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刚  盛夏时节,九寨沟县风景如画。位于该县双河镇罗依片区山野里的九寨沟县李子现代农业园区内,红亮的槜李、清爽的青脆李、妖艳的脆红李已进入采摘季,不仅让这片高山沃土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更让当地百姓感受到丰收的喜悦。科技+协作亏损小李子畅销南北  “喂,毛兄,我在北京超市买到产自九寨沟的李子,真是你种的吗?”8月11日,当朋友询问自己种的李子卖到首都时,毛海平不禁回想起这些年种李历程,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说,自己的李子园2017年进入丰果期后,由于品种单一,受天气、采摘期短的影响,4000多亩脆红李三分之一造成浪费,损失巨大。  2020年,在九寨沟县农科部门帮助下,院士站落户李子园区,农科专家帮助他彻底解决了李子品质、产量和采摘期等问题。改良后的五月脆、青脆李等品种,采摘期延长了2个月,引进的蜂糖李、槜李走进了国内高端水果市场。  科技攻关、品种改良后,市场是关键。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支持下,九寨沟县委、县政府先后与浙江省嘉兴市总工会等单位协调,为九寨沟李打通了市场路径。毛海平的李子如今主要发到浙江、厦门、北京、深圳等地的大商超,而且李子价格是自己根据果子品级定价后再发货。合作社+农户李产业让村民增收两万元  好李子都走出了大山,残次果将何去何从?在李子园区厂房内,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忙着粉碎、搅拌、装桶等活儿。酿酒师张晓东介绍,去年他们进行了李子酿酒尝试,酿出的酒品质好。今年准备将20万斤李子用于酿酒,既解决了残次果处理难问题,还开辟了一条新的产业链,为园区增值增效,也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据了解,李子园区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李子为主导产业,已建成集绿色生产、冷链储藏及物流、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阿坝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今年预计销售李子630余万斤,其中帮助村民销售李子290余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780余万元。该合作社成立8年来,年均用工量达2万余人次,累计发放村民务工费2400余万元,土地流转费1680余万元,使双河镇河坝、罗依坝两村的260户群众,每年每户增收达19615.38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7
李明 高伟康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  “请大家注意安全,镇政府为你们提供了免费热水、餐饮和住宿!”8月6日,九寨沟县双河镇突降暴雨,引发张家河坝泥石流,阻断了双河至县城的主干道,致使300余辆车、近2000余名群众和过境游客滞留。面对险情,双河镇对接县交通部门,及时开展道路抢修,并启动应急服务点,积极协调辖区餐馆、旅馆、民宿等,保障群众最基本的吃住问题。  据双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入汛期后,为应对险情,该镇成立以党委书记和镇长为双组长、10名班子成员和14名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双河镇防汛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100余名镇村党员干部投入抢险救灾一线;镇上定期组织地灾、山洪监测员对辖区30个地灾点和15个山洪点进行全覆盖排查,重点区域安装太阳能监测监控设备;制定应急预案、绘制防汛作战图,组织辖区14个村、在建施工企业开展防汛应急演练;对讲机、发电机、手电筒等防汛物资储备充足。  截至目前,全镇组织28名驻村干部、19名驻村工作队成员下沉一线靠前指挥,130余名镇村干部入户开展“叫醒服务”等,转移受威胁群众31户118人,引导过往游客车辆避险1000余辆、协调住宿200余间(次)。同时,带领受灾群众奋力开展生产生活自救,帮助受灾村民抢种抢收和补种,降低灾害给农业农户带来的损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8月14日,阿坝州建州70周年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专场在马尔康召开。据悉,截至目前,阿坝州实现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土壤污染安全利用率“5个100%”。接续“污染防治”优环境,岷江、嘉陵江、大渡河等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Ⅰ类,水环境质量排名居全省第4名,目前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处于全省最低,大气环境质量全国排名由30名开外跃升至第6名。  该州累计投入资金61.39亿元,实施完成1008处地灾治理工程和824处排危除险项目。共建成各级湿地保护区5个、湿地公园6个,总面积1185万亩;正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3处;2019年以来,该州完成人工种草77万亩、草原改良303万亩、鼠虫害防治1107万亩,沙化土地治理35万亩,湿地恢复22万亩,建成生态防护带741公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大幅度提升,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5.4万亩;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95%以上。  保护好长江黄河上游水生态环境。截至目前,省对州28个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为下游提供了充沛、优质的水资源。2013年以来,该州综合治理河长330公里,新建堤防、护岸长度272.9公里,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796平方公里,2022年水土保持率88.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2022年该州成功创建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3个;2023年该州有53个村庄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146个村庄被命名为“四川传统村落”;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增加到15座,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增加至58座;不断增添和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城市(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8.18%、乡、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从10%提升到93%以上;实施厕所革命行动,集中新、改建公厕703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6
(伍排勇 欧阳漆 记者 严易程 文/图)“你们看,今年的吊瓜普遍都长势良好,现在每个藤蔓上都结满了大大小小吊瓜。”8月11日,走进阿坝州汶川县漩口镇集中村长兴—汶川产业帮扶吊瓜示范基地,一根吊瓜藤蔓上枝叶繁茂,叶片下大大小小的吊瓜挂满枝头。村党支部书记郭文芳介绍,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今年基地内吊瓜长势喜人,产量在去年200斤的基础上有望突破250斤。吊瓜种植基地2022年在对口帮扶中,浙江省长兴县将自己的“金名片”吊瓜产业作为对口帮扶产业之一,在汶川县漩口镇集中村进行试种。经过2年的精心培育和种植技术培训。今年种植基地的50亩吊瓜长势良好,有望实现大丰收。“相比茶叶、猕猴桃等其他种植作物,这个吊瓜是当年种、当年产,一次投入后可以多年受益。而且第三、四年是吊瓜的高产期。”郭文芳说,长兴吊瓜是长兴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次作为扶贫产业引进集中村,对破解集体经济空壳,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为发展吊瓜种植产业,去年,集中村流转了30亩土地进行吊瓜试种。村民张庆彪将自家的4亩多土地按照每亩1000元标准进行了流转,他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主要靠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作为收入来源,一亩土地最大收益也不到1000元,现在土地流转了,租金收益不仅能达到以往土地的最大收益,而且自己还能以务工的形式在自家的土地上管理吊瓜种植,一天也有150元的收入,同时还能学习吊瓜种植技术。今年在长兴县的帮助下,集中村还成功打造吊瓜示范产业园,种植规模从30亩扩大到50亩。眼看着村集体种植的吊瓜已经成功,不少村民也自觉地想发展吊瓜种植,今年长兴县专门为漩口镇、水磨镇捐赠了7200株吊瓜苗,目前该批吊瓜已经成功种植,陆续开始结瓜。吊瓜长势喜人“去年,在浙江对口支援下,漩口镇集中村将吊瓜作为村里集体产业,进行种植并取得了成功,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吊瓜产业种植前景。”漩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科学跟进的前提下,预计亩产能达到150—300斤,按照近两年市场价格计算,每亩土地产值可以达到4000元到6000元。吊瓜作为新兴产业,种植成功后将为汶川县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14
(记者 鲍安华 文/图) 8月12日,以“花灯璀璨岷江源·喜迎建州70周年”为主题的2023四川红叶生态旅游节子活动暨松潘县第七届古城花灯红叶节和岷江源音乐季推介会在成都举行。据介绍,本次推介会由中共松潘县委、松潘县人民政府、黄龙管理局主办,旨在以“旅游+”为核心,全面推动建设“岷江源·古松潘”文旅品牌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展示松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以及丰富的农特产品,稳步推进全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23年松潘县系列文旅活动推介会在蓉举行玩法升级 系列精彩八月来袭 “松州的夜色,古老的神韵,流连穿梭的人群,穿梭的人群,千山万水只为来相见,只为一盏灯的约定……”8月12日下午,一首开场歌曲《一盏灯的约定》正式拉开本次推介会的帷幕。推介会上,松潘县通过民族特色表演、松潘文化旅游推介、松潘花灯会及岷江源音乐季内容发布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展现松潘县民俗文化与自然资源,进一步提升该县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本次推介会采用‘动态+静态+互动’的模式,邀请每一位到场的嘉宾、媒体、游客体验松潘特色的人文风情,以及花灯文化、古城文化的互动场景,提前感受松潘文旅魅力、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据了解,2023年松潘县系列文旅活动于8月18日至20日在松潘举行,将开展2023四川红叶生态旅游节子活动暨松潘县第七届古城花灯红叶节开幕式、岷江源音乐季、古韵见新潮嘉年华、松潘县第七届古城花灯会非遗展演、花灯巡游等内容。而音乐季的2天核心活动将邀请到姜育恒、信乐团、零点乐队等多组大咖登台演绎,届时,各类音乐文化元素与松潘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互动碰撞,为游客提供“音乐+民族+旅游”的音乐文化盛会。  为迎合多样化社会群体的文旅需求,推介会现场还发布了生态欢乐游、深度体验游、户外探险游、红色经典游四条主题旅游路线,将进一步激活松潘县文旅消费潜能。    推介会现场价值引领 点燃古城消费热情据了解,今年松潘县系列文旅活动将融合“音乐、美食、文化、市集、巡游”等多种元素,覆盖“吃、喝、玩、乐、购、逛”等多种场景,聚焦打响“岷江源·古松潘”品牌,搭建消费促进平台,培育消费新热点,激发消费新活力。在此次岷江源音乐季活动中,松潘县将采用双舞台模式,既有流行、经典音乐的深情表达,又有电音、嘻哈说唱的潮流输出,顶级配置为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狂欢享受。现场还设有非遗展区、民族服饰+手工花灯体验区,可以在狂欢之余尽情逛览;岷江源啤酒花园、亲子乐园多种主题,开启另一种狂欢盛宴;流连于源创市集,带走关于音乐的美好回忆;游走于美食市集,网红小吃和各地美食吃个遍;寻一处户外天幕营地,享受惬意休闲生活。多重精彩体验,让游客纵享一段美好的旅程。不仅如此,为了提升千年古城的“沉浸式”玩法,松潘县还将开展“古韵见新潮沉浸式嘉年华”系列活动,把当下年轻人最热衷的文化活动、休闲玩法“一举囊括”。该活动结合松潘古城,以古风美食、古风市集、古风表演为核心,涵盖古城打卡任务设置、古风趣味运动、古风乐器、达人弹唱表演、古风特色街区集市氛围打造、松潘花灯、古琵琶展演等内容,将古典与新潮的时代元素交织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打造全域古风潮。今年松潘县的系列活动既是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也是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变的一次探索。据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的活动,可以吸引到更多游客来到松潘,进一步传承和展示松潘县优秀非遗项目,深入了解和感受松潘县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松潘花灯表演守正创新 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看花灯舞,赏羌族多声部,演绎古琵琶弹奏……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本遵循,在松潘,传统文化正焕发出全新光彩。作为一个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千年高原古城,松潘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最能代表民族融合的就是藏羌回汉花灯舞。每年花灯节期间,当地各族群众身着盛装,手拿五彩缤纷的花灯,展示传统花灯舞,让游客充分领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灯之乡”的魅力。据了解,今年的花灯节将采用科技创意演出,把现代彩灯技术与松潘传统花灯及多元文化相结合,再现新时代松潘藏羌回汉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场景。    千年的时光,赋予了松潘悠远绵长的风韵,花灯舞、唐卡绘画艺术、羌族多声部、土琵琶弹唱、皮具传统制作技艺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厚的历史底蕴下孕育而生。近年来,松潘县持续强化资源保护利用,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做好60余项具有松潘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不断增强文旅融合的“软实力”。 “我们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打造‘茶马互市’街景、设立岷江源‘江源文化’展示区,实施历史建筑修复、文物保护申报,加快推进松潘古城提升改造。”相关负责人表示,松潘县以其厚重的历史及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此驻足游玩。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元素。如今,在松潘县不断创新与发展下,这些传统文化逐渐登上更多更高的舞台,一张靓丽的“城市IP名片”呼之欲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14
伍排勇 欧阳漆 杨玲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  “今年,我们这个防返贫监测项目肉牛养殖基地已经正式投入养殖,目前肉牛长势良好,最大的有1200多斤了,大概在今年12月份就能全部出栏。”近日,汶川县三江镇乐活村党总支书记赵勇高兴地对记者说。肉牛养殖  三江镇乐活村高半山肉牛养殖基地,一栋栋标准化牛舍整齐排列,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赵勇介绍,今年2月,乐活村肉牛养殖基地建好后,从吉林选购了200头优质西门塔尔四代肉牛进行养殖,经过5个多月的养殖,肉牛从几百斤的小牛犊已经长到1000多斤,预计今年12月份将全部出栏,届时每头肉牛将达到1500斤到2000斤。  乐活村是三江镇脱贫村。2022年,在汶川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乡村振兴局下达了防返贫动态监测项目——乐活村养牛场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620万元,其中上级下达专项资金380万元,村集体通过银行自筹贷款240万元。为发展好肉牛养殖项目,经村两委商议决定,除去养殖成本后,按照每头牛实现2800元利润的保底价格委托专业公司代养。  “今年养殖场预计全年收益有56万元。在收益分配上,主要用于全镇防返贫监测人员每人每年500元的发放,剩下的收益除偿还银行贷款,还将用于二期维护和扩大养殖规模。”赵勇说,下一步,乐活村肉牛养殖基地规模将逐步扩大至存栏500头,实现年收益100万元以上。随着肉牛养殖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后期用于脱贫户分红的收益资金比例将逐步增加。  近年来,乐活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促振兴,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带动作用,坚持用乡村振兴统筹“三农”发展,以建设绿色生态美丽乡村为目标,按照“制定一个好规划、找准一个好路子、壮大一批集体经济、致富一村老百姓”的发展思路,出谋划策、组织引导、主动服务,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如今,该村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和康养旅游业逐步成熟,见到实效,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0
  (金梦真)“这是一支已经生长了近30年的人参,行情好的话一支能卖到超过1万元。”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彰扎镇人参西洋参林下生态栽培基地,一支刚出土的人参吸引了大量关注。  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健康方面也更加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度重视,为中药材规范化、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九寨沟县中药材产业链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人参作为“百草之王”、药中上品,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据《本草纲目》记载,“人参生上党及辽东”。据了解,在明末之时有山西药商将人参种子带入了九寨沟。  “九寨沟地区物种资源丰富,且山地较多,海拔较高,气候差异较大,适宜人参生长。”基地负责人张永斌介绍,目前九寨沟林下人参种植,主要有林下人参和西洋参两个品种,其管理模式参照东北林下人参仿野生种植模式,将东北人参种子及幼苗移栽至九寨沟地区进行种植。从2013年开始投入,已经从不足千亩发展到约1600亩,其中林下人参800亩、林下西洋参800亩。  “按照东北林下人参的市场售价,12年生以上林下人参至少2000元一斤,可见九寨沟林下人参产业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九寨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九寨沟地区林地资源充分利用发展林下人参产业,不断提升九寨沟林下人参的产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部分收入,产业发展壮大也为当地政府带来可观的收入。  值得关注的是,发展林下人参产业,符合我国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九寨沟林下有机人参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负责人张亚玉指出,林下种植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林地资源,避免林地和种植业的争地矛盾,促进林业和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当地地域特色以及旅游业,有利于打造属于九寨沟当地的林下人参产业品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07
(芳国梅 王成贵 记者 严易程 文/图)7月27日,记者走进阿坝州小金县宅垄镇看到,当地金冠苹果迎来了成熟期,乘着小金县旅游的东风,果农徐富林正在自家苹果园里忙着采摘新鲜苹果,开始了今夏“火热”的销售。采摘苹果“目前我们家的苹果陆陆续续已经开始熟了,过往的游客也比较多,金冠苹果已经开始慢慢在卖了。”徐富林告诉记者,受海拔和得天独厚的气候、光照条件影响,小金县宅垄镇的金冠苹果“抢鲜”一步上市,今年预计实现收入40余万元。据了解,2016年,徐富林种植的苹果因其个大饱满、光泽明亮、果香四溢,曾在首届“小金苹果”果王评选活动中一举夺冠,荣获“果王”称号。多年的种植经验让他尝到了苹果丰收的甜头。记者注意到,在徐富林的摊位前,络绎不绝的游客正在品尝、挑选他家的苹果。武汉游客陈女士说:“暑假刚好可以带孩子游一下川西。从县城经过宅垄时,看到旁边有卖苹果的,就想着买一点给孩子尝一尝,孩子吃了之后也觉得特别的好吃。”“苹果是我们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有1500多亩苹果,每年为群众带来的经济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小金县宅垄镇党委书记谢小波介绍,依托“小金苹果”这个金字招牌,小金县宅垄镇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因地制宜,坚持走早、中、晚熟苹果品种差异化发展之路,使苹果形成明显的上市时差,填补了当地群众各个时间段的经济收入差异。“今年我们的苹果长势喜人,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相信今年我们的苹果销售也会实现新的突破,带动更多老百姓致富增收。”谢小波信心满满地说。长势喜人的苹果近年来,小金县坚定落实全省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持续擦亮“5+N”农业特色产业金字招牌,始终把苹果产业作为助推脱贫奔康的主导产业、名片产业,按照“调优、扩量、强技、延链、创牌、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着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强科技、重融合,推进苹果产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全县苹果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达7.5万吨,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四川名特优新农产品”“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等多个殊荣。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28
近年来,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岷江乡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岷江乡落地生根,不断促进全乡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牧民群众全面发展。岷江乡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考虑辖区各村的气候、资源、区位等条件不同,明确各村发展思路和扶持重点,全力做好“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以若尔寨村莴笋、新塘关村中药材、北定关村花椒和岷江村休闲农业为特色的发展格局。年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户均收入达10余万元。牛羊出栏达1000余头,户均增收10000余元。岷江乡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土专家”“田秀才”,积极创设活动载体,组织、吸引各行各业的能人,特别是党员干部、技术人员等开展各类岗位竞赛、便民服务和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出实用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做到“能工巧匠用起来,致富能手育出来”,培养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致富的本土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全乡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岷江乡充分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为主题,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大力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完善全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配齐配强乡镇宣传文化专干和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岗位、党员志愿者;引导群众成立拥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表演团队;深入挖掘辖区内关隘文化、历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不断满足全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岷江乡紧密结合“三域一居”工作,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每月第一个周六作为环境治理日,集中整治建材建渣乱堆乱放、垃圾清运、破损垃圾桶更换、工地规范打围、大车随意停放等问题,定期组织召开岷江乡“环卫之星”评比会,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实施考勤制度,配备专职的环境保洁人员和环卫设施,落实保洁员37名、垃圾清运人员5名、河道管护人员5名,明确卫生清扫、垃圾消纳、绿化管护范围和责任,确保扫地净、看得住、管地好,实现了乡村风貌的“颜值”与文明新风的“内涵”相得益彰。岷江乡积极探索构建“一核三治”的村治理体系。推行党员“双联双定”工作机制,根据每名党员的年龄、文化、经历等实际情况,确定党员所联系的党务、村务工作的类别和责任,让广大党员协助村“两委”抓好工作。建立健全《婚丧简办制度》等制度,使广大村民在耳濡目染中加深理解,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形成社会共识。(供稿:松潘县岷江乡 李玉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7-27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杰)7月24日16时过,阿坝州汶川县灞州镇联合村的来料加工致富工坊分车间里,43岁的袁志秀一忙完自家李子园的除草、浇水等农活,就来到车间,拿起熨斗干活。“即便是农忙,一天也能做200来条短裤,做一条能挣1元2角钱,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既挣了钱又顾上了家。”袁志秀说。  “我们分车间专做无痕短裤加工,根据农忙农闲,向总部申请加工量,一个月能加工4万至6万条短裤。”该来料加工致富工坊分车间主任余莉敏介绍,车间工人全都是附近的村民,“上班时间灵活,还可以带回家加工。”  “总部”,是指20公里开外的汶川县来料加工致富工坊总部。占地面积3800余平方米的总部车间里,也是一片繁忙。  汶川县来料加工致富工坊总部车间负责人杨梅说,2018年以来,在浙江对口支援下,汶川率先建起来料加工致富工坊总部,投资少、门槛低、就业灵活等特点,给当地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带来便利。  在致富工坊总部的数据管理平台大屏幕上,实时动态更新着产量排名、车间吸纳带动情况等数据。“数字赋能,推动生产从线下到线上。”杨梅介绍,今年上半年,无痕短裤加工量突破283万件,加工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  数据显示,目前,汶川建成来料加工致富工坊分车间37个,并进一步拓展到茂县、理县、马尔康市、壤塘县等地,参与加工的工人有1500余人,人均每月增收超过2200元。  汶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彭建军表示,“总部车间+分车间”就业模式依托浙江丰富的原料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为促进城乡居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  7月15日的川西高原,风轻云淡!沿岷江北上,穿越浅浅河谷、层层松林和草地,风景最美处就是岷江源头第一村——松潘县川主寺镇安备村。  “2022年,我们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6860元,同比增长4%。”安备村党支部书记郎尕介绍,这个曾经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小村庄,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一条旅游兴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松潘县川主寺镇安备村强化党建引领守住生态保护底线  安备村地处大九寨环线,北靠“人间天堂”九寨沟,南邻“人间瑶池”黄龙,是岷江源头第一个行政村。该村辖区内有红星岩、岷江源、七藏沟等自然景观,风景宜人。  曾经的安备村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草畜不平衡,超载过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随着九环沿线旅游经济兴起,安备村也意识到必须要守住“绿水青山”,保护好生态环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才有将来的发展。  近年来,安备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发挥党员作用,带动群众坚持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并行,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郎尕说,村里主动承担岷江源头保护责任,开展了推进草畜平衡、减畜减载、植树造林,恢复荒山荒坡,保护森林草原资源以及水源保护等工作。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内生态环境好转,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逐年增加,守住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为安备村发展旅游产业打下了基础。探索生态旅游农牧村落有了新发展  安备村结合本村实际,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以“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成立乡村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引进松潘县藏韵投资有限公司以及群众自筹资金,实施房屋内部改造提升和餐厅建设等方式,打造安备村生态旅游圈,探索出了一条群众自筹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企业投资一点的“三个三分之一”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道路。重点打造安备村薰衣草生态园,协调流转土地200余亩,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园区联户经营,年收入50余万元。  郎尕介绍,安备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旅游业和种植业。2022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92万元,每户分红达16000元,种植业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42亩,实现总产量203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27
(记者 杜杰)7月21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姑娘山景区迎来今年第100万名游客,成为阿坝继九寨沟景区、黄龙景区之后,第3个游客年接待量突破百万人次的旅游景区。  同样令阿坝人振奋的还有“川青铁路成黄段开始联调联试,年内即将通车”的消息。届时,游客在成都坐动车,2小时可到松潘,游览九寨沟、黄龙景区将更方便快捷。  旅游产业成势见效,与前不久阿坝州委第十二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阿坝州委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新型工业化培育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决定》不谋而合。  阿坝州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当地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体现阿坝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清洁能源、高原畜牧业等十大产业集群,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共荣共生。航拍壤塘县吾依乡壤古村藏寨。 记者 徐中成 摄立规矩 做好生态与发展“必答题”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涵养地,阿坝州地处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核心区域,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同时,身为高原欠发达地区,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也是阿坝州的重要职责。  “忽视生态建设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空谈生态建设是‘缘木求鱼’。”阿坝州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阿坝早已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正探索生态不断加强、环境持续优化、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特殊的发展条件和薄弱的发展基础,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大规模发展工业的模式。”阿坝州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必须充分发挥第二产业“联一产带三产”作用,聚焦新型工业化培育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推动传统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阿坝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省委赋予阿坝州的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战略定位,阿坝州一方面坚持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七大保护”行动,扎实抓好“七大治理”工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绘就山清水秀美丽家园新画卷;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生态经济,着力构建“6+N”高原特色农牧业、“5+N”生态工业、“1+6”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强支撑 做大产业新体系“基本盘”  对标全省产业发展体系,结合自身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市场前景、政策投向等因素,阿坝提出现代产业新体系发展目标:到2027年,全州形成生态旅游、清洁能源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原畜牧、锂电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特色果蔬、战略性新兴产业2个50亿级产业集群。  当前阿坝正积极培育的十大产业集群,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支撑。  以碳汇产业集群为例,阿坝州提出,要试点探索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究碳汇功能及其评价指标,核算碳汇价值,推动碳汇效益转化;要主动开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扎实推进四川省首批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等。到2027年,全州碳汇产业增加值达13亿元,年均增速66%,占GDP比重2%。  在建设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方面,阿坝州将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统筹推进景区体系建设、旅游业态完善和旅游产品开发,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深度挖掘“九大”文旅品牌内涵,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避暑胜地、冰雪胜地。到2027年,全州生态旅游产业增加值117亿元,年均增速15%,占GDP比重18%。  在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方面,阿坝要求稳步推进水电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坚持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加快推进北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4个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风光水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到2027年,全州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值达119亿元,年均增速30%,占GDP比重18%。  4月,在阿坝县查理乡光伏场址,阿坝州举行2023年光伏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3个重大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达202万千瓦。“目前,全州已建成清洁能源总装机规模达635万千瓦。”阿坝州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运林表示。建载体 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7月25日,在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内,经过改良的青稞长势正旺。该园区推行“龙头企业+核心区+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优先雇佣”模式,完善“种、产、供、销”联农带农机制,辐射带动8个乡镇41175名群众增收。  “园区还引进培育托岗黑青稞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研发生产青稞系列产品40余种,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等方式,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去年青稞产品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阿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局长康成品透露,该园区力争到今年底成功创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青稞省级龙头企业1家、规上工业企业1家,青稞年销量达到2500万元以上。  现代园区是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阿坝州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壮大县域中小微企业产业园,按照“一县一园、多点多品”发展模式,以产定园,以园兴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区。到2025年,阿坝州将力争创建国家级产业园1个、省星级园区8个,积极培育州、县级园区,累计建成各级园区116个。  同时,阿坝州大力发展成阿、德阿、绵阿“飞地”园区,构建具有阿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3月,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区管委会与中国国际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基础锂盐项目签约落地,这也是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建园以来第3个投资额破百亿的投资项目。  除此外,阿坝州还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抓手,突出抓好商事制度、投资审批、政务服务、创新监管、要素保障改革,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目前,全州现有经营主体75840户,上市企业2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6
付江(图片由北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逶迤纵横的玉皇山,层峦叠嶂,山青木绿;数十万亩的羌茶果园,舒展枝芽,郁郁葱葱。“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生活越过越红火。”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盛夏,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风景如画,羌乡大地耕耘不辍,呈现出更多乡村振兴的好样子。2023年伊始,北川县委、县政府擂响高质量发展的战鼓,坚持“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工业富县、开放活县、城乡融合”发展思路,把美丽乡村建设攻坚行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与农旅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美丽产业、美丽经济、美丽乡村,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半年时间过去,一幅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在北川徐徐铺开。北川县石椅村风貌。一子落全盘活更高层面、更广视野谋划乡村振兴  盛夏,北川县石椅村清凉如春,一辆辆满载游客的私家车、旅游大巴沿着刚刚升级改造过的道路驶来,舒适的体感温度和满眼青绿让人瞬间忘记都市的喧嚣,切换到天然氧吧的沉醉模式中,一拨又一拨的避暑游客,让北川羌寨一房难求。  谁曾想到,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短短几年就凭借浓郁的羌族民俗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喀斯特景观,摇身一变成为避暑胜地,并获评全国文明村、乡村旅游模范村等。今年“五一”假期,石椅村接待游客1.5271万人次,同比增长205.42%,旅游收入348.1788万元,同比增长286.86%,创下历史新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北川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一座山、一个村寨,而要连片谋划、整体推动,用更多的乡村好样子,在乡村振兴的百尺竿头中更进一步。  一子落,全盘活。在绵阳,以石椅村为龙头激活全域乡村振兴的大棋正在上演。  今年初,绵阳市委、市政府组建以市委副书记为第一组长、北川县委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专班,以石椅村为核心,统筹规划周边各村及乡镇协同发展,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石椅村片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出炉,旨在推动石椅村及周边片区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一村示范、百村借鉴、千村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绵阳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坚持以石椅村片区示范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着眼实现绵阳农业农村现代化、聚力补齐全市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以石椅村片区示范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新时代绵阳乡村振兴。”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说,石椅村片区将加快塑造“连点成线、连线扩面、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形成“农旅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示范引领”的发展态势,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石椅村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和示范,带动石椅村片区实现年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的“四个一”目标,促进北川县加快建成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推动绵阳市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北川民宿。岂止青绿倍增发展 美丽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北川,以生态立县,放眼整个北川,目之所及又何止青绿?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站在新的起点上,北川干部群众意气风发、笃定前行。  眼下,正是桐子李上市的季节。北川县石椅村的桐子李林里,一串串饱满圆润的桐子李压弯了枝头,树上的果实个大饱满、色泽鲜艳,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诱人。  吹着徐徐山风,村民将采摘下来的桐子李进行称重、分拣。这里的平均海拔在12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瓜果蔬菜缓季上市,口感香甜,石椅村的桐子李一上市便格外受欢迎。  北川地处北纬31度附近,保存着全球同纬度地区完整的生态系统,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北川着力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近年来,北川坚持发展以粮油为主,以北川苔子茶、中羌药材、高山果蔬、特色养殖为特色的“一主四特”产业,持续推动农业产业链、品牌价值链、利益联结链“三链同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保持绵阳市第一,全县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83万亩,创建现代农业园区15个。  绿色是大禹故里的底色,茶叶是云上北川的珍宝。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当地狠抓茶产业,不断做大“茶文章”,依托茶叶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力打造茶旅融合发展示范片,已建成标准化茶园9万余亩,茶叶加工营销企业达27家,茶叶加工厂房面积6万余平方米,茶叶加工产量1250余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4.53亿元,预计到2023年底,茶叶加工产量将达到1500吨,产值达5.7亿元。  除了茶叶,北川现已建成稻渔综合种养现代农业园区6025亩,总产值达1.2亿元;建成省级现代林业园区1个,建成市级中羌药材产业园区2个,精深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能力超2万吨;高山果蔬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枇杷现代农业园区成功认定为绵阳市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产量达21.6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5亿余元。  叫响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经济。2022年3月,北川发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羌食荟”,推动打响品牌、抱团发展。  随着“羌食荟”产品乘上“绵品出川”快车,北川的茶叶、腊肉、羌族刺绣等农特产品及非遗产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北川羌族姑娘采茶忙。做强集体经济美丽村庄有“颜值”更有“产值”  巴蜀春风劲,北川热潮涌。北川全境多山,土地资源是颇具潜力的“宝藏”,盘活“沉睡资产”,在帮助村民鼓起“钱袋子”的同时,也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有“钱景”。  陈家坝镇黎山村以“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的模式,探索出一条山区乡村振兴新路子。2020年以来,黎山村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土地资源200余亩,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不断提升村集体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坚持做大做强以芍药为主导的中药材产业,盘活闲置农庄,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拓展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2022年,通过资源整合与产业发展,黎山村集体经济增收24万元。  发展集体经济,关键是走对路子。如今的北川,各个村落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例如,探索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计划、“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发展、承接农村项目建设发展、托管代理有偿服务、“强村带弱村”等,以此带动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赚租金”、就近务工“挣薪金”、委托管护“得酬金”、股权量化“分红金”、产业带动“赚现金”。  截至目前,北川已建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224个,6.65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同时,北川还建立起乡村振兴发展基金、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产业扶持基金等产业发展金融扶持机制,以基金“活水”助力产业升级发展。  找准路子、迈开步子,才能真正激发活力。当前,北川通过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激活农村闲置资源,走出一条用好用活农村集体资源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北川新县城夜景。发展美丽经济文旅融合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如今的北川,山清水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美丽经济”持续绽放。  “抱歉,我们的客房已全部预订。”7月中旬,石椅村“尔玛人家”民宿客房被全部订完,订单预约到了8月。  这样的情景不止出现在石椅村,10多公里外的都贯乡瓦壶沟村,虽然4家民宿都已满客,仍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避暑游,村里农户利用自家房屋搞起农家乐,每天也会接到众多订单。前来旅游的人多了,当地更加注重乡村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定期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开办羌族特色民宿,融入禹羌文化,大力引进品牌民宿入驻北川,进一步拓展就业和增收渠道。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文旅产业发展。作为绵阳城区到北川的第一个羌寨,吉娜羌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民俗旅游开发为主导,配套特色水产养殖及中药、水果种植,打造立体开发模式,逐步形成集观光、体验、康养为一体的特色村寨。吉娜羌寨年均游客接待量约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余万元,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356元。  近年来,北川大力打造以新县城为核心的科技文创旅游园区和以桂溪镇为核心的康养休闲旅游园区,精心打造民俗风情、非遗研学、应急科普、休闲度假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古羌文化、生态康养、开心自驾等文旅新场景。  答好“初心卷”,奋楫谱新篇。北川羌族自治县委书记李昊天表示,下一步,北川将聚焦精品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深化以县级领导担任链长的产业链链长制,高位规划、精心布局,推进石椅村片区基础设施提升、产业融合发展、乡村高效治理,加快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以石椅村为点,连点成线、连线扩面、全域推进,示范带动全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7月19日,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若尔盖县油菜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技术培训会、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专题技术培训会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同场举行,专家们针对当地农牧民急需的油菜、青稞、牦牛、大黄产业技术进行了培训,100余名农牧民深受启发。  当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郑本川博士、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站长张云书、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彭全辉、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药材研究所副所长戴维分别作了《油菜常见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提高青稞产量 推广良种是关键》《牦牛差异化育肥》《唐古特大黄规范栽培技术》等专题培训,一方面讲授增收致富的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进行科普宣传,农牧民们听得饶有兴致。  若尔盖县白河牧场职工谭宇航说:“这次培训使我加深了对油菜属性的了解,知道了防治高原油菜病虫害的科学方法;同时,我还知道了什么是雪花牛肉,牦牛要怎么养才能养出高效率。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培训。”  “我家1600多亩草场养了100多头牦牛,以前只是养大了直接卖出去。”牧民周建明高兴地说,“这次专家给我们科普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我第一次知道了牛肉卖分割肉可以体现更高的价值,今后,我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自建屠宰场,卖分割肉,多挣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26
松潘,坐落于川西北高原的一座千年古城,发源于松潘县境内的岷江河在此穿城而过,流入成都平原,造就了下游的天府之国,使得松潘获得了“天府源古松潘”之名。松潘古城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自古即为用兵之地。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阴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川西门户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灭蜀后便于松潘江源置湔氐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西汉武帝年间在此设立湔氐道,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年间,设松州卫,后又与潘州卫并为松潘卫,为松潘现名之始。作为高原古城的松潘,其“北接青、甘,南达内地”, 松龙、松茂两条茶马古道在此交汇,成为川、甘、青三地茶马贸易的集散之地。那茶马古道上的悠悠铃声和传唱千年的歌谣,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然渐渐远去,然而拂开历史的尘埃,走进这座古老的小城,历史却带着一份朴实自然的记忆悄悄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凝结着历史的痕迹,展现着年代的久远。特别是那城墙,凝固着时光的印记,历经久远,却依然清晰地向人们诉说着古城昔日的繁华和历经的沧桑。松潘古城始建于唐代,现存城墙为明代修建。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平定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指挥高显来松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5厘米,所用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在松潘的“窑沟”“窑坝”山上,还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窖遗迹。古城一隅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 年),松潘发生民变。高踞西山之巅的变民,可观察到城中的布防情况。民变平定后,负责松潘兵备的御史冠琛,将西部城墙由山麓筑到山巅,这也造就了松潘古城西门修在山顶上的奇观。嘉靖五年(1526年)松潘总兵又增修外城1000余米,才使松潘城制成就现在的规模,也使得松潘民间有了“松潘城墙修了150年”的说法。修筑完成的松潘城墙长6.2公里,高12.5米,平均厚度30米,共有11道城门。松潘古城的门洞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尤其是北门门洞,进深31.5米,其厚度超过了北京故宫和西安古城的城门,位居全国明代城门之冠。古城北门外,有一座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花岗岩雕塑。唐代初期,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崛起,唐贞观十年(636年), 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为唐太宗所拒。不久唐蕃爆发松州之战。公元640年,松赞干布返藏后再次遣使臣禄东赞带上更加贵重的礼物去长安请婚。唐太宗被其精神所打动,最后选中堂兄江夏王李道宗之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24岁,唐朝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16岁的文成公主入吐蕃,一段姻缘,传为千古佳话。古城一隅唐蕃和亲,不只架起了中国东部和西部友好的桥梁,也为吐蕃王朝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各民族的和谐。松潘城内,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连接着古城的南北城门。街道两旁都是具有传统风格的青瓦木梁房屋,店铺的招牌均为古风犹存的木质门匾。高高挂着的红灯笼,沿街的商铺,小商品琳琅满目。悦耳动听的民族音乐从不远处的店铺传来,汽车的喇叭声伴着小商贩的叫卖声,偶尔吹过的一阵阵凉风,古城内外民居屋檐上的风铃,顿时发出清脆的响声,时近时远,时亲时疏,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仿佛穿越到了那遥远的古代……湍急的岷江河水,由城东入进向西横流再折南穿城而出,若游龙入城,水波屡兴。这条人工河流开凿于明代中期,当时松潘地方政府为防犯敌久围城池,造成城中断水而修凿的。从此,水浪滔滔,曲折奔笑,使得千年古城顿时活泼生动起来。而这里的人们,足不出户,推开一扇小窗,就能惬意地欣赏远山近水,顿觉感觉是人间还是天堂。穿城而过的岷江,也成就了松潘城内的古桥。松潘城内的古桥都是长廊式伸臂木梁亭桥。连接着古城内南北大街的古松桥,北望“镇羌门”,南看“延薰门”,是连接松潘古城南北的重要桥梁。《松潘县志》记载:“松潘为蜀西北重镇,群山环绕,纵贯大江,上接甘凉,下通茂汶,其利戎事而便商旅者,实为古桥焉。”古城小西门外的映月桥,岷江与西岷沟之水在此交汇形成深潭,澄碧无尘,水面如镜,每当皓月当空,山峰、树木、桥亭、城墙、云彩诸景映入潭中,似真似幻,构成了“松州八景”中的“龙潭映月”。城东觐阳门外的通远桥,上连雪山,下接茂、汶,明代以来即为25州之要道,四百余寨之关键,故名。通远桥历经兵燹,桥名仍旧。每至春天雪融潮涨时节,两岸草绿花红,杏花吐蕊,百鸟争鸣,构成一幅宁静而欣荣的美丽画卷,构成了“松州八景”中的“古桥春涨”。 岷江穿城而过走在古城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在熙熙攘攘的行人里放眼看去,总是能够看到身穿藏袍的藏族、身着羌服的羌族、头戴白帽的回族。在松潘古城内,生活着藏、羌、回、汉等四个主体民族,各民族在此和谐相处,互相交融,既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风俗,也有着大家相互影响、共同拥有的传统风尚。古城内外,错落有致的分布着藏传佛教、苯波教寺院、汉传佛教寺庙、道观、清真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藏族“迪厦”、羌族多声部、回族和汉族的土琵琶弹唱,藏族、回族、羌族和汉族的花灯舞、 汉族的舞龙耍狮……这些或一个民族独有、或几个民族共同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述说着一座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民族团结之城。 多元的民族文化,也造就了这里丰富的饮食文化。明代以来,作为茶马互市最大集散地之一的松潘古城商贾云集,“行茶之地五千余里,西蕃各部无不以马售者”。各地来往松潘城的牛队、马帮络绎不绝。商贸范围不断扩大,成了川、甘、青三省边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有“填 不满、搬不空”之说。来自四方的人们,也将各自的饮食带到了这座高原古城,形成了松潘美食兼容并包、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 在松潘古城,既能够品尝到酸菜面块、洋芋糍粑、鲜牛 杂、洋芋汤圆、粉汤、手抓肉、酸菜搅团、藏式汤包、韭菜盒子、穹锅馍馍等10余种地方名小吃,也能够吃到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等省最具特色的名小吃数十种,使得松潘城内有着“走进松潘城,吃遍大西北”的说法。民族文化表演徜徉在松潘古城内,行走在古街鼓楼之中,喧嚣的人群中却寻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仿佛一份朴实自然的记忆时光像溪水一样静静流淌。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凝结着历史的痕迹,展现着那些老去的时光,那些难以言说的岁月。这样想来,就不难理解那些坐在茶馆的松潘人,端起一杯清茶慢慢品茗,不疾不徐,平静地打发着属于自己的悠闲时光。(松潘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7月18日,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11家科研单位的专家一行,齐聚若尔盖县现场调研,了解近年来该团对粮油、中药材、畜牧产业等特色产业的帮扶进展,一个个新品种、新模式在当地的成功落地,令专家们倍感欣慰。专家一行在若尔盖县调研。示范新品种 助力“农牧旅”  当天,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若尔盖县白河牧场的万亩油菜基地格外壮观、美丽,迎来了一批批游客。然而,专家们的目光却聚焦到一个仅有5亩地的油菜新品种筛选基地。  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团长、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浩杰介绍,近两年来,该团在白河牧场示范种植了包括彩色油菜在内的30余个在平原地区亩产达200公斤以上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以筛选适宜若尔盖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和观光油菜品种进行推广。  “以前,我们为了节省成本,有1.5万亩种的是白菜型常规品种,因为这样可以自留种,但是产量太低了!我们希望专家筛选一些在高原高海拔地区亩产能达到100公斤以上的油菜品种进行推广。”白河牧场财务部部长李静说,“同时,我们的油菜基地在花开时节对游客开放,有一笔门票收入,还可以销售蜂蜜等产品。我们这里的油菜花期仅有1个月,迫切需要专家为我们筛选一些花期较长的油菜品种进行规模种植,延伸旅游产业链。”  青稞是高原地区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农牧民的“生命之粮”“致富之粮”。此时,若尔盖县求吉乡嘎哇村的一片青稞正值灌浆期,专家们一边仔细查看,一边赞许其良好长势。  原来这都是正在筛选的青稞良种。阿坝州农科所青稞岗位专家、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站长张云书说:“今年4月,我们在这里开展了4.5亩青稞新品种生产试验,试验品种14个、系列品系4个,通过试验,鉴定各青稞新品种在本地的适应性、抗病性、丰产性,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同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在高原地区,丰美的草料是牛羊的基本口粮。怎样种出优质的牧草?这让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的专家们煞费苦心。今年,在若尔盖县唐克镇的黄河流域园区就示范了一种名叫“梦龙燕麦”的优质牧草新品种。如今,长势郁郁葱葱的燕麦已铺起了一片广阔的“绿毯”。  “我们利用黄河流域园区人工饲草基地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在这里进行了1350亩的‘梦龙燕麦’示范种植。”省草科院生态所助理研究员杨思维说,“‘梦龙燕麦’可亩产鲜草2200公斤、产干草700公斤,按干草2元/公斤计算,亩产值可达1400元,而成本仅六七百元,种植效益不错。此外,‘梦龙燕麦’适应高原气候,产量高、营养品质高。”  若尔盖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草业股职工向金华说:“这千亩‘梦龙燕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的牛羊越冬草料的不足,待收获以后我们将发放给牧民,可供3000头牦牛冬春季5个月补饲使用。”推广新模式 种养多挣钱  7月18日,巴西乡业主李巧兰的种植基地,大黄正在开花。这里是专家们全程指导打造的若尔盖县首个唐古特大黄标准化种植基地,今年10月将迎来投产。  “ 唐古特大黄,每亩可收3000—4000公斤块状根茎药材,这几年行情相对稳定在3.2—4 元/公斤,亩产值可达上万元,而5年的投入,每亩仅在4000元左右。”李巧兰说,“我在5年前经专家指导育苗移栽、按标准化技术要求种植了200多亩。同时,我还提前跟药材公司签了订单。”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站站长、绵阳市农科院中药材所副所长戴维介绍,若尔盖县农牧民种植唐古特大黄多年,但是栽种以后任其自然生长,管理粗放,严重影响了大黄品质和产量。从2018年开始,专家团队制订了《川西高原唐古特大黄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了一套包含种植生态环境条件、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轮作等内容的川西高原唐古特大黄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业主标准化生产,同时,为业主筛选适合在大黄基地轮作的牧草(以便5年后大黄换地后种植牧草),还筛选了若尔盖县几十份大黄种质资源,帮助业主于去年建起了大黄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记者在与若尔盖团专家随行调研中还了解到,通过专家的指导,一种“放牧+补饲”的牛羊养殖新模式正逐步为当地业主和牧民接受。  在7月18日的调研中,绵阳市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周爱民代表绵阳市农科院向牛羊养殖业主马东拉海赠送了1吨饲料,用于补饲。  “以前,业主养殖的藏绵羊,纯放牧、纯吃草,能量蛋白不够,羊羔要喂一年多才能卖。”周爱民说,“自从我们对业主进行帮扶以后,向业主推荐了‘放牧+补饲’的养殖模式,一方面让羊吃青草,一方面补饲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等含量丰富的全混合颗粒饲料,提高藏绵羊的生长速度,实现当年羊羔当年卖。”  此外,马东拉海还养了1000多头牦牛,如今也在专家指导下采用了“放牧+补饲”的养殖模式。“牦牛在暖季完全可以不吃一颗饲料就能把草变成肉;而在冷季,不进行补饲就会掉膘,最高可以损失掉体重的25%。过去由于牦牛养殖户思想观念没有转变,牦牛一度陷入‘暖季长点肉,冷季又饿瘦’的怪圈,通常要7至9年才能卖商品牛,并且在‘靠天养畜’模式下,农牧民大多只能喂架子牛卖给别人去育肥,这就少赚了一截。”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彭全辉说,“近两年,若尔盖县建起了饲料厂,我们课题组也拿出了牦牛补饲的饲料配方,让业主采用‘放牧+补饲’的技术模式,保证牦牛在冷季少掉膘甚至不掉膘,在暖季来临时牦牛就能快速地‘装’上肉。而且,这种技术模式可从小牛犊一直喂到出栏屠宰,大大缩短出栏周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7月19日,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2023年工作推进会在若尔盖县举行。今年以来,该团针对若尔盖县七大农牧产业开展科技服务,为农牧民送去了一批批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期盼已久的实用科技培训。  据了解,科技特派团今年针对若尔盖县急需的油菜、肉羊、中药材、牧草、肉牛牦牛、绒毛用羊、大麦青稞等7大产业分别设立7个产业组,制定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县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和《2023年度工作计划》,积极为当地引进一批油菜、青稞等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展现场实地帮扶工作40人次,服务天数累计180余天,发放油菜病虫害防治药物200余亩、饲料1吨,开展专题技术培训12场次,培训农技人员360余人次。  据介绍,下一步,科技特派团将继续完善帮扶网络,提升精准帮扶,总结帮扶成效,补齐短板,在当地政府高位推进、高度重视下,切实做到高度整合、协同帮扶,让“四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五良融合”有地方开花、能开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21
(记者 严易程 文/图)“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县—地处全国六大金成矿带之一的川西北金三角区内,盛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九寨刀党”,是藏、羌、回、汉等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获“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和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的九寨沟等众多生态人文资源。阿坝州建州70年来,九寨沟县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崭新成就和显著变化,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恢宏篇章,成为全省民族地区开发开放新高地。当前,九寨沟县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支撑,致力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和文旅强县工程,逐步形成了“1+12”的“世界只有一个九寨沟,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的全域旅游格局,探索出了一条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谱写了乡村振兴新篇章,推动了经济发展“加速跑”。“世界只有一个九寨沟,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九寨沟为何不止有一个九寨沟?7月15日,记者通过走访九寨沟打造的一系列旅游景区、度假酒店、乡村民宿和新兴业态,找到了九寨沟着力提升文旅显示度、城市美誉度,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增长,推动文旅产业再上新台阶,擦亮阿坝州旅游金字招牌的“奥秘”。立足资源 打造休闲度假新标杆西邻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东连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北靠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九寨沟县酿酒葡萄现代农业园区,从这里可以俯瞰到罗依的千户寨全貌,远眺雪山景色,夏天还能看到花海、酿酒葡萄园等大地景观。“昔日的荒山摇身一变成为了美丽的花园,在云端观景酒店可以俯瞰千户寨景观、花海、雪山等景色,景美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九寨沟县酿酒葡萄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陈凯斌说,园区以农旅度假区为主体,打架创业创新平台,吸引着更多的大学生和本地企业入驻,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源源不断地向乡村汇聚,每逢周末,现代农业园区的日均游客量大约在400-500人,更是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九寨沟县酿酒葡萄现代农业园区据了解,自2015年起,九寨沟县开始规划建设九寨沟县酿酒葡萄现代农业园区,将产品和文化旅游结合,以高山秘境、古朴村落、葡萄基地、花海等为景观特色,以富锶鱼、牦牛肉、生态蔬菜为美食亮点,力争打造以特色休闲度假为中心,集生态旅游、文化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主题旅游休闲度假新标杆。同时,随着九寨沟县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与农业的叠加效应日益显现。九寨沟县酿酒葡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给了当地农民一个“聚宝盆”,也探索出了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融互补的“九寨模式”。“目前,园区主要以康养、红酒为主题,推出了相应旅游产品。”陈凯斌说,未来还将打造全地形车体验赛道、缆车观光、空中滑索等,满足更多游客的出行需求。中国绿发九寨沟度假区九寨沟县漳扎镇,一个典型的藏族聚居村落,藏语里意为“神鹰降落的地方”,被誉为“九寨沟的后花园”。夏日时节,沿着九寨沟县漳扎镇中查村往里走,原乡藏寨风貌依旧,山水之间,一座文旅综合体坐落其中,五星酒店集群、非遗文化小镇、探索极限体验基地等文旅建筑遍布其中……这座以世界遗产观光、原乡藏寨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正成为促进旅游消费的新增长点,逐步与九寨沟景区形成了“九寨人间仙境 中查度假胜地”的双峰格局。“度假区规划有“生态、健康、运动、娱乐、文化”五大维度,以及高奢酒店、藏地人文、户外探索三大板块,可为游客提供业态多样、有品质的度假体验产品。”中国绿发九寨沟度假区负责人徐韬告诉记者,依托九寨鲁能胜地与九寨沟景区形成的“双峰格局”,度假区结合当地特色对服务内容进行了拓展,为当地百姓提供“家门口”就业渠道,不仅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还让越来越多的漳扎镇百姓吃上了“旅游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徐韬表示,下一步,中国绿发九寨沟度假区将借力“九寨人间仙境、中查度假胜地”双峰格局,推动大九寨景区旅游产品全面转型升级,打造成为与九寨沟景区相辅相成、更具文化底蕴和沉浸式体验的国际生态旅游度假示范区。中查村风光如何留住游客,让游客慢下来?九寨沟县酿酒葡萄现代农业园区、中国绿发九寨沟度假区在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扶州城文化旅游及休闲康养综合体项目、上四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九寨沟县秦川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勿角镇阳山村旅游新村项目、黑河镇七里黄金旅游新村项目、苗州精品旅游村寨项目等,为九寨沟县开启了一场从内而外的提档升级和蝶变新生,也为九寨沟县全域旅游创造出了更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九寨沟县坚持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落实“全域旅游、生态九寨”战略布局,持续推进“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战略,加快实现“三地一典范,美丽新九寨”建设目标,立足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坚持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先后引入39家大型企业落户、20余家星级或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入驻,建成一大批精品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了四川乃至全国旅游发展极快、极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串珠成链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神仙池,九寨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之一,与九寨沟景区遥遥相望,藏语里名为“嫩恩桑措”,意为仙女沐浴的地方。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孕育了风光旖旎独具特色的高山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完好的大面积钙化景观及宏大壮观的原始森林自然风片区。进入景区,顺着古朴的栈道慢慢前行,栈道两盘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百年水杉,钙化池在阳光照射下如蓝绿宝石点缀林间。神仙池景区“景区主要景点概括为‘一池一寨一路一谷一节’,集九寨沟和黄龙的特色景观于一身,这里的美没有季节限定,每一个季节来都有惊喜,也会让更多人知道,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神仙池景区负责人谭永平说,当前景区以大九寨遗产级生态环境为依托,打造以山地现代康养农业为特色的山地生态体验旅游目的地,正逐步成长为九寨沟县旅游新亮点。同样,爱情海景区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超过1500亩的高山湿地,又被称为“九寨之肾”,是景区集山地运动、休闲度假、避暑养生为一体,漂流、骑马、丛林穿越等娱乐项目广受游客青睐,已经成为了游客体验生态自然与文化旅游融合的好去处。白河太平村金猴谷、世外仙境甲勿海……大熊猫、川金丝猴、小熊猫等数十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悠游林间,红豆杉、独叶草等各种珍稀植物尽情生长,漫游其间,步移景异,美轮美奂,恍若仙境。秦蜀锁钥、川甘通途,白水江穿境而过,柴门关氐羌先民在这里留下文明的足迹,阴平古道上,记载过西戎文化的印迹,飘扬过邓艾大军的旌旗,川息过丝绸茶马的商旅,是体验九寨风土人情,感受民族文化的理想之地;大录古藏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绚丽多姿的安多藏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的古老藏寨、神奇瑰丽的宗教文化在此交汇。川金丝猴神奇九寨,人间仙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九寨沟县境内诸多奇异景观,高山流水间,灵山秀水荟萃,奇观美景纷呈,满眼青山、处处绿水;走进九寨,恍如置身水墨仙境,宛若行游世外桃源,美不胜收、如梦如幻。近年来,九寨沟县大力实施“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和文旅强县工程,始终坚持旅游业核心支柱产业不动摇,全面提升传统旅游要素,加快发展新兴旅游业态,大力促进“旅游+”融合发展,以九寨沟景区为依托,打造神仙池景区、甲勿海景区、中国绿发九寨沟度假区、爱情海景区等12个新景点,“1+12”个景区景点实现“串珠成链”,并推出7条全域旅游精品旅游线路,推出全域旅游景区VR游览平台、“5G游九寨”旅游小程序,全域旅游精品线路日趋成熟,“畅享全域旅游”新格局蔚然成型。九寨云顶如今的九寨沟县,已是一座生态优美、绿色低碳、功能完备、平安和谐、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现代复合型城市,正努力续写“生态+”这篇大文章,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核心支撑,加快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九寨沟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独具魅力的自然珍宝和人文瑰宝,用好世界级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努力实现千万人次、百亿收入的目标加速迈进。(部分图片由中共九寨沟县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8
人物名片王光强  四川阿坝州汶川县萝卜寨人。15年前的汶川地震中,萝卜寨受到严重破坏,从未离开过大山的11岁的王光强去广州复课,从此改变了人生。2019年,王光强注册了“阿坝小王子”账号,通过分享生活和语录视频很快积累了300多万粉丝。通过直播电商让更多过去困于大山的家乡特产变成了销遍全国的网红商品。(李力可 王曦)“大家早上好,看看今天我的位置在哪里?没错,今天‘小王子’又回到了家乡萝卜寨为大家直播,可以看到,我们寨子里的樱桃已经红了……”早上9点,白云缭绕的羌寨刚刚醒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萝卜寨村的老寨景区里,“95后”小伙王光强和妻子黄月准时开始直播,一边向观众介绍家乡特产,一边在摊位上向来往游客贩售。王光强(左)和妻子黄月在成都的电商公司里讨论产品包装。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返乡创业5年,给自己取名“阿坝小王子”的王光强帮家乡卖出了过去滞销的水果,并通过直播电商让更多过去困于大山的家乡特产变成了销遍全国的网红商品。  15年前的汶川地震中,萝卜寨受到严重破坏。震后,11岁的王光强和同学们被安排前往广州复课,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高楼,第一次看到海,第一次喝到酸奶……”在广州一年的复课经历,给王光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坚定了他要走出大山的信念。  高中毕业后,王光强考上了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系。开学报到前,为筹齐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王光强跟着母亲一起到附近景区卖山货,“看着妈妈的摊位位置不好,我就让她给我分一袋,我去人多的地方试试,没想到效果出奇好。”拿着母亲给的山货,加上自己穿着羌族服饰耐心讲解,王光强在一个月里起早贪黑赚了1.8万元。  大学期间,王光强通过一个偶然机会做起了微商。“当时不仅天天要打包风干牛肉发货,作为班长,还要保持班级第一的成绩才能拿到助学金。”王光强说,由于自己的风干牛肉材真料实,很快就得到了同学甚至老师的欢迎,不少同学还成了销售代理。  到大学毕业时,王光强已经有了5个人的风干牛肉创业团队。但带动家乡发展,一直是王光强心底最想做的事业,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汶川创业,除了做风干牛肉,他也帮助乡亲们销水果、卖山货。  得知儿子的这一决定,父亲并不理解。“在他们上一代人心里,大学生就不该再当山货贩子了,我应该去当主持人、当记者,但是我坚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也一定会理解我。”王光强心里始终记得家乡的樱桃,因道路被泥石流冲垮而连年滞销,母亲站在樱桃树下叹气的样子。  2017年“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一个多月,王光强应一位老板的要求去往九寨沟县收购西梅,由于道路受阻,当地成熟的西梅无人问津,让他又回想起多年前汶川樱桃滞销的情景。  为了不让当年的一幕重演,王光强把九寨沟的西梅装上车,绕道甘肃方向,一路走一路卖,由于市场饱和,价格偏低,这一趟他没赚到钱,但九寨沟的果农挺过了震后第一个秋天。  2019年,王光强在抖音电商注册了“阿坝小王子”账号,他通过分享生活和语录视频很快积累了300多万粉丝。“记得第一次开播就爆了订单。”王光强说,此后,他的电商品类也扩大到了汶川大樱桃、青红脆李和糖心苹果等家乡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特产。  “这次约‘小王子’过来,也是希望能在产品推广上发现合作机会。”一大早,王光强又开车前往100公里外的茂县赤不苏镇,和当地一家农业公司负责人余永昌一起考察苹果和玉米种植基地。  “我们希望和阿坝州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为每个县、市的农产品都找到更广阔的市场。”如今,王光强的电商账号已经上架108个品类的产品,为家乡卖出的农产品超过百万单,15年前那个对外面世界充满渴望的少年,如今希望更多外面的人通过山里的好产品认识自己的家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18
(记者 袁城霖 张红霞 杜杰)盛夏时节,若尔盖大草原迎来一年中最美的风光;在九寨沟景区,蓝天海子相映成趣,让游客沉醉其中;在茂县赤不苏镇赤不苏村,苹果树间套种的黄豆、玉米长势喜人……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阿坝州近年来紧扣省委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战略定位,扛好“生态大旗”,努力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个个场景,让人难忘;一个个举措,让人振奋。7月11日至16日,以“壮丽辉煌七十年 感恩奋进新阿坝”为主题,来自中央和浙江、重庆、四川等省市29家主流媒体的记者深入阿坝州开展行进式采访,探寻绿色发展背后的“密码”。若尔盖县治理各类沙化土地。杜杰 摄生态“密码” 狠抓生态治理与保护,夯实生态本底  白河入黄河口沿岸,6台挖掘机挥舞铁臂,施工人员将碎石填充固定在钢丝网格内,并沿岸线铺设整齐,形成隔离带,避免堤岸受到河水冲刷。  再往下游走,行至若尔盖县麦溪乡泽修村,记者遇上巡河的黄河护河队,队长能州说,他们每周开展两次大规模巡河和巡湖工作,对非法捕鱼、乱排乱放等问题进行排查治理。  不止若尔盖。今年4月13日,黄河岸边的阿坝县求吉玛乡索日玛村村民种下6800余株树苗。为建设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阿坝县计划今年完成黄河干流98公里和黄河支流500多公里的生态防护带建设任务。  去年4月,阿坝州正式启动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建设,并提出“两年建成、三年管护、五年见效”目标,重点是在黄河干支流域宜林宜草区域分期分批开展种草植树行动。“目前,全州已基本建成建好黄河干流174公里、近2.7万亩绿色生态屏障。”阿坝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雍军说。  生态治理与保护“双拳出击”,才能更好夯实生态本底。记者在阿坝州林业和草原局拿到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全州有效管护天然林5580万亩,完成营造林1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巩固7.8万亩、湿地保护修复2.33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00万亩。“全州生态功能稳步提升。”雍军说,力争今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九寨·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夜色。景区供图产业“密码” 做强旅游产品,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我们主打文化和运动两大IP,让游客沉浸式游玩。”7月15日,在越野驾驶等户外运动场地中,九寨·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负责人徐韬告诉记者,这个2021年开园的文旅综合体,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  “全县形成‘1+12’的旅游新图景,把‘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叫得更响。”九寨沟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欧娅说,在震后九寨沟景区“补妆”期间,全县包括九寨·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在内的12个景区(景点)加紧建设,提档升级,并推出7条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旅游“七日不重样”。  九寨沟县做深“1+12”旅游新图景,是阿坝州发展全域旅游的缩影。  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阿坝全域文旅市场以九寨沟、黄龙和四姑娘山等景区为引领,13个县(市)做强旅游产品,呈多点开花之势——  通过引水设渠、护墙亮院和打造凤凰花海、民居改造,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形成独具特色的羌族村落;茂县中国古羌城,每天9时准时进行开城仪式,吸引游客慕名前来……  做强旅游产品外,阿坝州加快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去年底,2022阿坝州全国自驾旅游发展大会举行,自驾线路串联起世界自然遗产、自然风光、红色文化景区、藏羌古寨风情等旅游场景。  好消息不断传来。7月15日10时许,测试列车进入川青铁路成黄段开始联调联试。这让当地众多旅游从业者兴奋,“阿坝全域旅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通过景观打造与基础设施提升,形成独具特色的羌族村落,做活乡村旅游。袁城霖 摄致富“密码” 融合更多资源,既要“颜值”也要“产值”  统一样式的嘉绒民居、穿村而过的溪流、唯美的森林和草甸……7月12日,记者走进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第一感觉就是纯净。  丘地村是一个搬迁村,为增加村民收入,村“两委”兴办集体牧场,并借助新农村建设和微景观打造等发展乡村旅游。  凭借生态基底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阿坝不少村民吃上“旅游饭”。  在茂县赤不苏镇赤不苏村,苹果树间种着黄豆、玉米。“我们依据季节种植‘果树+粮食’‘果树+蔬菜’,高效利用土地。”赤不苏村党委书记王成龙告诉记者,冬季在两行苹果树间种植卷心白、荞麦,春季则套种莴笋、花菜,“通过这种方式,土地产出实现翻番,每亩产值达到2.5万元。”  以建设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园”为目标,阿坝州各地正探索多种思路,推动更多资源向乡村集结。譬如,汶川县开展“艺术乡创”,聘请行业导师入村担任“艺术村主任”扮靓乡村,进一步丰富农文旅融合业态,使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产值”。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1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