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挖掘保护红色文化、清代老建筑,发展乡村旅游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王波 文/图)柏垭镇老房嘴村位于四川省阆中市西南部,与南部县老鸦镇柏林村接壤。辖区内存有较多清代老建筑,自然人文资源颇丰,2016年入选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作为经受过革命洗礼的红色村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老房嘴村未来的振兴之路怎么走?带着疑问,8月3日,笔者探访了该村。老房嘴村全景图红色村落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盛夏时节,笔者随阆中市老促会前往老房嘴村吴家山,参观红军纪念碑。吴家山半山腰上,矗立着高5.5米的吴家山红军纪念碑。纪念碑的四面分别刻有吴家山阻击战简介、老红军生平,以及该村牺牲的16名红军烈士的碑文等内容。四周的树木枝繁叶茂,纪念碑庄严肃穆。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红军在阆中》等资料记载,1935年3月,红九军二十七师七十九团阻击川军罗泽洲部于吴家山,击溃其残部后在柏垭、高观建起乡、村苏维埃政权组织。同年4月2日,七十九团向南部进攻并攻占县城。次日,在优势川军的反击下退守火峰山和吴家山一带。同年4月15日,驻守吴家山的七十九团三营在大垭山狙击川军刘湘的反击,掩护主力北撤。经一天一夜的激战,三营完成任务后向思依、中坝等地撤退,其中有58名战士英勇牺牲并长眠于此。为纪念这些英勇牺牲的战士,2013年10月,阆中市政府在吴家山上修建了吴家山红军纪念碑。“白天看不见村庄,晚上看不见灯光,村民晒不着太阳。”阆中市老促会会长王明奎介绍,吴家山所在的老房嘴村,因山高沟深林密,地势险要,交通闭塞,不利于敌人追击的地理优势而成为红色革命村庄。据阆中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办公室主任吴文远介绍,当年,老房嘴村共有23名青年参加红军并随队长征,是当时江南、柏垭、思依片区参军人数最多的村。走过方知其中苦,苦尽甘来不忘史。“如今祥和幸福的生活,是革命烈士浴血奋战的结果。人们不应将他们遗忘。”世代居住在老房嘴村的72岁老人迭国正从小听老一辈讲述革命故事,对革命先烈深怀景仰之情。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23岁的孙子迭建军大学毕业后,毅然参军入伍。其实,该村大学毕业后选择参军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传承红色基因,是老房嘴村每一位村民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老房嘴村新貌勤劳肯干 贫困山村旧貌换新颜木结构的两层小楼美观大气,窗棂雕花精美,院内干净整洁,领着笔者一行人参观自己刚刚建起的新居,迭国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新居相距50米的地方,一栋灰瓦木结构的古朴小院便是迭国正一家数十年来居住的地方。屋内陈设简陋,但门楣上“光荣军属”的牌子却格外耀眼。一新一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思甜忆苦,方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这里地处偏远,曾经是大家公认的落后村”。迭国正的话语,如今听来依然沉重。鉴于基础设施极为落后,2011年,老房嘴村被南充市列为“革命老区贫困村”,在共青团南充市委、阆中市政府的帮扶下,接受过革命洗礼的老百姓依靠勤劳肯干,逐渐改变了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通过几年的努力,村里新建村道20余公里,老百姓出行不再难。”老房嘴村党支部书记宋永定介绍,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实施,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老百姓开始改变传统的种养习惯,走上了产业兴村、产业富民的新路。2015年,在政策的扶持下,返乡农民高兴元夫妇投资创办了华兴肉牛养殖公司,带动全村100余户群众搞起了肉牛养殖,榜样,便是前行的力量。规模达100亩的枇杷基地、220亩的乳桔和南方苹果基地……如今,一个个由当地老百姓创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基地如雨后春笋,在老房嘴村涌现。产业结构调整,让许多村民在家便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花甲之年的贫困群众高洪德便是其中的代表。2017年,他家出栏肉牛3头,收入达到1.2万余元,实现脱贫。数据是发展的最好诠释2017年以来,巩固传统种养产业的同时,老房嘴村村民依靠务工、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方面带来的收入,到去年底全村526户1742名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余元,戴在村民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子”终于摘掉了。老房嘴村养牛场发展旅游  传统村落迸发新活力在前往吴家山红军纪念碑的途中,笔者注意到,一辆推土机正在进行道路施工。站在吴家山的山腰上放眼望去,山下的水泥硬化路已建成。“修建的这条路是村里专门为红色景点规划的。”宋永定介绍,对照省级传统村落振兴规划,未来几年,包括吴家山红军纪念碑在内的红军战斗遗址将被打造成红色文化景点。这一规划得到了吴文远以及老房嘴村村民的一致赞同。“当年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革命英雄的故事理应为更多人所熟知和牢记。”吴文远建议,加大对当地红色文化的挖掘和收集,待将来景区建成后,运用讲解或其他形式,宣传红色文化,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在老房嘴村,不少灰瓦木结构的建筑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杜天国介绍,这些建筑多为清代所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迭氏宗祠、吴家大院等,共有100余套,其中阆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3处。”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传统村落后,如何利用好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老建筑,是当地党委政府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保护肯定是第一位。”杜天国说,目前,柏垭镇、老房嘴村已经对村里现存的老建筑逐一进行了登记,作为历史文物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还将组织专业人士,对已经破败的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力求让这些经历时光和岁月雕琢的老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按照该村的发展规划,这些老建筑将成为老房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看点。鲜血浸润的红色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古老建筑,三种资源为老房嘴村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我相信老房嘴的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展望未来,宋永定的目光坚定。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摄仁寿县禾加镇化石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依托其原生态的自然资源,通过新建旅游观光道和旅游步道等,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把生态资源变景点、把民房变民宿,打造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不但富了村民,还美了乡村。图为8月3日,航拍仁寿县禾加镇化石村新建的森林旅游步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4
(彭圣洲 周亮 汪泽民 记者 张小星)蓬安县相如街道,扭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成片发展青花椒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把古楼沟这个贫困村变成了示范村。徐家镇聚焦产业发展,引进业主投资上亿元建设万亩果蔬产业园,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兴旺镇柑橘、中药材、稻鱼等产业园交相辉映,特别是引进德康集团,年出栏生猪可达12.5万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日,蓬安县举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拉练。1天时间、4条线路、2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白天拉练评比,晚上统筹调度工作。与会人员进园区、问农家、看变化,有由衷的点赞、有中肯的建议、有深入的探讨、有实际的总结。通过相互比、相互学,寻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密码”。资料图片产业发展有活力  乡村振兴添动力盛夏的蓬安,广袤的田野上生机勃发: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千家万户,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点缀在田野里,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诉说着新农村的幸福故事……这些美丽图景,正是蓬安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注脚。走进龙蚕镇千丘塝村,连片的水产基地呈现在与会人员面前。“千丘塝村的水产养殖面积近3000亩,是全省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也是目前全市最大的渔业养殖基地和水产专业合作社。”龙蚕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该水产养殖基地规模养殖乌鱼、黄颡鱼、甲鱼等水产品,年产量900余吨,年产值1000余万元。作为全省集体经济示范村,巨龙镇羊角嘴村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以“一子动”带动“全盘活”。该村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模式,大力发展四大产业(粮油、生猪、晚熟柑橘、水产),建成占地6000余亩的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实现存款60万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年均增收1100元。“羊角嘴村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正源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该镇黄梁村自然条件和基础较差,通过回引优秀乡友返乡创业,建成种养循环产业园,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现正在探讨“因地制宜、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一路走来,沃野处处放新歌。兴旺镇三青沟村引进德康集团发展仔猪繁育,年出栏生猪可达12.5万头,同时配建千亩柑橘基地,发展种养循环,群众户均增收6000元;杨家镇伏岭村通过引进业主组建兴农种养专合社,养殖黑山羊,打造“伏岭黑山羊”品牌,目前已成功注册商标,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年产值达到600万元以上,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元;锦屏镇两路口社区建成3000亩经果林产业园,年产值20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石孔乡围绕“石孔贡米”做文章,建成了以小玉村为中心的3000亩贡米种植示范区,助力品牌做大做强;平头乡庙儿坝村采取“公司+科研院所+专合社+农户”模式,建成500多亩的青虾扩繁基地,推行稻虾养殖模式,辐射范围广、增收前景好。“这几年,蓬安建成桑海、中药材、花木、花椒、有机稻、优质柑橘6个万亩级产业基地和163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基本形成全域推进的产业格局。”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人居环境大变样  群众幸福指数高进入徐家镇蓬池坝村,道路两旁开满鲜艳的格桑花,掩映在干净的青山绿树下,整座村庄干净整洁,清新雅致。回想起过去的村子,村民们用三个字形容:脏、乱、差。“如今,每天晚饭后,大家都会出来转一转,聊聊家常,呼吸清新的空气,十分惬意。”村民杨秀碧说,“近几年,政府投入很多钱改善环境,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蓬池坝村的变化离不开该村大力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为提升村容村貌,该村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在全村道路两旁栽种格桑花,让整个村庄变得更加生态、美丽、宜居。与会人员所到之处,点赞声一片。相如街道古楼沟村改造农房100余户、卫生厕所200余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睦坝镇通过打造“坝上田园、坝上公园、坝上家园”,真正实现宜居宜业。巨龙镇羊角嘴村开展风貌提升、美丽庭院、卫生评比“三大行动”,爱卫新风扑面而来。“这一次观摩,给我非常大的震撼。各个村都有特色亮点,这对我们下一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宝贵借鉴。”一名与会人员说。各村变化的不仅是“颜值”,还有老百姓的生活。“大家到屋里来坐,吃点水果,随便参观哈。”家住周口街道牛毛漩村的罗云清热情地招呼着与会人员,她说家里第一次来这么多“客人”,很有面子。崭新的厨房橱柜、干净的卫生厕所……罗云清家和城里人的生活条件没多大差别。“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家实施了改厨改厕。如今厨房整洁靓丽,厕所也不再臭气熏天,还消除了安全隐患。”罗云清开心地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蓬安县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融合推进。蓬安县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把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总结经验、精准施策、有序推进,持续抓重点、攻难点、推亮点,努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基层治理显成效  人民生活更美好“一路走来,产业之花处处盛开。”与会人员越看越兴奋,越看越信心十足。信心既来源于产业发展,也来自改革驱动。“改革改出铁班子,治村治出好生活。”相如街道古楼沟村结合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今年的村级换届,实现了五大变化:面积由小变大,从2.3平方公里增加到5平方公里;人口由少变多,从878人增加到1716人;干部由年老变年轻,村常职干部平均年龄从57岁下降至44岁,最低学历由小学文化提升到高中文化;实力由弱变强,整合资源、产业等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成功打造了古楼沟村电商示范基地、青花椒产业基地;服务效能由低变高,建立村级代办机制,让原来的“等待办”“跑路办”变为“就近办”“随时办”“上门办”“代理办”。这种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新探索不是古楼沟村的特有。蓬安县21个乡镇(街道)全面完成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建制村调减至228个、减幅达57.8%;该县村(社区)党组织委员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5.8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上届提高21.7%;乡村致富带头人在成功当选的党组织书记人数中占比达25%,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围绕基层公共服务重点任务,以服务基层群众为核心,创新推动自治、共治、法治、德治“四治融合”,全面推行“七公开一曝光”,抓好“177”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探索出“创新基层治理、提升服务能力”的蓬安模式。周口街道牛毛漩村儿童之家集读书、游乐、心理疏导于一体,设置“亲情聊天室”,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连心桥”。徐家镇蓬池坝村创新开展“1+6”(建强1个党支部,建好6个功能党小组)党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金甲乡果山村因地制宜探索出“13363”村级治理举措,筑牢基层治理“前沿阵地”。一路亮点纷呈,一路风景如画。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宜居的乡村,一幅幸福和谐的画卷正在蓬安大地徐徐展开。“这次现场拉练为全县各乡镇(街道)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一次‘现场教学’。”蓬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本次拉练,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全员上阵、集体作战,全县上下形成了水紧鱼跳、你追我赶的推进氛围,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工作态势。“接下来,我们将因地制宜出实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利于民的实效,加快推进全县乡村振兴结出更多硕果。”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是诗词中描写的田园风光,也是乐至县东山镇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这里是乐至县东山镇,地处县城东南部,交通便利、生态宜居……”近日,在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中,东山镇党委书记全陆站在镜头前,为网友介绍这个因蚕桑文化而兴的小镇。  7月29日,记者走进乐至县东山镇,在全陆的带领下,领略小镇的“蚕”海桑田与文化特色。东山镇一景。受访者供图出镜拍摄代表4.2万全镇百姓  “倾力打造万亩林业和万亩蚕桑产业园区,92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4.2万勤劳智慧的东山居民在这里开拓进取,共享和谐盛世。”镜头前,全陆站在“中国桑都”核心区域,用最朴素的四川话为网友推介东山镇。镜头外,全陆口中的蚕桑产业园区桑树林随风起伏,如碧浪翻涌。  记者在参赛视频中看到,前1分钟的画面里,镜头一直对准全陆,没有剪辑、没有字幕,400余字的介绍词,他激情满满、一气呵成。据他透露,介绍词是他反复斟酌酝酿出来的,“我们镇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生态资源、文化特色都涵盖了。”  由于身边没人擅长视频剪辑,“一镜到底”的拍摄成了主打。全陆笑言,面对镜头自然是紧张的,但经过多次尝试,已经放松了不少。此次作为魅力乡镇的代言人,全陆坚定地说:“我代表的是4.2万东山居民,我出镜是当仁不让的,借此机会,一定要把我们镇好好宣传出去。”看点多多无处不在的蚕桑文化  据介绍,隋唐时期东山镇的老百姓就有养蚕种桑的习惯。在全陆看来,东山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便是蚕桑文化,“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悠久,另一方面则是蚕桑已经与生活、旅游和康养深度融合。”  行走在东山镇,随处可见“党建+蚕桑文化”特色墙画,三元湖边建设的蚕桑文化主题公园,方广、凤凰等村的蚕桑主题文化院坝,蚕桑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据介绍,东山镇蚕桑栽植面积约1.2万亩,依托现有蚕业优势,立足于蚕桑文化、生态农业、野味野趣,东山镇开发了以蚕桑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以桑兴旅,以旅促桑,在蚕桑主题农家乐、蚕业观景道等地,便能体验‘观桑园、摘桑果、植蚕心、品桑宴’,还能享受桑叶茶、桑黄菌、蚕丝被等特色产品制作的别样情趣,更能感受卤肥肠、桑葚酒、全桑宴等特色美食带来的味觉冲击。”全陆说。提升内涵增强小镇持续吸引力  东山镇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桑田公社、五彩林乡等旅游景点与凤凰山千年古柏“鸳鸯树”、三元湖原始丛林“织女谷”等自然景观遥相辉映、融为一体。参赛视频中,棉花湖中环湖快艇激起的层层浪花、观音河畔百亩湿地的生态景观,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对全陆而言,不仅要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还要进一步提升蚕桑文化的内涵,全面提升“蚕业小镇”的蚕桑文化影响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东山镇先后举办了“蚕桑文化艺术节”“蚕桑技能竞赛”“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倾力打造乐至第一家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农旅融合体验区。2020年,村民实现旅游创收350余万元。同时,还组织网络大咖参与“蚕桑产业论坛”“蚕桑文化高峰论坛”,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通过各种节会广交朋友、结缘市场,最终有效串起农业、文化、旅游等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陆表示,下一步,东山镇要进一步对蚕桑产业园进行提质扩面,将产业园打造成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典范,同时加快建设蚕桑文化主题公园和蚕桑文化博物馆,形成以三元湖为中心,集休闲、旅游、娱乐、文化、养生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乡村旅游示范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2
相如街道,扭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成片发展青花椒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把古楼沟这个贫困村变成了示范村。徐家镇聚焦产业发展,引进业主投资上亿元建设万亩果蔬产业园,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兴旺镇柑橘、中药材、稻鱼等产业园交相辉映,特别是引进德康集团,年出栏生猪可达12.5万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七月的蓬安,骄阳似火,田间地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拉练现场7月26日,蓬安县举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拉练。1天时间、4条线路、2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白天拉练评比现场,晚上统筹调度工作。与会人员进园区、问农家、看变化,有由衷的点赞、有中肯的建议、有深入的探讨、有实际的总结。通过相互比、相互学,寻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密码”。青虾养殖产业园内,工人正在打捞青虾产业发展有活力 乡村振兴添动力盛夏的蓬安,广袤的田野上生机勃发: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千家万户,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点缀在田野里,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诉说着新农村的幸福故事……这些美丽图景,正是蓬安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注脚。走进龙蚕镇千丘塝村,连片的水产基地呈现在与会人员面前。“千丘塝村的水产养殖面积近3000亩,是全省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也是目前全市最大的渔业养殖基地和水产专业合作社。”龙蚕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该水产养殖基地规模养殖乌鱼、黄颡鱼、甲鱼等水产品,年产量900余吨,年产值1000余万元。作为全省集体经济示范村,巨龙镇羊角嘴村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以“一子动”带动“全盘活”。该村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模式,大力发展四大产业(粮油、生猪、晚熟柑橘、水产),建成占地6000余亩的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实现存款60万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年均增收1100元。“羊角嘴村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正源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该镇黄梁村自然条件和基础较差,通过回引优秀乡友返乡创业,建成种养循环产业园,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现正在探讨“因地制宜、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兴旺镇三青沟村志愿者教小朋友垃圾分类一路走来,沃野处处放新歌。兴旺镇三青沟村引进德康集团发展仔猪繁育,年出栏生猪可达12.5万头,同时配建千亩柑橘基地,发展种养循环,群众户均增收6000元;杨家镇伏岭村通过引进业主组建兴农种养专合社,养殖黑山羊,打造“伏岭黑山羊”品牌,目前已成功注册商标,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年产值达到600万元以上,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元;锦屏镇两路口社区建成3000亩经果林产业园,年产值20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石孔乡围绕“石孔贡米”做文章,建成了以小玉村为中心的3000亩贡米种植示范区,助力品牌做大做强;平头乡庙儿坝村采取“公司+科研院所+专合社+农户”模式,建成500多亩的青虾扩繁基地,推行稻虾养殖模式,辐射范围广、增收前景好……“这几年,蓬安建成桑海、中药材、花木、花椒、有机稻、优质柑橘6个万亩级产业基地和163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基本形成全域推进的产业格局。”蓬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一个观摩点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观摩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工作特色,我们将结合地域实际,发展好产业,继续推动利溪镇迈向振兴!”利溪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排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人居环境大变样 群众幸福指数高进入徐家镇蓬池坝村,道路两旁开满鲜艳的格桑花,掩映在干净的青山绿树下,整座村庄干净整洁,清新雅致。回想起过去的村子,村民们用三个字形容:“脏、乱、差!”“如今,每天晚饭后,大家都会出来转一转,聊聊家常,呼吸清新的空气,十分惬意!”村民杨秀碧说,“近几年,政府投入很多钱改善环境,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蓬池坝村的变化离不开该村大力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为提升村容村貌,该村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在全村道路两旁栽种格桑花,让整个村庄变得更加生态、美丽、宜居。与会人员所到之处,点赞声一片。相如街道古楼沟村改造农房100余户、卫生厕所200余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睦坝镇通过打造“坝上田园、坝上公园、坝上家园”,真正实现宜居宜业。巨龙镇羊角嘴村开展风貌提升、美丽庭院、卫生评比“三大行动”,爱卫新风扑面而来……“这一次观摩,给我非常大的震撼。各个村都有特色亮点,这对我们下一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宝贵借鉴。”一名与会人员说。各村变化的不仅是“颜值”,还有老百姓的生活。“大家到屋里来坐,吃点水果,随便参观哈……”家住周口街道牛毛漩村的罗云清热情地招呼着与会人员,她说家里第一次来这么多“客人”,很有面子。崭新的厨房橱柜、干净的卫生厕所……罗云清家和城里人的生活条件没多大差别。“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家实施了改厨改厕。如今厨房整洁靓丽,厕所也不再臭气熏天,还消除了安全隐患。”罗云清开心地说。拉练现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蓬安县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融合推进。蓬安县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把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总结经验、精准施策、有序推进,持续抓重点、攻难点、推亮点,努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孩子们在儿童之家玩耍基层治理显成效 人民生活更美好“一路走来,产业之花处处盛开。”与会人员越看越兴奋,越看越信心十足。信心既来源于产业发展,也来自改革驱动。“改革改出铁班子,治村治出好生活。”相如街道古楼沟村结合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今年的村级换届,实现了五大变化:面积由小变大,从2.3平方公里增加到5平方公里;人口由少变多,从878人增加到1716人;干部由年老变年轻,村常职干部平均年龄从57岁下降至44岁,最低学历由小学文化提升到高中文化;实力由弱变强,整合资源、产业等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成功打造了古楼沟村电商示范基地、青花椒产业基地;服务效能由低变高,建立村级代办机制,让原来的“等待办”“跑路办”变为“就近办”“随时办”“上门办”“代理办”。这种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新探索不是古楼沟村的特有。蓬安县21个乡镇(街道)全面完成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建制村调减至228个、减幅达57.8%;全县村(社区)党组织委员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5.8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上届提高21.7%;乡村致富带头人在成功当选的党组织书记人数中占比达25%,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围绕基层公共服务重点任务,以服务基层群众为核心,创新推动自治、共治、法治、德治“四治融合”,全面推行“七公开一曝光”,抓好“177”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探索出“创新基层治理、提升服务能力”的蓬安模式。孩子们在儿童之家过暑假生活周口街道牛毛漩村儿童之家集读书、游乐、心理疏导于一体,设置“亲情聊天室”,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连心桥”。徐家镇蓬池坝村创新开展“1+6”(建强1个党支部,建好6个功能党小组)党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金甲乡果山村因地制宜探索出“13363”村级治理举措,筑牢基层治理“前沿阵地”……睦坝万亩现场粮油产业园一路亮点纷呈,一路风景如画。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宜居的乡村,一幅幸福和谐的画卷正在蓬安大地徐徐展开。“这次现场拉练为全县各乡镇(街道)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一次‘现场教学’。”蓬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本次拉练,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全员上阵、集体作战,全县上下形成了水紧鱼跳、你追我赶的推进氛围,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工作态势。“接下来,我们将因地制宜出实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利于民的实效,加快推进全县乡村振兴结出更多硕果。”(蓬安县委宣传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雪白的新墙,灰蓝色盖瓦,房前屋后有绿树掩映;田园瓜果飘香,门前池塘荷花盛开,农家小院里笑语连连……7月26日,走进遂宁市船山区桂花镇金井村,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呈现在记者眼前。  2014 年,金井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2016年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的金井村风淳朴和谐,特色产业逐步成型,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 21000 余元。随着遂大快捷通道的建成通车,金井村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金井村新村聚居点。 受访者供图改善基础设施村民幸福感提升  “我们住进了新房子,也用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从破败的土坯房搬进新盖的小洋房,从小残疾的妻子也拿到了政府补贴,原金井村9社的陈祖国喜上眉梢。  陈祖国所居住的怡心小院是2016年采用“三个一批”(易地搬迁一批、新村建设一批、土坯房迁址一批)建成的,像他们这样搬进新村聚居点的村民共有46户。  为彻底改变以往农村聚居点规划差、管理乱、自治弱的情况,怡心小院聘请了专业园林农艺师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宅边科学规划。金井村党支部书记漆建告诉记者,新居按标准统规统建,专家指导住户根据家庭需求和实际情况把一个个农家小院打造成自己的菜园、果园、花园、文化小院,虽然小巧,但十分精致,让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加直接。  同时,该村充分发挥职业村书记“一肩挑”的党建引领作用,成立流动党支部、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群众义工队,探索总结出“以法治村、理出文明乡风,以情治事、理顺各类关系,以产治贫、理清发展思路”的“三治三理”工作方式,把金井村打造成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四好村等。挖掘长寿文化打造康养基地  金井村的村名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古代的金井村年年大旱,后有一对受伤的金鸭子在村口的古井处被一耄耋老人所救,此后该井经年不枯,成为金井村的源头活水,村民便将此地取名为金井。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金井村超过80岁以上的老人360人,超过90岁以上的老人77人,超过100岁的老人12人,高龄老人比例远高于其他村社。如今已112岁高龄的姜肖老人,就居住在距古井不到300米的地方。  “古井井水经鉴定为富硒水,口感甘甜清冽,长期饮用能改善体内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这或许就是金井村被称为长寿村的缘由。”漆建解释道。  立足于金井村独有的“长寿文化”,新村聚居点建成了集康养、养老功能于一体的桂花医养中心。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700余万元,建设面积近2000平方米,收住全区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80人,社会养老人员4人,同时对外提供康养服务。  漆建说,由于医养中心容纳能力无法满足需求,下一步村集体将与医养中心合作,租用村里的闲置房屋,提供差异化高端养老服务,给社会化养老人员归家的体验。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迎机遇  在新村聚居点的不远处,一家矿泉水公司已经投产,村民杨哲龙在厂区内忙个不停。“村里有了矿泉水公司,我和老伴就在厂里打工,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杨哲龙喜滋滋地说。  据悉,金井村以土地入股方式引进该矿泉水公司,将闲置村小改造为现代化水厂,年产值达150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元。  近年来,金井村整合村内各资源要素,引进柑橘、葡萄等种植业、鱼菜共生循环农业、矿泉水厂等小微企业,并向采摘、垂钓、康养等旅游业多向发力,丰富乡村业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全村100余人就业。目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高达38万元,而且还在逐年增长,全村经济由“输血式”走向了“造血式”的良性发展模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吴东方 实习生 刘嘉丽  前有“月华女团”在线“下战书”,立马就有第一书记“男团”“踏水”而来,隔空应战。随着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的火热开展,“女团”“男团”纷纷出镜亮相,掀起了一波为家乡代言的小高潮。  “我们是踏水镇第一书记‘男团’!”7月20日,在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公坪村的一处茶园里,7名第一书记身着洁白的衬衫,正在拍摄一组田野“写真”。  “第一书记”和“男团”是怎样实现碰撞的?近日,记者来到踏水镇,探访镜头背后的“踏水七子”。踏水镇第一书记“男团”。 吴东方 摄团里有了新面孔但团魂依然不变  早在一个多月以前,踏水镇在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中上传了一则参赛视频,镜头前7位第一书记英姿飒爽,以乡村公路为舞台走出了“男团”风采。  “男团”有7名成员,均是踏水镇各个村的第一书记。“平常大家就常在一起交流工作,我们这个团,也是踏水基层干部的代表和缩影。”江彬2007年便回到家乡踏水任大学生村官,现为踏水村第一书记,也是团队中在基层工作时间最长的成员,“以‘男团’这样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眼前,就是希望将这些年来我们在家乡经历的变化展现给更多外面的人,让大家领略到家乡的魅力。” 而记者发现,有两张面孔与此前在视频中出现的不同。“脱贫攻坚收官之后,我们有一部分第一书记就调整到别的地方继续开展基层工作,为乡村振兴奉献新的力量。”踏水镇党委书记杨帆告诉记者。  王成杰便是其中的新面孔之一。这位来自江苏的90后青年,也是其中年纪最小的成员,现在作为选调生到柏林村任党组织书记助理兼乡村振兴第一书记。“用四川话说,我已经从局外人变成‘内伙子’了。”王成杰告诉记者。  “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和部门,但让这个团凝聚在一起的团魂,便是一起为乡村振兴而努力。”江彬说道。团员各有所长第一书记也可以酷帅  正如此前的竞演视频中展现的,“我们也有酷帅的一面”。为了展示这种酷帅,打破大家对乡镇基层干部的固有印象,团员们走进田间地头,特别拍摄了一段当前网络上流行的“踩镜变装”短视频。  耍帅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各自的乡村代言。视频背景中翠绿的茶山绵延之处,便是成员赵正刚曾经担任支部书记的公坪村。而如今,赵正刚又到公坪村紧邻的长坪村任第一书记。  “两个村子都是以发展茶产业为主,所以可以将之前在公坪村的工作经验做更好的嫁接和延伸。”赵正刚告诉记者,目前长坪村发展绿茶1500 余亩,黄金茶、奶白茶300余亩,同时在茶园中种植桂花和银杏,为发展乡村旅游、茶园观光打下了基础。  像赵正刚一样,做起乡村工作来,第一书记们都是各有所长。“比如我们作为老基层工作者,处理起群众关系来更有经验。而其他选派下来的第一书记,则对政策方向有更深的理解。”江彬认为,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帮助,让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乡村的发展凝聚合力。  在柏林村,水稻、荷花勾勒出一幅满载乡愁的夏日山居画卷。“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柏林村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和研学体验。”王成杰告诉记者,以前柏林村的产业比较单一,而现在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游客则可以在青山绿水间体验农耕文化,亲近自然。“这更需要我们积极为家乡代言了,让更多人知道、并喜欢上这里。”王成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7月20日,中江县委办、县自然资源局、县卫健局、仓山镇机关、场镇部门等300余名新到任的帮扶责任人走进仓山镇,进村入户进行民情走访,现场研判是否存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有效杜绝返贫和新增致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这是仓山镇30个村的帮扶责任人确定后,首次进行实地走访,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民情民意,有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仓山镇党委副书记钟宇杭说。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仓山镇实现全镇2280户6062名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2020年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使命、新征程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仓山镇昂首阔步再出发。帮扶责任人(左)正在入户进行民情走访。 钟宇杭 供图多点协同发展产业旺起来  沟下是莲藕,坡上是桑园;东美枣、藤椒连成片……在仓山镇妙沟村,特色产业发展势头正盛。村支书陈熙明介绍,2020年,原妙沟村、西泉村两个脱贫村合并为现在的妙沟村,全村整体流转土地1700亩,占所有耕地面积的一半,发展以莲藕和蚕桑为主导的特色经济作物。只要有劳动力的脱贫户,都可优先在基地务工,去年特色经济作物为村集体创造了3万多元的经济收入。  最近几天,在仓山镇偏偏店村10组,蚕棚里工人们正在清理用具、给场地消毒,准备喂养今年的第三批蚕。四川丝绸之路农业科技公司管理人员李阳中在做技术指导。他介绍,蚕棚全年能喂养五季蚕、400多张,产值80多万元,能带动40-50个工人,基本上都是本村的脱贫户、易返贫户,平均每人年赚1万多元。  “目前全村桑园500多亩,2000多平方米的蚕棚已明显不能满足养蚕需求,下一步准备争取再建一个蚕房,并增加养蚕批次,引导农户以30-50亩的规模返租倒包桑园,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吸引更多农户返乡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偏偏店村村委副书记邓富元说。  脱贫攻坚过程中,仓山镇重点发展粮经、种养、蚕桑、水果等四大支柱产业,建立了响滩村菇世界、独楼村蔬菜等33个基地和小微企业,共吸纳71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使贫困群众实现年务工薪金收入610万元。2020年新增规模土地流转1.83万亩,其中新增千亩以上农业产业示范园5个,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目前,仓山正加紧建设县域副中心、全省百强中心镇,打造“一城四区多点协同”的发展战略布局,即瞄准“十平方公里十万人”的中心城镇目标,打造“菜篮子”“果盘子”“桑园子”“米袋子”四区,莲藕、藤椒等特色经济作物多点协同发展。做好后续扶持村民富起来  产业旺起来,环境美起来,村民富起来……仓山镇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持续做好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改造提升,落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政策。  “搬进新家,环境变好了,生活条件改善了!老伴、女儿都在成都打工,我因为结肠癌做过手术,不能干重体力活,还享受了国家低保。”响滩村脱贫户邓洪金2019年从土坯房直接搬进了两层的小别墅,房前屋后是小菜园、小花园,居住环境极大改善。  响滩村联村干部刘帅表示,“白寨人家”聚居点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照明亮化,有停车场、休闲广场、福园果林、公厕、村史馆、污水处理设施等,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群众更是过上了好日子。该村依托菇视界扶贫产业园、猕猴桃基地、花果视界现代农旅休闲旅游园,打造完成了两平方公里的乡村振兴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区,去年村集体产业为脱贫户每人分红800元。  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仓山镇还坚持抓党建强率带,镇党委一班人同心共力,坚持以身作则、披挂上阵、带头冲锋,村“两委”干部在自己致富的基础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涌现出了“食用菌大户”“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农家乐宾馆户”“电商老板”等一批带头干部。  “成绩属于过去,我们仓山也将正视荣誉,以荣誉的获得为新起点,绝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在奋进新征程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面对新一轮帮扶责任人,仓山镇党委书记徐万俊代表广大党群干部作出承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从遂宁市大英县沿蓬乐路驱车向南,一路山峦绵延起伏,新修的柏油路平整宽阔。行驶约15公里后,便进入在这里坐落了千年的卓筒井镇。  近日,卓筒井镇参加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镇党委书记张斯俊和镇长宋羽一起出境,共同为卓筒井镇“代言”。  “传承千年卓筒文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书记和镇长口中的卓筒文明是什么?它又如何得以传承千年?如今的卓筒井镇又将怎样发展?视频里呈现的画面都有哪些考量?跟着记者来一探究竟。取卤制盐技艺展示。 资料图片谁来出镜代言班子开会商量“派出”书记镇长  在卓筒井镇关昌村,有一座卓筒井陈列馆,灰色的墙砖透露出古老又朴素的韵味。张斯俊说:“卓筒井陈列馆建于2003年,想要全面了解卓筒井文化,到这里能够一目了然。”  走进陈列馆,赫然可见“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题词。  陈列馆解说员潘敏介绍,卓筒井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一项重大发明,是一种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的小口径深井凿井技术。人类在开采盐卤的过程中,发现了深埋地下的油气资源及其它矿藏,将人类的能源革命推向了新的高潮。所以,卓筒井被称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也被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在器物陈列室内,记者看到了参赛视频中“同款缩小版”的碓架子、钻头、刮泥筒、羊角车、晒水架等一系列古代制盐工具,每一个工具的作用,张斯俊都了然于胸。他告诉记者,接到大赛通知后,镇党委班子成员经开会研究,决定由书记和镇长出镜代言,助力千年古镇“出圈”。拍摄哪些镜头既展示传统文化又推介乡村旅游  走出陈列馆,漫步在竹林小道,卓筒井遗址静静坐落在此。虽是遗址,却是口“活井”,其产盐功能保存至今,并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视频中展示的生产场景,便是在这里拍摄完成的。  打井、汲卤、晾晒……视频中的制盐工艺由现年64岁的廖吉荣与同伴完成。据介绍,廖吉荣已经在这里守护了近三十年,是这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斯俊坦言,由于后继乏人以及时代的变迁,这门古老技艺如今却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文物部门致力于卓筒井的保护和传承,对老井进行抢救,维护卓筒井井场、灶房、晒盐坝、晒盐场等设施。如今,廖吉荣除了实地为人们展示取卤技艺外,还倾力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张斯俊介绍,目前全镇有8名传承人,为让这项技艺能够更好、更为完整地传承下去,大英县人民政府给予了年轻人许多平台优惠政策。  虽然卓筒井已久负盛名,但在卓筒井镇的参赛视频中,张斯俊与宋羽并未在“井”前出镜,而是选择了该镇的宋井桃蹊景区。  宋井桃蹊景区位于为干屏村,景区种植了1.3万亩桃树,每逢阳春三月时,漫山遍野桃花盛开,风景如画。自2017年举办桃花节来,景区已经接待近百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观光。  “如何吸引游客在我们镇住上一晚,是我们下一步要思考的方向。”张斯俊说,要尽力打造川中民居特色的民宿聚落、井盐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在乡村感受一人一汤池的盐卤温泉,在卓筒井体验到特色的乡村野趣。”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3
记者 洪继东 文/图乡村新名片新都区斑竹园镇三河村,原本是一个专业务农,普通得“掉渣”的小乡村,2013年,在外创业的大学生谭杰回村任党组织书记,由于发展新理念的导入,三河村开始了逆袭之路。借力“乡村足球”运动,擦亮“成都足球第一村”的乡村名片,通过实施“农业足球音乐+”行动,引进了“一杯时光”“小坐”、中国著名作曲家昌英中音乐工作室、三河理想村、世界冠军肖国栋斯诺克工作室等20余个项目,成功举办了“中国新歌声四川赛区半决赛”“星空音乐节”等多个系列音乐活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民收入更多元化,三河村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数据读新村三河村梳理整合农村林盘资源63个、农户闲置房屋7000余平方米、集体建设用地500余亩,推进“农业+足球+音乐”融合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达1500余亩,其中新都柚种植400余亩、花卉苗木种植300余亩;建成2个足球场,成立全市首个农民足球俱乐部,一脚踢出大产业,连续举办6届“宝柚杯”和4届“柚宝杯”足球联赛;引进“一杯时光”“小坐”等24个文创项目,每年来三河村踢球和休闲的游客达到20余万人次,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比2013年的12760元翻了一番多。三河村的精品民宿足球赛事聚拢人气三河村打响特色名片持续的高温天气,没有阻挡住三河村正在进行的“第七届柚花杯足球超级联赛”。“一到周末,车子停得满满当当。”村民王学光每逢村里有赛事,就充当义务交通组织员,引导车辆有序停放。王学光的家就在球场旁,这五六年见证着村子的变化,“过去家庭收入主要靠种柚子和外出打工。现在,村里引来了很多投资项目,子女在村里就能上班挣工资,家里的土地进入村上成立的合作社,有稳定的保底流转费,还能分享未来的分红,最关键的是,这几年村上人气特旺,柚子越来越好卖,而且卖得起价,家家户户收入都不错。”如今的三河村,足球、音乐、咖啡、火锅……这些城里常见的场景,已经成为很多游客到村里来消费的“标配”。三河村村口“世界杯”造型雕塑上赫然写着“成都足球第一村”,盘带过人、跃起射门、门将扑救……村里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运动员雕塑,营造着浓厚的足球运动氛围。球场旁,张贴着各种足球比赛的标语,靠近球场的房屋贴心地改造成了球员更衣室和刷手机进入的淋浴间,这个与足球结缘的乡村,令人耳目一新。“我们村自己的足球队,这几天在西安参加全国性比赛,大有夺冠之势。”三河村党总支书记谭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三河村最初引入足球比赛,想法很单纯,“聚集人气,扩大柚子销售。”谭杰回忆,几年前的比赛奖品就是发柚子。让全村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单纯的初衷激发了乡村发展“裂变”。不知不觉中树立的“成都足球第一村”品牌,让三河村由默默无闻一跃而成网红地。人来了,投资合作也来了,三河村的资产被彻底激活。“一下感觉咱们村里啥都值钱了,一块田、一个林盘、一块荒地、一个院子……”谭杰告诉记者,现在来三河村的投资项目,村里还要优选了。三河村的足球产业发展起来了,每年都要举办成都市级的成人“宝柚杯”、青少年“柚宝杯”、企业联赛“柚花杯”三大足球赛事。“宝柚杯”渐成四川最具影响力的7人制赛事品牌,三河村农民健身足球俱乐部成为成都首个正式注册的农民足球俱乐部,发展青少年足球培训使足球场运转率达到80%。三河村开展了主题餐厅、火锅等项目,吸引投资上千万元。足球主题餐厅投入160万元,不到两年就收回了投资。据统计,每年来三河村踢球和休闲的游客达到20余万人次,“新都柚”等特色农产品也在“家门口”销售一空。“新都柚”每斤售价从过去多年的2元提高到了5元。今年,“三河理想村”与游客见面,三河村配套再升级音乐+体育植入新场景产业路越走越宽除了举办足球赛事,2019年三河村迎来了两位国际台球运动的大伽——斯诺克世界杯冠军周跃龙、亚洲青年锦标赛冠军肖国栋,他们的“冠军工作室”在村里揭牌。体育与音乐是天然的朋友。让音乐走进乡村,三河村与位于新都区的四川音乐学院合作,引进优秀乐队入驻村里的咖啡吧,“音乐文创村”破壳而出,村里的又一张名片由此而来。好的创意接踵而至。油菜花田里的音乐会、乡村里的民歌民乐赏析会、由三河村新村民“昌英中音乐工作室”“朱嘉琪音乐工作室”等举办的音乐会,村民在家门口享受着各种“好声音”,同时吸引了游客50万余人次。音乐节为三河村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吸引年轻消费者助力不少,来村里休闲度假的人络绎不绝,民宿发展欣欣向荣。村里的产业项目一个接一个落地。打造后的周家院子林盘,引来了龙泉驿的投资者,创办了民宿归墅花间小院,每到周末一房难求。在董家院子林盘,对房屋进行风貌改造时,不改变原有建筑基本结构,以木材、竹子、土墙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对院落周边闲置土地进行整理,已改造风貌约1000平方米。好环境吸引好投资。民宿晨光微嘉来了,投资数百万元打造精品民宿。黉园更是意欲建成星级高端民宿,使三河村民宿形成高、中、大众的阶梯式分布。创新发展集体经济“三河理想村”全新上线今年,三河村的配套再升级。“三河理想村”与市民见面,这里不仅有帐篷度假、木栈道、四季农园、移动餐车等度假元素,还有花园田埂堤岸、荷塘景观、缓坡草坪等亲水元素,更有品牌民宿、无边泳池、林盘酒吧、足球穹顶屋等休闲元素……这些是上海乡伴文旅集团在成都的投资首秀。“我们希望‘理想村’模式能成为新都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全新尝试。”乡伴文旅成都公司副总经理康凯说。2019年,三河村挂牌成立了三河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全体村民皆成股东,全村资源尽皆入社。“我们探索在集体经济组织下成立‘三河管家’,帮助民宿投资者解决日常的经营管理问题,试水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提升专业化水平,也壮大集体经济。”谭杰介绍,目前“三河管家”已接手两三个民宿项目,通过对外招聘职业经理人、培训本村村民参与服务,进行专业化运营。“我们计划今后通过‘三河管家’把农民闲置的房屋集中在一起,再打造几个民宿项目,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谭杰很有信心,随着不断引进的新理念、新业态,三河村将获得更大的发展。记者评新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让更多“明星村”涌现从最初的足球、音乐、文创,再到如今的各种业态,消费场景不断创新,三河村走出了自己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有了差异化的发展,路越走越宽广,如今村里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村民的荷包也越来越鼓,三河村大踏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村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可以预想的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明星村”涌现。村民的幸福指数会越来越高,更多的“明星村”正在路上。当前,新都区坚持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路径,发展乡村新经济,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牵引推进城乡共建共享。据新都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到“十四五”末,新都区农业增加值将达到38亿元以上,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年均增速达到8%,乡村大美公园形态和宜居生活品质愈发凸显。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7-22
■村庄新名片改革一直是郫都区战旗村最亮眼的名片。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先后创办了机砖厂等12家集体企业。2011年,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接过老书记手中的“接力棒”,从最先开始“操刀”集体经济股份制量化改革,到“探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再到建成“乡村十八坊”,战旗村始终以党建为引领,抓住“改革兴村”这个核心,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创新探索出“土地改革”新模式,形成土地资源多种利用形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数据读新村去年,战旗村景区共接待游客79.4万人次,实现全口径旅游营业额5786.5万元。教育培训产业,是战旗村产业的另一个重要引爆点。自开班以来,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累计承办各类培训班550期5.8万人次,学员覆盖22个省市,开展涉外培训5期300余人次,先后被列为国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半月谈基层治理智库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教学基地、成都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等。党建引领,改革兴村,战旗村全力建设绿色宜居、幸福和谐美丽村庄(记者 赵一  郫都区供图)“走在前列、起好示范”——在郫都区战旗村,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门外的绿植上,这8个大字耀眼而醒目。不远处,几个远道而来的党政考察团正在参观了解战旗村的乡村振兴之道。与此同时,战旗党建馆、战旗村史馆、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郫县豆瓣博物馆内也是人头攒动。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小小的战旗村,蕴藏着大力量,成为郫都区乃至成都市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告诉记者,战旗村用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引进四川天府旅游度假区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4500万元,合作建设天府酒店,今年底将竣工,明年2月投用。届时,除了住宿接待之外,还将用于会议、培训、研学、拓展训练等。战旗村蓬勃发展的势头,是郫都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郫都区战旗村调研,殷切嘱托郫都区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牢记嘱托,三年来,郫都区走出了一条“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共实施国家和省市重点改革试点任务20余项,创新形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系列改革试点经验,获得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区等殊荣11项。补短板 天府酒店明年2月投用昨日,记者来到战旗村采访,村党委书记高德敏首先带领记者参观了去年底才建成的一里小吃街。走进这条古色古香的川西街巷,踏在蜿蜒的青石板路上,两旁是黛瓦白墙搭配褐色的雕花木质门窗,一抬头,每个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头顶装饰的五彩遮阳伞轻轻随风飘荡。这条街巷长300米,有80余间屋舍,川西各地美食汇聚于此,营造出“吃遍全川”的旅游+美食体验场景。高德敏介绍说,这条小巷其实是由村里的闲置房屋打造而来,通过整体盘活,引进多元业态,让“后房”变“前脸”,不仅形成了全新的旅游打卡地,又增加了村民们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益。“一里小吃街的建成,让游客就餐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住宿的问题却变得更加紧迫。”高德敏说,由于战旗村原有的酒店接待能力不足,一些游客不得不到郫都城区,甚至去都江堰住宿,这给来访的游客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此新建一家标准化的乡村酒店就势在必行。在紧邻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的工地上,记者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天府酒店已完成了工程量最大的地下室施工阶段,进入地面施工阶段。“酒店的装修风格将根植于战旗村的文化基因,用艺术的手法表达战旗村文化。”项目负责人表示,整个酒店共三层楼,可提供客房107间,今年8月底将封顶,年底将竣工,明年2月正式投用。“天府酒店的正式动工,是战旗村与四川天府旅游度假区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的第一步,更是战旗村携手大企业共谋乡村发展的一大步,也是战旗村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农商文旅体发展的重要路径。”高德敏说,四川天府旅游度假区开发有限公司拥有旅行社的游客资源,酒店建成投运后,将有力拉动战旗村文化旅游业和教育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新规划 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村庄半年多来,高德敏总是在一张新的地图面前沉思许久。“我们农村有句口头禅‘穿不穷,吃不穷,没得计划肯定穷’,所以我们现在在摸‘家底’,定‘规划’。”高德敏告诉记者,面对战旗村的“新貌”,村党委得有新的思考和谋划。原来,2020年,在全省村级建制优化调整的整体部署下,战旗村实现了面积上的扩容,与邻近的原金星村合并成了新的战旗村,面积从过去的2.06平方公里扩大到5.36平方公里,辖区人口从过去的1704人增加到了4493人。发展空间拓展了,责任也变得更大了。“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村庄,村庄发展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我们要让战旗村的新村民,也像老村民那样改变生产生活面貌。”这是高德敏的口头禅。在新的任务面前,战旗村党委立刻着手“摸家底”,制定全新的发展规划。半年多来,高德敏和村党委一班人,已经把新战旗村的家底摸了个遍。“新战旗村的规划包括乡村形态规划、产业规划、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规划,最重要的是,紧紧抓住集体经济这个核心,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全村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高德敏说,未来的战旗村将以农商文旅体的发展方向为指引,充分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面下功夫,抢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机遇,盘活村庄资源,做好发展。从北京捧回“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奖状后,高德敏对于未来的发展信心更足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走在前列,起好示范’!”高德敏掷地有声地说,将全力把战旗村建设成绿色宜居、幸福和谐的美丽村庄,展现出乡村振兴最美好的样子。记者评新村:战旗村乡村振兴的秘诀在哪里?从“乡村十八坊”的热闹开市,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的名声大噪,再到一里小吃街的创新打造、天府酒店的建设……牢记“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战旗村的发展一天一个样,现在已经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战旗村乡村振兴的秘诀在哪里?高德敏的回答是,始终坚持发挥党组织“火车头”作用和党员“主心骨”作用,始终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在战旗村,记者看到,党建宣传栏“战斗的旗帜坚强的堡垒”标题下,战旗党员“三问三亮”令人瞩目。“三问”即“自己入党为了什么?自己作为党员做了什么?自己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这既是初心之问,也是使命之问。“三亮”即“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战旗村党委始终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实践提出七个“满覆盖”战旗党建工作法,深化“三问三亮六带头”,确保党员“有知识,懂业务”,促进“示范得体,引领有力”,实现了“建强战斗堡垒,引领改革兴村,引领生态宜居,引领产业富民,引领乡风文明,引领服务便民”的“一强五引领”。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周颖昳  鲁班,中国古代最为传奇的工匠,这个名字家喻户晓。  绵阳市三台县有处小镇,镇名“鲁班”。近日,鲁班镇参加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镇党委书记王橙担纲“代言人”出镜登场。  借力互联网传播技术,乡镇魅力“出圈”发展,鲁班镇与“鲁班”同名,已自带三分网红潜质。书记代言背后,这个小镇还有多少“美丽传说”?让我们跟随王橙的脚步,走进这个有着传奇名字的小镇。镇党委书记来圈粉:操着“川普”的他,首次尝试拍视频  “这里历史厚重,一场水利大会战铸就了一座鲁班丰碑;这里风景如画,全湖有六沟十二弯,交错相望,有80座岛屿繁星棋布……”镜头中,王橙的代言推介从畅游鲁班水库开始。  登上游艇,行驶在宽阔的鲁班水库主坝,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小岛林立,层林叠翠……在王橙的眼中和心里,这里每一处景致都旖旎迷人,惊艳了双眸,值得细细品味。作为鲁班镇的“一线形象代言人”,王橙笑言,这是他首次尝试拍摄视频,尽管视频最终呈现长度只有短短一分多钟,但操着一口“川普”的他,拍摄了一整天。  “借本次魅力乡镇竞演大赛,搭上短视频传播‘快车’,希望将鲁班镇文化底蕴和山水风光宣传推广出去。”他说,乡镇干部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只要是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为乡镇干部,责无旁贷,“我们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嘛,用好短视频工具。希望通过我的带动,让更多人充当家乡宣传员,讲好家乡故事。”端出乡土文化餐:打造爆款产品,带动文旅产业  在水库大坝不远处的山头,高高耸立着鲁班水库纪念碑。纪念碑高18米,正面镌刻“向鲁班水库建设者致敬”十个大字;碑座左右两侧,分别有“艰苦创业”和“喜庆丰收”的浮雕。  如今,游客能在这里享受大好风光,但鲜有人知道,鲁班水库的建设并不容易。王橙介绍,鲁班水库是四川省第三大引水“人工湖”,是三台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数以万计的工人付出艰辛努力,在浅山丘陵区堆砌起长长的渠道,最终成功将都江堰的水引到此,解决了三台、中江等县市区60余万亩农业生产用水问题。  鲁班镇历史上是成都至重庆官道的必经之路,除了“鲁班传说”“马祖传说”等典故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确定为郪汉文化挖掘、收集、整理重点镇。如何将文化名片转化为实际发展动力?2015年起,鲁班镇开始举办鲁班文化旅游节,不仅有精彩的节目表演和特色美食,还有体验感十足的泛舟游赏。通过节会的举办,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走进鲁班镇,了解鲁班镇的文化历史。  “今年第五届鲁班文化旅游节,我们目前正在筹备中,今后争取结合鲁班文化,再创作出一些供游客观看的大型实景剧,用爆款产品带火周边文旅产业发展。”王橙介绍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9
(杨智 谢大林 记者 陈荞)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把乡村建设成生活舒适的乐园、道德示范的家园、生态良好的田园、乡愁记忆的故园,毛儿盖镇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己任,瞄准难点找寻破点,推出“三四”工作法,在红色草地打造新颜值美丽乡村,让优美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三到位”,构建人居整治体系。难题解决到位。围绕人居环境难点,毛儿盖镇先后进行人居环境专项整治研判15次、现场推进会9次,建立健全了道路清扫保洁、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查处机制、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等长效机制,解决资金、土地等各类问题16个。常态化清运到位。为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毛儿盖镇克服地方偏僻,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每三天上门分类回收垃圾,统一运往县城集中处理。任务逗硬到位。按照目标任务,明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职责,实行“一票否决”制,促进毛儿盖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取得新成效。“四行动”,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典型示范引领行动。依托毛儿盖地域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文化形态,突出重点、分类,示范引领打造民族风情型、红色农庄型、干净整洁型等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模式,推进乡村展现新质态、新面貌、新风采;乡村环境提升行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毛儿盖镇大力实施绿美工程,植绿绵延10公里,让跳跃的新绿携手迎风,构建绿色生态家园;全民参与共建行动。用村规民约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用积分奖励、网络投票等形式评选“干净人家”、“美丽庭院”,促进户户比卫生、家家比干净良好习惯的养成。红色品牌打造行动。深入挖掘红军长征在毛儿盖的历史人物典故,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带动毛儿盖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全镇接待游客达到1.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万余元。“四工程”,提升人居幸福指数。四级生活垃圾治理工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形成因地制宜、成本管控、灵活高效的自治格局。目前,建设完成垃圾中转站5座,新设垃圾箱15个、垃圾桶1000个,修缮垃圾池10座,实现各村中转站全覆盖。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污水管网5个和收集池8个,实现全镇污水全收集全覆盖;不断强化剑科水电站等工程固废监管,向各村区域随意倾倒或由城镇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得到有效管控;强化禁养区外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排放跟踪监管,畜禽污染基本控制;厕所革命工程。2021年,毛儿盖采取招投标方式,按照“四统一”(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验收)方式大规模改造厕所1000余户,严把标准,守住质量,确保改造一个村、成功一个村;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截至7月中旬,沉积已久的5个村垃圾粪堆得到清理,100余处乱搭乱建及违章建筑得到清除,绿化美化村庄5个,清理庭院1000余个,主路两侧、村庄内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如今的毛儿盖,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规划整齐的绿化带,干净整洁的农家院,处处给人以干净、整洁、清爽、舒畅的感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6
  (记者 何勤华)7月11日,记者行走在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怀。  大石板社区位于邛海南岸,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过去街上旅店、马店、茶馆、商铺一应俱全。去年以来,当地以村落原貌为核心,通过修旧如旧、翻新如旧等建筑手法,引入客栈、民宿,让古村里沉睡的老宅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绿树成荫,鲜花簇拥的大石板民宿 佘钢 摄  “我们家已经至少有六代人在这里生活了。”居民王茂强今年75岁,他说,虽然这里临近邛海,地理位置很好,但在2019年以前,这里的房屋大多都是陈旧破败的土坯房。  2019年底,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原西昌市海南乡撤销,设立海南街道办。海南街道办将钟楼村、核桃村、民主村,合并为幅员38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的大石板社区。当地村民将闲置房屋用来开民宿,或者租出去收租金,大大提高了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腰包也越来越鼓。  3年前,曾在沿海工作10年的陈笑羽不经意间来到大石板古村,她租下一栋土坯房,经过加固改造,变成了一栋精致的民宿,如今,10个客房基本每天都是客满。  大石板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龙头,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在设计中,融入了当地独特的土坯房文化、茶马文化,展现乡村古朴风貌,为来往游客提供融入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沉浸式、个性化体验。“古村落+新民宿”已经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古村落,盘活了原来的旧民居。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社区实现年财产性收入30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1300余万元、工资性收入150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大石板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尹俊说,目前,大石板社区建成不同档次民宿、客栈232家,全村415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3万余元,年增长48%。  西昌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腾云说,大石板古村已成为西昌市乃至凉山州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3
(伍排勇 颜威 记者 陈荞)“现在每小时可以产桶装水400桶,瓶装水6000瓶,能够保证供应。”在汶川县映秀镇熊猫山泉水有限公司流水线生产车间上,几名工人正在封闭的车间内加快瓶装水生产,公司厂长刘敏介绍,目前水厂已经逐步打开市场,下一步除了供应阿坝州内市场外,还将积极向成都周边地区拓展销售渠道。熊猫山泉水有限公司的投产运营,是映秀镇渔子溪村村企共建结出的又一个硕果,它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如同“一池春水”激活全村发展。工人正在车间内忙碌工作渔子溪村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南部半山台地上,平均海拔900米,总面积25.85平方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304户1018人。该村是国家5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的核心区,也是汶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渔子溪村依托映秀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特色培训小镇打造等机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在天津泰达集团的大力帮扶下,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7月的汶川映秀,党旗飘飘,游人如织。走进青山环绕的渔子溪村处处干净整洁。闲暇之余,村里的群众都喜欢到村子里的凉亭里乘凉唠嗑。而在修葺一新的渔家大院内花开正艳,作为村集体院落式培训基地,今年大院客房又扩展到了50间,每天能接待300余人用餐和培训, 1-6月份共实现营业收入50余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渔子溪村立足发展需求,坚持让强健的人才队伍把稳前进的“车头” 。这也让帮扶企业天津泰达集团党支部在13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与渔子溪村党支部共建共融在一起。13年来,在党建引领的村企共建模式下,渔子溪村也从后进村蝶变为先进村,成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2017年渔子溪村入股120万元到大爱鑫城旅游责任有限公司,村集体每年能获得19%收益。2018年入股栖溪旅游有限公司,每年保底分红5万元。2019年由天津泰达集团投入资金560万元,为村集体建立汶川映秀熊猫山泉有限公司,村民占股49%。2020年天津泰达集团又投入资金400万元,在渔子溪村修建一座摩天轮,该项目建成后村集体也将占股49%。随着各个项目的成功运营,村集体经济收入越来越好,村民也将逐年享受到更多集体分红。今年5月12日,渔子溪村再次举行了集体经济分红,全村1000余人分红31万元。渔子溪村“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村两委的责任和目标。我们要为之做好服务、搭建好平台,激发大家奋斗精神,把全村建设得越来越好。”天津泰达集团董事长、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邹凌表示,村子要发展,集体经济是关键。虽然现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但是已经开始起步,实现了从无到有。据介绍,下一步,邹凌所在的天津泰达集团将和全村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共同发展好集体经济,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拿到更多的工资和分红。目前,渔子溪村还积极探索以“党建+村企共建+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网格化”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通过以“党建”为抓手,以“为民、务实”为目标,着力建立健全村两委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村企共建”互联互动机制。在基层治理中让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得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9
让更多乡土文化能人“触网”和“出圈”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你听说过贺娇龙、丁真、李子柒吗?”“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你想成为他们吗?”7月6日上午,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首场片区培训会走进德阳中江,特约讲师林立“开门见山”抛出的这几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参训学员的兴趣。会议现场  林立随后就大家关心的“乡土文化能人如何通过短视频扩大影响力”“魅力乡镇如何通过短视频推介家乡”“怎样参与全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活动”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  4月底,由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广播电视局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承办的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火热开启,活动线上线下搭建了展示乡土文化能人和魅力乡镇的舞台,挖掘、发现、推出更多的“丁真”“李子柒”,为乡村文化、文脉传承、文旅发展助力。  为进一步推进竞演活动走深走实,以乡村文化蓬勃发展的切实成效助推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省委宣传部以市州为单位,通过线下落地培训的方式,为参训人员系统讲解“短视频风口”“活动报名流程”“短视频直播”“事例分享”等内容,帮助参赛人员和活动组织者了解竞演活动基本情况和熟练掌握参与技巧,推动更多乡土文化能人、魅力乡镇“触网”和“出圈”。  现学现用,包教包会。不同于以理论讲解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本次培训更加注重实操及案例分享。课堂上,讲师林立现场指导学员们下载快手、抖音,用手机进行初步剪辑并上传视频,邀请学员们扫微信二维码加入培训群,方便进一步跟踪、指导。  “平时我也玩抖音,也有一定粉丝量,作为一名普通的村干部,听了这次培训,我想把自己平时的工作日常推广出去,搞好文化建设。”听完培训课程,参加培训的中江县龙台镇龙安村党支部副书记艾辉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从开业不久的一里小吃街到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乡村振兴博物馆,从远近皆知的乡村十八坊到豆瓣博物馆、村史馆,再到远一点的吕家院子美食林盘……如今的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有着N个网红打卡点,并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其实,三年前的战旗村就因集体经济的盘活,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样本。许多人想象不出,已是美好生活样本的战旗村,还应该怎么升级?7月2日,从北京领回“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奖的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向记者分享起这些年战旗村的经营之道。这三年,战旗村抓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的机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市场为主体,以村民集体共参与、商业化运作逻辑,盘活土地资源,大力推动“建设村庄”向“经营村庄”转变。俯看吕家院子“火车头”带领壮大集体经济战旗村,一条颇具川西风格的一里小吃街是新晋的网红打卡地。蜿蜒的青石板路,两旁褐色的中式雕花木质门窗,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这条街巷长300米,有80余间屋舍,川西各地美食汇聚于此,营造出“吃遍全川”的旅游+美食体验场景。高德敏介绍说,这条小巷其实是由村里的闲置房屋打造而来,通过整体盘活,引进多元业态,不仅形成了全新的旅游打卡地,更增加了村民们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益。“从最不起眼的小巷,到网红打卡地,得益于创造性的经营打造。”开了多年豆瓣厂和酱油坊的高德敏深有感触,“村庄的发展,就像企业的成长一样,需要经营。”而如何推动村庄经营,战旗村的做法是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火车头”作用,推行多元参与共建共治,集思广益形成总体规划,再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正是通过科学经营,村集体经济得以不断壮大,也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建设。”高德敏说道。2020年,战旗村集体资产达72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80万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万余元。创新分红模式生态经济两相宜经营村庄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2019年,战旗村内一个川西林盘——吕家院子诞生了“生态环境分红”。吕家院子位于“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和战旗村国家 4A 级景区核心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首批打造的林盘之一。在对林盘风貌进行打造后,在招引项目时,战旗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生态价值的转换体现其中?最终商议按比例给村集体进行生态环境分红,实现村集体持续“造血”。当年 10 月,战旗村引进的望丛釜项目开始试营业,双方确定了生态环境分红的具体操作方式:每月按照营业额的3%给村集体分红。到目前为止,仅这一个项目,就给村集体分红超过5万元,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有了直接体现。今年“七一”前夕,战旗村村“两委”干部依然忙碌,不仅忙于党务,还忙于战旗村正在谋定的新规划。2020年,战旗村与周边的几个村合并成为新的战旗村,面积从过去的2.06平方公里扩大到5.36平方公里,辖区人口从过去的1704人增加到了4493人。“合并后,我们正在制定新的规划、新的章程。”高德敏说,除了应用以往的成功经验,更要发扬战旗村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保证用地红线不破坏的前提下,敢想敢干,寻求更大突破,继续扛好“战旗”这面荣誉之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阚莹莹 杨都    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长潭河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267人。而今,这个村实现了脱贫,并先后被省、市评为“四好村”“文化扶贫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该村党总支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长潭河村新貌。  在长潭河村,一条柏油马路串联起河谷两岸的聚居点。“我们搬进新居几年了。现在村里什么都有,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杨碧华激动地说。  长潭河村党总支书记杨秀春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基础设施落后,居住条件恶劣,“‘两山夹一沟、年年总欠收’是长潭河村过去最显著的特征。现在村里产业发展,村貌大变。”  盛夏,长潭河村的桃园迎来了大丰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潭河村因势利导,深挖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招引人才返乡创业,成立了殿春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王成山介绍:“每天都有接不完的订单,还有不少游客来观光旅游。”  “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万元以上,当地已变成一个集瓜果采摘、农业观光、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胜地。”长潭河村党总支副书记唐春向记者介绍,该村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农业托管经营模式,每年给村集体带来收益的同时,还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分红等方式,让村民有了更多收入。  “按照‘桃李满山,花果飘香’的思路,我们将抓住村子地处国家4A级山水化湖旅游景区—南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线的这一优势,全力打造以‘礼义长潭’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唐春进一步说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程文帝闲暇,约上三五好友,过长江大桥西行十里,便来到白李果园乡村振兴示范区。夏日的微风轻轻拂过果园,饱满的李子枝头摇晃。江安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听游人讲,春日,这里还能看到李花漫山的优美风景,在休息区的凉亭内,全竹构造的竹艺走廊、颇具神韵的墙面壁画已成为打卡地。宽敞的休闲广场、热闹非凡的商业街以及简约大气的客栈民宿等旅游设施,更是彰显了赶场山大白李深厚的李文化和乡村振兴新风貌。白李果园。漫步七彩湖边上,看水波荡漾,沿途整齐的农地,各类蔬菜瓜果长势喜人。鳗鱼基地内现代化的养殖场景,让人感受到川南农村的欣欣向荣。现代农村。这里是宜宾市江安县阳春镇,由原阳春镇、桐梓镇、井口镇,加上原四面山镇的山华社区村、总旗村、高洞村合并组成。全镇幅员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106000人。果实丰收。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阳春镇以“三产融合示范样板,长江上游第一重镇”为发展定位,按照“一园一带”产业发展思路制定规划,以白李果园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核心,沿宜南阳泸快速通道产业带种植李子、花椒、柑橘,同步发展沿江特色蔬果旅游产业、七彩湖鳗鱼养殖、玛瑙湖万亩红枫和红粱基地、康养产业等重点项目,打造乡村旅游观光点,卓见成效。江安麻衣新村。农旅融合、一二三产互动,打造长江上游乡村全域旅游目的地,这是江安县乡村振兴发展的脉络。红岩柿子部落、下长柑橘大观园、高标准酿酒专用粮基地……四处花开,幸福绵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地处龙门山区的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曾因煤炭而兴,2008年后发展一度遇到困难。村里人评价说:“这里没奔头、没主心骨、没路子……就是个‘三没村’。”年轻人吵着要外出打工、村里资源丰富却找不到发展方向……但自2017年以来,金城社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资产从原来的10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1500万元,增长近15倍,并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四好村”,获得成都市级“三美示范村”、成都市百佳示范小区等荣誉。   金城社区的飞跃式发展有何奥妙?6月23日,金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岳付飞向记者分享了他们的成功诀窍。干净整洁的社区一角。金城社区供图  激发基层党建活力   “我们的首要工作是抓基层党建,做好基层治理。”谈及该社区一路腾飞的发展历程,岳付飞开门见山地说。   据了解,金城社区由原小石社区、庙坪村、涌华村三个村合并而成,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文章中,金城社区强化党建引领,注重资源活化,坚持共建共治,探索出了一套“123”工作法,提升了新的“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和执行力。岳付飞介绍说:“所谓‘123’工作法就是,建强一个班子,建起协商共治、发展共谋两个平台,组建新乡贤、义工服务、专家人才三支队伍。”合并后,金城社区“两委”班子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走访了全村所有住户,两个月时间各类矛盾“清零”。   共享模式发展产业   谈起金城社区的产业发展路,岳付飞表示,在煤炭行业退出历史舞台后,金城社区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该社区紧抓“龙门山·柒村”精品民宿产业园及湔江河谷旅游功能区打造机遇,以亲子文创旅游产业为主线,通过“集体经济+农户+企业”的共享经济模式发展社区产业。   2019年至今,金城社区先后建成了乡味坊、蜀中糖门、共享民宿、共享菜园、共享厨房、湔江河谷工作站等集体产业,目前山野运动公园、一公里博物馆示范段建设等公共旅游设施也在加紧施工中。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8月共享民宿运营以来,金城社区累计收到订单300余笔,合计金额超过30万元。蜀中糖门已于今年年初全面投入运营,签订首笔合作订单便达1800万元,年底可实现集体红利收入近200万元。另外,一期投资达5亿元、总占地面积260余亩的“玖望”文旅项目也成功落户社区。   “项目的落地不仅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还提供了数百个就业岗位,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岳付飞说。   注重培育乡村文化   金城社区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注重人才引进,培育乡村文化。社区先后吸引了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6人,汇聚优秀创业青年、高校大学生、致富能手等人才 100 余人,建立人才帮扶、鼓励和培养机制,培育后备人才队伍,为社区提供全方位的智慧支撑。近年来,金城社区还建成了文化大院、忠孝堂、忠孝广场、文化长廊、时光广场等文化阵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移风易俗,树立和谐家风、文明乡风。   “通过开展端午诗会、小石年饭、闹元宵·记乡愁、品果庆秋、岳飞文化进社区等近百场文化活动,不断提升社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谈及下一步发展目标,岳付飞表示,将进一步做好被撤销后的庙坪村、涌华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村级集体闲置资产的活化利用,打造自然教育、工业游学、高端精品民宿群,实现集体产业多元化发展,持续推动“人、村、境、业”协调发展,活化美丽乡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