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李世芳 文/图)在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新村民通过线上销售渠道,把生态丑橘送到全国各地买家手上;在大邑县新场镇,农业职业经理人王浩瀚正忙着合作社生猪的出栏和腊味产品的销售……在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七个融合”,其中要推进人才融合互动,积极引导人才返乡入乡,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水平,不断夯实城乡发展基础支撑。村民采摘柑橘人才入乡引进常驻“新村民”168人凛冬时节,走进铁牛村的生态丑橘示范园,道路两旁挂满柑橘。“现在正是柑橘的采摘季,今年我们有40亩生态丑橘,果子收购价还高出了市场价,村民们忙得越来越起劲儿。”丑美阿柑的负责人苹果高兴地谈道。作为“新村民”的苹果与当地村民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乡村振兴发展。记者了解到,第一位来铁牛村的“新村民”是施国平,他是该村的总规划师。施国平来到铁牛村后,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生态种植法打造了生态丑橘示范园。随着“新村民”的到来,大家一起打造了“铁牛三宝”“丑美阿柑”等系列特色品牌,举办“丑美生活节”“低碳生活节”等大型活动,建成20余个消费场景,开发丑橘果酒等休闲食品等。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介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以上。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本底,吸引外来人才扎根乡村、干事创业,比如蒲江县建设明月村、铁牛村乡村振兴人才集聚区,引进常驻‘新村民’168人、候鸟‘新村民’330余人、乡村振兴首席顾问40余人,汇聚文创旅游项目100余个。”人才返乡在生猪生态种养上蹚新路“年轻人都往外走,她居然回了农村。”2007年,大邑县王泗镇杨店村掀起了波澜,乡亲们不理解,王浩瀚这个年轻人怎么读完大专没去大城市发展,却选择回到家乡,过上了养猪种地的生活。但对于王浩瀚来说,把青春挥洒在乡野沃土,是她挥之不去的“田园梦”。凭着父辈传统人工养殖方式,依靠经验管理,王浩瀚和丈夫开始了创业之路。“从最初的几十头生猪开始,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我意识到只有规模化养殖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于是,王浩瀚开始建起了标准化养殖厂,养殖场建设布局规范、功能齐备,养殖间内自动上料、自动饮水、自动控温、自动清粪、自动换气等智能化、精准化养殖装备一应俱全。与此同时,她也加入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的队伍,多次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班,去年6月,王浩瀚被评为“成都市十佳农业职业经理人”。她还到北京农业大学进修,潜心阅读养殖专业书籍,虚心向专家请教。“我们现在的年出栏生猪在6000头以上。”王浩瀚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建好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每年新增农业职业经理人1万名左右。”人才扎根提升人才激励保障水平“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关键在留住人才,实现留人更留心,就要不断提升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水平,让人才来了就不愿意走,全力以赴投身到各自的岗位中去,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教授周伦理谈道。据了解,成都出台人才新政3.0版,提出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农业科技英才培育、支持人才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若干举措;将3类13项乡村振兴人才纳入《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并匹配系列支持政策;实施“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现代种业、都市农业产业链项目和“蓉城英才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项目遴选,加快集聚领军人才。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还将创新开展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创新开展‘成都农匠’评选活动等,不断建强乡村振兴人才矩阵,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30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文迪 伍有兴)“通过社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每周五的招聘会,我们夫妻俩顺利在家门口的企业找到了满意工作。”日前,成都邛崃市羊安街道永安社区居民袁大平激动地说,“既有了稳定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做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袁大平夫妇都是羊安街道着力构建“15分钟就业圈”,助力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项目的受益者。就业是民生之本。刚刚过去的2023年,羊安街道充分利用辖区内拥有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和成甘工业园区二个工业园区的区域优势,结合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成甘工业园区用工需求,积极联系对接用工企业、建成永安社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开展实用劳动技能培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等一系列工作,不断优化提升就业服务功能,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进一步提升街道就业群众的就业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主动对接,促进就业。结合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成甘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特点,通过“就业数字地图”平台信息,准确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就业意愿,及时联系对接用工企业,积极为企业输送各类劳动力。截止12月中旬,向功能区企业推荐就业达到1300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608人。同时,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抓好各类劳动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将全民创业工作推向纵深发展,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截止2023年年底,羊安街道促进返乡创业227人,带动就业722人,发放创业实体补贴4万元,发放个人担保贷款20万元。开展招聘,强化培训。羊安街道会同邛崃市就业局、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成功举办“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大型招聘会4场,参加应聘人员2000人,达成就业意向性协议600份。针对本地产业发展的需求,按照“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突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1—12月,全街道陆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创业培训班(含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17期,培训1012余人。2023年,羊安街道红珊瑚现代农业创业孵化园入选首批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园。民乐村汤鑫晨(邛崃市叶绿体家庭农场)荣获2023年邛崃市返乡入乡创业明星。成立中心,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依托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建成永安社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设立有招聘区、求职面试区、职业指导区、业务受理区,可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指导、招聘服务、求职登记、人力资源服务、临时用工、就业失业登记等业务,2023年9月15日全面启用暨召开首场招聘会。当前,该中心定期于每周五组织开展现场招聘会活动,为永安社区及周边广大求职者供给优质岗位资源,助力辖区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截止2023年年底,羊安街道城镇新增就业105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4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1-30
(记者 李霞) “我今天用积分换了一桶油,我的积分是通过‘文明家庭’评比获得的,村里面通过积分的方式来鼓励我们,以后我们会做得更好。”郫都区石羊村村民王大姐说道。据了解,郫都区石羊村以信用承诺为抓手,以践诺激励为导向,会同成都金控征信有限公司,打造了“交子信用”应用平台,在郫都区率先引入和打造信用社区守信践诺体系,开展实施社区信用分与家庭信用积分建设,结合村情实际探索拓展积分应用场景,推动形成乡村基层诚信治理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村已有1441户家庭加入“交子信用”平台使用中,覆盖率达98%。在实际运行中,“积分制”赋分细则共设置每户家庭基础分50分,内容包括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乡村建设、人居环境、家庭美德、移风易俗、产业发展、荣誉表彰等方面。同时结合村民表现,按照工作实际情况及难易程度设置加分项和减分项,参与移风易俗、改善环境、村民议事能加分,破坏设施、违章建设、恶意上访、违法犯罪则减分等,信用“积分制”将村民的综合表现量化为积分,文明与否、贡献大小一目了然。按每户季度积分情况进行表彰奖励,形式分为精神奖励和积分奖励,本季度积分奖励未兑换的农户,积分累计至下季度使用。对积分较低的家庭批评教育,并帮助其整改,使其提高积分,对积分制考核结果实行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29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1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秦中春一行莅邛调研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破解乡村振兴“人”的瓶颈的战略和制度等工作。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发展处林蓉处长、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晓东陪同调研。上午,邛崃市委常委吕如蓝、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昕之陪同调研组到开元种植专业合作社、红珊瑚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四泓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下午,在天府现代种业园召开座谈会,调研组听取市农业农村局汇报邛崃市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情况。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局、市教育局、市规自局、市民政局、市统计局及部分高素质农民代表参加座谈并交流发言。调研组充分肯定了邛崃市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希望邛崃市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发有为、真抓实干,聚力支持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为培育新兴产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5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3年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对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重要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为导向,以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做优做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功能,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配置高效的政策体系,促进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融合发展,绘就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图景。(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系统谋划。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突出“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聚焦解决城乡一体规划不完善、功能布局不均衡、产业发展不充分、要素流动不顺畅等问题,加强统筹谋划和总体设计,探索走出一条“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坚持遵循规律、分类施策。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把握发展规律、突出阶段特征、体现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城乡规划布局、功能定位、产业发展、人才引育、文化建设、资源配置、基层治理等深度融合,不追求整齐划一,防止千村一面,构建形成城乡各展其长、各美其美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抢抓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原创性、差异化改革举措,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有效激活城乡要素资源和市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共富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群众意愿、鼓励群众创造,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动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成果。——坚持守住底线、积极稳慎。牢牢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确保城乡融合发展稳中有进。(三)主要目标到2027年,城乡空间和功能布局更加优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全域和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县域经济、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加稳定更加均衡,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城乡文明程度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县域、镇域功能作用更加凸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呈现,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建成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二、重点任务(一)推进规划融合联动,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突出因地制宜、均衡统一、底线管控,做好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续工作,加快形成符合超大城市发展实际、具有公园城市特点的城乡一体规划建设管理体系。1.健全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制度。统筹编制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片区规划,推动先行村、重点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级片区规划应编尽编。探索规划弹性调整机制,根据上位规划调整、重大功能布局变化等情况适时更新镇村级规划,对城镇开发边界外、乡村发展区内的建设用地可进行规划用途留白。制定出台乡村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指导意见。建立规划执行年度评估报告制度,推动规划刚性执行和有效落地。2.优化公园城市城乡空间形态。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社区城乡体系,形成“乡村振兴走廊+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发展格局。强化“三区三线”管控,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生态用地布局,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和粘连发展。强化龙门山生态安全保障,推进龙泉山生态修复,加大环城生态区和岷江、沱江水系保护力度,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森林河流湖泊等休养生息制度,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深化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全面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加快构建旅游核心景区高快速直达通道和“兴产”“慢游”农村公路网络。加大跨区(市)县道路建设统筹力度,着力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快实施市域铁路公交化改造二期工程,优化市域铁路票价和班次。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分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融合,合理优化镇村综合运输服务站点布局。加快推进城乡5G信息网络、新能源充换电、物联感知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统筹推进给排水管网、防洪排涝设施更新改造,加快提升燃气、电力输配设施供给能力。4.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配置。以人口承载和需求满足为导向,探索在镇(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常住人口不超过10万人为单元编制“公共服务地图”,每3年开展一轮供需匹配精准评估,推动资源优先向人口流入区域、供给不足区域倾斜。集中布局公共服务综合体和嵌入式服务设施,叠加婴幼儿照护、老年学校、社区食堂、农家书屋等资源,活化利用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的闲置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实用文化体育设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文体场馆、停车场等资源,打造城乡15分钟便民生活圈和镇村“一站式”公共服务枢纽。支持市(区)属优质学校深化领办帮扶工作,整合教师共享中心优质资源,推进优质远程网络教学同步覆盖郊区新城学校。网格化布局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鼓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与基层卫生院(室)建立协作关系,发挥在蓉优质医疗资源作用,支持市(区)级医院牵头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加快形成分级诊疗格局。完善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布局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加强农村留守人口关爱服务,优化低保帮扶、专项救助、临时救助、扶残助残、特困人员供养和孤儿保障等惠民政策。(二)推进功能融合提质,做优做强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新型城镇功能,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5.做优做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县城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布局建设规模适度、特色突出的工业、商业发展区,积极发展都市工业、楼宇经济、社区商业等业态,主动承接中心城区制造业、物流基地等功能外溢。提升县城居住品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开展县城城市“体检”,大力实施精修细补民生工程,加快推进老旧街区(小区)、危旧房、城中村、老化管网等改造提升,积极争取将县城城中村项目纳入国家改造计划,鼓励金融机构和专业化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策划实施和运营管理。深入实施县城特色功能培育行动,综合考虑区位特征、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功能载体。6.推进镇(街道)整体性提升特色化发展。增强镇(街道)联城带乡节点作用,重点发展一批区位优势较好、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镇(街道),因地制宜发展其他镇(街道),支持有条件的镇(街道)建设县域副中心和现代新型小城市。分类明确镇(街道)发展功能定位,培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生态涵养等功能,打造一批服务乡村、带动周边的综合型、专业型镇(街道)。全面实施小城镇建设攻坚行动,统筹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老旧场镇改造,重点建设7个省级百强中心镇和20个市级样板小城镇,到2027年完成100个镇(街道)改造提升。7.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十大行动”,制定分类建设标准和专项支持政策,每年建设50个先行村和50个重点村、带动提升其他村,梯度培育一批省级精品村和全国美丽宜居村庄。鼓励跨镇(街道)建立乡村建设联盟,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特色风貌重点线路建设,连片成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带。坚持生态立村、生态致富,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产品下乡,支持开发森林旅居、风味餐饮等生态产品,促进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推动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相结合,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到2027年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99%、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高标准实施川西林盘规划设计、大地景观再造工程,编制农房风貌导则,推广农房建设图集,制定实施农房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农房建设质量监管和风貌提升。8.以重点片区和结对联动合作区建设赋能城乡融合发展。落实落细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绿色低碳、集约节约、安全韧性、文脉传承、智慧治理等理念,高标准建设重点片区和结对联动合作区。动态更新片区项目集群,探索设立融资增信基金、发行集合债券等投融资模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片区规划建设运营。探索实施统计分算、财税分成、政策共享、考核共担等利益联结机制,定期开展片区建设评估,实施与评估结果相挂钩的财政资金奖补等措施。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支持有条件的结对联动合作区(市)县探索“特别合作区”模式。(三)推进产业融合共兴,协同提升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积极推动三次产业资源跨界配置和多业态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乡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9.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天府良田攻坚提质行动,全面推进“一带十五园百片”建设,扎实开展以农业装备为引领的“五良融合”工程,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逐步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突出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开展“天府粮仓”高产创建行动,推动粮油主要作物单产提升,打造一批“吨粮田”粮油基地和“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深化制种基地提升攻坚,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培育国家种业阵型企业5家以上。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大力开发食用竹、林草中药材等优势产品,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粮库”。推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按规定健全设施农业用地保障机制,支持建设农机农具中心、烘干仓储、排灌渠系等公共性生产设施。10.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实施千亿级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引育头部型、平台型、成长型农业链主企业,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效运营天府农业博览园。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做精郫县豆瓣、蒲江雀舌、金堂食用菌等“土特产”文章,构建以“天府源”为引领的农业品牌体系。深化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机装备、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工程,加快发展预制菜、精制茶、调味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态,推动制定川菜预制菜行业标准,探索中央厨房、众筹农业、社区团购、一站直销等产销对接模式,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提升建设成都“智农大脑”,推广“数字化平台+智慧化中枢+规模化农场”服务模式,丰富拓展数智粮油、智慧动监、灾害防御等应用场景,建成一批智慧农业园区。11.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在县域布局一批全市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项目,培育壮大绿色食品、节能环保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定制生产等服务型制造,合理引导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食品加工、特色服饰、传统工艺品等工业适农项目向镇村拓展布局。实施县域商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县镇村三级商贸节点及商业网络布局,升级改造商业综合体、连锁超市、集贸市场。推动濛阳、白家等全国性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各类专业市场布局优化、智能化改造,拓展价格形成、科技交流、会展博览、金融服务、对外贸易等功能。科学布局县域前置仓储、中转分拨、冷链运输网络,鼓励发展共同配送模式。鼓励发展直播电商和网络新零售,培育共享农业、云农场等新经营模式。到2027年,全国百强区达11个、百强县达5个。12.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推广农业共营制、集体经济联营制,深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多村合作、整镇组团、跨镇抱团等发展模式,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以下的薄弱村。开展“村庄经营计划”试点,支持组建强村公司,联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对乡村资源资产进行统一开发经营。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监管机制,探索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运营机制,指导集体经济组织与集体公司设立“防火墙”。到2027年,培育集体经济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村100个。健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机制,全面推行保底分红、股份合作、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到农等模式,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行动,加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四)推进人才融合互动,不断夯实城乡发展基础支撑。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建强乡村振兴人才矩阵,完善城乡人才双向流动体制机制,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13.积极引导人才返乡入乡。在市、县两级分领域组建规划、科技、教育、卫生、文体、农技、法律等专家服务团,以“乡村点单、部门派单、专家接单”模式开展组团服务或巡回指导。实施“农创客”返乡创业行动,加大乡村科创总部(林盘)、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建设力度,创设“蓉漂·农创荟”主题赛事,支持涉农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建立乡贤人才库,引导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文化名人等参与乡村建设。健全“银龄人才”入乡服务机制,支持设立银龄工作室、服务站。推动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到乡村兼职兼薪。14.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爱农村、懂农业、有情怀标准,选培“乡村治理头雁”,注重从本村(社区)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里培养选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镇领导班子,专编考核招聘一批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人员管理。实施城乡社区专职工作者强基提能“金沙计划”,每年培育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担当作为好支书各100名,到2027年建成100个村(社区)书记工作室。建立乡村首席运营师制度,支持首席运营师带团队开展乡村整体规划、农业品牌建设、新媒体运营等工作。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建好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每年新增农业职业经理人1万名左右。建设高素质农民队伍,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开展农机操作、无人机播撒等复合型全链式培养。支持建设四川乡村振兴职业学院,鼓励在蓉高校院所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大乡村规划、农业科技、农业国际贸易、农村电商、乡土文创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15.提升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水平。制定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发展规划和专项激励政策,健全农业人才培养认定机制,完善市级人才计划涉农专项,将更多乡村优秀人才纳入人才分类目录。创新开展“成都农匠”评选活动,鼓励争创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奖项。鼓励建立人才合作联盟、巾帼创业联盟,分层分类完善优秀乡村人才共享库、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库。推行教育、卫生等领域“县管校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在职称评审、工资待遇、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按规定给予政策倾斜。建强乡村人才聚集交流“1+N”服务阵地。鼓励利用乡村闲置资源建设集社交、消费、服务于一体的人才社区。(五)推进文化融合发展,着力塑造城乡文明新气象。持续擦亮“三城三都”品牌,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筑牢城乡现代化建设文化根基,扎实推动全域文化繁荣共兴,促进城乡居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6.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响做亮“德润蓉城”“理响成都”等品牌,推进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建设,打造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持续开展“百姓故事会”“蓉城好家风”系列宣传活动,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明村镇。支持开展名镇名村志编纂,建设一批精品村史家史馆。发挥“文明兴蓉”平台作用,健全文明积分制度,优化完善结对帮扶、公益认证、志愿服务等积分办法。深入实施“一县一博物馆”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改造和社会化运营。持续办好农民丰收节、天府大地艺术季等活动,实施艺术家乡村驻留计划,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进城下乡”双向交流。17.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统筹推进宝墩遗址、邛窑遗址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强化对古树名木、历史建筑、工业农业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定期评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状况,改造提升历史名人文化纪念馆,生动展现川西平原人文风情与乡愁记忆。大力传承天府农耕文化,培育“地名天府”文化品牌,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工作,加快建设一批蜀锦蜀绣、川剧艺术、川派盆景、竹编漆器等乡村非遗传习所和传统工艺聚集区,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县建立非遗展示中心。18.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鼓励结合农事农季和民俗节庆策划开展乡村音乐节、电影节、体育赛事等活动,培育农事体验、自然研学、乡村露营、运动康养等业态,打造音乐美食、文博旅游、运动竞技等特色镇(村)。强化大运场馆、科幻馆、音乐厅、剧场等综合利用和功能发挥,高标准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焕新打造“新十二月市”等品牌集会,积极争创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天府旅游名镇(村)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乡村景观化、景区化改造,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乡村民宿集聚化发展、精品化建设、规范化运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适用化改造、数字化建设。支持优质文创团队开发乡村资源,有机植入音乐美术、动漫科技等流行元素,赋能农业种养、生态旅游、手工技艺等产业价值链延伸。(六)推进创新融合赋能,全面激发城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破除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制度支撑。19.促进技术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鼓励打造县域农业科研核心试验示范基地。建立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目录,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开展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技术攻关,加快突破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智能感知与控制等核心技术。持续办好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支持农业产业园区与科技创新平台结对合作,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开展技术检测认证、产权交易转让、平台公司收储运营,探索种业知识产权公益保护。20.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着力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持有郊区新城8县(市)及成都东部新区有效期内居住证且符合“合法稳定居住、合法稳定就业”要求的,可申请将户口迁入该区域城镇地区。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保障其合法权益。到202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1.5%,郊区新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5%。21.激活农村土地要素活力。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探索开展农田集中连片整理,落实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审批行政许可事项。修订《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强化“良田粮用”正向激励,健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的制度体系,完善撂荒地动态清零机制,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建立完善增量宅基地集约有奖、存量宅基地退出有偿管理制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稳慎推进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试点区域探索土地入市增值收益调剂,规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确保农民合法利益得到保护。研究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管理办法,探索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增减挂钩实现县域内跨村组区位调整。防范社会资本租赁农地后违规改变用地性质、擅自扩大建筑面积等风险,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严禁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私人会馆,严禁借流转之名违法违规圈占、买卖宅基地,严禁违规合作建房。22.强化城乡发展资金保障。壮大区(市)县自有财力,加强市级财政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赋予区(市)县更大财力支配权和项目自主权。健全涉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推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深化财政资金“拨改投”。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支持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按规定申报发行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的政府债券。深入推进国家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持续推进“蓉易贷”普惠信贷工程,依法拓展农村资产抵质押范围,探索推进“保险+信贷”“期货+保险”等跨市场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探索农村产权混合增信模式,推进整村授信批量化服务。定期发布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投资机会清单,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整体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23.优化城乡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扎实推进基层产权“应进必进、阳光交易”。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深化基层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推动城乡市场更多许可准入事项网上办理和农村新业态“一件事一次办”。推动质量认证服务下乡,加强农业地理标识培育和标准化建设,开发专利导航服务,建全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加快推动各类惠农政策在“天府蓉易享”集成,鼓励开展惠农政策直播,推动实现“应享尽享”“免申即享”。24.深化基层扩权赋能和减负增效。深化集成授权改革,依法定程序将农业项目取水许可、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批量赋予区(市)县管理。健全镇(街道)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责任“三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强化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应急处置权,依法依规赋予中心镇(街道)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项目核准备案、就业社保、户籍管理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镇(街道)统筹设置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允许区(市)县在总量内调剂镇(街道)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全面推广应用“报表通”,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七)推进治理融合聚力,持续完善城乡治理现代化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微网实格”与智慧蓉城双向赋能,筑牢城乡安全底线,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融合。25.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强化区(市)县党委抓镇促村职责,健全镇(街道)党(工)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以中心村为纽带全覆盖组建片区、多村、村企联合党委。健全“强村带弱村、城市社区带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机制,鼓励先进城市社区和集体经济强村成立共兴共治联盟。健全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制度,完善社会组织发展支持体系。探索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收入与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向村级延伸,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的监督机制。26.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结合方式。完善村(社区)议事协商指导目录,探索推行村(社区)提案制度,鼓励培育互助型乡村自治组织。扎实推进普法工作,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常态化培养“法律明白人”,创建一批法治示范镇街、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强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道德规范等约束作用,健全村(社区)道德评议机制,深入推进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治理,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各类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27.提升城乡敏捷智慧治理能力。推进乡村网格与行政村、村民小组一体架构,合理设置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生产企业等重点区域专属网格。全面推广应用“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健全“网格呼叫—部门报到—镇街处置”机制,推进能源、通信、应急、交通管理、食品安全等专业力量进网入格,促进乡村网格多跨联动事件统一调度闭环处置。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深化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多网合一”,推动智慧蓉城建设向基层延伸。加快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28.提升城乡安全韧性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化诉源治理机制和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推动设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完善调解、信访、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实施“一主两辅”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提能行动,积极防范化解洪涝、地灾、火灾、危化品、自建房、城镇燃气、道路交通等领域风险隐患。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厉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重拳打击侵害弱势群体权益、假冒伪劣、黄赌毒、非法宗教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三、组织保障(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区(市)县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压实党政“一把手”责任,推动部署落地落实。市级部门要加大统筹力度,强化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加强各级城乡融合工作力量建设,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资源下沉。加强对城乡融合领域改革创新的指导督导,持续做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等试点工作,开展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依托新型智库体系组建城乡融合发展专家委员会,提高决策服务水平。(二)加强工作考核激励。完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分类监测指标体系,对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成效突出的区(市)县在用地指标、资金项目、环境要素等方面给予激励。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增强考核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常态化督促检查和定期评估机制,聚焦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重点内容开展专项督导,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三)全面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重要职能作用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参与支持城乡融合发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精准对接乡村需求,积极投身“百企兴百村”等行动。畅通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渠道,有序引导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省内结对帮扶,落实成渝双核联动联建、成都都市圈及与省内其他市(州)合作事项,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营造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25
(半月谈记者 董小红)走进成都蒲江县铁牛村柑橘生态果园,橘树上悬挂的“柑宝宝”标识牌引人注目。一棵树一天一元钱,认养人就可以成为“柑爸柑妈”,生动有趣的认养模式,让更多人参与到当地生态种植中。  “柑宝宝”的兴起,是四面八方的创业导师涌入乡村,带动村子蓬勃发展的缩影。  每天,黄海英都要到铁牛村果园看看耙耙柑生长情况。穿着棉布衣服,头上系着丝巾,脚踩一双平底运动鞋,这位曾经在上海工作的金融业白领,如今满身乡土气息。“最 开始来这儿,是想找个养老的地方,来 了后发现,乡村大有可为。”黄海英说。创业导师黄海英在给村民讲解发展规划  在黄海英的带动运营下,“丑美阿柑”品牌创立,生态农人培训计划拉开帷幕,亲子课堂、“铁牛大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在村里兴起……  村里产业原本比较薄弱,经过她和一群创业导师的经营,如今,村里已经培育出5家公司、2个公益机构和1个村级联合体,专注有机种植、人才引进培养、生态农业发展等多个领域。  和黄海英一样,李清到蒲江县明月村后,也不走了。  李清到村子之前,已是业内有名的陶艺师。“第一次到村里,看到这儿有茂密的松林,连片的茶田,像画一样。当地政府又非常支持文创产业发展,我很受触动,就留了下来。”李清说。  明月村自古就有陶艺制作历史,这儿还盛产茶叶,发展陶艺是顺势而为。“有好茶,不能缺少好茶具,我希望陶艺能在村里发展壮大。”李清说。很快,他就在村里扎下根来,不仅打造了一家陶艺体验小院,还开了一个陶艺博物馆。  为了提升村民参与陶艺制作的热情,李清带着团队陆续开展了400多期免费陶艺公益培训课程,吸引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在李清等多位创业导师的带动下,目前,本地村民已经开了10多家陶艺工作坊,明月村的陶艺产业不断壮大。  今年34岁的村民张晓英是李清的徒弟之一。2017年,她应聘到李清开办的陶艺体验馆,成了一名陶艺体验制作师。“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村里游客就爆满。”张晓英说。  截至目前,明月村已引进艺术家、青年创客100余位,引进孵化文创项目 52个。新老村民携起手来,共同创建诗意新村。  铁牛村从北上广深引进了60多位常住“新村民”,涉及规划建造、金融投资、文旅开发、艺术策划等20多种专业。其中70%以上为80、90后,20%以上有海外求学或工作经历。  这些“新村民”不少成为创业导师,他们联动当地村民,形成了规划建设、创意设计、运营管理、生态农业等10多个人才组团,巧妙提升乡村生态价值、生产价值与生活美学,逐渐把一个原本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如今,铁牛村耙耙柑生态种植基地日渐扩大,不少本地村民回流,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  29 岁的村民曹彬洋此前在外地打工,今年看到村子的变化,就决定回来,在“新村民”开办的餐厅做了一名服务员,跟着来自上海的主厨团队学习制作节气素食。如今,他已成长为餐厅主理人,参与策划运营。
新华社 | 分享: 2024-01-25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近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度四川省市(州)党政和省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回头看”考核、县(市、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考评、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考评和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考评结果公布。 邛崃市入选“回头看”考核优秀名单,2023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邛崃市入选4个,分别为:羊安街道民乐村、高埂街道共富村、夹关镇龚店村、大同镇孔家山村,邛崃市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入选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邛崃市拟评定为2023年度四川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4
(李华)1月19日,由成都市社会组织社区和社工人才服务中心支持,成都市郫都区益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的2023年成都市乡村振兴社会工作实务实训嵌入式体验活动举行,实训班40余位学员来到了大邑县鹤鸣镇新民村参与实践学习。跟随着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王燕的介绍,大家感受着新民村近几年来的变化。新民村是典型的农村社区,2017年前还属于贫困村,后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村上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和“傅家大院”聚落等人文资源,积极发展樱桃、雷竹笋等“田园+”产业,打造集养生特色餐饮、特色民宿、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古村民宿旅游区,实现整村脱贫。在此过程中,村上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发掘村民骨干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推动了社区社会组织成立和发展。建成“新民学堂”实体空间,以“商业+公益”模式盘活空间,打造沉浸式的乡村文化体验馆、“乡食新民”体验中心,进一步擦亮“新民学堂”品牌,让“新民学堂”对内成为乡创孵化中心,对外则是乡村文化体验场所,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村民活跃起来,让村子有了温度。听完王燕的介绍,大家在“新民学堂”里围炉烹茶,和该村驻村社会组织——大邑县和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老师胡月玲进行交流。胡月玲以“商业+公益”盘活新民学堂公共空间为主题进行了分享,详细介绍了近几年来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新民村乡村振兴的情况,同时也请大家为该村出谋划策:社会工作如何进一步提升新民村的活力?学员们分成小组根据前面所了解到的村情,结合前期所学的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派代表和大家一起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有的组重点从产业、人才、组织几方面进行谋划,建议村上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和社会组织联合开展亲子游、团建、农事体验等活动,提升该村的社会知晓度。有的组提出“文旅农”融合,延长产业链匹配,社会组织发挥所长,助力村民的组织化与文创开发等。还有的组提出围绕人、文、地、产、景几方面整合各类资源,进行多重立体发展。大家各抒己见,在问与答的反复碰撞中汲取知识和经验。活动后,一些学员还现场购买了当地农户的鸡蛋、青菜等农产品,大家表示收获满满。实地参访让学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振兴的现状和挑战,同时嵌入式的讨论提升了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学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激发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兴趣和热情,为学员后期开展社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都市郫都区益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24
(记者 陈泳 受访单位供图)民谚说,“三九四九冰上走”。自1月中旬以来,今年首场全国性寒潮来袭。1月21日,中央气象台寒潮、暴雪、大风三预警齐发,内蒙古、吉林、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湖北、湖南等地都出现了因寒潮封闭路段的情况。临近春节,恰好又是蔬菜等农产品销售旺季。寒潮有没有对成都市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造成影响?记者昨日走访了成都市农技总站、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以及彭州、崇州等农产品生产大市进行了探访。目前成都市小春作物和冬蔬菜都有较强的耐寒性,还未受到寒潮影响生产基地:我市小春作物长势良好在彭州市濛阳镇一片高标准农田内,一边是青青的小麦,一边的白菜、胡萝卜、莴笋、花菜、油菜等蔬菜长得郁郁葱葱。“今年前期温度偏高,小春作物和大地蔬菜长势都不错,现在许多蔬菜已进入收获期,只要不出现极端降温天气,这一季的生产基本没问题。”彭州市彩林农机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成都市农技总站副站长阎洪介绍,2024年成都市小麦播种面积62.89万亩,当前处于拔节期,整体长势良好;油菜播栽面积140.4万亩,目前正处于现蕾抽苔期,田间长势好于往年同期;马铃薯播种面积20.93万亩,较上年略有减少(0.44万亩),目前处于出苗期。“经过多年选育,目前我市小春作物和冬蔬菜都有较强的耐寒性,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只要不低于0℃,都不会影响生产。”阎洪告诉记者。市场供应:畅通全国渠道 确保量足价稳走进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拉着蔬菜的大小货车川流不息,市场供销两旺并井然有序。“我们这批蔬菜是从攀枝花和凉山州运来的,目前没有受到寒潮影响,价格也一直很平稳。”蔬菜批发商王林莉告诉记者。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是我市中心城区最大的“菜篮子”,供应了城区70%以上的蔬菜以及各种农副产品。据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场已与全国各地的蔬菜基地、销售大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市场每天也会密切关注全国各地生鲜农产品生产及价格波动情况,倘若一方供货渠道出现问题,市场会立即组织其他基地进行补充。目前寒潮影响的范围主要在东北、华北和中东部地区,市场上许多商家的货源来自四川三州、云南、贵州等地,因此尚未受到波及。“请市民放心,我们会根据各大产地的天气等情况作出预判,并及时调配充足的货源,确保成都‘菜篮子’量足价稳。”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湧 邬艳 文/图)1月21日,一场久违的降雪引爆了朋友圈。  22 日,彭州市九尺镇青雀村彭州市泓盛蔬菜产销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雷德华起了个大早,开始安排手上的订单:“只要下大雪,彭州蔬菜就会量价齐升,要好好忙一阵。”  作为我国西部最大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彭州每年为全国的“菜篮子”供应240余万吨蔬菜,虽然北方各地通过发展大棚蔬菜进行适当补充,但每到下大雪的关键时刻,彭州蔬菜便起到不可或缺的保供作用。工人忙着分拣、装箱。七成产品销长江以北走进位于天彭街道的彭州白庙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只见市场里每一个档口都停着收菜的车辆,车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从这里收购的蒜苗、菠菜、上海青、萝卜等,菜农骑着电三轮拉着菜奔涌而来,生态优质的彭州大地菜从这里奔赴全国各地的餐桌。  “彭州大地菜以叶菜类为主,除了保供成都、重庆,七成以上销往长江以北,新疆、甘肃、青海等地,每天要发货近 5000 吨。”负责市场管理运营的成都中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孝建对此很是自豪。  据该公司市场负责人余元昌介绍,由于采用“菜—稻—菜”的种植方式,一季水稻淹水厌氧种植让土壤变得非常健康,可以种三四茬,最早一批菜是稻田提前放水,八月初水稻收后三天就清好田种上营养钵育好的苗,九月就开始大量卖菜,“这几天萝卜大量发往北京。”  “外地一下大雪,这里需求就很旺盛。”代办刘永的铺面就在档口,只见他熟练地检查菜品质量、议价,成交后过秤,再拉到货车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般一天要收货20—30吨,高的时候一天上百吨。”铺子里十多个工人正把收来的蔬菜进行分拣、打包,然后进行装车,“我们是哪里需要货就发哪里,销路是打通了的。”  雷栋不仅在这里做代办,自己还租了100多亩地来种菜,“我种了菠菜、蒜苗、儿菜等7个品种,主要针对自己的客户来种植,不同地方的人喜欢的菜不一样,蒜薹出来主要发湖北、江西、江苏;儿菜的精品主要发广东,20斤一件发成50元;儿菜全株发贵阳,0.9元一斤。”种优势品种收益较好  就种菜而言,“逢贵就撵”问题一直存在。  对于个体种植户来说,由于地少就要灵活得多。九尺镇白龙村7组王天平刚拉了一车上海青来卖,收到现金后,他聊起了他的“种植经”,“共种了4亩地,主要种蒜苗、菠菜、川芎、上海青、洋芋等,一年要挣3万—4万元。我种的这几个品种价格都还不错,一亩蒜苗就卖了6200元,卖了就种上洋芋,准备春节后卖早洋芋。”对于现在价格处于低位的白菜、萝卜、莲花白,王天平说,等再过两三年很多大户不种了,他又会去种。  雷德华的家庭农场共租了586亩地,还建了1000吨库容的冻库,“5—10月,气温偏高,主要把毛豆打冷后保持品质,方便远程运输。现在主要是把自己种的菜和周边农户的菜,收来发往贵州,每天在40吨左右。今年蒜苗、莴笋、棒菜等价格不错,萝卜持平,白菜亏本,大户种菜总算账还算赚钱。”  在刘永看来,蒜苗、菠菜、莴笋等是彭州大地菜的优势品种,“彭州大蒜、莴笋都是地标产品。彭州大蒜色泽好,味道浓,卖到各地都是作为种子来用,一亩蒜地好的时候要赚8000多元。菠菜工序多一点,但亩产有6000多斤,元旦收购价2.5元一斤,现在只有这里有产出。”  踩着市场的节奏,种植户、种植大户和市场在微妙的平衡中寻求双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4
韩国梁 席秦岭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  1月12日清晨,成都市双流区彭镇鲢鱼社区吴家染坊遇见田园艺术乐园里响起了欢快的音乐,树梢上挂起了大红灯笼。“城乡融合,让鲢鱼明天更美好!”“抢抓机遇,只争朝夕,持续壮大集体经济”的横幅高挂在银杏树林里。村民们作为股东,以主人的身份来参加2023年鲢鱼社区双凤桥土地股份合作社(以下简称“土地合作社”)年终总结暨分红大会。  这是土地合作社成立以来,首次公开组织的现金分红大会。本次分红金额一共49.17万元,入股该合作社的1639名村民,每人分红300元。今年62岁的吴明稀家有7口人,共分到了2100元。分红现场。 丁平 摄现场分红508个红包装着49万余元现金  分红现场,以户为单位的508个红包,早已被社区工作人员装好,扎成捆,整齐码放在铺着红色绒布的桌子上,红底黄字写着“491700元”。  鲢鱼社区党委书记刘剑介绍,十多年前,社区30%的乡亲三代都没翻修过房子,社区道路坑洼,经济乏力。后来,社区在好的政策引导下用土地撬动发展,才奠定了今天分红大会的基础。村民吴明稀说,领到土地合作社的分红,让他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充满了信心。  为了给村民分红,1月11日上班后,社区党委副书记(监委会主任)赵辉就带着党委委员刘桥、治保主任田康、会计吴杰、村民代表雷刚等人前往银行取钱。回到社区后,按照分工,赶紧在红包上写下村民的名字及新春祝福语。  本次分红的49万余元现金,来自鲢鱼社区的集体经济——土地合作社创下的收益。刘剑介绍,2015年,鲢鱼社区对土地进行整理,节约出131.1亩建设用地。2021年,社区将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拍卖,获得上亿元的收入。扣除新村建设成本,还剩余3000余万元现金。这笔钱,成为社区土地合作社的资本金。为此,社区开始琢磨孵化能赚钱的产业。后来,社区陆续建起了物流仓储、吴家染房文创、康养等项目。2022年,3个项目运行后获得60余万元的收益,加上资本金利息,社区土地合作社首次为集体赚了上百万元利润。利益共享合作社收益的30%全员分红  在鲢鱼社区,除了土地合作社外,还成立了成都市双流区翰霖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成都市双流区彭镇鲢鱼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其中,成都市双流区彭镇鲢鱼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属于普惠型,涵盖了社区全员 3300 余人,另外两个合作社属于专业合作社,仅涵盖入股的社区居民。  目前,收益最高、最稳定、最可持续的合作社属土地合作社。“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才是我们的初心。”刘剑介绍,2021年10月20日,社区“两委”召开了社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颁证及收益专题会议,大家讨论后一致同意,“将土地合作社收益的70%分配给该专业合作社成员,收益的30%分配给鲢鱼社区全员。”于是,社区对这笔集体大额资本金的再分配进行了制度性的安排。  在鲢鱼社区,集体经济分红方面,除了本次公开发放现金红包的形式外,以前每年通过转账的形式分红,每人每年可分得100余元。“本次分红,虽然每个人领到手的钱不算多,但让大家对集体经济发展与壮大充满了信心。”刘剑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4
(记者 粟新林 文/图)“闻着柚香踢足球,吃着柚子看比赛,足球第一村之旅,真是不虚此行!”在新都三河村,从成都专程来打卡的陈先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每年村里都会定期举办足球联赛,能够吸引20多万名球迷和游客来此。借着体育赛事和乡村旅游,川西坝子上小小村庄的产业融合发展得风生水起。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成都提出了“七个融合”,其中围绕“产业融合共兴”,成都将积极推动三次产业资源跨界配置和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协同提升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连日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且看成都各地如何以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莫小仙”崇州生产基地车间内正火热开工高标准农田为产业项目提供原料支撑走进崇州桤泉粮油加工园区的“莫小仙”崇州生产基地,记者看到,一批批发往外地的自热方便食品正在加紧装车;车间内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百余名员工正忙碌着打包、装盒、封箱……“我们这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自热米饭、自热火锅等自热产品。”“莫小仙”崇州生产基地车间主任侯红梅介绍说,自去年11月项目一期正式建成投产以来,3条手工生产线每天8小时满负荷运转,日均产量约在20—25万盒。去年6月底,崇州市与上海莫小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自热方便食品生产基地投资协议;7月,进行生产车间水电气配套建设;9月,90名本地居民入职岗前培训;10月,3条生产线开闸试运行;11月,一盒盒自热式方便食品从自动生产线上“鱼贯而出”,项目一期正式建成投产……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4个月。“崇州拥有几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种出的大米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产品加工价值链的含金量有多高?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加工的产品主要供应盒马鲜生、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线下商超。”据了解,按目前的生产规模,项目一期将实现每年3亿元的产值。项目二期计划于2024年10月开工建设,2年内建成投产,预计实现年产值超15亿元。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元旦过后,去年认养的蒲江县铁牛村阿柑果园果树的市民纷纷入园“开盲盒”,现场采摘美味的柑橘,享受闲暇的田园时光。看着挂满枝头的柑橘个头饱满圆润、皮质细腻,市民黄女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棵树从开花到结果,我和家人一起见证了它的成长,今天带家人来采摘,非常有意义。”这几年,一群成长经历和专业背景各异的新村民逐渐聚集于此,在他们的带动下,围绕一颗柑橘,制作的阿柑果酱、精品巧克力、阿柑酥贝、天然果酒等衍生产品纷纷问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为了让更多人群参与生态种植,新村民推出了“柑爸柑妈”计划。“希望通过‘柑爸柑妈’计划,建设一个跨越城乡、链接城乡的阿柑生态社区。”铁牛村“柑爸柑妈”计划主理人黄宁宁如此说。随着计划的实施,这片生态沃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到铁牛村来打卡。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告诉记者,预计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以上。“对村民而言,这才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收获感和幸福感。”徐帮淼表示。开发新场景力争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破470亿元“产业融合共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特征,农村地区面积占比达91%。今年,成都将全面启动千亿级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延链布局农机装备、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态,开发休闲观光、文化创意、运动康养等新场景,力争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突破470亿元。此外,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富引领功能不强、部分村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还将开展“村庄经营计划”试点。同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承接技术要求简单的小型公益设施项目、参与高标准农田等设施后期运营管护,引导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23
(记者 王丹 陈方耀 陈泳)民生服务的温度、民生福祉的质感是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家门口多样化服务场景、“近”享优质教育资源……近日,成都各区(市)县相继召开两会,聚焦民生实事建设部署细化推进相关措施。连日来,记者探访多个民生项目现场,实地感受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温度、厚度。32条农村公路完成“白+黑”改造“以前路烂且灰尘重,过往的人少,现在升级改造后,道路整洁清爽,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开了10多年中餐馆的王平高兴地说道。王平是双流区黄水镇的一户商家,随着华板路的改造完成,片区道路环境和风貌整体提升,村民出行更舒适、便捷,商家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2023年,双流区聚焦补短板、强基础、惠民生,实施农村公路“白+黑”建设项目,完成了对黄水镇、彭镇、黄龙溪镇、九江街道等4个镇(街道)32条道路(全长43.547公里)的改造。在刚刚结束的双流区两会上,2024年度双流区民生实事“十大项目”新鲜出炉,其中,交通畅行计划投资69174万元,实施提升改造47条镇村公路,成新蒲、双温路、双九路、黄温路4条普通公路提升改造,实施航港路、星空路三四段等道路提升改造和华府大道提升改造。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不断上新“买菜前可以看看排行榜,哪些菜卖得好、哪些菜价格划算。而且,买完菜会有小票,拿到查询机上扫码,可以查看菜品是哪个地方来的,吃得放心。”刚在青白江区嘉泰农贸金同华庭店买完菜的钟阿姨对这样的体验很满意。嘉泰农贸金同华庭店是青白江区全新打造的一家智慧农贸市场。在青白江区,不少农贸市场搭乘数字化列车,依托智慧农贸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食品源头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切实保障市民“菜篮子”安全,在留住城市“烟火气”的同时,打通了农贸市场监管和信息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在近日闭幕的青白江区两会上,青白江提出将着力“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共兴,补齐城乡公共资源短板弱项”,致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始终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方式,打造居民‘家门口’多样化服务场景,不断营造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青白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藏在公园里的幼儿园今年开园在幼儿园里,就能在青翠的树木下嬉戏,踏青踩叶,认识树木花草,与鸟儿虫儿为友……能在这样一座幼儿园成长,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梦想,这样的梦想在今年夏天就将变成现实——记者从新都区获悉,一座藏在公园里的幼儿园——泥巴沱幼儿园正在加快建设中,将在8月前竣工,9月就能开园迎接第一批孩子的到来。据悉,作为新都区2023年公办幼儿园提升项目之一,泥巴沱幼儿园位于泥巴沱森林公园核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开阔视野,户外空间与绿化覆盖面积都远超一般幼儿园。“园区模糊了与自然的边界,让孩子们融于自然,实现‘在公园里上学’。”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22
(记者 陈煦阳 摄影 李冬)今年,川西坝子的冬天似乎格外温暖。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油菜花已经开始染上金黄。在这个小村子里,10余个川西林盘如同珍珠般星罗棋布地点缀在田野中,而串联起它们的,正是在去年成都唯一获评“四川十大最美农村路”的顺兴路。路通则人和,人和则财至。一条乡村公路,让曾外出谋生的村民回来了,也让越来越多城里人喜欢上了这里。前几天,记者来到这里,翻了翻这条乡村公路的“幸福账本”。机耕道变沥青路对外交通的瓶颈打通了从大邑县城出发,开车8分钟就到了庙湾村口,顺着村口拐进去,就是风光旖旎的顺兴路。而在顺兴路和村口的快速通道修通以前,从这里去一趟县城,少说得半个小时左右。之所以取名“顺兴路”,是因为村民们希望这条路能让村子“顺畅兴旺”。这条全长5.5千米,双向2车道的乡村公路从2021年开始改造升级,直到去年春天完成改造。如今,它串联了15个村民小组,4843人因此受益。“在我小时候,这条路还是条没硬化的机耕道。后来慢慢地硬化、美化,就成了现在这样。”走在顺兴路上,庙湾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余停向记者介绍起了顺兴路的前世今生。从小在庙湾村长大的她见证着路的改变,也见证了村子的再次兴旺。顺兴路的蝶变,是大邑县农村公路变化的缩影。当天与记者同行的大邑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科科长唐丽告诉记者,2023年年底,大邑县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有1446公里,路网密度达到了1.09公里/平方公里,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出不少。现在,大邑县农村道路通达率、通客率、列养率都达到了100%。既种好粮也搞旅游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1月,成都平原的冬小麦已经长出了青苗。在顺兴路两旁,嫩青色的麦苗铺满大地,与一旁路灯上的传统风筝图案相映成趣,也映射出当前庙湾村“种好粮、搞旅游”的两大产业。曾经的庙湾村,农业是几乎唯一的收入来源。许多年间,这里种过果树,种过蔬菜,也种过银柳之类的经济作物,但始终没有稳定地形成规模。现在,这里打造了成片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收益高了,也打造出了漂亮的田园景观。顺兴路的改造,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另一项收入。来到庙湾村,余停热情地邀请我们坐上了村里的观光车。行驶在路上,两旁的酒庄、民宿、私房菜餐厅已经建起来了,不仅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让村里的集体资产越来越丰厚。她告诉记者,依托这条漂亮的乡村公路,村里吸引打造了好几处集体资产,每年营收达到了40万元,村集体总资产增至1100万元。现在,这个曾经在成都版图上略显偏僻的小村,村民可支配收入已经迎头赶上了全市农村平均水平,和顺兴路改造前相比,涨了两成多。好山好水有好价曾经外出的他们回来了顺兴路两旁,记者发现不少村民都在新建房屋,房前屋后也栽种起一片绿荫,曾经的川西林盘又在村里重现了。与其他成都平原的农村一样,庙湾村也分散着10多个林盘,随着路的修通,这种传统的建筑居住形态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庙湾村的好山好水如今也成了“金山银山”。曾经的庙湾村,农业收入低,青壮年劳动力不得已离开家乡外出打拼。近些年来,交通的畅通、旅游业的发展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环境的改变,也看到了致富的机遇。因此,不少人选择回到祖辈赖以生息的土地上重建小院。如果从空中俯瞰,顺兴路贯穿了整个庙湾村,在主路上,还分出了众多小路,通往各个林盘。这些林盘中,有的是精致的餐厅,有的是特色民宿,还有的将会打造成康养基地。“今年我们又招了13家企业,今后会越来越好的。”余停说。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22
(记者 陈秋妤)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七个融合”,其中“规划融合联动”被首个提出。近年来,成都加快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的步伐,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探寻成都城乡融合发展的基层实践创造之路如何走深走实,近日,记者走进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围绕镇、村城乡融合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实践经验开展实地调研。白头镇五星村。资料图片依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业态“微更新”连着居民“大幸福”在白头镇,一些闲置地块进行了“微空间”的精细化改造。“如今,这些‘微更新’项目给居民带来了可感可及的幸福。”1月16日,白头镇党委书记赵疆向记者介绍小镇在改造提升后的新面貌。场镇新区是白头镇未来承接“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中心镇功能的重要载体,这里有与中医有关的药膳、理疗、康养产业;有婚庆公司、婚纱摄影;有商超、特色餐饮……一批特色业态已初步呈现。根据规划,白头镇、隆兴镇、观胜镇、廖家镇、道明镇划定为白头城乡融合发展片区,成为成都首个城乡融合发展片区规划试点。该片区统筹整合了白头镇、隆兴镇、道明镇的沃野良田、湿地风光、竹艺公园等优质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打造。游客沿着稻香旅游环线,可以看到壮观的稻田美景,感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魅力,体验林盘火锅、稻田咖啡、特色民宿等乡村新消费场景。如今的白头城乡融合发展片区成为游客喜爱的休闲目的地。记者了解到,位于白头城乡融合发展片区的道明镇以片区为单元,形成了“白头镇1个中心镇+白马、新华、协和、东岳、龙黄5个中心村”的片区发展格局。白头城乡融合发展片区中道明镇域范围内,包含1个道明镇区以及白马、新华、协和、东岳、龙黄5个村级片区。共盘活利用26633.97亩集体建设用地和8宗农村集体资产,乡村经济地理、集体经济等改革领域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以龙黄片区为例,我们把它作为农商文旅的核心板块。”道明镇党委书记马强指着规划图介绍:“这一片区以重庆路为交通要道串联,以都市农业尤其是乡村休闲度假为主,每年春季的油菜花观赏季,都会成为成都的网红打卡地之一。”此外,立足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等片区资源禀赋,道明镇确定片区发展定位,引导公共资源配置优化和市场要素充分流动、合理聚集,推动关联度较高的产业探索园区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实现片区内一体化和片区间差异协同发展。整体规划前置补齐公服短板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提升村集体资产上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5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万元——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用一组数字回答着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时代答卷。据了解,早在2007年,成都市开展首批农村新型社区示范点建设和“土地增减挂钩”工作试点之时,战旗村便通过“拆院并院”,实现了全村467户家庭集中居住,有效减少了乡村基础设施配套成本,补齐了水、电、气、道路等配套短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与提升。目前,乡村振兴集成示范战旗片区包括战旗、横山、火花及唐昌场镇共6个村(社区),共17.52平方公里,划定首开区约2平方公里。通过提升战旗村景区外部环境、优化内部参观动线、美化打造重要节点等方式,植入会议中心、党建馆、文创购物街区等新商务和消费场景,整体提升景区核心动线周边风貌和形态,全面提质构建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红色地标。“战旗片区已完成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唐昌镇党委委员、战旗专班综合协调组组长李松谣介绍,在规划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核强引领、五区融红绿、环带串珠链”的空间结构,以及“红色研习”与“绿色产业、绿色生态”红绿交融的发展模式。在集中居住方面,布局5个集中安置点,引导居民集中居住,提升聚集度,降低人均宅基地面积,同时规划保留了一些优质散居林盘,努力实现95%以上村民集中居住,构建“5+N”的居住空间格局。■专家声音强化规划融合联动 加快推进城乡高质量发展记者独家连线了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董建华,他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规划融合,加快推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在筑牢国土空间底线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定位置、定规模、定容量的弹性规划方法,保障乡村振兴项目依法合规落地,提升乡村规划的灵活性、可实施性;优化乡村土地资源规划配置,通过“总量控制-存量盘活-流量增效-质量提升”,保障城乡发展空间;建设全龄全时融合多元功能的城乡15分钟生活圈,按照“补齐短板、中心带动、共建共享”原则,探索城与镇、镇与村之间的功能及设施互补共享,让农村居民能够选择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让闲置资源充分利用,发挥效能;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聚焦“空间布局、建筑风貌、景观环境、文化传承”四大维度,对乡村风貌进行分类指引、精准管控,塑造“青瓦出檐长,穿斗过白墙,庭院通天井,竹下倚闲廊”的川西民居形态,延续师法自然、有机生长的乡村环境特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22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 为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扩面提质增效,今年邛崃市进一步探索实践“投融建运管”新模式。(1)“两个抓手”破解资金难题。该市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构建“财政资金保障+部门资金补充+社会资金推动”的资金筹措机制,落实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足额配套县级资金;统筹整合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资金,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从源头上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引导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参与项目工程建设和管理,与人保财险等金融领域公司合作,在建后管护方面探索共建共享机制。近两年来,全市社会资本累计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超10亿元。(2)“三个体系”抓实项目质量。探索建立“县级主导+镇街主责+村级主体+平台主投+市场主营”的高标准农田“五方”领导体系。突出“高标准农田+”,统筹推进路网、水网、林网、电网、数网的“五网融合”,发挥综合效应,切实提高建设效益。建立部门+项目业主+专业监理+第三方检测+镇(街道)+农民监督员六方监督工作制,有效解决项目建设点多、面广、量大、施工质量监控难问题。(3)“三种核心”保障建后效益。充分发挥村组集体的核心力量,将高标准农田的责、权、利全部下放到镇(街道)、村(社区)。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核心利益,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为高标准农田建后运营的首要任务。将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利益联结桥梁,一头绑着农户,一头绑着经营主体(种粮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农资公司等),最大程度保障农户的利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1-18
(记者 燕巧 文/图)近日,在成都市双流区、新都区部分地方,今年第一波油菜花已绽放。相较往年,今年成都平原油菜开花时间提前。相关专家称,这是冬季气温偏高所致。  当下正值“三九”,本该是成都最冷的时段,然而气温却相对偏高。今年1月以来,四川盆地气温一直“居高不下”——“二九”期间,全省平均气温6.9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2.2摄氏度;1月9日,四川盆地内不少点位气温超过17摄氏度,其中成都最高气温达18.4摄氏度。  油菜提前开花,对农业是好事还是坏事?气温偏高,对我省农业生产影响如何?对此,记者展开采访调查。1月16日,在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北星大道旁拍摄的提前开花的油菜。油菜小麦长势快并非好事如果后期遭遇强降温,会影响产量  1月17日,成都阳光灿烂,双流区天府绿道“萌宠乐园”段,路边油菜花开得正艳;新都区北星大道旁,也有金灿灿的油菜花……  “开花时间比往年提前了半个多月。”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浩杰介绍,往年成都平原油菜开花时间为2—3月,受冬季气温偏高影响,今年油菜整体长势好于去年,部分地区出现油菜提前现蕾开花现象。  油菜提前开花有何影响?“如果后期遭遇强降温,会影响产量。”李浩杰介绍,油菜开花后,抗寒抗病能力明显减弱,如果遭遇低温天气,易造成冻害损失,影响油菜结实,最终导致减产。“如果10摄氏度以下的气温持续3天以上,就会影响油菜结实。”  油菜、小麦是四川主要小春农作物。除了油菜,冬季气温偏高也让小麦加快发育进程。在新都区军屯镇,记者看到,田间部分小麦已超20厘米高,进入拔节期。  “冬季气温偏高,小麦发育进程过快,如果提前开花抽穗,后期遭遇倒春寒,就会影响小麦结实,导致减产。”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说。谨防干旱与病虫害如果有一场透雨,就可解决问题  除了导致农作物发育进程过快,冬季气温偏高也会增加农作物病虫危害。  在冬季,低温能冻死病菌、虫卵,减少田间病虫害,有助于农作物获得高产。冬季气温偏高使得病菌、虫卵得以越冬,到了春天开始大量繁殖,这就可能暴发大规模病虫害。  杨武云说,最近这段时间,正是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期,农业农村部门应加强巡查,一旦发现小麦条锈病要及时控制。  伴随冬季气温偏高而来的还有冬旱,使得农业生产干旱缺水。  省气候中心监测,2023年12月,全省平均降水量1.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八成,位列历史同期第一少位。预计2024年1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9.0毫米—12.0毫米,接近常年同期(10.8毫米)。  “我们盼下雨。自去年10月小春播种以来,全省范围内还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叠加冬季气温偏高因素,旱情较往年严重。”杨武云建议,有灌溉条件的小麦种植户可抓紧时间给小麦灌溉,同时进行施肥等作业,促进小麦增加分蘖,避免提前开花抽穗。  所幸,2024年首轮大范围雨雪天气已拉开帷幕,新一股强冷空气即将登场,成都平原也将在大寒节气迎来“该有的寒冷”,气象部门预计最低气温可降至1摄氏度。“如果有一场透雨,就可以解决问题。”杨武云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18
徐辉钢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  隆冬时节,一场冬日迎新亲水体验活动在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古镇老码头举行。黄龙溪镇黄龙社区公司组织的威风锣鼓、船工号子等文艺演出互动活动,为活动营造了良好氛围。社区书记潘小龙说:“这些演出不但有助于集体经济发展,更是城乡融合的重要通道。”  如何为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黄龙溪镇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挖掘盘活集体资源、增加集体经营资产体量、拓宽集体经营服务范围、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四条路径,推动集体经济壮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潘小龙(右三)正在为社区群众发放物资。受访者供图选拔优秀人才社区党委有了新面孔  黄龙社区地处黄龙溪古镇核心地带,是由黄龙溪镇原皇坟村、陈新村等四个村社合并而成。这个看似得天独厚的社区,集体经济起初只有原皇坟村停车收费和房屋租赁的微薄收入。  如何走出困局,让居民享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社区“两委”决定,配强村集体组织带头人,选拔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优秀人才。“我们班子成员以80后、90后为主。”潘小龙作为黄龙当地人,便是社区引进的首批大学生。他介绍,社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党员120人。最新一轮换届中,社区选拔出了一批思路活、眼界宽、带富致富能力强的“新面孔”进入班子,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集体经济主动权掌握在党组织手上!”潘小龙表示,有了主动权,就可以调剂更多村社业态和要素,统一规划调配,提高公共配套效能,实现自身“造血”功能,解决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创新社治项目激发集体经济新动能  2022年7月,社区新一届班子在上级党委支持指导下,成立了由社区居委会全资控股的旅游服务公司,聘请懂经营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运营管理。  公司通过整合辖区优势资源,促成多元联动、组团发展。以项目化、市场化运营手段,将原来居民抱怨的垃圾场、散乱街道改造后,打造出“锦江球局”“龙见茶社”等拉动集体经济的新IP;陈新村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引进了洛可HOUSE等民宿项目,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  “‘龙见茶社’应该是成都最大的坝坝茶馆,一次可以容纳千人,开业不到一年收入近80万元,还解决了8名居民就业。”潘小龙介绍,通过文旅一体推进,实现经济创收。同时,党建持续发力,进一步深化与景区管理局、商会等单位合作,深度融合景区餐饮、销售、物业等产业,拓展集体经济新路径。  潘小龙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2023年,社区公司营收达800余万元,加上其他方面和项目收入,整个社区集体经济全年有望突破1000万元。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拓展集体经济新业态  同属黄龙溪镇,嘉禾社区面临同样的窘境。该社区书记张小花介绍,社区在完善公共服务、实现社区集体经济增收的过程中,深挖本土资源,以打造与城市互补和错位的经济体系作为功能定位,强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张小花介绍,社区通过深入挖掘嘉禾庄(老地名)红色资源,将其改编为情景剧《嘉禾庄的枪声》,“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彩排演出,既节约了成本,又弘扬了红色文化。”  社区还将一家废弃酒厂通过社会治理微小项目更新成红色茶馆。这里不仅是《嘉禾庄的枪声》演出剧场,还成为双流区党史教育基地、成都市党员干部教学示范基地。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也由过去的近万元增加到如今的近100万元。  张小花说,下一步还将介入小区物业、停车场收费、集市租赁等方面,利用在地文化、自然人文和空间美学场景,采取市场化手段整体运营壮大集体经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18
 (记者 鲍安华 文/图)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1月9日,记者从成都益民集团了解到,成都都市圈再新添一个蔬菜保供示范基地——安岳蔬菜示范基地。该基地由成都益民集团下属中际集团投资建设,于近日通过竣工验收,预计很快将投入正式运营。                 安岳蔬菜示范基地安岳蔬菜示范基地,是成都、资阳、安岳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着力构建“菜篮子”协同保供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重点项目。项目位于安岳县乾龙镇真南村,占地面积约370亩,总投资5000万元。去年5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包括蔬菜标准化种植区310亩、试验示范区55亩、配套区5亩及相关配套工程。经过7个多月的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圆满收官。这是继简阳、都江堰、彭州、旌阳等4个合作共建蔬菜保供示范基地后,成都都市圈建成的又一个蔬菜保供示范基地。     安岳蔬菜示范基地据了解,该基地集蔬菜保供及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展览等功能于一体,是成都市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行动载体之一,也是服务成德眉资“菜篮子”保供工作的重要支撑。后续投入运营后,基地将开展蔬菜新品种试验10个以上,推广种植500亩以上,发展订单基地1230余亩,预计蔬菜供应成都市场总量1000吨以上。此外,该基地采取流转村集体土地,投入财政补助资金进行建设,在进一步提升城市保供能力的同时,以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和增收,以实际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10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勇 文/图  1月6日至7日,蒲江柑甜采摘节在西来镇铁牛村隆重举行。在开幕式上,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了一个好消息:“铁牛村40亩高标准生态绿色示范园,果子收购价是市场价的两倍以上,今年面积将扩大到300亩。”蒲江柑甜采摘节欢迎游客体验采摘。  示范园果子收购价高有充分的依据,原来经过成都专业机构检测,273项农残指标均未检出。徐帮淼作为示范种植户之一,同参与的村民一起分享了成功的喜悦。铁牛村新村民成立的丑美公司,率先进行生态种植试点,从最初的8亩,到现在的40亩,关键在于新村民邀请村委、老村民一起合作,探索出村企合作模式。丑美公司把安全优质的耙耙柑优价收购销售到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并开发出系列加工产品,增加采摘体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带动当地不断扩大生态种植规模。  据蒲江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疆介绍,近年来蒲江晚熟杂交柑橘、茶叶、猕猴桃等三大主导产业被其他地方广泛复制推广,但面临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效益下降、早采上市,过度施肥、土壤酸化板结、果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究竟该如何破解?  “要实现农业错位发展,形成比较优势,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即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才是破解之道。”吴疆表示,蒲江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会,创新建立养土肥田、生物防控、有机物循环利用“5+1”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成土壤环境数据监测点40个,培育卫农庄稼医院等服务主体23家,形成十多个各具特色的推广模式,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达 75%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70%,绿色、有机等水果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20%,“两个替代”优质农产品价格普遍较传统种植高出30%以上,爱媛橙在成都超市卖出单个超10元的“高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1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