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陈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阿坝州文化馆(州美术馆、州非遗中心)、松潘县进安镇人民政府承办,四川省藏族民歌发展促进会、四川彼岸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川西行走之声”——第三届川西藏族山歌邀请赛暨非遗音乐会于10月12日圆满落幕,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会。从项目启动至今,新闻报道浏览曝光高达200万人次。活动当天,五个直播平台在线观看累计45万人次,共有1600人参与线上投票,总计宣传曝光达260万人次。 “行走的力量”提振文旅市场信心 川西藏族山歌直击心灵“川西行走之声”作为阿坝州“非遗”项目传承发扬的践行者,三年来一直坚持创新,其系列活动始终坚持将民族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呈现给大众。10月12日下午,在松潘县牟尼沟沙巴克生态园举办的第三届川西藏族山歌邀请赛总决赛落下帷幕,10强选手分别进行个人演唱及组合演唱。比赛中,选手们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花式呈现民族歌曲的“原汁原味”。此次比赛全程均采用无伴奏形式,化繁为简,天然的嗓音配上青山绿地的舞台,不少选手声音一出便征服了评委,同时也让观众深度体会到一场沉浸式视听盛宴。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三木能荣获最佳山歌奖、让布获得最佳表演奖,仁真约里获得最佳潜力奖,格拉吉获得最具特色奖。最佳人气奖则是由线上观众投票选出,周甲以1118票胜出。俄波泽仁、白马桂花姐妹组合、泽然苏、抗中宝、日准等选手获得行走之声大使奖项。 “非遗+文旅融合” “川西行走之声”助力阿坝文旅发展 10月12日当晚,阿坝州文化馆 (州美术馆)馆长、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俄玛塔,国家级“非遗”项目(川西藏族山歌)省级传承人、四川省藏族民歌发展促进会会长扎西尼玛,川西藏族山歌州级传承人阿斯满以及优秀藏族山歌手让布、抗中宝在川西藏族山歌漫悦谈中侃侃而谈,共话民族音乐过去与未来,共同体味“行走的力量”。与此交叉进行的还有“非遗”音乐会,从“唱响阿坝”到“黄河之源”,再到“行走的力量”,每一个部分都有独特的“非遗”元素呈现,让观众感受到净土阿坝和多彩“非遗”。在“唱响阿坝”环节,阿斯满母女带来的《打麦歌》让人记忆犹新,代代传的精神让人敬佩。“黄河之源”中藏族龙头琴的弹唱以及《回族花灯》的表演正是古朴技艺的魅力所在,羌族多声部的演唱让人不能忘怀,富有层次的歌喉令人惊叹。晚会最后在第三届川西行走之声大使共同演绎的《三朵花》中结束。多彩“非遗”照亮了阿坝的夜晚,也照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未来的路。此次系列活动的成功不仅对带动旅游业复苏具有重要意义,还为进一步推动阿坝州旅游振兴,加快旅游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据悉,“川西行走之声”还将继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创造更好的明天。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4
(赵小雪 尕让泽登 记者 庄媛)金秋10月,从阿坝州阿坝县城沿着“哇查”环线,以茸安大峡谷为目的地,一路山环水绕,美丽风光不断,越接近中心地带,风景越发瑰丽,淳朴自然的气息也越发浓郁。色彩斑斓的彩林沿着河谷蔓延,独具特色的藏寨村落点缀其间,三五成群的牛羊自在地觅食,还有林间薄雾、袅袅炊烟……目之所及,好一幅山野秋韵图,好一派静谧和谐景。阿坝县茸安峡谷美如画 茸安乡是阿坝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在该乡达尔仓沟口,海拔仅有2900米,加上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里的氧气更为充足,气候更为温暖,茸安乡也一直享有阿坝县“小江南”的美誉。“风景太美了,我们今天还看到了彩林,真的好看。特别是这边的天空,简直太蓝了。”10月10日,自驾从成都到阿坝县旅游的陈先生表示,这里是喜欢高原风光的游客探秘自然神奇的绝佳地。乡村旧貌换新颜这样沁人心脾的美景得益于当地强有力的环保措施。据了解,为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茸安乡建立了乡村两级党组织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志愿组织助推和广大群众参与的生态环境大整治、大保护、大提升机制,唱好环境保护“进行曲”。“这是我们2018年种植的高山寒柳,现在可以在树荫下遮阳了。”看着入户路两旁随风摇摆的柳枝,茸安乡阿斯玖村村民泽柔脸上满是喜悦。2022年6月,由省农业农村厅和州人民政府主办的大渡河上游鱼类栖息地保护河段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阿坝县阿柯河干流茸安乡石门坎举行,这为当地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再次提振了信心。石门坎是茸安峡谷亮眼的名片,一湾绿水在一跨步宽的石岩中咆哮而过,刹那间激起千层浪,水的力量、石的质感扑面而来,独特的风景震撼心灵。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前些年,因为道路不通,此景被掩藏在高山峡谷间,几乎只有当地人观赏。现在,随着S220线阿坝县城至茸安乡夏尔尕村路段的全线贯通,村民进县办事更加便利,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观光旅游。“以前我们这里是泥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上县城要3个多小时,如果往返,半天的时间就耽搁在路上了,现在1个多小时就到了,路平整又安全。”茸安乡夏尔嘎村村民更仲的女儿在阿坝县城读书,他每周都要在村和县城之间往返,便捷的交通让他省事很多。据了解,目前,茸安乡到马尔康市草登乡、日部乡,茸安乡到柯河乡、垮沙乡的交通建设项目也在有序推进,预计2-3年完工。“等这些线路贯通了,茸安乡就从交通闭塞之地变得四通八达。”茸安乡主要负责同志认为,交通的改善为茸安乡在“十四五”期间,走“林旅结合”之路,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2022年,阿坝县委、县政府在该乡投资了900多万元,用于打造安坝红色旅游村寨。“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相继进入阿坝。”安坝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军对村上的红色文化很是了解,他还带记者观看了村上收集的红军用过的老物件。透过这些老物件,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不畏困苦、勇往直前的峥嵘岁月。长势良好的青稞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之一,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是茸安乡始终坚持的发展思路。“糌粑是藏族群众最主要的食粮,据说以前红军在茸安也喜欢吃糌粑……”一说起糌粑,茸安乡蒙古村副书记何胡勇就停不下来。“蒙古糌粑”是阿坝县的“三绝”之一,因采用优质黑青稞,由传统水磨磨成,口感细腻、香味醇厚,受到顾客广泛喜爱。“蒙古糌粑”也是村上自主成立的集体经济,从青稞的挑选、晾晒、炒制,到售卖都由村上群众完成。“在脱贫攻坚战之前,茸安乡6个村都没有集体经济,现在每个村都有集体经济。”该乡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罗鑫告诉记者。据了解,茸安乡的集体经济主要涉及大型机械租赁、债券投资、产业扶持资金转投等,村民自主参与的较少。为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茸安乡不断在摸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今年,茸安乡试验种植了高原香香李、高原玉米等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农作物。试种的玉米新品种“4月份,州农科所在我家试验种植了28个品种的玉米,长势很好,收成达到了预期。”茸安乡蒙古村村民旦真王甲今年试种了1.5亩玉米,目前已到收获季,每亩产出的玉米有400到500公斤、产出的秸秆有4到5吨,产出的玉米可供食用,玉米秸秆就拿来喂牛、喂羊。“比起种植传统的青稞,种玉米的产出价值更高,而且到了冬天也不担心牛、羊的口粮了。”往年让旦真王甲忧心的阶段性牧草短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2
 (杨华勇 记者 庄媛)记者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获悉,近日,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农科所、种子管理站和农技推广站联合对高原极早熟带籽青贮玉米试验进行田间测定后,确认该试验品种表现良好,标志着高原极早熟带籽青贮玉米试验取得成功。记者了解到,今年春季,该试验在阿坝县茸安乡蒙古村和阿坝县青稞园区实施,试验参试品种29个,筛选出的“高原早178”等9个极早熟带籽青贮玉米品种及组合,适宜3000-3300米海拔种植,株高为202.4-247.2厘米,全株生物鲜产为4.1-6.5吨/亩。该品种试验成功对解决高原牧区牲畜过冬“口粮”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0-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鑫 刘文佳 记者 徐中成  10月3日,阿坝州汶川县威州镇的县城入口处,岷江边上一处没有植被的裸露山体十分“扎眼”。  “这里以前是一处废弃矿山,被损毁的土地至今裸露,没有植被覆盖。”汶川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丁志秋说,今年,汶川县投资800余万元,在7月20日启动实施浑水沟砂石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这次修复用的是九寨沟景区火花海景点震后生态修复同款——糯米灰浆生态材料,项目将于今年10月底完工,预计明年4月可以见效。”  在此治理点的对面,一座高大的大禹治水雕像巍然矗立。关于岷江,汶川乃至阿坝州有着源远流长的治水文化。2016年,阿坝州全面启动境内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通过落实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构建“水系统”,确保“水安全”,恢复“水生态”,开发“水景观”,彰显“水文化”。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江河上游看变迁”采访报道组走进阿坝,实地探访岷江源的种种变迁。岷江河畔的茂县古羌城成为九环线的重要旅游点。茂县县委宣传部供图综合治理岷江源变国家湿地公园  10月3日一大早,家住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安备村的巴让骑上摩托,前往岷江源。“每个月至少要去一趟,看到有垃圾就要捡起来。”  岷江发源于阿坝,在阿坝州境内全长341公里,后流经成都、眉山、乐山等地,于宜宾汇入长江,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让巴让高兴的是,岷江源于2014年12月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建生态护堤、人工种草种树、恢复湿地等措施,2019年12月,松潘岷江源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 1135.6 公顷,呈东西走向,是岷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李娴说,湿地公园设有湿地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功能区,目前公园内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动植物物种、湿地生物物种丰富,有植物273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  保护岷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松潘当地更多村民参与其中。“我们与川主寺镇还探索出社区共建共管公园新模式。”李娴说,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目前已吸收周边160名群众成为湿地管护员。  今年7月4日,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开馆。“科普馆的建立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李娴说。  岷江流经汶川县绵虒镇长20余公里。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这个小镇上的9条沟泥石流灾害频发。为综合治理岷江流域,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8年以来,汶川在绵虒镇境内投入资金约3亿元,对锄头沟、登溪沟等25处地灾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并对锄头沟、登溪沟等9条泥石流沟道修建21个拦挡坝。  一方面修堤筑坝,以工程治理减少自然灾害对流域的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汶川县还开展生物治理,通过种植岷江柏、辐射松、侧柏等树木,渐渐“强健”岷江流域的生态。靠水吃水砂场变景点享旅游红利  水,也是阿坝州一大旅游资源。  10月3日,在黑水县沙石多镇昌德村一处农家乐院坝里,26岁的泽郎巴尔登打扫着农家乐的卫生,“要早点打扫,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今年已是泽郎巴尔登回到家乡黑水创业的第六个年头。2017年前,泽郎巴尔登在西藏从事工程项目建设,“以前村子环境不好,也没有游客上门,就只能出门务工。”  黑水河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由于丰富的砂石资源,黑水河两岸在之前建了很多砂石场,导致灰尘多、污染重、环境差。  黑水彩林奶子沟著名景点“洛哩措”就曾是一个砂石场。2017年,黑水县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067万元,挡水成湖、填湖造岛,移植林木,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微景观,把砂场变景点。  “在打造微景观的同时,我们村还同步建成集旅游接待、餐饮、休闲娱乐、农特产品营销于一体的洛哩措旅游综合体,以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对外承包进行运营,每年收取租金8万元。”杨柳秋村支部书记列如说,洛哩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近11万人次,户均增收4000元。  “在实施河道治理、地灾防治工程中,除了下决心深入治、彻底治外,我们还注重嵌入旅游文化元素。”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干部杨春盛告诉记者,通过与文旅部门统筹协调,全县特色化打造了洛哩措、雅麦湖等22个景点,实现生态修复与旅游建设同步推进,让当地农牧民群众足不出户坐享旅游带来的红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12
 (刘亚蓉  记者  庄媛)黑水姑娘俄木初,1993年生于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现任黑水县冰山小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黑水冰山小丫头俄木初大学毕业后,俄木初在成都一家幼儿园从事幼教工作,心中却怀揣着自己创业的梦。当年的黑水县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经济贫穷落后。看到家乡一片片荒废的土地,贫穷的村民整日奔波于生计,俄木初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俄木初在展示区介绍产品2017年,她回到家乡,创办了开心农场。创业初期,协商流转土地20亩发展种植业,修建牛棚发展养殖业。在家人和县镇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农场逐步进入正轨。在开心农场认领土地和牦牛的客户很多,俄木初带领村民在客户忙碌的时候,帮他们打理菜地,丰收时还会寄送农产品和牛奶给客户,渐渐地俄木初的产业日渐发展壮大,还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俄木初在牧场在迈出坚实的一步后,俄木初又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农业发展之路。黑水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很多农产品缺乏销路,只能自产自销。她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咨询了很多人,“黑水县冰山小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从此开启了电商带货之路。从开始的年销售100万左右到现在的300万左右,真正实现了致富。“我回来最初的愿景就是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把家乡建设得更好。”俄木初说,为进一步带动周边村民致富,从2020年开始,她开始大规模收购村民们的农牧产品,平均一年在村民那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藏香猪200多头,牦牛100多头,平均每户增收2万元左右。后来,又带动村民搞起了养殖业,蜂蜜、凤尾鸡、藏香猪、獭兔……并加大电商带货、线上线下交易等,依靠自己固定的销路和影响力,帮助村民们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同时,还帮助黑水本土企业销售他们的产品。生产的产品冰山牦牛肉自俄木初创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她大力支持,在农产土地流转、牧场建设、宣传推荐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关心和帮助,“冰川小丫头”的名号也越来越响,能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每年支出的务工费在14万左右,不仅自己和家人脱了贫,更带动当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创业这些年,俄木初始终将创业的初衷铭记于心,不断为家乡发展做努力,荣获得“巾帼建功标兵”“2019年阿坝州创业之星”“黑水县青年创业致富能手”等荣誉,她表示,这些荣誉将更加激励自己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民增收的事业中。返乡创业成功的俄木初俄木初相信,家乡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自己将认真学习,继续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1
(杨正红 杜康琴  记者 庄媛 代永清  文/图)金秋时节,瓜果飘香....... 眼下,正值阿坝州金川县4万亩雪梨成熟上市的季节,当地群众也是抢抓时机采摘收获这致富的“金果子”。金川雪梨进入成熟采摘季10月9日,记者走进金川县咯尔乡金江村千亩雪梨地,连片的梨树映入眼帘,一个个饱满圆润的雪梨挂在枝头,犹如一个个“金疙瘩”,果农们正忙着摘梨、装箱,一派丰收景象。 果农们在采摘雪梨家住金川县沙耳乡山埂子村的赵明兴,是当地有名的雪梨种植户之一,他家共种了20余亩雪梨,今年因受高温天气影响,雪梨产量相比往年有所下降,但好在科学修剪、授粉疏果等技术工作管理到位,使得今年的雪梨个大味儿甜,很受市场欢迎。雪梨已经被订购了90%以上,收购商还与他约定了明年的收购事宜,这让他增收致富的劲头更足了。摘雪梨赵明兴说,县里很重视发展雪梨种植,农技部门经常安排技术人员下来指导修枝、防虫、施肥。今年天气原因雪梨略有减产,好在售卖价格比较高。这几年自己靠着卖雪梨鲜果、做雪梨膏,收入一年有十来万元,是雪梨种植给家里带来了好生活,会坚持把雪梨(产业)做下去并做大做强。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记者了解到,赵明兴每年在雪梨田间管理和采摘旺季时期,都会雇用十余名当地村民在果园里务工,其中大多都是因需要照顾家庭而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有了这项工作,村民们就能在家门口解决增收问题,香甜的雪梨也能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甜蜜滋润。收获的果实正在果园里务工的山埂子村村民夏国庆一边打包着雪梨一边告诉记者,“平时,我就在赵明兴果园里打工,春天里施肥,冬天里剪枝,果树成熟了,现在开始收节了,就采果,收入也可以,一天两百块钱,也不用出门去打工了,一家人也养活了。”赵明兴说,自己一年给邻居们发的务工费差不多有两三万。 装箱打包金川县地处川西北高原、阿坝州西南缘,土地肥沃、光热充沛,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绿色农产品的“净土”。雪梨作为金川县的传统产业,因栽培历史悠久闻名全国,以其果实外观光洁、皮薄如纸、汁甜如蜜、入口即化、营养丰富,还有止咳润肺等药用功效,备受青睐。曾多次获得国家和部省优质产品称号,2007年6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雪梨之乡”,2015年获得全国优质农产品称号,在2017年再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近年来,金川县立足“一果一畜”基底,坚持农业“二十一字”方针,构建“一体两园三区八带”生态农业发展布局,巩固提升雪梨生产加工基地,重构雪梨传统产业持续发展路径,围绕金川雪梨这个“金字招牌”,保护梨树种、提升梨品质、挖掘梨文化、丰富梨业态,着力打造独具本土特色的“梨园兴镇”和农文旅融合的川西高原最大田园综合体,以点示范、以点引领、以点拓面,全力、全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据悉,截至目前,金川县共种植雪梨4万亩、品种89个、100万株、年总产量5000万公斤,年产值3000万元,“金川雪梨”正成为该县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   此外,金川县还把目光转向“梨”的延伸产品,引进金雪梨公司、四川华杏农业公司,金川启航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龙头企业进行精深加工,雪梨膏、梨膏糖、梨膏喉含片、果酒、雪梨饮料等深加工的雪梨产品也越来越精致多样,实现雪梨膏年产量1000吨,雪梨汁2000吨,雪梨糖1000吨,产品总价值1.2亿元。“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了公司与果农的利益联合体,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0
(杜康琴 代永清 记者 庄媛)9月28日,阿坝州金川县安宁镇安宁村高原红米种植示范基地迎来收获季,红米谷穗低垂,颗粒饱满,当地村民们抢抓农时挥镰收割,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试种的红米成熟收割了“今年试种的‘高原红米’品种,每穗颗粒很多,米粒也饱满,已经成熟,可以丰收了,每亩理论产量在800斤左右。”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水稻技术专家朱永忠在安宁镇安宁村高原红米种植示范基地里一边给当地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一边查看红米的长势说,“米粒很细长,呈浅红色,油光发亮,这里的土壤气候完全适合种植红米。”高原红米试种基地里,清香四溢,在阳光的照耀下处处散发着丰收的希望,微风拂过,谷穗舞动沙沙作响,十余名乡镇干部与村民一起小心翼翼地将红米运到拖拉机上。装满一车运一车,随即,大家采用人工摔打方式将红米脱粒,并将清理干净的红米装筐等待称重。收割红米手工脱粒“红米”是一个古老的稀有品种,红米也叫红谷米,稻粒细长,呈暗红色,略带香气,质地和口感具佳。安宁镇副镇长孙嫒琳介绍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宁镇有过种植红米的历史,但因技术不好(成熟),产量较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眉山市第六批对口帮扶金川县工作组来到金川后,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帮扶工作,在了解到金川具有种植红米的历史和优越条件后,当即联系眉山市水稻种植专家赴金川实地踏勘,并决定在安宁镇试验种植高原藏红米,目前,安宁镇试种的四亩藏红米较成功,红米产量高、长势喜人,镇、村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积极参与到丰收当中,下一步,安宁镇党委政府计划加大种植面积,为该镇乡村振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丰收的景象当天,该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水稻技术专家、多位种粮大户现场参观,看结果、学经验,为下一步引进大面积推广高原红米水稻种植技术做准备。农技专家在指导“今年我们在安宁镇试验示范种植4亩高原藏红米,有助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金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朱德文介绍道。装车运输据了解,该红米含有丰富的淀粉、植物蛋白质和锌、铜、铁等微量元素,对儿童增高长智、女性补血养颜、老人强筋壮骨有益,还具有降血压血脂、抑制癌细胞、抗肿瘤等功效,适当食用有利于促进人体营养平衡,提高身体素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30
(刘文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中成)近日,黑水县西尔镇木日窝村一家名为相窝种养殖合作社的养殖场内,记者看到,一群凤尾鸡悠然地在草地上啄食,每一只公鸡,都戴着红色的“眼镜”。合作社负责人何金解释说,这是为避免凤尾鸡打斗。戴“眼镜”的黑水凤尾鸡在草丛中觅食。刘文佳/摄  黑水凤尾鸡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因尾羽近似开屏而得名,通常放养在海拔2300米以上半农半牧区的草场与森林过渡地带,肌肉发达,生性好斗,互啄是它们的日常活动之一,常有公鸡因打斗互啄而死亡。  为进一步提高养殖存活率,防止鸡群出现“打架斗殴”暴力事件,凤尾鸡养殖户摸索出办法:用白色塑料棒穿过鸡鼻子,将两个小小的红色半透明塑料片固定在鸡的眼睛前方,就像给好斗的公鸡戴上“眼镜”一样,遮挡鸡的视线,让公鸡不能正常平视,能有效减少互啄的情况。  如今,在何金等养殖能人的带领下,黑水县志众凤尾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共有13家黑水凤尾鸡养殖合作社加入其中,黑水凤尾鸡每年的出栏量达22万只,成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打产业。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7
(杨玉红 记者 徐中成)“欢迎来品尝。”9月22日,记者走进若尔盖县净草地传统酸奶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喀娅尼美就递过一杯香滑的酸奶。  48岁的喀娅尼美是若尔盖县当地牦牛酸奶制作的非遗技艺传承人,家里几代人都会制作酸奶。今年3月,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帮扶下,她投入8万多元资金,将生产场所扩大到100多平方米,购买新冰柜等设备,打造升级为若尔盖县一处灵活的就业车间。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家小微公司除了加工车间,还有仓库、门市。喀娅尼美说,通过加工酸奶,今年初到9月,公司已收入35万元,并带动18户农牧民稳定增收。此外,公司采购的原材料鲜奶也主要来源于当地的脱贫户。  从2018年开始,围绕传统食品、民族服饰、藏族手工艺品等方面的小作坊、小微企业,嘉兴市南湖区就投入近300万元,在若尔盖县大力扶持发展就业车间,重点向当地农牧民、妇女、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补贴,帮助他们就地就近就业。2021年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启动后,南湖区继续每年投入帮扶资金70万元,并根据经营情况和吸纳劳动力情况,将原先的52个扶贫车间整合升级为20个就业车间,给予重点支持。  这些就业车间主要设在乡、村或就业园区,其中有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或进驻就业园区创办的厂房式就业车间,有加工手工产品的居家式就业车间,也有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脱贫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并领取工资的合作社式就业车间,还有依托各类电商设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实体和虚拟相补充的“互联网+”式就业车间。  “南湖区每年都要会同若尔盖县相关部门,对已认定的就业车间吸纳就业、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给予1至4万元的补助。”南湖区对口支援工作组干部、若尔盖县政府办副主任俞锋说,目前,若尔盖就业车间已带动当地915名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其中脱贫户539人,实现年人均增收1.6万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7
(王鑫 记者 徐中成)9月18日,阿坝县龙藏乡塔拉村,47岁的彭措扎西吃过早饭后,看了看屋外晴好的天气,便打扫干净院坝,在地面上铺开一层塑料布,招呼家人将刚收割的青稞搬出来晾晒。“青稞晒干后更方便卖,用来炒制糌粑也会更香。”彭措扎西说,今年收获了3000公斤青稞,全部晒干还需要半个月,“前段时间,多亏党员干部来帮忙抢收,不然这么好的青稞就坏在地里了。”  原来,受疫情影响,8月24日至9月13日,阿坝县实施全域静态管理。这段时间正值青稞成熟。为了确保秋粮颗粒归仓,阿坝县成立应急时段秋收保粮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等组成党员志愿服务队,有序推进青稞收割,确保秋粮颗粒归仓。近日,阿坝县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帮忙抢收青稞。 尕让泽登 摄粮食作物集中在秋季成熟既要战疫、也要抢收  “今年青稞长得好,是10年来长势最好的一年。”彭措扎西告诉记者,他家种了15亩青稞,眼看就要饱满成熟,可他们一家由于之前去远牧点放牧挖药,回来经过风险地区,需要居家隔离,无法下地抢收,“那几天,心焦得直跺脚。”  不止彭措扎西一家,他所在的塔拉村属半农半牧村,有169户,耕地面积2300多亩,其中一半多耕地种植的是青稞。塔拉村党支部书记甲木罗说,青稞收入平均占农户全年收入的40%左右,做好青稞抢收十分重要。  “全县种有6.01万亩青稞,分布在龙藏乡、茸安乡等乡镇。”在阿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副局长陈新看来,青稞不仅是阿坝县农牧民重要的口粮,也是该县的一项重要产业,“抢收来的青稞,有相当一部分会被县产业园内的公司收购加工,生产黑青稞麦片、饼干、啤酒等产品,远销浙江、青海、西藏等地。”  需要抢收的也不仅仅是青稞。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受海拔、土地、气候等因素影响,粮食作物以青稞、马铃薯、玉米等为主,种植面积20余万亩,成熟季都主要集中在秋季。  如何一边战疫,一边抢收?阿坝县成立应急时段秋收保粮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等组成党员志愿服务队,有序推进粮食收割,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志愿服务、闭环管理预计本月底秋粮抢收完成  9月1日,塔拉村的抢收工作率先启动。抢收期间,党员志愿服务队严格执行全过程闭环管理:抢收期间,各收割组之间互不交叉,且全程戴口罩;收割好的青稞运到村民家门外,倒在村民事先准备好的油布上,组员们离开后再由村民搬运回家,做到全程不接触。“在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帮助下,我家的15亩青稞当天就抢收完了,真的太感谢了。”彭措扎西说。  “县上收割机不够,我们还将在县内从事收割的河南队伍统筹起来帮忙收青稞,相关费用由政府统一承担。”陈新说,阿坝州农业农村局还派出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次下沉田间地头指导粮食抢收。  到9月中旬,阿坝县青稞抢收工作全部完成。陈新透露,今年全县预计产青稞8000吨左右。统筹疫情防控和粮食抢收工作,阿坝州还在继续组织推进剩余粮食作物的抢收工作。  9月17日,在小金县宅垄镇四农村,小金县委宣传部干部明华珍戴着口罩和单位上的党员干部一道帮着村民抢收200余亩马铃薯。“我们吃住都在山上,再用一周时间就能抢收完。”明华珍说,通过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技术指导,村里盘活闲置土地种下马铃薯,“每亩可实现产量5000多斤,亩产收益可达6000余元。”  “目前,全州秋粮大部分已归仓,收获率超70%。”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董成兵介绍,预计剩余粮食作物本月底就能抢收完成。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7
(王鑫 记者 徐中成)9月20日一大早,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双河镇鑫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厂房就热闹起来。车间内的自动化分拣机器高速运转,工人把分拣后的红脆李装箱打包。很快,10吨红脆李就搭乘冷藏货车出发,前往2000多公里外的深圳。  “这段时间红脆李卖得比较好。”该合作社负责人毛海平说,“下午还要往重庆发10吨,明天要分别发北京、重庆各10吨。”  近年来,阿坝州着力发展特色农业,逐步成长为成渝地区重要的“果篮子”“菜篮子”,年产特色水果、蔬菜合计超100万吨。当下,正是阿坝州红脆李、雪梨、青苹果、大白菜、莴笋等特色果蔬上市季节。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阿坝州不断优化措施,畅通渠道,推动农特产品顺利采收“出山”,确保群众增收“不打折”。9月20日,金川县勒乌镇新开宗村的莴笋地里,村民抢收莴笋。 代永清 摄保畅通“绿色通道”不停歇  9月18日,55岁的王和平将自家的红色大货车开到理县古尔沟镇沙坝村空地上,“下午要装一车莴笋运到成都市双流区去。”  前段时间,受阿坝州疫情影响,理县的部分蔬菜水果因运输不畅,面临滞销风险。为此,理县及时调整优化防疫措施,组织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共济,同时成立工作专班,专门保障农特产品运输。  “我们按闭环运输、层级把关的要求,为需离县售卖蔬菜、水果的车辆打通‘绿色通道’,并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升运转效率。”理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畜牧中心主任付林说,自9月4日以来,理县先后办理运输证明960余张,运输蔬菜2200余吨、水果2400余吨,助农销售金额达1200余万元。  同样是为农特产品打通运输通道,与理县相邻的汶川县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汶川积极搭建农产品销售信息群,培育川青甘电商企业,大力推行一件代发,同时组织顺丰、京东、邮政等物流公司设立农产品服务点,鼓励农户线上销售,力争销售“零接触”。  汶川还引进客商线下销售,采取“线上联系—提前审批—专人接送—定点隔离—护送驶离—事后排查”方式,既保障果蔬交易顺畅,又有效减少人员聚集。据统计,目前,汶川脆李已销售2.2万余吨,金额达1.6亿余元。近日,在汶川县绵虒镇玉龙村,村民在分拣采摘的红脆李。 伍排勇 摄抓精准销售渠道再拓宽“今天除了来帮忙的亲戚和请来的帮工,一共有15人。”9月18日凌晨5点过,天还没亮,九寨沟县双河镇罗依坝村50岁的黄幺全已起床。他家5亩红脆李还有大半没有采摘,必须尽快采摘才能保证果子的品质,卖个好价钱。  从早上6点一直忙到下午4点,5000斤红脆李全部采摘装车。黄幺全开着车赶往6公里外的鑫海种植专业合作社,那里也可以帮果农收运红脆李。  “这段时间九寨沟有1500吨左右的优质水果上市,品种主要是青红脆李和西梅,其中红脆李占大半。”九寨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局长郭友林说,九寨沟县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定点配送,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联合体。同时,协调各镇、村(社区)建立属地销售体系,引导农产品属地销售。  除打开本地销售渠道外,更重要的还要将优质农产品卖出去。今年,九寨沟县在浙江省嘉兴市的帮助下,积极推动该县企业和农户在浙江嘉兴农产品批发市场、嘉善浙北果蔬批发市场等线下市场,以及嘉兴市多个电商企业平台上开设农特产品展销公司和专柜,并与嘉兴华浩果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销售订单,开通定向采购、优先采购等。  毛海平说,自9月8日以来,合作社已经向果农收购红脆李200多吨,卖到了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这几天,每天都有30多吨红脆李运到省外。”  助力阿坝州特色农产品销售,浙江省驻阿坝州帮扶工作队也在加紧工作。“仅理县目前就有30多吨红脆李销往浙江。”据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前期沟通对接,浙江还将举办一场农特产品展销活动,帮助阿坝的农特产品走出大山、直达浙江,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做优化精深加工再提质9月18日,金川县金雪梨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简明燕打开手机查看一批雪梨膏包装盒的物流进度,“今晚能到成都,预计4天后就能到金川县了。”  这批包装盒关系到一笔订单的生产。简明燕说,上海市一位长期合作的客户定了2万盒雪梨膏,“等盖子到了后,我们两天就能完成这笔订单。”  除了监督推动订单生产,简明燕还有另一项重要工作。“这段时间也是我们金川雪梨成熟的季节,我们刚刚发出通知,9月19日就开始正式收购。”简明燕透露,今年该公司预计收购4000吨雪梨,用于加工雪梨膏等产品。  金川是“中国雪梨之乡”,梨更是金川农业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金川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熊永明介绍:“目前,金川县共种植雪梨4万亩100余万株,预计年产量25000吨雪梨,年收入2000万元,是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  金川县一方面计划搞丰收节采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卖鲜果;一方面以雪梨加工项目为牵引,解决鲜果大批量上市后可能遭遇的滞销问题,确保果农收入稳定“不打折”。熊永明说:“接下来,我们还将支持企业创新研发雪梨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  针对青脆李、红脆李产量大、采摘期短等问题,浙江省驻阿坝州帮扶工作队也准备引进企业,助力阿坝搞脆李加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7
记者 徐中成【人物名片】  陈望慧 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带动46个村3200多户村民种玫瑰实现脱贫增收,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人物故事】  “采摘完玫瑰花,就要剪枝施肥,来年玫瑰花才会开得更好。”这两天,位于高半山上的阿坝州小金县新桥乡共和村,种植户喻福良忙着修剪玫瑰树枝条。  66岁的喻福良是一位残疾人,也是村里的脱贫户。如今,靠种玫瑰,他家一亩地每年能挣2万元。“种玫瑰,收入稳定又浪漫,是我们山里人致富的好门路。”喻福良说,这得归功于冒水村的“玫瑰姐姐”陈望慧,“是她带我们走出一条共富新路。”陈望慧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种玫瑰,穷山坳长出致富花  由于土地贫瘠,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农作物产量低,加之山上野猪多,经常糟蹋庄稼,村民不胜其扰。2011年,作为村上的致富能人,敢闯敢干的陈望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她也常听到村民抱怨“种的土豆被野猪拱,蔬菜被野猪吃”。  陈望慧到地里仔细观察,见粮食虽被糟蹋,但地边的两株玫瑰却完好无损。如何改变村里贫困面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让她眼睛一亮,玫瑰有刺,野猪不拱,能不能把种庄稼改成种玫瑰挣钱?  为考察玫瑰种植,她第一次出远门,陆续到甘肃、山东、云南、贵州等省,坚定了种玫瑰的想法。  2012年,陈望慧引进8个玫瑰品种,发动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试种。试种很顺利,这里的一株玫瑰可开出30朵花,且品质高深受市场欢迎。同时,陈望慧还将山东平阴玫瑰与当地野玫瑰嫁接,培育出新品种“金山玫瑰”。  陈望慧在冒水村成立第一个合作社——清多香玫瑰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模式,鼓励村民改种玫瑰。玫瑰种植从冒水村50亩、100亩逐渐拓展到夹金村、共和村等46个村,达到1.5万亩。一朵朵“脱贫玫瑰”在穷山坳次第绽放,并辐射带动3200多户2万余人增收,村民们亲切地称陈望慧为“玫瑰姐姐”。  “去年发放了1300多万元玫瑰花款。”陈望慧说,老百姓挣得多,积极性更高,玫瑰产业也会发展得更好。陈望慧,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搞加工,玫瑰长成主导产业  为将玫瑰花做成高附加值的玫瑰产品,2017年陈望慧拿出所有积蓄,卖掉县城里的房产,并向朋友筹资,建起4000多平方米的玫瑰精深加工厂房。市场,渐渐拓展开来。  9月13日,在玫瑰精深加工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加工一批来自广州的订单——玫瑰花冠茶。“加工厂房内现有玫瑰精油生产设备4套、玫瑰花茶加工设备3套、玫瑰酱生产线1套。”陈望慧说,玫瑰精油、玫瑰花冠茶、玫瑰露、玫瑰酱等产品,都能实现就地加工。  陈望慧对于发展玫瑰产业的想法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去年,陈望慧与深圳一家公司合作,联合开发玫瑰漱口水、化妆品等新产品。目前,玫瑰种植已在小金县形成深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成长为全县乡村振兴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开发出玫瑰花冠茶、玫瑰酱、玫瑰精油、玫瑰面膜等30余种产品,注册商标7个,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保加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陈望慧向村民讲解玫瑰种植和管理技术。资料图 小金县委宣传部提供  为使群众收益更稳定,陈望慧创新探索出“支部+合作社+公司+党员+农户+基地”“六联手”发展模式,支部负责组织、监管、分红,合作社负责育苗、技术、培训,公司负责收购、加工、销售,老百姓负责种植、采摘。  陈望慧还组织党员户、种植能手“一对一”帮带脱贫户、残疾人家庭。公司的玫瑰加工车间,优先使用周边乡镇脱贫户和残疾人家庭劳动力500余人,每年为每个家庭增收8000余元。  玫瑰不仅是浪漫之花,更是致富花、振兴花。如何让玫瑰价值发挥更大作用?陈望慧介绍,按照“共护、共富”理念,在浙江的支持帮扶下,公司正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即依托40多个玫瑰种植村的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更多人致富增收,实现村强、民富、景美、人和,打造乡村振兴的高原新样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6
(记者 庄媛)提到四川阿坝,你会想到什么?是美丽的童话世界九寨沟,还是人间瑶池松潘黄龙,抑或是户外天堂四姑娘山?如今的阿坝,除了这些令人神往的世界级风景,这片川西高原还孕育出碉楼藏寨间梨花次第开放的万亩金川梨现代农业园区、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麦浪的阿坝县千亩青稞农业园……在大美川西这片沃土,依靠传统种植的阿坝农业,近年来随着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已悄然改观。阿坝州围绕“一屏四带、全域生态”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差异化、特色化路径,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速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据了解,全州自2019年以来已建设高标准农田25.28万亩,通过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极大地提高了全州耕地地力和生产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建好现代农业园区、助力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月时节的金川梨现代农业园区“阿坝江南”特色路径带动产业振兴每年三月,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原生态高海拔雪梨种植区——素有“阿坝江南”之称的金川县大金川河谷,随着天气转暖,梨花次第开放。碉楼藏寨间,和煦春光里,一株株成排的梨树枝条上,淡雅洁白的梨花花蕾含苞待放,把初春的山村装扮得生机盎然。梨树下,田地里,一片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油菜花也绽放出星星点点的金黄。站在金川梨现代农业园区,一眼望去:路上山、田成格、渠成网,过去的坡地闲田经过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4年时间的建设改造,已经实施完成了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了全县范围内16个乡镇的61个村。金川梨现代农业园区是阿坝州“高效农业及景观集成示范轴和现代农业样板区、农旅融合体验区”,该园区面积1.2万亩,采取“一轴两区”的功能布局,雪梨林下种植小麦、油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期间,金川县科农畜局对园区二期土地整治、高原特色红梨示范基地建设、基地饮水工程等项目进行提档升级,又派出技术人员开展雪梨树的浇灌越冬水、清园、刮翘皮、涂白、修剪等“五项管理”技术指导。今年夏季,受极端天气影响,金川县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严重。为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保水抗旱作用,金川县启动运行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灌溉设施,伴随着哗哗的流水声,源源不断的山泉水,通过渠道和管道向远处的田地输送水源,减轻了旱情带来的影响,受到当地群众交口称赞。作为金川产业发展之首的雪梨,除了“一果”的效益外,还有“一花一叶”的效能,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和产业振兴。今年,金川核心区梨产品预计产值可达102万元,全县引进培育的藏家乐、旅游民宿有78家,实现产值约3.45亿元。 收获青稞“净土阿坝”黑青稞远销浙江、甘肃近年来,随着高原特色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阿坝县将青稞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主攻点,积极推广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以提升青稞单产为根本目标,以青稞产业精深加工为重点,强化政府资金投入,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强力推进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擦亮高原特色农业名片。阿坝县“围绕产业建园区、围绕园区引企业”的发展路子,编制了《阿坝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阿坝县黑青稞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立足县内耕地集中连片、河流纵横交错、土地平坦肥沃等优势资源条件和黑青稞产业发展基础、前景,按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标准,建立黑青稞种植区、生产加工区、休闲观光体验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等。还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协调合作,成立专家服务团队,研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黑青稞系列产品20多个,不断丰富青稞产品种类,提升青稞产品质效。并在“产”上下功夫,在“销”上做文章,以打造“净土阿坝”农产品区域品牌为重点,积极推进产地市场和冷链物流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和电子商务。如今,阿坝县22个黑青稞系列产品已远销浙江、甘肃、青海等地,并成为川甘青交界地区部分学校学生营养餐供给产品。阿坝县科农畜水局副局长李辉告诉记者,按照“基础围绕园区建、项目跟着产业走”的原则,该县整合水、电、路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到园区项目建设,实施重点项目32个,建成高标准农田7000亩,完成园区田间路网、水网,建成田间机耕道15公里,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培育阿坝县黑青稞农业种植有限公司、阿坝县高原黑青稞天然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托岗食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出糌粑、黑青稞酒、黑青稞麦片、黑青稞饼干、黑青稞面条等系列产品,并远销浙江、甘肃、青海等地。结合阿坝县旅游产业特色和优势,黑青稞产业园区还利用青稞夏秋季生长、成熟季打造休闲农业。在龙藏村、查不让村建成休闲观光亭2个、田间休闲碎石道路2公里,方便游客观赏风吹麦浪景观,尝试探索休闲农业新模式。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书俊告诉记者,阿坝州按照3000元/亩的投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还将建设8万亩高标准农田。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9-21
9月17日,工人在金川县马厂村番茄基地内采收番茄。近日,金川县马厂村的番茄迎来丰收季,工人们采收、筛选、装运番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近年来,净土阿坝农投公司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开展番茄等农作物种植。据了解,今年,该基地番茄总产量达90余万斤,实现销售额70余万元,带动当地200多农户就业。(供稿:阿坝州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9-20
 (泽梅芳 记者  庄媛)仲秋时节,正是黑水县维古乡维古村红脆李成熟的季节,往年这个时候,这些红脆李都会运输到成都地区销售。今年受疫情影响,外地经销商不能及时入境采购,维古红脆李面临着大量滞销的风险。为此,维古乡党委政府积极寻找销售渠道,采取全程闭环采摘运输的方式帮助果农卖李子。组织外销9月13日,记者在维古乡维古村青红脆李种植基地看到,这里的红脆李长势喜人,维古乡党员干部、志愿者和种植户一道,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穿梭于田间地头,采摘、装筐、上秤、装车……大家铆足干劲,抢抓红脆李黄金采摘期将李子销运出去。采摘李子种植户门姐看着一筐筐新鲜采摘的青红脆李装车待运,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她告诉记者:“多亏了乡党委政府,帮助我们开辟绿色通道,还组织干部和志愿者帮我们采摘,要不然这些果子就烂在地里了,那样损失就大了。”采收李子从茂县过来的采购商刘涛表示,自己就是在维古乡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后,第一时间赶来收购红脆李的。刘涛说,“这里的红脆李品质很好,果大味甜。按照每斤2.1元的价格收购,预计收购10万斤左右,销往成都周边市场。”据了解,为解决该乡种植户疫情期间青红脆李滞销问题,最大程度降低农户损失,维古乡党委政府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工作要求,第一时间与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及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科农牧局等相关单位沟通协调,积极对接产销两端,采取全程闭环采摘运输的方式实现销售、助农增收。截至9月12日,已帮助种植户销售青红脆李8.5万余斤,实现销售收入18万余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9月才刚起头,红原县瓦切镇达峨村未来几天最低气温将低至 2 摄氏度。这也让红原县雅卓阳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让建措忙得不可开交——他得为该场400余头牦牛做好越冬准备。  除了储备好一定数量的干草、精料外,他还着重检查、修缮了4000多平方米暖棚,并在冷季牲畜进棚圈之前,提前做好消杀工作,确保牲畜住得暖和、住得健康。像这样忙碌的身影,还出现在川西高原许许多多牲畜养殖场中。暖房。受访者供图暴雪寒潮成考验牛羊保暖很关键  “在高海拔的川西地区,冬、春时节不时突降的雪灾、寒潮,长期以来给当地草畜业带来严峻生存考验。许多老、弱、病、孕、幼等体质较差的牛,即使熬过了冬天也可能熬不过春天。”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草科院”)牦牛专家安添午副研究员告诉记者,牲畜受了寒更容易生病,因此有条件的养殖场会为牦牛加盖暖棚,主要用于牲畜冬季保暖和补饲。  “近年来,红原县投入约1.5亿元,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搭建 100 平方米以上牲畜暖棚3200余个。这些暖棚不仅给牛羊提供了遮风避雪的场所,还能有效防止冬季狼群出没给养殖户造成损失。”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郭发亮介绍,尽管当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大,但由于起步较晚,现有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继续加强棚圈建设仍是该县当前重要的工作之一。  除了住进暖房子,部分地方的牦牛还会穿上“保暖衣”。安添午向记者介绍了一款牦牛保暖越冬背心。据了解,这种背心能包裹住弱牛小牛背部,起到保暖的作用,提升存活率。目前,给牦牛“穿衣服”的做法,普及度还不高。培育生态牧场走向现代化畜牧业  “今年夏季的热害,让今年的畜牧业越冬准备工作更加繁重,也让更多从业者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思考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郭发亮告诉记者,建暖棚保暖,只是利用先进畜牧设施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之一。  郭发亮拿出一份规划书,用笔勾划出了红原县未来一段时间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即重点培育家庭生态牧场。现代化家庭生态牧场中不仅仅要建设配套棚圈,还应配备牲畜防疫巷道圈、饲草料库、生产管理用房、人工饲草地等配套部分,帮助改善当地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现象。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转暖,以红原日干乔湿地为代表的高原湿地,有趋干之势,面积日益缩小。当地不少人担心,红原大草原会像有些草原一样面临沙化、“秃头”威胁。在频繁遭遇极端天气事件的当下,红原县也走上了“保草促草”之路,以加强草原保护修复为主线,以改善草原生态质量为目标,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力求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四川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9
(王鑫 记者徐中成)9月6日,阿坝州阿坝县龙藏乡塔拉村村民尕尔戈家里飘出一阵饭菜香,当女儿泽郎姐将最后一道腊肉炒白菜端上桌,一家6口人立即开动起来。  当天,尕尔戈家收到乡上和村上干部送来的“爱心物资包”。“里面的蔬菜是我们最喜欢的,太感谢了……”尕尔戈说。当前,该村169户村民全都收到“爱心物资包”。  8月24日以来,阿坝全县实行静态管理。为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居家基本生活需求,当地组织发放“爱心物资包”。据介绍,通过市场采购和社会捐赠等方式,当地筹集到生活物资283.1吨、总价值210余万元。“全县党员干部及物资保障服务队员连夜分装打包,将物资分装成3万余份爱心包,并以户为单位向全县8万余名农牧民群众免费发放,目前已全部及时发放完毕。”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份“爱心物资包”里有5斤大米、5斤面粉、10斤蔬菜和10个口罩。为了让“爱心物资包”精准送到农牧民群众家里,阿坝县15个乡镇、81个村的党员先锋队和志愿力量全部出动。“爱心物资包”发放过程中,为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及聚集、接触,各乡镇还组织了村干部、网格员、包村工作人员等积极参与。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张闻亚 文/图  时至金秋,川西高原日均温度已降至个位数。9月1日,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郭发亮还没来得及感慨秋高气爽,就投入到牦牛、藏绵羊等牲畜的越冬准备工作中。  牧草丰茂的红原县,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核心区域,一直以来被视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聚宝盆和水源涵养区。“今夏60年难遇的干旱,导致牧草产量减少一成以上,将本就令牧民头疼的冬春饲草缺口进一步拉大,高原牛羊缺食短粮、生存艰难。”郭发亮告诉记者,当前,红原县已采取了相应措施,尽可能保证牲畜口粮。红原牦牛交易市场。200多万元青料应急必要时投喂“压缩饼干”冬天是枯草季,饲草短缺,且大雪天牦牛无法放牧采食,牛羊开始消耗秋天积累的能量,开始消瘦。红原的春天依然在寒冷中沉睡,要到5月底才又进入牧草生长季,冷季时间长达6个月,天然牧草被牲畜啃食已尽,极易造成牛羊大面积地死亡,这就是高原牧民们常说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  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储备冬料是确保牛羊越冬的重中之重。“我们已经在准备牦牛过冬的草料了。”郭发亮介绍,每年政府会投入200多万元购买饲料,用于冬、春两季的应急。  “为了给牦牛补充盐分、能量、微生素、微量元素等,帮助它们更好地过冬,必要时可以在放牧地点投放牦牛专用‘压缩饼干’。”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草科院”)牦牛专家安添午副研究员指的是一种高能量舔砖,其密度是草捆的7到10倍,富含牛羊所需多种营养成分。  但专家同时也指出,以上措施远远不能填补牦牛的口粮缺口,只能在突降大雪或者严重低温天气下应急,帮助牦牛保命,尽可能减少牧民的损失。若是家里没“余粮”“节衣缩食”也能过在川西高原,能为牛羊提供良好过冬条件的“大户人家”占少数,大部分养殖户还是在“靠天吃饭”。今年夏天热害造成的饲草减产,让“余粮”短缺成了普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安添午提出调整畜群结构,来减少因极端灾害天气和缺粮带来的损失:“一般我们会给牧民提建议,淘汰‘老弱病残’等无法越冬的牛羊,将它们在秋季最肥的时候尽可能提前出栏出售,保持最低数量的畜群。”  安添午表示,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体弱羊群无法抵抗冬季的严寒与饥饿,另一方面有助于省下一部分饲草,将有限的资源留给体质强壮、有过冬能力的牛羊。饲料厂已在建积极探索人工种草模式  采购青储饲料、投放能量舔砖的举措能解近渴,但不能解远忧。为突破牦牛标准养殖饲草料瓶颈问题,红原县不仅积极探索人工种草模式,还鼓励园企合作开发优质牦牛饲料,建设生物发酵饲料加工厂。  “红原大草原应大力推广一些以本地牧草资源为基础培育的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牧草品种,并建植适度规模的高产人工草地,高产人工草地优质牧草产量可达天然草原草产量的 5-8倍。”省草科院副院长李达旭举例,如果选用 5%-10%的草地面积种植优质牧草,不仅可以解决牦牛冬春饲料的缺口,而且还可以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达到“建小保大”的目的。  当前红原全县规划人工饲草基地22万余亩,建设全机械化万亩人工饲草基地1个,开展人工种草,实现年生产优质牧草1500余吨,扶持养殖户实施卧圈种草2.7万亩。郭发亮告诉记者,年生产优质饲料1.5万吨、能够为全县标准化养殖基地供应饲草的生物发酵饲料加工厂,预计明年年中就能够建成投入生产。  此外,李达旭还建议,加强对退化草原的生态修复,通过补播不同类型的乡土草种,来增加草原植被盖度,提高草原的抗压能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张闻亚 文/图  “这里本是秀美的高原湿地,今年很多地方都见不到水。”8月28日,看着红原日干乔湿地,藏族小伙尼玛话语里透着担忧。  尼玛是本地牧民,家里有上百头牦牛,也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草科院”)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今年极端高温,对红原大草原的影响很大。  尽管在游客眼中,仍有野花零星绽放的大草原依然美丽多彩,但危机已然埋伏在提前泛黄的草原中。8月中旬,白河下游牧民在放牧。现状降雨量少于同期河流水位下降  牧草丰茂的红原县,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核心区域,一直以来被视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聚宝盆和水源涵养区。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郭发亮告诉记者,这里常年降雨量达到753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但今年6月到8月,本该是雨水最丰沛的时候,下雨的时间和次数都比往年少了许多。”  当地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红原县今年6月降水量为63.7毫米,不到多年6月平均降雨量的一半;7月降水量为95.6毫米,较多年7月平均降雨量少2成,8月虽然情况好转,但降雨量依然少于多年平均水平。  一方面,降雨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当地平均气温明显偏高,三个月平均温度偏高1.5摄氏度,导致水分蒸发量增加。省草科院牦牛专家安添午副研究员告诉记者,红原县是黄河上游两条主要支流白河与黑河的流经地。今年白河和黑河水位比常年下降了5-8厘米。而正常年份总保有5厘米水深的日干乔湿地,同样水位下降,很多地方甚至难觅水的踪影。后果草叶枯黄牧草减产10%至15%  “部分草的叶子,从8月中旬就开始泛起黄色,较往年提前了两周左右。”省草科院副院长李达旭解释说,这种看似美丽的颜色,是由于缺水引起的叶片提前枯黄,而非正常情况下草籽成熟、意味着丰收的喜庆金黄。  夏季是饲草生长的旺季。在此期间,饲草需要汲取大量水分,在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光照作用下,才能“长高长壮”。由于缺水,当地饲草长势不旺,较往年低矮了些,草的籽粒也干瘪不饱满;另外,异常的天气,使得饲草生长发育期提前了15至20天结束,好比原本还能“蹿个子”长高的青少年,因营养缺乏而提前结束发育。李达旭告诉记者,今年的干旱导致草原生物量减少10%至15%,“这个减少量相当大。”  人以食为天,牛羊也一样。饲草是红原县牦牛、藏绵羊等牲畜的重要口粮。缺水导致饲草减产,高原牛羊“缺食短粮”生存艰难。担忧饲草缺口扩大牛羊越冬过“生死关”  眼看着中秋节将近,四川各地都“喜提”降温。海拔更高、离天空更近的川西高原,秋意更是渐浓,日均温度已降至个位数。“受环境制约,每一年的冷季,对于川西高原上的牲畜来说,都是一场考验。”郭发亮解释道。  许多人不知道,冬天是枯草季,饲草短缺,且大雪天牦牛无法放牧采食,极易造成牛羊大面积地死亡。牛羊因全年营养摄入季节性不平衡问题,极易走入“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当地都会以储备冬料作为越冬工作的重中之重。  眼看天气转寒,饲草减产定局无疑让本就艰难的越冬形势更加严峻。  如何保证牛羊冬季的口粮?这是当地牧民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焦虑的问题。  对此,红原县当地已经采取相应行动,我省科研院所的专家们也在行动中。到底有哪些具体举措?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四川农村日报记者将带来持续的报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小义 记者 罗敏  “爱心人士王钦甲1.1万斤、凯越集团6000斤、一诺高分子5000斤、雅颂文化1017斤……”8月25日,处暑刚过,酷热依旧,绵阳市游仙区一场高原萝卜助销接力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这萝卜真甜,我们买回去慢慢吃!”“这萝卜品质好,吃了对身体有益!”约摸1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角落里,前来提货的绵阳市民络绎不绝,大家你五袋、我十袋争相购买。现场一面卸货分装一面排队付款,7万斤萝卜不到24小时就销售一空。  在巩固脱贫成果迈步乡村振兴征程中,阿坝州壤塘县茸木达乡巴尔依村今年以集体经济形式种植优质萝卜20余亩,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时值初秋,该村萝卜喜获丰收,预计产量可达10万余斤,但喜中有忧的是萝卜面临着销售难题。  作为结对帮扶市区,绵阳市对口帮扶壤塘前线工作队得知消息后,及时与绵阳市相关单位和企业联系,纾困解难。游仙区工商联及时发出助销倡议并广泛动员,绵阳市及游仙区餐饮业协会积极行动,多家爱心企业和单位、社会人士参与接力,一场“绵阳爱心消费帮扶助力壤塘乡村振兴”的蔬菜助销行动顺利达成。经过及时采收、打包、装车,8月25日凌晨,一辆满载着新鲜萝卜的大卡车从高原壤巴拉出发,一路星夜疾驰,当天中午抵达游仙区。  这边收钱、那边分装……随货车一同前来的巴尔依村第一书记郭大中来回奔忙,连声感谢:“真是帮了我们村大忙!”  据了解,巴尔依村剩余的3万余斤萝卜将在党员干部的对接下以零售方式卖往壤塘各单位、市场,全村10万余斤萝卜预计纯收益将达6万余元。该村还计划用1万斤左右萝卜进行泡菜实验,邀请专业泡菜技术人员教授技术,为明年萝卜扩大种植规模、增加产业业态打好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