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树军 文/图7月17日,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胖哥葡萄家庭农场内,一名来自成都的客商在场主于朝勇与他的工人帮助下,正在采摘夏黑葡萄。一名工人在为客商采摘葡萄。  于朝勇是一名下岗工人,2009年,他在果园村流转土地30余亩进行自主创业,先后种植夏黑、红提、美人指等优质葡萄10余种。目前,他的葡萄年产值已达100万元,纯收入60余万元。  据介绍,彭山区有优质葡萄种植面积3万余亩,年产量4.5万吨以上,当地村民种植葡萄人均增收2万余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摄暑假期间,仁寿县宝马镇的112名党员干部利用周末、节假日和下班时间,通过开展游戏娱乐、学习辅导、安全教育、田间课堂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陪伴活动,面对面、心贴心地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又充实的暑假。7月18日,在仁寿县宝马镇洪水村幼儿园,党员干部正在辅导留守儿童绘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7 月 19 日上午,在仁寿县曹家镇东联村的广场上,伴随着欢乐的歌舞,2021 年仁寿县乡村文化旅游季暨曹家镇梨文化推广活动正式开幕。开幕式上举办了梨王评选活动,评委和群众代表根据梨品种的不同,对参赛梨口感、果型等综合打分,最终评选出优良梨奖6个、优质梨奖3个、最佳人气奖 1 个和梨王1个。活动现场  曹家种梨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种梨历史已有 400 多年,100 年以上的老梨树有 7 万多株,400 年以上的老梨树有 1700 余株,品种涵盖富锗六月雪梨、富锗金花梨、富锗黄金梨等30多个品种。目前,曹家梨总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达9000万斤,年产值达2.3亿元以上。依托梨产业,多年来,曹家镇不断探索,求新求变,打响了川内闻名“百年梨乡”的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旅文融合道路,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4500万元。  据悉,下一步,曹家镇还将建成“永不分离(梨)”网红打卡点;加快完成“一镇一园”项目,建成乡村博物馆,为建设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主题公园奠定基础;实施古梨树保护项目,改造老梨园 1000 余亩,提升优质梨 3 万亩;积极引进优质特色民宿,继续实施乡村点亮工程,打造最美乡村公园,建设“梨园田园综合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数据点击  截至2020年底,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小学、初中毛入学率接近100%,高中毛入学率超90%。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107元,比1980年增长2170倍。数据解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川农村地区文盲率达95%以上。我省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着力补短板、保公平、促均衡,从基本扫除文盲,让人民获得尊严;到不断加大保障力度,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再到构建多元农村教育体系,让农村学生不断获得优质教育,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小康见证人 伍万银(64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沙湾小学退休教师)  我是土生土长的洪雅县瓦屋山镇(原炳灵乡)沙湾村人。1976年11月,我高中毕业后,回到沙湾村,成为一名村小代课教师。那年,我19岁。  直到2019年,我把最后6名学生送走。一算,我已经在这里干了43年。  沙湾小学最初的校舍由一个祠堂改建而成,当时有8间教室。由于离乡上的初中较远,所以沙湾小学还设了一个初中部,方便附近几个村的初中生就近上学。起初有20多名初中生,110多名小学生,但只有2名初中老师和4名小学老师。由于教师和教室匮乏,学校采用“承包制”:一名老师负责一个年级或两个年级。学校还采取复式教学法,就是让两个年级的学生共用一个课堂和一名老师,教室左边是低年级,右边是高年级。低年级学生上课时,高年级学生就自习。  当时学校条件艰苦,老师每天要到几百米外的山泉口挑水,每天要挑满满三挑。由于没有电,我们晚上备课都是用煤油灯,眼睛经常被煤油熏得流泪。当时,小学入学率只有80%左右,部分孩子不想上学,我们就到他们家里做工作。  后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仅花大力气改善学校软硬件条件,还切实提高了乡村教师的待遇,让大家能安心扎根乡村教书育人。后来的30多年,沙湾小学的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先后搬迁过两次,不仅建起砖瓦房,还修了一个占地3亩的塑胶球场。  学生人数、教师队伍慢慢稳定下来,教师待遇不断提升。1996年,学校的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最高月工资能拿到5000多元。“现在,我的退休工资都近6000元了。”  软硬件条件的改变,为农村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便陆续走出多名大学生。我还记得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叫伍小红,她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听到她被录取的消息,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改变农村娃娃命运的教育之光。  这些年,随着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进城务工人数增加,村上越来越多的孩子到城镇上学,沙湾小学的学生也渐渐减少,2017年时只有6名学生。这一年已退休的我又回到讲台,照顾这6名学生。到2019年,这6名学生跟随他们的父母外出上学,我才正式退休。  从沙湾小学走出去的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洪雅县,有的成为乡村教师,有的当上了村干部,有的成了乡镇企业家。他们接过了父辈们的接力棒,为家乡发展而奋斗。(记者 樊邦平 整理)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敬宗“往年3个人只能养6张纸,现在3个人可以养10张纸。”7 月 16日,丹棱县仁美镇高河村2 组村民彭建中说,应用省力化养蚕代替了过去的传统方法养蚕,不仅省工省力,而且提高了蚕茧质量,实现了经济增收。  彭建中共有16亩桑园,每年共育小蚕加上养蚕收入均超过十万元。仅在最忙的时候雇请过两个民工采桑叶,平时就家里两个人就够了,轻轻松松省去人工三分之一以上。彭建中说,省力化养蚕,要感谢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范元金,是他带领蚕农到绵阳参观学习之后,回来才建起的升降式蚕台,纸板方格蔟回转上蔟。  “上一季8张纸卖了两万多元。”彭建中说。纸板方格蔟回转上蔟最大的优点是提高了蚕茧质量。今年收购商在收购鲜茧时,凡应用新方法养蚕的,平均每公斤高7元。纸板方格蔟回转上蔟一是吸湿性强;二是下脚茧少仅2%-3%,比篾折蔟下脚茧减少10%以上;三是蚕茧质量高,可大大提高茧舒。  一个自动升降蚕台,长3米、宽1.5米,共4层,每层养蚕2800头左右,可养半张纸。每层投放 80个纸板方格蔟,每个方格蔟是156个格,利用老蚕自动向上攀爬习性,爬上方格蔟之后,经过 12-24小时拉屎排尿,自动寻找营茧位置,自动上蔟率可达 80%以上。一格一个茧,而且是标准的横排,减少了人工逮老蚕的环节,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丹棱县春来蚕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蚕桑技术员范元金说:栽桑养蚕是一个短平快项目,一年可以养四季,下一步,合作社要充分利用该县优质的桑叶资源,大力发展栽桑养蚕,通过加强指导,引进新品种,推广省力化养蚕,提高蚕茧质量,实现优质优价,从而帮助蚕农实现经济增收。  丹棱县栽桑养蚕面积、产量、产值,多年来一直处于眉山市第一。1200 多户蚕农通过栽桑养蚕实现增收致富;今年发种15000张,预计产茧60万公斤左右,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立坤 黄浩宇 记者 刘佳 文/图7月14日正午时分,陈龙组织了数十名工人采摘茉莉花,“这些茉莉花摘好后,当天我们就会装车运至夹江进行加工。”工人采摘茉莉花  今年6月以来,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程家嘴村的茉莉花陆续进入收获季,陈龙正是当地龙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陈龙说,他种植茉莉花已有8年,在村里流转了200亩花田,“茉莉花的花期只有三个月,其中,6、7月为采摘的黄金期。这个时候采下的花蕾香气最为浓郁,也最具有商业价值。”  陈龙说,茉莉花产业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促进了就业。“我们按照每斤5元的价格向采摘工人支付酬劳,最多的时候有近300人同时在花田采摘。今年茉莉花长势很好,到花期结束,产量预计在10万斤左右,产值能达到15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辛凯 李幸 记者 常坚 文/图)一条条宽敞的柏油道纵横交错,连片的葡萄园向远处延展,现代化小区静静矗立……走进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画卷便展现在眼前。果园村,位于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这里地处岷江现代农业园区万亩特色葡萄基地核心区域,葡萄种植面积7000余亩,拥有美人指、阳光玫瑰等48个品种,平均亩产值2.8万元。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1万元。曾经的果园村,种植的都是玉米、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作物,糊口尚可,奔小康难。2000年前后,村党支部开始动员村民发展葡萄产业。现在,葡萄种植面积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果园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果园村”。在这里,一串葡萄,让农民守着金土地、种出金果果、端上金饭碗,拥有了幸福生活。“种中国最好的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成为果园村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葡萄丰收了一个产业  甜在舌头美上心头夏至过后,果园村的光辉、巨峰等品种葡萄陆续进入成熟季。一串串晶莹剔透、颗粒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前来预定的客商络绎不绝。“果园村的葡萄品质让人放心。”来自福建的客商李先生说,他已经连续好几年到果园村收购葡萄了。果园村2组,品悦家庭农场内,农场主刘霞正忙着做采摘前的准备工作。一接到客商的订货电话,就会尽快组织采摘,装车运出。刘霞今年27岁,12岁时她跟随父母从雅安市汉源县搬迁到果园村,后来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原本外出务工的刘霞选择回乡,学习种植葡萄。“刚开始,我完全不懂怎么种,就跟着村里其他人学。”最初,刘霞在自家2亩多地里种植葡萄,后来,在村党组织的帮助下,刘霞种葡萄找到了窍门,慢慢扩大规模。目前,刘霞家一共种植了10亩巨峰、6亩阳光玫瑰,每年能卖20多万元。凭借发展葡萄产业,2016年,刘霞一家成功脱了贫,日子美满甜蜜。在果园村,有像刘霞这样的家庭农场主,也有像杨志明这样的种植大户。“目前,基地内的玫瑰王葡萄全部被预订了,单价达到一斤12元。”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志明说。2007年,依托彭山土地流转“四步机制”,杨志明与几个合伙人在果园村及周边村流转了260余亩土地发展葡萄产业。如今,果怡农业葡萄基地发展到500余亩,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种植方式,引领果园村葡萄产业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一个小区  环境宜居生活幸福智能门禁、干净的小区道路、宽敞的健身广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农村安置小区。2010年,彭山区在果园村探索建立了第一个农村聚居小区——果园村安置小区。370余户、1100余名村民先后从各自零散的旧房屋搬进了干净整洁的小区。“住在这里,比住在城里还巴适。”小区居民谢敏说,小区居住环境好,自来水、天然气、光纤等通到家家户户,生活垃圾回收站、健身广场等各类服务设施齐全。68岁的小区居民倪术均也有相同感受。2013年,倪术均从原来的老房子搬进了小区。“这里环境更卫生,离村委会更近,办事更方便,其他没有搬进小区的村都羡慕我们。”倪术均乐呵呵地说。从散居到聚居,村民矛盾增多,加上部分村民有乱扔垃圾等不良生活习惯,让小区管理面临极大的挑战。2015年6月,果园村安置小区成立了党支部,下设4个楼栋党小组、11名楼栋长。通过选取有号召力的党员担任党小组组长,有凝聚力的村民当楼栋长开展引导和教育,小区治理有了方向,小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阵地  红色旗帜引领发展果园村葡萄丰收在即,这几天,该村好运来家庭农场联盟党支部书记张雄正忙着统计各家庭农场的葡萄产量,方便向不同需求量的客商推荐。果园村成立家庭农场联盟党支部的初心,是希望把阵地建在果园里,以红色先锋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帮助小户、散户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葡萄。党支部成立之初,只有7家家庭农场加入,目前,已发展到近100家,总面积3000余亩。“党支部形成了一套规章制度,统一用肥、用药,统一果品标准。”张雄说,“我们对葡萄实行‘计划生育’,亩产量控制在2500斤到3000斤,单串葡萄重量不超1.5斤,颗数在80颗至100颗之间,严格把关品质。”党支部还引导家庭农场建立生产台账、销售记录,张贴溯源码,让消费者知道每一颗葡萄来自哪一个家庭农场,吃得放心。正因如此,果园村的葡萄每斤单价能比周边高0.5元至0.8元。果园村党委书记李永伟介绍,除家庭农场联盟党支部外,村里还建立了自强葡萄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果怡农业公司联合党支部、葡萄聚居小区党支部、回乡创业优秀人才党支部、综合服务党支部共5个党支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温选鹏  7月,彭山葡萄陆续进入成熟季。7月5日,在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来自成都、重庆等地预订葡萄的客商络绎不绝。  “现在已经有福建、广东、成都等多地客商来果园看过葡萄了。”在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作为彭山葡萄产业龙头企业的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批客商。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坤介绍,目前该公司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咨询对接。正在将采摘好的葡萄上车。 刘刚 摄  在观音果园村,一串串晶莹剔透、颗粒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游人和客商们看品相、尝味道,赞不绝口,“彭山葡萄的品质巴适,顾客喜欢,每年我都要在这里预订采购。”  彭山区以“种中国最好水果”为目标,以设施葡萄为主导,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种植葡萄,努力打造彭山标志性特色产业。在果怡农业基地内,该公司通过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智能监控,智能卷棚,雨水传感等技术手段,全年20余个种植工序精细把控,每株葡萄的颗数、重量、甜度都量化了目标,实现过程、结果可控。  彭山葡萄现代农业园区种植优质葡萄面积达到3万余亩,年产量4.5万吨,是全国最规范的设施葡萄种植基地,是南方葡萄避雨栽培标杆性产区,是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彭山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参加全国葡萄评比,先后获金奖11个、银奖1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9
四川三农新闻网(通讯员 刘敬宗)经纪人,是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丹棱县齐乐镇梅湾村4组村民郭孝举就成为了这样一位农村职业经纪人。郭孝举,年过半百有三,上有父母,下有儿媳、孙子,一家四代八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一楼一底700多平方的“小洋楼”,掩映在周围满是绿色的柑橘园中,这分明就是与众不同的“别墅”。2020年,郭孝举一家种植“丹棱桔橙”总收入达到105万元,除去成本35万元,纯收入实现70万元。今年市场行情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郭孝举家的水果收入也是保本还略有赢利,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今天晚上我们就出发,一共来两个车7个人。”昨天见到郭孝举时,他正开着奥迪A6忙着召集自己的队伍,准备前往德阳市中江县一个4000亩柑橘园的农场,开展修枝、蔬果、施肥、打药工作。他说:“我们每次去都是包吃包住300元一天,每个车还要包来回的油钱。”农场主唐女士是一位返乡创业大学生,她有一个同学在成都市蒲江县,通过同学引荐认识了郭孝举。郭孝举是“丹棱桔橙”种植大户,总面积达35亩,其中流转20亩,有不知火1100株,春见600株,爱媛60株,今年高换红美人200株。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他不仅掌握了柑橘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而且还在种植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成为了农村中的职业经纪人。七年前,他在流转土地的红石水果园管理房(瓦房)上翻房子。站高一着,再俯看房下的果园,发现从农业农村局退休的农艺师欧阳老师的果园与众不同,叶色深绿,叶片厚实,树体健壮。正在思考自己的果园为何叶片发黄,叶色暗淡,生长无劲之时,果园来了一辆大卡车,车上载了满满的一车肥料,看见欧阳老师出门迎接,郭孝举才知道这车肥料是欧阳老师买的。他立即从房子上下来,看清楚载来的是有机肥。他马上咨询了欧阳老师肥料的用法,再找到货车司机说明马上要买两车(每车是16吨)。厂方司机说:“要现金交易。”郭孝举爽快地答应,从此与有机肥结缘。此时,正值厂家在丹棱寻找销售代理,因郭孝举这个人耿直干脆,加之自身用肥量也大,厂家很乐意与他合作。但郭孝举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市场销售零售价由他灵活掌握,不由厂家说了算。本是农民身份的郭孝举,把代理利润看得很低,开始时厂家怀疑这样下去,可能做不长,哪晓得通过努力,到2020年,一年仅代理有机肥这一项就要达3000多吨!不仅厂家满意,农民也很满意,原因是同类产品中,郭孝举代理的有机肥价格实惠。截止目前,前来找郭孝举代理肥料的还有复合肥、螯合肥厂家共4家。郭孝举之所以能够做好肥料代理这工作,除了价格的因素而外,关键的是他在实践中摸索了一整套实用的柑橘栽培技术和肥料应用技术,能够为果农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2020年4月8日,同一天销售不知火,郭孝举的每公斤售价8.00元,而邻居家每公斤售价仅4.40至4.80元。用外地果商的话说“郭孝举的水果有多少要多少,不考虑价格因素。”果子大小均匀、外观色泽艳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舒适,这是郭孝举家水果的特点。“80以下的,找到一个奖励你10元!”郭孝举曾夸下这样的海口,他家的不知火,至少都是80起点,几乎是每个果商众所周知的事。合理修枝、合理负载、生草栽培,大量施用有机肥是他成功的主要秘诀。针对柑橘不同品种、不同树龄、不同的地形地势、不同的生育时期,该施什么肥料很有讲究。不能十二点吃了午饭,下午两点就吃晚饭,也不能等到半夜才吃晚饭。干体力活的人要吃干饭,老年人适合吃稀饭,几个月的奶娃子还不能吃饭。郭孝举讲起这些总是一套一套的,形象的比喻把“肥料是植物的粮食”说得清清楚楚。之所以老百姓相信他,恐怕原因还在于此吧!果农彭钢当年的果树,修枝不合理,树势也差,根系更差。郭孝举主动找他愿意无偿提供技术,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彭钢信任了他,果园有了很大的起色,而且还带动了以彭钢为中心的周边群众,让几千亩果园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农村经纪人的郭孝举,组织的技术服务队(修枝、疏果、施肥、打药)为果农提供服务之后,如果哪一户的水果不比以前的好,他就让果农到自己家里选择相同面积的果子随便摘。他说,敢这样说的人不多,敢这样做的人更少。因为我是农民,我的底气是“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摸到石头过河。郭孝举(右)向儿子郭忠伟传授掐梢、抹芽技术郭孝举(左)向儿子传授有机肥施用与土壤改良技术郭忠伟展示施用机肥(左)与未施用有机肥果子大小色泽及叶片色泽的区别郭孝举一家三代在果园查看水果长势当年嫁接的新品种当年挂果中国美丽乡村——梅湾村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雪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7月10日,虽然是周末,但仁寿县曹家水果专业合作社内依然是一片忙碌景象,采摘、运输、分拣、打包、装箱……2021年最后一批包装精美的“六月雪梨”在曹家镇整装待发,正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全镇3.1万亩梨中,‘六月雪梨’有5000余亩,每亩产量在2500公斤左右,每年都供不应求。”合作社理事长陈军说,“六月雪梨”上市的半个月,是他最忙的时候,订购电话总是响个不停,上门采购的商家络绎不绝。采摘六月雪梨  一颗好梨,带活一个产业。 2017年,曹家梨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仁寿县唯一“双地标”产品。当年,该镇成立营销党支部,所有基层干部、党员都成为了“六月雪梨”的推销员、代言人、宣传员。在发展常规梨种植的同时,曹家镇还积极生产梨膏糖,恢复古法熬制梨膏作坊,让古法技艺为梨产业“赋能”。合作社一改传统的单家独户售卖方式,线上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公司的合作,形成“基地+合作社+电商+农户”的灵活增收模式,线下不断加强与高端连锁超市的联系,拓宽梨子销售渠道,促进群众增收致富。2019年曹家梨和曹家梨膏被授权使用“四川省扶贫集体商标”,曹家梨膏成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曹家梨入选四川农业农村生活遗产名录(第一批)。  “ 每年的7月至9月 ,正是梨采摘的最佳时节,同时,也是我们镇的梨文化推广最佳时节,每年都会举办敬梨仪式、采摘活动、丰收节、乡村迷你马拉松等特色梨文化推广活动。”曹家镇相关负责人坚信,农业强,则百业兴,在全面铺开梨种植业和梨加工业后,该镇又将目光放在了第三产业上。  近年来,该镇提前谋划绘蓝图,不仅利用土地整理项目修建产业大道,大力发展现代梨园,还依托旅游扶贫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和以工代赈项目,进一步完善核心景区旅游基础设施,修建游客接待中心、10公里游步道、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打造梨文化网红打卡地,启动亮化工程等,推动园区向景区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4
数据解读  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527.4万吨。这是时隔20年,我省粮食产量再次突破700亿斤大关。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作为西部农业大省,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码种粮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方面通过推动撂荒地复耕,调整种植结构,创新种植技术,推进粮食扩面增产;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力量,改良农作物品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质量,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目前全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3%。【开栏的话】  千年梦想,一朝梦圆。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小康是什么?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它可能是满仓的粮食、安全的住房,可能是便利的出行、良好的生态,亦可能是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小康的模样,在今昔对比中尤为明显,在一个个数据里直观可见。  今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数’说小康 感知幸福”系列报道,通过在吃、穿、住、行、用等领域的数据对比,感知四川人民的幸福,从不同侧面刻画小康的模样。敬请垂注。  小康见证人 李相德(50岁,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1998年,在外务工的我决定返乡承包土地种植粮食。2011年,我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2014年成立了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在惠农政策扶持下,种粮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合作社发展社员860名,拥有大型农机160余台(套),今年水稻种植规模已达5.2万亩,比去年多了1万多亩,农机社会化服务8万余亩。  很多人问我为啥这么爱种地?对于粮食,我始终有敬畏之心,因为自己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日子,那是一段终生难忘的记忆。  我出生于1971年,小时候家里有8口人,父母在公社干农活,虽然早出晚归,但全家都吃不饱饭,经常靠红苕、玉米、蔬菜充饥,有时候还要把喂牛的粗粮匀点出来当口粮。我上小学时常常没有早饭吃,每年到了七八月家里就断粮了,只有到处去借谷子。  土地承包到户后,我家平均每人分到1亩多地,家里有地了,大家干劲十足,随着粮食产量提高,终于能吃饱饭了。  1998年,我承包了30亩田种粮。当时交通不方便、水源不稳定,种田全靠人力,水稻亩产45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250公斤,除去人工费,种粮基本不挣钱。现在不同了!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种粮全程机械化,成本降低,产量提升,水稻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小麦亩产350公斤以上。  除了依靠科技进步,也要感谢政策支持。我给你算一笔账:今年各项农业补贴每亩比去年又增加了70多元,总计能达到300多元,每亩田一年的利润可达800多元。最近农资涨价,中央财政又下达200亿元的补贴资金,用于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这些支持政策增强了我种粮的信心和决心。  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作为一名种粮人,我深感振奋。今年1月25日,我作为全国唯一一位农民代表,在北京参加了由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在会上我提出希望加大对粮食生产关键对象、关键环节、关键时节、关键模式的政策支持,得到了总理的鼓励。  当然,现在农村还面临劳动力短缺、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特别是丘陵山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作为一名种粮人,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干劲更大。  还有一个好消息!现在,我26岁的女儿也加入了种粮大军,成为一名农机操作手。一方面,她是受我的熏陶,另一方面,她也是看到咱们国家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未来,我将带领我的合作社,加大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与基层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融合发展,通过托管代耕等模式,让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老话说,“人不亏地,地不亏人!”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但乡村振兴还在路上。我相信,未来种地仍然很有前途,不,是更有前途!(记者 史晓露 整理)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成 特约通讯员 温选鹏7月6日,眉山市彭山区与成都市简阳市、德阳市绵竹市、资阳市雁江区、资阳市乐至县签订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协议,五地明确将居民身份证换领补办、失业保险申领、医疗保险转移接续、税务申报减免登记、公司登记变更注销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75个事项纳入首批跨区域通办清单。  协议以“便民利企、依法行政,标准统一、结果互认,试点先行、分步推进,信息共享、协同办理”为原则,各地根据企业、群众需求,积极创新合作路径和模式,逐步扩大事项范围,建立“标准统一、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为五地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多更加便利的政务服务。  五地通过在各自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跨区域通办服务专窗,配备专门工作人员,统一跨区域办理方式、服务标准,明确跨区域办理权限和内容,运用“窗口协助帮办、数据线上跑路、快递线下配送”工作模式,采取直接办理、网上办理、收受分离办理、授权委托办理和多地联办等方式,实现跨区域通办。  近年来,彭山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坚定把推动实现行政审批跨区域无差别化办理,作为助推成德眉资政务服务同城化重要举措,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截至目前,彭山区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朋友圈”扩容至5个县(市、区),通办事项累计达372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袁乙戈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弯腰挥镰、除杂拴把、打捆背扛、装车外运……6月27日,天气炎热难耐,在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观音村翠绿一片的蔺草田里,数十名工人正热汗满面地抢收蔺草。现场忙活的种植业主李志春面露喜色地对笔者说:“我就用这120亩土地,收了蔺草种水稻,水稻收后种蔬菜,实行三季作物轮作,每亩可获纯利4600元,算是田里刨出了‘金娃娃’。”  蔺草加工产品是出口日本的外贸特色产品,东坡区农民历来有种植蔺草(又称席草)的传统习惯。“全镇光我种植蔺草的时间就有10多年了。”李志春介绍,依托东坡区内的华腾、华升、和新等蔺草加工企业,他从2010年起步以来,坚持按照“公司+业主”的订单生产模式,利用流转的120亩土地,以发展蔺草产业为主,连年种植蔺草,亩平产鲜草约6000斤,公司按平均等级每斤1.2元的均价收购,每亩销售收入7200元,扣除种苗、肥料、农药、桩网、人工以及运输等所有成本,实际获纯利2300余元。  7月上旬收完蔺草,下茬赶紧抢栽水稻。李志春介绍,为了不误农时季节,他采取蔺草收割与腾田栽秧两手抓,做到边腾田边栽秧,最近两天已栽水稻秧苗10多亩了。他说,从往年收割的情况来看,每亩产稻谷1000斤,以每斤1.1元的价格销售,增加粮食收入1100元。秋季水稻收完了,便与附近的泡菜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按照公司收购标准要求,大种订单青菜,每亩稳赚1200元。  就这样,经过蔺草、水稻、蔬菜三季轮作,从每亩田里共获纯利4600元。不仅“露天工厂”增效,还解决部分村民就业。“从蔺草成熟收割以来,每天在我这里务工的村民有30人左右,最多时达到 40 人以上,每人每天能挣工钱200余元。”李志春坦言。  来自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的农民工安小华边忙活边对笔者说:“我们来这里当田间工人,虽然有些辛苦劳累,但每天能挣到200块钱的工资,感觉收入还不错。”  尚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种植蔺草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观音、舒林等村,总计面积700余亩。种植业主和散种农户通过订单模式从事蔺草生产,实行三季轮作,普遍提高了种田经济效益,成为当地产业振兴的一个特色亮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温选鹏 记者 常坚)进入7月后,眉山市彭山区的葡萄将陆续进入成熟季。7月5日,在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来自成都、重庆等地预定葡萄的客商络绎不绝。    “现在已经有福建、广东、成都等多地客商来果园看过葡萄了。”在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批客商。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坤介绍,目前该公司每天都忙着接待全国各地前来咨询对接的客商。    近年来,彭山区以“种中国最好水果”为目标,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种植葡萄,努力打造彭山标志性特色产业。据悉,彭山葡萄现代农业园区种植优质葡萄面积达到3万余亩,年产量4.5万吨,是南方葡萄避雨栽培标杆性产区,是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彭山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参加全国葡萄评比,先后获金奖11个,银奖1个。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6月30日,结束了在战旗村三天的培训后,青神县青竹街道桥楼村党委书记魏立兴满怀信心地回了家。  “培训很棒,既有法律普及,又有案例分析,让我们受益良多。”魏立兴参加的培训,是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训班。今年,省农业农村厅明确在1292个合并村率先开展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桥楼村正是其中之一。  合村后,怎样发展村集体经济?怎样有效助农增收?既是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届村“两委”的核心工作。  “培训让我们既开了眼界,又学了经验,更加明确了未来发展路径。”魏立兴说,今年桥楼村将通过村集体投资,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建起一个1000吨库容的冻库。将来,冻库产生的收益会通过股权分红让全村受益。  “通过试点,让一部分村率先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而总结形成一批典型模型在全省推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农业农村厅已成立工作专班,在试点村开展蹲点指导,截至5月底,已派出38人次,发现问题39个并积极推动解决。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农业农村厅立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一盘棋”的总体思路,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正是“实事”之一。  记者了解到,根据省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任务责任分工,省农业农村厅负责牵头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两项任务,并取得一定成效。  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突出抓好现代农业“10+3”园区建设,新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8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大力发展烘干、预冷、分拣等产地初加工设施,成功打造了“安岳柠檬”“眉山春橘”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川字号特色产业呈现良好态势,“旅游+”“生态+”等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另外,立足成都与重庆“双核”引领,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会同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建立起了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部省市联席会议机制,合力统筹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结合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在21573个村开展冬春村庄清洁百日行动。向1300个村下达建设60万户无害化厕所的民生实事任务,组织4个工作组分赴8市8个县,走访20乡镇38村(社),深入农户380户,实地掌握改厕情况和民意期盼。对发现的56户问题厕所农户已经全部整改完成,进行整改后回访,满意度达到100%。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6
    (王敏子 记者 常坚)近年来,洪雅县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十四五”开局之年,该县立下目标:要在全省率先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生态保护同资源开发的有机统一,并加快建成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让生态环境的质量更优,让人民群众的腰包更鼓。    高位谋划  争创“两山”转化示范县    为做好新时代的“两山”转化探索,争创“两山”转化示范县,洪雅县打破传统规划思路,站在更高的位置,用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来谋划部署,重构生态产业格局。    高站位谋划,洪雅提出做强一个洪柳新区,做精瓦屋山和洪雅半山七里坪,做特有机茶叶、林竹和藤椒三大绿色产业示范片的思路。    洪雅首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创新性地启动了洪柳新区策划,将从县城至柳江镇区域内的6个传统农业镇纳入新区策划,避开了对瓦屋山等传统景区的过度开发。    在高站位做好全域布局的基础上,洪雅还坚持高标准规划产业。    位于洪雅的瓦屋山是享誉全国的知名景点,为了让景区在生态保护和开发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洪雅邀请到了世界顶尖设计公司瑞士施泰内尔公司等,对瓦屋山区域旅游进行策划设计,确定了整体打造“瓦屋山·中瑞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坚持高标准建设,洪雅拿出40多亿元,实施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建设,将洪雅的知名景点同峨眉山等名山大川景点串联成线,形成了旅游环线。    强势开局  做好生态产业大文章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产业支撑,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洪雅瞄定文旅服务产业、绿色生态工业和绿色有机农业三大板块发力,做好生态产业文章的开篇。    打好绿色生态工业这张牌,洪雅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坚持工业优先、环保优先的原则,拒绝引进污染性项目,严格把好项目入驻关,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并聚力做大做强生态食品等环境友好型工业,引进了一批绿色生态工业,初步构筑起生态的工业体系,培育出了“竹钢”等一众知名工业产品。    做大绿色有机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洪雅高起点布局茶叶、藤椒等产业,并在全省率先启动零碳农业行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今年1-3月,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4亿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58元,增长16.3%。    推动“两山”转化强势开局,做好生态产业大文章,今年洪雅文旅产业克服了疫情影响,迎来井喷。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53.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73亿元,两项指标均恢复到了疫情前的同期水平。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05
  (记者 王青山 樊邦平)6月30日,中法农业科技园法式风情商业街二期暨产业落地签约仪式举行,中法农业科技园将迎来全新的商业场景体验;  6月19日,从加拿大来到眉山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一个月后,1030头优质种猪进入配种生产阶段;  5月28日,正大集团5000万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签约落户眉山,这是继2019年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后,正大集团与眉山的又一次握手;  ……    “跳出眉山看眉山、站位成渝审眉山、放眼全球谋眉山”,近年来,眉山市先后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眉山现代农业转身,加快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先行市。    抓住重大农业项目龙头  如何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作出应有的贡献?眉山人的答案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载体,抓住重大农业项目龙头。  德国通内斯集团是世界第二大肉联集团、德国最大综合肉食品屠宰加工企业。2020年11月,总投资150亿元的中德通内斯-德康(眉山)高端肉制品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实现年屠宰600万头生猪及肉类精深加工能力。  今年3月29日,眉山市东坡区与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宝能大食品产业园项目布局眉山,将围绕粮油加工、调味食品、肉类加工,打造集研发、生产制造、物流、供应链及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食品产业集群。  重大项目为何纷纷选择眉山?在德国通内斯集团首席执行官安德烈斯·鲁夫看来,眉山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开放环境。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则认为,眉山营商环境一流、发展前景巨大,是一片投资热土。  在现代农业园区引领下,在农业大项目支撑带动下,眉山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晚熟柑橘103万亩,“眉山春橘”享誉全国;设施葡萄3万亩、枇杷10万亩,面积全省第一;茶叶42万亩,其中高山有机茶2.2万亩,面积全省第一;东坡泡菜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二分之一以上,远销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突破210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项目建设  6月以来,正大集团5000万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饲料厂、蛋品加工厂主体已完工。    为推进该项目建设,眉山市、东坡区联合组成推进专班。正大集团项目负责人的工作笔记上,详细记录着一组数据:新修专用道路5.93公里,架设10千伏线路14公里,实施天然气管线接入12公里,项目建设中先后召开协调推进会184次……该负责人感叹,这就是眉山服务和眉山速度。  优化营商环境,眉山不遗余力。  2018年9月,眉山出台方案启动全域营商环境提升行动。2019年6月,眉山对负面清单制度之外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准入环节隐性门槛等进行全面清理。今年5月,《2021年眉山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出台,涵盖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登记财产等18个方面,锁定88个任务事项,细化制定255项具体提升措施。目前,“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事关营商环境、个个都有营商责任”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05
(陶广汉 袁乙戈 记者 李田)弯腰挥镰、除杂拴把、打捆背扛、装车外运……6月27日,天气炎热难耐,在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观音村翠绿一片的蔺草田里,数十名工人正热汗满面地抢收蔺草。“我就用这120亩土地,收了蔺草种水稻,水稻收后种蔬菜,实行三季作物轮作,每亩共获纯利4600元,算是田里抱出了‘金娃娃’。”现场忙活的种植业主李志春面露喜色地对记者说。收割蔺草蔺草加工产品作为出口日本的外贸特色产品,东坡区农民历来有种植蔺草(又称席草)的传统习惯。“全镇光我种植蔺草的时间就有10多年了。”李志春介绍,依托东坡区内的华腾、华升、和新等蔺草加工企业,他从2010年起步以来,坚持按照公司+业主的订单生产模式,利用流转过来的120亩土地,以发展蔺草产业为主,连年种植蔺草,亩平产鲜草约6000斤,公司按平均等级每斤1.2元的均价收购,每亩销售收入7200元,扣除种苗、肥料、农药、桩网、人工以及运输等所有成本,实际获纯利2300余元。7月上旬收完蔺草,下茬赶紧抢栽水稻。李志春介绍,为了不误农时季节,他采取蔺草收割与腾田栽秧两手抓,做到边腾田边栽秧,最近两天已插水稻秧苗10多亩了。他说,从往年收割的情况来看,每亩产稻谷1000斤,以每斤1.1元的价格销售,增加粮食收入1100元。秋季水稻收完了水稻,便与附近的泡菜加工企业签订合同订单,按照公司收购标准要求,大种订单青菜。由于不愁销售,每亩稳赚1200元。就这样,经过蔺草、水稻、蔬菜三季轮作,从每亩田里共获纯利4600元。不仅“露天工厂”增效,还解决部分人就业。“从蔺草成熟收割以来,每天在我这里务工的农民有30人左右,最多时达到40人以上,每人每天能挣工钱200余元。”李志春坦言。来自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的农民工安小华边忙活边对笔者说,“我们远来这里当田间工人,虽然有些辛苦劳累,但每天能挣到200块钱的工资,感觉收入还可以。”据尚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种植蔺草的地方主要集中观音、舒林等村,总计面积700余亩。种植业主和散种农户,通过订单模式,从事蔺草生产,实行三季轮作,普遍提高了种田经济效益,使之成为产业振兴的一个特色亮点。(东坡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6-30
    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讯(通讯员 刘敬宗 文/图)“红岩山的李子供不应求!”近日,在丹棱县张场镇河湾村一带,许多老百姓这样说。带着一分好奇,6月27日周末,专程前往丹棱县红岩山家庭农场一探究竟。家庭农场一角    这个家庭农场位于当地较高的山上。虽然天空在下着雨,但没有打消我们探秘的念头,车行到半山的路上,被前方一铁门拦着,原来是目的地已经到了,出门迎接我们的正是农场主李智夫妻俩。 李智的爱人是张场镇仁兴小学教书的美术老师陈勃文,说起当初盘下这七个山头时,夫妻二人感慨颇多。李智夫妻    多年前,河湾村为了修通村上的水泥路,让老板垫资把路修通后,拿不到余下的集资款,村民就以当地的7个山头约260亩荒坡加上部分残次林(有少许杂树可砍伐),作为抵押款结清了修路的三十几万余款。老板拿到这几个山头之后,砍伐了其中的树子,赚钱没有,无人知晓。后来第一批承包人转给丹棱麻妹子企业发展藤椒,结果麻妹子企业倒闭,连代办人的工资、货款都未结清。后又被当时的双桥镇一家企业接手,做了两年,还是亏本退出,用当地人的话说“这里本身就是一个不毛之地!”。当时一无机耕道,二不通电,三还缺水。2014年底,当陈勃文的父亲,年近六旬的陈志平与合伙人王光福拿着几十万现金准备来投资开发的时候,当地好几位年长的老人,好心好意地劝陈志平:你还是趁早退了吧!那里真的是个不毛之地啊。农场一角    陈志平没有退缩。他拿到土地之后,在坝区当了一辈子农民、基本上只种过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的陈志平才晓得,原来的小打小闹与这规模种植,何况还在山上,完全是两个概念。但一直不服输的陈志平还是坚信会成功,2015年种起了核桃,结果因缺乏技术而失败。正在一筹莫展之时,本来在安心教书的陈勃文看着父亲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心里也不是滋味。于是他决定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抽出时间,为父亲出谋划策。首先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修起了连接七个山头的机耕道及生产道路计2000余米长、牵通了通往山头管理房的农用电、修建了大小共12个,蓄水总量达500余方的蓄水池,极大地方便了生产。然后陈勃文找到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咨询,找到高级农艺师袁兴亮、陈天礼老师学习农业知识,寻找突破口。在他们的建议下,于2015年9月12日,经过工商注册,成立了丹棱县红岩山家庭农场,选择了种植李子这个项目,2016年,将7个山头能够种植的地方约160亩左右的面积全部种成了李子,有五月脆、蜂糖李、半边红、脆红李等,从此走上正轨。李子成熟    “虽然我不懂农业,但我想李树也许给人一样,一定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陈勃文说。由于年轻,头脑灵活,吸收知识快,陈勃文利用周末、节假日主动向李子种子能手学习、向农业农村局、镇农业服务站技术员请教,还在电脑上查阅资料。他从改土着手,重施有机肥,几年下来,都用了几百吨有机肥了,然后教会工人修枝,特别提出在这个农场一定要“因势造形”,这里的地形条件,许多地方不能修成“开心型”,只能修成“两枝”或“直树”型,必须要考虑农业生产安全。要让李子树处在一个十分舒适的环境中,树才能更好地生长,更好地开花结果。果子多了,有钱赚了,农场主也就高兴了。    没想到,种李子的学问大着呢!尤其是蜂糖李着座率特低。为了寻求解决方案,陈勃文也是想尽了千方百计,从李子的健身栽培,培养树势着手,先后尝试不同品种的李树混栽、人工授粉、用矿泉水瓶子插花、放蜂等措施,最终让蜂糖李不仅座果率大大提高,而且品质大大提升。栽下才几年的树子平均每株能产20公斤以上。细心的王光福专门数了一株蜂糖李,现在树上还挂有473个果子,平均每个果子重量在50克以上,多的达100克以上。“这儿是我见过种得最好的蜂糖李!”6月20日,来自成都的华先生到果园目睹后,高兴地说。我们随手摘取一个,现场测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4.1%。据农场主负责人李智说,这几天下雨上水了,前几天天晴时测得的固形物含量还要高些。    四川省上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李总已预交定金,果重达50克以上的,全部以每公斤24元收购,达40克以上50克以下的,每公斤20元全部收购,产品小有名气,从此不愁销路。租金加上改善基础设施投入达250多万元,到2018年终于开始有所回报,当年收入28万元,2019年收入36万元,2020年收入48万元。农场主李智说,今年预计收入要超过60万元,前景越来越好。    农场雇用当地的村民务工,平均一天收入80-100元,采果季节,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多人,许多当地村民也前来向农场主请教李子的栽培技术,按照标准种植,李忠芬、陈锦齐等也先后搭车卖上了高价钱。李智说:下一步还要开发立体农业,套种魔芋,适当开发养殖业,走种养循环之路,实行商超对接,定制农业,严格按有机标准生产,确保知尖上的食品安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4.1%    一个业主的进入,一个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山,不仅农场主增加了收入,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领头雁,还在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问及不善言辞的李智、陈勃文夫妇为何无偿传授技术给当地老百姓时,没想到她的一句话,道出心中的初心。“我的老公已经有十多年的党龄了,在他的影响下我都成了预备党员,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要大家富才好。”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6-28
一场盛会,万众瞩目。八方来客,如约而至。5月23日,第三届西洽会落下帷幕。三天时间里,40余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100家企业(机构)参展参会。100余场活动,共促成359个项目签约,总额达3578.2亿元。西洽会举办到第三届,正悄然发生一些新变化。 重大项目签约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新平台——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亚洲企业大会……一批高规格活动首次举行5月20日,刚在珠峰参加完雪豹保护活动的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又匆忙坐飞机赶往重庆,准备参加第二天的2021亚洲企业大会,这是第三届西洽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在王石看来,山城的独特风貌,让重庆人形成了一种“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的性格,拥有了一个适合创新的环境。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重庆正面临的一个新发展机遇。“展望重庆所处的位置,不仅仅是区位,还有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重庆所扮演的角色。在中国经济的未来版图中,重庆占据着重要角色。”王石说道。韩国前国务总理、执政党前党首李洛渊也不吝惜对重庆的赞美——“两年前访问重庆时,我就预感到这座城市将取得巨大的发展,现在来看,我的判断是正确的。今天的重庆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就,包括重庆在内的西部城市,是中国‘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节点。希望借助亚洲企业大会的平台,使亚洲各国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更加活跃。”重庆“变了”,西洽会也“变了”——活动越来越丰富,平台越来越有影响力,也因此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全球嘉宾。——首次举办2021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这场由商务部、新加坡贸工部和重庆市政府共同主办的论坛,汇聚了国际国内政、商、学重量级嘉宾,通过交流思想、破解难题、务实合作,深化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经贸合作,加速国际合作向纵深推进;——亚洲企业大会首次落户重庆。这场大会邀请了亚洲国家政要、世界500强企业领袖、世界500强中国区高管、中国及亚洲著名企业家,以及学界、媒体界的嘉宾,在重庆交流碰撞,对话亚洲机遇;此外,“RCEP与重庆开放”国际合作论坛、跨国经营高质量发展论坛高端对话活动、“一带一路”侨商组织年会等重磅活动闪耀西洽会。在西洽会开幕式及2021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上,21名嘉宾发表致辞及主旨演讲,提出含金量高的观点46条、建议35条,为共商共建共享陆海新通道、促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对外开放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动能。西洽会,正搭建起重庆与西部、与世界沟通的平台。新趋势——首设汽摩和大健康馆 签约项目聚焦新兴产业5月21日,西洽会对市民观众开放的第一天,市民吴先生就早早地来到了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一睹心仪的新车——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这是华为售卖的首款车,也是一辆“重庆造”。继2021上海国际车展后,该车型首次在重庆公开亮相。不远处,隆鑫通用带来的自主高端品牌“无极”摩托系列,因其复古的造型、精致的工艺,也受到不少摩友的关注。“高精尖”“科技感”“面向未来”……在西洽会各大展馆逛一圈后,这是许多观众的评价。比如,本届西洽会首设汽摩产业馆与大健康产业馆,NEIV2021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论坛首登重庆,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也同期举行。这既与中国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相契合,也与重庆及西部地区汽摩产业、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相同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本届西洽会还专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馆,集中展示两地优势和合作最新成果。成渝地区相关市、区、县开展了一系列恳谈、考察、项目对接活动,携手组CP。连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黄强都“点赞”:“西洽会将全面提升西部地区经济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发展支撑力。”除了展示,一场投资贸易洽谈的盛会,也离不开“签约”“合作”“项目”这些关键词。本届西洽会上,共签约项目359个,签约总额达3578.2亿元。其中,集中签约项目102个,金额2285亿元,涵盖了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20余个领域;场外签约项目257个,金额1293.2亿元。此次签约的一大亮点,是“大企业看好西部”——签约项目平均投资额达22.4亿元,其中惠科显示模组生产线等17个项目投资额超过50亿元;项目投资方大量来自于大型央企、世界500强外企和知名民企。另一个亮点,是科技含量高。签约项目聚焦实体经济,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现代物流、康养大健康等领域。此外,清洁能源领域也成为投资的热点,共有11个项目签约,合同投资额344亿元。这也是重庆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号召、探索绿色发展新途径的体现。紧扣产业发展与时代脉搏,西洽会的“半径”不断延伸、拓展,这也折射出重庆经济转型的方向与澎湃动力。新机遇——在重庆,看西部,未来可期西洽会不仅仅是重庆的西洽会,更是西部兄弟省区市“晒形象”“谈生意”的平台——重庆、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等省区市举办招商推介、经贸洽谈、考察对接等活动100余场。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次以主宾省(区)身份参展西洽会,不仅将陆海新通道建设作为主要展示内容之一,还在西洽会上举行专题推介会;云南省也是首次以主宾省身份参展,围绕文旅、能源、医药、大健康、制造业、加工贸易、绿色食品等领域99个项目进行招商引资;贵州、宁夏等西部省区市不仅布置了展区,还召开专场推介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争相加入西洽会“群聊”。阿尔及利亚与重庆一起举行重庆—阿尔及利亚经贸合作推介会;老挝、巴基斯坦等国家也在“国际馆”布展。哥伦比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受邀担任主宾国,国际馆里展出的哥伦比亚咖啡、黑巧克力,越南腰果、排糖,印度尼西亚燕窝……让观众在重庆品尝“世界味道”。老挝驻华大使坎葆·恩塔万说,中国已成为老挝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外来直接投资国,希望通过合作交流会,推动老挝经济与区域经济实现互联互通。首次参加西洽会的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不仅带来了驻华大使馆的商务参赞、文化参赞等外交官,更是提前向中国企业发出了投资问卷。他的目标很明确,“希望在西洽会上找到投资阿尔及利亚的企业。”“重庆很多产品都是通过我们的航班运输到世界各地,尤其是电子制造。”卡塔尔航空中国区总裁陈昌耀表示,西洽会就像一座桥梁,给全世界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沟通交流平台。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企业中心副主任邓俊看来,西洽会向外界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息——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光是沿海发达的城市,也包括西部的城市。他也将促成更多新加坡企业到重庆、到西部来投资兴业。中国韩国商会会长、斗山集团总裁李浩哲表示,韩国企业普遍看好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前景,将积极加快在中国西部地区投资布局。一场展现西部地区发展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的盛会已落幕,但新的合作正在开启。正如嘉宾们所说:“在重庆,看西部,未来可期。”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5-2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