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远华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在仪陇县日兴镇白塔九湾村,陈兴、杨开琳夫妇俩去年初投资 400万元建起占地40亩的鸽场,喂养种鸽7000多对,年出栏20多万只,年产值150多万元。究竟是什么招式让喂养鸽子的陈兴夫妻俩有这么可观的收益?8月14日,笔者进行了走访。养鸽基地  来到陈兴夫妻俩的养鸽基地,鸽子的叫声不绝于耳。走进鸽棚,只见白色、灰色的鸽子体形肥硕,毛色光滑,有的在吃食、有的在育雏。杨开琳每天早上进鸽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捡蛋。据了解,鸽蛋零售价不低,他们每天的收获可不少。  在边远的农村,一般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增加收入,陈兴夫妻俩也不例外。他们在外面从事建筑行业多年,手头有了积蓄,加之去年疫情的影响,他们就想回家做点事情。杨开琳说,她一直对鸽子养殖比较感兴趣,而且鸽子的营养价值也高,鸽蛋也非常受市场欢迎,于是就选择了养鸽子这个产业。  鸽场投入运营后,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丈夫陈兴又继续出去从事建筑业,喂养鸽子的重担自然落在妻子的肩上。从来没有喂过鸽子的杨开琳,杀虫、消毒、卫生这几项工作做得很好,但对于打疫苗就是外行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鸽子的意外死亡。就在这个时候,大学即将毕业的儿子陈杨了解情况后,放弃外出找工作的机会,回到家里与母亲一起养鸽子。陈杨告诉我们,他本身学的是畜牧兽医这个专业,有更加专业的养殖知识,他相信在这两股力量的结合下,可以使产业做得更大,发展得更好。  儿子回来了,杨开琳看到了希望。陈杨不仅从喂料、喂水、打疫苗等方面手把手教会母亲,帮助养鸽场节省大笔开支,更结合市场需求,鼓励母亲走生态养殖的路子,提升市场竞争力。  近期,杨开琳家的好消息更是接踵而至。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他们建立起“家庭农场”,享受相关国家政策的补贴;驻村连片干部随时到基地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当地村“两委”一班人,鼓励群众栽植适销对路的玉米、小麦等,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协助解决鸽场粮食问题。现在,杨开琳家喂养的鸽子,不仅市场供不应求,更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越飞越高。  日兴镇党委副书记李珑告诉笔者,镇党委政府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和优秀农民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给予项目上的帮助,鼓励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他们示范带动,进一步转变乡亲的观念,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久亮 特约通讯员 张枥8月11日,南部县西水镇团结村村民何子祥、何子强等收到乡贤杨洲捐赠的大米和慰问金后十分感动,表示将抓好秋季农业生产,夺回风灾带来的损失。  今年7月18日晚,团结村遭遇了七级左右的大风,全村600多亩玉米被吹倒,全部绝收,多株大树被吹断,多处民房受损。团结村受灾的消息通过朋友圈扩散后,引起了深圳市润林集团董事长杨洲的关注。杨洲打电话给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杨子刚了解受灾情况,决定捐赠10吨优质大米驰援家乡,同时慰问15户受灾较为严重的村民。  杨洲是西水镇团结村人,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拼,通过自学取得大学文凭,后来在深圳投资办厂,规模逐年壮大,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2012年他捐资10万元帮助家乡修路,为家乡的老年协会、教育事业等捐资数十万元。  “我们村过去是贫困村,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脱了贫,现在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杨子刚介绍,乡贤杨洲的成功让他们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今后,他们将加大人才的发掘力度、培养力度,同时借助村里外出各类人才的优势,推动乡村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汪泽宇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8月1日,笔者来到仪陇县义路镇佛国庵家庭农场,农场主邱蛟正在给刚干完活的乡亲泡黄精茶,淡黄的茶水散发着阵阵清香。  “你看嘛,才泡出来的茶水颜色多好看,喝起来更巴适,来尝尝。”邱蛟说,黄精种植走的是生态农业的路子,下种的时候,使用国家规定的微量元素肥料,后期管理中,绝对不使用除草剂,保证黄精的品质达到无公害标准。  黄精属名贵中药材,在潮湿遮阴的地块最易生长,成熟周期为三到五年。一亩黄精的产值可达2500多元,加工成茶后,每亩的产值在4000元以上。  “邱蛟在义路镇佛国庵村投资200多万元,种植黄精600亩,并成立佛国庵家庭农场,第一批黄精丰收后,联系到四川农业大学开出黄精茶配方,在南充进行深加工。”义路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份产品上市销售后,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该镇又扩大黄精种植面积400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张晓东  “老汤,我们那个邻里纠纷现在通过你们的调解化解了,我们两家再也没有啥矛盾了!”7月28日,在阆中市沙溪办事处解纷中心,刚从市场买菜回来的市民张女士告诉调解员老汤。自从这个中心成立后,老百姓有矛盾都在这里找工作人员调解处理,大家矛盾处理好了,也会随时来这里向工作人员反馈“报喜”。管事既管大事也管小事情  沙溪街道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是乡镇(街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的有益探索。中心成立于2019年11月,由阆中市委政法委牵头,沙溪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依托法院、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专业力量,通过“一站式”办事大厅把分散在辖区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力量集中起来,实行“一把手”主抓、“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体化”服务,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的“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在解纷中心调解登记案宗上,我们看到一个个调解成功的案例:去年4月,阆中市沙溪辖区一健身俱乐部因为疫情影响经营不善,导致公司拖欠30多名员工工资30多万元。为了不让事态升级,解纷中心立即组织员工报警扣押相关设备,并邀请劳动执法大队、司法所、群工部门等相关人员,组织大家到解纷中心调解处理问题,最终促使这起“火药味”十足的群体纠纷得以解决。聚力整合专业和社会资源  沙溪办事处副主任张丹介绍:这个解纷中心之所以运行很好,主要就是因为人员架构十分齐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采取政府主导,集中办事处、社区资源,根据案件需要指派调动公安、法院、司法所、社区干部和社会贤达参加。该中心从2019年成立以来,每年成功调处案件130多件,诉前调解很多纠纷都在此调解处理完毕。  “一把手”主抓。解纷中心坚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治理理念,由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兼任中心主任,负责解纷中心的建设及经费保障,定期召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席会议,组织协调辖区派出所、司法所、村(居)民委员会、法律顾问以及市人民法院、人民派驻街道的专业人员,开展纠纷的排查化解和预防。  “一站式”受理。解纷中心坚持调解先行原则,全范围受理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并对所有纠纷先行调处,调处不成功的由解纷中心直接移送法院、仲裁机构立案处理,让纠纷在程序中“转”起来,使群众少跑路。  “一揽子”调处。沙溪街道每周安排一名党工委班子成员,轮流负责中心的调处化解工作,沙溪办事处、派出所分别派遣2名业务骨干为中心常驻工作人员,市法院、司法局每周派遣1名工作人员来中心现场办公。该中心设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受理、法律咨询等专业岗位,有重大疑难调解案件时,还将邀请法律工作人员、有较高威望的乡贤参与调解,实现民调、诉调、警调、访调“四调联动”。  “一体化”服务。解纷中心设立督办专员岗位,负责受理案件的跟踪督办,确保受理案件按时按质办结;对于在调处过程中发现的困难群众,由解纷中心联系司法、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给予相应的司法救助、困难帮助、就业帮扶等,既治标又治本;对已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解纷中心还将定期进行回访,督促协议双方认真履行协议,确保调解效果。倾心解纷中心成为“稳定器”  中心工作人员刘开勇介绍:“成立这个解纷中心,使群众通过身边的大小事情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和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在社会基层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改变了以前那种遇到矛盾就爱上访、爱争执的处理方式。”阆中市政法委多元化解指导组干部缪鹏则表示:沙溪办事处这种模式实现了市乡两级多元实战化解,诉非衔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这种模式主要是实现了资源整合,发挥了各个部门的指导作用,依法调解,不容易出现反复。  目前阆中市正在全市乡镇办事处大力推广这种模式。各地还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基层治理的探索和创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7
南充不少地灾隐患点规模小且分散,发灾前征兆不明显记者 寇敏芳点位背景  南充高低起伏的地貌给隐蔽性、突发性强的地灾隐患提供了“藏身之地”。  南充市1865个隐患点中,威胁50人以下的中小型隐患点占比约70%。这些隐患点规模小且分散,发灾前征兆也不明显,给识灾、防灾带来较大难度。今年以来,该市发生的地质灾害中约有80%属于预案管理外的隐患点。  未知隐患点防灾问题也是困扰我省的一道难题。  近日,省地灾指挥部出台《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有针对性提出构建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网格员”群测群防双控体系,鼓励群众主动查灾报灾,强化有人居住、活动区域风险隐患排查全覆盖。一线探访  “正好砸到房子上,差点就遭起了。”近日,记者来到南充市顺庆区新复乡天生桥村。7月中旬的一场大暴雨引发了一处小型滑坡,歪斜的大树和土石压垮了一间房屋。就在滑坡发生前10分钟,屋里3名正在抢救物资的群众才被当地干部“喊”出了门。  这是一处预案外的隐患点。所谓预案外,就是没被纳入四川地质灾害隐患管理的点位,相应地,这里也没有防灾预案和专职监测人员。  据统计,7月以来,南充已发生4起预案外隐患点灾害,全部实现成功避险。  这类灾害该如何防范?现有的成功案例带来哪些启示?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位于南充市顺庆区新复乡天生桥村7组的一处滑坡。 周泽华 摄高效建群测群防体系确保全覆盖  回想7月中旬的那次巡查经历,新复乡副乡长周浔至今记忆犹新。  7月15日上午,周浔收到顺庆区气象局发来的未来24小时有暴雨过程的蓝色预警。随后顺庆区地灾指挥部电话调度新复乡,要求当地加强巡排查。  新复乡有8个村(社区),乡干部每人对口包干一个,和村组干部、网格员一起开展巡排查工作。周浔带着几名工作人员来到天生桥村,和村党支部书记罗双全会合。  天生桥村占地约6平方公里,山坡连绵起伏。怎样才能做到巡查全覆盖?  罗双全自有一套。他把预警信息转到村里的微信群,把各组组长、网格员发动起来,“每人负责一块,确保实现全覆盖。”他也不闲着,骑着摩托车沿着公路、河流、陡坡来回观察,“盯住重点区域,抓住关键问题。”  其实,不光天生桥村。为让预警得到高效响应,我省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该体系串联省市县乡村的各级防灾责任、监测人员,打通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提前加密巡排查力度及时发现隐患苗头  为把未知隐患点上的地灾风险降到最低,新复乡的“笨办法”就是,预警发出后加大加密巡查力度,一旦发现隐患苗头,立即组织人员撤离。  7月16日,雨下得更大了,周浔和罗双全的巡排查工作更加密集。“最怕这种暴雨。”周浔说,新复乡登记在册的隐患点只有1个,但受暴雨影响,“坡坡坎坎下面都可能发生灾害。”  二人沿着乡道一路查看,傍晚7点过,他们看到7组路边一处山体的树木歪斜比较严重,判断会有滑坡发生,立即让坡下房子里正在搬运物资的3名村民转移。村民走出房子10分钟左右,滑坡就发生了,房屋瞬间被掩埋。  “根据多年的经验,从滑坡出现明显征兆到滑动下来会有一定时间。”南充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何涛说,南充的地灾规模普遍较小,隐患前期的征兆微弱,识别起来困难,往往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才有明确“线索”。“我们要抓住这个‘空档期’,最大限度发现隐患苗头,提前转移群众。”记者手记防灾不能靠运气  “这次防灾成功应该也有一点运气成分吧?”“运气是靠不住的,关键还得靠制度。”采访中,记者的提问被何涛驳回。他还拿出事实支撑——7月9日至16日强降雨期间,南充共有4起地质灾害发生于预案外隐患点,且全部安全撤离群众。“一次成功可以说是运气,四次肯定不是。”  除了设置专职监测员、网格员外,南充还让群众参与到防灾中来:平时加强对群众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灾害基本常识。  听到山体“嗡嗡”作响,附近住户房屋和树木存在晃动迹象,仪陇县大寅镇灯塔峰岩村村支书张荣体结合学习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立即组织群众紧急撤离,避免68人因灾伤亡;天生桥村村民罗广判断滑坡的重要依据是降雨,“如果连下两三天,我们就到外面去住了。”  这些成功避险案例告诉我们,防灾不能靠运气,只有筑牢防线、织密防汛减灾网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永红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文/图  8月2日,笔者走进位于仪陇县日兴镇白塔九湾村的逸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见数台绣花机正快速运转,女工常红梅在旁边巡回检查、调整织机。“最多一个月领到7000元工资。”2019年,在外地做啤酒销售的常红梅回到家乡找到这份工作,感到非常满意。赛金镇芝兰坝村村民在乡村车间就近务工。  脱贫摘帽之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解决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就近务工难?如何满足老百姓既可以照顾家人又可以持续增收的愿望?近年来,仪陇县大胆探索,布局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乡村轻工产业和新型家庭手工业项目,让乡村有了工厂、让大山有了车间、让村民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如今,“挣钱有路、顾家不误”逐渐成为仪陇农民工的新生活。回引乡友 乡村建起工厂  “这活轻松,我现在做顺手了。”白塔九湾村村民李成容今年63岁,在逸渝科技有限公司做零工已有两个年头,日常工作就是剪线头、穿线,这些对于她而言已是轻车熟路。  李成容的丈夫过世多年,她一手拉扯大两个儿子。生活刚有点起色,大儿子突然中风,已过花甲之年的李成容既要务农,还要照料大儿子的饮食起居,压力陡增。  2019年,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在该村的乡村车间投产,犹如一缕阳光照进李成容灰暗的生活。成为车间的一名刻边工后,李成容每月既能赚钱补贴家用,又能照顾好大儿子,“还顺带把地里的活也干起来,种了瓜果蔬菜、玉米、稻谷等。”  逸渝科技公司能将车间设在白塔九湾村,牵线人原九湾村党支部书记王成云功不可没。王成云与逸渝科技公司董事长谢延令是同村人,也是多年挚友。“这几年家乡变化很大,有很多政策扶持,回家乡投资办厂,正是好时机,还能为家乡人民谋福利,一举双得。”王成云曾这样劝说谢延令。2019年2月,谢延令投资5500余万元,在原九湾村(现白塔九湾村)修建97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主要从事绣花纺织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  谢延令是优秀乡友返乡创业的一个代表。2018年8月,马鞍镇险岩村党支部回引优秀农民工张洪投资410万元,在险岩村创办仪陇县勤创电子厂。该厂占地410平方米,主要从事手机、移动电源、掌上电脑的充电转接头、USB数据线等数码产品配件的生产销售,年产数据线400万条,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主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已吸纳80余人在厂里常年务工。  “建工厂、搞养殖、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优秀乡友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仪陇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基础条件好、劳动力成本低、营商环境优,以及政府出台的减税降费、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等系列政策,也降低了返乡创业门槛。就近打工 群众家门口致富  “厂房距离我家几十米,上班非常方便,既挣到了钱,又照看了家。”逸渝科技公司乡村车间里,员工饶静手指翻飞,一块块白坯布被绣成一件件精致的绣品。饶静过去常年在外务工,家中老人经常生病,她隔三差五就得回一趟家,花销很大。2019年,饶静成了逸渝科技公司乡村车间的一名绣花工,每月工资五六千元,挣钱有路、顾家不误。  “逸渝科技公司建成乡村车间15个,提供岗位570个,带动就业1000余人。”王成云介绍,村集体用东西部协作专项资金入股,每年按5%定额分红,分红的5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另外50%用于帮扶返贫风险户。村集体还承担半成品、成品收发和销售工作,从中获取佣金和销售分成。2020年,白塔九湾村村集体分红20万元,佣金报酬5万元以上,销售分成约5万元,总收入30万元以上。  “前几年不远千里打工,而今家门口进厂,收入不比外面差!”马鞍镇险岩村的乡村车间里,57岁的林全珍一直忙碌着,旁边白花花的数据线头堆成堆。2018年,林全珍从广州务工回到老家,正好赶上险岩村的勤创电子厂招工。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林全珍很满意。  “打工不跑路,家门口致富”的还有吴素兰、许凤琼等80余名村民。“家门口建起生产车间,村里的剩余劳动力都解决了,月均工资 2000 元至5000元。”险岩村党支部书记张寿伯说。  为服务好乡村企业,仪陇县还成立工作专班,派驻专人服务,为企业当好服务员、协调员、代办员,提供了最务实、最舒心的服务。乡村工厂 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进厂务工。自从家门口建起乡村车间,外出务工的村民便收起行囊,停下脚步,迎来家门口务工的新生活。  日兴镇水磨村村民王质彬20年来辗转沿海地区的多家工厂务工,逸渝科技公司投产后,她便留在家乡当了一名绣花工。谈到现在的生活,王质彬非常满意。  “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不高,部分工序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男女老少都能参与。”王成云说,在用工方式上,企业总部规范用工,车间和作坊灵活用工,村民既可以进厂务工成为合同制工人,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到就近的乡村车间打工,或者居家做工。  逸渝科技公司乡村车间的成功实践,为仪陇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成功案例。目前,类似这样的乡村工厂,仪陇县已达9家,覆盖15个乡镇,共建有60个乡村车间,辐射带动就业8000余人。  下一步,仪陇县将进一步拓展路径,回引优秀乡友返乡创业,并全力做好服务,强化要素保障,让更多乡村工厂在仪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培育壮大实体经济,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周亮  记者  张小星)近日,记者在蓬安县新园乡宽敞沟村看到,漫山遍野的桃树、李树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如今,村里土地流转了,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这样的绿色产业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而且还能为村集体增收。” 村民唐超国开心地说。出租集体闲置荒地、山坪塘等45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8万元;盘活闲置羊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万元;合并村活动室维修翻新后出租,增加集体经济年收入0.6万元……唐超国如数家珍般地逐一道出村集体的收入,之所以如此关心集体资产,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是村集体资产的股东。去年12月,村里把集体所有资产、资源清理核实完之后,集体资产通过股权量化改革,成立了宽敞沟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量化集体资产560多万元,设置成员股2477股,平均量化股权,成员权利均等。今年以来,宽敞沟村紧紧围绕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原则,由原麻杨河村、玉牛坡村、宽敞沟村三个村合并,通过“思想融合、组织融合、权责融合”,建立统一运营、财管、分配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充分依托引进的经营主体和形成的产业积极探索创新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入股合作经营等发展路径,不断夯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宽敞沟村是蓬安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农村集体资产存在着归属不清、产权不明、保护不严、流转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制定了规范性文件,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精心设计,定方案、定标准、定步骤、定时间,让广大干部群众看清弄懂改革过程。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经济发展活力有效释放出来,为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的有效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今年5月底,全县共完成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84个,认定集体成员数55.6万人,量化集体资产7.47亿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11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王波 杨膳宁 文/图)8月8日,四川省阆中市天宫镇天宫院景区门口的罗盘广场上,数名游客轮流坐上龙凤转天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天宫院村风光天宫院村因辖区拥有天宫院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而得名,距离阆中城区29公里,自然风光秀美,文化遗存众多,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多项“国字号”殊荣,是阆中市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天宫院村将迎来怎样的发展契机?带着疑问,日前,笔者专程到该村进行了探访。天宫院村漫山遍野柚花开  忆往昔 底蕴厚重 曾是古蜀道上璀璨明珠天宫院景区所在的天宫院村,因风水文化而得名。相传,唐代著名天文、历算大师袁天罡、李淳风二人先后至此,择地观天、著书立说、给风定级。鉴于两人在民间天文术数研究方面的成就,这里一时间成为民间天文术数研究和朝圣之所。“袁、李二人的研究成果,在此被广泛运用到建筑、农事等方面。”谈起天宫院村的历史文化,天宫镇天宫院景区管理所所长如数家珍。据介绍,天宫院村选址及建筑布局,深契传统风水理论,山、水、村融为一体,体现了川北民居建筑和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显示出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更为重要的是,该村现有保存完整的郑家大院等多处清代建筑,其房屋结构为穿斗式和抬梁式木质结构,用料粗壮,精工搭建,门、窗、挑枋及生活器具装饰雕花技艺精湛。“这些历史遗存,既是特定时代的见证,也为今天触摸传统文化提供了样本。”牛文君介绍说。距离天宫院景区不远处,邓家河与凤鸣河汇聚后,蜿蜒流至西河,河流汇聚处便是西河塘渡口。2017年底,随着西河塘大桥的建成通车,渡船过河成为历史。但从渡口的碑记等史料中,依然能够找寻到其昔日的荣光。《华阳国志》记载:秦惠王欲伐蜀,开通了金牛道(又名石牛道)。金牛道从陕西沔县西南行,越七盘岭到广元朝天驿,进入嘉陵江河谷,过清风峡、明月峡直达阆中,又从锦屏水马驿至天宫隆山驿而到成都。“古隆山驿的所在地,便是今天的天宫院村。这条驿道,自古以来就是阆中至成都的交通大动脉。”据牛文君介绍,古西河塘渡口作为古蜀道北接汉中、南通成都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官府专门在此设有“塘”进行管理。千百年来,绕村而过、缓缓流淌的西河水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由此经过。从现存的众多人文典故及遗存,可窥见历史上天宫院在军事和民间商业上的地位。时至今日,天宫院村既有携带着远古气息、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袁天罡、李淳风古墓及建筑群,明清古街巷及古民居院落,也有保持着历史原貌的楼阁、殿堂、戏台、厢房、塑像及碑刻,它们韵味独特,各具风格。鉴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光,2010年,天宫院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又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天宫院村渔家乐看今朝  农旅融合 传统村落焕发生机每个周末的清晨,78岁的天宫院村脱贫户刘忠辉都要一大早起床,来到袁天罡墓景点前,摆好桌子、拿出刻刀、接通电源,等候手拿祈福锁的游客前来刻字祈福。2016年,有些文化、字写得不错的刘忠辉经过培训,成为天宫院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如今,在天宫院村,像他这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已近800余人,这一切,得益于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时间拨回到2007年,彼时,阆中古城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如火如荼,为增强旅游城市内涵,做强做大古城旅游名片,打造一个与阆中古城相呼应的风水文化旅游景区成为当务之急。“经过甄选,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的天宫院村脱颖而出。”天宫院村乡村旅游业的起步,时任阆中市文化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的牛文君最为清楚。随后,天宫院修缮了大殿、淳风墓、天罡墓等景点,并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经历“5·12”地震后,当年9月,阆中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对天宫院景区进行提档升级。“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建设了罗盘广场、推背园、风水四象雕塑、观龙阁,复建了西河码头、西河古街等旅游景点,并配套建设了游客中心、游步道、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牛文君介绍说。2010年10月,天宫院景区正式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托景区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近年来,天宫院村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传统的种养产业向旅游配套服务、休闲观光转变。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村里共有星级农家乐3家,配套建起了1800亩杂柑产业园、200亩香桃产业园、100亩荷花观光园。“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逐渐在天宫院村确立起来。2012年,柏垭至天宫旅游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后,天宫院村旅游产业正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景区接待游客10.17万人次,门票收入56万元。到2017年,游客数量已增至35万余人次,门票收入增长至150余万元。5年时间,差不多翻了3倍。”作为天宫院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牛文君对该村旅游业的发展“门清”。乡村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村里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激增,越来越多村民尝到了甜头。据统计,2012年,天宫院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为6438元;到2020年,人均年收入已超过2.75万余元。曾经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小山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村。天宫院景区一角谈未来 抱团发展  融入城郊30分钟乡村旅游圈2018年,阆中市委市政府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走出一条符合丘区实际、独具阆中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当前旅游配套设施相对健全,政府投资逐年减少的实际,后续天宫院村的旅游产业又该如何发展?对此,天宫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主动融入、抱团发展”的战略。按照阆中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8年以来,该市已重点打造7个生态旅游新村,与天宫院村相邻的天宫镇临江镇村就是其中之一。日前,笔者在临江镇村项目建设现场看到,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正稳步推进。未来,这里将依托西河风光,打造渔村文化和水上休闲旅游景点。“天宫院村距离临江镇村只有3公里,距离五龙村也仅有10分钟车程,3个景点各具优势,互为补充,抱团发展,更容易提升整体竞争力。”阆中古城管理局副局长宋海全介绍说。当前,阆中市正着力打造“江南—飞凤—天宫—柏垭”城郊30分钟乡村旅游圈,这也为天宫院村积极融入阆中大旅游格局提供了契机。“努力推动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充实旅游内涵”,宋海全说。如今,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骑上自行车,沿着骑游步道一路前行,遍览天宫院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更为重要的是,未来计划投入运行的观光小火车,也将让游客的乡村之旅变得更加轻松惬意。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9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邓斌)白虎村位于四川省阆中市西北部的木兰镇,地处阆中、剑阁和南部三地交界处,古蜀道从该镇穿境而过。白虎村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龙庙而闻名。2017年,该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文化村落。白虎村全景图因五龙庙而兴  边远山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阆中古城出发,沿国道347线经思依等乡镇后,来到该市西北部的木兰镇。从乡场出发穿行在山间,沿着龙脑山前行,远远地便看见白墙黛瓦的一栋建筑孤独地矗立在村口的小山岗上。“那就是五龙庙。”72岁的任永山是白虎村村民,据他介绍,五龙庙曾为一四合院,有山门、戏楼、左右厢房及文昌阁等,原建筑面积约2370平方米。目前仅文昌阁大殿保存完好。大殿左侧,还有一株距今300多年的古黄桷树。《阆中县志》记载,五龙庙始建于唐代,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书写在前檐东侧次间阑额底部的题记准确记载了这个时间。至清代维修时,五龙庙开始作为任姓家族的宗族寺庙。碑文记载,任姓家族系湖北麻城人氏,迁徙四川保宁府思依场、任家旮、青杆岭居住后搬迁至五龙庙定居,十代还祖,世代繁衍。白虎村以任姓为大姓。任氏族谱显示,任氏祖上可追溯到任居全、任光辉等,再到后来以“希子梁兴国玉泽荣朝廷”和“希先文德金登绍宗光明”两个字派繁衍生息,成为这个村落的大姓。白虎村以农耕传家,村民世代安居乐业,逐步建造完善村落家园。阆中市文物局专家介绍,五龙庙的建筑既具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建筑特点,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该建筑结构自然,空间宽敞,是研究宋元时期四川地方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四川日报》等媒体曾以《那些梁思成错过的宋元古建》梳理了西南的古建筑。1939年12月,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曾来到阆中,刘敦桢先生在日记中感慨“木建筑则止于明,明以前者未曾发现,颇有美中不足之感焉。”他们逗留了三天,没有找到期待中的早期木构。这是学社最后一次野外考察。彼时,梁思成和学社同仁都认为,经过明末张献忠之乱后,四川明代以前的古建几乎全部毁于战火。其实在遥远的乡野,仍有少量的古建筑幸存下来。阆中市境内就发现了两座元代建筑,水观镇的永安寺和木兰镇的五龙庙。据省文物局统计,迄今为止,四川已知的明代以前建筑仅10处左右,五龙庙木建价值由此可知。专家认为,五龙庙木建的特点在于其“叉手”用料为同期建筑所罕见,左右次间还保持“草袱”及圆木椽子。建筑造型优美,大式作法,与山西五龙庙型制相似。元代建筑引世人关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五龙庙和白虎村也曾经历兴衰沉浮。今年82岁的任泽恩介绍,五龙庙内塑有文昌、十八罗汉、牛王、五通等形象,雕工精细,栩栩如生,保护也较为完好。1966年,五龙庙办起阆中县“五七”干校。曾做过民办教师的任泽恩说,当时,五龙庙两边的厢房还没毁掉,可以供上百人居住。当年,“五七”干校学员不仅种庄稼,还养猪。据称,五龙庙大门左侧石碑四角凿通的四个圆孔,就是当时学生劳动留下的印记。“当年庙里还挂了一口从成都运回的铁铸大钟,每次敲响,响彻整个山村。”任泽恩说。再后来,这里成了村民堆积柴草的地方并沉寂多年。1977年和1989年,当地百姓曾捐钱捐物,对五龙庙进行了两次维修。五龙庙再次被世人所知,是在1986年的全国文物普查中。此时的五龙庙只剩下大殿,建筑面积仅100平方米。由于四川境内元代建筑稀有,五龙庙因此成为重大发现。1991年3月,四川省政府公布五龙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年后,五龙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评价:它是四川保存不多的元代建筑,构架基本完好,有地方建筑的特点。规划打造留住乡愁2016年底,住建部等7部委公布了2017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四川省有30个中国传统村落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白虎村名列其中。据了解,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着严格标准,必须村落自然景观较好、建筑风貌基本完好、民俗民风传承得好。专家认为,白虎村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众多传统资源。阆中是古巴蜀地区拥有驿道最多、分布最广、交通最畅达的城市。五龙庙前古驿道为阆剑古驿道。阆剑道东接米仓道至汉中,西接金牛道入梓潼。白虎村域内的古驿道上尚保留有众多遗迹。据阆中住建、文物等部门普查,主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0处、传统风貌建筑12处、历史环境要素2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白虎村现存传统居民有清代、民国等各个时期建设的。王家大院(小南丝厂)、凼坑大院、任家老院子、老家头院子、朝江小院、王家旮大院、桃山小院、玉平小院是川东北民居宅第和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五龙庙古聚落建筑和格局仍保存传统风貌,这些聚落和民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古民居实例。此外,该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清朝时期,龙灯、舞狮、高脚、牛灯、车灯和竹马等民俗表演流行于五龙庙一带。近年,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仅余竹马、木偶、舞狮、龙灯有传承人。木兰镇党委副书记杨旭介绍,为保护传统文化村落,该镇划定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龙脑山,东至思依镇到剑阁香沉镇公路,南至南隅民居,西至西北隅水塘,面积达17.45公顷,包括五龙庙和五龙庙古聚落。阆中市村镇规划设计院组织专业队伍于去年对该村进行了规划,《阆中市木兰镇白虎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正式出炉。规划将白虎村传统村落的发展定位为:将五龙庙传统村落建设成以宗族文化观光、传统聚落寻古、农耕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和传统村落旅游优选地。规划确定白虎村“保护先行、特色优先”的发展原则,结合现状与发展情况可概括为“一村落、三片区、多景点”。一村落指白虎村传统村落;三片区指宗族文化旅游片区、古聚落文化旅游片区、村落建设发展片区;多景点指村域的多个景观节点。杨旭说,规划分三期实施,一期将用3年时间完成风貌整治和环境治理,将对以五龙庙为核心的区域50多户传统民居进行风貌整治,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等。今后,该村还将利用五龙庙古建筑群,开展古建筑观光旅游。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修缮王家大院、凼坑大院等传统民居,开展古宅景点乡愁游等。这个古蜀道上的千年古村,将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再现古蜀道传统村落的荣光。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9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何姬金 文/图)近日来,四川省阆中市连续出现高温天气,为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阆中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开展“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及时有效救助街面流浪乞讨及发生临时性生活困难人员,确保他们安全度夏。阆中市救助管理站给流浪乞讨人员“送清凉”活动期间,在副站长陈姝娟的带领下,工作人员带着夏季降暑药品、矿泉水、面包和夏季衣物等救助物品,采取分组街面巡查的形式,到闹市区、桥梁涵洞、废弃房屋等流浪乞讨人员易出现的地方开展巡查和救助工作。同时,工作人员还检查督导了部分临时救助点的工作台账、物品发放等资料,并给救助点送去了防暑防疫物资,随后走进社区,向市民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相关政策,并发动热心群众参与到“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中来,确保夏季救助无盲区死角,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氛围。市救助管理站将持续把“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紧盯服务对象所急所盼,推动救助服务提质增效,常态化开展街面巡查救助,确保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流浪乞讨人员的身边。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9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文/图)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学党史、悟思想转变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8月6日,四川省阆中市图书馆向市残联捐赠图书600余册,与市残联共建休闲阅读书吧。阆中市图书馆与市残联共建残疾人书吧此次捐赠图书内容涉及文学、科技人文地理、社会科学、艺术、经济等。在市残联共建图书室面积80平方米,室内书架、桌椅齐备,环境舒适,极大丰富了残疾朋友和残障人士服务工作者的文化生活。此次活动是阆中市图书馆公共服务延伸的生动实践。阆中市图书馆还将不定期向残联共建休闲书吧补充更新图书,不断丰富图书内容,组织残障人士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让残疾朋友在阅读中获取更多信息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个人能力,掌握谋生技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9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2020年秋,四川省阆中市水观镇老象庵社区返乡创业青年赵江在老家租赁土地120亩,栽植良桑嫁接苗—强桑1号7.2万多株,建成规范化桑园120亩并申报成立了阆中市水观华姐家庭农场。今夏为加快桑园投产见效,助其早日增产增收,阆中市农业农村局蚕桑和果树技术推广站派出专人指导业主对所有桑树进行了摘心快速养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华姐家庭农场培育的良桑统一技术指导。7月初,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张军和冯斌深入实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一是科学确定主干高度。凡高度在50厘米以上的桑苗,在40厘米左右处芽的上方0.3厘米处下剪,一片桑园基本保持在同一高度;二是对业主园内工人进行了现场示范培训。施足两次肥料。摘心后,要求业主按平均0.1公斤/株的标准施碳铵灌水,促其桑芽迅速萌发形成新枝。7月下旬,再按0.15公斤/株的标准施用复合肥(N:P2O5:K2O=15:15:15)1次,确保枝条充实、健壮。勤掰侧枝腋芽。摘心1周左右,侧枝腋芽大量萌发,便于着手掰摘侧枝腋芽,每隔5天进行1次,连掰3次,每株仅留2根枝条养成一支干。总之要做到掰小、掰早、掰了,以免芽大伤皮。通过以上措施,所有桑树已快速形成了一级支干,目前长势良好,做到了1年养成主干和一支干,比常规养型方式提前1年;同时,通过摘心,明年春一株树即能形成4—6根丰产枝,每亩年可养蚕0.5张以上,按每张平均产茧40公斤,现行茧价50元/公斤计,该业主明年即可增收12万元以上。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9
(彭圣洲 记者 郭建坤 文/图) 盛夏时节,行走在蓬安乡间,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新村聚居点,郁郁葱葱的庄稼地,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处处升腾着绿色的希望。产业兴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内容。蓬安县坚持写好产业兴旺“大文章”,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为切入点,着力培育和发展壮大新兴特色产业,使农村土地“用起来、活起来”,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点。蓬安新园乡桃李产业园建设产业园区  实现产业布局规模化、生产现代化、销售品牌化、群众增收渠道多元化8月4日,新园乡吕家山村产业园,行车近半个小时,记者看到的都是一株株果树、行道树和园区里劳作的村民。“产业园里主要种植蔬果、粮油、药材、林木等。”新园乡党委负责人介绍,除吕家山村产业园外,该乡还建有覆盖油坊坝村、玉牛坡村、麻杨河村、踏坡梁村、宽敞沟村和天兴社区的万亩桃李产业园,以及规划面积2万余亩,地跨新园、利溪、龙蚕等乡镇的蚕桑产业园。目前,新园乡通过以点连线、连线成片的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布局规模化、生产现代化、销售品牌化、群众增收渠道多元化。“产业园建成了,促进群众增收是关键。”该负责人介绍,村民在产业园可以赚到“四金”:一是土地流转租金;二是集体经济入股分红;三是入园务工工资;四是正在探索的“返租倒包”模式,可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路子。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蓬安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推动特色产业连片发展。因地制宜出实招。杨家镇伏岭村和罗家镇龙滩子村在山腰种植花椒树,山下种植水稻,做到应种尽种,同时配建烘干房、冷冻库以及电商销售点,做到产业全链条发展。周口街道牛毛漩村发展柑橘、蟠桃、水产养殖产业,产业覆盖率达到70%……借鸡生蛋做实功。兴旺镇三青沟村引进德康集团发展仔猪繁育,同时配建千亩柑橘基地,实现种养循环;福德镇北斗坪村引进业主组建福顺、荣泉水果种植专合社种植李子,年产值达到500万元;徐家镇蓬池坝村引进业主,建成3200余亩农业标准化果蔬基地……蓬安县河舒镇柳滩社区产业园核心区近年来,蓬安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粮油高产示范带、果蔬产业带、种植养殖基地等产业基地建设,培育“6+3”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建设优质粮油基地、柑橘基地、蔬菜(花椒)基地、蚕桑(茶桑)基地。重点抓好相如街道塔子山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园、巨龙镇合作村柑橘产业园、新园蚕桑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新园万亩桃李产业园等农业园区的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生态养殖、有机蔬菜、木本油料、中药材、优质蚕桑等重点园区建设,建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设施装备先进、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全县已建成桑海、中药材、花木、花椒、有机稻、优质柑橘6个万亩级产业基地和163个脱贫奔康产业园。正在高标准建设正源-锦屏-塔子山-雁坪坝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积极创建一批省市星级农业庄园和重点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努力形成全域推进的产业振兴格局。锦屏镇金坡梁村,村民在掰玉米壮大集体经济  组建合作社,实现业主、村集体、村民共赢的“羊角嘴模式”全县推广在巨龙镇羊角嘴村村委会办公室一侧,是去年8月修好的烘干机房,该村老支书何继民正在检查设备。“去年村里收的谷子,除去成本,获利20多万元。加上种粮大户补贴等,村集体获利30多万元,户均增收1100多元。”说起村里的集体经济账,何继民话多了起来。他说,这还只是原羊角嘴村的集体经济账。去年4月,丰收村与羊角嘴村合并成新的羊角嘴村,村里的水田从450亩增加到1100余亩,今年,村集体收入可望翻倍。羊角嘴村壮大集体经济的喜人成绩,得益于该村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前,村里的撂荒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4%,个别组高达70%以上。”何继民说,地荒着不种太可惜,村民辛苦种一年又没收益,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鸡肋”。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成为当时羊角嘴村村两委的首要任务。经村民代表大会商量后决定:村民用土地入股合作社,自己的合作社种自己的地,人不够就用机器。2013年6月,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启动筹建,首批吸纳178户农民入社。到2015年,228户农民全部入社。2014年,腾飞农机专业合作社启动筹建,多数村民在成立协议上摁了手印。合作社建起了,何继民当选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会理事长。他说,合作社赚了钱,也就是农民赚了钱,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村集体有了钱,就能进一步扩大生产。去年,该村新修了烘干厂房和粮仓,购置了大型收割机、农用车辆和大型旋耕机。除满足村里农事作业外,还给附近村子提供服务。睦坝万亩现场粮油产业园在蓬安县,壮大集体经济的“羊角嘴模式”正在全县“开枝散叶”。睦坝镇武胜村创新“专合社+种粮大户+农户”“公司+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家庭农场为主体”4种经营模式。通过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利、合作赚现金等方式,让全体村民受益。河舒镇探索“龙头企业+专合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打造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业主主体投入60%、集体入股35%、以奖代补5%,实现业主增效、集体受益、群众增收。石孔乡围绕“石孔贡米”做文章,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跨村联建、以强带弱,组建蓬安县秾穗贡米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1000余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建成以小玉村为中心的3000亩贡米种植示范区。……截至6月底,蓬安县已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810家、家庭农场540家。近年来,蓬安县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为切入点,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培育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今年上半年,蓬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3%,并列全市第1名。相如镇街道油房沟社区一农家乐正在为游客准备食材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范围不断拓展,产业功能不断增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行走在相如街道油房沟社区的百牛渡江景区,目之所及皆是美景。这里不仅有山有水,还有诗和远方。每天清晨,上百头牛儿浩浩荡荡冲向嘉陵江,奋力向绿草茵茵的江心牧场游去。江中,牛儿们不时变换队形,跳起“水上芭蕾”。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记录这一壮阔的自然生态奇观。在百牛赞歌广场旁边开便利店的村民王小兵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喜上眉梢:“乡村旅游的兴起,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利溪镇挖龙坳村村民编排的文艺节目吸引游客拍照观赏在利溪镇花房子村,动物园保洁员吕素琼时常为游客当“摄影师”。“我们村原本是一个偏僻的贫困村,现在有这么多人来旅游,真是没想到。”曾是贫困户的吕素琼,搭上乡村旅游“快车”,不仅成功脱贫,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2016年,花房子村引进龙头企业四川花好月圆农牧业有限公司。企业进村后,整村流转土地3500余亩,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起动物园,让花房子村从传统农业村变成集生态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蓬安县坚持发展农业多业态,以相如街道油房沟社区、利溪镇花房子村、正源镇红豆村等村(社区)为重点,加快建设特色村庄,做大做强乡村民宿、酒店餐饮、旅游服务、农村康养等乡村旅游产业。截至2020年底,全县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200个,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1个、示范村9个。“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调优结构效益更高。”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蓬安通过对农村产业的优化重组、整合集成、交叉互渗,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范围不断拓展,产业功能不断增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从而实现发展方式的创新,不断生成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眼下正值暑假,正源镇红豆村再次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趁着周末,带上家人来乡村旅游,呼吸新鲜空气。”正在景区游玩的李先生说,这个地方景色很美,各式花儿点缀在山野间,停车场、游乐设施、餐饮娱乐应有尽有。依托景区这一资源优势,红豆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景区建成后,村民毛秀英将自家农房改造成农家乐,截至目前,她家农家乐营业额已突破50万元。近年来,蓬安县依托特色农业基地、农村自然生态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6
人物名片:  陈建清,南充市蓬安县兴旺镇(原海田乡)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曾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记者 蒲南溪)7月26日中午,陈建清在办公室匆匆吃完盒饭就出门了,下午蓬安县项目拉练将来到三青沟村,现场交流汇报乡村治理和生猪柑橘产业园建设情况。  “我还要趁中午这段时间去五公里外的产业园看看,有人来做农产品展销,看能不能把我们村的农产品推销出去。”忙碌,是陈建清的工作常态。在三青沟村的34年,村里通电、通路、通产业……背后都有她点点滴滴的汗水。  陈建清身患红斑狼疮,婆婆体弱多病,腰椎曾粉碎性骨折的丈夫不能干重活,儿子33岁患癫痫、智力只有3岁。尽管家庭的重担不小,但她说:“在工作中,一心一意为村民考虑,就可以忘记病痛、忘记烦恼。”  一条狭窄崎岖的土路,曾是三青沟村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通道。直到2014年,村里很多道路还是如此,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那一年,陈建清正为村子里发展脱贫产业四处奔走。从成都回来的周世莲夫妇经过初步考察,决定到三青沟村建立领头羊合作社,并且在6月25日运入第一批54只种羊。  但是运羊车到达村里时,雨越下越大,车子打滑上不了坡。陈建清立即喊来10多个村民,把50来斤重的种羊抱上山。周世莲夫妇随即扩大投资。几个月后,总投资800多万元、流转土地500多亩、常年存栏千只规模的领头羊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雨夜护羊的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也吸引了一个又一个业主到三青沟村落户。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托养”“寄养”、进园区务工等模式,三青沟的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和业主紧密融合,专合社现有53户村民入股,帮助83户贫困户解决了增收问题。  2016年底,三青沟村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4人全部脱贫,该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7年,三青沟村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村”。  “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陈建清说,现在三青沟村不仅有黑山羊养殖产业,还引进业主发展了1000多亩生猪柑橘种养循环产业园。集体经济也不只是以前的鱼塘,三青药材合作社正在建设中。今年,她与村两委干部多次研究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主动联系县级部门,跑上跑下争取项目资金,不断优化完善村社道路,新建多处水利设施,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三青沟村的村容村貌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6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王波 杨膳宁)四川省阆中市思依镇铧厂河村,因祠堂戏楼合一的奇观而闻名。该村位于阆中市思依镇东北部,地形地貌独特,历史遗存众多,享有四川省传统村落的殊荣,是阆中市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如今,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铧厂河村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铧厂河村新貎遗存众多 曾为商贸集散中心8月2日清晨,笔者驱车来到距离阆中城区15公里的铧厂河村,探访现存的铧厂遗址。这里悠久的人文遗产与宜人的自然风光交汇并存,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铧厂河村党支部书记宋高锋介绍,铧厂河村三面环山,坐落在风光旖旎的铧厂河畔。该村因生产农耕社会最重要的农具———铧而得名。铧厂河村历史遗存众多,现存的除铧厂遗址外,还有老场镇、造纸厂、榨油坊、古栈道、发电厂、火炮厂遗址等。“从众多遗存中,可以窥见这里曾是人口集聚地。”宋高锋说,铧厂河村是阆中至剑阁古蜀道的必经之处。据考证,作为古蜀道的一个重要节点,曾经的铧厂河村商铺林立,商品繁多,市场活跃,曾是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商业中心。人口的集聚、商业的繁荣,让曾经的铧厂河村吸引了不少外地人迁徙定居于此。宋朝坐便是其中一员。清初,宋朝坐率族人从湖北出发,一路辗转来到阆中,最后落脚思依镇。最初,宋朝坐一家十分贫穷。一天,他的二房夫人到铧厂河边淘猪草时,无意中发现了不知何人藏下的一坛金银,宋朝坐因此发了财,选址修建了宋氏祠堂,以期家族兴旺。后来,宋氏家族继续兴旺,成为当地望族。后人感念宋朝坐的辛劳,便修建起戏楼,供族人看戏消遣。古戏楼与宋氏祠堂坐西朝东,傍古岩面河而建。古戏楼位于建筑群正中央,是一座二层结构的木楼,楼底正门系墙砖所砌,上面的浮雕图案为禽兽一类,均为窑烧制品。正大门为厅式朝门,大门起拱。木楼正前边分立4根木柱。戏楼的二层为戏台,屋脊上塑有龙,在翘檐的烘托下,远远望去,古香古色。据宋高锋介绍,祠堂与戏楼浑然一体的情况,在四川并不多见。戏楼建成后,成为当地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时至今日,戏楼还是当地人的文化活动舞台。除了宋氏祠堂和古戏楼外,宋氏家族当年还修建了石窟、寺庙等。宋朝坐过世后,后人在石窟中竖起雕像。如今,石窟塑像早已风化,但时间镂刻下的道道痕迹,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力的见证。以旅兴村 留住最美乡愁春日的正午,阳光暖暖。午饭时分,宋金华家开办的农家乐里,饭菜准时端上了桌。大个的包子、美味的鸡汤……常见的菜肴,胜在实惠,博得游客交口称赞。宋金华曾是铧厂河村的贫困户,2017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夫妻俩在村里率先开办起农家乐,如今不仅脱了贫,年收入还超过10万元。“铧厂河村有诸多历史遗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富民兴村的必然选择。”2014年,在外办企业的宋高峰回到村里,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搞旅游,首先要打破交通瓶颈的制约。在村“两委”带领下,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募集社会资金,几年时间,铧厂河村修通了约6公里通组路。解决了出行难,村“两委”又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操起了心。依托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传统村落的政策支持,2016年,宋氏祠堂修缮工程开始实施,通过维修、校正、制漏等环节,昔日掩藏深山的建筑重新焕发光彩。“宋氏祠堂体现的是传统孝道文化,为此,我们每年端午节和春节期间都会配套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宋高峰介绍,这些文化活动以民俗表演为主,既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又增强了文化凝聚力,引得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尝到了发展旅游的甜头,铧厂河村又购进一批水上自行车,搞起水上休闲观光游。如今,依托日渐红火的乡村旅游业,对村里的发展,宋高峰有了更多盘算。“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宋高峰介绍,在市、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村里聘请省规划院的专家,对宋氏祠堂修缮规划再完善,计划恢复旱船、桅杆等损毁建筑结构,力争用5年时间,将宋氏祠堂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孝道文化景观。此外,村里保存完好的50余套明清古院落也将是下一步开发的重点。据悉,铧厂河村计划对破损的古院落进行维修,“要让前来观光旅游的人找到记忆中的乡愁。”未来值得期待。不久后,一个以宋氏祠堂为核心,古院落和自然风光相映成趣的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区即将呈现在游客面前。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4
挖掘保护红色文化、清代老建筑,发展乡村旅游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王波 文/图)柏垭镇老房嘴村位于四川省阆中市西南部,与南部县老鸦镇柏林村接壤。辖区内存有较多清代老建筑,自然人文资源颇丰,2016年入选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作为经受过革命洗礼的红色村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老房嘴村未来的振兴之路怎么走?带着疑问,8月3日,笔者探访了该村。老房嘴村全景图红色村落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盛夏时节,笔者随阆中市老促会前往老房嘴村吴家山,参观红军纪念碑。吴家山半山腰上,矗立着高5.5米的吴家山红军纪念碑。纪念碑的四面分别刻有吴家山阻击战简介、老红军生平,以及该村牺牲的16名红军烈士的碑文等内容。四周的树木枝繁叶茂,纪念碑庄严肃穆。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红军在阆中》等资料记载,1935年3月,红九军二十七师七十九团阻击川军罗泽洲部于吴家山,击溃其残部后在柏垭、高观建起乡、村苏维埃政权组织。同年4月2日,七十九团向南部进攻并攻占县城。次日,在优势川军的反击下退守火峰山和吴家山一带。同年4月15日,驻守吴家山的七十九团三营在大垭山狙击川军刘湘的反击,掩护主力北撤。经一天一夜的激战,三营完成任务后向思依、中坝等地撤退,其中有58名战士英勇牺牲并长眠于此。为纪念这些英勇牺牲的战士,2013年10月,阆中市政府在吴家山上修建了吴家山红军纪念碑。“白天看不见村庄,晚上看不见灯光,村民晒不着太阳。”阆中市老促会会长王明奎介绍,吴家山所在的老房嘴村,因山高沟深林密,地势险要,交通闭塞,不利于敌人追击的地理优势而成为红色革命村庄。据阆中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办公室主任吴文远介绍,当年,老房嘴村共有23名青年参加红军并随队长征,是当时江南、柏垭、思依片区参军人数最多的村。走过方知其中苦,苦尽甘来不忘史。“如今祥和幸福的生活,是革命烈士浴血奋战的结果。人们不应将他们遗忘。”世代居住在老房嘴村的72岁老人迭国正从小听老一辈讲述革命故事,对革命先烈深怀景仰之情。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23岁的孙子迭建军大学毕业后,毅然参军入伍。其实,该村大学毕业后选择参军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传承红色基因,是老房嘴村每一位村民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老房嘴村新貌勤劳肯干 贫困山村旧貌换新颜木结构的两层小楼美观大气,窗棂雕花精美,院内干净整洁,领着笔者一行人参观自己刚刚建起的新居,迭国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新居相距50米的地方,一栋灰瓦木结构的古朴小院便是迭国正一家数十年来居住的地方。屋内陈设简陋,但门楣上“光荣军属”的牌子却格外耀眼。一新一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思甜忆苦,方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这里地处偏远,曾经是大家公认的落后村”。迭国正的话语,如今听来依然沉重。鉴于基础设施极为落后,2011年,老房嘴村被南充市列为“革命老区贫困村”,在共青团南充市委、阆中市政府的帮扶下,接受过革命洗礼的老百姓依靠勤劳肯干,逐渐改变了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通过几年的努力,村里新建村道20余公里,老百姓出行不再难。”老房嘴村党支部书记宋永定介绍,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实施,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老百姓开始改变传统的种养习惯,走上了产业兴村、产业富民的新路。2015年,在政策的扶持下,返乡农民高兴元夫妇投资创办了华兴肉牛养殖公司,带动全村100余户群众搞起了肉牛养殖,榜样,便是前行的力量。规模达100亩的枇杷基地、220亩的乳桔和南方苹果基地……如今,一个个由当地老百姓创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基地如雨后春笋,在老房嘴村涌现。产业结构调整,让许多村民在家便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花甲之年的贫困群众高洪德便是其中的代表。2017年,他家出栏肉牛3头,收入达到1.2万余元,实现脱贫。数据是发展的最好诠释2017年以来,巩固传统种养产业的同时,老房嘴村村民依靠务工、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方面带来的收入,到去年底全村526户1742名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余元,戴在村民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子”终于摘掉了。老房嘴村养牛场发展旅游  传统村落迸发新活力在前往吴家山红军纪念碑的途中,笔者注意到,一辆推土机正在进行道路施工。站在吴家山的山腰上放眼望去,山下的水泥硬化路已建成。“修建的这条路是村里专门为红色景点规划的。”宋永定介绍,对照省级传统村落振兴规划,未来几年,包括吴家山红军纪念碑在内的红军战斗遗址将被打造成红色文化景点。这一规划得到了吴文远以及老房嘴村村民的一致赞同。“当年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革命英雄的故事理应为更多人所熟知和牢记。”吴文远建议,加大对当地红色文化的挖掘和收集,待将来景区建成后,运用讲解或其他形式,宣传红色文化,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在老房嘴村,不少灰瓦木结构的建筑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杜天国介绍,这些建筑多为清代所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迭氏宗祠、吴家大院等,共有100余套,其中阆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3处。”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传统村落后,如何利用好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老建筑,是当地党委政府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保护肯定是第一位。”杜天国说,目前,柏垭镇、老房嘴村已经对村里现存的老建筑逐一进行了登记,作为历史文物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还将组织专业人士,对已经破败的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力求让这些经历时光和岁月雕琢的老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按照该村的发展规划,这些老建筑将成为老房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看点。鲜血浸润的红色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古老建筑,三种资源为老房嘴村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我相信老房嘴的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展望未来,宋永定的目光坚定。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4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王波)老观镇老龙村位于四川省阆中市东北部,距城区约45公里。该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现存完好的川北瓦屋长檐古民居、古院落,以及红四方面军战斗遗址等诸多历史遗存,更有“川北灯戏”“亮花鞋”等民间文化远近驰名。2012年,该村入列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置身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当前,老龙村将迎来怎样的发展契机?振兴之路又该如何选择?8月3日,笔者专程到该村进行了探访。红军激战鸡山梁战斗旧址。 历史名村的红色记忆老观场镇所在地老龙村的西南面,一座山峰高耸入云,其间松柏稠密,蝉鸣不绝。8月3日,笔者一行沿着近乎垂直的山路拾级而上,在北寨门前的一块石头上,依稀可见当时红军刻于其上的“加强备战”“红四”等字样。“这里便是老君山。80多年前,著名的‘夜袭老君山’战役就在这里打响。”老观镇文化站长杨志向笔者讲述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1933年7月,红30军90师268团之一部进入老观地区后,国民党29军罗乃琼师之一部和马骥伯部退守老君山。为配合仪南战役,1933年8月,驻扎在老观场的红30军90师268团和老观地区的赤卫军共1000余人,于24日拂晓向盘踞在老君山上的罗乃琼师部和马骥伯部发起猛烈攻击。“夜袭老君山”大捷,清除了红军前进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据《红色摇篮———阆中革命老区》一书记载,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老观驻扎期间,留下红30军军部旧址、红军医院、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共苍溪县委旧址、红军造船厂等众多遗存。夜袭老君山三战鸡山梁旧址。传统村落的发展之匙2012年12月,老龙村入列国家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老龙村为核心的老观镇迎来了发展的契机。老龙村西北部,一条笔直的道路两侧,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这是老观镇正在打造的米仓大道新街项目。“米仓大道新街项目于2014年启动。”老观镇副镇长邓琬玉介绍,除建设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外,还对原老龙村1至3组村民的居住条件进行了改造提升。如今,总长约1000米的米仓大道早已完工,还房项目将于去年底前全面建成。令老龙村村民欣喜的变化还有很多,从2016年起,该村先后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居民聚居点建设等多项惠民工程。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建成投用,让村民增收有了门路。集体林场流转所带来的收入,更是让村民增收有了保障。近年来,随着老观古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场镇人口及游客数量增多,为老龙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契机。“推动传统种养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产品商品化,由此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杨志说。数据是发展最好的诠释,2012年,老龙村依托沙参、柑橘、蔬菜等传统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该村发展起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去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余元,9年时间几乎翻了3番。老龙村李先念旧居陈列馆千年古村的振兴路径老龙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古时,以老龙村为核心的老观是闻名的旱码头,军政重守之地。而目前正在申遗的“古蜀道”,其间的米仓道贯穿古镇,成为连接四方州县的重要节点。“老观镇迄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期间文化生成、发展并得以延续。”邓琬玉介绍,老观的建筑遗存、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集中,保存基本完好,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风情,是历史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因此,围绕“以文化为媒介,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振兴路径,老观镇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尝试。说起老龙村的文化品牌,“亮花鞋”绝对是其中的精品。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亮花鞋》以优美、雅致、极具阆中特色的舞蹈表现形式惊艳全场。对于这一几乎攀登上民间艺术高峰的文化品牌,老观党委政府、老龙村村干部还有着更加长远的打算。目前,该镇正着力推动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求让这项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新彩。“当前,我们正把‘亮花鞋’申报为省级非遗,让这项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下去。”邓琬玉说。红军医院旧址对于省级非遗“川北灯戏”,老观镇则在推陈出新方面下功夫。在对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该镇创作出《幺儿幺女》《送丝蚕》等一批喜闻乐见的新剧目,更好地为旅游发展服务。为充实乡村旅游内涵,一批旅游景区、景点的提升打造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老君山风景区便是其中的代表。“目前,景区山下的配套设施基本齐备,山上广场、石梯、林间小道、游步道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邓琬玉介绍,以老君山为核心的康养景区项目,是旅游振兴乡村的又一重要载体。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4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张晓东)“遇到火警、疾病,就按对应的一个键。如果情况紧急了,随便按一个键都起作用。” 8月3日,在四川省阆中市飞凤镇桥亭村村民宋永会家里,该村网格员伏正操正在教其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一键呼救”系统。“这个简单易学,我们一下就知道怎么使用了。”宋永会说。桥亭村有村民500余户1600余人,是阆中市乡村旅游的示范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枇杷产业村。该村在乡村旅游及产业发展上稳中提质,但存在村民居住分散,留守老人和儿童偏多的情况。为给大家营造稳定安宁的生活环境,同时解决在外务工人员的顾家之忧,桥亭村在乡村治理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桥亭村村干部通过“一键呼救”系统查看村况去年,桥亭村按照10~15户的规模,将村民划分为若干网格小组,以此为单位确定一名网格管理员(户长),负责治安巡逻、森林防灭火、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实施“户户联防”工程,再利用财政补助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为每户居民安装“远程监控”和“一键呼救”系统。在智能设备的辅助下,村民若遇紧急情况按键报警后,网格小组内所有住户均会收到警示,同时户长家的报警设备自动与村委会警务室总机联通,确保紧急信息第一时间上报。前段时间,阆中市普降暴雨,村民张家安房屋后山坡发生垮塌,致使20多立方米的大石头矗立屋后,十分危险。张家安一人无法处置,便按下报警器,周围的居民和网格员马上赶来和他一起排水排障,避免灾害加剧。“这段时间暴雨天气频繁、地质灾害频发,这个系统使用效果特别好,我们的村干部在总监控室就可以看到全村主要路段和家家户户的情况,如果遇到老百姓呼救,我们的主机网格员就可以和求助人实时对话了解情况,并联络周围邻居赶到现场帮忙处置险情。”桥亭村党支部书记杜光兴说。目前,桥亭村80%以上村民家中都安装了“远程监控”和“一键呼救”系统。同时,该村统筹整合辖区内“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设施设备,对重要路口、景区景点、公共场所进行监控布设,确保公共区域内本地群众和外来游客处于可视范围。在此基础上,桥亭村以村(居)为单元,统筹整合村组干部、民兵应急队、网格员等力量,组建治安巡逻队伍,常态化、全覆盖开展治安巡逻和应急处突等工作,提升景区游客和居住群众安全感。据了解,“一键呼救”系统为桥亭村首创,这一智能设备为当地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户户联防’工程和‘一键呼救’系统实现了人防、物防和技防手段相结合,方便实用,十分受群众欢迎。接下来,我们将在全镇进行推广。”飞凤镇副镇长李映双说,随着暑假的到来,孩子们放假回家后,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为此,将让村干部和网格员在开展留守儿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的同时,教会孩子们使用“远程监控”和“一键呼救”系统,确保暑假平安。“乡村振兴,有效治理是基础。全镇紧紧围绕基层治安治理,以桥亭村为试点,着力构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乡村治理联动机制,为保障群众和游客安全,实现农村‘长治久安’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飞凤镇党委书记何常清如是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4
(彭圣洲 周亮 汪泽民 记者 张小星)蓬安县相如街道,扭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成片发展青花椒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把古楼沟这个贫困村变成了示范村。徐家镇聚焦产业发展,引进业主投资上亿元建设万亩果蔬产业园,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兴旺镇柑橘、中药材、稻鱼等产业园交相辉映,特别是引进德康集团,年出栏生猪可达12.5万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日,蓬安县举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拉练。1天时间、4条线路、2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白天拉练评比,晚上统筹调度工作。与会人员进园区、问农家、看变化,有由衷的点赞、有中肯的建议、有深入的探讨、有实际的总结。通过相互比、相互学,寻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密码”。资料图片产业发展有活力  乡村振兴添动力盛夏的蓬安,广袤的田野上生机勃发: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千家万户,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点缀在田野里,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诉说着新农村的幸福故事……这些美丽图景,正是蓬安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注脚。走进龙蚕镇千丘塝村,连片的水产基地呈现在与会人员面前。“千丘塝村的水产养殖面积近3000亩,是全省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也是目前全市最大的渔业养殖基地和水产专业合作社。”龙蚕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该水产养殖基地规模养殖乌鱼、黄颡鱼、甲鱼等水产品,年产量900余吨,年产值1000余万元。作为全省集体经济示范村,巨龙镇羊角嘴村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以“一子动”带动“全盘活”。该村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模式,大力发展四大产业(粮油、生猪、晚熟柑橘、水产),建成占地6000余亩的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实现存款60万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年均增收1100元。“羊角嘴村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正源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该镇黄梁村自然条件和基础较差,通过回引优秀乡友返乡创业,建成种养循环产业园,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现正在探讨“因地制宜、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一路走来,沃野处处放新歌。兴旺镇三青沟村引进德康集团发展仔猪繁育,年出栏生猪可达12.5万头,同时配建千亩柑橘基地,发展种养循环,群众户均增收6000元;杨家镇伏岭村通过引进业主组建兴农种养专合社,养殖黑山羊,打造“伏岭黑山羊”品牌,目前已成功注册商标,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年产值达到600万元以上,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元;锦屏镇两路口社区建成3000亩经果林产业园,年产值20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石孔乡围绕“石孔贡米”做文章,建成了以小玉村为中心的3000亩贡米种植示范区,助力品牌做大做强;平头乡庙儿坝村采取“公司+科研院所+专合社+农户”模式,建成500多亩的青虾扩繁基地,推行稻虾养殖模式,辐射范围广、增收前景好。“这几年,蓬安建成桑海、中药材、花木、花椒、有机稻、优质柑橘6个万亩级产业基地和163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基本形成全域推进的产业格局。”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人居环境大变样  群众幸福指数高进入徐家镇蓬池坝村,道路两旁开满鲜艳的格桑花,掩映在干净的青山绿树下,整座村庄干净整洁,清新雅致。回想起过去的村子,村民们用三个字形容:脏、乱、差。“如今,每天晚饭后,大家都会出来转一转,聊聊家常,呼吸清新的空气,十分惬意。”村民杨秀碧说,“近几年,政府投入很多钱改善环境,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蓬池坝村的变化离不开该村大力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为提升村容村貌,该村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在全村道路两旁栽种格桑花,让整个村庄变得更加生态、美丽、宜居。与会人员所到之处,点赞声一片。相如街道古楼沟村改造农房100余户、卫生厕所200余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睦坝镇通过打造“坝上田园、坝上公园、坝上家园”,真正实现宜居宜业。巨龙镇羊角嘴村开展风貌提升、美丽庭院、卫生评比“三大行动”,爱卫新风扑面而来。“这一次观摩,给我非常大的震撼。各个村都有特色亮点,这对我们下一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宝贵借鉴。”一名与会人员说。各村变化的不仅是“颜值”,还有老百姓的生活。“大家到屋里来坐,吃点水果,随便参观哈。”家住周口街道牛毛漩村的罗云清热情地招呼着与会人员,她说家里第一次来这么多“客人”,很有面子。崭新的厨房橱柜、干净的卫生厕所……罗云清家和城里人的生活条件没多大差别。“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家实施了改厨改厕。如今厨房整洁靓丽,厕所也不再臭气熏天,还消除了安全隐患。”罗云清开心地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蓬安县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融合推进。蓬安县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把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总结经验、精准施策、有序推进,持续抓重点、攻难点、推亮点,努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基层治理显成效  人民生活更美好“一路走来,产业之花处处盛开。”与会人员越看越兴奋,越看越信心十足。信心既来源于产业发展,也来自改革驱动。“改革改出铁班子,治村治出好生活。”相如街道古楼沟村结合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今年的村级换届,实现了五大变化:面积由小变大,从2.3平方公里增加到5平方公里;人口由少变多,从878人增加到1716人;干部由年老变年轻,村常职干部平均年龄从57岁下降至44岁,最低学历由小学文化提升到高中文化;实力由弱变强,整合资源、产业等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成功打造了古楼沟村电商示范基地、青花椒产业基地;服务效能由低变高,建立村级代办机制,让原来的“等待办”“跑路办”变为“就近办”“随时办”“上门办”“代理办”。这种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新探索不是古楼沟村的特有。蓬安县21个乡镇(街道)全面完成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建制村调减至228个、减幅达57.8%;该县村(社区)党组织委员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5.8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上届提高21.7%;乡村致富带头人在成功当选的党组织书记人数中占比达25%,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围绕基层公共服务重点任务,以服务基层群众为核心,创新推动自治、共治、法治、德治“四治融合”,全面推行“七公开一曝光”,抓好“177”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探索出“创新基层治理、提升服务能力”的蓬安模式。周口街道牛毛漩村儿童之家集读书、游乐、心理疏导于一体,设置“亲情聊天室”,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连心桥”。徐家镇蓬池坝村创新开展“1+6”(建强1个党支部,建好6个功能党小组)党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金甲乡果山村因地制宜探索出“13363”村级治理举措,筑牢基层治理“前沿阵地”。一路亮点纷呈,一路风景如画。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宜居的乡村,一幅幸福和谐的画卷正在蓬安大地徐徐展开。“这次现场拉练为全县各乡镇(街道)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一次‘现场教学’。”蓬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本次拉练,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全员上阵、集体作战,全县上下形成了水紧鱼跳、你追我赶的推进氛围,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工作态势。“接下来,我们将因地制宜出实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利于民的实效,加快推进全县乡村振兴结出更多硕果。”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3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张晓东 侯凯然 文/图)7月30日,由四川省阆中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献礼奋斗百年路•启航美好新生活”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阆中赛区比赛在市人民广场举办,7支乡镇代表队参加了此次竞演。博树回族乡《民族歌舞》表演竞演现场,作为南充境内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博树回族乡带来的充满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让大家对博树回族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桥楼乡的《舞草龙》、千佛镇的杂技《杂耍》、峰占乡的木偶《变脸》、木兰镇的舞蹈《不忘初心》、飞凤镇的三句半《夸夸咱的党》、 天宫镇的快板《 文明天宫党旗红 》一一登台亮相。精彩的演绎既充分展现了阆中市乡村宜人和谐的美丽画卷,更体现了阆中儿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共同建设美丽家乡的信心和决心。各乡镇还通过形象代言的形式,对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光进行了推荐。木兰镇舞蹈《不忘初心》据了解,竞演活动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统一安排部署,分为线下竞演和线上竞演两部分,活动结束将推荐部分优秀乡镇代表阆中参加南充市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与南充其他乡镇共同角逐全省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名额。飞凤镇三句半《夸夸咱的党》本次竞演大赛旨在发现、挖掘、培育一批乡村文化能人、魅力乡镇,赋予民间民俗文化新的生命力,提升乡土文化“造血”能力,以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突出解难题办实事,响应农村群众自办文化需求,搭建同台竞技舞台,呈现老百姓“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局面,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