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刘文佳 王鑫 记者 徐中成)6月8日上午,阿坝州金川县勒乌镇安顺村唐家坪,在浙江农业技术专家钱义荣的指导下,村民小心翼翼修剪刚种下的茶树。“这批茶树苗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捐赠的首批15万株‘白叶1号’茶苗中的一部分。”金川县科农畜局局长泽郎说。  种上茶树的不仅有安顺村,在安宁镇安宁村的一处高山田地里,安吉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也在指导村民试种茶苗。  谈到引进“白叶1号”茶苗的缘由,钱义荣打开了话匣子:“此前,广元青川成功引种,让大家信心倍增。如果茶树在高海拔地区试种成功,不仅能促进当地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还具有科研和生态等诸多价值。”  在高原首次试种“白叶1号”,安吉县和金川县相关部门前期做了充分准备。经过多次实地踏勘,分析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经过大量的走访和研判,最终才确定试种地点。钱义荣说,之后,技术团队也将时刻关注试种情况,持续提供技术指导,努力确保茶苗成活成长,为当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培育新的特色产业。  据介绍,金川县接下来会统筹两地的农技人员、乡镇专职人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两种方式开展种植、茶园管理、采摘加工等培训,多举措推行规范化种植,让安吉白茶在金川生根发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5月23日,汶川县威州镇索桥村骄阳似火,正值汶川甜樱桃上市高峰,果农们在马路边竖起了招牌,摆上了小摊,除了售卖车厘子,还邀请游客到园子里去采摘。中午刚过,山腰上冒出一名果农,他不急着下山招徕客人,而是径直走进自家的樱桃园里忙活起来,掐掉长势旺的长枝条,保留有嫩芽的短枝条,忙得不亦乐乎。朱泽恩(右)和舒雨查看甜樱桃园挂果情况。  “天天都来果园管树子,雷打不动。”这位果农名叫朱泽恩,是汶川果果多优态农场的负责人,目前他家的甜樱桃还没开园。果园里,只见樱桃树上线绳“坠地”,果披“白衣”,脚踏“绿毯”,树势都很旺,绿叶下的甜樱桃随处可见,撕开套在上面的白袋子,粒粒甜樱桃个头大、颜色深,大部分已成熟;但总体来看,每棵樱桃树上挂的果实并不多,与周边果园相比“稀疏”了不少。注重精细管理  2013年起,朱泽恩在索桥村陆续流转土地近250亩,种植了甜樱桃、青脆李、红脆李、大枣、杏子等果树,其中,连片种植的樱桃树可是朱泽恩的“宝贝疙瘩”,8年时间里他不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农闲时一家人用心经营,农忙时请工人务工,樱桃园管理得井井有条。  虽然管理很精细,但作为“成果”的果子为何不见多呢?朱泽恩解释,针对甜樱桃不同年龄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他将生态、自然栽培管理做得很好:慎用杀虫剂,用太阳能捕虫灯、“糖酒醋液”、粘捕黄板等绿色手段诱捕虫蝇;不打除草剂,使用有机肥,树下的小草不仅能遮阴保水,枯萎后还能作为绿肥还田;不打生长调节剂,除合理配置授粉树外,花期用人工授粉增加坐果率;果树拉枝、果子套袋、甜樱桃自然生长,有的树龄已达8年。  “虽然取名果果多优态农场,但8年努力却‘事与愿违’,果子并不多。”朱泽恩笑着告诉记者,他对这样的窘境一点也不担心。市场表现不俗  原来,由于管理得法,朱泽恩种植的甜樱桃很受市场的欢迎,去年30亩甜樱桃园产出近6000斤果子,卖了30万元,每斤甜樱桃均价50元左右,而且一开园便被回头客订购一空。“品质”成了这家农场最好的招牌和名片,也正是因为品质过硬,让他认识了现在的合作伙伴——阿坝州羌谷科技有限公司,双方联手成立了阿坝州西羌云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将甜樱桃园扩大到了70多亩。  “朱泽恩做好标准化管理,我们负责甜樱桃分选、营销,打造出品牌知名度,走向更高端的消费群体。”羌谷科技公司投资人舒雨告诉记者,“通过公司的销售渠道,甜樱桃可以销往北、上、广等大城市,销售价格比去年表现更好。”  如今已经到了甜樱桃上市的高峰,周边樱桃园或忙着出货、或招徕客人入园采摘,果果多优态农场位于索桥村的交通要道旁,做采摘也较其他果园更有优势,但朱泽恩却选择了暂不开园,“闭门”用心做好管护,对于销售他也非常有信心:“现在就已经有回头客预定了 900 余斤,等甜樱桃全部成熟后再开园迎客。”记者手记  朱泽恩是索桥村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2013年以前常年在外做建筑生意,后来用积蓄流转土地发展了250多亩水果,并开办了果果多优态农场,虽然“半路出家”当水果种植户,但他和家人们一起,把农场经营得井井有条,这与他勤恳好学、踏实肯干分不开,更与他做生态、优质农产品的信念分不开。  “只要肯用心,本地果农们的甜樱桃品质都能再上一个台阶。”舒雨向记者透露,与她合作的汶川甜樱桃种植户不止朱泽恩一家,但总体来看,目前进军高端消费市场的汶川甜樱桃还有很大缺口,希望能够通过朱泽恩的故事,示范带动更多甜樱桃种植户种出优质水果,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众人围在田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清洗着一株植物——上部类似百合花的茎秆和叶,而下部则像蒜头一样圆圆鼓鼓。“洗的时候动作要轻些,千万不要把‘龙皮’弄掉了,这很关键……”这是近日发生在阿坝州黑水县瓦钵梁子乡的一幕。  老人名叫唐心曜,今年已是88岁高龄,原是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据他介绍,这种植物叫瓦布贝母,是川贝母的一种。  5月30日,记者从彭州市委宣传部获悉,在彭州市对口支援下,黑水县瓦布贝母产业发展成果初显。海拔3000米的黑水县瓦布贝母育种育苗基地。 受访者供图意外发现新品种弥补川贝母市场缺口  时间回溯到1963年,29岁的唐心曜随考察队在黑水县瓦钵梁子乡调研时,在野外意外发现了一种外观酷似川贝的植物,但鳞茎要比已知的川贝大不少,考察队将这一新种类命名为瓦布贝母。50多年来,唐心曜教授和科研院所投入大量精力对瓦布贝母进行了多学科研究,其人工繁殖种源至今已达第8代,并于2010年正式收载入《中国药典(一部)》川贝母基源品种》。  “川贝母生长环境苛刻,产量低,但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截至目前,使用川贝母的中药症状经典方达157方,以川贝母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达200种以上。”据彭州协力制药项目负责人林良科介绍到,目前川贝的年缺口达500吨以上,而瓦布贝母具有产量高、药效强、易栽培等特点,是川贝母的主要替代品之一。  作为瓦布贝母发现地的瓦钵梁子乡自然条件优越,曾一度是黑水县的大粮仓,但近年来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彭州市作为传统道地中药材产区,为了助力当地振兴产业,彭州市对口支援工作队将瓦布贝母的种植作为对口支援黑水县的重点产业项目之一,大力发展以种植瓦布贝母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唐心曜教授(左一)仔细查看瓦布贝母种植情况。 受访者供图亩均净利润可达4万元市场前景被看好  工作队一方面对接黑水县科农牧水局以及专业院校专家团队争取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彭州制药企业,动员参与瓦布贝母产业化发展。协力制药公司积极响应,到黑水县开辟药材种植产业“飞地”。2018年,黑水县瓦钵梁子乡瓦布贝母孵化基地正式投入运营,目前近200亩种植基地中的一半已经进入生产种植阶段,即将产生经济效益。  据瓦钵梁子乡现有种植成果估计,若按种植2年生瓦布贝母鳞茎计算,3 年后采收,累计总投入成本约6万元/亩,总产值可达15-20万元/亩,净利润3-4万元/亩/年,利润十分可观。  基于种源地优势,帮扶队与当地还鼓励黑水县内芦花镇、卡龙镇、洛多乡、石碉楼乡等地的群众和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参与,开辟育种和生产基地100余亩,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瓦布贝母个头虽小,但是潜能很大。”唐心曜说。  “经济效益好,群众就愿意参与。”卡龙镇瓦布贝母种植基地的尹蔓对种植瓦布贝母的前景很有信心。据了解,目前卡龙镇已经准备了大约500亩地用于种植瓦布贝母,计划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药材种植,并成立中药材初加工工厂,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家乡的土地上挥洒青春与汗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7
眼下,正是汶川甜樱桃成熟的季节。汶川的年青人们拿着手机走进了樱桃园,在树下进行着一场场直播,将汶川甜樱桃在线上销售。而汶川燕子便是其中之一。“给大家看看这就是我们汶川甜樱桃……”正在甜樱桃地里直播的正是大家经常在抖音里刷到的“网红”汶川燕子。汶川燕子真实姓名叫董智燕,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汶川羌族女孩。几年前董智燕理过发,也摆过地摊,这两年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董智燕也瞅准了其中的商机,开始发展电商事业。“自己的家乡有这么多的美食美景,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汶川。”刚开始董智燕只是借助微信朋友圈宣传家乡特产。但是因为朋友圈子的局限性,影响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随着直播平台的兴起,董智燕身边的朋友纷纷加入到直播队伍中,董志燕也开始加入到直播队伍中来。刚开始直播总是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粉丝量总是上不去。可董智燕也不气馁,到处参加培训,也经常观看别人的直播来增加自己的经验值,经过不断地努力,现在董智燕的粉丝量已接近将近16万。“大家好,这里是我的家乡萝卜寨。”“大家好,我们汶川的西梅已经成熟了”打开董智燕的抖音账号,大多数以宣传家乡美景、美食以及羌族文化为主。“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汶川的发展,我就拿起了手机拍摄利用短视频宣传我们家乡的美景美食,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来了解汶川,让更多的人来到我们的汶川。”董智燕说道。“燕子,我家里还有一些蜂蜜你也帮我卖一下吧。”“燕子,家里的甜樱桃熟了,你哪天上来哦?”……每每董智燕走进村子里,那些熟悉的嬢嬢、伯伯们就会将董智燕团团围住,让她“品鉴”自家的土特产。进入董智燕的“店铺”里面销售的都是汶川蜂蜜、花椒、特色水果等。如今,随着电商行业的普及,更多的汶川年轻人开始拿起手机以各种形式为家乡代言,也带着家乡的土特产走出大山。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汶川,爱上汶川。“后期我也会把更多的家乡农副产品带到我的直播间,帮助我们当地的老百姓增收,也助力乡村振兴。”董智燕说道。(供稿:汶川县融媒体中心 邵理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6-06
(伍排勇 邵理燕  记者 庄媛)记者6日从汶川县委宣传部获悉,端午小长假期间,汶川县共接待游客18.6万人次,同比上升2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880万元,同比增长42.9%。其中,汶川特别旅游区接待游客9.223万人次,大禹文化旅游区接待游客8.94万人次,卧龙旅游区接待游客0.44万人次。环比2022年清明小长假,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增加371.2%和438.5%。端午节前,阿坝州推出全州所有A级景区半价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省内及重庆等周边游客。端午节期间,游客们纷纷走进汶川县水磨古镇、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家果园,体验汶川多样的文化魅力和自然风情。古镇游端午假期,汶川以阴雨天气为主,在水磨古镇、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尽管天空中下着小雨,也阻挡不了游客们的出游热情。人们踩着青石板,穿梭在青砖绿瓦的禅寿老街。有的捧着美食边吃边逛,有的走进商店与店家讨价还价。来到万年台古戏楼,游客们登上戏台还能随口唱上一两句戏文。淅淅沥沥的小雨,也让整个古镇更加古色古香。置身其中,游客们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完全忘却了平时工作、生活中的烦心事。“这里太美了,来到这里感觉自己的心里一下子就放松了。我已经喜欢上这里了。”来自重庆的游客罗茜正在和好友聊着天,并表示下一次还将带着家人来这里玩,体验康养水磨如诗如画的美景。映秀地震遗址作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映秀镇自然是游客们必须打卡的目的地之一。出示行程码、健康码、测量体温……在漩口中学遗址,游客们依次扫码预约参观。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下,游客们的记忆也被拉回到了那段悲壮的抗震救灾时刻。很多游客都是带着孩子前来参观,感受爱国主义教育。“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没有想到咱们映秀的变化会这么大,会这么漂亮。今天带着孩子来到映秀,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亲眼见证自己祖国的伟大。让他们学会如何感恩。”来自成都的游客王育林带着妻子和孩子为“5·12”大地震遇难者同胞献完花后表示。端午小长假,正值汶川甜樱桃上市的时节,大量的游客也涌入田间地头体验采摘的乐趣。在威州镇布瓦村村民朱富云家的地里头,这几天都可以见到前来采摘甜樱桃的游客。游客只需支付30元一人的入园费,就可以进入樱桃地里进行采摘。一颗颗红彤彤的樱桃令人垂涎欲滴。游客们有的站在树下摘下一串樱桃直接送到嘴里,有的直接爬到树上进行采摘。“太安逸了,感觉回到了小时候上树子吃果果的样子。看嘛,后备箱都要塞满了,这么美味的樱桃必须多买一些回去。”游客王瓅正提着好几箱甜樱桃往后备箱里面塞。对旅游市场的升温,最高兴的莫过于汶川的老百姓。今年朱富云家的甜樱桃也在端午小长假迎来了销售旺季,仅端午节第一天就出售了好几百斤甜樱桃,实现收入近万元。“现在我们的疫情控制得好,游客能够放心游汶川,我们也能开心地赚点钱。”朱富云说道。扫码措施据悉,端午小长假期间,汶川县域内各景区、公共服务场所严格执行“限量、预约、错峰”和“三多两有”要求,文旅场所全覆盖“四川天府健康通”场所码,严格体温检测、戴口罩、验码、扫码、“一米线”、清洁消毒等防疫措施,要求做到分时控流,防止人员聚集。全县旅游景区安全有序,旅游市场井然,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和旅游投诉发生。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邵理燕眼下,正是莴笋成熟上市的季节,汶川绵虒镇码头村莴笋迎来了丰收季。  6月3日,笔者走进汶川县绵虒镇码头村龙潭组的田地里,成熟的莴笋翠绿挺拔,菜农们忙活着采收莴笋,呈现出一派丰收的田园景象。“今年我家种植了6亩的莴笋,产量也比较高,每亩能够产8000斤左右,按照今年的市场价应该能有六七万元的收入。”种植户明贵珍一边捆莴笋一边说道。村民采收莴笋  绵虒镇码头村昼夜温差大,适宜莴笋种植。近年来,在绵虒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码头村党支部借助地理区位的优势,依托蔬菜种植,通过外出学习、培养种植技术能人等方式,引导种植户积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种植与管理,切实增加产量,有力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码头村龙潭片区土耕地总面积650亩,今年共种植莴笋500亩,每亩产量预计能达到9000斤左右,全村仅莴笋的收入就将达到600至700万元,靠莴笋种植就可以实现人均增收一万多元。”绵虒镇码头村党支部书记杨忠富说道。下一步,码头村还将发展萝卜和白菜等蔬菜,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新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6
(赵阿娟 记者  庄媛)翻土、撒种、盖地膜……五月的川西北高原阳光明媚,正是高原蔬菜栽种的大好时机,五月的最后一天,记者走进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高原蔬菜基地,看到大棚内生机盎然,群众正紧张有序地播种,他们熟练地将一株株从成都运输上来的蔬菜苗播种在大棚里,再进行浇水。高原蔬菜基地壤塘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长期以来,当地村民吃菜难、吃菜贵,偏远牧区甚至无菜可吃。近年来,瑟谷村结合当地地理资源优势,强化党建引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发展高原蔬菜特色生态农业。2019年,瑟谷村通过流转土地1105亩与壤塘营顶山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起“千亩蔬菜基地”,种植莴笋、 荷兰豆、高山娃娃菜、番茄 、辣椒 、长寿豆等多品种,逐步形成壤塘县尕多乡涩谷村高原蔬菜主要产销地,让蔬菜产业成为推动全乡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坚强产业支柱,为乡村振兴有序推进蓄势赋能。耕地蔬菜需要地膜种植瑟谷村的蔬菜分为大棚蔬菜和耕地蔬菜,与南方蔬菜相比,具有品质优势,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无锡、深圳等一线城市,从地理和气候资源来看,尕多乡海拔3200米以上,夏季气候凉爽,病虫灾害发生少,成为壤塘发展绿色蔬菜的主要地。瑟谷村村民勒登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这里就是种土豆、青稞,蔬菜都是靠成都那边运来,有时候好多天都买不到新鲜的蔬菜吃,冬天就更不用说了,现在,身边就是蔬菜基地,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将土地出租给基地,收取租金,还可以免费学到大棚种植技术,按月领取工资,还可以吃到自己种的蔬菜。” “今年,我们通过去年试种的蔬菜产品,选了花菜、辣椒、西红柿这三个新品种进行栽种,同时,增了“订单种植”销售模式,这批新品种就是通过这种模式进行销售,今年县科农局重新布置应急用水工程实现了90多个大棚滴管全覆盖。”营顶山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文静说。农机耕种“把高原蔬菜种植作为我村的特色产业来抓,以前我们的村民不仅挣钱难,而且也没有稳定的就业渠道,现在自从引进了这个企业后,我们不仅实现了再家门口挣钱,同时还加强了对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培养了更多的种植能手,助力壤塘县乡村振兴实施发展。”壤塘县科农局副局长王兴介绍说。据介绍,瑟谷村蔬菜种植基地每亩土地每年流转费450元;每天定额60人,抢种达到100多人,村民务工费每天100元,仅务工收入每年有12000余元,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拓宽了收入渠道,有效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光富 记者 刘佳  5月23日,在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川青甘物流园区内的“传化云豹阿坝州分拨中心”,车辆进进出出,工作人员正在用叉车将一箱箱配件、建材装上大货车,整车运往阿坝州内。  “今天的货物以工业配件、异形配件为主,运往阿坝州13个市县,力争让货物在24小时内就能送达阿坝13个县级网点。”正在分拨中心指挥协调的阿坝州传化云豹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侯锐告诉记者,“分拨中心已投入运营1个月,目前自有货车20台,每天发货 20 吨左右,主要是‘大票零担’和‘小票零担’等专线业务。”“传化云豹阿坝州分拨中心”,工作人员正装货 杨光富 摄  侯锐口中的“大票零担”“小票零担”“专线”等是什么意思呢?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所谓“零担”,是将不同发货人的货物按同一到站地点凑整一车后再发运的服务形式,有点类似于“拼车”,按货物的公斤段划分,而专线公司,是“零担”业务的服务主体。  汶川作为阿坝州13县市物流进出的咽喉,分拨中心有望成为进出州物流中转枢纽,除进州货物中转,从州内运出的大宗货物也可在分拨中心集中,再运往外地。  货物分散、路途遥远、路况复杂、转运成本高……大宗货物运输过去一直是阿坝州物流的痛点与难点。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中,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与汶川县结成了对子,作为“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的汶川,为构建起阿坝州物流生态体系,与长兴携手努力构建阿坝—成都—全国三级物流配送网络,阿坝州传化云豹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就是在浙江传化总部的支持下,由成都传化云豹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与川青甘园区经营户川达物流州级总代理合作注册成立的网络型供应链公司。  今年4月下旬,传化云豹供应链正式投入运营,它利用川达物流已有的13个县级网点设置收货网点,每天货物集中到“传化云豹阿坝州分拨中心”,再统一整车运输至成都传化公路港发至全国各地,同时利用回程车从成都传化公路港带回阿坝州的货源,利用“阿坝州分拨中心”分拨到各个县市。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援川干部、汶川县经信局副局长、汶川县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亮认为,阿坝—成都—全国三级物流配送网络打通以后,也给长兴-汶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下一步,“传化云豹阿坝州分拨中心”将做加法,加入商贸、冷链配送等供应链业务,州内工业产品、农特产品、来料加工制品都可以通过供应链走出去,时效性更强,成本更省。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援川干部、汶川县政府办副主任王辉介绍,今年双方倾力打造的传化云豹供应链正式投入运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1
(塔木 仁萧琳 索仁 记者 庄媛 文/图)5月26日,记者在阿坝州黑水县沙石多镇冰山彩林沟的药蜜谷看到,当地群众三三两两在田地里管护着蜜源植物,或除草,或修整沟渠,或铺装浇水管道……这是当地农业畜牧部门进行中蜂养殖良种繁育推广实施的具体工作。养蜂人在收拾活框蜂箱药蜜谷基地丰厚纯净的中草药资源,在为黑水中蜂提供优质蜜源的同时也通过中蜂的传花授粉增加了植物多样性,形成了一种互补共荣的产业发展模式。据了解,黑水县境内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黑水中蜂蜜粉源植物调查》显示,全县大宗蜜源植物有35种,粉源植物有49种。黑水中蜂蜜以药蜜著称,包括黄连蜜、苦荞蜜、五倍子蜜、刺龙苞蜜、贝母花蜜等。“这几年,我们对黑水中蜂产业从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上进行了完善,截至目前,全县建设了良种繁育场3个,标准化示范蜂场38个,全县共养殖了2.8万群中蜂,预计今年的产蜜量在300吨左右。”黑水县畜牧中心主任王维东如是说。据悉,冰山彩林药蜜谷实现了“药+蜂”立体生态种植新模式,在种植中药材的同时,周边配套养蜂,让产业立体互促、多元融合发展,农户既得药又得蜜,最大程度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2021年黑水县养殖黑水中蜂2.5万群,生产蜂蜜3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为提高中蜂蜜的产值,下一步,黑水县将建一个中蜂蜜粗加工厂,并争取在年内取得SC认证,把黑水“土特产”变成旅行“伴手礼”,打开成渝地区汽车后备箱经济市场,让蜂农获得更大的收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30
(塔木  仁萧琳  索仁 记者  庄媛)5月26日一大早,黑水县芦花镇二古鲁村支部书记泽罗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玲,队员杨中木 、陈荣四人背上燕麦种就往村委会后面的山上走,他们要赶在山上正在整理闲置地的村民们翻耕完土地之前把燕麦种送上去,以保证大家可以及时在田里撒播燕麦。村民们在翻耕高半山闲置地位于黑水县城外5公里的芦花镇二古鲁村高半山闲置土地都在2800米以上,2008年灾后重建以后,居住在高半山的农户陆续搬迁到河坝,高半山上无人居住,腾出了大量闲置地。为严格守住耕地红线,强化实施粮食综合产能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四新”“五良”示范推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被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村”的二古鲁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经过对接争取,准备完成430亩闲置土地翻耕整理,并种上粮食。劳作现场考虑到以前村民们在高半山上种植小麦、玉米、土豆、葫豆等农作物,还没等到成熟收获就被山上的猴子等动物糟蹋了,驻村工作队邀请农业、畜牧、科技、林业等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二古鲁村,为该村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根据二古鲁村的实际情况,黑水县科农畜局决定将牦牛引种熟化的工作放在二古鲁村开展,在这里建立牦牛种牛基地和人工授精站,并在高半山上的闲置土地上种植优良牧草,村民们当天要播种的燕麦就是牧草之一。播撒燕麦种子已经翻耕好的土地上,村民斯高让一边挥洒着麦种一边告诉记者:“以前这片土地种的是小麦,土豆,洋芋,但是收成不好。现在大家把土地流转出去种牧草,每亩流转费是260元,今天我们在这儿翻耕播种,一个人一天还有120元工钱。”修整燕麦地里的引水沟二古鲁村支部书记泽罗告诉记者,二古鲁村的牧草种植由村两委牵头,村集体流转农户复耕土地种植优质燕麦,农户务工挣薪金,燕麦村集体负责回收后,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牦(黄)牛养殖,多余部分售卖。同时,村里也探索出“流转土地农户收租金——务工挣薪金——村集体收益二次分红金”的“三金”模式,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村民正在撒燕麦种子据黑水县畜牧中心主任王维东介绍,今年阿坝州农业农村局龙日种畜场在黑水县建立工作站,支持黑水县开展牦牛引种熟化和犏牛生产工作,黑水县科农畜局结合黑水实际,争取衔接资金建设11个村集体经济,种植优良牧草4000亩,在二古鲁村建立牦牛种牛基地和人工授精站1个,在嘎茸村、瓦钵村等建立犏牛生产基地4个。二古鲁村的牦牛记者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做强阿坝州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中的牛羊(禽蜂)产业。阿坝州集成配套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牦牛标准化养殖,全面提升牛羊(禽蜂)产业组织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共建成牲畜暖棚3.35万多个,牲畜多功能巷道圈351个,牦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6个、标准化养殖场397个、规模化养殖小区225个。2021年出栏各类牲畜137.6万头(只),总产肉奶24.68万吨、阿坝中蜂蜜1120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7
(塔木  仁萧琳  索仁 记者  庄媛)5月25日,记者走进阿坝州黑水县扎窝镇罗尔坝村色湾藏香猪扩繁场看到,一座座盖有红色彩钢瓦的猪舍整齐地坐落在山腰宽阔地带,宽阔整洁的猪舍,现代化的养猪设施,在夏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显眼。罗尔坝村色湾藏香猪扩繁场外观“1+4+60+N”模式发展藏香猪“我们色湾藏香猪扩繁场占地面积78亩,有21栋猪舍,2021年出栏7000头猪,年收入达1500万元,今年我们打算发展高端产品,打通市场,扩大销路,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增收。”黑水县益禾农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杨志国向记者介绍道。2019年,杨志国和政府共同出资在罗尔坝建起了色湾藏香猪扩繁场,几年过去了,杨志国也从当初的外行人变成了现在的养猪“专家”。让杨国志转行的,正是黑水县色湾藏香猪产业“1+4+60+N”发展模式。按照阿坝州农业农村局优化产业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藏)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品牌创建等水平,全力打造成高原特色生(藏)猪生产基地的安排部署。黑水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色湾藏香猪产业分布情况,在扎窝镇罗尔坝建立色湾藏香猪祖代种猪场1个,以色湾藏香猪祖代场为中心,分别在扎窝镇、知木林镇、色尔古镇、卡龙镇建立4个父母代种猪场,在全县适宜乡镇建立60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辐射带动全县及周边县农户发展色湾藏香猪养殖,实现增收致富。色湾藏香猪“公司+村集体+农户”抱团养殖作为黑水县六大产业之一,色湾藏香猪养殖在发展中也存在让农牧民“养什么,怎么养,怎么卖”的瓶颈问题。为此,黑水县农畜部门在色尔古、知木林、扎窝等乡镇建设了色湾藏香猪繁育和培训基地。组织协调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统一营销、分散养殖”的“五统一分”模式运行。就拿杨志国的扩繁养殖场来说,养殖场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方式进行运营,即公司引进种猪之后,在基地繁育3个月,然后让17个村集体和有养殖技术的农户把猪仔带回家放养,待长大为成猪后按市场价格收回。扣除公司提供的猪仔等成本,农户可从每头猪获得近500-800元的收益。扎窝镇克别村克别组村民阿尔基夫妇是典型的代养户,“2021年我代养了基地80头猪,公司提供饲料,技术指导,我只负责养好猪,养了6个月,年底基地给了4万元,在家就能无成本挣钱,今年我也准备继续代养。”除此之外,基地还在村里雇了17余名劳动力,每天到猪舍进行生猪防疫、收购、装运等工作,一个人每月有4500元的收入。村民代养的藏香猪发展高端产品完善全产业链“我们的猪是吃着青钢果、羌活叶子等原生态药材长大的,肉质鲜美可口……”说起自家藏香猪的品质,杨志国非常有底气。他告诉记者,扎窝镇有很多青钢果、羌活废弃叶杆等药材资源,为实现双赢效益,益禾农业有限公司每年会从生态护林员收购的青钢果、羌活苗苗等药材作为猪饲料,因此也成就了他们家藏香猪肉的品质。目前益禾农业公司主要销售有生鲜肉、整猪、罐头等猪肉产品,今年公司将注重发展高端产品,拓展高端消费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记者从黑水县畜牧中心主任王维东处了解到,为拓展和提升色湾藏香猪产业价值链,他们计划在扎窝乡西厘村建设一个生猪屠宰分割场,年屠宰量可达3万头的生猪。在芦花镇长河坝建设色湾藏香猪食品加工基地(扶贫车间),主要生产旅游熟食品、坛子肉、腊肉、香肠及巴格肚等当地特色传统食品。并依托加工园区冷藏库和冷链物流运输,实现生产-屠宰-分割(冷鲜肉)-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时制定了《色湾藏香猪生产技术规程》区域性地方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对从事色湾藏香猪核心繁育、扩繁、养殖及散养的场(点)、户,在引种、养殖环节、疫病防治、饲草饲养、兽药使用、生产档案等环节进行养殖技术规范。据黑水县科农畜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黑水县存栏色湾藏香猪种猪0.92万头,存栏生猪8.5万头,年出栏商品猪6.5万头,实现产值1170万元,户均增收860元。谈及未来的计划,益禾农业公司负责人也表示:“我们要延伸产业链,做到产业规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老百姓,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打响黑水色湾藏香猪品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6
(塔木 仁萧琳 索仁 记者 庄媛)这些天,黑水县扎窝镇罗尔坝村监委主任克尔基有空就要去二面河那片135亩的青红脆李特色水果产业园转转。看着李树上那些青翠的小疙瘩一天天长大,林下套种的青椒、花菜和莴笋逐渐发芽、开花、成熟,克尔基心里由衷地喜悦,因为这片种植了4年的青红脆李终于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了。二面河青红脆李果园5月24日,站在二面河青红脆李果园里,克尔基向记者介绍起园区的情况。克尔基说,按照阿坝州农业部门关于调优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黑水县大力推广实用技术,推进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引导重点蔬菜品种创建产业园区,做精做细高原优势特色错季菜蔬产业的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发展布局。4年前,罗尔坝村26户村民将二面河组的135亩土地流转给村里的种植大户,建成“绿色、生态、有机”特色生态果蔬基地,种上了青红脆李,林下还分季节套种了120亩蔬菜。罗尔坝村的青红脆李因为长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高半山上,果实大,果核易离核,病虫害少,生长期长,品质上优,价格卖得也不错。今年该基地青红脆李产量预计有3万余斤,按照市场价3.5元/斤,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村民正在整理果树青红脆李种植,不仅提高了种植户的收入,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收入。基地135亩土地,每年按照260元/亩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此外在家的老百姓通过在基地务工,每年还可挣到4000-5000元的务工费。“我从去年开始在这边打工,主要就是帮忙除杂草这些,事情多的时候,一个月也能挣到两三千元,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的小孩和老人,我觉得挺不错的。”在基地务工的村民陈树美一边除草一边说。当地村民在林下劳作罗尔坝村村支书恩灯告诉记者,今年,为优化青红脆李基地管理,提升青红脆李品质,罗尔坝村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将发展果蔬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同时邀请了有技术经验的人员来管理青红脆李基地,并发展林下有机蔬菜种植。“今年在专业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村民学会了很多种植技巧,再加之今年雨水比较充足,3月种植的第一批蔬菜在前几天迎来了丰收,2万余斤蔬菜已运往成都等地销售,青红脆李也基本挂果……”克尔基说,“村上的老百姓到基地来打工,工资100元一天或者按小时计算,按小时是100元到130元不等,一年下来也能挣到四五千元。”林下种植的青椒扎窝镇副镇长王付寿告诉记者,扎窝镇按照“强支撑、树品牌”的基本思路,以“产业振兴”为主要目标,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力度,促进农业转型发展,以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有机融合,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等方式增加群众收入,带动当地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在黑水县,像扎窝镇罗尔坝村一样发展林下种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村寨还不少。据黑水县科农畜水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黑水县林下种植生态蔬菜0.5万亩左右,以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种植为主,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种植莴笋、辣椒、花菜、莲花白等品种。可实现商品蔬菜产量1万余吨,实现产值1500万元,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费、劳务务工等方式增加自身收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5
 5月23日,由阿坝州松潘县委、县人民政府、黄龙管理局主办的文旅推介会在成都举行。在推介会上,与会嘉宾观赏了松潘特色文创旅游产品,品尝了特色美食,观看了松潘文旅宣传片《寻驿.松潘》以及美景美图展。四川省旅游协会邀请文旅专家、行业协会、旅行社负责人50余人参加了推介会,四川省旅游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柴延祝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推介会现场“世界很大· 松潘聚美”。松潘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东北部,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处和四川省西部旅行黄金路途的中心方位,是岷江和涪江的发源地。作为川西北门户,松潘县是阿坝州的缩影,无论是明末清初川西第一大文人董湘琴笔下的“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或是百年前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如果命运安排我在中国西部生活,我别无所求,只愿能够生活在松潘”的深情感言,都从不同角度印证了松潘共同的魅力。松潘县委副书记、县长何建华在推介会上说:“今天,我们从岷江源头松潘沿着当年的松茂古道而下相聚在蓉城举办文旅推介活动,这既是松潘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为我县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打下了坚实伏笔。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松潘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此次推介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松潘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推介会上,松潘县进行了全域旅游、黄龙景区和松潘古城景区及文创产品的推介。并邀请川藏队队长苏拉王平分享了主题为“梦想的力量”攀登珠峰的心路历程和观看了岷山主峰雪宝顶攀登纪录片。与会领导、嘉宾围绕松潘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度交流,松潘县原创歌曲《这里是松潘》进行了首发仪式。此次推介会主要是进一步提升松潘文化和旅游形象,全方位展现松潘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的民俗文明、浓郁的风土人情以及丰厚的农特产品,展现松潘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面貌,助力松潘县“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在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松潘县藏、羌、回、汉等各族儿女团结一心,为推动“一城两心三地”发展战略、打造“高原生态家园”、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添砖加瓦。松潘是一座交通便捷、出行方便的城市。松潘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既是通往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黄龙和“大草原”的必经之地,又是“大九寨”旅游环线的核心区,也是阿坝旅游率先实现突破发展、跨越发展的“龙头示范地区”。贯穿全境的公路和即将建成的成兰铁路,以及全面升级的九黄口岸机场,形成了路空交织成网的立体交通枢纽。松潘是一座历史久远、民族团结的千年高原古城。松潘历史距今已有2338年,秦灭蜀后在松潘设立县级建置湔氐(jiān  dī )县,为松潘建制之始,自此松潘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历代备受朝廷的重视。作为“高原古城”和“川西门户”,松潘县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聚集了以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等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在这里您能欣赏到藏族的非遗迪夏锅庄舞、羌族的多声部清唱、回族的土琵琶弹唱、汉族的跳花灯等,您能感受到各民族融合共生的民俗文化,通过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多民族2000多年的聚集融合,使松潘人民养成了“重商、亲商、安商”的传统,曾有喻“茶马商道互市忙、松潘城内汉藏亲”。松潘是一座人文禀赋、多彩多姿的城市。松潘境内自然景观复杂多样、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品位极高。以世界自然遗产黄龙、牟尼沟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正在开发的七藏沟景区、天堂香谷景区极具考察、科研和观赏价值,以松州古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浓郁厚重,以红军长征纪念总碑、毛儿盖会议和沙窝会议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雄壮豪迈,以羌族“多声部”等为代表的民风民俗文化独具魅力。松潘正努力朝着“高原生态家园·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奋力迈进。(供稿:松潘县新闻办公室)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4
记者 徐登林 文/图名片  若尔盖县黄河护河队2021年5月挂牌组建,成员是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50名藏族小伙。这也是全省首支黄河护河队,主要负责对若尔盖县非法捕鱼、乱排乱放、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监督治理;开展防汛隐患点位日常排查,参与防汛期间应急救援。该护河队获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故事  “这苗子比较好,每穴栽两三棵就可以了。”5月22日下午,在阿坝州若尔盖县麦溪乡泽修村的黄河干流边,若尔盖县黄河护河队大队长能州向队员们喊话。这是若尔盖县黄河护河队日常工作的一幕。  黄河在四川境内干流共长174公里,流经若尔盖县148.8公里,是最为重要的一段。若尔盖县黄河护河队成立以来,担负起全县73条河流、6个湖泊、3个重要湿地的巡护、整治和绿化等任务。  以守护母亲河为己任,护河队队员与黄河的故事不断上演。若尔盖县黄河护河队。保护母亲河坚持每周两次大规模巡河  “那天阳光灿烂,大老远就看见一个绿色的东西在河里漂浮。”说起去年6月17日发生在若尔盖县达扎寺镇红光村黄河支流黑河的事,黄河护河队二中队4班长旦真久记忆犹新。  待旦真久走近一看,原来是有人在河里下了捕鱼网。“当时,七八个队员跳到河里,一起用力把捕鱼网往河边拖。”旦真久说,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把捕鱼网拖到岸上。  队员们估计,这个捕鱼网大概有30米长,每2米还有一个方形钢圈连接。“我们把网里的鱼一条一条小心翼翼地放到河里,然后向县水务局报告。”旦真久介绍,执法人员很快赶来带走了渔具,并对当事人作了处理。  黄河护河队成立以来,坚持每周开展两次大规模的巡河和巡湖工作,对非法捕鱼、乱排乱放、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排查、监督和治理,在汛期还积极参与应急救援。  去年7月的一天,黄河护河队队员在唐克镇索藏村巡河时,看到3名妇女在黄河边洗衣服。“正准备上去劝导时,看见一名妇女探出身子试着打捞漂在河里的上衣,但那件衣服离她越来越远。”一中队1班长泽罗回忆说,当时他赶忙上前制止了这名妇女的危险行为,并跳到河中帮忙捞起漂向下游的衣服。“以后不要到河边来洗衣服,这样做非常危险。”  “不要向河里倾倒垃圾。”“死牛死羊也不要丢到河里。”队员们耐心劝导,用行动感染和影响群众。村民从最初的质疑与不解,转变为现在的理解与支持,还参与沿河垃圾的清扫处理,和队员们一起保护母亲河。植树种草,黄河护河队预制树坑。扮靓母亲河已种云杉高原柳2万多株  4月初,阿坝州召开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建设动员部署会,提出锚定“两年建成、三年管护、五年见效”目标,采取统筹干支联动、整体推进的策略实施。为此,全州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种草行动。按照安排,黄河护河队承担了黄河岸边约20公里预挖树坑的任务。  “由于施工地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我们队员近一个月吃住干都在黄河边上,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下午6点,中途就地埋锅做饭,喝的是黄河沉淀水,晚上就睡在帐篷里。”能州表示,虽然很辛苦,但队员们一个也没有离开。  有一名年轻队员叫纳波,去年大专毕业后加入护河队。进驻黄河岸边以来,他每天拿着铁锹,与队友们奋力掏挖树坑,双手都磨起了水泡。5月中旬,纳波父亲在草原上骑马摔伤致下肢骨折,住进若尔盖县人民医院。家人将消息通知了纳波,但他从未向队友讲过。“直到与纳波同村的人将消息告诉了我,我才命令他到县上看望了父亲。”能州说,纳波仅耽搁了1天,又回到了黄河边。  “后来,若尔盖县专门安排有关部门,为黄河护河队送来一批手提式自动挖坑机等工具。”能州介绍,黄河岸边长20公里、宽80米范围内的预制树坑挖完后,队员们又投入到植树行动中。  结合巡护工作中掌握的情况,在林业专家指导下,黄河护河队很早就制定了植树计划。去年至今,该队已种植云杉、高原柳等2万多株,种草300多亩,今年计划继续植树8000余株。感言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没有终点;筑牢生态屏障,只有进行时。今年5月,我们荣获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这是对黄河护河队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藏乡青年莫大的激励。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培养团队担当实干的作风,不尚虚谈、多务实功,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做好黄河源头生态保护,造福黄河流域各族群众,为助力生态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通 何清海 记者 刘佳眼下,正值茂县甜樱桃成熟上市的时节,茂县南新镇牟托村600亩甜樱桃已经进入采摘季。  牟托村甜樱桃采摘园,一颗颗红彤彤的甜樱桃坠满枝头。慕名前来采摘甜樱桃的游客在村疫情防控卡点扫码验码后有序进入村庄,来到甜樱桃园体验采摘乐趣。采摘甜樱桃现场。 受访者供图  茂县地理环境优越,海拔高度适宜,早晚温差大,这里的甜樱桃色泽光艳、个大核小、肥厚多汁、酸甜爽口、回味绵长,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  在牟托村还可以品尝农家饭菜,感受别样田园生活。同时,在该村还有多家快递公司设立的营业点,为游客提供鲜果快递服务。  茂县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进行特色水果品种改良,全县甜樱桃种植已初具规模,甜樱桃种植面积达3800余亩。目前,茂县各地甜樱桃已渐次进入了成熟期,采摘时间跨度达40余天,将持续至6月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4
(孔解 杨帆 记者 庄媛)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阿坝州黑水县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在高半山因地制宜发展道地药材,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让道地药材种植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新亮点,瓦钵梁子乡德吉村的贝母种植基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瓦布贝母开出“致富花”5月19日,记者在黑水县高半山上的瓦钵梁子乡德吉村“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里看到,成片的贝母长势喜人,花开满地,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棚内,一行行贝母苗圃整洁而有序,一棵棵嫩苗顶开种子破土而出,生机勃勃。大棚外,成片的贝母花迎风绽放,十多名村民们穿梭在田垄间,有序开展遮阳网搭建和田间精细化管护工作,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村民正在搭建遮阳网村民阿日基一边忙着搭建遮阳网一边高兴地说:“过去,我们德吉村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收获少、收入低、见效慢,再加上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年龄大,能外出务工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现在把家里的闲置土地和抛荒土地整理好再流转出去,一亩地每年的流转费为150元,在基地务工一天还有120元的收入,去年我就挣了一万多元。”闲置土地种上了道地中药材近年来,黑水县瓦钵梁子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利用省内对口帮扶机遇,引进彭州一家制药公司到村流转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结合春耕生产和闲置抛荒地整治工作,鼓励群众把抛荒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进行集中耕种。“瓦钵梁子乡平均海拔2900米,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为大黄、贝母等中药材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瓦布贝母与其他贝母不同,瓦布贝母容易人工栽培,亩产量高出其他贝母3倍多,碱含量是其他贝母的4~7倍,药效高,外观个体明显大于其他贝母。”亿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凯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在瓦钵乡种植了大黄、瓦布贝母等药材达300多亩,预计今年采收的有280多亩地,每亩的收入可达1.2万元。”当地村民在基地劳作“瓦布贝母基地由四川协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成,是彭州市对口帮扶黑水县发展中药村产业的重头戏。目前已建成中药材基地610亩。”瓦钵梁子乡副乡长金家序告诉记者,“为实现闲置土地的再开发和再利用,我们同时还引进了茂县有种植经验和技术的专业种植大户到村内流转土地种植道地药材等经济作物,群众不仅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还可以通过就近就业学到药材种殖技术。”截止目前,瓦钵梁子乡的德吉村和渔沙沟村通过引进公司和种植大户的方式,从30多户村民手中流转抛荒土地305亩,建成了贝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大黄基地,同时带动十多名当地农牧民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当地村民家门口实现就业瓦钵梁子乡“唤醒”沉睡的闲置抛荒地延长农业产业链,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下一步将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扩大道地药材规模化种植,为该乡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记者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在阿坝州,还有多个像黑水“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这样的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场,为打造阿坝“6+N”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阿坝州农业部门重点加强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加工开发、品牌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等,积极打造“绿色、高效、安全”药业。2021年全州种植道地中药材5.6万亩,采挖人工种植中药材3.2万亩,产量1.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3
樱红五月,汶川甜樱桃进入全面成熟采摘的季节。近日,在绵虒镇、威州镇、灞州镇等甜樱桃主产区——岷江和杂谷脑河两岸的田间地坎,红红的甜樱桃压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不时有游客前来采摘。在水果交易市场和交通主干线旁,一筐筐色泽圆润的甜樱桃也备受客商和游客青睐。“我们今天专门从宜宾过来,想体验一下羌族的民俗文化风情,知道汶川的甜樱桃特别好,今天也来专门体验了一下入园采摘,发现甜樱桃又大又甜又好吃。”宜宾游客李翠枝和自己的好友10余人,专门自驾游到汶川,体验田园采摘乐趣,在品尝了果园里的甜樱桃后,他们每人又专门购买了几盒带给家人和朋友品尝。甜樱桃成熟在威州镇七盘沟村小岭岗组快乐山寨采摘基地的院子里,停满了40多辆自驾游的车辆,来自成都的游客忠大哥一家也开车2个半小时,来到汶川采摘甜樱桃,快乐山寨采摘基地每人收入园费80元,其中包含了中午在这里烤肉和品尝农家饭的费用。“连续几年我们都过来采摘甜樱桃,汶川甜樱桃口感不错,以后还会介绍朋友些过来。”忠大哥说。进入五月中旬,汶川开启了一年一度的甜樱桃采摘季,为了吸引游客入园采摘,汶川当地村民和旅行社联系商共同推出了入园采摘式旅游体验服务,当天,200余成都大邑县游客来到园里体验采摘。在威州镇雁门村芤山组河坝,村民朱泽伟种植了200多株甜樱桃,为了吸引游客入园采摘,今年他们选择了与旅行社联系商合作,推出了入园采摘只收取30元一人的入园采摘项目。“游客到了我们果园里可以自己采摘、随便吃,如果有需要购买甜樱桃,我们都是随行就市,目前甜樱桃价格一般是30到35元一斤。”朱泽伟说,由于自己甜樱桃产量较大,一般通过游客入园采摘和电商发货的方式销售。“我们主要是带旅行社游客入园采摘甜樱桃,帮助村民在自家地里就能实现销售。”旅行社联系商负责人说,为了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汶川、停留下来,他们和多家旅行社签订了旅游服务合同,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汶川的农特产品推销出去。今年汶川甜樱桃种植面积近3万亩,销售预计会达到950万公斤,总销售收入较去年预计增长10至20%,甜樱桃已成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供稿:汶川县融媒体中心 杨光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19
(兰成强  刘小义 记者  庄媛)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阿坝州壤塘县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结合乡村治理“五三”行动和“六新”工程,启动了一批村级自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如今,这些自建项目弄得怎么样了呢?5月16日,记者走进壤塘县岗木达镇章光村章古小组。“这里还需要再平整一些。”一条砌建好的防汛挡墙沿着道路线性矗立着,技术人员正指挥着几十名工人做平整处理。村民投劳自建乡村设施“这条路是我们小组的主干道,每年到了雨季这里就容易垮方,给我们出行带了很大不便。”在施工现场,来自章光村章古小组的村民尕尔玛严初主动投劳参与此次项目建设。他说:“今年我们村有这么好的项目,让我们老百姓自己修建,这样既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又可以在自家门口挣钱,真是太好了”。村民投劳自建乡村设施,美了家园又增收据了解,自从这批村级自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启动建设后,壤塘县各乡镇坚持以项目修建与群众增收相结合,针对技术含量低群众能够施工的项目均采用以工代赈村民自建的方式实施,让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章光村正在实施的工程便为此项目之一,共计投入资金46万元。村支部书记泽旺罗吾介绍,章古小组地处高山地带,群众出行道路仅此一条,每年雨季路上时常出现垮方现象,村民们日常生活及出行极为不便,同时也制约着村级发展。“这次我村的自建项目主要是为了老百姓的交通方便,以前没有堡坎的时候这段路经常滑坡,另外路面加宽之后,车辆出行也更加安全方便。”泽旺罗吾一边指导村民施工一边告诉记者。村民投劳自建乡村设施针对该项目的实施,岗木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前期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务工意愿并组织开展施工培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监督和督促,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和施工进度。项目从4月开始施工以来进展顺利,预计本月底完工,群众务工收入预计实现11万余元。章光村自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只是壤塘县“五三”行动和“六新”工程中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类似工程正在壤巴拉各地村寨如火如荼开展,美丽乡村更加焕发出崭新气象。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忠林 陈静  说起“张百万”张冬生,九寨沟县勿角镇十里八村几乎人人知晓。张冬生系九寨沟县勿角镇蒲南村一组人,现年48岁,九寨沟县冬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笔者在蒲南村中药材种植基地见到他时,满脸紫铜色,双手指甲磨平,他呵呵笑着说,“什么张百万,我是负债100万。”种植中药材  张冬生从前做收购药材的小打小闹的生意,勉强能贴补家用。2016年年初,他看到林下种植中药材前景不错,且九寨沟县勿角镇属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1℃,1月平均气温-0.5℃;7月平均气温20℃。无霜期年平均22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637.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药用植物467种。基本无环境污染,尤其是森林覆盖率达到 85%以上,适合多种中药材种植。  说干就干,张冬生在自己退耕还林地26亩,流转村民退耕还林地34亩。在林下种植了猪苓、重楼、川黄精、滇黄精、芍药、五味子等当地药材。  起初张冬生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一是没有统一管理。种植缺乏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难从粗放走向精细。二是缺少经费投入,试种进展缓慢。三是担忧市场起伏。四是缺乏科技扶持。对濒临灭绝的药材物种,在育苗、配管、种苗引进等环节,政府部门还未重点扶持和补贴。  第一年试种植1亩川黄精失败,投资打了水漂。张冬生并不气馁,总结经验,他说种植中药材要科学种植,还是要依靠科技。跑镇上和县上积极争取项目,积极请县镇农业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具体出谋划策指导。初具规模  在九寨沟县科协、县科农局大力支持下,张冬生到了云南昆明考察滇黄精的栽培和种植,到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开阔眼界,转变思路,熟悉中药材市场。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各级部门及领导帮助下,特别是浙江嘉兴市援藏帮扶组长余建平带领浙江嘉兴市的企业和科技人员,亲自到地里为张冬生林下种植中药材把脉,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张冬生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初见规模,前景可期。  现在,张冬生林下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九寨沟县与四川省农科院、绵阳农科院、西南科技大学等单位进行院县科技合作的一个基地,一张名片。  目前,张冬生林下中药材种植已有60亩试种规模,主要试种滇黄精、川黄精、重楼、五味子、竹子参、芍药、柴胡、半夏、板蓝根等55个品种,购买风干设备一台,一次性风干药材 1000 斤,实施“产业+基地+院校+农户”模式,带动群众30人实现每年劳务收入6万元。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张冬生林下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浙江省嘉善县科技局援藏帮扶黄精基地,九寨沟县科协九寨沟县林下中药材种植科普示范基地,九寨沟县科农局滇黄精和滇重楼试点基地……张冬生本人也成为九寨沟县政协委员,九寨沟县科协委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17
(泽郎初  记者  庄媛  文/图)5月11日,黑水县在木苏镇开展了“医疗保险进万家  政府关爱你我他”宣传活动。黑水县医保局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走进春耕时节的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向农牧民群众讲解医保政策及防欺诈骗保知识。医保宣传走进春耕田在木苏镇俄瓜村,志愿者们三人一组,分头行动,走村入户,为广大农户细心讲解医疗保险政策,并动员大家积极参保,避免出现无法报销及报销不便情况。“我们年纪大了,不像年轻人,在网上就能知道医保的新政策、新变化,真的太感谢你们了。”村民二古基老人拿着志愿者散发的资料,详细咨询着参保的细节。“为了让广大农牧民群众都能够切实享受到医保政策红利,参保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关建的一步。”医保局工作人员粟慕秋说,为此他们和志愿者积极动员群众参保。零距离“送政策上门”活动中,志愿者们还围绕大家普遍关注的住院报销、医疗救助、异地就医等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讲解,向群众发放宣传手册,零距离“送政策上门”,同时叮嘱老人提高防范意识,守好自己的“血汗钱”。俄瓜村纪检委员扎兴波表示,这次活动让大家更深刻、更清楚地了解到医保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作为村干部,自己也要向在外务工人员讲清楚,让群众在享受政策的同时办事更方便。服务群众到田间宣传中,志愿者们还分别就疫情防控、森林草原防灭火及禁毒等方面的知识现场进行了宣讲,确保宣传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确保群众看病就医得实惠,让医保服务更有温度。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