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如波)1月19日,德阳市旌阳区孝感街道红伏村,平整的农田和乡村道路之间,一座崭新的房屋正进行内部装饰。大门两侧,两块吊牌引人注目:“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德阳工作站”和“职业农民之家”。
当天,德阳市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旌阳区举行,红伏村是参观点位之一,也是旌阳区聚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好乡村振兴新路子的一个缩影。
如何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记者走进了旌阳区。
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美丽如画。曾才刚 摄
强党建 夯实人才基础
走进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党史馆里摆放着不同年代制作的党章、党徽等;党员家庭门口,张贴着“搞好环境卫生”“壮大乡村产业”等“微承诺”;田边的指示牌上,园区负责人、服务党员姓名等一应俱全。
乡村振兴谁来“擎旗”?“党建引领”成为重要抓手。龙居村党支部书记李东介绍,该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推动群众创业致富、深化乡村治理、助力产业振兴的发展优势。
近年来,龙居村探索党员服务产业园区模式,吸引了浙江、重庆、成都等地12户业主来此流转土地,种植柑橘、蓝莓、杨梅、葡萄等。“根据面积的大小,每个园区配备了2到5名党员,负责园区巡查、了解园区需求,并及时与村两委进行沟通。”同时,通过党员示范,引导村民共栽植集食用、观赏于一体的莲藕示范片500余亩,并创新打造赏荷、露营、徒步登山越野跑等乡村体验旅游业态。
夯实人才基础,大力引进“新农人”,在距德阳城区仅几公里的东湖街道高槐村成效突出。在东湖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付代俊看来,高槐村拥有近郊区位优势,聚合新农人、培育新业态、探索“众创共建”模式具有先天优势。
在高槐村村口,一块道路指示牌引人注目,上面标注着设计事务所、咖啡馆、私房菜等新兴业态的方位。据悉,这些原本多见于城市的业态,均由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新农人”们创办,目前已有50多名新农人、30多户商家汇聚于此。
“吸引新农人的最终目的,是要带动本地村民共同发展。”付代俊介绍,近年来,高槐村有1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累计带动创业就业超过300人。
靓村居 村民参与环境整治
走在高槐村整洁有序的乡村道路上,只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两旁的新业态鳞次栉比。
如此景象,并非一蹴而就。付代俊说,为打造寿丰河滨水景观带,2019年,高槐村整合省级清洁小流域资金1200万元,对4.36公里的河道生态进行全面治理。此前的2017年,该村即利用节能减排项目资金320万元,建设了高槐村污水处理厂。
“开展乡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要保持‘原水、原树、原村’,只做改造提升。”旌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过程中,旌阳区整体实施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彩钢整治、厕污共治等,推进村庄单点整治向全域美丽提升。
白墙下鲜花点缀,小溪里碧波微澜,房舍边翠竹掩映,道路旁菜园齐整……冬日里的孝感街道红伏村,依然是生机勃勃。然而,说起以前,村民唐大华有些不愿回忆:村里的公共区域,不少被“臭水凼”“垃圾山”充斥。
去年5月,旌阳区农业农村局采取“厕屋改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人工湿地+水肥一体化”模式,在红伏村建设厕污共治示范工程:专用管道将污水收集起来,输送到集中处理装置净化,产生的水肥直接输送至村里的果园。
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力求“共建共治共享”。为此,旌阳区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
李东介绍,龙居村开展“星级家庭”评选,村民可以通过打扫公共区域卫生、恪守村规民约等方式参与,全村每年按10%的比例评选,奖励代金券用于在便民超市购物。近年来,龙居村先后创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
兴产业 盘活特色资源
今年元旦前夕,龙居村“青年旅舍”刚一开张,迅速被游客预订一空,一些人甚至直接交了半个月的订金,准备深度体验乡村慢生活。
这座包括7间住房和160平方米公共活动区域的精品民宿,原本是一处闲置的村集体房产。龙居村其余闲置房产,或改建为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或为龙居村的公交车提供候车点。
同样被盘活的还有土地。李东透露,龙居村目前流转土地2200余亩,占全村总面积的80%,部分农产品直供城区超市,形成了一批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品。
孝感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红伏村改造村集体资产为“红光文旅集市”,实现村集体收益5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2亿元,完成14个精品主题农业园建设。开辟“双线”营销,线上通过网售平台大力推销本地农家旅游、特色农产品等,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线下展销各类花卉绿植,助农增收。
2016年,“红光印象”成为首批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2017年又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月亮湾森林公园、红光桥、红光养殖场旧址、村史馆……走进“红光印象”景区,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引人入胜,30余处景点相得益彰,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四季花海、体验水果采摘等。
高槐村则建立创新协作平台,围绕民宿运营、餐饮视觉表达、农业精品化路线等,定期举办“赋能高槐”众创营培训,已累计培训500余人次。付代俊说,目前,高槐村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00余万元。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