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范芮菱)近日,泸县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暨第11届龙眼龙虾节开幕。本届龙眼龙虾节设置泸县主会场,潮河镇、玄滩镇、太伏镇3个分会场,举办“泸县十大餐饮名店”“泸县特色龙虾”“泸县虾王比拼”等活动,现场展销泸县青花椒、太伏火腿、烘干龙眼、龙眼酒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剪纸、扎染、草编、糖画等特色手工艺品。  今年,泸县龙眼种植面积20.3万亩、稻虾种养面积超15万亩,预计龙眼产量7万吨,产值7亿元;小龙虾产量1.2万吨,产值5亿元。  开幕式上,广东中荔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泸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以龙眼为主的果蔬品产销展开合作,发挥泸县龙眼等果蔬特色产品和广东中荔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出口贸易优势,在泸县建设集分拣包装、保鲜储存、冷链运输、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生产加工企业,促进泸县龙眼等果蔬产业发展壮大。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光荣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代主任,真的好感谢你哟,这卡线手工活既不耽误我守店子,又不耽误干家务活,时间还自己安排,不出家门一天就能挣五六十元。”9月16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妇女张兴平的五金店看到,张兴平正一边为电感线圈卡线,一边高兴地对前去了解卡线情况的安富街道石龙村副主任代江南说。  如今,在安富街道乡村和集镇上,像张兴平一样利用闲暇时间在家里从事电感线圈卡线活的妇女就有 200 多人。一个月下来,收入少则1000多元,多的超过了2000元。而引进这一手工活的,就是今年35岁的代江南。代江南(左)上门指导卡线。农民工当选村干部引进“卡线”手工活  2019年10月,石龙村“两委”换届,从广东某电子公司返乡的青年农民工代江南当选为村副主任。走上岗位后代江南发现,在地处纳溪城郊接合部的石龙村,很多家庭妇女在家大多只是负责接送娃儿或看守店子,闲暇时间要么玩手机要么打牌娱乐,家庭收入十分有限。  “这些接送娃儿和守店子的妇女时间这么灵活,为啥不帮她们引来一份可以挣钱的手工活呢?”代江南联想到了自己此前在广东某电子公司上班时,不少电子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都将部分手工活外包,既省了场地费又增加了一部分时间比较灵活的妇女的收入。  于是,2019年12月,代江南联系了此前自己所在的广东某电子厂负责人,就代加工合作模式进行多次沟通协调,并最终和这家电子企业成为了合作伙伴:由电子公司提供电感线圈和卡线材料,他负责组织人卡线,卡好线后的成品由公司进行回收。由于卡线活轻松且全是手工,加之易学,且一分钟就能完成一个收入3角钱,很快就吸引了不少进城带娃儿读书或守店子的妇女加入。她们在家中利用闲暇时间做手工,每天就有了几十元的增收。  “引进的这个电感线圈卡线手工活后,考虑到乡村人口分散,我就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劳务承揽家庭作坊的方式,发动村上或集镇上生活的群众尤其是妇女加入,既可三五人一起,也可自己将材料领回家加工,成品有300个,我就驱车上门进行回收。”代江南介绍,因各人时间不同,工人每天挣钱多少不等,手脚麻利的有挣80多元的,慢点的也能挣40元左右。目前,仅在安富街道乡村和集镇上就吸纳了200余名妇女就业。  厅堂变“厂房”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以前要在家里照顾老人,出不了门,现在足不出户做手工既能打发时间,一个月下来还能挣1000多元,家里的生活开支完全足够了。”石龙村妇女赵开芬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干着活,不到半分钟,一个线圈就卡好完成。  “卡线、拉直、成型……现在基本的加工工序我早就掌握了,操作也越来越熟练,哪怕是生手,一天都能挣50多元哩。”安富街道丙灵社区50多岁的妇女申家群高兴地说,在从事电感线圈卡线手工活前,丈夫在工地打杂,自己则在家种菜卖。虽然自家离集镇近,但一季菜哪怕是菜秧都要一个月左右时间才收获,这期间还得精心管理。现在每天在家忙完家务后就开始工作,没有材料了一个电话代江南就送过来了;有了几百个成品就通知代江南来收且当场支付现金。“关键是时间灵活,想什么时候工作由自己定。”申家群说。  “目前代江南引进的这个卡线手工活,主要是为广东一家电器公司加工配套产品。”安富街道劳动就业服务站负责人说,服务站将继续加大宣传,帮助全街道和周边镇街的村民增加收入。  该负责人还告诉笔者,为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近两年安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稳就业工作中,积极转变思路,通过“内建外引”,积极创办家庭作坊。这种居家生产的模式,让厅堂变“厂房”,带动了更多群众稳定灵活就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20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9月19日,第二届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论坛开幕式在泸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博览会为期3天,主题为“强化地理标志保护·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设置了茶品类、酒类、食品类、果蔬类、工艺品类等6个主题展区。  与首届地标博览会相比,本届地标博览会展览面积更大,展馆搭建形式更加国际化、现代化。有来自东盟、意大利、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中外地理标志企业、3000多款地理标志产品参会参展。国内参展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区市),共近200个市(州)、县(区)。  本届地标博览会首次设立主宾国,由意大利担任。意大利集中展出奶酪、葡萄酒、橄榄油、肉类和调味品5个大类的60余款地标产品,充满了意大利风情。同时,为了加强与中国本土产品融合,主宾国将在展馆进行地理标志产品烹饪演示,届时将由意大利主厨操刀,将菜品融入泸州天仙硐枇杷、沙田柚、乐道子鸡蛋等地理标志产品元素,展现中意美食融合之美。  同时,英国咖啡、希腊橄榄油等国外展品,以及皮色金黄、肉面火红、色香味形并重的金华火腿,荣列海南八大名菜榜单的海南白莲鹅,风味酸甜、清香可口的周至猕猴桃,质地柔韧、光洁透明的龙口粉丝等众多知名地标产品也将一 一亮相。来自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香醇爽口、嫩匀碧绿的纳溪特早茶,肉厚鲜嫩、色泽晶莹的泸州桂圆等地标产品都将参展。  博览会期间,还将开展特色产品评选活动、开馆仪式等系列活动,举行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论坛等重大活动,以及经贸合作交流会等专项活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委托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对位于德阳市中江县的杂交水稻新品种高产示范基地进行了测产验收,平均亩产813.43公斤,成绩喜人。该示范基地于今年三月底播种了由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玉龙优1611”,而主持研究“玉龙优1611”的研究员,正是九三学社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支社的主委李耘。经李耘介绍,“玉龙优1611”品种,是一个优质高产,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的品种,产量比以前的超级稻品种还增产3.8%,适合直播、深水直播,全程机械化机播机收。本次种植的“玉龙优1611”水稻,平均亩产800多公斤,比去年产品增产20%,收益每亩增加200元。李耘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由他主导研究的各类水稻品种获奖无数。此次主导研究的“玉龙优1611”更是在四川水稻界赫赫有名,它曾在2022年第七届稻香杯优质米评选中获得特等奖,在2023年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苗头型稻种,并被评选为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目前该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达10万亩以上,有望冲击超级稻认定。(供稿:九三学社泸州市委会 肖焱)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超华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前些年,我们村党群服务中心附一层都是空着的。自5年前引入一家沙发加工企业后,每年都有2万元的租金收入,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解决了5个村民的就业。”近日,在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安富村党群服务中心附一层的沙发加工厂,安富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黄永介绍。  这几年,地处纳溪城郊的安富村,靠着盘活闲置的废弃砖厂、闲置村小和村旧办公楼等资源,每年让村集体经济增收达16万多元,让村“两委”在维修村里的自来水主管、清淘水沟、断头路建设、森林防火等工作上,有钱为村民办事了。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安富村紧扣“村集体有收入,老百姓得实惠”的目标,以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资源作为突破口,创新壮大村集体经济新思路,将“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村民也得以在家门口企业务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收”。  这些天,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坐落于安富村的纳溪龙丰糖果厂内,20多个员工正在为生产中秋月饼和泡糖忙碌着。眼前这座2000平方米的厂房,集办公楼、生产间、冷链房、库房等为一体,员工进出、车辆运输、产品流通……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气象。  “几年前,这里还破败得很呢!”黄永介绍,这里原是一个企业厂房,后因经营不善而废弃,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久而久之,院落里杂草丛生、破旧失修,不仅产生不了任何效益,刮风下雨时还是村上的安全隐患点。  2016年,为盘活资源,安富村党总支通过实地考察、多方比较、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以“集体经济+公司”的模式,支持纳溪龙丰糖果厂在此修缮企业厂房,闲置的场地一下子大变样,糖果厂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  “纳溪泡糖”是起源于永宁街道的地域休闲食品品牌,在泸州及周边区域广受好评,而龙丰糖果厂则是“纳溪泡糖”的生产厂家之一。但受生产经营场所限制,迟迟未形成规模化生产,时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幸福烦恼”。新厂房落成后,龙丰糖果厂生产从家庭式作坊提档升级为规模化小企业。  “我们与龙丰糖果厂合作后,每年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收益,糖果厂还可以常年解决20多个村民的就业,这些村民每年平均工资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  “资源闲置就是浪费。”黄永说,今年,安富已对辖区的荒山、林地、池塘等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排查,对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私营业主等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千方百计激活“沉睡”资源,着力破解集体经济发展“无能人”“无资源”“无资金”等老大难问题,将集体的“钱袋子”始终紧紧握在集体手上,确保集体的钱为群众办事、投在生产经营上,确保集体经济越做越强。  据悉,这两年安富村在盘活闲置资产中,不仅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而且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每年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饮水安全工程、环境治理等公共设施维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都在15万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裕波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9月18日,位于泸县云锦镇冯石村7社的工地内一片繁忙,工人们顶着烈日,正在进行管网焊接,挖掘机忙着开挖管沟,运输车正运来管材。  “我们这边的自来水管都安了好多年了,管网老旧,偶尔会爆管停水,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外面打工的家人回来了,水就更不够用了。现在看到新安装的管子,心里很踏实,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停水了。”云锦镇冯石村村民汪大爷激动地说。  “这是兆雅镇古佛村委至云锦镇观音山清水池管道施工现场,该工程属于泸县供排水一体化项目——泸县农村供排水改扩建工程一标段(一批次)项目建设内容,由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融资贷款3500万元,建设管网全长15 公里。自8月31日进场进行清表工作,9月8日开始沟槽开挖,9月9日开始管网焊接作业,预计12月中旬完工。”泸县供排水一体化项目现场负责人万军介绍道。  “为了解决泸县农村供水设施老化、供水能力不足、水质不稳定等问题,泸县将其作为民心守护工程来抓,于2022年12月启动了泸县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旨在改善  农村供水设施,提高供水质量,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泸县水利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员涂艳萍说。  据悉,泸县供排水一体化项目——泸县农村供排水改扩建工程一标段(一批次)建设内容包括实施玄滩镇、太伏镇等17个场镇老旧管网改造工程132.5公里、实施兆雅镇古佛村委至云锦镇观音山清水池管道15公里,项目总投资1.12亿元,由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融资贷款建设,前期已相继完成了喻寺、牛滩等镇老旧管网改造并投入使用,目前正在施工的兆雅镇古佛村委至云锦镇观音山清水池管道建成后,将解决泸东新城、兆雅镇、云锦镇等17个场镇约40万常住人口的饮用水问题,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优化当地水资源配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做到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及时化解影响项目进度的堵点。同时,不断深化村镇供水专项治理成果,持续提升服务质效,健全水质保障联动机制,加强卫健、环保、供水企业、属地等工作配合,确保农村供水工程建得成、管理好、用得起、长受益。”泸县水利技术推广中心供水站站长晏莉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19
“加草、添水、打扫牛棚卫生……”每天清晨6时许,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古纯村后备干部蒋丽就开始忙碌起来。上午8时许,蒋丽将牛棚交给家人打理,便来到打古镇古纯村党群服务中心上班。在纳溪区打古镇,只要谈及“养牛大王”蒋丽,大家都很佩服。10余年来,她白手起家,滚动发展,养牛规模从年出栏几头,扩展到如今的年出栏60余头,依托养牛产业走上致富路。蒋丽9月14日清晨,初次见到蒋丽,只见她系着一个蓝色围腰,正在院坝内给牛儿切割青草。牛棚里,一头头黄牛正在悠闲进食。“结婚之前,丈夫在外务工,不仅居无定所,一年还挣不了多少钱。”蒋丽告诉记者。2012年结婚后,蒋丽劝说丈夫留在家乡发展,还可以照顾家人。“远房亲戚在重庆养殖水牛非常成功,我们可以发展养牛产业发家致富。”2012年底,蒋丽和丈夫来到远房亲戚的水牛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并进行市场调研,认定养牛是一条增收的好门路。随后,蒋丽夫妻俩凌晨4点多就起床,走村串户到农户家,精挑细选买5头小牛。小牛在野外放养,农忙时没有人看护,还惹了不少麻烦。“记得有一次,水牛偷跑出去,吃光了邻居家的一田水稻,我赔了300多元。”回忆创业初期,蒋丽自叹苦不堪言。这样干不行,必须盖牛棚圈养。 2013年,她投资近10万元,修建5间养牛房。建牛棚时为了省钱,她和几个朋友亲自干。“养牛投入大,有一定风险,亲朋好友看到我如此辛苦,都劝我放弃,但我不服输,一定要把这份事业做下去。”蒋丽说。刚开始养殖时,因为对水牛养殖不了解,养殖技术不够成熟,蒋丽将空闲时间投放在学习养牛技术上。通过网上学习、向当地畜牧部门和远房亲戚请教,蒋丽靠着一股子“牛”劲,养殖事业顺风顺水。第一年,蒋丽便赚了1万余元。随着养殖技术日趋成熟,蒋丽的养牛产业驶上了“快车道”,每年出栏水牛20头以上。2018年,由于村民养殖水牛越来越少,犊牛市场价越来越高,蒋丽便引进了“西门塔尔”和“莫拉牛”两个品种,开始养殖起了良种黄牛。谈起自己多年来的黄牛养殖经验,蒋丽一脸自豪。“购买黄牛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外貌特征良好、健康,性情比较温顺的牛,这样才能保证产肉性能良好,净肉率高。”蒋丽说,养殖过程中,只有科学饲养,做到营养水平适宜,才能预防生病。蒋丽还采取“秸秆回收—生物饲料—商品销售—粪肥还田”养殖模式,加强科学配料和肉牛栏舍清洁管理。同时,搞好疫病防控,延伸产业链,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还资源化利用养殖场粪污,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玉米、水稻等产业,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将玉米秸秆配上玉米面、豆饼和麦麸等能做成黄牛喜欢吃的上等‘草面包’,加上酒糟和山泉水,黄牛吃了长得膘肥体壮,毛色光润,在市场上口碑很好,销售不用愁,黄牛远销重庆、合江等地。蒋丽表示,比起养牛的辛苦,赚钱却是一件快乐的事。如今,蒋丽的黄牛养殖场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目前,她的养殖场存栏黄牛50头,每年纯收入不下20万元。10年来,蒋丽扩建了厂房,购买了铲车、运草车、打料机、地磅机械等设备,养殖场逐步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周边村民看到蒋丽养牛致富后,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他们俩都无私传授,热心相助。同时,蒋丽还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院坝会等,组织群众学习肉牛养殖政策及技术,并邀请技术人员到村、户开展技术指导,提高农户肉牛养殖技能和信心。“我不仅是一个养牛人,还是一名村干部,我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下一步,我要再扩大规模,办养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的模式,全力发展好我们村的养牛产业,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因养牛更幸福。”蒋丽牛气十足地说。(供稿: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王超明 邓建刚)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18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芮菱)9月11日,泸州市2023年度网红经济推介会举行。活动现场,电商直播培训基地等项目签约,相关各方达成泸州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带货代言合作意向。  “近年来,泸州加快推进网络直播基地建设,已建成网络直播基地14个,成功争创省级网络直播示范基地1个,打造网红打卡点30余处,评选全市首批网红经济供应链企业30家,培育千万级、百万级粉丝主播20余名。”泸州市商务和会展局局长唐一介绍,上半年,泸州实现网络直播交易额8.8亿元,同比增长40%。为提升网红队伍的内容生产和带货代言能力,泸州成立短视频与直播联盟。“联盟的成立,有助于泸州整合全市网络达人、直播基地(企业)、网络媒体等资源力量。”泸州市短视频与直播联盟理事长曾娜说。  当日,泸州还启动“网络直播新业态经济发展云助力”2023年度网红经济系列十佳评选活动。接下来将通过线上报名、作品展示、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程序,评选推出泸州市2023年度“十佳网络主播”“十佳网络直播基地(企业)”“十佳网红门店”“十佳网红特产”。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4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采摘龙眼、钓小龙虾、品尝特色菜品……9月12日,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泸县玉蟾街道人潮涌动。当天,泸县举行了以龙眼、小龙虾为主题的“双龙节”提前庆丰收,推动“早”龙虾、“晚”龙眼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现场,不少父老乡亲带上了自家龙眼邀请游客品尝,“双龙”元素菜品也吸引着不少人的目光。“家里有几棵树,自己又吃不完,拿出来半送半卖。”当地居民朴实又热情。“这是我们的特色菜,增添了龙眼元素,在餐厅非常受欢迎。”一道名为“果实累累”的油炸桂圆菜品让人觉得十分新奇。活动现场  记者获悉,泸县被誉为“中国晚熟龙眼之乡”,当地龙眼已成为助农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全泸州种植龙眼30多万亩,泸县就有20多万亩,可以说,四川龙眼看泸州,泸州龙眼看泸县。”泸县供销社党组成员洪代富介绍,泸县供销社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为当地龙眼产业品牌打造、品质提升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晚熟桂圆,泸县的稻虾产业也是当地一大特色。“我们充分利用开春早、入冬晚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早龙虾’‘晚龙眼’。”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泸县地处川南,气候温和,开春更早,是全省川南早虾集群建设的重点县之一。  创新稻虾种养模式,在稻田中从事小龙虾、大头虾养殖的泸县海牧专业合作社出现在活动展销区。“大头虾非常受欢迎,目前的市场价是68元每斤。”合作社执行董事高大伦介绍。记者获悉,今年泸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15万亩,预计年产小龙虾超1.2万吨。龙眼、龙虾两大产业已然成为泸县农业最具特色的产业,为泸县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14
初秋九月,稻花飘香。近日,记者乘车沿着环山柏油公路蜿蜒向上,来到古蔺县观文镇民乐村。 民乐村平均海拔800多米,山脉相连,梯田环绕,气候凉爽。微风吹来,金黄饱满的稻谷摇曳着稻叶,散发着阵阵稻香,鱼儿在水里游动,时而荡起涟漪,时而跳出水面。金灿灿的稻田为山林添了一抹丰收“黄”,浓墨重彩绘就了一幅稻香鱼肥的好丰“景”,也勾勒出了农业高质高效的产业底色。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渔综合种养是绿色农业模式,是浙川东西部协作重要项目,也是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的主推技术。今年5月,古蔺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项目鱼苗投放活动,共投放3000多尾鲫鱼、草鱼等鱼苗到100多 亩稻田中,实现“稻鱼共生”。 经过几年的养殖摸索,观文镇民乐村在“稻鱼共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井字沟、一字沟鱼窖”养殖新模式。既将水稻按照“井”在种植,在水稻边修建一个“一”字型鱼窖,鱼窖上方有三个活动的进出口。稻田里的水源充足时,就关闭鱼窖,让鱼儿沿着“井”字沟渠在稻田里摄食水稻害虫、杂草和稻花,排出粪便以滋养水稻,游动翻泥促进肥料分解,提升肥力,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水稻生长的更好。深水和高大的稻株可庇护养殖的渔产品,有效避免野生飞禽和蛇类对渔产品的危害。而当稻田里水源不足,或者水稻收割季,需要放干水田里的水时,就打开鱼窖的进出口,让鱼儿自己循着水源游到鱼窖里。“稻谷饱满、增产,鱼大肉肥。”,这种新模式让今年的“稻鱼共生”都实现了双丰收,也让村民尝到了“井字沟、一字沟鱼窖”增产增收的甜头。“自从我们村发展稻田养鱼以来,我也开始了试种。今年我用新技术种植了5亩水稻,水稻里养了稻花鱼。现在‘稻’‘鱼’都迎来了大丰收,水稻可以收5千斤左右的谷子,每斤谷子售价3.5元,稻花鱼丰收200斤左右,20元一斤,供不应求,比去年增收了8千多元,很开心。” 观文镇民乐村一组村民马仕海满脸都是丰收的喜悦。粮足安心安天下,渔丰富民富乡村。“我们得益于东西部协作项目支持170万元,用于修建基础设施,东西部协作和农业农村局都派了技术员驻扎村上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多方共同努力,鱼稻共生提高了我们稻田产值,增加了鱼的产量,促进我们农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增长和发展。”民乐村党支部书记马学强表示,稻鱼共生在有限的稻田资源里,不但实现了经济效益双增收,更促进了生态效益的提升,真正实现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乡村高质量发展。(供稿:古蔺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13
(曾佐然 陈程一 记者 庞玉宇)金秋时节,龙城韵味。9月12日,泸县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二届中国 (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暨第11届龙眼龙虾节在泸县玉蟾街道温泉商业街开幕。活动以“龙城龙眼龙虾·品味泸县味道”为主题,将龙城、龙眼、龙虾“三农”元素融合,通过“主会场+分会场”直播连线的形式,于9月12日-9月19日在泸县举办,旨在以节促销、以节增收、以节兴旅,打响泸县龙眼龙虾特色农产品品牌,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消费新场景。开幕式现场本届龙眼龙虾节是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商务厅的指导下,由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泸县县委、泸县人民政府承办。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商务厅、重庆市永川区、重庆市荣昌区、泸州市三区四县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在温泉商业街主会场,共设置了5个区域10个展示展销台,为大家提供了舌尖上的狂欢和视觉上的盛宴,泸县龙眼、龙虾拉响“甜辣经济”新引擎。泸县龙眼除了农产品展销,现场还开展“泸县十大餐饮名店”、“泸县特色龙虾”、“泸县虾王比拼”、“泸县稻虾米比拼”评选活动。参赛选手现场烹饪创新菜和各类龙虾美食、挑选优质龙虾和稻虾米“一争高下”,比出幸福“丰收味”。活动还邀请网红达人现场直播助力,发动院校学生进行短视频拍摄剪辑,进行“韵味龙城杯” 龙眼+餐饮美食直播比赛活动,扩宽产销对接渠道,激发群众消费新活力。泸县龙虾与此同时,在潮河镇、玄滩镇、太伏镇3个分会场,推陈出新的系列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潮河镇分会场开展“种植大户座谈会”、“龙眼新品种品鉴评优比赛”、“品龙眼特色美食”正热闹非凡,让泸县龙眼甜蜜“出圈”。 玄滩镇分会场上演“无虾不欢嘉年华”,在玄滩镇新山村双道双虾示范基地,“趣味钓龙虾”,“眼疾手快抓虾”、“最快扒虾王”等创意活动欢乐无穷,为“稻虾”产业链延伸发展不断赋能。在太伏镇永利村露营基地,是休闲舒适的“九月龙眼飘香 星空露营赏江”主题活动,品太伏龙眼、赏沱江美景、看醉人夜色,绘就出一幅泸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龙眼聚情,龙虾会友。今年,泸县龙眼种植面积 20.3 万亩、稻虾种养面积超 15万亩,预计龙眼产量7万吨、小龙虾产量 1.2万吨,泸县龙眼龙虾迎来 “双丰收”,也迎来八方宾客逛龙城、赏龙舞、品龙眼、吃龙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9-13
(刘梦洁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金秋时节,正是龙虾丰收季。9月8日,在位于泸县玄滩示范区的玄滩镇新山村双稻双虾基地内,泸县海牧专业合作社正在组织村民捕捉龙虾,分拣打包,根据订单数量,及时给客户送货。  “海牧专业合作社给我们提供养殖技术和销路,我们只管发展。”新山村副主任胥明全介绍,该村集体资产公司跟海牧专合社进行合作,发展“双稻双虾”400余亩,预计今年的产量 16 万斤,产值约 100 万元。  “看,这只小龙虾好大!这是母虾,一只就有一两多。大头虾的平均价格会达到60元一斤,小龙虾的平均价格会达到30元以上。”泸县海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大伦高兴地说。  “今年1—8月,小龙虾的亩产已经到了200斤,大头虾达到每亩150斤。预计小龙虾全年亩产会达到400斤以上,大头虾会达到150斤以上。”高大伦介绍说。玄滩镇总共2万余亩稻虾,小龙虾加大头虾亩产值会达到1万元以上,预计全年的总产值在1.5亿元以上。  “我们合作社实行的是产、供、销 一体化。2017年至今,以每年2万亩的增速在扩大。现在我们合作社会员达到了3万余人,稻虾养殖面积超过了10万亩。”高大伦介绍说。  泸县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探索稻虾种养技术,逐渐形成适合泸县发展的特色种养模式,实现每亩“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通过“3411”模式和“双稻双虾”模式,错位发展“台湾大头虾”“冬晚虾”“春早虾”等高价高质产品,大幅提高了稻田利用价值。  目前,泸县的稻虾产业初具规模,稻虾技术也逐渐成熟,利益共享初见成效,实现了农民增收、业主增收和村集体增收。福集镇螺蛳山村和万宝村村集体流转土地1000余亩返包给业主,每亩提取50元流转费,实现年收入5万余元;采取“集体经营+专合社技术合作”方式,玄滩镇新山村发展“双稻双虾”400余亩,实现年收入400余万元。目前,泸县稻虾产业可实现农民、业主、村集体三方共赢。  在政府引导下,泸县积极培育以大型专合社、企业为龙头,构建“基地+农户”“专合社+会员”“园区+业主+农户”的运行机制,实行“一标、两改、四统一”的稻虾种养模式,即统一建设标准,对稻虾田进行改水、改底,开展统一培训、统一配料、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综合服务模式。目前,全县每个场镇均有小龙虾收购商,形成了政府、企业、专合社、个体户多层次的服务格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13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熊航 文/图)如带的公路盘山而上,掩映在茂密的竹林间,打开车窗,青翠的竹林里阵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让人心旷神怡。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江门镇向坝村茂密的竹林里,不少竹农一边砍伐竹子,一边用卡车拉到村上变卖,喜悦的心情写在脸上。八年前,在“共建美丽幸福新向坝,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泸州市交通运输局帮扶该村,先后派出刘爱风、王进、胡显丰等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并下拨帮扶资金110 余万元开展帮扶工作。如今的向坝村基础设施完善,集体经济稳定、人居环境改善、幸福指数提升,昔日的贫困村已全然“变脸”。该村的人均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0.27万元到2022年的1.9万元,整整翻了七番,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市交通运输局被授予“扶贫专项先进单位”“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向坝村被授予“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支部”等称号。帮扶现场道路通畅 托起竹农“致富梦”向坝村位于江门镇北面的岩区,这里气候湿润,成为村民种竹的一块宝地。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全村2万余亩竹子苍翠欲滴,为小山村增添了不少韵味。然而,多年前,这里交通不便,成为竹产业发展的“瓶颈”,更是竹农心中的“痛”。“虽然有四、五米宽的泥结石路,但是路况太差,根本就没办法将竹子运送出去。”回忆起以前的交通条件,该村2社的竹农陈方奎还显得一阵心酸。陈方奎种了100余亩竹子,然而因为路况太差无法运送出去,栽种的竹子只好枯死。5社的罗光财也栽种了80亩竹子,同样因为路陡坡大无法运送出来,致富的梦也成了泡影。“要致富,先修路,打开该村的致富大门,是向坝村脱贫的关键。”工程质量建管方面的技术骨干王进第一天到村上时,在心里就默默下定决心要利用交通优势帮扶。不久,在市交通运输局的帮扶下,先后硬化乡村公路33公里,修建14个错车道,确保了公路社社通,为群众铺起了“致富路”。“现在路全部修通、修好了,不仅竹子全部拉了出来,村上又发展了上千亩的竹子,大家的生活也更有了盼头。”拉着一车竹子行驶在硬化的公路上,罗光财喜上眉梢。路通了,也方便了群众的出行。5社的罗伍勇家,住在该村的山顶上,以前赶集、家里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很花时间,现在路通了,心也顺了。道路修建建起竹片厂 产业发展插上“翅膀”日前,在向坝村4社竹片加工厂内,伴着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竹片厂工作人员将一根根竹子送进切割机,在传送带的作用下缓缓上升,最终被切割成一节节的小竹片,最后传送至货车里。“自从有了竹片厂,我们就在家门口卖竹子,比起以前方便多了,也节约了不少的运输成本。”4社的王友文种了10亩竹子,以前村上没有竹片厂,他只好将竹子拉到13公里外镇上的纸浆厂去卖,自从村上建了竹片加工厂,现在在村上就可以卖了。“向坝村竹片加工厂,是市交通运输局出资帮助建设的竹子加工企业,也是刘爱风书记完成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一方面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另一方面让村上有了集体经济。”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牟守玉介绍,将加工厂建在村里,每年可生产加工竹片10000余吨,大概一年可为竹农节约运输成本30万元,同时,村上将加工厂出租,现在平均每年可收益约7万多元的租金,村集体经济不再是“空壳”。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加之纸浆厂的成立,该村竹子的收购价也逐步上扬,从2014年400元每吨上升至2023年500元每吨,最高达到560元每吨。目前,向坝村也正考虑引进鸡枞菌进行种植,利用好丰富的林竹资源,力争在林下走出一条创收致富的新道路。群众在家里择菜危房改造 幸福指数节节高“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还住进了好房子,生活总是越来越好。”走进向坝3社的黄正芬家里,他与爱人罗学辉正在厨房择菜,幸福的喜悦写在了脸上。据了解,黄正芬家的房子修建于上个世纪,部分墙壁还是竹篾片,地面还是泥土地皮,稍有不慎走路都会摔跤,雨天还会漏雨,居住环境潮湿阴暗。胡显丰书记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上报。市交通运输局迅速组建专班,多次实地查看研究改造方案,及时为她家的房子打了水泥的地皮,将竹篾片的墙壁换成了火砖并糊上了白色的乳胶漆,独立卫生间不仅有了水冲厕而且还安上了热水器,老房子完全变了个样。黄正芬家的变化,正是市交通运输局帮扶开展危房改造的一个缩影。八年来,市交通运输局累计出资35万余元,帮助像她家这样的困难户,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送去电视、生活用品等,并通过人居环境的整治,加强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群众居家的幸福指数。如今的向坝村,各项硬件设施齐全,道路宽敞,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市交通运输局真心实干用真情帮扶,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采访手记回顾向坝村的变化,得益于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智力支持等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八年帮扶中,该局紧盯该村“短板”,不仅派出专人驻村,还多方筹集资金,用足“缺哪里就补哪里”的“绣花功夫”,才有今天该村基础设施、村集体经济等的“变脸”。相信只要帮扶干部多调研多思考,立足实际,引领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就会早日实现。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9-12
“以前我也在养猪场干过,但是那时候养猪没有现在这么干净,人一靠近猪场,就闻到一股刺鼻的猪粪味。哪像现在,空气中混合着牧草的清香,干起活来都身心愉悦”,正在养猪场干活的合江县凤鸣镇新洋村村民陈光云感慨道。凤鸣镇高山猪一直备受合江人的青睐,曾经的新洋村开设了很多家养猪场。但随着绿色生态的发展脚步,新洋村多家养猪场因设施设备老旧、环保不达标等原因接连关闭,生猪养殖业也遭遇了发展瓶颈。“这么好的猪肉,不能端上餐桌,真的太可惜了!”新洋村党组织书记税思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晚饭后,税思清与家人在林中散步,沁人心脾的空气给了他启发。新洋村山高、人少、空气好,地平、草盛、林地多,不仅在这里生活的人精神抖擞,就连这里饲养的高山猪都肉质细腻,闻起来有股特殊的香气。能不能想个办法,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生猪养殖上呢?经过多方学习考察,新洋村决定将生猪养殖与牧草种植结合起来,发展种养循环经济。2022年,合江县启动了“万企兴万村”行动,凤鸣镇新洋村推出养循环项目,吸引了泸州旺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目光。就这样,新洋村与泸州旺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结了对子,在凤鸣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下,企业用地、环评等问题都一一得到解决,新洋村生态黑猪养殖基地也顺利在这座高山上落户扎根。如今,走进凤鸣镇新洋村生态黑猪养殖基地,200余头种猪已经入栏,原来的200亩撂荒地遍植牧草,浓郁的青草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就如绿色海浪翻滚。在这里,猪粪变废为宝,成为了促进牧草生长的天然养料;待牧草收获后又可加工成绿色饲料,真正做到了种养循环。此外,这群生态黑猪还拥有一个2500余亩的“运动场”,它们每天在林中奔跑,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有机草,“身价”也成倍增长。“以前是有地变不了现,有力找不到地方使,现在好了,我家的地租给了公司,每亩租金400元。再加上我在养猪场的务工收入,一年挣3万多元不成问题。”村民陈光云提起土地流转和养殖场务工的事,脸上满是欢喜。目前,凤鸣镇新洋村土地流转面积超过1000亩,村集体经济公司通过统一流转土地、入股分红、提供服务等获得收入,同时带动周边100余户就近就业,户均增收5000元,2023年底新该村集体经济收益有望突破15万元。下一步,新洋村将建设完成一个集地暖、空调、5G网络、自动喂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场,引进2000头安装有GPS定位的仔猪,为种养循环插上科技的翅膀。(供稿:合江县委统战部 杨继忆 廖凯 窦林)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12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12
(记者 庞玉宇 文/图)9月8日,记者从泸县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泸县龙眼种植面积20.3万亩,稻虾种养面积15万亩,预计龙眼产量7万吨,小龙虾产量1.2万吨。为让市民游客感受双龙产业“双丰收”的氛围,为期8天的泸县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暨第11届龙眼龙虾节将于9月12日启幕。龙眼基地据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玲介绍,泸县是中国龙文化之乡、中国晚熟龙眼之乡、四川早虾主产地,今年将龙眼和龙虾这样一甜一辣的组合放在一起开展活动,意在架起泸县与外地广泛交流合作的桥梁,不断提升泸县龙眼、泸县龙虾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泸县潮河镇后湾村龙眼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成片的龙眼树被果实压弯枝头。据了解,泸县龙眼具有1500年的种植历史,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是全国龙眼分布最北缘、最晚熟地区,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南亚热带名优作物龙眼生产基地”,素有“内陆龙眼种质基因库”“中国晚熟龙眼之乡”美誉,先后荣获世界晚熟龙眼优势区域中心、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殊荣,今年总产量预计达7万吨,已成为泸县第一大水果产业。稻田大头虾而在泸县玄滩镇新山村,稻田里肥美的龙虾正在吸引着八方游客。凭借长沱两江水源和粮食生产大县优势,泸县因地制宜探索“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编制《泸县早虾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巴蜀鱼米之乡”泸县示范区发展规划》,联动重庆永川、江津和四川隆昌、合江等周边地区,共建100万亩“巴蜀鱼米之乡”,打造“泸县早虾”优势产业新增长极。2022年,全县稻虾种养户数达2.2万户,发展稻虾种养面积12万亩,小龙虾产量1.03万吨,产量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直接经济价值达4.1亿元。龙虾本届龙眼龙虾节以“龙城龙眼龙虾·品味泸县味道”为主题,活动以节促销、以节增收、以节兴旅,实现产销对接、流通全国,提升泸县龙眼龙虾产能产值,带动产品增值和群众增收。届时还将同步举办美食节、“龙城杯”直播电商大赛、“醉美泸县”高校直播电商节大赛、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在泸县潮河镇、玄滩镇、太伏镇设立3个分会场,开展“种植大户座谈会”“龙眼采摘”“龙眼新品种品鉴评优”“九月龙眼飘香 星空露营赏江”“龙眼特色美食”“龙虾品鉴”“龙虾趣味体验”等系列主题活动,打造丰富多彩的消费新场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9-11
近年来,江阳区丹林镇大力发展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实施“点亮丹林”行动。在积极争取各级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的基础上,通过“乡贤集资+村民筹劳”的方式,对镇域41条乡村公路实施“点亮丹林”建设。“以前路边没有路灯,天一黑村路上一片漆黑,特别是冬天,大家出行很不方便。现在好了,安上路灯后,走在路上也很安全,不用担心看不见路,有时饭后还可以和家人一起散散步呢。”丹林镇长冲村村民王小燕高兴的说道。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余万元,在全镇5个村新安装路灯750盏。项目建成后,覆盖乡村道路70余公里,惠及5个村2.2万人,点亮群众回家道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小路灯”体现“大民生”,安装路灯虽然是一件便民小事,却是丹林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情系百姓的生动写照。一盏盏路灯点亮村庄通往回家的路,照亮了群众出行的“平安路”,点亮了丹林镇乡村振兴之路,更温暖了群众的心。丹林镇也将持续发展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振兴,让丹林镇民生工程更上一层楼。(供稿:江阳区丹林镇 黄露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08
“今年的桂圆大丰收,产量增加了很多!我家种植了400多棵桂圆树,果实个大,口感脆甜,销路特别好!”马岭镇三块石村桂圆种植户杨萍激动不已。80后乡贤杨萍是土生土长的马岭人,曾经在广州、上海等地务工。5年前,杨萍在详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相关政策后,毅然辞掉工作,返乡创业开始桂圆种植,在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果园建设发展步入正轨,今年迎来了大丰收。目前,马岭镇桂圆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今年预计产量400万斤、产值达2000万元。近年来,马岭镇积极探索“产业+乡贤”模式,引导乡贤融入“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体系,促进马岭镇桂圆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下一步,马岭镇充分挖掘乡贤主动参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发挥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助推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融合”,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乌蒙示范建设贡献统战力量。(供稿:叙永县马岭镇 包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08
“这户总共4010斤。”“你家一共是23500元,请核对后签个字。”……9月4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来寺村、黄桷村,一派忙碌景象,酒企泸州老窖的高粱收购车开进了“家门口”,收购人员正忙着为种植户们的糯红高粱称重计价。“今年我们按照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种植高粱,收成不错。我家一共收了2800斤,按照4.5元每斤,我卖了1万多元。”来寺村种植户张书德一家喜上眉梢,辛辛苦苦种植的高粱顺利卖掉,变成了现钱。“不愁种,更不愁卖,每年都有酒企直接上门来收。总的来说,现在种粮方便多了,有保障多了。” 黄桷村种植户李龙维笑着说。来寺村党总支副书记邹容丽介绍,通过与泸州老窖签订“订单式”合同,让种植户合理安排种植,高粱成熟后,泸州老窖统一上门收购,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近年来,龙马潭区依托白酒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探索“订单式”产销模式,通过与泸州老窖集团及其他酒企签订合同,让村民不再为销路犯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盈利的“三赢”局面。据悉,2023年,全区种植高粱3.4万亩,产量约1.1万吨,产值1亿元。其中,“订单高粱”种植面积2.9万亩,占高粱种植总面积的85%。(供稿:龙马潭区宣传部 胡晓霞)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0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徐灿红 袁宇君 罗敏 洪瑜初秋暑热未消,长江之滨,泸州市江阳区张坝桂圆林内硕果满枝,一颗颗鲜甜剔透的张坝百年桂圆迎来成熟采摘期。  作为“天府粮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字号”特色水果是四川作为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9月5日下午,“走进天府粮仓”2023中省主流媒体采风团来到江阳区张坝桂圆林,看作为世界晚熟龙眼优势区域中心核心区的江阳,如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  “张坝桂圆林是中国北回归线上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林,占地6000余亩,沿长江绵延5公里,生长着1.5万多株百年以上龙眼树。”走在林木繁茂的桂圆林内,导说员向记者介绍,这一我国规模最大的实生古龙眼林带,为桂圆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种质基因库。  在品鉴区,桂圆有黄皮的、青皮的,大小、香型不一,口感、味道各有特色,各自“圈粉”不断。  江阳区的桂圆分树龄售卖,树龄有高达两三百年的,往往树龄越高价格越高。老树“存量”有限,而市场需求无限。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新晋品种桂圆崭露头角。  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教站站长李清波介绍,此次品鉴区不单单有老树桂圆,更有近年来进行高接换优培育的新品种,其核小个大、皮薄肉厚、汁甜味美,具有较好的商品性,广受消费者的喜爱,也成为优化本地品种结构、做大做强桂圆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据介绍,江阳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行动,与福建省农科院、广西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目前,通过高接换优培育,主要栽种的是翠香、秋香、醇香等新品种,使得本地的品种结构更加优化、更加合理。  这些品种成熟时间从9月的中旬一直到 10 月的下旬,避开了沿海地区龙眼的上市期,又正好接上市场8月至9月缺少鲜龙眼的档期,可谓一枝独秀。  桂圆是当地农民合作社、农户的支柱性产业。记者从江阳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当地针对本区龙眼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讲授龙眼土肥水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种植户的种植和管护水平。  据统计,全区现种植桂圆面积6万余亩,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0.9万亩,龙眼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一片老林,依托良种,正加速融入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浪潮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0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