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1月17日,农历新年将至,在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口山乡永兴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广场上,一场农民运动会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尽管当天气温骤降,但120多名村民依旧如约赴赛,跳绳、拔河、打篮球、玉米脱粒……现场观众喝彩声、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
而在广场周围,一栋栋新建的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房檐下,挂着一排排新做的腊肉香肠。房前屋后的菜地里,青菜长势正旺。去年6月,随着最后一批29户搬迁户入住集中安置点,永兴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成功收官。今年春节,永兴村村民第一次全村在安置点过年。
近年来,以永兴村为代表,马边县雪口山乡打了一场易地扶贫搬迁的硬仗。搬迁户们住得如何?春节将至,记者走进该乡的永兴村、黎明村进行了探访。
农民运动会现场
创新楼房式安置
“这是乐山市户数、人数和规模都最大的楼房式搬迁安置点。”在黎明村广场前,雪口山乡党委副书记袁铸告诉记者。
雪口山乡8个行政村中,有6个是省定贫困村,2014年贫困发生率达31.89%。由于贫困村多集中在山区,偏远落后,交通极其不便,当地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场战役。
然而,哪里去找合适的安置点呢?“以往的安置都选择修建平房,但雪口山乡是典型的高山地貌,平地极其稀少,平房安置浪费面积大,更无法解决那么多的贫困户。”袁铸告诉记者,2017年,楼房式安置方式在黎明村安置点创新实施。
去年年初,40岁的贫困户阿左阿支带着三个孩子搬进了黎明村安置点的新家。“有了新家,就有了希望。”18岁的大儿子吉础小平告诉记者,以前住在山上,平时上下学走路就要用三个小时,现在比以前方便很多。去年暑假,他用去乐山打零工的工资,给家里置办了一台洗衣机,“这个冬天,再也不用把手浸在冷水里洗衣服了!”
随着2017年12月第一批96户贫困户搬入,到现在为止,37.6亩的黎明村安置点一共迎来428户2059人入住,其中易地扶贫搬迁383户1841人,其余部分为土地增减挂钩搬迁。
而在永兴村,永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点于2018年6月开始修建,用地30余亩,安置群众50户,其中易地扶贫搬迁21户76人,安置土地增减挂钩搬迁户29户102人。
永兴村的农民运动会热火朝天。
搬进来后留得住
搬进来后,如何让村民留得住?
在黎明村广场旁,一栋两层楼的车间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便是雪口山乡扶贫制衣工厂。
去年,在对口援建地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帮助下,总投资500万元,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投入使用。绍兴勇大针纺工艺有限公司在这里开办了马边雪口山越马服饰有限公司,目前已为92名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占60%以上。
一台台缝纫机一字摆开,工人们聚精会神地飞针走线……1月15日,记者在车间内看到,制衣车间第一批培训正在紧张进行中。去年11月,永兴村易地扶贫搬迁户吉石罗布开始在车间参加裁剪培训,“以前在外务工,一个月三四千块钱的工资,一年到头也存不下多少。现在,我就在家门口上班,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正式上岗后一年能有4万的收入,现在我和妻子都在这里上班。”吉石罗布说,“和在外面打工相比,我在这里干得有劲!”
不仅是扶贫车间,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绍兴市越城区的帮扶下,一个个项目在雪口山乡落地。
2018年,总投资100万元,占地1000亩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果蔬苗木(桃树产业)基地在永兴村和黎明村开始建设。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基地+户”和农户自销的模式运作,预计2021年投产后,将带动永兴村和黎明村191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我们还将充分利用沿河小平原优势,整体推进平原地区占地约1000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园区建成后,可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旅游项目,促农增收。”袁铸介绍。