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郝桂菁 刘彦君)为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切实帮助困难学生。10月22日,达川区赵家镇碑高中心学校在工会的组织下,全校师生在操场开展2021年“金秋助学”捐款活动。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子海在捐赠现场倡议教师拿出一天的工资,学生拿出一天的零花钱,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开展的2021年“金秋助学”捐款活动。随后,教师代表上台捐款,各班学生也积极踊跃地把节省下来的零花钱集中起来,由各班班长将爱心纷纷投进捐款箱内,瞬间滴滴爱心汇成爱的海洋,全校师生热烈的掌声传遍整个校园。此次捐款将全部上交到上级工会,用于互济互助帮困活动。现场捐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爱心无止境,助学见真情!让充满爱心的花朵永远在碑高校园里绽放!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0-23
(张平 记者 袁城霖)“遇到问题莫着急,院坝会上议一议;路灯亮了心欢喜,你说满意不满意!”10月14日,宣汉县桃花镇鼓石梁村8组村民杨国斗,在村里遛弯,看着沿村道蜿蜒的崭新的路灯,哼起了他为村里新安装路灯一事编的一段顺口溜。  今年8月,连日暴雨导致鼓石梁村路灯受损严重,影响村民出行。仅仅两周,该村42盏太阳能路灯便重新安装完毕。  今年以来,宣汉县推行县领导每季度到联系乡镇举行1次村民大会、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每月分别到村举行1次村民大会、驻村干部每周举行1次院坝会的联系服务群众“三个一”工作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基层 解决群众身边事  “汤家湾垃圾填埋场这么一整治,臭气没有了,环境变好了。”近日,看到整治后的垃圾填埋场,宣汉县南坝镇后坝村3组康红兵等几位村民称赞不已。  5月初,南坝镇党委书记饶伟松在后坝村每月1次的村民大会上,了解到该村群众对治理汤家湾垃圾填埋场的诉求特别强烈。随后,该镇迅速启动整治工作,通过近3个月的紧张施工,完成了垃圾堆体整形、雨污分流等系统工程。目前,正进行后期生态绿化美化工作。  今年以来,宣汉县共举行村社院坝会6000余场,参与群众达20余万人次,累计解决道路管护、城乡垃圾清运等问题1.4万个。  “杜俱英,你的农保生存认证,已经办妥了;李家珍,你的高龄补贴也已经办好,下个月就可以领钱了。”9月9日,在庙安镇洞子村每周1次的院坝会上,该镇驻村干部屈德胜宣读了村里便民服务点一周来为村民办理的事情。  “我腿脚不方便,大事小情都是镇上和村里干部帮忙跑路,办好了还专门送来。”80岁的李家珍感激地说。走村串户 收集发展“金点子”  “我们能不能种些蔬菜,周期短的那种,你们说要得不?”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是远近闻名的高山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药材收割后有4个月的土地闲置期。在黄连村5月的院坝会上,村民余仁富忐忑地提出了自己的增产想法。  余仁富的建议经过宣汉县农业部门的实地考证后,被采纳。如今,黄连村在土地闲置期种植的高山萝卜、春不老青菜和就地移栽的野生芹菜等高山蔬菜正收获第一季,村民又添了一条增收之路。  推行联系服务群众“三个一”工作机制中,宣汉县在解决群众诉求和疑难的同时,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筛选出发展“金点子”,为村里公益事业、新建工程项目、制订村规民约等提供决策参考。  今年以来,宣汉县1.8万名干部实地走访和电话寻访群众达23万人次,累计征集意见和建议4.5万条,筛选出“金点子”200余条。其中,被乡镇采纳60余条,被村(社区)采纳140余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水稻保险就是好,农民种地,保险护航,农民投保,政府补贴,现在让我们种植户更加有底气、有信心了。”日前,达州市开江县普安镇青堆子社区的水稻种植户杨秀云高兴地对记者说,她今年为自己种植的126亩水稻全部投保了水稻种植保险,8月8日因暴雨导致水稻受灾,经保险公司会同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现场查灾,暴雨造成杨秀运水稻损失35亩,按照保险政策她可以得到赔款13475元。  “保费低一点,保障水平高一点,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开江县财政局金融股股长莫洪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8月,我省启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工作,在保障水平、保费补贴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扩大或提高,开江县作为全省第一批实施县,新政策在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方面应该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据了解,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在仅保障直接物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保障程度,保险金额全面覆盖直接物化成本、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这对新型经营主体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水稻因暴雨受灾农民自缴25%保险兜底心里有底  今年8月,我省下发了《四川省2021年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保费分担比例,即中央财政补贴45%、省级财政补贴27%、市县财政补贴3%、农户自缴保费25%。  目前,我省共有76个产粮大县,2017年起陆续已有35个产粮大县纳入农业大灾保险试点范围,此次将其余41个县全部列为完全成本保险实施县,对于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即便遇到灾害,大户们也能“涉险过关”。  开江县新宁镇白云村种植户聂绪成是当地有名的种粮能手,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因暴雨频繁,加之农田病虫害,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灾害发生后,人保财险开江支公司迅速反应,为聂绪成查灾定损。该公司副经理蒋德宝告诉记者:“2021年,聂绪成在我公司投保水稻保险200亩,总保费3600元,其中自交保险900元、政府补贴2700 元,每亩保额400元、总保额80000元。本次灾情造成聂绪成水稻损失41亩,绝产0亩、受损率32%、每亩赔款128元、依据保险条款本次保险理赔款5248元。因聂绪成在8月份加保了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使水稻每亩总保额提到高1100元,每亩赔款352元,损失41亩合计赔款14432元。”  同时,开江县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派出农技人员指导病虫害防治,及时阻止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按照本地稻谷1.5一斤,亩产千斤估算,聂绪成通过紧急补救措施和保险理赔,大概能挽回73%灾害损失。保险公司现场查灾定损丰富保险品种提升保障水平  不久前,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组成宣讲小组赴达州和广安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宣讲。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农户对农业保险政策是欢迎支持的,不过也有农民表示,政策是不错,但保险品种还不够丰富,希望针对更多的农产品开展保险服务。  对此,相关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农业风险大,农业生产中的损失率高,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通常都较高,导致农业保险业务的投入大,利润率低,甚至经常出现亏损,个别小众农产品的保险品种并不适合在全省范围推广。未来,相关部门将指导当地,结合本地的农业产业特色,开办更多农业保险品种,通过政策宣讲等形式,提升农户的保险意识。  据了解,我省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的品种由试点之初的水稻、玉米、育肥猪3个品种,增加到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青稞、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藏系羊、牦牛、公益林、商品林、水稻制种、玉米制种、小麦制种、柑橘、花椒以及育肥猪价格等19个,基本覆盖了全省农、林、畜大宗品种。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涉及保险逐年增加至524个,中央和地方相互补充的农业保险品种体系基本形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8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近期,大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粮食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中,采取“三强化六严格一构建”全面排查粮食市场秩序整治中存在的隐患,全面整治粮食市场秩序整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强化”推进部署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粮食购销领域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组书记、局长双组长负责制,各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相关股室队所负责人为成员,形成全局上下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工作调度。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分析形势,细化措施、明确要求,构建起粮食生产、收购、储存、流通等环节的全链条监管。三是强化统筹推进。建立健全信息报送、督查督导、考核通报、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编辑信息简报14期,实现粮食购销领域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粮食购销领域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高效推进。                  “六严格”推动监管见效。一是严格监管。对大米生产批发企业实施全覆盖监管,全县共有获证粮食生产企业 11家,持续生产的5家,停产的6家,年生产大米5万余吨,2017年以来,检查大米生产企业83次,抽样送检54批次,收到不合格报告4批次,全部进行后处理,共没收违法所得8707元,罚款52000元。二是严格监测。2016年至今,针对大米、面、食用油等粮食产品抽检227批次,检验结果为不合格的8批次,合格率96.15%。大米不合格表现为碎米和镉超标,食用油不合格表现为油酸值和苯并芘超标。8批次不合格商品全部进行后处理,共计罚没56559.00元。三是严格执法。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车辆430余车次,执法人员1300余人次,查处违法行为20起,共计处罚没款204482.46元,其中,涉及标签不符合规定的粮油案件11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案件4件,超过保质期的案件4件,计量不符合规定的案件1件。四是严格价监。严厉打击不明码标价、不执行最低收购价、压级压价、抬级抬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发布市场价格秩序提醒告诫函400余份,督促103户粮油经营主体建立大米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监测制度,建立专门的价格监测台账共6次。五是严格计量。建立粮食加工企业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台帐(2016—2021),防止利用计量器具弄虚作假行为。累计对60余台次电子汽车衡器开展强制检定工作,以满足粮食购销的需要。六是严格维权。充分发挥“12315”平台申诉举报作用,发布消费警示共计30余次,共处理与米、面、油相关的投诉3件。“一构建”强化市场准入。构建粮食生产经营信用监管体系,建立黑名单制度,促进粮食经营者自觉守法、诚信经营。全县共有粮食收购、生产、经营市场主体103户,已被吊销8户,1户被纳入异常经营状态。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0-12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为进一步规范全县粮食购销领域市场行为,维护全县粮食购销领域市场秩序。10月8日,大竹县市场监管局局长刘孝春赴石河镇粮站、石河镇中心小学、禾润华联超市、大竹东汉醪糟公司等地开展专题督导调研。   刘孝春先后询问了粮食收储、销售、使用等情况,查看了相关工作资料,听取了粮食购销工作的情况汇报。他要求相关粮食购销单位,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特别是粮食收购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告知、公示粮食收购价格,依法明码标价,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原则,严格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下步,刘孝春表示将采取三个“进一步”举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开展粮食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责任感、紧迫感,坚持一个原则,开展工作重拳出击,下定一个决心,不达目标绝不放手,切实推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打通国家粮食收储和价格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二是进一步明确整治重点。摸清底数,配合粮食主管部门,摸清国有粮食企业及所属基层粮库的有关情况,建立粮食企业基本情况台账,把握重点时节,在秋粮收购季节开展现场巡查,在收储完成时组织检查库存情况,在轮储时节检查销售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同志具体抓、强力推的执法工作格局,加强协调联动,局机关价格、反垄断、计量、综合执法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对发现和收集的问题线索,认真核查、一查到底,坚决查处一批有影响、危害大的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0-12
(段春华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秋收季节,9月24日,在达州市宣汉县大巴山牧业有限公司七里牧场,一辆秸秆运输卡车驶入青贮窖,车里装满刚从田间收割粉碎后的全株玉米秸秆。随后,挖掘机将秸秆有序装窖、压实。  “牧场一共有5个青贮窖,目前已封窖 3 个,青贮了约4000吨玉米秸秆。”据牧场负责人朱江介绍,每年的7-9月份,七里牧场抢抓秸秆青贮,为场内 1500 余头奶牛储备“粮食”。油菜秸秆粉碎还田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但同样是农作物秸秆大量产生的时节,如果不能合理处置,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据了解,宣汉县通过政府引导、多方联动、示范带动等创新机制,开展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综合利用,为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绿色道路。油菜秸秆粉碎还田  “今年,公司与农户和种粮大户签订了秸秆收购协议,目前已经收购农作物秸秆 1 万吨,生产有机肥2000余吨。”宣汉信园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东说道,该公司通过“订单模式”以市场价收购农作物秸秆,用于有机肥生产。同时依托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参与秸秆肥料化利用社会化服务,享受每吨120元的补贴,共获得项目补贴24万元。秸秆有机肥生产现场  宣汉县是全省规划的秸秆利用丘陵循环发展区,依托“牛、药、果、茶、菌”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通过积极推进“秸秆换肉奶”“秸秆换肥料”工程试点,成功探索“秸秆—饲料—养殖—农业基地”“秸秆—沼气—农业基地”“秸秆—牛床垫料—有机肥—农业基地”“秸秆—食用菌—有机肥—农业基地”四大利用模式,实现了秸秆“变废为宝”的华丽转身。  数据显示,2020年宣汉全县秸秆综合利用53.6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 90.1%,这是如何实现的?打造秸秆利用示范点  记者从宣汉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该县已建成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中心3个、秸秆收储点 10 个、青贮池 40万立方米、有机肥加工厂 3家,年生产有机肥 10 万吨。建成地上式一体化沼气常温发酵装置 50 个,秸秆年收储运能力达60万吨以上。  宣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宣汉通过政府引导推动,把秸秆综合利用及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出台了《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县财政还整合项目资金2000万元,对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及秸秆收储利用设施设备进行补贴。宣汉县胡家镇水稻种植示范区  其次,该县通过多方联动拉动,支持、鼓励企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方式”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秸秆加工、销售环节带来的红利。目前,宣汉县已利用秸秆30万吨,按照每吨150-200元的收购价格计算,仅秸秆销售就可为农民带来4500-6000万元的收入。  当地通过科技服务带动,依托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和省市县专家技术力量,扎实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能培训,打造多个秸秆利用示范点,推广四川省秸秆综合利用主推技术,仅技术培训服务人次就达到1万人次以上,秸秆综合利用观念逐渐为农户所接受,切实降低了秸秆焚烧风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09
>名片  达州市宣汉县毗邻重庆、陕西,全县辖区面积4271平方公里,人口132万,其中,土家族人口近7万。宣汉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革命老区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近年来,宣汉县大力推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A级旅游景区数量位居达州市第一,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录,被评为“2016年度四川省旅游十强县”“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2020年9月,获评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数据    今年1-8月,宣汉全县接待游客约1087万人次,预计同比增长36.5%;预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15亿元,同比增长54.6%。    今年以来,宣汉成功签约文旅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39.38亿元;在谈项目17个,预计总投资200亿元。  巴山大峡谷景区从2018年8月开园至今年8月底,共接待游客502.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66亿元,获评“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四川十大红叶旅游目的地”“2020四川最受网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TOP榜第一名”。>声音  天府旅游名县既是一项荣誉,也是一种动力,更是一份责任。一年来,宣汉县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这一朝阳产业,确立“文旅靓县”战略,全力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切实把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巴山大峡谷景区。  (文松 赵权军 图片由宣汉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提供)登上罗盘顶看绚丽日出,沉浸式观看《梦回巴国》实景演出……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假期,来自重庆、陕西等地的多个旅行团走进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景区,用2天时间,深度体验了大巴山深处的独特风景和人文。“梦回巴国,山水宣汉,真是难得的好去处,一定还要再来走走看看。”大巴山里的好山好水,引发游客的共鸣。  宣汉,这一川东北传统经济强县,近年来以其发展态势强劲的文旅产业备受关注,先后摘得“中国巴文化之乡”“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试点全域研学示范县”等多项殊荣。去年9月,宣汉更是捧得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这一金字招牌。  发展不止步,文旅挑重担。宣汉明确,全县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实施“文旅靓县”战略,始终把文化旅游作为朝阳产业培育发展,持续放大“天府旅游名县”和“中国巴文化之乡”品牌效应,提档升级巴山大峡谷龙头景区,重点发展五马林场、天生归原等旅游康养业,建成全国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全国巴文化高地。五马归槽景区将打造成为宣汉文旅新亮点。态势强劲 文旅产业再迎“井喷式”发展  在宣汉看来,天府旅游名县这块金字招牌不能简单地挂起来,这既是一项荣誉,也是一种动力,更是一份责任。  紧盯文旅产业做大做强,获评天府旅游名县一年来,宣汉不曾停步,而是乘势再起跑,全县迎来了文旅产业新一轮“井喷式”发展,其发展态势可谓强劲。  看龙头景区。宣汉先后投入100亿元打造巴山大峡谷景区,景区地貌奇特、风光秀美,山顶可滑雪观景,山腰可休闲狩猎,山谷可观光体验。其中,桃溪谷内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已成为游客休闲的好去处。景区自2018年8月开园迎客以来,人气持续火爆,已成为成渝地区不少旅行团游玩秦巴地区的必选项。  看旅游业态。宣汉通过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邀请国内知名团队编排了大型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同时,宣汉通过广泛开展“让世界看见巴文化”系列文化活动,让神秘的巴文化生动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巴山女人》节目荣获“一带一路”中泰文化艺术节金奖。  同时,宣汉持续推动农旅融合,已成功打造君塘花仙谷、庙安花果山等农旅融合示范园区28个,建成省市级农业主题公园3个,形成了千亩玫瑰园、万亩脆李示范区、万亩中医药基地等农旅产业带。通过创新实施康旅融合,宣汉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养生康养”新业态,建成宣汉国家森林公园、高峰岩等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峨城山、天龙山、洋烈等3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看基础配套。目前,宣汉已建成快速通道、步游道等旅游道路100余条1000余公里,内环线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路。新改建A级标准公厕35座、景区广场18个,建成4G基站1344个、5G基站110个;创建宣汉智慧旅游信息平台,打造景区游客服务中心15个,巴山大峡谷通过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考核。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文旅发展新高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开局“十四五”,迈步新征程,宣汉迎来了多重叠加的发展红利。  把握好优势、延续好态势,如何让发展态势强劲的文旅产业向更高层级迈进?乘势而上,聚势突破,宣汉鲜明地提出,加快建成全国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全国巴文化高地,为宣汉争创全国“百强县”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大格局。项目带动,始终是宣汉抓旅游发展的主引擎。宣汉将紧紧围绕“一区多点”全域旅游布局,深入实施“文旅靓县”战略,全力招引关联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提档升级建成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真正让宣汉处处是风景,风景时时在身边。  打造大产业。“旅游+”,始终是宣汉抓旅游发展的主方式。宣汉将重点推进五马林场国际森林运动康养度假区、天生归原生态康养度假区建设,同步推进非遗展览馆、工旅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做大做强“‘生态观光、康养度假、文化体验3大集群’+‘非遗传承体验、工业研学旅行实践2大基地’”产业发展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县游客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  打响大品牌。品牌建设,始终是宣汉抓旅游发展的主抓手。宣汉将加快推进巴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景区步伐,协同川渝毗邻地区共建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同步推进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等名牌创建,不断丰富“梦里巴国、山水宣汉”品牌内涵。积极承办国省大型活动及赛事,主动参与“天府旅游名县”“大巴山·大三峡”联盟推广活动,持续开展“让世界看见巴文化”、罗盘云顶冰雪节等系列活动,让宣汉旅游品牌辨识度更高、影响力更大。  夯实大基础。游客体验,始终是宣汉抓旅游发展的主方向。宣汉将配合抓好西渝高铁建设,规划打造旅游环线、提档升级旅游道路,让旅游通道更加通畅。持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大力开展全县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让旅游市场更加规范。全面加强景区智能建设,加快推进住宿、餐饮、停车等配套设施建设,真正让游客玩得开心、游得舒服、待得长久。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联见 特约通讯员 何努“以罚代法,只要交罚款就可以肆意修建房屋吗?”“这么明显的环境污染问题摆在那里,没人投诉、没人举报,你们就不去主动作为吗?”一个个犀利的问题、一句句火辣的质问,让被问廉单位代表脸红出汗、如坐针毡……9月23日,开江县2021年第一期大型全媒体直播节目《阳光问廉》火热开播。  开江县此次《阳光问廉》以“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增强干事创业激情”为主题,通过《甘棠镇居民改建房背后的层层失职》和《北环线资源回收站选址搬迁难》两个短片,曝光了甘棠镇、县商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等相关单位党员干部担当履职不力、执行落实不强、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  节目现场,针对曝光问题,主持人与问廉代表直奔主题、犀利发问,“被问廉”单位责任人现场答复、作出整改承诺,专家团麻辣点评、直指问题关键,问廉考评团质询提问、进行满意度测评,近两个小时的问廉过程紧张热烈、辣味十足。  该县县委副书记何先如在现场总结点评时指出,自“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及“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作风建设开展以来,该县上下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推动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烦心事,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大幅提升了党委政府的威信和形象。但从曝光的问题来看,一些党员干部不作为、不担当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如不彻底纠治,必将成为制约开江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希望曝光问题涉及的相关单位、相关责任人按照承诺时限,立行立改、真抓实改,给全县人民一个满意交代。  据了解,为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提升干部队伍执行能力,开江县将持续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作风建设,紧扣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部署和发展目标,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担当实干、争先示范,加快推动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打造“中国田城”。  本期“阳光反馈”环节还对上期曝光问题整改落实和追责问责情况进行了公布。纪检监察机关共计追责问责党员干部11人,其中立案1人,谈话诫勉3人,责令作出书面检讨2人,谈话提醒5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漆楚良 王宗玲 特约通讯员 张平  “‘土家八大碗’是土家美食,如何才能把这些美食做得既美观又美味……”9月18日,在宣汉县南坝镇中式烹调师培训班上,来自达州市一职业培训学校的老师刘远平详细示范演练“土家八大碗”的制作方法,确保学员们真正学到技术、熟练操作。  近年来,宣汉县农民工服务中心积极探索“ 技能+”培训模式,打造“宣字号”劳务品牌,筑牢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创新“技能+”模式  “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正在学习文件的县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曾祥平说,“我县的乡土人才匮乏,与乡村振兴的需求相差甚远。”  如何破解宣汉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宣汉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创新“技能+”培训模式,在县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下,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疫情防控、通用法律等相关内容,增强学习积极性和适用性。在农民工培训过程中,该县还把安全意识、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引入课堂,培育了一大批复合型“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筑牢乡村振兴人才基石。打造“宣字号”品牌  “现在,我们的日子好过多了。”樊哙镇村民朱光英说,她通过“宣汉护工”劳务品牌培训后,在上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月工资9000元。  近年来,该县紧扣“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主题,不断开展劳务品牌、返乡创业培训,打造“宣字号”劳务品牌,助力农民工增收致富。  “我县培养制作‘土家八大碗’职业技术人才,让他们拥有特长技术,手持品牌闯市场……”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副主任丁飞说,该县结合巴山文旅、土家文化等地方特色,创新打造“宣汉护工”“土家八大碗”等“宣字号”劳务特色品牌,全面拓宽就业渠道。目前,宣汉县农民工服务中心通过比选,确定县内外11家承训机构,开展母婴护理、中式烹调等相关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岗位2000余个,培训后就业700余人、创业100余人。  近年来,该县开设具有不同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凡有培训需求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院校农村毕业生等,都可以报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37个乡镇全覆盖,奠定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6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刘伟)9月16日,秋雨沥沥。9:00时,达州市达川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会员---四川省景润恒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覃道相率公司行政一行5人,从位于达州南城中青家居的公司出发,跑高速,走国道,再经盘旋崎岖的乡间公路,驱车来到离城80余公里的石桥镇道让中心小学,此时140名学生的郎朗书声正环绕山青水秀的校园。覃道相一行,向学校赠送了价值5500元的文体用品和书籍,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看望各年级学生,并与学生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向校方表达缔结友好校企和长期有针对性地资助学校的意愿。“我一定勤奋努力,刻苦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爱心企业的馈赠……”六年级一学生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从容地对笔者道。据了解:四川省景润恒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曾获“2017年度重质量守诚信示范单位”“2018年度诚信私营企业”“2019年至2020年度达州市十大市民满意装饰装修品牌”称号,总经理覃道相2019年任达州市装饰装修建材行业协会副会长、达州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达州市达川区第三届政协委员会委员。从2017年至今,公司和覃道相本人热衷于公益事业,先后向达川区人民医院捐赠防疫服、口罩等防疫物资,向区市场监管局退休支部捐献麻将机2台,持续救助多名身患重病的社会弱势群体,捐款捐物近10万元,大力彰显爱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发海  走进万源市太平镇牛卯坪村,这里随处可见时尚的创意元素:报废的轮胎和废弃的瓦缸变成了道路旁、护栏上的装饰;一块块取材于当地的木板,被巧妙地制作成艺术气息浓厚的扶手……一幅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延续传统建筑风格,宜居、宜游、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新 画 卷 映 入 眼帘。牛卯坪村的颜值和内涵提升的背后,是“十三五”以来万源市持续贯彻和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扎实推进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十四五”开局之年,万源市聚焦三农工作,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项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立足“生态、富硒、有机”优势,扎实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民生保障、农业农村改革和全面乡村振兴五大行动,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工作,聚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牛卯坪新村。夯实基础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绘“底色”  全面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万源市大力实施种植业“百万亩”工程,加强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示范,保障农资供应,狠抓水稻、玉米、土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业发展,运用新技术,根据农时物候适时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农村,开展田间管理、蔬菜生产、农机服务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实现农技服务村村全覆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水稻播种面积达17.2万亩、同比增加0.6%,玉米播种面积达32.01万亩、同比增加0.5%;力争全年粮食播面稳定在91.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32.4万吨以上。  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均已在年前开工建设。今年,省农业农村厅下达万源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任务4.91万亩,全市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由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立项批复,现正进入前期规划设计阶段。下一步,将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施工建设队伍,严格质量监管,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务实推动生猪产业持续增产。蓝润集团养殖基地建设五显庙项目总进度已完成,养殖基地现存栏种猪6500头;兰草溪项目总进度已完成55%,龙王堂项目总进度已完成52%,力争尽早全面投产运营。坚持实施养殖业“千百十”工程,全面稳定生猪产业,保障猪肉市场供给,确保全年38万头生猪出栏任务全面完成。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49.23 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125.8%;出栏17.7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15.12%。猕猴桃产业发展基地。突出高效治理 建设美丽乡村增“亮色”  切实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坚持“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原则,统筹考虑、科学规划乡镇垃圾收转运设施,组织开展以“干干净净迎七一”为主题的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效,以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村庄环境喜迎建党100周年。  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1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正在积极实施,同步将“厕所革命”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在5个村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厕所1455个,研究制定了《万源市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实施方案》,并深入各乡镇走访指导厕所问题摸排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办已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  着力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循环生产模式,正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场3家、县级示范场6家。同时,强化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全面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在全市248个行政村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及时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沟塘淤泥、村内残垣断壁等,张贴宣传标语940条,发放宣传手册1.5万册。  奋力提升乡风文明。全市深入实施“宽带乡村”建设,全力推进“雪亮工程”进农村,着力推动新村信息化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开展“孝、善、贤、勤、礼”教育和“星级文明户”评定,推动农户美化家园、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发展“五小”庭院经济让群众家门口果木成园。立足特色优势 实现生活富裕添“成色”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万源市立足生态、富硒、有机特色优势,大力发展“4+N”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即重点抓好茶叶、中药材、旧院黑鸡、蜂桶中蜂四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同步发展马铃薯、高山蔬菜、猕猴桃、肉牛、生猪、板角山羊等富硒特色产业基地。6月初,浙川东西部协作确定在市域内新建茶叶基地2700亩、茶叶加工厂3座、茶博馆1个。  目前,已出台《关于申报2021年茶叶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并张贴公告,待确定实施企业后,即可开工建设。马铃薯全市年播种面积24.6万亩,通过“五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经实收测产,平均产量达3000公斤以上。建成常年蔬菜基地6500亩、高山蔬菜基地6500亩,抓好高山错季蔬菜育苗基地315亩。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352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6万亩,预计鲜品产量可达10.04万吨。茶艺表演。  全面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围绕肉牛、板角山羊、旧院黑鸡和蜂桶中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养殖业污染治理,加大旧院黑鸡品系培育和蜂桶中蜂保种选育力度,加强四川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项目的申报,加快创建万源市板角山羊省级保种场项目,加快各种优势资源市场转化和产业化开发。今年上半年,牛、羊以及家禽存栏分别为8.53万头、10.4万只、211.5万只,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3.1%、4.45%;上半年出栏分别为2.5万头、7.08万只、193.92万只,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43% 、4.59%、4.65%。  下一步,万源市将持续坚持以乡村振兴统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全面提升乡村“形、实、魂”,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具有现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邱娜)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消除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严防食品安全事件,杨家市场监管所“三举措”抓实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              一是对标检查。对照达州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30条措施》,对学校食堂食品采购索证索票,是否存在采购证照不全和来源不明的食品及食品原料,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食品安全专职管理员配备情况、食品留样情况、以及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健康情况进行检查。二是加强督导。督导校方自查食堂管理,科学做好食堂清洁、通风、消毒,是否对食品处理区内的设施设备、工用具、餐饮具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消毒。三是限期整改。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存在食品原料摆放不规范、洗菜池未进行荤素分类等问题,检查人员现场逐一责令立即整改,持续加强“回头看”,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截至目前,该所已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0余人次,检查学校(含幼儿园)食堂10余家次,责令整改2家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8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唐定兰) 9月16日,大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了全县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集中约谈暨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培训会。 会上,一是分管副局长唐元森同志简要概括食品生产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二是食品生产股股长陈明同志安排布置食品生产企业信息公示及制度建设规范相关工作;三是食品生产股唐定兰同志组织学习《四川省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四是四川树信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食品质量技术专家田志同志组织学习食品背景、食品企业基本要求、预包装食品标签及案例分析、食品添加剂及抽检案例分析等。局长刘孝春强调:一是日常监督检查树立“风险引领”理念,持续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力量随着风险走”的监督检查运行方式,切实加大对“两重两高”(重点环节、重点品种和高风险品种、高风险点位)的监督检查频次,实现现场检查标准化、监管行为痕迹化。二是分段抓特色,建立食品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以规范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操作规程、从业人员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等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强化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大力推进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质量标识制度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三是做好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做好生产废弃物登记,处置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保护好绿水青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8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9月16日,大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专题学习会,传达学习县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局党组书记张涵领学了李志超书记《激情担当干事业 奋勇争先创一流 为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详细解读了县域总体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布局,并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安排部署。会议认为,工作报告实事求是总结了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就,站位高远擘画了未来五年产业培育、乡村振兴、城市建设、改革开放、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的发展蓝图,是今后五年全局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张涵书记要求,将学习贯彻报告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一是打造“重执行创一流”的“生力军”。凝聚全局干部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认真践行“三讲三有”工作作风,进一步弘扬“大道至简、虚怀若竹”的大竹精神,对标对表抓落实,坚定不移地当好党代会精神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以更加雄伟的信心、更加超凡的气魄、更加昂扬的斗志,激情担当干事业、奋勇争先创一流。二是书写“重执行创一流”的“新篇章”。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谋划、精细编排、精准实施,拉升经济发展高线,锚定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县、高价值发明专利、品牌创建、质量体系建设目标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助力大竹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三是构筑“重执行创一流”的“安全网”。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安全监管理念,从风险控制、隐患排查基本措施入手,抓住信用监管、严格执法关键环节,建立责任落实、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牢牢守住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局长刘孝春结合当前工作现状提出要求,对标先进,加强赶超;对照纪律,加强约束;对比差距,加强改进。局领导班子成员、全局中层干部、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参加学习会。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7
(记者 袁城霖 整理)达州市达川区安仁乡有“三绝”:安仁柚、安仁板凳龙、安仁话。其中,安仁板凳龙是以板凳为道具的一种地方传统舞蹈,系“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引入,世代相承,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安仁板凳龙的制作,以板凳为基础,以板凳的四只脚作为龙腿,寓意四季平安。采用本地常见的稻草、包谷壳、竹篾条、苎麻及多种农作物秸秆在木板凳上绑扎而成,象征五谷丰登。通常以竹篾条作龙骨,弯制成龙头、龙身、龙尾的雏形,再用包谷壳扎成龙须、龙鳞,用稻草捆成龙身,用苎麻丝(现今多用铁丝)固定在板凳上,工艺原始而简单。  板凳龙的形状古朴而奇特,似龙非龙,如狮非狮,神态温顺,憨态可掬。原生态的板凳龙扎制完成后,不加任何修饰。近年来,开始有了彩绘龙,即在稻草、包谷壳等上面涂上颜色,红、黄、绿相间,因而绚丽夺目。  在表演方面,安仁板凳龙可单龙独舞,也可多龙共舞。通常由三个剽悍男子表演,寓意三阳开泰,表演时前面二人各以侧手执一条板凳腿,后面一人双手执两条腿,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安仁板凳龙有追、赶、跑、跳、翻、滚、蹿、爬等基本动作。表演者在不停地奔跑中,一边翻、滚、跳、跃,一边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表现出龙戏水、龙摆阵、龙蹿珠、龙抱宝、龙配凤、闹龙宫、跳龙门、龙归巢等不同场面。表演者刚劲的舞姿,有力的动作,充满阳刚之美,很受群众喜爱。  2007年,安仁板凳龙被列入四川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7
(记者 袁城霖)“山东的老板,货一装上车,钱就打过来了,比一个多月前,每公斤多卖2元多。”9月7日,连日强降雨刚刚结束,位于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的达州市七鑫种植专业合作社以68元/公斤的价格卖掉了今年最后一批干花椒。合作社负责人代定雄说,尽管价格有波动,但花椒的市场需求量大,他们对产业发展很有信心。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作为农业大县、脱贫县,达川区如何振兴农业?近日,记者走进达川区以农业为主的西部片区,选取一批代表性点位,探寻该区农业振兴“密码”。  达川区是全省30个青花椒主要种植区域之一,面积达20余万亩,几乎个个乡镇都有青花椒产业。  “园区始建于2015年,目前栽植面积1.5万亩,产值9000余万元。”在管村镇的达川区青花椒现代产业园,镇党委书记刘治江介绍,该镇还布局了加工区、社会化服务区等功能板块,建成保鲜、烘干、储藏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和互联电商新零售平台,园区发展目标直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采取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模式,今年企业共收购青花椒600吨。”刘治江说,今年单价上涨加之产量提升,管村镇花椒种植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建设加工区与生产基地形成配套,延伸产业链,这也是达川区多个乡镇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做法。石梯镇的高粱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有烘干仓储中心,两组烘干塔可日烘干高粱30吨,烘干后粮食颗粒完整,品质能得到很好保障。“产业链并未在烘干环节画上休止符。”石梯镇党委书记赖晶晶介绍,收割后,高粱秆作为青储饲料卖给养殖场,还能增加土地亩产效益,“一株高粱多项收益。”  在达川区传统柑橘种植区的桥湾镇,当地引进长叶香橙,开发“明日见(柑橘)”等新品,产出的“特姆林”柑橘皮薄、肉甜,春节前后反季上市,很受市场欢迎。  “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特色水果上市。”桥湾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任国华说,技术人员不断进行品种改良,“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做到人无我有。”  在宝井寨村的石桥镇物流中心,绿壳的土鸡蛋、光泽的丰水梨、刚从树上采摘的蜂糖李……摆满带货直播现场。  “中心已入驻平台商家25家,上架农副产品20多个。”该中心负责人杨强介绍,18家中小型养殖场、家庭农场等组建石桥镇农产品产业联合会,通过电商实现年销售收入700万元、净利润280余万元。一年多来,该中心培养电商骨干21人,向全镇4000余户村民发放鸡苗代养,通过回收或直接收购的方式,让村民实现养殖收入192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400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7
(记者 袁城霖)9月8日11时40分,达州市第一中学新校区,第一批学生步入食堂,开始错峰就餐。  “味道更好,分量也比以前多了。”学生李知了的餐盘里盛有咸烧白、黄豆烧猪蹄、炒黄瓜和豆芽,“‘两荤两素’10元,价格还跟以前一样。”  新学期,达一中新校区食堂变化不小。经过装潢改造、更换和添置设施设备,用餐环境焕然一新。深层次的变化是,食堂从承包制变成学校自主经营。  刚刚结束的暑期,达州市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的食堂全部收归公办,确保学生“吃好饭”,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  公办学校食堂收归自主经营、主城区公交车免乘年龄线降至60岁、前8月新增城镇就业3.08万人,今年以来,达州扎实增进民生福祉,多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公办学校食堂收归自主经营“以前高中学校食堂实行社会化运作、承包制经营,存在弊端,有学生、家长反映饭菜味道不好、营养价值不高。”达州市学生资助与学校后勤管理中心经办人员说。  确保学生“吃好饭”,达州市决定:在原公办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础上,将食堂自主经营范围扩大到公办高中(含中职)学校,体现公益性服务,着眼于学生吃得放心开心、吃得健康营养。  食堂收回后,各地各校积极推进食堂达标改造,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培训以及相关应急演练200余场。  达一中新校区副校长杨杰介绍,在经营管理方面,聘请的劳务公司只负责食材加工、饭菜贩售,食材购买及对整个食堂的管理由学校自主进行。    达州市还确立一套完整的监督保障机制。学校要制定膳食计划、落实带量食谱、开展成本核算,并建立厨师试餐、校长陪餐、学生评餐、教师同餐、家长监餐的“五餐监督管理机制”。此外,教育、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将通过随机抽检方式,严把食堂进膳食质量关和食品安全关。  “我们要求劳务公司聘请专职或兼职营养师,每周出具菜单,我们在采购中按需搭配,保证膳食营养。”杨杰说,食堂三层楼共聘请了两家劳务公司,“让他们相互间有竞争,确保饭菜质量。”  新学期以来,达州市教育局相关人员奔走于各个学校食堂,看食堂饭菜质量、自主经营情况、学生就餐评价等,确保运行机制步入正轨。60岁老人主城区公交免费乘  “我今年刚满60岁,免费坐公交车这项福利确实很实在。”8月以来,家在达州市主城区凤北街道的张淑翠几乎每天都要前往西外的菜市场卖菜。坐公交车不花钱,节省了她从郊区进城卖菜的交通费。  “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在达州市主城区免费乘坐公交车”,是达州市2021年民生实事的“一号工程”。此前,达州市主城区免费乘车年龄线为65周岁以上。  乘坐公交车的主要人群是学生、老人和低收入者。7月30日,达州市下调免乘年龄线,减轻了更多老人的生活负担。  政策实施前,达州市由财政出资在主城区604台公交车上安装了具备身份证识别功能的刷卡POS机,适龄人群不但可使用“达州通”公交卡,刷身份证也可免费乘车。这项福利不仅限于达州籍市民,全国各地到达州的游客也都可享受。  达州市成为四川省首个免乘年龄线为60周岁的城市。据测算,达州市60岁至64岁老人约4万余人。政策实施一个多月以来,该年龄区间日均免乘人数达1.5万人次。前八月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  9月8日上午,又一批求职者走进位于达州高新区的四川兆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应聘,他们是通过达州人才网了解到该公司用工信息的。  “达州市人社局、就业局还为全市重点企业用工配备专属服务小组,随时关注企业新增岗位,及时向社会公布。”达州人才网经理梁经均介绍,除了定点招聘、专场招聘、夜市招聘、赶场天招聘、岗位信息挂网,该公司还主动适应生活方式变化,每月16日15时至17时开展直播带岗活动。  “在畅通就业信息、开发岗位等多方面下功夫。”达州市就业局党总支委员李青隆介绍,该局在村(社区)摸排家庭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对失业家庭精准推介就业岗位。“我们还与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共享岗位信息,共同推进三地就业岗位。”  近日,21岁的退役军人贺诗竣,准备前往中核集团二三建设公司报到。“经过半年的带薪培训,焊工技术掌握扎实。”贺诗竣说,他参加的是由达州市就业局牵线、四川省劳务开发协会和中核集团二三建设公司联合举办的焊工、电工定向培训班。  培训技能帮助群众就业,达州市与浙江省舟山市联合举办海员培训班;宣汉县与舟山市定海区开展东西部职教劳务协作“2+1”教学项目,2019年以来,已输送机电、电子、旅游专业学生数百人。  “支持创业也是新增就业的重要一环。”李青隆说,举办“万达开首届创业论坛”“邮储杯”“诚信杯”等多场创业活动,为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积累实践经验,达州全市已搭建起210个见习基地,实现就业见习426人。  今年1-8月,达州市共发放创业补贴457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3亿元,带动(吸纳)就业3514人。前8月,达州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0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1.05%,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除。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时值金秋,丹桂溢香。9月13日,大竹县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响亮地提出:未来五年,聚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突出建成“川东北渝东北产业集聚新高地和开放合作新高地”两个定位,实施“产业强县、城市北进、乡村振兴、区域协同”四大战略,打造“新型城镇化、川渝合作先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五大示范区,奋力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加快建设繁荣美丽活力大竹。资料图片  过去五年,大竹科学确立“1245”总体部署,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第 46 位,被纳入全省 57个重点开发区县行列,连续8年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大竹经开区创建成省级经开区,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跻身全省100个重大项目。  未来五年,大竹县总体目标是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力争进入前30 位,跻身全国百强县培育行列。奋斗目标是实现“两翻番、三高于、四提升”,即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冲刺800亿元,对达州经济贡献率达20%以上;城市主体框架翻一番,构建 60 平方公里中等城市框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全市 1 个百分点以上。建成“双40”宜居县城;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 对 经 济 增 长 贡 献 率 达65%以上;新兴产业大幅提升,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以上;经济质量大幅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2∶35∶5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  为实现目标,发力点在哪里?该县无缝对接东部沿海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构建“园区引领、首位支撑、集群辐射”现代工业体系。即拓展经开区发展空间和承载功能,建成区覆盖面积突破20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争创国家级经开区;依托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众联智能终端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和大数据“首位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培育壮大智能制造、苎麻新材料“两大优势产业”,协同推进能源建材、轻纺鞋服、农产品加工“三大重点产业”,产值分别突破20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150亿元。  同时,该县紧扣“5+5+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竹、苎麻、糯稻、香椿、白茶“5+N”特色农业名片,并全力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天府旅游名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我们将变压力为动力,推动‘基础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大竹实际的追赶超越之路!”县委书记李志超掷地有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顾天华 特约通讯员 何努9月14日,中国共产党开江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据悉,该县提出了“1144”总体部署和“2233”发展目标,以加快建成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田城”,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江新胜利。资料图片:竹溪村“稻田+”基地  未来五年,是开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五年,是开江乘势突破、赶超跨越的五年,是开江日新月异、全面振兴的五年。该县提出的总体部署即:一个定位(建成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一种精神(“开明开放、开拓开创、担当实干、争先示范”新时期开江精神)、四大先行示范(振兴发展、改革创新、区域协同、共建共享)和两区两地(建成川渝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全省县域集成改革先行区、内陆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万达开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在发展目标上,该县将推进经济倍增,实现“两个翻番”;推进城乡繁荣,实现“两个提升”;推进绿色创新,实现“三个优化”;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三个高于”。  开江县委书记庞佑成表示,未来五年,开江始终坚持振兴发展、改革创新、区域协同、共建共享“四大先行示范”主要路径。振兴发展先行示范,就是要把振兴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扭转被动局面、实现后发崛起,增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经济实力。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就是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注重系统集成、协调配套,敢于先行先试、破除桎梏,激活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内生动能。区域协同先行示范,就是要把区域协同作为第一抓手,发挥“毗邻优势”、推进“毗邻共建”、实现“毗邻共赢”,展现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共建共享先行示范,就是要把共建共享作为第一追求,加快构建物质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增进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民生福祉。开江必须坚持“先行”理念、理清“先行”思路、突出“先行”重点、落实“先行”措施,奋力干出“先行”成效。  开江因田而生、因田而美、因田而兴。据了解,该县将充分利用开江良好的田资源、水本底和绿色彩,统筹实施小县优城、振兴示范、治理高效“三大工程”,人城产景一体建设田城田镇、田村田院、田园田居、田景田品,绘就“田在城中融、城在田中依”的美好画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5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 何香香)截至9月12日,大竹县三亿钢构有限公司共收到陕西某钢管有限公司退回货款88.3万元,补偿经济损失6万余元。这是民生领域“铁拳”行动“打假护商”的生动例证。6月21日,大竹县市场监管局接到大竹县三亿钢构有限公司称其购买的镀锌带钢有质量问题的举报,该局综合执法大队立即前往现场进行核查,在该公司仓库内发现有用红色油性记号笔标记不完整标识(无厂名、厂址、合格证)的镀锌带钢,同时部分钢材见生锈痕迹。据三亿钢构负责人介绍,该批次镀锌带钢是从陕西某钢管有限公司购进,共135.125吨,货值金额近百万,并提供了与陕西某钢管有限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产品质量证明书及销售单等材料,针对上述镀锌带钢存在的质量问题,执法人员决定对该批镀锌带钢进行抽样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为不合格。                    因不合格的镀锌带钢产自陕西某钢管有限公司,该局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前往陕西省调查核实相关情况,但当地企业态度强硬,坚持认为自己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对检测报告不认可,案件调查受阻。经案审小组会商研判,决定“三管齐下”加强案件查处工作,一是立案调查,请求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协查,进一步强化联络会商、线索移送、案件协查、案件通报、信息共享,二是上报市局,发挥大要案件挂牌督办制度的积极作用,请求省局、国家局实施挂牌督办,有效推进案件查办工作,三是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涉嫌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公安部门处理,持续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慑于法律的威力,陕西某钢管有限公司主动召回该批次不合格的产品,并与大竹三亿钢构有限公司达成和解协议,将所有货款退回并赔偿所带来的损失,共计94.3万元。大竹县市场监管局在案件查处中,克服了跨区域案件查办外地公司配合度不高、对检测报告不予认可等多种困难,经多次沟通协调,多方请求支援,多时调查取证,案件终于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因管辖范围受地域限制,目前已将案件线索移交至当地市场监管局。此案的成功查办,是大竹县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大队历时80余天,辗转1000余公里,数次协调案发地市场监管局、省市场监管局、国家市场监管局的结果,彰显了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为民”的执法成效。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