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杨琦)“华老板,前几天邮发的苹果太巴适了,清脆香甜,放在车里,芳香四溢,品质太好啦!现在你采摘的全部发给我哈!”9月25日,在康定市章古村“果菌药”融合产业园,正在采摘苹果的甘孜州三祥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华庆祥接到四川方圆农业公司的订购电话。采摘苹果据了解,发展高原优质水果,大渡河谷的章古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地处低纬度,平均海拔在1600米至18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日照丰富,苹果能够享受充足的日照,累积较多的甜份,是发展优质苹果的理想之地。在省农科院和甘孜州政府“院州”农业科技合作团队的指导下,2019年10月,甘孜州三祥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省农科院引进6000余株苹果新品种,示范种植50亩,通过采取矮化密植栽培新技术,实现了一年种植试花,两年挂果丰收。据康定市特聘农技员刘志喜介绍,基地内苹果是目前省内引进的最新品种,也是采用苹果最新的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可以实现苹果树早开花、早结果、早成熟,树冠矮小,容易管理;同时,也节约用地,经济效果好。据了解,康定市章古村苹果示范种植时间仅两年,50亩苹果刚实现挂果,预计今年产量在5万斤左右。在苹果进入丰产期后,管理技术到位,预计亩产量在7000斤左右。目前,维纳斯黄金、情脆两个新品种苹果相继进入采摘期,现已采摘销售近万斤,实现销售收入8万多元,预计今年将实现销售收入近40万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8
地里石头太多,影响耕作怎么办?【“英雄”名片】  捡石机被称为高原拓荒“神器”。甘孜州地形较复杂,耕地质量较低,沙石地较多,该机器可以自动识别直径30厘米-70厘米的石块,可以自动挖掘土下40厘米以内的石块,大大降低人工开耕难度,提高捡石效率。在理塘,捡石机还作为技术输出服务于甘孜州其他县,甚至扩大到广州、重庆等地。【丰收数据】  效率对比  人工捡石,一亩地10个人,1小时捡石半立方米,并且只能捡表层的石头;  “铁牛”捡石机捡石,一个小时捡10亩,每亩能捡近4立方米,效率是人工的100倍,并且能深入土下40厘米捡石。成果对比  以前土地石头多,白萝卜长成弯萝卜。因品相不好,弯萝卜市场价一斤3毛钱。耕地去石后,按市场要求种出的直萝卜,由盒马直采,折算下来平均 1 斤 2 元,价格增长近600%。2020年理塘萝卜产值达5000万元。【一线探访】  (叶强平 记者 兰珍)9月18日,在海拔3600多米的理塘县萝卜基地,农牧民正忙着采收分期分批成熟的高原产白萝卜。  拔出的萝卜十分均匀,品相好。理塘县康藏阳光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组长苏永根很感慨:“还是捡石机管用,现在很少有弯萝卜了,价也卖得高。”  2021年,康藏阳光基地种植白萝卜4800亩,8、9、10月正是上市时节,预计产量达到3万吨。萝卜丰收了。叶强平 摄“铁牛”捡石1小时10亩地效率高效果好  说起弯萝卜,苏永根深有感触。2017年,公司从濯桑乡康呷等村流转6000多亩荒地种植高原果蔬,结果很多萝卜都长弯了。原来萝卜在生长过程中,被土中的石头压弯了。  2018年4月底,公司组织人工捡石,一亩地10个人,1个小时才捡半立方米,并且只能捡表层石头,弯萝卜还是不少,卖得也很惨淡。  2018年8月,公司花110万元从国外购回一台特纳格液压泵翻转式捡石机,这在当时的甘孜州是唯一一台,国内也仅有10多台。  “有了这个‘铁牛’捡石,一个小时捡10亩,每亩能捡石近4立方米,效率是人工的100倍,并且能深入土下40厘米。”农机部负责人罗超介绍。  经过“铁牛”连续3年捡石作业,当地萝卜的成品率也越来越高。  苏永根算了一笔账,虽然亩产8吨与以往差不多,但成品率提高了30%左右,务工的老百姓按成品计件算,实际收入相应也增加了。“以前的萝卜都是按斤卖,批发价1斤3毛钱。后来与盒马合作,按要求种出直萝卜后出售,折算下来均价2元一斤,价格增长近600%。”康藏阳光总经理杨帆介绍,“2020年公司萝卜产值达到5000万元。”捡石机在作业。村民买服务捡石省时省力还省心  “康藏阳光现代生态双创中心”作为理塘县“人才培训、科技示范”基地,通过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机械化规模经营,致力于推动农业产区的发展。公司不但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也吸引了周边大批农牧民“注意”。  在上木拉乡红龙村,耕地石块多、平整度差,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小石块多的土地青稞亩产不到300斤。  2019年4月春耕开始,听说“康藏阳光现代生态双创中心”有捡石机,红龙村村民与中心签订农业社会化服务合同,出资7000元用捡石机和深耕机对25亩地进行捡石和深耕。村党支部书记四郎泽仁说:“一天就搞定了,靠人工20多人要干四五天,不但石头没捡干净,耕地的深度也达不到!”  上木拉乡格中村旋耕机土地碎土平整作业、土地翻耕作业570亩,中木拉乡乃沙村土地捡石作业15亩、旋耕机土地碎土平整作业609亩、土地翻耕作业120亩……像这样要求机械捡石、旋耕、翻耕的订单,2019年康藏阳光公司共接到20份。截至当年4月23日,该公司共完成近3000亩土地的捡石服务作业。  “捡石机搭配旋耕机,1个小时完成我开小四轮拖拉机4天的工作量。”濯桑乡易久村邓珠泽仁十分兴奋与期待,“虽然花了300多元,但深耕后青稞长势会更好,产量也会更高,还节约了种子,省时省力,很值!”  “老百姓出钱请机械耕地,以前不敢想。现代化农机让大家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杨帆深有感触。  不光在理塘县,2020年4月,该公司的捡石机到德格县进行1300亩土地的捡石作业。2021年,又到甘孜州内新龙县捡石平整土地300亩,到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捡石作业1000亩,到重庆市南岸区广阳岛捡石作业1080亩。  如今,漫步在理塘县濯桑现代农业园区,处处可见现代农业的“黑科技”:果蔬种植、采收、清洗已实现全产业链机械化;智慧农业系统,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和作物种植情况;播种车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如同装上“眼睛”,设定工作区域、间距等参数后,株距误差不到2厘米……  “实践证明,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的实验示范,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组织程度,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翁登说,“理塘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帮扶+农户提需求+公司搞服务’带动小农户的模式,起到了‘联农、带农、帮农’的作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8
(康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一首《康定情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在唱出雪域儿女纯真爱情的同时,《康定情歌》也感染了天南海北对川西峻岭充满好奇的游客。游人们不远万里来到川西,来到康定,看山、看水、看云,也看灿烂的笑脸和舒适的生活。  被一曲《康定情歌》唱得家喻户晓的甘孜州康定市,2020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但是,《康定情歌》将游客吸引来之后,康定又要拿什么让游客留下来?  头顶天府旅游名县的“金字招牌”,康定不断进步、不断提升。如今,行走康定,你会看到纯净的木格措、绚烂的杜鹃峡、梦幻的七色海……近年来,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康定坚持“全域旅游、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三全”追求,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品业态,壮大文旅经济,优化服务质量,擦亮“名县”招牌,一展川西胜地、情歌之乡的风采。贡嘎之冠。 周晓剑 摄目标清晰跑出文旅提质加速度  康定地处“大香格里拉”“大贡嘎”生态旅游圈核心区,旅游资源富集,民族文化厚重。近年来,康定制定出台了加快全域旅游发展若干政策文件,落实旅游专项发展资金2000万元,启动实施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责任制+清单制+限时办结制”工作推进机制,将名县建设提升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形成了党委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通过规划引领、基础补短、产业融合、服务提升四大工程,不断巩固提升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名县效应”充分释放、“名县带动”显著提升。  从康定市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看,这样三方联动的工作体系十分适用于康定。高寒地区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俄达门巴村便可以看见政府搭台、企业发展、人民集体收益“三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  此外,康定还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康定市全域旅游规划》,制定出台了加快全域旅游发展若干政策文件,将文化旅游发展与“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与建设、交通、林业等相关规划相融合,实现多规合一,进一步增强全域旅游发展的统一性、规范性、协调性。  除了政府的机制调整,对社会企业的监管力度也在逐步加强。近年来,康定先后组建了酒店、餐饮、文创等旅游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形成自律、自管机制;全面加强宾馆酒店、餐饮住宿、出租车、公交车、购物点等涉旅行业监管,严惩提价宰客行为。  康定始终坚持“服务旅游、服从旅游、融入旅游”的理念,强力推进全市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努力实现“资源、安全、生态”等责任事故零发生,尽最大努力满足游客的需求。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若吉村。贺明秋 摄项目开花迎来文旅“软硬”同升级  “之前一直苦于没有直达路线,所以康定旅游计划一拖再拖,现在杭州有了直飞,马上就收拾行李来了!”杭州游客温春沅说,康定机场的航线增加后,立刻燃起他到康定旅行的热情,“了解到康定还有直飞重庆的航线,我打算下一站就去重庆玩玩。”  “我们将继续推动增开更多城市的航线,让全国各地的朋友都有机会一睹康定风采!”四川康定机场有关负责人说,让康定“打飞的”变得更加便捷是康定机场努力的方向。  除了“天上飞的”,康定也在积极构建完善的陆地交通体系。比之前节省一个半小时车程的雅康高速通车,给自驾游的游客带去了福音;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也让喜爱沿途风景、向往美好慢生活的游客多了一重期待。美景在前,说走就走,康定快进慢游的立体交通体系正逐步形成。  “啃”下交通这块硬骨头,优化完善其余的“软硬件”也是康定将天府旅游名县深入内化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康定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业态,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6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形成了以“木格措”“木雅圣地”为代表的景区旅游,以“天际牧场”“塔公草原”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以“色龙”“若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以“蓝逸牧场”为代表的工业旅游,成功开发全省首个高原直升机低空游,全州首个冬季滑雪场、首个观鸟基地项目,推出5条精品线路,冷嘎措、新都桥香薰谷等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此外,康定市委主要负责人强调,康定将持续开展景区“对内注重提升品质、对外注重美誉度”管理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打好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科技赋能组合拳,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智慧化程度,全面提升游客的满意度、美誉度,为进一步叫响、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贡献康定力量。品牌响亮文化输出不止《康定情歌》  论康定的品牌,一曲唱醉了天下人的《康定情歌》便是一张王牌。据统计,今年1—7月,康定市接待游客6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3亿元,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总量和增量均位居甘孜州第一。  “溜溜调”唱响了“溜溜”康定城,《康定情歌》这首经久不衰的情歌,已经把词调渗透进了康定的每一个角落。但细数起来,这样的大文旅品牌还不够多。  关于品牌建设,康定一直在路上。2020年,康定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国家级品牌,康定够格;创建省级品牌,康定有底气。康定以天府旅游名县联盟、大贡嘎文旅联盟等联盟品牌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康定文旅资源普查成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大力推进各项品牌创建。  跑马山转山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非遗”品牌已基本成型;康养乐园、休闲山谷,大渡河康养休闲示范区全面释放乡村新活力,康定乡村振兴的样本——“大渡河”,是康定城别具一格的文旅品牌;色龙村、若吉村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若吉村进入首批天府旅游名村公示名录;建设“大贡嘎文旅联盟”,成功举办“大贡嘎文旅联盟”第一理事会并当选联盟第一届理事会轮值主席单位,全省十大文旅品牌——“大贡嘎”在康定已然落根;全国第一个以体现藏族木雅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旅游区——康定木雅圣地,将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相结合,诉说着木雅文化在岁月深处不褪色的至美光华。再加上“大情歌”,康定的文旅品牌矩阵正在逐渐壮大,将康定打造成不止《康定情歌》的品牌输出“大厂”指日可待。  “培育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也是康定在文旅融合发展上要深耕的重点。”康定市文广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康藏民俗文化,康定还精心推出了溜溜调、木雅锅庄、木雅藏戏、南派藏医等民俗文化活动;依托木雅文化、情歌文化、鱼通文化,康定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康定情歌国际音乐节、乡村旅游节等互动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也成为当地旅游的新亮点,为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川西旅游的旺季在夏秋,填补冬季旅游的空白也是康定文旅发展的重要板块。为了完善全域旅游的“全季”要素,康定积极发掘打造冬季旅游产品,正计划建设滑雪场,开设冬季节庆,让康定冬日的艳阳、火红的鲜花、皑皑的白雪、冰封的河面刻进更多人的心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7
(记者 肖莹佩 李秋怡 张红霞)初秋9月,川西高原美景盛放。  记者从成都出发,兵分几路,跨越雪山江河,用超过万里的行走,深入基层一线,挖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动人故事,感受“帮扶不松劲 脱贫不脱钩”的精神传承,记录涉藏州县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新变化。  2021年4月22日,四川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5月中旬,成都对口帮扶的19个涉藏州县,新老工作队伍陆续完成交接轮换,正式开启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  这是一个新奋斗的起点。即日起,本报推出“2021帮扶纪行·我们在路上”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味道鲜美,口感也好。”9月21日,四川东亿食品有限公司后厨,一盘虎掌菌红烧肉让所有人赞不绝口。  高山虎掌菌是甘孜州德格县的特产,“我这次专门带回来试菜,准备长期大宗采购。”该公司厂长任海鸥说。  9月6日至9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赴德格采访,恰好与成都高新区组织的10余人的企业家团队偶遇同行。4天的深度走访,当地的文创手工、文旅产业等让企业家一行找到了许多合作点。  “主要是考察调研对口支援工作,让高新企业也成为对口帮扶的重要力量。”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张力帆说,接下来还将持续组织更多类似活动,确保以高质量的对口帮扶工作助力德格乡村振兴。德格县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区——觉如牧场。 记者 吴聃 摄抓产业让特色农牧产品走出去  9月7日中午,记者一行来到德格县马尼干戈镇。  随着冬季牧场迁徙,康北牦牛乳制品加工园区的收奶员,每天都会到农牧民家收购牛奶。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牛奶销售难题,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以前除了卖虫草和牲畜就没有其他收入,现在有了加工厂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马尼干戈镇曲西村村民更拥说。  马尼干戈牧旅商产业结合园由成都高新区对口援建,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康北牦牛乳制品加工园区占地60亩,包括牦牛乳制品加工厂、展销中心、生活服务区、业务服务区。去年投运后,园区已建成集体牧场8个、乡镇奶站4个,可覆盖德格全县13个牧业乡镇,村级奶站逐步覆盖70%的行政村,惠及7043户29000多人。  “园区还没开业就吸纳了当地群众就业。”马尼干戈镇党委副书记冲翁郎加介绍,目前园区19个工作人员中,有13个人都是当地群众。  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孙炯说,园区计划日处理牦牛奶21吨,年产量3150吨,年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中期可覆盖甘孜州石渠、甘孜、白玉、新龙、炉霍、色达、道孚七县,形成“奶送德格”区域协同模式,让德格特色农牧产品走出去。  采取了相同模式的,还有位于中扎科乡、年古乡、温拖乡的3个现代农业(蔬菜)种养循环生态示范园区。该项目由成都高新区投资500万元援建,2018年投用后,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也让德格县由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向农产品生产设施标准化、产品标准化、营销立体化的现代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位于德格县马尼干戈镇的康北牦牛乳制品加工园区。 记者 肖莹佩 摄链资源让民族手工技艺活起来  在300多公里外的普马乡绒达村,41岁的扎西措正在熟练打磨手中的利玛铜铸部件,精美别致。  “一件传统的利玛铜铸工艺品,需要敲击52万次才能完成。”铜铸手工艺世家钦乐工坊女主人达瓦卓玛说。  扎西措腿脚不太利索,过去靠低保生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1年,她来到钦乐工坊学习手工艺制作。从简单的树脂系列到彩绘,再到复杂的铜铸,随着手艺不断精进,她的收入从最初的50元一天到实现翻番。“去年仅工资收入就有3万元,今年还会更高。”  在钦乐工坊,像扎西措这样的手工艺人共53人,按工种、技术娴熟程度每天获得80-300元不等的工资。  “麦宿片区工作委员会下辖5个乡镇的农牧民,都靠做手工产品脱了贫。”孙炯介绍,2018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累计投入2395万元,帮助当地建设民族手工艺展销中心和培训中心,先后开设了27个藏传工艺特色班,涉及唐卡绘画、木雕、泥塑、彩绘、陶器等。同时进行资源链接,组织德格文创产品走出雪域,在各大展会和非遗大赛等活动中亮相,为山里的手艺人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培养当地手工艺人1000多名,有100余款工艺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每年为当地困难家庭增加收入近800万元。  文化带动,富一方群众。今年8月,成都高新区援建的麦宿片区民族手工艺展示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将作为“生态+文态+业态”融合的民族手工艺产业园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继续带领着德格的文创“奔康路”。搭平台让文旅融合发展强起来  蓝天白云、草地牧场、温泉木屋……9月6日,记者一行从格萨尔机场出发,沿国道317线往德格县方向行驶90公里后,来到“雀儿山下第一村”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  2017年,就是在这里,成都高新区与德格县利用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地貌地形、牧俗文化等资源,通过旅游扶贫方式,建设牧俗风情体验园区。  园区总占地面积约500亩,包含牧俗文化生活体验区、牧俗博览区、高原温泉休闲区。今年8月8日,该园区正式亮相,吸引着远近游客。在他们看来,这里有独特美好之处——在觉如牧场,数十栋野奢木房沿坡而建,夜晚可以看到美丽星空。牧场养了20头牦牛,是做一次“放牧人”的极佳体验场所。格萨尔药泉小镇被喻为“康巴 阿 尔 卑 斯 式 的 度 假 乐园”……  从建设到运营,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区在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活水”的同时,也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家住柯洛洞乡措普村的拉西卓玛今年37岁,此前一家5口全靠挖虫草和野菜为生,“全年收入两三万元。”今年6月,拉西卓玛来到觉如牧场,负责照料20头牦牛,每月2500元工资还包吃住。  “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村里还有30%的股份。”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邹树说,此前入股的牦牛养殖业合作社已有分红。  如今的独木岭村,觉如牧场壮美辽阔、藏寨村容整洁美观、集体产业欣欣向荣,正全力以赴探索一条村寨美、产业旺、牧民富、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架桥梁让更多高新企业融进来  “当下文旅很火,这里还有机场和317国道的交通优势,很有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潜质。”对于知悦文化艺术成都有限公司精品酒店民宿负责人金鑫来说,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的是其参加“成都高新区企业德格行”活动的重点考察项目之一。  金鑫说,此前他们有过类似的项目运营经验,这次实地调研后,将结合自身资源,迅速针对国庆长假制定方案,吸引游客。  德格的特色农牧产品,引起了四川康源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荣忠的兴趣。  在康北牦牛乳制品加工园区展销中心,他详细考察了牦牛奶黄油、奶茶、饮料等牦牛奶制品后,初步判断可以结合公司在成都、甘孜沿线建立的冷链物流基地,开拓销售渠道。而在现代农业(蔬菜)种养循环生态示范园区尝到口味独特的番茄、西瓜等蔬果后,他当即决定,回成都后与团队一起立即启动相关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工作。“在这里完全可以进行更多产品的定单式、定制化种植。”  5家企业10余人的考察团队当中,知悦文化艺术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贾佳乐此前已来德格数次,“一直很关注文创这块。”目前他们已形成了《德格文创与手工艺品创新与产业商业项目计划书》,涉及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营销推广等,预计明年正式启动。  张力帆表示,此次活动是一次尝试,主要是为了架起桥梁,让更多的高新企业融入进来,壮大对口帮扶的力量,推动德格乡村振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4
(记者 徐登林 文/图)“下孟乡四马村村里的砂石厂作业时噪音扰民”,这是阿坝州理县群众向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映的问题。9月17日,记者来到理县下孟乡四马村采访,看见村里的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整改工作积极推进,很多群众感叹“现在终于能睡上好觉”。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封闭厂房正在进行墙面彩钢板吊装。倾听群众呼声  8月31日,理县收到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信访件后,县委书记金天强迅速作出批示和安排,该县立即召开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件交办会,成立由县经信、信访、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案件调查组,开展信访问题核查处理。  8月31日至9月3日,理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封有财与理县信访案件调查组成员赶赴四马村开展调查处理,制定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8月31日下午,由阿坝州生态环境局、阿坝州检察院组成的阿坝州案件督办组派出工作组到施工场地进行现场督导。  经调查核实,被投诉的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为理县城乡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在建项目,该厂建设主要目的为规范河道疏浚中砂石利用,清理整顿原有砂石乱象。同时,为保障全县重点项目建设需求,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高标准建设日产1600吨砂石骨料制备生产线,配套建设密闭厂房、沉淀池、压滤机等环保设施,建成后由县属国企理县承启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8月31日,理县信访案件调查组会同下孟乡政府走访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周边居民,核实主要问题,了解诉求和意见建议。理县承启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崩承认,8月2日至10日,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在封闭厂房未建成情况下,进行了3次联机调试,产生的噪音影响到当地居民;8月27日开始,该厂组织10余人和7台机械对原有堆料场高度进行降坡处理,作业期间也产生大量噪声。  四马村党支部书记余万高介绍,该村60户群众240多人住在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附近。村民任术兰介绍,该厂场地以前是一个弃渣场,5年前就有大量车辆拉着弃渣来这里倾倒,今年砂石加工厂又在这里堆料,5年来她很少睡过踏实觉。村民王智刚说:“家里噪音太大,今年暑假,两个儿子做作业都是到亲戚家。”噪声自动监测设备安装完成后进行调试。整改从严从细  与四马村居民充分沟通了解后,理县承启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制定整改方案,堆料场降坡处理作业由原来的两台挖机和3台装载机减少至1台挖机和1台装载机,避免高噪声源作业叠加。对于运输车辆,方案要求驾驶员加强环保意识,控制车速并减少鸣号次数,行驶经过村民居住点等敏感区域时禁止鸣号。9月1日,堆料场降坡处理作业已完成。  为尽量减少对村民休息的影响,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对施工队作业时间进行明确要求:午间(12:00-14:00)及夜间(22: 00-6:00)禁止一切产噪设备施工,晚间(19:00-22:00)严禁高噪设备施工。  8月31日起,理县承启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请专业施工队伍进场,在原有砖围墙基础上增设6米高挡板屏障,采用角钢预埋焊接和彩钢覆盖,尽可能减轻施工对居民点的噪声影响。“累计设立挡板1600平方米,投入25万元。”江崩说。  经过前期紧急整改,四马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近几天终于睡上了好觉。”任术兰说,她现在精神状态好,心情也好。“整改期间感觉非常安静,但不晓得正式生产后,情况又咋样?”王智刚有些担忧。  为控制正式生产时的噪声,理县下孟砂石加工厂设计了全封闭厂房2540平方米,包括双层保温吸音墙板、双层隔音门、铝合金隔音窗等,计划于9月25日安装完成。记者在现场看到,全封闭厂房的钢结构主体已完工,数十名工人正忙着进行墙面彩钢板吊装施工。  “项目正式运行后,噪声声源主要来自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振动筛、输送带等,这些设备都将置于封闭厂房生产车间内,并进行减震处理。”江崩介绍,公司还将在厂区内和外围设立噪声自动监测设备,相关专业公司和技术人员已到现场进行安装。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3
(范楚芸 记者 杨琦)近日,甘孜县呷拉乡呷拉村开心农场的30亩向日葵进入盛花期,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绚丽夺目的向日葵花与青稞麦浪相映生辉,置身其间,仿佛徜徉在花的海洋,花与人共同构成了一幅“人山花海”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开心农场花卉大棚30亩荒地变花海铺就致富路“自从村里有了向日葵花海,很多人都来到这里打卡拍照。”开心农场理事长苟兵说,“这30亩荒地原来都是冻土和硬土,作物种植品种受限,大块的土地一直没找到好项目。去年,我们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建成了这片向日葵花海。”去年,苟兵发现,呷拉村马路沿线的格桑花和小山坡上的杜鹃花,总是特别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而呷拉村紧邻国道317线,往来的游客还真不少,可惜村里没什么特色,吸引不来人。于是他和村“两委”一拍即合,通过考察学习,了解到油用型向日葵产业发展前景比较好,而且易于栽种,于是选中了向日葵作为景点来打造。“今年年初,我们从外地带回了向日葵种子,村集体也流转了30亩土地发展油葵产业。大家一起除草、翻地、种植,直到现在终于形成花海规模。”苟兵说,在专家指导下,呷拉村充分发挥村党员干部作用,带领村民参加油葵栽种,让所有呷拉人都参与种植和管理,向日葵基地成为村民们共同呵护的“后花园”。向日葵鲜花怒放从“一菜难求”到“瓜果丰收”甘孜县位于川藏北线,距成都620公里。长期以来,全县蔬菜供给主要靠康定、雅安、成都等地运输。苟兵来到甘孜县后,发现这里所有的蔬菜水果都是从外地陆运回来,不仅运输费高,蔬果的新鲜度也不好,他多次考察后,2013年在呷拉村成立了首家高原绿果蔬专业合作社,并于2019年成立四季绿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刚建立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当时一度想放弃,后来在当地村两委和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换掉大棚的种子、肥料等农用物资,还换掉了原本的土壤,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里面了。”苟兵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该合作社果蔬种植基地达240亩,其中蔬菜大棚达24个共计12亩,花卉大棚4个共计3亩,家庭农场60亩。主要种植花菜、辣椒、黄瓜、番茄、茄子、甘蓝等耐贮存的品种,还有芍药、百合、羌活等中药材。此外,通过引种试验,火龙果、“口口脆”小西瓜等内地优良品种也已种植成功。开心农场大棚基地苟兵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共有10人,其中藏族社员就有6人。同时,合作社每个月不仅解决当地群众就地务工近300人次,开展现场技术培训300人次。预计每年可解决当地群众就地务工3000人次,现场技术培训3000余人次。合作社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让本地群众能吃到放心的蔬菜。“甘孜县这些年发展蔬菜产业,大大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菜篮子’,而且这些高效益经济作物的销售以及土地流转的收益,也让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甘孜县农牧农村科技局负责人说。近年来,甘孜县还紧扣乡村振兴,加快构建“10+2”现代农业体系,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积极探索文旅农新路子,持续拓展产业格局,以“产业园区+村级专合组织+集体经济+农户”模式为抓手,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有规模、有品牌的乡村产业。该县青稞、油菜、马铃薯、蔬菜基地、雪菊、元根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创业成功11人,直接带动群众增收1700余万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2
(代勇 叶强平 记者 杨琦)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连日来,五粮液集团公司在中秋契机集中采购理塘县藏香菇、藏木耳3万余份,金额超270万元,让脱贫成果稳得住,产业发展持续延伸拓展。五粮液集团公司从2017年底承担定点帮扶理塘县脱贫攻坚任务以来,立足理塘县的资源禀赋和现实需求,按照“公司投入、专业运营、贫困群众共享”的帮扶思路,确立了“建基地、树品牌,拓渠道、打销路,助教育、添设施,融文化、增动能”的工作重点,积极把公司经营治理的思维贯穿帮扶全过程,将市场理念融入扶贫血脉,逐步构建起“五粮液+特色产业+村资公司+消费市场+农户”的特色帮扶模式。截至目前在理塘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3820余万元。继帮扶理塘县脱贫摘帽后,五粮液集团公司继续承担定点帮扶理塘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任务。下一步,五粮液集团公司将不断加强思想、帮扶机制、特色产业上的衔接,从教育、消费、党建等方面全情投入、全力帮扶,以多样化举措不断助力基层治理,为理塘县域经济社会长效发展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2
(记者 杨琦 摄影报道)9月18日,成都市·甘孜州农商对接会在西博城1号馆成功举办。成都市15家采购商、商协会代表与甘孜州有关县(市)、农特产品供应商积极开展农商对接洽谈,签订农特产品长期供销合作协议,共达成意向协议3项,协议金额9000万元。对接会现场“此次借助西博会契机举办农商对接会,积极搭建农商产销对接平台,让农特产品生产企业和采购商实现了‘一对一’有效对接,互惠互利、共赢发展,进一步深化了甘孜州与成都市等对口帮扶地区的交流合作,助力甘孜州优质农特产品进入成渝消费圈。”甘孜州商务合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2
(李莉 黄晓庆 文/图)美味可口的仙桃,绿色零添加的鸡蛋,高营养价值的牡丹籽油……金秋九月,康定的现代农业进入丰收季。康定,地处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一条大渡河福泽绵延,造就了“康巴江南”的美誉。资源即优势,山水皆资本。近年来,康定市立足大渡河片区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紧扣甘孜州委、州政府“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政策驱动、投入撬动、种养拉动、专合带动、科技促动、市场推动等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按照“生产+加工+休闲”的模式,培育特色水果、绿色蔬菜、生态养殖、道地中药材、生态食用菌、乡村旅游六大产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近年来,我们以‘六大’产业为抓手,打造大渡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带,带动当地村民持续稳定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康定市政府副市长谢红霞谈到。继《康定情歌》之后,在康定,一曲现代农业奋进之歌正唱响这片雪域高原。仙桃喜获丰收以“特”而立奏响特色水果“康定+”品牌之曲近日,随着最后一批仙桃卖出,颜启超家的仙桃宣布完美收官。“又是一个丰收年,商品果卖出去100多万元,目前正在抓紧开发仙人掌护肤品、养生粉、蔬菜类等产品。”颜启超说,今年不仅商品果一如既往地卖到了沿海,还在生产成仙人掌面条、仙桃酒的基础上,成功研发出更多仙人掌深加工新品。颜启超,康定市姑咱镇下瓦斯沟村的仙桃种植大户。近年来,颜启超把父亲多年繁育驯化的大渡河沿岸野生仙人掌种苗加以示范、推广,带动了大渡河沿岸村民种植万余亩。仙桃,椭圆状球体,是甘孜州人对梨果仙人掌果实的称呼。它生长在大渡河沿岸干热河谷陡坡或岩壁之上,是味美可口的清热解暑佳品。曾经,仙桃是采摘困难的野果。如今,在康定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等部门的扶持下,它成为了康定特色水果产业之一,名声渐响。每到八九月,不少客商慕名而来,一簇簇或青黄或淡绿的仙桃成为助农增收的“致富果”。沿下瓦斯沟村向北,大渡河两岸成片的甜樱桃树绿叶婆娑。今年5月28日,“乡村振兴·樱你而美”康定市甜樱桃采摘品鉴现场会在庄上村举行,拉宾斯、布鲁克斯、美早等10多个大樱桃品种汇集在这里,接受各路客商挑选,好不热闹。“今年甜樱桃产量达30余万斤,实现收入600万元左右,采摘乡村游也越来越火,村民户均增收上万元。”庄上村支部书记王平说,该村地处康定市大渡河畔高半山,以前受交通及地理条件的制约,只能靠传统种地艰难度日。后来,在康定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的帮助下,村上种起了500亩甜樱桃,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保证樱桃从种植到销售的规范运行。据了解,目前大渡河流域甜樱桃种植覆盖康定市“两镇一乡”5个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今年全市甜樱桃产量达80万斤,产值突破1600万元。而放眼大渡河流域,康定市布局的特色水果产业远不止仙桃和樱桃。据康定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陈雩介绍,按照全市产业布局,“十四五”期间,康定市拟建成姑咱镇、鱼通镇以仙桃、苹果、甜樱桃、枇杷为主,麦崩乡以青脆李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2.5万亩。同时,拟创建“康定苹果”“康定樱桃”“康定仙桃”等5个特色水果“康定+”区域品牌。打造农庄旅游和庭院体验,培育田园采摘、休闲农庄。生态养鸡场向“绿”而行奏响生态养殖高质量发展之曲康定市东北部,尤连康的现代化养猪场位于绿树丛生的高半山上——鱼通镇雄楼村。大雨过后,云雾蒸腾的雄楼村空气更加清新,养猪场也热闹起来,200多头肥猪接连出栏,400多头仔猪陆续降生。但尤连康却能通过一个监控大屏和一部手机做到忙而有序,从容有度。尤连康是当地养猪大户,在康定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今年在老场旁边新建了1万多平方米、标准化的现代养殖场和配套的冻精库,依靠“硬件+软件”实现科学喂养和绿色养殖。“喂料,车子开进放料塔,一个按钮搞定;粪便,有专门的隔离装置,干湿分离,不污染环境;配种,一个冻精库可以保存精子1-2年,随取随配……”说起现代化养殖场的好处,尤连康如数家珍,“人工成本降低了,病害率降低了,产仔率提高了,猪的生长速度也提高了。”“今年虽然遭遇猪肉价下跌,但养猪场总体发展势头良好,现在很多地方都抢着买我们的猪。”对于未来发展,尤连康信心十足。从雄楼村西南望,大渡河对岸的另一个山头,是姑咱镇一居委徐清驯的生态养鸡场。山坡上的养鸡场里,徐清驯夫妻俩正忙着拾捡热乎的鲜鸡蛋,她告诉记者,“现在,从早到晚忙得很,和你们聊完就得马上赶着送货下山,很多超市都等着。”据了解,这个养鸡场是去年刚投用的,是康定最大的生态蛋鸡养殖场,占地13亩,养有2万只蛋鸡,年产鸡蛋400多万枚,年均产值100万元左右,鸡蛋供康定、泸定等10多家连锁超市。“我们的鸡,喝的是山泉水,粮食喂养无任何添加,监管部门随时来抽检都是安全食品,从产到销都严把质量关。”说起经营诀窍,徐清驯的答案是“绿色生态养殖”。在康定,尤连康和徐清驯只是其生态养殖、向“绿”而行的侧影。据了解,未来五年,康定将建成年出栏量达2万头的现代化生猪生产基地,牦牛生态养殖场年出栏率达25%,实现年产值2.08亿元。“受地理条件限制,康定无法发展大规模养殖,只能大打‘绿色生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康定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产业股相关负责人如是说。牡丹种源基因库有“融”乃大奏响道地中药材产业振兴之曲康定,高原型大陆性季风气候,蕴藏着丰富的中藏药材资源,其中药用植物150科、594属、1589种,经鉴定的有824种。常见的名贵药材有虫草、贝母、天麻、秦艽、羌活等。近年来,康定加快发展道地中药材,今年年初,全市建成药材基地6700亩。2019年,被四川省列为农业“10+3”产业体系川药中药材产业重点县。如今,在康定,各类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方兴未艾。在鱼通镇雄楼村,海拔2000多米高山上,康定七彩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牡丹种源基因库基地上种着超过400多个牡丹品种。一株株羌活正拔地而起,大棚里的野生贝母工厂即将下种……而在雅拉乡中谷村,一个集甘孜州特色中藏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濒危中药材种植基地、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圃及种源基地等多个名贵中药材基地于一体的中药材公园正在加快建设中。在甘孜州和康定市的不断推动下,不论是康定七彩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是未来的中药材公园,都非仅仅作为种植资源库而存在,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康定七彩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告诉记者,该公司从2019年开始尝试利用荒地种植培育高原牡丹,不仅建起高原牡丹种源基因库,还推广种植了5000高原亩油牡丹示范基地和牡丹观光园。“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在乡村振兴政策指引下,以牡丹产业为基石,大力发展具有康巴高原特色的牡丹产业观光、牡丹大健康、鱼通藏乡文旅等产业,探索一二三产融合的牡丹产业之路。通过近两年的潜心研发,目前已成功研发出高原牡丹系列食用油、牡丹花蕊茶、牡丹籽凝胶、牡丹面膜等多款产品,并成功申请多项发明专利。“成都销售中心投运,香港及沿海的实体店正在筹备,刚采收的牡丹籽已发往加工厂生产备货。”李洪说,今年他们正加紧布局销售市场,一旦打开局面,下一步将大力发展二产加工和三产旅游,最终形成“生产+加工+休闲”的模式。“一个公园,多种业态,多个功能。”与此同时,中药材公园负责人华庆祥表示,未来公园里,不仅是多味名贵道地中药材的种源基地,也是中药材研究人士的实践基地,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基地,还将形成中药材的加工基地,以及中药材产品的展示展销基地。此外,康定市还计划在金汤镇、捧塔乡、孔玉乡等乡镇建设以重楼、白芨、天麻、羌活为主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1万亩,从而擦亮川药中药材产业重点县金字招牌。“未来五年,我们还将在大渡河流域的金汤镇、捧塔乡等乡镇建立以花椒为主的绿色蔬菜基地4.5万亩;在孔玉乡、捧塔乡建设以羊肚菌、反季节香菇、大球盖菇、藏白灵芝为主的特色食用菌基地累计达0.5万亩;结合精品旅游村寨建设,集中成片打造以鱼通文化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示范带。”康定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杨国勇告诉记者。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15
(康宣 记者 杨琦) “这是来自雪域高原、情歌故乡康定的绿色生态农特产品。”近日,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在北京启动,在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中,康定情果农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向国内外客商热情推介。此次金秋消费季活动以营销助农、消费惠农、品牌强农为重点,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展示展销、直播带货、专场推介等营销促销活动,覆盖超过15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涵盖 60余万种农副产品,超30万商家参与。在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康定工作小组的积极推动下,康定市醉牦牛青稞原浆啤酒、仙人掌翡翠面、牦牛壮壮奶三个产品亮相本次丰收节金秋消费季。通过几天的展示展销,康定市农特产品前吸引了大量消费者驻足选购,深受大众关注。接下来,康定市农特产品企业还将积极主动入驻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通过在各大平台发放消费券、打折让利、流量倾斜等营销方式,吸引全国城乡居民购物过节,拓展康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巴登 特约通讯员 叶强平“没想到在这么偏的远牧点上,你们都想方设法送来党的声音和最新政策,还给我们讲安全知识、检查身体。”9月6日,理塘县村戈乡联合县公安局组建的“马背宣讲队”在海拔4300多米的雄拉远牧点草原上宣讲时,牧民扎西感慨地说。  村戈乡属纯牧业乡,虽然牧民们都定居了,但青壮年必须“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网络不通畅,有些偏远牧场手机无法接收到信号,放牧的群众很难知道“山下的世界”。为了让广大牧民群众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最新政策,村戈乡“马背宣讲队”翻山越岭、风雨无阻,走进远牧点,走向偏远群众,用实际行动破解“最后一米”的难题,让党的声音传到草原深处。宣讲队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讲解天府通办 APP 用途、道路交通安全、防电信诈骗、各类传染疾病防治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内容;县交警大队民警就如何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为他们现场手把手进行教学;乡卫生院医务人员免费为他们测量血压,发放常用药品,将“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办到实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晓红 记者 刘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转眼已到金秋,漫步在甘孜州道孚县的田野山坡,油菜还在与时间抗衡,不愿褪去最后一点绿,一片片黄灿灿的麦穗和青稞却低下了沉沉的“脑袋”,等待着收割。  近日,格西乡若珠村多吉一家人起了个大早,趁着太阳出来前开着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到了麦地里,“轰隆隆”的机器声、农户的欢笑声,合奏出今年的丰收之歌。秋收。何晓红供图  清晨的微风“吹皱”了黄灿灿的麦田,散发出淡淡的麦香,一台大型收割机不停地穿梭在麦田里,收割、脱粒、吐秆一气呵成,8亩地的麦地,半天便完成了收割。  多吉一边给装好的麦子封口,一边打趣道:“以前秋收称为农忙,每家每户要招呼亲戚朋友一起上阵,收割、脱粒、晾晒,前前后后要忙1个月。现在一家人到地里跟在机器后打包麦粒和麦秆,运回家晾晒就行了,安逸得很嘛!”  相隔20多公里外的鲜水镇新疆沟村,村民们也趁着晴好天气抢收着麦子。大家跟在收割机的后面,收秆、装车、搬运……好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村民尼玛泽绒手里捧起一大把新收的麦粒,放在鼻尖深深地嗅了嗅,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不停地感叹科技对农民带来的便利:“联合收割机,不仅节省劳动力,还缩短了收割时间,真的是我们老百姓的福利哟!”  而距离县城170余公里的沙冲乡,农技员正带着农户在青稞地里查看穗子的成熟度,给大家估算收割时间和产量:“你们看,今年通过种质检测和科学播种,黑青稞长势比去年好。现在青稞已经包浆,颗粒很饱满,下周我们就可以收割了。今年预计亩产能达320斤左右,同比增长20%。”  道孚县农科局农机安全监理站站长李明庆介绍,为保障农户秋收的安全生产,已提前对接掌握各乡镇农机机具的需求量,联系到凉山、河北、河南、冕宁等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主,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全力推进农机化作业秋收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备有收割机50台,其中乡镇自行购买20台,跨区外租30台。  据了解,趁着天气晴好,全县已完成小麦、青稞收割1万亩,余下的4.02万亩将于9月中旬完成。1.6万亩油菜、1.75万亩马铃薯、152万棒黑木耳等作物也将根据成熟时间,陆续进入秋收。全县9.87万亩农作物秋收工作预计在10月初全面完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0
(叶强平 记者 杨琦 文/图)近年来,理塘县持续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倡导庭院绿化,提出了“百米见绿、一里建园”的理塘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持续改善和优化理塘生态环境。在高城镇牧民新村,一片荒滩地已变成有花草树木、有湖的公园,成为居民和村民休闲的好去处。2018年,高城镇积极组建造林合作社,投资770余万元,实施并完成佛眼林卡、城东河沿岸绿化和卓凡加油站以上空地绿化任务,共栽植云杉、旱柳、高山松等树种1.2万株。“为了让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中获取一定报酬,我们将全镇490户1829人纳入合作社,并打造10余亩人工湖。既改变了环境,又让群众获得了报酬。”高城镇镇长泽仁拉姆说。植树造林通过狠抓县城绿化美化,理塘县积极改善人居环境,组建造林合作社完成八大林卡建设任务,植树高山柳、云杉、旱柳等适种树种12万余株。在扎蚌林卡修建人工湖2处,蓄水量达2.6万立方米,形成湿地面积2.8万平方米,提高了周边湿度,有效改善了周边植树生长,农牧民从生态扶贫中户均获得收入8000多元,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理塘县把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主攻市容整治、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展“治乱、治脏、治污、治堵”活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实效。特别是今年推行的“全域无垃圾,理塘更美丽”的“零垃圾”行动,着力解决城乡环境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城市街面干净整洁,绿化美化让人赏心悦目,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老百姓对此深有感受,纷纷点赞。除了大力提升人居环境,理塘县林草局还从旅游开发、河长制贯彻落实等方面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美丽理塘、生态理塘建设,昔日臭气熏天的理塘县城西小河沟变成了水清、岸绿的城市休闲小道;各地的乡(镇)村旅游建设也方兴未艾,广大人民群众在蓝天白云下共享生态建设红利。目前,全县865.5万亩国有林和184.4万亩集体林依法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达到53.43%,活林木蓄积量5935.78万立方米。“通过实施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工程和城镇扮绿扮靓工程等,理塘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态路正在形成。”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余华平介绍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09
(邓英杰 记者 杨琦 文/图)“要不是县农牧局的帮助,家里17亩青稞到现在都不可能收割完,卡卓、卡卓(藏语谢谢之意)……”9月6日,甘孜县村民扎西郎加激动地告诉记者。秋收现场据了解,扎西郎加是甘孜县脱贫户,今年秋收时节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既缺机具,又缺劳动力,眼看成熟的青稞将烂在田里,扎西郎加心急如焚。就在他无助的时候,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组织农机服务队的联合收割机帮助他家及时收割了青稞。“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顺利实现了脱贫。脱贫不脱政策,今天我们还继续享受着国家的好政策,相信今后的日子会更加幸福!”扎西郎加说。近期,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针对全县脱贫群众秋收期间缺机具、缺人手农户有40余户,有600余亩青稞地需要帮助收割这一情况后,该局及时组织农机服务队15台套联合收割机开展帮扶秋收。“我们以村级为单位,集中对村民秋收的准备现状和需求情况,逐组逐户进行摸底调查,详细填表登记造册,报经农业部门统一汇总协调采购,并动员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党员先锋队志愿者、农业技术人员一齐行动,将村民所需农用物资,运送到群众家门口。”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据悉,此次秋收活动,累计发放农机安全法律法规等宣传资料1500余份。截至目前,甘孜县已组织到位各类农机具3570余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170余台、拖拉机3400余台/套),全力保障秋收工作顺利开展。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08
(记者 陈荞)“小志玛,吃饭咯!”视频中帅气的康巴汉子轻声吆喝,应声来了位扎着小辫儿的女娃,父女俩吃啥都津津有味。这是洛桑和小志玛的日常,一日三餐,山间劳作,挖菌子,种辣椒……洛桑记录着藏地人民的质朴生活,在某直播平台上已获得了八百多万的点赞,吸引了近90万粉丝,其最热门的一条视频,点赞量已过百万,评论也有上万条。洛桑和小志玛洛桑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人,初中毕业后便开始打工赚钱,补贴家用。18岁那年,洛桑决定拿着打工三年攒下的积蓄,走出大山,寻找发展的机会。漂泊十载,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安、销售,洛桑在城市中学习本领,经济状况也有所好转。家中有日渐年迈需要照顾的双亲,有日日盼归不离不弃的女友,洛桑最终选择回乡再谋出路。回乡不久后,洛桑便与女友大志玛喜结连理,并在而立之年当上了父亲。女儿小志玛的到来为洛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他感受到了肩上担负的责任。2020年初,洛桑开始尝试用短视频记录家乡美景、生活日常,以及女儿小志玛的成长轨迹。2020年8月,九龙县商务经信局邀请了一家公司在当地做培训,内容是关于短视频拍摄和运营,洛桑带着已有的一点经验参培,通过一番学习,洛桑对短视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懂得了拍摄技巧。2020年12月,洛桑开始了他的第一场直播。“洛桑天天带货,很敬业又能吃苦,有一场直播整整播了14个小时。他现在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没有浮躁,直播卖东西的时候也真实、不做作。’”这是贡极松茸品牌创始人蓝星对洛桑的评价。松茸的地方特有属性与洛桑的形象完美契合,双方合力扩大优质高原品牌的声量,助推乡村振兴。有些粉丝从网络平台上认识洛桑,总想为他提供帮助,洛桑很感谢朋友们的喜爱,但原则上他不收粉丝任何东西。于洛桑而言,他将这些关注他的人视为朋友。他的愿望是,希望喜欢“洛桑和小志玛”的朋友可以通过他的网络平台小黄车和直播购买产品,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6
(苏婷  嘎玛娜姆  记者  杨琦)近年来,色达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绿色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将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守护好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努力将色达建设成为诗画草原和绿色家园。实施“牧旅融合”生态修复工程,成功治理洛若废弃金矿生态,便是色达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徜徉在花海中(色达县融媒体中心供图)金秋九月,在色达县洛若金矿植被恢复区,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观赏花卉竞相绽放,草香花香沁人心脾,柔美俏丽的花朵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与秋色融为一体,这里俨然成为色达又一网红打卡地。但谁也不曾想到,多年前,这里曾是开采金矿留下的一片废地,曾经的它一片荒芜、满目疮痍,与周边碧水蓝天、绿草如茵的自然美景极不协调。洛若金矿曾经造就了一时兴盛,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持久的创伤。为修复生态,减少恶劣环境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2012年,色达县将洛若废旧矿区列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重点,采取“建设高产打贮草基地模式”+“建植生态植被模式”+“封育补播恢复植被模式”对矿区生态进行全面修复治理。经过长期的治理,废旧矿区已基本消除了地质安全隐患,遏制了草地沙化和水污染,实现了部分矿区生态恢复、植被绿化。“以前这里是挖金矿的,基本上草都不长,坑还多,经常出现牛掉进坑里死掉的情况。经过精心修复,现在这里变得非常漂亮,我代表居住在这里的群众感谢县委县政府!”色达县洛若镇下洛若村村民青择说。色达县对洛若废旧矿区的修复和治理还远不止于此。据了解,对口帮扶地成都市温江区也对色达县废旧矿区生态修复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去年,温江区拨付6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洛若废旧矿区进行深度治理。在巩固原有生态修复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全域旅游战略,不断探索出“牧旅融合+生态修复”的新路径,持续对矿区实施采坑填土、土地平整、边坡治理、花草种植、旅游基建配套等一系列牧旅融合的生态修复工程。今年,矿区生态修复成果初步显现,矿区植被覆盖率达到100%,植被平均高度增加15-20厘米,退化草原植被得到良好恢复,草原抗沙化、遏制水土流失的能力大大提高,矿区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为不断探索牧旅融合发展道路,我们在洛若金矿矿区植被恢复770亩土地上种植了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观赏花卉,以及披碱草、老芒麦、燕麦等高产牧草,并配套建设了步游栈道和观景台,深入推进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的有机结合,让废旧矿区变‘花海’,让‘鲜花经济’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色达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郅忠云告诉记者。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03
(何晓红 记者 杨琦 文/图)记者从道孚县获悉,目前,该县已完成1万亩的小麦、青稞的收割,余下的4.02万亩小麦、青稞将于9月中旬完成。1.6万亩油菜、1.75万亩马铃薯、152万棒黑木耳等经济作物根据成熟时间早晚,将陆续进入秋收期,约在10月初完成全县9.87万亩农作物的秋收工作。近日,格西乡若珠村多吉一家人起了个大早,趁着太阳出来前开着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到了麦地里,“轰隆隆”的机器声、农户的欢笑声合奏起今年的丰收之歌。一台大型收割机不停地穿梭在麦田里,收割、脱粒、吐杆一气呵成,8亩地的麦地,半天便完成了收割任务。“以前秋收称为农忙,每家每户要与亲戚朋友轮流换工,收割、脱粒、晾晒,前前后后要忙一个月。现在秋收,一家人到地里跟在机器后打包麦粒,回家晾晒就行了,安逸得很!”多吉一边给装好的麦子封口,一边打趣道。相隔20多公里的鲜水镇新疆沟村,村民们也趁着晴好天气抢收着麦子。大家跟着收割机的路线,收杆、装车、搬运……好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联合收割机,不仅节省劳动力,还缩短了收割时间,真的是我们老百姓的福利哟!”村民尼玛泽绒手里捧起一大把新收的麦粒,不停地感叹科技对农民带来的便利。而距离县城170余公里的沙冲乡,农技员正带着农户在青稞地里查看着穗子的成熟度,给大家估算收割时间和产量:“你们看,通过种质检测和科学播种,今年的黑青稞长势比去年好多了。现在青稞已经包浆,颗粒很饱满,下周就可以收割,预计亩产能达320斤左右,同比增长20%。”据道孚县农科局农机安全监理站站长李明庆介绍,为保障农户秋收的安全生产,道孚县农机安全监理站提前对接掌握各乡镇农机机具的需求量,联系到凉山、河北、河南、冕宁等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主,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全力推进农机作业化秋收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备有收割机50台,其中乡镇自行购买20台,跨区外租30台。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02
(曾矛 记者 文莎)走进甘孜州稻城县赤土乡子定村,山风清冽,绿野无边。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往山沟里走,子定村的梅花鹿便养在这山林里。  多多今年34岁,是一名脱贫户,也是一名残疾人。因为腿脚不便,多多没有办法上山挖虫草、采松茸,更不便外出务工。村里建起梅花鹿养殖基地,安排他学习养鹿技术,有了每月能挣3000元的饲养员工作。  饲养员尼玛和中崩也是脱贫户。“两人都60多岁了。”子定村第一书记王光普说,村里安排时,充分考虑了残疾人和体弱年纪大的村民。  “相较于牛羊养殖,养殖梅花鹿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经济效益更高。”王光普介绍,2017年11月,子定村成立鼎立养殖合作社,以“支部+专合社、党员+农户”模式发展梅花鹿产业。  “这些鹿都是从东北引进的,越长越好。”王光普介绍,目前,合作社精细化养殖梅花鹿136头,梅花鹿附属产品销售收入累计达37.1万余元。  未来,子定村计划按照“鹿旅结合、以鹿促旅、以旅兴鹿、促农增收”的发展思路,打造“子定鹿谷旅游景区”。王光普说,“我们要把梅花鹿宣传出去,建成一个网红打卡点。”  稻城县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将进一步促进脱贫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群众收入由“输血性”向“造血性”转变,真正实现致富有路。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这两天,50岁的翁堆有点发愁。他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麻日乡南多村的村民。前段时间他儿子扎西生病,医疗费花了 4 万多元。他想知道乡村医疗保险能报销多少、多久能报下来、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但南多村位置偏远,从村里到麻日乡政府咨询,开车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搭车去大半天时间就没了。他走了,家里的农活也就没人干了。麻日乡党员干部在各村竖起党员信息二维码。 受访者供图  翁堆正发愁之际,麻日乡南多村委会工作人员将一个二维码,竖立在了南多村主干道旁,并告诉翁堆:“家门口服务队——有事找党员。扫一扫这个二维码,就能在麻日乡微信公众号中看到全乡党员信息。”  真的有用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翁堆用手机微信扫了这个党员信息二维码,联系上了麻日乡的干部仁孜。仁孜告诉他,乡村医疗保险报销,需要拿着本人社保卡、身份证、身份证复印件、医院相关证明等材料去办理。仁孜让他放宽心,办好之后,医药费预计能报销 2万多元,1个月左右钱就会到账。  “只需要扫个码、打个电话,几分钟都不到。”感受到了新变化,翁堆直呼“好方便”。  制作二维码的是省农业农村厅下派麻日乡麦坝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陈映。他告诉记者,麻日乡是省农业农村厅定点帮扶乡。8月23 日至 27 日,正是该乡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好“最后一公里”、开展“有事找党员”工作的时间。除了南多村,在麻日乡下辖的麦坝村、德巴村主干道旁,都竖起了党员信息二维码标识牌,方便 1600 多名群众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联系上党员。  乡党委书记甲拥邓珠介绍,一张小小的二维码进了村,是麻日乡党员干部按照工作安排,积极落实推行“行政村+网格+党组织”的服务管理模式的具体举措。  当记者问起是否会担心群众深更半夜打来电话的问题时,甲拥邓珠和其他党员摇头反问:“这不正是村民群众信任乡党员干部的最佳印证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1
(叶强平  记者  杨琦)记者从理塘县获悉,今年,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投入资金3660万元,共规划实施四个沙化治理项目,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689.84公顷(40347.6亩)。同时,结合沙化实际,采取“三首次、三延续”的创新治理模式,使得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据了解,“三首次”即首次采用格宾网阶梯式沙障,阻挡流动沙地继续蔓延;首次采用水泥网格沙源护坡,设置边缘排水沟,格内客土撒草的措施,起到阻水固沙的作用;首次采用绿色防护网覆盖沙地的方式,防止改良土壤和草种风蚀,有效防止水分流失,起到固沙保根的作用。“三延续”即延续设置挡沙墙,阻止流动沙地源头扩张,遏制流沙蔓延;延续生物措施,客土撒草,保土固根;延续围栏封禁,后期成效管护,围栏封禁后原生植被沙区得到休养生息,加强后期管护力度,确保项目成效。通过创新沙化治理,从而使沙化面积逐步减少,沙源扩张得到遏制,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高,有效减轻水土流失,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当地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3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