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王泽灏)川西的高山峡谷间,川青铁路成黄段蜿蜒穿行。今年10月,川青铁路成黄段将开通至镇江关站,年内将全线开通。  抓机遇,谋发展。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坝子村早就行动起来,引资4.2亿元,分三期打造原真性藏寨、文旅体验城和川西藏羌文化体验式民宿。  松潘是一片绿色高地,不仅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最大的旅游集散地,也是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地。松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就建在川主寺镇元宝山上。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全景图中,松潘同时肩负着生态保护的使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  松潘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作出《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现代化松潘建设新篇章的决定》,提出坚持推进“一城两心三地”发展战略、构建“四片”发展布局,建设产业松潘、文化松潘、生态松潘、平安松潘、幸福松潘“五个松潘”。川青铁路成黄段年内将全线开通。严易程 摄绿色打底 建五大“国字号”公园  美特托河、嘎让托合河、鄂隆河三条黄河上游支流,出松潘经红原县汇入黄河干流再向东而去。守护母亲河,松潘县毛儿盖镇草原村三组村民每天都要骑马、骑摩托或开汽车,轮流到5公里外的远牧点,观察美特托河畔栽种的高山柳、云杉生长情况。  早在2015年,草原村三组村民就在美特托河、鄂隆河附近种植政府发放的云杉,如今,种植云杉成了村民每年的固定“动作”。“种得好更要护得好。”草原村三组组长吾洛说,高山柳、云杉的巡护工作,还将在全体村民参与下持续开展。  松潘县是岷江、涪江发源地和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名副其实的“江河上游”。压在松潘肩上的生态重任不仅涉及黄河,还涉及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五大“国字号”公园生态资源,推动公园建设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松潘不仅使命光荣,责任也更为重大。  近年,松潘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协同关系,全域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全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全面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建设高原生态家园。  截至目前,松潘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5万亩,人工种草面积15万亩,草原改良面积50.4万亩,草原鼠虫害治理面积58万亩,湿地管护面积9.33万亩,还湿面积5000亩。同时,松潘实施“山水工程”和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项目,修复河岸带生态350亩。  大熊猫国家公园松潘园区建设全速推进,岷江源湿地公园创成国家级湿地公园,成功入选“四川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首批中国最美县域”,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生态保护的重点还在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松潘县不断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体系,大力发展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  以松潘县唯一的纯牧区草原村为例,草原村依托自身优势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牦牛先生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航空牧场三方合作协议,建设航空生态牧场。松潘牦牛鲜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世杰说,项目能对牧场300余头牦牛实现24小时监控追溯,并运用大数据分析牦牛生命体征,生成“生态健康肉牛报告”,形成可追溯的生态牦牛肉,通过提高牦牛肉质量和价格,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草畜平衡。  一项投资780万元的智慧牦牛养殖项目也在建设当中,包括智慧牦牛养殖、购买肉牛、移动奶站等相关配套设施。“我们还将通过推广放养、圈养、补饲‘三结合’的养殖模式,共同推进生态牦牛高质量发展。”毛儿盖镇党委委员杨智说。红军长征纪念总碑碑园,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松潘县委宣传部供图靶向发力 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  位于川主寺镇的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处富有科技感的果蔬基地中,红彤彤的草莓“躲”在层层栽培架上。  “这是阿坝州目前唯一的无土栽培项目。”浙江嘉兴对口支援松潘工作队干部、松潘县政府办副主任沈小炎说,产业园用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质,与普通的土壤种植相比,无土栽培产量更高、病虫害更少。“去年,首批种植的粉玉系列白草莓市场反响较好。”  松潘县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为提升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科技化水平,2021年,松潘县以川主寺镇为核心规划建设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单位浙江桐乡市支持下,产业园发展迅速,获评2022年度阿坝州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正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现代化新松潘的迫切需要。  为此,松潘紧扣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对标州委“三地共建、五业同优”产业新体系,着力挖潜力、优结构、转动能、补短板、建机制,全力育龙头、强园区、重科技、创品牌、优环境、拓市场、促融合,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撑带动性强的“5+N”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3+N”生态工业、“3+6”旅游导向型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用活用好资源禀赋,赋能优势产业发展。松潘耕地面积位居阿坝州第一,全县农牧业占GDP比重为21.9%。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松潘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和设施农业,建设牦牛、藏红花椒、贝母、高原蔬菜等亿元级别产业园,建成一批高原水果、花卉、道地中药材、优质饲草料、地胡椒等千万级别基地。  更好的消息传来。前不久,松潘县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三方将在农业产业领域,发挥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色高效粮油产业发展,共建川渝地区“高原粮仓”。  作为文旅大县,松潘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丰富九黄世界自然遗产大道、川九生态风景道等精品旅游线路沿线业态,推出冬季冰雪体验游、登山探险游等新产品,将雪宝顶、七藏沟、百花娄、羊拱海等景点打造成网红“打卡地”。不断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高原文创IP,实现现代化服务业提升。  松潘还将大力发展“风、光、水、储、氢”清洁能源和牦牛肉(乳)、手工杂糖等农副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产业,实现生态工业突破。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壮大经营主体,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牢固树立产业思维,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三产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走好融合发展道路。”松潘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借力‘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交通优势,依托松潘良好的区位和自然优势,我们将围绕一二三产靶向发力。”松潘的花灯舞,是松潘各民族大团结、和谐相处、共同繁荣的载体,也是民间文娱生活丰富的表现形式。泽让闼 摄凝心聚力 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松潘古城花灯节是全县干部群众喜爱的重要节日之一。与往年不同,今年举办的松潘第七届古城花灯会,以花灯为媒,推陈出新,创新引用“剧”的艺术形式,在节目创意、舞蹈编排以及音乐创作上创新出彩。  松潘县有21个民族、7.3万余人,长期以来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据统计,松潘现有多民族家庭15000多户,多民族家庭占比60%以上。  近年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松潘县致力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积极打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社会氛围,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于今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一直以来,松潘县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为全县2300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完成6所幼儿园提档升级、22所校园食堂智能化建设。”松潘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除此之外,松潘还实施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巩固扩大“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成果,创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最美松潘人”评选活动、“书香松潘·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在富足群众精神的同时,松潘县还立足当好城镇“大物业”和群众“服务员”,坚持把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与城镇品质提升、精细化管理融合推进,完善城镇管理制度化建设,加强城镇规划执法检查,开展“马路办公”,落实“门前三包”,深化城镇管理“九个专项整治”行动,构建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镇运行体系。  结合今年争创全省“双拥”先进县,松潘县纵深推进“双拥”工作,向首批10余家企业授予“双拥”主题酒店、“拥军优惠店”等荣誉称号,鼓励辖区企业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先、优惠、优质服务,军民更加团结和谐,也充分展现了松潘各族儿女团结奋进、手足相亲、休戚与共的团结进步氛围。  70年来,松潘县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松潘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还将充分依托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政策,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通过产业松潘建设,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通过文化松潘建设,巩固民族团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激发干群内生动力;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5
南山(图片由理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群山草甸溪流,音乐露营徒步……孟屯河谷,风景正好,游客纷至沓来。不久前,首届徒步露营节在这里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700余人相聚于此,共赴一场大自然的邀约。  放眼甘堡乡熊耳山,已是一片郁郁葱葱,前些年栽种的岷江柏、油松,为曾经的干旱河谷披上绿装。  再看新老羌寨组成的桃坪,晒坝广场唱起了歌,民俗博物馆里羌族民俗文化藏品、珍贵文物,吸引着游客驻足观看。  深入实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坚决扛起生态之责、共建共治共保护,打好全域振兴攻坚仗……作为成渝都市圈的“后花园”、藏羌生态文明走廊的“腹心区”,理县县委、县政府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锚定“一廊两区三地四片五县”发展思路,念好“实”“美”“质”三字经,加快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厚植绿色生态之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出富民强县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理县县城转型升级 产业体系向“实”而进  理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是什么?当属全域旅游。8月的孟屯河谷,热闹非凡的首届徒步露营节,让这个原本只是游客休闲避暑的地方,在增添了越野、露营等体育元素后,着实火了一把。  体育赛事活动开启了理县旅游事业的新征程,近年来理县已成功举办了“半脊峰登山冰雪大会”“阿坝州首届冬季运动会”,直接参与赛事活动的人数近千人,丰富了理县旅游的新业态,形成了“文旅、农旅、体旅”三旅融合的新格局,为理县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再看谋划。今年7月,在理县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加快“避暑胜地、冰雪胜地”建设。对此,理县牢固树立“生态为本、山水为形、文化为魂、融合为纲”理念,突出“毕棚沟戏雪园、鹧鸪山滑雪场、孟屯河谷冰雪馆”三大冰雪旅游品牌,全力打造“半脊峰登山、孟屯河徒步、山地滑雪”三大精品体育赛事,全力推动“旅游+”“+旅游”业态横向融合,不断优化“一廊四片、一环四景”发展布局,加快建成高能级高效益的国际自然生态观光地、民族文化体验地、休闲康养度假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做大做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理县去年全年共接待游客51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目前,“全域全季全时全景”蓬勃发展的旅游态势已经呈现:“春观花、夏避暑、秋赏叶、冬玩雪,住寨子、泡温泉,吃藏羌火锅、跳藏羌锅庄、体验藏羌风情”的旅游名片越发靓丽,避暑和冰雪“两个胜地”的优势越发凸显。  有了全域旅游产业作支柱,理县还不断优化生态农业“一带两区两园”总体布局,推动绿色工业“一园两片N基地”转型升级,让产业体系向“实”而进。  “到2035年,现代化新理县基本建成,三次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全面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形成。”理县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村民抢收大白菜宜居宜游 全域生态向“美”而行  9月,国道317线薛城镇小歧棚洞对岸郁郁葱葱,这得益于近年来理县“绿化全县·峡谷添彩”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  从今年3月中旬到4月下旬,理县各乡镇将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开展植树、播撒花草种子活动,参与植树人次达1.2万,种植岷江柏、紫穗槐等5200余株,播撒花草种子1900斤。  理县作为岷江支流杂谷脑河的发源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沿河分布着1.83万公顷干旱河谷地区,地势狭窄险峻、地灾点多面广,生态环境脆弱。尽管现实环境如此,但理县坚决扛起生态之责、共建共治共保护,注重保护,理县县域生态向“美”而行。  为加大对干旱河谷的治理,理县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管护、草原生态治理等重点工程,通过25年的治理,共完成营造林12.59万亩,全民义务植树50万株,森林蓄积量净增340万立方米,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87.4%。  “生态是最大的民生,更是发展的底色。”理县县委主要负责人说,绘好“生态文明工程”的新画卷,理县正扎实开展“绿化全县、峡谷添彩、污染防治、地灾治理、生态修复、洁美家园”六大行动,因地制宜造林、栽花、种草,推动形成天蓝水碧、山青土净、风光优美、功能突出的全域生态格局。藏羌群众载歌载舞。和美乡村 全域振兴向“质”而兴  铜铃声响,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甘堡藏寨,在甘堡乡甘堡村,大型叙事锅庄舞“博巴森根”正在上演,依托于屯兵文化、农耕文化,甘堡村厚重的藏文化底蕴吸引着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迅速发展。  “我经营的民宿,招待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常常是房间爆满。”甘堡村村民泽旺说,“我们的村子越来越漂亮了,客人多了,收入也高了,生活比以前更幸福了。”  在理县,像甘堡村一样的和美村寨不在少数。桃坪镇佳山村地处高半山,一度受用水困扰,但如今果树林立,民房点缀其间,村民从对面山上利用落差引水到半山腰,再设立一个总分水池,几十根管子并列铺开,既解决了灌溉问题,又解决了民生问题。  打好全域振兴攻坚仗,理县注重示范引领、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集约资金、集聚项目、集中力量,统筹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通过点上示范、片上提升、串点成线、连片扩面,辐射带动全域振兴。  “不断提升脱贫质效,突出抓点示范,促进群众增收。”理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全县围绕“五美村落”建设标准,整合资金3841万元启动实施8个村“三家园”(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的家园)工程项目建设,在木卡、日波、卡子等村,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全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由“点上出彩”向“全面开花”转变,全域振兴向“质”而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5
南山(图片由汶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9月,汶川县绵虒镇三官庙村满目皆绿,今年3月新栽植的50棵樱花树苗在茁壮成长。此外,绵虒镇还在国道沿线、岷江水岸栽种樱桃树、琴丝竹等绿植1万余棵,为岷江岸边增绿添景。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拥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天府旅游名县等称号的汶川,还在岷江河畔种下了名为“美丽”“艺术”“人才”的三棵“大树”,一幅宜居宜游、产业兴旺、民生普惠的美好图景在这里徐徐展开。鸟瞰汶川绵虒镇。种美丽之树 发展绿色经济  第一棵树,种美丽之树。汶川系统实施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五美乡村”建设行动,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金秋九月,威州镇布瓦村村民正忙着打理刚采摘下来的红脆李,在挑选、称重、包装后贴上快递单并搬运上车,上千箱红脆李将发往全国各地。  “布瓦村复垦荒地2000余亩,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培育专合社9个,以甜樱桃、脆李子为主导的农产品年产量达850万斤、产值达24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布瓦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权英难掩笑容。  在漩口镇赵公村,鲜花连片盛开,庭院错落有致,道路蜿蜒交错,远山云雾缭绕,一派“村在花中,人在景中”的景象,曾给人“厂矿、稀泥、烂路”印象的工业小村,已蜕变为“生态、美丽、宜居”的康养新村。  “布瓦和赵公两个村子的华丽转身,是汶川‘五美乡村’建设成果的缩影。”汶川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何静说,汶川老百姓从“靠山护山”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沉睡的荒山”既长了“叶子”,又长了“票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景区赋能化”绿色发展之路,汶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2745元增长至如今的近20000元。  “种下美丽之树,我们推动‘环境革命’势如破竹、‘甜蜜樱桃’红满羌山、‘现代园区’富美兼收。”何静表示,汶川正加速实现从“一时美”到“一直美”、从“一处美”到“处处美”。萝卜寨种艺术之树 赋能乡村和美  第二棵树,种艺术之树。汶川创新实施“艺术乡创”引领行动,引入“艺术村主任”驻村,目前已建立首批“艺术乡创”导师团队,10位行业导师定点入村担任“艺术村主任”,通过引入行业领域优秀人才,孵化文创成果,培育乡村文创产业,助推村落传统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3月,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黄洋获得一份特别的聘书——汶川县水磨镇凤凰村“艺术村主任”。  “受了聘就要干起活来。”几个月来,黄洋频繁往返于学校和凤凰村,甚至把学生的写生课堂搬到了凤凰村。小到通村公路改造、农家乐整体装修风格、菜地种植布局、居民墙绘,大到村里的整体艺术设计,黄洋都从美术的角度提出专业建议。  艺术作为推动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一种形式,犹如写在乡村大地上的诗、哼在群众嘴边的歌。如今,走进凤凰村,蜿蜒曲折的彩色景观道路沿途鲜花盛开,流水潺潺中水磨纺车不停转动,墙绘的庭院与喷泉、玻璃房相得益彰,游人漫步其间,宜居宜游的凤凰村也“吟”出了诗。  夜幕降临,融合民族文化的《希望的羌山》《乡村的诗》等创意展示场景拉开帷幕,八方宾客驻足观赏拍照,汶川的夜色和欢乐融为一体。  艺术赋能下的汶川,一树一花、农田泥土、传统习俗都可以成为艺术,成为扮靓乡村舞台、擦亮乡土底色、绘就“秀美”“善美”“淳美”汶川新画卷的色彩与元素。水磨镇生态旅游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种人才之树 夯实发展根基  第三棵树,种人才之树。汶川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全力创建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出台人才“引、育、用、留”政策,实施“人才兴乡”保障行动,构建包括红色讲解员、网络“红”主播、先锋星创客、无忧志愿者、法治护航员等乡村本土人才+县外专家智囊团在内的“5+1人才队伍”,充分凝聚各方力量,为全县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池塘放干后,要用生石灰消毒然后再暴晒。”在绵虒镇大禹村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宁波大学渔业发展硕士樊玉文正在积极与养殖户交流,帮他们解决在养殖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  “目前,汶川陆续引来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50多所高校的62名人才。”汶川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他们中85%为“90后”,均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有5人已取得博士学位。  注入引才“源头活水”,盘活育才“一池春水”,实现留才“百花盛景”。汶川县人民医院里,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杨露寒很忙碌。作为阿坝州区域医疗分中心,汶川县人民医院依托川内多家三甲医院建立起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让患者在县人民医院就能享受省内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服务。  “不仅在县人民医院治了病,还靠医保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现在靠着开超市,日子越过越好。”绵虒镇板桥村村民王亚说。  “最近我要去一趟学校,给孩子们上一堂法治课。”汶川县司法局工作人员魏元萍在加班准备课件;映秀镇中心卫生院家庭签约服务医生杨富丽背上医药箱和疾病防治宣传手册又出门了;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赵文艳又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汶川,种下人才之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百姓普惠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5
(杨玉红/文 罗让东周/图)时间指向2022年11月18日,在2022温州国际时尚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阿坝州壤塘县3000余件非遗作品精彩亮相。  今年3月30日,在广东佛山,壤塘县非遗作品及农特产品再次精彩亮相,吸引人们的关注。  “非遗”架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串起人民幸福生活之路,这是壤塘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的成果。  壤塘拥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近年来,壤塘立足文化资源优势,走出一条文化强县的新路径;以“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编织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积极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农牧民共享发展红利。壤塘县藏式陶艺传习所的学员在制作黑陶。文化强县 农牧民吃上“文化饭”  “叮叮叮……”清脆的声音回响在壤塘宗科乡拉花的工作室里,这是拉花与他的两名徒弟在赶制一批石刻作品。  54岁的拉花是非遗传承人,共培养了300多名徒弟,其中大部分都是草原上的“放牛娃”。  非遗传习“特而强”。千年技艺,匠心传承。壤塘积极鼓励扶持传承人创办传习所,目前已建立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等非遗传习所47个,培养传承人83人,带动3000多人吃上“文化饭”。唐卡、擦擦等非遗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博览活动中屡获金奖。非遗文化还与动漫、瓷器、康养等融合发展,擦出时尚火花,走俏文化市场。  文化创业“聚而合”。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兴业。壤塘整合投资1.2亿元,在中壤塘镇建成非遗传习创业园,并打造成集非遗技能传承培训、文化旅游景观和文化富民于一体的文旅平台。目前,园区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余个传习所入驻,年产值2000万元,成为全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交流交融“活而新”。壤塘实施非遗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北京、上海、西安、温州、佛山、绵阳等地举办“壤巴拉非遗文化交流对话”“壤塘文化周”系列活动,全力打造“悬天净土·壤巴拉”文化旅游品牌。一条条路串起城乡生活。编织路网 农村公路由“通”变“畅”  9月的壤塘县,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勾勒出一幅“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  回忆起曾经的“出行难”,南木达镇南木达村村民蒲瓦特仍唏嘘不已。“以前从村里到县城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还要翻越海拔4000米的山梁子。”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没有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新中国成立后,壤塘修路、架桥、治河,1957年,第一条公路可壤路(可尔因至壤塘)动工,由此拉开壤塘交通建设序幕。  近年来,壤塘在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厅的定点帮扶下,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抓手,水泥路、柏油路穿越高山峡谷,延伸到千家万户。  交通路网连通城乡,缩短了时空距离,也打破了发展瓶颈。“以前从壤塘到成都需要3天时间,现在只需 8个小时。”经常往返壤塘、成都两地的客运司机俄军明深有感触。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变“畅”。  为解决群众“乘车难”,从2013年开始,壤塘县先后开通蒲西、上杜柯、南木达、宗科等7条公交线路,配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5个,发展农村客运车辆25辆。  去年,壤塘入选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一条条路伸向远方,一辆辆公交车串起城乡生活,壤塘民生幸福的底色越来越鲜亮。壤塘县尕多乡群众在种植蔬菜。幸福生活 新技能新产业引领新风尚  去年,壤塘县上杜柯乡鱼托村解锁了一项“新技能”——牦牛绒手工艺制作,主要以牦牛绒为原材料,制作帽子、围巾、杯垫等产品。  “收入按计件算,做一顶帽子可以挣150元。”从刚开始两三天才能做出一顶帽子,到现在不到一天就能做好一顶帽子,18岁的麻莫手艺越来越好。  牦牛绒比普通羊毛更加保暖柔软,制作牦牛绒手工艺品,可以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元。  “现在牦牛绒的收购价为每斤25元到30元。”看着一件件牦牛绒手工艺品在自己手中诞生,23岁的学木措信心满满。  如今,在鱼托村巾帼手工艺合作社,居家灵活就业成为村里妇女们的新选择。  工作在变,大家的生活习惯也在改变,变得爱美、爱打扮,这也让这个合作社成为村民表演时装秀的平台。  在吃的方面,壤塘农牧民以前多以青稞、牛肉为主食,吃新鲜蔬菜难。如今,壤塘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实施“菜园子”工程,农牧民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在上杜柯乡吉拉村,入户路与蓝色栅栏连接着寨里的家家户户,院坝里干净整齐。看到环境变好变美,牧民们也注重装修自己的房间,提高生活品质。  这是壤塘推进“三家园”(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的家园)建设的缩影。壤塘计划通过5年时间,实施建设新环境、引导新风尚、培育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养成新习惯、过上新生活的“六新”工程,加速建设美丽幸福壤巴拉家园。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5
刘文佳 (图片除署名外由红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9月8日,在阿坝州红原县瓦切镇达峨村,牧民泽郎达基向松潘县一位牧民售卖360捆牧草,赚到18000元。今年60岁的泽郎达基曾外出学习牧草种植,在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专家的帮助下,他通过牧草种植、管理、收贮、销售为一体的“产—加—销”经营模式,实现了牧草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近年来,红原县以草原畜牧业转型为契机,奋力构建“抓好‘牛’产业、做活‘牛’文章、过上‘牛’日子”的新格局,扎实推进“五个关键”、实施“五个工程”、争创“五个示范”、建成“五个家园”,全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红原县城。抓好“牛”产业 牛势已崛起  “现在养牛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喂养牛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全部机械化操作,只要2个小时。”9月10日,红原县瓦切镇唐日合作社的承包人王青泽朗开着投喂机给牛补充饲料方便快捷。  近年来,唐日合作社探索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抱团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饲草及喂养,合作社提供养殖设施和集体草场,牧民提供适龄健康牦牛的机制实现三方合作,去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60余万元。  牦牛是当地牧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和群众需求的推动下,红原县以“草原增绿、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辐射带动全县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型。去年4月,红原成功入选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  好消息不断传来。今年8月,红原与安徽金晟达生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广牧草科技化、自动化、工业化种植技术和科技应用,这意味着将来红原牦牛在冬季也能吃上绿色鲜草。  “加快提升草原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红原已基本形成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牧民持续增收的‘红原模式’。”红原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地养殖企业化、牧场生产现代化、科技服务团队化。红原县邛溪湿地公园。 段金晶 摄做活“牛”文章 文旅增添新IP  红原是阿坝州唯一纯牧业县,也是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原,红色是其最鲜亮的底色。如何深入挖掘“红色草原”?又如何推进“红色草原”文旅融合发展?  8月23日,全国“红色草原”保护利用工作会在红原县举行,会议宣布成立全国“红色草原”联盟,红原县当选为全国“红色草原”联盟第一届理事长单位。“‘红色草原’联盟的成立,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商共谋、共建共享、共护共治‘红色草原’保护利用的创新举措。”红原县委主要负责人说,联盟的成立将促进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全方位提升,形成具有红原特色的文旅品牌、文旅产业。  打造文旅品牌,被誉为“牦牛文化之乡”的红原厚积薄发。近年来,红原县利用牦牛文化元素,打造了独属红原的“雅克”文旅品牌,开启牧、文、体、旅融合发展新场景,推动红原旅游发展进入新纪元。  据了解,自2016年创立以来,雅克音乐季已成功邀请1000余位表演嘉宾到红原,当地共接待游客90.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亿元,带动周边县接待游客人数年均增长30%以上。“目前,雅克音乐季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要素最全、最具影响力的露天音乐文化盛会之一。”红原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2022年,红原县被认定为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接下来,红原县将实施全域旅游节点打造、日干乔红军过草地纪念碑提升改造、塔子坝石刻藏经墙维修保护展示等项目,支持核心景区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能力。”红原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的火爆让红原县建起许多像隐丛乡村度假酒店一样的民宿酒店。过上“牛”日子 民生有保障  刚入秋,海拔3500米的红原县寒意已经袭来。9月9日,看着新建的自家院子,红原县阿木乡卡口村村民卓登高兴地说:“从去年冬天开始,我们就不用担心用水、用电问题了。”  为了保障红原县牧民冬季用电无忧,红原220千伏变电110千伏配套工程于去年12月正式投运,串联起红原220千伏变电站,有效保障了20余万农牧民温暖过冬。此外,总投资7800万元的民生至上“暖心工程”二期项目也让红原县城20余家学校、医院等机关单位、1000余户居民的工作生活更有“温度”。  迈上新征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2020年,在绵阳的对口支援帮扶下,红原县瓦切镇特色蔬菜种植园迎来首次丰收,以前主要靠外地供给蔬菜的红原县有了自己的“菜篮子”。该蔬菜种植园现有4个蔬菜大棚,可生产蔬菜15000公斤,生产牧草76000公斤。  去年7月,总投资2205万元的阿坝州西北片区综合体育馆在红原县邛溪镇开始建设,新建3500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包括游泳馆、三人制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修建完成后,将满足当地居民各类健身活动的需求,增加高海拔地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  音乐喷泉、生态公园、绿化亮化、生态公厕……红原县的城市风貌更具特色、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之以恒保障改善民生,尽力而为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画好推动现代化红原建设的最大同心圆。”红原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5
杨玉红(图片除署名外由阿坝县委宣传部提供)  展开阿坝州的地图,阿坝县犹如一片枫叶倒悬在上方。  在这片“枫叶”的叶干部分,是阿坝县求吉玛乡,也是黄河入川口,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  近年来,阿坝县紧扣“一增一减”目标,抓好“七大保护”“七大治理”,加快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阿坝县段)建设,深化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建管养护,全力守护黄河长久安澜。  这里自然资源富集,农牧资源丰饶,瞄准“高原粮仓”目标,阿坝县着力构建以优质粮油、露天蔬菜、优良牧草、道地中药材、牛羊养殖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个个民生工程、一项项惠民举措,助力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阿坝县漫泽塘湿地。 尕让泽登 摄大保护 生态底色更亮  对阿坝县而言,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在黄河入川口,求吉玛乡夏坤玛村的巡河员热热忙着巡河,他主要负责河道的日常管理和养护、河道垃圾清理等工作,每次步行巡查完所有的管护区域,需接近10小时。  2019年以来,阿坝县完成人工种草20.6万亩、天然草场改良66.1万亩、鼠虫害防治183万亩、沙化土地治理7.7万亩、湿地植被恢复2.19万亩、宜林荒山造林0.74万亩、封山育林7.5万亩。同时,推进黄河干支流生态防护带建设,建成干流防护带25.27公里,支流防护带318.41公里。  湿地,是阿坝县重要的生态底色。  自2014年以来,阿坝县累计投资23284万元,推进湿地公园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有效涵养绿色生态。完成植被恢复5370亩、恢复湿地面积2417.88亩,建成生境岛4座、生态护岸17396米等。  让生态底色更加鲜明,阿坝县一直在行动。  如今,阿坝县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白尾海雕、东方白鹳纷至沓来,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在阿坝县万亩油菜基地,田野与村寨构成一幅美丽画卷。大发展 “高原粮仓”更满  青稞俗称“长在天上的谷物”,历来是川西高原农牧民的主要口粮。在阿坝县,青稞种植面积达到6.01万亩,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85.91%。  8月26日,阿坝县“礼赞建州70周年·相约青稞丰收季”活动启幕。在收割青稞的喜悦中,阿坝县被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四川青稞文化之乡”。  塔拉村是阿坝县黑青稞的主产区,也是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集黑青稞种植区、生产加工区、休闲观光体验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有机肥有机饲料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为一体。  今年2月,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以青稞为主的粮食产量也从2020年的8925吨提高到2022年的10793吨,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粮仓”。  这也是阿坝县做大做强农牧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阿坝县积极推广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以提升青稞单产为目标,以青稞产业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强力推进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擦亮高原特色农业名片。  目前,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已达2.5万亩,其中核心区5000亩,园区还引进培育“托岗”黑青稞、“青源”青稞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发青稞系列产品40余种。  一粒青稞,发展成大产业。“我们还要培育青稞省级龙头企业1家、规上工业企业1家,举办青稞丰收季系列活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阿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九马高速阿坝县段。大民生 农牧民钱袋更鼓  今年3月,阿坝县第一家血液透析室成功开设,切实缓解了患者就诊难的问题;  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远程诊疗中心在阿坝县人民医院成立;  7月,阿坝县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成立……  多年来,阿坝县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如今,阿坝县医院、藏医院达到“二甲”标准,阿坝县妇幼保健服务中心、疾控中心达到“二乙”标准,建成医疗卫生机构22个、村卫生室81个、民营医院1家、个体诊所16家,初步建成“1+N”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实现群众“小病不出乡、常见病不出县”。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义务教育方面——全县认真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深入开展千万助学行动计划、控辍保学等工作,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累计建成学校、幼儿园等机构87所,校舍、运动场等规模达到32.3万平方米,教学设备超过25万台(套),教师队伍达到957人。  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县统筹推进全民参保、医疗救助,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供养等保障措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增幅分别为23%、34%,城镇和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增幅分别为33%、50%。  在文化体育方面——全县建成“两馆一中心”,乡镇实现文化站、图书室全覆盖,并全面改造提升乡村体育健身设施,打造传统裁缝技艺、艺术画院、唐卡等传习基地5个,编创《一捧糌粑》《红色记忆》《撸起袖子加油干》等文艺节目,连续举办扎崇文化旅游季、全国藏棋比赛、“莲宝叶则杯”篮球赛等活动。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今年上半年,阿坝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5
王泽灏(图片由金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9月上旬,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世外梨园”,8棵300岁以上的古梨树挂满了雪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所见之人,皆对其强劲的生命力啧啧称奇。  金川雪梨在清代曾被作为贡品,在金川人眼里,雪梨是金不换的宝贝。雪梨不仅助农增收致富,更寄托着金川人的乡愁。  “云上新江南 醉美梨花源”,金川有“中国雪梨之乡”美名,金川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比较优势,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做强做优“锂资源生态开发和清洁能源绿色开发示范基地”,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金川县城。党建领航 凝聚发展合力  在卡拉脚乡二普鲁村,散养的黄牛正在悠然地吃草,虽然牛群数量众多,但道路却保持着干净整洁。“我们现在赶牛放牧都会扛一把铲子,及时处理路面上的牲畜粪便,这样就不会污染环境。”村民仁真道出了缘由。  习惯养成的背后,是二普鲁村坚持了多年的党员“思想体检”。二普鲁村党支部书记侯正鑫介绍,“党员‘思想体检’是民主评议党员的具体实践,较真逗硬是‘硬杠子’,敞开大门搞评议、大事小事都要评、坚持红脸出汗不留情、桩桩件件有着落,这些是‘思想体检’的重点。”  通过党员“思想体检”集思广益,二普鲁村发展思路更清晰,村民干劲更足,各类项目纷纷落地见效。“我们村现在环境越来越美,房子越修越好,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侯正鑫说,202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走在了全县前列。  党建领航发展。近年来,金川县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成立片区联合党委,以“八同七不五共四化”推动区域共建共享,13个村以“飞地”模式入股分红超2万元,135人实现就业增收。  同时,金川县留住返乡青年、乡贤能人44人发展产业,选派技术骨干16人定点指导,整合28个帮联部门的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对接帮扶单位培训提能519人。推行“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发展绿色果蔬小微园区。如庆宁乡“高山鲜”蔬菜产业园有115户参与,带动就业100余人,户均增收2000余元;勒乌镇新开宗千亩莴芛产业园,100余户参与,年销售额1000余万元。盛开的万亩梨花。做“强”雪梨 产业焕发生机  咯尔乡金江村是金川雪梨的核心产区,也是金川县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几年,村里的老梨树抽出“新芽”,梨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所谓“新芽”,就是将梨树主干砍掉一部分,再嫁接梨枝实现矮化效果,解决过去金川雪梨树虽然产量高,但树型高大不好采摘的问题。  今年62岁的刘维建种梨40余年,之前按传统种植方法,每亩只能种25株,且是单一品种,现在通过“矮化+密植”方式优化,每亩可种110株,且有多个品种,甚至一株梨树都有三四个品种。梨子价格从过去的2元一斤卖到了8元一斤,上市时间也从7月延长到了次年3月。此外,他还开发了梨花酒、雪梨膏等新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依托梨品牌,金川县打好“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沐阳”特色牌,推动旅游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举办“梨花节”“红叶节”“雪梨采摘节”等文旅活动,有效提升金川知名度。一棵梨树,实现了卖梨、加工雪梨产品、旅游三种收入。  金川县还有序推进金川李家沟、业隆沟锂辉石矿采选等项目,建立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打造绿色低碳锂矿产业带。不断提升锂矿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增强锂矿产业造血功能,壮大锂产业发展能级。积极推动“水风光互补”模式,金川县重点推进嘎斯都光伏项目,研究开发带动机制,积极探索“光伏+种植”“光伏+旅游”等融合开发模式。拓展电力外送通道,打破能源开发送出瓶颈,构建坚强可靠的电力系统。勒乌镇新开宗村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抓点示范 建设美丽乡村  位于河东乡结木村的嘎尖草坪露营基地,是金川学习借鉴浙江安吉“两山合作社”模式,成立的金川“两山合作社”。  河东乡通过对嘎尖草坪资源进行收储,成功吸引安吉县旅游公司投资100万元。“去年营业后,基地月接待游客2000人次,为当地10余人解决就业岗位,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2.2万元。”河东乡副乡长易德川介绍。  嘎尖草坪露营基地是金川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实践。金川县编制《2023—2027年金川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全县分为世外梨园田园综合体、清洁能源示范基地、生态田园现代农业区等,形成一区一特色的产业格局。  按照“抓点示范、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推进”思路,金川县全力推进新开宗村、曾达村、山埂子村3个“三家园”示范村和22个重点帮扶村建设,全力建设一批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的试点示范。  “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川西北最大田园综合体’为抓手,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示范村,加快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全面释放乡村经济乘数效应,走出具有金川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金川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祥全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5
(杨玉红)早上从成都出发,一路高速,仅用3.5小时便到达阿坝州马尔康市,这是汶马高速建成通车带来的便利。  随着交通流、信息流加快,马尔康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距离越来越近。  作为阿坝州的州府所在地,马尔康也被赋予更多期望。近年来,马尔康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旅游文化名城,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马尔康特色、服务国家全局的现代化之路。康养之城马尔康。 龙子珍 摄“高原明珠” 打造文旅新名片  8月24日晚上8点,马尔康市查北村开街。  在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微景观莫斯都岩画、哈休遗址等特色建筑。主街中段是美食区,不仅有牦牛酸奶,还可以品尝糌粑、酥油茶、烧馍馍等传统美食,街上还有民间艺人带来的藏族传统的农耕文化展演。  主街后段是民俗文化区、新时代文化区、非遗手工区。在这里,有特色嘉绒锅庄,还有非遗技艺藏绣,以及被称为嘉绒藏戏“活化石”的尕兰藏戏。  这里曾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如今,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嘉绒里”民族风情街在此亮相。丰富的业态,让昔日的背街小巷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嘉绒文化聚集展示的地方,成为马尔康的地标新名片。  围绕“一核两翼三区”,马尔康进行空间布局,坚持以片区城市风貌提升带动城市有机更新,坚持“山体、水体、墙体”相融,“文化、自然、习俗”互补,积极抓好视觉空间设计,留住马尔康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基因”,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马尔康市滨江时代广场,精品住宅、开放式全业态商业、高端酒店等融为一体,可满足衣食住行一站式消费,这也是马尔康市中心城区的地标城市综合体项目。  夜幕降临,马尔康灯光璀璨。不仅是城市,城区外还在柯盘天街、直波村、胡底革命烈士纪念广场等范围,利用高科技的裸眼3D灯光秀,采用声、光、电的形式,通过对特色民居、山体、碉楼的夜景刻画,展示马尔康城市新形象。  20年前,一部名为《尘埃落定》的电视剧在卓克基土司官寨拍摄,让马尔康被世人所知。如今,尘埃落定红色文化旅游城建设项目在马尔康镇卓克基土司官寨及西索民居旁落地。  整个项目建设,通过大型行进、沉浸、立体式情景剧《尘埃落定》,打造藏式传统建筑群构建的大舞台,集光影、歌舞、对话于一体的情景演绎大秀,致力于还原浓郁的藏族文化和历史生活场景,将成为马尔康市红色文化旅游新名片。  马尔康是嘉绒文化腹地,是嘉绒锅庄的故乡。  一年一度的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犹如一场文化的盛宴,吸引着八方游客,曾创下了吉尼斯世界万人锅庄纪录。  马尔康还走出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作家阿来。马尔康已经举办5届阿来诗歌节,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味道更足。  此外,马尔康还将创建尘埃落定红色文化旅游城、雪马山、大藏生态文化旅游区、昌列山生态文化旅游区4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卓克基土司官寨、松岗柯盘天街2个4A级景区和梭磨河大峡谷、毛木初、尕兰等3A级景区;同时推进草登宝岩温泉景区、双江口高峡平湖景区、康城赛马山等精品景区,形成“一带两环八景区”旅游总体布局。  如今,马尔康生态、文化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已成为高原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藏族女孩身着盛装参加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   马德晖 摄资源转换 双向发力促发展今年8月,马尔康与国城控股集团公司签订《锂电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投资约60亿元打造锂电产业。  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7月发布的公告,连续两年(2019年和2020年)在川西马尔康矿田外围加达矿区取得重要找矿成果。目前,马尔康有大型锂矿床1处、中型锂矿床2处,探明锂资源矿石量7906.16万吨、氧化锂资源量103万吨,取得采矿权、探矿权5宗。  马尔康锂矿资源优势明显,此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拓宽整个市场渠道,延伸德阿产业园区锂精粉加工下游产业链,打造锂业“资源+资本”合作平台。  去年,围绕“2+3+N”现代工业体系,马尔康有序推进锂矿高效综合利用,全力支持锂矿资源开发和深加工合作,积极打造锂资源全产业链条,完成采矿生产约4.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约4.68亿元,缴纳税收2860万元。  今年一季度,锂资源产业实现产值1.18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贡献率达82.3%。这也是马尔康聚焦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推动锂资源产业扩规模、调结构、保稳定,全力打造绿色锂材料基地的发展缩影。  下一步,马尔康将有序推进锂资源开发。  在坚持“增储上产、高效利用”原则上,加强锂资源勘探,稳步推进党坝、龙古、加达锂矿开采,构建以“可尔因矿集区”为中心的“资源开采区”,以德阿产业园区为核心的“锂盐加工区”,以成阿工业园区、德阿产业园区、绵阿工业园区为核心的“锂电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7年,力争全市锂产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  不只锂矿,马尔康还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是阿坝州容量最大、可开发水能资源最多的市。  随着双江口水电站、巴拉水电站陆续开工建设,马尔康将充分发挥大中型水力发电企业带动作用,稳步推进水电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不断增加释放水电能源产能,着力降低弃水率。  双江口、金川、巴拉水电站3个大中型水电站项目预计2025年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达360.6万千瓦。同时扩展补强电力外送通道,加快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项目,马尔康也将是清洁能源“外输”的重要端口。  锂材料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是马尔康双向发力促发展的两个着力点。“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努力建成清洁能源基地。”马尔康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7年,全市清洁能源产业总产值将达到70亿元。青椒丰收。周琳 摄美丽家园 共建共享新生活  伴随着混凝土浇筑,一栋栋房屋拔地而起,这是马尔康市草登乡火热的重建场面。  “我们要加紧建设,早点住进新房子。”马尔康市草登乡斯尼村一组,一栋两层的藏式新楼房旁,村民让央和木工师傅王泰华加紧施工,干劲十足。在更多的村寨,村民们也在重建美好新家园,今年年底,他们将陆续搬进新房。  今年6月10日,马尔康6.0级震群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第二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马尔康市草登乡斯拉尔底村搬迁安置点举行,涉及文旅、交通、基础设施等,共计15个项目,预算投资4.5亿元。  未来,一个崭新的草登乡将呈现在眼前。  在松岗镇洛威村,原始藏寨被一大片向日葵簇拥包围,景色秀美。去年向日葵开花期间,短短几天时间,到洛威村“打卡”的游客就突破1万多人次。  花开了,人气旺了,也吸引村民们建起农家乐、开起民宿,还吸引更多的村民返乡创业。  去年,30岁的藏族小伙格桑尼玛返乡,与同村的村民共同投资建起农家乐,这也是洛威村的第一家农家乐。  今年,长年在深圳做生意的格西木初回到家乡,投入30万元装修自己的房屋,准备打造成休闲农庄。  目前,美丽家园建设已经带动15家农户开工改造房屋,这将有力促进农旅融合发展,让村民致富增收。  打造花园藏寨,让四季有美景,村落成景点——马尔康根据每个村庄的特点以及现状,以“一山一水一藏寨,一村一产一花语”来建设美丽家园,以花田景观和藏寨特色为亮点吸引游客,吸引流量,从而带动民宿产业和藏家乐发展。  这是马尔康围绕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园”建设,着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助农增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  下一步,马尔康还将着力美丽家园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强化雪马山营地、柯盘天街民宿、莫斯部民宿等新民宿建设。  支持白湾新能源开发片区围绕库区旅游,谋划建设双江口环嘉绒湖度假区,尕兰“世外桃源”度假区。  深入挖掘尕兰藏戏及红军足迹等文旅资源,推进甲扎尔甲博物馆建设,打造高峡平湖魅力景观区。  支持沙尔宗农旅融合片区大力挖掘哈休遗址、古碉楼、古村落、森工历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启动大藏自然风景区建设项目规划,推进吉岗擦擦博物馆、哈休遗址博物馆建设。  支持日部清洁能源经济片区依托浓厚文化底蕴,擦亮“歌舞之乡”名片,加快宝岩温泉开发,以“九道海”高山湖泊群和代基石板藏寨等高品质旅游资源开发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民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5
南山(图片由阿坝州委宣传部提供)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教育实现了从“马背学校”“帐篷学校”到现代化教育的巨大变迁;  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10.3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基本消除;  全州GDP从0.24亿元跃升至462.51亿元……  一个个小切面,汇集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的民生成绩单。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阿坝始终坚持以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持续夯实民生基石,不断兜牢民生底线,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交出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阿坝县麦昆乡,静谧的远山和村庄勾勒出美丽乡村的别样景致。措施有力度 群众获得感满满当当  地处川西北高原的阿坝州,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受地理条件制约,地质灾害频发多发,加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阿坝州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举措,让民生问题持续化解。  ——政策支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  “做好群众利益的守护者,以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围绕民生领域重点事项、资金等开展审计工作,持续推动民生领域相关改革落地落实。”阿坝州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真金白银惠民生。看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坝对教育、就业、医疗、交通、城建等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4000亿元。  ——精准施策,“饭碗”端得更稳当。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坝发布“稳就业18条”“脱贫人口就业帮扶12条”“失业保险稳岗位提技能防失业5条”等系列政策措施。  “通过本次招聘会,我实现了一毕业即就业,感谢学校和政府搭建起这样一个好平台。”今年6月,在阿坝州2023年“百日千万”现场招聘会上,阿坝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彭家才找到心仪的工作后,高兴地说。  看全州,实施“降、缓、返、补”政策助企纾困稳岗,“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创新推进,“三支一扶”、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深入实施,大力推动就业规模和质量提升,打好稳就业、保就业、扩就业、促就业的“组合拳”……一项项就业政策和措施加快落地,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近10年,全州登记失业率总体控制在4%以内,全州城镇新增就业85356人,保持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多措并举,“钱袋子”更鼓了。  “工资涨了,加上享受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一涨一降,收入高了。”马尔康市市民张成算了一笔收入账,心里美滋滋的。  阿坝着力在收入上做加法,在负担上做减法,带动收入“蛋糕”不断做大。  ——保障有力,“安全网”更牢了。  “现在看病方便,负担也减轻了不少。”今年7月,汶川县人民医院顺利开通医保移动支付功能,成为阿坝州首家开通医保移动支付功能的医院,刚出院的威州镇麦通村村民陈国华通过医保报销了2000多元钱。  一组数据看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全州20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率达95%,全州人均期望寿命上升至75岁,全力保障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光阴70载,阿坝基本医疗保障从无到有,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高。在汶川县中国中铁映秀幼儿园,孩子们浸润书香、分享喜悦。改革有深度 群众幸福感真真切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养老服务保障,阿坝在养老事业改革上摸索出一条“从服务特困老人‘五保’到普惠全体老人‘六有’转变”的特色路子。  “三餐不用愁,日常体检和看病很方便,医药费还能报销。”马尔康市敬老院里,老人们一起下棋、跳操,笑容满面。该院特困老人由政府全额供养,并每月向老人发放生活补贴。  近年来,阿坝建成了一批标准化养老机构、探索出一套独特的养老模式、打造了一支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有力有序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不只是养老领域,阿坝扎实推进民生领域改革,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下大力气解决民生“难点”“堵点”“热点”,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瞄准“难点”,疏解群众的烦心事。  破解办证难、办事难,审批“长跑”变成“短途接力”,让群众少跑腿。在阿坝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仁真卓玛与爱人在这里很快就办好了结婚证。“婚姻登记网上预约,登记完成后,信息会同步推送至公安部门,我们无需提供其他材料。”仁真卓玛说。  各县市加快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医保卡智能化,挂号、预约更便捷;还有方便大家办事的延时服务、“不出乡镇”的便民服务;由村组干部、包村干部、驻村干部构成的“马背上的便民服务队”不定期下村,深入远牧点,为特殊群体和偏远村寨的村民开展“一对一”贴心服务,解决群众“急愁难盼”问题。  ——改革打通“堵点”,让民生保障更优质。  城乡低保从“兜底”向“服务”转变;残疾人福利从“单一”向“多元”转变……阿坝始终把“保基本民生”放在首位,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的医保卡遗失了,可以到网点补办吗?”“带上您的身份证前来办理就行。”马尔康市民王亚东来到中国农业银行马尔康滨河路分理处大厅,不一会儿就办好了医保卡补办业务。  持续聚焦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推动医保服务向基层延伸。今年2月,阿坝州医疗保障局、中国农业银行阿坝分行创新推出的“医保+银行”一体化服务站正式启动,通过医保机构与银行创新合作建设医保服务站,有效提升参保人员在马尔康城区办理医保服务事项的便利性。  ——改革跟踪“热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在省内民族地区全部完成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  今年7月,汶川县教育局组建了汶川县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阿坝县城关第一小学,学生们吃上了由企业精深加工的青稞饼、酥油奶茶,“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保障。  一系列改革力度大、措施实,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茂县太平乡杨柳村院落一角。发展有速度 群众安全感实实在在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0年来,阿坝实现了GDP从0.24亿元跃升至462.51亿元,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既要生活精彩,也要人生出彩。  “通过短视频、直播等途径销售本地的花椒、蜂蜜,帮助村民增收。”在位于汶川县的阿坝州电子商务产业园里,31岁的羌族青年董益顺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得益于阿坝州的创新创业政策,董益顺回乡创业,通过电商方式,将汶川当地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坝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阿坝实施“免申即享”政策,涉及三项保险费1.62亿元,推动稳定4771户企业57933个岗位,成功申报汶川县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孵化园为省级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  ——既要把钱挣,也要会花钱。  “民宿生意火爆,每天都忙个不停。”这个夏天,九寨沟县镜水云居民宿经营者冯江元忙得不亦乐乎。  扩大消费,阿坝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度挖掘“九大”文旅品牌内涵,培育发展避暑游、冰雪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深入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做好消费券、文旅券发放等工作。这些政策“大礼包”,有效提振消费。数字见证了群众的美好生活:如今,阿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7万元、1.83万元,分别比1953年增长146倍、281倍。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我们村以前是畜牧业大村,因草畜不平衡、过度放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松潘县川主寺镇安备村党支部书记郎尕说,近年来,九环线沿线旅游兴起,村民借机吃上了“旅游饭”。如今,“守护好岷江源的‘生态绿’,持续带动村子旅游热”成为全村村民的共识。  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改善民生。阿坝持续深化草原森林、湿地海子、雪山冰川、野生动物、珍稀植物、蓝天净土、绿水青山“七大保护”行动,扎实推进“七大治理”工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美丽阿坝增添更多亮色。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2200余株梨树,今年产量可达5万斤。通过卖鲜果,加上制作雪梨膏和酿造雪梨酒等收入,一年能挣20多万元。”在金川县咯尔乡金江村,种梨大户刘维建不仅在种植、管护上摸索出一套经验,还开办工厂,做起雪梨的精深加工。  “2022年,全州脱贫人口收入达到13224元,是2013年的7.1倍,群众‘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阿坝州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彭开剑说,当前阿坝以“三家园”工程建设(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态美丽家园、和谐幸福家园、富裕小康家园)为抓手,围绕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五美”建设目标,实现了“在净土阿坝看见美丽乡村”。  此前,阿坝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交出亮眼答卷:2019年底,全州13个县(市)提前一年全部摘帽,60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底,10.3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又一个民生工作新亮点,彰显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站在新起点上,阿坝州将不断夯实民生之本,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5
(易西)两项增速,全省第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阿坝州GDP同比增长5.5%,规上工业(含园区)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  这份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阿坝今年以来一系列重大项目和活动的举行:查理“光伏+ N”、川青铁路、久马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红原雅克音乐季、阿坝县扎崇节、松潘花灯节等系列活动蓬勃开展……  这份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阿坝州近年来鲜明的发展底色——绿色发展。近年来,阿坝走出了以生态特色农牧业为重点、生态绿色工业为基石、生态文旅产业为增长极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是阿坝探索生态发展之路而交出的“阿坝答卷”,也是阿坝建州70年来辉煌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  70年来,阿坝州经济总量从0.24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462.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7万元、1.83万元,分别比1953年增长了146倍、281倍。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出一条具有阿坝特色、绿色优先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阿坝奠定坚实基础——10年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4000亿元,是建州后前60年总投资的3倍;10年间,人均GDP跃升至56473元,较2012年增长150%;10.38万名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绿色生态,是阿坝州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价值和最大的品牌。”阿坝州委主要负责人表示,阿坝坚持绿色发展,已确立了建设“一州两区三家园”的目标,紧扣构建“三地共建、五业同优”产业新体系,积极培育“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5+N”生态工业产业新体系、“1+6”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加快构建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木卡羌寨。 任陶 摄以科技为底色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原粮仓”位于阿坝县西北部的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于2019年,目前已是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从科技上发力,我们成功试种了‘阿坝黑青稞’‘昆仑15号’‘藏青2000’等青稞品种34个。”阿坝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规划青稞现代农业园区2.5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5000亩。  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科研技术”的运行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80%以上,青稞亩产产值从白青稞的780元提高到黑青稞的1650元,辐射带动园区周边8个乡镇7822户41175名群众人均增收650元。  优化农业发展空间格局,全力以赴高水平打造“高原粮仓”。“我们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33万余亩,为‘高原粮仓’建设打下良好的耕地基础。”阿坝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阿坝持续做优做强特色农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构建“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6”代表牛羊、生猪、特色果蔬、高原菜蔬、优质粮油、道地药材“六大主导产业”;“N”代表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阿坝正不断推动产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阿坝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9.24亿元,粮食总产量16.3万吨。  一系列“藏字号”“羌字号”产品走出大山,迈向全国。通过围绕特色水果、高原蔬菜、道地中药材、牦牛、中蜂、生猪等产业,阿坝州不断延链强链富农增收,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7个,园区内高水平主导产业基地25.51万亩,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场75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222个,成功认证“净土阿坝”品牌产品187个。  农牧特色产品走出大山的背后,是70年来阿坝“富民路”的建设巨变。目前,阿坝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5600公里,全州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1340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路达1200公里以上,实现所有县市及出州通道通三级以上公路,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到线成网”的历史性跨越。  坚持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民。70年前,阿坝的高原牧民们曾长期依赖着刀耕火种和“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阿坝州相关负责人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阿坝儿女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启了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创业,实现了“从水桶变水管、油灯变电灯、土路变油路、喊话变电话、帐房变楼房”的美好梦想。茂县群众采摘苹果。 黄强 摄以绿色为底色 构建“5+N”生态工业产业新体系今年4月,阿坝集中开工阿坝县查理“光伏+N”项目、黑水县毛尔盖电站水光互补项目、金川县嘎斯都“光伏+N”项目3个重大光伏项目,项目总装机规模202万千瓦,总投资97.2亿元。  生态因“绿色”而纯净,阿坝因“光伏”而璀璨。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提出,阿坝州加快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阿坝州相关负责人表示,阿坝州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也是全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价值巨大。目前,全州清洁能源理论蕴藏量6423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3183万千瓦,已建成清洁能源装机635万千瓦,在建装机470.8万千瓦。  打造“水光风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体系的目标,已经锚定——阿坝将加快推进覆盖13县(市)、共计156个、总规划规模8039万千瓦的光伏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氢能、风能开发利用,大力推进“风光水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融合发展以及新能源相关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延伸,加快建成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力争到2027年实现3个“超千万”,即:水电装机超1000万千瓦,风光装机超1000万千瓦,电能送出能力超1000万千瓦。  清洁能源产业,是阿坝以绿色为底色,发展绿色工业的一个缩影。  生态立州,是阿坝发展贯穿始终的核心和要义。将时针拨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坝曾经一度陷于“木头经济”的发展困惑。如何实现从“木头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变,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答案是绿色发展,发展绿色工业。建州70年来,阿坝工业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木头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型,构建起“5+N”生态工业产业新体系(“5”代表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中藏羌医药、民族文化工艺、优质矿产资源五大产业集群,“N”代表以县域中小微企业园为载体发展的数字经济、绿色载能、材料加工等特色产业)。2022年,在“飞地”园区的强力拉动下,阿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7%,居全省第一,实现增速领跑。  目前,阿坝已经全面构建州内、“飞地”联动的“一核三地多点”园区发展新格局。当前,全州共建成省级开发区3个,县域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区13个。2022年,州工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达6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02.22亿元,成阿工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10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61.42亿元,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14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79.58亿元。  同时,绿色工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也进一步增强。当前,全州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绿色工厂2个,州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家,科技创新对阿坝工业经济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九寨沟五花海景区。苏杨 摄以富民为底色 文旅融合赋能“净土阿坝”的“诗和远方”九鼎山花海漫步,清幽梦幻;松州古城夜游,唯美浪漫;双桥沟内戏水,刺激凉爽;壤巴拉文化研究中心研学,趣味盎然……行走在阿坝,可赏可游可玩可品的“宝藏之地”令人应接不暇,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追寻心中的“诗与远方”。  “熊猫家园·净土阿坝”——这是阿坝独有的“诗和远方”。  “我们加快构建‘春览格桑花开、夏游辽阔草原、秋赏层林尽染、冬嬉冰雪温泉’的全域皆景、四季畅游新格局,同时持续扩大‘熊猫家园·净土阿坝’的品牌影响力,聚力打造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阿坝州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年来阿坝全州上下紧扣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长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大地震遗址、大禹故里“九大”文旅品牌,下大力气育产业、建景区、畅通道、创品牌、优环境,形成“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阿坝特色的文旅融合全域发展之路。  一系列数据,反映了阿坝生态旅游的成效。目前,阿坝州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7个,建成国家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28个、3A级景区49个,在地市州一级中领先实现A级景区县(市)全覆盖。今年上半年,阿坝州接待游客2297.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8.24亿元,九寨沟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四姑娘山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阿坝州加快建设“1+6”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即以文化旅游为核心产业,培育提升金融服务、商业贸易、现代物流、科技信息、休闲康养、特色餐饮六大重点产业,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2019年以来,阿坝州连续4年成功举办文化和旅游暨全域旅游发展大会,打造“冰雪旅游第一州——户外第一州”“红色旅游第一州”。2019年以来,全州各A级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53.81万人次,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892.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5.75亿元。建成5个“阿来书屋”、10个“熊猫邮局”、6个旅游研学基地以及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园、鲁能非遗小镇等跨界融合新场景。  富民,是阿坝生态旅游的底色。阿坝州黑水县羊茸村,非常有代表性。“我们村先后获得了四川百强名村、四川最值得期待的旅游目的地、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等称号,已成为达古冰川景区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羊茸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探索“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民宿旅游,并引进专业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和营销,自2018年正式营业以来,全村累计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500万元。  70年过去,阿坝焕新颜。阿坝州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涵养地,阿坝将会把绿色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全力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早日建成生态美丽家园、和谐幸福家园、富裕小康家园。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5
(记者 阮长安 杜杰 陈昊)通衢广陌天地宽。千年前,这里有人挑马驮的茶马古道;80多年前,这里有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红色之路;如今,蓉昌高速直抵马尔康,九黄机场、红原机场建成投用,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正式进入运行试验阶段,立体交通体系由点到线成网。  奔流江河焕生机。这里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全国唯一拥有大熊猫、若尔盖、长江、黄河、长征“五大国字号”公园的地方,70年间,正实现从“木头财政”到“林下生金”的生态蝶变。  和美家园乡村兴。藏羌回汉儿女阔步踏上社会主义道路,奋力追逐千年梦想,实现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飞跃,大步迈向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新家园。  这就是阿坝——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  1953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前身——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成立。  70年革故鼎新、锐意进取,在8.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0万阿坝儿女团结携手,发展活力迸发,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各族人民感恩奋进,共同铸就70载的壮丽辉煌。  花开新时代,藏寨羌村永远跟党走;奋进新阿坝,雪山草地奏出最强音!九寨沟美景。杨建 摄生态美丽“靠绿吃绿”探路绿色崛起  阿坝北部,若尔盖花湖。58岁的如科骑着摩托车又出发了,作为生态管护员,观测黑颈鹤、捡拾垃圾……在这片湿地上,他巡护了16年。  花湖向东,九寨沟火花海。地震中受损的海子,历经生态修复补妆归来,水体清澈,美丽重现。今年前8个月,近300万人次的游客涌入九寨沟。  花湖向西,阿坝县黄河沿岸,新栽下的高原红柳迎风招展,一年多时间,742公里生态防护带在阿坝境内黄河岸边筑起……  生态立州,绿色是阿坝最亮的底色。几年来,花湖长大了,湖泊面积扩大435公顷,水位上升52厘米;九寨沟更绿了,去年植被覆盖区占比升至80.91%;黄河边的若尔盖湿地,黑颈鹤种群数量突破2000只,成为全国最大的繁殖地。  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定位,站好生态岗、植绿左右岸、守护江河源,已成为阿坝全州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生态好了,家园美了。靠近岷江的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新打造的游步道、风车、草坪与民居错落分布,共同组成“园林式”羌寨。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通车在即,村民们加紧提升改造民宿,期待更好地吃上“旅游饭”。  截至目前,阿坝已建成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三家园”乡镇32个、村145个,在“净土阿坝看见美丽乡村”成为雪山草地上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守护好绿水青山,阿坝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今年,阿坝州各景区游客量呈井喷态势,截至8月底,阿坝州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达古冰川四大景区游客总数突破649万人次,较2016年同期增长32.79%,较2022年同期增长172.64%。花湖。用旦 摄和谐幸福团结之花绽放雪山草地  一出蓉昌高速马尔康东出口,便是熊猫塔广场,两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雕塑,提醒人们已经来到“熊猫家园 净土阿坝”;双拥主题公园旁,“全国双拥模范城市马尔康”大字醒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标语格外显眼;梭磨河边的九州广场上,各族群众围成一个同心圆载歌载舞……  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在阿坝这片热土,和谐幸福已成为群众生活的主基调。  7月,壤塘贡巴拉卡草原上,2023年壤巴拉节暨“两联一进”干群联欢系列活动拉开帷幕。2000余名干部群众身着各色传统服装,在歌舞中话团结,在竞赛中聊发展,以民俗节日为载体,促进“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  这,是阿坝州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2019年,阿坝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目前,全州建成“石榴籽工作中心”174个、工作室1090个、工作队156支,藏羌回汉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石榴花开红似火,籽籽同心一家亲。  今年7月,“浙里石榴红·同心享亚运”2023年浙江省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启动仪式暨“红船引领·逐梦青春”嘉阿青少年联欢晚会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两地青少年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羌绣挂件、藏族马甲、南湖红船模型、平湖西瓜灯……各族青少年通过礼物互赠,打开一扇认识交流的大门。  山海结盟,浙阿携手,这是浙阿民族团结进步之歌的一个音符。  2021年,浙川两省再次开启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温州、嘉兴、湖州3市对口支援阿坝州,每年6.5亿元资金投入到这里,90.3%资金面向基层,94.9%资金落到民生领域,致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持续打造对口支援工作升级版。浙川团结之花盛开在阿坝大地。壤塘县通寨硬化路。东周 摄富裕小康展开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9月,阿坝县充盈着丰收的味道。一辆辆农用车满载刚收的青稞,沿着青稞产业园区的“四好农村路”运往加工地。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基建开路、交通先行,70年来,阿坝走出一条连通开放的发展之路:公路里程达1.56万公里,开通航线11条,川甘青接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成型,1200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路全域覆盖。  一幅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在阿坝大地徐徐展开。  2019年底,阿坝州13个县(市)提前一年全部摘帽,60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底,10.38万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  让脱贫地区“兴”起来。2021年以来,阿坝投入财政衔接资金56.9亿元,一大批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惠及群众的基础项目建成投用,一系列“特色农牧业+”“全域旅游+”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晒花椒。任陶 摄  让脱贫群众“富”起来。阿坝做大做强“6+N”高原特色农牧富民产业,叫响做亮“净土阿坝”区域品牌,绿色“菜篮子”、生态“果盘子”、特色“礼袋子”成为农牧民增收重要渠道。2022年,阿坝脱贫人口收入达到13224元,是2013年的7.1倍。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建州70年来,阿坝实现从“马背学校”“帐篷学校”到现代化教育的巨大变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人均寿命提高到75岁;近10年来城镇新增就业85356人,创建就业扶贫车间163个。  壮丽70年,阿坝栉风沐雨、高歌奋进,迈出高质量建成“一州两区三家园”新步伐。新时代新征程,阿坝儿女不愧使命担当,不负伟大梦想,奋力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阿坝。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日前,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壮丽辉煌七十年 感恩奋进新阿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阿坝州将于9月15日至17日举行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阿坝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许磊介绍,此次活动具有突出主题性、体现时代性、彰显群众性三大特色。  据了解,建州70周年成就展示活动将于9月15日在阿坝州民族工人文化宫正式开展,紧扣建设阿坝“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新目标,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贯穿始终。围绕阿坝4项国家级、5项省级、4项州级非遗项目开展的大型非遗巡游活动将在9月15日下午在马尔康市主城区进行,届时13个县(市)将共同组织千人巡游方阵。阿坝特色非遗集市活动则将于9月15日—17日在马尔康市嘉绒朗玛特色街区正式开市。  同时,以“净土阿坝·幸福家园”为主题的精品歌舞艺术演出将于9月15日晚在马尔康市晶金隆剧场举行;以“壮丽辉煌七十年·感恩奋进新阿坝”为主题的庆祝大会文艺演出将于9月16日上午在阿坝州体育场举办;中央民族歌舞团来州开展慰问演出则将于9月16日晚在马尔康市晶金隆剧场举行。  此外,阿坝州建州70周年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将于9月16日下午在马尔康市举办;阿坝州在外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将于9月17日上午在马尔康市召开,建州70周年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座谈会也将举办。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14
乡村要振兴,道路是关键。作为交通运输的“毛细血管”,农村公路一头连着广大百姓,另一头连着致富希望。近年来,理县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坚持建路强基、以路提质,形成了农村因路而美、产业因路而兴、农民因路而富的发展态势。9月11日,位于理县米亚罗镇猛古村的米两路建设现场,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紧张作业,双钢轮压路机,胶轮压路机来回压路,十几名施工人员配合着沥青混合料摊铺车和压路机正在整理刚刚铺设的沥青路面。据施工现场负责人熊凯告诉记者,为确保早日完成建设目标任务,全体建设者不畏高温酷暑,抢抓黄金施工期,全力推进施工建设,截至目前,完成总工程量的99%,已进入最后扫尾阶段。“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交通局的支持下,米亚罗镇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民生和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精准发力,加大农村通村(组)道路建设推进力度,去年在猛古村投资1700余万元,建成总里程6.5公里的通村公路,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出行的同时,进一步助推农村地区土特产、农村旅游、产业资源等有效开发利用,助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理县米亚罗镇组织委员陈仁浩介绍道。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丰富理县的农业特产资源及旅游资源,有效促进农旅融合,从而有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下一步,米亚罗镇将把加强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完善道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制定全镇公路治理路线图,把任务分解到每个村,对全镇境内的主干道进行整治,安排人员定时对道路清扫养护,对道路病害及时清除修复,营造“畅安舒美”通行环境。(供稿:理县融媒记者余玉燕 王世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玲 文/图)9月5日上午,在汶川县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分选车间内,刚投入使用的全自动光谱检测分选线正在工作。一筐筐新鲜采摘的红脆李刚下树,就被运送到这里“上线”,通过传送带运输至智能分选设备,实现杀菌、外观识别、果品分级等系列操作。  在汶川红脆李丰收的关键时刻,服务中心引进200余万元民间资金,迎接“好帮手”,解决人工分选红脆李成本高、效率低、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为果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引进的红脆李全自动光谱检测分选设备。  除了全自动化的红脆李分级,水果分选模块还能实现检测数据上传,方便技术人员查看。机器分选出来的果子规格大小均匀、标准统一,大幅提升分选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坏果率。“目前生产线已经调试完毕,正式面向全县果农开放服务,为汶川红脆李‘高品质、强品牌、走出去’强力赋能。”汶川县供销社副主任高磊说道。  据悉,分选线采用了智能光谱、自动分级等前沿技术,实现智能精准识别果品的大小、好坏,分选速度高达每小时8000斤,是人工分选速度的30倍,日均处理能力约为15万斤,同时还吸纳了50余人就业。此外,汶川县供销社还上线了全自动包装设备,并在县人民银行、县信用社支持下,贷款260万元用于脆李子销售服务,真正实现汶川红脆李采摘后分级、处理、包装、运输、销售“一条龙”。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12
“各位战友,大家帮忙联系下群众,现急需10万斤西梅!”近日,一则西梅收购的消息在理县驻村工作队群里扩散。尽管已经是深夜,各驻村干部仍然纷纷响应,“我们村有!”“马上联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完成了10万斤西梅订单。据理县通化乡三岔村村民杨保全介绍,“我是前几年偶然接触到西梅这一新品种,发现其果形饱满、产量高、皮薄肉厚、口感好,比李子的种植前景好,于是决定大规模换种西梅,今年产量约5000斤,收入可达3万元。”近年来,理县坚持党建引领乡村发展,充分利用东西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力量,持续做优特色农业,夯实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扎实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多元化、层次化的发展新格局。着眼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培育高山特色水果种植,建成薛桃现代果业园,推广种植苹果、青红脆李、西梅等13000余亩,年产量超10000吨,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今年8月,理县开展了新一轮驻村帮扶力量轮换工作。理县按照“政治素质好、责任心使命感强、工作能力突出、热爱农村工作”的选派标准,严把选派“质量关”,向全县34个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34名、工作队员66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新选派的驻村干部积极投身乡村一线,积极探索推动富民强村新路子,紧盯群众水果销售难问题,积极“牵线搭桥”,个个变身“推销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积极联络水果收购商,多渠道帮助群众销售水果,有效缓解了群众销售压力,办好了驻村帮扶的第一件大事,彰显了驻村干部真帮实扶的使命担当。(供稿: 理县县委组织部 郭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11
(伍排勇 欧阳漆 杨玲 记者 严易程 文/图)今年,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凤凰村被确定为阿坝州“一州两区三家园”抓点示范村,为全力推动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园”建设目标,凤凰村坚持艺术赋能布局之美、产业之美、风尚之美、环境之美、生活之美,“五美”乡村建设,以花为媒,以画为引,科学布局岷江百合、金丝皇菊等亦景亦业特色产业。围绕微农业微园区集群、微民宿集群、新创客集群三大集群发展,重点实施景观道路提升、庭院环境改善,特色花卉种植、标杆民俗打造,养殖基地建设等项目,着力打造集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凤凰村9月6日,记者走进凤凰村,映入眼帘的是蜿蜒曲折的彩色景观道路、沿途鲜花盛开,田间种植的蔬菜、红薯等农作物绿意盎然。流水转动的水磨纺车、潺潺的溪流,涂鸦式的庭院,让人置身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此外,经过全新改造的村民共享中心,石板路、玻璃房、会议室、茶歇室、喷泉等一应俱全。村里的环境好了,在今年避暑旅游高峰期,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村民郑凤英把家里的庭院进行了精心设计打造,走进庭院内花香四溢、茶歇凉亭极具文化氛围。她告诉记者,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他和家人商量改建7间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下一步我们准备把房前屋后的林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新建几栋小木屋和观景平台,这样也可以多接待一些游客。”说起未来的规划,郑凤英信心十足。微景观打造得益于“三家园”建设,今年村民李林家的悠哉山居精品民宿在避暑旅游高峰期一房难求,民宿25个房间爆满。“旺季入住率100%,这段时间入住率基本上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几,淡季的时候都达到百分之六十,通过这一次‘三家园’打造使我们发展的外部环境、硬件、软件和景观设施得到提升和完善,给我们乡村旅游民宿带来了更多的游客。”悠哉山居负责人李林说,随着全村外界影响力扩大,不少客人慕名而来。为了让自家民宿吸引更多的游客,他还在不断投入资金,对民宿房间和周边环境进行美化提升。据了解,为高质量推进“三家园”抓点示范村建设,凤凰村以绿水青山为形、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的宜居乡村建设目标,聘请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为“艺术村长”。聚焦品质、品牌、品位提升,推动艺术乡创落实落地,成功打造集休闲娱乐、农业观光、科普研学、康养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微景观乡创精品艺术村。同时,培育星创客,做精微民宿集群,不断延伸微产业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凤凰村作为阿坝州‘三家园’建设示范村,今年项目总投资710万元,分为饮水安全项目、彩虹大道项目、集体经济建设项目三个项目,以及村庄周围环境卫生提升项目。同时,种植了岷江百合、金丝黄菊、玫瑰,养殖了白玉蜗牛。”站在水磨镇凤凰村改建一新的村民共享中心,村委会副主任钟配铃介绍,经过几个月的施工建设,目前该村各项建设工作已全面完成。村民共享中心“环境好了,现在有不少村民都在准备发展农家旅游。”钟配铃坦言,下一步准备通过开展旅游服务培训,把民宿集群发展好,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农家乐中,实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凤凰村只是汶川县“三家园”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缩影。“今年,我们共实施‘三家园’工程建设任务8个村。其中,建设任务村4个、抓点示范村3个、创先争优村1个,实施项目16个。综合考虑了各村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产业结构等因素。”汶川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彰显特色”规划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富有汶川特色的“三家园”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更多藏在深山的“金凤凰”从此展翅翱翔。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9-07
(王鑫 记者 杜杰)9月5日,全国首批引导社会公众科学放生阿坝州试点工作在马尔康市启动,包括川陕哲罗鲑、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等多种珍稀鱼苗共约14万尾,经公证后放流梭磨河。此次活动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阿坝州政府主办。  近年来,社会公众参与放生活动逐渐增多,但由于放生者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也不清楚盲目放生可能会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为规范社会放生活动,去年,农业农村部公布首批1200多家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基地和260多个社会公众定点放流(放生)场所,并选择在重庆市北碚区、北京市丰台区、四川省阿坝州开展引导社会公众科学放生工作首批试点。  近年来,阿坝州大力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强化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禁捕工作已取得较好成效。“阿坝州还将通过建设大渡河上游鱼类栖息地生境保护区文化广场,形成集宣传、科普、设立增殖放流平台为一体的科学规范放生政策宣传平台,以点带面,力争在更大范围内起到积极引导示范作用。”阿坝州政府副秘书长白玛措表示。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资源养护处处长罗刚表示,接下来还将探索开展社会放流(放生)线上备案和苗种采购信息服务,引导社会公众通过“线上购买虚拟鱼苗、线下由专业工作人员代为放流”的方式参与放流(放生)活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0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9月4日,记者从“壮丽辉煌七十年 感恩奋进新阿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获悉,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阿坝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成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园”建设任务。计划到2025年,完成72个乡(镇)、337个行政村、136个重点帮扶村的“三家园”建设任务。  阿坝州委副书记杜海洋介绍,阿坝州委确立了建设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园”的目标。这是阿坝州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州聚力实现“一笔画五美”。一要实现“布局美”。依托特色产业、区位优势、生态资源,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组织群众参与,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二要实现“产业美”。围绕阿坝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建设目标,打好农牧民增收组合拳,全面推进“园区+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村级经济从依靠“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三要实现“环境美”。大力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抓好“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常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一村一韵、一步一景”的靓丽风景线。四要实现“生活美”。认真贯彻中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四项机制、不断强化五项保障、扎实推进十项行动,持续提升乡村基础条件,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五要实现“风尚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常态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孝善和俭传统美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前,全州已完成78个省级重点帮扶村巩固提升、32个乡镇和211个村“三家园”建设任务,创建国家级、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4个、先进乡镇13个、先进村85个,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阿坝大地次第展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07
杨正红 王璐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 文/图  眼下正是青稞收获的季节,8月30日,记者走进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俄热乡看到,河谷两岸和山野间成片成熟了的青稞,金黄耀眼,阵阵清香迎面扑鼻,饱满垂下的青稞穗仿佛披上了一条金绸缎,在艳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收割青稞  在金川青稞主产区俄热乡二楷村,金色麦浪随风起伏,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田间穿梭,村民在旁打包装青稞,虽然忙碌但难掩丰收喜悦。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行,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种植环境和技术支持,黑青稞的品质更好了,这几年收入都增加了。”二楷村党支部书记切英夺基一边向记者展示今年的青稞,一边说道。  二楷村地处金川县西北方,距离县城150公里,是典型的高原半农半牧村。今年,金川县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投入资金修建高标准农田,通过改善土壤质量、提供灌溉设施和科学种植管理,成功改善了青稞的种植条件,实现了黑青稞的增产。今年,二楷村共种植青稞672亩,预计黑青稞亩产同比2022年增加45斤,亩均增收450元。农牧民丰收场景。  在金川,有16个乡镇61个村像二楷村一样,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受益。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变平整了,更利于机械化作业,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同时降低了百姓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补齐了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07
(记者 燕巧 文/图)金秋8月,梨飘香。大金川河两岸,金川县大大小小的梨园里,一个个饱满圆润的雪梨挂在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装箱。  四川有50个国省重点帮扶县,“构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是今年全省乡村振兴系统的重点工作之一。近日,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印发了相关指导意见。  金川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2年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12322元,增速达1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获评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当地如何提升产业,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记者近日到金川采访,寻求答案。金川县世外梨园田园综合体片区。产业成链壮大雪梨产业,发展绿色蔬菜产业  咯尔乡金江村是金川雪梨的核心产区,4000多亩园区遍布山野。不过,仔细看会发现,许多梨树主干有被砍掉的痕迹。  “金川雪梨要发展,就必须要修剪矮化。”金川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罗林介绍,传统的金川雪梨树高大、产量高,但不好采摘。  金江村许多家庭只有老人和妇女,无力管护梨园。今年1月,金江村组织了村里的种植大户、技术指导员组成乡村振兴服务队,为村上“不懂技术、没有劳力”的困难村民提供梨树管护服务。“修枝剪形都由我们来,管不了的、管不好的,我们都能管。”金江村党支部书记彭开莲说。  过去,依靠雪梨销售收入,当地人供出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不少家庭脱贫致富。这些年金川雪梨因品种老化卖不起价。  怎么重新打开市场?在种植户刘兴和的梨园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刘兴和的梨园里,有红色的梨,还有黄金梨、金花梨。2016年,他开始引进新品种梨树,如今,25亩家庭农场主要种了6个品种。“新品种销路不错,下树几天就卖完了。”刘兴和介绍,2200余株梨树,今年预计产量可达5万斤,卖鲜果加上制作雪梨膏和酿造雪梨酒等,一年有20多万元收入。去年,刘兴和开始学习酿梨子酒,今年初酿造成功,“销量还可以,准备今年建厂。”  金川先后培育了雪梨深加工龙头企业6家,研发制作雪梨膏、雪梨糖、雪梨饮品、雪梨烘烤片、雪梨酒等制品,培育创立了“金川雪梨膏”区域公共品牌。与此同时,金川的“雪梨经济”已向旅游观光、民俗文化拓展,当地围绕金川雪梨,举办“梨花节”“雪梨采摘节”等节庆活动,今年3月以来,共计接待游客94万人次,同比增长62.05%,实现旅游总收入6876万元,同比增长38.58%。  除了壮大雪梨产业,金川县结合独特的气候优势,在地处高原阔谷的乡镇发展绿色蔬菜产业。  “7月才把第一季莴笋卖了,第二季莴笋9月底就可以上市。”勒乌镇新开宗村村民李春翠告诉记者。新开宗村平均海拔3100米,光照时间长,蔬菜可实现错季上市。目前,新开宗村莴笋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一年可种两季,价格好的时候亩均收入过万元。  目前,金川县蔬菜播面2.45万亩,还种植有花椒5万亩,建成甜樱桃、冬桃等特色小水果基地1.8万亩,各类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勒乌镇新开宗村的莴笋基地。增收致富稳就业促创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我们一家4口都在浙江省安吉县务工,每个月收入近2万元。”袁美一家是金川县沙耳乡脱贫户,今年是全家人在安吉稳定务工的第三年。  今年44岁的袁美,养育了2个孩子。丈夫孟国强因车祸导致残疾,无法完成重体力工作,2016年被识别为贫困户。以前,靠着家里的10多棵梨树,再加上袁美在“世外梨园”景区和农家乐务工,一家人逐渐脱贫。  然而疫情期间,景区和农家乐游客减少,对袁美的收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金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2021年3月,夫妻前往安吉一家大型企业,负责包装袜子。“每月工资一人3500元保底、300元就餐补助,住着公司的宿舍。”袁美介绍,包装袜子是计件活,干得多收入就高。  金川常年外出务工的有1.4万人。“主要集中在建筑、物流等方面,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高。”金川县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杨德勇介绍,为提升群众就业技能,金川县在眉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帮扶下,持续与眉山工程技师学院开展“一帮一”技能培训,培训工种包括焊工、电工、起重工、挖掘机等,截至目前参训人数共计200余人。  远有门路,近有出路。胡世彬则在县城开了一家家居生活馆。作为脱贫户,启动资金从哪来?“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创业担保贷款,不仅让我有了启动资金,还领了1万元的创业补贴。”  为进一步稳岗就业,金川县多措并举,促进脱贫劳力稳岗就业。针对大学生和脱贫户创业,最高可以申请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同时可以申领1万元的创业补贴。目前,金川县有23名脱贫群众、8名大学生创业,3673户脱贫户全部稳岗就业,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100.3%。加大帮扶规划在先,宜居宜业乡村建设有成效  走进卡拉脚乡二普鲁村,环境干净整洁。但在以前,随处乱排的牲畜粪便给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带来不小挑战。  为此,二普鲁村党支部把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前我们并不太重视生活环境卫生,现在外出放牧,都会自发携带铲子,及时处理粪便。”村民仁真说。  二普鲁村的变化,得益于金川县“三家园”建设。金川县围绕“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五美乡村建设标准,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化农村生态环境为抓手,通过9个乡镇16个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片区处理”方式,实现生态宜居的蜕变。  去年12月,《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如何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是金川县新的必答题。  在金川县乡村振兴局办公室,记者看到了2023年—2027年金川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今年5月规划已编制完成,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人士,他们有效结合了金川特色,并把‘千万工程’经验运用到金川的规划设计全过程。”金川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祥全介绍,根据规划,全县因地制宜分为世外梨园田园综合体、嘉绒藏族文化旅游区、清洁能源示范基地、生态田园现代农业区,产业格局形成一区一特色。  其中,世外梨园田园综合体地处高原阔谷,是县城所在地,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全县16%的面积集中了48%的人口,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  不仅在规划上学习浙江经验,金川县作为浙江省安吉县的结对帮扶县,在资源转化上,也学习借鉴安吉“两山合作社”模式,成立金川“两山合作社”,对金川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对全县生态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  嘎尖草坪是金川“两山合作社”的首批项目,位于河东乡结木村,四面青山环绕,适合发展露营产业。金川“两山合作社”对嘎尖草坪资源进行收储后,积极对接相关企业,成功吸引安吉县旅游公司前来考察,并投资100万元,用于该项目的前期开发建设。2022年河东乡嘎尖草坪露营基地项目对外开放,月接待游客2000人次,解决当地10人以上群众务工就业。“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2万元。”河东乡副乡长易德川介绍。  “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川西北最大田园综合体’为抓手,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示范村,加快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全面释放乡村经济乘数效应,走出独有金川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李祥全说。记/者/手/记守好“帮扶县”这个主战场  (记者 燕巧)行走金川,触摸一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的发展脉动,金川县乡村振兴规划让记者印象深刻。  金川县推动全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全县一张图,四大片区产业一区一特色。规划一确定,发展就有了清晰路径,这是很多重点帮扶县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  就如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所言,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也是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补齐的短板。抓好了帮扶发展,就抓住了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牛鼻子”。  县域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乡村,在城乡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帮扶县县域经济强,脱贫村也就有了发展动能。如何发展?要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三产融合、实现全链条发展。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大多地处偏远,发展产业难不难?难。为此,重点帮扶县要用好东西部协作、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等各类力量,善借外力强支撑,同时内挖潜力寻突破,引进理念、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增强发展意识、拓宽发展思路、激发内生动力,补齐发展短板弱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缩小发展差距。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0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