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赵会 记者 常坚)“这边的土地已经种上了玉米,那边等莲白和莴笋卖完后也准备种上玉米。”近日,在眉山市彭山区凤鸣街道石家村,瑞田果业家庭农场负责人宋恒旭正在柑橘园里查看套种玉米的长势,看着玉米已经抽了新芽,绿油油得一排接一排,宋恒旭十分高兴。“农场里的柑橘树是今年才开始试挂果,从去年起,我们开始套种蔬菜和玉米,增加收益。”宋恒旭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农业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很多像他这样的种植户在柑橘、蜜柚地里套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不仅可以遏制杂草,保障柑橘、蜜柚等种苗的生长,还能有一笔额外的经济收入。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近年来,彭山区积极探索,多渠道扩面增产,深挖粮食增产潜力,自2020年起,先后出台《水稻扩面三年行动方案》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截至去年,全区完成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扩种任务超20000亩。今年,彭山区计划扩面2.6万亩,其中,利用果园进行套种、间种2万亩左右、田边地角3000亩,预计可增加粮食总计7803吨。下一步,该区还将加大粮食的种植力度,积极探索高质高效的粮食种植办法,多渠道扩种粮食作物。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4
(魏箐   陈雨   记者   庞玉宇)3月12日,2022年四川省“走进美丽乡村”文化旅游活动暨龙湖水香首届桃花节启动仪式在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龙湖水香农康旅产业园举行。启动仪式现场活动现场,以“翰墨飘香   醉美乡村”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联唱《那溪那山》等本土形象歌曲,用朗朗上口的歌词展现了纳溪凤凰湖、花田酒地等景区的秀丽风景;说唱节目《醉泸州》,将泸州人民的豪放展现得淋漓尽致……活动现场据悉,此次活动还将陆续举行相关抖音短视频比赛、汉服文化体验、风筝节等系列活动,以此展示川南乡村文化,全方位展现纳溪区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乡村振兴成果。游览产业园近年来,纳溪区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多层级融合,形成区、镇、村三级文旅发展“一盘棋”格局,将做大乡村文化旅游总量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以丰富良好的生态资源、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主题突出的节庆活动为依托,把握文旅消费新趋势,谋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统筹抓好文化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泸州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贡献纳溪力量。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4
(记者 严易程 文/图)近日,在兴文县共乐镇稻虾现代农业园区一望无际的稻田中,当地农户正在忙着捕捞成品小龙虾,随即运送到岸边进行分拣称重,现场一片忙碌景象。共乐镇是兴文小龙虾产业核心产区之一,目前发展稻虾循环种养2万亩,传统小龙虾全年养殖3季。去年,全镇生产粮食1.82万吨,其中水稻1.17万吨,全年稻虾产值达5亿元,辐射带动全县10万亩稻虾产业发展。捕捞小龙虾共乐镇稻虾综合养殖,是兴文小龙虾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在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和推进乡村振兴、开启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创新体制机制,把平坝地区基础条件相似的近400平方公里区域,统一规划打造为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并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探索稻虾养殖新模式和苗种自繁自育专业化生产技术,规范虾种的选留,专业化育苗培育等,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探索出“一季水稻、一季再生稻、四季小龙虾”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根据兴文县小龙虾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去年以来,兴文县依托生态环境、政策环境、交通区位、市场前景、文旅融合“五大发展优势”,持续实施良种良繁、效能提升、品牌创建“三大工程”,建设农旅融合绿色产品发展高地、小龙虾商贸物流高地“两大高地”。力争到2025年,全县建成10万亩高品质稻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全县年产鲜活小龙虾达2万吨,综合产值达50亿元,小龙虾产业进入全国30强。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4
(蒲星宇 何佳林 记者 李国富 文/图)“三分春色今馀几,开尽桃花见李花。”3月11日,位于南充市顺庆区芦溪镇老君山村的天仙谷蜜李生态园花香满园,280余亩洁白李花竞相绽放,犹如一片雪的海洋。眼下正是果树授粉的关键时期,业主董朝阳和务工村民在花海中挂瓶插花、引蜂授粉忙个不停。引蜂授粉记者步入蜜李生态园,白茫茫的李花在春天的田野里开出美丽的花海。微风拂过,空气里弥漫着李花淡雅的芬芳。在园务工的村民往返于田坎之间,忙着在李子树的枝上悬挂水瓶,再将授粉枝插入水瓶中,方便蜜蜂等虫介传播授粉。天仙谷蜜李生态园占地800多亩,栽种了蜂蜜李、黄金李、佛手、柑橘、蟠桃等多个品种,以蜂蜜李为主打产品。园区常年聘请20多名附近村民务工,高峰期可达近100名,村民们通过土地出租、入园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了稳定增收。在园务工的陈鹏是一名“90”后,在园区工作多年。他告诉记者,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年收入大概有五六万块钱。“这两天天气很好,我们抓紧时间给李花授粉。‘蜂蜜李’自花授粉比较弱,需要异花为它进行授粉,这样做可以提座果率,提高李子的品质。”新晨联帮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朝阳介绍,今年园内产量预计在二十万斤左右,估计产值能够达到七八十万元。“今年我们还要开放休闲垂钓,建设星空民宿,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努力把我们天仙谷蜜李生态园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点。”董朝阳说道。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4
(吴小璇 记者 毛春燕 李弘)近日,在资中县银山镇平安寨村的重明鸟智慧果园内,果园负责人蔡新国正在用手中的遥控器对喷洒机进行操作,不到10分钟,两亩果苗的喷洒作业就完成了。目前,重明鸟智慧果园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智能设备也完成了调试,这标志着资中首个智慧果园已经投入使用。除了这些喷洒机,在果园内,还随处可见智能化设备。“不需要进园,全程可通过手机APP进行监控和操作。”蔡新国向记者介绍,墒情监测站集果园气象墒情监测、果园环境视频监控、果园虫情监测为一体,可对果园的环境、气象、土壤湿度等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提供血橙虫害发生、发展的定性和定量及空间分布信息,进而为生产经营管理者在虫害发生早期采取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另外还配备紫光物理杀虫设备,对虫类进行无害化捕杀。除了这套设备,果园还配备智能水阀,同样可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操作,水阀开启后,灌溉水通过管道进入到果树根部,可使果树直接吸收到水分和养料。蔡新国说:“智慧果园可以提升我们的生产效率,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记者了解到,当前,该果园重点发展绿色高品质有机血橙种植,秉持科技农业、智慧农业、机械化农业的发展理念,广泛使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人工智能,借助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未来还将以智慧果园为依托,利用1+N农家乐发展模式,打造集垂钓、划船、骑步行、体验农事等为一体的农旅休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4
(记者 李娟 文/图)早春3月,天府农博园的油菜花开了,乘坐观光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里,满目金黄从身边掠过,远处还有一片片粉红、紫红的油菜田,这是天府农博园今年引种的彩色油菜,非常漂亮。作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展示窗口,天府农博园既种植了优秀的“川种”,也引种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品种。为了这些农作物在天府农博园长势更好,曾任教南京农业大学的柯建国教授专门来到天府农博园,扑下身子指导油菜花大田种植。“现在是春耕的关键时期,我们会随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农作物缺什么就补什么。同时在大田片区进行持续的土壤改良,精耕细作,争取让各种农作物都取得好收成。”柯建国说。负责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的技术人员正在调试系统油菜补硼锌 小麦补磷钾按需定制 农作物吃上“增产套餐”眼下正值油菜花开放,柯建国每天都和助手一起查看油菜花的性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天府农博园大田仅油菜种植面积就有1000多亩,柯教授经常自己开着种植巡视车满园转,到处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助手巴雄军说。远处,一架无人机在大田上空飞来飞去。记者一行人走近一看,无人机操作员杨平正在熟练地操作,无人机进退自如,按指令路线进行喷洒水雾。柯建国告诉记者,此刻在小麦田上空喷洒的是补充磷、钾的液体和生物刺激素,可以促进增产,“这是我们总结的小麦和水稻这类禾谷类作物的一个增产套餐。”对于农作物,农业技术团队会根据专业知识来判断它们缺什么。“油菜缺硼的话,花的柱头就会长得不饱满,颜色也不正常,如果不管它,最后就会只开花不结果。缺锌的话,表现会更明显,就是得小叶病,叶子小导致光合作用不强,植株长不大。”柯建国一边查看地里作物的生长情况一边对记者说。在油菜开花前,通过无人机喷洒已经为油菜补过两次硼和锌。目前开花的时节,也随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及时补充养分。巴雄军介绍说,这种农业技术叫“根外施肥”,植物所需要的多种营养不仅可以从根部吸收,也可以通过茎叶吸收。通过根外施肥,补充养料更直接更方便。“这片地种的是新品种油菜——川油83,它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采用JA129×JR11育成的杂交油菜品种。2021年才通过四川省审定,我们就迅速地进行了展示和示范。”柯建国介绍。而在这1000多亩油菜里,种植面积最大的是高油酸油菜。油酸被营养学界称为“安全脂肪酸”,通常橄榄油的油酸含量在60%,而这片高油酸油菜的油酸含量在70%以上,产出的油更健康。“这种高油酸的油菜是从江西省引进的,它的商业价值很高,我们照顾得更精细一些。”柯建国说,天府农博园也是个试验田,通过引进、筛选国内外适合四川推广的超优质品种、高产高抗品种、特质作物种类,已经初步筛选出可以推广的优良品种达300多个。天府农博园里的彩色油菜花水肥一体灌溉 改良碱性土壤对症修复 农作物吸收养分长势良好一方面是通过观察作物的长势,依靠专业能力做基本的“诊断”;另一方面,农业技术团队还会定期将土壤采样,送到省农科院等专业机构进行检验,以做到心中有数。据介绍,最初的检验结果显示,天府农博园大田片区由于是羊马河河滩地,土壤供水、供肥能力差,且PH值达到7.5-8.2,地下水PH值也高达7.6,碱性程度高。这样的土壤如果要种植农作物,需要长期的土壤改良。“碱性条件下磷、铁、锰固结,作物难于吸收,正常生长发育受限。”柯建国说,“比方说铁元素,并不是土壤里没有铁,而是土壤里的铁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植物无法吸收。”“尤其是去年种的旱稻,对缺铁特别敏感。”柯建国说,植物和人一样,如果缺铁,人会贫血,而植物也会“黄化”,植株干枯瘦弱。通过专业机构检验土质,找到“病因”之后,团队便针对土壤采取了一系列改良行动。柯建国(左)正和助手一起查看油菜长势在柯建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天府农博园里的博士工作站。小院里除了办公场地,还有一个水肥一体化的灌溉站。柯建国团队做土壤改良的“源头”,就在灌溉站里。走进灌溉站,可以看到一整套抽水、蓄水的系统,屋子一侧有一个水泥砌成的方形池子。“我们就在这个池子里,将硫酸亚铁、柠檬酸等酸性化合物溶解后,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灌溉到田里。”柯建国介绍,通过这些酸性化合物去中和部分碱性,使得土壤里的三价铁部分还原成二价铁,使得植物能够吸收。在植物生长高峰期,团队还会采取用无人机喷洒“螯合铁”的方式,通过“根外施肥”为作物补铁。土壤改良是个长期过程。针对农博园大田土壤的情况,专家团队还通过增加有机质的方式,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症修复,较好地解决了土壤肥力障碍和作物生长障碍问题。”柯建国表示,目前油菜和小麦等作物长势良好,确保了田间农博和大地景观的效果。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3-14
(郭超英 刘玉明记者 祖明远)3月2日,绵阳市三台县建平镇四季村“天府菜油”示范基地,花开遍野,村民王久述在家里打开手机,通过“托托服务”APP查看自家的油菜地情况。  同一天,50余公里外的三元镇,一场以“云旅游”为主题的油菜花节正渐入佳境。今年,游客可以通过网上直播“云赏花”,还能网购村民们自产的红薯粉、土鸡蛋、跑山鸡、菜油等。三台县建平镇四季村天府菜油基地  三台县油菜常年种植面积在64万亩以上,产量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在新科技、新模式的助力下,近年来,三台县将油菜种出了多种“花样”,也给村民带来了切实的效益。  首先是品种。通过同田对比、大田展示等方式,三台县从百余个油菜品种中,优选出川油46、德新油88等10余个适宜本地气候、土质的品种在全县推广。“主推技术覆盖率100%,规模经营超60%,化肥、农药双减15%以上。”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圣繁说,仅品种升级一项,每亩每年大概可增收120元,全县一年增收近8000万元。  三台县还拓展出油菜制种产业。截至2021年,三台县油菜制种基地面积为2.2万亩,是全国最大两系杂交油菜制种县和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制种基地。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的公示》,拟认定96个制种大县和2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三台县列入油菜制种大县中。  发生变化的还有种植模式。以往种植一亩油菜需要8到10个人工,现在王久述和镇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成田间托管协议。“平时我们只需要除草施肥,其他种、耕、收都由合作社来干,可以说是在‘种懒庄稼’,比过去轻松80%,收入不减反增。”王久述说。  记者来到建平镇邦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邦福和工人们正忙着维护、保养农机。“再过1个多月,油菜就要收割了,得提前做好准备。”去年冬天,合作社接了2000多亩耕地统防统治的大订单,其中1200多亩是油菜。  2021年,三台县在全县推行油菜全程托管、定制托管服务,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新改扩建的15个粮油烘干中心,每日烘干量达1500吨,为56万余亩油菜提供服务。  让村民切实增收,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也是方向之一。近年来,三台县陆续引进培育商投启禾中央厨房、台沃香、神龙粮油等10余家重点加工企业,生产的梓香牌压榨菜籽油、台沃香浓香菜籽油等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  赏花经济也随之兴起。三元镇、建平镇、塔山镇、龙树镇相继成功举办了油菜花节、农耕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来自绵阳、成都及周边县市区的大量游客前来观光、采购。数据显示,三台县油菜花相关产业产值已达6000万元,相比2014年增加5000万元以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4
(记者 祖明远)“车间延伸到这里,就可以再增加一条生产线,原料的配送布局也会更合理。”3月3日,站在绵阳佳联佳禧印染有限公司的楼顶,公司负责人胡志强和同事们对着旁边的一片空地做起企业扩张的规划。  绵阳佳联佳禧印染有限公司坐落于三台县南寺坝工业区,2021年产值达19.8亿元,发展势头良好,急需扩充产能。  几天前,三台县委主要领导来企业一线调研走访时,了解到胡志强的想法。县委主要领导迅速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主动为企业研究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为我们延伸产业链条提供了极大帮助,今年我们有信心产值突破25亿元。”胡志强说。  近期,绵阳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一线工作法”,鼓励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在企业、园区、窗口等工作一线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以推动工作作风转变,让实干成为绵阳干部的“底色”。近日,绵阳市梓潼县玛瑙镇鸭鹤岩的河滩上,1万余亩油菜花竞相绽放,成为踏春出游热门“打卡地”。 肖康 摄转作风在一线走访中找准问题  3月2日,在绵阳市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工作会上,查看了两份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表后,科技助理刘洋回答了企业的相关疑问。与此同时,另一位科技助理田勇则在走访科研院所,起草一份深度调研方案。  不久前举行的绵阳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绵阳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要践行“一线工作法”,“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本地区、本行业及重点领域制约绵阳发展的瓶颈问题找出、找准,为对症下药、因病施治打好基础。”  践行“一线工作法”,催生了“科技助理”这样的新岗位。像刘洋和田勇这样来自绵阳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人员走马上任,上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企业和科研单位,寻找科技服务的“痛点”和“难点”。  走向一线,抓的是点,看的是线。3月3日一早,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八庙子村,金峰雄狮文化传习所里进行着舞狮练习。作为一项传承近200年的民间文艺形式,金峰雄狮面临着人员老化、缺乏资金等问题。几天前,涪城区委主要领导来这里走访调研,金峰雄狮第五代非遗传承人邓乾元一口气讲出了这些难处。近几日,陆续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上门走访。  为帮助其他类似处境的民间艺术“脱困”,涪城区正在起草相关政策,通过吸纳各乡镇的民间艺术家和文艺骨干,建立乡村文艺志愿者队伍,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建机制在一线实践中探索创新  3月1日,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五星村村部会议室内,一堂“一对一”的培训正在进行——游仙区纪委常委张忠琴,正围绕村级监督的重点,对村纪检委员谭军进行指导。  2021年,得益于交通情况改善,五星村发展仓储物流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收益很快超过2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监督工作如何更好“配套”,谭军压力不小。  围绕问题,游仙区在一线实践中探索机制创新,推出村级监督“领航计划”。由区纪委监委机关一名班子成员或一个室(部、中心)负责一个村(社区),直接联系指导当地纪委书记(纪检委员)开展工作,不仅对口提升工作能力,更关注收集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线找问题,绵阳市安州区推出了“一起来找茬”行动,鼓励干部们到一线体验群众办事过程,发现并解决问题。  3月3日,安州区塔水镇油房村村级便民服务室,陆续迎来十多位咨询办理养老保险相关业务的村民。在“一起来找茬”活动中,走访的干部注意到,村里常有老人需要咨询办理养老保险相关业务,但此前这个事项必须到镇上去办理。很快,安州区实施了下放相关事项给村级便民服务室的改革,为农村老人提供更多方便。谋发展在一线工作中检验成效  绵阳市将“一线工作法”概括为:干部在一线工作、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升、绩效在一线考核、奖惩在一线兑现。  问题发现了,方案制定了,但不落实,相当于问题没得到解决。为此,绵阳市提出进一步精简会议活动、减少发文数量、减少检查考评,为基层减负,让各级干部腾出更多精力抓工作落实。  繁杂的项目工作是抓落实的难点之一。三台县西平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产业园区项目是个大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由于该项目涉及内容多、工程量大、审批时限长,推动起来颇为艰难。  为解决这个问题,三台县在一线实践中找到“化整为零法”,将该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子项目成熟一个就报审一个,形成项目滚动推进模式,较常规模式可节约10天左右的审批时间。”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该项目的土地整理各子项目将在3月底前正式开始施工,较原计划提前3个月。  3月1日一早,在涪城区劳务(零工)市场内,务工人员张巨华和几个工友喝水聊天。以前他们都是聚集在周边的石塘路两侧招揽零活,最多时人数可达近百人,不仅影响周边居民休息,也容易带来交通安全隐患。  问题在一线发现,解法也在一线中,包括涪城区纪委、组织、人社等部门以及相关街道在联合调研后,在周边协调了场地,让马路边的“市场”搬进了室内。新市场正式开放不到两天,就为79名务工人员找到了工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4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灾情的冲击影响,全省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按照“稳农业、强工业、促消费、扩内需、抓项目、重创新、畅循环、提质量”工作思路,埋头苦干、拼搏实干,经济发展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一、综 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1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5385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61.9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9901.4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8287.5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8%、33.0%和57.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5:36.1:52.4调整为10.5:37.0:52.5。  分区域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32927.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环成都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13010.8亿元,增长8.4%;川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8761.0亿元,增长8.6%;川东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8230.2亿元,增长7.6%;攀西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3035.1亿元,增长7.6%;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896.7亿元,增长7.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3%,其中医疗保健类上涨1.9%,居住类上涨0.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9%,食品烟酒类下跌2.0%。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上涨5.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3%,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比上年上涨7.5%。二、民营经济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9375.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占GDP的比重为5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7.4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2883.4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15104.3亿元,增长9.9%。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1:43.7:51.2调整为4.7:43.9:51.4。  年末全省民营经济主体达到751.6万户,比上年增长11.0%,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7.4%,其中私营企业实有数量达到192.0万户,增长18.9%。三、农 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5.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65.2万公顷,增长4.3%;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5.0万公顷,增长4.0%;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48.1万公顷,增长2.5%。  全年粮食产量3582.1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小春粮食产量增长0.7%,大春粮食产量增长1.7%。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416.6万吨,增长6.0%;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050.4万吨,增长4.9%;茶叶产量37.5万吨,增长8.9%;园林水果产量1154.2万吨,增长6.5%;中草药材产量57.6万吨,增长9.3%。  全年肉猪出栏6314.8万头,比上年增长12.5%;牛出栏293.1万头,减少1.1%;羊出栏1766.2万只,减少1.4%;家禽出栏77467.3万只,与上年基本持平。猪肉产量增长16.6%,牛肉产量减少0.5%,羊肉产量减少0.8%,禽蛋产量增长0.8%,牛奶产量增长0.5%。  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9.3万公顷,与上年持平;水产品产量166.5万吨,增长3.8%。  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55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29个。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40.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300.8万公顷。全年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万公顷,累计1146.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83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全年农村用电量214.5亿千瓦小时,增长4.2%。四、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542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611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1%,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3: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22.9%,集体企业下降27.5%,股份制企业增长9.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3.1%。  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1.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7%,金属制品业增长12.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0.5%,医药制造业增长10.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3%,汽车制造业增长8.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6%;五大现代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9.5%。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原煤产量比上年下降10.2%,汽油增长12.2%,发电量增长6.5%,天然气增长14.6%,铁矿石原矿量增长3.9%,电力电缆增长145.6%,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29.0%,啤酒增长14.7%,汽车增长11.3%,白酒增长3.7%,成品钢材增长2.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5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359.2亿元,增长34.3%。其中,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68.7亿元,增长27.5%;股份制企业3876.1亿元,增长37.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08.8亿元,增长17.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2.1元,比上年下降0.9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1%,比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8451个,实现利润总额502.5亿元,增长0.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2351.8万平方米,增长6.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3250.8万平方米,增长3.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532.9万平方米,增长0.7%。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0.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9.6%。全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9%。  分经济区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环成都经济圈增长11.4%;川南经济区增长11.4%;川东北经济区增长7.3%;攀西经济区增长12.2%;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增长10.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7.1%。商品房施工面积54248.7万平方米,增长6.9%;商品房销售面积13692.9万平方米,增长3.3%;商品房竣工面积4379.3万平方米,下降3.7%。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98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17.1亿元,增长17.1%。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20783.6亿元,增长13.3%;餐饮收入3349.6亿元,增长34.9%。全年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实物商品零售额25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4%。  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18.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6.4%,日用品类增长6.0%,化妆品类增长16.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5.3%,中西药品类增长16.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3.0%,汽车类增长10.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2.8%。七、对外经济  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机构)882家,比上年增长4.8%;累计设立14708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3.6亿美元,增长32.0%。  截至2021年,在川落户世界500强达到377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累计达到256家。已获批准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已达21个。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9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0%;完成营业额64.7亿美元,增长25.0%。新增境外投资企业80家,境外投资企业累计1299家。  全年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2万亿元,增长7.9%。  全年进出口总额95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出口额5708.7亿元,增长22.7%;进口额3804.9亿元,增长10.8%。  以美元计价,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473.2亿美元,增长26.0%。其中,出口额884.1亿美元,增长31.5%;进口额589.1亿美元,增长18.6%。  全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5107.5亿元,比上年下降0.4%,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3.7%;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2366.0亿元,增长40.6%,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4.9%。八、交通、通信和邮电  全年通过公路、铁路、民航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940.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5%;完成旅客周转量1303.3亿人公里,增长8.3%。年末高速公路建成里程8608公里;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能力250万标箱。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38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7.0%。其中私人汽车1218万辆,增长6.8%。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74.2亿元(按2020年不变单价),增长19.2%;电信业务总量936.8亿元(按2020年不变单价),增长30.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1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338.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2.9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111.6部/百人。固定互联网用户3220.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7990.8万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12.6万公里,本地网中继光缆线路长度151.3万公里。九、财政和金融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税收收入3334.8亿元,增长12.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15.6亿元,增长9.0%。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8645.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4849.2亿元,增长11.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8963.9亿元,增长13.6%。其中,住户贷款余额26772.6亿元,增长13.8%。  年末共有保险公司102家,按业务性质分,有产险公司44家、寿险公司48家、养老险公司5家和健康险公司5家;按资本国别属性分,有中资公司73家,外资公司29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220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54.0亿元,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50.9亿元。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793.0亿元,增长17.4%。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422.6亿元,增长15.9%;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370.4亿元,增长19.2%。  年末有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公司分公司70家、基金公司1家(筹建中),基金公司分公司14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证券公司营业部415家、期货公司营业部30家,证券开户数3286.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2.6%。全年证券交易额2138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万所,在校生1627.1万人(不含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及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教职工123.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99.2万人。  年末共有普通小学5443所,招生89.6万人,在校生549.0万人。普通初中3522所,招生93.2万人,在校生279.8万人。普通高中806所,招生49.0万人,在校生143.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5所,招生0.3万人,在校生(含附设特教班)1.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含技工学校)482所,招生42.2万人,在校生102.7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2986个,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105.0万人次。  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34所。全年普通本(专)科招生60.4万人,增长2.4%;在校生192.1万人,增长6.7%;毕业生45.2万人,增长4.3%。研究生培养单位36个,招收研究生5.1万人,在校生14.7万人,毕业生3.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3所,成人本(专)科在校生38.14万人;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55.9万人次。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年末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5个。PCT专利申请640件;专利授权14693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337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87186件,商标申请353261件,商标注册282109件;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5534件,审理结案5477件,结案率99.0%;专利新增实施项目13718项,新增产值2387.1亿元;专利质押融资金额38.7亿元。  年末有高新技术企业102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9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0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75个(其中专业化示范众创空间2个),省级众创空间16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96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4个。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8497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1396.7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338项。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省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49个,艺术表演场所35个,公共图书馆207个,文化馆206个,美术馆58个,综合文化站408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5个,国家级动漫游戏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1个,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9个。  年末共有博物馆26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5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333个,公布为四川省级传统村落的有104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1项。  年末广播电视台172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5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6%,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968.9万户。  全年出版地方报纸78种,出版量98318万份;出版期刊354种,出版量5084.5万册;出版图书14680种,出版量39721万册;录像制品88种,电子出版物658种。  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0249个,其中医院2481个(民营医院179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6875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6.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7.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21.0万人,执业助理医师4.1万人,注册护士30.7万人。妇幼保健机构202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9万人,注册护士1.3万人;乡镇卫生院3661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8万人,注册护士3.4万人。  全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54647.2万人次,其中医院23356.3万人次(民营医院3899.8万人次),基层医疗机构29211.8万人次;出院1856.7万人,其中医院1352.8万人(民营医院322.7万人),基层医疗机构447.9万人;县域内住院率95.9%。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降至13.65/10万、4.70‰、6.96‰。  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县城)3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7.0%。  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24.2亿元,共筹集公益金31.7亿元。年末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8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7个;四川省幼儿体育基地50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64个。实施体育“十项惠民行动”,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73个。十二、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  2021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89.5%,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35.9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上升2.3%。全省203个国家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195个,占比96.1%,无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32个出川断面中有31个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标准。全省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为100%。  全省统筹财政资金2.5亿元开展生态环保项目财政贴息,筹备首届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和环保基础设施招商会,预计签约投资项目698亿元,融资项目803亿元。协调农行、农发行新增审批绿色信贷318亿元,落实第一批专项债券、一般债券87亿元投入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共办理环境违法案件4644件,办结5948个第二轮中央督察信访举报件;完成6717个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投资额1.5万亿元;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12.6万余家,审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44家,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380.3万吨/年。全年组织综合性环境应急演练1700余次,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9起。  全省推进6个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有序实施,指导19家水泥企业22条水泥生产线、14家砖瓦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淘汰县级城市燃煤小锅炉700余台,动态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200余家。全省实施大气重点减排项目286个,新增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210万千瓦,累计完成水泥行业深度治理56家。实施100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完成104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实施四川省全域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能力建设项目,建立地下水“双源”清单16701个,建成地下水环境监测井2864口。纳入全省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366家,对19条重点小流域实施挂牌整治,完成14座磷石膏库整治。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5个,面积8.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6.5%。全省共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6个。  全年全省启动应急响应16次。其中,Ⅱ级地震应急响应1次,II级救助应急响应1次,Ⅲ级救助应急响应1次,Ⅲ级防汛应急响应3次,Ⅳ级防汛应急响应10次。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66.3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2.2千公顷。因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7.5亿元,因地震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2亿元,因干旱和风雹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7亿元。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60起、死亡1142人,受伤人数610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1.2%、9.0%和6.3%,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全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12人,下降18.5%;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926人,上升13.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0.3287人,下降1.7%;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人数0.299人,下降18.5%。十三、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83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840.7万人,乡村人口3531.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8%,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年末全省户籍人口909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9万人。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80元,比上年增长9.6%。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44元,比上年增加3191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工资性收入23934元,增长9.0%;经营净收入4799元,增长10.7%;财产净收入3322元,增长8.6%;转移净收入9389元,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971元,增长7.3%。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5.8%,衣着支出增长9.4%,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5.7%,教育文化娱乐增长13.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4.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5元,比上年增加1646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工资性收入5514元,增长10.8%;经营净收入6651元,增长8.1%;财产净收入587元,增长15.0%;转移净收入4823元,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444元,增长10.0%。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9.0%,生活用品和服务支出增长18.7%,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5.0%,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6.3%。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78.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81.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586.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不含失地农民)1128.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472.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201.7万人。  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数58.9万人,农村低保人数359.6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分别为695元/月、514元/月,比上年分别提高82元/月、80元/月。城乡特困人员45.5万人。年末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14067个。十五、民族自治地方经济  2021年,民族自治地方(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6.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6.4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950.2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420.2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2:31.6:47.2。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41元,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90元,增长8.2%。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对2017年—2019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及城乡人口数据进行了修订。  4.公报中林业、渔业、农业机械化、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对外贸易、财政、保险、证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四川省统计局网站 | 分享: 2022-03-14
(记者 张蒙)3月11日,眉山市丹棱县举办第十届“不知火”种植技术大比武。经过评委品尝、水果数据测试等现场评选环节,来自丹棱县顺龙乡官厅村2组的李维俊夺得第一名,荣获“果王”称号。李维俊荣获“果王”称号。  李维俊的“不知火”不仅种得好,而且种得高。他一举打破了“不知火”只能在坝区种植的断言,成为把“不知火”种在海拔800米的第一人。今年的比赛现场,李维俊正是用海拔800米处种植的“不知火”参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已成功举办了十届的“不知火”种植技术比赛,见证了丹棱县橘橙产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目前,丹棱橘橙的种植面积已达18万亩,总产值突破30亿元。  “通过种植技术大比武等活动,丹棱推动全县果农标准化种植,孵化出一批晚熟柑橘种植‘土专家’和‘田秀才’。”丹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4
(记者 任鸿)3月11日,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藕塘村内,成都首个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下称“基地”)揭牌。  为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有关生态环境修复的规定,迫切需要一处固定场所(即生态修复基地)实施补植复绿、增殖放流、放鸟归林、固坝填石、引流冲污等替代性恢复举措。  该基地由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园城市局、市金融监管局等单位共同建立。基地持续探索“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机制,将依托当地开发的“花涧藕塘”项目,承担起补植复绿、增殖放流、林业碳汇、低碳循环、土壤保护、巡回审判、教育宣传等七大功能。  揭牌当天,成都市县两级共建单位分别签订生态司法修复协作框架协议,积极探索“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机制。下一步,成都中院将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协作机制的框架协议落地落实,并指导各区(市、县)法院按照“群落式、规范化、标准化、差异化”的规划,打造更多生态司法修复基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4
(记者 付真卿)3月11日,省民族宗教委联合财政厅邀请文旅、农牧等领域专家,对绵阳、宜宾、雅安等散居地区7个市参评的1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集中评审。  参与此次评审的项目主要有以下特点——  围绕主线抓落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为载体,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往实里抓、往细里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重点项目由民族地区向散居地区拓展延伸。  紧扣原则严评审。按照“统一指导、集中评审、竞争立项、择优选择”的原则,综合考虑疫情防控要求和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等因素,借助全省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随机抽取顺序线上陈述项目,根据评委和主管部门打分结果综合排序,按得分高低确定入选项目。  突出重点谋发展。按照四川省现代农业“10+3”和现代服务业“4+6”产业体系建设规划布局,此次参评项目要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基础,以发展现代特色产业为手段,确保超过70%项目资金用于现代特色产业发展,投入资金量的70%以上量化到村级集体经济。同时,综合运用省民族宗教委与省农业银行、省移动公司战略合作协议,保障示范村项目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形成“政府项目+数字金融”合力,确保每个项目建成后受益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所属县(市、区)平均水平20%以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4
(记者 刘春华)3月仲春,暖阳笼罩着达州市达川区管村镇庞家村。一个叫马鞍山的坡顶上,“85后”农学博士李洪权正和十几名村民一起,忙着育南瓜苗。  “这段时间事情多得很,修路、育苗,明天还要出猪(当地方言:卖猪)……”李洪权边说边忙着手中的活。  今年是李洪权返乡创业的第四个年头。回乡创业这几年里,他建起了2000余亩青花椒基地、现代化生猪养殖场、400亩鱼塘……返乡创业博士李洪权在青花椒地里。 陈小平 摄返乡 投资数百万元 成立合作社  地里干活的人,年龄都比李洪权大,但都愿意听李洪权的话。黑黑瘦瘦的李洪权,穿着打扮和村民没区别,但一副厚框眼镜又显示着他的不一样:他是正儿八经的农学博士。  在庞家村,他是第一个博士。博士毕业后,他进入湖北省农科院工作,后又辞职到广东创业。正当村民齐声称赞这个娃儿有出息时,他居然回村里种地来了。“戴起眼镜种地,种得来不?”李洪权从小没干过农活,村民们说啥的都有。  李洪权不管这些,把“下海”攒的数百万元全部投进去,成立鼎泰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步种起2000余亩青花椒,建起年出栏规模5000头的现代化养猪场和400亩鱼塘……  这几年,在鼎泰种植专合社的带动下,周边168户735名村民脱贫致富。变化 改变村民理念 专业知识派上大用场  走进马鞍山坡顶的青花椒地里,记者看见一盏黄色的灯,灯罩里还有些死掉的小虫子。这是李洪权设置的灭虫装置。和传统农药杀虫不同,这种装置利用高压电自动灭虫。  作为农学博士,李洪权的专业知识在种地时派上了大用场——  他研制用于青花椒灌溉的浇水系统,不仅节省了劳动力成本,还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获得国家专利。  以前,当地种青花椒都不修枝,有人看见李洪权为青花椒修枝,觉得浪费,“剪了枝条不会降低青花椒产量吗?”后来人们发现李洪权的青花椒产量不降反升,便也学着为青花椒树修枝。  去年,李洪权的现代化养猪场投运。猪场里,夏天温度高了水帘会自动降温,冬天气温低了地暖会自动升温。通风设备还会根据监测到的猪尿气味数据自动启动……  通过干湿分离,养猪场里的干粪和尿液发酵后分别被运到青花椒基地灌溉,实现种养循环。这让李洪权的父亲很欣慰,“养了一辈子猪,最愁的就是猪粪处理,现在儿子解决了这个问题。”  “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人才最重要。当下农村最需要的,就是像李洪权这样有知识有干劲的专业人才。”达州市达川区农经站副站长周文全说。对话回乡创业不能盲目 要有长期准备  记者:你已走出农村,为何又回到农村?李洪权:我出生在农村,对农业、土地有感情。从近年发展来看,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农村发展机会都是很大的。当然,我也想回来陪伴父母。  记者:在一般人看来,博士回乡创业是“知识浪费”。如果你去搞科研,是不是会更能实现自我价值?  李洪权: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科研机构,也不一定能创造出新东西。在我看来,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回到家乡,做些事情。不光我,现在越来越多有知识的人都回到农村扎根,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记者:这几年村里有什么变化?  李洪权:我回来之前,你现在看到的花椒基地全是茅草,鱼塘是一个小河沟。现在,这些荒地都得到开发和利用,村里还有将近5公里的生产路,全部是硬化了的。现在路有了,产业也有了,大家也愿意到这里来散步了。  记者:这几年创业,你感到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李洪权:创业者都会遇到资金困难问题,但我感觉最难的还是人。现在地里劳动的人,平均年龄60多岁。想找个年轻人来帮忙写东西就比较难了。  记者:对打算回农村创业的人,有什么建议?  李洪权:首先,心态要好。回来在农村做事情,不要太在乎别人说什么。其次,不能盲目。这个事情适不适合自己干,要自己去了解体会。再次,学会坚持。搞农业,两三年不一定见效,心要静,要踏踏实实做事。创业之前,可以问一问自己,能不能熬住5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4
(记者 邵明亮)“现在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多了!”李庆余驾驶一艘小船从长江口驶向赤水河,开始一天的水生生物监测工作。作为泸州市合江县的一名退捕渔民,他2019年退捕上岸后受聘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科研协助工作。  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一周年。一年来,长江保护法的条文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为给鱼类等水生生物创造良好的繁衍生息环境,我省把整治河道非法采砂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今年1月,我省又组织4个督查组赴全省8个市州,排查发现违规采砂问题188个,整改销号问题181个。  小水电分类整改也是落实长江保护法、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重大举措。截至去年底,我省5131座小水电清理整改任务基本完成,其中退出类1384座,已退出1223座;3184座需泄放生态流量电站全覆盖安装监控设备;8800多公里减脱水河段得到恢复……  去年开始实施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也为水生生物特别是各种鱼类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我有发言权!”李庆余说,过去,冬季一般是长江和赤水河渔获较少的季节,有时一网只能捕获两三公斤。如今他在科研监测时发现,一网下去能捕获各类鱼10多公斤,其中长江鲟、胭脂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鱼类的数量明显增加。省水产局资源与环境保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正在开展全省禁捕效果评估,组织科研力量对禁捕后资源恢复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预计不久后将对外公布科学评估结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4
利好●截至2月底,全省各类水利工程总蓄水量为87.05亿立方米,占汛末蓄水计划的98.05%,较多年同期增加5.06亿立方米●2021年,我省农村水利工程水毁程度较多年情况偏轻,面上没有大规模发生重特大水毁挑战●全省今年3月—5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盆地西南部、中部、南部可能有一般性春旱发生,局部可达中等强度应对●各地要加强春灌工作的分片巡察督导●在川中老旱区和春旱易发区,要做好降水精细化预报,强化蓄水保水措施安排  (记者 邵明亮)从本月中下旬开始,我省将由南向北陆续启动春灌供水,农业用水需求将持续增加。水稻作为我省大春主要粮食作物,今年用水需求及相关保障如何?3月10日,记者从省农村水利中心获悉,从我省近5年的大春保栽情况看,今年全省水稻保栽面积将在去年2800万亩实栽面积的基础上稳中有升,水利工程保栽需水量约60亿立方米。资料图片  蓄水量能否满足今年春灌之需?省农村水利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当前水利工程蓄水及历年大春用水情况初步研判,今年春灌用水的水源保障总体正常。  这种判断有科学的数据支撑。截至2月底,全省各类水利工程总蓄水量为87.05亿立方米,占汛末蓄水计划的98.05%,较多年同期增加5.06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加2.18亿立方米。  除了蓄水情况良好,2021年,我省农村水利工程水毁程度较多年情况偏轻,面上没有大规模发生重特大水毁,也为今年春灌工作提供了良好工程保障。  尽管蓄水情况良好,但今年我省也面临一些挑战。  据气象部门预测,全省今年3月—5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除川西高原北部和盆地北部降水量偏多1—2成外,其余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2成,盆地西南部、中部、南部可能有一般性春旱发生,局部可达中等强度。特别是遂宁、资阳、内江、自贡等地无水源保障区域的春耕生产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用水隐患。  针对这些情况,省水利厅在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22年大春生产用水保障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要加强春灌工作的分片巡察督导,部署当地蓄水保水、冬修进度、服务队伍建立、供水保障等工作;在川中老旱区和春旱易发区,要做好降水精细化预报,强化蓄水保水措施安排,储足抗旱水源、备足抗旱农资、建好抗旱队伍、做好抗旱预案。延伸阅读都江堰灌区今年供水计划出炉 77.5亿立方米,水怎么分?  (记者 邵明亮)每年3月初,都江堰灌区会根据岷江上游来水情况对年内灌区用水进行分配。3月11日,记者从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获悉,《都江堰灌区2022年度供水计划》已于近期正式印发。  先看供给端。《计划》显示,预计今年都江堰渠首来水约为148.5亿立方米,与去年实际来水流量基本持平,计划引入灌区的水量为112.6亿立方米。再看用水端。根据都江堰灌区各县(市、区)上报的2022年计划需水量,都江堰灌区今年将向灌区内的40个县(市、区)提供总计约77.5亿立方米的水量,涵盖灌溉、生活、生态、工业等多种用水需求。  在都江堰灌区供水所涉及的7个地级市中,成都市和德阳市需水量最大,分别约为55.0亿立方米和14.2亿立方米。此外,绵阳、遂宁、乐山、眉山、资阳的部分县(市、区)合计约为8.3亿立方米。  根据水利部规定的水量分配和调度原则——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确保生态基本需水、优化配置生产用水,都江堰灌区用水将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即科学确定灌区分区域的用水定额,结合灌溉面积、渠道灌溉水利用系数,扣除当地可供和可利用水量,分别确定支渠口、干渠和总干渠口的应配水量,对灌区农业配水量实行总量控制;城乡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按供用水双方的合同约定,依计划供给。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78年发展,如今灌溉面积达到1131万亩,覆盖成都、德阳、绵阳等7市40个县(市、区),成为兼具防洪减灾和保障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活、生产、生态等综合供水功能的全国第一大灌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玉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摄“幼龄茶园实行间套复合种植大豆玉米,栽玉米应遵循‘单行双株、定距定向、分级移栽’的技术要领……”3月9日,南江县长赤镇书房村幼龄茶园地里,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岳占平(中)正在给农民讲解幼龄茶园间套复合种植大豆玉米技术。讲解种植大豆玉米技术。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南江县农业农村局派出210多名“田管家”指导小分队深入到32个乡镇(街道)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大春农作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煦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随着气温迅速回升,极易引发果树病虫危害。因此,必须要紧抓以病虫害防治为主的春季果树管理。”连日来,眉山市东坡区复兴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泽军一行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切实把春管工作落到实处。开展技术指导  走进复兴镇山祠村千亩李子树园,果农们迅速围拢过来。刘泽军详细讲解了果树主枝、侧枝、枝组的修剪、短截、疏枝、回缩、缓放等修剪技术以及肥水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特别提醒大家要注重春季病虫害防治。“其中蚧壳虫更要早防早控。”刘泽军说,“建议近期打一次药消灭蚧壳虫幼健,到7月中旬和9月中旬再打两次,其他主要病虫害也要做到及早预防,避免危害损失。”  “这下我算整醒豁了。”山祠村果农山棱安满意地说,“我这35亩果树,过去管理技术不到位,用药用肥不精准,时间也没有把握好,所以往年坐果率不是很好,影响了果子品质和产量。今天听了刘老师的点拨,我对增加水果收益更有信心了。”  据介绍,复兴镇近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李子产业,目前,全镇李树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年产量600余万斤,产值1800多万元。今年为进一步做大李子产业规模,该镇还免费为农户提供种苗1800余株。结合春季管理,该镇干部和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现场,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助力春耕备耕工作开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贾明高3月7日,射洪市明星镇白蝉村,当村民何思学一合上电闸,白花花的渠水就通过水管流向了田野。“谢谢你们,今年抽水灌田不焦心了。”何大爷握着沱牌镇供电所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的手,高兴地说。  76岁的何思学每年都要种10余亩农田,家里的农活主要靠自己和老伴干。往年大春时节抽水时,电灌用电是他最头痛的事。7日沱牌镇供电所党员志愿服务队来到田间,检修了春耕春灌设施设备,帮他解决了用电问题。  眼下正是春耕春灌时期,沱牌镇供电所积极开展农灌电力设备安全隐患大排查行动,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对辖区内用于农业生产的农灌变压器、综合变压器及线路进行巡视查缺,重点监测负荷较大的配变,为春耕生产提供了电力保障。  当天,党员志愿服务队员还走村入户,为村民讲解安全用知识,提高群众在春耕春灌生产中的安全用电意识。开展“网上国网”APP等远程线上服务平台宣传,让农户足不出户交电费,用电服务“零距离”,全方位为春灌春耕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小波 梁龙海 文/图“大爷,您春耕的种子和肥料都买齐了吗?耕地补助资金领到没有?有没有农技员上门来指导?春耕生产还有什么困难?”3月9日,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纪委工作人员舒平、钟莉在伏龙村7社白花香桃基地,向村民粟代清了解春耕备耕开展情况。  今年,新乐镇纪委将护航春耕备耕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在全力监督保障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把监督保障春季农业生产作为监督重点,成立督查小组,开展“下沉式监督”护航春耕生产。通过实地走访、随机抽查、跟进监督等方式,打通“堵点”补上“断点”,确保农业生产不断档、农事不耽误。  此外,新乐镇纪委还针对春耕备耕督查中发现问题,形成清单,及时交相关部门办理,并明确整改时限,且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实行销号式动态管理。  “有纪检干部‘护航’春耕生产,今年丰收肯定又多了一些把握!”村民粟代清边修剪桃树边幽默地说。  “镇纪委将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压紧压实责任,跟踪问题整改,以强有力的监督护航春耕备耕,以高质量纪检监督工作确保新乐镇一季度经济‘开门稳’,力争‘开门红’。”新乐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袁靖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3月4日,大英县河边镇,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趁着天气放晴,10台植保无人机飞入田间,开始播洒农药。  惊蛰前后,正是抓好小春田管、大春备耕的关键时节。开展农技服务、准备农资、开垦撂荒地、加速高标准农田建设……连日来,大英县攒足劲抢抓农时,处处一片忙碌景象。河边镇撂荒地复耕复种。小春田管不放松农技送到田坎边  “这是油菜菌核病。”当天一早,站在河边镇胜利村的田野里,大英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周镜抓起一片油菜叶查看长势。油菜叶上,黄褐色病斑异常显眼,“近期气温回升较快,十分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和蚜虫生长繁殖,如不及时进行防治,可能造成油菜减产。”  “一台无人机每天可防治250—350亩,效率肯定是人工不能比的。”周镜说,为确保油菜高产稳产,抓好病虫害防治是重中之重。该县已整合项目资金120万元,全面启动全县15.8万亩油菜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  当前,也正值大英县小麦田间管理的黄金时期,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针对不同田块的生长情况,精准施策、精细指导,协助农民做好田间管理,促进小麦早发快长,促进弱苗黄苗转壮,确保夏粮稳产丰产。  该县农业农村局全方位开展了农技服务,制定了《大英县2021-2025年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继续做好116个耕地质量调查点监测工作,发布2022年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施肥推荐配方4个。同时,做好农机服务工作,发放农机和地力补贴5万余元,组织各类农业机械1100余台,维修提灌机械80座。实施新肥料推广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在5个镇项目区实施地力培肥2万亩。回马镇春耕正当时。大春备耕忙推广复合种植  “两行玉米中间要种植三行大豆,要注意行间距,保证玉米生长不会遮挡大豆光线……”春光正好,在金元镇金河湾村,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彭婷婷边讲解边示范,为村民们传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的开沟施肥、行间距控制、地膜铺设等技术细节。  “按照目前的进度,我们预计玉米苗在3月中旬种植下地,5月份套种大豆。”彭婷婷介绍,为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严防耕地“非粮化”,该县结合实际,规划整理大豆播面10万亩,已开垦撂荒地650亩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技术示范。  为加快粮食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加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度,今年开年以来,该县已组织实施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1.2万亩。通过基地引领,提高春季农业生产水平,以加快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粮油生产配套和管理技术提升,有效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提能提效。  目前,围绕发展优质粮油,推动基地示范,该县流转土地2000余亩,已发展彩色油菜200亩、新品种展示区100亩。同时,着力推进育苗工厂、烘干设施建设,为拓展提升粮食种苗能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加快完善科技配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