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杜康琴 记者 庄媛 文/图)7月17日,记者在金川县河东乡旦甲木足村看到,35亩的高山蔬菜基地里,成排的枸杞和香菜翠绿欲滴、长势喜人,这是四川省国资委帮扶当地发展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21年11月,省国资委在位于大渡河上游高半山的旦甲木足村建起了高山生态种养殖基地。利用高原地区的气候环境优势,试种上了高山香菜、枸杞等作物,香菜一年可种两期,经济价值较高。村民们采摘的香菜“以前我在外面打工、离家远,现就近在村上的‘高山生态蔬菜基地’里务工,不仅能跟着企业技术员学技术,一天还有120元的劳务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很方便。”旦甲木足村村民龙明贵一边在地里采摘香菜,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香菜长得非常好,蔬菜销售后我们还能参与集体分红,安逸得很!”记者了解到,高山蔬菜基地以企业带动村集体和农户进行种植的模式,试点期间村里“零投入”,由省国资委协调企业为地方提供农技、资金、渠道等全方位支持,在下种、田间管理、采收上车、包装等方面做好知识管理和传承工作,带领致富带头人和农户逐步掌握蔬菜基地的标准化、市场化生产和管理。省国资委选派河东乡旦甲木足村驻村干部吴阳兴告诉记者,在试点成熟、致富带头人和村民掌握标准化种植后,基地将逐步转为村集体运营下的市场化“订单农业模式”。据悉,高山蔬菜产业第一期由一号、二号、三号基地组成,其中一号基地运用了“一地两用”的套种模式,在16亩枸杞基地上套种高山香菜,大大提高了高半山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和经济开发效益,多层面促进农民增收。按标准化种植模式,该基地初期阶段的产值预计在每年40万元左右,为旦甲木足村的各项事业振兴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据了解,以前旦甲木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10余万元,高山蔬菜基地建设后,第一期可为该村带来约18万元的销售收入,全体村民都能参与集体经济分红,实现就近养家增收两不误。后续还可开发100亩以上精品化、标准化的高山蔬菜基地。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7-19
(记者 文露敏)7月5日,阿坝州金川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金绍娜正忙着联系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等单位工作人员举行一个研判会。会议的内容与几天前她办公室里响起的警报声有关——金川县阿科里乡阿科里村农户药尔理的小儿子生了重病,有返贫风险,需要集中分析研判,纳入监测对象,并制定帮扶措施。在更早的6月27日,办公室也响起了同样的警报:“金川县卡撒乡三埂子村农户郑策亮正在报警,请及时接受处理。”金绍娜心里咯噔一下,有农户遇到困难了。  两起警报与金川县乡村振兴局“数字乡村·防返贫监测与帮扶”数字平台相连。每一次警报声响起,都意味着农户家中出现了严重困难、收入下降至监测标准线、逐年增收困难等新情况。  金川县是四川省首个尝试以“农户一键报警”形式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工作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县范围共设置了323个基础网络,由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支部副书记担任村网格员。他们收集农户风险线索,通过数字平台App内的“农户一键报警”功能,通知到第一书记担任的村级网格长。确认后,警报声就会在县乡村振兴局分管负责人办公室响起,由其直接对接乡级网格长进行电话、入户等核查,核实后,再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后续工作。  郑策亮的情况,便是驻村工作队员陈善宇在6月27日上午入户排查时发现的。  “郑策亮家中两位老人体弱多病,两个儿子都是残疾人,妻子的身体也不好。之前,郑策亮在县里开装载机,最近两位老人同时住院,只能由他去照顾,收入来源就断了。”6月初,陈善宇在一次培训会中下载了数字平台App,这是他第一次使用“农户一键报警”功能。  该报警经过乡级网格长确认后,金绍娜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前往郑策亮家中走访,在算清收入账并了解其需求和困难等情况后,通过县、乡、村三级现场分析研判是否将其纳入监测对象,进行帮扶。  “我们发现他们家确实有收入下降至监测标准线的风险,当即决定将其纳入监测对象,精准制定帮扶措施。”除了申请医疗救助,办理低保户等,金绍娜还自掏腰包买下了郑策亮二儿子画的几幅水彩画,并推荐给共青团金川县委,“画得很不错,看看有没有机会组织义卖,让他得到一些深造的机会。”  据了解,该数字平台从今年5月底启用以来,全县已有3户农户使用“农户一键报警”功能。“与以往层层上报的工作流程相比,‘农户一键报警’功能省下了不少时间,能更快帮助到有困难的家庭。”陈善宇表示。  时间上,缩短了流程;空间上,则覆盖了全域。金绍娜回忆起以往的集中排查工作,全县有19个乡镇、88个行政村(社区),2526户脱贫户分布得比较分散,“因此,我们的‘网’织得还不够密。”而现在,不仅织密了全县的防返贫动态监测网络,还可以对报警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为未来项目实施、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农户一键报警’这个‘传感器’,我们将继续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工作,努力让脱贫群众的生活更上一层楼。”金绍娜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15
(周静 钟诗琪 记者 庄媛)7月8日,记者在小金县日尔乡董马村看到,一片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翠绿欲滴的高原生菜地里,村民们正顶着烈日采摘着生菜,砍菜、剥叶、削兜、装筐,个个动作娴熟、一气呵成......这是小金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村民在地里采收生菜董马村村民杨安国就是种植户中受益的典型。作为村里最早开始试种生菜的一批人,2019年,杨安国将自家的5分地用于种植生菜,如今已扩种成了5亩地。杨安国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人都习惯在自家田里种豌豆、胡豆等传统农作物,每亩地一年只能收一季,最多收入2000多元。自从开源农业发展公司来了以后,他们开始种上了生菜,一亩地可以种两季,每亩每年可收入1万余元。订单生产发展高山蔬菜种植近年来,小金县大力发展壮大小金苹果、高山玫瑰、高原牦牛、酿酒葡萄、生态蔬菜“五大主导产业”,打响小金农特产品“安全、生态、优质”金字招牌,已建设一批特征类型各异、产业链条完善、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出台“一业一策”扶持意见,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发展高山生态蔬菜种植2.9万亩,带动5000余户村民种菜,助力菜农人均增收1200余元。标准化生产销售所谓订单农业,是指公司提供技术培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以董马村为例,开源农业发展公司将种苗、地膜、肥料、农药提供给老百姓,然后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如今,杨安国等种植户已经和开源农业发展公司合作了四年,他们便是采用的“公司+农户”订单模式。通过这种方式种植的生菜,其质量、价格都有保证,村民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如今,董马村50%的土地都种上了生菜。开源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黄正江表示,公司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带动小金县抚边乡、木坡乡、日尔乡、结斯乡和沃日镇5个乡镇种植高山生态蔬菜2.9万亩,总产量约8.7万吨,实现5000余户菜农人均增收1200余元,产值达1.74亿元。黄正江说,公司经过四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幼苗、种植、冷链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同时,结合订单生产情况和成都市场建立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销售体系,四年来,公司为小金当地老百姓带来了3000多万元的收入。村民们为成都市场包装新鲜生菜高山生态蔬菜是小金县“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助力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打产业之一。一直以来,小金县立足资源禀赋,厚植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抓好牦牛、野生菌、玫瑰等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支持金山玫瑰、开源农业等企业把产业链做深做长。大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出台农业废弃物管理办法,建立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制发莴笋、结球生菜等标准化生产规程5个,完成11.4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7个,“小金苹果”“小金松茸”“小金酿酒葡萄”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7-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涛 记者 袁宇君  盛夏,川西高原生机蓬勃。若尔盖县唐克镇境内,九曲黄河第一湾,白河牧场万亩高原油菜努力向下扎根。再过半个月,这些离天空更近的油菜花将绽放绚丽夺目的艳黄色彩。  被当地农牧民朋友亲切称为乡村振兴“国家队”的国家科技特派团39团带来的1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也将在今年的油菜收获季,交出新的答卷。乡村振兴“国家队”的国家科技特派团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万亩高原油菜病虫害防治正当时  “缺肥、跳甲和杂草危害严重,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将影响油菜籽产量。”普通人眼中随风绵延至天边的油菜海洋,对于特派团团长、国家油菜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省协同推广技术首席李浩杰来说,油菜田间表现中出现的问题,才是她眼神聚焦的重点。  李浩杰为首的国家科技特派团39团油菜组专家针对问题,制定了合理施肥计划和病虫草害防治策略,提出了追施氮肥促生长、增施硼肥防治花而不实。同时,他们免费向当地油菜种植户提供了除草剂和硼肥等农资物品。李浩杰以《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为题的专题报告,从油用、花用、饲料用、肥用等9个方面阐述了油菜作用和功能,帮助更多种植户了解油菜、提升种植油菜积极性。  “今年4月高原油菜播种时,专家团为白河牧场引进种植1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目前长势良好,能够适宜本地气候。引进甘蓝型新品高密度条播侧边施肥技术能够有效控制田间杂草生长,减少农药使用。”白河牧场副场长李朝凯对引进品种长势表现充满信心,期待可以从中筛选出适合品种,实现白河牧场油菜品种更新换代,促进油菜产量提升。在田间交流。受访者供图畜牧与中药材也有专家“保驾护航”  “将本地牦牛品种选育、育肥牦牛日龄选择、集中补饲周期和产品销售有机结合,以若尔盖县现有牦牛产业为基础,升级发展模式。”在若尔盖畜牧生产一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王之盛等肉牛牦牛产业组专家向当地提出建议,开发利用麦洼牦牛地方品种资源,打造生态绿色牦牛肉品牌,实现减畜不减收和减轻草场载畜压力的绿色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牦牛育肥啥时候出栏?牦牛常见病咋个防控?精料补饲怎么个喂法?考察多个当地养殖场后,专家团队对当地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技术指导,还对饲草料地加工贮藏及利用、养殖成本和供需关系现状提出建议。“我们与若尔盖县乡村振兴农牧业博士科技服务站达成共建若尔盖县兽医远程诊治示范合作意向。养殖户遇到问题,我们就能远程进行指导。”岗位专家左之才告诉记者。  “阿西镇大黄种植基地生产的大黄全部出口日本,帮助种植户获得显著的经济收益,户收益5至10万元,但连作使病虫害问题蔓延,对农户经济收入造成了威胁。”中药材产业组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曾华兰告诉记者,专家组向当地提出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具体绿色防控措施建议,应用土壤微生物技术和绿色高效农业循环种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缓解和逐步解决大黄根腐病连作障碍问题,逐步提高种植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构建健康的土壤-中药材循环生产模式。专家组还对若尔盖产业扶贫园区伟麟药业贝母种试验田开展了现场技术指导。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记者日前从九寨沟县文旅局了解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九寨沟景区决定向香港同胞提供1000张门票。记者了解到,这是继今年5月31日针对暑期川渝市场门票半价后,九寨沟推出的又一优惠政策。  眼下暑假旅游市场逐渐升温,九寨沟景区的旅游情况如何?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老牌景区九寨沟又有哪些应对举措?记者近日前往该县一探究竟。资料图片:九寨沟五花海。“补妆归来”颇感压力  三年震后恢复加两年疫情冲击,如今“补妆归来”的九寨沟旅游情况如何?一组数据来说明。6月22日,记者来到九寨沟景区,景区营销处工作人员何晓燕介绍说,地震以前,在限流情况下,九寨沟单日进沟游客最大量是4.1万人,如今每日只有4000人左右,是原来的十分之一。  “景区游客现在大幅减少,沟外的住宿、餐饮生意也都不好。”在何晓燕看来,这些和地震、疫情以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等因素有关。为了应对压力,当地政府6月20日举办了一场旅游推介会。九寨沟县委宣传部和县旅游局邀请了10家重庆大型旅行社和20家省内大型旅行社的负责人参会,对自家景点进行大力推介。  游客们最关心的是九寨沟景区的恢复情况,6月22日记者跟随何晓燕来到了沟内实地走访。在逛完五花海、长海、箭竹海、熊猫海、诺日朗瀑布、珍珠滩瀑布等标志性景点后,来自重庆的游客李晓晓已拍了100多张照片。“我上次来九寨沟还是读书的时候,现在的九寨沟还是和以前一样美,甚至比过去更美了。”李晓晓说。  “神奇九寨更迷人了。”何晓燕介绍说,比如植被方面,景区累计清理了1.67万亩的震损林地,补植补造了65.6万株树木,点播了1431公斤的树种,撒播了8071公斤草籽,完成生态环境修复1387亩,此外还有对景区水体藻类、兽类等动植物的调查、野外监测点的布设,对火花海等受损点位的科学修复,构建了“固基、筑坝、护坡、防渗、塑形、复绿”的成套技术体系等。硬件配套方面,景区还累计重建了65公里道路、49公里管网、60公里栈道、7个停车场、20座休息亭和45个环保厕所。发展“1+12“全域旅游  上有甘南藏族自治州,下有甘孜藏族自治州,左有西藏,右有广元、巴中,仅西南地区,九寨沟就有如此多的竞争对手。如何突破层层“包围”把游客吸引来,九寨沟县文旅局有了新办法,那就是发展全域旅游。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神奇九寨更迷人’,游客在沟内游玩后,沟外还有我们打造的12个景区。”九寨沟县文旅局局长王剑介绍说,这12个景区分别是:爱情海、神仙池、甲勿海、柴门关、九寨天珠、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世外罗依九寨庄园、大录古藏寨、九寨云顶旅游度假区、九寨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非遗展示中心。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旅游交通取得全面突破的基础之上,九寨沟逐步形成了“1(九寨沟)+12’的全域旅游格局。而且在游览内容上,“1+12“做到了景观资源的差异化,不仅有水,还有山,有钙化池,喜欢动物的游客还可以去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看金丝猴,喜欢历史遗迹的还可以去柴门关,那里有九寨沟县唯一官方的摩崖石刻。  除了全域旅游化,在度假住宿方面,九寨沟也在尝试业态多样化。6月23日,记者来到九寨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的格林 7 号乐园看到,这里有山地越野车、蹦床、滑梯等多个亲子游设施,孩子们在乐园里玩耍得十分开心。该度假区市场推广处负责人米洪漫表示,游客到这里住宿休息的同时,还能在山野间游玩,大大增添了旅途中的乐趣。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县内双河镇的世外罗依九寨庄园,这里有上万亩葡萄观光园,适合对农业产业感兴趣的游客。庄园负责人陈开斌告诉记者,庄园主要针对的是团建、会议等客户群体,和其他景区形成差异化互补。  “要引来游客,更要留下游客,拿什么留下游客?靠的是全域旅游格局。”在王剑看来,九寨沟全域旅游不仅仅是景区的抱团,更是在景观资源、游玩内容、休闲方式三个方面的完美衔接,以此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目前,九寨沟全域旅游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了九寨沟县的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这为促进全县旅游市场恢复回暖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光富 记者 刘佳  “今年威州镇布瓦村180亩果园产甜樱桃30000斤、价格从去年50元一斤提升到80元一斤,相对去年,今年果子口感好,更甜、更大,产量也提高30%以上。”6月23日,随着最后一批甜樱桃采摘完毕,汶川县九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明清盘点着今年的收益。给樱桃套袋的农户。  刘明清分享了甜樱桃“质、量、价齐升”的秘诀:一项项果园“黑科技”的综合运用,优化了资源配置,减少了低效投入,能科学施肥用药,降低虫情病害,降低劳动强度,开启智慧农业新模式,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180亩果园,过去人工施肥需要15名工人劳动一整天,现在我们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一个人10个小时就全部完成了。”刘明清说,打造智慧农业,实施“水肥一体化”,能使果园增效果农增收。  以实际操作流程来看,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之后,可根据区域不同进行智能数字化调控,精准控制水量、肥料,每一棵树都能够得到一定的肥料与水分补充。以上操作均在手机APP、电脑上进行,方便快捷,用工比原来减少了四分之三,化肥使用量也比原来下降30%,有效解决了以往灌溉凭经验、随意性大、全人工操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通过太阳杀虫灯、黄板、果蝇诱捕球对虫蚊进行物理防控,果子的大小以及口感等都有很大的改观。  甜樱桃采摘完毕,工人们又忙着加强后期的管理,在手机APP上发送指令,果园内的水肥喷头就会自动滴灌;不用进果园,千里之外的专家就可以进行远程诊断指导……果园里处处呈现出现代农业的新气象。  “哒哒哒……”伴随着一阵阵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沿着山坡迎面驶来一辆无人驾驶的小轻轨运输车,满载着几百斤肥料,不到几分钟就稳稳当当停靠在了果树下。有了“小轻轨”,真是省时省力又省钱。记者看到,在甜樱桃标准化果园里的轨道上,一个长约两米的简易车厢在两个齿轮的牵引下“爬坡上坎”运送物资。  去年,在汶川县科农局的支持下,九耕农业在布瓦村甜樱桃果园安装了1条长约1公里的田间轨道运输机,可以将肥料、果苗、果子等物品轻松运送到目的地,大大节省了生产时间和成本。  “180亩甜樱桃一次性施肥完毕约需要5吨肥料,换作以前,需同时雇10多个工人、花费几个小时才能运完,开支上千元。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在果园上货,少数人在果树下卸货就够了,单次载重可达500斤。”刘明清介绍。  “这款小轻轨为单轨运输车,具有稳定可靠的爬坡转弯能力,操作简单且运行成本低,随停随用灵活性强,能直接延伸覆盖至果园末端,使用年限可达10年以上。”汶川县科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该县90%为坡地,下一步将加大田间单轨运输车在全县的推广使用力度。  “果园里用到的农业‘高科技’还不止这些!”刘明清介绍,果园里还安装了气象监测站、土壤监测站、太阳能杀虫灯等,通过对气象、水、土壤、病虫害等数据的监测,能自动判断甜樱桃果树是否缺水、缺哪种微量元素,加上“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手机上就能定时定量自动灌溉。针对有病虫害嫌疑的甜樱桃树,还可以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及时预防病虫害,大大提升了排查、鉴别的效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30
吴飞(图片由彭州市委统战部提供)  6月,在海拔3000多米的阿坝州黑水县瓦钵梁子乡,成片的瓦布贝母盛开着灯笼花,预示着丰收的到来。  在黑水县芦花镇铁别村,在以工代赈项目支持下,整体已初具景区风貌,两个月后,将以全新姿态喜迎八方来客;在芦花镇谷汝村,自来水厂永久性恢复工程施工已进入尾声,7月即将全面投产,有效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  2016年,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成都彭州市承担对口帮扶黑水县工作任务。五年来,一批又一批对口支援干部用脚步丈量黑水大地,用情怀抒写动人故事,谱写出两地同心、携手同行、共促发展的崭新篇章。  2020年,黑水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因对口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彭州市于2019、2020年连续两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省内对口帮扶涉藏地区和彝区贫困县先进集体”。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2021年5月,彭州市第六批对口支援黑水县工作队(以下简称“彭州对口支援工作队”)上岗履职,彭州市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根本任务,以“当前和长远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工作理念和“聚焦队伍建设、聚焦项目实施、聚焦群众所需、聚焦全域帮扶”的帮扶思路,从百姓福祉、产业振兴、人才培育、协同发展出发,加快推动黑水县实现乡村振兴。黑水县知木林镇贝母种植基地。提效率促长效 聚焦队伍建设强保障  为切实发挥好每一名队员的作用,彭州对口支援工作队根据队员专业特长,详细制定了《彭州市第六批对口支援黑水县工作队队员全域结对工作方案》,采取“一人盯一事”的原则,构建了“内外兼修,双驱联动”的工作组运行机制,队员们群策群力、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在黑水县落地的各项对口支援工作任务。  “王丹负责党建,胡莉负责项目,周彬负责资金……”彭州对口支援工作队队长谢涛说,“要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让每一名对口支援干部都成为一面旗帜。”  在工作驻地,以“砥砺前行 攻坚克难”为主题设置党建文化墙,提醒队员牢记所肩负的责任。  真情帮扶显担当。2021年5月,彭州市第五批对口支援周期结束后,本该回彭州的队员刘兴东毅然选择留下,继续为黑水县的医疗事业发展助力。“对口支援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份责任。”刘兴东说,“我要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资源源源不断地引进黑水,为黑水的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编规划明任务 聚焦项目实施见成效  集思广益,聚沙成塔。彭州对口支援工作队先后召开 5次临时党支部会议,以对口支援工作任务目标为导向,按照资源互补、产业相融的原则,确定了《彭州市“十四五”期间对口帮扶黑水县规划(2021—2025年)》,制定了《彭州市对口支援黑水县项目清单》。  “去年7月,因为山洪泥石流把原来的县自来水厂冲毁了,黑水群众日常用水出现困难,彭州迅速调整帮扶计划,划拨项目资金788万元,帮助黑水县恢复重建自来水厂。”彭州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蒲胜强介绍,群众期盼的自来水厂即将全面建成,黑水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将得到解决。  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彭州市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医疗保障、基层治理五方面,精准实施黑水县中药材种植基地、黑水县自来水厂恢复重建、县疾控中心改造等9个重点援建项目。办实事惠民生 聚焦群众所需解难题  “经济效益好,群众就愿意参与,中药材初加工工厂的建立,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在瓦布贝母种植基地,村民尹蔓对种植瓦布贝母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目前当地已规划大约500亩土地用于种植瓦布贝母。  近年来,彭州对口帮扶工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升级,立足黑水县的丰富资源,搭建“企业订单+农户”平台,确定以芦花镇三达古村、知木林镇木都村和瓦钵梁子乡为主体的贝母繁育种植基地项目,高标准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助力黑水农特产品“走出去”。彭州对口支援工作队了解到木苏镇和知木林镇的养蜂户因缺乏销售渠道而导致蜂蜜滞销的情况后,积极与彭州市本土企业成都市渔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联系,整合社会资源,挂网销售、大力推介黑水县中蜂蜜、双溜索糖醋蒜等农特产品。截至目前,通过拓展微信、抖音等营销平台,帮助销售黑水县中蜂蜜、青红脆李等农特产品20余吨,价值400余万元。出新招炼铁军 聚焦全域结对谋福祉  彭州市坚持“人才支援、人才培养”并重原则,在“全域结对”的模式下,实行对口支援“一部门一小亮点、一乡镇一微创新”,让彭州干部的各项经验成果在黑水不断生根发芽。  “我们抓‘校联体’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彭州和黑水两地的办学质量,为黑水培养教育人才。”彭州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成都白马石室中学教研室副主任李刚说。  今年以来,彭州和黑水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铺开以“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送教交流互助互学”为主题的交流活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交流融洽,成果丰硕。  近年来,彭州市陆续接收了黑水县107名干部人才到彭州跟岗锻炼,举办专题培训班24次,帮助黑水培训干部人才1794人次,实施医教帮扶共联,签订“院院”“校校”结对帮扶协议23份、“师带徒”协议72份,帮助建立康复科等重点专科4个,切实帮助黑水县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带不走的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  秉持初心,接续前行。情牵两地、同心同行,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黑水徐徐铺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29
(尼玛初 记者 徐中成)6月17日,在壤塘县上壤塘乡雪木达村,上壤塘乡包村干部丁燕等一行人正在进行地质勘测,为新规划的“变废为宝”增收基地选址。  “基地主要是进行牛粪加工,生产有机肥,建成后每年可在当地收购1万吨左右的牛粪作为原料。”丁燕介绍,届时基地能辐射带动附近的中壤塘镇、尕多乡、南木达镇,牛粪销售预计可达270余万元,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50万元左右的收入。  基地建在家门口,有收益,还有就业岗位——雪木达村党支部书记俄更对此充满期待,“这还要感谢我们乡的‘产业指导员’。”  俄更口中的“产业指导员”,就是指导村一级的产业发展干部。上壤塘乡结合实际,以“十项工作法”为抓手,明确要求干部深入村寨,为群众解决困难,当好群众的“九大员”:法律政策的宣传员、产业发展的指导员、为民解忧的服务员、民情信息的统计员、科学谋划的规划员、排化矛盾的调解员、党建引领的组织员、法律保障的维权员、亲民爱民的贴心员。  上壤塘乡康垄村在包村干部的努力下,建起了多个联户牧场,并在县城开设了两个畜产品售卖店,把新鲜的牛奶卖到壤塘县城乃至成都都江堰市等地。“2个月时间,我们家的牛奶就卖了7000多元,比以往增加了两三倍。”村民索娜说。  如今,上壤塘乡紧盯47.92万亩草场面积和5万余头牲畜做文章,建联户牧场、肥料加工基地等,推动全乡“牛产业”从传统向现代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29
(杨玉红 王鑫 记者 徐中成)6月21日,在黑水县西尔镇牙窝村一处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康朱正忙着喂猪。“再过几个月,这些藏香猪就可以出栏,远销浙江、上海等地城市。”  远销,得益于几天前浙江省海宁市组织的网络直播活动。黑水县地处阿坝州高山峡谷,受制于交通条件,丰富的农特产品往往面临销售难。如色湾藏香猪,虽是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产品,肉质细腻,但销路不畅,养殖效益不高。  如何将“深居闺中”的农特产品卖出大山?几天前,在海宁市对口支援下,黑水县网红孵化基地揭牌,海宁黑水网红公益联盟同步成立,旨在助推黑水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藏汉主播合作共销特色产品  “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感谢热心网友现场认养一头藏香猪。”6月18日,来自浙江海宁市的“网红主播”钟传盛打开直播开始推销藏香猪,在他旁边配合着切肉、介绍产品的则是康朱。  两个半小时下来,这个直播间完成了400单产品销售,康朱的粉丝量也增加60多人,还有不少网友通过直播认养了合作社的藏香猪。  上个月,浙江对口支援工作队联合黑水共青团县委开展色湾藏香猪认养活动,康朱就首次把色湾藏香猪带上直播间,效果不错。“我对直播还不太熟悉,最缺的就是专业人士的手把手教学。”康朱说,这次跟着海宁的“网红主播”互动直播,学到了不少直播新技能。  当天,另一场旅游直播在黑水彩林核心地带——羊茸哈德进行。众多网友跟随主播们的镜头“云游彩林”,感受黑水县独具特色的藏族民俗风情。  “这两场直播活动的举行,是黑水县网红经济发展的新起点。”黑水县网络孵化基地负责人李静谊说,希望未来,“网红经济”不仅能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更能吸引越来越多外地游客“走进来”,为乡村振兴开拓出一条旅游之路。海宁黑水联手共建孵化联盟  6月18日15时,直播刚结束,包括康朱在内的10位黑水籍“网红主播”一起来到黑水县城参加一场特别的活动——黑水县网红孵化基地揭牌暨海宁黑水网红公益联盟成立。  海宁黑水两地签订了网红基地共建协议。根据协议,海宁将发挥主播人才、供应链、运营、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帮助黑水县孵化本土电商直播人才、提升运营能力,建立农产品供应链。海宁市商务局干部张玉峰说,近年来,黑水县在养殖中蜂、藏鸡和藏香猪等农产品方面不断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这也有利于农特产品通过直播电商做强做大。  活动中,黑水县首批10名“网红主播”和海宁市飞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海宁春泥花植园艺有限公司共同被聘为“黑水网红公益大使”,将每年为黑水组织一场公益性质的直播带货活动。  李静谊说,未来黑水还将每年组织20场免费培训,对黑水相关部门干部职工、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主体、农村电商带头人进行培训,提升全县电子商务领域服务能力,“未来三年,黑水县网红孵化基地力争实现农特产品销售2000万元,为本土培育50名电商直播人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29
(黄柳瑜 王鑫 记者 徐中成)“再过10多天,就是藏红花椒的采摘季。”6月21日,松潘县镇坪乡解放村,椒香扑鼻,漫山的藏红花椒已慢慢变红。花椒园里,身兼村党支部书记和满山红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两重身份的熊天忠,正在查看河道疏浚和河堤新建情况。  “这是藏红花椒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熊天忠介绍,成都市大邑县对口支援松潘建设的藏红花椒产业园核心区就位于解放村,“村里一共种了3500余亩,辐射带动全县种植12000余亩。”  为赋予产业园更多“内涵”,大邑还结合镇坪乡地理特色以及民族特色资源,规划了藏红花椒主题公园农旅融合项目——麦吉椒香。  大邑第六批对口支援松潘工作队领队、松潘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剑波说,大邑将以农畜产品加工园为核心,助力松潘优化布局花椒主题公园、生态蔬菜产业园等5个种养特色功能区,形成现代农业园区新格局。  与此同时,在300多公里外的大邑县,38名松潘县级部门和各乡镇的干部正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集体经济是青云镇薄弱环节,希望跟班学习,把大邑的好思维、好方法带回去。”6月21日是松潘县青云镇党委副书记罗太义在大邑县晋原街道跟班学习的第一天。  今年,大邑紧紧抓住产业和人才两个关键点,围绕松潘开展系列帮扶措施。如聚焦教育卫生、农林畜牧、文化旅游、工业经济等重点领域及特色产业,松潘遴选出政治觉悟高、肯钻研、重责任的专业技术骨干到大邑各个岗位顶岗学习锻炼,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们力争用5年时间,让松潘全县各级干部人才都有机会顶岗锻炼一次,实现全覆盖培训。”杨剑波说,此类培训每年要组织2批次,每年上下半年各一批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29
(史雨 记者 庄媛 李霁玥)“端午节的时候我朋友来小金旅游,回来后就推荐我们一定要来小金感受红色文化,正好娃儿高考结束了,就带他来一场红色之旅,到红军当年走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这对娃儿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高考一结束,重庆游客黄兵便带着家人来小金接受了一场红色教育,探寻红军在小金留下的革命足迹。火红六月,在小金两河口会议会址,前来感悟红军长征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达维会师纪念碑,游客们驻足参观,合影留念……小金县各红色景区里游人如织。两河口会议会址近年来,小金县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保护利用,保护红色遗迹,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在“红色+旅游”推进红旅融合这篇文章上下足了绣花功。在今年的五一和端午小长假期间,小金红色旅游持续升温,许多游客选择来到小金探寻红军在小金留下的革命足迹,感受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在两河口会议会址内,一幅幅纪实图片、一件件馆陈文物、一个个生动故事,诉说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让游客深受教育。会师广场文化活动据悉,为大力保护红色文化,近年小金县累计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建成雪山红路、修复达维会师桥、改造达维会师纪念碑、建设展陈中心、改造修复同乐会旧址等。同时两河口会议会址入选“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两河口会议纪念地”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小金入选1条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2条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连续举办六届“夹金山越野挑战赛”。并创作了《雪山红路》歌舞剧,编纂了《红军长征在小金》书籍,建成“达维镇夹金山红军小学”,红色文化成为了小金的“四张名片”之一。今年,小金县制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小金段建设实施方案》,谋划储备项目25个,概算投资19.84亿元,着力把小金县打造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段、红军长征文化励志铸魂地、文旅融合先行县,助力小金全面高质量发展。苹果共享农庄红色引领不仅激活了旅游资源,更带动了广大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位于雪山红路旅行线路上的两河口镇大板村就是真实的写照。该村依托自然风光及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抓住旅游型产业的关键点,以差异化发展的思路积极打造一个以摄影、徒步和驴友深度体验及感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线路,大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带动辐射全村及两河口镇群众增收致富。据大板村村支部书记杨朝洪介绍,目前该村老百姓改造升级旅游接待民宿26户,解决就业168人,大板村现已建成玛嘉沟游客中心、玛嘉沟自驾游营地、朝洪驿站接待点等旅游服务体系,游客可以在此徒步旅游、吃红军饭。2021年,该村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到5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大板村玛嘉沟景色“没想到小金不仅有红色遗址,当地的农特产品也非常棒!”近日,在小金旅行的广州的游客陈先生对小金的特色农产品赞不绝口。临走前,他还带着家人到小金猛古桥的特色农产品区挑选了沙棘含片、冻干松茸、玫瑰花系列护肤品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都四轨道的开工建设和斯古拉文化城省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玫瑰博览园、苹果共享农庄、阿坝文旅IP—四姑娘山阿来书屋、天空之城悬崖酒店等一个个旅游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将走进小金这片神奇的红土地。如今,小金人民正依靠勤劳与勇敢、智慧与力量,努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使这张红色名片越来越响亮。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28
(孔解 记者 庄媛)湛蓝的天空澄澈无云,微风轻拂,山间的草木随风飘摇.....6月23日,记者走进黑水县知木林镇维多村牧场,山坡上,一群群萌态十足、膘肥体壮的牦牛、黄牛,正悠闲地吃着新鲜草料。维多村牛场基地位于维多村牛场基地,植被茂密、绿草成茵,自然生态,是养殖牛的好地方。此时的牛场大棚内,养殖户罗根波正在对晾晒的各类草料进行翻面作业。罗根波指点着山坡上的牛群告诉记者:“平时,牛都是散养在牧场上,我们会一周上两三次山,给牛喂点盐,12月份时再赶到养殖场内进行养殖。”据悉,现在他的牧场有牦牛、黄牛120多头。多年前,罗根波和村里的其他小伙一样,带着对生活的希冀外出务工,他学过厨师、跑过大车……接触过很多不同的行业,学会了不少手艺和技术,但长期的漂泊,让他有了回家创业的念头。罗根波在晾晒草料虽然身在异乡,但罗根波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近几年他了解到,黑水大力发展“六大产业”,并持续出台了很多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于是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说干就干,2015年,怀揣创业梦想的他,毅然放弃在外丰厚的收入,在自家撂荒地上建设了牛棚,并在各村收购了10多头牦牛、黄牛,开启了他的养殖创业之路。  “我从小就跟着我父亲一起去山上放牛、放羊,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对养殖本身也很感兴趣,所以对养牛还挺有信心的。”罗根波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从开始的10多头牛发展到如今120多头牛,每年可出栏10多头,一头牛售价在8000元左右,仅这一项纯收入就有10多万余元。多年的养殖经历,让罗根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肉牛品种的选择、养殖、饲料搭配以及疫病的防治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带动群众一起致富,他常常向乡亲们宣传养牛的好处,并亲自组织培训,分享自己总结出来的养殖经验,传授养牛改种、改料和育肥方面的知识。山坡上养殖的牛“因为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了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我的产业才能搞起来,所以我有责任带领和帮助乡亲们一起致富,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那才算富。”罗根波在帮助乡亲掌握肉牛养殖技术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在罗根波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的养牛热情被调动起来。截至目前,已有村民罗让等5户村民从事肉牛养殖,并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罗根波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引进新品种,让更多的村民走上养殖路,靠养牛敲开“致富门”,过上“牛日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阿坝州松潘县安宏乡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结合起来,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模式,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有力推动乡村振兴“不打烊”。  以户为“点”,让庭院面貌再改善。动员每家每户自行对房前屋后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整理柴草杂物、打扫庭院卫生、清扫牲畜圈舍、处理积存垃圾、修整围墙栅栏,推动环境卫生从点上提升,实现左右邻舍一个样,家家户户都干净。  以街为“线”,让道路颜值再提升。要求各村对村主干道、入户道路、河道沟渠、村内小巷进行集中整治,着重对道路沿线非法广告牌进行拆除等,实现“线上”环境美观。  以村为“面”,让村庄环境再转变。各村形成村两委牵头、党员群众、户代表、志愿者、妇女代表、环卫人员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以乡为“网”,让管理机制再落实。安宏乡将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划分四个区域进行,每个区域安排 1 名专职监督员进行日常管理。乡党委、政府每月对各村环境卫生进行打分排名,并将正、反面典型卫生照片进行通报、曝光,通过寻找“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提振群众赶学比超的精气神。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7
(小金融  记者  庄媛  文/图)小金玫瑰,芳香美丽。6月22日,由四川省小金县和浙江省德清县共同举办,主题为“共护共富”的小金玫瑰开采季活动拉开帷幕,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产业合作,促进“小金玫瑰”品牌的宣传推广。小金玫瑰迎来开采季小金玫瑰因其生长地的特殊高原气候,花朵饱满,香气浓郁,提炼的精油浓度高,其产品远销海内外,不仅带动了该县13个乡镇46个村的2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带头种植玫瑰的玫瑰姐姐陈望慧也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22日凌晨4点半,小金县新桥乡共和村的花农刘成林戴着头灯采下今年的第一批玫瑰花,花农们从凌晨采摘到清晨,并用传统的方式载歌载舞举行了敬山仪式,庆祝今年玫瑰花的丰收、祈祷花期风调雨顺。花农采摘玫瑰花“今天我们迎来了玫瑰开采节,今年我们的玫瑰开得特别好,希望我们小金的玫瑰越开越好,越开越红。”新桥乡花农毛清贵说道。据悉,今年玫瑰开采季活动包含祈福仪式、丰收采摘、品牌直播及圆桌论坛四大主题。在达维镇冒水村玫瑰基地,玫瑰姐姐陈望慧手捧今天采摘的第一朵玫瑰进行了头采玫瑰花茶的发布,除此之外还成立了“共护共富社区发展基金”。据小金县政府办副主任、德清县援藏干部陈巧华介绍,“共护共富社区发展基金”是由德清县五四村和小金县冒水村联合发起成立,主要目的是保护小金县冒水村、共和村为主的玫瑰基地的生态保护,同时用于社区共建和当地村民的教育培训。谈到下一步的计划,陈巧华告诉记者,“目前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和小金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小金玫瑰品牌战略协议,通过70万元的资金支持做强小金玫瑰品牌,同时德清将邀请更多的客商加强和小金玫瑰的进一步合作,把小金玫瑰产品做得更精、更细、更强,更适合东部市场。”“共护共富社区发展基金”成立此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深化了德清县—小金县对口支援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坚持支援与合作并举,坚持双向协作、互利共赢,推动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小金玫瑰”农业品牌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携手打造浙川对口支援工作和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23
芝麻 (图片由九旅集团提供)古老的九寨沟神话,穿越时空徐徐展开,屏幕上的春夏秋冬交替变幻,在光影四季中,“看见九寨·魔幻现实情景体验戏剧”拉开帷幕,引出一段关于爱的内心叩问……  6月30日,“看见九寨·魔幻现实情景体验戏剧”将在阿坝州九寨沟县举行品牌发布会,由九寨沟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九旅集团”)匠心打造的“看见九寨”项目将惊艳亮相。  九寨沟坐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盘活这些珍贵资源,打破旅游只看山水的困境?近年来,九旅集团创造性进行文旅产品内容研发,从深挖人文底蕴入手,让“九寨故事”散发出新魅力,饱含更丰富的人文温度,同时提供全方位旅游服务,将吃、住、游、购、娱等旅游体验融为一体,在换下九寨沟传统旅游标签的同时,能有效满足游客多元游玩和消费需求,创造出兼具“文化味”和“个性化”的旅游新风尚。  如今,即将启幕的“看见九寨”正式发出邀请:旅游到九寨沟,这里风景独好。俯瞰“看见九寨”文旅综合体。九年磨一剑在“看见九寨”体验山水旅游新魅力  从成都翻越岷山而来,顺着白水河一路而下来到漳扎镇,一座全新文旅黄金地标——“看见九寨”文旅综合体映入眼帘。  这座由九旅集团历时9年匠心打造的文旅综合体总投资5亿元,即将全面建成运营。在约2万平方米的“看见九寨”项目空间里,藏着无限惊喜,旅游体验宛若拆盲盒。作为九旅集团总经理,廖青扎根九寨沟多年,这里已经成为她的第二故乡。她熟悉这里的山川河流、人文风情,常年的探索与深耕,让她对文旅项目打造有着独特的思考,最终实现从0到1的转换。她介绍说,“看见九寨”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希望打造出一个有别于传统文旅业态的独特项目——以“看见”为主题,着重提炼九寨沟的山水、春夏秋冬,以及梦幻五彩意境,为游客打造一个具有全新气质和内涵的九寨沟生活体验中心。  在这里,除了能观赏到新意十足的“看见九寨·魔幻现实情景体验戏剧”,还能体验独自醒来艺术馆、九寨时光图书馆、印峰·270雪山生活体验餐厅等创意空间。这些创意空间的艺术气质显著,个性十足,打破了传统九寨沟只有山水的旅游标签,散发出青春、活力、温情、艺术的气质。  山与水同频共振,现代与传统浑然相融——“看见九寨”着眼于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九寨情,对标一流文旅项目,依托“生态”“人文”两大核心元素,向游客讲述文旅项目背后的初心,彰显九寨沟旅游新魅力。  “九年磨一剑”。廖青介绍,“看见九寨”项目从2014年开始策划,经历了2017年“8·8”九寨沟地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多次调整,内容从最初的九寨沟情景互动体验项目,不断扩充完善,2022年推动整体项目体验升级,业态从情景互动体验,延展到餐饮、小酒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成为游览九寨沟的序曲和体验乡愁的重要载体。匠心独具打造九寨沟文旅新名片  美丽的九寨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为人们了解九寨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九寨沟有重重山峦和茂密森林,有108个清澈的海子和奔涌的飞瀑,还有各种鸟类和珍禽,站在九寨沟的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欣赏到一幅优美的图画。  面对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情和人文地理,如何以国际化视野,打造一个具有全新气质的文旅项目?九旅集团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着眼于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九寨情来进行打造。“长期以来,不少人对九寨沟有一个误解,认为来这里旅游就是看山水,体验民族风。”廖青介绍,对于九寨沟这样的风景胜地,传统开发思路是打造茶馆、民宿、私房菜等业态,但这样无法真正讲好“九寨故事”。  “事实上,九寨沟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与历史文化,这决定了它与其他地方不同的‘调性’,可以是热烈的,也可以是内敛的;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多元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廖青和团队希望展现出不一样的九寨沟新风貌——以九寨沟神话故事为蓝本,创作演出剧本,并多次打磨,最终创作出“看见九寨·魔幻现实情景体验戏剧”。  一个景区没有主题IP体验项目,就犹如失去了文化的灵魂。九旅集团深刻认识到,打造景区文旅业态体验项目,要做到不可复制性,要通过走IP品牌化、内容独创化的路径来实现。所以“看见九寨·魔幻现实情景体验戏剧”从定位到IP策划、传播,整个规划设计围绕着九寨沟文化符号,打造出国内少有的以九寨沟神话故事为IP的魔幻现实情境体验戏剧,在美学设计与新媒体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将观众带入一个传说中的九寨沟神话世界。在这里,观众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到九寨沟万年前的水下世界,看水母环游在身边;还可登高遥望,从高空俯瞰九寨沟五彩斑斓而又波澜壮阔的全景。  据了解,全新打造的魔幻现实情景体验戏剧将在九寨·情景互动体验中心上演。为了达到最佳演绎效果,九旅集团请来专业技术团队和策划团队,将旅游景区广泛采用的“实景演出”升级为“实境演出”,将故事场景打造成实景,每一幕都以九寨沟自然环境和神话情景为依托,并融入裸眼3D、全息、空间成像等多媒体技术。从现代空间推门而入,仿若穿越时空,一个万年前的九寨沟神话故事和游客迎面相撞。在这个壁立千仞的空间,九寨沟的四季、九寨沟的山水,随着游客步移景异。富有民族特色和现代表达的歌舞,将带给游客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这里,游客还可以和舞者一起,在这个神秘的空间共舞,释放自我。”廖青说。  通过深挖九寨沟文化特色,以创意手法打造“看见九寨·魔幻现实情景体验戏剧”,根据不同的故事构成多个剧情,结合业态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游客可以按故事主线,开启不一样的九寨沟之旅。“通过这一新打造的IP,游客在视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上都会沉浸在故事场景中,仿佛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廖青说。  在产品打造和业态导入中,九旅集团坚持与九寨沟的“文化本底”相匹配,打造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艺术馆等空间,填补了九寨沟缺乏高品质文化艺术场所的空白,这些空间不仅设有阅读专区等,还将不定期举办各类现场活动和艺术展,让艺术春雨浸润人心。  “阳春白雪”的发展思路,会不会导致“曲高和寡”?廖青并不担忧。她认为,九寨沟文旅融合发展,不应走大众消费的老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将九寨沟本底文化放大,成为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金字招牌,使‘看见九寨’成为九寨沟文旅发展的新名片。”打造“心灵治愈地”把诗意还给生活  高峡彩池碧波荡漾,雪山峭壁高耸入云。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具有复杂的地质地貌,形成了美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  人们走进九寨沟,在欣赏山水之外,还能在“看见九寨”这座新生的文旅综合体里,找到生活本真的色彩,在慢时光里舒展身心。  据了解,“看见九寨”文旅综合体内设有10余个空间,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科技表现手法,表达出不同的舒缓风格,着眼于身心的“治愈”。比如,独自醒来艺术馆,在空间设计上,舍弃了传统方正的形式,以弧形和曲线的运用,将空间切割出曼妙的形态,显得轻盈灵动;在灯光选择上,浅黄的柔色,增添了温柔气息。九寨时光图书馆以白色调为主,纯粹洁净,层层书架上,不同主题的书籍有序摆放,步入其中,仿若清风徐来,让人能快速安静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小酒馆和艺术馆连接处,弧形的楼梯蜿蜒而上,体现出向上的力量,中间生长着一棵蔷薇树。“这棵树原本我们以为它枯萎了,没想到后来又活了过来。”拾级而上,可以看见点点新绿在枝头生发。“枯木逢春的设计,也传达出我们的一种期望,希望游客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精神和力量,永远不要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在设计中,廖青和团队采用做减法的方式,给空间留白,让人能在宽敞、纯粹的空间放飞思绪。不少细节处,蕴藏着人文温度,如顶楼的印峰·270雪山生活体验餐厅,就体现了与自然相融的设计。餐厅设计尽显艺术气质,暖黄色的灯光和清晨柔美的天色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温暖感。在这里可以迎着山风,看雪山,看日升月落,感受霞光的变化。餐厅里的一座一椅,不仅富有设计美感,还结合人体工学,为游客提供更为舒适的用餐体验。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粤菜、川菜、湘菜等菜系,在小口慢品中,尽享慢生活的有滋有味。  “当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火花就已经被点燃。”在廖青看来,身处这个时代,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不断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的每一个项目,首先要唤醒参与者的内心世界,不为治愈而是为了唤醒,这也许就是旅游给予我们的意义。”她表示,希望游客进入这里,能感受到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格调,在触手可及的诗意中,回归生活本真。  未来,在坚持“文化+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九旅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部署,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匠心打造“美丽九寨”系列项目。同时,九旅集团将继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打造高品质的文旅融合精品,为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6月16日,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四川省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通过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竞争性选拔结果公示,将获中央财政20亿元资金支持。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十四五”开局以来,我省获中央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修复类项目正式落地。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将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若尔盖草原湿地保护修复为核心,在若尔盖、阿坝、红原、松潘4县统筹实施草原保护修复、生态型土地整治、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等39个子项目,总投资52亿元,实施期限3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17
(赵怡 记者 庄媛)记者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获悉,马尔康“6.10”地震发生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按照省、州要求,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全局112名党员和干部职工成立抗震救灾党员突击队和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周边避险群众。同时,该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林及各班子成员分别带领农牧技术人员、党员服务队队员奔赴震中草登乡及各受灾县,实地查看农业基础设施、农作物、养殖场受灾情况,统计灾损,了解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并就养殖场灾后疫情防控、农作物田间管理、农户灾后自救开展现场指导。同时,农牧技术人员还对地震灾害区域开展畜禽伤亡情况排查,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深埋处理,对地震灾害区域畜禽圈舍及周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灭源,防止灾后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蔓延。根据作物受灾情况,技术人员现场对村民开展了农作物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及时安排做好补种用种子及其他农资调运,并开展受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导。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14
(刘文佳 王鑫 记者 徐中成)6月8日上午,阿坝州金川县勒乌镇安顺村唐家坪,在浙江农业技术专家钱义荣的指导下,村民小心翼翼修剪刚种下的茶树。“这批茶树苗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捐赠的首批15万株‘白叶1号’茶苗中的一部分。”金川县科农畜局局长泽郎说。  种上茶树的不仅有安顺村,在安宁镇安宁村的一处高山田地里,安吉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也在指导村民试种茶苗。  谈到引进“白叶1号”茶苗的缘由,钱义荣打开了话匣子:“此前,广元青川成功引种,让大家信心倍增。如果茶树在高海拔地区试种成功,不仅能促进当地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还具有科研和生态等诸多价值。”  在高原首次试种“白叶1号”,安吉县和金川县相关部门前期做了充分准备。经过多次实地踏勘,分析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经过大量的走访和研判,最终才确定试种地点。钱义荣说,之后,技术团队也将时刻关注试种情况,持续提供技术指导,努力确保茶苗成活成长,为当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培育新的特色产业。  据介绍,金川县接下来会统筹两地的农技人员、乡镇专职人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两种方式开展种植、茶园管理、采摘加工等培训,多举措推行规范化种植,让安吉白茶在金川生根发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5月23日,汶川县威州镇索桥村骄阳似火,正值汶川甜樱桃上市高峰,果农们在马路边竖起了招牌,摆上了小摊,除了售卖车厘子,还邀请游客到园子里去采摘。中午刚过,山腰上冒出一名果农,他不急着下山招徕客人,而是径直走进自家的樱桃园里忙活起来,掐掉长势旺的长枝条,保留有嫩芽的短枝条,忙得不亦乐乎。朱泽恩(右)和舒雨查看甜樱桃园挂果情况。  “天天都来果园管树子,雷打不动。”这位果农名叫朱泽恩,是汶川果果多优态农场的负责人,目前他家的甜樱桃还没开园。果园里,只见樱桃树上线绳“坠地”,果披“白衣”,脚踏“绿毯”,树势都很旺,绿叶下的甜樱桃随处可见,撕开套在上面的白袋子,粒粒甜樱桃个头大、颜色深,大部分已成熟;但总体来看,每棵樱桃树上挂的果实并不多,与周边果园相比“稀疏”了不少。注重精细管理  2013年起,朱泽恩在索桥村陆续流转土地近250亩,种植了甜樱桃、青脆李、红脆李、大枣、杏子等果树,其中,连片种植的樱桃树可是朱泽恩的“宝贝疙瘩”,8年时间里他不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农闲时一家人用心经营,农忙时请工人务工,樱桃园管理得井井有条。  虽然管理很精细,但作为“成果”的果子为何不见多呢?朱泽恩解释,针对甜樱桃不同年龄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他将生态、自然栽培管理做得很好:慎用杀虫剂,用太阳能捕虫灯、“糖酒醋液”、粘捕黄板等绿色手段诱捕虫蝇;不打除草剂,使用有机肥,树下的小草不仅能遮阴保水,枯萎后还能作为绿肥还田;不打生长调节剂,除合理配置授粉树外,花期用人工授粉增加坐果率;果树拉枝、果子套袋、甜樱桃自然生长,有的树龄已达8年。  “虽然取名果果多优态农场,但8年努力却‘事与愿违’,果子并不多。”朱泽恩笑着告诉记者,他对这样的窘境一点也不担心。市场表现不俗  原来,由于管理得法,朱泽恩种植的甜樱桃很受市场的欢迎,去年30亩甜樱桃园产出近6000斤果子,卖了30万元,每斤甜樱桃均价50元左右,而且一开园便被回头客订购一空。“品质”成了这家农场最好的招牌和名片,也正是因为品质过硬,让他认识了现在的合作伙伴——阿坝州羌谷科技有限公司,双方联手成立了阿坝州西羌云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将甜樱桃园扩大到了70多亩。  “朱泽恩做好标准化管理,我们负责甜樱桃分选、营销,打造出品牌知名度,走向更高端的消费群体。”羌谷科技公司投资人舒雨告诉记者,“通过公司的销售渠道,甜樱桃可以销往北、上、广等大城市,销售价格比去年表现更好。”  如今已经到了甜樱桃上市的高峰,周边樱桃园或忙着出货、或招徕客人入园采摘,果果多优态农场位于索桥村的交通要道旁,做采摘也较其他果园更有优势,但朱泽恩却选择了暂不开园,“闭门”用心做好管护,对于销售他也非常有信心:“现在就已经有回头客预定了 900 余斤,等甜樱桃全部成熟后再开园迎客。”记者手记  朱泽恩是索桥村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2013年以前常年在外做建筑生意,后来用积蓄流转土地发展了250多亩水果,并开办了果果多优态农场,虽然“半路出家”当水果种植户,但他和家人们一起,把农场经营得井井有条,这与他勤恳好学、踏实肯干分不开,更与他做生态、优质农产品的信念分不开。  “只要肯用心,本地果农们的甜樱桃品质都能再上一个台阶。”舒雨向记者透露,与她合作的汶川甜樱桃种植户不止朱泽恩一家,但总体来看,目前进军高端消费市场的汶川甜樱桃还有很大缺口,希望能够通过朱泽恩的故事,示范带动更多甜樱桃种植户种出优质水果,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众人围在田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清洗着一株植物——上部类似百合花的茎秆和叶,而下部则像蒜头一样圆圆鼓鼓。“洗的时候动作要轻些,千万不要把‘龙皮’弄掉了,这很关键……”这是近日发生在阿坝州黑水县瓦钵梁子乡的一幕。  老人名叫唐心曜,今年已是88岁高龄,原是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据他介绍,这种植物叫瓦布贝母,是川贝母的一种。  5月30日,记者从彭州市委宣传部获悉,在彭州市对口支援下,黑水县瓦布贝母产业发展成果初显。海拔3000米的黑水县瓦布贝母育种育苗基地。 受访者供图意外发现新品种弥补川贝母市场缺口  时间回溯到1963年,29岁的唐心曜随考察队在黑水县瓦钵梁子乡调研时,在野外意外发现了一种外观酷似川贝的植物,但鳞茎要比已知的川贝大不少,考察队将这一新种类命名为瓦布贝母。50多年来,唐心曜教授和科研院所投入大量精力对瓦布贝母进行了多学科研究,其人工繁殖种源至今已达第8代,并于2010年正式收载入《中国药典(一部)》川贝母基源品种》。  “川贝母生长环境苛刻,产量低,但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截至目前,使用川贝母的中药症状经典方达157方,以川贝母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达200种以上。”据彭州协力制药项目负责人林良科介绍到,目前川贝的年缺口达500吨以上,而瓦布贝母具有产量高、药效强、易栽培等特点,是川贝母的主要替代品之一。  作为瓦布贝母发现地的瓦钵梁子乡自然条件优越,曾一度是黑水县的大粮仓,但近年来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彭州市作为传统道地中药材产区,为了助力当地振兴产业,彭州市对口支援工作队将瓦布贝母的种植作为对口支援黑水县的重点产业项目之一,大力发展以种植瓦布贝母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唐心曜教授(左一)仔细查看瓦布贝母种植情况。 受访者供图亩均净利润可达4万元市场前景被看好  工作队一方面对接黑水县科农牧水局以及专业院校专家团队争取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彭州制药企业,动员参与瓦布贝母产业化发展。协力制药公司积极响应,到黑水县开辟药材种植产业“飞地”。2018年,黑水县瓦钵梁子乡瓦布贝母孵化基地正式投入运营,目前近200亩种植基地中的一半已经进入生产种植阶段,即将产生经济效益。  据瓦钵梁子乡现有种植成果估计,若按种植2年生瓦布贝母鳞茎计算,3 年后采收,累计总投入成本约6万元/亩,总产值可达15-20万元/亩,净利润3-4万元/亩/年,利润十分可观。  基于种源地优势,帮扶队与当地还鼓励黑水县内芦花镇、卡龙镇、洛多乡、石碉楼乡等地的群众和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参与,开辟育种和生产基地100余亩,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瓦布贝母个头虽小,但是潜能很大。”唐心曜说。  “经济效益好,群众就愿意参与。”卡龙镇瓦布贝母种植基地的尹蔓对种植瓦布贝母的前景很有信心。据了解,目前卡龙镇已经准备了大约500亩地用于种植瓦布贝母,计划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药材种植,并成立中药材初加工工厂,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家乡的土地上挥洒青春与汗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