模式,围绕“党建强产业,产业带民富”的理念,立足资源禀赋,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种植猕猴桃10000余亩,今年以来推广猕猴桃套袋技术,现已套袋3000余亩,预计能提质增收300万元,为农户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供稿:古蔺县委统战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