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张健楠 张燕)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和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邓小刚介绍,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多发、重发的自然灾害,农业农村部门全力以赴攻难关、破难题,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为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粮食安全有保障 “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  2023年,有效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形势,陈邦勋介绍,我国粮食产量增、结构优、储备足,粮食安全有保障。具体可以从生产、结构、库存等方面判断:一是生产连年丰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90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二是品种结构优化。口粮连年产大于需,绝对有保障,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供给增加。需求增量多的玉米,产量增加也较多,供需形势明显改观。大豆扩种成效明显,自给率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粮食库存充裕。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育种科研攻关及产业化应用,潘文博说,按照中央部署,2021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2023年试点范围已扩展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个省区20个县,并在甘肃安排制种。从试点的情况看,与常规品种比较,在增产节本增效上,总体都有良好的表现。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稳慎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加强技术储备,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监督管理,按要求规范有序扩大应用范围。  保障“菜篮子”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民生大事。2023年,猪牛羊禽肉、牛奶、水产品全面增产,蔬菜水果供应充足,春节期间“菜篮子”产品供给总量有保障。  雷刘功介绍,受厄尔尼诺和全球气候变暖共同影响,冬春季可能发生阶段性区域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稳产保供带来一定风险挑战。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督促指导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完善应急保供方案,分级分类制定应对措施;落实落细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分区分类抓好蔬菜生产,统筹做好猪牛羊禽、生鲜乳生产和水产养殖;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各地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引导主产区与大中城市建立稳定对接关系,健全跨区域联动保供机制和滞销卖难应急处置机制;加强“菜篮子”产品生产情况调度、市场运行动态监测,及时发布供求信息,稳定市场预期。  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 生猪市场供应较为宽松  2023年大豆面积1.57亿亩,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产量416.8亿斤、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去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9941万吨,比上年增长11.4%。对此,陈邦勋解释,豆粕是饲料蛋白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畜禽饲养量增加,饲用豆粕消费持续增加,成为拉动大豆进口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此,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引导饲料养殖行业科学用料,减少豆粕用量,促进节约降耗。具体来讲,全面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挖掘利用粮食加工副产品、微生物蛋白等多种资源,同时,想方设法增加优质饲草供应,推进牛羊养殖“以草代料”。总的来看,目前饲料配方中豆粕的占比下降到13%,比2022年下降1.5个百分点,按全年饲料消耗量测算,相当于减少了900万吨左右大豆消耗。  陈邦勋说,农业农村部将坚持问题导向,从供需两端发力,在巩固提升大豆产能的基础上,在减少豆粕饲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低蛋白日粮技术到位率,开发利用其他蛋白饲料资源,增加优质饲草供给,持续促进畜禽养殖节粮降耗。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年猪肉产量5794万吨,比上年增长4.6%,处于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雷刘功说,从养殖收益看,全年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但也要看到,产业发展水平在逆境中提升,预计2023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将超过68%,比2022年提升约3个百分点,能繁母猪生产效率也持续提高,为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针对生猪产能偏高、养殖持续亏损的问题,雷刘功介绍,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加强生猪产能调控,保持用地、环保、金融等基础性政策稳定,不断强化信息监测预警,引导养殖场户适应性调减产能,顺时顺势出栏肥猪,加快供需回归均衡。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42万头,比2022年12月末的阶段性高点减少约250万头。  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难度大、挑战多。邓小刚介绍,2023年,农业农村部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今年农业农村部将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集中更多资源,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广使用大数据预测预警手段,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纳入监测对象。二是保持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总体稳定,分类指导帮扶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健全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三是引导各地把更多资源、精力聚焦投向提升发展能力上。同时,抓紧研究谋划过渡期后的具体制度安排,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邓小刚介绍,农业农村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协调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牵头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强化乡村建设支撑保障。  在此,邓小刚表示,在乡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要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的实施机制,让农民想建设、愿意干、能参与。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1-24
(记者 刘佳慧)1月21日,白霜盖地,寒气袭人,但在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小亭村史大爷的院坝里却是暖意洋洋,他家的“远亲”——小亭村驻村工作队又来他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为他家谋划2024年产业发展,院坝里不时传出欢笑声。驻村队员为帮扶户送农资梓潼县演武镇小亭村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33公里,是边远山村,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2022年,演武镇干部白雪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工作队围绕基层党建、产业项目、乡村建设、驻村帮扶等多方面持续用力,与村民攀亲结对,千方百计帮助村民发家致富,为推进该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油助力。驻村帮扶工作队采取入户走访、个别访谈、召开村社党员干部和群众座谈会的形式,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社情民意、群众所想所盼,分析村情,帮助联系村理清思路,谋划发展,发挥优势,完善措施,促农增收,与镇、村干部一道,坚持短快与长远、“输血”与“造血”、智力帮扶与项目帮扶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出小亭村产业发展规划使该村科学发展、村民发家致富有了“风向标”。“给钱给粮给衣物,不如送其一项好技术”。驻村帮扶工作队在小亭村的帮扶进程中,根据帮扶对象的情况,分别给予资金、技术、项目、生产资料等方面的支持,结合实际实施“四个一”结对帮扶,加深了驻村帮扶工作队与基层群众间的“血肉”联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农户进行产业调整,利用资源禀赋发展“柑橘+生猪”特色主导产业,加快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小亭村引进正大农业有限公司生猪养殖项目,投资200余万元,建设年出栏4400头生猪生态养殖场。在此基础上,以“村集体经济+产业基地(合作社)+代养场”的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脱贫户以免担保免抵押无息贷款或劳动力形式入股合作社成为社员,享受每年利润分红。2023年以来,代养场生猪出栏达4000余头,纯收入8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分红达20万元,脱贫户每年共分红达3.6万元。生猪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小亭村柑橘园与此同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小亭村大力发展土地流转,扩大产业规模,柑橘种植面积由1000亩发展至3500亩。通过不定期组织专家、学者,结合柑橘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农技、品种选择、育苗技术、施肥修枝等专业培训,新闻、电商平台、社交软件等多个渠道进行宣传,柑橘产业链不断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基本形成。2023年梓潼县演武镇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实施,柑橘基地与邻村连片发展可达5000余亩,实现收益3300万元,净收入约800万元,为后续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奠定了良好基础。柑橘基地的良好发展还为周边百姓提供40余个长期就业岗位,极大带动周边农户的经济收入。此外,大力发展堰塘养鱼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2023年,发展堰塘养殖面积70余亩,将11口塘堰和2口小二型水库以合作经营的方式交于合作方管理使用,预计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4万元,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驻村工作队在小亭村希望的田野上播下“春的种子”结出“秋的果实”。2023年,小亭村已完成硬化产业道路4.25公里、安装路灯79盏、整治塘堰3口、维修水库2口、新建提灌站4处,被评定为“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如今,小亭村的“远亲”们对小亭村真情帮扶,使村民深受感动,他们在收获富裕喜悦的同时,亲切地称驻村工作队队员是他们的“好亲戚”。(图据梓潼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4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胡晓莉)1月23日,2024年江油市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建设暨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市人社局召开。国有劳务公司、镇(村)劳务合作社、特色劳务品牌、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建设相关单位(企业)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办)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宣读了省、绵阳市和江油市关于认定先进单位和个人的文件。2023年,江油市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四川鸿毅发劳务专业合作社被省、绵阳市命名为明星专合社,高齐伟、贺烈明被省、绵阳市命名为金牌劳务经纪人;青莲镇双石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站,重华镇灵溪村、方水镇高包村被认定为绵阳市级示范站;“诗城管家”被命名为第二批“绵字号”特色劳务品牌,“诗城管家”“诗城匠工”被命名为第二批“江字号”特色劳务品牌。会议简要总结了2023年全市三级劳务体系建设和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建设工作,并对2024年工作作了安排部署。会议要求,一是要以扩大覆盖范围为重点,优化布局配置,进一步推进建设“均等化”。各乡镇(街道办)要动员组织经纪人登录“蜀我·会找活”数智平台进行认定,不断提高建成培育率。要对照《江油市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统计明细表》,共商共建,优化布局,加快推进,不断提高站点覆盖率。二是要以增强服务质效为重点,线上线下发力,进一步推进建设“数字化”。线上要用好“蜀我·会找活”“智慧地图”两个数智平台,线下要加强人员管理,选好服务站工作人员、合作社发起人,持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三是要以强化组织保障为重点,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建设“制度化”。全市劳务专合社要与劳务公司、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形成战略合作,把农村劳务力通过中介劳务公司向市内其他地区,乃至市外、省外输送劳动力。会上,国有劳务公司鑫广通与四川鸿毅发专合社、裕农专合社等14个专合社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厚坝镇、裕农专合社、双石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电信江油分公司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当天,会议还邀请四川电信对全市各乡镇(街道办)具体工作人员就“蜀我·会找活”“智慧地图”两个数智平台的操作使用进行了业务培训。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4
“这些过密的枝芽都要剪掉,花椒树才能更好地吸收阳光,结的果实才更多更红。”近日,松潘县科技农牧局以志愿服务活动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活动。近年来,松潘县镇坪乡党委政府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与资源,结合“135”工作发展思路,推行“党建+”模式,打好“红加绿”组合拳,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勾画出“多彩麦吉·椒香镇坪”乡村振兴美好图景。同时,立足绿色农业发展,协同松潘县藏红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搭建麦吉村展销平台,构建“园区生产加工、麦吉展销出售”的产业服务链,吸引过往游客留下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接待村落。“以前哪里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哦,现在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规划得太漂亮啦”麦吉村的羌族群众王大妈感叹道。镇坪乡党委政府坚持用好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还信于民“三问三还”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公共卫生保洁制度及垃圾清运收费制度,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带动群众共建清洁家园。成立“羌山宣讲队”,发动宣讲队走进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环境整治知识,提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良好氛围。(供稿:汪子娟 中共松潘县委组织部 曾子凤)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4
(李华)1月19日,由成都市社会组织社区和社工人才服务中心支持,成都市郫都区益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的2023年成都市乡村振兴社会工作实务实训嵌入式体验活动举行,实训班40余位学员来到了大邑县鹤鸣镇新民村参与实践学习。跟随着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王燕的介绍,大家感受着新民村近几年来的变化。新民村是典型的农村社区,2017年前还属于贫困村,后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村上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和“傅家大院”聚落等人文资源,积极发展樱桃、雷竹笋等“田园+”产业,打造集养生特色餐饮、特色民宿、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古村民宿旅游区,实现整村脱贫。在此过程中,村上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发掘村民骨干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推动了社区社会组织成立和发展。建成“新民学堂”实体空间,以“商业+公益”模式盘活空间,打造沉浸式的乡村文化体验馆、“乡食新民”体验中心,进一步擦亮“新民学堂”品牌,让“新民学堂”对内成为乡创孵化中心,对外则是乡村文化体验场所,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村民活跃起来,让村子有了温度。听完王燕的介绍,大家在“新民学堂”里围炉烹茶,和该村驻村社会组织——大邑县和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老师胡月玲进行交流。胡月玲以“商业+公益”盘活新民学堂公共空间为主题进行了分享,详细介绍了近几年来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新民村乡村振兴的情况,同时也请大家为该村出谋划策:社会工作如何进一步提升新民村的活力?学员们分成小组根据前面所了解到的村情,结合前期所学的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派代表和大家一起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有的组重点从产业、人才、组织几方面进行谋划,建议村上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和社会组织联合开展亲子游、团建、农事体验等活动,提升该村的社会知晓度。有的组提出“文旅农”融合,延长产业链匹配,社会组织发挥所长,助力村民的组织化与文创开发等。还有的组提出围绕人、文、地、产、景几方面整合各类资源,进行多重立体发展。大家各抒己见,在问与答的反复碰撞中汲取知识和经验。活动后,一些学员还现场购买了当地农户的鸡蛋、青菜等农产品,大家表示收获满满。实地参访让学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振兴的现状和挑战,同时嵌入式的讨论提升了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学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激发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兴趣和热情,为学员后期开展社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都市郫都区益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24
(新华社记者 郁琼源 于文静)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2023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总规模达到3396.9万人,超过年度任务目标377.7万人。2023年,各地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超六成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已落实帮扶措施。邓小刚说,今年农业农村部将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一是抓监测帮扶守底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广使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纳入监测对象。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条件的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坚持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二是抓产业就业增动力。健全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用好就业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渠道,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三是抓政策落实促发展。组织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同时,抓紧研究谋划过渡期后的具体制度安排,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新华社 | 分享: 2024-01-24
(李思粤 龙欣雨 记者 赵荣昌 文/图)1月16日12时59分,从贵阳站开往叙永北站的K9355次列车准时停靠在站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建筑工地打工的泸州古蔺籍外出务工人员李和俊拖着行李、背着包快步走下车厢,满脸喜悦。  2023年,泸州全市共有外出务工人员168.66万人。春节临近,这些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踏上返乡之路。返乡路是否顺畅?家乡有什么变化?回到家乡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几日,记者跟随李和俊等人,感受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路上的温暖和惊喜。1月17日,随着返乡客流增加,泸州站旅客数量明显增长,呈现熙熙攘攘的景象。无缝对接 更便捷也更温暖  今年回乡过年,李和俊最大的感受是“比以前便捷了”。  过去,他要先从广西桂林乘火车到成都,转乘高铁或大巴到泸州,再换乘大巴到古蔺,一趟下来,路上需要2天时间,花费在1000元左右。  去年12月21日,他看到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开通运营的消息,第一时间买了票。这次返乡,他先从广西乘坐高铁前往贵州贵阳,由贵阳直达叙永北站,再拼车回古蔺,时间和费用均比以往节约一半。  有不少在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务工的叙永、古蔺籍人员,都跟他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叙永北站连日来客流增长了不少。为了更好地迎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叙永县交通运输局和叙永北站也积极准备。“车站要装扮一下,还要新招聘一些安保人员。”叙永北站副站长伍洋说。  迎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更多温暖措施陆续推出。1月11日,泸州市2024年“一泸春风·温暖回家”行动拉开大幕。28条泸州籍农民工回乡专线从广东、福建、浙江、广西、江苏、云南等6省区同日发车,首批38辆车搭载着1800余名泸州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过年。  今年春运期间,泸州计划投入“一泸春风·温暖回家”大巴车210辆、“金通工程”客运车辆1710辆,城市公交1333辆,巡游、网络预约出租车5994辆,以道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与高铁站、机场之间的无缝对接,让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路更加便捷。  记者查询发现,1月11日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最新高铁班列加开信息中,有多趟从成都直达或中转到达泸州的高铁班列。  “力争把每位老乡平安接回家。”泸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运期间,泸州将在各客运站、高铁站、机场、高速路口接驳点建立农民工服务站,提供助残扶幼、优先购票、代购票、行李搬运、免费热水等志愿服务。多方协助 要安“薪”也要安心  “拿到工资没呢?”记者问李和俊。“哈哈哈,拿到工资才安心过好年!”拍了拍口袋,李和俊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在外务工的泸州籍农民工孙德华则遇到一点“曲折”。不久前,他才从泸州市江阳区劳动保障监察局工作人员手中领回了被拖欠的工资。  保障农民工工资春节前支付,泸州市自2023年10月起就行动起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以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及时掌握项目、企业经营运行、工资支付等情况,分类处置欠薪。截至目前已推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13件,为26人追回工资18.635万元。同时,该局对排查出的欠薪隐患,采取“清单制+责任制”的方式,定人定责,分类施策,防止矛盾升级。  安“薪”之余,泸州还积极组织招聘活动,用“家门口”的工作机会帮助务工人员安心留下。泸县喻寺镇雷达村的返乡农民工陈敏1月16日就在当地找到了工作。当日,川渝两地的18家企业,在泸县举办了2024年首场今冬明春“川渝聚力·泸万协同·就业护航”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600余个。  在泸州市江阳区蓝田街道天远广场商圈“红立方”党群服务站内,电子大屏上也滚动播放着近期企业的相关招聘信息,供回乡过年的农民工选择。  同时,泸州市还扎实为坚守岗位在外过春节的农民工做好服务保障。1月11日—12日,泸州市委相关负责人带队到昆明走访慰问泸州籍在外务工农民工,宣讲泸州就业创业、人才回引、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税收减免等政策。  此外,泸州市委、市政府还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今冬明春农民工服务保障“七件实事”的通知》,为泸州籍外出务工人员量身定做“走访慰问、旅途出行、文化上门、权益维护、就业招聘、证照办理、志愿服务”特色套餐。抚慰乡情 有亲切更有惊喜  还未到家,李和俊先跟远在广东广州打工的孩子们通电话,催他们回家过年,“家乡变化大啊。”  和很多在外工作和学习的泸州人一样,李和俊关注了好多当地的微信公众号,虽然身在外地,但他对家乡的变化如数家珍:泸州城东片区新开了爱琴海购物中心、从纳溪方向进城的邻玉长江大桥开通了、古蔺县太平镇的“四渡赤水”灯会也亮灯了、购车和买房要给补贴……  “这个春节,我已经做好了攻略。”李和俊告诉记者,等孩子们回来后,一家人要到爱琴海购物中心买新衣服;正月初一,全家去合江县尧坝古镇,游览2024年尧坝驿首届神州大庙会暨东方神话奇境灯会……  17日一早,李和俊又给记者发来消息:今天先去购置点年货,晚上约了几个老乡去太平镇看灯会,18日要和朋友相约到泸州城区逛逛。  他想看的,除了“好久不见”的泸州城区街景,还有2023年11月才通车的泸州纳溪长江大桥,“以前我过长江去对岸是走连千子渡口,现在有桥,更快更安全了,听说桥还很有特色,一定要去看看。”  谈起交通环境变化,他更期待古金高速公路的全线建成通车,“到时候我们古蔺的特产就更好卖了。”  不过,他暂时没有留在家乡的计划,元宵节后,他就要外出开始新一年的务工了。“这趟回来,亲切是家乡情,陌生是家乡变。”李和俊感慨地说,“今年出去后,我要给家乡代言,让更多人来我的家乡看看。”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24
2023年,江油市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文旅兴市、开放活市、生态美市”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尊重、关爱、服务农民工工作理念,全力在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建设、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建设、特色劳务品牌培树等方面下足功夫,写就一张张亮点纷呈的答卷。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中有增。组织举办“春风送岗”“送岗下乡”“区域协作”“直播带岗”等招聘活动,“点面结合”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保障。202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35万人。其中省外转移12.06万人,省内转移12.29万人。2.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动力十足。通过拍摄“慧创诗城”宣传片、开展创业项目巡诊、推介优秀创业项目、组织创业成果线上展示、选树创业明星等活动,营造良好创业氛围。2023年,全市新增返乡创业1268人,新增创办企业296家,新增创办企业实现总产值1.7124亿元;发放返乡创业贷款181笔5937万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43人43万元,带动就业120人;争创省级返乡创业明星3人、绵阳市级返乡创业明星4人。3.农民工服务站建设齐头并进。市内、市外双向发力,加快推进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驻外农民工服务工作站建设,开创“市场化运营、众筹化出资、标准化建设、网格化服务”建站模式,服务站运营良好。2023年,市内建成服务站88个,市外建成工作站3个(北京、乌鲁木齐、哈密)。青莲镇双石村服务站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站;方水镇高包村、重华镇灵溪村服务站成功创建为绵阳市级示范站。4.三级劳务体系建设捷报频传。作为全省13个试点县之一,江油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建设捷报频传,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2023年,建成国有劳务平台公司2个,劳务专业合作社14个,备案登记劳务经纪人283人。四川鸿毅发被评为省级、绵阳市级明星劳务专业合作社,高齐伟、贺烈明被评为省级、绵阳市级金牌劳务经纪人。5.特色劳务品牌培树硕果满枝。积极培育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全力打造江油就业“名片”,助力江油劳务经济发展。2023年,成功选树“诗城管家”“诗城匠工”为第二批“江字号”特色劳务品牌,“诗城管家”被认定为第二批“绵字号”特色劳务品牌。至此,江油已拥有“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1个、“绵字号”特色劳务品牌2个。 撰稿:胡晓莉审核:高红梅来源:江油市人社局、市农民工服务中心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杨勇  近日,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四川农村日报、川观智库问稻研究院牵头负责的“追光2023·天府兴农榜”推介活动正式启动。自启动以来,该活动在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中引起热烈反响。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为首的科研院校,以科技兴农为己任,成为我省农业科技进步排头兵、科技创新主力军、“三农”工作重要智库、农业农村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我校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博连读专业博士生冯豪杰,把博士论文写在了布拖的马铃薯地里的事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专业颜煜婷同学为“追光2023·天府兴农榜”推介活动点赞,“我要向冯师兄学习,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追光 2023·天府兴农榜’是很好的平台,让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和感人故事为更多人知晓,让科技兴农更有人情味。”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会推荐相关专家参加评选。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是拥有18个专业所、12个地方政府共建分院、1个服务机构的综合性省级农科院。全院共有在职职工1575人,研究领域涵盖了80余个学科和专业。建院以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515项,育成新品种1474个,研发新技术和标准专利1123项。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是一道光,一束束微光将聚合成新时代的火炬。“追光2023·天府兴农榜”聚焦助农兴农领域中涌现出的代表人物和典型案例,汲取榜样力量,追逐时代之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生猪、蛋禽、肉牛羊、肉兔等养殖业在四川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乎千家万户农户及各大经营主体增产增收。然而,四川养殖产业也长期受到诸多短板的困扰,从业者怎样才能扬长避短?  对此,部分省政协委员在2024年省两会上带来了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养殖现代化进程等应对办法,助力四川养殖产业长足健康发展。韩红委员(左二)在发言。地方特色养殖要集群化发展  乐山是四川蛋禽养殖的优势区域,历来被业界称为“四川鸡窝”。但是,乐山蛋禽养殖多年来却存在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不长、销售渠道单一等诸多短板。  省政协委员席代金、马秀蓉、韩红认为,乐山蛋禽产业应走集群化发展之路,这将有利于提升四川蛋禽产业影响力,为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注入“乐山”动力。  集群化发展之路怎么走?他们联合提出建议,首先,要建设优势区域禽蛋产业集群。应将乐山作为禽蛋产业优势主产区,纳入全省畜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乐山市夹江县、市中区、井研县、沙湾区优势区域蛋禽产业集群建设;其次,推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支持乐山市加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构建头部企业协同中小养殖企业蓬勃发展的“雁阵”式格局,将乐山蛋禽产业打造成为要素聚集、装备先进、效益显著的省级现代化禽蛋生产优势区;再次,打造禽蛋交易大市场。要支持夹江县四川青衣开发投资集团与厚全集团联合建设年销售额30亿元的西南(乐山)禽蛋智慧交易中心,支持并指导乐山创建全国禽蛋交易大市场,提升蛋禽产业辐射范围和服务能力。支持乐山建立禽蛋生产地方标准,全力打造凸显乐山特色禽蛋优势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省政协委员李益彬的目光则聚焦到内江生猪、肉牛羊、肉兔等特色产业究竟应该如何打造产业集群。  李益彬在发言中说,内江市是国家瘦肉猪商品生产基地,是四川省畜牧业大市。但是,生猪养殖规模优势不够突出、“集而不群”,肉牛羊产业规模小、牛源供种能力不足、产业链条尚未形成,肉兔产业则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不完整。  李益彬呼吁,省级有关部门应将内江市生猪、肉牛羊、肉兔产业集群建设纳入省级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并对内江生猪、肉牛羊和肉兔产业发展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川猪养殖现代化需加快提升  “四川是全国生猪养殖大省,生猪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规模化养殖现已成为四川生猪养殖的主要方式。去年11月,农业农村厅颁发《关于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四川生猪养殖初步实现现代化;到2030年,生猪养殖全产业链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1月21日下午,省政协委员韩红在小组会议发言中说。  韩红与王敏两位省政协委员高度关注川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调研,针对川猪产业长期存在的建设质量缺乏标准、市场风险难以抵抗、发展要素缺乏保障等问题,联名建议从四大方向发力加快四川生猪养殖现代化提升行动。  据韩红介绍,一是集中资源轮流支持存量猪场提档升级,最后达到整体提升。要运用财政补助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每年选一批老旧猪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支持龙头企业新(改、扩)建现代化养猪场,降本增效提高养殖能力。同时,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支持,精准发力,最后达到整体提升。二是强化金融支持,提升融资能力。政府相关部门可加快对满足条件的标准化猪场进行不动产登记,提高猪场融资能力。鼓励养殖户购买必要的商业性生猪保险,扩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购买范围,提高保险能力。督促保险公司理赔到位,应赔尽赔,早赔快赔。可加快推进活体生物性资产抵押担保,提升生猪养殖企业融资能力。三是鼓励国资参与新建猪场。鼓励国资平台参与生猪养殖,建立一批国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现代化生猪稳产保供基地。鼓励村集体集中土地、资金等资源,建设一批集体猪场,鼓励龙头企业与集体猪场、规模养殖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牵头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通过“国企+集体”的模式,提高抗风险水平,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做实国有资产,做大集体经济。四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行业产能的调控和分析,集约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伤害实体经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罗敏 袁宇君  今年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3年工作,更给出2024年工作安排建议。其中把“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重要内容写入其中。具体而言,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本报记者为你划重点。  总体来看,要按照省委“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持续打造2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发展新理念,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把更多资源、资金、项目向县城倾斜,因地制宜推动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差异化发展。  特别提到,突出“面子”和“里子”并重,深入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城市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务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稳步实施高寒高海拔地区集中供暖供氧工程。赋予县级更多资源要素整合使用自主权。  此外,加大对人口净流入县域的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按中等城市规划建设。持续打造2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对镇区常住人口超5万人的镇按小城市规划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街区,活化利用历史建筑。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政府工作报告写到,要统筹推进“五大提升”行动和“五网共建共享”,新培育省级示范村1000个、精品村100个。  粮食生产方面,提到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持续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高水平建设千亩高产示范片1000个。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逐步扩大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  与此同时,推进“天府良田”建设攻坚提质行动,启动第二批整市整县建设示范,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5万亩以上。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稳慎有序推进整改和恢复补充流出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实施制种基地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推广“天府良种”。深入实施“天府良机”行动。  重要农产品供给上,提到要加快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建设100个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确保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  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方面,提到要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工程,持续开展“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支持建设7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和精品品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此外,还特别提到,制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支持依法利用林地空间、林下资源、林缘林地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推进“以竹代塑”,发展壮大竹产业。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做好地名设标、采集上图、文化保护等工作。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建立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在城乡改革试点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抓实抓好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支持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试先行。  在城乡用地方面,提到要完善城镇开发边界管理、计划指标统筹调剂机制,探索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落地有效途径,扩大城乡用地增量空间。稳步有序扩大省级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委托市(州)行使范围。  同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改革,建立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试行县域内跨村组区位调整。  在金融支撑上,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加快全国首个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水权水价改革,统筹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4
“以前这条路又窄,还难走,坑坑洼洼的,娃娃回家拿菜、拿水果都不方便。修好后道路就宽敞了,马上过年了,娃娃回家也方便,我们晚上散步也安全。”近日,在青神县青竹街道钟家山村“四好农村路”施工现场,钟家山村四组村民费应华高兴地说,70多岁的他已经准备好年货,等待着孩子们回家。乡村振兴,道路先行。近年来,青神县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运输网络,把农村公路建成了乡村振兴的“快速路”、群众满意的“幸福路”。如今的青神,一条条农村公路纵横交错,一辆辆客车城乡来回穿行,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了“幸福路”,乘上了“致富车”。据了解,青神县(2022-2024)“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按年度实施,2023年实施部分主要涉及7个乡镇(街道),共计25条78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道路宽度4.5米—8米,路面结构形式包括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并配置相关配套设施。“‘四好农村路’建设2024年实施部分已开始前期调查采线,预计2024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建设前期相关工作。”青交投公司董事长薛云介绍道。“十四五”以来,青神县新一轮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大兴交通”活动,已完成龙娴路、萤杏路、虎童路、白兰路等约150公里道路建设和18座漫水桥(危桥)建设。“2024年、2025年计划投资约2.2亿元,将实现全县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全覆盖。”(供稿:青神县委宣传部 吴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3
(朱映江 邹星雨 记者 侯东)晒干、清理、切片……这两天,走进广元市昭化区茯苓产业园,工人们正对最后一批茯苓进行采收,并将加工成茯苓面、茯苓饼等产品销往市场。“这段时间,我们正在赶制近10吨的茯苓面订单,下周就会送到客户手中。”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商婕介绍,“同时,我们还与华润三九、广元赤健等省内外知名制药厂紧密合作,年可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茯苓产业是广元市昭化区森林粮库主导产业,年稳定发展面积达8000亩,当地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浙江林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形成了从种植、精深加工到推广销售的标准化生产线,产品附加值不断攀升,年产值也从2014年的80万元增至7100万元。不只是茯苓,昭化区还科学、立体、多维向森林“要”收益,中药材、土鸡、林菌等林下特色种养殖蓬勃发展,预计到明年底,全区中药材面积稳定在10万亩,总产量达3.65万吨以上,实现综合产值4.54亿元以上。昭化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元明表示:“我们围绕全区124万亩林地资源,全域推行以‘松林+茯苓’‘柏林+淫羊藿’‘柏林+虎杖’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持续延长产业链条,做实深加工产品,已累计开发出茯苓面、灵芝孢子粉等系列产品30余种,带动了36000余人聚集产业链,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23
(记者 粟新林 文/图)“闻着柚香踢足球,吃着柚子看比赛,足球第一村之旅,真是不虚此行!”在新都三河村,从成都专程来打卡的陈先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每年村里都会定期举办足球联赛,能够吸引20多万名球迷和游客来此。借着体育赛事和乡村旅游,川西坝子上小小村庄的产业融合发展得风生水起。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成都提出了“七个融合”,其中围绕“产业融合共兴”,成都将积极推动三次产业资源跨界配置和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协同提升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连日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且看成都各地如何以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莫小仙”崇州生产基地车间内正火热开工高标准农田为产业项目提供原料支撑走进崇州桤泉粮油加工园区的“莫小仙”崇州生产基地,记者看到,一批批发往外地的自热方便食品正在加紧装车;车间内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百余名员工正忙碌着打包、装盒、封箱……“我们这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自热米饭、自热火锅等自热产品。”“莫小仙”崇州生产基地车间主任侯红梅介绍说,自去年11月项目一期正式建成投产以来,3条手工生产线每天8小时满负荷运转,日均产量约在20—25万盒。去年6月底,崇州市与上海莫小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自热方便食品生产基地投资协议;7月,进行生产车间水电气配套建设;9月,90名本地居民入职岗前培训;10月,3条生产线开闸试运行;11月,一盒盒自热式方便食品从自动生产线上“鱼贯而出”,项目一期正式建成投产……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4个月。“崇州拥有几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种出的大米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产品加工价值链的含金量有多高?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加工的产品主要供应盒马鲜生、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线下商超。”据了解,按目前的生产规模,项目一期将实现每年3亿元的产值。项目二期计划于2024年10月开工建设,2年内建成投产,预计实现年产值超15亿元。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元旦过后,去年认养的蒲江县铁牛村阿柑果园果树的市民纷纷入园“开盲盒”,现场采摘美味的柑橘,享受闲暇的田园时光。看着挂满枝头的柑橘个头饱满圆润、皮质细腻,市民黄女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棵树从开花到结果,我和家人一起见证了它的成长,今天带家人来采摘,非常有意义。”这几年,一群成长经历和专业背景各异的新村民逐渐聚集于此,在他们的带动下,围绕一颗柑橘,制作的阿柑果酱、精品巧克力、阿柑酥贝、天然果酒等衍生产品纷纷问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为了让更多人群参与生态种植,新村民推出了“柑爸柑妈”计划。“希望通过‘柑爸柑妈’计划,建设一个跨越城乡、链接城乡的阿柑生态社区。”铁牛村“柑爸柑妈”计划主理人黄宁宁如此说。随着计划的实施,这片生态沃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到铁牛村来打卡。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告诉记者,预计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以上。“对村民而言,这才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收获感和幸福感。”徐帮淼表示。开发新场景力争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破470亿元“产业融合共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特征,农村地区面积占比达91%。今年,成都将全面启动千亿级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延链布局农机装备、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态,开发休闲观光、文化创意、运动康养等新场景,力争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突破470亿元。此外,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富引领功能不强、部分村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还将开展“村庄经营计划”试点。同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承接技术要求简单的小型公益设施项目、参与高标准农田等设施后期运营管护,引导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23
(记者 刘佳 李丹)30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1月22日,四川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长黄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这一讯息。  办好民生实事,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去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23年全省30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目标任务,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细化实化工作举措,把民生好事办好、民生实事办实。  1月22日,来自省政府办公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30件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计划安排资金1938.32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各级财政实际拨付资金2091.12亿元,占计划安排的107.9%。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省政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高质量谋划和推进全省30件民生实事,用一项项彰显温度和关怀的实招硬招夯实民生之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勾勒出一幅幅温暖人心的民生画卷。1月10日,在宜宾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宜宾市婴幼儿养育中心),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户外进行游戏。 庄歌尔 摄(C视觉)建机制强保障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一周前,300名省政府第一届民生实事监督联络员名单正式出炉。未来5年,他们将以兼职形式参与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征集、过程监督、成效评估等工作。  创新监督方式,走好群众路线,省政府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创新组建省政府民生实事监督联络员队伍,旨在借助更广泛群众的目光,多维度观察全省各地的民生工作,及时精准掌握项目进度和百姓诉求,共促省级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不懈追求,每年统筹实施30件省级民生实事,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  去年初,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并确定了2023年全省30件民生实事,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对办好民生实事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为更好统筹推进省级民生实事,努力把政府服务群众工作做得更实,省政府办公厅调整组建民主决策与监督工作联络内设机构专责抓落实,并建立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统筹、省发展改革委和财政厅提供项目资金保障、17家省级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的“1+2+17”工作推进体系,制定民生实事项目征集、编制、分解、督查等流程规范,新增公众参与民生实事项目票选举措,最大限度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省政府办公厅建立健全民生实事“台账管理+日常督导+定期调度通报”督查工作机制,首次将30件民生实事单独列入省委、省政府年度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并于去年9月对全省21个市(州)全覆盖开展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和资金执行情况专项督查。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提升民生实事年度目标绩效考评分值占比,督促各地各责任单位全力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省委、省政府率先垂范,各地坚持高位谋划推动,全面落实相关部署要求。成都市把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作为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建立“点对点”提示分管市领导机制;雅安市建立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月调度、常务会按季听取民生实事项目进度汇报制度,组建起12个工作专班;广安市建立黄橙红“三色预警”制度,分类制定推进举措……各级党委政府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增供给提质量确保老有颐养幼有善育  “厨房和餐厅都改造了,院子里很漂亮,干净整洁的活动区也让人舒心。”1月15日,广元市利州区社会福利院里,入院3年多的67岁老人王为民正坐在院子里悠闲地晒着太阳。  去年,广元市利州区社会福利院进行了厨房食堂升级、宿舍适老化改造,并新建了一些附属设施等,于去年底全部改造完成。此类提质改造项目是2023年新纳入的省级民生实事之一——“增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功能”项目的重要内容。  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我省各地各部门(单位)将养老育幼事业发展作为用心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抓手,集中人财物定向发力,加速补齐养老育幼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提升服务供给质效,确保老有颐养、幼有善育。  将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新纳入省级民生实事,着力增强县级失能失智老年养护院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功能,有效解决养老机构适老化程度较低、设施设备不完善等问题。  在全国率先开展失能老人健康“敲门行动”,并新纳入省级民生实事,截至去年底,全省失能老人健康“敲门行动”已覆盖23.69万人。  将公办幼儿园建设新纳入省级民生实事,截至去年底,已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200所,完成目标任务,“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各地多措并举,同步推进“一老一小”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内江市在威远县试点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营管理模式,将县级失能照护中心和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委托专业养老服务公司进行运营管理,有效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广安市坚持把最优地段留给公办幼儿园,2018年以来建成投用公办幼儿园170所、累计增加学位6万余个,成为全省首个全域整体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省级督导评估的市(州)……增供给、提质量,一件件民生实事的推进,让“朝阳”更红、“夕阳”更美。补短板强弱项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民生保障的幸福底色是群众感受最深、关切最重之所在。  对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要求,我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力推动系列兜底保障政策落地见效。城乡低保人均标准分别比2022年提高60元、53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22年的每人每年不低于61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40元。  这些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成绩单”,揭示了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  ——看就业。紧紧抓住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大就业政策和资源支持力度。去年全省脱贫人口就业、“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打造项目超序时进度推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  ——看交通。着眼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较大规模人口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的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5364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103.7%。农村铁索桥改公路桥项目的相继完工,标志着我省连续五年实施的铁索桥改公路桥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看住房。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着力改善居住环境。全省建成40个省级安全社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既有住宅电梯增设完工4900部,纳入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的5293个小区全部开工。  ——看服务。截至去年底,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206个、文化馆205个、美术馆57个、综合文化站4083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58个;建成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3000个,有效解决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实际问题。  助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各地不断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宜宾市建立主动发现、定期复核、动态调整“三项机制”,着力提高服务精准度,让残疾人“两项补贴”应享尽享、应退尽退、应补尽补;内江市建成“一卡通”救助资金发放操作系统,实现所有民生资助类项目从申报、评议、公示、审核、发放的全流程全闭环全线上“阳光发放”;资阳市雁江区打造“互联网+法律援助”服务新模式,在“法治雁江”微信公众号设置专栏,开通农民工维权、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一键申请的“绿色通道”,实现从“群众跑腿”到“信息跑路”。听民声重民意持之以恒增进百姓福祉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去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首次联合开展省级民生实事项目专项督查。这也是2005年四川省实施民生实事以来,我省针对民生实事项目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专项督查行动。兵分8路、为期9天的专项督查,覆盖全省21个市(州),通过明察暗访相结合、重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调查核实与走访了解相结合的方式,督促检查2023年全省30件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资金执行情况,并收集、征求拟纳入2024年省级民生实事项目的意见建议。  专项督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项目实施进度不平衡、部分资金拨付进度较慢、民生实事功能发挥不充分、个别工程类项目安全措施不到位等。针对发现的问题,省政府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进一步进行抽查核实,各市(州)建立整改台账,逐一研究部署,限期对账销号,省级各责任单位认真梳理、系统研究各部门(单位)所涉民生实事项目发现的问题并进行分类处置。据悉,针对资金保障方面的问题,省政府办公厅正会同财政厅进行专题研究,拟整合资源,探索设立省级民生专项基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民生就在身边,要用心体味和真正聚焦群众最关心、最担心、最闹心、最期待的问题,每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30件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省长黄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掷地有声。  2024年的省级民生实事如何干?省政府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重点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按照兜底类民生项目“对标全国水平、符合四川实际、分项逐步提标、加快提升排位”,品质生活提升类民生项目坚持经济大省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需求有效结合的原则进行了广泛征集和科学编制,目前实施方案已经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近期下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省委、省政府将继续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实招、求实效,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落实,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23
(记者 张蒙)近日,青神县入选2023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这是青神县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  青神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境内“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纵横交错,水土保持事关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青神县先后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林业建设工程(生态林、经果林)、坡改梯及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工程、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预防保护工作,形成了人居环境维护和农田防护,农林生态产业振兴、低山丘陵区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的综合防治体系。2021—2023年,青神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至48.95平方公里,县域水土保持率提高至87.34%。  “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不仅有助于改善青神县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还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青神县水利局水利水保股股长陈业表示,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也有效增强。下一步,青神县将继续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努力开创预防保护、生态治理、监督管理、监测预报、经济转化“五位一体”的水土保持新局面。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23
(谭笑非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蒙)近日,眉山市彭山区1.8万亩泽泻迎来丰收,不久之后将进入市场。据介绍,这里的泽泻种植产业规模占全国30%。  同一时间,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粮食种植基地里,集中连片的小麦、油菜也是长势喜人。农民穿梭田间,给小麦施肥,壮绿的麦苗预示着今年的丰收。  本应是农闲的冬季,眉山的农田里却热火朝天。繁忙背后,是眉山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多重努力。粮经复合,农业效益倍增“彭山目前是全国最大的泽泻产区之一 。”彭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咸成介绍,泽泻是四川道地药材,彭山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种,逐步发展为当地小春主要作物,今年该区的泽泻产量已经突破400万公斤。  彭山区谢家街道汉安村是该区泽泻种植的核心区域之一。该村6000多亩土地上半年种植水稻,下半年种植泽泻,正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在距汉安村几十公里外的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13万亩耕地同样是一派农忙景象。这里主导产业为粮油,除了水稻和油菜,还推行“小麦—玉米—大豆”三茬轮作技术,在保证小麦、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多收一季大豆,同时,适当间种、套种蔬菜和中草药等经济作物。2023年该园区在大化镇、龙正镇等地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提升工程,改造面积达1.2万亩。  “改造后的土地更平整、规范,耕、种、管、收全程都能实现机械化操作,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入。”五谷园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李棚说。  “致富经”遍地开花,让眉山农民“农闲不闲”:东坡区永丰村大力发展“稻—菜”“稻—药”等轮种模式,建成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3100亩;洪雅青衣江流域粮食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稻—药”轮种的土地约1500亩,“稻—油”轮种土地约700亩……产业崛起,金果扬帆出海  1月14日,仁寿经济开发区B区,两辆满载仁寿柑橘的卡车从川果智慧冷链物流中心驶出。总计3万公斤柑橘将经广东深圳的港口海运至北美洲,预计25天后在加拿大市场亮相。  不久前,丹棱柑橘亮相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也受到好评。四川丹橙现代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静说:“丹棱柑橘已自主出口新加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6个国家,出口总量突破140吨。”  不光是大田作物,眉山的柑橘产业也走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团结村,就依靠晚熟柑橘发展成为全省有名的“亿元村”。团结村党委书记马怀江介绍,该村现有柑橘林10000亩以上,每年生产柑橘鲜果3000万公斤左右。  眉山柑橘产业崛起,与种植技术、仓储物流、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利好息息相关。近年来,眉山柑橘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00万亩,依托国家晚熟柑橘集群建设项目打造全产业链。当前,眉山春橘综合产值稳定在百亿元以上,形成了错峰上市、全年供应的产业格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3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当前,四川正深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后续工作,各地经过调乡、合村、并组、优化社区等一系列调整后,乡村新地名如何命名?怎样在调整中弘扬地名文化、留住乡愁记忆?1月18日,记者从民政厅获悉,去年9月,四川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加强乡村地名传承保护,截至目前,全省总体命名更名707个,设置维护乡村地名标志3074个。留 名保留文化记忆  清晨时分,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马家社区就已热闹起来。  “我们从外地打工回来,今天逢场来备些年货。老家的建制虽然被撤并了,但地名保留了下来,乡亲们仍会逢期赶集!”1月16日,返乡人员邓永贵说。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前,这里属安居区马家乡。为最大限度保留乡土文化记忆,安居区将原马家乡政府驻地更名为马家社区。这一举措得到群众的赞同与支持。  “镇村合并,不仅是行政区划的整合,也是文化、历史和情感的交融,更是一次乡村地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设乡村地名不仅关系到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各地被撤乡镇原政府驻地村(社区)原则上使用原乡镇专名作为村(社区)专名,最大程度获得群众认可,留住名字,留住“乡愁”。在调整后续工作中,部分村还建立了村史馆,记录本村历史变迁和地名演变等。扬 名传承历史文化  绵阳市盐亭县嫘祖镇,是盐亭县原金鸡镇与折弓乡合并而成的新设镇,也是嫘祖文化的发源地。  “传说我们这里是黄帝元妃嫘祖的出生及归葬地,有许多与嫘祖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景点,如嫘祖山、嫘祖庙等。”盐亭县嫘祖文化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彭加卉介绍,盐亭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认定为“嫘祖故里”“嫘祖文化圣地”,在海内外影响巨大。原折弓乡和金鸡镇合并后,根据历史传说和群众意愿,新设乡镇被命名为嫘祖镇,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中,新设乡镇的名称,是各地充分考虑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当地特色,以及未来发展需要等因素,在听取民意、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研究确定的。  “新设乡镇名称要反映辖区内干部群众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尽可能以原有乡镇名称中的一个作为合并后新乡镇的名称,历史文化名镇和古镇名称应予以保留。”该负责人表示,新村命名原则上也以合并前的其中一个建制村名称命名,同一县域内应避免重名。  在调整后续工作中,民政厅持续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进街区、进景区、进校园、进公园、进军营“六进”活动,倡导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好地名文化。著 名助力乡村振兴  “现在,乡村道路也能在导航地图上显示了!”最近从上海返乡的成都市郫都区居民任晓宇说。  随着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后续工作深入推进,四川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2023年9月,民政厅牵头,会同公安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省林草局,联合下发实施方案,启动“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合力提升四川乡村地名建设水平。行动重点做好自然地理实体、自然保护地、乡村道路街巷以及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农业产业、公共服务等设施名称的命名、更名和备案公告工作,重点实施乡村地名命名、乡村地名设标、乡村地名文化保护、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乡村地名赋能“五大行动”。  民政厅计划用3至5年时间开展“十县、百镇、千村著名行动”试点工作,打造一批乡村地名建设样板,引领带动全省乡村地名工作整体提升。去年以来,全省总体命名更名707个,设置维护乡村地名标志3074个,安装楼门(户)牌678859块,采集录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乡村地名13588条,开展乡村地名文化宣传活动625场(次),累计服务258万余人次;今年以来,乡村地名已纳入保护名录数124个,累计纳入保护名录总数达322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化肥农药零增 长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2%、农膜科学使用回收率达84%……1月19日,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阳通报了2023年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粮油、畜禽和水产品主产区之一,人口密集、水系发达。近年来,以水产畜禽养殖等污染为代表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四川小流域水质达标的重要制约因素。陈阳认为,在奋力书写回答“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这份历史考卷中,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决定这份答卷能否体现“高水平”的重要分值项。近两年来,四川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循环利用”综合治理,统筹种植业、养殖业全要素治理,紧盯重点流域水产畜禽养殖等高风险污染,扎实推动“两减两高一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落地见效。“两减”即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两高”即促进畜禽水产污染高效管理和农作物秸秆高水平利用,“一提”即提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水平。  有哪些亮点举措?“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理复杂等特征,四川主要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巩固提升种植业污染治理、推进畜禽养殖业粪污综合利用、开展水产污染高效管理四项举措系统、科学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陈阳表示。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方面,聚焦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分批次以县为单位,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在种植业污染治理方面,努力在保产保供和减肥减药的两端寻找最佳平衡点,借力借势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力有效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在161个地膜使用大县实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等。在畜禽养殖业粪污综合利用方面,大力开展配套粪污处置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种业循环利用模式。此外,四川还扎实开展水产污染高效管理,全面建立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体系,实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在全省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等五大行动。  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四川2024年有何亮点举措?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力量整合,持续夯实原有工作基础,全面开展农业行业系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自查整改,加快推进全省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与风险预警能力提升,着力“一盘棋”抓实抓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保驾护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1月19日,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考断面水质和水功能区水质首次全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其中国考断面优良率在全国排名同比上升1位,名列全国第一。“四川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李岳东说。邛海流域水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隆冬时节,走进宜宾长江公园,江面波光粼粼,江畔红嘴鸥结伴飞过。三五成群的市民、游客,喜欢在亲水步道漫步、游玩。近年来,宜宾扛牢“长江首城”上游责任,坚持把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力重点,大力实施长江岸线生态治理工程,一幅美丽的水生态图景徐徐展开。从宜宾看四川全省水生态环境保护,2023年成绩可圈可点:从断面优良率提升来看,全省203 个国考断面、142 个省考断面、285个水功能区水质首次“100%”达到优良标准,实现历史性突破;从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来看,长江、黄河干流及一、二级支流水质实现了总体达Ⅱ类的历史性突破。  如此亮眼成绩是怎样取得的?从2022年开始,四川加快水环境保护由单一的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转变,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坚持“夯实水污染治理基础”和“补齐水生态保护短板”两手发力,不断提升水环境管理质效。“我们在诸多难点和关键环节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新突破,初步形成了水环境保护的四川路径。”李岳东说,比如加强统筹谋划、协同联动,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河长指挥、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聚焦短板、突破难点,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实施“补短板、强园区、整排口、治总磷、灭黑臭”五大专项整治等,系统治理水环境;注重示范引领、提高质效,积极出台《四川省美丽河湖建设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以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为抓手,以美丽河湖建设促进人水和谐;预警帮扶、财政保障,深化“测管协同”实效,健全一河一院(所)专家帮扶机制,以能力提升巩固管水治水成效。  2024 年,如何促进全省水环境保护工作整体再提升?实施“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建设工程是重要抓手。具体而言,四川将以锦江美丽河湖打造、琼江水质持续攻坚、青衣江水生态修复、泸沽湖滨湖生态带建设、升钟湖和赤水河生态价值转换为重点,统筹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修复,水文化拓展与生态经济开发,实现河湖生态系统功能、人文生态旅游功能、生态产业价值功能深度融合,通过三年集中建设,将“三江两湖一河”建成为可复制、可推广水生态保护修复“两山”理念实践示范和美丽河湖示范样板,打造成彰显川渝特色的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示范标杆。“今年,我们还将继续聚焦嘉陵江、涪江、岷江等重点流域治理,加快工作转型和制度建设,着力在推动水环境治理提档升级、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三水共治成势见效等方面下功夫,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李岳东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