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颖)“有空我就会来看关于种养方面的书籍。以前书念得不多,现在发展高效农业,知识少了不得行。”11月16日中午,正在村里书屋看书的泸州市江阳区方山镇熊坝村监委主任王洪军说。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文化主阵地作用,方山镇不断完善农家书屋条件,增加种养方面书籍,吸引广大群众走进书屋,让书屋“活起来”。同时,还邀请农技专家到书屋坐阵解疑释惑,提高了农民进书屋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农民都能“看得懂”“用得上”,让农家书屋成为群众的“精神乐园”和“致富加油站”。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23
11月17日,“醉飨泸州 味美中国”高品质中餐标准化产业合作签约仪式在泸州老窖指挥中心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余先河出席并致辞。余先河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参会来宾和企业家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泸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高品质中餐标准化产品,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体现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泸州历来重视白酒、食品产业发展,泸酒闻名天下、泸菜别具特色、泸味香飘八方,是“中餐特色美食地标城市”。泸州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积极支持“东翼”打造高品质中餐标准化产业基地,加快推动产业集群、企业集中、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促进白酒与食品产业协同发展,让“泸味”占领舌尖、香飘天下。热忱欢迎广大企业家朋友、高层次人才来泸投资、在泸兴业,泸州将全力营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互利共赢。签约仪式泸州老窖集团及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表示,泸州老窖将积极参与泸县、合江县“中国• 泸州高品质中餐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资本和产业优势,对接高品质中餐标准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创立“美酒• 美食• 美味” 酒食融合品牌,以美食美味助力美酒“破圈 ”,最终在泸州“东翼” 打造出世界级的食品产业集群。签约仪式上,泸县人民政府、合江县人民政府、四川元景达食品有限公司与晓麦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三家入园企业签订《中国·泸州高品质中餐标准化产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高品质中餐标准化战略合作协议》《国厨大师工作室合作协议》《中国·泸州高品质中餐标准化产业基地入园协议》。副市长杨长缨,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晓麦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部分行业企业家代表参加活动。
天府观察网 | 分享: 2023-11-22
11月17日,位于大桥镇的合江县顺旺种养专业合作社养猪场又一批生猪出栏,一头头生猪从栏舍内运送到出猪台,经过专门的通道,依次检查、过秤、记录后,装车运送至成都、南充等地。近年来,合江县实行生猪养殖“公司+家庭农场”运作模式,由畜牧公司统一圈舍建设标准、提供优质猪苗、饲料兽药、并定期开展养殖防疫指导、技术规程管理等,在生猪达到出栏标准后上门统一回购。据了解,合江县顺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此次出栏生猪860余头,预计纯利润收入可达29万余元。“公司+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也逐步构建了“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新鲜上市”的供应链体系。合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生猪挑起了合江畜牧业的“大梁”,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养殖户的“钱袋子”,在生猪生产能力、规模化养殖、生产要素保障、金融政策、疫病防控、市场保障上给予了充分支持,极大增加了养殖户的生产信心。合江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杨仕伦介绍到,近年来,合江生猪出栏常年稳定在75万头以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培育,抓好示范带动,促进绿色发展。同时,积极配套产业发展的项目及金融政策扶持,抓好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以及市场保供。今年前三季度,合江县生猪出栏已超过60万头,预计全年出栏将超过76万头。合江县积极引进畜牧企业,实施6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已建成年产24万吨饲料厂1个、生猪技术服务中心1个、规模种猪场4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猪场125个。下一步,合江将继续突出龙头带动、强化项目支撑,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以规模种猪场为核心,做强“种业芯片”,实施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实现生猪养殖与追溯的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持续擦亮“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这块金字招牌。(供稿:合江县委宣传部 秦子涵)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22
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激发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11月20日,由纳溪区总工会牵头,在合面镇马桥村开展“政企携手,结队帮扶”助农乌鸡发放活动。合面镇乡贤于明俊为贫困户捐赠1500只优质乌鸡鸡苗,精准助力贫困发展。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喻盛全,区总工会副主席周东海,合面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勇,泸州市乌蒙山供销合作社支部书记罗志良等人出席活动。鸡苗发放现场“免费发放给大家的鸡苗全部为孵化45天以上的优质鸡苗,抗病能力、适应能力较强,饲养方便,成活率高,出栏后村民或自行食用,或自行买卖,或由泸州市乌蒙山供销合作社高于市场价回收。”喻盛全向各位贫困群众承诺。活动中,马桥村委会还与乌蒙山供销合作社签订兜底协议,免除“销售难”后顾之忧。罗志良详细地向群众讲解了鸡苗养殖的注意事项,疫病防治、管理、消毒等技术知识帮助村民提升鸡苗存活率。“鸡苗全部已经经过检疫,平时要保持鸡舍通风,您拿回去好好养……”在发放鸡苗的现场,罗勇提醒村民注意事项,一边组织群众有序领取鸡苗,鼓励他们发展小家禽养殖,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早在几天前,村干部就通知我领鸡苗,集市上一只鸡苗都要好几十。每个贫困户可以免费领13只乌蒙山乌鸡苗,到年底,每只鸡按照5斤重量,单价25元/斤计算,一只鸡可以卖到125元,每户13只鸡可以实现零购买成本就达上千元收入,想想都开心!”马桥村村民领到鸡苗笑呵呵地说。据统计,此次活动惠及115户贫困户,通过养殖业+扶贫等方式,把发展家禽养殖作为贫困户脱贫致富途径之一,变“输血”为“造血”,实打实助力贫困群众经济增收。同时针对群众担心的“销售难”问题,村委会和泸州市乌蒙山供销合作社签订了兜底协议进行统一收购,并提供技术指导,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放心养殖。(供稿:纳溪区合面镇 秦小红 董思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22
林下空间大有可为,林下养鸡致富增收。近年来,泸县云锦镇依托丰富的林果业资源,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因地制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谋求绿色发展之路。近日,在泸县云锦镇龙井村柑橘园里,成群的土鸡正在林间悠闲散步。“柑橘地是一种适宜养鸡的好场所,柑橘园里也是有很多丰富的资源,这些果树掉落下来的柑橘以及周围的杂草,还有林下的昆虫对于鸡来说都是非常美味的食物,平时我就喂他们一点稻谷就足够了,还能够降低喂养的成本呢,所以我们的散养鸡最少都要180天才能出栏。”龙井村总支书记周国明边向鸡群投喂稻谷边自豪地介绍着。近年来,龙井村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重点,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养殖新模式,增强产业“造血”功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刚开始的时候为节约成本,我们20亩柑橘园养鸡没有聘请其他人员管理,都是自己一家人轮流负责养殖。”为尽快适应,周国明利用业余时间虚心向村里养鸡专业户取经、学习,白天忙完村上的工作,晚上还要在网上查阅养殖技术,经常到镇上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请教专业技术人员。从刚开始买的几十只鸡到现在全部自己孵小鸡喂养,一年能喂养3000只左右的土鸡了。因为鸡肉品质好,柑橘园里的土鸡渐渐在附近有了名气,这种土生土长的散养鸡十分受食客们的欢迎,每年不等鸡出栏,预订的电话络绎不绝,但为保证鸡肉质量和柑橘园平衡,每批次最多只能养殖400只左右。“今年我这园子里的血橙、蜜桔、爱媛、沃柑、明日见柑橘产量能达到两万斤左右,从今年农历7月开始采摘到明年正月间,能增收5万元左右;散养鸡一年也能有3万左右的收入。我们这里有山有水,很适合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周国明看到了养殖的新机遇,正在谋划着打造一条依靠绿色养殖,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我以前一直在外面务工,但是最近几年建筑行业不是很景气,就有想法想回家发展,就在这时周支书打电话告诉我喊我回家发展农产业。于是今年回家乡在我们村周支书的带领下包了90亩撂荒地开荒,根据土地性质准备利用80亩地种植蜂糖李养殖散养鸡,其他地种植粮食作物,有周支书的经验指导肯定比在外面打工收入更稳定。”龙井村村民江中云开心地说道。“发展生态养鸡,技术和销路是关键。”据龙井村总支书记周国明介绍,村上通过召开培训会、院坝会的方式将种植技术、养鸡技术传授给村民,带动周边更多村民养殖林下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同时打造集果树种植、养殖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吸引更多游客。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泸县云锦镇龙井村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通过引进企业、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参与,通过让群众对因无人耕种的土地进行承包、租用,根据土地性质,进行油茶、水果、粮食作物种植,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党建引领、支部带动,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将传统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效益“多赢”的致富路上大步前进。(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魏生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22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当下正是柑橘采摘的季节,走进江阳区况场街道,入眼满山柑橘金黄,一个个饱满圆润的果实挂在枝头,正等待着食客们的到来。近日,在江阳区况场街道冠银农场看到,满山的柑橘进入了采摘期,在冬日的微风里,个个黄澄澄、胀鼓鼓的橘子甚是可爱。漫步在农场内的小道上,伸手即可摘下枝头肆意生长的柑橘,剥开金黄的外皮,显露出内里细腻晶莹的果肉,橘香霎时四溢。取一瓣放入嘴里,细嫩的果肉水分充足,独属于柑橘的酸甜在口中迸发,令人回味无穷。“听说这边的柑橘可以采摘了,今天就约着几个朋友过来摘一些,这里的柑橘味道和口感都非常好。”游客向燕告诉记者。据冠银农场负责人罗小平介绍,目前农场内栽种有百余亩柑橘,包含耙耙柑、沃柑和明日见三个品种,不同品种间口感风味也不尽相同。在11月底,农场内柑橘的甜度和水分最适宜,届时采摘品尝风味最佳。“我们的耙耙柑和沃柑采摘都是5元一斤、明日见10元一斤,游客入园可以随便吃。把价格定低点,让更多人都能尝到我们的柑橘。”罗小平说道。除了体验水果采摘外,农场里还经营钓鱼、农家乐等项目,罗小平还自己喂养了土鸡、香猪等家畜,保留地道农家风味的同时,也让游客吃得更加舒适放心。在这里,游客们或是在鱼塘前钓鱼闲聊,或是围坐一起休闲娱乐,在满山柑橘的清香里,与生活的美好撞个满怀。(供稿:江阳区况场街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22
(周超文 邓建刚 记者 庞玉宇 文/图)“赵书记,你们的生态大米就是好吃,又香又糯,今天再发5袋过来哟。”11月15日一大早,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丹桂村党总支书记赵刚的电话响了起来。赵刚每天都要接到好几个甚至十余个买生态大米的电话,赵刚欣喜地说:“靠着互联网,这两年我们丹桂村的生态稻米越来越有名,村民种粮有钱赚了,种田的积极性也上来了。”生态大米助农增收打古镇丹桂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区,也是传统农业村。多年来,村民都是以种水稻、玉米、红苕为主,经济收入十分有限。“稻谷在市场上卖不起价,为啥不将稻谷进行深加工呢。现在市场上的优质生态大米都是4元/斤,稻谷加工成大米,每百斤至少要增加150元的收入。”据赵刚介绍,2020年,返乡创业的他被全村党员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后,为了提高广大村民种水稻的积极性,从水稻种植中实现增收,他积极争取政府项目支持,在政府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支持下,让村里的近1000亩稻田从栽秧、施肥、打药到收割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村民实现了轻松种田。赵刚说,村民虽然实现了轻松种田,但能从种田中有利可图才是目的。“要实现种水稻增收,只有对稻谷进行深加工。”赵刚在看准了水稻深加工的前景后,便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创办了一个小型大米加工厂,专门收购村民的稻谷加工成大米后销售。为了让加工的大米卖上好价钱,这两年,村民都是在村“两委”的引导下,统一优质稻种、统一生态管护,确保源头的稻谷生态品质。 赵刚算了一笔账,全村的近1000亩高标准稻田,每亩平均亩产按1200斤稻谷计算,村民每亩稻谷就可多增收240元。加上种水稻全程实现机械化,现在丹桂村的水稻种植户实际从水稻种植中多获得的收入每亩达540元。一年下来,全村村民靠着种水稻就可实现增收50多万元。在赵刚的带动下,村里又有3户村民在家里办起了小型生态大米加工厂,在销售上赵刚也无偿给予帮助。“随着‘丹桂生态优质稻米’影响力的加大,目前我们正着手为稻米注册商标,把‘丹桂生态大米’打造成泸州优质大米家族的一个新品牌,走上更多市民的餐桌,惠及丹桂村更多的村民。”赵刚说起下一步打算,自信满满。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静欣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11月20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光明村长江边已收获的1000亩再生高粱地头,套种在高粱地头的大豆正进入采收期。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谢高强看着喜获丰收的黄豆,高兴地告诉笔者:“种订单高粱硬是划得来,不仅产量稳定,通过蓄留再生高粱并套种秋大豆,还实现了‘一地三收’,亩收入可达5000余元,是此前种一季玉米红苕收入的两倍。”光明村再生高粱地套种大豆“订单高粱”稳定销路  大渡口镇是泸州老窖的原粮基地之一,对高粱原料的需求量较大。近几年,光明村在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依托白酒产业由原来传统的“玉米+红苕”种植模式,改为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高粱+大豆”复合套种模式,并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与泸州老窖红高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保底收购订单种植协议,由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保障稳定销路,给高粱种植户“吃”下了种得好、有销路、能增收的“定心丸”,提升了种植户的积极性,种植面积大幅提高。今年,光明村的高粱种植面积就超过了1000亩。  今年初,为育好苗、育壮苗,确保每一名农户都能从高粱种植中实现增收,泸州红高粱农业公司派出高粱种植技术人员进行了3次田间集中培训,并对种植大户进行跟踪指导,为全村重点培育种植人才,让红高粱生长期间得到了准确、精心、专业的管护。同时在高粱收获季,泸州红高粱农业公司还到村里设立了3个收购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轻松卖粮。  谢高强介绍,今年泸州红高粱农业公司提供给光明村种植的“红缨子”酿酒高粱粒小皮厚、坚实饱满,淀粉含量高,耐蒸煮,并且抗倒伏、抗蚜,管理简单,采用绿色防治模式,平常都不用打药。再加上今年天气给力,地处长江边的土地湿润,高粱穗颗粒饱满、颜色红润,亩产500斤以上,收购价格达3.5元/斤,亩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一地三收”助农增收  “更重要的是,这个‘红缨子’酿酒高粱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可以说是种一季收两茬。”谢高强说,为了提高“红缨子”高粱的产出,今年8月,在头季高粱成熟收获后,光明村高粱种植户还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利用高粱茎节上休眠芽萌发力强的特点,蓄留基部一个茎节,让茎节腋芽发苗、抽穗扬花、灌浆成熟,实现一次播种两次收获,不但节省种子、劳力和肥料,而且有效利用了夏收和冬播之间的土地承载空档期。不仅如此,为增加高粱地产出,今年光明村高粱种植户除了蓄留茎节再生外,在头季高粱收割前的10—15天,还利用其行距空地套种秋大豆。目前,随着再生高粱的逐渐成熟,秋大豆也将迎来收获期。  谢高强介绍,经公司测产,今年光明村的1000余亩再生高粱和套种的秋大豆亩产量都在300斤以上。按目前高粱订单价和大豆市场价,亩增收可达3000余元;加上头季高粱,实际亩收入可达5000余元。1000亩高粱地,今年就将为光明村农民带来500万余元的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22
进入11月,位于泸州古蔺河畔永乐街道的33000余亩柑橘陆续进入成熟期,如今山坡上、坪坝里、河岸边,圆润饱满的各类柑橘挂满枝头,沉甸甸的果子压弯了树枝,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橙香,大山里一派丰收美景。在永乐街道永吉村新乡贤阮开琴的椪柑果园里,满山满树都是金灿灿的“小灯笼”,丰收喜人。但椪柑不同于其他柑橘类,椪柑皮薄,经不起“风霜”,如何能让这满山的椪柑保持在最佳状态,又能卖到最长时长新乡贤阮开琴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法子。“我们家种植椪柑7亩,今年预计产量2万斤左右。目前,我们正在对椪柑树进行整树盖膜,这样既可以防冻、防霜、保鲜,还可以让果子在树上慢慢自然成熟。到来年1,2月份都可以有新鲜的椪柑卖。”据新乡贤阮开琴介绍,现在的椪柑还有很多在七成熟,进入11月后,雨水又开始增多。此时盖膜,可以让椪柑一直在树上吸收大自然的阳光水分,但是又不被“风霜”打落或打斑,这样慢慢成熟的椪柑,囊壁薄,更多汁,甜度也更高。“我每年都要来买‘永吉椪柑’,好吃得很,min甜,一家人都特别喜欢。”顾客陈国慧是“永吉椪柑”的“忠实粉丝”,据她介绍,“永吉椪柑”一入口便汁水满溢,清甜的味道弥漫口中,又有些若隐若现的微酸,恰好提升了整颗椪柑的风味。因品质高、味道好,以新乡贤阮开琴种植的椪柑为代表的“永吉椪柑”还曾荣获“中华名果”称号。据悉,柑树“盖被”后,种植户还可根据椪柑的成熟度和售卖情况自行控制每天的采摘量,极大限度保证了每颗果子的品质。得益于乡村振兴的四川省金土地工程,永吉村完善了旱地坡改梯、生产路和农渠等基础设施,321国道贯穿永乐街道,便捷的交通运输和良好的口碑,让“永吉椪柑”供不应求,很多农户在自家门口就可以把果子卖完。“我们永吉村的椪柑产业在2000亩左右,主要是农户自行种植,村委提供技术培训以及田间的技术指导。每亩产量可以达到6000斤左右,农户的每亩收入在12000元左右,线上和线下同时销售,供不应求。同时,周边企业单位学校还会组织起来体验采摘乐趣,带动乡村游。”永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徐江介绍道。(供稿:古蔺县委统战部 唐洁 韦红莉 杨博)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20
风吹稻浪谷飘香,油菜育苗种植忙。目前,合面镇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土地翻犁、油菜育苗等工作。起沟、分厢、施肥、播种有序推进,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秋冬种的序幕徐徐展开。“现在秋收已经完成,目前正值秋冬种油菜的时节,政府不仅免费给我们发放油菜种,还号召村里的党员干部们帮助我们耕地劳作。”合面镇新设村村民秦大爷说道。“今年是个丰收年,稻谷飘香。农户们现在抓紧时间开展冬季种植,一年四季无闲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让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11月17日,合面镇农业站站长石海表示,根据目前统计,镇水稻亩产在1000斤左右,比往年增加了40公斤,预计总体将增收10%。当前,合面镇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关键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实现稳产量、提产能、强机制、增效益,让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机械装备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硬核”支撑。(供稿:纳溪区合面镇 董思孟 秦小红)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20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泸县奇峰镇宝丰村青年杨建章返乡创业,成立了养殖娃娃鱼的家庭农场。通过9年的摸索,他掌握了娃娃鱼的自繁自养技术,获得了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子。受央视《致富经》启发 返乡创业养娃娃鱼11月14日,泸县寒意袭人,泸县宝藏大鲵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建章却在自家室内鱼池里忙得热火朝天。“这些活蹦乱跳的小鱼,就是娃娃鱼的饵料。”跟随杨建章来到他的娃娃鱼养殖场——室内一个接着一个养殖池。“养殖场有大娃娃鱼养殖池36个,育苗池有60个。”随着杨建章头戴的电筒的光扫过去,才发现了娃娃鱼的踪迹。“这里生活着大大小小的娃娃鱼差不多有15000多只。”杨建章说,这几百平方米的室内养殖场没有灯,几乎是一片漆黑。“因为娃娃鱼害怕光线,黑暗的环境才有利于它们生长。”杨建章说,“老家有一条以前的涵洞,想把它利用起来养娃娃鱼。”2014年的一天,在外务工的他看到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播出的娃娃鱼养殖后,发现电视里说的娃娃鱼养殖所需要的水质、水温、海拔、气候条件等,他的老家几乎都符合。光凭致富经栏目可不行,当年,杨建章找了一个广东的养殖娃娃鱼的养殖户,在他的养殖场里学习了三个多月。“泸县是鱼米之乡,有娃娃鱼喜欢吃的丰富的鱼饲料。”带着一份坚定,杨建章回到家乡,利用泸县养鱼塘多能够为娃娃鱼提供充足饲料的基础条件,打了水井,建起了养殖场,开始了他们的特色水产养殖之路。潜心钻研 掌握自繁自养技术“2015年,我就取得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2020年换证到了2025年。”杨建章成立了泸县友鲵水产娃娃鱼养殖场,取得了许可书。因为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只有获得许可证后才能够养殖。“每一条娃娃鱼都有自己的标识牌,才能在市场上流通。”杨建章说,从鱼苗喂到商品鱼,它正常生长周期在三年到五年之间,就能达到三斤以上。杨建章成了全县第一家娃娃鱼养殖户。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遇到困难在所难免。鱼池修错了、娃娃鱼生病了,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靠着对致富的梦想,杨建章边学习边实践,一本《娃娃鱼养殖技术》,被他们翻来覆去地研究、实验。几年来,投入20多万,一心扑在养殖上。“只要了解娃娃鱼的习性,掌握它的生存条件就很简单,娃娃鱼生存条件它要求的水源就两种水源,一种是山泉水,一种是地下水。”杨建章说,他家的地下水没有任何的工业污染,地下水冬暖夏凉,抽起来的水温就在18度左右,正好适合娃娃鱼的生长。现在,杨建章成了娃娃鱼养殖的专家。奇峰镇宝峰村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独特的地下水,养殖场里的娃娃鱼越长越好。食用+观赏 线上+线下 致富路越走越宽“通过这几年摸爬滚打,养殖技术是完全掌握了,销路是越走越宽。”杨建章说,9年来一路摸爬滚打,杨建章养殖技术比较成熟了,还掌握了野外繁殖技术。现在还有了自己的娃娃鱼繁殖场。“目前卖了1.5万斤左右,预计全年能达到2万斤,年产值120万元左右。”杨建章说。“我的娃娃鱼分为食用类的黑色娃娃鱼和观赏类的金色娃娃,食用类娃娃鱼60元一斤,而观赏类娃娃鱼一斤能够卖到1200元。”杨建章说。黄金色的娃娃鱼是娃娃鱼里贵族,主要用于观赏。“现在我主攻销售。”杨建章说,目前,我的销售方式是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抖音、视频号、快手、小红书进行宣传和销售;线下就是客商自己过来取,市内送货上门。2022年12月2日,杨建章带着冷吃娃娃鱼参加了第八届四川农业博览会,让大家体验享受这个美食,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个产品。 为了更好的开展养殖工作,2021年7月26日,泸县友鲵水产娃娃鱼养殖场更名为泸县宝藏大鲵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目前,杨建章联合全国四家养殖场、两家繁殖场,成立了一家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抱团闯市场。“养殖娃娃鱼给我带来效益地同时,我也想回馈大自然。”杨建章说,他养殖娃娃鱼已经有9年时间了,娃娃鱼给他带来了效益。杨建章从2018年开始,每年放一部分回馈给自然。“最大的希望就是它能够在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下自繁自育。”杨建章说,“长江十年禁渔这给娃娃鱼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7
近日,在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雄坝村,成片的芽菜绿意盎然、长势喜人,为“冬闲田”披上“新绿装”。田地里,村民们正忙着移栽芽菜幼苗,不一会儿,绿油油的芽菜苗便整齐点缀在田间。村民们正忙着移栽芽菜幼苗先市镇雄坝村党委书记、主任任家德说:“我们组织流转户来进行栽种,每天能够栽种20多亩,预计月底能够完成,在整个栽种期人均能够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雄坝村积极推广“党建领航聚力、土地无偿流转、群众劳务获薪”新模式,与宜宾碎米芽菜有限公司签订订单种植合同,在芽菜成熟后,公司直接上门收购,确保收益保障。目前,雄坝村种植芽菜规模已达400余亩,每亩产量在3000斤左右,收入4000多元,400亩土地种植芽菜一年产值可以达到160万元。近年来,先市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区位优势,采取“稻+菜”接茬轮作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不断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闲田冬种促增,不断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和持续增收。(供稿:合江县融媒体中心 李建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7
近日,在合江县凤鸣镇黄金湾村百亩泽泻种植基地,十几名工人正在水田里忙碌着,划根、拔株、除泥、去叶……忙得热火朝天。一直以来,凤鸣镇黄金湾村都只种一季中稻,近几年才有个别村民在稻田里放养一点鱼苗,但收益不是很理想。为了助农增收,凤鸣镇黄金湾村积极回引返乡创业人才,王国平就是积极响应号召返乡创业的乡贤之一。2020年,王国平返乡流转几十亩冬水田种植泽泻,他按每亩300元的价格付给村民租金,并请村民在基地务工,负责栽种、管护和采收泽泻。“经过3年的试验摸索,泽泻种植面积由最初几十亩扩大到现在120余亩,扩大的不仅是产业面积,更是我种植泽泻的信心,我正在筹划着新建两个烘干房,明年继续扩大规模。此外,我今年又开始摸索种植白芷70-80亩,川芎20-30亩,能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我很有成就感。”乡贤王国平高兴地说道。“水稻+泽泻”轮作模式,中稻收割后不用整地,9月中下旬直接移栽泽泻苗,只要管好肥水、抹芽促进果实生长,4个月就能成熟,投资小、收益稳,为村民探索出一条致富新路子。据了解,生泽泻每斤售价1-2元,烘干后每斤17-18元,主要销往成都、重庆和泸州等地,总是供不应求。王国平的泽泻基地每亩可获利4000-5000元,在泽泻种植和管护期间每天多则要雇20-30名农户,少则要雇7-8名农户,每年工资支出20-30万元,帮助周边农户增加农闲时的经济收入。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凤鸣镇镇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下一步,凤鸣镇将在继续扩大泽泻种植规模基础上,积极探索白芷、川芎等中药材种植,推广稻药轮作模式,推进稻药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供稿:合江县委统战部 窦林)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6
“这个爱媛果冻橙,又甜又嫩,很适合和醪糟一起炖甜酒汤。”11月13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罗星村11组,20余亩爱媛果冻橙成熟,村民唐艳梅准备用爱媛果冻橙制作一道冬日美食——爱媛甜酒酿。一大早,唐艳梅便和家人来到种植基地采摘爱媛果冻橙,只见种植基地内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橘树被金灿灿、沉甸甸的橘子压弯了枝头。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他种植的这20多亩橘树都是爱媛38号果冻橙,又名红美人,该品种果肉口感清甜、汁多无渣,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预计今年产量2-3万斤。在家人的帮助下,不一会儿,唐艳梅的竹篮里便堆满了又大又红爱媛橙。采摘归来,唐艳梅便撸起袖子扎进了厨房。“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喜欢酿甜酒,酿好的甜酒炖汤喝,能够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是一道很滋补的冬日美食。”唐艳梅说。唐艳梅动作利落,只见她挑选了几个个头均匀、色泽莹润的爱媛橙清洗干净,并切成1厘米左右的薄片,再加上醪糟、米酒、红枣、枸杞和冰糖,一同入锅炖煮了20分钟左右。起锅前,唐艳梅又手搓了一些糯米小汤圆加入酒酿中煮熟,不到半个小时,一份健康美味的爱媛甜酒酿便完成了。制作好的爱媛甜酒酿不甜不腻、不淡不烈,包裹着清甜的醪糟甜酒味儿,夹杂着爱媛果冻橙的独特味道,色香味俱全,让人馋涎欲滴。“婆婆,来喝点甜酒汤,喝了冬天暖和。”“谢谢艳梅,米酒味加果味,味道很不错。”一碗热气腾腾的爱媛甜酒酿,分享温暖与幸福,迎接冬日的到来。(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胡晓霞)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6
叙永县赤水镇双山村位于美丽的赤水河畔,赤水镇乡贤会会长王敏在双山村长大,从乡村医生到凤凰李种植创业致富带头人,用行动带领乡里乡亲走出增收致富新路子。王敏(右)采摘凤凰李筚路蓝缕,艰难创业启山林王敏2003年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村医生。在行医治病过程中,她感受到了双山村的贫穷落后,让乡亲们身体好起来、生活富起来成为了她梦寐以求的“心愿”,经过深入了解,她决定发展种植家乡的特产凤凰李。2006年,她历尽坎坷,把家里的10余亩荒山林地全部栽上了凤凰李。创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交通不便,杂草丛生,只有靠人工用双手砍伐开荒。特别是作为一个“门外汉”,对果树的栽培技术一窍不通,通过在网上搜集资料,查阅专业书籍,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边学边做,一一解决了水源、土壤、果苗选育、修枝、疏花疏果、施肥等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精心栽培的凤凰李终于挂果畅销。情系桑梓,带动群众共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和经济基础后,她决定带着更多村民一起干,把凤凰李干出规模、干出效益、干出品牌。一开始,面对群众的不买账、不理解,她便逐户做思想工作,没有果苗就提供果苗,没有技术就手把手教,担心凤凰李卖不出去,就统一收购。终于,村民逐渐加入了凤凰李种植队伍。2016年以来,王敏带领双山村群众种植凤凰李为主的水果产业基地有1000多亩,成立了由“种植大户+贫困户+普通群众”组成的华然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七里店”“赤敏果”等水果知识产权商标,年收入约70万元。2020年,专合社在赤水镇松林村投入资金300万元,流转土地300多亩打造凤凰李精品基地,每年补贴扶持132户脱贫户共计16000元,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带动了当地420户农户增收致富。百花齐放,产业强村助振兴“不管是为乡亲们治病,还是带着大家伙儿创业发展,我只是想让陪伴我长大的乡亲们生活越过越红火。”王敏说道。2016年至2020年,王敏三次获评叙永县农村“双十佳”科技致富标兵,2022年获评“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七里店种植家庭农场获得了市级示范家庭农产、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泸州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先进家庭农场等多个荣誉称号。从双山村到周边村,从几十亩到今天的7万多亩,从无人问津的野山果发展成老百姓的“致富果”,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王敏带头发展的双山村凤凰李产业形成了“电商+微商”“观赏园+采摘园”“零售+批发”等多种发展模式,逐渐闯出了名气,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凤凰李成为了双山村乃至赤水镇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致富产业,并带动了全镇旅游、快递、餐饮等行业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供稿:叙永县委统战部 杨远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6
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凤凰湖国家湿地公园、大旺竹海旅游景区……行走在四川泸州纳溪大地,到处水光潋滟,绿意盎然。近年来,纳溪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扎实做好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各项工作,共同守护纳溪区的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持续擦亮绿色发展生态底色,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园一林齐抓共管,护好绵绵青山近日,在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林业违法图斑整改现场,这里已被一片片绿色的楠竹覆盖。“经过与村民协商,我们于去年5月种下了50亩楠竹,目前长势良好。”白节镇分管林业工作的副镇长曾礼华说。除了不定期查看辖区内已整改的图斑恢复情况外,镇上还每天安排护林员进行日常巡护、监管,防止有人占有或破坏林业资源。这些改变源于近年来纳溪区对“一坡一山、一园一林”的高标准设计和开发。一方面,纳溪区制定了《泸州市纳溪区林长制运行规则(试行)》等5项配套措施,全面构建起区+镇(街道)+村“三级林长+监管员+护林员”多级管理架构,做到“一坡一山、一园一林”都有专人专管。目前,纳溪区已完成营造林8000亩,实施国有林管护8545亩,完成义务植树102万余株,推动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7.2%。同时,通过推广“基地种植-深度加工-生产废料-林下种养-回归竹林”的循环经济模式,完成了1.5万亩现代竹产业基地培育,新增竹荪、草珊瑚、魔芋等竹下生态种植基地1000余亩。另一方面,纳溪区加快实施国储林和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集中打造了白节大旺、打古普照、龙车古楼等竹产业示范基地,完善竹产业园区产业链条,助推竹浆模塑、吸管、竹粉、竹缠绕管道等项目建设快速高效推进……一河一策标本兼治,管好生态环境“以前,由于没有集中统一的排污处理系统,纳溪区大渡口镇清溪河沿河两岸12家工业企业将污染物直排河道,导致水质常年在劣V类左右徘徊……”谈及这条昔日的“臭水沟”,大渡口镇民强村党总支书记、清溪河民强村村级河长邹锐龙记忆犹新。从2012年起,纳溪区把清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保护和修复长江水生态的源头工程先行先试,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公众参与”机制,以“生态+”理念,先后实施水系净化工程、土地美化工程、村庄靓化工程三大工程,陆续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15个项目。如今,清溪河变身为一条“景观河”,并入选四川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获全国首批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等殊荣。为推进河湖生态环境长治久美,纳溪区还对全区51条河流、38座水库实行河湖长制管理,制定“一河(库)一策”,全区设置区、镇、村三级“河长”共251名。并以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为契机,扎实开展“清四乱”、河湖名录梳理核查、污水综合治理等专项整治行动,以及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护、水生态修复、水执法监管等工作,着力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确保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近日,纳溪区水务局联合市水务局、纳溪区检察院等部门组成联合巡查组,开展了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维护河湖生态环境。为保护水环境安全,纳溪区还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护河、巡河等行动,加快推进全区水网规划建设,建好骨干水网工程,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抓实巡、管、治、护各环节工作,全力构建河湖管护“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一横一纵靶向监督,守好良田沃土近日,纳溪区丰乐镇罗东村党总支书记吴永强,在手机上点开“四川田长”APP完成签到后,开始了巡田工作。“巡田APP可实时记录巡田轨迹、巡田时间及巡田内容,如果有‘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我们可以马上去现场核实制止。现在的巡田工作比以前更精准、更便捷、更高效。”丰乐镇自然资源所负责人母兴明说,除了吴永强,纳溪区还有1613名田长和网格员活跃在田间地头,每人负责包保对应的耕地区域,实现每周巡查全覆盖,让破坏耕地行为“无处藏身”。在纳溪区,只要有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地方,都建立了田长制。目前,纳溪区建立田长制组织体系,出台田长制运行、巡田工作、督查考核等制度,强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进一步规范田长制运行。随着田长巡田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民种植粮食的信心也在提升。“自从推行田长制后,我们认识到了保护农田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纳溪区合面镇种粮大户程小玲说,党委政府不仅免费提供稻种和肥料,还经常为村民传授种植技术,让全镇的高标准农田发挥出最大效益。截至目前,纳溪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4.42万亩,粮食生产能力年均增长2%以上,牢牢守住了“全省产粮大县”这块金字招牌。(供稿: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王超明 梁隆宇 邱滟茹 张静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6
11月13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来寺村,高粱公社利用冬闲土地栽种的40亩万寿菊竞相盛放,连片花朵仿佛一条金色画毯镶嵌在山间地头,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花海里,闻讯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徜徉于花海中,时而翩翩起舞,时而用手机记录下这美丽景致。“菊花好美,和姐妹们一起在花海里唱歌跳舞,感觉自己都更年轻了。”市民刘明群说。“我想把自己和花海的合影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看看我美丽的家乡。”市民李虹燕说。据了解,万寿菊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除具备观赏价值外,还具备广泛的药用价值,花朵可以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根也能解毒消肿,因此也被称为“金草药”。因此,高粱公社的万寿菊除了供游客观赏外,也会在凋谢前进行采摘制药。在今年12月底前,这40亩万寿菊将进行三轮采摘,目前正在进行首轮采摘。“摘花比较轻松,工钱三毛一斤,一天下来,我能挣100多块钱。”龙马潭区胡市镇来寺村村民车析友说,农闲时间也有收入,我们感到很满意。近年来,龙马潭区胡市镇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近郊优势,大力推动生态景观建设,打造农旅融合景观点位。紧邻濑溪河的万寿菊基地,妆扮出金黄的山坡,与濑溪河清澈的河水相互映衬,为当地农旅融合发展新增一处亮点。“利用冬闲土地栽种万寿菊,目的就是希望帮助村民增收,同时为农旅融合景观点位引流。接下来,我们还将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走出文旅融合的新路子。”龙马潭区胡市高粱公社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杨仲相介绍。近年来,龙马潭区按照“串成点、连线成片、全域推进”的思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绿色发展之路。(供稿:龙马潭区宣传部 杨松林 胡晓霞)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6
耕地补充恢复工作,是保护珍贵耕地资源、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近日,丹林镇长冲村村民积极响应耕地补充恢复工作,将撂荒地恢复为耕地。“看到撂荒多年的好田好地终于有人管有人种了,我心里感觉特别舒服。”在现场,长冲村村民王叔叔对工作人员感叹道。得知村里在进行耕地补充恢复工作,王叔叔很是激动:“现在都在大力宣传耕地保护,我这个老农民非常欢迎,做好这项工作既能增加粮食产量,又能使环境变美,非常好!”为做好耕地补充恢复工作,镇主要领导、包村领导扎根一线破难解困,鼓舞士气,镇村干部走村入户,沟通地块情况、调解纠纷,帮助村民解决晚粮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工作人员面对面与农民交流,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提高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说起下一步工作,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继续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耕地恢复工作人人皆知、人人有责的共识;压实责任,把耕地资源用足用好,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耕地补充的准确性和效率。”(供稿:江阳区丹林镇 黄露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6
“前几天下了雨,泥巴是湿的,正好抓紧时间栽种油菜,希望明年这10亩油菜能够获得大丰收。”11月15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凤凰村四组群众鲁安明移栽油菜时,高兴地说。眼下,正是油菜移栽的好时节。纳溪区各地抢抓有利时机,通过推广机械化耕地、专家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等方式,全面掀起新一轮秋播秋种热潮。油菜移栽现场11月15日,在纳溪区护国镇凤凰村四组看到,旋耕机在地里来回穿梭作业,村民们有的整地开沟、有的挖窝施底肥、有的植苗复土,井然有序开展油菜苗种植工作。“护国镇今年预计种植油菜1.8万亩,已移栽6000亩,主要采取油菜套种土豆,等土豆收获之后移栽高粱,油菜收获后再种植大豆的方式,每亩收益5000多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护国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李平表示。每年秋收工作结束后,护国镇就动员农户种植油菜,并积极向村民推广土地轮作,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让“冬闲地”变“四季地”。“油菜套种土豆,中间一行种一路土豆,我们按照20公分的株距进行种植,种土豆的时候,尽量把有芽的地方放在上面。”11月13日,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粮油经作股负责人唐华来到白节镇金田村,向村民们详细讲解油菜、土豆套种行距、窝深、底肥用量等科学栽培技术,确保秋种工作有序推进。在白节镇金田村,村民们正忙着开沟起垄、栽种油菜苗和土豆,他们分工有序、配合紧密,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劳作景象。今年,纳溪区持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成立秋播秋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体技术干部深入各镇(街道)开展技术指导,及时满足服务对象的技术需求;走村入户宣讲种植补贴政策,指导农户采购优质、高产、多抗、“双低”油菜种,同时建立包片指导技术机制,不定期进村入户下田开展面对面培训,实行“零距离”技术指导,有效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为实现9万亩油菜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供稿: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王超明 于尧焓 唐华 刘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6
金秋时节,油茶飘香。近日,泸县福集镇石鸭滩村的千亩油茶也迎来了丰收。种出“美景”,收获“钱景”走进泸县福集镇石鸭滩村农产品加工烘干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处堆放的油茶鲜果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晾晒、分拣、去皮、烘烤……加工流程一气呵成,有条不紊,一派忙碌喜悦的景象。在距离烘干房几百米的地方,便是石鸭滩村的千亩油茶高产示范基地,霜降采摘季过后,满山绿意盎然的油茶林开满了雪白的茶花,随风摇曳、花香四溢。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茶籽油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有“东方橄榄油”之誉,深受人们喜爱,而且油茶可一次种植、多年采收,不仅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也高,第8年油茶的效益显现,随后进入丰产期,丰产期的油茶树可以持续采摘40年甚至50年。乡贤变身群众致富“火车头”泸县福集镇多山,十分适合油茶种植,几年前,在外经商挣得了第一桶金的乡贤柯伯成,回到家乡后一心想把村里的荒山利用起来,带动村民致富。2012年,柯伯成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带头开荒种油茶。为了带动周边群众致富,他还积极把村民组织起来,推广“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周边群众无后顾之忧地在山上种起了油茶,将闲置的荒山、荒地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打造绿色持久的脱贫致富产业。“今年雨水、日照充足,利于油茶树生长。每亩预计采摘鲜果约600公斤,效益十分可观。”泸县伯成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柯伯成说。延伸产业链,提升乡村振兴成色为提升油茶附加值,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泸县福集镇石鸭滩村利用财政专项帮扶资金50万元建起了烘干房,油茶果采摘后立即送往烘干房加工,既保证了油茶新鲜优质,也有效延长农产品一体化发展链条,提高了油茶附加值,实现了从原来的一产向二产三产转变,逐渐形成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一条龙油茶种植模式,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让小小的油茶果真正变身成为群众致富的“金果果”。“我在这里上班有五六年了,每个月能挣两三千元,既能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家里,挺好!”村民曾玉树笑着说。自从能在家门口务工赚钱,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据了解,近年来,泸县福集镇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叠加发展成效,做实生态发展“乘法”,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美景”真正变成“钱景”。(供稿:泸县县委统战部 雷凤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