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杨琦)8月2日下午,甘孜州召开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甘孜州力争成功创建2-3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1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甘孜州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创建要“美了生态”“兴了产业”,最终还要“惠了百姓”,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成果,为巩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稻城县创新“旅游+生态补偿”模式,制定门票收入分红补偿办法,按照“游客每增长5万人,生态补偿提高5%”的标准,每年兑现生态补偿金50万元,创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文化扶贫示范村2个,亚丁村等一批曾经的落后村落变为县域最富有的村落,麻格同村连续三年入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为精准脱贫提供了样本。泸定县大力推进大渡河流域绿色产业带建设,全域推进农业景观化、精细化,构建了“特色水果、优质干果、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优质食用菌、生态畜牧业”六大特色生态产业体系,建成1个省级、7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23.56万亩;取得“三品一标”认证3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达4.35万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成效明显。稻城县充分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优势,探索保护优先的“生态+”发展思路,盘活特色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产业,多措并举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幸福乐土,实现了基地就是“钱袋”,采取“资源变资产、农牧区变景区、农牧民变股民”方式,推动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9000人,旅游业对稻城GDP贡献已超过50%,旅游收入对农牧民增收贡献已超过60%,最终实现“点绿成金”。泸定县打好泸定“阳光、空气、水、森林”等生态牌,围绕“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定位,唱响“红城绿谷、康养泸定”新品牌,打造“生态+旅游”。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556.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21亿元,分别较2018年增长30.8%、44.2%,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3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7月23日,在道孚县亚卓镇,当地藏族群众在跳舞。7月23日,为期7天的道孚县第六届安巴农耕文化旅游季落幕。旅游季期间,人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欢庆节日。“安巴”在藏语中是五月的意思,藏历五月是农闲时期,当地群众举行各种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吉祥平安。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03
(叶强平  记者  杨琦 文/图)理塘县2021年传统锅庄舞比赛日前在八一赛马场举行,来自该县不同片区的八支队伍参加了比赛。锅庄比赛现场比赛现场,围绕着绿油油的草地,村民们身着民族盛装欢快地跳起传统锅庄舞,向来宾展示理塘毛垭片区、拉波片区、下坝片区和高城镇、格聂镇、木拉镇8种不同特色的民间服饰。藏族服饰是传统藏族文化的载体,既是日常衣着,也是一件极具美学意蕴的艺术品。一支支传统锅庄舞,展现了理塘儿女的淳朴热情,洋溢着理塘儿女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涉藏地区的锅庄舞存在地域和历史的差异,风格不一,如木雅锅庄豪放典雅,理塘寺庙锅庄古朴端庄,康巴锅庄粗犷奔放等。一朵祥云,抖动五彩霓裳,长袖如岚,牧女的脸颊如朝阳般绯红。一声脚步,踏动七色花海,歌声悠远,唤醒康巴汉子血管深处跳动的古老旋律,也跳出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据了解,理塘锅庄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2012年6月,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每逢聚会之时,男女老少,相聚起舞,舞姿粗犷豪迈,刚健英武,不但体现了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也舞出了理塘人对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向往。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杨琦)近日,“2021年中粮——石渠乡村振兴产品暨石渠产品旅游”推介会在康定市举行。推介会上,石渠县全面展示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现代特色农业、畜产品成果以及石渠区域旅游发展和农畜产品市场一体化进程。活动现场,天下秀教育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成都市金牛区市场采购贸易服务中心、杭州临平区江南食品市场协会、杭州市临平区嘉润临平供销社有限公司、中粮鲜到家等5家企业与石渠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记者在现场看到,石渠县农特产品从蔬菜水果到“宫廷贡品—白菌”、邓柯野生枸杞、牦牛酸奶、虫草、牦牛肉、野生人生果、牦牛肉罐头、燕麦片,再到油、酒、茶,从食品到手工艺品,各类产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30
(叶强平  记者  杨琦  文/图)近日,一场气势磅礴的赛马会在理塘县毛垭草原八一赛马场举行,万马奔腾的恢宏场景再次展现在游客面前。活动上,马术表演方队英姿勃发、跃马驰骋、技艺高超,深受观众喜爱。马背倒立、藏身马肚、俯身拾哈达、飞枪射击。矫健的骑手穿梭于马背上,轻似蜻蜓点水,快似风卷残云。一匹匹骏马被精心装饰,头戴红缨、颈系铜铃、身佩马鞍。马儿的彩饰迎风飘动,骑手的身姿变幻多样,令人眼花缭乱,令草原热血沸腾,这就是理塘男儿在马背上的好身手。草原驰骋“我是从杭州自驾过来的,初衷是为了看丁真,然而丁真的家乡更令人陶醉。漫漫3000多公里的路,我满心期盼,到达理塘县城的那一刻,我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这里的风光秀美,人文璀璨,尤其是这里的赛马会,真是扣人心弦,震撼无比。”来自杭州的游客曹薇激动地表示。据悉,活动当天还举行了3000米走马公开赛、5000米走马公开赛、10000米甘孜马速度赛、10000米国产混合马速度赛等一系列比赛。报名参与本次赛事活动的选手共有100余名,他们分别来自云南、内蒙古、玉树以及康定、泸定、丹巴、雅江等25个市(县)地区。此外,本次赛马会还有锅庄比赛、歌舞演出、马市交易、藏戏演出、美食荟、“理?赞”天空之城音舞诗画剧、318国民公路音乐会等活动。据了解,在理塘县“体育+旅游”发展战略推动下,拥有400多年历史底蕴的传统赛马会,正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赛马会已成为集民间游艺、民族歌舞、传统工艺、物资交流等为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体,成为了展示理塘民族民间文化最为亮丽的名片。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9
(杨雪 黄兴 记者 兰珍)近日,在道孚县八美镇、泰宁镇的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10余名工人正在莴笋地里施肥、除草、栽种,这里的主打蔬菜产品“三青莴笋”是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助力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保障。  “以前这里主要种植青稞等传统农业作物,青稞一亩产量150公斤左右,收入也只有500元至600元,村民要维持基本生活还需外出打工。”在园区上班的工人青措说。  2019年,道孚县经过多方实地调研,决定以八美镇和泰宁镇为中心打造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引进13家农业企业入驻,以每年每亩520元的价格流转1.1万亩土地。  园区种植蔬菜以高原天然莴笋、土豆为主,其中,鸿运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的三青莴笋,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远销成都、重庆、上海、广州等地。  经过两年发展,目前,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单位土地生产效益达到每年每亩2492元,是当地土地平均生产效益两倍以上。不仅如此,园区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成功将当地劳动力从传统种植中解放出来,村民在当“出租方”收租金的同时,还能到园区打工。“农忙季园区在当地要招聘600—700人帮忙,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淡季时,也至少有80名村民在此打工。”园区管委会主任余小波说,2019年,泰宁镇先锋村村民在园区务工收入达120万元。  为更优质地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配备了加工车间,农特产品可机械化筛选、分拣、打捆装箱。同时,还修建了11间冷藏库,可一次性储存蔬菜800吨,开辟了冷链物流,目前,已运输各类蔬菜达8000余吨。  泰宁镇街村成立了合作社,依托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三青莴笋试验基地,准备打造三青莴笋“升级版”。待试验成功后将在全村推广,带动周边更多村民实现自种自销。  “街村合作社建立试验基地,带领当地群众积极探索自主播种、采摘、售卖的致富路子,让村民既学技术又增收。”街村党支部副书记格绒洛珠说。  “按照道孚县‘十四五’农业发展的规划,园区将继续坚持以‘完善、壮大、探索、提升’为导向,力求在软硬件、产品产销以及品质规格上实现提升。”余小波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9
(宁宵玉 记者 兰珍)獐子菌、青杠菌、松茸,众多的野生菌依次摆放在塑料筐中,热闹的市场上,各摊位老板卖力吆喝着,购买者络绎不绝。7月20日一早,记者来到康定市郭达农贸市场,现场一片繁忙。3位快递员正在等待摊主王红英填写寄货单,刚到的新鲜松茸没一会儿就进行快递打包。“今天下午就能到成都,24小时到达沿海。”王红英说。  37岁的王红英是康定金汤镇人,卖野生菌已有十年。“每年卖菌子也就两个月,季节一过就没了。吃菌子在于鲜,保鲜时效最重要。”王红英说,今年野生菌出产较晚,前期产量较少,价格也比去年同期高。  “今年卖野生菌的人增多,竞争大,去年同期一个月收入13万元,今年这个月仅收入4万元。”王红英和她的团队并不气馁,“7月下旬迎来产菌高峰,我们会加大走货量。”  王红英的4人团队分工明确,两人在产地收新鲜菌子,另外两人在康定销售,通过“线上+线下”的售卖方式,与各大快递公司协作,将松茸从采挖到“上餐桌”的时间控制在48小时内。“目前团队所有野生菌货源均来自雅江,严格把关,第一时间确保货源品质。”  据统计,2020年全国松茸产量大约是4500吨,仅雅江一县的产量就达到951吨,占比约20%。雅江作为国内松茸主产区之一,每年松茸产量和品质都对国内松茸市场有重要的影响。  为保障松茸“鲜达”四方,雅江县投入7800万元,建成无人机基地1个、无人机营地7个、松茸收寄服务站16个,配备载重10公斤、飞行时长40分钟、飞行距离20公里的无人机250架,由无人机运输松茸,下山时间由四五个小时缩短至半个小时;建立全国首个松茸预处理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10余名,引入自动化分拣等设施,按照长度等规格将松茸划分为5个等级,统一打包发货。同时,采用吸水纸、隔热防晒抗老化包装、专用快递包装盒等技术产品,全力保证松茸鲜度;投入专用冷链物流车20辆,启用康定机场、双流国际机场、高铁等物流业务,全方位对接物流网络,运输时间平均缩短4小时以上,保障雅江松茸24小时到达北上广和省内各城市,48小时抵达国内320个城市。  打通物流关卡、解决保鲜问题,为甘孜鲜货“走出去”畅通了道路。“保守估计,今年整个园区鲜松茸销量较往年将增长150%—200%。”雅江县松茸产业园区主任杨雪琴说,下一步园区将强化与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的联系,在已有松茸酒、松茸酱、冻干松茸、松茸营养粉、松茸干片等产品的基础上,发展松茸炖土鸡等精加工产品,丰富松茸市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9
 (记者 兰珍)7月21日,在泸定县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来自南京的严女士带着两个女儿,专程到泸定县瞻仰革命先烈。“带孩子来感受红色教育,看遗迹、触摸历史,比书本更有说服力。”严女士计划参观纪念馆后,再带着女儿到泸定桥走一走。  今年以来,在以自然风光为特色的甘孜州,红色旅游景点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大批游客前往革命遗址,感受红色文化。特别是以飞夺泸定桥、磨西镇毛泽东住地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核心品牌,掀起了“红色旅游热潮”。随着暑假到来,“红色旅游热潮”再添“一把火”,接续为甘孜全域旅游发展增添新动能。7月21日,众多游客排队游览红色景点泸定桥。罗楚凯 摄游客大幅增长 红色景点持续升温  7月21日,炎炎烈日下,记者看到,在泸定桥入口处,两列排队上桥的游客已延伸至50米开外,另有大量的游客在河岸边观望泸定桥、拍照留念。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泸定桥载客量有限,人员限流而进,但游客热情不断,自暑期开始,排长队的情况已持续10多天。  今年1—5月,泸定县接待游客达181万人次,同比增长197%,其中,泸定桥景区30万人次。  在丹巴县甲居藏寨,来自重庆的退休职工陈祥观赏自然风光后,特意去了红五军政治部旧址。“甲居藏寨的风景优美,值得一游。参观了红五军政治部旧址才知道红军以前也到过丹巴。”  记者从美人谷传媒有限公司了解到,截至7月15日,甲居藏寨景区红五军政治部旧址接待游客3224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近2600人次,增长率超400%。  同样较以往人气和名气大幅提升的,还有甘孜县十八军窑洞群,以及一系列红色纪念馆。“1936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孜,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六师最后离开甘孜县境,历时三个半月,红军和甘孜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意,这片土地上有红军长征会师的遗址。”纪念馆讲解员拉姆为浙江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甘孜县队员讲解红军在甘孜县的历史,来自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中学教师邹晖感触颇深,“我在革命老区井冈山长大,参加工作是在浙江,现在来到甘孜县支教,有幸到纪念馆参观,一路下来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艰辛和困难。作为来支援甘孜建设的教师,我一定会倾尽力量。”  目前,正值旅游旺季,甘孜县红色遗址较往年游客参观人数有很大涨幅,截至7月16日,甘孜多个红色纪念馆共接待游客约5400余人次。山村变成游览区 村民轮流参与接待  “85年前,红军在丹巴驻留了一年多,1000余名藏族同胞参加了红军建立的第一支以少数民族命名的成建制部队——藏民独立师。”在丹巴县甲居镇藏民独立师师部遗址,小巴旺村村党支部书记降初拉姆向游客讲述着从小听到的红军故事。截至目前,甲居镇藏民独立师师部旧址接待游客600余人次,较去年同期150余人次增加450人次,增长率300%。  在甲居镇180公里以外的海螺沟磨西镇柏秧坪村,长征时期红军在此激战过。今年5月以来,柏秧坪村全新打造了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备受各地游客的青睐。“几乎每天都有团队前来柏秧坪村,高峰时,停车场、村道、村民家门口都停满了游客的车。”村民马东美说,村里实行轮流待客制,家家户户都能参与游客接待。当游客体验完红军长征的辛苦后,可品尝到磨西老腊肉、地道农家野菜。  红色旅游对经济的带动十分明显,据村民介绍,当地餐馆、住宿为游客提供的食材源自本村,原生态的土豆白菜是游客口中的绿色食品,成为“抢手货”,香肠、腊肉更是供不应求。“就目前发展趋势,我们村开办民宿的农户,少的一年收入10万元,多的数十万元。”柏秧坪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全伦高兴地说。挖掘特色资源 串起红色旅游大环线  甘孜州红色旅游资源丰厚,分布面广,长征时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进入甘孜州15个县,活动期长达17个月。在和平解放时期、民主改革平叛时期,甘孜州是十八军进藏最大后方补给地。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甘孜州被列为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列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泸定桥革命文物纪念馆列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依托资源禀赋,近年来,甘孜州深层次挖掘红色资源,不断擦亮红色名片,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全域旅游发展增添新动能。  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普查调研,编制发展规划,围绕“飞夺泸定桥、甘孜大会师”两大红色旅游主题,打造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整理长征主题纪念设施、遗址48处;实施红色遗址恢复与保护工程,目前,投资8034.85万元,重点建设川藏公路博物馆等7个项目;整合康定、泸定、丹巴红色资源和特色点位,串点成线打造红色精品教学大环线。同时,结合史实资料,深挖红色故事,出版《红军长征在甘孜》教育读本,制作《飞夺泸定桥》实景剧,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更鲜活的本土历史元素。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9
(记者 徐登林)“又在看电视?”7月18日下午,在甘孜州色达县色柯镇安康社区,村民巴德在雕琢石刻的间隙瞅见在客厅的小女儿德青拉姆打开电视,不放心地叮嘱她一定要先完成每天的作业。  安康社区距色达县城不远,是甘孜州规模最大、条件最优、基础设施配套最好的搬迁安置点。巴德是色达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代表性传承人,原来住在康勒乡打西二村。  2017年10月,巴德一家搬到安康社区。“以前手艺没地方施展,搬家后,生意比原来好多了。“今年,德格县有家单位在我这里订了一批格萨尔石刻作品,工钱差不多能给到8万元。”巴德说。  像巴德一样,色达县很多过去住在偏远地区的牧民现在住进了安康社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色达县色柯镇党委书记阿珠介绍,2017年,色达县通过土地整治盘活850亩“闲置资源”,依托土地治理成果,探索“飞地建房”新模式,投入资金1.4亿元,建成安康社区。“目前,安康社区已安置16个乡镇农牧民群众486户,其中,易地移民搬迁245户、增减挂钩95户、回头看回头帮56户、藏区新居90户,总人口2345人。”安康社区按照市政标准配套了供水、排污、道路、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社区还配套建设1个社区服务中心、1条观光栈道、1个游牧体验园区,距菜市场、县医院、学校不足1公里。  此外,色达县采取公益岗位安置一批、产业吸纳一批、劳务转移一批、居家灵活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等“五个一批”,先后引导40名建档立卡贫困居民在果根塘湿地保护区、县环卫公司等岗位就业。社区将3个商砼站经营权出让收入150万元、2个洗车场用地使用权出租收入24万元作为安康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为切实解决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社区还积极争取扶贫资金740万元,启动建设鲜切薯片加工厂,每年实现分红20万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高鹏 特约通讯员 叶强平7月21日,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通过人工防治作业和直升机防治作业,全面完成30万亩草原虫害防治工作。  为加强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草生长,培育健康的草原生态系统,提高草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理塘县确定在禾尼乡、奔戈乡、濯桑乡、藏坝乡的30万亩基本草原范围内实施直升机和人工喷洒防治作业。人工防治作业采取聘请当地农牧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方式进行;直升机防治作业由山东欣亚通用航空公司机型AS350B3E进行了为期3天的低空飞行喷洒。  通过草原虫害防治的实施,抑制了草原虫害的滋生,优化草原利用方式,增强草原景观效应,促进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农牧民从牧者转变为旅游服务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晓红 记者 刘佳7月19日,道孚县瓦西因喀牧民生活体验馆开业第一天就迎来一批批来自成都、南充等各地的游客3000余人次,当天创收5000余元,实现开门红。  “玉科的草原、雪山、花海、森林是天然的立体画卷,被誉为‘康巴阿勒泰’。随着道孚县至金川二嘎里的道二路全面贯通,到玉科来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大家知道,在家门前挣钱的好机会到了。”银克村党支部书记切尼多吉数着一天的收入,开心得合不拢嘴。帐篷营地。何晓红摄  瓦西因喀牧民生活体验馆位于道孚县玉科镇银克村,是一处集餐饮服务、牧民生活体验为一体的游乐、体验帐篷营地。体验馆里,游客可以穿着各种藏袍在五彩艳丽的花海中骑马、挤牛奶、制作酥油和奶渣,全身心感受牧人简单、豪放、豁达的生活。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玉科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通过牧旅融合发展,加速发展乡村旅游业。今年,银克村村“两委”投入集体产业扶持资金9万元,设计打造瓦西因喀牧民生活体验馆,搭建1顶240平方米的黑帐篷、若干顶白帐篷,带动全村136户462人致富增收。  “黑帐篷”又称藏式毡房,因结构简单、收纳便捷、支拆容易,曾是牧民随着一年四季水草的变化而在不同地方迁徙的“简易房”,现在却成为牧民们增收的优势资源。成都游客豆哥说:“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黑帐篷,还可以在里面体验打奶茶、品尝各类藏餐美食,简直就是豪华野营体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6
(记者 兰珍)7月19日,甘孜州炉霍县斯木镇吉绒村盛煌农业飞地产业园区番茄大棚内,员工其吉全副武装——穿着长袖工作服,戴着帽子和手套。她正忙着给番茄打枝、剔叶,怕被枝叶划伤,“最近温度高、阳光好,番茄藤长得快,去掉多余的叶子免得和果子抢养分。”  其吉已在园区工作4年了。“以前在家带孩子,兼职村会计,每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但随着娃娃长大,收入不够花销。”所以,看到园区招工信息说“一天100元务工费”,她立刻报了名,虽然累一些,但每月一般能拿到3000元。“今年5月调整了绩效计算方式后,一个月就收入四五千元。”其吉干劲儿足得很。  为改善农牧业“小而杂”“零而散”、群众增收渠道少而窄等问题,炉霍县以推进特色种植业为着力点,打破现有行政区域界限,以村为单位投入产业发展资金,探索“飞地”经济模式。2015年,成功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后,该县“飞地”产业扶贫园区建设全面启动。  通过整合资金1.69亿元,园区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301个、产品产销棚1个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其中,“飞地”大棚259个,88个贫困村每村2个棚,83个非贫困村1个棚,明确按照每年每个棚3万元向各村合作社保底分红。  大棚入口处,皆挂着大小统一的棕色木制标识牌,上面清楚地写着大棚编号、所属村、建设资金来源及使用年限。  “园区大棚一年四季轮番种植小番茄,高原阳光下,番茄味更浓、甜度更高。”该园区经理丁方丽说,2020年园区小番茄产量达350多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特别是栽种的新品种番茄,品质好,产量高,深受市场欢迎。产品不仅卖到成都,还远销上海、广东等地。”  截至目前,依托飞地园区,炉霍县171个村实现集体经济分红900万元,实现群众就业168人,涉及就业增收700万元。除了务工收入外,园区还流转土地1500亩,按每亩600元的标准,村民们每年可获收益9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园区力争发展设施大棚1000个,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并开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观光,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丁方丽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叶强平品高原特产,游“天空之城”。7月15日,“塘塘真甄”理塘县特色产品体验馆在钱塘区文泽和达城正式揭牌。该体验馆总使用面积约110平方米,未来将集中展销休闲零食、红白果酒、粮油调味等七大类特色产品。“我们把理塘的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等带到钱塘区来,要让钱塘区居民和杭州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来自丁真家乡的味道。”理塘县相关负责人说。  在当天举行的对口支援工作联席会议上,钱塘区职工(劳模)理塘疗休养基地正式授牌。今后,钱塘区的职工和劳模将有机会体验理塘毛垭大草原、长青春科尔寺、千户藏寨的人文自然风光。  联席会议上,钱塘区潮益荟公益党建联盟与理塘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对口支援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创新合作交流机制、探索村企协作内容、引导特色产业合作、加大消费协作力度和提升劳务就业协作五大领域加强合作,钱塘区企业明峰医疗还向理塘县捐赠了300万元的CT设备。  “我们将建立更多深化合作机制,为两地居民带来更多实惠和惊喜。”钱塘区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才华  在乡城县正斗乡一片空旷的草地上,两百多头黝黑的藏香猪在草地上自由觅食。天黑时分,随着主人泽仁曲批嘴里发出的哨声,这些嘴尖、毛长、跳得高的“二师兄”们飞奔集结,跟随泽仁曲批回到编有房号的“家里”。消毒遭遇挫折志不改  90后的泽仁曲批,皮肤黝黑,言语真诚,吃得起苦,是个倔犟的硬汉子。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泽仁曲批经过一番调研,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乡城县是全国藏猪保种基地之一,藏香猪品种纯正,脂肪含量低,营养价值高,广受消费者喜爱。出生农村的泽仁曲批对养猪再熟悉不过,他决定在离家8公里外、海拔3900多米的正斗坝子建立养猪场,开启自己的养猪事业。  泽仁曲批和妻子将之前开小餐馆挣来的十多万元全部投入建设养猪场,运砖、砌墙、引水、拉线……不到两个月时间,这对小夫妻就建成了可饲养500多头猪的云端养猪场。  泽仁曲批首批选购了种猪和小猪崽123头。为了尽快见到养殖效益,夫妻俩上网查资料,向村民和专家请教养猪要领,每天和藏猪打成一片,一有空闲就和藏猪一起追逐嬉闹。当小两口一来到猪群,小猪们就会围上来争着咬他们的裤脚,他们和猪已成为了亲密伙伴。看到油光黑亮的小猪崽一天天长大,好几头种猪也即将产仔,夫妻俩高兴无比。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看到成果的时候,饲养近5个月、在大部分猪都可以出栏的时候,好几头猪开始出现不吃不喝、浑身发抖、鼻孔流血的症状,到县城买来药也没有效果,后来每天都有好几头猪死去。不到一个月时间,养猪场里除了一头种猪外,其余的全部病死。泽仁曲批夫妻俩强忍悲痛,在山里挖深坑将死去的猪全部埋掉。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是一帆风顺的,既然选择了养藏香猪创业这条路,我们就不能被挫折吓倒,要在总结中从头再来,我们一定会成功的。”经受挫折的泽仁曲批决心在藏香猪养殖路上闯出名堂。艰辛付出得回报  2019年新年刚过,泽仁曲批夫妇四处筹集了20多万元,从村里选购了 80 头种猪和100多头小猪崽。有了失败的教训,夫妻俩这次投入了更多精力,在网络和书本上学到了很多养殖经验。  在县农牧科技局的推荐下,泽仁曲批到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畜牧兽医专业培训。在专业学校里,泽仁曲批除了抓好课堂学习,还经常与老师和同行交流探讨藏区高原牲畜养殖的常见病预防和养殖技巧。  为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泽仁曲批将能出栏的藏香猪以每头 2700 元至 3500 元不等的价格卖给县内其他藏香猪养殖企业,又从村民手中买入小猪进行喂养,猪场的猪在不停“循环”。这样,一方面帮助群众养猪挣钱,一方面使养殖规模得到扩大。  “去年我家里种植的元根卖给曲批的养猪场作为饲料挣了一万多元,他创办养猪场,提高了我们大家的种植积极性。”同村的村民昂翁泽仁介绍说。  从去年开始,泽仁曲批的养猪场实现年出栏 1000头以上。夫妻俩并没有止步,正在筹划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年出栏达到 5000 头以上,并计划让村民到养猪场轮训,学习藏香猪养殖技术,让群众实现共同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2
    (叶强平 记者 杨琦 摄影报道)7月2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禾尼乡禾然尼巴村牧草基地,该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党员服务队采取“机械+人工”方式种植燕麦草,预计7月中旬将完成全县5万亩牧草基地建设。村民正在撒播草种    据了解,地处高寒牧区的理塘县,随着毒杂草和沙石地增多,部分草场出现退化,给牦牛吃草带来困难。通过在禾尼、曲登、奔戈等乡镇集体牧场等大力开展牧草种植、草原改良、人工饲草地建设,可有效缓解20多万头牦牛冬春季补饲问题。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05
    (记者 兰珍)近日,记者从甘孜州农村“厕所革命”现场培训会上获悉,截至目前,甘孜州累计建成农村卫生厕所15.8188万户,普及率为73.93%,并逐步探索出水冲式+三格化粪池、旱改卫、旱改水等技术模式,农牧民群众改厕积极性得到一定提高,如厕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一定改观。  甘孜州今年将改造实施18个县(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874户,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力争形成适宜于本地区实际的改厕技术模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6-30
    (记者 兰珍)近日,甘孜州下发《关于调整村(社区)干部有关待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高村(社区)干部有关待遇标准,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通知》要求,应按照不低于本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每人3000元/月以上标准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原则上按照不低于当地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基本报酬,其他常职干部报酬参照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的一定比例合理确定。  《通知》明确,建立“3岗10级”等级薪酬制度,明确社会工作职业津贴具体标准。职业薪酬根据社区干部对应的岗位等级和职业资格档次确定,按月发放,并随着工作岗位、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的变化动态调整;有条件的县(市)可以适当提高养老保险、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和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标准;将村(社区)干部待遇保障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完善“固定报酬+绩效报酬”制度,建立报酬待遇动态调整机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6-30
  (巴登 申格卓玛 记者兰珍)一幢幢崭新的藏房在蓝天下挺立,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像洁白的哈达延伸四方……  6月21日,记者走进德格县错阿镇马达村,感受德格本地民族特色的别样风情。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马达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期滞后。马达村第一书记曾建介绍,2018年,马达村完成201户整村易地搬迁,彻底摆脱了远居高山、条件落后的旧貌,迈出了偏远山村到幸福新村“蝶变”的第一步。  村民达绒格外珍视自己的新家,房屋都是精心装饰过的。“更开心的是,学校离村子很近,娃娃上学也方便。”  搬下来后,如何增收致富,让牧民真正住下来、富起来,成了马达村干部群众共同的期盼。  在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基础上,马达村党支部结合本地特色,规划修建村集体牧场,2019年5月项目正式破土动工,2019年11月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该牧场资金投入546万元,其中400万元用于牧场建设,包括圈养区、服务区、敞放区、种植区等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60万元用于采购100头牦奶牛,86万元用于附属设施建设。  集体牧场建成后,除开村民牦牛奶自用部分,其余部分销售到马尼干戈镇牛奶加工厂。村集体有了收入,村民有了分红。同时,集体牧场为部分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分红还不够,牧场又干起了“副业”。通过修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牧场旅游配套,形成牧区养殖观光区,促进牧旅发展,吸引过往游客深度体验牧区生活。今年端午假期,一批来自成都的自驾游客在此感受了与众不同的高原牧区挤奶、养殖生活,新奇的体验让他们点赞。  短短几年,马达村从一个穷窝窝,蜕变为如今的致富小村庄。今年1月,马达村荣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  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在逐步丰富。马达村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工作,开办农牧夜校、技能培训班、思想课,积极转变村民观念,以文化促发展,村民强烈的发展内生动力被不断激发出来。“马达村旧貌换新颜,已形成文明、和谐的村风,村民也逐步养成健康、环保、卫生的生活方式。”马达村麦美组组长旦呷说,如今的马达村团结友爱、村容整洁,每年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6-30
    (记者 兰珍)“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惊喜,舍不得和甘孜说再见。”“农村旧貌换新颜,老百姓对未来有期盼”……  6月22日,由甘孜州委州政府主办,甘孜州委网信办承办的“献礼建党100周年幸福甘孜大咖行”活动落下帷幕,20余名来自全国各主流媒体的记者,跨越1000多公里,完成了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采访。  在历时7天的时间里,记者跟随活动走访了甘孜州德格县、白玉县、甘孜县、炉霍县、道孚县、海螺沟磨西镇等地,见证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文化旅游等方方面面的新变化。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集体打造的“最美藏家庭院”。益西摄    农旅产业融合 开启农牧民新生活  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被外界称为“诗和远方”。  “交纳全村有36户、147人。虽然毗邻317国道,但之前因村小、人少,积贫积弱。”该村离任党支部书记九呷回忆,“我们以前的家老旧又堆满杂物,房子破败,村容村貌更是不尽如人意。”三年前,交纳村开始集体打造“最美藏家庭院”,通过庭院改造,种树、种花、种菜,家家有特色,户户有看点,村民庭院焕然一新。  泽仁益呷一家9人,曾经贫困的家庭让女儿的婚姻都成问题。在各方的帮扶下,泽仁益呷家经过升级改造,从去年开始接待游客,“接待的大部分是摄影爱好者。目前,泽仁益呷和老伴在家经营民宿,女儿、女婿在外工作、做生意,全家人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道孚县麻孜乡沟尔普村发生着同样的变化。该村位于国道旁,几年前,村上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植树种花修路,改造湖泊、修建花园山庄……成为道孚城边的一道风景线。  2017年,沟尔普村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创办起第一家“一家亲”藏家乐,陆续发展起藏家乐12家。  彭措扎西家的藏家乐装饰华丽、民族风格突出、价格亲民,是村上最受欢迎的民宿。“2020年,民宿收入约6万元。”以前靠务农为生的彭措扎西,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民宿上,他还计划发展休闲农业,让游客走进田间地头种菜、施肥、采摘,让“游客能有更多更好的体验”。  下一步,甘孜州的2181个村落,将立足乡村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特征,分类推进康养休闲型村庄、聚集提升型村庄、城镇郊区型村庄、文旅融合型村庄、农牧体验型村庄、搬迁撤并型村庄建设,推进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乡村振兴。    现代科技助力 农业园区升级  5000余亩莴笋,一年产出3批,6000多万元收入,拉动周边近700人务工就业。这是道孚县泰宁镇美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串喜人的数据。  “从今年开始,我们逐步转变种植方式,大力促进莴笋品质提升,提高销售价格。首先,改变用肥,将普通肥料转为有机肥料;其次,自主培育幼苗,增强初期风险抵抗力。”美德园区管委会主任余小波带着记者走进刚投入使用的育苗大棚,1000平方米的大棚内,莴笋幼苗整齐排列,几位工人正将幼苗从小方盘中取出,装箱送出。据介绍,该大棚一次性可培育150万株莴笋苗,可以不间断满足园区莴笋种植需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广高原有机莴笋种植,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合作社加入‘莴笋圈’。”余小波说。  近年来,甘孜州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着力构建“1+8+18+ N”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甘孜全州整合财政16.4亿元、撬动金融资本2.1亿元、吸引社会资本7.24亿元,建设差异化、特色化现代农业园区40个,覆盖18个县(市)70余个乡镇,带动受益农民32万多人;成功创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州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  在白玉县白玉藏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智慧农业”正在推进——物联网实时环境数据采集,自动化水肥灌溉、远程手机终端24小时监控生产;大小农机70余台套,成立农机服务队,为当地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提供农机服务,并依托服务推广银灰地膜、节水灌溉等新型农业技术,免费为4个合作社耕作630余亩土地;现有植保无人机2台,为合作社施肥作业面积300余亩……    教育均衡发展 让孩子“上好学”  “要当全年级第一,一定要认真做好预习、复习。”6月18日下午,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六年级2班学生其拉正在上课,仔细做着笔记。若是在几年前,6月份正是其拉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她会离开学校帮着父母去山上挖虫草。“现在我更喜欢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我要上大学。”  在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有1716名学生和其拉一样,来自县域内边远牧区。“距离学校最远的学生家有200多公里,回家一次需要半天时间。”育才学校校长黄国军说。  2017年,甘孜县投资1.2亿元,在县城新城区建设一所高品质全日制的现代化公办小学,解决边远农牧区留守儿童上学远、学生季节性流失、教学环境差、教学质量常年低下的问题。  10岁的呷绒呷瓦今年上三年级,来自离县城最远、最偏僻的娘蒙多村小学。“新学校又大又漂亮,现在能全心全意在学校认真学习。”呷绒呷瓦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们像爸妈一样照顾我。”  据甘孜县教育和体育局负责人介绍,育才学校建成使用,让边远牧区在校学生巩固率从不到50%提高到了近百分之百。  目前,甘孜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77所,在校生22.64万人,建成规模集中办学学校105所,集中学生12.88万人,31.68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获得资(救)助资金5.09亿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6-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离土不离乡,职业技能的提升是农民谋生、致富的关键。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创业者,学本事、学技术都对自己有益。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农民工、创业者学了哪些技能?如何提升?致富的效果如何?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他们中的部分代表。  “算了几遍了,总共是1.7万多元。”闲暇时,李寿梅和丈夫坐在家中“数钱”。“现在不是数纸币了,对着手机屏幕算账还真是不习惯。”近日,李寿梅对记者说起自己的一件高兴事。  李寿梅和丈夫开的农庄在大渡河畔的泸定县冷碛镇杵坭村。依托大渡河畔的优美风光,5年来,李寿梅已将农庄成功打造成一个集农家餐饮、水果采摘为一体,一次性可接待400余人的民居接待服务场所,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夫妻二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生意好的原因,李寿梅坦言,最关键的是她的烹饪技术好。“做农家乐,核心还是在餐饮。一顿饭没吃好,顾客就不会再来了。”李寿梅告诉记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吃排在第一。  为了学习烹饪,李寿梅和丈夫曾专门外出学习,为此还特地关门歇业。“这有很大的必要性。”李寿梅告诉记者,这些年由于来大渡河和泸定桥的游客全国各地都有,因此菜系上会的越多越好。“广东人吃不了辣,湖南人又不爱吃清淡的,不会粤菜完全不行,不会北方菜系也不行。”李寿梅说。  2020年,李寿梅和丈夫专程到成都付费报了烹饪培训课程。  “烹调技术的基本功包括:刀工技术、投料技术、上浆挂糊技术、掌握火候技术、勾芡泼汁技术、调味时间和数量的掌握技术、翻勺技术和装盘技术。”这些内容让初中毕业的李寿梅学起来十分吃力。  在成都一呆就是一个月,现在回想起上课的日子,李寿梅还历历在目。2020年底回来后,李寿梅开始着手准备2021年春季的农家菜。“旧菜单里的菜全部换掉了,重新做。此外,我还训练我的厨子,推出了4人餐、6人餐、8 人餐的团餐专供旅行社。”李寿梅坦言,烹饪技术的提升和游客好评率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很多游客在互联网APP中的好评,首先都是对菜的评价,住和采摘是其次。  “打铁还需自身硬。”李寿梅的农家乐生意今年已扭亏为盈,并且还成功申请到了当地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有技术才是本事,是技术让我致了富。”李寿梅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3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