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讯(通讯员 刘敬宗)1月26日,眉山市丹棱县在彭端淑的家乡,仁美镇桂香村举办“彭端淑诞辰325周年研讨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永枢,县社科联副主席陈霞,仁美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及端淑文化研究会会员,桂香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共40多人欢聚一堂,共话先贤。 彭端淑,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农历癸卯年正月初七,今年农历甲辰年正月初七,即2024年2月16日,便是彭端淑诞辰325周年的纪念日。为此,丹棱县在端淑故里仁美镇桂香村,举办纪念彭端淑诞辰325周年研讨会。彭端淑作为清代四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在为政为民的仕宦经历中的所作所为,深受同僚和地方百姓的爱戴,特别是在辞官回乡后的晚年,为四川的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让人们所敬仰。彭端淑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他坚定地践行和传承发扬了其家族优良的家风家教的结果。一个家族优良家风家教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丹棱彭氏优良家风家教的形成也不例外。但究其根源,彭氏优良家风家教的形成,其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其祖父彭万昆,一个是来自其外祖父王廷诏。 端淑文化研究会会长郭文元在研讨会上发言彭端淑的祖父彭万昆是一个慷慨有大志,敢于担当,常以济困扶危、行善积德为己任,且十分重视子孙教育的人。彭万昆临终时嘱咐他的子孙们,要牢记“惟忠惟孝,克俭克勤,毋蓄旧怨而侮鳏寡”。彭端淑的外祖父王廷诏,力行孝悌,居心仁厚,虽然遭逢乱世,但却能于贫穷艰危之中,依然好学不倦。他常教育彭端淑兄弟说:你们要“崇实黜浮,又宜力学,勿自弃。”可以说,彭端淑的祖父彭万昆、外祖父王廷诏的品行,对彭氏优良家风家教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郑素庵捐赠清彭端淑咏“丹棱八景”诗彭氏优良家风家教内涵丰富,而于其中。在研究地方文化中,要“崇实黜浮”,要有敢于知难而进的为学精神。一定要尊崇彭端淑在掌教锦江书院期间,极力倡导的“崇实黜浮、知难而进”的为学精神, 彭端淑的《为学》本为训示族中子侄而作,但该文自行世以来,特别是近百年来因长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激发了一代代青年学子奋发读书以求上进,成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一篇经典范文。可以说彭端淑一生,对丹棱贡献最大,一篇《为学》,不仅让彭端淑名闻天下,而且也让丹棱因他的《为学》而闻名天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2017年9月5日厦门,习近平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上,以题为《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彭端淑的精典之句。习总书记在面向金砖国家领导人的时候,把彭端淑的为学精神,把端淑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在研讨会上,还收到西华大学郑家治教授寄来的贺词。贺“纪念彭端淑诞辰325周年研讨会”郑加治仁美拥丹棱,人杰蕴地灵。宋朝育七李,清代有三彭。博古多高雅,创新必大成。严冬诸贤会,谈笑伴争鸣。欣闻“丹棱县纪念彭端淑诞辰325周年座谈会”召开,遗憾不能参加。著名作家刘川眉特赋小诗一首以贺之。丹棱自古多奇秀,彭氏端淑数一流。为学经典名天下,锦江杏坛矗千秋。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彭华教授,以《彭端淑学行的启示与意义》发来了书面交流文稿。彭端淑诞辰325周年研讨会,拉开了该县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序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举措。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6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天府文创大赛暨红色文创大赛上,自贡市贡井区五宝镇的草编《二龙抢宝》摆件荣获金奖。这两条用稻草编扎出的龙活灵活现,出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宝草把龙”传承人叶正宣之手。“草把龙”(又称草靶龙)自唐代起源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五宝镇,舞草把龙从最初作为祈雨、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逐渐演变为一项民俗文娱活动,在这片乡土上延续了一年又一年,沉淀下独特厚重的文化韵味,蕴藏了深刻隽永的历史印记。溯源:一条“穿越千年”的龙每到丰收的季节,金黄色的稻浪中央,一条以稻草编制的草把龙,跟随鼓点的节奏昂头游走。在舞师的配合下,龙身时而高耸似飞冲云端,时而俯冲蜿蜒腾挪,仿佛拥有了生命。这是五宝镇庆丰收时节的标志性民俗活动——舞草把龙。五宝镇是嵌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之中的一个典型农业大镇。而草把龙的起源,正是千年农耕文化的产物。据传,草把龙最早出现在唐代中宗时期,民间干旱时的祈雨仪式上。历史上种植水稻是靠天吃饭,农民们都盼望风调雨顺,若遇天旱必舞龙祈雨。岁月悠悠,烟火年年。在五宝大地上,取材天然的草把龙就像乡民祈求平安、团圆、丰收的愿望一样质朴,将人们的一缕乡情,拉得绵长悠远。2009年,“五宝草把龙”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非遗的第四代传承人叶正宣,12岁时就被舞龙游走的气势所震撼、吸引,随即跟随父亲开始学习草把龙的扎制技艺、舞龙技巧等。作为一项独门绝技,“五宝草把龙”的编扎技法在叶正宣一辈有了很大改进,不仅整体形态更加生动,龙头的编扎也非常精致。“草把龙表演形式多样,有飞龙腾空、龙游浅水、回龙戏尾、滚龙抱柱、盘龙拜星等花样,造型美观大方,舞姿刚劲奔放,再配以喜庆的锣鼓打击、唢呐吹奏等,很有气势。”叶正宣说,一条13米长的草把龙,舞师通常有7个人,分别控制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舞动时龙头必须保持高高在上,绝不能低头,龙尾动作也要与龙头呼应,始终“摇头摆尾”。五宝社区党委书记、五宝舞龙队队长龚丽涛2004年牵头成立了五宝镇首支舞龙队。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聚集了40多个成员,全部来自当地的个体工商户、退休职工、村民、居民、社区干部等。“一条13米的草把龙大约有40公斤重,舞动的时候,要灵活掌控顶着龙身的竹竿,对舞师臂膀的力量要求很高。”在龚丽涛看来,舞草把龙不仅是一项民俗表演,还是一项体育运动,能够强身健体。于五宝人而言,最值得骄傲的是,这一传统习俗仍旧在当地延续并活跃着。舞时锣鼓齐鸣,唢呐高奏,让人流连忘返。龙到之处,围观者大开眼界,舞师在众人的喝彩与掌声中更觉畅快淋漓。精品:一条“脱胎换骨”的龙1月6日,小寒时节。农历新年将近,今年78岁的叶正宣正坐在家中,有条不紊地为镇上迎新春活动做新的草把龙。笔者发现,叶正宣手上全是厚厚的痂。“稻草叶子很锋利,一不留神就会被割伤。”他说,扎草把龙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当心,特别是做主干的时候,因为是用竹架和铁丝做骨架,双手经常被戳出血。“出血了用纸一包,血止住了又继续做。”长年累月下来,他的双手已是新痂叠旧痂。五宝草把龙的选料称得上是“挑剔”,起初供筛选的稻草至少需要75公斤,且稻草要长、颜色要鲜、成色要新。除少量辅助材料外,草把龙从头到尾全用稻草构成,保持“本色”。叶正宣介绍,他现在编制的这条草把龙有6节腰身,每节环环相扣,再加首尾,共计8节,整条龙制作下来需要半个月左右。其工艺要求之细可见一斑。叶正宣回忆,作为五宝草把龙第三代传承人的父亲经常在当地云峰村舞动“草把龙”庆祝,那舞动龙头的飒爽英姿从此深深印刻在了叶正宣心里。他也想和父亲一样,用巧手扎龙、用强劲的手臂舞龙。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叶正宣很快学到了草把龙的扎制技艺精髓,也掌握了一定的舞龙技巧。草把龙的扎制工艺非常复杂,整个过程要用到编、织、镶、绕、缠等十多种手法。“龙头是整条龙最难处理的部分,要传神、形象,不下点功夫不行。”叶正宣说,龙头主要由眼、角、须、齿、舌、上颚、下颚、龙角、胡须、鼻组成,必须给人鲜活和气势非凡的感觉。而在编扎龙身的时候,稻草的节要对齐或呈规则变化,一草一扎,环环相扣。“等龙尾也编好了后,再把龙头、龙身、龙尾总装好,一条草把龙就成型了。”一根根普普通通的稻草,经过叶正宣的巧手编扎可谓“脱胎换骨”。组装好的整条龙仿佛随时可以腾云驾雾,被誉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以稻草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的草龙艺术精品”。传承:一条“匠心守护”的龙五宝草把龙的编扎技艺,在叶氏家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了四代,叶正宣也已和草把龙相伴了66年。但放眼自贡,目前能完全熟练掌握草把龙编扎技艺和精髓的,仍只有叶正宣一人。“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怎么办?” 说到这里,叶正宣的眼睛湿润了,他说,此前五宝草把龙已经历过两次面临失传的局面,他不想这项技艺断在自己这一辈。叶正宣说,草把龙舞起来虽然精彩壮观,但比较笨重,走乡串户很不方便。在清代末至民国期间出现了第一次失传的危机,是他的祖辈对技艺代代相传,使草把龙在自贡民间保留了下来。当年,叶正宣的祖父叶庭藻在曾祖父叶朝泰手里学到了草把龙的编制技艺,后经父亲叶育荣、堂兄叶汉光三代传承,最终祖传的手艺交到了叶正宣手里。但受种种原因影响,草把龙销声匿迹达四十多年。直到2005年春节前夕,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得知叶正宣会扎龙后喜出望外,并鼓励、支持他再次编扎“阔别”乡亲们已久的草把龙。那一年,当叶正宣精心编扎的草把龙再次舞动于五宝镇街头,当地群众无不感慨:“回来了!终于回来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只是学习舞龙,编扎还是我包办,连我儿子都还没有学精。”如今,叶正宣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困境:尽管早已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但草把龙编扎技艺传人依旧难找。叶正宣无奈地说:“收个徒弟太难了,做这活累人不说,还挣不到多少钱,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他希望祖传技艺除在家族传承外,还能吸引更多的当代年轻人关注并参与传承。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不让草把龙编扎技艺失传,已近杖朝之年、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叶正宣,除了倔强地坚持扎龙,去年还在数十页发黄的信纸上写下了近万字的《叶氏草把龙故事》,记录下了五宝草把龙的历史渊源、早期传承、编扎工艺以及收藏和保管等内容。“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非遗项目,可对我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叶正宣说,“在我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守护着它。”(供稿:贡井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1月24日上午,四川省第二十六届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巡回演出暨开江县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服务活动在开江县橄榄广场举行。  “演员们好有激情哦,好看!”开江市民陈孝琼在台下津津有味地看完男子群舞《藏茶飘香》后告诉记者,头天便听说广场上有表演,当天是专门过来看的。开江县书法美术家协会成员为群众写春联。  舞台上演员们活力满满地表演着,舞台后备场的演员们也丝毫不敢松懈。整理舞台着装的、练习舞蹈动作的、默背台词的……“每到一个地方,我们会根据当地情况对台词做部分修改。”《你是我的眼》演员徐晓辉在背词间隙中和记者分享道。据悉,该节目2023年曾获得四川省第十九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一等奖和四川省第三届艺术节四川“群星奖”。  钟颖姗跟随同心艺术团参与送文化下乡20余年,从上台表演的演员变成了幕后控场的导演。“除了获奖节目和《同心同愿》这类经典节目,我们每年都会创作新节目,确保能给当地群众带来新鲜感和惊喜。”她告诉记者,后面演出团还要前往达州5个区县,演员们将继续保持良好状态,为当地群众送去高质量文化演出。  舞台两侧,由开江县当地政府部门搭建的惠民展台吸引了许多群众。  “血压偏高,你要吃点降压药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给环卫工人刘孃孃量完血压,轻声叮嘱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老年人围在县卫健局展台,排队登记,等候医生问诊。“今天给大家免费做健康检查,来的人不少呢。”开江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现场还发放了艾滋病、肺结核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宣传手册,旨在提高群众对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开江,也被称作“ 田城”,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中,因境内坝子众多,有着“川东小平原”的美誉。  近年来,当地致力打造麻鸭、油橄榄、中药材、高山茶、豆笋等特色产业,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品牌走俏市场,“稻田+”“果林+”知名度越来越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不断提升和扩面,稻渔园区跻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成功创建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纳入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成功引领城乡农文旅融合发展。  今后,开江将构建以“县城—中心镇—特色小镇—中心村”为依托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着力推动“产城+”“果林+”“稻田+”“康养+”4个城乡片区共建,持续深化“人城产景”一体建设模式,全力打造田与县城、田与场镇、田与现代村落、田与特色民居发展共同体,加快建设一座田与城无边际、来了就不想走的现代精品田园城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技术手册一样一本,我帮你装起来,这样好拿一点,新年快乐哈!”“黑麦草草春秋都能种,直接撒到地里,喂鸡鸭鱼都可以。”“这款化肥是农作物、树和花通用的,你拿一包回去试一下”……  1月23日,寒气逼人,瑞雪纷飞,但万源市第三中学操场上却是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  当日,由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等21家省直部门(单位)联合举办的2024年四川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活动暨达州市“三下乡”示范活动启动仪式在万源市举行。舞台上正在表演男子群舞《藏茶飘香》。物资送到家门口  一大早,万源第三中学操场上的送科技下乡展区里就排起了长队,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争相参与有奖知识问答。工作人员随机抽取卫生、科技等题目,乡亲们答对即可领取各类实用物品和手工艺品。  “花瓶、灯具、醒狮面具都是低年级学生亲手做的,你看这个灯,就是一二年级学生用废弃水瓶做的。”万源市第二小学的美术老师苟怡指着一排充满童趣和奇思妙想的灯具、水杯告诉记者,手工作品耗时越长,题目难度也越大。  不远处的其他展位里,农户方菊正和万源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吴林阳交流水稻种植经验,还获赠一包省农科院推荐的“ 川优6203”种子。“ 两亩田种‘6203’,另外两亩田种点其他品种,对比才能知道哪个好噻!”家有4亩水田的方菊早早规划好了今年的安排,只等外孙上学,就能回乡把种子种下去。  操场边,三辆科普大篷车有序停放,两排科普展品一字排开,引得青少年纷纷“上手”操作。“我们这次从四川科技馆带了24件声光电类的科普展品过来,做了一个小型展馆。”省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吴刚介绍,许多小朋友对小球运动、正视压力等展品很好奇,研究得很起劲。  活动现场,21家省直单位和部门还向万源市捐赠了价值约250万元的项目及物资,助力万源发展。欢乐送进心窝里  今年的“三下乡”活动是首次将送卫生下乡与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在同一时段、同一地区同步组织开展。  活动现场,送科技下乡展区里人群熙熙攘攘,送文化下乡舞台上演出正酣。本场“三下乡”活动在“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演出中步入高潮。  一大早,万源市民黄凡便同妻子带着孩子来到现场,等着看演出。歌舞、诗歌传唱、相声、川剧、杂技、小品、魔术等十余个文艺节目轮番登场,给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演得太好了,唱得也好,跳得也好,好看得很!”黄凡高兴地说。  “天气比较冷,但我很开心。”表演完第十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获奖作品——四川扬琴《明灯》后,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演职人员胡郦珈快速冲下舞台,裹上羽绒服和记者分享道,“后面几天要保护好身体,才能呈现出最佳演出状态。”她希望,让更多观众感受到《明灯》中传递的精神内核与时代力量。  1月24日至26日,送文化下乡演出在广元、达州其余县(市、区)巡回举行,实现两市各地全覆盖。送科技下乡将在广元、达州合计开展13场“科技大场”活动,邀请专家作科普讲座,向群众发放科普宣传读物。送卫生下乡组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医院的35名知名专家,在广元剑阁县、达州万源市的4个乡镇开展义诊、健康讲座、送药入户等医疗服务。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通过持续面向基层送上精彩文艺演出、丰富的科技知识和专业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群众需求,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助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思雨 文/图)1月18日,宜宾全市33个中心镇同步举行2024宜宾首届和美乡村文化节启动仪式。宜宾翠屏区白花镇、金秋湖镇、李庄镇、宗场镇4个中心镇的相关文化活动与全市同步启动,进一步活跃乡村文化活动,营造“万家团圆合家欢”的良好氛围。启动仪式现场。  在区级主会场白花镇,启动仪式在精彩的舞狮表演中拉开帷幕。现场进行了和美乡村文化节翠屏区特色活动发布,向观众推介了“寻味翠屏”和美乡村旅游活动、李庄镇“欢乐春酒会”、白花镇“一曼村春晚”等品牌活动。随后,篮球表演《童心筑梦》、歌伴舞《相亲相爱一家人》、舞蹈《中国美》等节目接连登台,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据了解,2024宜宾首届和美乡村文化节翠屏区活动主题为“龙腾乡村·醉美翠屏”,活动时间为2024年1月至12月,在充分发掘翠屏本土特色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梳理形成十五大乡村特色活动,通过“中心镇—场镇—中心村—聚居点”联动和“文体活动+消费购物+慰问表扬+就业创业”统筹,营造“全面动起来、全民热起来”的生动局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程聪 摄)1月12日,通江县永安镇得汉城村迎来一场喜气满满的迎春表演。当日,2024年巴中市春节期间送文化下乡暨送温暖慰问活动走进该村,为当地群众送来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春节日益临近,通江县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中,组织文化志愿者、书法爱好者、文艺爱好者等深入村居文化礼堂、“百姓舞台”,为群众现场写春联、写福字,为群众送上新春祝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1月22日,寒风凛冽,但今年70岁的王大孃和两个小姐妹依旧一大早就来到剑阁县体育馆等候,只为热热闹闹地“赶场”,观看文艺表演。  当天,由省委宣传部牵头、21家省直部门(单位)共同举办的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活动在历史文化名城——广元市剑阁县启动。启动仪式现场。高志农摄热闹惠民演出引得掌声连连  戴着面具的川剧演员跟着音乐声、踩着节拍凑到前排观众面前,“唰”的一下,露出真面目。这是发生在“四川省第二十六届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首场演出现场的一幕。  “演员就在我面前变脸,吓了一跳,太刺激了!”市民蒋大爷一边兴奋地和记者分享,一边掏出手机展示自己拍到的川剧变脸“一手资料”。  悦耳的歌声、激昂的舞蹈、神奇的变脸、欢快的群舞……舞台上,同心艺术团的演员们无惧寒冷,卖力演出;舞台下,和王大孃一样从剑阁县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发出阵阵欢呼声,高举着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  据悉,负责本次演出的四川省“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由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省川剧院等文艺院团和单位艺术骨干组成。  男女对唱《大蜀道》、女子群舞《英姿》、方言小品《你是我的眼》等10余个节目精彩荟萃,精彩纷呈。“其中,《蜀风诗韵》青少年诗歌传诵这个节目是为今年‘三下乡’专门创作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项全国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三下乡”主打的就是为民服务、与民同乐,努力营造元旦、春节期间欢乐祥和、昂扬向上的节日氛围。  今年是四川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的第27年,“三下乡”渐已成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惠民服务的响亮品牌和民心工程。喜悦惠民物资终得满载而归  舞台前方广场上,21个省直属部门(单位)的惠民展位也被闻讯前来的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  省文联展位前,陈奶奶刚和自家孙女通过省摄影家协会成员唐茜的相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天安门前“合影”。相片里的老人白发苍苍,略显拘谨,6岁的小女孩双手比“耶”,一脸青涩。  “这一次我们专门准备了天安门喷绘背景,想给乡亲们拍一些值得纪念的照片。”唐茜告诉记者,给乡亲们拍合照是每年省文联“三下乡”的保留节目。在去年“三下乡”过程中,有很多乡亲提出想在天安门前“合影”,今年便多准备了一款天安门喷绘背景。  “今天我们带来了莴笋、南瓜、辣椒等 13 类蔬菜种子,一共有650袋。”在另一边的四川农业大学展位上,各种蔬菜种子受到乡亲们追捧,十几分钟便被“抢购一空”。现场负责人、植物营养学教授廖文华介绍,这次送下乡的蔬菜品种和种子都是根据剑阁县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基础选择的,非常适合本地种植。  生活物资、农科书籍、文体用品、法制宣传、医疗用品……乡亲们携家带口、饱含期待前来,喜气洋洋、满载而归。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此次活动中,21个直属部门(单位)共为剑阁县捐赠了价值约260万元的物资(项目)。  据介绍,1月22日至26日,送文化下乡将在广元、达州市所辖14个县(市、区)开展全覆盖巡回演出;送科技下乡将在广元、达州所辖14个县(市、区)开展13场科技大场活动。此外,1月24日至25日,送卫生下乡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35名知名专家将在剑阁县、万源市4个乡镇开展义诊活动,为广大群众免费提供10例白内障手术和现场义诊、健康讲座、送药入户等医疗服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4
吕宣(图片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奋斗为笔,山河为卷——刚刚过去的2023年,四川文旅交出一份强劲复苏的亮眼成绩单。在节假日、暑期等重要节点,全省各地重现景区游人如织、酒店民宿一房难求、剧院剧场座无虚席的景象,走出了一条从年初回暖,到“五一”端午走热,再到暑期火爆的井喷式增长曲线。特别是演艺消费市场持续火热,“白天看景晚上观剧、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2023年,全省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6.3亿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1.5亿元,分别比2019年增长14.1%、20%。  号角吹响,再绘新篇——展望2024年,四川文旅将紧紧围绕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锚定“两个翻番”“三个突破”“四个提升”建设目标,着力“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巩固和增强文旅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着力丰富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持续着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带动城市更新、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奋力推动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稻城亚丁胜景。赓续历史文脉 绽放时代华彩  2023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国宝重器整装亮相,古蜀文明再焕光彩,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文化事件。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年,四川铭记关怀、感恩奋进,赓续历史文脉、书写当代华章。  2023年,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完成创建,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正式提上日程。皮洛、濛溪河、桃花河遗址考古获重大突破,城坝、罗家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新成果。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和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革命文物保护不断加强。“读李白 游神州”中华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宣传推广活动在李白故里——绵阳江油举行,让“李白热潮”涌动四川。成都博物馆推出“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大展,近4个月展期里,超140万人次观展。  四川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为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过去一年,四川实施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振兴川剧和曲艺等重大工程,深度推进非遗保护性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王岗坪景区恢复开放。  2023年国庆假期,四川文化企业参与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在成都连演8场,场场爆满,并带动大批外省游客跟着演出游四川。过去一年,四川演艺呈现井喷式增长的繁荣图景,“演艺+旅游”日趋火热,红色剧目和传统艺术出圈,衍生诸多文旅消费新场景,激发四川文旅消费新浪潮,成为推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持续半年的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围绕“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主题,设立成都主会场,南充、绵阳、巴中、宜宾、德阳、凉山等6地分会场,举办了开闭幕式、剧目展演、文艺评奖、成果展览、演艺博览会、专业艺术赛事、区域交流活动、艺术走进生活系列等30余项160场活动,组织包括四川文华奖参评剧目在内的优秀剧目展演51台,超过11万观众走进剧场。此次艺术节,正是近年来全省舞台艺术取得丰硕成果的缩影。  2023年,四川获国家重大奖项、入选国家重要文艺展演(活动)142项。全国演艺博览会、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先后落地四川,还有全国规模最大、名角最多的川剧展演活动——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等,彰显着四川艺术创作活力,让人民群众共享艺术盛会。  加大非遗系统性保护力度。公布第六批33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现省级代表性项目县级全覆盖。加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推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评选发布首批30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非遗品牌、首批30个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首次组织四川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入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提品质”工程,省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投用。乡村“村晚”示范展演、少数民族艺术节、首届街舞大赛、“百千万”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等丰富多彩、广受好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实现强劲复苏 文旅融合勇挑大梁  眼下,“冬游四川消费季”正在持续进行中,联动发放超亿元的文旅专项消费券,推出阿坝、甘孜、凉山和攀枝花国有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门票买一送一”、国有4A级以下旅游景区门票全免政策,开展13万张冬游四川门票“一元购”大放送等,进一步激发冬季文旅市场活力,持续提振冬季文旅消费。  2023年,四川文化和旅游产业强劲复苏,成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数据为证: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671家,同比增长13%,比 2019 年增长 43.1%;实现营业收入3996.3亿元,同比增长22.8%,高于全国增速15.1个百分点,高于2019年同期增速2个百分点。全省527个重点文旅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094.8亿元,完成年初确定目标的114%。举办第九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集中签约126个文化和旅游重大投资项目,签约金额850亿元。持续举办全省金融服务与文旅企业恳谈对接会,文化和旅游领域216个项目成功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80.28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演艺市场持续火爆,全省举办营业性演出27156场,其中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201场、观众超250万人次,分别是2019年同期的10倍和5倍,票房收入超17亿元,演出场次、观众和票房稳居全国前列。各大剧场档期最长已预排至2024年8月,“白天看景晚上观剧、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毕棚沟冬日银装素裹。  一系列主动作为,为文旅发展提供支撑——出台《四川省旅游条例(修订)》《四川省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规划(2023—2035年)》,举办2023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第九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先后举行全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会和引客入川、冬游四川、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出台入境游激励政策和引客入川奖补激励办法,实施文旅市场“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2023年,王岗坪景区、海螺沟景区灾后重建实现恢复开放。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全面激活文旅市场。2023年5月,四川创新举办首届四川数字文旅发展大会,推动国家文旅数字化战略在四川落地落实,充分展示数字赋能文旅发展成果,创新搭建数字文旅交流合作平台,以文旅数字化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省挑大梁,文旅融合作贡献。文旅在带动城市更新、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2024年,四川文旅将实施文旅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打造一批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持续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开展引客入川、冬游四川、文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高水平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夜间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2023年是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落实见效的重要一年。围绕《规划》,川渝两省市先后印发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共同构建“1+3+N”《规划》落实保障体系。2024年,两地将着力在加快创建一个国家试验区,合力建设一条文化旅游带,推进一批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开展一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培育一批高品质文旅产品,提升一批文旅公共服务事项,举办一批文旅营销推广活动,用好一批协同共建机制平台等八个方面,持续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第三届四川艺术节闭幕演出。创新出圈出彩 推动“安逸四川”走向世界  2024年开年,哈尔滨旅游的火爆引发全国新一轮文旅花式大比拼。“安逸四川”强势出圈,省、市、县文旅系统线上大联动,马力十足,昼夜不停发布短视频、图文等,宣传推介大美四川,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官方抖音账号就连续“涨粉”超过60万,传播总量超过6亿次。  如今,品牌建设成为文旅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卷”与“安逸”,两个看似相悖的词,正是四川人生活哲学的生动阐释。  过去一年,立足四川实际,围绕“安逸四川”核心,持续擦亮“天府之国、安逸四川、熊猫家园、古蜀文明”四大名片,天府旅游名县的创建引领全省县域旅游发展,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品、名导等系列名牌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守正创新,积极探索。2023年,“安逸四川”省级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平台正式上线,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着力构建“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文旅节会和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全媒体矩阵传播格局,持续推出热点、爆款,强化文化旅游工作的张力和活力。翠云廊古柏森森。  立足四川、面向全国、走向世界。2023年5月,“自贡彩灯·点亮世界”路演推介活动走进阿联酋迪拜、法国里昂,推动文博、艺术、展览、教育等领域深化合作。到2023年底,“自贡彩灯全球巡展”在19个国家71个城市举办灯展90场,全年实现文化出口近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左右。截至目前,自贡彩灯已占据国内市场85%、国际市场92%以上的份额,累计吸引全球5亿多人次观灯,在海外形成多个展会知名品牌并屡获国际大奖。  从“甜野男孩”丁真到“最帅局长”刘洪,再到“文旅局长说文旅”系列主题营销活动,全省文旅品牌体系培育成型,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增强。  站在新起点,勇担新使命,不负新期待。  据介绍,四川文旅围绕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创建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推动绿色旅游发展先行区建设。2024年将研究出台“天府旅游名县”动态管理办法,畅通进出渠道,建立进退机制。评选首批“天府旅游营地”“天府旅游名播”,充实完善“天府旅游名牌”体系。持续推动大熊猫、蜀道三国、大巴山、嘉陵江等风景道建设。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利用好外籍人员来华便利措施,举办“熊猫走世界”等系列推介活动,大力推动入境旅游加速复苏。  “新的一年,我们要将规划转化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行动、务实成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四川文旅人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四川文旅名扬天下、享誉全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23
(郑佳洁 李田)岷江之畔,柑橘飘香。1月19日,2023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子活动暨眉山市第七届晚熟柑橘节·青神县第十三届椪柑节在眉山市青神县开幕。活动现场。古良驹 摄在会场展示区,来自不同品种的柑橘争先亮相,引人驻足品尝。在一款名叫南瓜柑的椪柑面前,众人等待着它的神奇之处。原来,南瓜柑为椪柑芽变品种,成熟为12月上中旬,为青神特色品种,部分果皮和油包呈条状突起,外观喜庆,受人喜爱。而带有柠檬清香与柠檬色的柠檬柑味甜汁水足,回口一股清香,回味中仿佛又与柠檬进行了碰撞。南瓜柑据了解,青神因古蜀王蚕丛氏“着青衣教民农桑,民皆神之”而得名,是大文豪苏东坡求学成婚的地方。全县辖区面积386平方公里,全域位于成都都市圈核心区,享有“中国椪柑之乡”等美誉,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2023年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而青神柑橘历史悠久,唐朝即为贡品。往事越千年,苏东坡先生一生爱橘,留下了“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和“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等咏橘佳句。特别是春见、爱媛等主流品种脆嫩化渣、风味浓郁,成就了北纬30度的味觉奇迹。多年来,青神县把晚熟柑橘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聚焦基地建设、产品加工、质量品牌、科技支撑等重点,促进产业链全链构建,全力推动现代农业、林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自1999年举办首届椪柑节至今,青神已成功举办十三届椪柑节,持续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以会节聚人气、商气,以会节促品牌营销。目前,青神县围绕建强基地,已提升标准化基地2.6万亩,创建柑橘出口基地(工厂)21个,拥有10万吨果蔬冷链仓储能力;坚持生态优先,推广生草栽培、绿色防控、肥水一体等种植模式,良种覆盖率100%,成为全省最大的无公害椪柑生产基地、全国柑橘绿色防控示范区、全国晚熟柑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助农增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选育推广南瓜柑、柠檬柑等高附加值新品种,推广柑橘托管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8万名从业人员人均增收近2万元。2023年,青神县柑橘总产值达21亿元。柠檬柑开幕式上,青神县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德国海威派利尔有限公司签订农产品贸易合作协议;四川外农果业有限公司与安远晖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柑橘购销协议。四川省气象局颁授青神县“晚熟柑橘气象服务中心”工作牌,并举行了“爱媛种植大王”“柑橘销售达人”和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奖仪式。开幕式后,还举行了欢乐乡村游活动,让游客在欢乐氛围中,品尝美味椪柑,享受乡村自然风光,体验乡村旅游的乐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2
1月18日,兴文县共乐镇、僰王山镇、石海镇、仙峰苗族乡四个中心镇同步启动2024宜宾首届和美乡村文化节暨乡村购物节、三下乡活动。活动现场,精彩的文艺表演轮番上演,涵盖了舞蹈、杂技、川剧变脸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同时,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特色美食免费品鉴区、文化游园活动区、农产品展销区等集聚人气,通过进行现场展示、现场试吃、现场品鉴、现场促销、文化游园活动等,让乡村年味儿更浓。活动现场 “特别热闹,表演也很精彩,非常有过年的氛围!”,僰王山镇的群众赵静专门来到现场“凑热闹”,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让她十分惊喜。而淳朴的仙峰苗族乡苗族妹子吴冬梅则对和美乡村文化节很有归属感,她认为这样的活动很符合乡村需求,让乡里乡亲都非常高兴。“诚挚地欢迎五湖四海的游客来我们仙峰苗族乡感受仙峰的苗族文化和乡村文化”,开心之余,吴冬梅也不忘向大家发出邀请。 据了解,2024宜宾首届和美乡村文化节兴文各分会场的活动将从从2024年1月中旬持续至2月底,期间兴文各地将紧扣市委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部署和构建善治宜宾新格局的要求,结合春节人员返乡重要时机,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文旅消费、集中评选、互动交流、民俗文化、志愿关爱等各类特色活动,展示兴文发展新变化、群众美好新生活,激发群众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热情,营造“万家团圆合家欢”的浓厚氛围,培育形成极具区域特色的乡村治理品牌。(供稿:兴文县融媒体中心 伍欧)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2
(张平 符艳 卢冬梅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文化宣汉,星光灿烂,踏巴人遗址,观梦回巴国,听薅草锣鼓,一梦千年,巴国文明熠熠生辉。旅游宣汉,风光旖旎,登罗盘绝顶,赏巴山之月,游洋烈水乡,满目胜景,宣汉大地欣欣向荣。2023年,宣汉县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3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12.4%……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彰显了宣汉文旅产业的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近年来,宣汉县紧紧围绕加速建成“全国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全国巴文化高地”目标,持续深入实施“文旅靓县”战略,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业发展、文旅品牌创建等方面实现稳步提升,奋力打造‘双区引领、全域带动’文旅胜地”,为加快建设全国“千亿县”、争当县域发展“排头兵”贡献文旅力量。打造“新高地”激活文化发展“活力”轻拂尘封泥土,唤醒沉睡文明,伴随着罗家坝遗址3500余件珍贵文物的出土,一段尘封千年的巴国历史跃然眼前。2023年12月27日,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首批馆藏文物定级揭晓,9件国家一级文物见证巴国春秋。“非常震撼!这次鉴定的罗家坝遗址出土的这一批文物,铸造工艺精美、技术精湛,比较全面地呈现了东周时期的巴文化,对研究巴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巴文化及其与蜀、楚、秦文化关系的鲜活资料!”前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四川省文化考古研究所(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长胡昌钰兴奋地说。近年来,宣汉县依托丰富的巴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巴文化挖掘传承活动,持续放大中国巴文化之乡品牌效应,抓好巴文化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不断提升宣汉文化“软实力”,奋力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被誉为“中国巴文化之乡”。建成了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精心打造全国首台沉浸式大型巴文化史诗剧《梦回巴国》,《土家隔山鼓》荣获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优秀作品”,成功举办了“寻巴觅賨——川渝地区巴文化研究论坛”、第九届“土家余门拳展演”、第十三届“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赛歌会”,开展“文艺轻骑村村行”120场次、“书香宣汉 全民阅读”线上线下系列活动80余场、“红色文物流动展”30余场。构建“新格局”绘就全域旅游“蓝图”玲珑剔透的冰瀑,银装素裹的山峰,熊熊燃烧的篝火,载歌载舞的游客……今年元旦期间,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景区迎来新一波“旅游热”,接待人次达到5.764万人次,综合收入实现3770.23万元,迎来了新年“开门红”。巴山大峡谷景区“旅游业均衡发展、全域发展,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得益于巴山大峡谷景区、月亮坪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引领带动,我县已形成东龙头、西休闲、南康养、北体验、中观光的‘一区四圈’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宣汉县文体旅局局长吴熠说。翻开宣汉全域旅游规划图,发展规划脉络分明、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旅游线路四通八达……近年来,宣汉县用心打造旅游“金字招牌”,做实“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大品牌,不断做好“旅游+”文章,将资源优势变成发展胜势,开发的康养游、雪景游、红色游、民宿游等产品多头并进,形成 “一区多点”的全域文化旅游新格局。巴山大峡谷5A创建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价,花仙谷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马渡关镇石林社区成功创建为第四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洋烈社区创建为第三批天府旅游名村,马渡关石林创建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宣汉上榜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和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过上“新生活”唱响文旅融合“华章““自从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开馆以来,我们当地的人气越来越旺了,不少村民都做起了小生意。”村民黄小凤笑着告诉记者,“平时我还在博物馆的休闲区兼职卖咖啡、奶茶等,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月亮坪森林度假区“每到周末,我们的包房都会被提前订完,现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坐落在宣汉县毛坝镇天坪村的山顶木屋民宿独具特色,老板胡志强说,月亮坪景区建设打开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创业渠道,村民们积极地开发农家乐、民宿、餐饮等自营产业,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开发一处景区,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在宣汉,一批批风格各异、相得益彰的旅游景点正在快速崛起,描绘出了一幅幅“推窗见绿、推门见景”的美丽画卷,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如今,月亮坪乡村振兴示范区已发展民宿90余家,床位1000多张,人均年增收近1.5万元;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让102个贫困村、9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康,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就近解决60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入选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图据宣汉县委宣传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18
(记者 陈秋吉)近日,第九届四川光雾山国际冰雪节在巴中光雾山景区开幕,新建成的燕子岭客运索道也在开幕式上正式投运,将原本2小时的登山时长缩短至5分钟。这条索道的建成破解了交通难题,让光雾山景区燕子岭区域“冬季闭园”成为历史。  2021年,巴中提出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文旅强市,大幅提升文旅康养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作为巴中市域范围内唯一的5A级旅游景区,光雾山成为巴中文旅康养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据统计,光雾山景区年游客量超80万人次。但放眼全省乃至全国的同类型自然风光景区,这个数据并不突出。如何突破求变,抓住“龙头”带动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大步前行?近日,在光雾山景区大坝滑雪场内,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正在滑雪嬉戏。 张学金 摄找准定位结合自身特点打造文旅节会  1月11日,南江县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修建燕子岭索道是为了改变景区“靠天吃饭”的局面,“过去冬天雪大路滑,为了保障游客出行安全,燕子岭区域基本是闭园状态,景区整体收入也会大幅减少。”  交通出行困难缓解,但天气影响依然较大。“比如近期气温稍微高些,山上雪都没下几场,更别提雾凇、冰挂这些自然景观了。”该负责人说,“靠天吃饭”是自然风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  破局,必须有更大创新。巴中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东介绍,今年景区举办了冰雪节活动,让赏雪变为玩雪,丰富游客游玩体验,以此辐射带动全市文旅康养产业。  记者看到,在该景区的大坝滑雪场内,不少游客正在滑雪嬉戏,雪地摩托、碰碰球等项目都排起长队。“这里夏天是一块滑草场。”王晓东说,通过人工造雪等方式,滑草场“摇身一变”成为滑雪场,实现景区收益最大化。  重构市场定位,光雾山着力打造四季全时景区,推出“春天赏高山杜鹃,夏天去避暑纳凉,秋天看漫山红叶,冬天玩皑皑白雪”的景区特色,并配合每个季节的游玩特性,推出相应的文旅节气活动来吸引游客,推动景区收入不断翻番。  光雾山景区的探索,也是巴中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2018年,巴中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文旅集团”)挂牌成立。3年后,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简称“文旅新区”)应运而生。  跨南江、通江2县7乡镇,总面积1656平方公里的文旅新区设置,足见巴中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重视。据统计,2023年巴中全年接待游客52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1亿元,分别增长22.6%、21%。主动求变挖掘景区附加产品价值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旅游消费的人群集中在‘90后’‘00后’。”王晓东说,创新求变,就是要主动去研究年轻一代的喜好。  2023年5月,东方卫视大型明星户外综艺《极限挑战》走进光雾山及恩阳古镇景区。利用节目带来的热度,两个景区分别推出了节目同款打卡套餐,吸引了年轻群体前来体验游玩,这是巴中文旅康养产业接轨“年轻化”做出的首次尝试。  5个月后,首届光雾山红叶音乐节在巴中开幕,巴中文旅康养产业首次以“光雾山+”的合作模式拓展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3万余名游客。  “除了欣赏自然风光,年轻人更愿意去尝试一些新鲜、刺激的游玩项目。”文旅新区党群工作部主任李国庆分析,新区招引了主题乐园、温泉酒店,修建了红叶飞车、卡丁车、飞天魔毯等刺激有趣的游玩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过去,受制于交通,很多游客把光雾山当成“歇脚点”,过夜率极低。为此,光雾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与米仓古道结合,推出行浸式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填补了巴中夜游市场空白,让景区过夜游客增长率逐年攀升。  “龙头”带动下,巴中其他景区也纷纷展开探索。在恩阳古镇,大型情境式夜游项目《恩阳船说》上演,述说古镇的前世今生;通江花月夜景区则推出了5D行浸式演出《银花传奇》,将通江银耳拟人化,描绘银耳产业的发展历程。内外兼修优化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  地处秦巴山区,交通一直是这座城市发展的瓶颈。  “既然游客进来不方便,那我们就出去接!”2023年10月,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驻汉中接待中心正式揭牌运营。该接待中心设立于汉中火车站南广场,可为往来游客提供游玩线路、交通往返等咨询服务,还开通了景区往返交通车,在旺季时每天滚动发车。  去年来,巴中在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举办数场旅游推介会,并与150余家省内外旅行社签订景区代理合作协议,吸引更多的客商、游客。  “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探索‘一主两基三环多向发力’的营销思路。”王晓东解释说,一方面要持续深耕巴中本地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向汉中、南充、达州组成的“小三环”和成都、重庆、西安组成的“大三环”要增量,同时向北上广深等通航城市和西北差异化客源市场持续发力。  除了向外拓展市场,接待服务能力、基础设施等自身功夫也要不断“修炼”。  1月4日,在通江县诺水河镇米仓大道一标段项目建设现场,工人师傅们爬上近50米高的钢架,在这个近70度的斜坡上,他们要硬生生地搭出一条道路。  “项目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遇山钻洞、遇河架桥,桥隧比近70%,施工难度很大。”四川米仓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经理孙小洪说,这是全省国省道地方公路中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巴中北部山区的唯一一条横向通道。“建成后,将串联起沿线的7个重要景区,从诺水河景区到光雾山景区的车程将从现在的近四个小时缩短到四十分钟左右,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将率先建成通车,届时,巴中与成都间的铁路最短运行时间约2小时25分,缩短两小时,为巴中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超明 吴明 杨益)“今天不仅学习了法律法规知识,还观看了精彩演出,真安逸!”1月16日,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中坝村群众罗孝平从纳溪区司法局工作人员戴安然手中接过法律宣传资料后高兴地说。  当天,2024年泸州市纳溪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惠民活动走进龙车镇,通过开展文艺演出、法律宣传、科普展览、义诊咨询、赠送春联、免费照相等惠民服务活动,为山区群众送去科学文化知识和新春祝福。活动现场  鼓舞《中国龙》拉开纳溪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惠民活动序幕,小品《大事小事》、舞蹈《兰亭序》《中国范和巾帼传奇》《红星闪闪》《春天的芭蕾》、杂技《七彩组合》、腰鼓舞《盛世中华》、魔术《魔剧魅影》、歌伴舞《丰山乐水桂花香》、器乐演奏《万疆》、扇子舞《祝福祖国》》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为大家呈现出一台高质量、内容丰富的表演,赢得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声。  “今天的演出非常精彩,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龙车镇龙车山社区居民邓敏观看节目时表示,虽然天气比较冷,但丝毫没有降低演员的演出热度,他们的敬业精神值得点赞。  文艺演出精彩纷呈、法制展台引人驻足、医疗义诊咨询台前人头攒动。  “平时我们都忙于农活,没有条件学习法律知识,今天我要多带点资料回去,空闲时慢慢看。”在“法律宣传”展台前,塘口村群众李泽华领取法律“大礼包”时,高兴得合不拢嘴。  “医生说我有肩周炎,病因和锻炼方法都说得很清楚,我以后要多锻炼身体。”龙车镇玛瑙村群众张勇表示,忙着务工挣钱的同时,还要抽空多锻炼。  在书写赠送春联的展台前,纳溪区书法协会的会员们挥毫泼墨,为群众免费赠写一副副寄托着美好祝福的春联,前来免费领取春联的人络绎不绝。“书法家的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贴在门上肯定很有面子。”龙车镇曹湾村群众肖蓉从纳溪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叶永兴手里接过刚写好的春联后说。  据了解,纳溪区“三下乡”活动还将在东升片区、大渡口片区、白节片区、护国片区举行,通过开展系列惠民活动,把戏台搭到村头,把科技和法律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健康和快乐送进农家,让当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科技盛宴,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18
(周韵 记者 闫新宇 张恭浩楠 )冬日的绵竹,青山连绵、绿水潺潺、景景相融。大山深处,民宿依山而建,农耕文化多彩,慢生活、沉浸式,引无数游客前来追逐“浮生半日闲”。静谧闲适的背后,是绵竹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生态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实现乡村蝶变的生动缩影。老矿村迎来新变化每年初冬,清平镇盐井村漫山遍野的银杏叶飘黄,极具特色的民宿在银杏林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如诗如画。在谢德勇的山货坊,经过传统火炕烘烤加工的山腊肉、香肠,香味扑鼻,前来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现在挣钱轻松多了,前些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井底灰头土脸地挖矿。”放下矿镐,谢德勇拿起祖辈传下来的山货制作手艺,自产自销,还带动周边村民养殖生态猪,采摘竹笋、野生菌等,加工制作成干杂食品,将山货做成了当地的品牌。过去,清平镇因磷矿而兴,家家户户的收入来源几乎都与矿有关。彼时的盐井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为保护生态环境,大大小小的矿场相继关停。2017年,靠矿谋生的盐井村人“失业”了,盐井村未来的谋生之路在何方?答案就是转型发展。清平镇将目光瞄准了天然禀赋的山水资源以及羌汉文化等优势,决定让“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昔日的泥石流遗址和矿场料坑上,“钻”出了彩色的民房、星空泡泡屋、特色民宿,跑起了浪漫的观光小火车,打造出金色的童话世界,一个成渝文旅新地标拔地而起,实现了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通过保护环境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靠山吃山”。原金花镇有着丰富的矿山资源,多年来,炸山采矿曾是当地村民的生存之道。随着九顶山自然保护区探采矿权清理整顿工作的快速推进,金花镇走到了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探寻转型发展之路的目光开始转向山上丰富的旅游资源。2015年下半年,原金花镇紧紧围绕“生态乡村旅游”发展定位,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民宿旅游为纽带,带动观光农业、商贸餐饮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了康养民宿旅游新名片。半世纪攫取,近十载还债,矿山美回了青山,也让绵竹乡村等来了它的“春天”。民宿里开满“幸福花”从“挖山”到“护山”,绵竹美丽乡村生态底色愈发浓郁,独有的田园乡情化作了“诗与远方”,吸引了无数游人陶醉山水,与大自然来一场回归式融合。清晨的鸟鸣,唤醒了睡梦中的广济镇云盖村。栖居在这里,可枕山而眠,傍水而醒,草木作邻,鸟兽为伴,拥浮光山色,享碧水云天。如今的村庄与往日有何不同?村民答得实在:环境美了,名气响了,游客多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今年夏天,客人是一波接一波,收入十分可观。”杨玉华曾是一名矿工,矿山关停后,他便失了业。前几年,在村干部的鼓励下,他将房屋改造成了有特色的民宿,因其服务热情,生意一直不错。2021年底,杨玉华打造以深度体验优质旅居产品和分享本土文化为主的2.0版高端民宿,并积极推广民宿“私人化”“定制化”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客人愿意“为一间房,赴一座城”。云盖村是绵竹乡村民宿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地方。近年来,随着游客的增多,40家大大小小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在村里崛起。为推动民宿产业品质化、集群化发展,该村积极引进社会资本,聘请民宿建设专业团队,规划建设了一批精品民宿,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体,推动民宿产业链不断延伸,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更走出了一条充满绵竹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每个民宿的前身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民宿也是一户农家生活改变的现实写照。走进清平镇850矿工主题民宿,蓝白相间的外墙,清新素雅的内饰,房间里点缀的矿工元素,配上庭院里怀旧的矿井与矿车风貌,“怀旧”趣味十足。主人谢芬昌泡上一壶清茶,正陪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闲话家常。 “自矿井封停后,我们一家人就没了收入来源。既然发展民宿,就要做到最好,留住更多的游客。”这几年,口碑带来回头客,谢芬昌也积累了更多的民宿经营之道,时常组织村里的民宿业主们交流提升经营能力。如今,清平镇从事餐饮、住宿等产业的村民达1000余人,兴办农家乐、民宿达200余家,年接待游客量达60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量达1万余人次,获得德阳市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第二批天府旅游名镇等荣誉。如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绵竹市一直在积极探索。近年来,绵竹市坚持以生态治理为优先战略,做足绿色生态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文章,持续做强做大“生态经济”品牌,推动绿色生态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今天的绵竹,乡村振兴的画卷越展越宽,绿水青山间的乡愁越走越浓。(图片由绵竹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10
(记者 胡敏)“过往,稻城仅有亚丁被世人所知,今天,皮洛遗址的问世,天文科技的集群,填补了文旅融合的空缺,稻城构建了时间上从‘远古—现今—未来’、空间上从‘天空—地上—地下’、区域上从‘北部—中部—南部’的全时空、全维度、全区域文旅发展格局。”1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稻城县专场,稻城县委副书记、县长袁斌介绍了稻城县打造“天、地、人”文化旅游新地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胡敏/摄)袁斌介绍,稻城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川滇两省三州五县的交界之地,被誉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是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稻城不仅有雪山、湖泊、草原、海子为一体的自然生态,还有震惊世界的史前文明——皮洛旧石器考古遗址,更建有大国重器——天文科技集群,构建了稻城“雪山生态、史前文化、天文科研”为主的“天、地、人”文旅资源。地标一:自然之美——由北到南覆盖全域的“雪山生态”稻城的自然之美由北到南覆盖全域。“海子”星罗棋布北部,大大小小1145个“海子”星罗棋布,怪石嶙峋、苍凉静谧,万年冰川融化后的花岗岩砾石形态各异,行走在其间,犹如身处异域星球,魅力无限。亚丁秋色南部,是享誉中外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稻城亚丁。亚丁不仅有5A级的稻城亚丁景区,还有4A级的桑堆河谷红草湿地,3A级的景区然央藏乡水寨、自龙特色民俗文化体验村、培光精品旅游村寨以及亚丁天街旅游区、色拉花海、子定鹿谷等,深受广大游客喜爱。桑堆河谷红草湿地近年来,稻城县极力保护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为游客朋友展示最本真、最纯真、最原真的自然风光。稻城亚丁成功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丁世界生物圈保护第二次十年现场评估”,稻城也成功创建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还被评为“四川省石砌藏房之乡”。地标二:人文之美——填补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的“史前文化”2021年,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在稻城发现了轰动了世界考古界的历史遗迹——皮洛遗址。该遗址填补了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空白,拥有世界海拔最高、东亚地区最典型最精美的阿舍利遗存,证实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远古根系的有效路径。皮洛遗址全貌目前,稻城县正建设皮洛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和稻城县青藏高原皮洛考古科学中心,布局“考古—科普—体验”为一体的沉浸式文旅融合项目,还原远古人类的生存场景并向世界展现。地标三:星空之美——逐日、探月、观星、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科研”稻城因海拔高、地势平坦、空气洁净,大气视宁度、透明度高,被认定为天文观测的最佳地之一。稻城是天文观测的最佳地之一2013年,稻城启动了天文科技集群规划,设计重大天文科技项目9个,目前已经完成高海拔宇宙观测站、子午二期等3个重大科学装置。其中,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也称之为“拉索”),位于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耗时4年时间建设完成,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近年来,稻城县致力于加快推进科技集群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既有逐日、探月、观星装置,又有研究气候特征、探索宇宙奥秘的重大科技县城,获评“四川省2022年科技创新督查激励县”称号。“近年来,我们聚力补短板、提品质、优服务,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只为让宾朋尽情体验‘眼睛在天堂’的视觉盛宴。”袁斌说道,如今,稻城交通网络逐步构建,基本形成外部最快50分钟可达,内部景区景点串点成线的旅游格局;稻城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配置;稻城旅游市场持续向好,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县,构建本真、纯真的社会信用体系。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331万人次。(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四川省政府新闻办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09
(记者 邓涵予)2023年12月29日,位于华蓥市禄市镇的中国梨香花海乡村田园度假区正式开园。该度假区以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已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据介绍,2023年,华蓥全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7家,全年旅游接待量约600万人次,不断擦亮“红岩故里·雄山华蓥”文旅名片。  为满足新形势下旅游消费的多元需求,华蓥市通过城市道路景观提升、城市公园建设、城市地标打造以及特色美食研发等一系列举措,促使多元化文旅经济“活起来”。  同时,华蓥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以禄市蜜梨基地、高兴—阳和乡村振兴示范片、明月风光·渠江画廊等为核心的产业基地,并利用闲置村居民房打造特色民宿,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振兴。  1月2日,文化和旅游厅公示第五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拟认定名单,华蓥市榜上有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让我们一起享受音乐狂欢,感知龙城浪漫!”1月1日至2日,泸县龙城音乐节在泸县龙湖湿地公园举行,音乐节以“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为主题,选取以龙为主题的歌曲和泸县龙文化原创歌曲,用现场乐队的音乐交流方式,演绎一场龙年龙城音乐节,拉开了泸县2024龙年系列文化活动的序幕。  泸县深入挖掘当地丰富龙文化资源,加快文旅深度融合的步伐,提升泸县龙文化生态保护区影响力和知名度,做大做强“千年泸县、宋韵龙城”城市文化品牌。该县还打造了“中国龙文化名城”,并推出“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的泸县2024龙年系列文化活动,为泸县聚人气、聚商气,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助推泸县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与发展。活动现场。曾佐然 摄  泸县2024龙年系列文化活动主要分为:主题文艺活动、文旅节庆活动、文化赛事活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传承活动、乡镇文旅等6大类20多个活动。  主题文艺活动包括:春节联欢会、农民演艺大舞台、龙舞闹元宵。该县的春节联欢会将于1月20日(腊月初十)在龙湖湿地公园举行,结合当地龙文化和乡土文化资源,向广大观众呈现一台“节目内容创新、舞台效果出彩、文化特色鲜明、时尚乡土结合、接地气聚人气”的晚会。农民演艺大舞台将于正月初五至正月十四在泸县人民广场举行,以“魅力龙城·美好乡村”为主题,连续十天,每天一场 90 分钟左右的特色节目演出。龙舞闹元宵活动将于正月十五下午在泸县人民广场、花园干道举行,为全县人民拜年、巡游表演,在县城营造万众闹元宵的喜庆氛围。  文旅节庆活动主要有二月二·龙抬头暨泸县龙文化宣传日活动和泸县石刻艺术文化宣传活动。泸县宋代石刻艺术文化宣传周活动5月在宋代石刻博物馆举行,届时将开展龙年龙雕展示展览、文创发布、打造宋代市集等活动,展现中国龙文化之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赛事活动有泸县龙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泸县广场“龙舞”大赛。4月至12月,将联合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四川旅游学院等一大批高校的相关团队,深度挖掘泸县龙文化,创作设计推出一批能够展现泸县本土文化特色,具有泸县元素的优秀文创产品。泸县广场“龙”舞大赛则面向全县20个镇(街道)、机关单位、经开区、医药园区开展泸县广场“龙”舞大赛。  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有“四川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龙文化(泸县)”成果展示活动、龙文化专题展览、“泸县龙门阵”月末剧场、龙文化峰会、“龙文化”图书馆开馆活动等。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开展“四川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龙文化(泸县)”成果展示活动,观龙舞、看龙桥、赏龙雕以及少儿绘画“泸县龙”评选活动。在泸县文化馆举行“泸县龙门阵”月末剧场,以曲艺、舞台剧等多种形式讲好龙文化故事。龙文化峰会将邀请省内外龙文化研究者、传承人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充分挖掘泸县“龙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传承活动包括龙舞文化课堂、龙文化“六进”活动、龙文化成果提升。龙舞文化课堂在全县20个镇(街道) 开展,进一步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泸县龙舞。泸县汇聚了以龙舞、龙桥、龙雕为主的国家级文化遗产,将开展龙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景区、进园区、进村社、进部队等龙文化推广传播活动。  乡镇文旅活动有魅力龙城之菜花节、魅力龙城之梨花节、魅力龙城之枇杷节、魅力龙城之玉龙湖放生节、魅力龙城之山地马拉松邀请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9
村BA:指乡村篮球赛,是一种由农民自发组织和参与的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农趣农味和民族特色。近年来,“村BA”在贵州、甘肃、广西、四川等地火爆开展。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决定组织开展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将“村BA”升级为全国性赛事。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2023年12月10日,彝历新年刚过,凉山州美姑县龙门乡一群“背篓篮球少年”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崭新的篮球场落成。  而在此前,由于学校篮球场地坑坑洼洼,无法满足练习和比赛的需求,孩子们需要背上装着篮球的背篓,翻越四五座高山,徒步几个小时去兄弟学校“客场”比赛,他们也因此被 称 为“ 背篓篮球队”。如今在新球场,他们迎来自己的主场,起名为“赤虎少年”队,对战同样来自大山里的凉山“黑鹰少年”队。  以篮球为纽带,城乡资源得以连接。去年以来,我省以“村”字打头的篮球赛事频频在各地打响。究其原因,除了疫情防控平稳后,经济持续回升,各地活动激情重燃,还在于,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下,乡村体育赛事被赋予更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而言,在奔赴热爱中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县域乡镇村社而言,也是一种资源激活的方式和机遇。蓬安县兴旺镇“村BA”火热现场。(资料图片)乡村篮球之于“我”  乡村篮球赛,对一个人、一个地方,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甲石江雄来说,是从马边彝族自治县一路追随到湖北红安县小丰山村的流量。2023 年 6 月 11 日晚,“乡村三人篮球挑战赛”决赛,甲石江雄所在的四川马边队夺冠。  这场由13个省的21个县参与的篮球赛,决赛当晚,球场的水泥看台上挤满了层层叠叠的观众,还有人站在附近的山坡上,不时涌起阵阵欢呼。甲石江雄清楚地知道,流量是一时的,但对他身后一群热爱篮球的少年来说,是无形的鼓励。  甲石江雄的父亲曾是小凉山的小学老师,受父亲的影响,煤渣铺的球场、破木篮板成了他少年时期的陪伴。因篮球打得出色,甲石江雄先后成为校队成员,加入马边青年篮球队,也成为马边县第一个靠打篮球获得到市里借读机会的孩子。考入成都体育学院后的他,又办起篮球培训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激励孩子们,让他们通过专业训练少走弯路。  对72岁的何仕元来说,篮球是半生的热爱,是体育精神的代代相传。从去年在乐山市中区举办的四川首届“村BA”,到在云南禄丰举办的“火火楚雄”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能看到凉山州甘洛县苏雄镇球迷何仕元的身影。何仕元是苏雄镇球队创始人,从1976年到现在,他见证了球队成员不断迭代,也作为创办者、球迷一直支持着球队的发展。  四川首届“村BA”上,苏雄镇夺冠,何仕元第一个拥上去祝贺,“这群孩子不容易。”何仕元说不出的激动。  实际上,不止在苏雄镇,甘洛县素有“体育之乡”的美称。对甘洛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罗清华来说,篮球是学校教育中启智润心的一种好方式。在他看来,学校教育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特长,给予更宽松的成长环境。同时,通过一个个赛事,让乡村涌现出来的优秀运动员回到家乡将技艺传授给孩子们,让体育文化薪火相传。  对地方而言,篮球赛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乡村和美建设。  因为篮球赛,原本闭塞的山水彝乡马边彝族自治县正在舒展开来。马边县15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举办篮球联赛的传统和历史。每到篮球赛遇上火把节,3000人的球馆座无虚席。村民们乐见篮球赛,除了对篮球本身的喜爱,更因为他们知道,一次次篮球赛之后,村上的路会修得更好,农产品会卖得更多。  在青川县,当前三人制“坝坝篮球”擂台赛正如火如荼开展。青川县旅游资源丰富,旺季一房难求,但淡季却陷入门可罗雀的尴尬。如何解题?该县通过常态化举办体育赛事,吸引外地客人来青川,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如今篮球赛每天、每周、每月都在青川县上演。“我”所期待的2024“村BA”  2023年,人们对乡村体育赛事的热情已经点燃。“在时间紧、准备较仓促的情况下,我省首届‘村BA’决赛10支球队激烈拼搏、观众热烈欢呼的氛围超出预想,取得了初步成效,也让人备受鼓舞。”四川省农民体育协会有关负责人说。  搭在“自家门口”的群众体育大舞台究竟该如何建?去年底,新一季四川省第二届“村BA”区域赛承办地名单出炉,也让人们对2024年全省“村 BA”有了更多期待。  记者梳理发现,五大赛区承办地,可谓各有特色。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张河村天府农业博览园所在地,是稻作文明发源地,也是现代农业展示窗口;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口山镇黎明村,是彝乡水畔农旅融合新村,也是省级非遗“打鼓草”山歌传唱地;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村,是蜀汉名臣董允封地,地处省级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广元市青川县蒿溪回族乡地坪村,属地坪熊猫茶寨,千亩茶园清澈、河流环绕;凉山州甘洛县田坝镇煖带密村,是电影《黑鹰少年》原型所在地……乡村各美其美,IP 特色鲜明。  “比赛场馆是2023年8月新建的阶梯式标准露天场馆,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近2000人。”对于此次大赛,江阳赛区有关负责人已有了初步的计划,除了硬件配套设施保障外,他说,乡村篮球赛更应办出特色,成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展销平台,以体育之名,助乡村振兴。  “借助省级‘村BA’赛事,我们要把甘洛特色民族文化展示出来,要把干群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精气神展示出来。”甘洛赛区有关负责人同样表达了决心,在他看来,“村BA”不仅吸引了群众对体育运动的关注,更会推动各地标准场地的普及、基础设施的改善。  在采访中,无论是地方政府部门,还是参与办赛的协会机构,人人说起“村BA”都是激情满满。他们期待将本地特色与创意策划结合,甚至以此互相较劲,形成县域间的“比学赶超”。  可以预见,2024年的乡村篮球赛事,将是群众载歌载舞欢聚的大舞台,非遗展演与潮流风尚碰撞地;当代农民风采得以展示,互相协作、拼搏向上的精神得以传播;“比赛流量”向“经济留量”转化,带动周边旅游、餐饮、住宿、文创等的发展……保持生活的活力、发展的活力,便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该有的模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8
  (记者 崔现芳)回顾刚刚过去的2023年,乡村文化频现高光时刻、温暖瞬间,我们欣喜地看到:“村BA”“村超”等“村味”体育活动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大放异彩;律动在村头巷尾的广场舞,越来越有艺术范和时尚感;接地气的特色“村晚”,塑造着乡村的文化氛围;全民阅读,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和知识的力量;凝结着工匠精神的非遗手工艺品和技艺展演,深受消费者欢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让城乡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更加丰盈;艺术乡建用美的力量点亮着乡村,让乡村更美好;传承千百年的农业文化遗产闪耀着中华传统智慧之光,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村民文化获得感更强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夜幕降临,在遍布山西城乡的大小文化广场上,“山西民歌+广场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西省文化馆利用山西民歌曲调优美、豪放质朴、易于传唱的特质,将《人说山西好风光》《桃花红杏花白》《大红公鸡毛腿腿》《看秧歌》《绣荷包》《割莜麦》等山西民歌改编、创作成32首具有浓郁山西特色的广场舞,通过文化馆系统在全省进行培训和推广。这些民歌广场舞广受群众喜爱,在山西各地迅速掀起“民歌广场舞热”。山西民歌与广场舞的融合,既让民歌回到老百姓中间,也给广场舞赋予了丰富的地方色彩,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这一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更加充足,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村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各地深挖文化资源,积极改造公共文化设施,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富有乡村特色、适合地域发展的服务模式。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和机构作为重要服务阵地,其功能的盘活也为乡村文化注入新活力,提高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和文化获得感。  2023年9月,束忠琴等22人入选“乡村阅读榜样”名单。不断涌现的乡村阅读榜样、阅读推广人、文化乡贤、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书香家庭等,发挥榜样示范带动效应,点燃大众的阅读热情,使阅读成为一种广受推崇的生活方式。每到周末,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农家书屋,或文化礼堂、书院、书吧,都会变成爱书人的聚集地,读书会、文化沙龙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上演,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日益坚实浑厚。  而今,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触手可及,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用光影照亮乡村星空;“送戏下乡”让老百姓在田间地头也能看到好戏;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持续加强,城乡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享受文艺展演、艺术慕课、专题讲座等公共数字文化产品;“村晚”在各地广受喜爱,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次达到1.3亿……  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综合效益日益彰显  前不久,江西篁岭村、浙江下姜村、甘肃扎尕那村和陕西朱家湾村入选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加上此前入选的浙江余村、安徽西递村、广西大寨村、重庆荆竹村,我国入选乡村总数达到8个,位列世界第一。这些登上世界舞台的乡村,成为乡村旅游推动乡村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展现生态佳、产业好、生活美的中国和美乡村新面貌的一扇窗。  这一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跑出了复苏加速度。2023年开春以来,群众出游热情高涨,乡村游异常火热。乡村的慢生活和松弛感成为治愈城市青年的“特效药”。  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大新县堪圩乡明仕村,游客们乘着竹筏,沿着明仕河欣赏连绵起伏的群山,聆听壮家婉转动听的山歌;在内蒙古的莫尼山非遗小镇,开料、描图、雕刻……游客们拿着工具按老师的指导认真体验皮画制作;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高峰村的51Camp莫干山莫绿艺术营地,许多自驾前来露营的游客,三五成群,在一起谈天说地、品味美食、看露天电影;在江西奉新县一个村庄旁的溪流点,游客们结伴蹚水而行,逆流而上,援绳攀登,行走在风景里,体验着溯溪的刺激和惊喜……  火热的旅游消费离不开充足的旅游产品供给。年初以来,各地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百花齐放的乡村旅游产业。农事采摘、民俗体验、休闲农庄、乡村民宿、乡村露营、亲子牧场、溯溪等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形成许多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中国式乡村发展之路。  讲好故事、擦亮品牌,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疆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有300多年乐器制作历史,被誉为“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乐器制作技艺带火了旅游,加依村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乐器相关工作。多年来,当地积极打造“天籁加依”乡村旅游品牌,将一个古老传统的村庄打造成集乐器制作、乐舞展示、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美丽村落和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景区。2022年,加依村旅游人数12.78万人次,旅游收入618.75万元。  这一年,乡村旅游激活了消费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各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凝练生产生活方式,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乡村旅游创新不断、潜力无限,托起了百姓富裕富足的“金饭碗”,塑造了乡村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形象。据统计,目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有1597个,成为人们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今年推出了10条长江主题的国家级旅游线路、400多条“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及“读李白游神州”主题旅游线路、中国茶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等。许多地方迎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不少地方“一年四季都是旅游旺季”。  农耕文化有序传承弘扬,村民更有文化归属感  2023年9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北京怀柔板栗栽培系统等50项传统农业系统入选。至此,我国已分七批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3年11月,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增至22项。  我国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挖掘多种功能、释放多元价值,珍贵农业文化遗产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古桥古树、古井老宅、古建筑……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的江西篁岭村,现存100多栋明清古建,古村如今已因“晒秋”习俗和“梯田花海”景观闻名全国。如何切实保护好这些“百年文物”?当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不破坏古建、将传统村落风貌的保存保护和活态非遗相结合的宝贵经验。传统村落所保存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样态,留住的是乡韵乡愁,传递的是历史文脉里的深沉意蕴。2023年,我国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人们更加注重让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得到更多的利用,在利用中获得更好的保护。  越来越多“青春身影”的加入和“科技力量”的加持,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思维。目前,中国已有1557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年轻人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创造力。他们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的过程中,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乡土文化归属感。  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农耕文明的精华,承载着多彩文化,维系着情感认同,寄托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价值和意义越来越被公众所重视。保护传承发展好优秀农耕文化,涵育我们的精神世界、滋养深厚的家国情怀,生活会更丰富更美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1-0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罗敏)金橘飘香漫山野,最是一年好光景。2023年12月29日,乐山市井研县举行了庆元旦暨2023年乡村音乐节活动。  当天下午2时许,古典舞蹈《萍踪侠影》拉开了活动序幕。紧接着,节奏欢快的歌曲《你要跳舞吗》将现场氛围调动了起来……10余个精彩节目先后上演,猜谜语等问答穿插其中,现场气氛活跃、群众积极互动。  舞台下,群众的欢呼声、掌声不断,好不闹热。“快看哦,这些节目好好看哦!”当地群众周永平通过微信视频,与远在安徽宿州的丈夫分享了这份精彩。她开心地表示,好听的歌曲、好看的舞蹈、惊险的杂技……简直没看够!“演出既邀请了外地知名艺术团,也选拔了本土文艺人才参与!”井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军说,这既提升了节目质量、拉近了群众距离,又展现了井研儿女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  不只有音乐,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特色农产品展销区、民俗文化展示区。井研柑橘、腊肉、香肠、大米等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展台前挤满了群众,大家或咨询或品鉴。来到舞台旁边的民俗文化展示区域,春联、井研农民画、剪纸等展台前同样有不少群众驻足欣赏和积极参与。“从小引导娃娃热爱传统文化!”本地村民李星月带她儿子来到了写春联区域。从春联的来源到春联的寓意,李星月希望让儿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去年以来,井研举办了2023年四川井研“中国橘乡杯”成渝双城经济圈气排球公开赛、四川省首届和美乡村乒乓球大赛等广受群众欢迎的活动,打造了“研溪放歌·舞动井研”惠民大舞台、“研溪湿地‘音’你而来”井研2023帐篷音乐嘉年华等知名文旅品牌。“2024年,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文铸魂、以文聚力、以文兴业的思路,不断丰富基层文化供给类型,用文化繁荣助推乡村振兴!”谢军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