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宇)10月9日,由省文明办主办的2023年第三季度“四川好人榜”发布仪式在内江隆昌市举行。现场揭晓了31人(组)“四川好人”,包括助人为乐好人6名,见义勇为好人5名和1组集体,诚实守信好人6名,敬业奉献好人8名,孝老爱亲好人5名。  此次“四川好人榜”中,有临危不惧、勇斗持刀歹徒的张亨年,有信守承诺、传承父辈遗风的杨毅,有退而不休的“天选种粮人”的陈定全……活动现场以视频短片、代表访谈、节目表演等形式,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身边好人的风采。  “好人精神感动一座又一座城,榜样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内江隆昌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18年首场“四川好人榜”发布仪式在内江举办以来,“好人旗帜”已相继在省内薪火传递了30场,这次“好人旗帜”再次传递回内江隆昌,意义非凡。  “活动旨在选树好人典型,传承榜样力量,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社会环境。”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2年至今,省文明办常态化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共评选产生“四川好人”3339名,其中58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0-10
●截至目前,全省已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7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仅比第一的广东少1个;国、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总量达1500个以上  ●到2025年,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00个以上,实现有条件的涉农县省级以上园区全覆盖,示范带动建设县级园区1000个  ●到2027年,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200个以上,示范带动建设县级园区1200个,实现有条件的涉农乡镇县级以上园区全覆盖  (记者 阚莹莹)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厅印发《“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四川要分级分类建设一批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发展方式绿色、质量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引领构建“川字号”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截至目前,全省已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7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仅比第一的广东少1个;国、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总量达1500个以上。在此基础上,四川为何还要再次布局?为何建? 有数量基础,但质量有差距  什么是现代农业园区?比较全面的回答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形成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以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业园区的苍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这个园区以红心猕猴桃为特色产业,以苍溪县为核心生产区,全县种植面积已超过39.5万亩,年产量近15万吨。在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园区建成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加工营销中心,生产猕猴桃酒、酵素、果汁等产品,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率达90%。同时,园区配套科技创新中心,优良新品种推广面覆盖全园区。  平台搭建,最关键的是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苍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依靠园区提供的土地流转、产业链整合、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一家种植面积超过200亩的大户年收入能达到200万元以上。  正因为现代农业园区在带动“三农”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园区建设被视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抓手。《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提出,将农业园区建设列为其中一项重点任务,对全省现代农业园区提出更高要求。  而目前,全省已建成的现代农业园区,多向对比还存在差距。“已建成的园区中,个别还存在建设水平不高、辐射带动不强、助农增收不明显等问题。”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与农业园区处相关负责人说。  与省外比,广东省主要农业县已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而四川尚未实现有条件的涉农乡镇县级以上园区全覆盖。  因此,“千园建设”意味着在新建的同时,还要进行提质。对此,《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  从数量上看,到2025年,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00个以上,实现有条件的涉农县省级以上园区全覆盖,示范带动建设县级园区1000个。到2027年,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200个以上,示范带动建设县级园区1200个,实现有条件的涉农乡镇县级以上园区全覆盖。  从产值上看,到2025年,全省市级以上园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5∶1,农业综合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其中100亿元以上的园区10个、10亿元以上的园区100个。  从助农增收上看,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以上,其中粮食类园区10%以上。  最终要实现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布局更加优化,主导产业全链条升级,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联农带农和辐射带动作用全方位凸显。如何建? 聚焦“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开发  《方案》明确,“千园建设”要坚持以粮为主、粮经饲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突出新建与提质并重、示范与带动并举,“生产+加工+科技+品牌”全产业链开发,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先看思路。以粮为主、粮经饲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背后的逻辑是要聚焦粮油、经作、畜禽、水产等“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  去年,全省十大“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产品综合产值达2.6万亿元,助力第一产业综合产值稳居全国第二位。“未来,现代农业园区则寄托了‘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希望。”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与农业园区处相关负责人说。  再看路径。如何实现新建与提质并重、示范与带动并举,“生产+加工+科技+品牌”全产业链开发?  《方案》明确了7项重点任务,从生产、加工、科技、品牌全产业链进行了安排。具体为推进种养基地提升,建设稳产保供功能区;推进加工提级扩能,建设转化增值引领区;推进农业品牌重塑,建设质量强农引导区;推进生产方式转型,建设绿色发展先导区;推进技术装备升级,建设科技成果展示区;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建设融合发展样板区;推进联农带农益农,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  其中,每一项任务都进行了细化。例如,在推进加工提级扩能方面,要求园区就地就近提升新建一批清洗分级、储藏保鲜、烘干炒制、贴牌包装等初加工设施设备。引育一批国省级龙头企业,选育一批“链主”龙头企业,在县域集中布局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大力发展预制菜、调味品、精制茶等,进一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省级以上园区内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85%以上。  放眼全省,各地农业产业条件有差,基础不同,特色不一。因此,《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快形成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张图”“一盘棋”。围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和川西北高原区等“五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大区域进行分类布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0-10
(记者 陈宇)近日,走进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鹿子村鹿鸣苑,可见硬化路平坦整洁,院落外墙刷着壁画,盆栽、花草种植错落有致。“这次院落改造,我们划定了重点改善整治区域,就势造景,最大程度保留村里的特色。”鹿子村党总支书记钟世敏介绍,该村把闲置的百年老屋“钟氏老宅”整改为“议事厅”“活动室”,既做好老宅保护,又激发村民主动参与院落环境维护的积极性。  自内江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开展以来,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等16个镇、2个街道纳入首批推进名单。硬件设施改造完成后,鹿子村积极探索乡风文明提升办法,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钟世敏介绍,该村不定时开展主题活动,以村民、村干部演讲的形式倡导新风尚;建立积分管理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行积分管理、建立鹿子村“我爱我家”星光榜、设置优秀模范人物表彰荣誉墙等,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激励群众主动参与环境维护。  以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为契机,内江市市中区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蝶变”。目前,该区全域开展“六净六顺”和集中攻坚“包联”到户;已完成2个乡镇级、6个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目标镇的燃气、通信网络全覆盖,电网建设进度9月底达100%,路网建设完成9.53公里;计划打造20户以上院落114个,户属设施项目改造已涉及10332户,基本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0-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吴承衍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近日,在大竹县庙坝镇新桥社区“元芳议事堂”,7名议事成员和10名村民代表坐在一起,针对辖区内1组木材市场外住户修建化粪池一事进行商议。  “下面由我代为公布资金收取情况和化粪池支出情况,资金收取24户,每户800元,共19200元。建小井11座、1860元……合计23030元,尚差资金3830元,每户需补160元,大家可以发表意见。”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元芳介绍了议事主题。  “我对补资金没有异议,就是建议修建化粪池后的地面用水泥再铺平整。”村民代表吴揖才说。  “对于补160元,我没有异议,建议后续要加强对化粪池的管理。”居民代表吴际祥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居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语,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议事成员及时对情况进行讲解,并记录居民们提出的建议、情况,商议解决办法。  据了解,“居民的事居民说了算,大家的事共同商量着办”——新桥社区居民把这样的讨论会形式称之为“元芳议事堂”。“元芳,你怎么看?”的轻松氛围激发居民的自治活力,形成全员参与、高度自治的良好氛围。  “楼下超市广告宣传声音太大怎么办”“房屋出现渗水怎么办”……社区围绕居民“急难愁盼”,通过入户征集、意见征集、议事会集中征集等方式收集议题,聚焦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个议题商议表决后都有村干部专项跟进解决。  新桥社区“两委”班子积极谋划,不断完善“元芳议事堂”议事协商机制,采取“1+N”模式议事,“1”为固定议事成员,由社区“两委”干部、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组成;“N”为议事代表,根据征集的议事内容,针对性选取5—10名居民组成。在建立社区居民议事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明确议事内容、规范议事程序,议事全程规范进行,决策过程公开透明。  同时,新桥社区建立了“社区网格+片区网格+楼院网格”三级伞状网格,一级网格长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片区网格长由党小组长担任,并选配责任心强、品行优良的居民担任三级网格楼院长,逐级快速响应,加快问题解决速度,有效收集群众反馈情况,确保议事有结果、有回音、有着落,形成工作闭环式管理。仅今年1至9月,社区通过“元芳议事堂”举行议事会8次,解决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10余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玲 文/图)秋风起,雅安市名山区前进镇特色粮蔬种植基地里,黄灿灿的玉米挂满枝头,为前进镇增添了美丽的“丰”景。  近年来,前进镇围绕“近郊农旅特色镇”定位,立足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风土文化为内核,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村企合作模式,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前进镇茶园一角。小小羊肚菌 种出大产业  近日,在位于前进镇凤凰村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里,工人们正忙着清理土地,为羊肚菌下种作准备。  2016年,名山区丰农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简连蓉带着羊肚菌种植技术来到凤凰村,租用150亩土地,发展起羊肚菌种植。对土壤气候条件要求极高的羊肚菌在凤凰村茁壮生长,最高卖到了360元一公斤。一直困扰凤凰村的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找到了解决的突破口。  2021年10月,凤凰村以村集体的名义发展了30亩羊肚菌。  2022年,凤凰村科学调整发展规划,分三期建设凤凰村“菌香花海”羊肚菌粮菌种植园区。同年,凤凰村争取“中省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菜篮子”工程等资金500余万元,由村集体统一流转村民土地300余亩,修建标准钢结构大棚45亩(约修建大棚136座),配套建设生产道路、蓄水池、排水沟等基础设施,采用“玉米+羊肚菌”“大豆+羊肚菌”“油菜+羊肚菌”等套种模式,打造名山区特色智慧粮菌复合产业示范基地。  同时,凤凰村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羊肚菌产业,与羊肚菌种植企业雅安市瑞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凤凰村将集体大棚、基础设施估值后入股公司羊肚菌基地,按比例进行分红。目前,凤凰村羊肚菌种植面积超过500亩,提供就业岗位320余个,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发展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社会资本聚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的目标。农文旅融合走出发展新路  前进镇地处总岗山麓,全镇有茶园2.9万余亩,茶旅资源丰富。  在前进镇双龙村,历经千年形成的台状浅丘独特地貌,让茶林梯田美不胜收;古藤缠蔓、碧水青山、静温清幽的双龙峡独具吸引力;而在国家级制茶大师、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张跃华的茶山祖屋里,游客们不仅能体验到采茶制茶的乐趣,更有机会与制茶大师一起学习交流名山茶文化。  张氏制茶世家第六代传人张波以张氏祖屋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实践+研学+体验基地”的方式,为中外游客提供了观光茶园、采摘茶叶、品尝农家饭菜、体验传统手工制茶的一站式服务。“升级版”张氏祖屋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近5万人。  随着名山区第一条乡村振兴道路前红路的通车,前进镇立足生态环境优美、水体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红岩村、肖碥村、双龙村为主,布局农文旅融合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好、灌溉水源足的优势,以凤凰村、新市村为主,布局休闲农业产业;以六坪村、楠水村为主,布局仓储物流产业。  关于未来规划,前进镇已有清晰的目标和打算。前进镇将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园、农旅融合产业园,建设仓储物流产业园;依托双龙村知青房、双龙峡等,包装一批具有前进特色的文旅项目;依托凤凰村羊肚菌种植、新市村和双龙村冷水鱼、小龙虾养殖,包装一批集采摘体验、餐饮娱乐、亲水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0
(刘雨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四川天府新区浅丘区果园土壤黏重,果农怎么管?浅丘区果园机械缺乏该如何应对?机具种类太多不会用怎么办?针对广大果农关心的问题,近日,四川天府新区统筹城乡和农业农村局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在天府新区见山农场举行全区果园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与装备推广应用培训会。  培训包含室内理论培训与室外实地操作两部分。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陈霖、博士雷小龙等专家,不仅带来题为《果园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的理论演讲,还对全区相关农业经营主体代表80余人开展了果园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及果园机械的现场作业演示。  陈霖从果园机械化分类入手,进行了果园作业机械技术培训。针对天府新区浅丘区果园机械缺乏、土壤黏重等问题,通过对现有的开沟器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宜的类型并加以改进,用以提升开沟质量,减小开沟阻力,从而解决天府新区果园机械应用中的瓶颈问题。  “刚刚进行了果园旋耕机和割草机的作业演示,现在我们来讲喷雾机如何使用……”在见山农场柑橘园,雷小龙带着研究生们,为全区相关农业经营主体代表进行了多种机具的作业演示,与会人员通过现场观看,对果园机械化生产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据了解,此次培训会旨在提高天府新区果园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应用果园生产智能农机,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培训会的举办为果园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与装备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0
(四川农村日报讯)据四川省气象台消息,未来一段时间四川省大部地方阴天有阵雨或小雨,局部有大雨。川内部分地方累计雨量大,还需防范局地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气象次生灾害。在这样的天气下,棚室放风时间减少,棚内湿度大,再加上整枝打杈、采摘等留下的伤口,给细菌性病害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细菌性病害与真菌性病害有两点区别,一是查看病变部位有无明显附属物,如霉状物、粉状物等,若无,则可判定是细菌性病害;二是查看发病后期病变部位有无菌脓,若有菌脓则为细菌性病害,若有菌丝或孢子等,则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种类很多,根据病状可将细菌性病害分为斑点型、叶枯型、青枯型、畸型、溃疡型、流胶型、腐烂型。  与真菌性病害相比,细菌性病害更难防治。特别是从维管束(维管植物的维管组织)侵入的细菌性病害,单靠喷施药剂很难将其彻底防住。因此,要想有效防治住细菌性病害,需多措并举,综合防治。减少伤口 防止病菌侵入  处于生长期的蔬菜,整枝疏叶、盘头落蔓、采摘等农事操作频繁,加之当前温度适宜,植株长势快,茎秆含水量大,这些农事操作很容易给植株留下伤口,让病菌有了“可乘之机”。因此,菜农在进行农事操作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选择连续晴好天气进行整枝打杈或疏叶,留出促进伤口愈合的充足时间。同时去掉下部侧枝、老叶、果穗的时候,要保留一段,一般2—3厘米即可,便于菜农早发现,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二是进行整枝打杈或落蔓等操作后,要及时喷洒杀菌剂,为植株覆盖一层“防护膜”,防止病菌侵染。调控湿度 降低发病几率  细菌性病害的发生,需要有一定的湿度,即在有水滴、水膜及高空气湿度等覆盖时才能侵入。因此,调控好棚内湿度,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细菌性病害的发病几率。管理中菜农可通过拉大风口、延长放风时间进行排湿、降湿。同时在操作行内铺设碎秸秆或稻壳等有机物进行吸湿,对降低棚内湿度也具有很好的效果。用对药剂 高效防治病害  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四大类,抗生素类,如新植霉素(90%新植霉素)、中生菌素(3%中生菌素)等;铜制剂,如氢氧化铜、琥胶肥酸铜等;唑类药剂,如叶枯唑、噻唑锌等;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多粘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等(多用于病害预防)。  选对了药剂,还要用对药,也就是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用药。例如,斑点型、叶枯型,可采用药剂喷施的方式,叶面喷施噻菌铜,混配中生菌素。腐烂型,可采用药剂涂抹方式,先用小刀刮去病部的腐烂部分,然后用抗生素、铜制剂或其它治疗细菌的药剂调成糊状对病变部位进行涂抹,提高用药效果。对于茎秆内部的病害,如细菌性髓部坏死,可采用药剂注射的办法,用可杀得叁仟、喹啉铜等铜制剂配合中生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注射。青枯型或枯萎型,可采用药剂灌根方式,用春雷·王铜或硫酸铜·钙+叶枯唑灌根。通过合理选药,针对性用药,提高细菌性病害防治效果。据《北方蔬菜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0
(高俊帆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位于成都平原南部的新津区,又迎水稻丰收季。日前,在新津区安西镇月花社区,几台水稻收割机正在丰饶的稻田中忙碌。随着机械的轰鸣声,金黄色的稻谷被整齐地收割下来,一排排水稻顷刻间变成了稻捆静静躺在田地里。  据了解,今年该区水稻种植面积共计8.9万亩,预计总产量5万吨。其中,新品种水稻种植1万亩,亩均产量提升200斤。  今年种植户王天宇种植了水稻新品种“C两优丝苗”1000亩,他告诉记者,该品种在每亩土地上能够提升约200斤的产量,使得水稻每亩产量达到了1400斤。  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C两优丝苗”是今年新津首批大规模种植的新品种之一,该品种凭借分蘖能力强、结实率好等特性,得到种植户普遍认可。目前,新津全区种植“C 两优丝苗”面积已经达到了1万亩,预计明年增长到2万亩。  “明年我们计划扩大种植‘C两优丝苗’面积到4300亩。我相信,通过大规模种植,这个品种的产量和效益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王天宇说。  除了优质的品种,还有高效、低成本的机械化收割助力。“一旦天气转晴,我们就会抓紧时间进行收割。”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种植户为确保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更加注重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确保在天气转晴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以来,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津区农业农村局紧密联系农业专家,为群众送技术、解难题,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作,加快推动“专家产量”向“农户产量”转化、“试验产量”向“大田产量”转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晓霞 摄)近日,在岳池县石垭镇罗安村的一块地头,岳池县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正在为进行新品种展示的油菜育苗,他们在每个小地块里撒入不同的品种并插上标示牌。岳池县种子管理站站长段芳介绍,此次育苗面积1亩,预计栽种面积10亩,共计展示36个油菜新品种,包括“川油81”“川油06”“望乡油788”“望乡油1881”等。作为农业大县,岳池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油菜的种植生产工作,根据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引入油菜新品种进行种植展示,为扩大种植面积提供依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雨芸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10月7日,泸州市晚秋暨小春生产现场推进会举行,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泸县潮河镇五谷寺村“泸县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区”再生稻的长势情况,学习泸县经验。  今年以来,泸县按照“扩面、提质、增效”的思路,全力以赴抓好晚秋粮食和油菜生产,计划种植晚秋粮食作物61万亩、油菜26万亩以上,持续擦亮“产粮大县”和“产油大县”金字招牌。目前,该县已完成再生稻蓄留面积52万亩,预计有收面积47万亩以上;油菜现已育苗可保栽种面积达23万亩以上。  强化农资供应,全力备耕备种。利用中省项目,以政府采购种源免费发放的形式,向全县提供各类农资。目前,该县已免费发放优质油菜种子24.7吨,可保栽油菜24万亩以上;发放高产秋大豆种子70吨,可保秋大豆1.2万亩以上;发放生物有机肥3937吨。  突出示范到位,助力扩面挖潜。全力打造20个水稻制种田、玉米(高粱)地轮作晚秋作物和油菜示范点,引导带动全县农户充分利用空闲土、高塝田、望天田和中稻收后无水源蓄留再生稻的田块,种植油菜、秋红苕、秋洋芋、秋大豆,扩大晚秋粮食作物和油菜播种面积。在粮油生产核心区投入748万元项目资金,腾退低质低效经果林地、改造残次林8000余亩,发展晚秋粮油作物,示范带动全县低效地发展粮油生产2万余亩。  突出技术到位,助力增产增收。大力开展晚秋和油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和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打造“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区5万亩。今年潮河镇高产示范区中稻平均亩产达779.1公斤,创历史新高。  突出服务到位,助力利民惠农。截至9月底,全县发放惠民补贴1.2亿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中央资金593.5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0918台,直接受益农户8943户。  聚焦集群打造,推动聚势赋能。统筹产油大县、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水稻种植结构调整等项目资金3425万元,建设 19 万亩油菜产业带、38 万亩“中稻+再生稻”产业带。围绕省五星级现代粮油园区、东翼泸县现代农业园区、巴蜀“鱼米之乡”片区、海潮镇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点区域集中连片建设油菜、“中稻+再生稻”产业带,示范带动全县晚秋粮食作物及油菜栽种。  聚焦延链强链,做强产业链条。整合水稻、油菜等粮油重大项目资金3230万元,引进培育金粮源、七川公司等粮油生产龙头企业,打造“中稻+再生稻”、菜籽油品牌,形成完善的大米、油料“种植—收购—储存—初加工—深加工产品销售—物流配送”体系,不断推动粮油产业化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0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日前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举行的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公布了“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结果。经过公众投票、专家评审、全网公示等环节,从全国各地推选出黄帝手植柏、黄山迎客松、北京潭柘寺帝王树等100株最美古树和蜀道翠云廊古树群、林芝巨柏古树群、利川古水杉群等 100 个最美古树群。我省多个古树群榜上有名。  其中,我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社区的1900年银杏树入围十株最美古银杏树,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东山村的2300年柏木入选最美十株古柏木,泸州市叙永县分水镇路进村的2007年楠木以及雅安市荥经县青龙镇柏香村的1700年楠木双双入选十株最美古楠木,资阳市乐至县龙门镇报国村报国寺的1418年榕树以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仙桥村的2232年榕树双双入选十株最美古榕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0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贺建鑫)三台县景福镇“三抓三促”积极推动辣椒产业发展助力群众增收。抓本地资源,促进辣椒产业发展。依托传统农业优势,结合撂荒地整治,大力支持发展辣椒产业,发挥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示范作用,预计年底指导各村相继成立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促进辣椒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共带动全镇300余户农民参与辣椒种植,600余亩辣椒喜获丰收,实现产值近400万元。抓技术指导,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全员集中培训、现场指导与分散指导相结合,聘请龙头公司企业、镇农技指导员和农民“土专家”,围绕辣椒高产技术、如何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使农户直观、系统地掌握相关技术要点,并对农户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今年来,全镇已举办综合性培训20场次、惠及群众800余人次。抓利益联结,促进群众致富增收。支持企业和农民签订订单合同,引导经营业主吸纳当地脱贫户14户57人、低保户2户5人到辣椒种植园就近就地务工,带动300余户“辣农”增收,人均收入可增长5000,直接、间接增加就业人数200余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进一步夯实镇农业产业化基础,为景福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0-09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 邛崃茶产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邛崃黑茶”为特色优势,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及茶旅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2023年,邛崃干茶产量1.82万吨,其中邛崃黑茶产量8490吨,销量5385吨,销售额约13.64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6亿元,带动茶农10万余人共同发展。一、聚力“产品提质”,系统化提升邛崃黑茶品牌竞争力一是定规范、抓示范,推进生产标准化。开展茶叶机械化采摘、茶园绿色防控等项目建设,制定《邛崃黑茶》等6项地方标准,充分发挥文君茶业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定期开展茶园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组织生产主体进行绿色、有机认证,持续增强主体标准化发展意识,提升标准化发展水平。二是强科研、重监管,促进品质优良化。配套建设茶叶科研基地7000余亩、科研工作站(实验室)11个,科研专利技术认证36项。近三年质量监督抽查、专项检查及风险检测合格率均为100%。三是挖文化、促发展,探索产业融合化。挖掘南丝路文化、文君文化等在地文化,探索茶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道路。着力打造以茶为主题的“邛茶走廊”茶旅融合示范区,建成自行车高速、15公里邛茶走廊观光带,打造文君茶公园、茶兰林盘等一批茶旅融合发展典范。二、聚力“管理提效”,全方位提升邛崃黑茶品牌发展力一是着力构建品牌体系。构建邛崃黑茶“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体系,培育壮大文君、花秋等6家邛崃黑茶龙头企业。文君茶业荣获“全国茶业百强企业”称号,文君茶业、花秋茶业获得“四川十大茶叶企业”称号。二是积极开展品牌认证。近年来加快认证登记茶叶产品,获证绿色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邛崃黑茶获得四川省优秀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并获评为“四川十大名茶”,被赞誉“代表四川黑茶最高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出台《邛崃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方案》等政策举措,近3年拨付品牌类发展补助资金1000余万元,保障了邛崃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聚力“平台提优”,多渠道提升邛崃黑茶品牌影响力一是加大营销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积极组织茶企参加莫斯科FoodCity、上海茶博会、四川茶博会等国内外展会30余次,举办邛崃黑茶品牌推介会、邛崃黑茶斗茶大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邛崃黑茶品牌影响力。二是注重宣传造势,增强品牌传播力。通过各级电视台、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及央视频、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新浪网等新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邛茶品牌宣传,近三年主流媒体宣传报道邛崃黑茶达200余篇(条),形成主流传播矩阵效应,提高了品牌传播声量。三是推动渠道对接,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成都市主要交通要道设置邛茶品牌宣传广告,在成都市酒店、各大商超等重要节点设置营销专柜,聘请电商团队开展品牌策划与线上营销,支持茶企开设邛崃黑茶专营店,拓展电商、直播带货等渠道,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0-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郑朝钦)“今年92亩烤烟全靠科技特派团陈老师的细心指点,他解决了我烤烟十几年一直卖不上价的问题!”9月27日,剑阁县盐店镇上游村种烟农户魏玉亮激动地说。  据魏玉亮介绍,多年来,他的烤房烤出的烟叶子没有质感,香味不够,又没有品相,卖不上价,就是不知道问题具体出在哪里。为此,他在田管和烘烤等关键环节先后改进过多次,却始终没能解决问题。前段时间,剑阁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在送科技“赶场”的过程中,了解到魏玉亮在产业增收方面遇到的难题,眼看烟叶正处于采收待烤的关键期,不能再让到手的黄金叶“飞”了,县科协立即安排科技特派团专家陈子金入户作进一步核实。“经多次到烤房点火试验,终于发现是烤房设施预留的回风口高度不够,导致循环风量不足,影响了烘烤质量,我现场给他处理好了,没得问题了!”陈子金解释道。  “陈老师自己开车从下寺(县城所在地)过来给我整,清理回风口和烟道的过程中,烟灰到处弥散,里面的温度又高,他都不怕脏、不怕累,实在是敬业又负责,活路做完就走了,连口水都没有喝! 真让我不好意思哟。”魏玉亮感慨道。  魏玉亮在当地依山拥有92亩烟地,他高兴地说:“目前重新烤出来的烟叶,烟叶子色度非常黄,质感也不错,分选过的烟叶,每一捆都是沉甸甸的。5个烤房还在烤,今年收成应该不错。”剑阁县科协主席母勇林也表示,陈子金入户送科技服务,群众口碑很好。“下一步,将持续深入开展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让科技惠民服务更接地气,得人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我每年都要参加3到5次种子行业博览会,主要目的就是看品种、观趋势。”近日,第二十届全国种子双交会在安徽合肥举行,种子经销商李方跨越千里,乘飞机从吉林长春来到安徽合肥,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确定几个意向玉米品种。  在全国种子双交会展览现场,像李方这样的种子经销商和参展的1300多家种业及相关企业、科研院校、制种基地单位,构成了种子双交会最主要的两类群体,串联他们的则是一粒粒良种。  一粒粒良种,正是通过种企和种子经销商之间“接力”,从实验室走向制种基地,从示范田走向大规模农田,迈向全国的良田沃野。种子经销商对“品香优秱珍”感兴趣。稻香杯特等奖品种受全国种子经销商青睐  “这个品种能在安徽种吗?”“想回去试种,可以给我一些种子样品吗?”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大种业”)的展位周边,人流不息,不停有种子经销商前来咨询品种情况。四川丰大种业营销部负责人胡登国和他的营销团队几乎没有歇息的时间。  “一天下来就有超300位种子经销商在我们的登记册上留下了联系方式。”胡登国说,以安徽、江西等长江中下游为主的南方客户主要集中关注水稻品种“品香优秱珍”,“黄淮海”客户更想了解“均隆99”,“东华北”客户主要对玉米品种“均隆 1577”“均隆1387”感兴趣。  “我前年就开始关注‘品香优秱珍’,拿了两斤种子回去做示范,去年拿了800斤种子,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示范。”来自安徽六安的种子经销商陈夕山说,通过这两年的示范种植,他对这个品种已经基本了解,“尤其是去年长时间高温干旱,结实率还能达到90%以上,亩均产量达到1600多斤,在当地是很高的产量水平。”  在陈夕山看来,一个品种要想在安徽大规模推广,耐高温和抗倒伏是必须具备的两大属性,这也是他选中“品香优秱珍”的原因。除此之外,该品种还有“产量高、分蘖强、株型壮实”等特点。  除了陈夕山这样的老客户,更多的还是新客户。胡登国告诉记者,“品香优秱珍”继 2021 年通过四川省审定以来,先后已通过长江上游各省市引种认定,推广第二年推广面积就达到40多万亩,不断获得新老客户认可。“目前,‘品香优秱珍’已通过长江中下游国审,根据往年经验,最迟今年 11 月就能拿到国审号。”胡登国说,拿到国审号后,“品香优秱珍”就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规模推广,其适宜推广区域将覆盖长江全流域。  今年6—9月,水稻还在抽穗期至收获期,“品香优秱珍”的预订工作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胡登国说,经销商订单已达到 200 多万斤,这意味着下一季长江全流域推广面积保底 100 万亩以上。玉米新品种出川抓紧完成全国市场布局  受到青睐的还有玉米品种“均隆1577”,该品种被四川丰大种业和东北市场伙伴寄予厚望。  “均隆品牌在玉米品种上的研发优势更大。”四川丰大种业董事长章存均说,除了在水稻品种研发合作上持续发力,四川丰大种业依托下属全资科研机构均隆研究所,在玉米品种研发上更为强势,其玉米品种已在全国主要玉米市场实现全覆盖推广。  “北方市场目前主推玉米品种为‘均隆1217’,巅峰期时一年有500多万斤销量,推行7年以来,开始有些后继乏力。”章存均说,这是所有品种都会遭遇的瓶颈,受品种本身衰退、市场需求变化、新品种竞争等因素影响,一个品种推广的生命周期大概为5—10年之间。  “‘均隆1577’是‘均隆1217’最理想的接替品种。”章存均表示,在具备“均隆1217”优点的基础上,“均隆1577”在抗病、抗倒、抗逆、棒子均匀度、植株形态上表现更为优异,玉米棒子个个满尖。“‘均隆1577’有望成为东华北地区超千万公斤级的大单品。”  “均隆99”是四川丰大种业还未打出的又一张王牌。“这个品种今年推荐国审,预计明年能拿到国审号。”章存均说,这是针对黄淮海区域进行3年筛选试验加两年区试后推出的自研超级品种,将填补公司在该区域的品种空白,完成玉米品种全国全覆盖的最后一块拼图。  “相较‘均隆1577’而言,‘均隆99’面对的是毫无市场基础的新市场,推广难度更大。”胡登国说,高抗锈病、品质好、高出籽率等特点将成为“均隆99”的底气,这有待市场种植与气候抗逆性检验,方能冲出重围。  作为一家西南区域的种业公司,不能不重视西南市场,“我们在西南区域持续加大玉米研发投入,正在迎来好 品种的井喷,以‘ 均隆218’为代表的西南中高海拔品种,实力出彩——在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西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连续三年区试和生产试验的产量都排名第一,已经在云贵高原规模化试种,市场伙伴相当追捧。”章存均分享道,“好的新品种才是种企的生命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映江 特约通讯员 杨黎明)近日,在广元市昭化区“王家贡米”品种选育基地,曾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遨游太空的“王家贡米”开镰收割,这是太空育种第四年喜获丰收。  走进试验田,只见一粒粒颗粒饱满的稻子,黄澄澄沉甸甸地随风摇曳,翻腾着滚滚的金波。在昭化区特优粮油首席专家陈定全的指导下,实验基地正抢抓晴好天气,组织人力对成熟的水稻进行收割。  “先收黄了的,青的还要等一等。”陈定全的声音时不时响起,在田野间格外响亮。他介绍,今年是太空稻育种的第四年,变异非常突出,水稻株叶有高有矮、粒形有长有短、成熟有早有晚,有的甚至颜色都发生了变换。顺着陈定全手指的方向,笔者看到了一株漂亮的紫色水稻。  今年,“王家贡米”品种选育基地播种航天育种材料2700多份,预计将收获3000多份育种材料,为接下来的育种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可能性。陈定全说,早有计划将航天育种材料选出部分,进行南繁加代,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今年计划通过中国水稻研究所将部分航天育种材料送到海南进行加代繁育,为有效选育出“王家贡米”育种材料缩短时间。  去年9月,昭化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水稻研究所昭化王家贡米研究中心”“广元市昭化区王家贡米研究所”在卫子镇新荣村挂牌。“如今,我区已建成‘王家贡米’优质稻品种选育基地和水稻良种繁育基地500余亩,同时,选派多名育种技术骨干,前往中国水稻研究所跟班学习,为王家贡米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从种源上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昭化区王家贡米产业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建表示。  “王家贡米”因其清香馨甜、口感绵软而颇负盛名。2020年5月,“王家贡米”一号、二号作为“王家贡米”培育的重点品种从全国参选的上千品种中脱颖而出,入选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实验项目。  近年来,昭化区立足资源禀赋,厚植发展优势,围绕“王家贡米”地标产品,从种业、园区、加工、品牌等方面多向发力,实现现代优质粮油产业全链条发展。“王家贡米”先后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粮油地标品牌”等10余项“国字号”荣誉,更是迄今为止,全省唯一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粮油类品牌,为擦亮“川字号”金字招牌、做优做强四川粮油品牌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昭化区累计发展“王家贡米”5万亩,预计可实现产量2.5万吨,全年可实现综合产值近10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斐灏 特约通讯员 梁潼 文/图)春催万亩花艳艳,秋闻田边芍药香。又到芍药收获的时节,在中江县集凤镇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挖药人的忙碌身影。  来到该镇石泉村八组的芍药田中,机器轰鸣声、金属碰撞声不绝于耳,一台“挖药机”正不断舞动着特制铲斗,翻开脚下的土地,带出一颗颗新鲜壮硕的“中江白芍”。中江县集凤镇的芍药。  在集凤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土壤中生长的中江“银心”白芍,不仅产量高、品质优、外观佳,而且药用价值高,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依靠优渥的种植环境和多年的技术深耕,如今,“中江白芍”已享誉中外。  “挖药机”旁,村民聚作一团,他们拾起芍药根,拭去上面的泥土,将根茎切好分装。药香从芍药雪白的断面中溢出,伴随着笑语欢声传向远方,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村民黄加竹一边与同伴聊着家常,一边席地而坐收药。见到笔者,她开心地说道:“芍药根抓地深,质地又脆,人工采挖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挖断根。现在机器负责挖,我们就做精细的轻体力活,比以前更轻松,效率也更高了。”  据悉,每年8月中旬到9月中旬,是“中江白芍”采挖的黄金时间。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药材收购商都齐聚集凤镇,开启一场芍药收购热。  笔者来到四川兴生堂中药材销售有限公司的晾晒场,一座芍药山映入眼帘,一旁的储藏架上,等待阴干的鲜芍药排得满满当当。药材公司工作人员李清玉热情地介绍道:“今年芍药好卖,收购价节节攀升。许多外省药材商为了抢购‘中江白芍’,专程到集凤收药,激发了大家采药卖药的热情。现在我们每天的收购量超过30吨,比以往高出不少。”  据悉,芍药是多年生药材,成熟采摘期一般为3至6年。今年恰逢国内市场芍药供不应求,“中江白芍”每公斤收购价从往年的8元左右涨至15元左右,为历年来最高。  “中江白芍”一身是宝,春可摘花,秋能采药,摘去根茎后的“药脑壳”,也是珍贵抢手的种子。据初步统计,今年集凤镇种植“中江白芍”2万亩左右,其中鲜切花平均亩产值为1.2万元,最高亩产值可达2.8万元,总产值1.4亿元;芍药平均亩产量约1800公斤,最高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平均亩产值3万元,最高亩产值可达5.5万元。  芍药红利期的到来,让无数药农乐开了花,集凤镇十年如一日地发展芍药产业,这般丰收自是水到渠成。  “我们将继续依托‘一园一湖两谷’的优良格局,形成集凤独特的发展优势。久久为功,持续发展特色中药材,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依靠独特资源禀赋,全面落实各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造川内名副其实的中药材研发中心,为集凤下一步中药材产业提档升级奠定坚实基础。”集凤镇副镇长舒诗洋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10月7日,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全国69个入选品牌中,四川的都江堰猕猴桃、会理石榴和南江黄羊3个品牌入选。  其中,都江堰市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为物种的形成和分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被国际专家公认为猕猴桃最佳生态种植区。近年来,都江堰市充分发挥猕猴桃最佳种植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进猕猴桃生产标准化基地(园区)建设。都江堰猕猴桃2022年获得百强地理标志性品牌,品牌价值达38.38亿元,2023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都江堰市建成猕猴桃种植基地10.3万亩,年产优质商品果18万余吨,被确定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首批四川省级特色农产品(猕猴桃)优势区。  为加快农业品牌打造,充分发挥农业品牌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于2022年启动实施了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在2022年纳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的75个品牌中,四川有龙泉驿水蜜桃入选。  据悉,2023年精品培育品牌自发布之日起,有效期为4年。按培育计划,农业农村部将对列入计划名单的农业品牌开展梯次培育,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营销推介,强化金融服务,促进其在营销推广、管理服务、市场消费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要通过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塑强一批品质过硬、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知名度美誉度消费忠诚度高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推介一批产品优、信誉好、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勇 洪瑜)近日,以“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四川省有机肥料产业发展促进会第二届会长沙龙活动在成都市双流区举行。  与会人员参观了四川嘉道博文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双流新工厂,该公司总经理万兵幽默介绍:“我们是有机肥行业的另类,别的公司是处理秸秆、畜禽粪污等,我们主要处理城市餐厨垃圾。”由于原料来源安全性高营养价值高,该公司生产的有机肥获得了国内和欧盟的有机认证。  “有机肥商品价值不高,从有机废弃物收贮运到处理使用,都应坚持就近原则。”四川农业大学原校党委书记邓良基教授建议企业要就地取材,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进行研究,生产专用有机肥。  “现在商品有机肥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竞争就比较激烈,应差异化发展,针对专门的品种研究专用有机肥,并确定用量和施用方法。”省农科院原土肥所所长涂仕华表示,有机肥促进会将帮助企业制定团体标准开发草场、中药材、果树、蔬菜专用肥等,通过差异化发展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三块田再生稻平均亩产489.9公斤!”中国科学院院士、验收组组长谢华安宣读了测产结果,现场顿时响起雷鸣般掌声。10月7日,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合江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2023年粮食单产提升行动项目进行了再生稻现场测产验收。经专家组测产验收:示范片三块田  再生稻平均亩产达到489.9公斤。  据悉,该示范片在中稻以775.3公斤刷新泸州中稻单产纪录的基础上,再生稻再次刷新单产纪录,最终该示范片中稻加再生稻亩产突破1200公斤。上房村的测产田里正在人工收割再生稻。  位于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的单产提升行动再生稻高产示范片是再生稻的“福地”。在这个示范片,多次刷新再生稻单产纪录。 2021年再生稻亩产为301.3公斤,2022年亩产为407.3公斤。对今年该示范片再生稻的产量,当地农业部门同样充满信心。  “示范片水稻进入收获期后,我们通过对有效穗数、千粒重等进行调查,估测出理论产量。”合江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彭建国介绍,当时估算最高亩产可以突破500公斤。  最终测产验收:示范片三块田再生稻平均亩产达到489.9公斤,其中一块田产量达到517.4公斤。“这突破了我省再生稻历年高产纪录。”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评价。  “今年该示范片中稻平均亩产达775.3公斤,加上再生稻 489.9 公斤的平均亩产,该示范片中稻加再生稻亩产达到1265.2公斤,突破1200公斤大关。”泸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康表示。  谢华安院士代表专家组对这一产量的取得给予了肯定,他称赞当地组织措施有力,从选用示范品种“甬优4949”,到采用水稻旱育秧、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施足粒芽肥及综合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发挥了水稻品种产量潜力,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0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