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10月9日,天气已有些许凉意,但位于龙马潭区金龙镇曹坝村的韩明家庭农场大棚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松土、栽种……村民们相互配合,忙着栽种花菜苗,很快一排排花菜苗便整齐地排列在土壤中。“今年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了蔬菜种植结构,主要种了花菜、白菜、棒菜、大蒜等品种,抢在春节前后需求大、价格高的时候上市。”韩明家庭农场管理人员龚芝强介绍,农场占地80余亩,可同时种植6种蔬菜,通过嫁接、水肥管理等技术提高蔬菜生产效率。此外,该农场不断引进更好的种植技术和蔬菜品种,开展科学化种植,减少蔬菜种植周期,实现蔬菜产量稳定增长,保证把高品质蔬菜送到市民的餐桌。当前,龙马潭区把晚秋蔬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市场供应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打下基础,保障群众“菜篮子”供应。“进入十月份以来,阴雨天气增多。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对种植户加强了技术指导,提醒种植户完善蔬菜大棚、灌溉设施、农耕机械等一系列农业设施,推动蔬菜高效种植,确保蔬菜的稳产保供,满足群众‘菜篮子’需求。”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辜润智介绍,近年来,龙马潭区在宣传引导、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强保障,开展技术培训和病虫害防治,引导村民科学种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助农丰收。据悉,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全区的蔬菜播种面积已经达5.5万亩,产量达11.5万吨。目前,全区蔬菜在田面积2.39万亩,预计2023年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能达到7.13万亩以上,产量达15万吨以上。(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谢汶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0-12
邻里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和谐邻里关系的构建。叙永县落卜镇“石榴籽”调解工作室坚持从细从实化解邻里纠纷,促进形成乡村新风尚。近日,落卜镇草坝村胡某之子玩闹时弄坏了邻居邱某家具,两家人发生口角,邱某于第二日对胡某之子进行殴打,胡某前去索要医疗费不成,此次纠纷如不能妥善解决,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石榴籽”调解工作室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出调解员,通过入户了解情况,组织矛盾双方面对面交谈,从邻里关系、情感等方面入手耐心劝导,经过多方用力,邱某同意承担6000元医疗费用,两家人现场签署调解协议。据悉,落卜镇已搭建“石榴籽”工作室11个,20余名乡贤代表担任调解员,至今已成功化解群众矛盾纠纷60余起。下一步,落卜镇将持续探索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新模式,继续发挥好“石榴籽”调解品牌作用,真正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解决在基层,用心用情守护和谐乡村。(供稿:叙永县委统战部 盛明树 苏吉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0-12
(李华)近年来,泸县供销系统紧紧围绕服务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在方洞镇探索开展优质粮油产业示范园建设,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效能。在泸县供销社带领下,由方洞镇供销社牵头积极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切实解决农户种植稻谷的销售之忧,创新探索“供销社+粮油公司+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农户”模式,大力推进优质水稻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走出一条致富增收的宽阔大道。聚焦竹香稻产业优势,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泸县方洞镇地处泸、隆、荣三区县交界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腹地,是泸州市乃至四川省的重要门户,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素有“泸县粮仓”的美誉,被评为国家首批农业强镇。方洞镇竹香稻富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品质优、产量高、口感好,米质透明度高,外观晶莹剔透,米饭滋润可口,松软回甜,米饭不回生、有嚼劲,还有独特的竹香味,属于西南优质水稻主要品种之一。方洞镇供销社紧紧抓住这一优势,积极履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职能定位,主动承担起整合保障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石牌坊村、薛湾村整合撂荒地,自种优质水稻1000亩,建设“供销千亩优质粮油产业示范园”,并发展订单种植10000余亩,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农户致富增收提供保障。着力消除群众后顾之忧,提供“保姆式”服务对于种植竹香稻,群众还是有后顾之忧。方洞镇供销社着力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协调上级农业管理部门、四川种业公司为群众免费提供优良品种。同时依托自身优势,为群众提供优质化肥与农药、定期安排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教学,并以高于市场价0.2元/公斤的保底订单收购农户的水稻。方洞镇供销社与龙马潭区供销社、兴和米业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各大粮油企业在当地村社建立水稻种植示范村水稻产业供应基地,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明确收购参考价格、种植面积以及收购数量,以此保障农民的种粮收入。方洞镇供销社努力投入建设资金700余万元修建大米加工厂、仓储设施和购置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等,建成2000平方米集“加工+烘干+仓储”为一体的为农服务中心,服务全镇一季双稻种植面积2.6万余亩和其他农业产业发展。各村社干部积极推广和种植优质水稻,全面推广“供销社+粮油公司+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种植农户”的模式,推动竹香稻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同时成立方洞镇供销社全资企业泸县谷丰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商品“生态雪”香稻米,大力开展自耕、自种、自产、自销一条龙业务,为当地及周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供应、机种机收、统防统治、加工包装、代储代销等系列农业社会化服务。全方位打造富民产业,带动群众大丰收方洞镇供销社坚持将产业帮扶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动当地水稻种植从过去的自发分散或分散组织到现在统一组织、集中规模化种植,用“小水稻”撬动“大产业”。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稳步扩大高品质水稻生产基地面积,以产业发展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通过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与种粮农户建立利益紧密的连接,引领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将农户聚集在产业链上,保证种粮农民“粮出售、钱到手”。在政策性支持下,方洞镇竹香稻特色产业发展取得 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2年,方洞镇种植水稻2.6万亩,总产量约为20万余吨,带动10000余农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增收高达150余万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静欣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今年以来,泸州市农村的肉牛养殖户都叫苦不迭,其肉牛价格几乎遭遇“腰斩”,去年卖活体肉牛都是18—20元/斤,而今年初却突降至12—13元/斤。目前活体肉牛市场虽然回升至14元/斤,但对养殖户来说,依旧是连饲养成本都不够。  然而,近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鹿羊村采访时获悉,该村肉牛养殖户杨方银每头肉牛却有3000元的利润。经笔者打探,他能有这么大的利润,是因为有三大致富法宝。你想了解吗?法宝一:流水饲养  笔者在杨方银的肉牛养殖场里看到:50多头肉牛分布在牛舍两边,中间是喂牛通道。除了已到了出栏时间的10多头膘肥体壮的肉牛,还有近40头大小不等的架子牛,小的有五六百斤,大的已经超过1000斤。  “从跨入肉牛养殖开始,我就采取流水养殖模式,卖了几头就及时补栏。流水分梯次养殖有两个好处:一是保证随时都有肉牛卖;二是可以随时应对市场变化。价格高有利可图时及时出栏,价低时可以延长喂养时间。今年 2—3月,肉牛市场陷入了低谷,那段时间我的20多头肉牛已经到出栏的时候,但由于价格实在太低,就稍微推迟了出栏时间。一个多月后,肉牛养殖市场有了起色,我才开始陆续出栏我的肉牛。”杨方银谈起他的流水饲养肉牛赚钱方法,颇为自信。  由于杨方银的养殖规模不大,一旦市场有变化,推迟出栏的头数也不多。同时,他一般几天才出栏一两头肉牛,从整体来看,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就减小,养殖风险也小了很多。到年底前,他今年出栏的36头肉牛,依然要给他带来超过10万元的收入。法宝二:酒糟当料  在杨方银的肉牛饲料库房里,堆放的除了玉米、麦麸皮、豆粕外,更多的是晒干的酒糟。“用小米高粱酒糟碾细辅以米、麦麸皮、豆粕等精料,既保肉牛生态品质,也降低了饲养成本。”杨方银说,他所在的大渡口镇是泸州市的名酒名镇,大小酒庄和酒企就有数十家,为他用酒糟养牛提供了便利。这两年,杨方银和镇上一家酒企签下了购买全部酒糟的协议。  杨方银告诉笔者:“酒糟养牛好处很多,一是酒糟里含的酒精可杀菌,继而增强牛的免疫力;二是养出的牛肉质红润细嫩,牛肉味浓;三是省时省力省钱,1头500斤重的架子牛一年的育肥时间里要节约支出超过1000元精料钱,真正做到了节本增效。”杨方银还介绍,根据牛的大小,1天喂两顿鲜酒糟,1头牛一顿要喂20斤。但是,光喂酒糟,牛的营养跟不上来,1头牛每天还要喂2斤玉米粉等精料,1斤精料拌8斤酒糟和10斤青草。  “用酒糟育肥架子牛虽然能省上1000余元,但酒糟喂牛容易上火。“杨方银说,酒糟配精料要根据上火的程度,搭配用黄柏皮等熬制的清热祛火中药,每10天就要为牛灌服一次。法宝三:自屠自卖  杨方银养肉牛之所以在价格跌入“谷底”时也能稳操胜券,除了他采用流水养殖和酒糟喂养,“自屠自卖”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杨方银自3年前涉足肉牛养殖行列前,就是鹿羊村的3个屠户之一,那时他只是帮人杀猪杀牛挣劳务费。“现在自己成为肉牛养殖户,我的屠宰技能又派上了用场。”杨开银说,2020年开始从事肉牛养殖后,前两年,由于活体肉牛市场价格可观,他的肉牛到了出栏期都是直接卖给屠宰场老板。然而,进入2023年后,活体肉牛价格突然如过山车般由原来的18—20元/斤降至12—13元/斤,一个多月后回升到14元/斤。“对于每天1头肉牛要消耗十来块钱的饲料钱来说,惜售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杨方银就重操旧业,开始把出栏的肉牛自屠自卖。  现在,杨方银每隔三两天都会屠宰1头已检疫的肉牛到农贸市场销售,除去检疫、市场管理等费用,1头肉牛卖完下来都有3000元左右的净利。“自屠自卖虽然要辛苦些,但的确有账可算。”杨方银说。  如今,杨方银就靠着“流水饲养+酒糟当料+自屠自卖”三大法宝,成功蹚出了一条“谷底”养牛也赚钱的增收之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小波 齐赛飞)“谢谢青海泸州商会和泸州驻青海省农民工党委千里迢迢给村上送来产业扶持金!我相信,村企结对‘联姻’后,有政府、商会和农民工党委的帮助,我们村的公路、水利等‘民心守护’工程将会很快得到改善,村上的特产‘百花香桃’会更甜、品牌会更响亮,村里的产业也会更加兴旺!”近日,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伏龙村党支部书记张义国在捐赠仪式上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当日,纳溪区人社局、工商联等携手青海省泸州商会和泸州市驻青海省农民工党委,在伏龙村举行纳溪区“万企兴万村”行动暨乡村振兴共建协议签约活动。捐赠仪式上,青海省泸州商会、泸州市驻青海省农民工党委和泸州市驻青海省退役军人服务工作站捐赠现金7万元,并签订乡村振兴“联姻”共建协议,旨在为伏龙村乡村振兴“蓄势添能”,助力该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今年,新乐镇党委、政府在“民心守护”工程和“万企兴万村”工作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着力打好“强农富民兴村”攻坚战,确定伏龙村为全镇“万企兴万村”行动试点村。村上目前桃李产业初具规模,但产业基地的公路、水利等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百花香桃”的品牌打造也不够响亮。在纳溪区人社局、工商联牵线搭桥下,青海省泸州商会、泸州市驻青海省农民工党委积极响应“万企兴万村”行动号召,主动作为,不远千里与伏龙村结对“联姻”,助力伏龙村加速乡村振兴步伐。  据悉,自泸州市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以来,纳溪区率先在全市7个区县中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动员组织商会和企业结对“联姻”帮扶村(社区),持续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引擎”。目前,纳溪区“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全区25个项目落地,投入资金(含物资)23.8亿元(累计数),撬动社会投资50亿元,促成贷款累计120笔19.88亿元,结对帮扶65个村(社区),受益群众2.1万余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2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来自纳溪区东升街道的农技干部刘贵芳,响应组织号召,带着组织重托,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泸州市帮扶凉山州队伍行列,远赴离家千里之外的凉山州布拖县农业农村局挂职锻炼。这是她第二次踏上高原之路。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她将布拖县作为第二故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羸得了彝区干部群众好评。主动下沉,迅速转变角色水土不服、口干舌躁、耳鸣、昼夜温差大……。来到高原,对于个子娇小、身体单薄的刘贵芳来说,是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但她克服重重困难,迅速转变角色,积极投入到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去。为了促进工作的开展,她主动下去摸清情况,深入了解县情、镇情、村情,认真学习彝区文化、民族宗教政策、风土人情习惯,学习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全县的发展思路,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和老干部请教彝区工作方式,努力克服思维方式不同、语言不通等诸多困难,很快跟上了工作节奏。抢收玉米深入田间,采收玉米成果 “刘老师,你慢点。”到达布拖县的第二天,在布江蜀丰产业园的试验地里,只见刘贵芳拉起皮尺测量第一个品种的试种面积。“长11米,宽6.1米。”刘贵芳和和她的战友们顶着烈日,不停地穿梭在玉米地里掰玉米。经过1个小时,试验地的大白糯全部收割完成。接下来,称鲜玉米重量。“17.5,9.8,14,15……这块地种的都是大白糯。从掰下来的玉米看,这个品种可以,果实饱满,产量高。”看着一袋袋鲜玉米,种子站站长汪云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到布拖县乐安镇督查耕地恢复情况跋山涉水,督导耕地恢复    9月25日清晨,刘贵芳便会同农技站、自然资源局同志们驱车前往乐安镇督导耕地恢复工作开展情况。乐安镇离县城30公里,山路崎岖,蜿蜒曲折。“这块地种的是元根,大概有4亩左右。”“前面有一大片白菜基地,可能有10亩。”在伟子坡村,经办人员对照APP说道。中午时分,督导组跋山涉水来到海拔3230米的益吉村,这里是新开垦的土地。地里播种上了荞麦,有的已经发出嫩芽。高原地带,不禁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但刘贵芳仍然坚持把工作干完。“你们镇工作任务重,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争取早日完成工作任务。”布拖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石立涛强调。布拖县开展玉米试种结果分析    精准统计,搞好试验试范“这个品种是阿单9号ck1,下面来测算一下9个指标。穗粗5cm,粒色为黄色,轴色为白色,穗形为长锥形,粒形为马齿形……”刘贵芳认真地记录着各项指标,不敢有半点马虎。“今天要统计12个品种。刘老师,你来看一下这些品种的各项指标嘛。”说着,种子站殷姐姐便拿出玉米样品递给刘贵芳。她认真拿起卷尺量起穗粗、穗长、秃尖等长度,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品种并规范记录每一项指标。她深深地明白,这些数据对于推算品种亩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泸州来的同志太勤快了,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殷姐姐连连道谢!两次帮扶,不忘初心使命7年前,刘贵芳响应组织的号召,主动请缨,告别家人,背上行囊,来到甘孜州稻城县金珠镇为期2年挂职,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信念,出色地完成了援藏任务。2023年9月,她再次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怀着对农业工作的热爱,再次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凉山州布拖县工作。两次帮扶,变的是驻地,不变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换的是任务,不换的是使命;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刘贵芳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扬“螺丝钉”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拼一年春夏秋冬,博一生无怨无悔,两次帮扶行,一生援藏援彝情。(供稿:纳溪区东升街道 王国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0-11
10月,柚子陆续迎来了成熟期,其因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口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10月9日下午,龙马潭区胡市镇黄桷村武伍农场的三红蜜柚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个头硕大、表皮透红的三红蜜柚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农场负责人武正伟穿梭林间,采摘新鲜的柚子,准备第二天销售。“今年我家种了柚子树11亩,预计能摘柚子2万多斤,按3元一斤计算,预计收入可达五六万元。尽管今年柚子采摘才过去几天,但2万多斤柚子已销售过半。”说起自家的柚子,武正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采摘柚子据武正伟介绍,在2016年,他怀揣着返乡创业梦,回到家乡承包了5亩土地,发展起三红蜜柚种植。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武正伟不仅尝到了柚子种植带来的甜头,也激发了他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信心。如今已是种植三红蜜柚的第7个年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武正伟家的三红蜜柚已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特色水果。“为了让柚子长得好,味道好,我们采用了有机种植的方式来保证柚子的品质。这几年也积累了许多老客户,现在订单都有几千斤了,销路完全没有问题。”武正伟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大批如同武正伟一样在外务工人员回到农村大显身手,农民工不用外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农村地区已然成为了广大返乡创业人员逐梦的热土。在胡市镇,除了三红蜜柚外,黑米、贵妃枣、金丝皇菊等农产品也成了当地的特色产业。近年来,龙马潭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在这里逐渐变为现实。(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谢汶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0-11
(记者 阚莹莹)10月7日,在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由中国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省内外科研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合江县2023年粮食单产提升行动项目再生稻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3块测产田平均亩产489.9公斤,创造了四川再生稻测产平均产量最高纪录。其中产量最高田亩产517.4公斤,这也是四川再生稻测产田产量首次突破500公斤。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再生稻收割现场。记者 阚莹莹 摄新动作 品种选择很重要,栽培技术很关键  再生稻是在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可以实现一种两收,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等特点,是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栽培模式。  此次测产的示范片约1100亩,种植的品种为“甬优4949”。“一次性打破两项纪录,品种非常重要。”专家组成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说,“可以明显看出,相比其他籼稻的再生稻,这个品种穗子大,再生能力非常强。”  栽培技术同样关键。示范片技术人员介绍,今年这片水稻使用了合理密植,每亩达到1万窝,种植密度实现较大提升,再加上配方施肥、病虫害统一防治等技术,保障了再生稻产量。  去年,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达500万亩。今年,四川再生稻面积达到550万亩,位列全国第一。从往年种植水平看,全省再生稻平均亩产140公斤左右。“在其他省份的高产区域,再生稻大面积平均亩产能达到400公斤以上。四川再生稻大面积提升亩产还有很大潜力。”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新趋势 推广机械化收割,北移种植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机械化收割是全国再生稻生产的难点。”谢华安说,在头季稻收割中,由于需要蓄留足够稻桩,因此大多采用人工收割,不利于再生稻大面积推广。四川一些再生稻生产区域开始采用预留行间距的方式,方便机械收割,接下来应加大这种种植方式的推广力度。  此外,再生稻虽然能够实现粮食增产,但它对温度和光照条件要求较高——再生稻在生育期期间,需要日均气温在22—23摄氏度,这样才有利于再生稻灌浆结实、单产提高。一直以来,川南、川东南地区由于秋季温度和光照条件较好,是我省再生稻主产区。  专家普遍认为,今年三台县再生稻试种成功,为全省粮食增产提供了一个新方向——推动再生稻向北移。据估算,如果再生稻能向北在四川其他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则全省可再增约400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粮食增产效果不容小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0-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微风吹过,稻穗在阳光下“波涛起伏”。10月的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6000亩田地间,再生稻已陆续成熟,进入了收割期。  10月5日一大早,在新乐镇金凤村,村党总支书记刘美聪同镇农业农村服务站的技术人员走进再生稻田测产。获悉稻穗亩产最高500斤、最低近300斤时,他们都高兴地说:“这科技种田是不一样,不仅头季稻产量收获了1000多斤,再生稻也有400斤左右。”测产现场  近年来,新乐镇把特色产业——再生稻种植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力抓手,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再生稻产业。由于再生稻种一季、收两茬,具有省工、省时、省种、省肥、省药的优势,加之中间无需再次耕种,提高了稻田的亩均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再生稻在新乐镇成了生态农业的“新宠儿”。  龙蟠村4组的刘高银是新乐镇的种粮大户,也是种田的行家里手。目前他流转了周边6户村民的稻田50多亩种水稻。前几年在头季稻收获后就开始蓄留再生稻,每年仅收获的再生稻亩产量都有2万多斤。  刘高银告诉笔者,他种水稻不仅仅是冲着“一种两收”。在他的稻田里,凭着田块在低洼处不缺水的优势,还养了生态鱼,将“一田多效”发挥到了极致。  刘高银在成为龙蟠村的种粮大户前,是村里的水产养殖大户。新乐镇推行稻鱼生态种养后,刘高银通过和养殖技术人员深入讨论了解,选择了“像韭菜一样,割了还会长”的优质稻来蓄留再生稻。  这两年,从蓄留再生稻中尝到了甜头的刘高银,干脆不再专门收割再生稻,而是直接用于喂鱼。由于是稻鱼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不能打农药,除草也全靠人工,全程绿色种植,稻米香甜可口,鱼儿更是生态优质。  “通过全面推行优质稻蓄留再生稻来实现‘一种两收’,除了产量上的优势,更看中的是亩均效益的提高。”新乐镇党委书记张瑜说,有赚头,群众就愿意种。张瑜算了一笔账,“第二茬省工、省时还省钱,在头季稻收获10天前只需略施促芽肥,1亩地成本最高就是100元左右,而刨去成本每亩可以多赚500元。”  如今,新乐镇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强龙头、育大户,因地制宜,着力构建“一村一品”稳粮增收新格局,赋能乡村振兴。经测产,今年新乐镇的6000亩再生稻,可实现稻谷增收超过1000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雨芸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10月7日,泸州市晚秋暨小春生产现场推进会举行,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泸县潮河镇五谷寺村“泸县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区”再生稻的长势情况,学习泸县经验。  今年以来,泸县按照“扩面、提质、增效”的思路,全力以赴抓好晚秋粮食和油菜生产,计划种植晚秋粮食作物61万亩、油菜26万亩以上,持续擦亮“产粮大县”和“产油大县”金字招牌。目前,该县已完成再生稻蓄留面积52万亩,预计有收面积47万亩以上;油菜现已育苗可保栽种面积达23万亩以上。  强化农资供应,全力备耕备种。利用中省项目,以政府采购种源免费发放的形式,向全县提供各类农资。目前,该县已免费发放优质油菜种子24.7吨,可保栽油菜24万亩以上;发放高产秋大豆种子70吨,可保秋大豆1.2万亩以上;发放生物有机肥3937吨。  突出示范到位,助力扩面挖潜。全力打造20个水稻制种田、玉米(高粱)地轮作晚秋作物和油菜示范点,引导带动全县农户充分利用空闲土、高塝田、望天田和中稻收后无水源蓄留再生稻的田块,种植油菜、秋红苕、秋洋芋、秋大豆,扩大晚秋粮食作物和油菜播种面积。在粮油生产核心区投入748万元项目资金,腾退低质低效经果林地、改造残次林8000余亩,发展晚秋粮油作物,示范带动全县低效地发展粮油生产2万余亩。  突出技术到位,助力增产增收。大力开展晚秋和油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和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打造“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区5万亩。今年潮河镇高产示范区中稻平均亩产达779.1公斤,创历史新高。  突出服务到位,助力利民惠农。截至9月底,全县发放惠民补贴1.2亿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中央资金593.5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0918台,直接受益农户8943户。  聚焦集群打造,推动聚势赋能。统筹产油大县、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水稻种植结构调整等项目资金3425万元,建设 19 万亩油菜产业带、38 万亩“中稻+再生稻”产业带。围绕省五星级现代粮油园区、东翼泸县现代农业园区、巴蜀“鱼米之乡”片区、海潮镇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点区域集中连片建设油菜、“中稻+再生稻”产业带,示范带动全县晚秋粮食作物及油菜栽种。  聚焦延链强链,做强产业链条。整合水稻、油菜等粮油重大项目资金3230万元,引进培育金粮源、七川公司等粮油生产龙头企业,打造“中稻+再生稻”、菜籽油品牌,形成完善的大米、油料“种植—收购—储存—初加工—深加工产品销售—物流配送”体系,不断推动粮油产业化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0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三块田再生稻平均亩产489.9公斤!”中国科学院院士、验收组组长谢华安宣读了测产结果,现场顿时响起雷鸣般掌声。10月7日,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合江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2023年粮食单产提升行动项目进行了再生稻现场测产验收。经专家组测产验收:示范片三块田  再生稻平均亩产达到489.9公斤。  据悉,该示范片在中稻以775.3公斤刷新泸州中稻单产纪录的基础上,再生稻再次刷新单产纪录,最终该示范片中稻加再生稻亩产突破1200公斤。上房村的测产田里正在人工收割再生稻。  位于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的单产提升行动再生稻高产示范片是再生稻的“福地”。在这个示范片,多次刷新再生稻单产纪录。 2021年再生稻亩产为301.3公斤,2022年亩产为407.3公斤。对今年该示范片再生稻的产量,当地农业部门同样充满信心。  “示范片水稻进入收获期后,我们通过对有效穗数、千粒重等进行调查,估测出理论产量。”合江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彭建国介绍,当时估算最高亩产可以突破500公斤。  最终测产验收:示范片三块田再生稻平均亩产达到489.9公斤,其中一块田产量达到517.4公斤。“这突破了我省再生稻历年高产纪录。”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评价。  “今年该示范片中稻平均亩产达775.3公斤,加上再生稻 489.9 公斤的平均亩产,该示范片中稻加再生稻亩产达到1265.2公斤,突破1200公斤大关。”泸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康表示。  谢华安院士代表专家组对这一产量的取得给予了肯定,他称赞当地组织措施有力,从选用示范品种“甬优4949”,到采用水稻旱育秧、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施足粒芽肥及综合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发挥了水稻品种产量潜力,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09
10月7日,泸州市晚秋暨小春生产现场推进会召开,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泸县潮河镇五谷寺村“泸县中稻+再生稻谷吨粮田示范区”再生稻的长势情况,听取了《泸县打好晚秋生产组合拳 高水平建设天府粮仓示范区》交流发言。今年以来,泸县按照“扩面、提质、增效”的思路,全力以赴抓好晚秋粮食和油菜生产,计划种植晚秋粮食作物61万亩、油菜26万亩以上,确保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粮油生产目标任务,持续擦亮“产粮大县”和“产油大县”金字招牌。目前,全县已完成再生稻蓄留面积52万亩,预计有收面积47万亩以上;油菜现已育苗可保栽种面积达23万亩以上。强化及早部署 全面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强化生产动员,周密安排部署。泸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天府粮仓”建设技术到田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县委县政府统筹领导、农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各镇(街道)具体落实的粮油生产工作体系。组织召开2023年“天府粮仓”建设技术到田暨晚秋生产工作推进会和小春生产工作会,对晚秋粮食和油菜生产工作作了细致安排部署。加强粮油生产宣传,通过广播、宣传标语和当家人微信群等形式,及时将最新的粮油生产政策和种植技术规程传达到群众,动员全县上下及早投入到晚秋和油菜生产中来,为夺取今年的粮食丰收和明年的油菜丰产奠定坚实的基础。强化农资供应,全力备耕备种。利用中省项目,以政府采购种源免费发放的形式,向全县提供各类农资。目前,全县已免费发放优质油菜种子24.7吨,可保栽油菜24万亩以上;发放高产秋大豆种子70吨,可保秋大豆1.2万亩以上;发放生物有机肥3937吨。建立健全县镇一体的农资供应体系,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资供应中的保供稳价作用,积极指导20个基层供销社加强晚秋粮食和油菜生产农资的储备,根据生产计划及时优化货源结构,为粮油生产提供化肥、农药以及农机等“一条龙”服务。强化任务分解,明确工作责任。印发《关于切实抓好泸县2023年晚秋生产的通知》和《关于切实抓好2024年小春生产的通知》,及时将晚秋粮食和油菜生产任务分解到镇(街道)、到村、到社,落实到户到地,落实责任到人、技术到田。明确各镇(街道)主要领导为晚秋和油菜生产第一责任人,要求各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农技干部现场督导,确保完成粮油生产任务。突出三个到位 扎实推动粮油扩面增产突出示范到位,助力扩面挖潜。全力打造20个水稻制种田、玉米(高粱)地轮作晚秋作物和油菜示范点,引导带动全县农户充分利用空闲土、高塝田、望天田和中稻收后无水源蓄留再生稻的田块,种植油菜、秋红苕、秋洋芋、秋大豆,扩大晚秋粮食作物和油菜播种面积;在粮油生产核心区投入748万元项目资金,腾退低质低效经果林地、改造残次林8000余亩,发展晚秋粮油作物,示范带动全县低效地发展粮油生产2万余亩。突出技术到位,助力增产增收。大力开展晚秋和油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和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推广高产、优质、再生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创建水稻高产示范片,打造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区5万亩,今年潮河镇高产示范区中稻平均亩产达779.1公斤,创历史新高,居全市第一,较去年每亩增产35.7公斤。积极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方式,与省农科院合作搭建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打造了2个400余亩的大豆+高粱套作和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示范点,在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提供技术服务1000余次。突出服务到位,助力利民惠农。加强各类农务信息服务,做好农业生产气象专题预报,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销对路品种;落实惠农政策,由各镇(街道)组织惠农补贴摸排登记,精准保障种粮补贴、农业保险理赔、农机购置补贴及应用补贴等惠农强农政策,提振晚秋和油菜生产积极性。截至9月底,全县发放惠民补贴1.2亿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中央资金593.5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0918台,直接受益农户8943户。聚焦接二连三 实现粮油生产提质增效聚焦集群打造,推动聚势赋能。统筹产油大县、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水稻种植结构调整等项目资金3425万元,建设19万亩油菜产业带、38万亩中稻+再生稻产业带,着力形成“一园两片四核”高质量示范引领格局,围绕以G246、福清路、福瓦路、泸永高速等重要交通沿线和省五星级现代粮油园区、东冀泸县现代农业园区、巴蜀鱼米之乡片区、海潮镇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点区域集中连片建设油菜、中稻+再生稻产业带,示范带动全县晚秋粮食作物及油菜栽种。聚焦延链强链,做强产业链条。围绕省五星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东冀泸县现代农业园区、海潮镇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核心区域,加快建设配套加工基地,整合水稻、油菜等粮油重大项目资金3230万元,引进培育金粮源、七川公司等粮油生产龙头企业,打造中稻+再生稻、菜籽油品牌,建设一批大米、油料加工、仓储、物流配送等设施设备,形成完善的大米、油料“种植—收购—储存—初加工—深加工产品销售—物流配送”体系,不断推动粮油产业化发展。聚焦农旅融合,培育新兴业态。开展油菜农旅融合互动发展创新模式示范,打造以省五星级现代粮油园区、东冀泸县现代农业园区、海潮镇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的油菜花乡村旅游精品环线,结合旅游开发,适度发展创意农业,积极举办油菜花节和乡村文化旅游节,以农业为本底深入挖掘产业价值,不断丰富产业业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的融合,进而形成一个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泸县下一步将强化产粮大县和产油大县责任担当,继续抓好当前晚秋生产田间管理,扩面积、增产能、提品质、壮规模,确保牢牢守住全年最后一道粮食关口,全面完成今年的粮油生产目标任务,为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更多的泸县力量。(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杜雨芸)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0-08
(周超文 张静欣 记者 庞玉宇 文/图)10月6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光明村长江边的1000亩再生高粱地头,放眼望去,大片迎风摇摆的再生高粱长势正好,丰收在望。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谢高强看着一串串泛黄的高粱和高粱下套种的黄豆告诉记者:“订单高粱不仅产量稳定,通过蓄留再生高粱并套种秋大豆,实现‘一地三收’,亩收入可达5000元,是此前种一季玉米红苕收入的2倍。”高粱地套种大豆据介绍,大渡口镇是泸州老窖的原粮基地之一,对高粱原料的需求量大。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依托白酒产业由原来传统的“玉米+红苕”种植模式,改为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高粱+大豆”复合套种模式,并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与泸州老窖红高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保底收购的订单种植协议,由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以保障稳定销路,给高粱种植户“吃”下了种得好、有销路、能增收的“定心丸”,提升了种植户的积极性,种植面积大幅提高。今年,光明村的高粱种植面积就超过了1000亩。为了确保每一个农户都能从高粱种植中实现增收,今年初,为育好苗、育壮苗,泸州红高粱农业公司就派出高粱种植技术人员进行了3次田间集中培训,对种植大户进行跟踪指导,为全村重点培育种植人才,让红高粱生长期间得到了准确、精心、专业的管护。同时,高粱收获季,泸州红高粱农业公司到村里设立3个收购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卖粮。谢高介绍,预计今年光明村的1000余亩再生高粱和套种的秋大豆亩产量都在300斤以上,按目前高粱订单价和大豆市价,亩增收可达3000余元,加上头季高粱,实际亩收入可达5000余元。1000亩高粱地,今年就将为光明村农民带来500万元的收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08
秋分时节,四川古蔺县皇华镇龙田村烟叶烘烤工场一派繁忙景象,村民梁槐正兴奋着整理刚下炕的“黄金叶”,毕竟种烟20余年,首次成为村里的“种烟状元”。梁槐今年种植烤烟80亩,规模较往年并无差别,凭借着亩均种烟收益成为村里公认的“状元”,而她的“状元经”正是今年40亩撂荒15年的荒山荒坡产出更为优质的好烟叶。撂荒地由于少病、蓬松等特点非常适宜烤烟生长。然而,由于基础配套差、开垦成本高,规模盘活较难。好饭不怕晚,撂荒地终于迎来了“生机”。2022年,皇华镇政府实施“金土地”项目,实行200元/亩的开荒补贴,3年免租金种植,3年后收归村集体,并对撂荒地周边的机耕道给予3000-5000元/每公里基础建设经费。期盼已久的烟农铆足了劲,罗水康40亩、雷华礼30亩、雷富元20亩……烟农纷纷开始荒地盘活之旅,烟草公司还根据土地情况配套制定了生产技术要点。据初步测算,荒地亩均种烟收入达4500元,种植效益大幅提升。然而,盘活荒地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为“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粮烟融合发展增添了“新路子”。作为乌蒙山区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烤烟不仅带动烟农致富,更吸引种粮村民家门口务工,弥补了种粮经济效益低的短板,烟田即粮田、烟农即粮农成为当地生动写照。腿脚残疾的村民张明华在烟叶烘烤工场找到了用武之地,3个月增收1万余元;雷陆其在管好自家12亩粮田的基础上,参与烟叶生产季节务工,实现增收1.2万元……,类似村民在当地还有很多,他们大多种植玉米、水稻,同时在烟田里找到了“新工作”。“烤烟生产有育苗、起埂、移栽、培土、采烤等多个环节,需大量劳动用工,种粮农户出劳力增收益,全村8户烟农带动了120余人就业,实现粮烟高度协同、全面互补。”龙田村村长陈杰介绍道。粮烟融合不仅增益了“经济账”,还做好了“生态账”。凭借烤烟产业发展,当地建起了新能源烤房,废弃的玉米秸秆成为了原材料,煤烤烟、秸秆焚烧逐渐成为历史。“烤烟再也不是一身黑漆漆,穿好衣服也可以劳作了,路边丢弃的玉米秆、烟梗消失不见,村里环境更好了!”爱美的梁槐深有体会。随着荒地种烟探索成功,当地烟田正逐步向山上转移,粮田向高标准迈进,“烟+玉米”“烟+蔬菜”模式大力推广,荒土地成为“金疙瘩”,外出务工的村民郭利军、汪朝定……纷纷返乡当起“新农人”,当地村民不仅充实了“粮仓”,更鼓起了“钱包”!站在龙田村山坡上俯瞰,乡村振兴的画卷尽收眼底。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重新披上了绿装,充满了生机,与金色的稻田交相辉映,摇身一变成了今日的“致富田”,产出更多“状元郎”、开出更多“状元花”!(供稿:四川省烟草公司泸州市公司 段海生 张华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28
深秋时节,合江县天天火龙果采摘基地的火龙果又一次进入成熟采摘期,为市民朋友们新添一处在假期里体验游玩采摘的好地方。走进火龙果基地,火龙果树整齐排列,一颗颗色泽鲜艳,果型饱满的火龙果沉甸甸的挂在枝头。工人们正拿着剪刀将成熟的火龙果摘下。合江天天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建伟说:“我们的果园大概有150亩,种植的品种是台湾红龙,这个品种的品质更好,糖度更高,口感更好。现在我们又引进了几款台湾的品种,都是市场上比较畅销的。”据了解,果园的火龙果从七月中旬开始就在陆续成熟,每个月大约有两批到三批火龙果成熟,一个月可以采摘大约一万到两万斤,采摘期可持续到11月。张建伟说:“我们主要是销往合江周边地区和泸州,也有游客过来采摘。今年的产量有10万斤左右,产值估计在十几二十万。明年到了丰产期,估计产量在30万斤左右。”(供稿:合江县融媒体中心 黄建伟 祝菡雪 甘露)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28
金秋时节,龙眼飘香。泸州桂圆地标产品—2023年泸县晚熟龙眼品鉴会在泸县潮河镇举行,集中展示泸县近年来在龙眼产业品种结构调整上所取得的成效,以品种展示评优的方式,引领带动泸县龙眼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优会举办得比较成功,泸县发展了这么多年的新品种,特别是引进的宝石、高宝、秋香等品种,在泸县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希望泸县进一步的做好龙眼的肥水管理,枝叶修剪、梳果等技术的培训,把龙眼种植的更好,泸县龙眼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泸州市农科院执行副院长、评优专家组组长李于兴说。据悉,本次品鉴会共有16家龙眼专合社、种植大户参加,选送了39个优良晚熟龙眼样品参评。39个样品没有标注品种、来源、价格,只有一个1—39号的数字进行编号。专家组根据果色、个头、均匀度、口感和性状指标测定等综合性状进行综合评分,评选出金奖1名、银奖3名、大穗王1名、大果王1名、高糖王1名、种植能手7名。“今天,我在品鉴会上评上了种植能手的奖项,我自己感到很欣慰。我种植农眼有8亩,今年优质龙眼的产量只有2000多斤,但是我的价格卖到了十元至二十元,现在已经卖完了,收入有两万元,十分可观。今后我会把我的龙眼种得更好,效果更优。”泸县潮河镇后湾村龙眼种植能手施丛海高兴地说。经过专家评审,潮河镇后湾村种植大户徐怀彬选送的宝石一号荣获金奖,泸州尚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泸县科裕果业专合社、潮河人民政府选送的龙眼获银奖;潮河镇后湾村种植大户徐怀泽选送的风梨穗获得“大穗王”称号,泸县科裕果业专业合作社选送的高宝获得“大果王”称号,海潮镇永兴家庭农场选送醇香获得“高糖王”称号,武万琼、段建华、周世银、周世忠、李鱼洋、徐怀泽、徐怀彬荣获种植能手称号。“今天,我们召开泸县龙眼晚熟品种展示评优会,就是要挖掘适合我县种植的晚熟龙眼优新品种,提升龙眼品牌价值,推动龙眼产业更好的发展。”泸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张怀华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泸县龙眼种植面积达20.3万亩,龙眼产量达7万吨,产值超7亿元。9月12日至9月19日,泸县成功举办第11届龙眼龙虾节,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带动龙眼销售超1.5万吨,拉动经济消费近2000万元。据悉,泸县龙眼具有1500年的种植历史,是我国龙眼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县,世界晚熟龙眼优势区域中心,四川省龙眼生产第一县,是全国龙眼分布最北缘、最晚熟地区,是农业部命名的“南亚热带名优作物龙眼生产基地”。素有“内陆龙眼基因库”“中国晚熟龙眼之乡”之美誉,所产果品被命名为“中华名果”。先后荣获世界晚熟龙眼优势区域中心、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殊荣。近年来,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泸县政府高度重视龙眼新品种改良工作,与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和福建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不断深化合作,从2019年起,泸县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签订院地合作协议,引进高宝、秋香、宝石一号、翠香等龙眼新品种10余个,龙眼熟期从8月底延长至11月中旬,按照“一园一品”“一镇一品”布局,建成龙眼良种高换示范园和采穗圃14个,带动农户自发“高换”良种4万余亩,有机龙眼认证面积达 2 万亩,优果率比换种前提升20%,亩产值翻2番。2022年新品种初投产,均价每公斤达30元,亩产值翻2番。(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陈程一 刘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28
9月26日,泸州泸县召开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第二届一次会议。泸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台办主任谢先海,泸州市乡村振兴联谊会会长刘亦可,泸县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统战部部长、总工会主席朱大清,泸县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郑晓波出席会议。会议进行了泸县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换届选举。选举产生了第二届乡贤联谊会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并为新的领导班子颁发了任命证书、为聘任的顾问颁发了顾问聘书。泸县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成立于2018年,是全省第一个县级乡村振兴统战联谊团体。在首届班子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泸县乡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市乡村统战暨乡贤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朱大清指出,一要胸怀大局,全心全意搭好台。牢牢把住政治方向、守住发展信心、记住乡愁乡情,为泸县乡村振兴添油加火,把各类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力量。二要主动担当,用心用情服好务。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是具有统战职能的重要社会团量,是乡村振兴、泸县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以服务发展、服务会员、服务群众为己任,主动担当作为。三要团结协作,高质高效办好事。要坚持党管统战原则,继续发扬团结合作、热心办会的传统,持续抓好自身建设。要热情关心,为乡贤人士营造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良好环境,增强对乡贤人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泸州市乡村振兴联谊会会长刘亦可向泸县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致贺词。泸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台办主任谢先海对泸县乡村振兴乡贤工作给予肯定,并对全泸州市乡村振兴乡贤工作作出指示。泸县乡联会全体会员,各镇(街道)组宣统委员,县委统战部、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社、县工商联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供稿:泸县县委统战部 吴先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28
9月19日至21日,第二届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在泸州举行。2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家地理标志企业参展参会。纳溪区共十一家企业参展参会,其中,茶叶企业有10家。2011年,“纳溪特早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纳溪区开启了全国绿茶行业地标品牌保护的先河。经过多年的品牌打造,“纳溪特早茶”的内涵和外沿不断拓展和丰富,逐步形成了大区域品牌概念,走出了“点绿成金”的品牌创建之路,有力助推了纳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中国特早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四川省茶业十强县等殊荣。聚指成拳,茶产业布局剑指百亿纳溪区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发展思路,以品牌打造和科技创新支撑茶业转型升级……这是纳溪区近年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为让“百亿梦”尽早变成现实,近年来,纳溪抢抓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茶产业”和“培育精制川茶”的重大机遇,立足“特早、有机”两大资源禀赋,将茶产业作为全区主导产业之一全力推进,出台《加快百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纳溪特早茶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等系列政策,引导科学种植,不断优化茶园环境、改良茶树品种,有力地推动了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纳溪区建立特早茶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每年设立纳溪特早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集中用于特早茶产业化建设、市场开拓、人才培育、龙头企业及专合社的扶持等。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刘仲华院士团队等院校机构合作,建立纳溪特早茶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欧标茶园、富硒茶园基地,促进茶产业提挡升级。目前,纳溪区茶叶基地面积达31.5万亩,年总产量2.29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77.5亿元。全区已建成有机茶基地1个,有机认证面积2680亩,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5个,全区茶叶基地良种化率达到95%,茶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上下同心,擦亮“纳溪特早茶”品牌茶产业是纳溪区乡村振兴第一支柱产业。作为“中国特早茶之乡”,纳溪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地理位置独特,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地区。一杯好茶,不仅源于优良的茶叶品质、先进的管理模式、匠心的制作技艺,更有赖于政府的大力推进和引导。近年来,纳溪始终坚持“品牌兴农”战略,突出“基地、龙头、市场、增收”四个重点,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不断擦亮“纳溪特早茶”区域公共品牌,推动了纳溪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11年12月,原农业部批准对“纳溪特早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纳溪特早茶”成为纳溪区特产之一。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纳溪更是将之作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坚持以区域品牌支撑企业品牌,以企业品牌开拓市场,推动茶产业朝着品牌经济方向发展,形成以四川瀚源有机茶业、荣龙特早茶厂、四川凤岭茶业等11家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格局。2021年“瀚源黄茶”被评为“四川十大名茶”,“凤岭飘雨牌玉芽”被评为“四川名茶”。为增强纳溪茶产业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纳溪区创新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茶企子品牌”的纳溪特早茶品牌体系,大力支持区内茶企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茶叶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加速转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品质;随着瀚源、凤岭、荣龙、天绿等龙头企业率先申报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初步实现纳溪特早茶从无公害农产品到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全领域覆盖,集“三品一标”于一身,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华丽转身。科技赋能,助推“地标”品牌健康发展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纳溪区选择科技助力和标准引领。走进护国镇梅岭村二月亭茶园,只见在一行行翠绿的茶树旁,相关数字化设备根据茶山环境科学设置,茶园的智能雾灌系统正在使用。“我们搭建了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对智慧雾灌、肥水药一体化、可视化远程视频监控等系统的数字化操控。”梅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春说。为提高茶叶品质,纳溪区探索“数字+茶园”新发展模式,采用数字技术对茶叶企业进行基地升级、加工技改,推广应用茶叶加工先进机械和绿色防控设施装备,实现可视化监管、一体化操作,将茶叶原料的生长、加工、储藏及零售等供应链环节全程留痕。强化标准引领也是关键。为解决“纳溪特早茶”产品名称、风格不统一、辨识度不高等问题。2018年,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和纳溪区茶叶协会启动“纳溪特早茶”产品标准研制工作,历经3年的努力,“纳溪特早茶”团体标准发布实施,正式确定了“玉笋、玉芽、玉针”三款“纳溪特早茶”中、高端绿茶产品标准。《标准》规定了凡是使用“纳溪特早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纳溪特早茶”地理证明商标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执行“纳溪特早茶”的团体标准,并且按照统一授权、统一包装、统一规格和统一品牌“四统一”要求,开启了纳溪茶产业标准化序幕,带动中国特早茶产业标准化的变革崛起。“纳溪特早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首批“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建成3.1万平方米茶叶交易市场……“纳溪特早茶”品牌通过锲而不舍地打造,逐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国内国外并进”格局,极大促进纳溪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市繁荣,让“纳溪特早茶”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供稿: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王超明 徐青云 梁隆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27
禾木 (图片由古蔺县委宣传部提供)  今年8月,“浪漫箭竹·风情之旅”2023泸州·古蔺·箭竹苗家风情节启幕。以此为标志,古蔺县连续推出了石屏彝族火把节、马嘶茶文化节、大寨苗族乡踩山节等一系列规模大、效益高、反响好的旅游节会活动,形成了“月月有活动,个个有特色,全年都精彩”的良好格局。  立足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依托“红色文化、酱酒文化、生态文化”三大品牌,今年以来,古蔺县强化政府主导,创新市场运作,激发全民参与,全域谋划,整合创新,精准策划实施了12大项、近百场次文旅节会活动,激活乡村旅游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开放水平,为助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箭竹苗家风情节活动现场。抢抓“风口” 多方互动参与,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  8月18日,一年一度的“浪漫箭竹·风情之旅”2023泸州·古蔺·箭竹苗家风情节启幕。这一天,古蔺县及邻近的云南省镇雄县、贵州省大方县、宜宾市兴文县等三省四市九县的苗族同胞穿上苗族服饰,载歌载舞,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箭竹苗家风情节增加了新的内容,“箭双人车接力赛”成为旅游打卡新点位。  以举办箭竹苗家风情节为契机,今年以来,古蔺县抢抓乡村旅游的“风口”,围绕酒、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策划了四大主题节会活动——依托酒和红色文化为载体的酒旅融合类节会活动;依托古蔺建新茶、脆红李、猕猴桃、甜橙等农特产品为载体的“采摘节”“采茶节”等休闲农业节会活动;依托民族风情文化为载体的文旅融合节会活动;以迎接现代健康休闲的生活理念,培育新兴体育休闲活动品牌为载体的体旅融合类节会活动。  “古蔺‘全方位、全要素、全时空’打造旅游形象,让传统产业活起来、文化旅游热起来,为打造西部旅游重要目的地、建设两个百强县提供有力支撑。”古蔺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节会活动中,古蔺县结合实际,探索出“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全民参与”的办节新路子。政府主导作用就是着眼长远发展,有效解决“谁来办节”的问题,明确节会活动定位。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活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大村镇首届“村游节”期间,农民趣味运动会、“村BA”篮球赛、村村大比拼、大村坝子团圆宴等活动热闹登场,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成为活动的主角,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箭竹苗家风情节增加了新内容——“人车接力赛”。引到门口 不断放大节会效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条  以节招商,以节惠农。古蔺不断放大旅游节会效应,在丰富节会新内涵的同时,着力拉长产业链条,贴近游客、贴近“三农”,真正让企业和农民受益,让市民和游客满意。  “好,我这边马上准备50件杨梅,尽快来取哈!”今年茅溪镇赤水河生态杨梅节开幕当天,杨梅种植户王应兴销售了5000斤杨梅。“在家门口就能卖个好价钱,省去了运输成本和流通环节的损耗,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节会活动让消费者直接来到农民家门口,把市场直接开设在田间地头,既减少了中间环节,又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有效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数据显示,“箭竹苗家风情节”活动期间,日均游客参与数量近万人,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行业,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20万元。  石屏彝族火把节开幕式前一天,石屏镇举办招商引资座谈会,提前以邀请函和电话邀请的方式,邀请该镇在外的优秀人才、创业者回乡,了解石屏的发展情况、项目优势,为石屏镇的项目招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实现项目现场签约。  在箭竹苗家风情节活动现场,古蔺县委宣传部、兴文县委宣传部签订了《推进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宣传文化旅游合作框架协议》,黄荆镇、德耀镇、大寨苗族乡、箭竹苗族乡共同签下《西部片区生态康养旅游发展联盟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开展跨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民族乡镇合作等,进一步加强区域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人才交流,助推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  “坚持区域合作原则。”古蔺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还主动对接周边县区和重点景区,建立线路互推、客源互送、市场互融的区域合作机制,协同贵州仁怀、习水等地联合打造酒文化体验活动,协同贵州赤水等地联合打造生态康养体验活动,协同贵州金沙等地联合打造民族文化体验活动,县内各乡镇之间探索跨区域联合举办乡村体验活动。  同时,不断强化特色活动引流,双沙镇整合力量,邀请“网红”到小茶馆打卡拍摄,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信息,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大村镇首届“村游节”系列活动采用现场直播+图文直播的方式进行,观看人数达45万人次,现场即时图文直播浏览量41万人次,全媒体宣传报道300余条。该镇打造了为期6天的美食游乐嘉年华,推出吃喝玩乐游购娱活动,打造特色鲜明、业态多元、人气旺盛的“夜经济”地标,形成集美食、演艺、潮玩等于一体的大村夜市,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大村”特色、品尝“大村”味道。畅通路口 以节会为载体,撬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箭双路是一条乡村旅游公路,沿线风景优美,它不仅是一条风景路,还是一条致富路。”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项录宇介绍,箭双路建成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便群众出行。沿线的聚贤村、蔓岭村、大雄村大力发展民宿、高山冷水鱼养殖等产业,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  一系列旅游节会活动,不仅激发了游客对乡村游的热情,还为乡村带去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了消费,富裕了农民,也带来现代文明,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接待能力、服务质量、卫生条件、治安环境的改善。  古蔺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基础设施改善为例,近年来,当地整合投入各级各类资金16亿元,突出旅游设施大改善,大力实施“红色经典游线+骨干道路”联通工程,快速推进文旅大数据中心和汽车露营地建设,全面升级18个景区步行道、厕所、应急救援等设施,完善8个重点场所标识系统,建成太平镇四渡赤水旅游集散中心,开通城乡旅游专线,联通6个景区,“快旅慢游”立体交通网初步构建,有效融入川南黔北旅游大环线,全县旅游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品供给水平全面提升。  同时,该县坚持旅游产业化、产业旅游化发展方向,突出旅游业态大拓展。不断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酒业等融合发展,成功推出生态旅游、研学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酱酒体验游、乡村休闲游等6条精品路线,建成投用红色旅游“十大项目”,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古蔺教学点开展培训1500余期,培训7万余人次。  节会活动的举办,推动了当地城乡环境的改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古蔺县树立“人人是旅游大使、处处是旅游环境”理念,全域实施涉旅路段和景区生态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行动,全面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持续推进餐饮、住宿行业规范化、特色化建设,严格规范文旅市场经营活动,升级打造文旅企业2家,营造出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赵康明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这几年,在许多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种田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然而,9月19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丹桂村发现了一个现象:该村这几年竟然有10多个外出的中青年人又返乡种田,变身种粮大户,让全村1000余亩稻田几乎没有一块撂荒,丹桂村也成为纳溪区声名远扬的“粮仓”。“稻鱼共生”让魏勤兵实现“一田双收”。高标农田改造实现舒心种田  在丹桂村返乡种粮的年轻人里,曹付平算是“年轻的种田能手”了。他中学毕业后就前往广东一家制鞋企业打工。他从流水线作业工作做起,历经10余年的努力,成为了这个制鞋企业的生产厂长,一年下来,收入近10万元。正当别人都以为曹付平要大干一番时,他却在2020年下半年携妻儿回到了丹桂村老家,当起了农民。他承包了20多亩稻田,变身为村里的种植大户。他返乡的理由是,村里的稻田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让种粮变得舒心了。  2020年,丹桂村在政府1300多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对全村1000余亩零散地块、产出低下的“低产田”实施高标改造,有效增强了农田抗灾能力,成为了地块连片、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能排能灌、能水能旱、效益倍增的“高产田”,真正让“粮田”变“良田”。  “更重要的是春种秋收都实现了机械化。而连接每一块稻田2米宽的生产便道,三轮车自由奔跑,村民运输稻谷都是由三轮车代劳,既省力又省钱,种田也成为了一件舒心的事。”曹付平说,高标准改造后的稻田每亩还减少人工及化肥农药支出100多元,同时提高了产量,亩均增收可达300元。“稻鱼共生”让种粮成致富产业  在丹桂村的1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远远望去,秋收后的再生稻已沉甸甸笑弯了腰。而在这些田块里,不时可看见成群的鲫鱼、草鱼在田里悠然游走。  “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放养稻花鱼硬是划得来,每亩稻田可收获150斤生态鱼,还省了除草的劳力,又肥了田泥。”正在再生稻田里捉鱼的魏勤兵高兴地说,通过“稻鱼共生”,硬是让种粮成为了一个致富产业。  魏勤兵大学毕业后就从事法律服务工作。2021年,他回乡看到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后毅然选择返乡流转了20亩稻田当农民。谈起扎根家乡种粮的理由,魏勤兵说:“我是看到了项目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稻鱼共生’种粮的致富前景。”  只种一季中稻收入低,采取立体种植收入就翻倍。2021年丹桂村党总支利用改造后的稻田既种水稻又养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底栖动物资源、浮游生物资源、昆虫等充分被养殖的水生动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动物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泥和增肥的目的,增加稻田的产出能力,提高了稻田综合效益。  “不养鱼的时候水稻病虫害多,尤其是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很大。现在养了鱼,福寿螺都被鱼吃了。农药花费少了,水稻的产量也提高了。”丹桂村党总支书记赵刚介绍,这两年项目区1亩稻田平均按最低收获150斤生态鱼、每斤按目前市场最低价10元计,全村1000亩稻田鱼,就可为农民带来150多万元的新增收益。  如今,丹桂村靠着高标准农田改造后走“稻鱼共生”之路,让一个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陆续返乡,投身种粮事业,实现“一田双收”,给打古镇乃至纳溪区农业转型升级和打造“天府粮仓”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2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