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旅萱 (图片除署名外由四川省文旅厅提供)提起四川,人们会想到什么?是萌萌的“国宝”大熊猫、童话世界般的九寨沟、神秘的三星堆,还是热辣的火锅、休闲的生活?四川山水秀丽,物华天宝,是新一轮文旅资源普查中优质资源数量最多的省份。如此多的优质资源,谁能代表四川?除了传统知名景区景点,还有哪些“宝藏”旅游目的地值得一去?游客来川游玩,从吃住行到游购娱,如何才能收获优质又舒心的体验?官方“宝典”来了!  今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评选一批“天府旅游名牌”,包含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旅游民宿)、名导(导游、讲解员)、名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和美食六大类。“这一工作的开展,意味着四川省旅游品牌发展进入新阶段。”四川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创新思路,整合优势资源。天府旅游名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打造的系列旅游精品,将助推四川文旅形成品牌集聚效应,为‘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9月28日,作为202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的亮点,首批“天府旅游名牌”正式公布并授牌,包括10个天府旅游名镇、30个天府旅游名村、8家天府旅游名宿、9名天府旅游名导和9个天府旅游名品。再加上此前已经推出的100道天府旅游美食和3批天府旅游名县,“天府旅游名牌”系列“家族”进一步壮大。天府旅游名村:理县桃坪村。 任陶 摄万里挑一 全要素选出“名牌”阵容  四川共有4000多个乡镇、数万个行政村,名宿、名导、名品可谓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首批“天府旅游名牌”凭啥入选?  以天府旅游名镇为例,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的名气早已蜚声国内外。除了众所周知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会馆”,这几年,不少新兴业态也在洛带涌现,中国艺库、七十二院等高端民宿、特色老院落、客家情景剧、夜间灯光秀……一个集艺术原创、国际演艺、文化创意、文博会展、美食文化等为一体的文旅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再看天府旅游名宿,彭州市无所事事(梧桐店)、邛崃市守拙民宿、大邑县锦府驿,个个都是“网红民宿”,平时都一房难求。四川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入选的民宿主流OTA网络评分均在4.8分以上,知名度、美誉度、管理规范等都得过硬。  名气重要,品质更重要。著名的理县桃坪村就因传统文化保护得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因此也受到不少游客的青睐。近年来,依托桃坪羌寨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丰富的羌族特色文化资源,当地更引入多种业态,形成以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民俗文化演绎等为特色的丰富产品,让古村焕发了新生机。  “专业素质过硬还不够。得作风正、服务好,更重要的是讲好‘四川故事’,才配得上‘天府旅游名导’。”从4万多名导游中脱颖而出的导游卫美佑说。同样被评为天府旅游名导的阿坝州本地导游邱高,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他和同伴勇敢地担起了在九黄线上保护游客的重任,安抚游客、救助伤员、寻找食物、转移团队,帮助上万名游客成功脱险。  社会效益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过去村里作坊数量众多,不管是生活生产还是经济收入,都因为产业发展方式而滞后。近年来,战旗村利用村集体资金打造民俗旅游仿古街“乡村十八坊”,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把原来闲置的场地盘活,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副产品销售。  标准引领、分类指导,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公平竞争、优中选优,奖惩分明、动态管理,共建共享、合力推动……在严格的评选办法中,有不少都是天府旅游名县评选机制的延续。这也是继天府旅游名县“赛马”机制后,四川文旅深入细分领域、着力全要素提升的又一大机制创新。犹如四川文旅发展的新引擎,首批天府旅游名牌正以高质量、高标准,强势引领四川文旅品牌大军扬帆远航,向世界各地游客分享“安逸四川”的独特魅力。天府旅游名品:三星堆盲盒川蜀小堆民俗系列。立标杆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有了“经验样板”  逛古镇、吃凉糕、观非遗、欣赏建筑大师的作品……在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每到周末及节假日,数以万计的游客从各地涌来,争相感受小镇的独特魅力。这个远在乡野的小镇,何以成为城里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变化来源于几年前。作为“非遗”千年古镇,宜宾市双河镇的凉糕远近闻名。但以前周边没有其他游玩观赏地,停车、住宿等配套也不健全,因此算不上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2019年这里经历了6.0级地震后,经过灾后重建,古镇打造的文博综合体逐渐成型,以清代川南传统建筑风貌为基调,适当介入现代时尚特点,结合葡萄井和凉糕等美食文化,打造集旅游、商贸、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古镇文化旅游中心,实现古今融合、文化传承,营造古镇新风貌。千年古镇焕然一新,变为如今的天府旅游名镇。2021年国庆节期间,宜宾市双河镇共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旅游收入3200余万元,同比增长都超过40%。  像双河镇这样的旅游名镇,在四川还有很多。  以龙头景区带动乡镇发展,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走出了一条特色文旅发展路径。围绕4A级景区曾家山,曾家镇高规格建设曾家山山地康养旅游度假区,打造了林家坝子、曾家山·原乡度假区、曾家山滑雪场、荣乐养生谷等旅游产品,形成“生态、美食、医药、运动、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格局。2020年接待游客2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8亿元。  随着天府旅游名村的公布,“名牌”效应也让客流涌向四川更广泛的乡村。  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整个国庆假期,吸引了超6万人次游客打卡。甘溪镇副镇长杨晓文介绍,以前游客来体验陶艺、布艺,现在还有篆刻、植物拓染、美食节等新体验。人均消费从两三百元提升到了现在的400多元,带动甘溪镇全镇文创旅游大幅提升。  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农旅融合也让古村实现快速发展。作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农业大田景观观赏、非遗手工文化体验、乡村振兴示范教育等为特色,乡村十八坊、第五季香境、第五季妈妈农庄等主要景点不断涌现。  在洪雅县红星村,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柳江古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家园等资源优势,形成以休闲度假、“非遗”传承体验、美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态。2020年,超200万人次打卡了这个“网红”村,实现旅游总收入达5.4亿元。  从天府旅游名县到名镇再到名村,四川全域旅游正在遍地开花,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有了“经验样板”。天府旅游名镇:长宁县双河镇。融合创新新产品、新场景“出圈”  如今来四川旅游,到三星堆博物馆探秘,成了不少游客的心动旅程。随着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取得重大发现,三星堆雪糕、三星堆马克杯、三星堆文创盲盒等系列文创产品也火速“出圈”。这个“双十一”,仅三星堆博物院淘宝官网销量就已突破百万元。  曾几何时,文创供给不足一直是四川文旅的短板。游客来川旅游,买不到心仪的纪念品,大大制约了文旅市场发展。“产品少,较为低端,创意性、文化性不足,美观性、实用性脱节是主要问  题。”四川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认为。  事实上,四川有不少文化旅游产品具备延伸价值。除了三星堆外,还有此前因同名电影大火的哪吒、大熊猫等。如何把文化IP转化成旅游商品?“市场导向,创新发展。坚持融合创新、质效统一,从旅游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打造品质高端、游客满意、社会认可的全要素文旅精品。”天府旅游名牌评选的基本原则揭示了答案。  峨眉山推出的“峨眉记忆·灵猴系列”在今年的国庆长假广受游客欢迎,已经3次返单。据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金顶广告分公司副总经理丁荣轩介绍,“灵猴”是峨眉山极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今年6月1日,公司尝试新研发推出了两款灵猴玩偶——站肩猴和趴姿猴,取得一定市场反响。在202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该系列又被评为天府旅游名品,名气大增。短短几个月,已经卖出约6500只,创造了24.7万元的收入。  吸引人们争相消费、供不应求的还有各地的“网红”名宿。  位于成都市大邑县4A级景区新场古镇的锦府驿民宿,由古建筑谢家大院复建而成,具有明清时期川西建筑特点。这里环境幽静、建筑独具特色,2014年正式营业以来,民宿经营者积极参与当地文化传承传播、区域文化和经济建设,带动当地农户土特产销售。  位于泸州市合江县法王寺镇龙挂山景区的合江县龙挂山·半山云舍民宿,由六幢具有浓郁川南特色民居风格的吊脚小楼与竹林、茶园、水池、庭院等外部景观组成,建筑设计上采用当地特有的丹霞红石、穿斗木构等传统文化因素。川南民居风格加上富有品质的装修与服务,让这个民宿走红网络。  随着文旅产品供给越来越丰富,文旅产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今年国庆长假,四川7天“入账”509亿元,位居15个公布数据省份的第一名。天府旅游名宿:泸定县古道别院。“名导”带动提升四川文旅“软实力”  获得第三届全国导游大赛金奖、2015年度中国好导游、2017年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8年度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19年度四川省金熊猫奖……翻开首批天府旅游名导卫美佑的履历,可谓丰富。但放在首批天府旅游名导中横向比较就会发现,这只是“敲门砖”,更高的要求还藏在简历背后。  今年9月,首批天府旅游名导正式亮相,9名入选者(导游6名、讲解员3名)都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工作表现好。爱岗敬业,热心服务游客,游客、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评价优良。二是获得荣誉多。在全国全省行业竞赛中获奖较多,取得各类荣誉较多,有的曾担任国家级、省级行业竞赛的评委或指导老师、入选国家级相关人才培优计划。三是专业能力强。有一定资历,代表所在地区导游(讲解员)队伍最高水平;同时,在评选的综合考察评议环节演讲出色,获得专业评审组的认可。  不过,在严格的评选条件中,还有一项是行业贡献大。四川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获评导游必须积极参加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重要活动、重要项目、大型公益活动,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并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评选天府旅游名导的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他们的行业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导游和讲解员队伍能力素质整体提升,更好地推广四川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在四川文旅人才体系建设中,天府旅游名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去年四川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为旅游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四川还将积极推动“名导走名县”、“名导说文旅”和开设“名导课堂”等活动,讲好“四川故事”,展现天府文旅品牌的吸引力,助力全省旅游市场全面恢复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文/图  近日,威远县连界镇勇敢村一家农耕文化收藏馆里,三三两两的游客转转擂子、摇摇纺车……对馆里见过没见过的农具件件有兴趣。这是一家私人创办的收藏馆,主人叫唐建明。笔者走访了他,了解其创办这个收藏馆背后的故事。  唐建明已经40多岁了。曾经种过地,挖过煤,做过煤矿股东,现在经营山庄。  他说:“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自己就外出打拼,可毕竟是在地里种着庄稼长大,对用过的每件农具都有深厚情结。”因此,他家的犁头、耙子、蓑衣、斗笠等所有农具都舍不得丢。后来,他看着这些东放一件西放一件的农具突然意识到,这样不规范保管,这些农具放不了多久。如果把它们完整收藏起来,不仅能留住农耕文化,还能让后人在若干年后晓得他们的先辈是怎么耕田、持家的。可家里的十来件农具也太少了。从此,他见到或听说哪里有闲置的农具和农家老用品都要搜集回来。  一次,他在一废弃的破旧房子里看到丢着一些写有“为革命种田”等字样的粗碗,他觉得这些解放初的碗具很有时代特征,便把这10来个碗都捡了回来。收藏的部分展品。  1996年,他在一亲戚家看到有一本解放前的《房产执照》随意丢着,他赶紧向亲戚要来收藏。如果哪家有解放初期的土地账本、契约、证照类物件他更是不放过,要么向人要,要么花钱买。甚至看到哪里有老房子,或是别人搬走没住人的旧屋,他都要去看一看或问一问,一旦发现有特点的闲置农具,或古老农“用”具,他就想方设法将其收藏。听说越溪镇有人有架水车,唐建明跑去一问,主人要20000元才卖,唐建明跑了十几趟,还去帮这家主人修房子平了几天地基,才以 10000 万元买到。  2015年初,有人告诉他仁寿天鹅乡有一架过去擂米的擂子。他赶紧跑去找到这家老主人,请求将这擂子要回去收藏。老人不答应,说:“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我要自家留着传承。”唐建明说给钱买,这位老人的后辈都同意,老人坚决不愿意。说了半天没成,唐建明只好扫兴回家。过了两天,不心甘,又跑去向老人讲好话,老人还是不转让。他下决心一定要收藏这擂子,便又跑去给老人说:“你舍不得这一祖传农具,我很理解,可你就这一件藏品,也不好保管,你让我拿回去同其它农具一起收藏,你什么时候要来看都可以,比放在你这里稳当得多……”老人总算被唐建明的诚意所打动,把这擂子送给了他。  亲戚朋友听说他收藏农具、用具等,都非常支持,要么把自家的物件相赠,要么帮助寻找、搜集。好友钟光友还在河南帮他买回过一台织布机。  到现在,他所收藏的农具大到水车、拌桶、织布机,小到油灯、花椒篓等多达1600多件。他为了方便人们参观,2012年花10万元修了一座收藏馆,将这些农用藏品和一些红色物件一一展示,免费让人们参观。  连界镇一名姓杨的初一学生,同父母参观这些农具后,深受触动:“真让我开眼界,不仅看到了我们这一带古老的农耕文化,还让我看到了先辈们的智慧,用一根竹筒就能让水往高处流,了不起!”  游客兰怀德也是受益匪浅:“我虽然长在农村,可这里擂子、水车等,好多农具都没见过,今天长了见识,这个农耕收藏馆办得好,意义深远。”  唐建明说:“能起到传承、知识普及的作用,也正是我要收藏的初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16
(姚彬 记者 李全民)在乡村振兴大战略背景下,传统农区如何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四川省青川县把一、二、三产业三篇文章联起来做,以农为根,以工为干,以商为花,蹚出了一条跳出“三农”抓“三农”的实践路子。11月10日,从青川县城出发,驱车沿蜿蜒山势行驶40分钟,便来到了乔庄镇瓦砾村,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203亩“白叶一号”白茶树被阳光染上一层金色,从山顶望去,整个茶园仿佛一个聚宝盆,一行行茶树宛如绿色的屏障整齐排列,茶叶肩并肩挨着,浓浓密密地伸展着……茶农们分散在各处,挥舞镰刀,割掉围在茶树周边的杂草。待杂草干枯后,茶农便把它们有序堆放在茶树根下,作为茶树越冬的农家肥和保温床。“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这些草还有这么大的作用,多亏了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们来地里手把手的指导,教得很耐心,不管问什么问题都仔仔细细的解答。”村民柳丕富长期在茶园务工,这段时间,他和其他村民在茶园施肥、除草,给茶树备足营养,确保来年增产增收。“和绿茶培植不同,白茶在管理上需要更加精细化。在茶园里务工真是长了见识。”说起白茶的管护,柳丕富打开了话匣子:“茶树喜阳怕涝,升沟高厢可以避免树根被雨水浸泡,还要根据它的生长周期按量施农家肥……”2018年,“白叶一号”捐赠茶苗落户青川,柳丕富便一直在茶园里务工,心怀感恩之情,柳丕富学习管护茶树技术格外上心。“我按照专家教的种茶方式来管护,效果确实比我们传统粗放种植好太多了,现在茶树长得绿油油的,明年效益肯定还要翻一番。”心思活泛的柳丕富还把学到的技术用到自己5亩绿茶园上,没想到,仅今年鲜叶采摘量就比去年增加了30%。“在我们茶园里,像柳丕富这样既种茶又学技术的村民还很多。茶园实行承包制,全年要用工1100多人次,大伙儿在这里面务工比在外面打零工强,活不累还离家近。”赵堂荣是瓦砾村“白叶一号”茶园管护队队长,他能吃苦肯钻研,责任心强,曾被派往浙江培训茶苗种植技术,还时常参加县农业农村局举办的基地培训,和专家现场交流。说起茶树每个季节不同的病虫害防治、高温时节如何抗旱保苗,赵堂荣如数家珍。有了赵堂荣这样的“土专家”每天带领村民忙碌在茶园里,一些年轻、有闯劲的村民便站了出来,在“能人分包,政府补贴”的鼓励措施下承包茶园。沙州镇青坪村村民强锡香在“白叶一号”白茶一号点承包了200余亩茶园,36岁的她敢拼敢干,坚信“白叶一号”能让她过上富裕日子:“我去年承包的茶园,前五年政府有补贴,还有县里的、村里的专家随叫随到,现场解决问题。他们扶持力度这么大,我觉得前景特别好,不能错过这么好的致富机会。”强锡香有着明确的计划,她盘算着白茶鲜叶200元一斤,而干叶2000元一斤,一斤鲜叶炒干有4两,为了得到最大实惠,她准备自建小作坊,初加工茶叶,实现利益最大化。“作坊地址已经在政府的指导下选好了,县农业农村局培养的炒茶师傅我也接洽好了,现在就等政府免费提供的设备进场,就可以开始加工生产。”除了政策、人才、技术上的支持,青川县白茶销售还坚持“两条腿”走路。“村民可以自主销售,也可以和浙商签订合同,实行兜底销售。这样就实现了应采尽采、应收尽收。”青川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马浩强介绍说。“白叶一号”的扎根,让村民们掌握了现代化种茶技术,他们搭上东西部协作快车道,积极学习技术,施展才华,建设美好家园。而作为青川县农业支柱产业的绿茶产业也得益于白茶技术的推广,产量产值大幅提升。今年,青川县白茶和绿茶产量均增加30%—40%。看得见的高效益让大伙儿对“白叶一号”白茶充满感激,感恩浙江亲人实实在在的帮助。5217亩“白叶一号”白茶园和25万余亩高山生态茶叶基地在高标准种植、精细化管护下长势良好,欣欣向荣。背靠大树好乘凉。在“白叶一号”这颗大茶树的吸引下,青川县涌现出了一大批从事茶业加工的企业,茶叶经过“白叶一号”“七佛贡茶”的品牌打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价值链条不断攀升。青川县鼎源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雷万春说:“把鲜叶通过加工、筛选、分级、包装,附加值至少增加3倍。”茶叶的加工,不仅强化了茶叶品牌效益,还反向推动茶园面积增加。青川县大力改造老茶园,新扩建有机示范茶园,而连片的茶园,既是产区,也是景区。青川县乐安镇向阳山的600多亩高山生态茶园,吸引省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游客春季来体验采茶制茶,夏季避暑纳凉,冬季观赏雪景。暑假期间房间需要提前预定,去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旅游纯收入有30万多元。”向阳山庄负责人黎素君说,看到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度融合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黎素君有了新的规划:“下一步要打造向阳山农业主题公园,修建精品民宿、四合院。依托茶叶做生态农业,让有茶相伴、有美相随、有朋自远方来的高品位茶生活成为向阳山庄的金字招牌。”“今年6月,全县‘2+3+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后,茶产业作为我县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宜茶区涉及18个乡镇,在区域发展中优势突出。从一产种茶,到二产茶叶加工,再到三产农文旅融合,建设重点在于提升茶农效益,争取做到‘一产三产化、二产品牌化、三产产业化’,逐步形成种养、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一二三产业板块,用一片茶叶串起一条全产业链。”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力说,他以茶树作比喻:“农,就相当于茶树的根,一切都是从这里发端的。工,就相当于茶树的枝,振兴、致富全靠它。商,就相当于茶树的花,既能扮靓乡村,又能增加收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三产融合,齐头并进,就是茶产业的核心理念。”近年来,青川县坚持以“白叶一号”为引领,强力推进茶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通过促进产业升级,不断吸纳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12.8万人,2020年,带动66个村8000余名群众增收3500元以上。青川县副县长张久全说:“青川是个特色农业大县,最大的优势在发展特色农业。把农业做大,再围绕农业上工业、做三产,就能实现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依托茶园特有景观效应,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旅文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接下来,我们要聚焦名优茶叶、绿色山珍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营销,推动转化增值,提升综合效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产业发展硬支撑。让农业农村有干头,乡村振兴有盼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鄢怀林近日,农业农村部对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进行了公示,广元市 朝天区麻柳乡(麻柳刺绣)上榜。  麻柳乡因千年古树“麻柳树”而得名,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美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的发源地。麻柳刺绣  麻柳刺绣是麻柳乡的特色文化产业。近年来,朝天区、麻柳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麻柳刺绣发展前景,紧紧依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契机,积极探索以刺绣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农旅文”融合发展路径。  2015年,以麻柳乡场镇为中心,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规划建设了麻柳刺绣小镇、麻柳刺绣传习所;2017年,在麻柳乡启动并完成了涉及5个村社共计18公里的刺绣文化长廊打造;有效助推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和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此外,还组建成立了“虞美人”麻柳刺绣专业合作社,在12位国家、省市、区级传承人的带领下,带动周边留守妇女加入麻柳刺绣专合社,现专合社成员达400余人,遍及全乡5个村(社区)及周边乡镇、村社,形成了以抱团发展、规模生产、市场营销的发展模式。在专合社的拉动下,各专合社成员家庭仅刺绣收入近4.5万元。  据统计,目前,在麻柳当地,能施绣的女性有近500人,其中,技艺高超的绣女多达100余人,每名绣女人均刺绣收入每年可超3万余元。截至2020年底,全年刺绣出品高达9000余件,仅麻柳刺绣作品年产值高达3000余万元,再以麻柳刺绣品牌为推手,带动乡内特色农产品销售可达2200余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10
 为解决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产品吸引力不强、配套设施不足等难题,泸州市龙马潭区结合镇村资源盘活重组,以经济区理念优化产业布局,以市场化发展探索运营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基础配套提升等方式,构建科学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实现龙马潭区乡村旅游发展有格局、有质感、有效应、有前景。转方式,变资源为资本通过盘活资源,促进资源向资本转化,带动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助农增收,有效解决两项改革后,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难、农民增收渠道少与闲置资源利用不充分并存的问题。整合闲置资产资源。激活农户闲置资产,创新“土地入股分红+劳务工资+经营收入”旅游增收模式,流转3000余亩农户土地,改造利用农户闲置住宅1100㎡,建设渔米家农家乐、特色民宿、游客接待中心等,通过农宅“入股”、劳务参与项目经营等方式,带动当地30%村民就近就业、创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共享乡村旅游红利。整合乡村人才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挖掘乡贤、文旅能人资源,建立区镇村三级“文旅能人库”“乡贤联谊会”,通过“聚智、聚财、聚力”,打造泸州简氏乡村有机农场、十里渔湾生态园等农旅示范项目,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实现百姓年户增收1.1万元,将各类人才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力量。整合乡村生态资源。依托松滩桥水库、十里渔湾等生态资源,以生态渔业养殖为基础,以农事体验为主题,发展近郊休闲垂钓观光旅游,打造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新农村示范园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成鱼远销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切实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出累累硕果。促融合,变劣势为优势充分利用近郊区位优势,坚持“文旅+”发展理念,建设城郊半小时乡村旅游经济圈,破除旅游资源不足、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旅游经济发展条件不优的瓶颈。“文旅+农业”互补发展。依托农业产业资源,以赏花观景、生态采摘、休闲垂钓为主题,打造桐心院子、天香花谷等乡村旅游景点。培育“泸龙青花椒”“中蜂蜂蜜”“双加葡萄”等农产品品牌,通过旅游商品大赛、旅游交易会等途径,提升市场知名度,打造核心产品,变产业单打独斗为联动共赢发展。“文旅+体育”双向发展。结合全民健身理念,以文旅体验为内容、体育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龙马潭区活力新名片。有计划地培育乡村夜跑活动品牌,定期举办环松滩湖马拉松比赛、农民工运动会、全民健身健步走等活动,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参与,带动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文旅+商贸”联动发展。充分发挥龙马潭商贸先锋区优势,借助酒博会、商博会、农交会等活动,宣传乡村旅游资源,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利用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采取直播带货等促销手段,助推农旅商品销售,激发乡村旅游消费动力。挖掘非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建设万富金街潮流街区,打造24小时不打烊夜间文旅消费新地标。换思路,变美景为场景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不断丰富产品业态,通过景观打造、品牌感知、文化体验等渠道,打造乡村旅游场景IP,将美丽乡景向消费场景转化,解决吸引力不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打造乡村生态场景。“十里渔湾”持续推行“微改造”,以“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统筹保护山水林田,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打造绿水青山的秀美田野、秀丽水体、秀色山体,展现自然美,形成山水与乡村融为一体、村居与田野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样本。打造市场经营场景。桐心院子共享农庄创新合作经营模式,推进产业和社会资本再结合、再合作,健全完善“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营体系,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探索共同富裕先行先试新机制。开展以“三位一体”、农村集体产权、乡村治理、“两进两回”为重点的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逐步实现共建共享。打造乡土文化场景。双加镇大冲头村探索创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载体,打造乡土文化沉浸式体验服务。创新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乡村文化旅游节、汉服秀、摸鱼大赛、坝坝宴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多元化乡土人才培育和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建设乡土文化展示基地。挖掘乡村优秀民俗、农耕、节庆、名人、祖训家规等文化资源,塑造和谐共生的美德风尚,展现人文美。强基础,变配置为配套以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需求导向,不断加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旅游功能化”改造,努力解决设施滞后、游客体验感不强的问题。实施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龙马潭区综合枢纽集聚优势,实现“快进”“慢游”。新改建乡村旅游路100余公里,扩展乡村旅游路网,实现乡村旅游重点镇、重点村、重点景区通达四级及以上公路,开通直达乡村旅游景点的公交线路27条,实现城区游客两元钱即可进入乡村旅游点,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推进“旅游功能化改造”。探索文旅设施共建模式,实现文旅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试点设立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引进文化、娱乐、餐饮等龙头企业2家、经营大户21家,筹措资金约3.8亿元,对游览步道、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打造多人秋千、浪荡桥、薰衣草花海等20余处网红打卡点,新建游客接待中心2个、民宿60余间、停车场约3.4万平方米、新改建旅游厕所23座。提升市场服务配套能力。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跨村整合资源,推出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区域乡村旅游“点线面”联动布局,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全区36家文旅企业组成文旅企业联盟,策划包装生态观光、民俗文化、农事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有效链接川、滇、黔、渝等地,大大延伸旅游市场服务半径。支持有条件的镇村争创天府旅游名村、名宿、名品等乡村品牌,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市场附加值。(龙马潭区宣传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9
(王丽霞 山歌 邦子)10月19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在成都开班,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创建工作也再次拉开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的大幕。  当天,在距离培训班会场70余公里外的眉山,作为眉山中心城区的东坡区同步召开了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暨“街长制”工作推进会,并发出攻坚新指令:全区要保持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势头,接续推进“街长制”工作,推动“创牌”变“守牌”、“成效”变“长效”。  这是眉山市东坡区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20年底以来,东坡区不仅在全市率先制定了以“三长一督六员”为架构的“街长制”工作体系,更从“高位推动 构建管理合力”“重点突破 攻克关键难题”“全域推进 形成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将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的工作要点融入城市管理的肌理,并以此推动城市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俯瞰美丽的东坡区城区。 向哲 摄高位推动 构建管理合力      “做好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形象,各级各部门要压实工作责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10月21日,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开班之后的第三天,眉山市东坡区的多个背街小巷、老旧院落、农贸市场迎来了一次高规格的调研检查。  领队者是东坡区委主要负责人,成员则为区级相关部门的一把手,调研的主题是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暨“街长制”工作难点问题。  在经过走街串巷和认真查看后,调研组针对当前的诸多难题进行了现场办公,并敲定了一系列整改措施。  区委主要负责人带队走街串巷,调研细节工作,通过高位推动形式,构建起城市管理的合力,这是东坡区探索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的一大亮点。  2020年12月26日,在眉山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一个多月之后,作为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东坡区便扛起了首位责任,不仅率先印发了《眉山市东坡区社区共建“街长制”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更从构建工作体系、明确责任区域、落实工作职责、加强督导考核、严格工作要求五个方面,高位推动全国文明城市的长效管理工作。  形成工作专班,东坡区率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总指挥长的东坡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暨“街长制”工作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接眉山市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办公室,承接原区双创办职责,落实该指挥部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街长制”工作,并组织督查考核。  打破原有城市治理模式,东坡区构建起了以“三长一督六员”为架构的“街长制”工作体系,依托网格化管理、社区共建机制,结合“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以街(道、路、巷)或网格为单位,形成了以指挥长、片长、街长、总督、治安警员、交通警员、城管执法员、市场监管员、环卫保洁员、文明劝导员为中坚力量的“街长制”工作体系。  逗硬考核,东坡区目标办将“街长制”工作纳入年度专项目标考核中,严格逗硬奖惩制度并明确责任,对共建不到位、巡查不力、进度迟缓、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将由分管区领导约谈,约谈后还整改不到位的,将由区委主要负责人约谈,对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区纪委监委将予以严肃问责。环卫工人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作业。韩素兰 摄重点突破 攻克关键难题  “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违规张贴广告等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了,城市越来越美丽了,谢谢你们。”  11月4日上午9点,眉山市东坡区宝华寺市场“街长制”工作站工作人员陈洪明像往常一样在街头巷尾开展日常巡逻工作,听到群众的感谢,身处基层一线的他非常欣慰。  宝华寺市场曾是老眉山县城有名的农贸市场。当地以宝华寺为中心,形成了8条街巷,人们以街为市,随意摆摊设点,近年来占道经营、游商经营问题非常突出,成为影响东坡区乃至眉山城市形象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后来,得益于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宝华寺市场的乱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但创建成功之后,群众又开始担忧市场乱象会反弹。  为了构建起宝华寺市场治理的长效机制,今年以来,东坡区依托“街长制”工作框架,在市场上建立起了“1365”工作机制,保证了市场治理的规范化、常态化。  “1365”工作机制,即首先精细化设置能解决难点问题的“街长制”工作站,由1名街长统揽,同时引进第三方队伍进行日常管理,把保洁员等“六员”的常态履职和整治执法相结合,最终形成市场业主、街道社区、第三方机构、共建部门、街长办五方同向发力的市场长效常治管理模式。  依托该模式,宝华寺市场不仅留住了繁华烟火气,更保住了规范整洁的运行状态。  宝华寺市场的常态化管理仅仅是一个缩影。  在城市治理中,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老旧院落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难点。为了推动全国文明城市的长效治理工作,今年以来,眉山市东坡区在创新推出“1365”工作机制,解决农贸市场的管理难题基础上,还加大了老旧院落和背街小巷等关键区域的整治力度,依托“街长制”工作模式,身处基层一线的街长们不仅加强了常态化的巡查力度,更加强了同社区居民的联系,针对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街长们及时梳理、上报,有力推动了各类问题的及时解决。  今年“街长制”开展以来,东坡区累计发现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000余件,大部分问题都已解决。全域推进 形成长效机制  “请把车停好,摆顺!”“我是这条街的街长,这是我的电话,门前‘五包’希望大家互相监督,落实到位……”11月4日早上7点左右,天刚亮,眉山市东坡区万胜镇居民陈俊国便穿上了红马甲,早早来到场镇上的富民街,开始了当天的“街长巡逻”。  在巡逻中,陈俊国不断叮嘱摆摊设点的群众注意公共秩序,还时不时地递出一张张“街长制”联络卡,卡上有街道(小区)名称、街长联系方式,以及负责这条街“六员”的相关信息,无论遇到什么场镇治理的问题,群众只要拨打卡片上的电话,街长就会立即联系相关责任人抵达现场,沟通解决。  把“街长制”的实施范围从城市推向农村,把参与主体从党员干部延伸至普通群众,把“街长制”变为群众齐参与的“合奏曲”,眼下,在东坡区广袤的城乡大地上,像万胜镇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  今年以来,在构建起“街长制”工作体系,解决了重点区域治理难题的基础上,东坡区将“街长制”这一全新模式推向了全域。  一方面,东坡区将辖区内的主要场镇纳入了“街长制”的实施范畴;另一方面,更支持各地创新方法,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全民参与、全员管理氛围,同时在基层一线,该区还组织开展了“红黑榜”评选等活动,以荣誉为激励,推动城市和场镇治理工作不断提档升级。  截至目前,东坡区的街长总数已达554名,参与城市街面治理的“六员”达到727名,覆盖城乡的“街长制”正逐步成为城市文明的“卫士”和城市管理的“尖兵”。  在“街长制”的助力下,东坡区的城市治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东坡区不仅成功举办了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一批大型会节,创新推出了东坡邻里中心“12+”品牌,城市的舒适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雄心激起千层浪,壮志压倒万重山。当前,全国文明城市已进入新一轮创建周期,刚刚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也赋予了成渝地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眉同城化发展的主战场之一,眉山市东坡区目标笃定:面向未来,全区将以“街长制”为抓手,在为眉山构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机制的同时,更要为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长效管理工作探索更多地方经验,力争将全区建设成为生活品质全面提升的幸福宜居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09
(谭小龙 记者 钟帆)11月3日,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简称“文旅新区”)授牌授印仪式在光雾山举行,标志着文旅新区正式落地、南城北旅空间布局已具雏形,全市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迈出历史性一步。授牌授印仪式现场  文旅新区横跨南江、通江2县7乡镇,幅员面积1656平方公里,总人口6.76万人,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型县城。文旅新区实行党工委领导下的“管委会+公司”领导体制、经济区与行政区既密切联系又适度分离的管理体制。新区专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致力建成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内陆养生福地。  今年9月,围绕文旅新区,一场高标准高规格的策划及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资格审查会召开。经过8小时的反复讨论,专家们从64家国内外应征单位及联合体选出“五强”。目前,“五强”团队已对文旅新区所涉及景区、乡镇进行了首次现场勘察,正在准备下一轮角逐的方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武梦 张必柱 杜云 特约通讯员 何运  天道酬勤,历史不负耕耘者。五年春华秋实,五年攻坚克难,五年砥砺奋进。筠连县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得到了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的高度肯定。  经济形势从严峻复杂到稳步向好,人民群众从囿于贫困到致富奔康,城乡面貌从老旧落后到焕然一新……历程波澜壮阔,成果振奋人心。这份在“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际递交给党和人民的答卷,沉甸甸!日新月异的筠连 摄影 郑乐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我曾走遍村里每个角落,找准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完善基础设施……”在筠连县银星村,筠连县春风村党委书记王家元正向当地党员干部分享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为民办实事的经历。  人群中的银星村党支部书记张光亮说,通过学习“春风经验”,银星村创新工作思路,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推动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当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村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  由王家元担任队长的“王家元宣讲小分队”,是筠连县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的生动实践。自成立以来,已组织宣讲40余场,覆盖7000余人次。  宣讲活动也给行业部门带来新思路。筠连县政法系统专门设立了“王家元调解室”,结合“春风精神”及王家元式调解方式进行专题培训,提高政法队伍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能力。自成立以来,已调解案件655件,成功调解568件,成功率达86.72%。  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是保障,党员是先锋。筠连县一直致力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及带头人队伍建设,开设村党组织书记实战化演练培训班,有效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能力。目前,已培训了村党组织书记42名。  为使党建引领更实、发展合力更强,筠连县还坚持从严从实管党治党,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积极落实省市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持续巩固,党风廉政社会评价指数从2016年的82.7分上升到2020年的88.87分,全市排名第2。春风村党委书记王家元向党员干部分享经验 供图 筠连县委宣传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位于筠连县团林苗族乡新阳村的济众鸽子场又分红了!村民熊启秀兴奋地表示,作为养殖场股东之一,她已累计分红3000余元。据了解,该乡党委政府引导3个贫困村集体和61户贫困户共同发展的鸽子场目前已经组织分红4次。  “我们在县里的支持帮助下,以‘跨村联营’模式建设的鸽子养殖场,已经初见成效。”该乡党委书记郑万江介绍。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面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资源资产欠缺、资金不足等困难,筠连县认真“把脉问诊”,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探索推行了“跨村联营”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五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75.29亿元增长到146.18亿元、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37元增长到18610元、年均增长9.7%,2018年、2019年县域经济考核分别居全省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第11位、第6位。  一个个数据,一项项荣誉,都是五年来筠连县经济发展成果的生动写照,更是五年来筠连人砥砺奋进、锐意进取的最好回报。筠连县团林苗族乡新阳村新阳组新建鸽子养殖场的技术负责人在捡鸽蛋 供图 筠连县委宣传部文化惠民助推乡村振兴  听说有送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早早地,丰收村村民刘忠政就搀扶着一位老人到了村民活动中心等候。  “我最喜欢的节目是《我和我的祖国》,这次带着伯父也来看看。”刘忠政说,现在文化活动多了,大家都喜欢约着看演出,不仅邻里更和谐,大家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这与筠连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初心不谋而合。五年来,筠连县文化惠民工程力度持续加大,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这背后是筠连县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作为。据统计,单2020年,筠连县就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场,受众近40万人;开展送文化、送电影下乡活动90余场,戏曲进乡村、进校园24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900余场。  为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2018年,筠连县创新推出了“阅读·从娃娃开始”公益性绘本阅读活动,聘请专业幼儿绘本教师在晚上分享经典绘本故事,指导幼儿进行绘本阅读,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700余期,参与活动10万余人次,惠及6000余组家庭。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筠连创新开展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735”工程被中央文明办肯定为“筠连模式”,乡风文明建设“433”工程经验在四川省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交流,探索推行“一四五”工作法,“阅读·从娃娃开始”公益性绘本阅读活动被评选为2021年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优秀案例,致力文明乡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成效明显。教师讲授经典幼儿绘本 供图 筠连县委宣传部生态治理尽显筠州底色  秀峰奇泉,绝色筠连。“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筠连县生态环境局局长邹涛表示,五年来,筠连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不断在生态环境治理、污染防治攻坚、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做出新探索、取得新成效。  “我这个养牛场的化粪池,可以装2000多吨,干湿分离后的牛粪,非常有利于皇竹草的生长。”在沐爱镇金坪村,村民杨申华一边喂牛,一边介绍。  据沐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应元林介绍,为避免肉牛养殖造成粪污,金坪村形成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粪污处理+沼气运用+粪肥还田”的绿色循环链,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带动下,沐爱镇年存出栏肉牛5.5万头,种草面积达到1.3万余亩,粪污资源化利用达到80%以上,沼液处理及利用达到90%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  金坪村绿色循环链的打造,仅是筠连县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同时,筠连县还积极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巩固提升空气质量。五年来,筠连县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2018年、2019年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分别为308天、337天,均位列全市第三,2020年环境质量优良天数为352天,位列全市第一,2019年、2020年空气质量均达到II级标准。  如今,行走在筠州大地,青山环绕,绿水潺潺。清晨傍晚,在定水河畔,茶余饭后锻炼、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云海之上茶飘香 摄影 徐琪民生福祉勾勒幸福画卷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五年来,筠连县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整合投入资金48.44亿元,全县3.75万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6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如期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47元,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两心三组团”战略加快实施,“一城三镇”空间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提升项目全面完成。基础配套设施、棚户区及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教育医疗同步推进。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和“医联体”“医共体”改革。全民参保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就医报账不断优化,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扎实推进;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科学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建成乡镇寄宿制学校,“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评估认定。  ——交通瓶颈不断突破。渝昆高铁开工建设,宜彝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县内主要国省干线黑化提档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目前,筠连县有国道 61.15 公里,省道78.96公里,县乡道288.27公里,通村公路1010.64公里。筠连县硒山湖 摄影 郑乐  五年来,筠连县在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始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入手,不断推出新举措,为群众送出一个个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大礼包”。  使命催征,时不我待。筠连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准确把握全县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科学有力地描绘了“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道路交通显著提升、城乡品质显著提升、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的发展蓝图,确立了“商贸兴县、产业强县、农旅富县、开放活县、生态立县”发展思路,明确了加快建成产业兴旺、生态秀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筠连的发展目标。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现在全县已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也将在党代会精神的指导下,蓄势扬帆,踏歌前行,为谱写现代化筠连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5
  腾跃 笃轩 (图片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提供)在四川,也许每个人对“都江堰”三个字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她永远是我们绕不开的情结——她是一个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浸润天府大地;她是一座文化名城,每年吸引数以千万计的游客“山水相逢”;她是一种精神图腾——历久弥新、膏腴全川、利济巴蜀、造福于民……  在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都江堰市委新一届领导班子明确了新的行动纲领——未来五年,将奋力构建“五大新城”,精准推进“科学复兴”,建成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文旅增长极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首善地,致力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都江堰水利工程。构建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  今年国庆大假,贵州游客杨永友一家来到都江堰,除了游玩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还畅玩了成都融创文旅城,“不只是游山玩水,我们还很喜欢这里的沉浸式体验活动。”  坐拥世界级旅游资源,都江堰市游客年接待量已突破2600万人次。此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都江堰是基于何种考虑?  “大旅游时代的未来已来,我们要打响‘大遗产、大熊猫、大灌区’品牌,提升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供给和消费,走出一条以世界遗产赋能的文旅融合之路,形成‘引领全川、连接成渝、辐射全国’的进取之势。”都江堰市委主要负责人说,建设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要坚持内容为王、文化赋能,有序开发山、水、道、熊猫文化等资源,建设世界文旅精品,到2026年,游客年接待量突破4000万人次、人均消费突破3000元。  “力争五年后,都江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亿元,建成成都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和巴蜀文旅走廊的创新策源地、重要增长极。”该负责人说。构建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  深秋的午后,阳光照耀下,孩子们在绿地上荡着秋千,大人们在圆弧形阳光房里品茗聊天。“一年前,这里还是4000余平方米的空闲地,现在这个城市小品变成了色彩绚丽、造型时尚的网红打卡地。”生活在莲花社区的张国斌脸上溢出笑容,“社区实施‘公园+’城市微更新后,大家多了一个游玩和享受时光的好地方。”  空气优良天数达323天,森林覆盖率60.28%……夯实公园城市本底,都江堰市成果斐然。此次党代会上,该市又在新使命、新征程中“自我加压”——“都江堰市的九河六堰、城山相依,是离市民最近的生态福祉和公共产品,我们要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未来五年,都江堰市将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体系,肩负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成都平原核心水源涵养地特殊使命,建设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冰生命共同体,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公园城市形态基本呈现、人城境业有机融合、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奋力担当“两山”理念转化的城市先锋,建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首善地。成都融创文旅城。构建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脊梁,是赢得发展主动的核心竞争力。都江堰市产业结构明晰,说起主导产业,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服务业”。未来五年,都江堰市将统筹发展先进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探索科学服务业,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企业5家以上。  “让城市‘有山有水有风景、有情有调有生活’,是我们的目标。”都江堰市委主要负责人说,将深入推进成都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建成“青城山景区+奥特莱斯购物公园”“融创文旅城+熊猫之都”“灌县古城+旅游特色街区”三大主力商圈,打造一批创意手作、酒吧乐享、国风国潮等主题街区,发展首店经济、名店经济、流量经济等“潮消费”。  都江堰市竞跑绿色工业新赛道,积极引进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先进制造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力争五年后,重回成都郊区新城榜首,努力挺进‘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十。”该负责人说。构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  今年10月23日,都江堰市19.2吨优质猕猴桃出口俄罗斯,成为今年都江堰猕猴桃出口最大一单。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会长晏志强说,通过此次出口,企业延长了营销半径,拓展了国际市场,将助力打造都江堰农产品优势品牌。  “促进共同富裕,乡村需要有效振兴。我们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行稳致远。”都江堰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先进市,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深化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推进现代都市农业、智慧农业,提升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建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未来乡村”。  同时,都江堰市将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市,成为成都共同富裕示范市。构建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蕴含着人类泛民生的治理智慧。那么,都江堰市如何因势利导,推进治理智能化、精细化和科学化?  “我们将为超大城市现代治理提供都江堰方案。”都江堰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说,开创幸福美好生活,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该市将深化名师名校培育工程,五年内新增成都市优质学校5所以上,名师数量达到1500人。同时,深化名院名科名医培育工程,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到2026年,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4人以上。  对于市民关心的交通等问题,该负责人表示,该市未来五年将下决心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建成青城大桥,加快都江堰快铁站TOD 一体化开发和站前广场建设,打通断头路,畅通市内交通“微循环”,有效解决潮汐式拥堵问题。  为了让城市治理有精度、有力度、更有温度,该市将通过强化城市体检、打造“城市大脑”等举措来打造智慧治理城市新标杆,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样板。专家观点汤继强:青山古堰新,绿水今流激  “青山古堰新,绿水今流激。”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研究员汤继强教授说,这句话是他对都江堰市党代会《报告》最深刻的感受。都江堰因水而兴,“科学复兴”意味着都江堰曾经辉煌,昭示着今后要再创辉煌。“如何科学复兴?就靠构建‘五大新城’来支撑。”他表示。  构建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都江堰有底气,《报告》提到做强存量资源,同时打造“云上都江堰”“数字青城山”等数字化文旅的增量资源。多层次多类别推进,最终支撑起“建设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这个五年目标,纲目清晰,目标明确。  构建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把都江堰这个城市当成一个大的生态公园,有了“抬头见景、推窗见绿、远眺雪山的生活美学”,“‘雪山下公园城市’的都江堰表达”将更为生动。  构建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创新需要青年,都江堰提出“要把青年放在城市发展的C位”,都江堰以青春之城汇集天下英才,以青年之才就能成就古堰复兴。  构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旅游藏富于民,都江堰“共同富裕”有内在基因。建设未来乡村、活力乡村、诗画乡村、水美乡村是对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现实阐述。  构建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都江堰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新典范,以精神文明为城市底色,弘扬世界遗产名城的精气神,这定会让群众享有真切的幸福美好生活。  “我相信,五年后的都江堰将会是一座大美、大善、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汤继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02
(若耶)行走在射洪,从魅力城市到美丽乡村,从特色景区到创意民宿,移步换景间,一幅景城共融、主客共享的全域画卷徐徐展开……画卷之上,山水灵动、文化氤氲,于触手可及处,感受“诗和远方”。近年来,射洪坚持把写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重要抓手,聚焦“山水”“诗酒”两篇大文章,充分挖掘子昂文化、诗酒文化、目连文化、科普科考“四大文化”,构建“一江两岸三城四湖五景区”的文旅发展大格局,奋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11月3日,一年一度的遂宁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在射洪举办,在全面展示射洪近年来文旅产业发展和以全域研学为显著特色的多业态融合成效的同时,射洪也将以此次文旅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谱写“诗酒射洪”新篇章,为遂宁加快构筑“养心文旅名城”积蓄射洪力量。远眺射洪城市全景。   (射洪市委宣传部供图)把一手“好牌”打造成“金字招牌” 以文促旅,提升文旅产品供给力和产业竞争力  深秋的射洪,自金华山下拾级而上,红墙青瓦掩映在森森古柏之中。站在山上俯瞰涪江,烟波浩渺,奔流不息。这里曾是初唐诗人、“海内文宗”陈子昂读书的地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首《登幽州台歌》短短20余字传诵千古,勇开大唐诗风,引领万千气象。  作为子昂故里,如何用好陈子昂这个历史IP、文化宝藏?射洪一直在探索和思考。  近日,射洪市广兴镇龙宝坝村,一座仿唐风格的木结构建筑吸引不少游客的关注。这个紧邻陈子昂衣冠冢而建的建筑,是射洪今年着力打造的旅游新名片“文宗苑”,功能上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华山陈子昂古读书台遥相呼应。  “项目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用时200天,各功能展示区现已进入调试阶段。”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是关于“大唐文宗”陈子昂一生全面的综合性展馆,集中展示陈子昂的文化和历史贡献,突出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浸润力。  与此同时,项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表达方式,进一步增强文化解码能力,提升旅游项目内涵,旨在实现历史文化积淀的价值转化,给游客带来不一般的游览体验。  从一些精心设计的细节便可感知一二。比如游客要到文宗苑,需要先乘船渡江,以此增添仪式感和参与性。景区还放置了陈子昂的卡通塑像,或写诗赋志,或悠然品酒,或登高抒怀,又或策马奔腾,贴近游客心理,打动观者情思。  当前,射洪正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思路,以诗为载体,集中优势开展项目,打造拳头产品、完善产业布局,通过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景区、“遂宁国际诗歌周”“龙舟赛”等特色节会活动、“子昂怀月·读书灯”等文创产品、情景话剧《陈子昂》等文艺作品,讲好文化故事、打造文化符号、增强文化“黏性”,把“子昂文化”这手“好牌”,打造成射洪文旅的“金字招牌”,全面提高文旅产业竞争力、产品供给力、品牌影响力。  顺势而为,射洪还在做精研学旅游上发力,提炼了“子昂邀您,研读射洪”这一独有的研学品牌,研发感悟唐诗经典、了解酿酒技艺等特色研学课程,推出国学寻宗、地学探秘、红色传承、生态酿酒、自然科普等5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创建省级以上研学旅游基地5个,射洪“川东北研学目的地”的新名片愈加闪亮。  今年“十一”假期,内江市民李励带着孩子来到射洪旅游,开启了一场“唐诗寻宗”之旅。“奔着陈子昂而来,收获很多意外之喜。”李励说,射洪整座城市文化气息浓厚,春苗杂技、铁水火龙、青堤菜刀等民间艺术让人印象深刻,还有滋味十足的射洪牛肉、老砂锅、春卷等数十种射洪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子昂特色文化品牌,做细做精特色文化活动,推出更多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线路和项目,进一步提升旅游吸引力和城市影响力。”射洪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位于“两江画廊”景区内的文宗苑,系统展示了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在诗歌等方面的贡献,游客可在此深入感受子昂诗歌意境。 张豪 摄既要“流量”还要“留量” 串珠成链,由点到面激活全域发展活力  今年“十一”假期前,射洪文旅部门组织了一场“射洪十大打卡地”线上评选活动,在10天的投票中,“两江画廊”以110多万的票数,名列前茅。流量背后,市民、游客的热切期待跃然而出。  “两江画廊”位于射洪市广兴镇双江村,此处涪江与梓江交汇,行走岸边,江上薄雾缭绕,远处山峦起伏,民居错落有致,飞鸟从湖面掠过,宛如行走在山水画廊之间。  依托“生态两江”的山水资源、人文遗迹陈子昂衣冠冢,射洪正大力打造“两江画廊”,项目主要包含文宗苑、双江村、螺湖半岛三大核心景区,高标准定位为遂宁旅游新地标、川中“两江画廊”文化会客厅、四川省美育研学基地、诗酒乡游目的地、国内外诗歌文化交流溯源地。  “水系和文脉在这里相互融合,这是一条诗画长廊,亦是一条沿江农文旅示范带。体验射洪山水胜迹、流连醉美乡村的同时,又可感受文宗精神传承。”射洪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更深层面看,该项目正是对射洪县域文旅产业“薄、弱、散”现状的破题之举。  从地理上看,更加“一目了然”。“两江画廊”北接金华山,南望瞿河、沱牌等乡镇旅游带,建成后将连片成环,极大提升现有旅游格局,实现从“单打独斗”到“美美与共”的转变。  以水为纽带,串珠成链。顺涪江而下,一条沿江农文旅示范带串起了森林探幽休闲区、乡野度假休闲区、乡野寻真体验区、山水觅知体验区四大旅游片区,以及金华山、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两江画廊”等旅游景点,在县域范围内实现不同种类、不同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全方位、多层次整合,景区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客源。  通过串联,握指成拳。射洪紧紧围绕《射洪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思维,切实推动旅游产业从速度和规模型发展向质量和效益型发展转变,目标是到2025年射洪市旅游总人数达到1818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约181亿元。  全域旅游是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文旅+”则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方法和路径。当前,射洪正通过推进“文旅+休闲度假”“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文旅+康养”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  以“文旅+工业”为例,射洪以美酒闻名,以酒为依托,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应运而生。该旅游区由泰安作坊、陶坛贮酒库、312生态园等组成,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漫步其中,酒香沉醉,可以在这里休闲放松,也能了解酿酒技艺。年初,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启动二期建设,将融入酒博物馆、文创、科教、音乐等业态,增强游客沉浸和互动参与,变传统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  “文旅+”,“+”出了新价值,实现旅游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文旅+”融合发展转变,产生“1+1>2”的效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文化从书本里走出来、活起来,让向往美好体验的游客既走得进来,也留得下来,让射洪文旅产业,既有“流量”,还有“留量”。  全域旅游活力正在迸发,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今年1至10月,射洪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千万人次,超去年全年游客量,实现旅游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35.5%和20.1%。射洪“两江画廊”,全长约6公里,融射洪涪江、梓江景色与乡村自然风光于一体。 王兵 摄以“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文旅兴市,为加速升腾“成渝之星”贡献射洪力量  “这两年,射洪城市变化真大!”出租车司机、老射洪人文友感叹道,从小爬到大的花果山,年初完成了升级改造,翻新了健康步行道,增添了游乐设施;常去散步的武安河街区,白天是一条景观绿轴,晚上就是热闹的夜市。“家门口的一条街,就连配电箱、水表墙上,都画上了有射洪特色的创意画。”  近年来,射洪坚持以文兴城,以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扩大城市容量、增强城市辐射功能为抓手,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先后实施完成了城市公园品质提升、滨江路景观市政工程项目、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完善了射洪市基础配套设施,带动了全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和更新,公共服务供给日臻完善。  对标奋力打造公园城市样板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射洪正不懈努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化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写好“山水”“诗酒”两篇大文章,坚持先策划后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坚持建设与运营相结合,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补短项目,打造“小场景”、创造“小确幸”。  10月下旬,随着文宗苑的修建完成,龙宝坝村乡土情合作社负责人刘科的一片草莓大棚也搭建完毕。“文宗苑建成开放后,会吸引不少游客。我们将发展采摘经济,打造休闲农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不远处已开发的螺湖半岛景区印证了刘科的想法,文旅产业改变了乡村面貌的同时,当地群众也在发展中获得红利,200余名村民在度假区务工就业,实现了“社区在景区,工作在园区”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当前,射洪文旅产业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全面融合,不断激活发展内动力,带动整座城市发展提速、能级提升。截至目前,射洪全市景区客运网络逐渐完善,星级酒店、美食街、高档购物商场等建设不断推进,智慧景区、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等示范项目正加快建设。  接下来,射洪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遂宁筑“三城”兴“三都”的发展机遇,以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区、全国百强县等“金字招牌”为抓手,唱好诗酒歌、写好山水文、打好融合牌,奋力把射洪建设成为特色康养和研学探秘旅游为一体的目的地,为遂宁加速升腾“成渝之星”贡献射洪力量。  为此,射洪市委主要负责人发出邀请,“射洪的美景是有山有水,射洪的文化是有诗有酒,射洪的小吃是有滋有味,射洪的人民是有情有义,射洪等你来了又来。”射洪十大打卡地●陈子昂古读书台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青年时期曾在此读书,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古木葱郁,山下江渠环绕、河深水碧。古刹凌空、云雾缥缈,楼台殿阁、古雅别致,有蔚蓝洞天之幽、卷波烟水之雅。●沱牌舍得泰安作坊  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食品文化遗产”。这里延续了明清两代传承,其沱牌曲酒传统酿造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出土中国白酒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对翡翠品酒杯,出土过现存最早的制曲歌诀“太禾曲经”。●侏罗纪硅化木林  在国家4A级景区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内,有一片占地9270平方米的硅化木林,现有展品140根。它们或直插云间,或横卧于地,再现了当年地貌植被的震撼景观,被古生物及地质研究专家誉为“古生物研究者的朝圣之地”。●两江画廊  南起螺湖半岛,北至双江村一线,全长约6公里。沿途螺湖半岛生态农庄、螺湖水世界、文宗苑等景点将射洪水岸旅游连点成片,游客既可观赏射洪两江美景,又可体验射洪独特的乡村休闲旅游“漫生活”。●3536三线文创园  射洪3536厂曾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工厂之一,现依托旧址,打造为以“三线”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文创园。在3536三线博物馆下方,长有一株“网红”黄桷树,形态神似牵手的夫妻,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花果山城市公园  位于射洪市区西侧的城市森林公园。园内四季鲜花不断,春有桃李争艳,夏有杜鹃盛放,秋有菊花满金,冬有蜡梅傲雪。拾级而上,步步登高,赏花嗅香,钟声悠悠,犹入仙境。●好吃街  这是一条300米长的狭长小巷,集纳抄手火锅酸辣粉、春卷土豆冷串串、老字号刀削面等各种各样的射洪特色小吃。无论是忙碌的工作日,还是悠闲的周末节假日,美食爱好者络绎不绝。●涪江一桥夜景  夜幕降临,涪江一桥上一组组夜景灯光将射洪的夜晚衬得如梦似幻。水面倒映着斑斓的彩灯,在风的带动下泛起涟漪。朦胧的夜色下,远处钟楼上传来的悠然钟声,伴着清凉江风,让人流连忘返。●梦险城  这是一座汽车主题儿童乐园,有闪电杯赛场、崎岖沙漠公路、海滨小镇、涡轮之家、丛林大冒险等50余个主题场景,是集休闲乐购、主题游乐、家庭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乐园。●青堤老街  原名“绮川渡”,曾是繁盛的盐关重镇码头。古老的青苔石梯道、古朴的老青瓦街房、涪江岩石上成百上千个拴船的石孔,都记录着古镇昔日的辉煌。这里发生的故事“目连救母”演绎人间至孝,“四川老字号”青堤菜刀闻名遐迩,“川中一绝”铁水火龙璀璨绚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摄南江县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中,通过把构建干线串联、支线循环、面上成网的旅游路网作为配置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使一条条山间公路成为了方便特色农副产品出山和观光旅游车进山的致富路、旅游路和生态路。图为10月30日,自驾车游客在秋景如画的南江县陈家山通往十八月潭的旅游公路上行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2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 (通讯员 莫子君 张晓东 马慧 文/图)赏秋日美景,住康养民宿,听中医讲座,品绿色美食……在四川省阆中市飞凤镇桥亭村,这样一场康养之旅不容错过。探索“医养结合”模式  桥亭村主打“康养牌”桥亭村距阆中城区18公里。该村自古就有“蜀道第一亭,西南长寿村”的美誉。该村充分运用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主打“康养牌”,打造民宿院落和36座“红房子”。游客还可在该村参观生态农业,参与生态种植、农事体验,感受庄园式的田园生活。不仅如此,阆中市中医医院与和美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该村建立桥亭中医康养馆,共同探索“医养结合”的康养旅游新模式。近日,飞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方丽娟向笔者介绍,桥亭村建有中医康养度假区,以中医药文化为本,打造旅游、养生、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文化游乐四大核心功能板块。旅游板块为度假区的核心,由中医药园、枇杷园、蜀道第一亭、火烧房建筑,以及康养小木屋组成,建设集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康疗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健康旅游区。养生区以养生健康为宗旨,打造养生膳食餐饮中心和养生居住区等养生服务空间。阆中市中医医院和度假区还联名推出枇杷火锅、枇杷宴、养生膳食等系列医养结合美食。健康管理板块主要包含中医康养馆、理疗室及健康管理学院三部分,提供专业医养结合服务,培养健康产业服务和管理的专业人才,把生活照料、疗养康复、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在中医药文化游乐板块,游客可在此休闲品茗、垂钓赏荷。还可参与香囊浴包制作、中药材凉茶DIY等活动。未来,桥亭村将以阆中建设“半小时乡村旅游圈”为契机,以产业兴村,以产业富农,走出“农业观光+产业发展+中医康养”的乡村振兴之路。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1
(杨日火 记者 胡智 陈国盼)10月30日闭幕的美姑县第十三次党代会,高位谋划,高瞻远瞩,着眼未来,结合当下,确定了“11357”工作思路,全面开启新时代美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美姑县城全貌“三个圆满收官”的感动过去的五年,美姑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高;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统筹处理安全和发展的重要落脚点,慎终如始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措施,全县取得“零疑似、零确诊”的抗疫成果,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美姑,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建立了“两线作战、重点突破、全域推进”的攻坚思路和“条块结合、互联互动、同驻共建”“全员会战、冲锋冲刺,坚决攻克美姑深度贫困堡垒”的推进机制,携手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省直定点帮扶、州内“6+9”和社会各界帮扶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如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危房改造等住房建设任务,贫困群众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产业就业等扶贫惠民政策,大力实施水、电、路、网等民生工程,全县精准识别的272个贫困村顺利退出、20652户10255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贫困县摘帽,续写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历史答卷,把荣光镌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史册上;实现了“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圆满收官”。助民增收产业六个“特别令人”的欣喜回首过去五年,特别令人自豪的是,全县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奋楫争先,撸起袖子加油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创造了新时代彪炳史册的“美姑实践”。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全县上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赢了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取得“零疑似、零确诊”的抗疫成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令人振奋的是,认真落实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责任制,措施有力、预防得力,实现连续40余年无重特大火灾的成果,守住了“两条底线”;中央、省州反馈突出环保问题高质量完成整改,生态环境实现大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在连绵起伏的高山深谷之间修建了一条条通往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村硬化路;乐西高速公路(美姑段)全面启动,宜西攀高铁纳入省州“十四五”规划,交通瓶颈制约的劣势正逐步转变为促进发展的优势。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笃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五年前的6889元增长到10521元,增幅达52.7%,10余万贫困群众过上了吃穿不愁、安居乐业的新生活。特别令人鼓舞的是,赋予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美姑精神新的时代含义,形成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克难“美姑气质”,全县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也必将成为全面开启新时代美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宝贵精神财富。运动会摔跤风采“五个坚持”的启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细品美姑过去的五年,“五个坚持”极其重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永葆正确方向。只有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才能发挥好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合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更加扎实地把中央、省委、州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推动美姑蹄疾步稳、行稳致远。只有坚持厚植民心,才能真正为民解困。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遗余力地保障和改善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高效惠及全体人民,才能让人民一心向党,紧跟党的步伐,万众一心、砥砺奋进,开启美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只有坚持苦干实干,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只有发扬“坚志而勇为”的奋斗精神,坚持“比拼赶超”的严实作风,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干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锤一锤地凿、一刀一刀地刻、一届一届锲而不舍地干下去,才能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才能推动美姑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只有坚持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将发挥群众主人翁意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鼓励引导群众主动发展、主动求变,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实现精神和物质双丰收。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只有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拥抱新机遇,谋划未来发展方向,着力化解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等领域风险,奔着问题去,盯着目标干,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善作善成,才能吹响新时代的冲锋号角。彝族风情未来五年奋进新征程未来五年,是美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姑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怎么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进新征程。美姑明确了“11357”工作思路,即,明确1个思想引领,聚焦1条发展主线,实施3大强县战略,对照5项互补双促,推进7大重点举措,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总战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统揽,抓实“创新发展、城镇布局、绿色生态、开发开放、民生福祉”等重点工作;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统筹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以“一函两书三单”清单制管理方式,推进与区位优势相匹配、与人民愿望相契合的高质量发展。——1个思想引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美姑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1条发展主线。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大强县战略。实施产业富县战略,推动首位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实现一二三产比例大幅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成型,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从“绿水青山”发掘“金山银山”,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补齐生态短板,厚植生态优势,持续巩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施农旅兴县战略,坚持“+旅游”和“旅游+”的发展思路,推动美姑生态资源、彝族文化、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资源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彝族原生态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县。——5项互补双促。推动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同产业振兴互补双促,着力化解结构不优、转型不力引发的经济领域风险;推动巩固队伍建设成果同人才振兴互补双促,着力破解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风险;推动巩固文化扶贫成果同文化振兴互补双促,着力防范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不足的风险;推动巩固生态扶贫成果同生态振兴互补双促,着力防范重发展轻环保的生态风险;推动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同组织振兴互补双促,着力防范党员干部“慵懒散浮虚粗”的风险。——7大重点举措。把乡村振兴作为总战略,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让新时代“三农”工作“实起来”。牢牢把握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重大机遇,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互补双促,确保群众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把创新发展作为核心动力,重点突出产业优化转型升级,让产业脊梁“挺起来”。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解决美姑一切问题的关键,持续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把城镇提质作为重要举措,切实提高规划布局科学性,让城市名片“靓起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以县城区、牛牛坝为主轴,有机联结周边经济体,增强整体竞争力。把绿色生态作为鲜明底色,坚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生态环境“美起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大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全面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深化改革作为当务之急,着力弥补制度机制短板弱项,让发展动能“活起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活力源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把共建共享作为根本追求,坚决破解民生领域痛点难点,让民生福祉“厚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健康美姑,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把社会治理作为基础保障,狠抓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让发展堡垒“强起来”。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相协调。“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开拓者、奋进者、建设者的战斗姿态,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敢想敢干、善作善成,乘势而上,为全面开启美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美姑县委书记陈翔说,美姑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一个现代、活力、发展的新美姑已然可期。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1-01
(王超 记者 张琳琪)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财政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命名第二批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名单的通知》。遂宁市安居区以“优秀”等次成功创建并命名第二批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湖光山色安逸安居——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目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典范区……一张张闪亮的国家级名片让这座城市熠熠生辉。安居区是2003年12月成立的县级行政区,是成渝发展主轴上的黄金节点城市。安居历史悠久,全区共有毗卢寺、十圣宫等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有观音绣、灵广竹编等省市级非遗项目9项;安居人文荟萃,是明代散曲家“巴蜀才女”黄峨、抗美援朝“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公安部“一级英模”谭东、“川剧名丑”刘成基、“翻译先贤”敬隐渔的故乡。安居发展迅速,2020年,全区GDP突破200亿元大关,总量排全省183个区县第77位,增速排全省第9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7年全市第一,GDP增速连续两年全市第一;今年1-5月,GDP、工业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等3个指标增速排位全市第一,经济增长全市领跑。近年来,安居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动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自2019年11月安居区以全省第一高分获得第二批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资格以来,立足写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聚焦聚力制度化保障、全域化推进、需求侧服务,文化设施建设高位提升、文化服务效能高质扩面、体制机制创新高点突破,62项验收指标达标创优,六类核心指标增长翻番,走出了安居发展路子,“345”模式打造“两项改革”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安居样板”,被《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等中省媒体专访报道,被省市“两项改革”办作为创新经验在全省、全市进行推广。“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不仅是贯彻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的务实举措,也是推动安居转型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安居区委书记吴军的话掷地有声。聚焦“三向”发力在对标竞进上谋高一筹强化经费保障,筑牢发展“动力”。坚持“小财政办大文化”,自2019年创建起,区本级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强化人才保障,增强发展“能力”。立足打造成渝地区文化人才“洼地”,聘任中央传媒学院、北京画院等院校领导兼任我区文化馆名誉馆长,培育发展文艺队伍900余个(支),走出了一条文化搭台、人才助力、服务提效的发展之路。强化制度保障,凝聚发展“合力”。实施高位推动机制,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聚焦“四级”体系在系统集成上先行一步高位规划做优文化“核心区”。建成3.7万平方米的“凤凰文化中心”城市文化综合体,巩固区文化馆、图书馆国家县级一级馆创建成果。建成公安部“一级英模”谭东生平事迹陈列馆,成功打造凤凰栖文化主题公园等文旅公共服务新场景,形成城市“10分钟公共文化圈”。深掘特色做强文化“中心镇”。实施“一镇一品”文化工程,建成玉丰黄峨故里等6个文化“中心镇”,着力构建辐射周边的区域文化分中心。玉丰镇综合文化站投资1000万元建成“一院两馆两室两中心”,成功转型文化综合体。黄峨书院授牌全省首个家风家教实践基地。分类施策做亮文化“中心村”。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建成三门村稻香书社等7个特色文化“中心村”。打造东禅先华村抗美援朝“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旧居,被命名为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常理海龙村深掘沼气文化和公社文化,擦亮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凯歌公社1974”金字招牌。因地制宜做实文化“中心户”。针对服务半径超出3公里的村组,鼓励引导农民党员、退职干部、文化能人,延伸建设文化“中心户”,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零距离”。“安居人家”成功创建全国文化休闲农庄示范单位,“何家大院”获评为农耕民俗文化传承基地。聚焦“五大”转变在提质晋位上快行一拍“端菜”向“点单”转变。打造“百姓舞台”“乡村村晚”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担担文艺”轻骑兵成为行走在乡间的“百姓舞台”,被中宣部、人民日报宣传报道。“基本”向“优质”转变。非遗音乐剧《石工号子》市场化运营项目旅游版成功首演,红色题材音乐剧《伍先华》献礼建党百年。“线下”向“线上”转变。创新“总分馆制+农家书屋”模式,打造安居文旅数字云平台,建成电视、电脑、手机、广播“四端一体”服务网络,实现本地文化数字资源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包揽”向“共建”转变。推广玉丰镇综合文化站“政府+国企+民企”、安居镇红岩嘴村“村两委+文化带头人”合作联办供给模式,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个性”向“融合”转变。始终坚持“文农旅”融合发展理念,构筑文化铸魂、文旅融合、文农互促三位一体的“三香安居”品牌。文化是时间,连起古今;旅游是空间,纵横天下。安居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艾勇表示,安居区将深度发掘优势文化和旅游资源,增强文化和旅游的互补性,一手抓“说头”,一手抓“看头”,让文化旅游携手奔跑,文旅事业产业一路高歌,实现文化旅游两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安居,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在每个安居人的努力下,将越来越美好。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1-01
时代的发展,远比任何宏大的书写更发人深思。每一个区域的前行,背后注定是时代赋予其重托。10月28日—30日,中国共产党崇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擘画清新未来的新蓝图。未来五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引领下,崇州将认真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实践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努力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绿色增长极、生态会客厅、幸福宜居地,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崇州新篇章。一份“成绩单”看崇州过去五年如何作为、敢为与善为如果重任可以计量,那么它往往承载着身处时代的份量。五年一次的党代会,是一份历史的底稿,更是一张对人民的答卷。在即将迈出“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努力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绿色增长极、生态会客厅、幸福宜居地”的时代新征程时,崇州市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总结了过去五年如何作为、如何敢为、如何善为——多项荣誉中看成绩:获批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县,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中国创新百强县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验县;被命名为四川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环境治理优秀城市,创新构建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环境监管模式入选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成功案例,被列为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和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市……典型数据中看实力:五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产值较2016年分别增长36.3%、91.5%;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壮大,产值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长态势;智能家居产业加快转型,成长为全市第二个百亿级产业,实现从板式家具产业基地到国家家具质量提升示范区的跃升;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成功创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都市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夯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产值较2016年分别增长3倍和2.7倍;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扩大,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2.6亿元、较2016年增长120%;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4%、9.7%,分别达到41473元、25747元……标注“新方位”明晰“一个统揽定位、三个功能支撑”目标体系历史赋予使命,使命赋能动力,动力指引前行。时代将赋予崇州怎样的重任,标注崇州身处的时代和时代中的崇州方位,才能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崇州发展的新方位。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相伴而行。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崇州树立了明晰的目标——“以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为统揽,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绿色增长极、生态会客厅、幸福宜居地”“一个统揽定位、三个功能支撑”目标体系。从辩证发展的角度来看,崇州明确了自身的底蕴——当前的崇州,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绿色转型的突破期、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期、促进共同富裕的加速期,不仅要加快经济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步伐,还要保持稳中有进、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不仅要完成“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等硬任务,还要探索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等新路径;不仅要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还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要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坚持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全力以赴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存量问题。制定合适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此次党代会,崇州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这一总体目标,还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具体目标:——打造极核引领、创新驱动的绿色增长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都市现代农业总部功能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碳达峰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营商环境建设实现突破,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经济增速保持成都郊区市县前列。——打造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生态会客厅。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率先破题,优质要素高效聚集、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产业融合裂变动力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显著优化,“青山绿水抱林盘、名城古镇嵌田园”的城乡风貌结构全面形成,以全域旅游为品牌的区域特色消费中心基本成型,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显著提升。——打造可感可及、共建共享的幸福宜居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开放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智慧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紧扣“新任务”为奋进未来五年绘制“施工图”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对于崇州而言,未来五年,具体行动关系全局。“我们必将用良好开局开启新的一段征程,为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这既是未来目标,也是庄重承诺。目标的实现,总是诸多微小单元伴随。崇州在描绘出未来美好蓝图的同时,紧扣七项重点任务,为城市蓬勃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局五年绘制了“施工图”。未来五年,崇州将全力实施“规模倍增”行动,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加快推进增量拓展、存量转型、能级跃升,力争到2026年先进制造业产值实现规模倍增、突破1000亿元;将释放创新动力、改革活力、开放潜力,建强城市永续发展的动能体系。未来五年,崇州将实施更大力度创新、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全力打造改革开放创新高地;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未来五年,崇州将以“五大振兴”为抓手,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牵引,积极构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全域振兴格局,持续擦亮崇州农业“金字招牌”,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城市。未来五年,崇州将以公园城市理念持续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全面增强城市承载力、人才吸附力和要素集聚力,擦亮“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城市名片;将擦亮绿色生态鲜明底色,筑牢成都西部重要生态屏障。未来五年,崇州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将始终践行为民初心,创造更多高品质幸福美好生活。未来五年,崇州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全力以赴解决好就医就学、拆迁安置等一批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让城市更有温度、文化更有高度、生活更有质感。未来五年,崇州还将大力建设智慧安全韧性城市,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科学的组织体系、法治的运行体系和精准的服务体系,实现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后记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好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崇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开启一段新的征程。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崇州这座城市必将不负重任,不负使命,在伟大“中国梦”中续写崇州精彩,绘就崇州篇章!(图片由中共崇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11-01
(吴飞)10月30日,中国共产党彭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闭幕。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彭州市300多名党员代表齐聚并达成共识:把砥砺奋进、拼搏实干的五年历程总结好,把大有可为、催人奋进的未来五年蓝图绘制好。回望过去五年,彭州历经发展的难与变、稳与进、治与兴,走过不平凡的历程,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展望未来五年,彭州迎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黄金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大会擘画蓝图、锚定航向——会上,《勇担时代使命 再启豪迈征程 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立体山水公园城市不懈奋斗》的报告指出: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构想是,统筹实施“三大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四四一一”工程,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彭州市“十四五”规划各项基本目标,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郊区新城前列,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县,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三个翻番、百强晋位”的奋斗目标。彭州南部新城风貌。 张勇 摄圆满交出五年“成绩单”连跨三个百亿级台阶 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丰硕  在过去的五年中,彭州市在中央、省委、成都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四大提升工程”,坚决打好“四大攻坚战役”,五年来,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级荣誉50余项、省级荣誉30余项、成都市级荣誉80余项,圆满交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答卷: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2021年彭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600亿元,五年跨越3个“百亿”台阶;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40亿元。2020年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排名11位,荣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市称号,入围省委省政府全国百强县重点培育名单。  人城境业有机融合。构建“11236”城市空间体系,推动城市格局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多组团”转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3%增加至49%。规划建设“一廊三境十三景”公园城市示范片区,立体山水特质与公园城市形态融合叠加。推动总投资53.8亿元的42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建成“三大绿道”200公里,城市土地价值提升6倍,获评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区等称号。  区位优势加速重构。交通体系升级为“5高6快7轨”,“三九大”文旅交汇坐标初步显现。成汶高速即将动工建设,彭州三环快速路将于年底通车。主动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和金青新彭一体化发展战略,“彭什”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在全省率先破局。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19对,获得中法地方合作开发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91天增加到303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稳定达标,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加快生态价值转化,塑造“龙门雪山下·七星耀湔江”品牌,创新谋划“民宿点亮乡村”,建成精品民宿50家。累计招引涉文体旅产业化项目24个,总投资950亿元。荣获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等称号。  全面小康圆满收官。以全球眼光布局蔬菜全产业链,高水平举办第七至十一届“菜博会”。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九大典型范例。通过“农贷通”平台发放贷款38.76亿元,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获国家部委肯定。建成高标准农田15.6万亩,创新打造8个精品林盘。荣获中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市等称号。  发展活力全面激发。承接上级改革任务528项,自主创新328项,综合执法等6项改革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优化整合设置37个党政机构限额,镇(街道)调减至13个,村(社区)调减至202个。组建湔江投资集团,资产规模即将突破1000亿元。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急需紧缺人才715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三个国家中医药产教融合示范城。打造营商环境3.0版本,建成西部首个“民营经济司法护航基地”,荣获中国营商环境创新力奖。  幸福生活可感可及。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75.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66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及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10.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90%。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三甲”全覆盖。在成都近郊市县率先实现公交、农村客运双国有化运营,被列为四川省“金通工程”示范市。荣获四川省文明城市称号。展望未来五年新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 不懈奋斗建设立体山水公园城市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未来五年,是彭州市再燃薪火、再起宏图,加速赶超跨越的拼搏五年。  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立体山水公园城市不懈奋斗,是彭州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立体山水公园城市“五维合一”的内涵价值——  坚持创新发展,奋力打造成都发展“北极星”。把创新作为引领立体山水公园城市建设的第一动力,实施“五擎牵引”战略,培育未来产业新优势、构建现代工业新支撑、实现现代服务业新突破、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释放国资国企新动能,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坚持协调发展,奋力打造品质生活“优选地”。遵循“人城产”逻辑,实施“双核共兴”战略,优化城市规划设计、高位打造濛阳新城、有序推动城区更新、提升公服配套能级、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探索开放式、包容性、多维度、弹性化的发展方式,打造符合超大城市发展规律和需求的高品质卫星城。  坚持绿色发展,奋力打造低碳环保“未来城”。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塑造天蓝水清土净的环境品质、筑牢城市永续发展的生态本底、创新转化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勇担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使命,突出生态本底、美学呈现、价值转化、场景营城,让良好生态成为城市优质的资产和普惠的民生。  坚持开放发展,奋力打造高效聚能“创业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新机遇,构建四向融通发展格局、建设畅联快达交通体系、强化开放合作工作实效、打造引留人才良好生态、塑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新格局,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集聚。  坚持共享发展,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典范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筑牢社会保障基石、办好社会民生实事、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两轮驱动”战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党代表寄语  彭州市文化馆馆长郑兴明    过去五年,彭州文化领域发展势头欣欣向荣,群众满意度高。未来五年,在彭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文化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让人民群众有更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党委书记岳付飞    彭州民宿通过五年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显露成效,“龙门山·柒村”精品民宿产业园核心起步区建成,唤醒了农村“沉睡”资源,引进了社会资金,建起了共享民宿,增设了乡村绿道和节点小公园,不仅外来游客倍增,老百姓也提升了幸福感。党代会新词  三大强市战略  ●“双核共兴”:加快建设濛阳新城,优化更新天彭主城,全面融入成德同城,高品质建设立体山水公园城市。“两轮驱动”: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高标准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五擎牵引”:以“3+2”产业功能区为主引擎,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抢先布局“双碳”经济新赛道,高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四一一”工程  ●四大提升工程、四大攻坚战役、“补短板强功能”百个项目、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1124N”城乡融合发展空间体系  ●一轴一带双核四片N中心。“一轴”指城市集中发展轴;“一带”指湔江文旅发展带;“双核”指天彭主城和濛阳新城;“四片”指4个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分别为:以丽春镇为中心的新材料现代制造片区、以敖平镇为中心的天府蔬香现代农业片区(彭什合作核心区)、以丹景山镇为中心的山前文体旅融合发展片区、以通济镇为中心的龙门山森林康养度假片区;“N中心”指N个中心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01
(杨玉红 王鑫 刘文佳 记者 徐登林)10月28日,马尔康第九届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在马尔康市开幕。活动以“相逢盛世·相约嘉绒”为主题,通过原生态锅庄展演和民俗表演等形式,展示嘉绒锅庄的文化魅力。  今年的嘉绒锅庄节创新了舞台设计,首次以“围炉式”基调打造发散性圆形舞台,采用全景式、多角度展现锅庄艺术饱含的嘉绒文化、民俗非遗等,也彰显欢乐、和谐、团结之意。圆形舞台四周,搭建9个通道,象征着远方的客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主会场,共赴节日盛宴。  开幕式上,马尔康市锅庄协会、乡镇锅庄队、青少年锅庄队、幼儿锅庄队相继登台。对口支援马尔康的崇州市,带来了一首《蜀中竹歌》,将崇州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呈现给马尔康市民,为节会增添了新的亮点。  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是嘉绒文化的腹心地,也是嘉绒锅庄的故乡。除了嘉绒锅庄比赛,马尔康还将举行净土阿坝·嘉绒优品美食文化节、第三届阿来诗歌节原创诗歌大赛颁奖典礼,以及“礼赞百年风华·相约醉美康城惠民演出”等活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29
(记者 徐登林)艳红、大红、金黄、浅黄、粉紫……10月下旬,阿坝州黑水县的村村寨寨色彩斑斓,美景迷人。阿坝州乡村振兴现场会、黑水县彩林冰山节、中国珠峰山友大会、四川省第十二届(秋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在黑水县相继召开,吸引了四面八方游客。  目前,阿坝全州4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同时已在全省率先实现A级景区县(市)全覆盖,成为全省首个符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前置条件的市(州)。熊猫家园,净土阿坝,以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促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10月27日,阿坝县以茸安—柯河峡谷为代表的高山峡谷、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区内,彩林红了,山顶降雪变白了。 用旦 摄文旅融合 节会活动更出彩  10月20日,四川省第十二届(秋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阿坝州黑水县奶子沟彩林公园旅游区开幕。开幕式演出中,随着48位身着民族盛装的演唱人员登台,一曲由多声部合唱的《共产党好》在现场响起,演唱人员以非遗新唱的形式,唱出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感恩之情。多声部唱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唱法,是黑水人在远古征战、生活和劳作中创造出的独特民族音乐。  来自成都的吴女士既是本次活动的受邀嘉宾,也是一位资深“驴友”。她说:“本来是冲雪山彩林美景来的,没想到黑水群众这么能歌善舞,还有这么多独具特色的非遗表演和文化,真是不虚此行。”  在黑水,不光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尔麦多声部民歌”,还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服饰、建筑文化,保持着最原始的艺术基因。  黑水县有142项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丰富,当地群众能歌善舞,让他们走上舞台表演,是黑水文旅深度融合的表现。  “走进黑水,可尽享人文醉心之乐,可感受远古部落征战的狂舞和放歌高原的天籁,融入身处彩林之间的藏家民宿。”黑水县委书记刘飞说,通过承办本次乡村文化旅游节,黑水县也收获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阿坝州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拥有浓厚的历史人文积淀。特别是藏、羌、回、汉等多民族的世代居住、交融,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阿坝民族文化。  对此,阿坝州以此为切入点,植入节会活动,并形成不同产品形态,构建文旅产业发展大格局的“最炫民族风”,满足八方游客的不同需求。农旅融合 旅游业态更丰富  10月14日至15日,由省农业科学院和阿坝州政府共同主办的国际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三届国际山地农业研讨会在九寨沟举行。  这样的一场活动落地九寨沟县,是因为阿坝州的山地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农旅融合发展前景广阔。  会前,参会代表现场观摩了九寨沟县漳扎镇人参和西洋参林下生态栽培基地、双河镇果菌新模式示范基地、双河镇高山葡萄+饲草生态基地,见证了阿坝农旅融合发展的实践。  据介绍,近年来,阿坝州因地制宜调整乡村农业结构,多措并举强化配套支撑,以特色果蔬、高原畜禽、优质粮油、道地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松茸、黑青稞、牦牛肉、甜樱桃、青红脆李、错季蔬菜等特色农畜产品深受游客青睐,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广泛举办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推进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实现农旅融合、三产联动。截至目前,该州培育重点龙头企业33家,发展休闲农业园200多个、农家乐和牧家乐2000多家,加工农产品产值达13亿余元,休闲农业收入达10亿元以上,带动兴起了一大批农产品包装储运、物流配送、线上线下经销店等,农牧业发展呈加快之势,已成为全国乡村休闲旅游主要目的地。对口支援 乡村旅游更火爆  “在湖州,看雪那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几个老同志特别兴奋。”四川省第十二届(秋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召开第二天,在海拔5000多米的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来自浙江省湖州市的杨先生与几名退休职工一边在雪地拍照一边与记者交流。之后几天,他们还要到九寨沟、黄龙游览。  加强内功修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开发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民俗体验、乡村康养、民宿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积极推广“景区带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培育一批集看、吃、玩、购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重点村。  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开展旅游协作。今年以来,浙江嘉兴市、湖州市和温州市与阿坝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捐赠帮扶资金,广大乡村是双方合作的大舞台。  东西部合作成为助推阿坝州旅游更火爆的重要抓手。无论是九寨沟、黄龙,还是达古冰川、四姑娘山,除了传统的成都重庆存量游客,浙江、上海、广东成了阿坝州秋冬季游客增量最多的客源地。  近日,湖州市职工疗休养基地在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揭牌,标志着湖州市与小金县合作有了新内容。  今年5月,浙江省德清县开始对口援建小金县。为大力发展小金旅游业,6月与7月,两地先后签订《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与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合作框架协议》及《德清小金疗休养四姑娘山旅游专线合作协议》,开辟“德清游小金”旅游专线,制定四姑娘山5日游、6日游等旅游专线两条。为全面促进小金县的旅游消费迈上新台阶,德清县总工会鼓励德清县机关和企业职工到小金县疗休养。截至目前,德清县已经有16批次近500名职工到四姑娘山疗休养。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29
(新华社记者 周相吉 张海磊 高搏扬)雅砻江一如既往咆哮着奔流而去。10月下旬,记者在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向新龙县行进途中,发现雅砻江畔有一大片药材基地,各种药草在群山峡谷之间,显得格外醒目。  记者眼前的药材基地,位于新龙县博美乡仁乃村。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片基地以前是个乱石滩。  新龙县境内平均海拔3500米,雅砻江纵贯全境,土地资源稀缺。85年前,红军长征曾途经新龙县,他们克服千难万苦,最终闯出一条胜利道路。这是10月20日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拍摄的雅砻江边的仁乃农旅融合示范园。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驻村帮扶干部达杰说,仁乃村曾是高山峡谷地带的典型贫困村。在土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发展产业极其艰难。但当地干部群众向贫瘠土地要发展:把乱石滩清理出来,发展特色产业,闯出一条发展的新路!  一开始,仁乃村村民降泽认为,开发那些石滩地是不切实际的。“多少年都没有长出粮食了,能种出啥子来嘛?”降泽说,但在村镇干部号召下,他也加入了“搬石行动”。一时间,仁乃村的石滩地里,人群穿梭,大家清土抬石,硬是把乱石清理得干干净净。降泽家的20亩石滩地也变得平平整整。“当时高兴得不得了。”降泽说。这是10月20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仁乃农旅融合示范园拍摄的当地种植的藏雪菊。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2017年,村里尝试在地里种植油菜和格桑花,但没有带来什么经济效益。新龙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廖阳说,油菜籽榨油工艺当地不擅长,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综合效益不理想。  仁乃村支部书记多吉巴登说,他们迅速调整方向,从农旅角度进行融合发展,建立特色产业园区。新龙县按照“特色民宿立园、中药材富园、梅花鹿强园、农旅结合兴园”的发展思路,在仁乃村建成仁乃农旅融合示范园,占地302.6亩,项目总投资8494万余元。  降泽把自己曾经的石滩地按不同年限流转给园区,总共有5万元流转费。他同时在园区上班,每个月工资有3000元。“日子过得相当有规律,很喜欢现在的生活。”  据介绍,目前示范园的效益正在显现,兑现仁乃村土地流转费160万元,特色民宿每年租金60万元。仁乃村集体经济每年有2万元保底收入,园区产业盈利后还有一定分红。这是10月20日在仁乃农旅融合示范园拍摄的当地养殖的梅花鹿。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药材种植上,园区藏雪菊每年总产值104.4万元,净利润达24.36万元,解决临时务工400余人次,兑现藏雪菊采摘费用12万元,户均增收达4000元。  当前,仁乃村脱贫后正向着乡村振兴迈进。仁乃农旅融合示范园还发展起民宿产业。民宿管理人员杨晓梅告诉记者,有件事情让她至今难忘:民宿开业后,有游客说想体验酥油糌粑,但当时民宿里没有。在民宿里务工的一名员工听说后,就在自己家里做好糌粑和酥油茶,送到了民宿。  “我要把钱给她,她却死活不肯收。”杨晓梅说,村民们有这样的精气神,这里以后必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新华社 | 分享: 2021-10-29
王丽 山歌 邦子(图片由青神县文广旅局提供)“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青神,一项项国省荣誉纷至沓来:成功创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竹里院子被评为全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国际竹艺城被评为全省二十大文旅项目,青神竹编被评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品,汉阳棒棒鸡被评为天府旅游美食,中岩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兰沟村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青神竹编小镇被评为全省首批特色小镇……  如此优异成绩的取得,源于一场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程的深入推进。2019年,青神作出决定: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县域旅游提档升级。确定目标后,青神旋即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坚持高位推进、重点突破、全域融合,在一步步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的同时,更带动了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竹里院子。高位推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机制  青神,隶属于眉山市,属成德眉资同城化核心区,因古蜀王蚕丛氏“着青衣教民农桑,民皆神之”而得名,宋朝文豪苏东坡在此求学联姻,大诗人李白在这里留下经典传颂,这里还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在大自然的馈赠和历史的沉淀中,这里不仅建起了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多个旅游景点,更以40公里岷江和独特的山水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旅游线路……  2019年以来,在确定了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后,青神县便将创建工作列为头等大事来抓。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全县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督导创建工作,将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目标任务。天府旅游名品——青神竹编·平面系列。  为了形成创建工作长效机制,青神进一步编制了《青神县全域旅游规划》,出台了《关于做活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决定》,县财政更坚持每年设置不低于10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发展。同时,全县还联动县乡村三级,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号召全体城乡居民、全县景区、酒店等行动起来,提升服务质量。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青神县累计投入68亿元推进文旅项目建设,旅游硬件设施明显提升,旅游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俯瞰国际竹艺城。重点突破打造高质量文旅新环境  “原来青神还有这样一个滨江公园,环境太优美了,今晚就住在青神吧!”  10月25日,伴随着夜幕的降临,从成都而来的游客李海丰一家正准备驱车返蓉时,发现车窗外岷江边灯光闪烁,人山人海的唤鱼公园引起了全家人的注意,只见夜间的公园灯光璀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公园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青神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聚力打造的一个基础设施项目,青神希望通过公园的打造,带动城市旅游业态的升级。  公园所在的区域是青神县城的滨江区域,过去由于房屋破旧、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一度成为青神城市品质提升的一个短板。  启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青神县筹资数十亿元,启动了滨江新区的打造,除却公园之外,还在该片区域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环境绿化、公路配套建设。如今,该项工程已完成了大半,充满现代风味和时尚气息的滨江新区也由此成为青神城市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滨江新区的改造不是个案,放眼青神城乡,类似案例还有不少。  青神县在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在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之外,还从基础设施、旅游景点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构建起了一个高质量的文旅新环境。  让旅游道路更通畅,近年来,青神县花大力气推动全县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累计投入12亿元新建了长达130公里的旅游公路,并抓住成乐高速扩容机遇,设置了青神互通。  让景区风景更优美,青神县在投资30亿元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际竹艺城的同时,更聚力打造了汉阳湖忆村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景区。目前,青神全县已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家,并按照创建要求,开展了游客中心和景区旅游厕所的建设。  让区域环境更靓丽,青神县不仅全域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美丽宜居乡村46个,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县还投资数十亿元推进城北新城建设,实现了公园绕城,让全县成为岷江流域最美的竹林城市。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兰沟村一角。全域融合推行“旅游+”战略做大旅游蛋糕  “订席满了,只有下个月才有位置了。”10月25日下午,位于青神县城郊竹里巷子内的竹里香火锅店负责人再次婉拒了一拨来自成都的客人。竹里香火锅店因坐落于竹林环绕的竹艺主题巷子而备受青睐,开业大半年以来,客人络绎不绝。  去年初,竹里巷子还是破旧小巷。为了丰富旅游业态,青神县结合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改造了这里的环境,并在巷内种下竹子,通过旅游与竹文化的融合,使其成为眉山一个新晋网红打卡点。  在青神,像竹里巷子这样的新晋网红地标还不少。  当前,随着消费需求不断提档升级,传统旅游模式中的单一景区体验已不能满足游客深度旅游的需求,传统门票经济也难以支撑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看清这一重大转变的青神县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探索走出了一条“旅游+”的发展道路,把旅游产业同本地独特文化、节会活动、生态资源等进行深度融合,在做大县域旅游版图的同时,更做大了旅游产业的蛋糕。  让“旅游+文化”,青神县依托蚕丛、东坡、竹编、红色文化等,形成了岷江水上之旅、竹艺特色之旅、历史文化之旅、红色研学之旅等特色研学旅游品牌,每年接待研学10万人次,同时全县重点打造的“青神竹编非遗研学旅行线路”被评为2020年四川省首批十条研学旅行主题线路,红色西山研学实践基地被评为全省首批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让“旅游+会节”,近年来,青神先后成功举办了全省首届“百舟竞渡迎端午”龙舟赛,并连续三年高水准举办国内竹业界最高盛会——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累计邀请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采购商等共计5000余人参加。同时,青神每年还举办椪柑节、东坡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切实扩大了区域旅游知名度。  让“旅游+生态”,青神拥有“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空气优良率连续两年排名眉山第一位,滋养出了在全省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萤火虫基地。为此,青神县充分利用这份独特的生态资源,连续多年推出“观萤之旅”,游客单日最高峰时达到了2万人。  让“旅游+品牌”,近年来青神在启动各项文旅类奖项申报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全省“大竹海”“大峨眉”川渝文旅发展联盟,加强了与宜宾、乐山等地旅游部门的联系,实现了旅游资源共享,推动了“文旅南联”,让青神文旅走出眉山,走向全国。  时间指针走向2021年的尾声,青神将大力弘扬“追求卓越、做小巨人”的新时代青神精神,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探索融入区域文旅产业发展肌理,全力建设岷江文化旅游示范带!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